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黄萎病非落叶和落叶品系的初步研究

棉花黄萎病非落叶和落叶品系的初步研究

一、棉花黄萎病菌非落叶型与落叶型菌系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何芳,孙琦,李彪,刘政,黄家风[1](2021)在《不同抗性棉花品种PR基因响应大丽轮枝菌的表达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引起的棉花黄萎病每年给我国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为了明确不同抗性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品种中病程相关基因(GhPR基因)响应不同致病型大丽轮枝菌的表达差异,揭示GhPR基因在棉花与大丽轮枝菌互作过程中的免疫反应变化,本研究用寄主来源的棉花黄萎病菌落叶型菌株V592和非落叶型菌株I6以及非寄主来源的落叶型菌株S1和非落叶型菌株V31分别对2个感病棉花品种和1个抗病棉花品种的无菌根系进行诱导处理,检测GhPR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棉花黄萎病菌落叶型菌株V592和非落叶型菌株I6均能诱导3个棉花品种的GhPR基因普遍上调表达;在感病品种军棉1号上,2个菌株诱导GhPR基因达到最大相对表达量的基因个数相当;在感病品种新陆早1号上,I6菌株诱导GhPR基因达到最大相对表达量的基因个数比V592菌株多;表明在棉花感病品种上,非落叶型菌株诱导GhPR基因上调表达的能力与落叶型菌株的诱导能力相当,甚至更强。在抗病品种中植棉2号上,落叶型菌株V592诱导GhPR基因达到最大相对表达量的基因个数及上调表达量均显着高于I6菌株诱导的上调表达量,表明在棉花抗病品种上,落叶型菌株诱导GhPR基因上调表达的能力比非落叶型菌株的诱导能力强。对非寄主来源的2个大丽轮枝菌菌株,非落叶型菌株V31诱导感病棉花品种GhPR基因达到最大相对表达量的基因个数比落叶型菌株S1多,落叶型菌株S1诱导抗病棉花品种GhPR基因达到最大相对表达量的基因个数比非落叶型菌株V31多。结果表明,棉花感病品种的GhPR基因对落叶型和非落叶型大丽轮枝菌侵染均有一定的响应能力,棉花抗病品种的GhPR基因对落叶型菌系侵染具有更强的响应能力。

徐灿,刘启,蔡梦杭,高峰,黄家风[2](2019)在《新疆棉田土壤黄萎病菌致病类型和微菌核定量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明确新疆棉田土壤中黄萎病菌的致病类型及微菌核密度,本研究经重组巢氏PCR建立了双重巢氏PCR,以落叶型黄萎病菌菌株V592和非落叶型黄萎病菌菌株I6的混合DNA为模板,对其检测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了分析,检测了新疆棉田208份土壤样品的黄萎病菌致病类型。基于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 PCR)建立Ct值与大丽轮枝菌拷贝数及Ct值与微菌核相关性的标准曲线,获得大丽轮枝菌拷贝数和菌核数的关系,定量测定了棉田土壤中黄萎病菌的种群密度。检测结果显示,双重巢氏PCR可同时检测棉花黄萎病菌的落叶型和非落叶型菌系,灵敏度比普通PCR至少提高了104倍。落叶型菌系占供试土样的98. 6%,非落叶型菌系占供试土样的38. 9%,且非落叶型菌系几乎都与落叶型菌系混合发生,表明落叶型菌系是棉田土壤中的优势致病类型。拷贝数(y)与微菌核(x)之间的线性关系为y=11. 54x。不同地块、不同植棉区土壤带菌量均存在差异,阿克苏棉田土壤中微菌核密度最高,塔城的微菌核密度最低。

蔡梦杭[3](2019)在《新疆主要棉区棉花黄萎病菌培养特性及致病力分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植棉区,近5年棉花黄萎病发展更为迅速,出现了爆发式的发展态势,严重威胁到新疆棉花产业的发展,亟需明确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落叶型和非落叶型菌系在棉田的发生与分布、病原物的培养性状及致病力分化,因此本研究在新疆不同棉区采集棉花黄萎病病菌,进行了落叶型、非落叶型以及交配型、生理小种的鉴定,分析了不同致病类型的分布情况、选取代表菌株对其培养性状及对棉花的致病力进行了比较,主要结果如下:1.从新疆不同植棉区采集棉花黄萎病病株852株,利用大丽轮枝菌特异引物VDS-F/VDS-R进行PCR鉴定,结果表明852个病株中分离的菌株都是大丽轮枝菌。利用落叶型菌系特异性引物D1/D2、非落叶型菌系特异性引物ND1/ND2对所有分离的菌株进行致病型鉴定,结果表明65.3%的菌株为落叶型菌系,27.7%为非落叶型菌系,7.0%菌株不能归类,表明供试菌株的致病类型存在分化,其中以落叶型菌系为主要致病类型。根据落叶型和非落叶型菌株在单个条田中所占的比例对田间地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单一落叶型菌株发生的地块最多,其次是落叶型和非落叶型菌株混合发生地块,田间以落叶型菌株为优势菌株的地块占67.9%,表明落叶型菌系为田间地块的主要致病类型。2.对140个棉花大丽。轮枝菌代表菌株进行生理。小种、交配型鉴定,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均为2号生理。小种,交配。型均为MAT1-2型。菌株分离初期,对400个菌株的培养表型进行统计,菌核型菌株占比79.2%,中间型占比17.2%,菌丝型仅占3.6%。同时发现来自同一单孢的菌株,其菌落存在表现型变异现象。对23个代表性菌株的培养性状进行进一步测定,结果表明,23个代表性菌株形成菌核型、菌丝型和中间型3种菌落类型,菌核型为主要的培养类型,并进一步分化形成3种不同的类型。3.对棉花感病品种的致病力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落叶型菌株引起的病指普遍高于非落叶型菌株引起的病指,非落叶型菌株中也有病指很高的菌株。同一地区的不同菌株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表明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分化。以上结果表明,新疆棉田采集的棉花黄萎病菌,其致病类型、培养特性及致病力均存在明显分化。

