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的应用及药敏分析

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的应用及药敏分析

一、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的应用及药敏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吴小利,邵玲,翟明贺,刘丽文[1](2020)在《长孢洛德酵母菌致腹膜炎1例及生物学特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分离自临床透析液标本的长孢洛德酵母菌的培养鉴定、药敏分析及对其临床意义的探讨,提高实验室对该菌的识别能力及临床对该菌感染的重视度。方法分析长孢洛德酵母菌生物学特性变化并与5种常见酵母菌(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东方伊萨酵母、近平滑念珠菌)进行比较;用Vitek 2、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以及测序分析对分离菌进行鉴定;用菌株自建库绘制聚类树状图,分析与常见5种酵母菌菌株的关系;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长孢洛德酵母菌培养24~96 h后在PDA及血平板上均呈白色光滑菌落,24 h科玛嘉显色平板上未显色,48~96 h逐渐显色最终呈现蓝绿色菌落。Vitek 2鉴定分离菌结果为无名念珠菌,MALDI-TOF MS和基因测序均鉴定为长孢洛德酵母菌。长孢洛德酵母菌与其他5种酵母菌的MSP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长孢洛德酵母菌与近平滑念珠菌在同一个分类中。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其对常见抗真菌药物的MIC值均较低。结论长孢洛德酵母菌的临床分离率较低,报道的病例较少,提高微生物实验室对该菌的识别能力和临床对该菌感染的重视度十分重要。

曾利娟,伍众文,周英群,刘振专,郭鹏豪[2](2020)在《47例西弗射盾子囊霉菌的生物学特征及药物敏感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临床分离西弗射盾子囊霉菌的生物学特征及药物敏感性数据,为实验室的准确鉴定及临床治疗提供用药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至2019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中山市三乡医院分离到的西弗射盾子囊霉菌47株,观察并记录其在沙氏平板及科马嘉显色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和镜下形态。从NCBI数据库下载西弗射盾子囊霉菌及临床常见念珠菌的ITS序列,获取的序列通过MEGA 7.0.26采用Neighbor-Joining法构建进化树,对西弗射盾子囊霉菌与临床念珠菌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所有的菌株使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的VITEK 2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仪进行鉴定;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ATB-FUNG3真菌药敏检测试剂条检测其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的药物敏感性。结果西弗射盾子囊霉菌落干燥、白色、镶嵌生长;在科马嘉显色培养基呈现蓝色。系统进化分析显示西弗射盾子囊霉与酿酒酵母菌的亲缘关系较近。药敏结果显示菌株对于氟康唑具有较高的MIC,耐药率为70.2%;对于5-氟胞嘧啶的MIC分布范围为MIC50为4.0 μg/ml,MIC90为≥32.0 μg/ml;两性霉素B的MIC50为0.5 μg/ml,MIC90为1.0 μg/ml;伊曲康唑的MIC50为0.25 μg/ml,MIC90为1.0 μg/ml;伏立康唑的MIC50为0.5 μg/ml,MIC90为1.0 μg/ml。结论西弗射盾子囊霉菌对于抗真菌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微生物实验室应重视真菌的培养鉴定和药敏实验,以便临床医生尽早、准确、合理的选用抗生素。医院感染管理科需要加强该菌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

