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古池进水量的简单估算

煤矿古池进水量的简单估算

一、煤矿古塘涌水量的简便估算(论文文献综述)

罗斌[1](2021)在《积水采空区围岩(煤)导水通道形成机理研究》文中提出2001-2020年我国共发生煤矿水害事故1079次,死亡4391人,其中老空水害事故次数527次,死亡2936人。在全国发生的煤矿水害事故中,山西的老空水害最为典型。针对山西省20年来发生的煤矿老空水害事故,以煤矿区水文地质结构为基础,从顶板型、同层型、底板型和隔离型老空水害事故类型中筛选了最为严重的同层型老空水害事故作为具体研究对象,采用微观结构表征技术、水质检测、浸泡试验、渗流试验、物理模型开挖试验等一系列手段,结合理论分析、综合物探监测以及数值模拟等方法,阐明了煤柱弱化规律及裂隙渗流特征,揭示了积水采空区围岩(煤)导水通道形成机理,获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基于采空区冒裂范围影响的含水层以及构造的特征,对充水水源和充水通道进行分类分析,给出点状、线条状和面状充水通道的水量补给关系式。(2)在突水模拟试验中,引入微震监测技术对试验过程中煤体裂隙扩展位置进行了定位,结果显示微震最密集的区域与模型的破裂突水位置较为吻合,微震监测技术可较好的表征应力和水压耦合作用下导水通道形成过程中的微裂隙扩展演化规律。(3)采用了瞬变电磁和直流电法作为辅助探测手段,从掘进迎头到前方水体之间煤柱的电阻率在不同阶段的变化可以判断,该区域经历了原始状态阶段、产生裂隙阶段、裂隙扩展直至连通水体的阶段。在产生裂隙阶段由于不富水所以电阻率反而增大;当裂隙中充满水时,电阻率迅速减小,在实际工程中可以用来对导水通道演化的实时动态监测,在裂隙发展过程中制定并实施水害预防措施。(4)不同酸度水溶液中煤块、煤粉的浸泡试验表明,煤样被浸泡前后的表面变化特征明显,2000倍下扫描电镜观测到煤样表面出现蜂窝状的小孔洞。通过对浸泡水样进行水化学分析,得到了7组水样的水化学组分,绘制了Piper三线图、离子比值图,分析总结了酸性水浸泡煤中溶出离子的成因以及变化规律。(5)裂隙煤样的渗流特征试验研究发现:渗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渗透率突增,加压使煤样裂隙“闭合”而出现渗透性降低阶段。在围压相同条件下,部分煤样也出现了渗透率不同程度的降低的现象,而且波动较大,从试验渗流出的水中可以观测到细小煤颗粒,基本可以判断该阶段发生了细小的颗粒流,煤样的细微颗粒通过渗流通道进行运移,在堵塞的过程中出现渗透性总体降低的特点,同时也为渗透性突增蓄势。(6)导水通道中裂隙尺度对渗流特征具有控制作用,裂隙尺度0.09mm时所引起的压力消减强度可达1.33MPa,裂隙尺度0.2mm时消压强度为0.2MPa。结合速度分布特征可以得知,当裂隙通道中具有一处或者多处小于0.2mm的裂隙时,对应的透水征兆表现为煤体变湿,煤壁上不足以形成明显涌水现象。(7)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推导了防隔水煤柱的临界破坏厚度的计算模型,通过室内大型试验并结合数值模拟的方法优化了模型计算结果。裂隙发育尺度对渗流具有控制效应、当裂隙中存在小于0.2mm宽度的裂隙时,认为煤柱受到渗漏作用影响小,表现在整体破坏;当裂隙宽度最小处大于等于0.2mm时,煤柱失稳破坏为渗流-应力耦合作用,模型结果在突水事故案例中得到有效检验。积水采空区导水通道形成机理的研究补充和扩展了煤矿突水理论,对煤矿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该论文有图108幅,表27个,参考文献274篇。

