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应该热,中文不应该冷

英文应该热,中文不应该冷

一、英语该热汉语不该凉(论文文献综述)

陈小慰[1](2018)在《口译课程“每周热词分享”教改实践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围绕口译课程"每周热词分享"的教改实践活动,在具体描述思路和实施步骤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对"热词"本身的选择优化以及与"热词"相关的知识扩展两方面,运用大量实例,分析探讨如何提高该口译教改实践活动的实效。

廖艺[2](2017)在《“该X的X”构式的多角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是关于“该X的X”构式的研究,首先是对“该X的X”进行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做较为全面的分析;然后再从篇章角度对“该X的X”构式做语篇分布和篇章功能的分析;再分析该构式的变体情况,主要有省缩和扩展两种方式,并尝试做动因解释;最后指出“该X的X”构式有扩大化的趋势,对该趋势做一个简单的描述。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了“该X的X”构式的提出,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主要是通过对该构式的分析,探讨其构式的特定意义。本章还介绍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本文主要使用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本文主要采用三个平面理论,认知语言学理论中的主观性和主观化理论,焦点、凸显原则,以及篇章语言学理论。第二章为“该X的X”构式的句法分析,首先对该构式的常项“该”和“的”进行了说明,然后对构式中的变项“X”分析,包括“X”的音节和词性;再对该构式进行语法分析,首先对该构式做了层次切分,再分析该构式在句中主要做谓语、定语、宾语等成分。第三章是“该X的X”的语义分析,本章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构式中的动词的语义分析,第二部分是构式中的形容词的语义分析,指出构式中的“X”在褒贬义词中的选择运用,第三部分是对这个构式进行的构式义分析,该构式义具有主观评价义、强调义、事理义和隐涵义。第四章为“该X的X”的语用分析,本章结合语篇,利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其语用价值,该构式有认知推理功能、焦点凸显功能、预设功能。篇章方面,采用篇章语言学,对该构式的篇章分布、在篇章中的语义关系分析了其篇章功能,主要表现为篇章衔接功能、对比强调功能和增强语势功能。第五章主要对“该X的X”的构式家族做分析,该构式的上下位构式间主要通过构式的变体来形成,其变体形式主要有X的重复和扩展两种方式,扩展表现为否定词“不”的加入和后接补语的情况,否定词“不”可以放在构式前,也可以放在构式中间;并尝试对该构式变体的动因做解释,主要有语言的类推机制等。第六章结语,首先总结了全文的观点和结论,然后指出了本文可能的创新点,最后提出本文研究还存在的不足之处。

张海芬[3](2016)在《华语流行歌曲名称的语言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章以近几十年来的华语流行歌曲名称为研究对象,从各大音乐网站收集和分析了5078个歌名,从语言本体(语音、词汇、语法)和修辞两大方面对歌曲名称进行描写,再结合语用学、文化语言学等来分析考察影响华语流行歌曲名称的语境因素,最后从美学、心理学和社会语言学等角度来思考歌曲名称的规范化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以促进歌曲名称的良性发展。文章首先对华语流行歌曲名称的音节数量进行统计,分析歌曲名称的音节分布以及音节搭配;其次,对歌曲名称的选词及其来源做了考察,重点指出了构成歌曲名称的一些高频词或典型词;再次,通过对构成歌曲名称的语法单位的分类,总结出了歌曲名称在语法上呈现出的几点典型特征;四是从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方面归纳总结了歌曲名称在声音的锤炼和词语的选择上所呈现出的特点,并对歌曲名称中运用到的比喻、拟人、夸张、仿拟、引用等修辞手法及其所带来的表达效果做了详细说明;五是在语用学和文化语言学相关理论的指导下讨论了影响华语流行歌曲名称的语境因素,并具体阐述了这些语境因素在歌名语言中发挥的作用;最后指出歌曲名称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建议。

