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巴顿——伟大的三角洲蓝调音乐家的故事

查理·巴顿——伟大的三角洲蓝调音乐家的故事

一、CHARLIE PATTON——伟大的三角洲布鲁斯音乐家的故事(论文文献综述)

龙飞宇[1](2021)在《伯顿· W.佩雷蒂《众声飘扬:美国黑人音乐史》的翻译与述评》文中提出

陈颖[2](2021)在《《非裔美国人历史:民权运动至今》(节选)汉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

庞忠海,安若天[3](2021)在《从B.B.King到John Mayer,浅谈布鲁斯风格的延续》文中研究表明追溯现代音乐的根源,纵观现代音乐的历史长河,诞生于美国的布鲁斯(Blues)音乐不仅是现代音乐的鼻祖之一,它的音乐风格也贯穿各类音乐的始终。从20世纪初到现在,放眼整个流行音乐史,布鲁斯音乐的历史地位和对音乐发展的贡献都不可或缺。本文对布鲁斯音乐发展过程中的几个代表人物的生活背景进行探索,研究他们音乐风格的形成,解析他们的吉他演奏技巧。

明亮[4](2020)在《中国爵士乐的文化特质与发展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爵士乐自诞生以来,就以其独特的音乐魅力征服了无数听众和专业音乐家,它最早来源于民间社会底层的非洲黑奴,而如今已风靡了全世界并引领了一代音乐文化,其靠的就是开放包容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艺术魅力;随着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爵士乐“登陆”我国上海、武汉等地,爵士乐在中国开启了近百年的音乐时光,虽然中间因客观因素间断了其发展,但爵士乐也在中国音乐文化中填上了极为重要的一笔;诸如上海老爵士、民族融合爵士等新时代的中国爵士乐,还有各类爵士音乐活动和爵士教育,都完美展现了其内在的核心价值内涵与特点:自由、包容、开放、协作、创新、即兴;所以笔者针对爵士乐所产生的各种音乐文化现象进行调查研究,以历史观、社会学、美学等视角对中国爵士乐的文化特质与发展现状进行总结、梳理与探索。本论文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爵士乐的起源背景与诞生演变进行概述。该部分主要从历史角度,对爵士乐的文化起源、诞生背景及后续融合发展的演变进行梳理,并通过历史实例暗示爵士乐所拥有的基本形态与精神内涵,为后文爵士乐进入中国后的音乐形态延续与本土化转变做铺垫。第二部分:民国时期爵士乐初入中国,对其发展背景和特点进行研究。此时爵士乐大致分为两个方向,一是延续美国爵士乐曲的舞厅乐队演奏,二是中国音乐家将爵士乐本土化为中国音乐作品,例如代表性的《夜上海》、《夜来香》等,并从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分析诠释爵士乐在中国所产生的音乐融创。第三部分:研究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爵士乐的发展现状及其文化特质的演变。列举新时代的中国爵士乐代表性人物,及爵士音乐教育和活动,并深入探讨中国爵士乐所具备的音乐特点、文化特质内涵;此时爵士乐在中国又有了新的文化形态色彩,它已不单单是民国时期的“舞厅音乐”,而转变为徘徊于“高雅艺术”与“流行文化”之间的音乐艺术,爵士乐有了最自由最包容的表达,展现了与现代都市文化的相契相合。