王海亮[3](2019)在《救必应酸对念珠菌的作用机制研究及救必应溶液对念珠菌性间擦疹病的临床疗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白色念珠菌是寄生于70%健康人皮肤、生殖器、肠粘膜的正常菌群的一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导致皮肤粘膜或全身感染。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以及介入诊断和器官移植治疗技术的发展,白色念珠菌的感染率呈上升趋势,同时非白色念珠菌菌株不断增加,目前,对常用的抗真菌药物耐药的念珠菌菌株数量不断增加,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念珠菌性间擦疹是发生在腋窝、乳房下、腹股沟等皮肤部位,以红斑、糜烂、渗出、脓疱为主要特征,主要由白念珠菌局部感染引起的真菌性皮肤病,近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湿润和浸渍的皮肤褶皱是白色念珠菌生长的有利因素,且念珠菌具有多形性,可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形态转换,并且可以形成生物膜,以此来逃避人免疫细胞的识别及对抗抗真菌药物的杀伤作用。中医学有“湿热生虫”的理论,并将念珠菌归属于虫邪范畴,苦寒燥湿法是中医学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方法。随着念珠菌对现存抗真菌药物耐药性的不断增加,寻找广谱、高效、低毒的抗念珠菌药物已成为国内外医学界的热门话题。我国的中草药资源丰富,在预防和治疗念珠菌感染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中药在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方面均存在多样性,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探索。深入了解念珠菌的生物学特点、致病特点,了解抗真菌药物的作用靶点,结合中医药的理论及中药的性质,利用现代中药学及现代的分子生物学手段,开发研究新的抗念珠菌药物极具价值。本研究根据中医理论及现代中药学理论,选择具有苦寒性质的中药救必应为研究对象,观察救必应溶液对念珠菌性间擦疹的临床疗效,探讨救必应酸抑制白色念珠菌的作用机理,为开发新的抗念珠菌药物奠定基础。目的:观察救必应溶液对念珠菌性间擦疹的临床疗效,探讨救必应酸抑制白色念珠菌的作用机理。方法:本研究主要由四部分组成1.观察救必应溶液对念珠菌性间擦疹的临床疗效。本研究采取随机对照原则,选取我科120例符合标准的念珠菌性间擦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救必应溶液冷湿敷患处,每次20分钟,每天3次;对照组:氟康唑注射液冷湿敷患处,每次20分钟,每天3次。1周为1疗程,观察2个疗程。观察治疗过程中皮损症状积分的变化,比较临床总有效率和真菌转阴率。2.采用划线转种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对念珠菌性间擦疹菌株进行鉴定。3.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救必应酸对四种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和白色念珠菌最低抑制生物膜浓度。通过救必应酸干预后对四种念珠菌属的生长曲线的变化研究救必应酸的抑菌效能。4.通过透射电镜观察救必应酸对白色念珠菌细胞结构的影响、碘化丙啶染色法观察细胞膜通透性的变化、高效液相色普法观察救必应酸对麦角固醇含量的影响。5.Weston-blot、RT-PCR探索救必应酸对白色念珠菌Ras-cAMP-PKA通路关键基因Ras1、Cdc35、Tpk1和RAS1、CDC35、TPK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治疗2个疗程,治疗组总有效率77.8%,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8.0%,治疗组略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皮损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但两组间皮损症状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个疗程后治疗组转阴率77.8%,对照组转阴率88.0%,两组真菌转阴率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2.从门诊念珠菌性间擦疹患者中分离和鉴定的104株念珠菌中,白色念珠菌共67株,占总数的66.4%,非白色念珠菌占总数的33.6%。3.通过微量液基稀释法考察救必应酸对4种念珠菌共16株念珠菌的MIC,结果显示:救必应酸对白色念珠菌4种菌株的MIC范围为8-32μg/mL;对白色念珠菌菌株CCZYY002 SMIC50为256μg/mL;救必应酸对热带念珠菌的4种菌株MIC为32-128μg/mL;救必应酸对光滑念珠菌的MIC为32-128μg/mL;救必应酸对克柔念珠菌的MIC为128-256μg/mL。救必应酸浓度介于8-1024μg/mL时,对四种念珠菌属生长曲线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浓度的救必应酸均能平稳抑制四种念珠菌的生长。4.透射电镜下救必应酸可使白色念珠细胞细胞壁变薄,细胞核碎裂,胞质分散导致细胞死亡。碘化丙啶染色发现,256μg/mL、512μg/mL救必应酸分别导致9.232±2.6%和23.703±3.2%的PI阳性细胞,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56μg/mL的救必应酸处理后的白色念珠菌细胞膜中的麦角固醇下降至5.60±1.02μg/mL,与生长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5.通过q RT-PCR检测,结果发现经256μg/mL救必应酸干预后,白念珠菌胞内部分氧化还原相关基因Ras1、Cdc35、和Tpk1的转录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Ras1,Cdc35和Tpk1分别下调了38%和30%和26%。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在生物被膜12 h,救必应酸处理后的白色念珠菌菌株RAS1、CDC35、TPK1蛋白表达均下调,与空白组相比,下调36%和27%和24%。实验结论:1.救必应溶液冷敷治疗念珠菌性间擦疹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抑制皮肤念珠菌生长,促进真菌转阴,无不良反应。2.本机构医院中念珠菌性间擦疹感染以白色念珠菌为主,非白色念珠菌占一定比例。3.救必应酸对四种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不同,对生长曲线产生一定影响。4.救必应酸可破坏白色念珠细胞结构导致细胞死亡,碘化丙啶染色发现PI阳性细胞增加。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影响白色念珠菌细胞膜中的麦角固醇合成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进而导致细胞死亡。5.救必应酸可下调Ras-cAMP-PKA通路上部分关键基因Ras1、Cdc35、Tpk1和RAS1、CDC35、TPK1蛋白表达进而抑制白色念珠菌菌丝及生物膜的形成。

