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林业源期刊

SCI林业源期刊

一、SCI林业源期刊(论文文献综述)

闫利平[1](2019)在《有瓣蝇类系统发育关系重建——侧重狂蝇总科演化历史研究》文中认为有瓣蝇类Calyptratae隶属于昆虫纲Insecta四大超适应辐射类群之一的双翅目Diptera,已知23000余种,占双翅目物种多样性的近20%,是探究双翅目系统演化及成功适应辐射的关键类群。该类群分布广泛,生物学习性极为多样,以幼虫阶段尤为显着。系统发育关系构建是重现生物类群演化历史、阐明不同生物类群间协同演化的基石,囿于部分类群系统发育关系仍存争议,以及节点类群生物学信息缺失,有瓣蝇类的演化历史仍存在许多未解之谜。该研究首次获得了 38种有瓣蝇类转录组数据(包括专性寄生哺乳动物的狂蝇科Oestridae 3亚科7种,寄生鸟类的虱蝇科Hippoboscidae 1种、丽蝇科Calliphoridae原丽蝇属Protocalliphora 1种),及8种专性寄生胃蝇线粒体基因(组)数据,结合公共数据库的数据,系统评估了转录组和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在有瓣蝇类系统发育关系研究中的作用,构建了迄今为止亚科级阶元覆盖最广、拓扑结构最为稳健的有瓣蝇类系统发育关系,并探究了狂蝇总科Oestroidea盗猎寄生习性和哺乳动物专性寄生习性的演化历史,主要发现如下:1.建议将丽蝇科Calliphoridae重新划分为丽蝇科、迷蝇科Ameniidae、孟蝇科Bengaliidae、金蝇科 Chrysomyidae、麻丽蝇科 Helicoboscidae、粉蝇科 Pollenidae,其中丽蝇科仅包含丽蝇亚科Calliphorinae和绿蝇亚科Luciliinae,以使各类群的分类学更加明晰。此外,狂蝇科为多系,各亚科为单系,可能是由于相似的寄生生活习性使狂蝇各亚科经历了趋同进化而具有相似的外部形态特征。2.首次基于转录组数据确立了麻蝇科Sarcophagidae亚科级系统发育关系为(麻蝇亚科 Sarcophaginae+(野蝇亚科 Paramacronychiinae+蜂麻蝇亚科Miltogramminae));明确了麻蝇亚科的发生地在新热带界,蜂麻蝇亚科在北半球起源;对不同食物资源的利用是导致麻蝇物种分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蜂麻蝇幼虫的钻地习性很可能是其盗猎寄生习性产生的关键因子。3.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数据构建了覆盖全部属级阶元的胃蝇系统发育关系;确立了胃蝇寄主转移路径为“由象转移至犀牛,再由犀牛转移至马”,在此过程中,胃蝇产卵部位出现分化,且产卵量随着产卵部位与寄主口鼻部距离的增加而相应增大;明确了与取食习性有关的形态结构多样化是促使马胃蝇属生态位分化并实现精准定殖的必要条件;相比于其他有瓣蝇类,胃蝇的线粒体基因组具有较高的鸟嘌呤、胞喃啶含量以及较高的基因进化速率,体现了其对哺乳动物消化道内寄生生活的适应性。