张金[5](2020)在《《旅行的灵魂:柯蒂斯·梅菲尔德的一生》节译实践报告 ——功能对等视角下的英语长句翻译》文中提出本翻译实践报告选用的素材是人物传记《旅行的灵魂:柯蒂斯·梅菲尔德的一生》中的前三章,作者托德·梅菲尔德详细讲述了其父亲精彩的一生,记录了黑人在重重压迫下的贫苦生活。传记作品在文化交流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其文本中蕴含的大量长句大大增加了本次翻译实践的难度。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层面存在诸多差异,因此,本翻译实践报告在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旅行的灵魂:柯蒂斯·梅菲尔德的一生》中的典型案例,对英语长句复杂的句式结构进行分析,讨论译者应如何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使译文读者所获信息和感受与原文读者相似。针对在翻译实践过程中遇到的英语长句的翻译问题,本文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出发,结合英汉语言差异提出了四种翻译方法并加以分析和讨论,希望能为今后此类文本的翻译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余祥生[6](2020)在《刘宓庆翻译美学指导下的蓝调歌词翻译 ——以Deep Blues中的蓝调歌词汉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翻译学家刘宓庆提出,构成审美客体(即原文)特色的美学要素有两类,一类是可诉诸读者听觉与视觉的直观审美信息,如原文的字词、句式、节奏、修辞等;另一类是难以定量的非直观美学构成,如意境、神韵、风貌、情感等。蓝调(布鲁斯)是黑人音乐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不仅在遣词成句方面有显着的语言特征,也体现了鲜明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感情。作为歌词翻译的一种,蓝调歌词的翻译既要考虑微观的语音、字词、句段等语言层面的细节,也要传递宏观的风格、感情、文化等非语言形式的内涵;同时,还须尽可能配合原曲的韵律、顿歇、调性等音乐元素以保证入乐可唱。因此,刘宓庆的翻译美学可以为蓝调歌词翻译提供由小及大、一一对应的理论指导。同时,歌曲翻译家薛范的歌曲译配法则搭建起了译词与音乐之间的桥梁,能够让译词真正切听、切唱。本文基于刘宓庆的翻译美学,通过对《美国南方腹地蓝调》(Deep Blues)中蓝调歌词翻译的分析来探讨该理论如何帮助译者传译。首先,刘宓庆翻译美学可以为蓝调歌词语言系统审美信息的翻译提供思路:在语音层面提醒译者谋求译词韵律、节奏、声调的谐调优美;在词语层面帮助译者借助叠词、习语、变更词性等方式顺应中文读者的审美习惯与演唱规律;在句段层面,启示译者通过句子结构的调整及排比、反复等手法再现蓝调乐段叠波排浪的语势。其次,刘宓庆翻译美学对蓝调歌词非语言系统审美信息的再现具有指导意义:一方面,通过微观审美信息的还原可以再现蓝调的忧郁风致;另一方面,译者可以借助译语读者熟悉的审美心理与中国民歌特色实现部分异质性元素的替代与转化。由此,蓝调原作的音美、形美、意美、情美得以实现统一和再现。研究得出,刘宓庆的翻译美学可以帮助译者精准地从语言系统和非语言系统两个层面把握蓝调歌词审美信息,从而指导译者真正传译出蓝调之美,蓝调之魂。

马婷[7](2020)在《鲍勃·迪伦的诗歌艺术》文中研究说明鲍勃·迪伦(Bob Dylan),20世纪美国伟大的民谣、摇滚艺术家,杰出的诗人和语言大师,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早在上世纪60年代,伴随着迪伦音乐的流行,其诗人身份就得到了广泛关注,他的歌词也被作为诗歌收录在了美国大学的教科书中。鲍勃·迪伦的诗歌以极具特色的语言、独特的叙事艺术、蕴藉丰富的意象,在某种程度上,为现代诗歌发展的新出路提供了案例。论文除绪论与结语外共有四章。第一章分析的是鲍勃·迪伦诗歌的语言层,重点分析了迪伦诗歌语言的“口语化”“反讽性”与“音乐性”特点。第二章剖析的是鲍勃·迪伦诗歌的叙事层,重点分析了迪伦诗歌叙事的三个特色:大量使用叙述者干预的叙述主体,灵活多变的叙述视角,戏剧性的叙述方式。第三章阐析的是鲍勃·迪伦诗歌的意象层,主要分析了迪伦诗歌意象的三个特点:“丰富性”“荒诞性”与“哲理性”。第四章聚焦于鲍勃·迪伦诗歌艺术的现代性意义,重点分析了在文学与音乐的关系、当代音乐与文学的发展路径方面,鲍勃·迪诗歌给音乐界与文学界所带来的启示。

