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喷施“知乐”试验研究

水稻喷施“知乐”试验研究

一、水稻喷施“植乐”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于立宏,王颖,李慧昱,张兴国,刘昱东,王丽[1](2021)在《有机水溶肥料在辽宁水稻上的应用效果》文中研究表明为探索有机水溶肥料在水稻化肥减施中的应用效果,在辽宁省10个不同地域、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土壤质地、不同肥力状况的水稻主产县开展对比示范试验。结果表明:追肥使用植宝素有机水溶肥对水稻生育性状有不同程度改善,产量和经济效益均有所提升,与常规施肥相比,可使水稻增产27.0~86.6 kg,增产率4.2%~13.7%,节本增收79~270.8元/667m2。有机水溶肥料可有效改善水稻生育性状,且在增产增收、减肥增效上效果显着,可为水稻化肥减施技术模式研究提供参考。

王娜[2](2021)在《S3307和DTA-6对绿豆源库生理特性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绿豆抗旱耐贫瘠、生育期短、适应性强,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籽粒具有高蛋白、低脂肪、药食同源的特点,是现代功能性食品开发的重要资源。植物生长调节剂可增加作物产量,改善品质。为探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绿豆产量的形成影响,本试验以绿豆品种“冀0816毛-3”和“安绿7号”为材料,在始花期(R1)叶面喷施烯效唑(S3307)和胺鲜酯(DTA-6),比较分析了绿豆叶片、荚壳和籽粒生理指标的变化以及植株干物质积累状况,研究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绿豆生育性状、同化物积累、源库器官生理代谢及产量的调控效应,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研究得到的结论如下:(1)S3307处理降低了绿豆植株株高,DTA-6处理增加了绿豆植株株高,两者均可缩短主茎节间长,增加植株抗倒伏能力。S3307和DTA-6处理促进了地上部各器官干物质积累,提高了各器官干物质转运能力,干物质向主茎叶片的分配比例增加,向分枝叶片和茎秆的分配比例下降,后期干物质向荚壳和籽粒的分配比例增大。(2)S3307和DTA-6处理显着增加了绿豆叶片叶绿素含量,S3307对叶绿素的调控效果优于DTA-6。与不喷调节剂的对照相比,调节剂处理的绿豆叶片蔗糖、还原糖和可溶性糖含量在鼓粒中期有所降低,鼓粒后期有所升高。调节剂处理的安绿7号叶片淀粉和总糖含量增加,而调节剂处理的冀0816毛-3叶片淀粉和总糖含量在鼓粒前期降低,后期升高。调节剂处理后两品种叶片总氮含量均高于对照。S3307和DTA-6处理增加了绿豆鼓粒后期荚壳叶绿素含量,增加了荚壳蔗糖、还原糖和总氮含量,调节剂处理后绿豆荚壳可溶性糖、淀粉和总糖含量在鼓粒中期低于对照,后期高于对照。(3)S3307处理增加了绿豆多数测定时期籽粒蔗糖含量,DTA-6处理增加了鼓粒后期籽粒蔗糖含量,降低了中期蔗糖含量。S3307和DTA-6处理增加了籽粒总糖、淀粉、可溶性蛋白和总氮含量,降低了鼓粒中期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同时增加了冀0816毛-3还原糖含量,降低了安绿7号籽粒还原糖含量。(4)S3307和DTA-6处理提高了绿豆单株结荚数、单荚粒数和百粒重,各处理单株荚数均显着高于对照。在两年试验中,S3307和DTA-6处理后绿豆产量均较对照显着增加,2019年DTA-6的增产效果优于S3307,2020年S3307的增产效果优于DTA-6。S3307和DTA-6提高了籽粒粗蛋白含量,降低了籽粒粗脂肪含量,提高了籽粒功能营养成分黄酮和总酚含量,其中S3307处理的籽粒粗蛋白含量与对照差异显着,各处理籽粒粗脂肪含量与对照差异不显着,DTA-6对绿豆籽粒功能营养成分的调控效果优于S3307。综合分析表明,始花期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能改善绿豆株型,缩短节间长,促进植株干物质积累,增强干物质运输和分配能力。S3307处理显着增加了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了增加叶片同化物生产能力,扩大了“源”;DTA-6处理显着增加了单株荚数和荚粒数,扩大了“库”容,提高了库活力。可见,植株生长调节剂通过扩源增库,增强源库间的物质运输与分配,进而实现增产提质。