蔡梦杭,徐灿,刘启,俞燕,黄家风[4](2019)在《北疆棉区棉花黄萎病菌培养性状及致病力分化》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新疆北疆棉区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类型、培养特性及致病力分化。【方法】从北疆主要植棉区采集棉花黄萎病病株,利用大丽轮枝菌特异引物VDS-F/VDS-R、落叶型菌系特异性引物D1/D2、非落叶型菌系特异性引物ND1/ND2对所有分离的菌株进行检测;根据落叶型和非落叶型菌株在单个条田中所占的比例对田间地块进行分析;选取18个代表菌株对其在PDA上的培养特性及对棉花的致病力分析。【结果】从北疆棉田病株上分离到644个大丽轮枝菌菌株,67.5%的菌株为落叶型菌系,27.8%为非落叶型菌系,4.7%菌株不能归类,供试菌株的致病类型存在分化,其中以落叶型菌系为主要致病类型。对田间地块进行分析,单一落叶型菌株发生的地块最多,其次是落叶型和非落叶型菌株混合发生地块,田间以落叶型菌株为优势菌株的地块占70.1%,落叶型菌系为田间地块的主要致病类型。18个代表性菌株形成菌核型、菌丝型和中间型3种菌落类型,菌核型为主要的培养类型,并进一步分化形成3种不同的类型。对棉花感病品种的致病力进行测定,落叶型菌株引起的病指普遍高于非落叶型菌株引起的病指,非落叶型菌株中也有病指很高的菌株,北疆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分化。【结论】北疆棉田采集的棉花黄萎病菌,其致病类型、培养特性及致病力均存在明显分化。

刘海洋,王琦,王伟,张仁福,姚举[5](2018)在《新疆棉花黄萎病的发生现状及其病原菌的分子鉴定与ISSR分析》文中认为为掌握新疆主要植棉区棉花黄萎病的发生现状及其病原菌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的落叶型菌系分布以及遗传变异情况,于2015年对26个新疆主要植棉区棉花黄萎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随机调查,统计新疆大丽轮枝菌的培养性状,利用大丽轮枝菌落叶型特异引物D1/D2、INTD2F/INTD2R与非落叶型特异性引物ND1/ND2、INTNDF/INTNDR对新疆大丽轮枝菌菌系进行互补鉴定,并对部分菌系的遗传变异进行简单序列重复区间(inter simple sequence repeat,ISSR)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新疆棉花黄萎病发病田比例为54.0%,其中病情指数在10.0以上的发病田与2013年持平,而病情指数在20.0以上的严重发病田比例为10.8%,比2013年增加3.8个百分点;新疆大丽轮枝菌的培养性状以菌核型为主,比例为70.1%,菌丝型与中间型比例分别为13.4%和16.5%;新疆大丽轮枝菌落叶型菌系比例为53.2%,26株菌株的来源地全部检出落叶型菌系;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66时,新疆大丽轮枝菌落叶型与非落叶型菌系聚为2个谱系,菌系地理来源、培养性状与大丽轮枝菌的遗传分化无明显相关性。