刘小燕[2](2016)在《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变迁与发展》文中认为采用数据统计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科学传播学的视角全面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学校主办的1 276种科技期刊创、复刊的发展历程。依据创、复刊数量规模的波动,将其发展划分为改革开放前夕的复苏期(1977-1978)、改革开放初期的的第一次规模扩张期(1979—1988)、规模稳定期(1989—1999)、新世纪的跨越发展与精品期刊战略引领期(2000—2013)等4个阶段,并选择每一发展阶段的代表性期刊或不同类型期刊,勾绘其科学史册、科技学科支撑、学术育人和科技文化传承等四大功能进化的轨迹,并从其学科分布、地域分布、办刊宗旨,以及网络传播和信息化建设所致传播方式、编辑出版形态和管理模式的变化入手,考察其演变规律。在演化发展所经历的改革开放和21世纪两个重要节点,高校科技期刊从传统出版的规模扩张到新世纪数字出版转型的节点上到底出现了哪些矛盾以及如何解决,并就此提出应对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一)改革开放以来新创办的高校科技期刊集中在医学(407种)、综合性自然科学(310种)、工程技术(254种)和农学(103种)这四大类型,占到总量的84.2%,与改革开放时期关注民族医疗卫生事业、成套进口工程技术设备、重视基础自然科学研究和以农为治国之本的国策大致吻合,创复刊地域集中分布在京、鄂、苏、沪、陕等五大高等教育基地,在时间特征上以1979—1988年间为创刊高潮,并形成了高校科技期刊规模扩张的顶峰,“211”“985”高校期刊渐成办刊主力,同时1978年在东部沿海沿江一带开始出现英文期刊,达到71种,显现出国际学术大融合的新趋势;(二)《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浙江大学学报》中英文版、《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复旦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等7所高校发表了263名两院院士的3340篇科技论文,在1978年—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以SCI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之前发文数量最多,占到32.7%。其中发文人数占7校369名两院院士总数的71.3%。这显示了评价体系引入前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自然状态,显示了与其优势学科高度契合的现象,从7所大学获选院士前发文数多于获选院士后发文的比较,也凸显了高校学报学术育人和学科孕育的独特作用;(三)在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以SCI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之后,很多着名高校逐渐推出“千篇工程”以及制定一系列奖励措施鼓励追求SCI论文数量,甚至泛化至科技期刊评价、学位点评估、研究生毕业、教师职称评定、高校排名、院士评选、千人计划、国家基金评审、国家奖励等越来越多的领域,最终使其收录中国科技论文的总篇数由1987年的4880篇递增至2014年的26.35万篇,所占的世界份额从0.73%上升到14.9%,并连续6年位居世界第二位,其中高校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表明以SCI为主导的科学评价体系对高校产生的深刻影响远高于其他事业单位,而承受的最大代价之一就是高校科技期刊大量一流论文的外流。(四)自2009年由教育部科技司主导实施的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期刊评比,试图彰显这个特殊群体,以精品期刊建设引领高校科技期刊走出SCI的阴影,而实际上再陷其窠臼,评选伊始被SCI收录期刊的自动进入精品,门槛也渐趋增高,并越来越看重SCI,但它显然是一种有效的和有意义的矫正,985和211高校所办期刊始终占有精品期刊的绝大多数,连续3次以上获奖的占到62%,说明以高校精品科技期刊为代表的高校科技期刊群具有相对稳定性,并引领了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的新趋势。(五)进入21世纪之后,网络传播彻底颠覆了纸质传媒的传统地位成为传播主渠道,基于中国知网的《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传播分析表明,21世纪的网络传播是纸媒传播(以邮发订阅5000册为最高发行量)增量的数千倍,而网络传播本身亦逐年增长,2005—2009年下载量从103502次迅速上升至272428次,递增了2.7倍,2010年以后后呈现出平稳增长趋势,均保持在250000次以上,其中国外访问下载10827次,占总下载次数的0.48%;《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则从2005年的33072次递增至2010年的220352,递增7倍以上,其中国外访问下载2593次,占总下载次数的0.25%。这表明期刊电子版的网络传播成为传播的主要途径,纸质版的传统传播发行显得微不足道,同时在国外传播的比例仅占总下载次数的0.5%,封闭与开放、本土化与国际化、纸媒与网媒形成尖锐矛盾。