王红力[3](2021)在《四种生物农药对葡萄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生产上主要栽培的葡萄为欧洲葡萄,其具有品质好、风味佳等优点,但其最突出的缺点是不抗病,尤其是不抗白粉病,常常给农业生产上带来巨大的损失。现阶段我国葡萄生产上常用白粉病防治方法还以化学药剂防治为主。化学药剂防治方法虽然见效快,但长期施用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危害人畜生命健康,而且也会使病菌产生抗药性,不符合绿色健康的发展要求。除此之外,育种是另一种常见增强抗病性的有效手段。虽然近年来在分子抗病育种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要将其投入农业生产还需要较长的时间,传统育种技术所需时间亦相对较长。因此,选用生物防治手段无疑是目前比较高效、环保的方式。本试验通过前期调查研究,筛选出四种不同成分的生物农药,结合盆栽植株及大田植株两种试验材料,比较四种生物农药的防治效果,为生产上相关药剂的选用提供参考及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施药处理后的盆栽植株和对照植株接种葡萄白粉菌小种NAFU1,在光照培养箱中培养3、5、10 d后,经台盼蓝染色方法,观察白粉菌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经四种生物农药处理后的菌丝长度与对照相比分别减少了506.23μm、480.00μm、494.63μm、455.83μm;接菌5 d和接菌10 d后,对照植株的孢子梗数量分别为32和84,而处理植株的孢子梗数量均少于对照的50%,表明白粉菌菌丝在施药处理后的植株上的生长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接菌10 d后,处理组的孢子梗数量与对照组之间依然差异显着,但大黄素甲醚的防效相比接菌5 d时有所下降,表明大黄素甲醚在药效的持续性方面表现得不如另外三种药剂。四种生物农药按防效进行排序分别为阿泰灵最好,多抗霉素和枯草芽孢杆菌次之,大黄素甲醚则相对较差。对田间自然感病的植株进行施药处理后,四种生物农药均与对照植株呈显着性差异,表现出明显防治效果。施药后孢子数量明显减少,且以施药后3 d左右防治效果最为突出,7 d后孢子数量虽然逐渐增多,但与对照相比依然具有抑制效果。因此,在白粉病发病较为严重的时期,建议一周喷施一次为宜。2.通过DAB染色观察,与对照植株相比,经阿泰灵、枯草芽孢杆菌和多抗霉素处理后的植株叶片上均有过氧化氢的积累,且以阿泰灵的的积累量最高,达到了19.2%;枯草芽孢杆菌和多抗霉素次之,分别达到15.47%和13.94%;大黄素甲醚的过氧化氢积累量则相对最低,仅有5.83%,与对照植株无差异。表明大黄素甲醚的主要功能可能是杀菌作用,对于提高植物自身抗病能力的效果相对较差;经过阿泰灵处理后的植株叶片CAT酶活性在四种不同处理当中水平最高,达到了208.6 U/g,枯草芽孢杆菌与多抗霉素次之,大黄素甲醚最低,为101.7 U/g。前三种药剂均与对照和大黄素甲醚差异显着。这与过氧化氢积累结果一致,也从侧面说明这三种药剂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且以阿泰灵的效果最好。3.对四种药剂处理后的植株进行光合特性测定。结果表明,大黄素甲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植株叶绿素的相对含量,而其它三种药剂则无影响;四种生物农药对植物光合过程中产生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不影响叶片净光合速率。总之,生物农药对葡萄白粉病具有突出的防治效果,其成分来源具有化学药剂所不具备的绿色、安全的特点。选择阿泰灵等生物农药运用于葡萄白粉病的防治,符合绿色农业的发展趋势。

杨小龙[4](2020)在《低夜温下番茄环式电子传递光保护机制及NaCl和褪黑素的增效作用》文中提出我国北方地区日光温室越冬生产时低夜温现象普遍存在,低夜温能够导致光抑制的发生,进而引起叶片光合效率的降低。PGR5(Proton Gradient Regulation 5)/PGRL1(Proton Gradient Regulation Like 1)途径介导的PSI的环式电子传递(CEF)对于植物叶片的光保护十分重要,一些代谢物质如褪黑素也能缓解植物遭受逆境损伤以及加强光合效率。因此PGR5/PGRL1复合物以及褪黑素对低夜温下番茄光合作用的调控值得探索。本文首先分析了PGR5/PGRL1的功能及对低夜温下番茄叶片光保护的调节,然后研究了CEF在盐-低温交叉胁迫适应性中的作用,最后研究了褪黑素对低夜温下番茄光合作用的调控。主要结果如下:1.明确PGR5/PGRL1依赖的CEF在调节光保护中的作用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获得番茄PGR5和PGRL1突变体植株,并获得PGR5和PGRL1过表达和RNAi沉默T1代材料;PGR5/PGRL1功能缺陷植株均表现出极弱的长势,光合同化速率大幅降低,PSⅠ和PSⅡ受到严重的光抑制,且对PSⅠ影响更明显,叶片CEF维持在极低水平,表现出几乎完全抑制Y(ND),而在强光下PSⅡ仍能保持较高的NPQ,表明PGR5/PGRL1依赖的环式电子传递途径具有重要的光保护作用。2.PGR5/PGRL1复合物介导的CEF对低夜温下番茄叶片的光保护作用低夜温处理后,WT的Pn、E和GH2O显着低于PGR5-OE和PGRL1-OE,叶绿体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PGR5/PGRL1依赖的CEF能够缓解低夜温对叶绿体质量造成的损伤;PGR5-OE、PGRL1-OE显着提高了低夜温下番茄叶片PSI和PSⅡ活性,以及ETR(I)、ETR(II)和CEF,通过增强Y(ND)和Y(NPQ)缓解了低夜温光抑制程度;表明PGR5/PGRL1依赖的CEF能够通过加强光保护作用缓解低夜温对番茄叶片光合性能的抑制。