侯欣[4](2019)在《中国多中心侵袭性感染光滑念珠菌复合体流行病学及棘白菌素耐药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综合评估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技术对光滑念珠菌复合体菌种的鉴定能力;分析中国多中心侵袭性感染光滑念珠菌复合体的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系统性研究光滑念珠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及对棘白菌素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09年8月至2014年7月五年参加CHIF-NET的11家监测中心收集的所有非重复侵袭性感染光滑念珠菌411株及所有参与医院收集的12株尼瓦利亚念珠菌(Candidanivariensis)和1株布加拉念珠菌(Candida bracarensis)。比较表型方法、基因测序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对光滑念珠菌复合体的鉴定能力,并在菌种准确鉴定的基础上,测定菌株对9种抗真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子流行病学方面,利用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和微卫星检测方法,对411株光滑念珠菌进行分子分型,并进行聚类及同源性分析;此外,收集CHIF-NET 2015所有血流感染分离的光滑念珠菌158株,剖析PDR1和MSH2两个耐药相关基因在临床菌株中的突变率并分析其与氟康唑敏感性、分子型别的关系。耐药机制研究方面,检测411株光滑念珠菌FKS1和FKS2热点区(HS)基因的突变情况。本实验室报道了我国首例棘白菌素耐药光滑念珠菌(L74)引起的感染,L74的FKS1和FKS2扩增测序发现FKS1无义突变(W508stop)和FKS2非HS突变(E655K)。利用CRISPR 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野生型菌株(ATCC2001)上构建菌株CRISPR31(Fks1 WT/Fks2-E655K);利用同源重组定点突变技术在fks1Δ上构建菌株fks1Δ/Fks2-E655K,进而在葡聚糖合成酶的活性、转录水平、蛋白水平和体内动物实验四个层面深度阐明这株棘白菌素高耐菌的耐药机制。结果:在我国,光滑念珠菌引起临床侵袭性感染的标本类型中,以血液为主,占比48.7%(200/411)。尼瓦利亚念珠菌和布加拉念珠菌属于罕见菌种,占总体分离念珠菌属<0.2%,表型方法不能正确鉴定菌种,需依赖分子测序。Vitek MS IVD和Bruker Biotyper MS无法将这两种菌准确鉴定至种水平;Vitek MS RUO,Bruker ClinProTools和自建库能够提高MALDI-TOF MS对尼瓦利亚念珠菌和布加拉念珠菌的鉴定能力。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结果显示,光滑念珠菌氟康唑耐药率为16.5%,伏立康唑、伊曲康唑和泊沙康唑非野生型(non-WT)分别为28.7%,6.8%和7.3%。14.8%(61/411)的菌株是氟康唑耐药且伏立康唑non-WT。2株菌(0.5%)对棘白菌素耐药,其中一株是高耐菌(L74),对三种棘白菌素的MIC均≥8μg/ml;另一株是对唑类也耐药的多重耐药菌(MDR)(13GZ415)。所有菌株均是两性霉素B野生型(WT),仅1株菌(0.2%)是5-氟胞嘧啶non-WT。5年间,光滑念珠菌对氟康唑的耐药率增长了近2倍,伏立康唑non-WT增长了近7倍。尼瓦利亚念珠菌和布加拉念珠菌对9种抗真菌药物的MIC均较低。分子流行病学方面,MLST将411株光滑念珠菌分为35个序列型(ST),包括24个新型别,其中ST7(66.4%)和ST3(9.5%)是我国侵袭性感染光滑念珠菌的主要型别。微卫星分析将411株菌分为79个不同的基因型,以T25(30.4%)和T31(12.4%)为主。菌株分子型别与分离部位和氟康唑敏感性无明显相关性。微卫星分析的分辨率高于MLST。氟康唑耐药株PDR1的突变率显着高于剂量依赖性敏感株(92.9%vs 19.4%,P<0.001),PDR1基因型与菌株型别无关。MSH2基因型与菌株药物敏感性无明显相关性,但与ST和微卫星型别相关,所有的ST7(n=104)菌株均含有V239L突变,此外1株还存在K583N突变;所有ST10菌株(n=8)都有P208S/N890I 突变。棘白菌素耐药机制研究方面,我国光滑念珠菌FKS基因突变率很低,除高耐菌L74外,两株敏感菌有FKS1非HS突变,MDR菌(13GZ415)有FKS2 HS1突变L662W。与野生型ATCC 2001相比,CRISPR 31菌株棘白菌素MIC仅轻微升高,FKS mRNA表达和Fks1/Fks2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葡聚糖合成酶活性和体内动物试验均表现为低耐。L74菌株葡聚糖合成酶的活性在卡泊芬净或米卡芬净作用下无显着下降;FKS1基因转录水平表达下降,FKS2表达上调;Fks1/Fks2蛋白表达明显下降。构建菌株fks1ΔFks2-E655K在小鼠侵袭性光滑念珠菌感染模型中,表现为对米卡芬净治疗无应答(P>0.05)。结论:本研究证实了光滑念珠菌复合体中尼瓦利亚念珠菌和布加拉念珠菌的准确鉴定依赖于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我国侵袭性感染光滑念珠菌对氟康唑和伏立康挫的耐药率/non-WT呈现明显的升高趋势。临床分离光滑念珠菌以ST7和ST3为主,微卫星分型的分辨率高于MLST。PDR1基因型与菌株氟康唑耐药有关,MSH2基因型与分子型别相关。我国光滑念珠菌棘白菌素耐药率低,从体外试验和体内动物试验深度阐明临床棘白菌素高耐菌L74的主要耐药机制是FKS2 E655K突变和FKS1功能缺失。

