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草酸锌脱水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二水草酸锌脱水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一、二水草酸锌脱水的热分解动力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朱坤[1](2019)在《废旧锂离子电池中LiCoO2高温热解还原机理及钴的回收》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随着电子产品、新能源汽车等大规模储能商品的发展,锂离子电池作为高效的储能设备,其应用规模及产量快速增长,大量的废旧锂离子电池因此而产生。废旧锂离子电池内部含有重金属元素,处理不当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也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人类健康。实现废旧锂离子电池的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本文以锂离子电池中典型的废旧18650型电池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温热解结合化学沉淀的方法回收废旧锂离子电池中的钴。首先,对废旧锂离子电池预处理过程中放电、破碎和筛分工艺进行实验研究,得到最佳条件。其次,利用热力学理论分析钴酸锂和石墨在氮气环境下的还原反应机理,推断反应进程,并设计实验进行理论验证,了解碳热还原反应机理。然后,结合热分析动力学计算了钴酸锂碳热还原反应的“动力学三因子”。最后结合响应面优化法,优化了化学法回收钴的工艺条件。在高温热分解过程中,利用负极石墨还原正极钴酸锂。该回收方法避免了将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分开回收,并使石墨得到了回收利用,为工业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放电条件为20%NaCl溶液将废旧锂离子电池放电300min。钴酸锂主要集中在破碎粒径范围为0.425 mm以下的电池材料中,电极材料应过60目标准筛,破碎时间应为3 min。2、在氮气气氛下,钴酸锂与石墨的混合物能够发生还原反应,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该反应越容易进行,反应产物为碳酸锂和钴单质。钴的回收率可以达到94.75%,锂的回收率可以达到92.24%。3、经过非等温法中的多重升温速率法,即Flynn-Wall-Ozawa法和Kissinger法计算得出:钴酸锂混合物在氮气气氛下的热分解反应的活化能E为275.68 kJ/mol。指前因子A为1.8125×l07s-。采用Coats-Redfem积分式推断出钴酸锂混合物在氮气气氛下热分解反应的机理是反Jander方程的三维扩散机理,即:f(α)=2/3[(1+α)-1/3-(1+α)-2/3]4、硫酸浓度、过氧化氢与正极材料的液固比、浸出时间和浸出温度对钴的浸出效率有明显影响,其中,经响应面优化分析可得,液固比、浸出温度、H2SO4浓度对浸出率的影响是显着的,交互项对浸出率的影响是不显着的。通过优化实验得出H2SO4+H2O2体系浸出钴的最佳实验条件为液固比为6.2 mL·g-1,浸出温度为96℃,浸出时间为45 min,H2SO4浓度为1.2 mol.L-1。5、钴沉淀反应的最佳条件为:浸出液pH为1.5,[C2O42-]/[Co2+]比值为1.10,反应温度为70℃,沉淀时间为50 min。此工艺回收得到的草酸钴晶体结构较好,纯度较高。

王咪咪[2](2016)在《PET解聚过中间产物的热降解动力学程研究》文中认为微波辐射具有热效应和非热效应虽已成为无可争议的事实,但迄今为止,对非热效应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通过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常规水解及微波水解过程中间产物的热降解动力学研究,可获得由微波非热效应引起的能量变化信息。从而更深层次的研究非热效应的作用机制问题,也为微波有效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在本课题组原有研究工作基础上,本文以PET纯水解聚为“模型反应”,采用同步对比实验法,获得170℃、180℃、190℃,PET常规水解及微波水解过程中间产物,再对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获得由微波非热效应引起的物质变化信息。使用热分析动力学方法中的Satava法对中间产物进行热降解动力学研究,得到由非热效应引起的能量变化信息。通过对解聚过程中间产物红外(IR)和扫描电镜(SEM),以及端羧基含量和分子量及其分布分析,得到PET常规水解过程主要以有规解聚为主。PET微波水解在反应初期主要是以无规断裂为主,再是有规解聚与无规断裂相结合,最后则是以有规解聚为主,并且无规断裂是由非热效应导致的。本文从热降解动力学角度,证明PET常规水解是一个动力学连续过程。PET微波水解是一个动力学不连续过程,两者之间的差异是由非热效应造成的。