3.PGR5/PGRL1途径诱导番茄转录和蛋白质重塑以响应低夜温常温下,与PGR5-RNAi相比,PGR5-OE上调890个基因,下调301个基因表达,差异表达基因在防御反应和蛋白磷酸化条目富集的基因数最多,系统性获得抗性、PSI捕光天线蛋白富集度最高,大量的差异蛋白富集在光合作用和叶绿体有关的条目,KEGG代谢通路富集最多的也是光合作用;低夜温下,与WT相比,PGR5-OE诱导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核、叶绿体、蛋白激酶活性以及防御响应,差异表达蛋白在细胞成分中富集最多的是类囊体,KEGG富集最多的是抗坏血酸等次级代谢。暗示PGR5/PGRL1依赖的CEF可以诱导大量光合和叶绿体质量以及逆境响应有关的基因和蛋白表达以响应低夜温胁迫。4.低温胁迫下番茄叶片CEF光保护的Na Cl增效作用盐-低温交叉胁迫的结果表明,Na Cl处理后番茄叶片CO2同化速率降低,光化学反应效率降低,同时诱导了PSⅠ和PSⅡ处的非光化学淬灭,然而Na Cl预处理能够增强随后低温胁迫下番茄叶片光合同化能力,显着提高PS(II)和PS(I)活性,Y(I)和Y(II)以及线性和PSI环式电子传递速率。Na Cl预处理的植株经历低温胁迫时较高的CEF在调节光能在光系统之间的分配、平衡光保护和光化学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5.褪黑素预处理下低夜温对番茄光合性能的影响外源褪黑素处理显着降低了低夜温下番茄叶片MDA含量、提高了POD活性,光合气体交换速率、光系统活性和电子传递显着提高;褪黑素预处理诱导大量光合作用和叶绿体质量相关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其中423个基因上调,115个基因下调表达,主要富集在逆境响应以及碳水化合物、萜类、多酮类物质代谢和油菜素内酯的生物合成;77个蛋白质上调,49个下调表达,主要与黄酮类物质的生物合成、叶绿体外被膜、叶绿体肽链内切酶Clp复合物以及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类黄酮和维生素代谢有关。获得番茄褪黑素分解酶基因M3H的过表达T1代材料,M3H过表达叶片Fv/Fm和Pm在常温和低夜温下均显着低于WT,且低夜温处理后MDA含量和SOD活性大幅增加,M3H过表达的光合色素含量显着降低,且Y(I)、Y(Ⅱ)、ETR(I)、ETR(Ⅱ)以及CEF均显着降低,表明过表达M3H降低了番茄光化学反应效率。6.PGR5/PGRL1介导褪黑素对低夜温下番茄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褪黑素预处理显着提高了PGR5、PGRL1沉默植株Y(I)、Y(Ⅱ)以及ETR(I)、ETR(II)和PSI环式电子传递,其中对ETR(I)影响最明显;褪黑素预处理显着降低了PGR5-RNAi和PGRL1-RNAi沉默植株的Y(NA)和Y(NO),显着提高了Y(ND)和Y(NPQ),表明PGR5/PGRL1途径介导褪黑素通过调节PSⅠ供体侧和受体侧限制以及提高NPQ缓解低夜温对番茄光合机构造成的抑制。综上,PGR5/PGRL1是番茄中的主要CEF途径,通过调节PSI供体侧和受体侧限制以及NPQ等缓解低夜温对番茄叶片的光合抑制;CEF在植物对盐-低温交叉胁迫抗性中起着重要调节作用;褪黑素能够通过调节光合效率提高番茄低夜温抗性。

袁大刚,蒲光兰[5](2009)在《“三沼”在植物生产上的应用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综述沼气、沼液和沼渣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果树等方面的使用方式及对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品质、抗性和土壤质量的影响,并就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全思懋[6](2007)在《不同叶面肥配方对蔬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本文以青菜、黄瓜、蕹菜为供试对象,设置3个重复处理,采用盆栽试验与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配方叶面肥对蔬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其中,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尿素与微量元素组合叶面喷施对青菜、黄瓜生长状况及品质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活性物质与微量元素组合叶面喷施对蕹菜生长状况的影响。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对照(喷清水)比较,本试验条件下所有供试的叶面肥均促进了青菜的生长,其中不添加微量元素、尿素浓度为1的处理青菜单株鲜重增加幅度最高,达34.8%,该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增加幅度也最大;所有处理的青菜可溶性糖含量均显着增加,1尿素与1微量元素组合的A4处理的青菜可溶性糖含量最高,为对照的1.3倍;就维生素C而言,单纯喷施尿素会降低青菜的维生素C含量,但尿素与微量元素配合喷施能显着提高青菜维生素C含量,其中1/2尿素和1/2微量元素组合的A3处理的青菜维生素C含量最高,比对照增加了11.4%;与对照相比,所有喷施叶面肥的青菜硝酸盐含量均显着增加,其中1/2尿素与1微量元素组合的处理增加幅度最小。