彭世良[2](2020)在《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综合评价及生态修复策略研究 ——以湖南湄江国家地质公园为例》文中指出地质公园是以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为主,并包含生物景观、人文景观等其他景观资源的自然区域或国土空间。经过多年的开发与建设,我国大部分地质公园内景观资源与环境或景观生态系统均已遭受一定程度的退化或破损,必须进行生态修复,才能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目前,学术界已开展过较多有关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景观资源评价与保护开发的研究,而关于地质公园内其他景观资源的研究内容较少,特别是把各类景观资源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综合研究及其生态修复方面的研究在国内近乎为一片空白,这与我国当前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形势是不相吻合的。事实上,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景观、生物景观和人文景观等各类景观资源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地质公园的建设、管理和保护开发等均应当把各类景观资源紧密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即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来考虑,并对受损的景观资源与环境或景观生态系统在科学评价基础上进行生态修复。因此,本文以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围绕该系统进行理论分析、综合评价及生态修复策略研究。首先,基于系统视角,提出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概念,并运用系统科学方法,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系统分析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要素组成、相互关系、演化规律及驱动机制。然后,根据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综合评价内涵及综合评价指标筛选的原则与依据,并运用问卷调查、层次分析、熵值和模糊数学等方法,构建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接着,在构建地质公园景观生态系统和景观生态修复理论基础,以及分析当前生态修复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地质公园景观多层次系统生态修复理论模式,并从要素、系统、管理、文化4个层面提出景观生态修复策略和技术方法。最后,以湖南湄江国家地质公园为例,在介绍公园景观资源类型、景观单元评价等级等情况的基础上开展上述研究理论的实证研究:(1)系统分析公园景观资源系统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2)进行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综合评价;(3)根据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分析公园景观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针对性地提出公园景观生态修复的策略与措施。通过上述研究,本文主要获得以下成果和认识:(1)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是由特定地质公园内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各类景观资源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组成要素分为5个大类(地质遗迹景观、生物景观、其他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硬质景观)、12个中类、55个小类和数百个子类。系统整体与要素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以及系统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和外部环境可构成一个更大的系统,即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环境系统。(2)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的稳定性是由其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稳定性所决定的。在没有大的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演化过程或地质公园生命周期基本上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即原始探索阶段、初步形成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平稳发展阶段和渐趋衰落阶段。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的演化是各种驱动力相互作用和协同驱动的结果。驱动力分为自然驱动力和人为驱动力,其中,前者分为自然渐变作用力和自然突变干扰力,后者分为人为基本驱动力、政府宏观调控力和人为突变干扰力。应当对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演化的驱动机制进行适当调控,从而保证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健康、和谐和相对稳定。(3)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综合评价就是根据一定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对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质量状况及其发展演化趋势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和预测。综合评价指标选择的依据,一是体现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功能或价值,二是体现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及其环境保护状况,三是体现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发展演化的主要调控因素。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4个层次,包括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21个三级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相结合的主客观综合赋权法获取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模糊数学法求得各层次指标(要素层、准则层、目标层)综合评价得分并确定综合评价等级,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和差5个等级。应当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和过程进行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问题诊断和原因分析,从而为地质公园景观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4)地质公园景观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一定格局、功能及动态变化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可认为由3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要素(子系统)组成,即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环境系统、游客和当地居民。(5)地质公园景观生态修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态修复,而是属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生态修复对象是地质公园景观生态系统;从要素层面来说,则重点是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及其各类景观资源。根据修复对象受损程度的不同,地质公园景观生态修复分为生态恢复、生态整治和生态重建等三类。(6)基于地质公园景观生态系统和景观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以及现有生态修复理论模式的分析,提出了地质公园景观多层次系统生态修复理论模式。该模式具有4个特征,一是生态修复内容的完整性,二是生态修复措施的综合性,三是生态修复过程的多层次化,四是生态修复状态的动态性。该模式包括要素、系统、管理和文化等4个层层递进,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阶段或层面。要素层面生态修复属单纯技术层面上的生态修复,按要素分为地质遗迹景观修复、生物景观修复、人文景观修复、河流地貌修复及景观水体修复等。系统层面生态修复属综合技术层面上的生态修复,以系统工程理论为指导,协同运用多种修复技术,是基于全要素、全因素、全过程、全范围、统筹布局的生态修复。管理层面生态修复是指利用社会、经济、政治、法律等多方面的措施共同促进地质公园景观生态修复。文化层面生态修复是对人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的修复,其目标是通过改变全社会民众的思想意识,树立生态文明观等有利于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文化观念或意识。(7)本文最后以湖南湄江国家地质公园为例,开展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综合评价及生态修复策略实证研究。湖南湄江国家地质公园是以岩溶地貌景观为主的综合性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分为2个中类、5个小类和23个子类,省级以上景观单元23个;生物景观资源分为2个中类、8个小类和18个子类,二级以上景观单元2个;人文景观资源分为2个中类、11个小类和19个子类,二级以上景观单元5个;其他自然景观资源分为3个中类、6个小类,二级以上景观单元1个;硬质景观资源分为2个中类、9个小类,二级以上景观单元2个。公园景观资源系统演化(生命周期)已历经原始探索、初步形成、快速发展和平稳发展等4个阶段,人为驱动力是其主要驱动因素。利用构建的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对公园景观资源系统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得分为70.9分,评价等级为“一般”。分析得出公园现状条件下突出的景观生态系统问题主要有:(1)生物景观资源价值偏低;(2)景观资源保护状况不良;(3)公共环境卫生状况不佳;(4)常住人口密度和土地利用强度较大。其中,常住人口密度和土地利用强度较大是公园景观生态系统问题的重要根源。最后,针对公园景观生态系统受损状况及主要问题,提出了各个层面(要素层面、系统层面、管理层面和文化层面)拟采用的生态修复策略和措施。本文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基于系统视角,提出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概念,系统分析其要素组成、相互关系、演化规律及驱动机制;(2)从系统价值、系统保护、系统调控3个一级指标出发,构建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针对地质公园各类景观资源群体价值和多样性指标(8个三级指标)的单项评价,提出8个数学模型,提高定量化研究水平;(3)构建地质公园景观生态系统和景观生态修复基本理论,提出地质公园景观多层次系统生态修复理论模式,从要素、系统、管理、文化等4个层层递进,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层面制定地质公园景观生态修复的策略和措施。

李俊[3](2019)在《大同云冈沟矿区采空区水资源化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自上世纪至今,采煤业为晋北大同市的支柱产业之一。一方面,矿区在长期的开采中留下了数量很多、面积广的采空区,对受其影响的煤炭资源安全开发构成严重的水害威胁;另一方面,大同市及矿区水资源匮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00m3左右,仅为我国平均水平的1/10,远低于国际标准9200m3。利用采空区水,一则可以保障煤矿的安全开采,同时也可解决煤矿、城市公共用水短缺等用水问题。本文以大同云冈沟矿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水量和水质评价结果,对其采空区水资源化利用技术进行了研究,得到的主要成果如下:(1)在了解研究区地质及水文条件的情况后,分析了采空区水的形成机制与采空区的积水过程。基于物探和钻探成果,利用回采空间法对研究区内煤矿采空区积水量进行了计算与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七个煤矿的采空区水静储量为966.71万m3,此外姜家湾矿、青磁窑矿、燕子山矿部分采空区还存在稳定出水点,日均排水总量在5800m3左右。采空区水量较为丰富。(2)参照城市杂用水GB/T 18920-2002利用了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评价了研究区采空区水样的污染程度。结果显示:采空区水以浊度为主要污染指标,平均超标倍数为5.5左右,最高值为23.22倍。(3)基于采空区水量和水质评价结果,结合实际的地形地貌条件,设计了一套移动式水处理工艺,日处理能力5000m3,并给出了主要工艺原理及设备参数。(4)通过实际应用,对移动式水处理工艺的运行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悬浮物的去除率达到95%,氨氮去除率为89%,化学需氧量去除率为77%,总磷去除率为82%。水处理结果达到城市杂用水标准中道路用水、冲厕水及建筑施工用水标准。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移动式水处理装备不仅对不良地形条件适应性良好,而且处理和运行成本低。图[38]表[15]参[77]

