大桉萌芽再生最佳刈割高度的确定

大桉萌芽再生最佳刈割高度的确定

一、巨尾桉萌芽更新最佳伐根高度的确定(论文文献综述)

刘兵[1](2020)在《桉树人工林林分结构变化对土壤真菌群落和功能结构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桉树(Eucalyptus)速生人工林大面积集约化种植,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林业用材的有力保障,然而部分研究认为桉树种植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如植物功能群丧失,土壤肥力衰退,涵养水源功能下降,林下生境恶化以及植物生产力降低等。这些研究,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对桉树推广种植的质疑和争论,甚至抵制。林间土壤真菌群落和功能结构及其变化规律同地上林分结构、森林营养库的大小、养分的可利用性、生物多样性乃至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因此,研究桉树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对揭示桉树与真菌之间的互作关系以及其在养分循环中的调控机制,以及评价桉树生产力、提升桉树人工林抗风险能力及桉树人工林近自然管理和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桉树研究开发中心基地(广东湛江)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广西凭祥)两处典型桉树种植区为试验地,以不同桉树林龄(一年和多年)、不同桉树树种(赤桉、尾巨桉和粗皮桉)、不同连栽代次桉树纯林(巨尾桉一代林和二代林)以及不同连栽代次的桉树与固氮树种混交人工林为例,利用高通量测序结合FUNGuild分析、荧光微孔板技术及实时定量PCR,通过研究桉树土壤真菌群落和功能结构(真菌营养模式和参与碳、氮、磷、硫等循环的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微生物总量(包括真菌、细菌数量)和土壤理化性质,探讨桉树林分结构、土壤真菌和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植物和土壤真菌在调控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的作用,进而揭示土壤真菌对林分结构变化的响应机制和反馈作用,从机理上探讨植物与土壤真菌在调控生态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对林间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质分析发现:随着桉树林龄的增长,林间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结构得到一定的优化,土壤有机质矿化速率呈下降趋势,土壤肥力得到一定的恢复。桉树不同树种对土壤肥力水平影响效应不显着,但对参与碳、氮循环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葡萄糖苷酶和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酶活性效应显着。桉树与固氮树种混交显着改善和恢复土壤肥力水平和物理结构,参与碳循环的外切葡聚糖酶、β-葡萄糖苷酶酶活性呈下降趋势,而参与磷循环的酸性磷酸酶酶活性呈上升趋势。连栽后肥力水平和有机质矿化速率有一定的下降趋势,但连栽后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真菌细菌比的显着下降可部分抵消连栽对土壤肥力的负面效应。2)通过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和组成对林分结构变化的响应特征分析表明:林龄、固氮树种混交和连栽代次是林间土壤真菌alpha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变化重要的林分结构驱动因子。随着桉树人工林林龄的增加,真菌群落的丰富度指数显着增加,而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显着下降,子囊菌门(Ascomycota)及其门下的格孢腔菌目(Pleosporales)、散囊菌目(Eurotiales)和刺盾炱目(Chaetothyriales)真菌相对丰度显着降低,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及其门下的伞菌目(Agaricales)、蜡壳耳目(Sebacinales)、鸡油菌目(Cantharellales)和红菇目(Russulales)以及子囊菌的柔膜菌目(Helotiales)和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的被孢霉属(Mortierella)真菌相对丰度显着增加。桉树树种对真菌的alpha多样性没有显着效应,但对寄主偏爱或特异性高的伞菌目、小鬼伞属(Coprinellus)和豆马勃属(Pisolithus)等真菌进行选择富集。固氮树种混交显着提升了真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恢复了土壤肥力,进而抑制了担子菌的生长,从而使子囊菌占主导地位。二代巨尾桉纯林林间土壤相较一代纯林真菌丰富度指数有上升趋势;二代林整体上相较一代林林间土壤担子菌门真菌相对丰度显着下降,子囊菌门和被孢霉门真菌相对丰度显着上升,且连栽后种植年限的延长可以抵消连栽对林间土壤真菌群落结构退化的负面效应。3)通过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联分析表明:土壤环境因子主要通过驱动参与碳、氮循环的真菌类群改变真菌群落结构。土壤有机碳含量作为关键的土壤环境驱动因子,主要是通过凋落物和根系分泌物的数量和质量变化驱动土壤真菌的群落结构;土壤全氮含量则主要通过调节具有硝化反硝化能力的真菌类群以及正向或反向选择腐生型真菌驱动土壤真菌的群落结构。4)通过土壤真菌群落功能结构对林分结构变化的响应特征分析表明:相较桉树树种和固氮树种混交,林龄和连栽代次是桉树人工林林间土壤真菌群落功能类群结构变化更为重要的林分结构驱动因子。随着林龄的增长,林下生境的稳定和连续,林下植物和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得到恢复,进而导致林间土壤苔藓寄生型真菌、昆虫寄生型真菌和动物致病型真菌相对丰度的增加;同时,桉树多年林林间土壤中较多的化感物质以及较高丰度的被孢霉属和内生真菌可有效拮抗植物致病型真菌。尾巨桉(E.urophylla × E.grandis)对较高平均寄主特异性指数的伞菌目、小鬼伞属和未定义腐生型真菌的富集,充分证明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群落结构之间高度的相关性。随着固氮树种混交和连栽桉树种植林龄的延长,林下植物和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得到一定的恢复,进而导致粪便腐生型真菌、地衣寄生型真菌和藻类寄生型真菌在固氮树种混交林和二代林林间土壤中的富集。同时,土壤环境因子对不同真菌群落功能类群产生不同的驱动选择,土壤全氮含量对腐生型真菌(包括未定义腐生型真菌、土壤腐生型真菌和枯落物腐生型真菌)与共生型真菌(包括外生菌根和杜鹃花科菌根)产生相反的驱动选择。固氮树种混交后树种的增加以及连栽后桉树林龄的延长,粘帚霉属(Clonostachys)、被孢霉属和内生真菌相对丰度较高,会有一定的植物病原菌调节能力。综合上面主要研究结论发现:桉树林龄和连栽代次对真菌群落多样性、组成和功能的影响效应分别比桉树树种和固氮树种混交更为显着。同时,土壤有机碳、全氮等环境因子也是桉树真菌群落和功能结构变化重要的驱动因子,可通过碳、氮养分循环直接影响真菌群落和功能特征。此外,土壤真菌群落和功能结构变化引起的碳、氮养分循环的改变,又会反馈和影响地上桉树的生长状态;桉树人工林近自然管理经营措施,如延长种植年限和固氮树种混交,可增加林间土壤真菌群落和功能结构的稳定性。

