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发现脊髓灰质炎Ⅰ型野生病毒

青海省发现脊髓灰质炎Ⅰ型野生病毒

一、青海省发现脊髓灰质炎Ⅰ型野病毒(论文文献综述)

戴诗雨[1](2020)在《病毒样颗粒抗原及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Gn/Gc宿主相互作用组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VLP)是由一个或多个病毒结构蛋白组装形成的颗粒状结构,与天然病毒粒子形态、抗原性相似。VLP缺失病毒的遗传物质,没有复制和感染能力。VLP的免疫原性良好,研制快速,制备成本较低并且安全,在应对新发、突发病毒疾病的疫苗研制中具有独特优势。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是常用的真核表达系统之一,广泛应用于蛋白功能研究,抗原及疫苗制备。我们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构建了几种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VLPs,并初步探究了其作为候选疫苗的免疫原性。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是蚊传黄病毒,近年发现其感染与新生儿小头畸形有关,且能引起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神经系统疾病。目前,对于ZIKV引起的疾病,尚无有效的疫苗和特异性治疗药物,ZIKV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我们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构建了表达ZIKV pr ME蛋白的重组病毒。经蔗糖密度梯度离心,从感染的昆虫细胞中纯化得到由ZIKV pr M蛋白和E蛋白自组装形成的ZIKV VLPs。以ZIKV pr ME VLPs免疫小鼠能够诱导小鼠产生中和抗体,及ZIKV特异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表现出良好的免疫原性,为以VLP为基础的ZIKV疫苗研发奠定了基础。我们也构建了表达ZIKV囊膜蛋白E的重组病毒,结果显示在昆虫细胞中囊膜蛋白E可以不依赖于pr M蛋白共表达组装成与ZIKV病毒粒子形态类似的VLP,并且释放到胞外。E蛋白保留膜融合活性,可以诱导合胞体形成,这一现象同样适用于包括日本脑炎病毒、登革热病毒和蜱传脑炎病毒在内的黄病毒。基于杆状病毒表达黄病毒囊膜蛋白E诱导合胞体形成的现象,我们还建立了靶向黄病毒E蛋白的抗病毒药物筛选平台。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PV)是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的病原体。目前脊灰没有特异治疗方法,只能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目前世界上普遍使用的脊灰疫苗有两种,即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和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IPV)。自从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起全球消灭脊灰行动以来,世界各国大力推广OPV的使用,2015年和2019年,WHO先后宣布Ⅱ型和Ⅲ型脊灰野病毒的消灭。在根除脊灰的最后阶段,OPV和IPV都不可避免存在安全性问题,面临着免疫策略调整的挑战,在无PV的环境下生产疫苗更安全可靠。我们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共表达PV的P1和3CD蛋白,P1前体可以被3CD蛋白酶成功剪切成衣壳蛋白VP0、VP1和VP3,经过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结合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可以纯化出PV VLPs,与天然PV病毒颗粒的形态、大小相似。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 Virus,CCHFV)是一种高致病性病毒,可以导致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一种以出血为典型特征的蜱媒自然疫源性疾病。