金靖云[3](2015)在《高铁三水铝石型铝土矿中提取铁和铝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铝、铁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高品位铝土矿资源供应日益紧张,低品位铝土矿资源的综合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世界高铁铝土矿储量高,我国广西也储有大量高铁铝土矿,但其综合开发利用尚处于“呆滞”阶段,针对高铁铝土矿未能实现综合利用的现状,研究从高铁铝土矿提取有价组元的新工艺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高铁铝土矿铁高、铝低的特点,实验采用先铁后铝方案,分别以氢气和碳粉作为还原剂先将大部分铁通过还原、磁选分离,使得铝、铁分别在非磁性物质和磁选物质中富集,再对非磁性富铝物料采用硫酸铵焙烧法提取铝,再经过溶出得到硫酸铝溶液以及硅渣,达到铝、硅分离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本文使用热分析技术对氢气还原高铁铝土矿过程中的部分反应进行动力学分析,确定还原反应的机理函数,计算得到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指前因子A及动力学方程。得到以下结论:在氢气还原高铁铝土矿提铁实验中,研究了还原温度、还原时间、物料粒度对氧化铁还原率的影响。通过实验得出适宜的还原条件为:还原温度800℃、还原时间120min、粒度55-74μm。在此条件下还原率可达到99%。在此实验条件下高铁铝土矿中的铁氧化物还原为金属铁,磁选后,铁主要以铁单质的形式存在于磁性物质中,铝、硅则在非磁性物质中富集,实现了铁铝的分离。在碳粉还原高铁铝土矿提铁实验中,研究了还原温度、还原时间、还原剂用量、熔剂用量对氧化铁还原率的影响。通过实验得出适宜的还原条件为:还原温度1200℃、还原时间150min、还原剂用量9.19%、熔剂用量17.86%。所得熟料进行磁铁分离,得到铁回收率为87.63%的磁性物质,非磁性物质中的铝含量为40.57%,基本达到铝铁分离的目的。在较低还原温度(1000℃)时CaO-Al2O3-SiO2三元体系倾向于生成2CaO·Al2O3·SiO2,随着温度的升高CaO-Al2O3-SiO2三元体系更倾向于生成CaO·Al2O3·2SiO2,还原温度达到1250℃时几乎完全生成CaO·Al2O3·2SiO2。在实验温度范围内铁与铝易生成FeO·Al2O3,被富集到非磁性物质中,降低铁的回收率。在硫酸铵焙烧富铝渣提取铝实验中,研究了焙烧温度、焙烧时间、混料比对铝提取率的影响。通过实验得出适宜的工艺条件为:焙烧温度为400℃,焙烧时间为120min,混料比为2,此条件下铝的溶出率达到98%。焙烧产物主要为硫酸铝、氧化硅和硫酸钙,含有少量四氧化三铁,其中只有硫酸铝溶于水,从而实现铝与其他元素的分离。原料中物相与硫酸铵的反应顺序为FeO·Al2O3>CaO·Al2O3·2SiO2>Al2O3。用Coats-Redfern法结合实验数据确定了在氢气气氛下当还原温度区间为35-100℃时高铁铝土矿中氧化铁的主要反应的反应机理函数为g(α)=[-ln(1-α)]3/2,表观活化能E=73.344kJ·mol-1,指前因子 A= 2.15×109,动力学方程为dα/dT=2.15×109exp(-73344/RT)×2/3(1-α)[-ln(1-α)]-1/2。当还原温度区间为570-670℃时反应的反应机理函数为g(α)=[-ln(1-α)]3/4,表观活化能 E=357.758kJ·mol-1,指前因子 A=6.28×1018,动力学方程可表示为dα/dT=6.28×1018exp(-357758/RT)×3/4(1-α)[-ln(1-α)]1/4。

倪剑文[4](2014)在《深度还原高铁铝土矿提取铁粉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铝、铁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高品位铝土矿资源供应日益紧张,低品位铝土矿资源的综合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广西储有大量高铁铝土矿,但由于技术和经济问题尚未被利用。而且现有的炼铁工艺环境污染严重,因此从清洁能源角度采用氢气还原高铁铝土矿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广西地区的高铁铝土矿进行了提取铁粉的研究,首先使用氢气和天然气为还原剂,研究了还原温度、还原时间、料层厚度对氧化铁还原程度的影响,得出了适宜还原工艺,并进行了两组平行实验,验证了所确定的还原工艺;在此基础上,本文使用热分析技术对纯物质和高铁铝土矿中相应矿物组分进行了对比,确定了氢气还原高铁铝土矿中氧化铁的机理函数,及三水铝石脱水的机理函数,并通过计算得到了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指前因子A及动力学方程。得到了如下结论:(1)采用氢气作为还原剂时,还原温度为800℃、还原时间为90min、料层厚度在5mm时可将高铁铝土矿中的铁氧化物还原为金属铁,磁选后,铁主要以铁单质的形式存在于磁性物质中,铝、硅则在非磁性物质中富集,实现了铁铝的分离。(2)采用天然气作为还原剂时,还原温度为800℃、还原时间为120min、料层厚度在5mm时可将高铁铝土矿中的铁氧化物还原为金属铁,磁选后,金属铁富集到磁性物质中,铝、硅则富集到非磁性物质中,实现了铁铝的分离。(3)用Coats-Redfern法结合实验数据确定了五种不同晶粒度纳米氧化铁反应机理函数为:g(a)=[1-(1-α)1/3]2,纳米氧化铁氢气还原反应的表观活化能随晶粒度的增大而增大;确定还原分析纯氧化铁的机理函数为g(a)=[1-(1-α)1/3]1/2,应用该机理函数确定还原高铁铝土矿中氧化铁的表观活化能为E=65.610kJ·mol-1,指前因子A=2.4458×103及动力学方程为确定分析纯三水铝石机理函数为g(a)=[(1-α)1/3-1]2,应用该机理函数计算高铁铝土矿中三水铝石脱水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421.022kJ·mol-1、指前因子A=3.0159×1038及动力学方程为

张五一,王喜顺[5](2013)在《新型DOPO基阻燃剂的合成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9,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氧化物(DOPO)、多聚甲醛、二异丙醇胺为原料,合成出一种新型含氮含磷反应型DOPO类阻燃剂,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初步研究了这种物质在空气气氛中的耐热性能。结果表明,该产物在178℃开始分解,到700℃剩余10.02%。将其加入到聚氨酯中制备复合材料,在氮气气氛中进行热重测试,发现随其用量加大,复合材料的初始分解温度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失重台阶的降解活化能也是逐渐降低,但都比纯聚氨酯的高,证明添加此种阻燃剂之后起到了一定的耐热效果,且当添加量为2份时综合性能最好。其在空气气氛中进行热重测试,在239.7℃开始分解,主要有两大失重平台,分别失重22.06%和10.03%,在700℃时还剩余8.18%。然后探讨了复合材料降解过程的机理。