吴林[4](2016)在《《体验汉语·商务篇(泰语版)》教材中的礼貌用语编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中泰两国之间的商务交流与合作愈加频繁,有商务汉语需求的泰国学习者也越来越多。礼貌用语的得体运用对商务交流与合作的顺利进行有促进作用。目前,我国学术界在对泰商务汉语教材研究和对泰商务汉语教学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还没有关于针对国别化商务汉语教材中礼貌用语编写方面的研究。本论文以商务汉语教材中的礼貌用语编写为出发点,结合学术界已有的商务汉语教材和汉语礼貌用语的研究成果,将《体验汉语·商务篇(泰语版)》中的礼貌用语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教材编写及评估理论、语际语用学理论、利奇的礼貌原则理论以及文献研究法、数据统计法、对比分析法、问卷及访谈调查法等理论方法对该教材中的的礼貌用语进行分类整理和描述,对该教材中礼貌用语编写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估,然后将该教材中的礼貌用语与依托于《商务汉语能力标准》的细化的礼貌用语标准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该教材在礼貌用语编写方面存在的不足,再次,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问卷,从教师和学习者两个角度来调查该教材中与礼貌用语编写有关的必要性、满意度、建议情况,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数据统计,最后,结合该教材礼貌用语的编写效果评估结果、对比分析结果、问卷调查结果针对该教材中的礼貌用语编写提出建议,并对该教材中的礼貌用语教学策略进行思考。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包括选题缘由及意义、相关研究综述、研究内容及范围、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理论依据;第二部分是对该教材中礼貌用语进行分类整理,并从组织结构、编排分布、课文、词汇、语法点、练习等六个方面对该教材中礼貌用语的编写效果进行评估;第三部分是对《商务汉语能力标准》中的礼貌用语标准进行细化,并将该教材中的礼貌用语与礼貌用语标准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该教材在礼貌用语编写方面存在的不足;第四部分是通过分析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总结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中与礼貌用语编写效果有关的必要性、满意度、建议情况。第五部分是结合第二、三、四章的研究结果,针对该教材中的礼貌用语提出编写建议,并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对该教材中的礼貌用语教学策略进行思考。

高虹[5](2015)在《非话题型流行语的理解与翻译 ——语用认知阐释》文中指出在全球社会、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目前的中国社会也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其语言环境也正处于一种五彩斑斓、变化莫测的阶段。流行语正是这种语言发展变化的最好体现。流行语从语言的角度展现了一个特定时代的某一侧面,它们不但记录了社会现象和时代变迁,也承载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流行语往往能够成为一个年代的总结,为后人唤起一个年代的记忆。从这一意义上说,对流行语的考察、梳理和研究,对记录历史、记录国家语言文字的规范、丰富和发展过程,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既往对流行语的研究在多个角度和层面展开,其中既有关于流行语本质属性的研究,如流行原因、产生途径等的研究,也有流行语的跨面研究,如社会心理学视角、新闻学和传播学视角等的研究。然而,在流行语的解读层面上,现有的研究多以流行语的流行原因、流行过程和传播方式为流行语解读的主要依据,尚无研究专门涉及流行语使用中的意义、认知机制和认知特点。鉴于此,本研究旨在对流行语在使用中的意义进行语用解读,探究语用意义解读的认知过程和认知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流行语的英译的实践进行研究,从流行语的个案翻译中得出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步骤,以期对流行语的英译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流行语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新词以及另外一个有相关性的概念:热词,这三者之间互相联系但又有各自不同的特别属性,而明确三者的异同对于确定研究对象是首要完成的任务。因此,本研究以流行语和新词、热词的辨析为入手,结合中英文词典和国内外研究对流行语的定义,并从本研究的研究目标为出发,给出本研究中流行语的工作定义,从而把广义的流行语概念进行限定和细化,给出评判的标准,即,本研究关注的研究对象是非话题型流行语(以下简称流行语),进而以此为标准,考察该标准下的各个类型,并以每一类型中的若干为范例进行分析。在确定了有效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之后,本研究根据北京语言大学联合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自2002年至2013年发布的“年度十大流行语”,国家语委根据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自2005年至2013年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白皮书),和《咬文嚼字》编辑部自2008年至2013年发布的“年度十大流行语”,以非话题型流行语中的不同类型为基础,以其中的若干个来自不同类型的非话题型流行语为例,并以此为关键词,在门户网站以及平面媒体的电子版中收集相关的语料,通过对语料的分析研究,来得出发现和结论。本研究以词汇语用学研究的理论要点为依据,结合关联理论中最佳关联性来自认知效果和加工代价的有机平衡这一论点,,认为流行语的理解需要通过语用充实过程来建立临时性的词汇信息,以帮助其语用意义的理解。这一临时性词汇信息的建立,要与特定的语境产生最佳关联,以满足说话双方的交际意图和交际期待。本研究结果有以下几点发现:1.流行语的语用意义能够在概念、人际、修辞这三个维度上有更充分的体现,尤其是在概念维度和交际维度上。流行语因为其流行的起始、发展、高潮等一系列的过程,语义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泛化,因而具有更加抽象化的概念内涵。这一特性使得流行语的使用可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不同语境中去,并结合实际的语境得到合理的解读。流行语的使用本来就受人们从众求新心理驱使,因此,它们在建立和维持一定的人际关系和表达的情感效果方面,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流行语语用意义中负载的额外信息会让流行语的使用带来比普通词语更加微妙和难以言说的修辞效果。2.流行语的语用意义的认知过程具有独特性。虽然流行语理解遵循了词汇语用意义认知过程中普遍通用的语用充实方法,它们的解读既要针对明说部分,也要针对暗含部分,这两个部分都需要有语境的信息来辅助,以便能够进行语义内容的充实,与语境产生关联;但是,它们的认知机制显然使得其中的一些方法突显出来,比另一些方法更常用、更有效,包括语义的拓展、隐喻化以及帮助隐喻化理解的认知联想过程。经历了这些语用充实过程的流行语解读会排除歧义、确定指称,进而充实语义。包含流行语的话语也会变得更加顺畅达意、具有更加非凡的认知效果。3.对流行语准确的英译可以先对语境进行确定,然后列出该语境下的可能解读,对照语境,再遴选出可及性程度最高的语用意义,并进行翻译,采用的译法有话语意义直译法、语用意义意译法、话语意义直译加注法等等。本研究把对语境具有强烈依赖性的流行语作为研究的对象,拓展了词汇语用学的研究范围,凸显了词汇语境化理解的重要性。对流行语独特认知过程的剖析是对语用充实这一概念进行的有益补充。除此之外,本研究还在实际应用中对翻译实践、乃至词典编撰、词汇教学和跨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借鉴意义。由于研究设计的不完美和研究者自身的不足,本研究还是有一些可以完善和提高的地方,如对语境因素的考虑可能不够全面,选取的流行语的研究对象数量较少,没有进行定量分析等。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可以把语境因素进一步细化,把对认知机制和认知过程的讨论做得更具体,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使流行语的研究更具有科学性和普遍性。