张银霞[8](2019)在《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南方地理空间与政治想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学叙事中的地理空间是一种包含了主观情感体验的构成要素,它与社会的深层权力结构和政治生态有着密切关联。非裔美国文学呈现出突出的地理书写现象,不同时期的作品有着符合各自时代特点的地理景观。作为美国当代最重要的非裔作家,托尼.莫里森的文学世界中充满了对美国南部的想象与书写,这种书写与早期非裔文学中逃离南方的地理叙事不同,南方被象征性地塑造为美国黑人文化的贮留地并对黑人群体的身份等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莫里森的南部地理空间书写修正和补充了白人文学对南方地理空间的想象性呈现,集中展现了作家对黑人群体的历史遭遇及其当代困境的思考。莫里森早期小说滋养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女权运动和民权运动的历史文化环境,作品将南方地理空间和黑人青年的身体实践与种族身份建构联系起来,造成一种深刻的文化“体验”。《秀拉》中匹斯家三代女性通过个人身体实践打破了界域化空间梅德林的深层权力结构,从不同层面完成了女性的主体性建构。《所罗门之歌》中生活于北方都市的黑人青年由于阶级的变化致使其种族身份和价值观失落,后通过深入南方腹地获得民族文化认同。南方乡村保留了非洲和美洲“在场”的诸多痕迹,虽然闭塞而落后,但完整而鲜活的非裔美国传统文化使该地绽放出勃勃生机。它被象征性地塑造为非裔美国人的精神家园,这为此后的南方地理空间叙事定下基调。“历史三部曲”主要以记忆为手段再现了美国内战前后和南部重建时期非裔美国人获得自由及建立家园的种种努力。《宠儿》中人物对南部种植园“甜蜜之家”的记忆重访确证了他们曾经的奴隶身份,鬼魂则打通了生死界限,将过去带入现在,持续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林间空地”仪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黑人的群体性创伤,但真正的自由之路依旧漫长。叙事揭示出,只有直面奴隶制的伤痛记忆,黑人群体才能够获得某种解放。《天堂》展示了非裔美国人建立家园的渴望及其在南部的种种乌托邦实验。黑文是一个位于西南腹地的封闭黑人村镇,它维持了短暂的前现社会模式;其后继者鲁比卷入了现代化进程,突出的肤色政治和代际转换造成了城镇传统的瓦解;女修道院则提供了一个种族平等融合的政治样板,它在一定程度上传达了作家关于黑人理想家园的政治设想。20世纪末,全球化现象和民族主义勃兴的背后是经济繁荣和国际政治环境的宽松,这造成了政治及文化的多元化面貌,文学创作题材进一步得到拓展。莫里森对该现象的关注散见于她不同时期的创作,作品可以被看作是“超越南方”的文学叙事。《柏油娃娃》着重强调了流动的地域与文化身份之间的关系。主人公经历了文化身份的错位、重建,南方小镇也无法改变她“局外人”的命运,最终远赴欧洲,走向身份漫游。《恩惠》出版于奥巴马就职前,小说回溯了美州被殖民时期弗吉尼亚的种族景观并展现了种族主义生产过程。白人移民从欧洲“弃儿”摇身一变成为美洲“主人”,印第安人则成为“本土的背井离乡者”,非洲黑人奴隶被“他者化”。与此相应的法律同时产生,造成了美洲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问题。两部小说依旧涉及到南方地域,同时延续了《所罗门之歌》确立的关于南方想象的基调,但叙事显然超越了对地域本身的执着而趋向更宏大的时代命题。与南方乡村相对的是北方都市,它是现代化进程的产物。莫里森小说中关于都市的引入体现了作家对都市黑人命运的关注。美国黑人的两次移民潮使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历史性转变,进入北方城市的黑人面临着价值观的断裂,《爵士乐》再现了这一历史境遇。一方面,以黑人布鲁斯为灵魂的爵士乐融合了突出的时代精神,被塑造成充满情欲面貌的艺术形式;另一方面,黑人群体的南方经验又赋予了这种艺术形式以严肃而忧伤的美学特质,都市黑人通过它来弥合上述断裂。《家》以战争和种族迫害为题材展现了 20世纪50年代黑人的命运。受到战争创伤和种族迫害的主人公通过南归实现了创伤疗治和自我重塑。南部乡村再次被塑造为当代黑人获得文化救赎的乌托邦。无论是《爵士乐》中对南方乡村的记忆与回望,还是《家》中的返乡,都体现出黑人面对现代社会困境时的一种姿态——回到象征性的南方以获得救赎。可以说,这种地域构想是作家对现代性反思后的选择,也是对早期创作的某种回归。莫里森关于南方的想象性塑造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政治诉求,它始终与黑人群体的境遇密切相关。虚构的南方一方面用于安放他们在美洲南部的历史,使他们在被压抑的“在场”中获得某种历史合法性;另一方面,也更为重要的是,南方被象征性地塑造为非裔美国人的精神家园,这是他们处理当下困境和未来获得多种政治可能性的文化基础。

