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需要一个“外来名”才能出名?

为什么需要一个“外来名”才能出名?

一、扬名何须“洋名”(论文文献综述)

李飒[1](2018)在《《虞初新志》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虞初新志》为清初文言小说集,共二十卷,所收各篇均出自明末清初时人之手,多为传奇、志怪之作。其“文多时贤,事多近代”,体现出与以往之作不同的新特点,是“虞初”系列小说发展至清代的标志性作品之一,对后世文言小说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不仅如此,《虞初新志》还传至海外日本,广为刊刻流传,影响了诸多文人的文学创作活动,渗透至诸多领域。有基于此,本论文以《虞初新志》在海外日本所产生的影响为研究视角展开分析,旨在梳理该书在日本的发展脉络,把握其传播与接受轨迹。绪论阐述了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意义,系统的梳理了现阶段中日两国学者围绕《虞初新志》展开的研究,并对其研究视角的差异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现阶段学界对《虞初新志》的研究仍有很大的探讨空间,确定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第一章“《虞初新志》及作者”梳理了辑者张潮的生平事略、《虞初新志》的成书背景及编纂过程,从内容题材、写作手法、人物刻画、编辑思想四个方面分析了该书的文本内容与价值所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其版本流传情况。第二章“《虞初新志》的东传”分析了中日海上书籍之路的形成、大量汉文典籍东传日本的盛况,梳理了在此背景下《虞初新志》的舶载、以及其传入日本之后所带来的和刻本的刊刻、汉文仿作的问世、作家作品中的体现等一系列流传盛况。第三章“《虞初新志》的和刻”以日本印刷业的发展历程为背景,系统的梳理了和刻本《虞初新志》六种印本的刊刻情况,从其对原作的整合、篇章构成等角度分析了该书的特点,整理了和刻本《虞初新志》对中国本的校正、补充与新增讹误,并进一步按照类别进行了分析。第四章“《虞初新志》的仿作”选取了较有代表性的《本朝虞初新志》《日本虞初新志》《译准绮语》《谭海》《谈丛》《当世新话》几部汉文仿作,围绕其着者、成书、内容、仿作特色等角度展开探讨,总结了各汉文仿作对原作的充分效仿与继承之处,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自的新特点。第五章“森鸥外与《虞初新志》”着眼于日本着名小说家森鸥外私人藏书中的《虞初新志》与文学作品中的《虞初新志》两个方面,通过其亲笔圈点、朱批细致的分析了森鸥外对《虞初新志》的解读情况,并探讨了《虞初新志》对森鸥外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其代表作《雁》《性欲的生活》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第六章“芥川龙之介与《虞初新志》”以日本着名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私人藏书中的《虞初新志》为着眼点,通过其亲笔圈点、朱批,系统的分析了芥川龙之介对《虞初新志》的解读情况以及所作之感,并围绕芥川龙之介读《虞初新志》之时的心境结合其身世背景进行了探讨。第七章“其他诸家与《虞初新志》”着眼于《虞初新志》在日本广为传播的其他表现形式,分析了日本着名思想家吉田松阴所作《读<虞初新志>》、侦探小说家江户川乱步的代表作《孤岛之鬼》的创作灵感之《虞初新志》、以及私人藏书、译作之中所体现的《虞初新志》的传播与接受情况。结语对《虞初新志》在日本的传播、接受、以及其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之盛况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以便对该书在海外日本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整体上的把握。《虞初新志》作为志怪类小说的代名词在日本享誉盛名,传入日本之后迅速引起极大的反响,它不仅为日本文学界提供了新的创作范式与文本素材,还渗透至其他诸多领域,传播范围极为广泛。《虞初新志》的日传为日本文学佳作的相继出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促进了小说领域不断推陈出新的巨变,是在日本极具影响力的文学杰作。

王婷[2](2017)在《赋民族文化内涵予品牌名称的研究》文中提出阐述在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的21世纪,品牌命名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综合比较分析中国市场品牌上品牌命名缺少民族文化内涵的现象,论述民族文化对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赋民族文化内涵予品牌名称的几点建议。

沈云迪[3](2017)在《上海地区明代文学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从探寻上海文脉的角度出发,在作家基础研究的基础上,从文学生态研究的视角,将上海地区明代文学置诸文化视野下进行研究,注重探析作为文学板块的上海地区在明代近三百年历史图景中,创作群体及网络风貌、文学的时空环境对区域文学的影响以及上海地区明代文学性格的独特形式。本论文描述了明代近三百年间上海地区文学场域的生态概貌,对上海地区文学由寂寞走向繁荣、由全国文学的边缘逐步走向中心的曲折过程做了揭示。除去《绪论》,本文正文三编共分为十章。上编为上海地区明代作家群落概貌,共四章。第一章至第四章根据上海地区明代作家群落的发展脉络,分为洪武至成化时的孕育期、弘治至嘉靖时的发展期和隆万至崇祯时的繁盛期。对近200位不同时期的上海地区作家及其在区域内的创作活动网络进行了梳理,尤其是对核心作家周边凝聚的创作群落进行了探析。即重视主流作家又重视非主流作家,尤其是对区域文学生态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作家,从重视创作成果的代表性、丰富性变为注意创作的实际过程和基础状态,突出地方文学群体的特点,中下层社会结构、人际关系对文学创作的作用,以及地域文化生态和自然环境对作家的影响。中编为上海地区明代文学发展动因研究,共两章。第五章、第六章分别从政治经济、人文传统、教育等等角度切入。探讨多层面文化因素所构成的动态系统对上海地区明代文学生态所产生的的影响。下编为上海地区明代文学特征研究,共四章。第七章至第十章探讨了上海地区明代作家在文学观念和审美追求上的共性特征。文本于经、关乎政的正统文学观念在上海地区明代有根深蒂固的影响,从明初王彝到明末黄淳耀等上海地区作家都有深刻的体现。在强调“文以范古为美”的同时,上海地区的作家群体又有“情以独至为真”的追求。本文在论述中尤其注重本土作家及其作品在本土的影响。本文在正文以外,还编有附录《上海地区明代作家大事年表》,附录是本文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研究上海地区明代文学生态的重要资料。

于海洋[4](2016)在《明末清初诸城文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诸城一地,从上古到近现代,诞生了许多独领风骚的历史名人,如上古时期的虞舜,汉代的梁丘贺、梁丘临、师丹、伏湛、诸葛丰,唐代的颜师古、颜真卿,五代的苏仲容、苏禹珪,宋代的赵挺之、赵明诚、李清照、张择端,明代的翟銮、邱橓,清代的丁耀亢、刘统勋、刘墉,近现代的王翔千、王统照、王尽美、王愿坚、王意坚、臧克家等,他们或在政治上运筹帷幄,或在理论上提纲挈领,或在文学上妙笔生花,皆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占有一席之地。至于其它名位稍逊而成就不凡的人物,更是灿若群星,这在全国同类区域中并不多见。明末清初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皆处于大变动、大变革时期,政治上腐化衰败、激变四起直至全面崩塌、王朝鼎革;经济上城镇繁荣、市民壮大直至物欲横流、消费狂欢;思想文化上心学狂飙、异端蜂起直至理学复归、实学兴起。如此,皆影响了文学的演变和迁移,伴随着各种文学思潮的激烈碰撞和涌动,诸城文学也达到了自身发展的一个高峰。本文即截取明末清初这一时段,将诸城放置于社会历史转型期的具体语境中,对其文学活动进行整体观照和综合研究。在宏大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把握诸城文人的精神特质,探究诸城文学在易代之际的发展特点和规律,理清社会变革期诸城文学动态迁移的轨迹,不仅具有地方性意义,而且蕴含着普适性价值。绪论分四部分,分别是论题的提出、学界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意义,以及对"明末清初"、"诸城"等概念进行日时空界定。绪论之外,凡四章。第一章从时代背景、区域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诸城文人精神特质、时代文学思潮等方面,将诸城文学置于明末清初这一大环境中进行综合考察,既获得对明末清初诸城文学的背景性认识,又对时代与文学的互动性关系有整体把握。第二章为明末清初诸城文学分体研究,分别从诗歌、散文、戏曲、小说等方面,依据不同的体裁呈现明末清初诸城文学的风貌。通过对诸城文坛全面宏观地考察,进而总结归纳明末清初诸城文学的发展特点以及嬗变规律。第三章为明末清初诸城文学家族、文人社团以及文人交游。木章从家族、社团、交游等三个维度,力图多方面展示明末清初诸城文坛的特质。首先,对明末清初诸城较为突出的文化现象——家族文学进行观照,探究诸城家族对诸城文坛的影响。其次,对明末清初时期的文人社团进行考证和梳理。最后,在文人交游这一部分,对诸城热闹的文化圈进行剖析以获得整体印象,在此基础上,探讨诸城交游活动繁盛的原因以及交游活动背后二士人的心态。第四章对明末清初诸城文学的代表人物进行个案研究。对丁耀亢的研究侧重于探讨易代之际他的生存状态以及他对诸城文坛"开一邑风雅之始"的导先作用。通过对李澄中人生经历、交游、文学创作等资料的获得,着重考察他以杜甫为宗的诗学观。张侗既是理学家又是文学家,对《易》学的情有独钟影响了他飘逸洒脱的个性气质,进而影响了他的诗学崇尚。邱石常是狂士,失意的人生和孤高的气节相辅相成,反映到文学上呈现出的是诗歌风格的"齐气"。刘翼明是典型的儒者,对他进行综合考察的同时,侧重于研究他温柔敦厚的诗风。结语部分主要是对正文内容进行概括陈述和总结。明末清初是诸城文学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以地域文学的视角,在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背景的基础上考察诸城文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附录部分主要有两个表格组成,一是对明末清初诸城文人的作品以及存佚情况进行考录,二是对地方性诗歌总集收录明末清初诸城诗人及选诗数量进行统计。明末清初的很多诸城作家并未有诗集传世,因此对其现存作品进行统计和梳理,不至于使他们的作品湮没无闻,对乡邦文学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立足于明末清初特殊的时代背景,试图还原此时期诸城文坛的基本面貌。着重探讨诸城文人在易代之际的价值观念以及行为选择,并揭示易代背景下诸城文学与时代变动的同步共振,进而展示诸城作家的创作共性及基于个体命运的独特个性。