邓紫宇,陈莹莹,蒙海勤,卢翠香,卢晨升,赵玉清,陈健波[2](2020)在《大花序桉萌芽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大花序桉为材料,调查砍伐后试验林的萌芽率、萌芽点数、萌芽条数和萌芽高度。结果表明:大花序桉萌芽点数受地理种源影响,北部种源显着高于南部种源,受坡位、伐桩直径和伐桩高度影响不显着;萌芽条数与伐桩直径和伐桩高度呈正相关,受地理种源和坡位影响不显着;萌芽高度较敏感,北部种源显着高于南部种源,上坡位显着高于中坡位,与伐桩直径和伐桩高度呈负相关。

刘桂安[3](2019)在《广西林木资产火灾保险理赔评估方法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广西是我国南方重点林区,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和林业生产值位居我国前列。但是受到气候影响,广西区内森林火灾害频发,对林业生产造成巨大威胁。作为我国最早开展森林保险试点的省区之一,近年来广西森林保险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相关研究不多,关于森林火灾理赔评估系统的研究也尚在起步阶段。森林火灾对森林经营者的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除了灾前合理防控,灾时及时扑救以外,森林保险在灾后为经营者提供有力保障,帮助推进森林资源的复苏。因此合理对森林火灾中林木资产损失进行定值和评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为了揭示广西林木资产火灾保险理赔评估存在问题及研究对策,本文以广西桂江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从2011年起开展的林木火灾保险理赔评估案例为研究数据,从森林资源的特点、森林火灾的特征、理赔评估的措施、理赔评估的组织方式和理赔评估的方法等方面对森林保险理赔评估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通过研究速生桉的林木火灾商业性保险理赔评估案例,按林木龄组统计,单位蓄积损失价值在93-1187元/m3,按低到高的顺序排列为过熟林(93元/m3)<成熟林(143元/m3)<近熟林(230元/m3)<中龄林(449元/m3)<幼龄林(1187元/m3)。可以看出随着林龄增加,单位蓄积损失价值逐渐降低。(2)按林分密度范围统计,单位蓄积损失价值在101-302元/m3,按低到高的顺序排列为600-1200株/ha(101元/m3)<1200-1800株/ha(122元/m3)<2400-3000株/ha(181元/m3)<1800-2400株/ha(302元/m3)。单位蓄积损失价值最高的是林分密度范围在1800-2400株/ha,最低的是林分密度范围在600-1200株/ha。从研究中可以看出,在林分密度600-2400株/ha范围有林分密度增加、单位蓄积损失价值逐渐增加的趋势。(3)按平均树高范围统计,单位蓄积损失价值在85-416元/m3,按低到高的顺序排列为15-20m(85元/m3)<20-25m(86元/m3)<10-15m(255元/m3)<5-10m(416元/m3)。单位蓄积损失价值最高的是平均树高范围在5-10m。平均树高在5-20m范围有树高增加、单位蓄积损失价值降低的趋势。(4)按平均胸径范围统计,单位蓄积损失价值在85-347元/m3,按低到高的顺序排列为12.0-16.0cm(85元/m3)<16.0-20.0cm(99元/m3)<8.0-12.0cm(187元/m3)<5.0-8.0cm(347元/m3)。单位蓄积损失价值最高的是平均胸径范围在5.0-8.0cm,最低的的平均胸径范围在12.0-16.0cm。平均胸径在5.0-16.0cm范围有胸径增加、单位蓄积损失价值降低的趋势。(5)当采用同一评估方法对不同林分进行评估时,经营者的性质(国营或集体)和森林经营措施(林木起源、除草整地、施肥、森林抚育等营林手段)的不同都会使评估参数出现差异,案例中位于同一地区的同树种受灾林分,两者因林种和林龄等因素的差异,使最后的评估结果也出现差别。(6)对比重置成本法、收获现值法和市场价倒算法对具体案例林木损失的评估后发现,林木的价值评估具有特殊性,应结合森林经营范围广、立地条件复杂、经营周期等现实因素进行林木价值的估算。(7)对各年龄的林分采用不同的估算方法,幼龄林采用重置成本法,并按各树种的造林设计确定造林成本,防止评估结果悬殊。中、近熟林采用收获现值法进行评估,合理确定营林成本。成、过熟林采用市场价倒算法,合理计算经营利润。(8)在评估过程中,评估人员对财产损失认定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偏差,注册资产评估师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家对评估的基础数据、核查方法、评估方法、评估结果严格把关,确保评估结果科学合理。