2、与对照(喷清水)比较,本试验条件下所有供试叶面肥均提高了黄瓜的产量和植株干重,其中3尿素与1/4微量元素组合处理的黄瓜产量增长幅度最高,达43.2%,该配方对提高黄瓜叶片叶绿素含量和黄瓜果实可溶性糖含量的效果也最好;相比与对照,所有处理的黄瓜植株后期根系活力、果实可溶性蛋白含量及果实维生素C含量都得到显着提高,其中3尿素与1/2微量元素组合的处理对提高黄瓜后期根系活力和果实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效果最显着,分别比对照提高了90.9%和23.1%;就黄瓜果实维生素C含量而言,3尿素与1微量元素组合的处理效果最好,比对照提高了11.7%。3、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清水对照相比,供试叶面肥的各个配方均能显着改善蕹菜的生物学性状,提高产量,其中以在氮、钾、镁固定的基础上,叶面肥中添加活性物质2和1/4浓度微量元素的配方增产效果最好,增产幅度达52.5%,且该处理蕹菜的维生素C含量也最高;就蕹菜的可溶性糖含量和叶片叶绿素含量而言,以在氮、钾、镁一定的基础上,叶面肥中添加活性物质1和1/4微量元素与添加活性物质2和1/4微量元素的两个配方的效果最好,但二者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在氮、钾、镁一定的基础上,叶面肥中添加活性物质1和1/2微量元素与添加活性物质2和1/2微量元素的两个配方对提高蕹菜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效果最好,但二者之间没有显着差异。与对照相比,所有喷施叶面肥的蕹菜硝酸盐含量均显着增加,其中在氮、钾、镁一定的基础上,活性物质1与1微量元素及活性物质2与1微量元素组合的两个处理硝酸盐含量增加幅度最小,但二者之间差异不显着。研究还发现,活性物质2比活性物质1对提高蕹菜可溶性糖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效果更好。

韩民利,邢春强[7](2005)在《水稻应用稀土微肥“植乐”试验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彭建伟[8](2003)在《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氮代谢和光合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

孟繁荣,林泽善,葛才,杨贵欣[9](2002)在《水田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试验研究》文中指出

邓玉泉,宋宁波[10](2001)在《水稻喷施“植乐”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二、水稻喷施“植乐”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稻喷施“植乐”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有机水溶肥料在辽宁水稻上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方法
    1.1 试验地基本情况
    1.2 供试肥料
    1.3 供试作物与施肥情况
    1.4 试验设计
    1.5 测定项目及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有机水溶对水稻生育性状的影响
    2.2 有机水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2.3 效益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2)S3307和DTA-6对绿豆源库生理特性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植物生长调节剂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作物源库关系研究
        1.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源的调控
        1.3.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库的调控
        1.3.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
    1.4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品种
        2.1.2 供试植物生长调节剂
        2.1.3 试验地基本情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田间调查项目
        2.3.2 干物质测定
        2.3.3 生理代谢指标测定
        2.3.4 籽粒品质测定
    2.4 数据分析方法