丁子莹[9](2019)在《通俗文化语境中的鲍勃·迪伦诗歌研究》文中认为鲍勃·迪伦(Bob Dylan,1941-)是世界着名的民谣艺术家,他的反战歌曲《答案在风中飘荡》、《敲响天堂之门》等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认可与喜爱,至今仍传唱不休。他的诗歌兼具民间文化、抗议文化及大众文化的特征,是美国通俗文化的表征。本论文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作为民间文化的迪伦诗歌,它汲取了西方民间文化中的民谣音乐和民间故事,从表达内容和表现形式两方面对传统西方民间文化进行了革新,具体表现为自我意识和个人情绪书写的增多,大量复杂意象的使用以及突破传统程式的音乐编排。其次,作为抗议文化的迪伦诗歌,它反抗美国上世纪60年代的主流文化,具体表现为抗议战争、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它体现了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是其独特的社会历史价值所在。第三,作为大众文化的迪伦诗歌具有流行性和商业性的特质,这是由于它根植于民间,享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也受益于幕后团队的推广和营销,在商业社会中被大众所消费。由于具有较高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它也逐步走向被精英文化吸纳的结局,成为美国通俗文化的主流。

高鲜花[10](2019)在《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1963-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田纳西·威廉斯是20世纪美国继尤金·奥尼尔之后与阿瑟·米勒、爱德华·阿尔比齐名的三大戏剧家之一,在世界戏剧文学和戏剧舞台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玻璃动物园》《欲望号街车》《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等剧更是世界舞台长演不衰的经典剧目。1963年英若诚翻译的威廉斯独幕剧《没有讲出来的话》拉开了中国接受、演出、改编威廉斯戏剧的大幕。威廉斯剧作数量庞大,本论文主要以他几部长剧——《玻璃动物园》《欲望号街车》《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等为基础研究文本,对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译介、舞台搬演/改编、影响等接受和影响状况进行系统考察。威廉斯戏剧创作极具自传性。在剧作中,他为自己同性恋身份而焦虑、为不断患病而厌烦、为创作力下滑而担忧。当他对青春易逝感到恐慌、对死亡倍加恐惧时,他选择了逃离和漂泊,并且为自己构建了一个美好的停留地——中国,希冀能够缓解他的各种焦虑,而此种种都成为他“本色”创作的基本内容。为了完整地体现他的本色,他在创作过程中设置了潜台人物、借鉴了古希腊戏剧结构、运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并辅之以中国戏曲的写意性元素,营造出一个个颇具象征性的艺术世界。20世纪80年代,中国戏剧界集中译介了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玻璃动物园》《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三部作品。从外部环境来看,中国翻译界对威廉斯剧作的译介离不开意识形态、赞助人、诗学等的合力“监管”。从文本内部来看,由于戏剧具有二重性——文学性和表演性,所以中国译家们在译介这三大代表作时主要采用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并偏重文学性,为中国读者呈现出全新的“中国化”译本。在中国戏剧舞台上,威廉斯剧作的搬演与改编演出异彩纷呈,尤其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版的《玻璃动物园》和《欲望号街车》成为近几年来经典的翻译剧演出。而由《欲望号街车》改编的形体剧《纸牌夜布鲁斯》可以说是集合中西戏剧表演特性的一次有益尝试,该剧已经走出国门赢得了世界观众的赞誉。如果说在中国的译介和演出是对威廉斯剧作接受的话,那么,在接受之后威廉斯剧作对中国戏剧与小说创作也产生了有力的影响。中国剧作家秉承他的新现实主义精神和悲剧精神,协同调动灯光、舞美、音乐/音响等多种手段、设置叙述人、运用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手法,形成了独特的心理回忆剧,出现了像赵耀民《良辰美景》这样颇具《玻璃动物园》风骨的佳作。而在海峡对岸,将门之子白先勇不仅在人生历程方面与威廉斯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他的小说创作也深得威廉斯“真传”:运用象征和心理回忆等手法关注同性恋者的喜怒哀乐、对人性暴力进行赤裸裸地揭露和严厉批判、感慨青春易逝、凭吊美人迟暮,这些共同点显示出白先勇是国内受威廉斯影响最深的文学家。

二、CHARLIE PATTON——伟大的三角洲布鲁斯音乐家的故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HARLIE PATTON——伟大的三角洲布鲁斯音乐家的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3)从B.B.King到John Mayer,浅谈布鲁斯风格的延续(论文提纲范文)