蓝柳鹏[4](2018)在《桉树萌芽林生长特性及密度调控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广西南宁树木园的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索本园经营范围内各地区桉树人工林的生长差异,并研究不同砍伐月份以及不同留萌方式对桉树萌芽林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各地区轮伐期(成熟林)桉树人工林胸径、树高、蓄积量生长月生长状况差异极显着(p<0.01),各地桉树人工林的胸径、树高、蓄积生长均逐月增大,增长峰期主要出现在6~8月,低谷出现在11、12月、1月。2.采伐月份对各地区伐后萌芽条生长的影响差异极显着(p<0.01),伐后萌芽条的生长量大小在不同地区间无显着差异,(p>0.05)。各营林区1-6月采伐的萌芽林6月龄萌芽条生长迅速,而7-12月采伐时6月龄萌芽条生长较差,各地区9月采伐时萌芽条树高生长量均最低,建议采伐月份以2~6月为佳。3.不同伐桩不同留萌数量对萌条成活率存在不同影响。①初植密度为111株/亩:留萌数越少,萌芽条越容易成活。第一次除萌半年后,萌芽条平均保存率为72.59%,不同留萌方式的萌芽条保存率无显着差异(p>0.05)。第2次除萌后,各小区萌芽条平均保存率为87.96%(与第2次除萌时保留株数比较)。②初植密度为83株/亩:平均伐根保存率为89.23%;首次除萌半年后,萌芽条平均保存率为76.45%;第2次除萌半年后,总体平均保存率为84.02%,比第一次除萌保存率高。4.不同留萌方式影响萌条的生长。除萌1年后,处理1(2株/伐桩)的树高生长明显优于其他处理。第2次除萌后,处理2(3株/伐桩)和处理3(4株/伐桩)树高生长量明显增大,树高生长与处理1差异变小,但仍以处理1最好。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留萌方式对树高生长的影响均达到显着差异(p<0.05)。5.两种初植密度的萌芽林其胸径变异系数均随留萌数量增多而变小,以处理1留萌的林分平均胸径生长量最高。初植密度为83株/亩的不同留萌方式对胸径生长的影响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而初植密度为111株/亩不显着(p>0.05)。6.两种初植密度的平均单株材积均以处理1生长最好(0.05m3)。初植密度为83株/亩中不同留萌方式对平均单株材积的影响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而初植密度为111株/亩的不显着(p>0.05)。

覃华[5](2018)在《短轮伐期巨尾桉萌芽更新培育技术》文中研究说明巨尾桉(Eucalyptusgrandis×E.urophylla)为巨桉(E.grandis)和尾叶桉(E.urophylla)的杂交种,因其具有干形通直、生长快、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优点而在我国南方地区造林中广泛应用。从可持续经营以及保持巨尾桉人工林高生产力的需求出发,如何进行巨尾桉萌芽更新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因此,笔者根据自身多年对巨尾桉萌芽更新技术的研究及归纳经验,总结出一系列技术措施,以期为林农提供相关理论帮助。