研究结论认为:(一)在现有总量为1 276种高校科技期刊中的1 020种(79.9%)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历经复苏回暖→规模扩张→稳定提升→转型跨越的演化轨迹,实现了从改革开放初期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办刊模式向新世纪精品期刊的引领、网络传播与国际化的发展路径的转型,形成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三分天下的办刊势态,形成了距离作者、读者最近的一个期刊群体,并以科技学科支撑和学术育人为主要功能支点,以反映本校教学科研的内向性为特征的独特期刊群体,越是高层次大学的期刊其内向性越是明显,对本校学科的支撑和人才培育的作用愈加明显。像《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温诗铸院士的40余篇摩擦学稿件,并3次出版摩擦学专辑,创办《摩擦学》期刊、渐成世界重要的摩擦学研究重镇,并成为国际摩擦学会副主席等,有力支撑并推动了该校摩擦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赵柏林院士在《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持续发文48年,廖山涛的代表作,包括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成果,几乎均发表于此,显现了高校科技期刊对学科建设的支撑和科学顶尖人才的形塑的突出功能。(二)SCI评价体系由单一的期刊采购订阅依据,不恰当地的向各个领域特别是高等教育各个层面的泛化使用,以及唯SCI马首是瞻和SCI崇拜的形成,直接导致高校科技期刊生态严重失衡,以科学大师为主构成的学术高地似乎渐被夷为平地,民族自主创新、大众创新、万众创新的保护面临极大风险。一方面,我国科研活动产出的论文数量被SCI收录的数量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高,而另一方面,由于SCI在科研绩效评价中的不当泛化,我国绝大多数高水平论文发表于国外SCI外文期刊,导致高校科技期刊等中文科技期刊的地位和水平岌岌可危,大多沦为教师评职和研究生毕业的自留地,并每年向国外期刊支付2.5亿元的版面费。这显然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利于大众创新、万众创新国家重大战略的推进和落实,不利于我国(?)学技术文化综合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不利于高校知识服务产业的发展。(三)网络传播、数字出版、精品期刊引领了21世纪高校科技期刊新的发展方向,互联网逻辑下高校科技期刊面临着数字化、国际化与专业化办刊模式的挑战与转型。在新常态的出版格局中,高校科技期刊面临大量随俗为变和与时俱进的新问题,除云框架下的网络传播进一步提升以外,XML、微信等技术也在为科技期刊所用,使传播更为顺畅,集群发展、应对国际竞争、数字化发展、规范文章显示度、明确作者的贡献度、提升期刊内容的传播度,均是前所未有的新问题,预示着更新管理方式、办刊理念、传播方式、建立精品意识、特色意识、依靠新的科技不断改造出版业等议程设置,将决定高校科技期刊的未来走向。(四)高校科技期刊在青年教师和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在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创新、累积、传承作用方面、在高校知识创新的传播交流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彰显了其强大的育人功能、学科培育功能和窗口效应,《清华学报》等期刊发展的百年史无可辩驳地证实了这一论点。它也从理论上证实,纯粹意义上的大学就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是生产知识和思想的场所,而知识和思想的生产必须写成文字经由媒介发表才会作用于社会和传之后世,这就是高校科技期刊之所以产生和之所以存在的逻辑基础。在这个意义上,高校科技期刊就是高校师生精神家园的一部分,是知识和思想生产链条最重要的终端。目前,它已融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国家科技发展水平、民族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也是民族自主创新的重要媒介载体。因此,我们应该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高等学校创新体系的大框架下,重新认识和挖掘高校科技期刊的作用和潜力,使其成为高校知识创新的重要园地。其中,尤其是不以SCI论英雄,调整以SCI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鼓励科技工作者将原创成果用母语在国内期刊发表,大幅度提高对优秀中文科技期刊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科技期刊本土化和民族自主创新战略,恢复和修复高校科技期刊的原生态,汲取历史教训,在办好纸质期刊的基础上,将重点转向数百倍、数千倍于纸质期刊发行量的网络传播效益的最大化追求,将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成败与否作为当代高校科技期刊竞争取胜的关键,以网络传播、数字出版、精品期刊为引领,以此切入和突破,求生存、求发展,回归本真、守正创新,积极应对集群化、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虚拟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挑战,开创其美好未来。正所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以达纲举目张之效。