刘海洋[6](2018)在《新疆棉花黄萎病田土壤与病株根部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文中指出新疆是我国的棉花主产区,棉花黄萎病危害严重,防治困难,是制约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本论文对新疆主要植棉地区棉花黄萎病的发生程度、黄萎病菌的遗传变异及落叶型菌系的地域分布进行了研究,同时利用高通量测序等方法分析了棉花黄萎病田土壤与病株根部的微生物群落特征。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新疆棉区2015年棉花黄萎病田的比例达50%以上,其中阿克苏市、博乐市以及石河子市等传统棉区病田比例已经超过70%,而病情指数超过20的重度发病田比例达10.8%。阿克苏地区黄萎病的始发期提前,月积温与该病的发生明显相关,全生育期只有一个发病高峰。从培养性状来看,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系以菌核型为主,比例为70.1%;从落叶类型来看,落叶型菌系比例达50%以上,在新疆棉区已经广泛分布。遗传分析表明,新疆棉花黄萎病菌落叶型与非落叶型菌系存在稳定的遗传差异,黄萎病菌的遗传变异与其培养性状、地理来源无明显相关。2.人工接种黄萎病菌短期内未对棉田土壤中可培养细菌、放线菌数量造成明显影响。土壤中细菌、放线菌数量主要由土壤肥力水平决定。细菌的丰度、多样性指数与土壤中总盐量显着负相关,与全钾、有机质、全氮、全磷量正相关,与棉花黄萎病发生程度无明显相关。RDA分析表明,土壤中大部分细菌种群与土壤有机质、全盐、全氮含量明显相关,而与黄萎病发生程度无明显相关。聚类分析表明,土壤中细菌群落受不同采样时期影响显着。人工接菌棉田土壤与对照中细菌群落首先表现为明显的时间趋向性,其次是空间趋向性,而自然棉田重病田与其对照田土壤中细菌群落则首先表现为明显的空间趋向性,其次是时间趋向性。3.自然重病田土壤中可培养真菌数量均于对照田,部分时期达显着差异。人工接种重病田与其对照田土壤中真菌数量无显着差异。土壤中真菌的数量与有机质、全氮含量呈正相关,与全钾含量呈显着负相关。棉花黄萎病菌微菌核集中分布在0~20cm耕层中,与棉花黄萎病发生程度显着正相关。发病棉株根围土壤中微菌核含量显着高于健康棉株:品种抗病性越高,土壤中微菌核数量越低。真菌的多样性指数与微菌核、有机质、全氮量呈正相关,与全钾量呈显着负相关,与pH值、盐分、全磷量相关性不明显。RDA分析表明,土壤中优势真菌群落与有机质、全氮量、全盐有明显相关性。聚类分析表明,不同区域土壤中真菌群落在一定时期具有相似性。人工接种棉田与其对照土壤中的真菌群落首先表现出明显的时间趋向性,其次是空间趋向性。4.感病品种军棉1号根部内生细菌群落的丰度和多样性高于耐病品种新植棉2号。棉花受到黄萎病菌侵染后,其根部内生细菌群落的丰度下降,多样性上升,两个棉花品种根部内生细菌群落的丰度在门、目、属分类水平上的变化存在差异。聚类分析表明,军棉1号、新植棉2号的健康棉株根部内生细菌群落具有较高相似性,而受棉花黄萎病菌侵染后,军棉1号根部内生细菌群落的变化幅度大于新植棉2号。

赵杨[7](2016)在《棉花和茄子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及交互致病性》文中认为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能够侵染包括棉花、茄子、辣椒、向日葵和马铃薯在内的600多种作物,引起作物黄萎病。在我国,棉花和茄子黄萎病发生严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大丽轮枝菌分布范围广、寄主多样、变异性强,导致其致病力高度分化,农业生产上缺乏有效的抗性品种。河南省存在强致病力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但河南棉区落叶型黄萎病菌的分布及致病力分化方面的研究较为缺乏。茄子黄萎病菌的病原组成及致病力分化的研究较少,且不同作物黄萎病菌在其非来源寄主作物上的交互致病性尚不明确。1.本研究通过采集河南省不同地区的棉花和茄子发病植株,分离到了棉花黄萎病菌38株和茄子黄萎病菌65株。通过形态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手段鉴定分离到的棉花黄萎病菌和茄子黄萎病菌全部为大丽轮枝菌(V.dahliae)。2.通过特异性引物Alf3/MAT11R与HMG21F/MAT21R鉴定黄萎病菌的交配型基因,结果表明棉花和茄子黄萎病菌交配型基因为MAT1-2-1,不含有交配型基因MAT1-1-1。通过黄萎病菌小种特异性引物VdAve1F/VdAve1R与VdR2F/VdR2R鉴定黄萎病菌的生理小种,结果表明棉花黄萎病菌均为小种2;而茄子黄萎病菌只有菌株Vdq6为小种1,其余全部为小种2。通过特异性引物INTD2F/INTD2R与INTND2F/INTND2R鉴定棉花和茄子黄萎病菌的落叶型(D)/非落叶型(ND)。本研究中棉花黄萎病菌中落叶型菌株有36株,占94.7%;非落叶型菌株有2株,占5.3%,说明河南省棉花黄萎病菌落叶型菌株为绝对优势菌株。茄子黄萎病菌群体中落叶型和非落叶型菌株同时存在,其中落叶型菌株有27株,占41.5%,落叶型菌株占相当大比例;而非落叶型菌株有38株,占58.5%。3.通过蘸根接种法测定36株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在抗病品种中棉所41和感病品种冀棉11上的致病性,结果表明河南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菌株之间致病力存在极显着差异。河南棉区落叶型黄萎病菌可分为强致病力类型和中等致病力类型。其中,强致病力类型30株,中等致病力类型6株,所占比例分别为83.33%和16.67%。河南棉区棉花黄萎病菌以强致病力落叶型菌株为主。河南棉区不同地区间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无显着性差异。根据菌落形态将河南地区棉花黄萎病菌分为菌核型、中间型和菌丝型3种类型,菌落形态和菌株致病力无相关性。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与菌株生长速度之间也无相关性。4.通过蘸根接种法测定了65株茄子黄萎病菌在抗病品种托鲁巴姆和感病品种黑帅1号上的致病性,结果表明河南茄子黄萎病菌菌株之前致病力存在显着差异。河南茄子黄萎病菌可分为强致病力类型、中等致病力类型和弱致病力类型。其中强致病力类型52株,中等致病力类型12株,弱致病力类型1株,所占比例分别为80%、18.5%和1.5%。河南茄子产区茄子黄萎病菌以强致病力菌株为主。茄子黄萎病菌可分为落叶型与非落叶型菌株,不同类型菌株致病力无显着差异。河南郑州、许昌、周口、开封和商丘不同地区茄子黄萎病菌致病力无显着差异。根据菌落形态将河南茄子黄萎病菌分为菌核型、中间型和菌丝型3中类型,菌落形态和菌株致病力无相关性。河南茄子黄萎病与菌株生长速度之间也无相关性。5.选取10株茄子黄萎病菌接种到中棉所41和冀棉11上测定其在棉花上的交互致病性。茄子黄萎病菌在棉花抗病品种中棉所41和感病品种冀棉11上的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24.77和41.35;而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在抗病品种中棉所41和感病品种冀棉11上的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32.36和68.00。综合来看,茄子黄萎病菌在棉花抗病品种中棉所41和感病品种冀棉11上的致病力比棉花黄萎病菌在棉花幼苗上的致病力弱。6.选取了10株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接种到托鲁巴姆和黑帅1号上测定其在茄子上的交互致病性。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在茄子抗病品种托鲁巴姆和感病品种黑帅1号上的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36.04和43.96;而茄子黄萎病菌在抗病品种托鲁巴姆和感病品种黑帅1号上的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32.90和53.80。综合看来,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在茄子抗病品种托鲁巴姆和感病品种黑帅1号上的致病力和茄子黄萎病菌在茄子幼苗上的致病力无明显差别。