第三章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绿豆农艺性状及同化物积累的影响
    3.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绿豆农艺性状的影响
        3.1.1 植株株高
        3.1.2 主茎茎粗
        3.1.3 其他农艺性状
    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绿豆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3.2.1 地上部干物质积累
        3.3.2 茎秆干物质积累
        3.2.3 叶片干物质积累
        3.2.4 荚壳干物质积累
        3.2.5 籽粒干物质积累
        3.2.6 干物质分配规律
        3.2.7 干物质转运规律
    3.3 小结
第四章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绿豆源器官生理特性的影响
    4.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绿豆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4.1.1 叶片叶绿素含量
        4.1.2 叶片蔗糖含量
        4.1.3 叶片还原糖含量
        4.1.4 叶片可溶性糖含量
        4.1.5 叶片淀粉含量
        4.1.6 叶片总糖含量
        4.1.7 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
        4.1.8 叶片总氮含量
    4.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绿豆荚壳生理特性的影响
        4.2.1 荚壳叶绿素含量
        4.2.2 荚壳蔗糖含量
        4.2.3 荚壳还原糖含量
        4.2.4 荚壳可溶性糖含量
        4.2.5 荚壳淀粉含量
        4.2.6 荚壳总糖含量
        4.2.7 荚壳可溶性蛋白含量
        4.2.8 荚壳总氮含量
    4.3 小结
第五章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绿豆库器官生理特性的影响
    5.1 籽粒蔗糖含量
    5.2 籽粒还原糖含量
    5.3 籽粒可溶性糖含量
    5.4 籽粒淀粉含量
    5.5 籽粒总糖含量
    5.6 籽粒可溶性蛋白含量
    5.7 籽粒总氮含量
    5.8 小结
第六章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绿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6.1 产量
    6.2 籽粒品质
    6.3 小结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1.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绿豆农艺性状及同化物积累的影响
        7.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绿豆源库器官生理特性的影响
        7.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绿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7.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四种生物农药对葡萄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葡萄栽培现状
    1.2 葡萄白粉病概况
    1.3 葡萄白粉病发病规律
    1.4 葡萄白粉病化学防治研究进展
    1.5 葡萄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1.6 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1.6.1 微生物源药剂
        1.6.2 动物源制剂
        1.6.3 植物源制剂
        1.6.4 四种生物农药简介
    1.7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药剂的选用
        2.1.2 试验材料
        2.1.3 实验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叶片细胞膜透性测定
        2.2.2 施药后的病菌观察与防治效果鉴定
        2.2.3 施药后的植株抗性变化检测
        2.2.4 田间病害防治效果评价
        2.2.5 植株光合及相对叶绿素含量测定
        2.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农药市场调查结果