周理盛,尚永红,李永锋,申平安[3](2014)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高水平科研论文引文分析——基于SCI/SSCI/A&HCI》文中研究指明以网络版ISI 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依据,对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自更名以来发表的论文被SCI/SSCI/A&HCI收录和引用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按出版年、科研领域和科研方向、高产作者和高被引作者、科研合作情况及学术影响力等方面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研究,最后提出了几点为提升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科研实力合理化建议。

李娅[4](2013)在《国内外林业经济相关领域重要期刊影响因子分析》文中认为基于国内外林业经济相关领域重要期刊《林业经济》、《林业经济问题》、《欧洲林业研究》、《加拿大林业研究》等的相关介绍,利用2006-2010年统计数据,对国内重要期刊《林业经济问题》和《中国林业经济》进行影响因子分析,同时,对国外SCI源期刊影响因子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为国内学者了解SCI期刊并向国外投稿提供有益参考。

王彦,田长彦[5](2012)在《SCI收录的林业期刊》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给林业学科的科研工作者检索文献和投稿时选择期刊提供参考,介绍了林业类期刊被SCI数据库的收录情况。汇总介绍了SCI-E收录的59种林业类期刊的刊名、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编号(ISSN)、出版国/地和最新影响因子,同时详细介绍了其中SCI收录的21种林业类期刊的出版周期、出版者、联系地址、期刊资源描述等有关的期刊信息。通过对期刊相关信息的描述,以期为林业相应学科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帮助。

赵铁珍,赵萱,许勤[6](2011)在《SCI林业经济管理类学术期刊特点分析及启示》文中研究说明林业科技期刊对于林业科技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文章概述了SCI收录的16种林业经济管理类学术期刊,分析了期刊在出版运作、期刊评价、编辑机构建设、论文投稿等方面的特点,提出可供我国林业科技期刊办刊借鉴的启示性建议,即专业化、集团化、市场化、专门化和网络化办刊。

