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回顾

2002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回顾

一、2002年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回顾(论文文献综述)

王梦菲[1](2021)在《东莞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子信息产业是作为集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与知识密集型于一身的新兴产业,已然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评判的重要指标。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快速发展,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性作用不断凸显,更能通过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发展现代化水平为中国经济发展夯实根基。东莞作为广东省电子信息走廊的重要一员,电子信息制造业取得瞩目成就。然而,面对经济压力下行、与世界经济对接速度逐渐加快的复杂形势,研究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通过与其他城市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明确存在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力图推动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文为全面、真实体现东莞电子信息产业竞争状况,以产业竞争力相关知识为理论基础,运用因子分析法比较分析包含东莞在内八个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竞争情况。具体来说,一是梳理国内外学者对电子信息产业有关定义,并系统阐述产业竞争力的理论来源、定义及影响因素模型。二是定性分析全球、我国及东莞电子信息产业现状,将产业竞争力细分为生产竞争、市场竞争及创新竞争三个方面,建立东莞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三是选取4个电子信息产业区域中其他7个地区与东莞因子实证对比,依据分析结果探讨东莞竞争优劣,结合其具体现状及特点,提出促进东莞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针对性政策建议。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东莞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水平总体处于中上游,产业规模大,生产竞争能力较强;市场占有度较高,市场竞争优势较强。但是也存在问题,创新竞争力排名靠后,暴露出创新能力差、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经济效益不够高的问题。针对本文研究结果,以政府、企业视角出发,分别提出相应的建议。政府层面主要有:(1)精准产业帮扶,优化产业结构(2)加强“广莞深”区域合作,确保大湾区协同发展(3)优化营商环境,构建发展平台(4)完善人才要素供给,加强人才引进力度。企业层面则是:(1)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创新技术水平(2)依托区域资源,深化产业集聚优势(3)调整市场结构,减轻对外依存度。

吴梦娇[2](2021)在《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是全球最重要的媒体艺术机构之一,自1979年创办以来,已经举办41年。伴随艺术节兴起的数字革命在技术层面为艺术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和工具辅助。依托于电子艺术节设立的电子艺术大奖也被称为新媒体艺术领域的“奥斯卡”奖项。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作为积极介入社会议题的机构,始终坚持着“艺术、技术与社会”的理念,并对艺术和科技的发展持续地做出回应。与此同时,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还为主办城市林茨在二战以后的一系列转型发展带来了助力,使得林茨从一个“钢铁之城”转变成“媒体艺术之都”,并在国际产生重要影响力。本文基于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40余年来的发展脉络和相关研究,探索艺术节基于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创办背景、艺术节的关注视野与演变、分析林茨电子艺术节在多元展览空间的联合呈现、跨学科教育模式的建立与实施以及艺术节品牌与影响力的形成三方面的创新模式与影响,包括与城市空间的互动、设立大奖激励教育、公共教育与实验室相结合、开展本土与对外交流等具体措施。通过以上研究方法与思路的分析,探究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所提供的珍贵经验与模型,对国内艺术节及相关机构提供可以借鉴的参照。