    3.2 白粉病害对葡萄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3.3 四种生物农药对盆栽植株的白粉病防治效果评价
    3.4 四种生物农药对植株叶片中H_2O_2含量的影响
    3.5 四种生物农药对田间植株的白粉病防治效果评价
    3.6 四种生物农药对植株光合特性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低夜温下番茄环式电子传递光保护机制及NaCl和褪黑素的增效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设施低夜温对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1.1 设施内低夜温环境特征
        1.1.2 低夜温对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2 植物的光合逆境适应机制及调节
        1.2.1 光能的捕获和电子传递过程
        1.2.2 PSI和 PSⅡ光抑制的发生
        1.2.3 植物光保护机制
    1.3 光合环式电子传递对植物的光保护作用
        1.3.1 PSI环式电子传递途径
        1.3.2 环式电子传递对植物的光保护作用
        1.3.3 PGR5/PGRL1复合物介导的环式电子传递途径
        1.3.4 环式电子传递在调节植物逆境响应中的生理功能
        1.3.5 PSI环式电子传递对质子动力势的调控
        1.3.6 PSI环式电子传递速率的主要评估方法
    1.4 植物光合作用维持与叶绿体质量控制
        1.4.1 叶绿体是植物的环境感受器
        1.4.2 叶绿体的质量控制
    1.5 褪黑素对植物抗逆性的调节
        1.5.1 植物褪黑素的合成与分解途径
        1.5.2 褪黑素在植物抗逆性中的调节作用
    1.6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低夜温下PGR5/PGRL1介导的番茄光合CEF光保护机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系统进化树构建、跨膜结构域预测与eplants基因表达绘制
        2.1.2 双分子荧光互补
        2.1.3 CRISPR/Cas9 基因编辑
        2.1.4 番茄PGR5和PGRL1基因过表达与RNAi沉默的遗传转化
        2.1.5 低夜温处理
        2.1.6 光合气交换参数的测定
        2.1.7 PSⅠ和PSⅡ光化学反应效率测定
        2.1.8 电致变色(ECS)信号分析
        2.1.9 实时荧光定量PCR
        2.1.10 转录组测序
        2.1.11 蛋白质组测序
        2.1.12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番茄PGR5和PGRL1基因进化、特性及互作分析
        2.2.2 PGR5/PGRL1调控番茄叶片光合效率和光系统活性的作用
        2.2.3 PGR5/PGRL1调控番茄叶片光能分配及电子传递的作用
        2.2.4 PGR5/PGRL1对番茄光合低夜温胁迫的光保护效应
        2.2.5 PGR5/PGRL1调控番茄低夜温胁迫叶片基因表达的分析
        2.2.6 PGR5/PGRL1调控番茄低夜温胁迫蛋白质表达的分析
    2.3 讨论
        2.3.1 PGR5/PGRL1途径在番茄中是一条主要的PSI环式电子传递途径
        2.3.2 PGR5/PGRL1依赖的CEF在 PSI供体侧和受体侧调控PSI的光保护
        2.3.3 调节Y(NA)与Y(ND)之间的平衡是PSI光保护的重要策略
        2.3.4 PGR5/PGRL1依赖的CEF通过诱导NPQ对 PSII也具有光保护作用
        2.3.5 PGR5/PGRL1依赖的CEF能够缓解低夜温导致的番茄叶片光抑制
        2.3.6 PGR5/PGRL1依赖的CEF能够在转录和蛋白质水平控制叶绿体质量
    2.4 小结
第三章 低温胁迫下番茄叶片CEF光保护的Na Cl增效作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植物材料与处理
        3.1.2 气交换参数的测量与计算
        3.1.3 叶绿素荧光的快速诱导动力学曲线和P700的氧化还原动力学曲线测定
        3.1.4 同时测量PSⅠ和PSⅡ的能量转换和电子传递速率
        3.1.5 电致变色(ECS)信号分析
        3.1.6 统计分析
    3.2 结果
        3.2.1 低温胁迫下番茄叶片气体交换和光系统活性的NaCl调控作用
        3.2.2 低温胁迫下番茄光能分配的NaCl调控作用
        3.2.3 低温胁迫下番茄光合CEF的 Na Cl调控作用
        3.2.4 低温胁迫下番茄叶片质子动力势的NaCl调控作用
    3.3 讨论