魏春芝,刘朝霞,武贵元,王志敏,沈法富,刘爱新[8](2015)在《山东部分地区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类型及毒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从德州、东营和泰安等棉花黄萎病田采集病株样本,经分离培养和鉴定,共获得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分离物202株,分别用落叶型和非落叶型菌系特异引物INTD2f/INTD2r和INTND2f/INTND2r对各分离物进行PCR扩增,并随机选择8个菌株分析其产毒素及致萎能力。结果表明,202株分离物中,落叶型菌系201株,非落叶型菌系1株;落叶菌株HDF4-3-1产毒素能力最强,毒素浓度约50.82μg/m L,非落叶菌系HLX5-1-1产毒素能力较弱,毒素浓度约13.85μg/m L;落叶菌系HDF5-3-1的致萎指数最高,为72.5%,非落叶菌系HLX5-1-1的致萎指数最低,为42.5%。表明,落叶型菌系产毒素和致萎能力总体较高。

李小萍[9](2015)在《棉花黄萎病菌T-DNA插入突变体的筛选及致病相关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主要由大丽轮枝菌(V.dahliae)引起的棉花黄萎病是一种土传真菌病害,是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几乎遍及全球各主要棉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棉花黄萎病的一种有效措施,目前生产上尚缺乏高抗棉花黄萎病品种。由于田间棉花黄萎病菌是一个致病力高度分化的群体,且致病力容易变异,出现强致病力的类型,以及棉花品种抗病性不稳定性,导致我国主要产棉区棉花黄萎病普遍发生。棉花黄萎病菌作为典型的土传性病原真菌,致病机理复杂。近年来,尽管国内外有关黄萎病菌致病机理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但同其他植物病原真菌相比,其致病机理的研究相对滞后。而深入研究黄萎病菌致病及微菌核形成的分子机理,鉴定出控制致病性的关键基因,有助于揭示其致病机制,为防治棉花黄萎病菌新型杀菌剂的设计和筛选提供候选靶标。1.本研究对实验室构建的T-DNA插入转化体库进行筛选,对随机挑选的部分转化子在生物学方面进行测定,获得了在菌落生长速度、微菌核产生能力、产孢量、致病性等方面的突变体。根据菌落培养特征,将转化子分为菌核型,菌丝型,中间型三种类型。结果显示:在调查的192株转化子中,大部分转化子25℃PDA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与野生型无明显的差异,占调查转化子总数的71.88%,属于菌核型。47株转化子微菌核产生能力明显减弱,占调查转化子总数的24.48%,属于中间型。7株转化子完全不产微菌核,分别为V874-2-1,V923-1-2,V923-1-1,V534-1,V966-1,V909-1,V945-1,属于菌丝型。菌落生长速度测定结果表明大多转化子的生长速度与野生型菌株FGH2无明显的差异,16株转化子生长速度较野生型明显减慢。产孢量测定结果显示,产孢量显着减少的突变体有34株,占总数的17.7%,产孢量显着增加的有14株,占总数的7.29%。致病力测定结果显示,95株转化子的致病性与野生型菌株FGH2无显着性差异,病情指数均在80以上。致病力明显减弱的转化子有8株,病情指数均在50以下,分别为V923-1-1,V898-1,V782-1,V700-1,V923-2,V641-1,V835-1,V910-1。2.实验室前期获得两株黄萎病菌T-DNA插入突变体,突变体V1009致病力明显减弱且微菌核形成能力减弱,突变体V546致病力明显减弱且微菌核形成能力丧失。前期研究表明T-DNA分别插入在大丽轮枝菌基因VDAG01673.1与VDAG07282.1的编码区。基因VDAG01673.1编码过氧化物酶体膜蛋白Pex16,基因VDAG07282.1编码一个未知功能的蛋白。本研究采用Split-Marker法,以潮霉素基因为选择标记基因构建了这两个基因的敲除载体。同时,以含有潮霉素基因和新霉素基因的载体pKOV21为基础,通过酶切连接的方法,将基因PEX16和基因VDAG07282.1的上下游序列分别与潮霉素基因的上下游序列相连,分别获得基因PEX16的敲除载体p1009KOV21和基因VDAG07282.1的敲除载体p546KOV21。为致病相关基因的敲除奠定了基础。3.本研究利用崩溃酶(driselase)和溶壁酶(lysing enzymes)对黄萎病菌新鲜的菌丝进行酶解,可以获得大量的原生质体,为PEG-CaCl2介导的遗传转化提供了条件。