葛颖[3](2021)在《电子商务对农户行为、县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文中提出电子商务作为解决消费品下乡和农产品流通销售问题的有效途径,一直是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关注的重点。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例如,农村电子商务连续八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农业电子商务试点方案”、“互联网+现代农业”、“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数字乡村”等工作相继启动。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农村电子商务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表现为交易规模迅速扩大,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从2014年的1800亿元快速增长到2019年的1.7万亿元;从业主体迅速增加,截止到2019年农村网店达到1384万家,带动就业人数超过3000万人;农产品上行规模高速增长,2019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约3975亿元。我国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目的是利用电子商务这种新型商务技术挖掘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拉动农产品上行、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然而,电子商务是否实现了带动农产品上行、扩大农户的消费需求、壮大县域经济的初衷?对以上问题的回答,不仅有助于中国农业、农村、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健康有序发展,而且为农村居民的消费升级提档及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合理的建议。基于以上背景,本文运用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以内蒙古自治区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与全国县域社会经济指标为例,识别了电子商务对农户行为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以期回答以下问题:电子商务影响农户行为的机理是怎样的?电子商务对农户行为产生了哪些影响?以及电子商如何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陈述如下:(1)农户电商采纳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内蒙古的微观实证。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发展以及对农户行为产生影响的前提条件是农户采纳电子商务,因此识别农户电子商务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利于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理论上,无论农户作为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倾向于采纳电子商务,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促使其采纳电子商务的主要因素。然而,基于微观农户数据,运用double-hurdle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仅人力资本中的受教育年限、社会资本中的通讯支出对农户电商采纳行为具有显着的影响。进一步的主观解释表明,农户电子商务的认知和操作能力限制了其电商采纳行为。(2)电子商务对农户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中介效应的分析。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严重制约了全国整体消费水平的提升和中国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电子商务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从理论上看,电子商务促进了农户的消费,基于微观农户数据,应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对电子商务促农户消费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电子商务不仅可以促进农户的家庭非生产性消费又可以提高农户的家庭生活性消费;通过增加农户的家庭总收入来提升农户的家庭消费,农户的家庭总收入具有完全的中介效应。(3)电子商务对农户农产品销售行为的影响:基于内蒙古五原县的案例。基于交易成本理论与市场边界理论分析发现,电子商务节省了农户销售农产品的交易成本、扩大了农产品的市场边界。在此基础上,以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成功利用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的农户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五原县农户在原有产业优势的前提下,多方式规避了农产品鲜活易腐的特性,抓住政策机会,利用农户熟知的社群电商成功销售农产品;此外,电子商务通过扩大市场、提高农产品单位价格、减少交易成本、优化种植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以及羊群效应推动农产品上行。(4)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实证分析。从理论上看,“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通过政策效应、就业效应、产业集聚效应以及人力资本提升效应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准确评估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进一步运用多期倍差法实证检验电子商务是否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产生了影响,结果显示,示范项目对县域经济增长具有显着的推动作用,并且这一结论在安慰剂检验、匹配倍差法检验后依然成立;示范项目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带动效果显着,但对第三产业的带动效果最为显着,县域经济由第一第二产业为主导转向第三产业为主导,优化了县域产业结构;示范项目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效应存在地区异质性,对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效应大于东部沿海地区。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第一,基于市场与不确定条件下的跨期消费理论分析电子商务对农户消费行为影响机理,同时运用内蒙古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实证检验电子商务对农户消费行为的影响,既丰富了不确定条件下跨期消费理论在电子商务促消费方面的应用,又拓展了电子商务促消费领域农户微观视角的定量研究。第二,基于市场交易成本理论与市场边界理论解释电子商务对农户销售农产品行为的影响,以内蒙古五原县的案例进行分析,发掘电子商务促进农户销售农产品的内在逻辑,全面揭示农户成功利用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的特点。第三,提出示范项目通过政策效应、就业效应、产业集聚效应以及人力资本效应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例实证检验了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上述研究发现,可以为政策制定者制定农村电子商务相关政策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杭晨悦[4](2021)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的实证研究 ——基于特别贸易关注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各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贸易自由化也不断发展,各个地区和国家之间的对抗已经日益焦灼。在这个时候,贸易保护兴起,作为一种看不见的障碍,政策制定者更加倾向于将技术壁垒被用于国家的贸易保护。发达国家经常使用这种手段,其自身具有欺瞒性和伪装性,对我国一部分行业的贸易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其中电子信息行业受影响最甚。而这个行业在我国的贸易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在这个行业的出口不仅占自身贸易总额的相当大一部分,而且在全球中也是出口最大的国家。自从2018年贸易战在中美两国爆发后,技术壁垒已然成为影响我国相关行业的关键因素,因此电子信息产业的出口贸易也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因此,这篇文章的研究意图是深刻分析相关的技术壁垒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作用,并针对下一步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拙见。这篇文章的亮点在于,从主要核心自变量上,本文没有采用传统的TBT通报数为研究对象,而是用特别贸易关注作为衡量实质性技术壁垒的指标,克服了既往指标的不足,使实证结果更加有可靠性,同时将特别贸易关注运用在定量分析当中,丰富和发展了相关研究;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建立在特别贸易关注的基础上的研究可以为我国适时地运用相关国际规则来处理和解决技术壁垒,为在现实中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出口提供参考。本文首先从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出口的文献和作用机制进行深入解析;其次使用WTO的特别贸易关注为指标来衡量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严苛程度,利用2002年-2019年特别贸易关注的提出数和中国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数据,借鉴贸易引力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和拓展,来探讨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在模型中,利用最小二乘法研究了解释变量对相关行业出口贸易的影响,同时考虑到了时滞性,将核心自变量分别滞后1-3期,结果表明技术性贸易措施从推出之日算起到完全落实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所以给贸易产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样存在着滞后性,因此这项拓展性分析也印证了此前假设。最后进行两项拓展性分析,首先,关税带来的影响和非关税壁垒带来的影响应该时分离的,从实证数据可以看出,以特殊贸易关注为代表的贸易壁垒的苛刻性,即使增加了关税变量,影响结果仍然呈负相关。另外,根据该领域以往学者的分析结果,技术壁垒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也有促进作用,因此本文在分析中加入了两个拓展性变量变量,即这项关注被讨论的次数和这项关注是否被多个国家或地区提出,以研究是否对出口贸易产生其他的影响。结果表明,一项关注被讨论越多次、越被多个成员关注均会削弱技术壁垒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的抑制作用。综合各个结果后,根据以上理论模型的分析,本文针对技术壁垒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1)从政府层面,我国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标准。2)从行业层面,中国理应需要积极参与和发达国家贸易冲突的协商与共赢。3)从企业层面,合理使用贸易救济措施。

朱琳,刘雨欣,顾文清[5](2020)在《基于共词分析的中国电子政务政策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子政务政策分析对于推动政府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选取1992-2020年间122份中央层面的电子政务政策文件为研究样本,运用共词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从高频主题词、政策聚焦点等角度对政策文本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电子政务政策经历的各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政策特征,电子政务的发展从信息发布、信息共享到数据开放、数据资产化转变,从碎片化向一体化、平台化发展,展示出从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向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全面建设转变的变迁逻辑。