曾文,华丽燕,欧阳凯,麦荣嘉[5](2018)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病原菌菌种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妇科门诊拟诊为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病原菌菌群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对本院妇科门诊拟诊为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患者取其阴道分泌物做真菌培养及菌种鉴定,并做药敏试验(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结果此次研究共培养出277例病原菌,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177例(63.90%),光滑假丝酵母菌62例(22.38%),近平滑假丝酵母菌28例(10.11%),克柔假丝酵母菌6例(2.17%),热带假丝酵母菌4例(1.44%)。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对五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率分别是:5-氟胞嘧啶(84.18%)、两性霉素B(100%)、氟康唑(69.49%)、伊曲康唑(66.1%)、伏立康唑(72.88%)。结论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病原菌仍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非白色假丝酵母菌的比例有所上升,其中光滑假丝酵母菌及近平滑假丝酵母菌所占比例较高。阴道假丝酵母菌对5-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B的敏感率较高,对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的敏感率较低。

田亚玲,刘艳君[6](2017)在《无菌部位念珠菌感染的菌群分布特点及药敏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无菌部位念珠菌感染的菌群分布特点及药敏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5月我院临床220份无菌体液标本进行分离培养,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VITEK-2Compact菌种鉴定或科玛嘉显色培养,药敏试验使用ATB FUNGUS 3药敏试条进行测定。结果:本次研究收集无菌部位感染菌株220株,其中白色念珠菌50.45%,光滑念珠菌25.45%,热带念珠菌10.91%。结论:研究结果显示,临床无菌部位感染发生主要为白色念珠菌,且大部分菌种对唑类药物敏感性呈现降低趋势,医师需注重无菌标本的药敏试验,并根据试验结果针对性使用抗菌药物。