李吉田[4](2019)在《孔庄煤矿7434工作面构筑物压煤覆岩隔离注浆充填开采方案研究》文中指出覆岩隔离注浆充填技术在关键层支撑上覆岩层的情况下,在工作面取合理采宽,使之处于非充分采动状态,并在相邻工作面之间设置保护煤柱。开采中,在关键层未破断时,通过地面钻孔高压将浆体注入覆岩离层中,在工作面中部形成压实区,来控制地表破坏。该技术在实践中有效的控制地表沉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论文针对大屯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孔庄煤矿7434工作面被地面钢厂压覆的实际,研究了钢厂压煤覆岩隔离注浆充填开采方案。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模拟注浆条件下地表沉陷情况,在此基础上设计注浆开采方案。应用概率积分法分别对注浆充填开采和长壁直接开采进行地表沉陷预计。7434工作面走向长度1235m,倾斜长度197m,平均厚度4.5m,属于单一煤层开采,煤层条件适宜注浆。煤层埋深793.8m893.8m,上方有7层关键层。孔庄煤矿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电力架设方便,距5km处有一座电厂可用来供给粉煤灰。7434工作面开切眼侧被地面一座钢厂所压覆盖,需要应用注浆充填可以在保护钢厂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开采。所以7434工作面具备进行覆岩隔离注浆充填开采可行性和必要性。根据7434工作面的地质采矿情况与压煤情况,建立模型并进行注浆充填数值模拟。得出注浆区域最大下沉量是393mm;最大倾斜值是1.66mm/m;最大水平移动量范围是-177.5mm;最大水平变形量是-1.79mm/m。建筑物处于I级损坏等级,注浆充填工程有效的控制了地表下沉。根据此结果,注浆层位设置于距煤层顶板150m左右的第三层关键层。注浆压力设计为8MPa。注浆充填材料采用电厂粉煤灰,浆体浓度需要达到70%。需要采用开切眼侧压煤的钻孔布置方式进行注浆。要按照双孔布置的方法设置钻孔。需要5个钻孔进行注浆,单个钻孔间距1050m,钻孔组间距100200m。与搬迁开采、传统条带开采、传统的离层注浆充填开采、井下充填开采相比,注浆充填开采吨煤充填成本低,煤炭采出率高,下沉系数小。充填系统的建设周期短,投资较小。充填和采煤干扰较小。更适合解决7434工作面钢厂压覆问题。对7434工作面进行开采沉陷预计,根据以往文献确定出地表移动计算参数。沉陷预计分为长壁直接开采和注浆充填开采2种方案。长壁直接开采后工作面正上方处于IV级破坏,钢厂区域处于II级破坏;注浆充填开采后钢厂处于I级破坏。因此覆岩隔离注浆充填技术可以有效控制地表沉陷,在开采的同时保护钢厂。本论文含有图26幅,表格9个,参考文献87篇。

文武飞[5](2016)在《长株潭城市群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地下水在日常生活、维持生态平衡和社会持续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相比于其他水源,地下水在水资源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其具有如年季、年内变化小、水量稳定、开采方便、水温稳定、难污染等优点。但是,随着科技进程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地下水正在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破坏,而地下水污染将会导致可用资源量的减少,从而制约社会的发展,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破坏生态的平衡,最终将引来各种人类无法抵抗的自然灾害。因此,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是对人类、经济、生态最基本、最经济有效的举措,而对区域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研究将为避免地下水遭受污染破坏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和对地下水污染风险定义的基础上,对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研究的定义为:地下水需要保护的紧迫性和污染分级指数的乘积。综合分析引起地下水污染风险的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负荷对地下水的影响和遭受污染后的价值功能变化及含水系统本身固有的抵御污染的能力3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将地下水污染源的灾害分级结果替代地下水污染概率,将地下水脆弱性图与地下水价值图进行合并形成地下水保护紧迫性图,代替地下水污染的后果。高价值的地下水受到高灾害性的污染源的污染则地下水污染风险性高。按照这一评价思路,本文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针对长株潭研究区内关于地下水的开发和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区内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研究。全面分析和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研究的成果、风险的定义、研究方法和研究现状,指出了目前风险评价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详细调查了长株潭城市群地下水污染源的主要类型和空间分布区域,运用详细分级和简单评判相结合的方法,对长株潭城市群地下水污染灾害进行评价,将研究区地下水污染灾害划分3个等级:高、中、低。绘制等级分布图,得到地下水污染灾害结果等级图。分析研究区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的影响因子,从影响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因子出发,结合研究区的具体情况和收集到的资料,采用DRASTIC评价体系对长株潭城市群区内地下水进行脆弱性评价。借助MAPGIS软件的制图和空间合并叠加功能,分别对7个不同评价因子进行分区制图和空间分析,消除微小分区。将DRASTIC脆弱性指数等额划分为高脆弱性、较高脆弱性、中等脆弱性、较低脆弱性和低脆弱性5个等级,根据脆弱性分布情况,对研究区进行了脆弱性结果评价分析。地下水价值分为“原位价值”和“开采价值”两者之和,本文在分析前人研究基础和结合本研究区实际情况上,综合考虑了价值指数指标,采用了4个价值指标:人口密度、区内人均GDP、地下水水质和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利用内梅罗指数法对水质进行计算,应用MATLAB编程计算价值指数的权重及评分。根据价值指数的大小,将地下水价值分为高价值、较高价值、中等价值、较低价值和低价值5类,基于MAPGIS软件功能分析得到研究区的地下水价值分区图,并对研究区地下水价值进行评价。将地下水脆弱性图和价值图在MAPGIS软件中进行空间合并,得到研究区地下水保护紧迫性图;合并保护紧迫性图和污染灾害分级图,按照公式R=(D+V)×H计算地下水污染风险指数,将指数进行5等分,指数份额由大到小划分为高风险、较高风险、中等风险、较低风险和低风险5个等级,进行污染风险原因分析,并结合区内情况提出地下水污染风险管理建议。