储柯[6](2020)在《互联网企业创新效率评价研究》文中指出为进一步推动经济深化改革,充分释放互联网经济活力,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观点。随着政策的深入推进,互联网企业逐渐出现两极分化的态势,部分企业发展速度极快,创新动力十足,部分企业却只是昙花一现。互联网企业是如何实现创新的?互联网企业创新效率该如何评判?互联网创新效率的制约性因素有哪些?这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结合创新理论、互联网效应理论、效率理论等理论依据,对互联网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其次,通过参考大量相关文献,构建了互联网企业创新效率评价的DEA-Malmquist模型,选取2014-2018年46家互联网上市企业作为研究样本,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互联网企业静态创新效率、动态创新效率进行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从静态看,综合技术效率有效企业数量较多,整体创新效率较高,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效率明显高于技术创新效率,企业用户规模与用户使用时长已经达到最大化,急需提升技术创新;(2)从动态看,年均综合技术效率和年均技术进步指数均大于1,新一代通信技术广泛应用会促使互联网企业创新效率快速提升;(3)从细分市场来看,电子商务类、数据搜索类企业综合技术效率值较高,生活服务类企业综合技术效率值最低;纯技术效率方面,数据搜索、电子商务、生活服务呈现递增趋势,视频娱乐、网络游戏呈现不同程度的递减趋势。数据搜索、网络游戏类企业纯技术效率值较高、视频娱乐类企业纯技术效率值最低,原因是视频娱乐类企业很难突破技术壁垒;规模效率方面,视频娱乐类企业规模效率最高,电子商务、生活服务类企业的效率值较低。电子商务类、生活服务类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投入过大。最后,本文根据实证结论,提出加强技术创新投入,从技术上突破用户规模瓶颈;加快推进5G配套产品落地,形成产业互联网;突破传统商业层面技术创新思维,增强深度基础科技创新效率;提高商业模式创新效率,增强企业流量变现能力等对策建议。

罗慧华[7](2020)在《中国当代非商业纪录片中电子竞技职业选手的媒介形象研究》文中认为长时间以来在大众心目中,电子竞技天生带着原罪的烙印,电子竞技职业选手也不过是一群“网瘾少年”。近年来,随着大量资本的投入,电子竞技产业迎来了发展的爆发期。经济发展与巨大需求引发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国家和地方层面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扶持电子竞技良性发展,电子竞技职业选手也成为了媒体聚光灯下的宠儿,主流媒体开始出台相关的纪录片为电子竞技职业选手进行正名。基于以上的背景,本文从话语角度入手,选取了2013年到2019年主流媒体出品的全部与电子竞技相关的非商业纪录片作为研究对象,并且通过自建语料库,在议程设置理论、框架理论以及媒介形象学相关研究基础上,援引诺曼·费尔克劳夫(Norman Fairclough)的三维分析框架,从文本、话语实践以及社会实践三个维度对纪录片中关于电子竞技职业选手的形象话语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电子竞技职业选手在中国当代非商业纪录片中呈现出不被父母理解的“网瘾少年”、凸显高超竞技技能的精英玩家、为国争光的“追梦人”、高薪高压并且缺乏社会保障的新生职业这四类形象,并且其形象的呈现上还存在着个案选取从单一到多元、描写话语从片面到立体、态度从消极到积极的转变。但同时也存在着极端案例较多、英雄主义倾向以及女性电子竞技职业选手缺位的问题。接着,本文从经济话语、政策支持以及文化语境分析以上现象出现的成因,并且提出在未来,中国当代非商业纪录片在呈现电子竞技职业选手形象的过程中要注意多样本采集、补位女性电子竞技职业选手的形象呈现、坚持客观全面的叙事话语以及消解社会区隔,纠正电子竞技的社会偏见四点的建议。

