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明华园艺研究所

武汉明华园艺研究所

一、武汉名华园艺研究所(论文文献综述)

董晴[1](2021)在《健康城市理念下城市绿地对公共卫生危机的响应与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共卫生危机的爆发给公众健康带来严重威胁,也使健康城市的建设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应对公共卫生危机对健康城市的建设发展至关重要,而城市绿地作为健康城市建设的重要空间载体,应该为此做出积极的响应。此前,城市绿地在公共健康领域的研究则多针对于常态的健康促进,缺乏对健康危机的关注,城市绿地防灾体系中也没有纳入对公共卫生危机的应对规划,随着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COVID-19)的全世界性爆发,风景园林学界也将焦点投向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的应对,相关研究迫切需要新的研究视角、方法和途径。基于此,本研究阐述了城市绿地响应公共卫生危机的必要性,梳理了城市绿地与公共卫生危机应对方面的相关理论,提出在常态与危机状态下共同发挥作用的城市绿地响应理论框架,将城市绿地对公众健康的促进效益与城市绿地对公共卫生危机的应对结合起来,并提出了评价现状绿地对公共卫生危机响应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响应公共卫生危机的城市绿地营建策略进行了探讨。全文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叙述了健康城市理念下城市绿地对公共卫生危机响应与评价的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分析了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二章为理论的梳理,分别从健康城市理论与实践发展、公共卫生危机与风景园林的学科渊源、城市绿地防灾避险体系及城市绿地公共健康促进研究归纳了相关理论基础,并对对城市绿地响应公共卫生危机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归纳,使城市绿地与公共卫生危机应对建立了关联性。第三章为具体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实例分析,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例,研究了公共卫生危机的特征、带来的健康危害、目前的应对现状和问题,并分析了城市绿地对公共卫生危机的应对关键,以此提出城市绿地响应公共卫生危机的框架体系,初步研究了城市绿地响应公共卫生危机的途径和方法,提出了城市绿地防疫空间转换响应和公共健康促进相结合的响应理论框架。第四章基于研究提出了城市绿地对公共卫生危机响应能力的评价体系,分别就城市绿地防疫空间转换响应能力和公共健康促进响应能力提出评价体系。第五章对选择了样本绿地曲江文化运动公园进行评价,通过调研收取数据,代入来验证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最后基于本文前部分的研究,对响应公共卫生危机的城市绿地营建策略进行了探讨。第六章为结论部分,系统梳理了研究成果,并提出不足与展望。基于上述研究,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构建出了城市绿地对公共卫生危机的响应框架;(2)构建出城市绿地对公共卫生危机的响应能力评价体系;(3)选取了曲江文化运动公园作为评价案例进行城市绿地对公共卫生危机的响应能力评价体系的应用;(4)提出了响应公共卫生危机的城市绿地营建策略。

赵冰雪,张永春,周琳,杨柳燕,姚建军,黄清俊[2](2021)在《月季高温胁迫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推动耐热月季种质资源筛选和育种进程,总结了高温胁迫对月季形态、产量、品质、生理生化(细胞膜透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简述了月季对高温胁迫响应机理的研究现状,阐述了月季耐热性评价指标筛选、种质资源耐热性评价以及耐热月季选育工作进展。结果表明:相较于其它花卉,月季研究目前集中于种质资源耐热性评价,而高温响应机理和耐热品种选育则相对滞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高温胁迫已是现今月季面临的重要逆境胁迫。目前,亟需结合多组学深入研究其相应机理,以加快耐热月季种质筛选和育种进程,以满足华东地区对耐热月季品种的需求。

毛和荣[3](2021)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源流及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系统梳理,总结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地域特征、历史影响、历史地位及发展规律;通过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各历史发展阶段的梳理及传播学分析,以及中国-阿尔及利亚中医中心(中阿中医中心)建设过程回顾及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实践分析,揭示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历史规律,为构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体系提供有益参考,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更好“走出去”,为“一带一路”建设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方法1.通过查阅地方志、卫生志、文化志、医学史、学术论着、政策文件等文献资料,并通过实地考察蕲春、荆州、神农架等地,对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源流、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及现状进行系统的梳理与考证。2.通过深度访谈荆楚中医药文化专家、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工作人员、医疗援外项目负责人、医疗援外翻译、医生等,获取荆楚中医药文化发展、对外交流传播的第一手数据、信息,弥补纯文献资料的不足,为提出有针对性论点和建议提供参考。3.通过河南、江西、荆楚等地域性中医药文化的比较研究及荆楚本地各次区域中医药文化发展历史与发展现状的对比,归纳总结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地域特色、历史地位及发展规律,为地域性中医药文化发展与对外交流传播提供借鉴。4.通过中阿中医中心这个重要平台建设的过程回顾与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案例分析,透视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的历史规律,剖析“一带一路”战略与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逻辑关联。5.通过将预设的理论与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实践相结合,剖析相关理论对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实践的指导意义,为当下及未来中医药文化传播提供有益的思考。结果1.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经历了孕育发展期(远古时代-商朝)、发展定型期(西周-秦朝)、快速发展期(西汉-南北朝)、继承发展期(隋朝-元朝)、发展高峰期(明朝-清朝)、发展徘徊期(民国-解放前)、恢复发展期(解放后-20世纪末)、全面发展期(21世纪以来)。荆楚中医药文化在每个时期都产生了较重要的历史影响。2.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经历了孕育发展期(明朝以前)、黄金发展期(明清时期)、发展滞缓期(民国-改革开放前)、全面发展期(改革开放以来)。每个阶段都留有较明显的时代特征和传播学特征。3.“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了中阿中医中心的建设进程。中阿中医中心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但面临体制不畅、缺乏长远规划、存在潜在传播风险等现实困境。从传播学视角看,基于中阿中医中心的荆楚中医药文化传播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反馈与评价体系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4.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是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五大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五大要素又自成体系,构成了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完整体系。结论1.荆楚文化和传统中医药文化为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分,荆楚中医药文化反过来也为荆楚文化和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荆楚中医药文化呈现出较明显的地域特色,集中体现为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汇通南北、开拓创新、内涵丰富等特征,同时存在地域、科目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荆楚中医药文化的未来发展应对相关问题给予关切和处理,以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的良性和全面发展。2.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时代与科技的发展进步、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对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日益融入世界,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日益频繁。在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史上,李时珍中医药文化特别是《本草纲目》一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以自发为主。随着文化软实力重要性的日益提高,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越来越紧密地与国家外交战略和国家利益结合在一起。3.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的历史证明,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效果不仅与文化自身的影响力有关,而且与国家的战略规划、政策支持,特别是中医药临床疗效等因素息息相关。4.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五大要素自成体系,五大要素体系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建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完整体系对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意义。5.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还取决于各级政府在相关事务上的顶层设计,取决于荆楚中医药文化自身内涵尤其是其普适价值的挖掘和现代话语体系的构建。另外,培养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提升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在中医药学、外语、跨文化交际、国际政治、当地法律、传播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亦显得尤为重要。