赵光帅[6](2016)在《乌蒙山区赫章县生态地质环境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西南部的乌蒙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主战场之一,其复杂、多变、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和不断加剧的人为活动影响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很大瓶颈。本文以乌蒙山区赫章县1:25万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为基础,初步建立生态地质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模型,基于ENVI、ARCGIS软件,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赫章县生态地质环境进行评价,获得以下认识:1、运用ENVI对遥感信息提取法,解析了赫章县岩石裸露率、植被覆盖度和地形坡度等生态环境地质条件,通过1:25万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研究相结合探讨了主要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分布及成因。2、根据赫章县生态环境地质条件和主要问题,建立了目标层、要素层、指标层3个层次的结构模型,提出了石漠化、地质灾害、矿山生态地质环境、地下水环境、植被生态功能5个要素层和岩石裸露率、地形坡度、植被覆盖度等16个指标层构成的生态环境地质评价指标体系。3、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和因子图层叠加功能对地质灾害、矿山生态地质环境、地下水环境等单要素层进行赫章县生态环境地质区划。4、运用生态地质环境评价基本原理,结合赫章县生态地质环境现状,建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5大主要生态地质环境问题进行集成评价,将赫章县生态地质环境划分为优、良、好、差、极差5个大区16个亚区,并对各亚区生态地质环境背景、主要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及其治理进行综合评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地质支撑。

康显强[7](2012)在《旧采残煤区积水形成机制及处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上世纪八十年代,大量小煤窑采用房柱式开采方法,回采率仅10%~30%,浪费资源严重,解决当前煤炭资源紧缺的有效方法就是对剩余煤炭资源进行复采。但由于旧采残煤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积水形成机制尚不清楚,给煤矿的安全生产带来极大的威胁。本文采用水文地质、矿山压力及数值模拟等理论和方法,系统研究了旧采残煤区积水的形成机制及处置技术。通过系统分析矿井充水水源、充水通道、聚水空间,研究了老空水的形成机制。研究表明:老空水充水水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地表水、松散层含水层水、煤层顶底板砂岩裂隙水和灰岩水等;老空水充水通道主要有顶板垮落形成的导水裂隙带、底板破坏形成的导水裂隙带、断层、陷落柱、封闭不良钻孔等。大多数矿井由2-3种充水源和充水通道组成。老空水位于采空区底板相对标高较低处;老空水主要分布在冒落带内,少部分分布在裂隙带内。老空水的形成是渗流—应力—围岩三者的耦合作用过程,采空区积水是一个动态过程。在不同的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下,老空水的形成机制具有多样性。研究了残煤开采隔离煤柱的留设和封堵技术,在实际生产中要采用隔堵相结合的方法。最后研究了老空水的预测预报和探放水方法。通过对现场资料分析法、钻探法、物探法及分析计算法系统分析,指出了各种方法的局限性及适应用条件。矿井在生产实际中必须采用多种手段综合分析方法

周华平[8](2012)在《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预测方法研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简要分析煤矿百万吨死亡率计算方法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各产煤省区近几年来的煤矿百万吨死亡数据,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基于Vague思想的[-1,1]线性生成算子的数据无量纲化处理方法和基于煤炭产量的关联度加权的两种改进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建立了包括集体所有制煤矿产量所占比例、高瓦斯矿井所占比例、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所占比例、从业人员中工程技术人员比例、机械化掘进率、采煤机械化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综合机械化采煤率、原煤全员效率的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预测指标体系;接着引入了基于缓冲算子的灰色预测模型,对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预测的指标进行了测算,并从前10阶的缓冲算子的预测结果中选取最佳测算值;最后,提出基于一种多阶灰色、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组合预测新模型Dm-GM(1,1)-LSSVM;利用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和网格搜索算法分别对新模型中的惩罚参数和核参数进行寻优。通过实例验证,本论文建立的模型和计算方法提高了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的预测精度。