于长钺[8](2020)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电子核心产业、新兴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服务、人工智能等。它具有创新性最活跃、带动性最强、渗透性最广等特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于提升我国科技创新实力、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需要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突破口,紧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的历史性交汇期,加快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竞争制高点,构建全球竞争新优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如何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内涵特征出发,深入探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机理、剖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找出影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因素,尚需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从相关理论和研究现状出发,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为抓手,通过评价,得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指数,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指数为因子,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研究影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外部因素,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效应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梳理并分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以产业发展理论、经济演化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和扎根理论为基础,从信息技术产业影响因素、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影响、信息技术产业动态演化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回顾,掌握了相关领域研究现状,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影响因素分析、经济增长效应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撑。第二,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演进机理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形成的基本条件、基本特征、发展现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不同方面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进行了细致的刻画。第三,构建了一种基于动态演化视角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地评价了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基于扎根理论,采用质性分析软件MAXQDA,对从CNKI数据库中检索出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通过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对相关数据进行清洗、钻取、试探性质性分析和理论饱和度检验,构建了包含60项指标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初始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采用最大信息系数MIC与欧氏距离相结合的K-means聚类算法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筛选的方法,该算法充分利用MIC能够较好处理高维数据的优点,以及欧氏距离能够准确定位聚类中心的特点,从两个方面对K-means算法进行了改进,一是聚类中心点选取,提出了以欧氏距离均值为中心的临时聚类中心选择方法,每次聚类时,选择与该临时中心欧氏距离最远的点作为新的聚类中心;二是聚类原则,采用MIC值代替欧氏距离值。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迭代次数、聚类正确率方面具有优势。通过该算法,探索建立了由40项指标组成的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沿用21项指标,新增19项指标;分别采用熵权法、时点权重法计算出静态视角和动态视角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指数,基于2011-2017年我国29个省域的面板数据,对指标体系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并从全国、区域、省域、具体指标四个维度对评价结果进行了相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政府出台政策的不断优化,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呈上升趋势发展。(2)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3)区域排名变化整体变化不大。(4)要大力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带动性、渗透性和融合性作用。第四,构建并验证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影响机制理论模型。基于扎根理论,通过关联矩阵结构分析和选择性编码,找出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影响机制模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指数作为因变量,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和分位数回归模型,从实证角度,量化分析了人力资本水平、基础设施水平、金融水平、产业结构水平、经济开放水平、城镇化发展水平在不同阶段、不同区域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产生的影响,为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证依据。较单一维度下传统线性回归、固定效应回归等模型,提高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回归分析的有效性、稳定性。模型回归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地域,各因素的作用水平各不相同。从横向来看,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成长期,基础设施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是产业起步的关键,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深入发展,这些生产要素所能发挥的作用接近极限,而人力资本水平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则呈上升趋势。从纵向来看,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成长期,基础设施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比人力资本水平的作用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期,人力资本水平的因素逐渐凸显;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成熟期,人力资本水平成为最重要推动要素。从地域来看,在东部发达地区,人力资本水平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具有显着促进作用,且作用力日益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也是正向促进作用,但其促进作用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逐步减弱。产业结构水平和经济开放水平只有当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较为成熟时,才会发挥正向促进作用;在中部地区,基础设施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起着显着的促进作用,城镇化发展水平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成长期也会有正向促进作用;在西部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关键在于基础设施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在西部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中也发挥着正向促进作用。第五,提出了基于PVAR模型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经济增长动态效应分析方法,并通过动态面板GMM估计、脉冲响应函数、预测误差的方差分解,实证分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本文利用2011-2017年我国29个省域的数据和计算得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指数,在数据平稳性检验、最优滞后阶数计算的基础上,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指数为因子,构建了适用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的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通过动态面板GMM估计、脉冲响应函数、预测误差的方差分解,检验二者相互冲击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存在动态均衡关系,两者相互促进,但两者的促进关系是非对称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具有长期效应,而经济增长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则是短期效应;(2)两者的贡献度不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比较大,而经济增长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贡献度比较小。第六,依据产业集群理论,采用空间计量模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指数为因子,实证分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关系。鉴于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实证研究尚待深入且大多忽略了空间因素,本文依据产业集群理论,应用空间自相关检验、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考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空间相依性,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同时,本文基于2011-2017年我国29个省域的面板数据,构建了由基础设施水平、经济开放水平、人力资本水平等控制变量组成的空间计量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显着的空间依赖性,两者之间依存性和集聚性现象明显。(2)从模型的对比效果发现,考虑空间因素的空间计量模型要优于普通面板模型。由此得出,在选择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地区时,应该充分考虑空间因素,优先考虑周边拥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地区、进而形成空间联动效应。第七,提出了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为基础,依据所提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大力支持和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积极引导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聚集发展、因地因时施策统一协调发展、全面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等对策及建议。总体而言,本文在理论研究方面,弥补了当前研究领域存在的不足;在实践方面,结合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上述研究成果,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段淑芬[9](2020)在《《电商分析法》(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六年多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快速增长,“丝路电商”已成为国家间经贸合作的新渠道。与此同时,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电子商务服务传统产业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实行产业转型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使得与之相关的商务技术文本的翻译变得越来越重要。本翻译实践报告拟以图书《电商分析法》(Ecommerce Analytics)的第1章和第9章作为翻译研究素材。《电商分析法》(Ecommerce Analytics)的第1章借用商业实例——电商企业使用电子商务分析成功实现电子商务业务的发展和预测,揭示电子商务分析给企业带来的积极作用。第9章聚焦于电子商务客户分析,介绍如何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客户数据开展不同层面的分析和研究,数据分析作为电子商务新营销模式的技术支撑之一,对电商企业的运营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驱动作用。本翻译实践报告由翻译任务描述、源语文本探析、翻译过程阐释、翻译案例分析和翻译实践总结五个部分构成。首先,译者阐述了本次翻译实践任务的背景与意义,其次,译者对翻译文本的文本来源、文本内容及文本特征进行了介绍,并详细论述了本次翻译实践的推进过程。接着,在赖斯文本类型理论的关照下,译者针对商务技术文本《电商分析法》(Ecommerce Analytics)的文本特征,从词汇、句子和语篇三个维度展开了具体的翻译案例分析,就词汇层面而言,译者通过查阅专业词典和平行文本准确地再现各类术语的释义,同时,译者采用文献法对节选文本中出现的情态动词进行语义层面的分类,在翻译时采取选择性省译的翻译策略;就句子层面而言,译者采用语态转换、“反说正译”和调整句法结构等翻译策略分别处理被动句、否定句及长难句的翻译;就语篇层面而言,译者从标点符号和指示代词两个角度来分析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最后,译者对本次翻译实践活动进行了整体性回顾,探讨和归纳在翻译实践中获得的启示和存在的不足。本次翻译实践的意义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原文本是着名数据分析师在电商数据分析领域的研究着作,通过翻译节选文本,可以为从事电子商务和大数据的中国企业与研究学者提供一些参考。第二,译者选取与本科专业相关的商务技术文本作为本翻译报告的研究素材,有助于译者跨学科研究能力和多学科专业素养的提升。第三,译者选用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指导商务技术文本的翻译,可以为同类型文本的翻译提供更多的理论参考。第四,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背景而言,译者希望通过本次翻译实践,为中国电商企业的发展、国际经贸合作及跨文化交流提供多维借鉴。