CCHFV感染能引起人发热、出血以及多器官的功能衰竭,进而导致死亡,致死率高达30%-50%,没有有效的抗CCHFV的药物和疫苗,CCHFV是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在我国病毒分类目录中,CCHFV属于第一类危害程度的病毒;在国外,CCHFV是生物安全4级的病毒。CCHFV在体外通过细胞培养进行病毒的分离和扩增较困难,极大限制了CCHFV的研究进展。我们构建重组病毒在昆虫细胞中共表达CCHFV的膜蛋白和核衣壳蛋白,或者单独表达膜蛋白。通过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成功从感染的细胞中制备出CCHFV VLPs。CCHFV病毒粒子表面是膜蛋白Gn和Gc,为了形成感染性病毒粒子,膜蛋白前体在细胞内经过复杂的剪切、加工和定位从而形成结构蛋白Gn和Gc,非结构蛋白GP160,GP85,GP38和NSm。在整个生命周期中CCHFV膜蛋白Gn和Gc在病毒入侵、膜融合、致病性、宿主选择和免疫逃逸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对CCHFV膜蛋白Gn和Gc宿主互作蛋白的研究,探索CCHFV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有利于了解CCHFV的分子生物学,找到病毒感染的关键宿主因子。为了研究CCHFV膜蛋白Gn/Gc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我们首先制备了CCHFV膜蛋白Gn/Gc的单克隆抗体。以原核表达的Gn/Gc胞外区作为免疫原免疫小鼠,通过有限稀释法,以真核表达的Gn/Gc蛋白作为检测抗原,经ELISA方法初筛融合上清,结合蛋白免疫印迹分析和细胞免疫荧光检测。经过综合评定和比较,筛选出8株Gn单克隆化的杂交瘤细胞和10株Gc单克隆化的杂交瘤细胞。分别以不同截短形式的Gn/Gc原核表达蛋白为抗原,对融合上清的识别区段进行鉴定,最终鉴定出2株Gn单克隆抗体和1株Gc单克隆抗体及其识别的抗原表位。为了探索膜蛋白Gn/Gc的宿主互作蛋白,我们以带有Twin-strep标签的Gn或Gc作为诱饵蛋白,对样品进行细胞亲和纯化-质谱(AP-MS)鉴定。共鉴定出45个Gn或Gc相关宿主蛋白,结合生物信息学深入挖掘和分析,并通过免疫荧光等方法对质谱结果有效性进行验证。综上所述,我们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成功构建了ZIKV VLPs,PV VLPs和CCHFV VLPs。对ZIKV VLPs免疫原性的初步探索表明其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有希望成为ZIKV候选疫苗。基于杆状病毒表达的黄病毒E蛋白诱导合胞体的现象,建立了针对黄病毒E蛋白的抗病毒药物筛选平台。筛选出2株CCHFV Gn单克隆抗体和1株Gc单克隆抗体。并通过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鉴定分析了CCHFV膜蛋白Gn/Gc的宿主互作蛋白,可以促进全面地了解膜蛋白Gn/Gc与宿主的关系,对认识CCHFV感染相关过程,后续功能分析及药物靶点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李崇亥,赵生仓,范丽霞,巴卓玛,李得恩[2](2019)在《青海省2013-2017年脊髓灰质炎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青海省2013-2017年急性驰缓性麻痹(Acll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与健康人群的病原学进行监测,为维持无脊灰状态提供准确、可靠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RD、L20B细胞对AFP病例及健康人群的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分离到的脊髓灰质炎毒株送至国家脊髓灰质炎实验室进行鉴定。结果 2013-2017年共接收AFP病例粪便标本106份,分离到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PV) 1株,分离率为0. 94%,分离到非脊灰肠道病毒(NonPolio Enterovirus,NPEV) 11株,分离率为10. 38%。共接收全省健康人群粪便标本790份,分离到PV 6株,分离率为0. 76%,分离到NPEV 143株,分离率为18. 10%。AFP病例及健康人群标本中分离到的所有PV毒株中,PVⅠ型5株,PVⅢ型1株,PVⅠ+PVⅢ混合型1株,均为脊灰疫苗相关株,无脊灰野病毒株。结论青海省2013-2017年无本地脊灰野毒株病例流行,阻断了脊灰本地野病毒的传播,保持了无脊灰状态。