        3.3.1 CEF介导的光保护涉及盐诱导的低温交叉耐受性
        3.3.2 质子动力势是诱导交叉耐受性的一种光保护机制
        3.3.3 叶绿体离子转运与盐胁迫诱导的低温光保护有关
    3.4 小结
第四章 低夜温胁迫下番茄光合CEF光保护的褪黑素增效作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外源喷施褪黑素后低夜温胁迫处理
        4.1.2 外源褪黑素喷施PGR5-RNAi、PGRL1-RNAi材料后进行低夜温处理
        4.1.3 褪黑素分解酶基因过表达M3H-OE的遗传转化
        4.1.4 光合荧光的测定
        4.1.5 转录组测序
        4.1.6 蛋白质组测序
        4.1.7 MDA、POD、CAT、SOD测定
        4.1.8 q RT-PCR测定
        4.1.9 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及气孔观察
        4.1.10 统计分析
    4.2 结果
        4.2.1 低夜温胁迫下番茄光合气体交换和光系统活性的褪黑素调控作用
        4.2.2 低夜温胁迫下番茄光能分配和电子传递的褪黑素调控作用
        4.2.3 低夜温胁迫下番茄叶片基因表达的褪黑素调控作用
        4.2.4 低夜温胁迫下番茄叶片蛋白表达的褪黑素调控作用
        4.2.5 PGR5/PGRL1介导外源褪黑素调控番茄光保护的效应
    4.3 讨论
        4.3.1 外源褪黑素处理能够缓解低夜温对番茄叶片光合效率的抑制
        4.3.2 褪黑素通过诱导相关基因和蛋白质表达调节低夜温下番茄光合效率
        4.3.3 PGR5/PGRL1介导外源褪黑素对低夜温下番茄光合作用的调控
        4.3.4 过表达褪黑素分解酶基因能抑制光合效率并降低光合色素含量
    4.4 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创新点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三沼”在植物生产上的应用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三沼”利用途径及效果
    1.1 沼气利用
        1.1.1 沼气为设施农业提供二氧化碳和光照
        1.1.2 沼气控温催芽及烘干农副产品
        1.1.3 沼气作为气体调节剂用于保鲜与贮藏
    1.2 沼液的利用
        1.2.1 沼液浸种、拌种
        1.2.2 沼液叶面喷施
        1.2.3 沼液土施
        1.2.4 沼液综合利用
    1.3 沼渣的利用
        1.3.1 作为栽培基质
        1.3.2 沼渣作为肥料
        1.3.2.1 沼渣作基肥
        1.3.2.2 沼渣既作基肥又作追肥
    1.4 沼渣、沼液综合利用
    1.5 沼肥与化肥或其他有机肥配合施用
2 沼气沼渣沼液利用过程中的可能危害
3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6)不同叶面肥配方对蔬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 测定方法
    3 数据处理方法
结果与讨论
    1 不同浓度尿素与微量元素组合叶面喷施对青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2 不同浓度尿素与微量元素组合叶面喷施对黄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3 不同活性物质与微量元素组合叶面喷施对蕹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1 叶面营养的机制和特点
    2 叶面肥的研究现状
    3 叶面肥的前景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7)水稻应用稀土微肥“植乐”试验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地点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用“稀乐”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2.2 施用“稀乐”对水稻苗期病害的影响
    2.3 施用“稀乐”对水稻生育进程的影响
    2.4 施用“稀乐”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3 结论

(8)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氮代谢和光合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配方不同浓度对水稻碳、氮代谢调控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配方对水稻氮代谢关键酶和光合特性影响的比较研究
    1 材料、方法与试验设计
    2 结果分析