刘海洋,王伟,张仁福,武刚,姚举[10](2015)在《新疆棉花黄萎病发生调查及病原菌系统进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调查新疆主要植棉地区棉花黄萎病发生情况,对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系系统进化及落叶型菌系分布进行分析和检测。【方法】抽样调查棉花黄萎病发病情况,利用Verticillium dahliae特异性引物D1/D2进行落叶型检测;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对新疆菌系进行扩增,测序后进行BLASTN分析。【结果】棉花黄萎病在新疆主要植棉地区普遍发生,棉花黄萎病发生中度及以上病田占比达48.1%,严重发生病田占比为24.1%;BLASTN分析证实采集的棉花黄萎病菌系均为大丽轮枝菌;供试棉花黄萎病菌系检测出22株落叶型菌系,占供试菌系的37.2%。在分离到棉花黄萎病菌系的15个采集点中有9个点检测到了落叶型菌系,占比为60.0%。【结论】新疆部分棉区棉花黄萎病发生比较严重,强致病力的棉花黄萎病落叶型菌系在新疆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且地理分布较广。

二、棉花黄萎病菌非落叶型与落叶型菌系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棉花黄萎病菌非落叶型与落叶型菌系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抗性棉花品种PR基因响应大丽轮枝菌的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棉花品种
    1.3 无菌棉苗的培育
    1.4 大丽轮枝菌对棉苗根部的处理
    1.5 棉花根组织总RNA提取和实时定量PCR(RT-q PCR)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感病棉花品种Gh PR基因响应棉花黄萎病菌的表达分析
    2.2 抗病棉花品种Gh PR基因响应棉花黄萎病菌的表达分析
    2.3 感病棉花品种Gh PR基因响应非寄主来源大丽轮枝菌的表达分析
    2.4 抗病棉花品种Gh PR基因响应非寄主来源大丽轮枝菌的表达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2)新疆棉田土壤黄萎病菌致病类型和微菌核定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土壤的采集和处理
    1.3 供试菌株的培养及DNA提取
    1.4 双重巢式PCR反应及灵敏性测定
    1.5 土壤总DNA的提取及棉田土壤黄萎病菌致病类型的检测
    1.6 大丽轮枝菌IGS区目标片段标准曲线的建立
    1.7 微菌核数量与大丽轮枝菌IGS基因拷贝数的关系
    1.8 棉田土壤黄萎病菌种群密度的定量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双重巢式PCR特异性及灵敏性测定
    2.2 田间土壤样品的检测
    2.3 新疆各棉区土壤中黄萎病菌致病类型的鉴定
    2.4 大丽轮枝菌IGS区目标片段标准曲线的建立
    2.5 棉田土壤黄萎病菌微菌核的定量检测
3 结论与讨论

(3)新疆主要棉区棉花黄萎病菌培养特性及致病力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棉花黄萎病的发生与分布
    1.2 轮枝菌属的分类
        1.2.1 轮枝菌属的分类
        1.2.2 大丽轮枝菌的分类
    1.3 大丽轮枝菌的遗传与变异
        1.3.1 大丽轮枝菌的致病类型
        1.3.2 大丽轮枝菌的生理小种
        1.3.3 大丽轮枝菌的交配型
        1.3.4 大丽轮枝菌的培养特性变异
        1.3.5 大丽轮枝菌的生理型变异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新疆主要棉区棉花黄萎病的分子鉴定及田间地块不同致病型菌株的分布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菌株的采集
        2.1.2 培养基的配制
        2.1.3 棉花黄萎病菌的分离、培养和纯化
        2.1.4 棉花黄萎病基因组DNA的提取及特异性引物的选择
        2.1.5 大丽轮枝菌及落叶型和非落叶型致病型特异性引物的选择
        2.1.6 田间条田类型的划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的种类鉴定
        2.2.2 新疆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型分子检测结果
        2.2.3 新疆棉花黄萎病不同致病型菌株的分布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新疆主要棉区棉花黄萎病菌生理小种、交配型的鉴定及菌落培养特性的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供试菌株
        3.1.2 培养基的配备
        3.1.3 棉花黄萎病基因组DNA的提取及特异性引物的选择
        3.1.4 棉花黄萎病菌的培养特性测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棉花黄萎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子检测结果
        3.2.2 棉花黄萎病菌交配型的分子检测结果
        3.2.3 新疆棉区棉花黄萎病菌培养表型的初步统计
        3.2.4 棉花黄萎病菌代表性菌株菌落培养性状的观察
        3.2.5 棉花黄萎病菌代表性菌株菌落平均生长速度的测定
        3.2.6 棉花黄萎病菌菌落培养性状的变异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新疆主要棉区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力分化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供试病菌及植物材料
        4.1.2 温室苗期棉花的培育及黄萎病菌株的接种
        4.1.3 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性测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棉苗浸根接种时间的确定
        4.2.2 棉苗浸根接种浓度的确定
        4.2.3 棉花黄萎病菌代表性菌株的棉花苗期致病力测定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4)北疆棉区棉花黄萎病菌培养性状及致病力分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1.2 方 法
        1.2.1 菌株的分离与培养
        1.2.2 棉花黄萎病菌的分子检测
        1.2.3 条田类型划分
        1.2.4 大丽轮枝菌培养特性分类
        1.2.5 致病性测定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棉花黄萎病菌的分子鉴定
        2.1.1 棉花黄萎病菌的种类鉴定
        2.1.2 棉花黄萎病菌落叶型和非落叶型致病类型的PCR鉴定
        2.1.3 生理小种PCR鉴定
    2.2 落叶型和非落叶型菌系在田间分布
    2.3 棉花黄萎病菌培养性状测定
    2.4 棉花黄萎病菌对棉花苗期的致病力测定
3 讨 论
4 结论