刘刚,牛改芳,李亚红[7](2011)在《世界三大数据库收录六所林业高校科技论文分析》文中认为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本文以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中南林学院、浙江林学院和西南林学院6所林业类高等院校为研究,分别检索其单位作者学术论文被三大检索系统收录情况,并在数据统计基础上,就6所高校做了基于SCI、EI、ISTP的定量分析。得出林业高校学术成果与学术影响力的一定关系。

程朋军,王云琦,颜帅[8](2010)在《SCI林业期刊出版现状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解国外SCI林业期刊的出版现状、借鉴其先进办刊经验,调查了2008年SCI检索的47种林业期刊,调查内容包括期刊基本信息、期刊评价因子、出版时滞、编委会及作者组成、数字出版等方面。并结合我国林业期刊缺乏国际影响力的现状,提出了明确期刊定位和编委会职责、合作办刊、转变期刊出版理念等建议。

李爱群[9](2009)在《中、美学术期刊评价比较研究》文中指出从文献计量学的视角观察,期刊评价就是通过对反映期刊内在价值的客观指标进行文献计量统计,根据分析的结果对期刊进行排序和评价。相对于对国家和省市的宏观层次评价,对大学和研究所的中观层次评价,期刊评价与对研究人员的评价一样,属于微观层次的评价。但正是在微观层次上,出现的问题也较多。目前,国内期刊评价理论发展较完善,评价对象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期刊上各有侧重,评价实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但仍有一些不足或欠缺之处。而美国的科学技术及学术期刊的发展总体上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开发的SCI、SSCI、A&HCI及JCR等对来源期刊的选择和评价受到了国际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它虽然是美国的评价机构,但来源期刊来自世界各地,没有语种和地域的限制,并且其完善和成熟的评价体系代表了世界最权威的期刊评价水平,其期刊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也已成为世界各国效仿的标杆。因此,在回溯中、美期刊评价历史的基础上,了解中、美期刊评价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国的期刊评价理论与实践发展现状,以取长补短,完善和规范期刊评价工作,促进我国期刊的良性竞争与健康发展。本文除“引言”和第7章“结论与展望”外,论文主体部分共5章,主要包含理论和实证研究两大部分。其中理论部分为第1-4章,实证部分为5-6章。论文第1章回溯了期刊评价的起源、理论基础与演变。核心期刊(Core Joumal)的概念最早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发达于70年代的美国。布拉德福定律、加菲尔德定律、普赖斯的文献增长规律与文献老化指数,成为核心期刊遴选的三大理论基础。最初的核心期刊是为了揭示文献集中与离散的分布规律,那些刊登本学科较多论文的期刊就是核心期刊,它实际上只是一种基于论文数量统计的评价。引文分析法的出现和引文索引工具的使用,使人们对核心期刊概念的理解发生了根本转变。核心期刊不再是最初揭示文献集中与离散的分布规律,而是通过文献的被使用揭示其学术价值,核心期刊也由对论文数量的评价转变为对文献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评价。论文第2章是美国与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基本概括。详细介绍了美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构成,并对其评价体系进行了述评。我国学术期刊评价经历了中国遴选国外科技期刊、中国遴选国内科技期刊两个阶段,其中详细介绍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6家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单位及其研究成果,并介绍了对我国出版的英文期刊的评价现状。论文第3章是中、美两国学术期刊评价的比较。重点从评价目的与评价功能,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期刊评价中的学科分类,整个评价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定性与定量的评价方法,核心区的划分与核心期刊数量的界定,学术期刊评价社会价值与影响力,学术期刊评价的外部环境,学术期刊评价中两组概念等9个方面进行比较,找出中、美两国在期刊评价中的异同之处,以及美国学术期刊评价对我国的启示。论文第4章分析了中、美两国学术期刊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美国学术期刊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以商业化经营为导向,在地域、语种方面的偏见,收录期刊学科分布不均,在收录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时,存在着意识形态的偏见。我国学术期刊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功利性导向使期刊评价成为科研管理与绩效评价的工具;过于看重文献计量的定量评价方法;期刊评价指标的数据客观性差,在发展性与国际化方面不足;引文不规范和统一引文数据库的缺乏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综合性期刊(含大学学报)的学科归类不准确;评价的时滞与监‘督机制的缺乏;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评价的本土化问题。论文第5章是新形势下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理论模型的构建。在新的学术环境下,学术期刊评价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评价对象的多元化,使仅有的印刷版期刊评价发展为印刷版、电子版、网络版评价并存的格局,而开放存取期刊也将是今后期刊评价的重要对象。5年影响因子、web即年下载率和h指数等新兴的评价指标开始被应用到期刊评价实践,纳入到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中去。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评价方法和手段发生改变,通过采用各种软件技术进行统计和测评,将人们从以往繁重的人工手动检索、统计和计算的评价过程中解放出来。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来看,期刊按其刊载某学科专业论文的数量多少,可分为学科的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据此也可以假设,在庞大的学术期刊群中也一定也存在着某些层级。对学术期刊进行分类分级排序,能为学术期刊找准自己的定位,为科研评价和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有利于国家对学术期刊的管理。在评价原则与评价方法上继承了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教育评价体系,确定了期刊分等级评价的原则、评价标准,将学术期刊按照学科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综合评价。论文第6章是我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的实证研究。详细说明了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具体做法;公布了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等11个学科以及本研究所属的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专业,共12个分学科的排行榜和所有4种分高校学报类型的排行榜;分析了我国核心期刊的学科分布、地区分布、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被国外重要数据库收录情况、综合性核心期刊的核心效应、中国英文学术期刊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和地区分布等评价结果。本文系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主持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