马小盐[5](2015)在《鹤顶红之李师师(节选)》文中认为1谁没有过好日子?她也有过。只不过那好,是海上的花,花上的露,露上的亮色,当事人还没来得及细细地品,那好就完了。她整个人被吊在一个大草筐子里,一摊泥一样塞在里面,唯剩一张脸,斜斜地歪在草筐外,长长的脖颈上有一条一寸宽的血印子,发丝兵荒马乱地摊了一脸。——她让人割了脖子。留声机在艳阳下,媚态横生,声线软软地唱:

孙杰[6](2012)在《竹枝词发展史》文中研究表明竹枝词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它名为词而非词,以七言四句为主要形式但又非诗歌七绝。它发源于楚地,最晚当在中唐以前即已出现。竹枝词的整理与研究,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目前,在竹枝词整理方面,汇编出版规模最大者当推丘良任等的《中华竹枝词全编》。在竹枝词的研究方面,鉴赏、笺释类的论文与书籍已有很多,对竹枝词的研究也开始向纵深发展,如竹枝词的产生时间、地点、源流、发展演变历程及其在体式、内容、音韵上的一些规律,已引起学者的兴趣。在竹枝词的地域研究、断代研究、作家作品研究等领域,也都出现了一些质量较高的论文。但是,竹枝词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还有一些模糊认识需要厘清,如竹枝词的起源问题,杜甫是否竹枝词开创者的问题,等等。也还有一些前人尚未充分重视的学术空白需要填补,如竹枝词的体式、别称等。最迫切的是,竹枝词及其研究发展至今,需要出现一部对竹枝词发展历史进行整体研究的论着,这样有助于学界对竹枝词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本文共分八章,除第一章是概论外,其余各章按照朝代排列下来。而清代(含近代)的竹枝词数量最大,因此将其分为三章来论述。第一章主要对竹枝词的起源时间、地域及其风格、体式、名称、语言特色等进行探讨,并对竹枝词的各种别称进行梳理。提出竹枝词源于楚地、至晚出现于中唐以前,竹枝词既非诗也非词,有六种体式、四十二种名称。第二章,对唐代竹枝词进行研究,认为杜甫的诗歌创作受到竹枝词影响,他并非竹枝词的开创者。对刘禹锡、白居易在竹枝词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进行考量,指出刘禹锡广为传颂的《竹枝词》九首,创作时间还晚于白居易的《竹枝词》四首,充分肯定白居易具有与刘禹锡同等重要的作用。本章对唐代竹枝词的创作与歌唱情况进行了阐述与分析。第三章对宋代竹枝词进行研究,认为宋代竹枝词在体式和创作手法上有了新的发展,题材重心转向记述地方风物。本章还对宋代竹枝词的传播地域进行了梳理,对宋代竹枝词出现叠句的唱法进行了分析。第四章,对元代竹枝词在传播地域、题材、语言、情感特征等方面出现的新变化进行了研究,指出自元代始,竹枝词作家开始出现了强烈的风土意识,开始出现了唱和群体。本章还对杨维祯的竹枝词及其在竹枝词发展史上的地位、作用进行了分析。第五章研究了明代竹枝词的演变特征,指出明代竹枝词尤为受到社会环境和文艺思潮的影响。明代竹枝词开始出现俗化特征,而其地方竹枝词亦开始颇有规模,为清代地方竹枝词的繁荣埋下了伏笔。第六章对清代竹枝词中一百首以上篇幅的作品进行了梳理、罗列,对清代竹枝词繁盛的原因及文坛唱和竹枝词之风进行了阐述。通过对竹枝词词序的梳理,对清代竹枝词在理论研究上的成就进行了总结。第七章通过分析竹枝词与方志的合流关系,进一步梳理了清代地方竹枝词的发展情况,对各地竹枝词作了简要总结。本章对吟咏外国的竹枝词及商业竹枝词、娼妓业竹枝词、官场竹枝词也进行了研究。

翟勇[7](2011)在《何良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附录的《何良俊年谱》,其实是本篇论文的重心所在。在此之前,何良俊尚无年谱问世。遵循知人论世的准则,笔者将何良俊研究的第一步落实在年谱的编撰。于是多方搜求各种资料,仔细研读梳理,得以理清何良俊一生的事迹和行踪;何良俊的家世渊源,也已经考察清楚;其主要交游的姓名字号、生平事迹,无论知名与否,尽可能以小传形式呈现。与此同时,还作了不少精心考辨,例如《书画铭心录》中的“董茭门”、“张州厓”、“张双鹤”等等,纠正了某些史料和方志中的错误。另外,何良俊唯一诗文别集《何翰林集》中的作品,也大多作了系年。在此基础上,才开展正文部分的论述和分析。何良俊(1506—1573)字元朗,号柘湖,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一生科场蹭蹬,七上公车,皆铩羽而归,最终仅以岁贡生身份特授南京翰林院孔目。但是科场的不顺,反而促成了何良俊文艺事业的发达。其着述颇丰,编纂整理的不计在内,尚有《四友斋丛说》三十八卷、《何氏语林》三十卷、《何翰林集》二十八卷、《书画铭心录》一卷传世至今。何良俊是明代中叶江南地区的着名学者、文人、戏曲家、鉴赏家和收藏家,兼容并包、融会贯通,是其为学为文的主要特点,因此本文尽可能多角度、多侧面地开展考察。本文论述部分共分四章,分别为何良俊生命形态探析、何良俊的着述和收藏、何良俊诗文研究和思想研究。第一章讨论何良俊的生活实践与时代风尚。结合嘉靖、隆庆年间江南士人的雅致生活状态,探求何良俊的生活趣味。并通过“妓鞋行酒”事件,剖析其怪诞行为背后的深层心理。第二章考察何良俊的着述与刊刻成果。一方面探究何良俊着作的成书过程、存佚状况,及其在传承保存文献方面的贡献。与此同时,考虑到何良俊是当时闻名江南的藏书家,因此通过对其收藏物品和收藏印、斋馆印等等的考察,分析推测其藏书状况的变化。第三章分别从何良俊诗文的接受对象、诗文的功利化趋势,以及何良俊经常采纳的诗文题材等三个方面展开,致力于探求其原因和价值所在。这一章其实是以何良俊为例,展现当时江南吴中地区文人诗文创作的基本面貌。第四章探讨何良俊的实学成就,及其文艺思想,尤其揭示了何良俊的经世之志,概括了何良俊重“性情”、崇“本色”的文艺思想,多侧面地展现了一个在政治、经济、诗文、戏曲、书画理论等诸多领域都有建树的不平凡的江南文人。迄今为止,对于何良俊的研讨大多集中于戏剧理论,即《四友斋丛说》中论词曲的一卷。其重“本色”、崇“声律”,扬《拜月》、抑《西厢》等观点,一直以来受到各种褒扬或批评。本文对于这些热点问题(包括书画理论)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诸如何良俊“本色语”真正的内涵,其“声律说”应该如何看待,其“戾家”与“行家”的界定渊源等等。这些问题讨论已久,参与的大家也不少,之所以自认为还有资格争辩几句,是因为笔者从何良俊的生平实际出发,从相关的领域延伸考察,发现以前的某些“定论”似乎并不能站住脚。全面细致、实事求是、综合圆通,这样的考察正是得力于年谱的编撰,也可以说是本文最主要的特点。