王庆玲[7](2017)在《MALDI-TOF MS在真菌鉴定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在真菌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关于丝状真菌鉴定应用:收集2015年8月2016年12月青岛市多家医院患者标本中分离培养出的丝状真菌63株,购买5株标准菌株,筛选出MALDI-TOF MS用于丝状真菌鉴定的最佳培养基、培养时间、培养方式;同时进行MALDI-TOF MS鉴定、形态学鉴定,形态学不能鉴定的菌株进行内转录间隔ITS序列测定;对三种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以评价MALDI-TOF MS在丝状真菌鉴定中的能力。关于念珠菌鉴定应用:利用质控菌株ATCC 90028白色念珠菌确定用于MALDI-TOF MS鉴定的最佳培养条件;然后,从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6月MALDI-TOF MS鉴定的299株念珠菌中随机选取101株念珠菌,对上述念珠菌同时进行MALDI-TOF MS鉴定、显色培养鉴定、ATB Expression鉴定,对三种方法鉴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价MALDI-TOF MS在念珠菌鉴定中的能力。结果筛选MALDI-TOF MS用于丝状真菌鉴定的最佳培养基为沙氏葡萄糖液体培养基,培养时间为24h。67株丝状真菌MALDI-TOF MS鉴定结果与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基本一致,在属、种水平的鉴定总一致率分别为98.5%、94.1%,对曲霉菌属鉴定种水平一致率达到100%。MALDI-TOF MS对101株念珠菌进行鉴定结果与显色培养和ATB Expression鉴定结果比较,在属水平鉴定一致率为98.02%,在种水平鉴定一致率为97.03%。结论MALDI-TOF MS技术在丝状真菌以及念珠菌鉴定中符合率较高,相比于传统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高通量、耗时短,应用于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真菌的常规鉴定可以极大提高检测效率。但是,真菌蛋白质的提取量对于检测结果影响显着,分析前的样品处理标准化十分重要。

祁文瑾,李赛男,陈卓,许妙玲[8](2016)在《两种显色鉴定法在阴道致病假丝酵母菌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两种显色培养基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致病菌种快速鉴定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安图显色培养基和VITEK 2酵母菌鉴定卡对来自VVC患者的致病假丝酵母菌进行菌种分析,最终鉴定结果以VITEK系统为准。结果两种显色培养基对243株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致病菌株的鉴定准确率分别为94.7%和95.1%。其中,白假丝酵母菌的鉴定准确率最高,为99.5%和98.6%,非白假丝酵母菌以光滑假丝酵母菌鉴定准确率最高,克柔假丝酵母菌鉴定准确率最低;白假丝酵母菌显色鉴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在98.0%以上,非白假丝酵母菌鉴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相对较低。结论两种显色培养基均适合于临床VVC致病菌种的快速鉴别,但安图显色培养基更具临床推广价值;对非白假丝酵母菌致病患者,建议行VITEK鉴定以更好指导临床用药。

王彬[9](2016)在《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危险因素及耐药性病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分析长春地区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的菌种类型及耐药情况,探讨其发病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提供预防、诊断和合理用药的依据。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于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妇科就诊的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病例,获取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阴道分泌物标本。取RVVC患者230例作为病例组、VVC患者248例作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以RVVC为因变量,采用多分类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危险因素。将标本用沙氏培养基恒温培养,经革兰染色镜检,菌种分离纯化。将纯化后的菌株接种于Chromagar显色培养基进行菌种筛选鉴定,然后采用微量稀释法检测菌株对四种抗真菌药物(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及两性霉素B)的体外药敏情况,参照2008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 M27-A3方案。研究结果:1、RVVC组共230例,平均年龄33.16士5.89岁;VVC组共248例,年龄19-50岁,平均年龄32.92士5.73岁。两组统计分析显示,滥用抗生素、长期口服避孕药、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未控制的糖尿病、合并其他阴道病、人工流产史和个人行为习惯(使用宫内节育器、穿紧身化纤内裤、长期使用护垫)这9种因素具有差异性(P﹤0.05),为影响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复发的危险因素。2、临床共分离478株念珠菌。其中,白色念珠菌361株,占75.52%;光滑念珠菌46株,占9.62%;克柔念珠菌42株,占8.79%;热带念珠菌20株,占4.18%;其他念珠菌9株,占1.88%。RVVC组中非白念珠菌比例(74/230,32.17%)明显高于VVC组(43/248,17.34%),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念珠菌对药物的敏感性由强到弱依次为: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RVVC组念珠菌对氟康唑的药物敏感性(69.57%)低于VVC组(86.69%),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的敏感性明显高于非白假丝酵母菌,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滥用抗生素、长期口服避孕药、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未控制的糖尿病、合并其他阴道病、人工流产史和一些个人行为习惯(穿紧身化纤内裤、长期使用护垫、宫内节育器)为影响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发生的危险因素。2、白色念珠菌为外阴阴道念珠菌病主要致病菌种,非白念珠菌中以光滑念珠菌次之,RVVC组非白假丝酵母菌比例高于VVC组。3、念珠菌对四种药物中氟康唑耐药性最高,两性霉素B最低,RVVC组对氟康唑的敏感率显着低于VVC组,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的敏感性明显高于非白假丝酵母菌。