陈菲[10](2020)在《我国电子商务与农村减贫耦合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电子商务进入农村以来,在市场与政府的双重驱动下已经发展成为农村减贫的重要方式。电子商务借助网络进入农村,带动了农村信息设施建设,有助于农村贫困主体增收脱贫,还有助于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教育、健康等主体福利,逐步实现农村的信息减贫、收入减贫、人类主体减贫;反过来,农村减贫也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机会,释放了更多的消费需求,提高了人力资本水平以及带来了许多政策红利,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基础、发展规模以及发展潜力进一步巩固提高。在这样一套电子商务与农村减贫相互联系、影响、促进的耦合协调机理下,用改进极值熵值法对评价指标体系客观赋权,再用综合评价法来评价电子商务与农村减贫的综合水平,然后应用耦合协调模型,构建“电商——农村减贫耦合系统”,实证分析我国25个省份2013-2018年电子商务与农村减贫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并分析时空特征,最后采用静态面板回归模型研究影响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因素。实证结果表明,2013-2018年,耦合协调子系统中,我国电商发展综合水平经历2014-2015年高增长后放缓,农村减贫综合水平不断提高,两指数均省际不均且差异扩大,东部地区省份持续领先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省份。在这一耦合系统中,几乎所有省份的耦合协调发展类型为“电子商务发展滞后”型,电商发展综合水平小于农村减贫综合水平,电子商务发展有利于实现农村减贫,但作用发挥有限。进一步地,耦合协调总系统中,耦合度方面,绝大多数省份已处于磨合阶段或高水平耦合阶段,且水平不断提高,部分省份2018年有所回落,省际差异较大;协调度方面,以0.4为界,各省份逐渐从失调衰退阶段过渡到协调发展阶段,但省际分布不均。从时间上来看,绝大多数省份的耦合度不断增大,2015年后增速放缓,东、中部地区省份进入高水平耦合阶段,西部以及东北地区省份仍处于磨合阶段;所有省份的协调度稳中有升,2017-2018年放缓,逐渐从失调衰退阶段过渡到协调发展阶段。从空间上来看,不同省份的电子商务与农村减贫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具体地,高水平区域集中在东部地区,较低水平分布在中部地区以及成渝地区,低水平集中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影响因素当中,地方财政支出、邮政线路覆盖密度、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产业结构系数是促进因子,正向推动电子商务与农村减贫的耦合协调发展,农村人均教育支出是限制因子,现阶段人均教育投入不足,不利于电子商务与农村减贫的耦合协调发展。基于以上结论,给出对应的政策建议:财政保障方面,信息资源环境中,加快电力、网络宽带建设,重视并加快落后地区建设力度;社会发展环境中,加快制度建设、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以及有效整合公私资源;快递物流方面,提高农村物流覆盖密度、引导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建设以及鼓励快递助农;居民收入方面,创新电商模式实现增收的同时完善收入分配体系;产业发展方面,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农特产品在线营销并引导一二三产业融合;教育培训方面,创新形式宣传电子商务、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并加强信用建设。由此,促进电子商务与农村减贫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2002年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回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东莞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框架
        1.2.3 研究方法
    1.3 创新点与难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电子信息产业定义界定
    2.2 产业竞争力相关理论研究
        2.2.1 产业竞争力理论来源
        2.2.2 产业竞争力定义
        2.2.3 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模型
    2.3 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
    2.4 电子信息产业研究综合述评
第3章 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3.2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3.3 东莞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定性分析
        3.3.1 东莞电子信息产业整体发展概况
        3.3.2 东莞电子信息产业链构成及分析
第4章 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2 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4.2.1 生产竞争因素
        4.2.2 市场竞争因素
        4.2.3 创新竞争因素
    4.3 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选取与设计
        4.3.1 评价指标的选取
        4.3.2 指标的解释与说明
    4.4 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
        4.4.1 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的选取
        4.4.2 因子分析法的模型构建
第5章 东莞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实证研究
    5.1 数据来源
    5.2 实证分析过程
        5.2.1 生产竞争力分析
        5.2.2 市场竞争力分析
        5.2.3 创新竞争力分析
        5.2.4 综合竞争力分析
    5.3 评价结果的讨论分析
    5.4 存在问题及原因:基于评价过程和结果的分析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提升东莞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的建议
        6.2.1 政府层面
        6.2.2 企业层面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后记