董亚杰[10](2007)在《基于SCI对我国林业高校科研水平的分析及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以美国ISI公司的Web of science网络数据库收录的论文数据为依据,采用文献计量、数值比较和按类统计分析的方法,从学科分布、合作单位、论文语种及被引情况等,对我国6所林业高校1980-2005年间的科技论文被收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客观了解我国林业高校的总体学术地位,评价我国林业高校的科研绩效、学科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趋势提供参考依据。

二、SCI林业源期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CI林业源期刊(论文提纲范文)

(1)有瓣蝇类系统发育关系重建——侧重狂蝇总科演化历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有瓣蝇类总科级阶元系统发育关系
    1.2 虱蝇总科系统发育及演化研究
    1.3 家蝇组系统发育及演化研究
    1.4 狂蝇总科系统发育及演化研究
        1.4.1 狂蝇总科系统分类及各科概要
        1.4.2 狂蝇总科内科级阶元系统发育关系
        1.4.3 狂蝇总科演化历史研究
    1.5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2 转录组和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在有瓣蝇类系统发育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基于转录组数据的系统发育关系构建
        2.2.2 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数据的系统发育关系构建
    2.3 结果
        2.3.1 基于转录组数据的系统发育关系重建
        2.3.2 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数据的系统发育关系重建
    2.4 讨论
        2.4.1 数据类型对系统发育关系构建的影响
        2.4.2 分类阶元样品选取对系统发育关系构建的影响
        2.4.3 转录组和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对有瓣蝇类系统发育关系构建的作用
    2.5 小结
3 基于转录组数据重建有瓣蝇类系统发育关系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样品选取及转录组数据获取
        3.2.2 转录组数据组装
        3.2.3 系统发育关系矩阵处理
        3.2.4 系统发育关系构建及拓扑结构检验
    3.3 结果
        3.3.1 系统发育关系构建矩阵处理
        3.3.2 系统发育关系构建及拓扑结构检验
    3.4 讨论
        3.4.1 丽蝇科的重新定义
        3.4.2 狂蝇科的单系性
    3.5 小结
4 基于转录组数据重建麻蝇科演化历史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样品选取及转录组数据获取
        4.2.2 转录组数据组装
        4.2.3 系统发育关系重建矩阵处理
        4.2.4 系统发育关系构建及祖先特征重建
    4.3 结果
        4.3.1 系统发育关系矩阵处理
        4.3.2 系统发育关系构建及祖先特征重建
    4.4 讨论
        4.4.1 麻蝇科系统发育关系
        4.4.2 麻蝇科地理起源与扩散
        4.4.3 麻蝇科幼虫生活习性演化
    4.5 小结
5 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数据重建专性寄生胃蝇适应演化历史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样品选取及线粒体基因组数据获取
        5.2.2 线粒体基因组碱基构成及基因进化速率评估
        5.2.3 系统发育关系构建及祖先特征重建
    5.3 结果
        5.3.1 胃蝇亚科线粒体基因组特征
        5.3.2 系统发育关系构建及祖先特征重建
    5.4 讨论
        5.4.1 胃蝇亚科系统发育关系
        5.4.2 胃蝇亚科起源与扩散
        5.4.3 胃蝇亚科生物学特征演化
    5.5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本研究构建的麻蝇科超树
附录B 麻蝇科转录组矩阵的物种覆盖度和位点异质性检测
附录C 本研究扩增有瓣蝇类线粒体基因组的引物序列及其PCR反应条件
附录D 用于比较线粒体基因组碱基构成的有瓣蝇类
附录E 专性寄生胃蝇线粒体基因组注释结果
附录F 蝇类生物学图片来源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2)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变迁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高校科技期刊的历史演变与社会功能
        1.1.2 高校学科优势与作者群
        1.1.3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裂变式发展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高校科技期刊参与改革开放的科学氛围酝酿
    2.1 对全国科学大会精神的传播
        2.1.1 对《通知》的报道
        2.1.2 反思与体会
        2.1.3 高校召开科学报告会呼应科学的春天
        2.1.4 推动高校学报的复刊、创刊
    2.2 参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
        2.2.1 媒介参与作为自然科学领域真理标准讨论的起点
        2.2.2 自然科学领域介入真理标准讨论的三个维度
        2.2.3 报刊之于讨论的舆论动员与社会建构
    2.3 参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讨论
        2.3.1 科学与生产的辩证关系
        2.3.2 科学是不是生产力
        2.3.3 科学技术对生产力以及社会变革的作用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夕高校科技期刊的复苏(1977—1978)
    3.1 “文革”背景
    3.2 概况统计
    3.3 学科分布
    3.4 区域分布
    3.5 从新创刊科技期刊发刊词看办刊新愿景
第四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第一次规模扩张(1979—1988)
    4.1 概况统计
    4.2 学科分布
    4.3 区域分布
    4.4 从新创刊科技期刊发刊词看办刊宗旨的与时俱进
        4.4.1 期刊服务于高校教学和科研
        4.4.2 期刊作为产学研的纽带服务于现代化建设
        4.4.3 呼吁学术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4.4.4 倡导“引进来”“走出去”
        4.4.5 扶植新生力量,形成“人才成长的阵地”
        4.4.6 呼吁学术创新
        4.4.7 发刊词提出多角度历史使命,达成实现新时期学术愿景的社会共识
    4.5 学报的准专辑化出版
    4.6 高校学报的历史功能
        4.6.1 两院院士在学报的发文情况
        4.6.2 科学研究的水平决定了学报的水平
        4.6.3 学报与学科成长的互动关系
第五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规模稳定(1989-1999)
    5.1 概况统计
    5.2 学科分布
        5.2.1 医学期刊的精细化
        5.2.2 环境科学期刊的兴盛
        5.2.3 工程技术期刊的特色化
        5.2.4 交通运输期刊的兴起
        5.2.5 农学期刊的现代化与实用性
    5.3 区域分布
    5.4 从发刊词看高校科技期刊的时代使命
        5.4.1 科技进步催生的边缘学科
        5.4.2 时代气息的准确定位
        5.4.3 对全人类生存问题的关注
    5.5 清华大学中国知网的起步
第六章 新改革开放时期高校科技期刊的网络传播(2000-2013)
    6.1 数字出版与网络传播背景
    6.2 清华大学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的推进
    6.3 高校科技期刊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6.4 高校科技期刊网络传播的典型案例
        6.4.1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传播个案分析
        6.4.2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传播个案分析
第七章 21世纪高校科技期刊发展趋势——精品与特色科技期刊建设
    7.1 全国精品与特色期刊与教育部名刊建设的背景
    7.2 第一届至第五届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分析
        7.2.1 地域分布
        7.2.2 学科分布
        7.2.3 主管单位
        7.2.4 主办高校层次
        7.2.5 刊期分布
        7.2.6 语种分布
        7.2.7 获奖频次
        7.2.8 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的显性特征
    7.3 第五届高校精品科技期刊评比办法的调整
    7.4 第一届至第五届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分析
第八章 21世纪高校科技期刊发展趋势——国际影响力提升
    8.1 国家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背景
    8.2 SCI对中国的影响
        8.2.1 SCI引入中国的最初愿景
        8.2.2 SCI泛化导致的学术畸形
        8.2.3 唯SCI论的评价体系对中国科技期刊与民族自主创新的冲击与伤害
    8.3 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的发展与现状
        8.3.1 高校英文科技期刊概况
        8.3.2 SCI收录的我国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统计
        8.3.3 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的现状与预期发展路径
    8.4 国家六部委“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中的高校英文科技期刊个案研究
        8.4.1 《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
        8.4.2 《纳米研究》(Nano Research)
        8.4.3 《国际口腔科学杂志》(英文版)
结论
    一、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演化轨迹
    二、高校科技期刊的重要历史功能
    三、SCI热与民族自主创新战略的矛盾
    四、高校科技期刊的转型之路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高水平科研论文引文分析——基于SCI/SSCI/A&HCI(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科技论文产出数量与增长趋势
三、比较活跃的科研领域和科研方向
四、产量较高的作者
五、科研合作状况分析
六、学术影响力综合分析
七、全世界范围内学术影响力分布情况
八、建议
    (一) 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
    (二) 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三) 加强SCI/SSCI/A&HCI的检索服务和科研评价研究
    (四) 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信息导航作用