董碧岚[6](2013)在《水氯镁石纯碱反应结晶—煅烧制备高纯氧化镁过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纯氧化镁用途广泛和附加值高,是制备系列特种氧化镁的中间化合物,其低成本生产工艺受到人们广泛关注;青海盐湖镁资源丰富,质量优异,选用盐湖提钾排放的镁资源为原料,采用水氯镁石纯碱反应结晶生成五水碳酸镁,进一步煅烧制备高纯氧化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研究了五水碳酸镁在纯水及氯化钠溶液中的稳定性,在温度0~10℃、氯化钠浓度0-0.5mo1·L-1的条件下,五水碳酸镁能稳定存在不发生晶相转变。实验测定了五水碳酸镁的溶解度,发现五水碳酸镁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和氯化钠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并建立了普遍化溶解度模型方程Inx=A+B/(TIK),计算拟合得到方程的相关性较高,拟合效果好,对内插数据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溶剂水中的模型方程参数A=1.03,B=-1579.04,R2=99.43%;溶剂氯化钠溶液中的模型方程根据溶质浓度不同,参数不同,相关系数在96~99%之间。实验研究了反应结晶制备五水碳酸镁的工艺,考察不同条件下的影响因素,优化后的工艺条件为:停留时间120min、反应温度10℃、反应浓度1.18mo1.L-1和添加剂量4g.L-1。为了去除杂质以制备高纯氧化镁,同时研究了五水碳酸镁的洗涤工艺:优化后的工艺条件为:5倍洗涤水量、10℃洗涤水温、三次洗涤次数。所得的五水碳酸镁为六方团聚的球状晶体,属于斜方晶系,粒径较大,分布均一本文还对五水碳酸镁煅烧生成氧化镁的热分解过程进行了动力学的研究,热解过程分两步进行,依次为脱去5个结晶水和1个二氧化碳。采用整体优化的多升温速率-等转化率迭代法求取两个阶段的活化能Ea,分别为29.30kJ·mo1-1和63.88kJ.mol-1:采用整体优化的多升温速率-等温法判定每个阶段的机理函数并求取指前因子A:两个热解阶段均属固体相边界反应机理,函数的积分形式为G(α)=1-(1-α)1/4,指前因子A分别为9.104×105s-1和1.159×]02s-1。利用热分解过程研究结果,优化了高纯氧化镁的煅烧工艺:煅烧温度600℃、煅烧时间2h、随炉升温的煅烧方式,最终得到活度较优,纯度达到99.9%以上的高纯氧化镁,其形貌基本保持五水碳酸镁的外形,属于正方晶系。