陈龙[4](2020)在《于右任与晚清民国诗坛》文中研究说明于右任(1879—1964)既是晚清民国重要诗家,也是此期诗坛风云人物,享有很高诗学声望。把于右任放在晚清民国诗坛中来考察,可以加强于右任诗人身份的体认,使之立体化、鲜活化。而通过于右任及其诗学活动问途晚清民国时期诗坛,也可以反映20世纪前半个多世纪诗坛的风云变化。于右任对其时诗坛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这种影响可以体现在诗学观念上,体现在诗歌创作实践上,更可以体现在于右任活跃而丰富的诗歌活动上。本文绪论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于右任与晚清民国诗坛的风云际会:于右任早年以一部《半哭半笑楼诗草》进军晚清诗坛,成为诗界革命骁将;辛亥前后创办四份革命报刊为推动南社发生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于右任因此跻身资深社员行列;1918—1922年又以陕西靖国军总司令身份带领军中诗人吟唱,形成陕西近现代诗史上的重要诗人群落——陕西靖国军诗群;抗战时期于右任领衔发起民族诗坛,实际成为国民党文坛盟主,也是扭转抗战诗风的关键人物;晚年寓居台湾发起诗体解放运动,影响了台湾当代诗坛的走向,这可以视作其在民国诗坛活动之余波。第二部分为近百年于右任诗歌研究述评,将百年于诗研究分为发轫期、创始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总结各期主要成就和不足。正文凡四章:第一章在辑录于右任早年诗话文献的基础上(见附录一、二、三),考察《骚心丛谈》《独树斋诗话》这两部成体系的诗话。这些诗话既是研究于右任诗学的珍贵资料,也是晚清报刊诗话兴盛的个案呈现。其中,《骚心丛谈》是一部革命诗话,重点评介了晚近革命诗人,是20世纪初革命诗学兴起的体现。这部诗话提倡诗歌创作要出入古今、反映时代,这是于右任早年诗学观的主要内容。《独树斋诗话》具有传统诗话的特点,它主张“贵博崇实”,本身就是一部具有考据特点的诗话,在民国诗话中别具一格。第二章是于右任的诗歌创作论,凡两节。在辑录于右任集外诗作基础上,第二章第一节结合于右任的人生轨迹,将其诗歌创作分为三个阶段:前期诗歌倡言革命、反清反帝,中期诗歌抒写山河沦落、民瘼之痛及革命的残酷漫长,后期诗歌写晚年的生活与心境,以闲情唱和、回顾革命人生为主,最具价值的是“望大陆”系列哀歌。第二节论于氏诗风演变,大体与其主题取向一致,前期诗歌慷慨悲愤,既而转向沉郁顿挫,至晚年寓居台湾后诗风又以悲凉感伤为主。第三章详论于右任与晚清民国诗群的因缘际会,实质是对绪论第一部分的深入解读,也是论文的重点所在。第一节论于右任办报与南社的关系,考述了于氏四报为南社发生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四报都是南社人聚首交流的园地,《神州日报》《民呼日报》记录了神交社诞生与南社筹备期的联谊吟唱活动,《民吁日报》记录了南社的诞生,而《民立报》更成为南社人的大本营之一,《南社丛刻》总发行所就设于该报馆中。第二节中,笔者提出“陕西靖国军诗群”的概念,并论诗群之崛起、诗人谱系之构建与诗群活动史。第三节考实民国文学史上一个语焉不详的诗社——民族诗坛,讨论它的“民国诗运动”。余论谈于右任走上台湾诗坛盟主之位的大致史程,和于氏晚年诗学观及台湾诗体解放运动。第四章共两节:首节论晚清诗歌近代化的起点、阶段特征与《半哭半笑楼诗草》的近代化价值。第二节论于右任对民国旧体诗现代化的贡献,及其旧新诗体共存发展的启示。因笔者学力不足,此章论证不充分,需待日后继续思考。

王新悦[5](2020)在《新品种开发要“叫好”又“叫座”》文中研究说明众所周知,花卉是观赏消费品,如果品种一成不变就会产生审美疲劳,消费疲软,市场失去发展动力,因此,花卉品种需要不断创新。长期以来,我国商业生产的很多花卉苗木品种是从国外引进的。随着我国园林花卉行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科研团队和育种人坚持不懈地把重心放在新品种选育和推广上,希望摆脱对国外品种的依赖。法国玫昂月季育种公司掌门人曾说过:"花卉的培育之路没有捷径,观察、

谢潇萌[6](2020)在《以失眠疗愈为导向的森林疗养基地规划设计研究 ——以大田县赤头坂国有林场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睡眠健康问题日益严重,是困扰三分之一国人的健康杀手,在目前大健康的生活理念下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森林疗养对人民健康生活有益,在缓解压力、改善失眠等方面的作用得到广泛的认可,在健康中国的政策引导下,逐渐受到政府和各界人士的重视,目前在各行各业的共同推动下呈现迅猛的发展态势。森林疗养基地的建设为失眠疗愈提供了有效途径。目前森林疗养的相关理论研究体系不完善,缺乏对森林疗养基地的有效指导。本文旨在探索以失眠疗愈为导向的森林疗养基地规划设计的策略与方法,是对森林疗养基地规划设计思路上的探索和设计实践理论的补充与整合。通过研究森林疗养的失眠疗愈作用,归纳具有失眠疗愈功能的森林疗法活动类型,包括:自然疗愈、运动保健、心理疏导三大类;从森林疗法因子的角度出发,研究森林疗养的环境要求和基地的建设条件;基于具有失眠疗愈功能的森林疗法活动开展要求的研究,总结森林疗养基地规划设计的策略与方法,明确了基地建设的要点和基地建设的内容,包括:环境优化、设施建设、产品设计,其中,疗养步道、休息站、专类园等疗养设施建设的策略与方法作为基地规划设计的重点在文中进行了详述。在借鉴国内外优秀案例的基础上,以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赤头坂森林疗养基地规划设计为例,结合当地现有资源,对以上研究成果进行实践应用。