一、根源性音乐的诞生
二、蓝调之王B.B.King
三、根源布鲁斯的守护者们
四、穿梭在流行音乐中的John Mayer
五、结语

(4)中国爵士乐的文化特质与发展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目的及意义
    2、研究现状
    3、研究思路与方法
    4、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1章 爵士乐的起源背景与演变
    1.1 劳动歌曲与教堂音乐
    1.2 爵士乐的前奏曲:布鲁斯与拉格泰姆
    1.3 爵士乐的发展概况
        1.3.1 早期爵士乐的发展与积淀
        1.3.2 二战后爵士乐的百花齐放
第2章 民国时期进入中国的爵士乐
    2.1 中国爵士乐的发展背景
        2.1.1 上海开埠与“十里洋场”
        2.1.2 工业文明与社会文化对上海爵士乐传播的影响
    2.2 民国时期爵士乐在上海的发展与演变
        2.2.1 外籍乐手时期
        2.2.2 由中国人形成的爵士音乐活动
    2.3 民国时期爵士乐的特点
        2.3.1 爵士乐与海派都市文化的融创
        2.3.2 “平民化”的音乐审美情趣
第3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爵士乐及其文化特质的演变
    3.1 爵士乐在中国当代的发展状况
        3.1.1 具有代表性的爵士人物
        3.1.2 爵士音乐活动与爵士音乐教育
    3.2 中国爵士乐所具备的特点
        3.2.1 由舞厅音乐到音乐上自由的表达
        3.2.2 徘徊于“高雅艺术”与“流行文化”之间
    3.3 中国爵士乐的文化特质内涵
        3.3.1 爵士乐与都市文化
        3.3.2 爵士乐的核心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旅行的灵魂:柯蒂斯·梅菲尔德的一生》节译实践报告 ——功能对等视角下的英语长句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任务描述
    1.1 文本内容
    1.2 文本分析
第二章 任务过程
    2.1 译前准备
    2.2 翻译过程
    2.3 译后校稿
第三章 理论准备
    3.1 功能对等理论简介
    3.2 长句汉译策略研究
第四章 案例分析
    4.1 顺译法
    4.2 分译法
    4.3 逆译法
    4.4 综合法
第五章 结语
    5.1 翻译实践心得
    5.2 翻译实践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刘宓庆翻译美学指导下的蓝调歌词翻译 ——以Deep Blues中的蓝调歌词汉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项目说明
源语/译语对照语篇
翻译评注
    一 引言
    二 歌曲译配研究现状及翻译美学理论概述
        2.1 蓝调歌词及歌曲译配研究概况
        2.2 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概述及其对蓝调歌曲译配的指导意义
    三 翻译美学指导下蓝调歌词语言系统之美的复现
        3.1 语音层审美信息
        3.1.1 韵律美
        3.1.2 节奏美
        3.1.3 声调美
        3.2 词语层面的审美信息
        3.2.1 善用叠词
        3.2.2 巧用习语
        3.2.3 改变词性
        3.3 句段层审美信息
        3.3.1 句法“变异”
        3.3.2 句子“频度”
    四 翻译美学指导下蓝调歌词非语言系统之美的复现
        4.1 典型情志意象的再现
        4.2 民族审美心理的变通
        4.3 民歌形式信息的加工
    五 结语
参考文献