黄琼珠[7](2013)在《废弃水氯镁石热解制备高纯镁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青海察尔汗盐湖蕴藏着丰富而宝贵的光卤石资源,是我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有力保障了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在盐湖钾肥提取过程中,大量的废弃水氯镁石尚未得到有效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矿产环境的破坏。本文以废弃水氯镁石为原料,开发高效短流程的高纯优质镁砂制备工艺为目标,开展水氯镁石热解机理及动力学、镁砂制备工艺、镁砂制备过程中杂质及添加剂行为、氧化镁烧结与晶粒生长动力学等理论和应用研究,为实现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做出贡献。首先研究了空气气氛下MgCl2·6H2O的热解机理及动力学。采用热重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和化学分析等方法研究中间产物及其形貌。MgCl2·6H2O热解过程分六个阶段,在342K时生成MgCl2·4H2O,402K时生成MgCl2·2H2O,440K时生成MgCl2·nH2O(1≤n≤2)和MgOHCl,476K时MgCl2·nH2O(1≤n≤2)水解与脱水同时进行生成Mg(OH)C1·0.3H2O,508K时Mg(OH)C1·0.3H2O脱水转变为MgOHCl,688K时MgOHCl分解生成MgO。水氯镁石热解的前两个阶段为简单的MgCl2·6H2O和MgCl2·4H2O脱水过程,最后阶段为MgOHCl热分解过程,反应相对简单,反应机理比较明确。而中间阶段反应非常复杂,第三阶段MgCl2·2H2O同时水解与脱水生成MgCl2·nH2O(1≤n≤2)和MgOHCl,反应机理为以成核及核成长为控制步骤的A3机理;温度达到476K时,MgCl2·nH2O(1≤n≤2)以2-维相界面反应为控制步骤的R2机理同时进行水解和脱水反应生成Mg(OH)C1·0.3H2O,再脱水转变成MgOHCl,最后分解生成MgO。在升温至476K前通过HCl气氛抑制水氯镁石水解,获得MgCl2·H2O后在476K空气气氛下煅烧得到中间产物Mg3Cl2(OH)4·2H2O和Mg3(OH)4Cl2,继续升温在633K下分解为MgO,使最终获得MgO的反应温度较常规条件下降低55K,这是由于MgCl2·2H2O和MgCl2·H2O晶体结构不同所致。水氯镁石在微波场中脱水生成MgCl2·2H2O后,开始水解生成Mg3Cl2(OH)4·2H2O和MgOHCl,最后生成MgO。微波作用下反应速度快,加热效率高,但难以控制。在空气气氛下中间产物MgOHCl颗粒形状不规则,为多孔结构,Mg(OH)C1·0.3H2O颗粒表面平整,MgO为柱状颗粒。在HCl气氛下中间产物Mg3Cl2(OH)4·2H2O颗粒形状不规则,表面布满微小针状结构,Mg3(OH)4Cl2颗粒表面凹凸不平,有较多孔隙,而最终获得的MgO为片状结构,不同于常规条件下的柱状颗粒。在微波作用下中间产物Mg3Cl2(OH)4·2H2O颗粒边缘有少量针状结构,与HCl气氛下的相比,针状结构明显减少,MgO颗粒形状不规则,与无外场强化作用下的相比,颗粒大,均匀性差,无特定的片状或柱状结构。由此表明水氯镁石热解过程的复杂性和产物的多样性。通过控制气氛或增加外场,可以降低反应温度,提高反应速度,改变反应机理和产物形貌,该结果对理论研究和实际功能产品开发和性能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了以废弃水氯镁石为原料“轻烧—球磨—成形—烧结”短流程镁砂制备工艺,研究了轻烧温度、球磨时间、成形压力、烧结时间等对镁砂性能的影响,获得制备高纯、高密度烧结镁砂的最优条件。该工艺流程短,煅烧温度低,设备腐蚀性小,氯化氢易于回收,高效节能。研究了氯化钠、硫酸盐、硼等杂质和金属氧化物、锂盐等添加剂在镁砂烧结过程中的行为以及它们对镁砂性能的影响。Ti02是镁砂最合适的烧结助剂,在盐湖卤水、工业控制结晶水氯镁石以及分析纯MgCl2·6H2O为原料时,Ti02在轻烧氧化镁中的最佳添加量不同,分别为1wt%、1.5wt%、0.2wt%,镁砂最大体积密度为3.49g/cm3,MgO含量均高于98wt%;氯化钠、硫酸镁、硫酸钾、硼对镁砂的烧结有不利影响,原料轻烧氧化镁中含量分别为0.2wt%.0.15wt%、0.15wt%、0.014wt%以下时,对镁砂的体积密度影响不大。研究了镁砂烧结过程中MgO的烧结初期动力学以及MgO的晶粒生长动力学,结果表明MgO烧结初期为体积扩散控制;Ti02的加入降低了MgO晶粒的生长活化能,加速MgO晶粒的生长。无添加剂时,晶粒生长指数n=3,为体积扩散控制,晶粒生长活化能Q=556.9kJ·mol-1;添加0.2wt%Ti02时,n=2,为界面扩散控制,Q=272.8kJ·mol-1。TiO2在MgO晶粒生长中的作用机理为:Ti02在MgO中固溶,形成不等价置换式固溶体,产生阳离子空位,提高了扩散系数,因此TiO2对镁砂烧结与性能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张五一[8](2012)在《聚氨酯用反应型阻燃剂的制备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聚氨酯的泡沫类产品应用尤其广泛,占全球聚氨酯产品消费量的四分之三左右,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作用。但是此种材料有一种致命的缺点就是易燃,在某些方面限制了它的应用。本论文针对我国建筑节能与阻燃防火的迫切需求,开展新型含磷、氮反应型阻燃剂的研发,包括:开发合成有机磷酸中间体;定向构筑有机含氮含磷反应型阻燃剂;用含硅无机溶胶对反应型磷、氮阻燃剂进行复配改性;聚氨酯热降解过程的动力学分析与活化能的计算。项目的目的在于提高建筑保温材料防火阻燃性能,对促进聚氨酯产业化的推广,具有显着的指导意义。在阻燃剂的合成部分,文章中论述了三类阻燃剂的合成工艺,第一类为磷酸三聚氰胺盐类阻燃剂,主要用磷酸、季戊四醇和三聚氰胺三种原料进行合成,最终产物为固态,还用正交实验法对合成工艺进行优化。第二类为膦酸酯类阻燃剂,产物形态为液态,第三类为DOPO系列的阻燃剂,产物为固态,后两类反应类型为Mannich反应。将合成出的阻燃剂和聚醚多元醇进行均匀分散,然后和多亚甲基多苯基异氰酸酯进行反应,制备阻燃聚氨酯泡沫塑料。文章对聚合物热降解过程进行数学推理,主要是利用微积分对热重曲线进行详细的数学推导,分别得到了微分式的动力学方程和积分式的动力学方程,再通过“曲线改直”得到了此类方程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编程对热重曲线进行计算,得到了热降解过程活化能和表观指前因子。对其进行热重分析,还对热降解过程的活化能进行计算,考察了热降解过程的机理。

赵学伟,魏益民,张波[9](2011)在《热重分析法研究小米挤压膨化产品的干燥动力学》文中指出采用非等温热重分析法研究了小米挤压膨化产品的干燥动力学,升温速率分别为2℃/min,6℃/min,10℃/min,15℃/min,20℃/min.采用FWO法、KAS法以及迭代法对热重数据进行分析,求解干燥活化能.根据求得的活化能,由Coats-Redfern方程和Achar方程确定最概然机理函数,并进行指前因子A和反应级数n的求解.结果表明:干燥过程遵循简单级数模型,平均活化能为89.42kJ/mol,n和A的值随升温速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分别为3.17~3.55和2.62×1012~4.63×1012.