王保明[9](2011)在《液压支架关键元件内部流动及系统工作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液压支架作为采煤工作面的主要安全支护设备,对于建设高产高效的本安化矿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其关键部件的结构、性能及整体动态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综采工作面的可靠性及安全性。由于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以及实验手段支持,对于液压支架关键部件(液控单向阀及安全阀)、液压支架系统内部流场、流动规律及各自的动态特性研究不够充分。本文针对工作面常用的ZY4000/09/21型液压支架,进行了理论分析、计算研究、FLUENT和ABAQUS数值模拟、Matlab/Simulink仿真及实验研究,全方位的分析了影响液压支架关键部件、系统稳定的因素。首先,鉴于液控单向阀和安全阀在支架液压系统性能的突出作用,本文建立三维流场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液控单向阀和安全阀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其内部流动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液控单向阀在不同阀芯开度,不同流量时的压力损失有较大的差别,阀芯开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在节流口附近引起的压力损失随阀芯开度增大而变化很小,总压力损失的减小量随阀芯开度增大也逐渐减小,液体在阀座拐角处、阀套通油孔、阀套与阀壳形成的容腔等处产生漩涡。对于安全阀而言,阀芯没有全开时,在节流口出口附近出现低压区;阀芯全开时(1mm),在溢流口入口附近出现低压区,且范围增大;安全阀入口压力不变时,最大流速出现在溢流口处且随阀芯开度增大而增大,阀芯溢流口总是存在漩涡,漩涡范围随阀芯开度增大而减小。其次,建立各系统数学模型,通过动态特性理论分析及使用功率键合图法结合数字仿真软件Matlab/Simulink分别对于液压支架关键部件、液压系统进行了动态特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合适的阀芯承压面面积A,降低阀口流量增益Kq,增加系统总液容C+C1,提高有效阻尼比可以增加液控单向阀系统稳定性;安全阀阀芯与阀套搭合量、弹簧刚度、阀芯部分的质量、溢流口面积等参数对安全阀动态特性有较大的影响。顶板突然来压时,顶板下沉速度为0.1m/s时,阀腔压力曲线和溢流量曲线没有波动。系统动态性能良好,当下降速度增加到0.12m/s时,系统压力在35MPa附近振荡,系统动态性能开始恶化,最大瞬时溢流量达到326.6L/min,溢流流量呈现振荡现象,不断有大流量阶跃。再次,在液压支架关键部件流动规律数值模拟及整体系统动态特性仿真的基础上,对支架实物的关键部件和支架系统进行了基于2500吨压架实验台的实验研究。分别模拟现场工作条件下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对液控单向阀、安全阀的各种性能进行研究,对液压支架在工作过程中的受力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额定工况下的支架关键部件强度、寿命等工作性能良好,泄露性能较差;液压支架系统中,支架顶端受力的位置对于支架各部位的应力有显着的影响,但在外主筋后圆弧、顶梁外主筋贴板旁处于刚度转换处,应力一直较大,易出现塑性变形。最后,针对在支架应用过程出现的压架事故进行了分析,认为基岩下沉量大于支架初撑压力是事故的主要原因。利用理论计算及ABAQUS软件渗流-应力耦合模型进行模拟分析了顶板压力受到岩层及渗流流体的耦合作用下的活柱下缩量,精确的计算了复合破断块整体下沉量,发现支架工作阻力与活柱下缩量近似呈双曲线关系,支架工作阻力为10000kN时防水煤岩柱下沉量与支架活柱下缩量急剧减小。本文通过数值分析及仿真模拟揭示了液压支架关键部件和支架系统的内部流动规律、动态特性,在试验中找出了支架的薄弱部位,并针对典型的支架事故通过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给出了基岩下沉和支撑压力的关系和具体的防治措施。本文的研究对于液压支架的设计、使用维护、故障诊断和事故处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论文有图122幅,表6个,参考文献102篇。

冀显坤[10](2010)在《高密度电法勘探地形校正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密度电阻率法从原理上来看,属于电阻率法。采用多电极高密度一次布极并实现了跑极和数据采集的自动化,具有许多优点。在工程勘察、水文地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在岩溶、水文、构造、检测等领域。然而,地形起伏对高密度电法勘探的正确推断和解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高密度电阻率法勘探的地形影响校正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再使用二维有限元的方法,编写程序对山谷、山脊地形的直立和水平的高低阻异常地质模型进行二维数值模拟。按照高密度电法勘探中的wenner四极装置,计算了不同深度点的视电阻率。最后分析了地形对直流电阻率法勘探的影响,并采用保角变换中的Schwartz-Christoffel映射方法对以上正演模拟的数据进行地形校正研究。总结全文,通过对理论模型和野外工程实际资料的处理,保角变换对起伏地形地质条件下高密度电法勘探的地形校正具有良好的效果。

二、煤矿古塘涌水量的简便估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煤矿古塘涌水量的简便估算(论文提纲范文)

(1)积水采空区围岩(煤)导水通道形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老空水特征及隔水煤柱失稳分析
    2.1 采空区分布特征
    2.2 老空水类型及蓄水特征
    2.3 老空突水的流态演化描述
    2.4 隔水煤岩住临界厚度力学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煤体开挖渗流破坏试验研究
    3.1 试验装置及材料
    3.2 试验方案
    3.3 微震监测及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老空水对煤微观结构的影响机制研究
    4.1 煤体带压浸泡设备及方法
    4.2 煤体微观结构实验系统及观测
    4.3 浸水条件下煤-水交互化学作用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含细观裂隙煤样的渗流试验研究
    5.1 构建的渗流试验系统的目的与意义
    5.2 渗流试验系统的技术指标与组成
    5.3 开采扰动后裂隙发育煤岩渗流试验
    5.4 本章小结
6 煤矿采空区围岩(煤)渗流突水特征数值模拟
    6.1 有限元软件简介
    6.2 裂隙渗流模型及模拟研究
    6.3 裂隙局部渗流模拟研究
    6.4 围岩(煤)临界厚度计算模拟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性成果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1
附表2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综合评价及生态修复策略研究 ——以湖南湄江国家地质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2.1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1.3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2.1 地质遗迹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2.1.1 地质遗迹概念
        2.1.2 地质遗迹类型
        2.1.3 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
    2.2 地质公园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2.2.1 地质公园概念
        2.2.2 地质公园与其他类型保护区或自然保护地的对比
        2.2.3 地质公园突出属性分析
        2.2.4 地质公园保护与开发
    2.3 景观资源系统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3.1 景观和景观生态系统
        2.3.2 景观资源和景观资源系统
        2.3.3 系统理论
    2.4 生态修复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4.1 生态修复概念
        2.4.2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及其理论基础
第三章 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及其理论分析
    3.1 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概念及其组成
        3.1.1 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概念
        3.1.2 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的要素组成
    3.2 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相互关系
        3.2.1 系统整体与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2.2 要素与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2.3 系统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3.3 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的演化
        3.3.1 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的变动与稳定性
        3.3.2 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的演化
    3.4 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演化的驱动机制及调控
        3.4.1 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演化的驱动机制
        3.4.2 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演化驱动机制的调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综合评价研究
    4.1 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综合评价指标筛选的基本原则
        4.1.2 综合评价指标选择的依据
        4.1.3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4.1.4 综合评价指标内涵解析及度量
    4.2 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1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评述
        4.2.2 层次分析法获取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
        4.2.3 熵权法计算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
        4.2.4 层次分析-熵权法计算评价指标的复合权重
    4.3 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综合评价
        4.3.1 各层次指标综合评价得分
        4.3.2 综合评价等级划定
    4.4 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综合评价结果分析及问题诊断
        4.4.1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4.4.2 问题诊断及原因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质公园景观生态修复策略研究
    5.1 地质公园景观生态系统的内涵和特征
        5.1.1 地质公园景观生态系统的内涵
        5.1.2 格局与功能及依存性特征
        5.1.3 变化及脆弱性特征
    5.2 地质公园景观生态修复的内涵和原则
        5.2.1 地质公园景观生态修复的内涵
        5.2.2 地质公园景观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
    5.3 地质公园景观生态修复的理论模式
        5.3.1 现有生态修复模式分析
        5.3.2 地质公园景观多层次系统生态修复模式的构建
    5.4 地质公园景观多层次系统生态修复策略
        5.4.1 要素层面的生态修复策略(技术和方法)
        5.4.2 系统层面的生态修复策略(技术和方法)
        5.4.3 管理层面的生态修复策略(技术和方法)
        5.4.4 文化层面的生态修复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湖南湄江国家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综合评价及生态修复策略实证研究
    6.1 公园概况
        6.1.1 自然地理概况
        6.1.2 区域地质背景
        6.1.3 区域社会经济概况
        6.1.4 公园建设发展概况
    6.2 公园景观资源概况
        6.2.1 地质遗迹景观资源
        6.2.2 生物景观资源
        6.2.3 人文景观资源
        6.2.4 其他景观资源
    6.3 公园景观资源系统演化与驱动机制
        6.3.1 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的组成
        6.3.2 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的形成与演化
        6.3.3 公园景观资源系统演化的驱动因素
    6.4 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综合评价及问题诊断
        6.4.1 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综合评价
        6.4.2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及问题诊断
    6.5 公园景观生态修复策略
        6.5.1 要素层面的生态修复策略
        6.5.2 系统层面的生态修复策略
        6.5.3 管理层面的生态修复策略
        6.5.4 文化层面的生态修复策略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综合评价咨询问卷