(7)鲍勃·迪伦的诗歌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鲍勃·迪伦其人其作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3. 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
        3.1 选题意义
        3.2 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
第1章 鲍勃·迪伦诗歌的语言艺术
    1.1 口语化语言
        1.1.1 生活用语的使用
        1.1.2 语气词的使用
    1.2 反讽性语言
        1.2.1 正话反说
        1.2.2 语境误置
    1.3 音乐性语言
        1.3.1 押韵和节奏
        1.3.2 反复
第2章 鲍勃·迪伦诗歌的叙事艺术
    2.1 叙述者干预
        2.1.1 公开的评论
        2.1.2 隐蔽的评论
    2.2 灵活多变的叙述视角
    2.3 戏剧性的叙述方式
        2.3.1 戏剧性的对话
        2.3.2 戏剧性的悬念
第3章 鲍勃·迪伦诗歌的意象运用艺术
    3.1 意象的丰富性
    3.2 意象的荒诞性
    3.3 意象的哲理性
第4章 鲍勃·迪伦诗歌艺术的时代性意义
    4.1 引领音乐走创新发展之路
    4.2 为当代文学与诗歌发展带来新思考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8)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南方地理空间与政治想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少数族裔家园困境与莫里森小说中的地理现象
    二、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阐述
    三、理论基础与研究路径
第一章 体验南方:身体实践与种族身份构想
    第一节 女性主体性建构:《秀拉》中的身体实践
        一、界域化空间:梅德林“底部”
        二、女性身体实践与主体性建构
        三、解域化身体实践的意义
    第二节 塑造南方与文化身份认同:论《所罗门之歌》
        一、先天不足:种族身份与价值观的断裂
        二、沙理玛:非洲和美洲的共生体
        三、黑人文化英雄再造
    小结
第二章 回忆南方:历史记忆与政治理想
    第一节 《宠儿》中的记忆政治
        一、回忆“甜蜜之家”与奴隶身份确证
        二、124号鬼魅与奴隶制遗产
        三、“林间空地”仪式与黑人的自由之路
    第二节 南方乌托邦实验:《天堂》中的政治实践
        一、黑文的创立及其前现代乌托邦形态
        二、鲁比:现代化进程中的黑人城镇
        三、女修道院:种族融合的政治样板
    小结
第三章 超越南方:全球化时代流散群体的伦理关怀
    第一节 《柏油娃娃》中流动的地域与身份
        一、加勒比海骑士岛与文化身份的错位
        二、纽约与黑人文化身份重塑
        三、埃罗和“局外人”
        四、巴黎及其它与身份漫游
    第二节 《恩惠》:殖民时期的种族景观及种族主义生产
        一、从“弃儿”到“主人”:欧洲白人移民的身份转变
        二、“本土的背井离乡者”:印第安人主体性的失落
        三、非洲黑人奴隶的“他者化”
    小结
第四章 回归南方:现代性视野下的地域构想
    第一节 《爵士乐》:音乐、小说形式与政治
        一、爵士乐与小说形式
        二、移民潮、北方都市和爵士乐
        三、南方经验与爵士乐
    第二节 危机与救赎:论《家》的反现代性叙事
        一、战争与人性的失落
        二、人体医学实验、“斗狗”:种族迫害与伦理
        三、南归:塑造乌托邦和文化救赎
    小结
结语
    一、作为虚构和象征的南方
    二、南方与非裔美国人的家园
    三、保守退避抑或野心勃勃?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位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9)通俗文化语境中的鲍勃·迪伦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作为民间文化的迪伦诗歌
    第一节 对于民间文化的继承
        一、化用传统民谣:《来自北方的女孩》、《西班牙皮靴》
        二、改编民间故事:《约翰·韦斯利·哈丁》、《恰似拇指汤姆布鲁斯》
    第二节 对于民间文化的创新
        一、多元化的表达内容:《像一块滚石》、《准是第四街》
        二、个性化的表现形式:《铃鼓先生》、《雨天女人十二与三十五号》
第二章 作为抗议文化的迪伦诗歌
    第一节 对战争的抗议
        一、对战争的直接控诉:《战争大师》、《暴雨将至》
        二、对战争的深远追问:《答案在风中飘荡》、《敲响天堂之门》
    第二节 对种族歧视的抗议
        一、揭露种族歧视现象:《埃米特·蒂尔之死》、《海蒂·卡罗尔的孤独死亡》
        二、拷问种族歧视原因:《只是棋局里的一枚卒子》、《“飓风”》
    第三节 对性别歧视的抗议
        一、反对刻板的女性认识
        二、主张平等的两性关系
第三章 作为大众文化的迪伦诗歌
    第一节 迪伦诗歌的大众文化特性
        一、迪伦诗歌的流行性
        二、迪伦诗歌的商业性
    第二节 精英文化对迪伦诗歌的收编
        一、精英话语系统的进入
        二、精英文化对迪伦诗歌的接受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1963-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 国外研究动态
        (二) 国内研究动态
    三、研究目的
    四、选题意义
    五、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涉及的主要理论
第一章 励志与颓废的传奇—田纳西·威廉斯及其戏剧创作
    第一节 田纳西·威廉斯的生平与创作历程
        一、田纳西·威廉斯的家世渊源
        二、田纳西·威廉斯的戏剧创作与生活轨迹
        (一) 蹒跚登台(1930—1944)
        (二) 炫目表演(1944—1962)
        (三) 暗淡落幕(1963—1969)
        (四) 孤寂谢幕(1970—1983)
    第二节 田纳西·威廉斯的本色书写
        一、威廉斯剧作之逐性
        (一) 同性恋与文学
        (二) 威廉斯剧作之同性恋书写
        (三) 威廉斯同性恋书写之渊源
        二、威廉斯剧作之疾病
        (一) 疾病与文学
        (二) 威廉斯剧作之疾病书写
        (三) 威廉斯疾病书写之渊源
        三、威廉斯剧作之孤独
        (一) 孤独与文学
        (二) 威廉斯剧作之孤独书写
        (三) 威廉斯孤独书写之渊源
        四、威廉斯剧作之漂泊
        (一) 漂泊与文学
        (二) 威廉斯剧作之漂泊书写
        (三) 威廉斯漂泊书写之渊源
    第三节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中的中国形象