左飞虎,宋江林[3](2018)在《桃源县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免疫水平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桃源县人群脊髓灰质炎免疫水平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推进我县脊髓灰质炎免疫工作持续、深入地开展。方法 2016年在全县范围内随机抽取不同年龄人群227名,分析脊髓灰质炎免疫水平。结果脊髓灰质炎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4.27%、93.83%和89.87%;脊髓灰质炎几何平均滴度分别为1:149.11、1:100.87和1:40.85;不同年龄组人群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与Ⅰ、Ⅱ、Ⅲ型抗体几何平均滴度呈负相关(r=-0.439、-0.461、-0.390,均P<0.05)。结论桃源县人群具有较高的脊髓灰质炎抗体水平,已形成了有效的针对脊髓灰质炎的免疫屏障。

向泽林,何奔,沈国初,杜哲群,许荣全[4](2018)在《2017年嘉兴市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与传播风险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嘉兴市辖区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与传播风险进行评估,为进一步做好维持无脊灰和防范脊灰野病毒输入提供依据。方法:从人群免疫情况、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及脊灰野病毒输入风险对辖区分别评分,根据综合评分结果进行风险评估。结果:(1)综合评分结果:以县(区、市)为单位,脊灰输入风险综合评估得分介于4.511.5分之间,由高到低依次为海宁市(11.5分)、海盐县和桐乡市(各7.5分)、嘉善县(6.5分)、秀洲区和平湖市(各5.5分)、南湖区(4.5分)。对各县(区、市)综合评分进行四分位数统计:P25=5.5,P50=6.5,P75=7.5,判定海宁市相对风险高,海盐县、桐乡市和嘉善县相对风险中等,秀洲区、平湖市和南湖区相对风险低。(2)单项评分结果:以县(区、市)为单位,人群脊灰疫苗基础免疫水平风险评估得分介于0.54.5分之间,由高到低依次为秀洲区(4.5分)、嘉善县和桐乡市(3.5分)、海盐县和平湖市(2.5分)、南湖区(1.5分)、海宁市(0.5分);AFP病例监测情况评分介于08分之间,由高到低依次为海宁市(8分)、秀洲区、海盐县和桐乡市(各1分)、南湖区、嘉善县和平湖市(各0分);脊灰野病毒输入风险评估得分介于03之间,除秀洲区0分外,南湖区、嘉善县、海盐县、海宁市、平湖市和桐乡市均3分。结论:嘉兴市人群脊髓灰质炎免疫接种屏障稳固,监测系统运转均良好,监测系统灵敏性、完整性均较高、输入风险相对较低,具有及时识别和发现脊髓灰质炎病例的能力,但个别地区仍存在薄弱环节,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与传播风险相对偏高,应采取措施及时提高人群免疫水平,加强疫情监测,科学有效地防控脊髓灰质炎疫情输入和传播。

刘晓庆,刘师文,肖芳,施勇,李健雄,熊英[5](2017)在《2013年至2015年江西省脊髓灰质炎实验室细胞敏感性监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脊髓灰质炎(脊灰)实验室2013年至2015年所用细胞系对脊灰病毒的敏感性,为维持无脊灰工作提供可靠的质量保证。方法选择江西省脊灰实验室2015年制备的Sabin株Ⅰ﹑Ⅱ﹑Ⅲ型质量控制株,以及国家脊灰实验室提供的合格的无支原体污染的RD和L20B细胞系,采用96孔微量培养板滴定法测定2013年至2015年江西省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脊髓灰质炎(脊灰)实验室所用细胞系对脊灰病毒的敏感性。结果江西省脊灰实验室20132015年细胞敏感性试验结果 :人横纹肌肉瘤细胞(RD)细胞均值及标准差为:Ⅰ型7.32±0.23,Ⅱ型6.97±0.20,Ⅲ型6.88±0.23;转人脊灰病毒受体的小鼠肺细胞系(L20B)细胞均值及标准差为:Ⅰ型7.03±0.19,Ⅱ型6.93±0.14,Ⅲ型6.62±0.18,与江西省脊灰实验室质量控制标准株(Laboratory quality control standard,LQC)的参考值相比其滴度均波动在±0.5log10CCID50/0.1ml以内。结论 2013年至2015年江西省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脊髓灰质炎(脊灰)实验室所用细胞系对脊灰病毒的敏感性良好。

刘晓庆,肖芳,刘师文,李健雄,施勇,熊英[6](2017)在《江西省2013年至2015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病原学监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江西省2013年至2015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病原学监测,为证实江西省消灭脊髓灰质炎提供准确的、可靠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L20B、RD细胞继续脊髓灰质炎病毒分离,脊髓灰质炎毒株通过ITD方法进行型内鉴定,若为复合型毒株再经过血清中和实验分单型后,送至国家脊髓灰质炎实验室进行序列测定。结果 2013年至2015年共接收1058份AFP病例粪便标本,其中有28份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83份分离出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分离率分别为2.65%,7.84%;接收AFP病例接触者粪便标本57份,分离出脊灰病毒2份和非脊灰肠道病毒7份,平均分离率分别为3.51%,12.28%;在2013年分离出一例疫苗衍生株病例,未发现脊灰野病毒。结论江西省脊髓灰质炎病毒学监测处于较高的水平,江西省2013年至2015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病中未发现脊灰野病毒,但检出VDPV,提示我们要警惕疫苗株的变异,应继续加强监测。