胡利芬[10](2011)在《聚苯乙烯热分解反应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用热重法对聚苯乙烯(PS进)行了热分解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PS呈两段热解,主要发生在340520℃区间,在该范围内,PS在400444℃达到最大热解速率;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其最大热解速率对应的峰温有所升高,热解起始、终止温度也相应提高,但最终质量分数基本一致,为4.4%4.8%。采用等转化率法和比较法求解得到PS热解过程的动力学三因子,其活化能为136.76kJ/mol,指前因子lnA为2628,动力学机理函数的积分形式为。用反应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模拟,模拟准确度很高,标准偏差为0.048。

二、二水草酸锌脱水的热分解动力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水草酸锌脱水的热分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废旧锂离子电池中LiCoO2高温热解还原机理及钴的回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锂离子电池简介
        1.2.1 电池分类
        1.2.2 电池结构组成
        1.2.3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1.3 锂离子电池回收处理的意义
        1.3.1 资源性
        1.3.2 污染性
    1.4 废旧锂离子电池资源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1.4.1 预处理过程
        1.4.2 电池正极活性物质与铝箔的分离
        1.4.3 钴的浸出过程
        1.4.4 化学纯化过程
    1.5 研究目标与内容
    1.6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设备
        2.3.1 预处理设备
        2.3.2 高温热解设备
        2.3.3 检测与表征设备
第三章 废旧锂离子电池的放电及破碎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电池放电方法
        3.2.2 放电后溶液污染物检测
        3.2.3 电池内芯破碎流程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废旧锂离子电池放电效率分析
        3.3.2 放电后溶液污染物检测结果与分析
        3.3.3 电池内芯破碎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氮气环境下电极材料碳热还原反应机理探究
    4.1 引言
    4.2 碳热还原反应机理探究
    4.3 氮气气氛下的碳热还原反应探究
        4.3.1 实验方法
        4.3.2 结果与分析
    4.4 碳热还原过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钴酸锂碳热还原的热反应动力学研究
    5.1 引言
    5.2 TG曲线的动力学分析
        5.2.1 氧化方程式的建立
        5.2.2 热分析动力学三因子的计算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热解产物中钴的回收
    6.1 引言
    6.2 Li_2CO_3的回收
    6.3 H_2SO_4-H_2O_2体系浸出钴
        6.3.1 实验方法及流程
        6.3.2 酸浸实验结果与分析
        6.3.3 酸浸实验响应面优化
    6.4 (NH_4)_2C_2O_4溶液沉淀酸浸液中的钴
        6.4.1 实验方法
        6.4.2 沉钴实验结果与分析
        6.4.3 回收产物CoC_2O_4的表征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论文参与课题项目

(2)PET解聚过中间产物的热降解动力学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PET解聚
        1.1.1 PET
        1.1.2 PET解聚主要方法
        1.1.2.1 PET常规解聚
        1.1.2.2 PET微波解聚
        1.1.3 PET微波水解
        1.1.3.1 PET水解机理
        1.1.3.2 PET水解动力学研究
        1.1.3.3 PET水解研究进展
        1.1.4 本课题组对PET水解的研究
    1.2 热分析方法
        1.2.1 TG
        1.2.2 DTA
        1.2.3 DSC
    1.3 高分子热分析动力学方法
        1.3.1 热分析动力学方法
        1.3.1.1 等温法
        1.3.1.2 非等温法
        1.3.2 热分析曲线的动力学分析
        1.3.2.1 积分法
        1.3.2.2 微分法
        1.3.3 PET热分析动力学研究
        1.3.3.1 PET热降解
        1.3.3.2 PET热降解动力学研究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1 实验仪器与设备
        2.1.2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3 中间产物的分析与表征方法
        2.3.1 红外光谱分析
        2.3.2 扫描电镜分析
        2.3.3 端羧基含量的测定
        2.3.4 分子量及其分布的测定
        2.3.5 热重分析
第三章 PET解聚过程中间产物的表征
    3.1 引言
    3.2 红外光谱分析与讨论
    3.3 扫描电镜分析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ET解聚过程中间产物的端羧基含量测定
    4.1 引言
    4.2 端羧基含量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结论
第五章 PET解聚过程中间产物分子量及其分布的测定
    5.1 引言
    5.2 标准曲线的绘制
    5.3 分子量及其分布的测定
        5.3.1 PET树脂切片的分子量及其分布
        5.3.2 PET解聚过程中间产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PET解聚过程中间产物热降解动力学研究
    6.1 引言
    6.2 热分解行为
    6.3 最可能机理函数的确定
    6.4 热降解动力学方法的确定
        6.4.1 C-R法
        6.4.2 MKN法
        6.4.3 Satava法
        6.4.4 Kissinger法
        6.4.5 Achar法
        6.4.6 Ozawa法
    6.5 PET解聚过程中间产物的热降解动力学分析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和投稿的文章