        一、欧、美文学及泛文学文本中的中国形象
        (一) 欧洲的中国形象
        (二) 美国的中国形象
        二、威廉斯剧作之中国形象
        (一) 中国形象的书写
        (二) 中国形象书写之溯源
        (三) 中国形象书写之目的
    第四节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的艺术贡献
        一、借鉴古希腊戏剧的经典结构
        (一) 高度集中的封闭式结构
        (二) 跌宕有致的开放式结构
        二、借鉴中国戏曲的写意性表现手法
        (一) 高度神似的虚拟动作设定
        (二) 虚拟时空的设置
        三、化用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故事/历史典故
        (一) 神话故事的有机嵌入
        (二) 历史典故的生动融入
        四、设置“隐而不露”的潜台人物
        (一) 潜台人物掌控出场人物的“现时”命运
        (二) 潜台人物暗示出场人物的将来命运
        五、运用物象丰富的象征手法
        (一) 一花一世界
        (二) 一林一社会
        (三) 一虫一人生
        (四) 一物一世间
        (五) 一色一身份
        (六) 一音一情绪
第二章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译介
    第一节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译介语境
        一、美国文学的译介之旅
        (一) 美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
        (二) 美国戏剧在中国的译介
        二、丰富多元的翻译与译介理论语境
        (一) 中国本土翻译与译介理论
        (二) 西方翻译与译介理论
        三、归化、异化翻译策略
    第二节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翻译与出版
        一、大陆译介:“一枝独秀”到“百家争鸣”
        (一) 第一阶段(“十七年”时期) :政治挂帅、一枝独秀
        (二) 第二阶段(1978— ) :聚焦三剧、各抒译见
        二、港、台译介:共谋中抵抗
        (一) 译介背景:不同政治力量在文学中的角逐竞技
        (二) 港、台地区译介概况
        (三) 译介特点:数量少,重视艺术性
    第三节 各具特色的中文译本—威廉斯剧作中译版本比较
        一、“译彩纷呈”的《欲望号街车》四大译本
        (一) 四大译本各自基本特点
        (二) 四大译本呈现的情感倾向性
        (三) 四大译本中各具特色的创造性叛逆翻译
        (四) 四大译本对文化缺省的处理方法
        二、译味悠长的《玻璃动物园》四大译本
        (一) 四大译本各自基本特点
        (二) 四大译本呈现的雅俗之别与情感倾向
        (三) 四大译本各具特色的创造性叛逆翻译
        (四) 四大译本对文化缺省的处理方法
        三、译见不一的《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两大译本
        (一) 两大译本各自基本特点
        (二) 两大译本呈现的情感倾向性
        (三) 两大译本各具特色的创造性叛逆翻译
        (四) 两大译本对文化缺省的处理方法
第三章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演出
    第一节 永不停歇的“欲望号街车”—《欲望号街车》在中国的搬演与改编演出
        一、《欲望号街车》在中国的演出历程
        (一) 多姿多彩的大陆演出
        (二) 异彩纷呈的港台演出
        二、“野蛮战胜优雅”—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版《欲望号街车》
        (一) 演出概况
        (二) 导演构思
        (三) 生动唯美的舞台呈现
        三、中西合璧的剧坛明珠—北京铁皮屋版《纸牌夜布鲁斯》
        (一) 演出概况
        (二) 导演构思
        (三) 中西合璧的舞台呈现
    第二节 脆弱的玻璃动物之旅—《玻璃动物园》在中国的演出
        一、《玻璃动物园》在中国的演出历程
        (一) 沉寂—爆发的大陆演出
        (二) 持续—稳步的港、澳、台的演出
        二、“生活总是要继续”—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版《玻璃动物园》
        (一) 演出概况
        (二) 导演构思
        (三) 忠实原剧的舞台呈现
    第三节 田纳西·威廉斯其他剧作在中国的搬演
        一、《热铁皮屋顶上的猫》演出概况
        二、《夏与烟》《请爱我一小时》的演出
第四章 田纳西·威廉斯及其戏剧对中国作家的影响
    第一节 同宗异支—田纳西·威廉斯及其他剧作家对中国新时期戏剧的整体影响
        一、新现实主义与精神悲剧的内在影响
        (一) 聚焦社会底层生活
        (二) 高扬人道主义大旗
        (三) 挖掘复杂的人性
        (四) 再现残酷、惨烈的现实
        (五) 凸显小人物的精神悲剧
        二、多姿多彩的戏剧表现手法的影响
        (一) 以外化的方式展现内心
        (二) 借鉴象征手法
        (三) 哀婉浓郁的诗意营造
        (四) “造型戏剧”的中国化实践
    第二节 独怆然而涕下—田纳西·威廉斯对白先勇创作的影响
        一、跨越时空的“相遇”
        (一) 身世境遇的暗合
        (二) 姐弟情深的追思
        (三) 爱荷华大学的杰出校友
        (四) 同性恋的性态取向
        (五) 浓厚的明星崇拜情结
        二、追怀幽思—威廉斯及其剧作对白先勇创作的影响
        (一) 西比尔之哀—对美人迟暮的哀悼
        (二) 阿都尼斯之魅—对同性之爱的赞赏
        (三) 阿瑞斯之怒—对残酷暴力的展示
        (四) 美杜莎之惑—对恶与美的女性的书写
        三、多元归一—威廉斯剧作表现手法对白先勇的影响
        (一) 以心理回忆手法展现百态人生
        (二) 以象征手法展现世态万象
    第三节 哀婉、感伤的记忆—《玻璃动物园》对赵耀民《良辰美景》的影响.
        一、一江春水向东流—时代变迁对美好事物的碾压
        (一) 无可奈何花落去—美好事物渐趋消逝
        (二) 东风无力百花残—奋力挽留美好事物
        (三) 此情可待成追忆—对美的怀念与希冀
        (四) 四顾茫茫已惘然—两剧弥漫的悲剧性
        二、乱花渐入迷人眼—《玻璃动物园》表现形式和技巧、手法对《良辰美景》的影响
        (一) 两剧“演出说明”之间存在明显的影响—借鉴关系
        (二) 两剧均设置叙述者
        (三) 心理外化手法的借鉴
        (四) 人物设置方面的影响
        (五) 象征运用的类同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四、CHARLIE PATTON——伟大的三角洲布鲁斯音乐家的故事(论文参考文献)