(5)新疆棉花黄萎病的发生现状及其病原菌的分子鉴定与ISSR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棉花黄萎病发生情况调查
        1.2.2 大丽轮枝菌的培养性状观察
        1.2.3 大丽轮枝菌的分子检测
        1.2.4 大丽轮枝菌的ISSR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新疆主要植棉区棉花黄萎病的发生情况
        2.1.1 不同棉区棉花黄萎病的调查结果
        2.1.2 不同发病程度棉田的分布
    2.2 大丽轮枝菌的培养性状
    2.3 大丽轮枝菌菌系的分子鉴定
        2.3.1 大丽轮枝菌菌系的特异性鉴定
        2.3.2 大丽轮枝菌落叶型菌系的鉴定结果
        2.3.3 大丽轮枝菌落叶型菌系的分布
    2.4 大丽轮枝菌菌系遗传变异的ISSR分析
3 讨论

(6)新疆棉花黄萎病田土壤与病株根部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新疆棉花黄萎病的发生危害
    1.2 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力分化及遗传变异
        1.2.1 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力分化
        1.2.2 棉花黄萎病菌的遗传变异
    1.3 土壤中棉花黄萎病菌的微菌核动态
        1.3.1 土壤中微菌核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1.3.2 减少微菌核数量的措施
    1.4 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因素
        1.4.1 作物品种
        1.4.2 长年连作
        1.4.3 栽培模式
        1.4.4 转基因作物
        1.4.5 土壤肥力
        1.4.6 土壤改良剂
        1.4.7 其它因素
    1.5 影响植物根部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因素
        1.5.1 生物入侵
        1.5.2 植物根系分泌物的作用
        1.5.3 内生微生物多样性变化
    1.6 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1.8 研究内容
        1.8.1 新疆棉花黄萎病发生危害调查
        1.8.2 棉花黄萎病田土壤中细菌群落多样性
        1.8.3 棉花黄萎病田土壤中真菌群落多样性
        1.8.4 棉花黄萎病株根部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
    1.9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新疆棉花黄萎病的发生、病原菌鉴定及ISSR分析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引物
        2.1.3 培养基
        2.1.4 试剂及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阿拉尔棉花黄萎病发生规律调查
        2.2.2 新疆主要棉区棉花黄萎病发生调查
        2.2.3 新疆棉花黄萎病菌培养性状观察与分子检测
        2.2.4 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的ISSR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新疆主要植棉地区棉花黄萎病发生情况
        2.3.2 阿克苏地区棉花黄萎病发生规律
        2.3.3 新疆棉花黄萎病菌培养性状与分子检测
        2.3.4 新疆棉花黄萎病菌遗传变异的ISSR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棉花黄萎病田土壤中细菌群落多样性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供试土壤
        3.1.3 培养基
        3.1.4 试剂及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土壤养分分析
        3.2.2 棉花黄萎病菌发酵上清液对AL7生长的影响
        3.2.3 土壤中细菌、放线菌数量检测
        3.2.4 土壤样品总DNA的提取与扩增
        3.2.5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土壤养分化验分析
        3.3.2 棉花黄萎病菌发酵液对AL7生长的影响
        3.3.3 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数量
        3.3.4 土壤养分与细菌、放线菌的相关性分析
        3.3.5 土壤中细菌群落的Alpha多样性分析
        3.3.6 土壤中细菌群落属分类水平物种分布
        3.3.7 土壤中细菌群落的Beta多样性分析
        3.3.8 土壤中细菌群落与环境因素的RDA分析
        3.3.9 土壤中细菌群落的丰度显着差异分析
        3.3.10 土壤中细菌功能基因丰度差异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棉花黄萎病田土壤中真菌群落多样性
    4.1 试验材料
        4.1.1 供试品种
        4.1.2 供试土壤
        4.1.3 培养基
        4.1.4 试剂及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土壤中真菌数量检测
        4.2.2 土壤中棉花黄萎病菌微菌核分离
        4.2.3 土壤样品总DNA的提取、扩增和高通量测序
        4.2.4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土壤中的可培养真菌数量
        4.3.2 土壤中棉花黄萎病菌的微菌核数量分析
        4.3.3 可培养微生物的相关性分析
        4.3.4 土壤中细菌群落的Alpha多样性分析
        4.3.5 不同处理组在各水平上优势真菌菌群的差异
        4.3.6 土壤中真菌群落的Beta多样性分析
        4.3.7 土壤中真菌群落与环境因素的RDA分析
        4.3.8 土壤中真菌群落的丰度显着差异
    4.4 小结
第五章 棉花黄萎病株根部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
    5.1 试验材料
        5.1.1 供试品种
        5.1.2 试剂及仪器
    5.2 试验方法
        5.2.1 取样方法
        5.2.2 基因组DNA的提取、扩增
        5.2.3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棉花根部内生细菌群落的Alpha多样性分析
        5.3.2 棉花根部内生细菌群落组成
        5.3.3 棉花根部内生细菌群落的Beta多样性分析
        5.3.4 棉花根部内生细菌群落与品种抗性的RDA分析
        5.3.5 棉花根部内生细菌群落的显着差异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2.1 新疆棉花黄萎病的发生及其病原菌分子鉴定与遗传变异
        6.2.2 棉花黄萎病田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多样性
        6.2.3 棉花黄萎病田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的高通量测序分析
        6.2.4 棉花黄萎病株根部内生细菌多样性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作者简介