李锋平,洪思让,吕文辉,陈雅红,刘江艺[7](2016)在《泉州市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传播风险和应急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估泉州市辖区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传播风险,提出科学防控脊髓灰质炎疫情的关键点和应急策略。方法根据人群免疫、AFP病例监测、输入风险情况等指标综合分析评价,采用数理综合法评估泉州市各市区县脊髓灰质炎病毒输入与传播风险。结果综合评分的上、下四分位数分别为P25=8.0和P75=15.25,泉州市辖12个县市区中安溪县、石狮市和惠安县的综合分分别为21分、16分和16分,为高风险;南安市、永春县、晋江市和德化县分别为15分、13分、10分、10分,为中风险;鲤城区、泉港区和台商投资区各8分,丰泽区和洛江区均为0分,为低风险。结论泉州市存在脊灰野病毒输入传播的风险点,对此要建立"以WPV输入与传播风险评估为重点,强化一线医务人员和检疫人员流行病学观念,加强适龄儿童基础免疫和AFP病例监测并重"的应急策略。

邱小兵[8](2015)在《2005-2012年遂宁市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四川省遂宁市2005-2012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和评价监测系统运转情况。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AFP病例流行病学特征,按全国AFP监测方案要求评价监测系统运转情况。结果 2005-2012年全市共报告AFP病例146例,均为非脊髓灰质炎病例,死亡4例,1例Ⅲ型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VDPV(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es)病例。15岁以下儿童AFP病例平均报告发病率3.25/10万;病例分布在全市2区3县,大英县2008、2011年和安居区2009、2011年无AFP病例报告。发病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69.86%);男女性别比为2.11∶1;免疫史3次及以上者占79.45%;临床诊断以格林巴利综合征为主(22.60%)。2005-2012年,平均48 h内调查率100%、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91.10%、粪便标本7 d内送达率98.63%、随访表75 d内送达率96.58%。结论 2005-2012年遂宁市AFP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和及时性达到WHO和卫生部要求,及时发现了VDPV病例。

张志将,雷正龙,谢铮,尹慧,郭岩[9](2014)在《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行动25周年的回顾与展望:消灭最后的千分之一》文中认为自1988年的第41届世界卫生大会发起"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行动",至2013年第66届世界卫生大会已经25周年。本文总结了这25年间全球和中国在消灭脊髓灰质炎行动中所取得的成果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障碍,并展望下一阶段的目标。

张颖,罗会明[10](2013)在《脊髓灰质炎流行病学状况及风险识别》文中指出中国自1995年即无本土脊髓灰质炎(脊灰)野病毒(Wild Poliovirus,WPV)病例报告。2000年,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证实无脊灰。但截至2011年,全球尚有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和印度四个国家存在本土WPV的传播,并导致2006~2010年,全球34个已证实无脊灰的国家发生了WPV的输入和传播,脊灰死灰复燃。只要全球尚有WPV存在,尤其中国周边有脊灰流行国家,中国就存在WPV输入传播的风险。现就全球及中国脊灰流行病学状况进行综述,并分析识别影响WPV输入传播的风险因素。

二、青海省发现脊髓灰质炎Ⅰ型野病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海省发现脊髓灰质炎Ⅰ型野病毒(论文提纲范文)