  • [1]伯顿· W.佩雷蒂《众声飘扬:美国黑人音乐史》的翻译与述评[D]. 龙飞宇. 星海音乐学院, 2021
  • [2]《非裔美国人历史:民权运动至今》(节选)汉译实践报告[D]. 陈颖. 西北大学, 2021
  • [3]从B.B.King到John Mayer,浅谈布鲁斯风格的延续[J]. 庞忠海,安若天.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04)
  • [4]中国爵士乐的文化特质与发展现状研究[D]. 明亮. 吉林大学, 2020(08)
  • [5]《旅行的灵魂:柯蒂斯·梅菲尔德的一生》节译实践报告 ——功能对等视角下的英语长句翻译[D]. 张金. 青岛大学, 2020(02)
  • [6]刘宓庆翻译美学指导下的蓝调歌词翻译 ——以Deep Blues中的蓝调歌词汉译为例[D]. 余祥生. 南京大学, 2020(04)
  • [7]鲍勃·迪伦的诗歌艺术[D]. 马婷. 南昌大学, 2020(12)
  • [8]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南方地理空间与政治想象[D]. 张银霞.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9]通俗文化语境中的鲍勃·迪伦诗歌研究[D]. 丁子莹. 深圳大学, 2019(12)
  • [10]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1963-2018)[D]. 高鲜花.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查理·巴顿——伟大的三角洲蓝调音乐家的故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