(7)棉花和茄子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及交互致病性(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黄萎病的危害
        1.1.1 棉花黄萎病的危害
        1.1.2 茄子黄萎病的危害
        1.1.3 马铃薯黄萎病的危害
        1.1.4 其他作物黄萎病的危害
    1.2 黄萎病菌种的鉴定
        1.2.1 形态学鉴定
        1.2.2 分子生物学鉴定
        1.2.3 不同作物黄萎病病原菌
    1.3 黄萎病菌营养亲和群的研究
        1.3.1 国外黄萎病菌营养亲和群的研究
        1.3.2 国内黄萎病菌营养亲和群的研究
    1.4 黄萎病菌生理小种的研究
    1.5 黄萎病菌交配型基因的研究
    1.6 我国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的研究
        1.6.1 我国棉花黄萎病菌生理型的研究
        1.6.2 黄萎病菌落叶型与非落叶型的研究
        1.6.3 河南省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的研究
    1.7 黄萎病菌交互致病性研究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供试作物品种
        3.1.3 培养基
        3.1.4 实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黄萎病菌的分离、纯化及保存
        3.2.2 黄萎病菌菌丝的收集
        3.2.3 黄萎病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3.2.4 黄萎病菌的鉴定
        3.2.5 黄萎病菌生长速度测定和菌落形态观察
        3.2.6 黄萎病菌交配型基因测定
        3.2.7 黄萎病菌生理小种专化性测定
        3.2.8 黄萎病菌落叶型菌株与非落叶型菌株的测定
        3.2.9 黄萎病菌致病力测定
        3.2.10 棉花黄萎病菌和茄子黄萎病菌交互致病性测定
    3.3 数据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菌株的分离和鉴定
        4.1.1 黄萎病菌的分离
        4.1.2 黄萎病菌的鉴定
    4.2 黄萎病菌培养性状观察及生长速度测定
        4.2.1 棉花黄萎病菌培养性状观察及生长速度测定
        4.2.2 茄子黄萎病菌培养性状观察及生长速度测定
    4.3 黄萎病菌交配型基因的鉴定
        4.3.1 棉花黄萎病菌交配型基因的鉴定
        4.3.2 茄子黄萎病菌交配型基因的鉴定
    4.4 黄萎病菌生理小种专化性的鉴定
        4.4.1 棉花黄萎病菌生理小种专化性的鉴定
        4.4.2 茄子黄萎病菌生理小种专化性的鉴定
    4.5 黄萎病菌落叶型与非落叶型的测定
        4.5.1 棉花黄萎病菌落叶型与非落叶型的测定
        4.5.2 茄子黄萎病菌落叶型与非落叶型的测定
    4.6 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
        4.6.1 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测定
        4.6.2 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
        4.6.3 茄子黄萎病菌致病力测定
        4.6.4 茄子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
    4.7 不同作物黄萎病菌交互致病性测定
        4.7.1 茄子黄萎病菌在棉花上的交互致病性测定
        4.7.2 棉花黄萎病菌在茄子上的交互致病性测定
5 结论与讨论
    5.1 黄萎病菌的鉴定、小种组成和落叶型黄萎病菌的分布
    5.2 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力分化
    5.3 茄子黄萎病菌的致病力分化
    5.4 黄萎病菌交互致病性
参考文献
ABSTRACT

(8)山东部分地区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类型及毒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 1材料
    1. 2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 1菌落形态观察
    2. 2菌株分子鉴定
    2. 3致病型鉴定
    2. 4菌株产毒素能力
    2. 5菌株致萎能力
3结论与讨论