(3)高铁三水铝石型铝土矿中提取铁和铝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铝土矿资源概况
        1.1.1 国内外铝土矿资源及消费情况
        1.1.2 我国铝土矿资源的特点
    1.2 高铁铝土矿概况
        1.2.1 高铁三水铝石型铝土矿分布及特点
        1.2.2 高铁三水铝石型铝土矿综合利用研究现状
    1.3 热分析动力学理论
        1.3.1 热分析方法简介
        1.3.2 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1.3.3 热分析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1.3.4 热分析动力学的特点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思路及内容
第2章 氢气还原高铁铝土矿提铁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分析
        2.2.2 实验原理
        2.2.3 实验试剂及设备
        2.2.4 实验流程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预氧化焙烧结果分析
        2.3.2 还原温度的影响
        2.3.3 还原时间的影响
        2.3.4 原料粒度的影响
        2.3.5 磁选实验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碳粉还原高铁铝土矿提铁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分析
        3.2.2 实验原理
        3.2.3 实验试剂及设备
        3.2.4 实验流程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还原剂量对还原率的影响
        3.3.2 还原温度对还原率的影响
        3.3.3 还原时间对还原率的影响
        3.3.4 熔剂用量对还原率的影响
        3.3.5 磁选后物料物相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富铝渣提取氧化铝工艺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分析
        4.2.2 实验原理
        4.2.3 实验试剂及设备
        4.2.4 实验流程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焙烧温度对提取率的影响
        4.3.2 焙烧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
        4.3.3 混料比对提取率的影响
        4.3.4 焙烧熟料分析
        4.3.5 提铝渣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铁铝土矿还原动力学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理
        5.2.2 实验试剂及设备
        5.2.3 实验流程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氢气还原高铁铝土矿热分析
        5.3.2 反应机理函数确定及动力学计算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4)深度还原高铁铝土矿提取铁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铝土矿资源概况
        1.1.1 世界铝土矿资源分布
        1.1.2 中国铝土矿概况及特点
        1.1.3 我国铝土矿资源供需矛盾及对策
    1.2 我国高铁铝土矿资源的概况
    1.3 综合利用高铁铝土矿的技术
        1.3.1 “铁铝分选”法
        1.3.2 “先铝后铁”法
        1.3.3 “先铁后铝”法
        1.3.4 酸法
    1.4 热分析动力学理论
        1.4.1 热分析方法简介
        1.4.2 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1.4.3 热分析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1.4.4 热分析动力学的特点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氢气还原高铁铝土矿提取铁粉的工艺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概述
        2.2.2 实验原料分析
        2.2.3 实验试剂、设备
        2.2.4 实验方法
        2.2.5 检测方法
        2.2.6 实验流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还原温度的影响
        2.3.2 还原时间的影响
        2.3.3 料层厚度的影响
        2.3.4 验证实验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天然气还原高铁铝土矿提取铁粉的工艺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概述
        3.2.2 实验检测方法
        3.2.3 实验试剂及设备
        3.2.4 实验方法
        3.2.5 实验流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还原温度对还原高铁铝土矿的影响
        3.3.2 还原时间对还原高铁铝土矿的影响
        3.3.3 料层厚度对还原高铁铝土矿的影响
        3.3.4 磁选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铁铝土矿还原动力学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4.2.2 试验方法及流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氢气还原纳米氧化铁反应机理函数的确定及动力学计算
        4.3.2 氢气还原高铁铝土矿中氧化铁的动力学研究
        4.3.3 高铁铝土矿中三水铝石脱水动力学的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5)新型DOPO基阻燃剂的合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原材料
    1.2 仪器与设备
    1.3 合成路线
        (1) 3- (2-羟异丙基) -5-甲基恶唑的合成。
        (2) 终产物的合成。
        (3) 复合材料的制备。
    1.4 性能测试
2 结果与讨论
    2.1 产物的红外光谱
    2.2 产物在空气气氛中的热失重分析
    2.3 与PUR混合发泡后复合材料的热失重分析
        (1) 在氮气气氛中。
        (2) 在空气气氛中。
3 结论