(1)病毒样颗粒抗原及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Gn/Gc宿主相互作用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病毒样颗粒疫苗的研究进展
        1.1.1 病毒样颗粒疫苗的简介
        1.1.2 病毒样颗粒疫苗的表达系统
        1.1.3 病毒样颗粒疫苗发展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1.2 寨卡病毒及其疫苗的研究进展
        1.2.1 寨卡病毒的流行病学
        1.2.2 寨卡病毒的分类
        1.2.3 寨卡病毒结构和基因组结构
        1.2.4 寨卡病毒的生命周期
        1.2.5 寨卡病毒E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研究
        1.2.6 寨卡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
    1.3 脊髓灰质炎病毒及其疫苗的研究进展
        1.3.1 脊髓灰质炎的流行现状
        1.3.2 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生物学
        1.3.3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研究进展
    1.4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研究进展
        1.4.1 CCHFV的生物学
        1.4.2 CCHFV的临床流行病学
        1.4.3 CCHF的预防
        1.4.4 CCHFV疫苗的研究进展
        1.4.5 CCHFV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2章 寨卡病毒样颗粒的构建和免疫原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细胞、病毒与菌株
        2.1.2 试剂
        2.1.3 抗体与抗体制备
        2.1.4 重组杆状病毒v Ac-Zpr ME的构建
        2.1.5 ZIKV病毒蛋白的表达和鉴定
        2.1.6 ZIKV病毒样颗粒和病毒粒子的纯化与检测
        2.1.7 ZIKV VLPs的免疫原性评价
    2.2 实验结果
        2.2.1 重组杆状病毒v Ac-Zpr ME的构建
        2.2.2 ZIKV pr M和 E蛋白形成VLPs
        2.2.3 ZIKV VLPs的免疫原性研究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基于杆状病毒表达的VLP诱导合胞体现象的抗黄病毒药物筛选方法的建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细胞、病毒、菌株与质粒
        3.1.2 试剂
        3.1.3 抗体与抗体纯化
        3.1.4 重组杆状病毒的构建
        3.1.5 质粒的构建及转染实验
        3.1.6 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
        3.1.7 免疫荧光分析
        3.1.8 ZIKV滴度测定(空斑实验)
    3.2 实验结果
        3.2.1 杆状病毒表达的黄病毒E蛋白诱导Sf9细胞形成合胞体
        3.2.2 黄病毒E蛋白在Sf9细胞中的细胞定位研究
        3.2.3 ZIKV prME和E蛋白形成VLPs
        3.2.4 基于杆状病毒表达的黄病毒E蛋白诱导合胞体现象的抗病毒筛选
        3.2.5 AMS通过影响病毒入侵抑制黄病毒感染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脊髓灰质炎病毒样颗粒的构建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细胞与菌株
        4.1.2 试剂
        4.1.3 抗体与抗体制备
        4.1.4 重组杆状病毒的构建
        4.1.5 病毒样颗粒的纯化和鉴定
    4.2 实验结果
        4.2.1 PVⅡP1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4.2.2 重组杆状病毒的构建
        4.2.3 PVⅡVP0,VP1和VP3 蛋白形成VLPs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样颗粒的构建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细胞、病毒与质粒
        5.1.2 试剂
        5.1.3 抗体
        5.1.4 重组杆状病毒的构建
        5.1.5 病毒样颗粒的纯化和鉴定
    5.2 实验结果
        5.2.1 重组杆状病毒v Ac-Gn Gc NP和 v Ac-Gn Gc的构建
        5.2.2 CCHFV VLPs的纯化和鉴定
    5.3 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CCHFV膜蛋白Gn/Gc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表位鉴定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菌株、质粒与细胞系
        6.1.2 试剂
        6.1.3 CCHFV膜蛋白Gn/Gc胞外区的诱导表达
        6.1.4 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流程
        6.1.5 小鼠血清和杂交瘤细胞上清识别能力的检测
        6.1.6 单克隆抗体线性识别位点的鉴定
    6.2 实验结果
        6.2.1 小鼠血清的检测
        6.2.2 CCHFV膜蛋白Gn/Gc单克隆抗体的筛选
        6.2.3 CCHFV膜蛋白Gn/Gc单克隆抗体识别表位的鉴定
    6.3 讨论
    6.4 小结
第7章 CCHFV膜蛋白Gn/Gc宿主相互作用组的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细胞、病毒、菌株与质粒
        7.1.2 试剂
        7.1.3 抗体
        7.1.4 细胞转染
        7.1.5 免疫沉淀(Immunoprecipitation,IP)
        7.1.6 非标定量质谱分析
        7.1.7 生物信息学分析
        7.1.8 免疫荧光和共聚焦实验
    7.2 实验结果
        7.2.1 诱饵蛋白Gn/Gc及其宿主互作蛋白的SDS-PAGE和 Western blot分析
        7.2.2 膜蛋白Gn/Gc宿主互作蛋白的非标定量质谱分析
        7.2.3 膜蛋白Gn/Gc宿主互作蛋白的GO和 KEGG通路富集分析
        7.2.4 膜蛋白Gn/Gc宿主互作蛋白的相互作用网络分析
        7.2.5 间接免疫荧光验证质谱结果
    7.3 讨论
        7.3.1 线粒体
        7.3.2 内质网
        7.3.3 细胞骨架
        7.3.4 外泌体和囊泡
    7.4 小结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青海省2013-2017年脊髓灰质炎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和处理
        1.1.1 AFP病例粪便标本
        1.1.2 健康人群粪便标本
    1.2 病毒分离及鉴定
2 结果
    2.1 AFP监测系统敏感性及病例标本采集情况
    2.2 AFP病例粪便标本肠道病毒分离结果
    2.3 健康人群肠道病毒分离结果
    2.4 脊灰病毒株型内鉴别结果
3 讨论