(4)国内外林业经济相关领域重要期刊影响因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林业经济领域相关期刊
    1.1《林业经济》
    1.2《林业经济问题》
    1.3《中国林业经济》
    1.4林业经济评论
2国外SCI源期刊介绍
    2.1 Europe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2.2 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2.3 Forestry
    2.4 Annals of Forest Science
    2.5 Forest Science
3国内外重要期刊影响因子变化情况
    3.1国内期刊影响因子的变化
    3.2国外期刊影响因子的变化情况
4结论

(6)SCI林业经济管理类学术期刊特点分析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SCI简介
2 SCI收录的林业经济管理相关期刊介绍
3 SCI收录的林业经济管理相关期刊特点分析
    3.1 出版运作
        3.1.1 出版简况
        3.1.2 运作方式及特点
    3.2 期刊评价
        3.2.1 出版周期和发文量
        3.2.2 影响因子
        3.2.3 总被引频次
        3.2.4 出版时滞
    3.3 编辑机构建设
    3.4 论文投稿
4 对我国林业科技期刊办刊的几点启示
    4.1 专业化办刊
    4.2 集团化办刊
    4.3 市场化办刊
    4.4 专门化办刊
    4.5 网络化办刊

(7)世界三大数据库收录六所林业高校科技论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基于 SCI 的定量分析
    2.1 我国林业高校 SCI 收录论文的年代与数量发展分析
    2.2 我国林业高校 SCI 收录论文的文献类型与语种分析
    2.3 我国林业高校 SCI 收录论文国际合作情况分析
    2.4 我国林业高校 SCI 收录论文被引情况分析
3.基于 EI 的定量分析
    3.1 我国林业高校 EI 收录论文的年代与数量发展分析
    3.2我国林业高校EI收录论文的文献类型与语种分析
    3.3 我国林业高校 EI 收录论文国际合作情况分析
4.基于 ISTP 的定量分析
5 结束语

(8)SCI林业期刊出版现状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期刊基本信息
    1.1 地域分布
    1.2 出版方
    1.3 收稿范围
    1.4 刊名的地域性
2 期刊评价因子
    2.1 影响因子
    2.2 总被引频次
    2.3 发文量
    2.4 出版时滞
3 编委会组成及作用
4 OA和在线优先出版
5 结论与建议
    1) 走“学者办刊”之路。
    2) 明确期刊定位。
    3) 明确编委会职责。
    4) 合作办刊。
    5) 转变期刊出版理念。