(3)大同云冈沟矿区采空区水资源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水量计算
        1.2.2 水处理技术与利用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研究区背景
    2.1 大同煤田概况
        2.1.1 自然地理
        2.1.2 区域地质条件
    2.2 云冈沟矿区背景条件
        2.2.1 煤矿生产
        2.2.2 矿井地质与水文
    2.3 本章小结
3 采空区水量计算与评价
    3.1 采空区水形成机制
        3.1.1 补给水源分析
        3.1.2 导水通道条件
        3.1.3 聚水空间类型
    3.2 采空区积水范围确定
        3.2.1 方法原理
        3.2.2 应用
    3.3 采空区积水量计算
        3.3.1 计算方法概述
        3.3.2 回采空间法水量计算
        3.3.3 计算结果评价
    3.4 本章小结
4 移动式水处理工艺设计
    4.1 污染指标确定
        4.1.1 取样与测试
        4.1.2 水质分析
    4.2 工艺设计
        4.2.1 工艺流程
        4.2.2 装备与工程布置
    4.3 本章小结
5 移动式水处理工艺运行效果与评价
    5.1 取水站选址
        5.1.1 水文地质模型建立
        5.1.2 数学模型及其求解
        5.1.3 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5.2 水处理效果评价
    5.3 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5.3.1 技术比较
        5.3.2 效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主要成果

(4)孔庄煤矿7434工作面构筑物压煤覆岩隔离注浆充填开采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 7434 工作面地质开采条件及构筑物压煤情况
    2.1 孔庄煤矿概况
    2.2 IV1 采区7434 工作面地质开采条件
    2.3 7434 工作面构筑物压煤情况
    2.4 本章小结
3 构筑物下覆岩隔离注浆充填开采方案研究
    3.1 覆岩隔离注浆充填技术原理
    3.2 覆岩隔离注浆充填控制7434 工作面开采沉陷的模拟研究
    3.3 7434 工作面覆岩隔离注浆充填方案
    3.4 覆岩隔离注浆充填技术与同类技术的比较
    3.5 本章小结
4 7434 工作面开采沉陷预计及构筑物采动损坏评价
    4.1 开采沉陷预计模型与方法
    4.2 7434 工作面开采沉陷预计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长株潭城市群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选题目的意义
    1.3 地下水污染风险内涵
    1.4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论文创新点
    1.6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概况
    2.1 区域自然地理
        2.1.1 地理交通位置
        2.1.2 水文气象
        2.1.3 土壤植被
    2.2 社会经济
    2.3 地形地貌
    2.4 区域地质背景
        2.4.1 地层与岩浆岩
        2.4.2 地质构造
    2.5 长株潭水文地质条件
        2.5.1 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层特征
        2.5.2 构造富水性
        2.5.3 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
        2.5.4 地下水动态特征
        2.5.5 地下水物理化学特征
第三章 长株潭地区地下水污染源灾害分级
    3.1 地下水污染源分布调查
        3.1.1 地下水污染源种类
        3.1.2 调查地下水污染源的方法
    3.2 地下水污染源灾害分级方法
        3.2.1 简单评判法
        3.2.2 详细分级法
    3.3 研究区地下水污染源灾害分级
        3.3.1 地下水污染源灾害分级
        3.3.2 分级结果及分析
第四章 基于GIS的长株潭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4.1 DRASTIC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步骤
        4.1.1 评分体系的建立
        4.1.2 熵值法确定因子权重
        4.1.3 DRASTIC脆弱性评价指数
    4.2 基于GIS技术的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4.2.1 建立评价指标参数分区图
        4.2.2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结果及结果分析
第五章 长株潭城市群地下水价值模糊评价
    5.1 地下水价值熵权模糊评价模型
        5.1.1 选取评价因子及原由
        5.1.2 计算单因子评分值
        5.1.3 熵权法确定因子权重
        5.1.4 地下水价值指数计算
    5.2 基于GIS技术与MATLAB的地下水价值评价
        5.2.1 建立模糊评价标准
        5.2.2 建立因子的参数分区
        5.2.3 地下水价值评价过程
        5.2.4 评价结果分析
第六章 长株潭城市群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
    6.1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
    6.2 评价结果分析
    6.3 地下水风险管理建议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与工程项目