赵玉姣[7](2020)在《聊城市凤凰苑植物园一期景观提升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植物园作为城市文明程度的城市名片,逐渐成为城市文明建设的象征。由于我国植物园建园时植物学研究欠深入,经费欠缺,植物园建设理论和实践不足,导致存在植物多样化程度低,特色景观不突出等缺点,这在城建系统植物园中体现尤为明显。山东省聊城市凤凰苑植物园被誉为聊城市“绿肺”城市景观工程,由于一期早期规划没有合理安排,导致园区存在景观单一,功能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为此,论文参照园林美学、环境心理学以及植物生态学等理论基础,分析不同发展程度城市城建系统植物园的案例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城建系统植物园四大景观提升策略,并将提升城建系统植物园景观策略落实到聊城凤凰苑植物园一期景观提升设计中,研究内容主要有:(1)梳理国内外植物园发展历程,分析国内外植物园发展差异,总结中国植物园的特点和现状问题,为本文提供研究背景和依据。(2)明确相关概念,限定研究范围,分析城建系统植物园的差异性与局限性。(3)选择不同发展指数城市城建系统植物园实践案例,对案例进行类比分析,确立景观提升方向。(4)基于以上研究归纳出城建系统植物园景观功能性、景观艺术性、景观科学性、景观文化性四大提升策略。(5)对聊城凤凰苑植物园一期进行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分析园区现状问题,为后续提升设计提供现实依据。(6)将城建系统植物园四大提升策略应用于实践,设计扩建3座专类园,增加156种植物,完善3种科普设施;增加11种道路遮荫树,增设6座桥梁、6座长廊、7座景观亭;增加场地道路面积6396m2;增加6条常绿树带、12条景观植物带;同时本次提升为园区5条水系、17座亭廊、12座园桥命名增加文化底蕴,并利用物质性文化表达于园中。希望本次研究能为之后同类型植物园的提升设计提供新的思路以及相关经验。

张洁舲[8](2020)在《健康导向下的城市滨河公共空间景观适老性评价及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峻,如何积极应对老龄社会的经济发展、人口福利等成为重要课题。而老龄化社会需要关注的重点之一就是老龄健康,包括身理、心理以及社会健康三个层次。城市滨河公共空间作为老年人喜爱聚集的区域,其景观环境的适老性如何,是否能够通过景观本身引导其进行健康行为,促进老龄健康,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而具体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提升,本文主要采用PLPS调研方法基于使用者调查获得评价及反馈,构建出健康导向下的城市滨河公共空间景观适老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AHP层次分析法进行定量化的综合权重计算,对研究区域进行使用者评价;最终评价结果根据评分划分为三个优化优先等级,基于优先级进行健康导向下的城市滨河公共空间景观适老性优化提升,以期在普适性城市公共空间的基础上,构建更为人性化的、适老化的、能引导健康行为的健康景观。本研究以环境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康复疗法和景观治疗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首先,针对老年人特殊的身理、心理、社交特征及需求,总结出必要的老年场所设计原则。其次,通过PLPS调研法获得研究区域老年人对于滨河公共空间的使用后评价,结合文献研究法及专家咨询法,构建出包括健康可达性、健康适老性、社会适老性以及设施适老性四个层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共有24项具体的评价指标,并用科学方法进行定权,作为评价研究区域健康导向下的景观适老性的基础。最后,基于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具体的优化策略:健身可达性层面,主要从健身空间的活动空间布局、道路交通环境以及滨河绿道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优化策略,并采用GIS技术和改进的2SFCA计算模型进行了健身设施点的可达性优化;健康适老性层面,主要提出了健康活动场所营造、空间配套适老性、促进健康的植物配置以及健康活力的水岸线景观四个方面的优化策略;社会适老性层面,主要从提升滨河空间的社会参与度与场所归属感两方面提出优化策略;最后从设施适老性层面提出了服务及健身设施的优化策略。

魏磊[9](2020)在《人物主题型纪念性景观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物主题型纪念性景观是以人物为纪念对象的一种主题性景观类型。被纪念的人物极具代表性,他(们)可以代表一段历史、一起事件、一种思想等,有“以小见大”的特征。一位人物的背后更是国家、民族、社会意识形态、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综合显现。因此,对其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具有多重价值与意义。首先,本文概述纪念性景观,继而界定人物主题型纪念性景观,并从情感和功能两方面深入分析。其次,第三至五章从设计思想、设计手法、设计要素三个维度对其设计展开研究。三章环环紧扣,从设计思想中提炼设计手法,应用到具体景观元素的设计中。最后,以淮安市周恩来纪念馆为实证研究对象,展开概念方案设计。本文结合了格式塔理论、符号学理论,将建筑现象学、景观叙事学等学科纳入研究,从设计师、设计作品、体验者等视角探析人物主题型纪念性景观的设计规律与原则。综上所述,本文的结论是人物主题型纪念性景观主题明确,空间呈简洁明快、表意力强等特征,并侧重情感体验,弱化景观实用性功能。其设计风格、手法和纪念氛围的营造受各地域主流文化影响,也深受数字时代下的新媒体技术辅助与冲击。由于人物主题型纪念性景观的时空特殊性加之前人对其专项研究的较为缺乏,增加了本文论述的难度,但仍希望对人物主题型纪念性景观设计的研究有所推进。

张家琦[10](2020)在《吉林省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快速发展,花卉产业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是人口大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刺激了人民对于花卉的消费需求,进而带动了花卉产业的发展。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种业生产省份,在农业生产技术、基础设施和花卉品种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积累,同时也具备了丰富的地形地貌、肥沃的土壤等自然资源,为发展花卉产业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经过多年发展,吉林省已经形成了以君子兰盆花和长白山野生花卉苗木主要产区,在国内和国际具有一定知名度。怎样利用好吉林省花卉产业各类资源,正确认识吉林省花卉产业的发展情况,对规划未来花卉产业的发展路线有重要意义。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等对吉林省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特点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总结了当前吉林省花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本文在充分分析国内外花卉产业发展情况,总结发展经验的同时,采用波特菱形理论进一步对吉林省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和阐述,从需求要素、生产要素、市场竞争力、支持性企业、产业策略及政府决策等方面来判定吉林省花卉产业的发展优势,证实了吉林省花卉产业的发展前景,最后基于吉林省花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对吉林省花卉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包括强化政府职能、加大科技创新、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优化生产布局、信息平台建设、市场营销能力六个方面。通过社会各个方面的有力支持,利用吉林省花卉产业的发展优势使其成为吉林省经济新的增长点,为吉林省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振兴发展贡献力量。

二、武汉名华园艺研究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武汉名华园艺研究所(论文提纲范文)