(3)桃源县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免疫水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不同年龄组脊灰抗体水平比较
    2.3 不同性别脊灰抗体水平比较
3 讨论

(4)2017年嘉兴市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与传播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风险评估指标
    1.4 风险评估方法
2 结果
    2.1 人群免疫水平评分
    2.2 AFP病例监测评分
    2.3 输入风险评分
    2.4 综合评分
3 讨论

(5)2013年至2015年江西省脊髓灰质炎实验室细胞敏感性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毒株的选择
    1.2 细胞
    1.3 细胞系敏感性
    1.4 病毒滴度的计算
    1.5 江西省LQC滴度值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6)江西省2013年至2015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病原学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粪便标本来源
    1.2 传代细胞与标准血清
    1.3 病毒分离与鉴定
    1.4 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2013年-2015年AFP病例病毒学监测指针完成情况
    2.2 AFP病例及接触者粪便标本病毒分离及鉴定情况
    2.3 2013年-2015年分离的脊髓灰质炎阳性标本核苷酸变异情况
3 讨论

(7)泉州市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传播风险和应急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1.1.1 人口材料
        1.1.2 监测数据
        1.1.3 疫情数据
    1.2评估方法
2 结果
    2.1 人群免疫情况评分
    2.2 AFP病例监测情况评分
    2.3 输入风险评分
    2.4 泉州市辖区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与传播风险评估综合评分
3 讨论

(8)2005-2012年遂宁市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9)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行动25周年的回顾与展望:消灭最后的千分之一(论文提纲范文)

1“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行动”25周年所取得的成就
2“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行动”所遇到的主要障碍
3 展望下一个目标:消灭最后的千分之一
4 我国目前的状况
5 展望我国下一个目标:挑战与机遇

(10)脊髓灰质炎流行病学状况及风险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1 全球脊灰流行病学状况及消灭脊灰进展
    1.1 WPV本土流行国家
    1.2 输入WPV传播和流行国家
2 我国消灭脊灰进展
    2.1 我国消灭脊灰策略
    2.2 我国消灭脊灰进展
3 输入WPV的风险识别
    3.1 传染源
    3.2 脊灰传播途径
    3.3 易感人群
    3.4 疫情的监测发现与应急能力
    3.5 其他因素

四、青海省发现脊髓灰质炎Ⅰ型野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 [1]病毒样颗粒抗原及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Gn/Gc宿主相互作用组的研究[D]. 戴诗雨.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2020(02)
  • [2]青海省2013-2017年脊髓灰质炎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J]. 李崇亥,赵生仓,范丽霞,巴卓玛,李得恩. 医学动物防制, 2019(03)
  • [3]桃源县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免疫水平分析[J]. 左飞虎,宋江林. 社区医学杂志, 2018(12)
  • [4]2017年嘉兴市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与传播风险评估[J]. 向泽林,何奔,沈国初,杜哲群,许荣全.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8(06)
  • [5]2013年至2015年江西省脊髓灰质炎实验室细胞敏感性监测分析[J]. 刘晓庆,刘师文,肖芳,施勇,李健雄,熊英.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7(03)
  • [6]江西省2013年至2015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病原学监测分析[J]. 刘晓庆,肖芳,刘师文,李健雄,施勇,熊英.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7(02)
  • [7]泉州市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传播风险和应急策略研究[J]. 李锋平,洪思让,吕文辉,陈雅红,刘江艺.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6(05)
  • [8]2005-2012年遂宁市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J]. 邱小兵.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5(10)
  • [9]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行动25周年的回顾与展望:消灭最后的千分之一[J]. 张志将,雷正龙,谢铮,尹慧,郭岩. 中国全科医学, 2014(27)
  • [10]脊髓灰质炎流行病学状况及风险识别[J]. 张颖,罗会明.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13(01)

标签:;  ;  ;  ;  ;  

青海省发现脊髓灰质炎Ⅰ型野生病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