陈柏叡,卢万丁,张金燕,端木德,徐明[10](2016)在《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55例致病菌药敏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念珠菌感染包皮龟头炎的55例患者,所分离出的55株念珠菌菌株进行分类鉴定及药敏试验,以了解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的致病菌种感染及耐药情况。方法通过科玛嘉显色培养基、菌株显微镜下形态观察、对包皮龟头炎分离出念珠菌进行培养、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1)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分离出的阳性标本经鉴定,51株为白念珠菌、3株为近平滑念珠菌、1株为近平滑念珠菌及白念珠菌复合感染株。2)药敏试验对制霉菌素、氟康唑、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的敏感率分别为96.4%、94.5%、85.5%及14.5%。结论福建地区男性包皮龟头炎念珠菌感染以白念珠菌为主;念珠菌的药敏情况对制霉菌素敏感性最高,其次为氟康唑及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最低。

二、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的应用及药敏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的应用及药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长孢洛德酵母菌致腹膜炎1例及生物学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 分离菌株的培养与鉴定
    1.4 基因序列分析
    1.5 聚类分析
    1.6 药物敏感性分析
2 结果
    2.1 长孢洛德酵母菌培养特性、菌落形态
    2.2 Vitek 2和MALDI-TOF MS鉴定结果
    2.3 IT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2.4 聚类分析结果
    2.5 药敏结果
3 讨论

(3)救必应酸对念珠菌的作用机制研究及救必应溶液对念珠菌性间擦疹病的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白色念珠菌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机制
    综述二 念珠菌性间擦疹的研究现状
    综述三 中药抗念珠菌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临床研究
    第一章 救必应溶液治疗念珠菌性间擦疹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一资般料
        3 研究方法
        4 治疗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实验研究
    第二章 念珠菌性间擦疹致病菌种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器材
        2 实验方法
        2.1 临床资料标本的收集
        2.2 培养基的制备
        2.3 真菌镜检及革兰染色
        2.4 菌种鉴定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救必应酸体外念珠菌药敏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菌株
        1.2 实验器材
        2 实验方法
        2.1 主要试剂的配制
        2.2 药敏试验
        2.2.1 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救必应酸对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2.2.2 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救必应酸对白色念珠菌最低抑制生物膜浓度(SMIC_(50))
        2.2.3 救必应酸对念珠菌属的生长曲线产生的影响
        3 实验结果
        3.1 救必应酸对四种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SMIC50
        3.2 救必应酸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SMIC50
        3.3 救必应酸可对念珠菌属的生长曲线产生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救必应酸抑制白色念珠菌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菌株
        1.2 实验器材
        2 实验方法
        2.1 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构建(同实验二)
        2.2 透射电镜下观察救必应酸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细胞结构的影响
        2.3 碘化丙啶染色法观察救必应酸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细胞渗透性改变的影响
        2.4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检测白念珠菌细胞膜麦角固醇含量的变化
        2.5 qRT-PCR检测白念珠菌生物膜细胞(Ras-cAMP-PKA)相关基因Ras1、Cdc35、Tpk1的表达的变化
        2.6 Western blot法检测白念珠菌生物膜细胞(Ras-cAMP-PKA)RAS1、CDC35和TPK1 蛋白的表达
        3 实验结果
        3.1 救必应酸可对白色念珠菌细胞超微结构产生影响
        3.2 救必应酸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细胞的结构损伤产生影响
        3.3 救必应酸可降低白念珠菌细胞膜麦角固醇含量
        3.4 救必应酸可下调Ras-cAMP-PKA通路Ras1、Cdc35、Tpk1的表达
        3.5 救必应酸可下调Ras-cAMP-PKA通路RAS1、CDC35和TPK1 蛋白的表达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附图