(1)健康城市理念下城市绿地对公共卫生危机的响应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公共卫生危机事件频发
        1.1.2 健康城市建设发展受到公共卫生危机的冲击
        1.1.3 城市绿地公共卫生危机响应体系欠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内容及其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健康城市
        2.1.2 公共卫生危机
        2.1.3 传染病疫情
        2.1.4 城市绿地
    2.2 健康城市相关研究梳理
        2.2.1 国外健康城市研究及建设情况
        2.2.2 国内健康城市研究及建设发展
        2.2.3 健康城市与公共卫生危机相关研究
    2.3 城市绿地应急防灾功能与公共卫生危机应对
        2.3.1 传统防灾绿地的研究与建设发展
        2.3.2 城市绿地防灾体系与公共卫生危机应对相关研究
    2.4 城市绿地健康促进功能与公共卫生危机应对
        2.4.1 健康的定义
        2.4.2 城市绿地促进公众健康的理论模型
        2.4.3 城市绿地助益健康的研究方向
        2.4.4 城市绿地与公共卫生危机应对相关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构建城市绿地对公共卫生危机的响应框架
    3.1 公共卫生危机带来的公共健康问题分析及绿地响应现状
        3.1.1 公共卫生危机造成的公众健康危害
        3.1.2 公共卫生危机中绿地响应的相关案例分析
        3.1.3 公共卫生危机期间城市绿地居民使用情况调查
        3.1.4 城市绿地公共卫生危机期间响应不足分析
    3.2 城市绿地对公共卫生危机的响应框架构建
        3.2.1 城市绿地响应的空间层次划分
        3.2.2 城市绿地疫时响应途径分析
        3.2.3 城市绿地常态响应途径分析
        3.2.4 城市绿地平疫空间转换响应框架提出
        3.2.5 城市绿地响应公共卫生危机的模式构想
    3.3 城市绿地防疫空间转换响应分析
        3.3.1 公共卫生危机中的的应急防疫空间需求分析
        3.3.2 城市各类应急防疫空间转换需求分析
        3.3.3 城市绿地转换为防疫空间的适宜性分析
    3.4 城市绿地公共健康促进响应分析
        3.4.1 公共卫生危机背景下的公众健康需求分析
        3.4.2 疫时城市绿地健康促进功能适宜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城市绿地对公共卫生危机响应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4.1 城市绿地对公共卫生危机响应能力评价方法选择
        4.1.1 常用评价方法研究
        4.1.2 绿地对公共卫生危机响应能力评价体系构建方法介绍
        4.1.3 城市绿地对公共卫生危机响应能力评价对象明确
        4.1.4 城市绿地对公共卫生危机响应能力评价技术平台选择
        4.1.5 城市绿地对公共卫生危机响应能力评价体系建立原则
    4.2 城市绿地防疫空间转换响应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4.2.1 城市绿地防疫空间转换能力评价内容和目的
        4.2.2 城市绿地防疫空间转换能力评价指标筛选及说明
        4.2.3 城市绿地防疫空间转换能力评价目标导向分析
        4.2.4 城市绿地防疫空间转换能力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2.5 城市绿地防疫空间转换能力评价步骤设计
    4.3 城市绿地健康促进响应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4.3.1 城市绿地健康促进能力评价内容和目的
        4.3.2 城市绿地健康促进能力评价指标筛选及说明
        4.3.3 城市绿地健康促进能力评价目标导向分析
        4.3.4 城市绿地健康促进能力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3.5 城市绿地健康促进能力评价步骤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城市绿地对公共卫生危机的响应能力评价体系应用及营建策略提出
    5.1 评价案例的选取与调研
        5.1.1 评价案例的选择与介绍
        5.1.2 评价案例调研方法与内容
        5.1.3 评价案例防疫空间转换能力调研分析
        5.1.4 评价案例公共健康促进能力调研分析
    5.2 案例评价的结果统计与分析
        5.2.1 案例评价指标赋分计算
        5.2.2 案例评价结果总结
        5.2.3 评价案例现状问题分析
    5.3 响应公共卫生危机的城市绿地营建总体策略
        5.3.1 城市绿地防疫空间转换能力提升策略
        5.3.2 城市绿地公共健康促进能力提升策略
    5.4 响应公共卫生危机的城市绿地营建具体策略
        5.4.1 营建目标一:满足防疫空间转换需求的城市绿地营建
        5.4.2 营建目标二:减少防疫空间环境影响的城市绿地营建
        5.4.3 营建目标三:保障疫时安全使用的城市绿地营建
        5.4.4 营建目标四:强化身心健康功能的城市绿地营建
        5.4.5 营建目标五:促进社会交往功能的城市绿地营建
        5.4.6 响应公共卫生危机的城市绿地营建实施保障策略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新冠疫情各阶段城市居民绿地使用情况问卷调查
    附录2:城市绿地防疫空间转换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专家系统征询表
    附录3:城市绿地公共健康促进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专家系统征询表
    附录4:曲江文化运动公园公共健康促进能力评价居民调查问卷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致谢

(2)月季高温胁迫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温对月季形态、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 高温对月季生理生化的影响
    2.1 高温对月季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2.2 高温对月季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2.3 高温对月季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4 高温对月季光合作用与蒸腾作用的影响
3 月季响应高温胁迫相关基因
4 月季种质资源耐热性评价和耐热育种
    4.1 月季种质资源耐热性评价指标及其筛选
    4.2 月季种质资源耐热性品种的选育
5 结论与展望

(3)“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绪论
    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 选题缘起
        1.1.1 中医药文化的当代价值凸显
        1.1.2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受到各方重视
        1.1.3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1.1.4 地域性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助推“一带一路”倡议
        1.2 研究意义
        1.2.1 有助于推动地域性中医药文化的深入研究
        1.2.2 有助于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
        1.2.3 有助于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
    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2.1 研究对象
        2.2 概念界定
        2.2.1 荆楚文化
        2.2.2 中医药文化
        2.2.3 荆楚中医药文化
        2.2.4 “一带一路”
        2.2.5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4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4.1 研究内容
        4.2 基本框架
    5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5.1 研究重点
        5.2 研究难点
        5.3 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 荆楚中医药文化发展历史与发展特征
    1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源流
    2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阶段与历史影响
        2.1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孕育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1.1 孕育发展期(远古-商朝)
        2.1.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2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定型期与历史影响
        2.2.1 发展定型期(西周-秦朝)
        2.2.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3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快速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3.1 快速发展期(西汉-南北朝)
        2.3.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4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继承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4.1 继承发展期(隋朝-元朝)
        2.4.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5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高峰期与历史影响
        2.5.1 发展高峰期(明朝-清朝)
        2.5.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6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徘徊期与历史影响
        2.6.1 发展徘徊期(1912 年-1949 年)
        2.6.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7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恢复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7.1 恢复发展期(1949 年-20 世纪末)
        2.7.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8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全面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8.1 全面发展期(21 世纪以来)
        2.8.2 本阶段历史影响
    3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特征与发展规律
        3.1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特征
        3.2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规律
    4 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理论基础
    1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论
        1.1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论的提出
        1.2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论渊源
        1.3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内涵要义
        1.4 中医药文化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
    2 文化对外传播理论
        2.1 文化对外传播的内涵要义
        2.2 文化对外传播的时代价值
        2.3 文化对外传播与“一带一路”
        2.4 文化对外传播理论与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第四部分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与启示
    1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发展阶段与传播学分析
        1.1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孕育发展期与传播学分析
        1.1.1 孕育发展期(明朝以前)
        1.1.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1.2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黄金发展期与传播学分析
        1.2.1 黄金发展期(明清时期)
        1.2.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1.3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发展滞缓期与传播学分析
        1.3.1 发展滞缓期(1912 年-1978 年)
        1.3.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1.4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全面发展期与传播学分析
        1.4.1 全面发展期(1978 年以来)
        1.4.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2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经验启示
    3 本章小结
第五部分 案例分析:中阿中医中心与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1 中阿中医中心建立背景
        1.1 历史基础
        1.1.1 中医药医疗实践基础
        1.1.2 中医药文化传播基础
        1.2 现实因素
        1.2.1 阿尔及利亚人民不断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
        1.2.2 中医药作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
    2 中阿中医中心建设概况
        2.1 建设过程
        2.2 建设模式
        2.3 建设成效
        2.4 建设困境
    3 基于中阿中医中心的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实践分析
        3.1 传播主体分析
        3.2 传播内容分析
        3.3 传播媒介分析
        3.4 传播受众分析
        3.5 传播效果分析
    4 基于中阿中医中心的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反思
    5 本章小结
第六部分 构建“一带一路”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体系
    1 “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时代意义
        1.1 坚定荆楚中医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彰显荆楚中医药文化独特魅力
        1.2 增强荆楚中医药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1.3 服务“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助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
    2 构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对策建议
        2.1 加强顶层设计,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与“一带一路”建设有机对接
        2.2 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挖掘荆楚中医药文化的普适价值
        2.3 增强多元传播要素的协同效应,构建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体系
    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荆楚中医药文化发展大事记
附录三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大事记
附录四 专家官员访谈录
    4-1 温长路教授访谈录(节选)
    4-2 吕文亮教授访谈录(节选)
    4-3 巴元明教授访谈录(节选)
    4-4 周仲瑜教授访谈录(节选)
    4-5 胡峰队长访谈录(节选)
    4-6 王莎主任电话访谈录(节选)
    4-7 胡海涛老师访谈录(节选)
附录五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编(译)着作
致谢