潘丝丝[6](2017)在《不同林地清理和更新模式下尾巨桉幼林林地土壤养分及经营成本差异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采用成对对比试验法,设置以下处理:(1)炼山清理植苗造林更新(LZ);(2)炼山清理萌芽更新(LM);(3)未炼山清理植苗造林更新(WZ);(4)未炼山清理萌芽更新(WM),以及对照组CK,研究炼山、未炼山2种林地清理方式,植苗、萌芽2种林分更新模式下尾巨桉幼林(1年生)的林分生长、干物质量积累、林地养分全量、速效养分含量的差异,并对比桉幼龄林不同营林方式的经营成本,探讨尾巨桉幼林生长及林地肥力差异的机理,评价不同林地清理及更新模式对尾巨桉幼林经营的影响,为桉树营林措施的选择提供理论参考。具体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林地清理及更新模式下的尾巨桉幼林林分平均高差异不明显,各处理间的平均高由大到小表现为:WM(5.06m)>LM(4.95m)>LZ(4.87m)>WZ(4.79m)>CK(4.77m);幼林林分平均胸径为WM处理最高达5.04cm,显着高于LZ,极显着高于LM、WZ处理及CK,研究表明林地清理及更新模式对尾巨桉幼林的胸径生长影响比树高明显;2.WM处理的根系、叶片、植株干物质量分别为5.13kg、3.14kg、9.82kg,均高于LZ、LM、WZ三个处理,明显高于CK;LZ处理的茎枝干重最高为5.13kg,极显着高于LM处理及CK,而与WZ、WM处理差异不明显,炼山植苗更新模式更有利于幼林茎干生物量的积累;而在相同的林地清理方式下,萌芽林分的叶片干物质量比植苗林分高0.08-0.30 kg;3.不同林地清理及更新方式下的尾巨桉幼林土壤养分含量总体上表现为0-20cm土层高于20-40cm 土层,LZ、LM、WZ、WM四个处理的全N、全P、全K含量均极显着高于CK,其中0-20cm 土层的萌芽更新林分含量高于植苗造林更新林分,20-40cm 土层则相反,为植苗造林更新的林地养分含量高于萌芽更新林分;LZ、LM、WZ、WM四个处理的全Mg、全Mn、全Na含量也高于CK,且差异不显着,说明采伐剩余物是土壤养分的重要来源,相关性分析表明林地全N、全P、全K含量与幼林林分生长呈正相关关系;4.不同处理尾巨桉幼林林分的速效养分含量整体含量总体表现为0-20cm高于20-40cm 土层,0-20cm 土层中,植苗造林更新的LZ、WZ处理铵态N、硝态N、速效K含量高于萌芽更新的处理LM、WM,20-40cm 土层中,各处理间的速效P、速效K、铵态N、硝态N、交换性Ca、交换性Mg、交换性Mn含量相差较小,相关性分析表明除铵态N外的6个速效养分含量与尾巨桉幼林生长总体呈正相关关系;5.尾巨桉幼林林分经营主要包括苗木、肥料补植、幼林抚育、病虫害防治、地租、管护7项共同项目成本,炼山、清杂、整地、造林、除萌5项可变成本,各处理的幼林经营成本大小为:CK(8445.00 元/hm2)>WZ(8395.00 元/hm2)>LZ(8145.00元/hm2)>LM(3670.00 元/hm2)>WM(3270.00 元/hm2)。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不炼山清理林地萌芽更新方式的尾巨桉幼林(WM)生长及干物质积累量表现最优,其次为炼山清理林地植苗造林更新的林分(LZ),1年试验期内WM处理的生产成本也最低,且土壤全量及速效养分含量适宜。

庞圣江,张培,刘福妹,赵总,杨保国,刘士玲[7](2016)在《大青山林区米老排人工林伐桩萌芽更新研究》文中提出以33年生米老排伐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伐桩基径(≤30cm、30<X≤40cm、40<X≤50cm、>50cm)及伐桩高度(≤5cm、5<Y≤10cm、10<Y≤20cm、>20cm)对其萌芽植株数量、胸径及高度等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不同的伐桩基径级之间,30<X≤40cm其萌芽植株数量、胸径及高生长较大;伐桩基径对其萌芽植株数量影响差异显着,但对胸径及高生长影响差异不显着。伐桩高度在≤5cm和5<Y≤10cm时,其萌芽植株数量、胸径及高生长较大,且随着伐桩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廖靖,王杰[8](2016)在《伐桩高度对巨尾桉萌芽更新造成的影响探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采用不同的伐桩高度处理,得到处理二,即伐桩高度在812cm的情况下,对巨尾桉的萌芽力和萌芽率具有显着性的影响,明显优于其他两个处理,最终萌芽力和萌芽率的处理结果表现为:处理二>处理三>处理一,且均具有显着性影响。通过不同处理对巨尾桉胸径和树高生长量的测定可以看出,巨尾桉的胸径和树高生长速度快,15个月后,巨尾桉胸径的生长量达到了7.0cm,27个月后达到了10cm;巨尾桉树高15个月后均达到了10.0m,27个月后达到了15.0m。但是各处理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即伐桩高度对巨尾桉胸径和树高的生长没有明显影响。