(4)中国多中心侵袭性感染光滑念珠菌复合体流行病学及棘白菌素耐药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光滑念珠菌复合体的鉴定及药物敏感性
    材料与方法
        一、主要仪器及试剂材料
        二、实验方法
        1. 收集菌株及建立流行病学监测网
        2. 比较不同方法鉴定尼瓦利亚念珠菌和布加拉念珠菌
        3. Vitek MS RUO,Bruker ClinproTools及自建库鉴定光滑念珠菌复合体
        4. 检测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
    结果
        1. 中国多中心侵袭性感染光滑念珠菌复合体流行病学分布
        2. 光滑念珠菌复合体不同鉴定方法评价
        3. Vitek MS RUO,Bruker Clinpro Tools及自建库鉴定光滑念珠菌复合体
        4. 光滑念珠菌复合体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光滑念珠菌的分子流行病学
    材料与方法
        一、主要仪器及试剂材料
        二、实验方法
        1. 光滑念珠菌多位点序列分析
        2. 光滑念珠菌微卫星分型
        3. 血流感染分离光滑念珠菌PDR1和MSH2基因剖析
    结果
        1. 光滑念珠菌MLST分型
        2. 光滑念珠菌微卫星分型
        3. 两种分型方法的比较
        4. 血流感染分离光滑念珠菌PDR1和MSH2的基因型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光滑念珠菌棘白菌素耐药机制
    材料与方法
        一、主要仪器及试剂材料
        二、实验方法
        1. 伦理申明
        2. 试验菌株选取
        3. FKS HS及ORF全长测序
        4. 检测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
        5. 光滑念珠菌ATCC 2001 FKS2 E655K定点突变
        6. 光滑念珠菌fks1Δ FKS2 E655K定点突变
        7. 葡聚糖合成酶的提取和活性检测
        8. RNA提取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9. 葡聚糖合成酶Western blot
        10. 小鼠米卡芬净应答试验
    结果
        1. 光滑念珠菌FKS HS突变情况
        2. CRISPR Cas9构建FKS2 E655K点突变菌株
        3. 光滑念珠菌不同突变体的药物敏感性
        4. 卡泊芬净或米卡芬净抑制葡聚糖合成酶活性
        5. FKS基因表达
        6. FKS蛋白表达
        7. 小鼠米卡芬净应答试验
    讨论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综述 光滑念珠菌流行病学以及棘白菌素耐药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病原菌菌种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质控菌株
2 方法
    2.1 标本采集
    2.2 阴道分泌物染色镜检及初步培养
    2.3 初步鉴定
    2.4 药敏试验
3 结果
    3.1 镜检结果
    3.2 液体培养基培养结果
    3.3 固体培养基培养结果
    3.4 277例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病原菌YPD液体培养基阳性标本鉴定
    3.5 药敏试验结果
4 讨论

(6)无菌部位念珠菌感染的菌群分布特点及药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药敏试验
2 结果
    2.1 菌种分布情况
    2.2 药敏试验分析
3 讨论