(2)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问题
第一章 林茨电子艺术节的创办背景
    第一节 经济与社会基础:钢铁小城的转型
    第二节 文化政策基础:政府的推动与支持
    第三节 艺术形式的更新发展
第二章 林茨电子艺术节的关注视野与演变
    第一节 可视化的音乐:从“林茨声音云”到电子艺术节
    第二节 想象力与技术工具的辅助
    第三节 对“艺术、技术与社会”的持续回应
第三章 林茨电子艺术节的创新模式
    第一节 多元展览空间的联合呈现
    第二节 跨学科教育模式的建立与实施
    第三节 艺术节品牌与影响力的形成
第四章 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电子商务对农户行为、县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子商务对农户行为的影响
        1.2.2 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数据及资料来源
        1.5.1 二手数据资料
        1.5.2 实地考察与访谈资料
        1.5.3 问卷调查数据
    1.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6.1 创新点
        1.6.2 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基本概念
        2.1.2 其他相关概念
        2.1.3 相近概念之间的辨析
    2.2 理论基础
        2.2.1 农户行为理论
        2.2.2 消费者行为理论
        2.2.3 人力资本理论
        2.2.4 社会资本理论
        2.2.5 市场均衡理论
        2.2.6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3 理论框架
    2.4 本章小结
3 内蒙古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内蒙古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3.1.1 内蒙古农村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规模变化
        3.1.2 内蒙古农村电商规模与其他省市的比较
    3.2 内蒙古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特点
        3.2.1 政策支持
        3.2.2 农村电子商务支撑服务体系建设
        3.2.3 示范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3.3 农民电子商务应用情况
        3.3.1 数据来源
        3.3.2 农户网购程度
        3.3.3 农户网购技能熟练度
        3.3.4 农户网购平台
        3.3.5 农户网购原因
    3.4 内蒙古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3.4.1 农村电商的推动政策与实际需求存在偏差
        3.4.2 配套资金的下放与使用不合理
        3.4.3 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作用未充分发挥
        3.4.4 冷链物流的高成本限制了农产品上行
        3.4.5 农产品产业链各环节均存在不利于农产品上行的因素
    3.5 本章小结
4 农户电商采纳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内蒙古的微观实证
    4.1 农户电商采纳行为理论模型
        4.1.1 农户电商采纳理论模型:消费者电商采纳分析
        4.1.2 农户电商采纳理论模型:生产者电商采纳分析
    4.2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说
        4.2.1 人力资本与农户电商采纳行为
        4.2.2 社会资本与农户电商采纳行为
    4.3 数据来源、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4.3.1 数据来源
        4.3.2 模型构建
        4.3.3 变量选取
    4.4 实证结果分析
        4.4.1 农户采纳电子商务行为描述性分析
        4.4.2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4.4.3 模型稳健性检验
        4.4.4 农户不愿意采纳电子商务的原因分析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5 电子商务对农户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中介效应的分析
    5.1 理论分析框架
        5.1.1 电子商务影响农户消费行为的机理
        5.1.2 电子商务影响农户消费行为的中介效应机理
    5.2 模型与数据
        5.2.1 模型设置
        5.2.2 变量构建
        5.2.3 数据说明
    5.3 描述性统计与实证结果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基本模型的回归分析
        5.3.3 中介效应的检验结果
    5.4 结论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电子商务对农户农产品销售行为的影响:基于内蒙古五原县的案例
    6.1 相关文献综述
        6.1.1 有关的经济学解释
        6.1.2 有关的文献综述
    6.2 研究方法与案例来源
        6.2.1 研究方法
        6.2.2 案例来源
    6.3 案例分析
        6.3.1 电子商务改变农户农产品销售行为的机理
        6.3.2 农户通过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的特点
        6.3.3 农户通过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6.4 理论分析
        6.4.1 电子商务促进农户销售农产品的模式
        6.4.2 电子商务对农户农产品销售行为的影响
    6.5 讨论
    6.6 本章小结
7 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例
    7.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7.2 模型构建与变量描述
        7.2.1 模型选择
        7.2.2 数据来源
        7.2.3 变量设置与描述性统计
    7.3 实证分析
        7.3.1 倍差法的前提假设条件
        7.3.2 示范项目对县域经济增长影响的结果分析
        7.3.3 稳健性检验
        7.3.4 示范项目对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的结果分析
        7.3.5 地区异质性检验
    7.4 讨论
    7.5 本章小结
8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1.1 内蒙古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成就与问题并存
        8.1.2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促进了农户的电子商务采纳行为
        8.1.3 电子商务提升了农户的家庭消费
        8.1.4 电子商务成为农户销售农产品的新载体
        8.1.5 电子商务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效果显着
    8.2 政策建议
        8.2.1 优化农村电子商务相关政策
        8.2.2 积极完善推动农产品上行的基础体系
        8.2.3 加大对普通农民电商知识的宣讲
        8.2.4 基于已有产业优势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8.2.5 “引进+培育+合作”吸引电子商务人才
        8.2.6 依托电子商务优化县域产业结构
    8.3 进一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4)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的实证研究 ——基于特别贸易关注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概念
    2.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成因
    2.3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的影响
    2.4 技术性贸易壁垒测量方法
    2.5 特别贸易关注的应用
    2.6 文献述评
第3章 技术贸易壁垒的理论基础及经济效应分析
    3.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理论基础
        3.1.1 贸易保护主义
        3.1.2 技术差距理论
    3.2 技术贸易壁垒的经济效应分析
        3.2.1 贸易效应
        3.2.2 产业效应
第4章 中国特别贸易关注与电子行业出口现状分析
    4.1 中国特别贸易关注现状
        4.1.1 特别贸易关注基本数据统计分析
        4.1.2 中国对其他成员提出的特别贸易关注
        4.1.3 其他成员对中国提出的特别贸易关注
    4.2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贸易概况
        4.2.1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现状
        4.2.2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主要出口类型和产业布局
        4.2.3 中国对他国就电子信息产业提出特别贸易关注情况
    4.3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面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和影响
        4.3.1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面临技术壁垒的原因
        4.3.2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面临技术壁垒的影响
第5章 特别贸易关注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贸易的实证分析
    5.1 研究假设
    5.2 变量选取与处理
    5.3 模型构建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5)基于共词分析的中国电子政务政策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文献综述
    (一)政策变迁的研究
    (二)政策变迁的研究方法
    (三)电子政务领域政策变迁研究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基础
    (一)研究方法
    (二)数据基础
三、中国电子政务政策变迁
    (一)政策间断松散期(1992-2001年)
    (二)政策发布低密集期(2002-2014年)
    (三)政策发布高密集期(2015-2019年)
    (四)政策发展新时期(2020年起始)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⒈电子政务政策的发文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⒉电子政务政策的高频关键词变化关联性和承接性较强
        ⒊电子政务政策聚焦点转变阶段性特征明显
    (二)结语