(6)水氯镁石纯碱反应结晶—煅烧制备高纯氧化镁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镁资源
    1.2 氧化镁概况及应用前景
    1.3 本课题研究意义和内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氧化镁的制备方法
        2.1.1 气相氧化法
        2.1.2 直接煅烧法
        2.1.3 反应结晶-煅烧法
        2.1.4 其他方法
    2.2 反应结晶-煅烧制备氧化镁研究进展
        2.2.1 碳化沉镁
        2.2.2 碱化沉镁
    2.3 反应结晶溶解度热力学研究进展
        2.3.1 固液相平衡理论
        2.3.2 普遍化溶解度方程
        2.3.3 溶解度测定方法
第3章 五水碳酸镁稳定性及溶解度研究
    3.1 五水碳酸镁稳定性研究
        3.1.1 五水碳酸镁在水中的稳定性
        3.1.2 五水碳酸镁在氯化钠溶液中的稳定性
    3.2 溶解度测定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3.2.2 实验方法及装置
        3.2.3 溶解平衡时间
        3.2.4 五水碳酸镁溶解度
    3.3 五水碳酸镁的溶解度模型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反应结晶制备五水碳酸镁过程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原料及试剂
        4.1.2 实验仪器及装置
        4.1.3 实验方法
        4.1.4 产品检测及表征方法
    4.2 五水碳酸镁制备过程研究
        4.2.1 反应停留时间的影响
        4.2.2 反应温度的影响
        4.2.3 反应物浓度的影响
        4.2.4 添加剂NaHCO_3量的影响
        4.2.5 优化条件下五水碳酸镁表征
    4.3 五水碳酸镁洗涤过程研究
        4.3.1 洗涤水量的影响
        4.3.2 洗涤次数的影响
        4.3.3 洗涤温度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五水碳酸镁煅烧热分解过程研究
    5.1 热解动力学研究
        5.1.1 实验样品及分析条件
        5.1.2 五水碳酸镁热解过程
    5.2 理论分析
        5.2.1 活化能E_α的求取
        5.2.2 反应机理函数G(α)与指前因子A的求取
    5.3 热分析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5.3.1 求取活化能E_α
        5.3.2 判定反应机理函数并求取指前因子A
    5.4 高纯氧化镁煅烧工艺研究
        5.4.1 实验部分
        5.4.2 产品检测及分析方法
        5.4.3 煅烧温度的影响
        5.4.4 煅烧时间的影响
        5.4.5 煅烧方式的影响
        5.4.6 氧化镁表征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废弃水氯镁石热解制备高纯镁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废弃水氯镁石的资源化
        1.2.1 水氯镁石性质和用途
        1.2.2 氧化镁与镁砂的性质和用途
        1.2.3 氧化镁与镁砂的生产概况
    1.3 氧化镁与镁砂生产技术
        1.3.1 氧化镁制备技术
        1.3.2 镁砂制备技术
        1.3.3 氧化镁与镁砂生产装备
    1.4 水氯镁石热解机理研究
        1.4.1 水氯镁石热解机理及产物
        1.4.2 水氯镁石热解动力学
    1.5 镁砂烧结过程研究
        1.5.1 粉末烧结理论基础
        1.5.2 添加剂对镁砂烧结的影响
        1.5.3 氧化镁烧结动力学
    1.6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水氯镁石热解机理研究
    2.1 空气气氛下MgCl_2·6H_2O热解机理
        2.1.1 MgCl_2·6H_2O热解曲线
        2.1.2 MgCl_2·6H_2O热解产物
        2.1.3 MgCl_2·6H_2O热解机理
    2.2 MgCl_2·6H_2O热解动力学
        2.2.1 单升温速率法研究MgCl_2·6H_2O热解动力学
        2.2.2 多升温速率法研究MgCl_2·6H_2O热解动力学
    2.3 氯化氢气氛下MgCl_2·6H_2O热解机理
    2.4 微波强化下MgCl_2·6H_2O热解机理
    2.5 小结
第3章 轻烧氧化镁与镁砂制备工艺研究
    3.1 轻烧氧化镁制备工艺
        3.1.1 实验
        3.1.2 不同煅烧条件下的产物
        3.1.3 煅烧条件对氧化镁活性影响
    3.2 镁砂制备工艺
        3.2.1 实验
        3.2.2 轻烧温度对镁砂性能的影响
        3.2.3 球磨时间对镁砂性能的影响
        3.2.4 成形压力对镁砂性能的影响
        3.2.5 烧结时间对镁砂性能的影响
    3.3 小结
第4章 镁砂制备过程杂质及添加剂行为研究
    4.1 实验
    4.2 原料对镁砂性能的影响
    4.3 杂质对镁砂性能的影响
        4.3.1 氯化钠对镁砂性能的影响
        4.3.2 硫酸镁对镁砂性能的影响
        4.3.3 硫酸钾对镁砂性能的影响
        4.3.4 硼对镁砂性能的影响
    4.4 添加剂对镁砂性能的影响
        4.4.1 氯化锂对镁砂性能的影响
        4.4.2 二氧化钛对镁砂性能的影响
        4.4.3 二氧化锆对镁砂性能的影响
        4.4.4 二氧化铈对镁砂性能的影响
    4.5 小结
第5章 氧化镁烧结与晶粒生长动力学研究
    5.1 实验
    5.2 氧化镁烧结初期动力学
        5.2.1 烧结初期动力学模型
        5.2.2 氧化镁烧结初期动力学分析
    5.3 氧化镁晶粒生长动力学
        5.3.1 MgO晶粒生长动力学模型
        5.3.2 MgO晶粒生长指数
        5.3.3 MgO晶粒生长活化能
        5.3.4 TiO_2促进MgO晶粒生长的机理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存在不足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8)聚氨酯用反应型阻燃剂的制备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表格目录
插图目录
主要符号对照表
英文单词与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燃烧简介
    1.2 高聚物的燃烧理论
    1.3 聚氨酯
        1.3.1 聚氨酯的制备
        1.3.2 聚氨酯的应用
        1.3.3 聚氨酯的燃烧
    1.4 阻燃概论与阻燃剂
        1.4.1 按组分的不同分类
        1.4.2 按使用方法分类
        1.4.3 按所含阻燃元素分类
    1.5 阻燃剂的阻燃机理
        1.5.1 卤系阻燃剂的阻燃机理
        1.5.2 磷系阻燃剂的阻燃机理
        1.5.3 氮系阻燃剂的阻燃机理
        1.5.4 协同阻燃机理
        1.5.5 无机阻燃剂的阻燃机理
    1.6 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1.8 主要研究内容
    1.9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聚合物燃烧过程热降解动力学分析
    2.1 动力学方程推导
    2.2 动力学方程的计算
    2.3 聚氨酯热分析过程的计算
        2.3.1 空气氛围中的测试与分析
        2.3.2 氮气氛围中的测试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磷酸三聚氰胺盐类阻燃剂的合成与实验研究
    3.1 实验药品及实验仪器
    3.2 磷酸三聚氰胺盐的合成与实验研究
        3.2.1 反应时间对产率的影响
        3.2.2 反应温度对产率的影响
        3.2.3 溶剂用量对产率的影响
        3.2.4 三聚氰胺和磷酸的摩尔比对产率的影响
        3.2.5 磷酸三聚氰胺盐最佳合成工艺条件的确定
        3.2.6 产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3.2.7 阻燃剂的热重分析
        3.2.8 阻燃剂 -聚氨酯复合材料热重分析
    3.3 季戊四醇多聚磷酸酯三聚氰胺盐的合成与实验研究
        3.3.1 合成路线
        3.3.2 多聚磷酸用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3.3 反应时间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3.4 温度对实验过程的影响
        3.3.5 三聚氰胺用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3.6 产物最佳合成工艺条件的确定
        3.3.7 产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3.3.8 阻燃剂的热重分析
        3.3.9 阻燃剂 -聚氨酯复合材料的热重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膦酸酯类阻燃剂的合成与实验研究
    4.1 实验药品及实验仪器
    4.2 亚膦酸二乙酯 -甲醛 -二乙醇胺
        4.2.1 合成路线
        4.2.2 反应机理
        4.2.3 反应体系压力对第一步反应程度的影响
        4.2.4 产物的气相色谱分析
        4.2.5 产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4.2.6 阻燃剂 -聚氨酯复合材料的热重分析
        4.2.7 与黑料白料混合发泡过程
        4.2.8 添加二氧化硅之后的热重分析与发泡时间
    4.3 亚膦酸二乙酯 -丙酮 -二乙醇胺
        4.3.1 合成路线
        4.3.2 产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4.3.3 阻燃剂 -聚氨酯复合材料的热重分析
        4.3.4 与黑料白料混合发泡过程
    4.4 亚膦酸二乙酯 -甲醛 -二异丙醇胺
        4.4.1 合成路线
        4.4.2 产物的气相色谱分析
        4.4.3 产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4.4.4 阻燃剂 -聚氨酯复合材料热重分析
        4.4.5 与黑料白料混合发泡过程
        4.4.6 添加二氧化硅之后的热重分析与发泡时间
    4.5 亚膦酸二乙酯 -丙酮 -二异丙醇胺
        4.5.1 合成路线
        4.5.2 产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4.5.3 阻燃剂 -聚氨酯复合材料热重分析
        4.5.4 与黑料白料混合发泡过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DOPO 类阻燃剂的合成初探
    5.1 实验药品及实验仪器
    5.2 DOPO-甲醛 -二乙醇胺
        5.2.1 合成路线
        5.2.2 产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5.2.3 产物的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5.2.4 热重分析
    5.3 DOPO-甲醛 -二异丙醇胺
        5.3.1 合成路线
        5.3.2 产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5.3.3 产物的 NMR 分析
        5.3.4 热重分析
    5.4 DOPO-二氨基二苯甲烷类阻燃剂
        5.4.1 合成路线
        5.4.2 产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5.4.3 产物的 NMR 分析
        5.4.4 热重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计算活化能过程的源代码
    附录 2 聚氨酯原料商品介绍
    Wanefoam RCP36 系列商品详细介绍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9)热重分析法研究小米挤压膨化产品的干燥动力学(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实验
    1.1 材料
    1.2 热重分析
2 热重分析法研究干燥动力学
    2.1热分析动力学过程的数学描述[2]
    2.2 求解活化能
        2.2.1 FWO法
        2.2.2 KAS法
        2.2.3 迭代法
    2.3 确定最概然机理函数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米挤压膨化产品的热失重
    3.2 活化能
    3.3 最概然机理函数
4 结语