(7)MALDI-TOF MS在真菌鉴定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MALDI-TOF MS在丝状真菌鉴定中的应用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菌株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配制试剂
        1.5 Filamentous fungi library数据库
        2 实验方法
        2.1 MADLI-TOF MS在丝状真菌鉴定实验条件筛选
        2.1.1 实验设计与技术路线
        2.1.2 实验步骤
        2.2 MALDI-TOF MS在丝状真菌鉴定中的应用与评价
        2.2.1 实验设计与技术路线
        2.2.2 丝状真菌形态学检查
        2.2.3 丝状真菌的ITS序列测定
        2.2.4 丝状真菌MALDI-TOF MS鉴定
    结果
        1 最佳实验条件筛选
        2 形态学鉴定结果
        3 ITS序列测定结果
        4 MALDI-TOF MS鉴定结果
        5 MALDI-TOF MS在丝状真菌鉴定中的应用评价
    讨论
第二部分 MALDI-TOF MS在念珠菌鉴定中的应用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菌株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配制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MALDI-TOF MS在念珠菌鉴定中实验条件筛选
        2.1.1 实验设计与技术路线
        2.1.2 实验步骤
        2.2 MALDI-TOF MS在念珠菌鉴定中的应用与评价
        2.2.1 实验设计及技术路线
        2.2.2 念珠菌显色培养
        2.2.3 念珠菌ATB Expression鉴定
        2.2.4 念珠菌MALDI-TOF MS鉴定
    结果
        1 MALDI-TOF MS在念珠菌鉴定中最佳实验条件筛选
        2 念珠菌显色培养鉴定
        3 念珠菌ATB Expression鉴定
        4 MALDI-TOF MS在念珠菌鉴定中的应用评价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两种显色鉴定法在阴道致病假丝酵母菌鉴定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诊断标准
        1.2.2 研究方法
        1.2.2. 1 标本处理
        1.2.2. 2 菌种鉴定
        1.2.3 结果判定
        1.2.3. 1 科玛嘉培养基显色鉴定
        1.2.3. 2 安图培养基显色鉴定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阴道致病白假丝酵母菌与非白假丝酵母菌构成比
    2.2 3种方法对阴道致病假丝酵母菌的鉴定结果比较
    2.3 两种显色培养基用于4种主要菌种鉴定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3 讨论

(9)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危险因素及耐药性病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病例资料
        1.1.2 仪器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标本采集
        1.2.2 问卷调查
        1.2.3 统计方法
    1.3 结果
        1.3.1 资料基本特征
        1.3.2 统计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章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菌种分离、鉴定及药敏分析
    2.1 仪器设备和试剂
        2.1.1 主要仪器设备
        2.1.2 材料
        2.1.3 试剂
        2.1.4 参考菌株
    2.2 实验方法
        2.2.1 临床菌株分离
        2.2.2 菌种鉴定
        2.2.3 微量稀释药敏实验
        2.2.4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
        2.3.1 假丝酵母菌分型结果
        2.3.2 两组白念珠菌和非白念珠菌构成比较
        2.3.3 药敏分析
        2.3.4 RVVC组与VVC组假丝酵母菌药敏试验结果
    2.4 讨论
        2.4.1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菌种分布
        2.4.2 鉴定方法
        2.4.3 药敏试验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
    2.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55例致病菌药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试剂及材料:
        1.2.2 标本采集:
        1.2.4 药敏试验:
2 结果
    2.1 单菌落划面平板试验:
    2.2 科玛嘉培养基:
    2.3 显微镜下菌落表现:
    2.4 药敏试验:
3 讨论

四、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的应用及药敏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长孢洛德酵母菌致腹膜炎1例及生物学特性分析[J]. 吴小利,邵玲,翟明贺,刘丽文. 临床检验杂志, 2020(10)
  • [2]47例西弗射盾子囊霉菌的生物学特征及药物敏感性分析[J]. 曾利娟,伍众文,周英群,刘振专,郭鹏豪.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0(12)
  • [3]救必应酸对念珠菌的作用机制研究及救必应溶液对念珠菌性间擦疹病的临床疗效评价[D]. 王海亮.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1)
  • [4]中国多中心侵袭性感染光滑念珠菌复合体流行病学及棘白菌素耐药机制研究[D]. 侯欣.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5]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病原菌菌种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曾文,华丽燕,欧阳凯,麦荣嘉. 现代医院, 2018(07)
  • [6]无菌部位念珠菌感染的菌群分布特点及药敏分析[J]. 田亚玲,刘艳君. 中国农村卫生, 2017(24)
  • [7]MALDI-TOF MS在真菌鉴定中的应用研究[D]. 王庆玲. 青岛大学, 2017(02)
  • [8]两种显色鉴定法在阴道致病假丝酵母菌鉴定中的应用价值[J]. 祁文瑾,李赛男,陈卓,许妙玲. 重庆医学, 2016(13)
  • [9]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危险因素及耐药性病因分析[D]. 王彬. 吉林大学, 2016(09)
  • [10]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55例致病菌药敏分析[J]. 陈柏叡,卢万丁,张金燕,端木德,徐明. 福建医药杂志, 2016(01)

标签:;  ;  ;  ;  ;  

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的应用及药敏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