        2.1 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配方对水稻光合特性的影响
        2.2 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配方对水稻功能叶、茎鞘中氮的贮存与转运的影响
        2.3 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配方对水稻功能叶、籽粒中与氮代谢有关的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2.4 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配方处理水稻籽粒全氮、蛋白氮的累积特性
    3 讨论
第三章 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浓度对水稻氮代谢关键酶和光合特性影响的比较研究
    1 材料、方法与试验设计
    2 结果分析
        2.1 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浓度对水稻氮代谢关键酶和光合特性影响的比较研究
        2.2 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浓度对水稻氮代谢关键酶和光合特性影响的比较研究
        2.3 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浓度对水稻功能叶、籽粒中与氮代谢有关的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2.4 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浓度处理水稻籽粒全氮、蛋白氮的累积特性
    3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1 小结
    2 创新点
    3 前景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水稻喷施“植乐”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内容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品种
    1.4 育插时间
    1.5 栽插密度
    1.6 试验用肥
    1.7 试验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从表2可看出, 处理A好于处理B、C、D。
    2.2 据苗期调查, “植乐”能使秧苗增强抵抗低温冷害及立枯病的能力。
    2.3 从表3可看出, “植乐”能增加分蘖、穗数、粒数。
3 小结

四、水稻喷施“植乐”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有机水溶肥料在辽宁水稻上的应用效果[J]. 于立宏,王颖,李慧昱,张兴国,刘昱东,王丽. 辽宁农业科学, 2021(04)
  • [2]S3307和DTA-6对绿豆源库生理特性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王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3]四种生物农药对葡萄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研究[D]. 王红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4]低夜温下番茄环式电子传递光保护机制及NaCl和褪黑素的增效作用[D]. 杨小龙.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4)
  • [5]“三沼”在植物生产上的应用研究进展与展望[J]. 袁大刚,蒲光兰.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9(02)
  • [6]不同叶面肥配方对蔬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D]. 全思懋.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2)
  • [7]水稻应用稀土微肥“植乐”试验效果研究[J]. 韩民利,邢春强. 河北农业科学, 2005(01)
  • [8]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氮代谢和光合特性的影响[D]. 彭建伟. 湖南农业大学, 2003(03)
  • [9]水田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试验研究[J]. 孟繁荣,林泽善,葛才,杨贵欣. 垦殖与稻作, 2002(01)
  • [10]水稻喷施“植乐”试验研究[J]. 邓玉泉,宋宁波. 垦殖与稻作, 2001(S1)

标签:;  ;  ;  ;  ;  

水稻喷施“知乐”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