(10)聚苯乙烯热分解反应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热重分析
    2.2 PS热解第二阶段动力学研究
        2.2.1 活化能的求解
        2.2.2 机理函数的判定
    2.3 模型对试验数据的拟合
3 结论

四、二水草酸锌脱水的热分解动力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废旧锂离子电池中LiCoO2高温热解还原机理及钴的回收[D]. 朱坤. 广西大学, 2019(12)
  • [2]PET解聚过中间产物的热降解动力学程研究[D]. 王咪咪. 温州大学, 2016(05)
  • [3]高铁三水铝石型铝土矿中提取铁和铝的研究[D]. 金靖云. 东北大学, 2015(12)
  • [4]深度还原高铁铝土矿提取铁粉的研究[D]. 倪剑文. 东北大学, 2014(05)
  • [5]新型DOPO基阻燃剂的合成与研究[J]. 张五一,王喜顺. 工程塑料应用, 2013(04)
  • [6]水氯镁石纯碱反应结晶—煅烧制备高纯氧化镁过程研究[D]. 董碧岚. 华东理工大学, 2013(06)
  • [7]废弃水氯镁石热解制备高纯镁砂研究[D]. 黄琼珠. 华东理工大学, 2013(06)
  • [8]聚氨酯用反应型阻燃剂的制备与实验研究[D]. 张五一.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6)
  • [9]热重分析法研究小米挤压膨化产品的干燥动力学[J]. 赵学伟,魏益民,张波.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4)
  • [10]聚苯乙烯热分解反应动力学研究[J]. 胡利芬. 塑料科技, 2011(04)

标签:;  ;  ;  ;  ;  

二水草酸锌脱水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