(4)于右任与晚清民国诗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于右任的诗话着述及其早期诗学观念
    第一节 《骚心丛谈》的文献价值及其诗学观念
        一、傅辑本《骚心丛谈》补遗勘误
        二、《骚心丛谈》的文献价值
        三、《骚心丛谈》的诗学观念
    第二节 《独树斋诗话》的文献价值及其诗学观念
        一、《独树斋诗话》的文献价值
        二、《独树斋诗话》的诗学观念
第二章 于右任诗歌创作的主题取向与诗风演变
    第一节 于右任的人生轨迹与诗歌创作的主题取向
        一、倡言革命,反帝反清
        二、山河沦落,革命艰难
        三、落叶归根,遥望大陆
    第二节 于右任的人生历程与诗风演变
        一、早期诗歌(1906年以前):慷慨悲愤
        二、中期诗歌(1906—1949年):沉郁顿挫
        三、后期诗歌(1950—1964年):悲凉感伤
第三章 于右任与晚清民国诗群
    第一节 于右任办报与南社的发生发展
        一、《神州日报》《民呼日报》与前南社时代
        二、《民吁日报》与南社的崛起
        三、《民立报》与南社的兴盛
    第二节 陕西靖国军诗群及其诗歌活动考论
        一、陕西靖国军诗群的崛起
        二、陕西靖国军诗群谱系述略
        三、陕西靖国军诗群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三节 民族诗坛及其“民国诗运动”考论
        一、民族诗坛考述
        二、民族诗坛的“民国诗运动”
        三、民族诗坛在抗战诗史上的影响
    余论 于右任主盟台湾诗坛及其诗学改革
        一、“朝野齐推为诗魁”:于右任主盟台湾诗坛
        二、“诗体解放说”与台湾诗学改革
第四章 于右任与晚清民国诗歌的近现代化
    第一节 晚清诗歌近代化与《半哭半笑楼诗草》的近代化价值
        一、中国诗歌近代化的起点:鸦片战争爱国诗潮
        二、中国诗歌近代化的阶段特征
        三、《半哭半笑楼诗草》的近代化价值
    第二节 于右任对民国诗歌现代化的贡献及其当代启示
        一、于右任对民国诗歌现代化的贡献
        二、旧新诗体共同发展的启示
附录一 《半哭半笑楼》辑录
附录二 《骚心丛谈》辑录
附录三 《独树斋诗话》辑录
附录四 《晚清民国报载于右任佚诗辑释》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5)新品种开发要“叫好”又“叫座”(论文提纲范文)

品种选育不能“闭门造车”而要“抬头看路”
培育具有中国特色、国际血统、既好看又好养的品种
找准育种目标实现“弯道超车”
保护野生资源并合理开发利用
多措并举促进新品种推广
加强新品种维权和保护力度