吕若淮[8](2010)在《台湾文社及其《台湾文艺丛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台湾文社是1918年台湾传统知识分子“恐斯文之将丧”之时,为“作砥柱于中流”而创设的以“鼓吹文明、研究文章诗词、互通学者声气”为宗旨,具有现代社团组织结构特点的文学团体。它是在特殊的历史年代,当诗歌蓬勃发展却日益缺乏内涵之时,传统知识分子希望通过“文”的形式来完成诗歌不能完成的历史使命的呼吁下诞生的。它靠着强有力的资金支撑,聚集全台精英知识分子,成功地将台中的知识分子群体范围拓展至全台,成为台湾文艺届的领头雁。它充分利用先进的印刷技术手段,创办机关刊物《台湾文艺丛志》,开辟了稳定的文学场域,既是全台知识分子文章交流的场所,亦为刊登大小诗社佳作的园地,修补并纠正了文坛诗文一度不平衡的状态,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学史料。台湾文社以《台湾文艺丛志》为中心,汲取“五四”文思,传承中华文化,译介西方文明,反思东方传统,始终坚持一种相对自由开通的文化立场,追求东西文明的融会贯通,以此对抗强势的日文压制和殖民现代性的入侵。台湾文社与时俱进,旧中有新,保守中有进步,是一个自觉的文学启蒙团体,它的成立和发展标志着台湾文学史上第一个知识分子共同体的诞生。

杨经华[9](2005)在《《榕阴草堂诗草》校注》文中认为潘乃光(1844—1901),广西荔浦人,二十岁中举。此后,他历经十余次会试而终不遇,遂投笔从戎,为人作幕达几十年。曾为湖北布政使王之春之参赞奉命使俄,因立功赏“敏勇巴图鲁”名号。晚年积功至山东候补道,但未待补缺,即客死他乡。在晚清广西诗坛上,潘乃光是率先走出“天朝”迷梦,接触洋务,热衷外交的思想先行者和爱国者。 潘乃光的诗歌,直抒性灵,清淡自然,是他几十年幕府生活的结晶,亦是他用心灵去触摸幕府体制之后的伤痛之言。其诗不仅是他游幕的人生传记,同时也是他整个心灵的独自,是一部心灵的历史。它展示的不仅是他个人的人生遭遇,同时更是整个晚清游幕文人的生存状态的历史缩影,生动地再现了他们的生活原貌:他们的沉沦、他们的抗争以及他们的幻灭。在他的诗中,其情感之无端,思想之激烈,人生之蹉跎,岁月之流逝,种种伤时感世之言,无不警示着幕府士人生存状况的恶化,诠释着他们在特定时代的心灵感受,掀开了晚清一代游幕士人所处文学生态环境之一角。 本校注以光绪十九年铅印本作底本,手抄本为参校本。对潘乃光的诗歌文本进行了系统的校正与阐释,力图再现其诗歌原貌。

鲍永军[10](2004)在《汪辉祖研究》文中指出汪辉祖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一位名人。他在地方行政幕府佐治长达三十四年,持正不阿,擅长断狱,是名闻全国的“绍兴师爷”;后为州县官五年,勤政爱民,政绩斐然,是一位难得的清官良吏;他又勤于治学,尤邃于史,又是一位着述宏富的着名学者。汪辉祖集名幕、循吏、学者等多种身份角色于一体,在当时尤其是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用历史的眼光看,汪辉祖一生主要成就有二:一是总结佐治为官的丰富经验,撰成《佐治药言》、《学治臆说》等多种官箴书。这些着作,对清代地方行政制度与方法作了很好的阐发,构建了一个为官从政的理论体系,成为清代后期官幕必读之官场指南,对于地方政治及其实际运作有很大影响。二是编撰《元史本证》、《史姓韵编》、《九史同姓名略》等多种史学着作,在史学上作出重要贡献,尤其是数种正史姓名学专着,嘉惠学界,功劳甚巨,实属难能可贵。 本文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汪辉祖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思想成就,旨在通过对汪辉祖这一“绍兴师爷”的典范的剖析,为清代幕府制度与幕友的研究,提供一个典型个案的考察。全文共分七章,凡二十一万字。 第一章阐述了汪辉祖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了清代幕府制度的产生、特点与绍兴师爷的兴盛原因,简介乾嘉时代的政治风气、吏治、幕道的变迁,揭示乾嘉考据学风的特点以及汪辉祖的师友交游情况。 第二章,分家乡家世、佐治生涯、湖南为官、归里家居、学术活动五个部分,详细介绍汪辉祖的生平事迹。除了展示汪辉祖的人生轨迹与心路历程之外,对其学术活动、学术思想、着述情况也作了概述。 第三章,从入幕宜慎、律己立品、尽心事主、亲民便民四个方面,分析汪辉祖的幕学思想。 第四章,将汪辉祖的吏治思想,归纳为清廉自律、以民为本、事上接下、谨身勤政四个方面,一一进行评述。 第五章,分析汪辉祖调处息讼、爱民省事、法贵准情等法律见解。 第六章,论述汪辉祖的学术成就。汪辉祖勤于着述,硕果累累,这是清代其他职业幕友所不能企及的。汪辉祖所着《元史本证》,在元史学上具有重要地位,所编史学姓名工具书多种,极大地便利了史学研究。此外,汪辉祖在着述年谱、家训以及文学、文献学方面也取得一定的成就。 第七章,探讨汪辉祖的人生哲理,这是其为人处世的思想基础。汪辉祖相信天道宿命与因果报应,同时,强调人在自为,守身律己,奋发向上。 本文首先揭示汪辉祖所处的时代背景,勾勒其人生轨迹,展示他的行为表现;其次阐明他在行为背后所依据的幕学、吏治、法律思想;然后,评介他的学术成就;最后,总结汪辉祖言行思想的基础,即其人生哲理。结束语部分,对汪辉祖的历史地位与影响、缺失作了评述。汪辉祖的言行事迹和传世着作,为他赢得了生前身后的声名。

二、扬名何须“洋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扬名何须“洋名”(论文提纲范文)

(1)《虞初新志》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中日研究的现状
        (一)中国的研究
        (二)日本的研究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虞初新志》及作者
    第一节 《虞初新志》作者及成书
        一、作者张潮生平事略
        二、《虞初新志》的编纂
    第二节 《虞初新志》内容与价值
        一、内容概述
        二、价值评述
    第三节 《虞初新志》的版本流传
        一、清朝时期的版本
        二、民国时期的版本
        三、建国后的版本
第二章 《虞初新志》的东传
    第一节 汉文典籍的东传之路
        一、汉文典籍的东传
        二、汉籍之路的形成
    第二节 《虞初新志》的日传
        一、《虞初新志》的舶载
        二、《虞初新志》的流传盛况
第三章 《虞初新志》的和刻
    第一节 日本对《虞初新志》的翻刻
        一、日本的印刷业
        二、日本的翻刻
    第二节 和刻本《虞初新志》的重构
        一、对原作的整合
        二、和刻本的结构
    第三节 和刻本《虞初新志》的校正与新误
        一、对清刻本错误内容的校正
        二、对清刻本缺刻内容的补充
        三、和刻本刊刻中的新增讹误
第四章 《虞初新志》的仿作
    第一节 菊池三溪《奇文观止本朝虞初新志》
        一、菊池三溪的生平
        二、编纂成书的过程
        三、基本内容的考察
        四、仿作的特色研究
    第二节 近藤元弘《日本虞初新志》
        一、近藤元弘的生平
        二、编纂成书的过程
        三、基本内容的考察
        四、仿作的特色研究
    第三节 其他三家的汉文模仿之作
        一、菊池三溪《译准绮语》
        二、依田学海《谭海》《谈丛》
        三、藤井淑《当世新话》
第五章 森鸥外与《虞初新志》
    第一节 森鸥外的读书生涯
        一、森鸥外的生平
        二、评论《虞初新志》
    第二节 森鸥外收藏的《虞初新志》
        一、藏书目录与《虞初新志》
        二、《虞初新志》评点及内容
    第三节 森鸥外作品与《虞初新志》
        一、小说《雁》
        二、小说《性欲的生活》
第六章 芥川龙之介与《虞初新志》
    第一节 芥川龙之介的读书生涯
    第二节 对《虞初新志》的评点
        一、评点魏禧《大铁椎传》二则
        二、评点周亮工《盛此公传》一则
        三、评点顾彩《焚琴子传》一则
        四、评点黄始《山东四女祠记》一则
        五、评点佚名氏《花隐道人传》一则
        六、评点吴肃公《五人传》二则
        七、评点余怀《王翠翘传》一则
        八、评点佚名氏《客窗涉笔》一则
        九、评点陆次云《湖壖杂记》一则
        十、评点黄周星《补张灵崔莹合传》三则
        十一、评点徐瑶《髯参军传》一则
        十二、评点周亮工《书钿阁女子图章前》一则
        十三、评点钮琇《记吴六奇将军事》三则
第七章 其他诸家与《虞初新志》
    第一节 吉田松阴与《虞初新志》
        一、吉田松阴的生平
        二、吉田松阴读《虞初新志》
    第二节 江户川乱步与《虞初新志》
        一、江户川乱步的生平
        二、《孤岛之鬼》与《虞初新志》
    第三节 《虞初新志》译评三家
        一、《通俗排闷录》译《虞初新志》十九篇
        二、箕作阮甫评《虞初新志》四篇
        三、小川为次郎评《虞初新志》一篇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森鸥外藏和刻本《虞初新志》所见朱批
    附录二 :芥川龙之介藏和刻本《虞初新志》所见朱批
    附录三 :日本近代文学馆藏资料公开许可书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日文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赋民族文化内涵予品牌名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品牌命名的重要意义
三、国内外品牌命名的现状
四、民族文化对于品牌建设的重要性
五、赋民族文化内涵予品牌名称的建议
     (一) 强调民族文化, 不局限于本民族文化:因地制宜
     (二) 强调民族文化, 并不意味着不能用英文名称:适得其所
     (三) 摈弃传统商品文化“称王称霸”的误区:去粗取精
     (四) 民族品牌要摆脱区域性, 早日寻求国际性保护:未雨绸缪
     (五) 追求传统文化的移情和现代文化创意的结合:继往开来