(6)互联网企业创新效率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互联网创新研究
        1.2.2 创新效率评价研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互联网企业
        2.1.2 企业创新
        2.1.3 创新效率
    2.2 相关理论
        2.2.1 创新理论
        2.2.2 互联网效应理论
        2.2.3 效率理论
3 互联网企业的现状及创新效率影响因素
    3.1 互联网市场发展现状概况
        3.1.1 互联网市场现状
        3.1.2 互联网企业创新现状
    3.2 互联网企业创新效率影响因素
        3.2.1 互联网行业环境因素
        3.2.2 企业技术创新因素
        3.2.3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因素
4 互联网企业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评价方法选择
        4.1.1 DEA的基本原理
        4.1.2 模型的构建
    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3 指标选取及说明
    4.4 样本选取及指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4.1 样本选取与数据处理
        4.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4.5 创新效率衡量标准的确定
5 互联网企业创新效率评价
    5.1 创新效率整体分析
        5.1.1 静态分析
        5.1.2 动态分析
    5.2 创新效率细分市场比较分析
        5.2.1 细分市场分类分析
        5.2.2 细分市场对比分析
    5.3 创新效率评价结论
        5.3.1 商业模式创新效率明显高于技术创新效率
        5.3.2 通信技术升级会加速创新效率的提升
        5.3.3 企业深度基础科技限制技术创新效率进一步发展
        5.3.4 获取与维持用户成本投入过大,制约商业模式创新效率提升
6 对策及建议
    6.1 互联网企业整体建议
        6.1.1 加强技术创新投入,从技术上突破用户规模瓶颈
        6.1.2 加快推进5G配套产品落地,深度融合形成的产业互联网
        6.1.3 突破传统商业层面技术创新思维,增强深度基础科技创新效率
        6.1.4 提高商业模式创新效率,增强企业流量变现能力
    6.2 互联网企业细分市场建议
        6.2.1 数据搜索类
        6.2.2 电子商务类
        6.2.3 视频娱乐类
        6.2.4 网络游戏类
        6.2.5 生活服务类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7)中国当代非商业纪录片中电子竞技职业选手的媒介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之处
2 电子竞技职业选手在纪录片中媒介形象的话语分析
    2.1 文本:媒介形象在话语表层的呈现
    2.2 话语实践:文本的生产、分配与消费
    2.3 社会实践: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转变
3 电子竞技职业选手在纪录片中的媒介形象呈现透析
    3.1 电子竞技职业选手在纪录片话语中呈现的形象
    3.2 电子竞技职业选手在纪录片话语中形象的变化
    3.3 电子竞技职业选手在其他媒介上的形象呈现与对比
    3.4 电子竞技职业选手在纪录片中的形象呈现存在的问题
4 电子竞技职业选手纪录片中形象呈现的成因分析
    4.1 需求激增刺激产业扩张
    4.2 产业发展赋能政治话语
    4.3 政策支持促进文化语境变迁
5 电子竞技职业选手在纪录片中形象构建的思考
    5.1 多样本采集,加强平衡报道方式的运用
    5.2 补位女性选手的形象呈现,打破电竞圈职业性别藩篱
    5.3 坚持客观全面的叙事话语,规避英雄叙事倾向
    5.4 主动消解社会区隔,纠正电子竞技偏见
6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信息产业
        2.1.2 新一代信息技术
        2.1.3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2.1.4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发展理论
        2.2.2 经济演化理论
        2.2.3 技术创新理论
        2.2.4 扎根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关于信息技术产业影响因素的研究
        2.3.2 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
        2.3.3 信息技术产业动态演化的实证研究
    2.4 研究评述
第三章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演进机理
    3.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形成的基本条件
    3.2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3.2.1 外部环境要求
        3.2.2 产业覆盖面
        3.2.3 产业联动效应
        3.2.4 共性标准建设
    3.3 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3.3.1 产业规模
        3.3.2 出口规模
        3.3.3 产业布局
        3.3.4 产业结构
        3.3.5 固定资产
        3.3.6 知识产权
    3.4 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4.1 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必要性
        3.4.2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3.4.3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面对的挑战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动态演化视角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分析
    4.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4.1.1 信息技术产业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4.1.2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4.1.3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方法研究思路
    4.2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2 基于扎根理论的评价指标初始集构建
        4.2.3 基于改进K-means算法的评价指标筛选
        4.2.4 评价指标说明
        4.2.5 数据来源
    4.3 指标权重计算
        4.3.1 权重计算方法
        4.3.2 权重计算步骤
        4.3.3 权重结果分析
    4.4 产业发展指数
        4.4.1 静态视角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指数
        4.4.2 动态视角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指数
    4.5 研究结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5.1 基于扎根理论的产业发展影响机制模型构建
        5.1.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
        5.1.2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影响机制模型构建
    5.2 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择
    5.3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3.1 检验假设
        5.3.2 统计描述
        5.3.3 模型构建
        5.3.4 总体结果
        5.3.5 分位数回归结论
        5.3.6 不同区域回归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6.1 信息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现状
    6.2 基于PVAR模型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经济增长动态效应分析
        6.2.1 模型构建
        6.2.2 变量及数据说明
        6.2.3 数据平稳性检验
        6.2.4 最优滞后阶数
        6.2.5 GMM估计
        6.2.6 稳定性检验
        6.2.7 脉冲响应函数
        6.2.8 预测误差的方差分解
        6.2.9 实证结论
    6.3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分析
        6.3.1 基准分析
        6.3.2 空间自相关检验
        6.3.3 模型构建
        6.3.4 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
        6.3.5 模型选择与实证结果
        6.3.6 基于权重的模型计算结果分析方法
        6.3.7 结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7.1 大力支持和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7.2 积极引导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聚集发展
    7.3 因地因时施策,统一协调发展
    7.4 全面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获得的专利目录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研究