(6)以失眠疗愈为导向的森林疗养基地规划设计研究 ——以大田县赤头坂国有林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大健康背景下的森林疗养
        1.1.2 日益严重的睡眠健康问题
        1.1.3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林业发展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阐述
        1.3.1 森林疗养
        1.3.2 森林康养
        1.3.3 森林疗养与森林康养的概念辨析
        1.3.4 森林疗法
        1.3.5 森林疗法因子
        1.3.6 森林浴
    1.4 森林疗养的发展
        1.4.1 德国森林疗养的发展
        1.4.2 日本森林疗养的发展
        1.4.3 韩国森林疗养的发展
        1.4.4 国内森林疗养的发展
        1.4.5 发展趋势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1 森林疗养
        1.5.2 失眠的成因与改善方法
        1.5.3 森林疗养的失眠疗愈功能
        1.5.4 小结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6.3 技术路线
2 森林疗养的失眠疗愈功能
    2.1 失眠及影响因素
        2.1.1 失眠的特征
        2.1.2 失眠的影响因素
    2.2 失眠疗愈的主要途径
        2.2.1 医学领域的非药物治疗
        2.2.2 心理学领域的心理疏解与情绪缓释
        2.2.3 风景园林学领域的植物保健作用
    2.3 森林疗养的失眠疗愈功能及主要支撑理论
        2.3.1 森林疗养的失眠疗愈功能
        2.3.2 具有失眠疗愈功能的森林疗法类型
        2.3.3 主要支撑理论
    2.4 不同群体的失眠特征及改善方法
        2.4.1 失眠群体分析
        2.4.2 不同群体失眠的主要影响因素
        2.4.3 不同群体失眠的改善方法
3 森林疗养的环境要求及基地建设条件
    3.1 森林疗养的环境要求
        3.1.1 森林疗法因子
        3.1.2 森林疗法实现的环境条件
    3.2 森林疗养基地的建设条件
        3.2.1 森林疗养基地建设的一般要求
        3.2.2 注重失眠疗愈功能的基地建设条件
4 以失眠疗愈为导向的森林疗养基地规划设计策略与方法
    4.1 森林疗养基地建设的基本要求
        4.1.1 规划设计要点
        4.1.2 基地建设内容
    4.2 森林疗养基地环境优化
        4.2.1 林分设计
        4.2.2 水体设计
        4.2.3 地形设计
    4.3 森林疗养设施建设
        4.3.1 森林疗养步道设计
        4.3.2 森林疗养休息站设计
        4.3.3 森林疗养专类园设计
        4.3.4 森林疗养建筑设计
        4.3.5 森林疗养辅助设施设计
        4.3.6 森林疗养标识系统设计
    4.4 森林疗养产品设计
        4.4.1 森林疗养产品体系设计
        4.4.2 森林疗养行程安排
    4.5 小结
5 案例分析
    5.1 韩国济州岛西归浦国立自然休养林
        5.1.1 项目概况
        5.1.2 基地规划设计策略借鉴
    5.2 日本东京奥多摩町“登计小径”
        5.2.1 项目概况
        5.2.2 基地规划设计策略借鉴
    5.3 德国巴凳·威利斯赫恩疗养地
        5.3.1 项目概况
        5.3.2 基地规划设计策略借鉴
    5.4 丹麦纳卡蒂亚森林疗愈园
        5.4.1 项目概况
        5.4.2 基地规划设计策略借鉴
    5.5 日本宫崎县日之影町森林疗养基地
        5.5.1 项目概况
        5.5.2 基地规划设计策略借鉴
    5.6 小结
6 大田县赤头坂森林疗养基地规划设计
    6.1 项目概况
        6.1.1 政策背景解读
        6.1.2 项目区位及区域概况
        6.1.3 基地概况
        6.1.4 社会经济条件
        6.1.5 市场分析
    6.2 场地分析
        6.2.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6.2.2 林地类型分析
        6.2.3 道路分析
        6.2.4 疗法因子分析
    6.3 森林疗养基地建设条件分析
        6.3.1 基地建设条件分析
        6.3.2 森林疗养基地已有设施建设概况
        6.3.3 SWOT分析
    6.4 规划设计思路
        6.4.1 规划设计依据
        6.4.2 规划目标与定位
        6.4.3 规划原则
        6.4.4 挑战与策略
    6.5 总体规划
        6.5.1 规划结构
        6.5.2 疗法分区
        6.5.3 功能分区
    6.6 森林疗养设施专题设计
        6.6.1 步道选线与设计
        6.6.2 疗法场所分区设计
    6.7 专项规划设计
        6.7.1 植物规划设计
        6.7.2 交通规划设计
        6.7.3 竖向设计
        6.7.4 水系规划设计
        6.7.5 建筑概念规划
        6.7.6 服务设施规划
        6.7.7 标识系统设计
        6.7.8 产品设计
        6.7.9 环境容量计算
        6.7.10 经济技术指标计算
7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录

(7)聊城市凤凰苑植物园一期景观提升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园林城市背景
        1.1.2 植物园建设背景
        1.1.3 项目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概况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2.1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2.1.1 植物园
        2.1.2 植物园的分类
        2.1.3 研究范围界定
    2.2 城建系统植物园的相关特性
        2.2.1 城建系统植物园的定义
        2.2.2 城建系统植物园的差异性
        2.2.3 城建系统植物园的局限性
    2.3 相关理论
        2.3.1 园林美学
        2.3.2 环境心理学
        2.3.3 植物生态学
第3章 相关案例分析
    3.1 不同发展指数城市城建系统植物园分类
    3.2 发达城市城建系统植物园
        3.2.1 北京植物园
        3.2.2 上海植物园
    3.3 较发达城市城建系统植物园
        3.3.1 济南植物园
    3.4 发展中城市城建系统植物园
        3.4.1 日照植物园
        3.4.2 潍坊植物园
    3.5 案例比较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城建系统植物园景观提升策略
    4.1 景观科学性
        4.1.1 加强专类园建设
        4.1.2 完善科普教育
        4.1.3 丰富植物品种
        4.1.4 增加科研力量
    4.2 景观功能性
        4.2.1 场所设施布局
        4.2.2 道路交通系统
        4.2.3 活动空间建设
    4.3 景观艺术性
        4.3.1 植物空间营造
        4.3.2 利用植物造景
        4.3.3 植物季相色彩
    4.4 景观文化性
        4.4.1 文化选择
        4.4.2 文化表达
    4.5 城建系统植物园景观提升与各方的协调
        4.5.1 景观提升阶段
        4.5.2 施工图设计阶段
第5章 聊城凤凰苑植物园一期景观现状调查
    5.1 区域概况
        5.1.1 项目定位
        5.1.2 项目基址分析
        5.1.3 文化分析
    5.2 实地调查
        5.2.1 环境分析
        5.2.2 植被分析
    5.3 问卷调查
        5.3.1 调查目的
        5.3.2 调查对象
        5.3.3 调查结果
    5.4 聊城凤凰苑植物园一期现状问题分析
        5.4.1 艺术性效果差
        5.4.2 功能性不完善
        5.4.3 文化性内容匮乏
        5.4.4 缺乏科学性
    5.5 小结
第6章 聊城凤凰苑植物园一期景观提升设计
    6.1 设计依据
    6.2 目标定位
    6.3 提升原则
        6.3.1 以人为本原则
        6.3.2 效益性原则
        6.3.3 整体性原则
        6.3.4 可持续性原则
        6.3.5 地域性原则
    6.4 总体设计
        6.4.1 规划布局
        6.4.2 景观分区
        6.4.3 功能分区
    6.5 结合科学性内容提升
        6.5.1 扩建专类园
        6.5.2 丰富植物种类
        6.5.3 完善科普设施
    6.6 结合功能性内容提升
        6.6.1 增加遮荫树
        6.6.2 完善园路及增加场地
        6.6.3 增加景观建筑
    6.7 结合艺术性内容提升
        6.7.1 增加常绿树带
        6.7.2 增加景观带
        6.7.3 美化景观节点
    6.8 结合文化性内容提升
        6.8.1 增加水系文化
        6.8.2 增加景观小品文化
        6.8.3 增加硬质铺装文化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聊城凤凰苑植物园景观现状问卷调查表
附录2 :聊城凤凰苑植物园现状苗木季相色彩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附录 图纸