(3)上海地区明代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上海地区明代文学研究概况
        一、研究历程
        二、以往研究与本课题的交叉与补充
    第二节 关于本论文撰写思路
        一、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基本内容
        三、需要说明的问题
上编 上海地区明代作家群落概貌
    第一章 上海地区作家群落的孕育期(洪武至成化)
        第一节 由繁荣、沉寂再到复兴的作家群落概貌
        一、由元入明的袁凯、管讷、王彝、董纪等作家
        二、入明以后成长起来的钱溥、夏寅、张弼、张悦、陆德蕴、郁文博等作家
        第二节 明初流寓作家对上海地区作家群落的影响
        一、杨维祯对上海地区文学的影响
        二、陶宗仪对上海地区文学的影响
        三、钱惟善、王逢等作家的影响
        第三节 苏州地区作家对上海地区明初作家群落的影响
        一、上海地区元末明初作家与苏州地区作家的交往
        二、入明后一代作家与苏州作家的交往
    第二章 上海地区作家群落的发展期(弘治至嘉靖)
        第一节 以乡贤名卿为核心的作家群落
        一、以顾清为核心的作家群落
        二、以陆深为核心的作家群落
        三、以孙承恩为核心的作家群落
        四、何良俊、徐献忠、董宜阳、张之象等“四贤”及周边作家群落
        五、以莫如忠为核心的作家群落
        六、钱福、朱应祥、王一鹏、潘恩、沈恺、石英中等其他重要作家
        第二节 家族作家群落
        一、朱邦宪家族作家群落
        二、徐阶家族作家群落
        三、陆树声家族作家群落
        四、冯淮作家家族
        第三节 本土作家与其他区域作家的交往与互动
        一、上海地区作家与李东阳的交往
        二、与吴宽、王鏊及“吴中四才子”、唐顺之等吴中作家的交往
        三、与各地作家的广泛交流
    第三章 上海地区作家群落的繁盛期(隆万至崇祯)
        第一节 以乡贤名卿为核心的作家群落
        一、以陈继儒为中心的作家群落
        1、布衣之杰陈继儒
        2、畸人之杰唐汝询
        附录: 《顾氏诗史》作者考辨
        3、“一代之殿”施绍莘
        二、“嘉定文派”嘉定四先生及徐学谟、殷都等作家群落
        三、冯时可家族作家群落
        第二节 几社及殉难、遗民作家群落
        一、文雄烈士旷世奇才陈子龙
        二、几社作家群落
        三、夏完淳、黄淳耀、侯峒曾等殉难作家
        四、遗民作家
        第三节 万历、崇祯时期的其他重要作家
        一、董其昌、张鼐、宋懋澄等知名作家
        二、区域文学重要作家王圻、唐文献、张以诚、何三畏、黄体仁、徐光启等
        三、其他作家严衍、杜开美、李绍箕及女作家王凤娴等
    第四章 上海地区作家群落的繁盛期(隆万至崇祯二)
        第四节 本土作家间的文学网络
        一、陈继儒等核心作家的影响
        二、上海地区作家结社唱和等诗文交往
        三、编辑别集及为别集作序跋等区域文学活动
        第五节 本土作家与其他区域作家的交流与互动
        一、归有光、王世贞、屠隆等作家对上海地区文学的影响
        二、与全国作家的广泛交流
中编 上海地区明代文学发展动因研究
    第五章 政局变化、经济发展对上海地区文学生态影响
        第一节 朝代更迭冲击下的上海地区文学
        一、元明易代对上海地区文学的影响
        二、明末政治生态对上海地区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 嘉靖时期倭寇之乱对上海地区文学的影响
        一、倭寇对上海地区产生的极大破坏性
        二、倭乱对区域文学的直接影响
        第三节 上海地区经济发展对文学的影响
        一、区域经济发展对世风的影响
        二、不同经济环境下的士商互动
        三、作家作品中的民生疾苦
    第六章 区域文化发育对上海地区文学生态推动之功
        第一节 书籍收藏、编辑对区域文学的助力
        一、作家兼藏书家
        二、编辑各类诗文选集以阐述文学主张
        第二节 区域文化发展对地区文学生态的作用
        一、科举发达与文学的发展
        二、文化普及与上海地区文学的发展
下编上海地区明代文学特征研究
    第七章 上海地区作家的政教文学观念
        第一节 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
        一、根乎六经、出入诸子的文学主张
        二、随事触物、必根理义的创作倾向
        三、诗文皆缘本经术的特点
        第二节 经世致用的文学追求
        一、对文以致治的强调
        二、复兴传统、反思现实的追求
    第八章 上海地区明代文学中的隐逸主题
        第一节 动荡政局下的隐逸追求
        一、身已无官也自如的自适
        二、朝局庸縻速去为幸的无奈
        第二节 平静生活中的隐逸闲淡
        一、太平盛世下的悠闲自在
        二、吏隐兼得的精神追求
        三、独秘泉石、超然物外的潇洒自适
        四、“通隐”陈继儒及其影响
    第九章 上海地区作家的文学复古思想
        第一节 以古人为式,以性情为用的文学实践
        一、前期作家对唐宋优秀诗人的学习
        二、既主复古又贵性情的宽容心态
        三、酝酿群籍勒成一家的追求
        四、文以范古为美的文学主张
        第二节 笼罩于复古大潮中的上海地区作家
        一、创作主张与创作实践的差距
        二、演七子流派的创作情况
    第十章 上海地区的重情文学传统
        第一节 抒发个人情怀的创作
        一、政治高压下个性化的情感抒写
        二、重抒情、重自然的创作方向
        三、强调真情、抒写真实自我的创作实践
        第二节 重情之正的文学传统
        一、得情之正的传统
        二、强调诗文回归情之正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上海地区明代文学大事年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后记

(4)明末清初诸城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题的提出
    二、学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四、时空界定
第一章 明末清初诸城社会与文化
    第一节 明末清初时代风云中的诸城
        一、波谲云诡的时代背景
        二、农耕经济下的朴实民风
        三、商品经济浪潮下的文化风尚
    第二节 诸城区域人文传统
        一、悠久深厚的齐鲁文化传统
        二、经师堂奥重地与明清理学
        三、文学底蕴之浓厚
        四、学校和科举之兴盛
    第三节 钟灵毓秀的自然形胜之地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诸城文化的制约与影响
        二、自然地理环境与诸城文学的互动性作用
    第四节 地域文化特征与诸城文人的精神品格
        一、明末清初诸城士人的政治作为
        二、明清易代与诸城文人的价值取向
    第五节 文化思潮与诸城士人的文学观念
        一、明末清初诸城文人对晚明浪漫主义思潮的呼应
        二、明末清初诸城文人对复古派文学的吸收和扬弃
        三、明末清初诸城文人对经世思想的积极回应
第二章 明末清初诸城文学分体研究
    第一节 明末清初诸城诗歌研究
        一、诗歌创作群体
        二、诗歌题材选择
        三、诸城诗坛与山左诗坛的崛起
    第二节 明末清初诸城散文研究
        一、散文创作类型及成就
        二、诸城散文中所记异事与诸城谈异风气
    第三节 明末清初诸城戏曲研究
        一、诸城地区的戏曲、音乐生态环境
        二、诸城的散曲创作
        三、诸城的传奇创作
    第四节 明末清初诸城小说研究
        一、诸城与《续金瓶梅》
        二、诸城与《金瓶梅》
        三、诸城与《聊斋志异》
    第五节 明末清初诸城文学发展特点及嬗变规律
第三章 明末清初诸城文学家族、文人社团以及文人交游
    第一节 明末清初诸城家族与文学
        一、明末清初诸城家族文人群体
        二、明末清初诸城家族对诸城文坛的影响
    第二节 明末清初诸城文人社团
        一、九老会
        二、东武西社
        三、山中社
        四、诸城遗民群体
    第三节 明末清初热闹的诸城文化圈
        一、诸城士人踪迹南北的交游
        二、侨寓文人集汇地
        三、诸城文人交游繁盛原因探析
        四、交游活动背后的诸城士人心态
第四章 明末清初诸城文学的代表人物
    第一节 "开—邑风雅之始"丁耀亢
        一、动荡不平的人生轨迹与心态变化
        二、丁耀亢的诗歌创作
        三、丁耀亢交游考
        四、丁耀亢与诸城文坛
    第二节 博学鸿儒李澄中
        一、李澄中生平考略
        二、李澄中与山左、京师文学圈
        三、李澄中的赋
        四、以杜甫为宗的诗学观
    第三节 "张氏四逸"之张侗
        一、对《易》学情有独钟
        二、张侗与诸城士人的交游活动
        三、张侗诗歌创作与诗学宗尚
    第四节 狂士邱石常
        一、失意的人生与孤高的气节
        二、与山左士人的交游
        三、诗文内容与诗歌中的"齐气"
        四、《诗说》与邱石常"自成一家"的诗歌创作理论
    第五节 海上诗人刘翼明
        一、生平考略与家学渊源
        二、刘翼明交游活动考论
        三、诗歌创作与艺术
结语
附录一 明末清初诸城文人作品考录表
附录二 郡邑诗歌总集收录明末清初诸城诗人及选诗数量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项目
致谢