(9)棉花黄萎病菌T-DNA插入突变体的筛选及致病相关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黄萎病的分布及危害
    1.2 黄萎病菌病原学研究进展
        1.2.1 黄萎病菌种的鉴定
        1.2.2 黄萎病菌融合群
        1.2.3 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
    1.3 黄萎病菌致病机制
        1.3.1 致病分泌蛋白
        1.3.2 信号传导
    1.4 真菌过氧化物酶体
        1.4.1 过氧化物酶发生过程
        1.4.2 真菌过氧化物酶体在致病中的作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供试菌种及棉花品种
        3.1.2 试剂与试剂盒
        3.1.3 主要仪器
        3.1.4 培养基及缓冲液
    3.2 方法
        3.2.1 黄萎病菌T-DNA插入转化子的筛选
        3.2.2 黄萎病菌T-DNA插入转化子的检测
        3.2.3 致病力减弱突变体生物学性状验证
        3.2.4 基因敲除原理
        3.2.5 Split-Marker法构建基因敲除盒
        3.2.6 黄萎病菌致病相关基因上下游序列的获得
        3.2.7 黄萎病菌致病相关基因中间载体的构建
        3.2.8 黄萎病菌致病相关基因中间载体的验证
        3.2.9 黄萎病菌致病相关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
        3.2.10 黄萎病菌致病相关基因敲除载体的验证
        3.2.11 黄萎病菌原生质体的制备、再生及转化
4 结果与分析
    4.1 黄萎病菌T-DNA插入转化子的筛选
        4.1.1 转化子的活化、单孢分离及保存
        4.1.2 转化子遗传稳定性检测
        4.1.3 转化子的菌落形态及微菌核形成观察
        4.1.4 转化子菌落生长速度测定
        4.1.5 转化子产孢量测定
        4.1.6 转化子致病力测定
    4.2 黄萎病菌T-DNA插入转化子的检测
        4.2.1 转化子特异性检测
        4.2.2 转化子潮霉素的分子检测
    4.3 黄萎病菌敲除目标基因的选择
    4.4 致病力减弱突变体生物学性状验证
    4.5 Split-Marker法构建基因敲除盒
        4.5.1 第一轮PCR扩增
        4.5.2 第二轮PCR扩增
    4.6 黄萎病菌致病相关基因上下游序列的获得
    4.7 中间载体的构建及菌液PCR筛选和酶切验证
        4.7.1 中间载体p546UPKOV21 的构建及验证
        4.7.2 中间载体p1009DOWNKOV21 的构建及验证
    4.8 敲除载体的构建及菌液PCR筛选和酶切验证
        4.8.1 敲除载体p546KOV21 的构建及验证
        4.8.2 敲除载体p1009KOV21 的构建及验证
    4.9 原生质体的制备、再生及转化
5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附录

(10)新疆棉花黄萎病发生调查及病原菌系统进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 料
        1. 1. 1采样
        1. 1. 2 供试菌系
    1. 2 方 法
        1. 2. 1 供试菌系 DNA 提取
        1. 2. 2 供试菌系 DNA 扩增
        1. 2. 2. 1 引物和反应体系
        1. 2. 2. 2 扩增程序
        1. 2. 2. 3 2r DNA - ITS 区 PCR 扩增与序列测定
    1. 3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 1 新疆主要植棉地区棉花黄萎病发生情况调查
    2. 2棉花黄萎病菌系 ITS 区序列比对与系统进化树构建
    2. 3 新疆棉花黄萎病落叶型菌系分布
3 讨 论
4 结 论

四、棉花黄萎病菌非落叶型与落叶型菌系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抗性棉花品种PR基因响应大丽轮枝菌的表达分析[J]. 何芳,孙琦,李彪,刘政,黄家风.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2)
  • [2]新疆棉田土壤黄萎病菌致病类型和微菌核定量分析[J]. 徐灿,刘启,蔡梦杭,高峰,黄家风.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6)
  • [3]新疆主要棉区棉花黄萎病菌培养特性及致病力分化研究[D]. 蔡梦杭.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4]北疆棉区棉花黄萎病菌培养性状及致病力分化[J]. 蔡梦杭,徐灿,刘启,俞燕,黄家风. 新疆农业科学, 2019(01)
  • [5]新疆棉花黄萎病的发生现状及其病原菌的分子鉴定与ISSR分析[J]. 刘海洋,王琦,王伟,张仁福,姚举. 植物保护学报, 2018(06)
  • [6]新疆棉花黄萎病田土壤与病株根部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D]. 刘海洋. 中国农业大学, 2018(01)
  • [7]棉花和茄子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及交互致病性[D]. 赵杨. 河南农业大学, 2016(05)
  • [8]山东部分地区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类型及毒性分析[J]. 魏春芝,刘朝霞,武贵元,王志敏,沈法富,刘爱新. 山东农业科学, 2015(12)
  • [9]棉花黄萎病菌T-DNA插入突变体的筛选及致病相关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D]. 李小萍. 河南农业大学, 2015(05)
  • [10]新疆棉花黄萎病发生调查及病原菌系统进化分析[J]. 刘海洋,王伟,张仁福,武刚,姚举. 新疆农业科学, 2015(01)

标签:;  ;  ;  ;  ;  

棉花黄萎病非落叶和落叶品系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