(8)健康导向下的城市滨河公共空间景观适老性评价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老年健康问题
        1.1.2 我国滨河公共空间景观环境对于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的重要性
        1.1.3 滨河公共空间景观环境的健康适老化现状和问题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老年人对于城市滨河公共空间景观环境的健康需求
        1.4.2 城市滨河公共空间景观适老化现状及调研分析
        1.4.3 健康导向下的城市滨河公共空间景观适老性评价研究
        1.4.4 健康导向下的城市滨河公共空间景观适老性优化研究
    1.5 研究框架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与研究进展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滨河公共空间
        2.1.2 老年人
        2.1.3 适老化场所
        2.1.4 健康景观与康复景观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内外关于户外公共空间的适老性设计研究现状
        2.2.1.1 国外研究现状
        2.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2 国内外关于滨河开放空间的适老性景观的研究现状
        2.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2 国内研究现状
        2.2.3 国内外关于景观设计促进公共健康的研究现状
        2.2.3.1 国外研究现状
        2.2.3.2 国内研究现状
        2.2.4 国内外关于城市开放空间研究方法的研究现状
        2.2.4.1 关于大数据尤其是GIS数据库应用于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
        2.2.4.2 关于AHP评价法应用于城市公共空间尤其景观空间中的研究
        2.2.4.3 关于PLPS调研方法应用于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
        2.2.5 研究评述及本文研究创新点
        2.2.5.1 研究内容及研究对象上
        2.2.5.2 研究方法上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环境心理学与行为心理学
        2.3.1.1 需求理论之个人空间安全距离
        2.3.1.2 人的空间行为理论之活动的正向自我强化
        2.3.2 康复疗法和景观治疗理论
        2.3.2.1 老年康复学中的康复疗法
        2.3.2.2 景观治疗理论
第3章 老年人对城市滨河公共空间的健康需求
    3.1 老年人对于滨河公共空间的生理健康需求
        3.1.1 老年人身体机能的需求
        3.1.2 老年人代谢及反应感知的需求
        3.1.3 老年人滨河亲水性的需求
    3.2 老年人对于滨河公共空间的心理健康需求
        3.2.1 老年人缓解孤独失落感的需求
        3.2.2 调节不健康的生死观的需求
    3.3 老年人对于滨河公共空间的社交健康需求
        3.3.1 老年人在滨河公共空间景观环境中的活动类型
        3.3.2 老年人在滨河公共空间景观环境中的活动特征
        3.3.2.1 个体性和群体性特征
        3.3.2.2 动静分区的互斥性特征
    3.4 城市滨河公共空间的景观健康适老设计原则
        3.4.1 身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性原则
        3.4.2 可接近性和共享性原则
        3.4.3 空间功能多样性原则
        3.4.4 生态保健性原则
        3.4.5 场所归属感及认同感原则
        3.4.6 通用可识性原则
第4章 城市滨河公共空间的景观适老化调研及分析
    4.1 基于PLPS的调研及分析评价方法
    4.2 成都市滨河公共空间景观适老化现状调研及分析
        4.2.1 调研区域概况
        4.2.1.1 研究区域总体概况
        4.2.1.2 重点调研区域情况
        4.2.2 基于环境行为观察法的研究区域基本情况调研
        4.2.2.1 交通及道路情况
        4.2.2.2 用地功能区域情况
        4.2.2.3 老年人主要停留区域及其活动内容
        4.2.2.4 老年人活动情况分析
        4.2.2.5 坡道设置
        4.2.2.6 座椅设置情况
        4.2.2.7 栏杆情况
        4.2.3 基于使用后评价法的景观适老性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4.2.3.1 参与调查的老年人的基本信息
        4.2.3.2 老年人在调研区域的使用情况
        4.2.4 成都市滨河公共空间景观适老化现状问题
        4.2.4.1 调研过程中发现的老年人实际需求问题总结
        4.2.4.2 成都市典型滨河公共空间景观适老化现状问题探讨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健康导向下的城市滨河公共空间景观适老性评价研究
    5.1 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的评价分析方法
        5.1.1 调研结果问题导向下的评价研究方法选取
        5.1.2 具体评价技术路线与AHP层次分析法概述
    5.2 构建健康导向下的城市滨河公共空间景观适老性综合评价
        5.2.1 确定评价指标结构体系
        5.2.1.1 构建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5.2.1.2 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5.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定权过程
        5.2.2.1 比较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5.2.2.2 各层次指标权重计算汇总
        5.2.2.3 层次总排序权重计算汇总
    5.3 成都市府南河重点研究区域景观适老性综合评价
        5.3.1 各项评价指标评分
        5.3.2 层次综合值加权计算最终评分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健康导向下的城市滨河公共空间景观适老性优化策略研究
    6.1 基于评价结果的优化优先等级的确定
    6.2 滨河公共空间的健身可达性优化策略
        6.2.1 健身空间可达性优化策略
        6.2.1.1 基于健康需求的活动空间布局优化策略
        6.2.1.2 安全便捷、无障碍的交通道路环境优化策略
        6.2.1.3 将滨河道路融入城市绿道体系构建
        6.2.2 健身设施可达性优化
        6.2.2.1 基于GIS和改进的2SFCA模型的分析及计算方法
        6.2.2.2 健身设施可达性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6.2.2.3 健身设施可达性评价及优化
        6.2.3 小结
    6.3 滨河公共空间的景观环境健康适老性优化策略
        6.3.1 富有活力的健康活动场所设计优化策略
        6.3.1.1 多样复合功能的空间场所构建策略
        6.3.1.2 景观空间层次优化策略
        6.3.1.3 景观环境的健康增益性提升策略
        6.3.2 场地空间配套适老性优化策略
        6.3.2.1 活动场地铺装优化策略
        6.3.2.2 无障碍设计优化策略
        6.3.3 促进身心健康的植物景观设计优化策略
        6.3.3.1 滨河生态植物群落优化策略
        6.3.3.2 .基于健康适老性考虑的植物配置优化策略
        6.3.4 安全优质、健康活力的水景及河岸线景观优化策略
        6.3.4.1 河流廊道整体生态环境优化策略
        6.3.4.2 多层次滨河公共亲水空间构建策略
    6.4 滨河公共空间的社会参与度与场所归属感优化策略
        6.4.1 空间社会交往度景观提升策略
        6.4.2 激发全年龄段景观活力的设计策略
        6.4.2.1 提升中青年人群对景观的参与活力
        6.4.2.2 构建“与儿孙同乐”的健康景观活动空间
        6.4.3 老年人场所归属感景观提升策略
        6.4.3.1 增强地域认同感
        6.4.3.2 强调家园归属感
    6.5 滨河公共空间的服务及健身设施适老性优化策略
        6.5.1 服务设施适老性优化策略
        6.5.1.1 座椅适老化策略
        6.5.1.2 景观小品地域化健康化策略
        6.5.1.3 标识系统清晰化适老化策略
        6.5.1.4 照明设施适老化策略
        6.5.2 健身设施设计优化策略
    6.6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研究成果
    研究前景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人物主题型纪念性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技术路线与框架
    五、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纪念性景观的含义与类型
    第一节 纪念与纪念性
        一、纪念
        二、纪念性
    第二节 纪念系统与纪念形式
        一、纪念系统
        二、纪念形式
    第三节 纪念性景观的概念
        一、界定纪念性景观
        二、纪念过程中的景观角色
    第四节 纪念性景观的分类
        一、纪念对象之异同
        二、择址环境之异同
        三、纪念功能之异同
        四、级制之异同
第二章 人物主题型纪念性景观概述
    第一节人物主题型纪念性景观的内涵
        一、界定人物
        二、人物主题型纪念性景观的概念
    第二节 人物主题型纪念性景观的分类
    第三节 人物主题型纪念性景观的情感要素
        一、情感的“聚”
        二、情感的“转”
        三、情感的“散”
    第四节 人物主题型纪念性景观的功能要素
        一、国家层面
        二、社会层面
        三、个人层面
第三章 人物主题型纪念性景观的相关设计理论
    第一节 景观叙事学理论
        一、叙事与叙事学
        二、叙事学与人物
        三、叙事学与景观
        四、景观叙事理论下的人物主题型纪念性景观
    第二节 场所理论
        一、诺伯舒兹与《场所精神》
        二、场所现象与场所结构
        三、人物主题型纪念性景观的“自然场所”特质
        四、人物主题型纪念性景观的“人为场所”特质
    第三节 莫里斯符号学理论
        一、从符号到符号学
        二、从皮尔斯到莫里斯
        三、莫里斯符号学下的人物主题型纪念性景观
    第四节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
        一、多维背景
        二、格式塔核心理论
        三、格式塔理论下的人物主题型纪念性景观
第四章 人物主题型纪念性景观的设计手法
    第一节 叙事性编排手法
        一、顺叙——景观与人物的吻合
        二、插叙——景观对人物的补充
        三、分叙——对群体人物的呈现
    第二节 叙事性修辞手法
        一、白描——还原人物
        二、象征——具化人物
        三、反复——强调人物
        四、留白——联想人物
        五、对比——凸显人物
    第三节 场所再现手法
        一、人物形象再现
        二、核心场景再现
    第四节 多感符号体验手法
        一、单感符号体验
        二、感官互化体验
第五章 人物主题型纪念性景观的设计要素
    第一节 “人杰地灵”——择址
        一、择址与人物
        二、地形与人物
    第二节 “人来人往”——布局
        一、轴线式
        二、中心式
        三、自由式
    第三节 “独具一格”——建筑
        一、进之建筑物
        二、观之标志物
    第四节 “上善若水”——理水
        一、为与无为
        二、静与动
    第五节 “百载树人”——植配
        一、植物的符形观
        二、植物的符义观
        三、植物的符用观
    第六节 “字如其人”——文字
        一、景观主名的文字设计
        二、与人物相关的文字设计
        三、导视系统的文字设计
第六章 淮安市周恩来纪念馆外环境景观概念设计
    第一节 淮安市周恩来纪念馆概况
        一、纪念之人
        二、馆之地位
        三、馆之布局
    第二节 纪念馆现状分析
        一、现行设计手法分析
        二、景区现存问题分析
    第三节 纪念馆外环境景观的设计分析
        一、人群定位分析
        二、项目区位分析
        三、场所需求分析
        四、策略优势分析
    第四节 方案设计及展示
        一、分区设计
        二、竖向设计
        三、绿植设计
        四、水文设计
结语
    一、总结
    二、设计方案特色
    三、研究创新点
    四、愿景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1 淮安市周恩来纪念馆访客问卷
致谢