(5)鹤顶红之李师师(节选)(论文提纲范文)

1
2
3
4
5
6

(6)竹枝词发展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竹枝词概论
    第一节 竹枝词的起源时间及地域
    第二节 竹枝词的体式
    第三节 竹枝词名称汇考
第二章 唐代竹枝词
    第一节 杜甫与竹枝词
    第二节 刘禹锡、白居易竹枝词
    第三节 唐代竹枝词的书写
    第四节 唐代竹枝词的歌唱
第三章 宋代竹枝词
    第一节 宋代竹枝词词体的发展
    第二节 宋代竹枝词的题材特征
    第三节 宋代竹枝词的传播地域
    第四节 宋代竹枝词在歌唱上的新变化
第四章 元代竹枝词
    第一节 元代竹枝词的新特征
    第二节 元代竹枝词的文体扩张
    第三节 元代竹枝词的风土意识
    第四节 元代竹枝词唱和群体的出现
    第五节 杨维祯竹枝词
第五章 明代竹枝词
    第一节 明代竹枝词的演变特征
    第二节 明代竹枝词的体式新变
    第三节 明代竹枝词的俗化
    第四节 明代地方竹枝词
第六章 清代竹枝词(上)
    第一节 竹枝词作者的唱和之风
    第二节 竹枝词创作的高度繁荣
    第三节 竹枝词理论研究的成就
第七章 清代竹枝词(下)
    第四节 竹枝词与地方志的合流
    第五节 地方竹枝词
    第六节 晚清竹枝词
结束语
附录:地方竹枝词述要
参考文献
后记

(7)何良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论 选题意义及研究概况
    一 生平研究
    二 戏曲、书画理论研究
    三《何氏语林》研究
    四《四友斋丛说》、《何翰林集》研究
第一章 生命形态探析
    第一节 雅致、闲散的日常生活
        一 园林:身心的栖息地
        二 曲画:人生的消闲场
        三 酒茶:快乐的催化剂
        四 闲散:生命的自然常态
    第二节 仕隐之心的反复
        一 入仕之前
        (一) 七上公车
        (二) 闲处乡野
        二 入仕之后
        (一) 谒选北京
        (二) 入仕南京
        三 致仕之后
        (一) 寓居生活
        (二) 归老家乡
    第三节 “妓鞋行酒”深层心理探析
        一 自炫心态的流露
        二 自炫背后的自卑
        三 自卑反面的自信
第二章 着述与藏品
    第一节 自撰、整理书目版本考辨
        一 《何翰林集》版本及与《柘湖集》、《清森阁集》之关系
        二 《书画铭心录》的成书与内容
        三 编辑、整理着作述论
        (一) 整理刊刻
        (二) 校正、辑补
    第二节 《何氏语林》成书考论
        一 《何氏语林》成书原因
        二 《语林》名称的由来
        三 《言志》、《博识》两门的增加
        四 小序的创造
    第三节 藏品探析
        一 藏品来源
        二 藏品特点
        三 藏品下落
    第四节 收藏印、斋馆名号印考释
第三章 诗文研究
    第一节 对六朝、白居易诗风的接受
        一 对六朝诗风的接受
        二 学习效仿白居易
    第二节 诗文的功利化倾向
        一 礼尚往来之诗歌
        (一) 赠答之作
        (二) 题画诗
        二 文章赢得名利
        (一) 代笔之作
        (二) 请托之作
    第三节 诗文价值的重新定义
第四章 思想研究
    第一节 实学思想及其实践
        一 “经犹本草,史如药按”
        二 订正前非,考辨讹舛
        三 经世致用的具体实践
        四 实学思想形成的原因
    第二节:文艺思想
        一 诗文:“以性情为主”与文质兼备
        二 戏曲:“本色语”内涵与“崇声律”之辩
        三 书画:从“本色论”看“戾家”、“行家”之辩
结语
附录:何良俊年谱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台湾文社及其《台湾文艺丛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中文文摘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
    第二节 已有研究成果综述
        一、以台湾文社和《台湾文艺丛志》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的论文
        二、其他相关着述
        三、栎社研究成果综述
    第三节 研究范围和目的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论述结构
第一章 台湾文社的创立
    第一节 汉文化存亡断续的时代
        一、西风东渐对汉学的冲击
        二、日本对台湾的殖民政策及对汉学和汉语的打压
        三、日本殖民当局对士绅文人的拉拢及诗社兴盛、文社稀缺的现象
    第二节 台湾文社正式成立
    第三节 台湾文社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模式
        一、组织结构
        二、财务结算
    第四节 台湾文社的活动状况
        一、召开理事会议
        二、征文征诗
        三、支部活动和社团往来
        四、接待大陆文人团体
        五、其他社会活动
    第五节 台湾文社人物榜
        一、人物综合统计
        二、人物综合分析
第二章 《台湾文艺丛志》的刊发
    第一节 《台湾文艺丛志》的创刊和运作
        一、创刊
        二、出刊异常情况
        三、改版及版面沿革
        四、栏目设置:兼容并蓄、雅俗共赏
    第二节 台湾文社解散和《台湾文艺丛志》停刊原因探析
        一、文社经费不足
        二、"治警事件"的冲击
        三、新旧文学论争日益激烈
第三章 汲取与传承
    第一节 汲取"五四"文思
        一、论说类
        二、小说类
        三、游戏文章和随笔类
    第二节 两岸文人交流
    第三节 传承中华文化
    第四节 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学
        一、知识精英文化
        二、现代通俗文学
        三、通俗文学创作影响
        四、折中与调和
第四章 译介与反思
    第一节 引介异质文明
        一、关于西方国家的历史演变、政治改革和经济变革
        二、关于西方哲学
        三、关于西方科学
    第二节 翻译语言、风格评析
        一、源语言为英语
        二、源语言为日语或其他语种
    第三节 译作议题解析
    第四节 译者主体性的隐藏与凸现
第五章 作家个案研究
    第一节 林子瑾(1878-1954)
        一、生平简略
        二、同栎社和台湾文社的渊源
        三、创办樗社和组织中嘉南联和吟会
        四、诗文成就
        五、理想与抱负
        六、被栎社退社风波
    第二节 蔡氏昆仲《丛志》显名
        一、蔡子昭(1888-1936)
        二、蔡梓舟(1895-?)
第六章 文社·刊物·知识分子共同体
    第一节 台湾传统知识分子结社
    第二节 转型时代的传统知识分子
    第三节 台湾文社:知识分子共同体的形成
        一、价值共识
        二、团体领袖:栎社诗人群体
        三、身份归属和交往网络
结论
附录
    附录一 台湾文社大事(历年活动)一览表(1918-1925)
    附录二 台湾文社人物传略
    附录三 《台湾文艺丛志》目录明细表(按栏目分)(1919-1924)
    附录四 台湾文社征文一览表
    附录五 台湾文社征诗证词一览表
    附录六 其他诗社活动情况表
    附录七 台湾文社和崇文社同期征文列表(1918-1925)
参考文献
致谢