(9)中、美学术期刊评价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选题意义
    0.2 本文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0.3.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0.3.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0.4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0.4.1 研究目标
        0.4.2 研究方法
    0.5 论文的创新之处
1 期刊评价的起源、理论基础与演变
    1.1 期刊评价的起源
    1.2 学术期刊评价的三大理论基础
        1.2.1 一次文献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布拉德福定律
        1.2.2 引文分布规律——加菲尔德定律
        1.2.3 普赖斯的文献增长规律与文献老化指数
    1.3 网络环境下文献计量学的发展——网络计量学
    1.4 核心期刊概念和本质的演变
2 中、美学术期刊评价研究现状
    2.1 美国学术期刊评价现状
        2.1.1 美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构成
        2.1.2 对ISI Web of Knowledge学术资源体系的评价
    2.2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现状
        2.2.1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发展阶段
        2.2.2 对我国出版的英文期刊的评价
3 中、美两国学术期刊评价的比较
    3.1 评价目的与评价功能的比较
        3.1.1 评价目的的比较
        3.1.2 评价功能的比较
    3.2 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的比较
        3.2.1 评价主体的比较
        3.2.2 学术期刊评价对象的比较
    3.3 期刊评价中的学科分类比较
        3.3.1 美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学科分类标准
        3.3.2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学科分类标准
    3.4 评价过程的比较
        3.4.1 数据来源
        3.4.2 评价指标体系
        3.4.3 数据库统计源比较
    3.5 评价方法的比较
        3.5.1 定性评价——同行评议制度的比较
        3.5.2 文献计量评价方法的比较
    3.6 核心区的划分与核心期刊数量界定方法的比较
    3.7 社会价值与影响力的比较
        3.7.1 社会价值的比较
        3.7.2 社会影响力的比较
        3.7.3 中、美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比较
    3.8 影响学术期刊评价的外部环境比较
        3.8.1 对研究项目的重视程度
        3.8.2 国家期刊管理体制
        3.8.3 学术评价制度的比较
    3.9 学术期刊评价中的两组概念比较
        3.9.1 核心期刊、来源期刊、统计源期刊的区别
        3.9.2 核心版与扩展版的区别
    3.10 美国学术期刊评价对我国的启示
4. 中、美两国学术期刊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4.1 美国学术期刊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商业化导向
        4.1.2 收录期刊在地域、语种方面的偏见
        4.1.3 收录期刊学科分布不均
        4.1.4 收录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时存在着意识形态偏见
    4.2 我国学术期刊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功利性的导向使期刊评价成为科研管理与绩效评价的工具之一
        4.2.2 过于看重文献计量的定量评价方法
        4.2.3 评价指标的数据客观性差,在发展性与国际化方面不足
        4.2.4 引文不规范和统一引文数据库的缺乏直接影响评价数据的准确性
        4.2.5 综合性期刊(含大学学报)的学科归类不准确
        4.2.6 评价的时滞与监督机制的缺乏
        4.2.7 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评价的本土化问题
5 新形势下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理论模型的建构
    5.1 全球化背景下的学术期刊评价
    5.2 "技术变革"环境下的学术期刊评价
        5.2.1 评价对象的多元化
        5.2.2 适应网络环境的新的评价指标的出现
        5.2.3 评价手段的改进
    5.3 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理论模型
        5.3.1 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的可行性
        5.3.2 我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理论模型
6 中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实证研究
    6.1 中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的具体做法
        6.1.1 学术期刊源的选择与分析
        6.1.2 学科划分标准与处理原则
        6.1.3 学术期刊的评价方法与主要步骤
        6.1.4 学术期刊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6.1.5 学术期刊评价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6.1.6 权威期刊与核心期刊的概念、特点与数量界定
        6.1.7 评审专家的遴选与定性评价
        6.1.8 评价结果的确定与分类分级排序的表示方法
    6.2 中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排行榜(部分学科)
    6.3 学术期刊评价结果的分析
        6.3.1 核心期刊的学科分布状况
        6.3.2 核心期刊的地区分布状况
        6.3.3 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普遍被国外重要数据库收录
        6.3.4 综合性核心期刊的核心效应比较明显
        6.3.5 中国英文学术期刊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但地区分布不均衡
    6.4 本次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的主要特色
        6.4.1 将评价对象明确限定为"大陆出版的中文学术期刊"
        6.4.2 将期刊评价的目的确定为评价管理导向与信息服务导向相结合
        6.4.3 同时遴选"权威期刊"与"核心期刊"
        6.4.4 采用得分排序和划分等级相结合的方法,提供了国内外第一个中国学术期刊的分类分级排行榜
        6.4.5 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突出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网络影响力
        6.4.6 自主研发了"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管理信息系统",大大提高了期刊评价的准确性和效率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学术期刊评价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分12个学科的学术期刊排行榜
    Ⅱ 分高校学报4种类型的学术期刊排行榜
    Ⅲ SCI、SCIE收录中国期刊目录(含港、澳、台期刊)(共94种)
    Ⅳ EI收录中国期刊目录(含港、澳、台期刊)(共244种)
    Ⅴ 中国大陆出版的其他英文学术期刊目录(共113种)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四、SCI林业源期刊(论文参考文献)

  • [1]有瓣蝇类系统发育关系重建——侧重狂蝇总科演化历史研究[D]. 闫利平.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2]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变迁与发展[D]. 刘小燕. 西北大学, 2016(04)
  • [3]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高水平科研论文引文分析——基于SCI/SSCI/A&HCI[J]. 周理盛,尚永红,李永锋,申平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4)
  • [4]国内外林业经济相关领域重要期刊影响因子分析[J]. 李娅. 知识管理论坛, 2013(04)
  • [5]SCI收录的林业期刊[J]. 王彦,田长彦. 林业资源管理, 2012(05)
  • [6]SCI林业经济管理类学术期刊特点分析及启示[J]. 赵铁珍,赵萱,许勤. 林业经济, 2011(07)
  • [7]世界三大数据库收录六所林业高校科技论文分析[A]. 刘刚,牛改芳,李亚红. Proceedings of the 2011 Second ETP/IITA Conference on Tele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TEIN 2011 V2), 2011
  • [8]SCI林业期刊出版现状及分析[J]. 程朋军,王云琦,颜帅. 编辑学报, 2010(01)
  • [9]中、美学术期刊评价比较研究[D]. 李爱群. 武汉大学, 2009(09)
  • [10]基于SCI对我国林业高校科研水平的分析及评价[J]. 董亚杰. 现代情报, 2007(11)

标签:;  ;  ;  ;  ;  

SCI林业源期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