李福党,何彪,杨中宁[9](2012)在《林木伐根处理及应用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综述了现阶段林木伐根的催腐处理、伐根萌芽更新育林及伐根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旨在为伐根的综合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措施,使伐根更具广阔的应用前景,并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刘正富[10](2012)在《巨尾桉人工林生长、生物量及植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广西桉树人工林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加强对桉树人工林生物量、生产力及植物多样性的认识,才能更好的推进桉树人工林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广西重要桉树生产基地钦州市选择巨尾桉(Eucalyptus grandis×Eucalyptus urophylla)人工林为实验对象,设置两种更新方式(萌芽更新和植苗更新)的桉树人工林实验样地,每种更新方式林分各设3次重复,连续5年对样地林木生长及林下植被进行调查,具体分析两种更新方式巨尾桉人工林生物量、生产力及植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阐明更新方式对林分结构和生长特性、生物量和生产力、植物多样性和功能群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如下:更新方式对巨尾桉林分结构有一定影响:(1)萌芽林林木直径、径级分化较植苗林大;萌芽林的林木树高较植苗林的高一级;植苗林的林分结构多样性指数在前4年均比萌芽林大,但在第5年比萌芽林小。(2)萌芽林、植苗林冠层结构因子中的叶面积指数、平均叶倾角、散射辐射透过系数、直接辐射透过系数、消光系数差异不显着,萌芽林叶面积指数、平均叶倾斜角比植苗林略大,而植苗林散射辐射透过系数、直接辐射透过系数、消光系数比萌芽林略大。萌芽林和植苗林的林分生长过程和生长规律存在一定的差异,更新方式对巨尾桉林分的生长有较明显的影响:(1)萌芽林胸径、树高生长规律相似,生长高峰均出现在第1年,之后下降明显,第5年降至最低点;植苗林胸径、树高生长规律也相似,但是生长高峰出现在第2年,第5年降至最低点,呈现单峰格局。(2)萌芽林与植苗林遵循材积生长峰值落后于胸径生长峰值的一般规律,且材积连年生长高峰期均出现在第3年,然后下降明显,但到第5年时仍然大于第1年,呈现单峰格局。(3)在两种更新方式的巨尾桉人工林中,树高均随胸径的增加而增大,两者呈现紧密的正相关。(4)5年生的桉树萌芽林的胸径、树高、平均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生长均显着高于植苗林,分别高出28.78%、12.84%、75.71%、64.06%。更新方式对巨尾桉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有明显影响:(1)虽然萌芽林林分密度(1433株/m2)极显着低于植苗林(1533株/hm2),但萌芽林单株林木生物量、乔木层生物量及生产力极显着的高于植苗林,这一现象贯穿在每个林龄阶段,其中5年生的萌芽林分的别为79.46kg、113.8t/hm2、22.76t/hm2.a,植苗林分别为52.14kg、79.97t/hm2、15.99t/hm2.a,萌芽林比植苗林分别高出52.38%、42.30%、42.30%。(2)萌芽林3次重复间生物量的变异系数为2.23%~9.79%,植苗林则为3.08%-26.78%。更新方式对林下植物功能群有一定影响:(1)植苗林与萌芽林优势物种组成有所不同,植苗林和萌芽林灌木层优势种分别为地稔、玉叶金花、大青、海金沙和烂头钵、海金沙、黄牛木,植苗林和萌芽林草本层优势种分别为五节芒、东方乌毛蕨、铁芒萁和铁芒萁、五节芒、东方乌毛蕨。(2)植苗林的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物种数分别比萌芽林高出28.57%、7.41%、83.33%,藤本植物物种数则是萌芽林比植苗林多12.50%。(3)植苗林的高位芽植物Ph、地面芽植物H、地上芽植物Ch、分别比萌芽林高出11.43%、40.00%、37.50%。更新方式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为:(1)若按600m2调查样地统计,萌芽林灌木层、草本层的平均物种丰富度分别为28.33±2.52、5.67±1.53,植苗林灌木层、草本层平均物种丰富度分别为30.67±1.15、5.67±1.15,两者灌木层、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差异不显着。(2)萌芽林灌木层Simpson指数极显着大于植苗林,生态优势度极显小于于植苗林,草本层Simpson指数差异不明显。(3)p多样性分析表明,两种更新方式林分内的Jaccard指数相近;植苗林的Cody指数、群落相异性系数比萌芽林的大,但差异不明显着。(4)萌芽林、植苗林的林分内相似性系数变动范围分别为59.38-76.47%、62.16-66.67%;林分间相似性系数范围在50.75-70.42%之间。