(9)《榕阴草堂诗草》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潘乃光及其诗歌研究(代前言)
    上篇 动荡与人生:潘乃光生平研究
        一、时代的动荡与少年的磨难
        1、浊世神童
        2、少年避乱
        3、弱冠中举
        二、浪迹天涯:三十年辛酸的幕府生活
        1、投笔从戎
        2、中州滞迹:初入李鹤年幕
        3、西行入疆:在金运昌幕
        4、南北奔走:潘乃光与王之春的幕府情结
        三、乘桴海外与悲剧晚景
        1、奉使虚随八月槎:潘乃光的使俄之行
        2、命运转机与晚年遗恨
    中篇 游幕与文学:潘乃光诗歌研究
        一、潘乃光的着述情况及版本概述
        二、幕府悲歌:潘乃光创作生态的背景考查
        1、晚清幕府体制的源流及职能变化
        2、生存与仕进之间:潘乃光入幕原因的深层剖析
        3、幕府生活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三、《榕阴草堂诗草》:晚清幕府士人文学生态的历史重构
        1、游幕与科举双重压迫下的苦闷与彷徨
        2、诗歌的俗化与生活的诗化
        3、狎妓与宴游:无奈的沉沦与温柔的抗争
        四、潘乃光海外诗歌简论
    下篇 洋务与传统:潘乃光思想研究
        一、走出天朝的迷惘:潘乃光的洋务思想
        1、关于《国朝柔远记》着作权问题
        2、富强自是救时计:潘乃光的洋务思想
        3、洋务与传统的矛盾
        二、报国无门的悲愤:潘乃光的爱国情怀
        1、中法战争、中越勘界中的潘乃光
        2、英雄相惜:对刘永福的爱国评价
        3、梦断甲午
        总论:潘乃光诗歌的艺术评价及其学术价值
《榕阴草堂诗草》校注
    凡例
    目录
    卷一 鸣春草
        避贼南乡山寨,幸其可守,诗以志喜
        界安堡
        与陈谨四诸君山城晚眺
        山桃盛开偶成一首
        贼逼寨前,各鸟兽散,族伯元澧以鸟枪追击,援绝被戕,作此哀之
        山坡雏笋尽可佐餐,雨后采之,亦山中佳品也
        移大山堡
        乡居八景
        早起
        漫题
        春夜不寐
        杨花
        题莫松如画
        送春
        送唐五云龙虎关
        晚泊昭平
        次李听松司马韵即颂其德
        留别金峰山
        过鸡冠梁
        暮蝉
        采莲歌
        偶与友人论诗,窃谓诗道深微,不外随其兴之所至,得其性之所近。如必沾沾模仿,转失古人言志永言之旨,作此贻之,不识以我为知言否
        春草
        新柳
        送灶
        除夕
        甲子春,桂林多雨,孤窗长夜无可遣怀,率成二律以破岑寂
        唐子羽以诗属和,因引伸共意以答之
        春日偕唐君子雨、滕君文选壶山赏桃,即事有作
        听榜闻捷喜而有作
    卷二 壮游草(上)
        灵川早发
        古严关
        行尽
        寒水桥
        过冷水滩
        不寐
        金砖
        兵书峡
        浯溪杂咏
        雁峰寺
        泊老粮仓
        汩罗江吊三闾大夫
        除夕小雨泊长沙
        登岳阳楼
        至汝宁九里关闻警,回车汉口,时同行者莫君和亭、熊君渭宾、覃同年榕士均不废然思返,予急于北上,改为长江之行,作此商行
        到镇江始识轮舟之快履险如夷喜而赋此
        柬彭西湖参军即以留别
        清河令龙佑村文招饮署中,时同坐者吴君颂阁、龙君雨蒸、朱君仪庭也各赋一章
        宿腰跕
        初入东门得句
        春明报罢书此自慰
        呈李子和师
        王灼棠刺史同客保阳,醉后以旧作见示喜步其韵不自计工拙也
        古松
        冬夜
        腊鼓
        和徐桂甫韵
        陈君六笙观察浙西,桂甫将赴其约,再用前韵送之
        秋草
        丙寅春送罗诵芬之赵州幕
        舟过青县书所见
        东光有铁铸观音像销泐殊甚慨然有作
        舟次晚晴
        舟行暮春杂咏
        舟由道口近岸茶室颇清洁日与熊君西台品茶亦拔闷之一法也
        五日时在汴梁
        同单少帆游龙亭遇雨得句
        柬李彦奇
        题刘莘农水部江村红杏图
        题程道南大令循陔采兰小影
        嵇中散铁琴铭墨榻为谢蓉崖二尹题
        雨后书怀
        晚香玉七绝十首
    卷三 壮游草(下)
        友人有以古美人咏者随意拈得戏作数绝
        咏古
        宝刀行
        游相国寺
        磁州大营谒豫抚李子和师
        喜晤何厚卿
        莲花池谒唐义渠中丞承赐以从征图记赋此志谢
        西大寺访关军门鹤山
        登大悲阁
        同李锦堂军门由固安渡浑河
        步王灼棠太守元日初度韵即以赠之
        寓中小院椿树时助秋声感而赋
        九日
        暮秋
        何原卿明府以中秋近作见示时有西安之行即次其韵赠别
        题高聚卿刺史帐檐
        送子黎子嘉入都
        送李迪齐同年入郏
        得灼棠太守书戏即书中之意答之并以告慰
        冬夜与李沙汀二尹清话
        在正定镇谭筝皋军门署中观剧,偶成二绝示聘臣、沙汀诸君
        新正六日邓君心齐以诗送行即藉其韵留别
        人日早云车发栾城
        内邱道中
        过豫让桥
        邯郸县
        汤阴谒岳王庙
        晓渡淇水
        再度黄河
        访邵玉樵太守
        李子和师招饮于敬事堂席次赋谢
        晓发中牟大风口占
        孟县官舍夜坐书怀
        和单梅溪韵
        午日同梅溪分韵
        夏日书怀
        望月有感
        寓怀庆南关外,将访友人许海楼学博,临行阻雨,殊怅怅也
        欧阳润生司马以黄城山重阳旧作见示,并述当日宴游之盛步韵奉寄
        谒潘河阳祠
        别留谢华溪同年
    卷四 印鸿草(上)
        赠汝阳令鞠子联同年
        睢州怀古
        至归德郡署,适蒋峋伯、王岐山、曾祥阶诸同年自陈州来书以志喜
        金乡阻雨
        济宁即事
        柬彭君干斋
        出芦沟桥
        晚宿河北
        蒋养吾方伯邀赴天津临行得句
        宿大城出店步月得此
        抵北塘已二更矣,喜晤(?)灼棠太守,中夜话旧章
        灼棠太守以翼长领右军,能以镇定为整暇一切,不辞劳怨赋赠
        苦雨
        同钱秉卿司马、黄幼吾直守登炮台观潮
        晓起海上观日出
        津门即事
        拦潮坝
        夜至胜芳
        中秋望月
        送邵华卿都转坐冰筏赴津
        元旦试笔
        武清书所见
        刘庄
        题龙松岑主政烈女传奇
        漫题
        同年唐举侯比部嘱题孔石韭画雀
        集唐送萧蔚堂少尉回湖南
        与刘湘舲廉访夜谈都门旧事书此
        上合肥相国
        补修北塘两岸炮台
        中秋夜,与孔君石韭登炮台玩月,偶成长句即以柬之
        罗耀亭军门以手书楹联见赠,赋此志谢
    卷五 印鸿草(下)
        呈闽督李子和贺年五律六十韵敬以代柬
        富城驿中秋对月醉后放歌
        晓发固关
        平定道中
        喜雨旦鲍华谭师
        黄土寨遇雨
        过雁门关
        初度口占
        即事
        晓发广武
        书怀
        保德马家滩炮队喜晤旻司马丽泉
        至府谷
        黄甫川游署同罗锦堂游戎登山后石台远眺有怀
        柬金景亭提军
        过麻地沟张军门子珍樽酒款留感赋
        与丽泉夜渡旧县后山绝顶残月朦胧几至失路偶成此草录以示之
        留别刘恒轩太守
        致余沛堂马敬五两君
        初至包头,承金景亭统帅留综营务,巡阅各马队,喜其精警强悍为西征劲旅,诗以志之
        吴丹臣同年大有志略非书生谈兵者比朝夕共事致足乐也
        望晋祠最高处
        观难老泉
        步鲍克齐大令晋祠怀古韵并呈景帅
        晋祠即事
        放生池观鱼
        行经洛阳
        新安道中
        渑池怀古
        过陕州
        羊角山陕州
        登灵宝城外人家山
        晓发函关
        中秋前潼关多雨,届节而晴,同张静芙太守、长凤楼大令玩月得句即用退之先生八月十五赠张功曹韵
        赠刘宾临协戎
        出宋门书怀
        道旁衰柳
        陈君秋山招燕书此留别
        毫州
        访蒙城令朱友梅不遇
        舟中阻风
        舟抵怀远
        赠张枚臣二尹
        泊寿春书怀
        喜汪子笙甫孙子若甫舟中过访
        灵岩寺
        双沟
        晚眺
        宿盱眙
        次日阻风雨仍宿盱眙
        晓渡洪泽至老爷山大雾顷刻晴霁纪之以诗
        同黄曜庭阮殿漠游普律寺至禹王宫
    卷六 图南草
        过高邮州
        砖街客邸晤桂惠沧二尹书此索和
        同邓小凡谢心石登万佛楼
        琼花观
        天宁寺僧茶话
        晚抵瓜洲
        登金山
        同薛岐山司马坐话书怀时泊广陵
        由轮船转赴沪
        望吴淞口
        郑玉轩观察邀阅机器备历各厂赋记
        卓寿朋副戌邀至载生洋行,同张叔和太守、陈汉三守戎观外夷机器,并得水雷图说偶成二章
        晚抵阊门
        喜陈绘百同年过
        由胥门上船得句
        舟行多雨书此直遣
        再遇晏莲渠司马
        登吴山望西湖
        同朱叠肯大令湖,上闲游适值雨雪亦雅也
        雷峰塔
        题彭雪琴人司马退省庵
        小青曲
        谒岳王坟
        苏小墓
        路经行营
        将游江头未果同晏莲渠赋
        饮陈观察六笙同年处醉后书怀
        赠吉子贞
        金陵杂感
        莫愁湖
        江行得句
        过采石矶
        舟至芜湖喜遇陈雪樵二尹
        望江楼
        登大观亭因谒余忠宣公墓
        浔阳琵琶久无遗址,适至烟水亭小憩,时已薄暮馀兴未已漫吟四章
        寓九江数日矣寓中题壁四七绝知为厌苦风尘与余殆道异趋一者依韵和之
        今年中秋小雨可免举头明月低头故乡之感时在汉皋旅次藉酒拨闷走笔纪之
        过武昌喜遇李云渠司马十年晤故有此诗
        大风登黄鹤楼
        谒武昌曾文正公祠
        过岘山
        王叔和墓
        在樊城望襄阳
        将游降中阴雨未果赋此志歉
        访米南宫祠
        留别襄阳司马黄铁生世兄
        舟泊宜城访粟小畦明府
        观铁锁沉江
        过蕲州承少霞刺史挽留数目(?)此以谢
        此以谢
        晚抵湖口
        晓过姑塘
        登吴城望湖亭
        百花洲访苏云卿灌园处
        步卢别驾原韵
        题陈茇南观察乘槎出使图
        酒后抒怀
        新抵福州口
        昭蔡瑞庵悦卿两军门于罗星塔行馆,适旧友梁翰屏司马亦至其,处喜书志快
        到两粤会馆
        鸠江舟次晤俸静山大令,即送其之任铜陵
        访邓纯臣协戎于柘林都署酒后得此
        春日书感
        重过昆山有怀刘朴卿同年
        次李仪卿韵
    卷七 乘桴草
        游西湖山
        同邓司马子升谒文公像并过韩山书院访梁夔甫同年
        卢九帆司马以近作见示依韵和之
        风雨愁人无以自遣再迭前韵隙寄
        瓶中鸡冠花
        鸦片烟缸
        在黄冈协署留寓数日临行留别际唐协戎
        莫从龙军门奉檄权澄海参戎,相遇于汕头行馆,故人新任喜其之澄海
        夏日赛会,士女如云,询之土人,十二年-大会,系海船醵金酬神,穷极奢华亦钜也