(6)乌蒙山区赫章县生态地质环境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生态环境地质学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生态环境地质学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生态地质环境评价研究现状
        1.2.3 生态地质环境评价主要方法与应用尺度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研究区概况
        1.4.1 气候特征
        1.4.2 水文特征
        1.4.3 植被
        1.4.4 社会、人口、经济状况
第2章 赫章县生态环境地质条件
    2.1 地形地貌
    2.2 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
        2.2.1 地层岩性
        2.2.2 地质构造
    2.3 水文地质
        2.3.1 地下水类型及富水性
        2.3.2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2.4 矿产资源
第3章 赫章县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分析
    3.1 石漠化
        3.1.1 石漠化调查研究方法
        3.1.2 石漠化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的选择
        3.1.3 石漠化定量评价
        3.1.4 石漠化分布及演变特征
        3.1.5 石漠化评价分区
    3.2 地质灾害
        3.2.1 地质灾害特征、分布、成因
        3.2.2 地质灾害定量评价
        3.2.3 地质灾害评价分区
    3.3 矿山生态环境地质问题
        3.3.1 矿山生态地质环境评价指标
        3.3.2 矿山生态地质环境评价模型
        3.3.3 矿山生态地质环境定量评价
        3.3.4 矿山生态地质环境评价区划
    3.4 地下水环境问题
        3.4.1 地下水环境评价指标
        3.4.2 地下水环境评价模型
        3.4.3 地下水环境定量评价
        3.4.4 地下水环境质量区划
    3.5 植被生态功能分析
        3.5.1 植被生态功能评价指标
        3.5.2 植被生态功能评价模型
        3.5.3 植被生态功能定量评价
        3.5.4 植被生态功能分区
第4章 赫章县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4.1 县域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现状
    4.2 生态地质环境定量评价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2 评价模型的构建
        4.2.3 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定量评价
    4.3 赫章县生态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4.3.1 赫章县生态地质环境总体评价
        4.3.2 赫章县生态地质环境分区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参与课题
论文发表(第一作者)

(7)旧采残煤区积水形成机制及处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采动岩体导水裂隙研究
        1.2.2 模拟研究
        1.2.3 现场观测
        1.2.4 老空水的预测预报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矿井地质与水文地质概况
    2.1 井田自然概况
    2.2 矿井地质
        2.2.1 区域地质条件
        2.2.2 矿井地质条件
    2.3 井田水文地质条件
    2.4 充水性因素分析
第三章 采空区积水的形成机制及水量预测
    3.1 充水源的分析
        3.1.1 大气降水
        3.1.2 地表水
        3.1.3 松散层含水层水
        3.1.4 煤层顶板砂岩裂隙水与灰岩水
    3.2 充水通道分析
        3.2.1 顶板垮落形成的冒落带、裂隙带
        3.2.2 底板破坏形成的导水裂隙带
        3.2.3 陷落柱
        3.2.4 断层
        3.2.5 封闭不良钻孔
    3.3 聚水空间分析
        3.3.1 采空区覆岩结构分析
        3.3.2 采空区积水空间的分析
        3.3.3 影响采空区积水的主要因素
        3.3.4 采空区积水量的分析
    3.4 采空区积水的形成机制
        3.4.1 充水水源分析
        3.4.2 充水通道分析
        3.4.3 聚水空间分析
    3.5 旧采残煤区水流运动规律研究
        3.5.1 裂隙岩体的渗流特征
        3.5.2 地下水渗流场对裂隙岩体影响研究
    3.6 南岔煤矿旧采残煤区积水情况
        3.6.1 旧采残煤区开采现状
        3.6.2 数值模拟分析
        3.6.3 采空区积水的分析
第四章 残煤开采隔离煤柱留设及封堵建筑物
    4.1 隔离煤柱的留设
    4.2 截流注浆防治水害技术
        4.2.1 封堵导水通道
        4.2.2 改造含水层为隔水层
        4.2.3 提高隔水层的阻水性
        4.2.4 建造地下防渗帷幕墙
        4.2.5 井下巷道淋水的封堵
第五章 老空水防治技术研究
    5.1 老空水预测预报的方法
        5.1.1 现场资料分析法
        5.1.2 钻探法
        5.1.3 物探法
        5.1.4 分析计算法
    5.2 老空水的探放技术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8)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预测方法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的选题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矿事故预测模型研究现状
        1.2.2 支持向量机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组织结构
    1.4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统计学习问题
        2.1.1 机器学习的问题表示
        2.1.2 经验风险最小化原则
        2.1.3 VC维
        2.1.4 结构风险最小化原则
    2.2 常用预测模型
        2.2.1 时间序列模型
        2.2.2 灰色模型
        2.2.3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2.3 支持向量机
        2.3.1 最优分类超平面
        2.3.2 支持向量回归机
        2.3.3 线性回归原理
        2.3.4 非线性回归原理
        2.3.5 核函数
    2.4 本章小结
3 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预测指标体系的建立
    3.1 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影响因素构成
        3.1.1 煤矿安全生产控制指标
        3.1.2 指标的下达方式及分解计算方法
        3.1.3 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影响因子构成
    3.2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指标体系的建立
        3.2.1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特征
        3.2.2 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3.2.3 2004年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关联分析
        3.2.4 2010年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关联分析
        3.2.5 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灰色关联分析结果对比
    3.3 基与改进的灰色关联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指标体系的建立
        3.3.1 数据无量纲化处理方法的改进
        3.3.2 关联度加权改进算法
        3.3.3 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改进灰色关联分析结果对比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灰色模型的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指标的测算
    4.1 煤矿百万吨死亡率GM(1,1)模型
        4.1.1 GM(1,1)模型建模机理
        4.1.2 GM(1,1)模型的检验
    4.2 煤矿百万吨死亡率D_m-GM(1,1)模型
        4.2.1 缓冲算子改进灰色模型的建立过程
        4.2.2 缓冲算子改进灰色模型的优点
    4.3 D_m-GM(1,1)模型在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指标测算中的应用
        4.3.1 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原始数据处理
        4.3.2 基于GM(1,1)模型的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指标测算
        4.3.3 基于D-GM(1,1)模型的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指标测算
        4.3.4 基于D_m-GM(1,1)模型的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指标测算
        4.3.5 基于D_m-GM(1,1)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指标误差检验
        4.3.6 预测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预测模型研究
    5.1 支持向量机模型选择
        5.1.1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丛本原理
        5.1.2 核函数的选取
        5.1.3 预测误差分析的指标
        5.1.4 LSSVM参数选择算法优劣的评价标准
        5.1.5 LSSVM参数的优化
    5.2 遗传算法(GA)优化LSSVM
        5.2.1 遗传算法
        5.2.2 遗传算法优化LSSVM
    5.3 粒子群(PSO)算法优化LSSVM
        5.3.1 粒子群算法理论
        5.3.2 粒子群算法优化LSSVM
    5.4 LSSVM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预测
        5.4.1 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样本数据的归一化处理
        5.4.2 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模型参数选取
        5.4.3 煤矿百万吨死亡率训练样本预测
        5.4.4 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测试样本预测
    5.5 D_m-GM(1,1)-LSSVM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预测
        5.5.1 2010的未来两年指标灰色预测
        5.5.2 2010的未来两年煤矿百万吨死亡率D_m-GM(1,1)-LSSVM预测
        5.5.3 与其他预测方法的比较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和展望
    6.1 主要工作与创新
    6.2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项目