二、巨尾桉萌芽更新最佳伐根高度的确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巨尾桉萌芽更新最佳伐根高度的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1)桉树人工林林分结构变化对土壤真菌群落和功能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土壤真菌和植物在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相互作用
        1.1.1 土壤真菌与森林林分结构的关系
        1.1.2 固氮树种在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作用
        1.1.3 土壤真菌在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中的作用
    1.2 桉树人工林研究进展
        1.2.1 桉树人工林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1.2.2 桉树人工林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1.2.3 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
        1.2.4 桉树人工林林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
        1.2.5 桉树近自然化经营管理
        1.2.6 桉树人工林病害
    1.3 土壤真菌在桉树人工林林分结构变化中的研究趋势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试验设计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桉树研究开发中心(广东湛江)种苗示范基地概况
        2.1.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广西凭祥)哨平实验林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不同林龄和树种桉树人工林处理试验设计
        2.2.2 固氮树种混交和连栽桉树人工林处理试验设计
第三章 桉树人工林不同林分结构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质
    3.1 试验与方法
        3.1.1 土壤样品采集和预处理
        3.1.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3.1.3 土壤生物学性质测定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桉树林分结构变化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
        3.2.2 桉树林分结构变化对土壤微生物量影响
        3.2.3 桉树林分结构变化对土壤酶活性影响
        3.2.4 桉树林间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量的关联分析
    3.3 讨论
        3.3.1 桉树林龄对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质影响
        3.3.2 桉树树种对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质影响
        3.3.3 桉树与固氮树种混交对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质影响
        3.3.4 桉树连栽代次对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质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桉树人工林不同林分结构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特征
    4.1 试验与方法
        4.1.1 土壤样品采集和预处理
        4.1.2 土壤真菌ITS文库构建及高通量测序
        4.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高通量测序整体概况
        4.2.2 桉树林间土壤真菌群落alpha多样性
        4.2.3 桉树林间土壤真菌OTUs分布
        4.2.4 桉树林间土壤真菌群落优势分类单元
        4.2.5 桉树林间土壤真菌群落差异分类单元
    4.3 讨论
        4.3.1 桉树林龄对林间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4.3.2 桉树树种对林间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4.3.3 桉树与固氮树种混交对林间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4.3.4 桉树连栽代次对林间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桉树林间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变化以及驱动因素分析
    5.1 试验与方法
        5.1.1 土壤样品采集和预处理
        5.1.2 土壤样品相关指标测定
        5.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桉树不同林分结构变化下的林间土壤真菌群落结构
        5.2.2 桉树林间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联模型
        5.2.3 桉树土壤真菌主要分类单元与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5.2.4 桉树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土壤酶活的关联模型
        5.2.5 桉树土壤真菌主要分类单元与土壤酶活的相关性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桉树人工林不同林分结构下土壤真菌群落功能响应特征
    6.1 试验与方法
        6.1.1 土壤样品采集和预处理
        6.1.2 土壤样品相关指标测定
        6.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桉树林间土壤优势真菌群落功能类群
        6.2.2 桉树土壤真菌群落功能类群差异
        6.2.3 桉树不同林分结构变化下的林间土壤真菌群落功能类群结构
        6.2.4 桉树林间土壤真菌群落功能结构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联模型
        6.2.5 桉树林间土壤真菌群落功能类群与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2)大花序桉萌芽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花序桉不同种源萌芽性能的差异
    2.2 坡位对大花序桉萌芽性能的影响
    2.3 伐桩直径对大花序桉萌芽性能的影响
    2.4 伐桩高度对大花序桉萌芽性能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3)广西林木资产火灾保险理赔评估方法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区域、数据来源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环境
        2.1.3 林业概况
    2.2 数据来源
    2.3 林木火灾损失研究方法
        2.3.1 林木火灾经济损失的计算
        2.3.2 林木火灾损失程度的界定
        2.3.3 林木火灾损失的定损方法
第三章 林木火灾保险理赔
    3.1 林木火灾保险案件的成立
    3.2 林木火灾保险案件的调查
    3.3 林木火灾保险案件的定损
        3.3.1 保险公司组织定损
        3.3.2 外聘林业调查公司定损
    3.4 林木火灾保险案件的损失价值量评估
    3.5 林木火灾保险案件的赔偿
第四章 广西林木资产火灾保险理赔评估及理赔的实证分析
    4.1 评估方法与结果
        4.1.1 按龄组统计调查评估结果
        4.1.2 按林分密度范围统计调查评估结果
        4.1.3 按平均树高范围统计调查评估结果
        4.1.4 按平均胸径范围统计调查评估结果
    4.2 对比分析
    4.3 林木火灾保险理赔存在问题及对策
        4.3.1 林木火灾保险定损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3.2 林木火灾保险理赔评估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3.3 林木火灾保险理赔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3.4 林木火灾保险理赔价值量评估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3.5 林木火灾保险理赔过程保险公司与投保人沟通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林木火灾商业性保险理赔评估案例研究结果
        5.1.2 通过调查、评估解决保险理赔问题
        5.1.3 建立共享评估参数数据库
        5.1.4 有关权益方共同委托调查评估机构
        5.1.5 引进定损、评估人才
        5.1.6 推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业专家审核制度
        5.1.7 结合现实因素定损
    5.2 展望
        5.2.1 有望实现快速理赔
        5.2.2 商业保险必然会朝着有利方向发展
        5.2.3 森林保险正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
        5.2.4 高技术的应用助力保险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桉树萌芽林生长特性及密度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桉树概况
    1.2 人工林生长特性研究
    1.3 桉树人工林研究现状
        1.3.1 桉树无性系育种研究
        1.3.2 桉树人工林栽培营林技术研究
        1.3.3 桉树人工林经营密度效应研究
        1.3.4 桉树萌芽林研究
    1.4 研究背景和意义
    1.5 创新点
第二章 试验地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研究方法
        2.3.1 桉树不同砍伐月份生长研究方法
        2.3.2 桉树萌芽林密度调控研究方法
    2.4 数据分析
    2.5 研究线路图
第三章 桉树人工林及萌芽林不同月份生长差异研究
    3.1 各经营区桉树人工林生长季节性变化
        3.1.1 各地区桉树人工林胸径、树高、蓄积量月生长情况
        3.1.2 各地区桉树人工林月平均生长量变化
    3.2 不同砍伐月份对各地区萌芽条树高生长的影响
第四章 高密度初植林分萌芽林密度调控差异分析
    4.1 伐桩保存率动态变化
    4.2 萌芽条保存率变化
    4.3 不同留萌方式林分生长情况分析
        4.3.1 树高生长差异分析
        4.3.2 胸径生长差异
        4.3.3 材积差异分析
第五章 低密度初植林分萌芽林密度调控差异研究
    5.1 伐桩保存率动态变化
    5.2 林分生长情况分析
    5.3 林分密度动态
        5.3.1 树高生长差异分析
        5.3.2 胸径生长情况
        5.3.3 不同林分材积差异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短轮伐期巨尾桉萌芽更新培育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巨尾桉萌芽林简述
2 巨尾桉萌芽更新培育技术
    2.1 主伐时控制伐根高度
    2.2 迹地清理方式
        2.2.1不炼山清理迹地
        2.2.2炼山清理迹地
3 抚育管理技术
    3.1 选取萌芽条
    3.2 培土
    3.3 除草施肥
4 问题及对策
    4.1 留萌品种
    4.2 施肥要求
    4.3 病虫害防治
5 结语