        题杨宇臣小照
        题钟寅谷观察扇上美人
        柬张寿荃观察
        秋气已深,归心颇切,高楼兀坐,无可遣怀,时卢九帆以步丁雨生中丞五古数章见示,聊复依和亦借酒杯浇垒块意也
        新抵揭阳
        同家松年守戎听潮腔得句
        揭阳署中日与高子愚兄清谈,时复观画师高雨田写美人,藉消长昼亦快事也
        留别揭阳令林少梅同年
        赠卢君九帆杨君宇臣
        由香港之琼州
        喜晤琼台书院邱镜山院长
        漫兴四首
        柬李穗田三尹
        玩月有怀
        临高即事
        领军镇金江
        除夕二鼓亲赴加烈头查验防勇四鼓始还
        已卯元旦试笔
        元旦书怀
        元旦第二夜,斜风细雨照常出巡,部下有以为苦者,书此示之
        人日同门人李穗田踏青得句
        祭旗礼毕帅各队于沙州上演阵图以齐步伐并作铙歌示之
        舟次定安
        行经石湾
        晓发安仁
        友人请以数语相勖率成五律书扇赠之
        过刚峰先生故里
        吴学博龙川以邱、海二公集见赠以诗谢之
        久寓琼山殊无聊赖偶以浊酒自遣吟成此草
    卷八 入黔草
        重九日偕唐君子羽、梁梦塘、龚景垣两同年登南薰亭,亭上为当道者先据,因入韶音洞以寄兴赋此解嘲
        兴安道中
        甘棠渡
        飞鸾桥
        晓发双桥
        登云桥
        由流洪司至伍家桥
        晤席砚香方伯
        行次宝庆买舟赴新化访苏子熙溪军门
        在新化昭忠祠苏提军行营小憩数日,因有黔中之行不克久留作此寄嘅
        江行晓起
        出行杂咏
        宿芷江
        过老黄平
        将近黔省远望有复
        谒黔抚岑彦卿宫保
        下榻拄笏轩后厅,与刘仲鸿观察昕夕快谈,几忘客中之苦,仲鸿出其诗集相示捧读一过,适成二章以志钦佩
        方伯林贞伯先生招饮
        同李旭初游粤园
        石阡守陈君南屏招同陈春屏军门、李旭初镇军宴集粤园西厅,酒后有作
        朱子达卿自桂林来匆匆晤见喜而赋此
        留别萧保齐车门
        过龙里怀王阳明先生
        镇远晚眺
        出施洞口
        再过玉屏
        由龙溪口起岸,在晃州陈石如三尹处小住两日,临行赋谢
        赠茂才张凤池
        陈庆余军门同邑人也,今驻防沅郡,军政严明,席中畅谈一切作此赠之
        赠同邑明经莫文波先生
        遣怀
        到洪江
        除夕宿高沙司
        元旦道中
        再过宝庆晤苏子熙军门
        桃花坪通守韩君筠农邀入署中小饮
        戏题店壁
        武冈州
        晤新宁令张同年南屏
        抵全州
        晚宿灵川
        遇李璧臣提军
    卷九 昨非草(上)
        和忻城令莫向岩吐侯韵
        游龙隐洞
        题忻城翠屏图
        过金钗墟
        抵安定留寓家凤冈刺史处
        午墟即事
        柳州
        庆远访黄鲁直先生葬衣冠处
        再回荔浦见城郭一新喜慰之至作此寄怀
        由平乐下粤东舟行得句
        香港赴申时有家植生司马李德璘大令轮舟同舱颇不枯寂作此瞩和
        有赠金秀卿
        冬夜
        辛已元日步黄馨陔司马韵
        夜起书感
        同侯东洲吴勉斋秦玉旋诸君子游灵谷寺藉赏红梅得句
        上江督刘岘庄师
        出孝陵卫防营访杨榕昌协戎,午后大风走马入城得十二韵
        出仪凤门
        已落
        舟行里河
        东台阻雨
        晚抵高邮阻风湖口达旦风顺喜赋此
        再登宝应卧佛阁
        喜晤刘筱亭协戎
        与唐荫庭、陈文海两大令追谈都中旧事,慨然有作
        淮阴阻雨
        小雨书怀
        赠王子平二尹
        题王爵棠观察淡瀛录
        赠吕九叔
        和叔骏司马韵
        呈长乐初将军
        赤湾圣母庙
        用叔骏韵即以留别
        贺彭太守八十重谐花烛
        同吴小山登郑仙祠五层楼
    卷十 昨非草(下)
        抵潮郡适张丹叔太守升任惠潮嘉道,因公进省将解缆矣,书此却寄
        登潮州城金山
        柬孙文起观察
        与刘芷汀
        由潮阳赴惠来行经海岸三十里书志
        惠来关星图大令邀入署中盘桓旬日,偶得此章书扇以赠
        题画
        同邓子昌司马吴耀枢盐尹宴集潮阳东山寺有作
        再叠吴耀枢韵
        在陈菊士观察聚远楼赏雨书怀
        步友人七夕韵
        不晤数年矣,昨过汕头适星伯办理海防厘务,樽酒话喜慰作此
        赠澄海令蔡伯高先生
        题山水画幛
        赠潮阳白二尹
        秋意渐凉归思颇切留别梁杜诸君
        七夕阻雨佛山得二绝句
        七月十三夜同王少岑二尹舟次赏月
        书怀
        晓过界首
        致田丹屏太守并谢其招饮
        晤赵紫莼太守作此寄意
        过藤县
        登经略台访杨妃梳妆遗址
        酬封东川学博韵
        九日舟中
        为甚
        喜晤黎同年寿山时任藤县学博
        忻城令莫太夫人五世同堂,九旬衍庆,赋此补贺即呈向岩刺史
        步莫习轩司马韵
        再叠前韵
        莫向岩先生以耐烦二字横幅见示作此纪之
        忻城令莫宜齐明府双生子女,适谭君梅阁先成贺章,即次其韵却寄
        柬家月舫孝廉
    卷十一 度辽草
        谒张振轩制军,时署直督以养疴入告,未蒙俞允敬陈此诗
        时将有辽东之行,适何敬臣太守为群芳会,瞩为题品,雅人韵事致足乐也
        晤王勉斋司马
        敬臣承办自来水公司,一时创举,津门颇有议其好事者,惟合肥相国韪之余亦勉之以诗,幸毋虎头鼠尾,为无目者黑白也
        寓津门旬日矣,将赴营口旅顺,均无便船郁郁久居,以诗拨闷亦可慨也
        赠歌者静福
        将抵烟台
        客邸有楼可以眺远兴之所寄偶得四句
        旅顺之行将以访宋祝三军帅,甫入海口欣然有作
        喜晤祝三军门
        同姜君雨农登白玉山
        循岗而下,至东沟约里许,夕阳人影,殊有野趣,时偕行者程君问渠、姜君雨农,因书此索和
        黄金山下古井歌
        友人有约赴羊头洼者临行未果纪此一笑
        邀同姜君雨农访唐梦莲子于水师营
        登炮台
        今年中秋冷甚,月晕风寒,殊减清兴,然他乡望月亦复无聊,作此寂寂未尝非养晦之一境也
        九日登白玉山
        月夜闻雁
        得陈茇南观察函君前出使必噜,今复奉命朝鲜,载咏皇华书此志慰
        观试炮
        腊月朔大雪
        冬夜
        何少田以赏梅新作见示,同人有步其韵者余亦依韵和之
        黄莲溪孝廉赏雪七古,大有髀肉复生之感,余尤怃然为间借韵抒写殊可慨也
        除夕读少田七古一章步韵却寄
        甲申元旦试笔
        元日旱雪旋即睛霁诗以纪之
    卷十二 东游草
        长清道中
        同友人在趵突泉侧茶室听打鼓书戏作
        附录曹虎人和草
        虎人邀赴松竹屠使酌赋赠
        赠黎君俊吾
        历下亭
        沧浪亭铁公祠
        回舟过历下亭再得一章
        柬虎人
        张宫保朗斋招饮赋此呈谢
        晤曹隆亭明府
        游千佛山
        游兴未已再成一律
        湖山居晶茶遇雨同黎君俊吾作
        晚在明湖居小坐戏成二律呈明溪、笠塘诸君子
        步廖鱼牧直守之官甘肃韵即以赠别
        倒押前韵再成五章以展未罄之意
        出城口占
        过德州晤同邑黄逊斋三尹喜而赋此
        在济南复遇逊斋临行赋赠
        泰安道中
        登泰山
        五大夫松歌
        无字碑
        磨崖碑
        碧霞元君庙
        斗母宫即事
        过桃村将入曲阜界有碑题至圣先师孔子里
        谒孔庙五言排律
        孔陵
        衮州杂诗
        柬兖州兵备秦舸南同年
        游济宁州铁塔寺
        僧亲王祠
        太白楼
        曾子楼
    卷十三 分茅草
        晓发小董
        阅椒生诗草借韵奉教
        舟过南宁
        夜抵石埠,适刘渊亭军门全部驻此,除裁汰成军,尚馀千馀人听侯调遣,书此志慰
        晓行
        过太平府
        望木棉庵
        同刘午桥即事之作
        太尉班夫人庙
        读越南抄报步黄子清感事韵
        宿海村
        同王济夫过关前隘口占
        南关感事同黄子清作
        致苏督帅幕庭陈子仁大令
        访何玉舟协戎由山顶横过前峰如游武夷应接不暇赋此
        步爵棠方伯元旦初庆韵在南关
        致苏子熙军帅
        复还
        向子振都转万鑅题赠诗扇即用其韵留别
        再迭前韵
        友人以出关附骥图索题就事论事走笔成之
        赠何焕川上舍
        何楼感事
        楠木山堤工需欸书此志感
        上星使邓铁香同年
        竹山夜感
        牛栀岭望海
        西灶楠木山、马路拗绵亘三十里,垦田约二十万顷,安插边氓有盈无绌,且以工代赈,赖各星使之力堤竣勘验喜成此章
        次杨虞裳比部勘定分茅界址八景原韵
        抵钦州
        再过天涯亭
        再过化州琉璃
        王爵棠廉访邀同彭太史向青,王大令济夫,张通守亮臣及余五人游白云山,遍览诸胜赋此纪之
        海幢寺
        张孝达节帅、王爵棠廉访再驾兵舰查验龙门、白龙尾各险要、分拨营汛以,清界务,轮过琼州停泊半日随节赋纪
        巡洋到汕头,目击军容之盛,炮台之固,躬际其会,因纪以诗
        回轮高州口由水东登岸得句
        除夕在高州道署
        正月十五夜游冼太夫人庙
        缅茄
        高凉怀古
        题友人帐额画
        读明史郑以伟事有作
        送郑铁香大鸿胪入都
    卷十四 绮怀草
        鸳江即事
        醉后访歌姬宝仙
        在秀文座中屡见其诵友人一剪梅词,喜其美秀而文,人如其名诗以赠之
        美人饲蚕图
        和李源禧同年韵
        四不得歌
        有赠
        赠宝莲画并题
        雨中访校书芙蓉书此一笑
        初抵孟县
        踏月行
        宿杞县
        赠雏姬莲心
        刘智庙闻歌
        陈君荷舫招饮
        庆芳园观剧
        赠某伶
        为菊仙女史作
        在盛芳藕香主人处为长夜之饮,适中他人所忌,不自知也,好事者一转述之,始作避风之台出争春之馆庶蜂猜蝶妒可以稍息乎,书此一笑
        示兰君
        杂忆
        沪上杂诗
        申江四时词
        题王益斋美人
        读友人樊川竹枝词戏书其后
        鸠兹即事
        董哲君观察召同方星桥协戎、袁筹崖、陈紫珊两孝廉饮上水门外醉春花舫归赋
        和林瀛仙赠秋香校书韵
        再用前韵赠阿媚
        有赠
        戏调卢九帆司马藉韵步之
        题钟寅谷以观察扇上美人
        澄海虽偏隅尚有可寓目者书此识之
        凤仙行
        酒后看花都不经意,逢场作戏,何必深求此章虽解嘲亦纪实也
        病中得句
        有感
        金江留赠
        出海南得句
        皋城杂咏
        一样
        过旧所欢处
        到盐城
        题蔡冰键美人画轴
        戏迭友人韵赠校书玉叶
        题江柔仙帐檐
        偶成
        赠所知
        赠歌者柳儿
        到家
        鸳江续梦三十首留赠篆侬柳儿两校书
        前吟未罄所怀复得七截八章蝉联而下亦缠绵莫解之意也
参考文献
附录一《榕阴草堂诗草》序及评语
附录二 《荔浦县志·潘乃光传》
附录三《海外竹枝词》
附录四《使俄载笔》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论文目录