(9)液压支架关键元件内部流动及系统工作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清单
表清单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液压支架研究现状和发展
    1.3 液压支架用阀特性研究现状与发展
    1.4 液压系统动态特性研究方法概述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液压支架关键元件流动特性研究
    2.1 概述
    2.2 物理模型建立
    2.3 数值计算方案
    2.4 数值计算结果及流体动力学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液压支架关键元件动态特性分析
    3.1 概述
    3.2 液压系统动态特性研究方法
    3.3 液控单向阀动态特性研究
    3.4 安全阀动态特性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支架液压系统的动态特性分析
    4.1 概述
    4.2 液压支架工作过程及系统原理
    4.3 支架液压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4.4 系统动态特性仿真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液压支架关键部件及支架系统的实验研究
    5.1 阀性能测试
    5.2 液压支架强度试验及应力测试
    5.3 本章小结
6 高水压水层下液压支架典型事故分析及处理方法
    6.1 祁东煤矿地质条件
    6.2 祁东煤矿工作面压架事故及分析
    6.3 采煤压架防治措施及研究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高密度电法勘探地形校正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高密度电法地形校正技术研究现状
    1.3 技术路线
    1.4 本文所作的主要工作
2 高密度电法勘探的基本理论
    2.1 稳定电流场
        2.1.1 稳定电流场的基本定律
        2.1.2 地中稳定电流场的边界条件
    2.2 均匀介质中的点电源二维电场
    2.3 高密度电阻率法
        2.3.1 高密度电法勘探理论基础
        2.3.2 高密度电法的观测系统
3 起伏地形的有限元正演
    3.1 概述
    3.2 二维电场有限元方法
        3.2.1 有限元的变分问题
        3.2.2 有限元离散的一般形式
        3.2.3 网格划分及线性插值
    3.3 地形影响分析
        3.3.1 水平地形地质模型计算
        3.3.2 山脊模型模拟计算
        3.3.3 山谷模型计算
    3.4 二维电场正演计算
        3.4.1 电阻率法的地形影响
        3.4.2 山坡地形地质模型计算
        3.4.3 山谷地形地质模型计算
4 保角变换法对地形影响的校正
    4.1 保角变换
        4.1.1 施瓦茨—克里斯托费尔变换
    4.2 保角变化法计算地形条件下直流电场
        4.2.1 地形条件下的电流场
        4.2.2 典型地形的计算
    4.3 地质模型的地形校正效果
        4.3.1 山坡地质模型的地形校正效果
        4.3.2 山谷地质模型的地形校正效果
5 煤矿采空区勘查中的应用
    5.1 采空区勘探目的任务
    5.2 勘测区工程概况
        5.2.1 交通位置
        5.2.2 自然地理
    5.3 工区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
        5.3.1 地质概况
        5.3.2 地球物理特征
    5.4 地形影响校正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煤矿古塘涌水量的简便估算(论文参考文献)

  • [1]积水采空区围岩(煤)导水通道形成机理研究[D]. 罗斌.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综合评价及生态修复策略研究 ——以湖南湄江国家地质公园为例[D]. 彭世良.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3]大同云冈沟矿区采空区水资源化技术研究[D]. 李俊. 安徽理工大学, 2019(01)
  • [4]孔庄煤矿7434工作面构筑物压煤覆岩隔离注浆充填开采方案研究[D]. 李吉田.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1)
  • [5]长株潭城市群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D]. 文武飞. 湖南科技大学, 2016(03)
  • [6]乌蒙山区赫章县生态地质环境评价[D]. 赵光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4)
  • [7]旧采残煤区积水形成机制及处置技术研究[D]. 康显强. 太原理工大学, 2012(09)
  • [8]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预测方法研究及应用[D]. 周华平.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2(05)
  • [9]液压支架关键元件内部流动及系统工作特性研究[D]. 王保明. 中国矿业大学, 2011(08)
  • [10]高密度电法勘探地形校正技术研究[D]. 冀显坤. 西安科技大学, 2010(06)

标签:;  ;  ;  ;  ;  

煤矿古池进水量的简单估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