(6)不同林地清理和更新模式下尾巨桉幼林林地土壤养分及经营成本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不同林地清理及林木更新模式的研究概况
        1.1.1 不同林地清理方式的研究概况
        1.1.2 不同林木更新模式的研究概况
    1.2 不同林地清理和更新模式下的桉林分生长及养分差异研究综述
        1.2.1 不同林地清理方式下林分生长研究进展
        1.2.2 不同林地清理方式下桉林地土壤养分差异研究进展
        1.2.3 不同更新方式的桉林分生长差异研究进展
        1.2.4 不同更新方式的桉林地养分变化研究进展
    1.3 不同林地清理和更新方式下的桉林分经济指标研究进展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样品采集方法
    2.4 研究指标测定
        2.4.1 生长指标、样株干物质量测定
        2.4.2 养分指标测定
        2.4.3 幼林经营成本的统计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林地清理及更新方式下的尾巨桉幼林林分生长差异
        3.1.1 尾巨桉幼林林分平均胸径差异
        3.1.2 尾巨桉幼林林分平均高差异
    3.2 不同林地清理及更新方式对尾巨桉幼林林木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2.1 对尾巨桉幼林根系干重的影响
        3.2.2 对尾巨桉幼林茎枝干重的影响
        3.2.3 对尾巨桉幼林叶片干重的影响
        3.2.4 对尾巨桉幼林植株干重的影响
        3.2.5 对尾巨桉幼林林木根冠比的影响
    3.3 不同林地清理及更新方式下的尾巨桉幼林林地养分差异
        3.3.1 尾巨桉幼林林地大量养分差异
        3.3.2 尾巨桉幼林林地速效养分差异
    3.4 不同林地清理及更新方式下的尾巨桉幼林林分经营成本差异
    3.5 不同林地清理及更新方式下的尾巨桉幼林生长及土壤养分含量相关性分析
        3.5.1 尾巨桉幼林林分生长因子间相关性分析
        3.5.2 尾巨桉幼林林地养分因子间相关性分析
        3.5.3 尾巨桉幼林林地养分与生长因子间相关性分析
    3.6 不同林地清理及更新方式下的尾巨桉幼林生长及土壤养分含量回归分析
        3.6.1 尾巨桉幼林生长与林地全量养分含量的多元线性回归关系
        3.6.2 尾巨桉幼林生长与林地速效养分含量的多元线性回归关系
4 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4.1.1 不同林地清理及更新方式对尾巨桉幼林林分生长的影响
        4.1.2 不同林地清理及更新方式对尾巨桉幼林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4.1.3 不同林地清理及更新方式下的尾巨桉幼林林地土壤全量养分差异
        4.1.4 不同林地清理及更新方式下的尾巨桉幼林林地土壤速效养分差异
        4.1.5 不同林地清理及更新方式下的尾巨桉幼林林分生产成本差异
        4.1.6 不同林地清理及更新方式下的尾巨桉幼林林分生长与养分含量回归分析
    4.2 结论
    4.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大青山林区米老排人工林伐桩萌芽更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伐桩基径对米老排伐桩萌芽植株生长状况的影响
    2.2 伐桩高度对米老排伐桩萌芽植株生长状况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8)伐桩高度对巨尾桉萌芽更新造成的影响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状况
2 试验设计与调查
    2.1 试验设计
    2.2 萌芽力和萌芽率的调查方法
    2.3 萌芽林生长量的调查方法
3 试验结果
    3.1 伐桩高度对巨尾桉萌芽力的影响
    3.3 不同伐桩高度对巨尾桉生长量的影响
        3.3.1 不同伐桩高度对巨尾桉胸径的影响
        3.3.2 不同伐桩高度对巨尾桉树高的影响
4 试验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5 结语

(9)林木伐根处理及应用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伐根催腐处理
2 萌芽更新
3 伐根嫁接技术
4 伐根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5 伐根利用展望