(10)汪辉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前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史回顾
    三、 主要资料
    四、 本文的基本思路与篇章结构
第一章 时代背景
    第一节 绍兴师爷
        一、 清代幕业的产生
        二、 清代幕业的特点
        三、 绍兴师爷的兴盛
    第二节 政治风气
        一、 吏治兴衰
        二、 督抚升降
        三、 幕风变迁
    第三节 学术环境
        一、 考据学风
        二、 师友交游
        三、 师友考略
第二章 生平事迹
    第一节 家世出身
        一、 萧山民风
        二、 少年时代
    第二节 佐治生涯
        一、 以幕养学
        二、 幕途经历
        三、 幕业成就
    第三节 湖南为官
        一、 谒选入官
        二、 政绩斐然
        (一) 治安
        (二) 理讼
        (三) 催科
        (四) 兴革
        (五) 教化
        三、 被劾罢官
    第四节 归里家居
        一、 谨身存范
        二、 着述课子
    第五节 学术活动
        一、 治学经历
        二、 学术思想
        (一) 经世致用
        (二) 实事求是
        三、 着述宏富
        (一) 政书着作
        (二) 史学着作
        (三) 人物传记
        (四) 诗文笔记
第三章 幕学思想
    一、 入幕宜慎
    二、 律己立品
    三、 尽心事主
    四、 保民便民
第四章 吏治思想
    一、 清廉自律
    二、 以民为本
        (一) 亲民恤民
        (二) 爱惜民力
        (三) 惩恶去弊
        (四) 教化导民
    三、 事上接下
    四、 谨身勤政
        (一) 志趣宜正
        (二) 习练公事
        (三) 称职在勤
第五章 法律思想
    一、 调处息讼
    二、 爱民省事
        (一) 防株累
        (二) 慎求实
        (三) 矜两造
    三、 法贵准情
第六章 学术成就
    第一节 《元史本证》
        一、 《元史本证》的成书
        二、 《元史本证》的体例
        三、 《元史本证》的主要内容
        (一) 证误
        (二) 证遗
        (三) 证名
        四、 《元史本证》评价
    第二节 正史姓名工具书
        一、 《史姓韵编》
        (一) 编次有序,便于检索
        (二) 注释内容丰富
        (三) 不足之处
        (四) 历代评价
        二、 《九史同姓名略》
        三、 《三史同名录》
    第三节 其他成就
        一、 《病榻梦痕录》与《梦痕录余》
        二、 《双节堂庸训》
        三、 文学
        四、 文献学
第七章 人生哲理
    一、 天道宿命
    二、 因果报应
    三、 守身律己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汪辉祖着作版本

四、扬名何须“洋名”(论文参考文献)

  • [1]《虞初新志》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研究[D]. 李飒.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6)
  • [2]赋民族文化内涵予品牌名称的研究[J]. 王婷. 现代经济信息, 2017(10)
  • [3]上海地区明代文学研究[D]. 沈云迪.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5)
  • [4]明末清初诸城文学研究[D]. 于海洋. 山东师范大学, 2016(06)
  • [5]鹤顶红之李师师(节选)[J]. 马小盐. 延河, 2015(08)
  • [6]竹枝词发展史[D]. 孙杰. 复旦大学, 2012(03)
  • [7]何良俊研究[D]. 翟勇. 上海大学, 2011(10)
  • [8]台湾文社及其《台湾文艺丛志》研究[D]. 吕若淮.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1)
  • [9]《榕阴草堂诗草》校注[D]. 杨经华. 广西大学, 2005(06)
  • [10]汪辉祖研究[D]. 鲍永军. 浙江大学, 2004(03)

标签:;  ;  ;  ;  ;  

为什么需要一个“外来名”才能出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