(10)吉林省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花卉
        1.2.2 花卉产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情况综述
        1.3.2 国内研究情况综述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1.5.1 研究创新点
        1.5.2 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吉林省花卉产业发展现状、特点及问题
    2.1 吉林省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2.1.1 吉林省花卉产业布局
        2.1.2 吉林省花卉生产基地建设情况
        2.1.3 吉林省花卉产业流通情况
    2.2 吉林省花卉产业发展特色
        2.2.1 长春市君子兰盆花发展优势明显
        2.2.2 地域资源优势明显
        2.2.3 绿化苗木产业呈现规模化趋势
    2.3 吉林省花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3.1 政府部门重视不足,缺乏政策支持
        2.3.2 花卉生产规模较小,缺少龙头企业
        2.3.3 科技研发水平较低,科研人才匮乏
        2.3.4 市场营销环节薄弱,缺乏知名品牌
        2.3.5 市场信息获取困难,产品生产滞后
        2.3.6 社会服务进展缓慢,基础设施不足
第三章 吉林省花卉产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3.1 吉林省花卉产业菱形模型
    3.2 吉林省花卉产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3.2.1 需求条件分析
        3.2.2 生产要素分析
        3.2.3 花卉产业竞争比较分析
        3.2.4 花卉企业分析
        3.2.5 产业发展策略分析
        3.2.6 产业政策设计分析
    3.3 核心竞争力小结
        3.3.1 地理人口优势
        3.3.2 市场区位优势
        3.3.3 花卉品种优势
        3.3.4 政府政策优势
第四章 国内外花卉产业优势区发展经验与启示
    4.1 国外花卉产业优势区发展经验
        4.1.1 荷兰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4.1.2 日本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4.2 国内花卉产业优势区发展经验
        4.2.1 云南省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4.2.2 江苏省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及特征
    4.3 花卉产业发达地区发展经验对吉林省的启示
第五章 加快吉林省花卉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5.1 提高政府重视程度,加强政策引导
        5.1.1 加强政府领导作用
        5.1.2 提供充足资金支持
        5.1.3 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5.2 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实现规模发展
        5.2.1 明确产业发展目标
        5.2.2 培育产业龙头企业
    5.3 提高产业科技含量,打造人才队伍
        5.3.1 加大科技种植投入
        5.3.2 培养花卉科技人才
        5.3.3 进一步建设标准化生产体系
    5.4 打造完善营销体系,推动品牌建设
        5.4.1 推进健全市场体系
        5.4.2 加强特色品牌打造
    5.5 强化信息平台建设,紧跟市场步伐
        5.5.1 建立信息服务机构
        5.5.2 打造花卉网络平台
    5.6 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加强设施建设
        5.6.1 延长产业服务链条
        5.6.2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武汉名华园艺研究所(论文参考文献)

  • [1]健康城市理念下城市绿地对公共卫生危机的响应与评价[D]. 董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月季高温胁迫研究进展[J]. 赵冰雪,张永春,周琳,杨柳燕,姚建军,黄清俊. 北方园艺, 2021(10)
  • [3]“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D]. 毛和荣.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于右任与晚清民国诗坛[D]. 陈龙. 吉林大学, 2020(01)
  • [5]新品种开发要“叫好”又“叫座”[J]. 王新悦. 中国花卉园艺, 2020(15)
  • [6]以失眠疗愈为导向的森林疗养基地规划设计研究 ——以大田县赤头坂国有林场为例[D]. 谢潇萌.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7]聊城市凤凰苑植物园一期景观提升设计研究[D]. 赵玉姣.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1)
  • [8]健康导向下的城市滨河公共空间景观适老性评价及优化研究[D]. 张洁舲.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9]人物主题型纪念性景观设计研究[D]. 魏磊. 苏州大学, 2020(03)
  • [10]吉林省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张家琦.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武汉明华园艺研究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