(10)巨尾桉人工林生长、生物量及植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桉树人工林生长、生物量及植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1.1 桉树人工林生长研究进展
    1.2 桉树人工林生物量研究进展
    1.3 桉树人工林植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1.4 桉树人工林更新方式及影响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创新之处
第二章 研究地点和方法
    2.1 研究地点和样地设计
        2.1.1 研究区域的自然环境
        2.1.2 实验地概况
        2.1.3 样地设计
    2.2 调查与测定方法
        2.2.1 林木生长量调查
        2.2.2 林下植物物种的调查
        2.2.3 林木生物量调查
        2.2.4 群落冠层结构测定
    2.3 统计分析方法
        2.3.1 单株材积和林分材积的计算
        2.3.2 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的计算
        2.3.3 物种重要值的计算
        2.3.4 植物多样性的计算
        2.3.5 差异性分析
第三章 两种更新方式巨尾桉人工林林分结构和生长规律的比较研究
    3.1 林分生长状况
        3.1.1 胸径生长
        3.1.2 树高生长
        3.1.3 材积生长
    3.2 两种更新方式林分结构分析
        3.2.1 直径结构
        3.2.2 树高结构
        3.2.3 材积结构
        3.2.4 冠层结构
    3.3 林分乔木层的结构多样性
    3.4 巨尾桉树高与胸径的相关性分析
    3.5 两种更新方式巨尾桉人林分生长因子和结构因子的差异性分析
    3.6 小结与讨论
        3.6.1 更新方式对巨尾桉林分生长规律的影响
        3.6.2 更新方式对巨尾桉林分生长特性的影响
        3.6.3 更新方式对巨尾桉林分结构及冠层结构的影响
第四章 两种更新方式巨尾桉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比较研究
    4.1 两种更新方式巨尾桉人工林生物量及动态
        4.1.1 林木平均单株的生物量及器官分配
        4.1.2 林木群体的生物量及动态
    4.2 两种更新方式巨尾桉人工林乔木生产力及动态
    4.3 两种更新方式巨尾桉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差异性分析
    4.4 小结与讨论
        4.4.1 巨尾桉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和生产力变化规律
        4.4.2 更新方式对巨尾桉人工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影响
第五章 两种更新方式巨尾桉人工林植物多样性与植物功能群的研究
    5.1. 林下植物科属种组成及其重要值分析
        5.1.1 林下植物科属种组成
        5.1.2 灌木层物种组成与重要值分析
        5.1.3 草本层物种组成与重要值分析
    5.2 植物功能群分析
        5.2.1 植物的生长型特征
        5.2.2 植物的生活型特征
        5.2.3 植物的种子传播特征
    5.3 两种更新方式林分植物多样性
        5.3.1 物种丰富度
        5.3.2 α多样性
        5.3.3 β多样性
        5.3.4 林分内、林分间群落相似性分析
    5.4 群落植物多样性的时空变化
        5.4.1 群落植物多样性动态
        5.4.2 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多样性的变化
    5.5 小结与讨论
        5.5.1 更新方式对林下植物功能群的影响
        5.5.2 更新方式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5.5.3 林下植物多样性的时空动态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更新方式对巨尾桉林分结构和生长特性的影响
        6.1.2 更新方式对巨尾桉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影响
        6.1.3 更新方式对巨尾桉人工林植物多样性和功能群的影响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广西钦州大番坡巨尾桉人工林样地植物名录
    附录2:样地外貌及地形图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巨尾桉萌芽更新最佳伐根高度的确定(论文参考文献)

  • [1]桉树人工林林分结构变化对土壤真菌群落和功能结构的影响[D]. 刘兵. 南京林业大学, 2020
  • [2]大花序桉萌芽性能研究[J]. 邓紫宇,陈莹莹,蒙海勤,卢翠香,卢晨升,赵玉清,陈健波. 桉树科技, 2020(01)
  • [3]广西林木资产火灾保险理赔评估方法与实践研究[D]. 刘桂安. 广西大学, 2019(06)
  • [4]桉树萌芽林生长特性及密度调控研究[D]. 蓝柳鹏. 广西大学, 2018(06)
  • [5]短轮伐期巨尾桉萌芽更新培育技术[J]. 覃华. 吉林农业, 2018(23)
  • [6]不同林地清理和更新模式下尾巨桉幼林林地土壤养分及经营成本差异研究[D]. 潘丝丝.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7(01)
  • [7]大青山林区米老排人工林伐桩萌芽更新研究[J]. 庞圣江,张培,刘福妹,赵总,杨保国,刘士玲.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6(06)
  • [8]伐桩高度对巨尾桉萌芽更新造成的影响探究[J]. 廖靖,王杰. 花卉, 2016(02)
  • [9]林木伐根处理及应用技术研究进展[J]. 李福党,何彪,杨中宁. 林业实用技术, 2012(08)
  • [10]巨尾桉人工林生长、生物量及植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D]. 刘正富. 广西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大桉萌芽再生最佳刈割高度的确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