(9)《电商分析法》(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翻译任务描述
    1.1 任务背景
    1.2 任务意义
第二章 源语文本探析
    2.1 文本来源
    2.2 文本内容
    2.3 文本特征
第三章 翻译过程阐释
    3.1 译前准备阶段
        3.1.1 原文本的细读
        3.1.2 平行文本的梳理
        3.1.3 术语表的建立
        3.1.4 应急预案的制定
    3.2 译中分析阶段
        3.2.1 原文本的初步翻译
        3.2.2 翻译理论的运用
        3.2.3 部分难点的处理
        3.2.4 译稿的修改
    3.3 译后校对阶段
        3.3.1 自我校对
        3.3.2 他人校对
第四章 赖斯文本类型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案例分析
    4.1 商务技术文本中的词汇翻译策略
        4.1.1 专业术语的准确性释义
        4.1.2 情态助动词的选择性省译
    4.2 商务技术文本中的句子翻译策略
        4.2.1 被动句的语态转换与主语增补
        4.2.2 否定句的“反说正译”
        4.2.3 长难句句法结构的调整
    4.3 商务技术文本中的语篇翻译策略
        4.3.1 标点符号的语义衔接
        4.3.2 指示代词的指代还原
第五章 翻译实践总结
    5.1 翻译实践中获得的启示
        5.1.1 译者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5.1.2 翻译过程回顾的必要性
    5.2 翻译实践中存在的不足
        5.2.1 CBI视角下的知识积累不足
        5.2.2 翻译成果质量评估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1 翻译任务原文及译文文本
附录2 注释
附录3 术语表
附录4 翻译辅助工具及平行文本列表
致谢词

(10)我国电子商务与农村减贫耦合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与农村减贫的现状分析
    3.1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分析
    3.2 我国农村减贫的现状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电子商务与农村减贫的耦合协调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
    4.1 电子商务与农村减贫的耦合协调机理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3 耦合协调模型的构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电子商务与农村减贫耦合协调的实证分析
    5.1 耦合协调子系统的综合评价
    5.2 耦合协调总系统的测度分析
    5.3 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电子商务与农村减贫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6.1 数据选取与模型构建
    6.2 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四、2002年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回顾(论文参考文献)

  • [1]东莞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研究[D]. 王梦菲.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2021(12)
  • [2]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研究[D]. 吴梦娇. 中央美术学院, 2021(08)
  • [3]电子商务对农户行为、县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D]. 葛颖.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4]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的实证研究 ——基于特别贸易关注视角[D]. 杭晨悦.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5]基于共词分析的中国电子政务政策变迁研究[J]. 朱琳,刘雨欣,顾文清. 电子政务, 2020(11)
  • [6]互联网企业创新效率评价研究[D]. 储柯.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7]中国当代非商业纪录片中电子竞技职业选手的媒介形象研究[D]. 罗慧华. 暨南大学, 2020(04)
  • [8]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 于长钺.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9]《电商分析法》(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段淑芬. 湘潭大学, 2020(02)
  • [10]我国电子商务与农村减贫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 陈菲. 重庆工商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2002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回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