兰辉耀[6](2015)在《《庄子》’’命"的"道""德"哲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庄子》是战国时期庄子及其后学的集体着述。其时战乱频发、社会动荡,时人对“命”的思考日益增多,贯穿《庄子》元典的思想主题就是关于“命”的探讨。本文在前人先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系统地阐释《庄子》关于“命”的思想,并对其做出合理的评论。这一努力旨在盘活《庄子》“命”的思想,即俾其思想本身富有生机、开显价值,以便于今人领会和受用。为了梳理《庄子》“命”思想的生成缘由,不但需要把握庄子生平和《庄子》着作的主要特点,而且更加应当明确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一方面,首先通过对庄子生卒年代、故里国属、身世生平的考察,尽量绘出一个较为明晰的庄子生平图式;然后分析《庄子》元典的版本、内篇和外杂篇的关系及其作者等问题。另一方面,庄子处在一个“仅免刑焉”的战争时代、“百家争鸣”的学术时代,“古老巫风”依旧盛行的时代;庄子深受老子道家、儒家、墨家以及名家惠子等诸家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各家的“命”思想更是其扬弃的重要对象。而庄子后学基本处在同样的时代,是庄子思想的直接继承者。因之,庄子及其后学共同创生了《庄子》“命”思想。《庄子》“命”思想始终依据“道”和“德”等核心范畴为根基来审视,因而呈现出独具特色的关于“命”的“道”“德”哲学思想。为精准把握庄子和庄子后学“命”思想的源流关系,故将《庄子》内篇和外杂篇“命”思想分别进行疏解。当然,内篇和外杂篇的“命”思想,均以“命”之根据论、“命”之本质论、“命”之生死论、安“命”论、养“命”论、“命”之人格论等六个层面来加以全面的把握和具体的演绎。各个层面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命”的根据论是全面把握“命”的基础,“命”之本质论是深刻认知“命”的关键,“命”之生死论是对认知“命”之本质的补充和发展,安“命”论和养“命”论是回归“命”之本质的实现路径,“命”之人格论则在于塑造回归“命”之本质的可供人们学习、效仿的人格形象。这六个方面共同构成“命”思想的主要内容,而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就是“道”和“德”。对内篇“命”思想的疏解,首先阐释“命”思想是根基于“道”和“德”这两个核心范畴而具体展开和演绎的;其次通过对内篇“命”概念的语义分析入手,辨明“命”的诸含义之间的关系,继而着重阐述“命”的自然主义本质主要在于自由、平等和德性;再次梳理生死观念,其从美学的意义上指出生为“劳”、死为“息”,所以不应“悦生而恶死”,而且“死生存亡之一体”即认为生死为一体,以此超脱生死困境;当然,超脱生死困境以安顿现实之“命”仍需具体的策略,其主要试图从拒绝使命之“命”、安顺命运之“命”、悬置命名之“命”保全生命之“命”等路径来实现“命”的安顿:为进一步提升生命的品质而实现“尽年”的目的,就自然进入养“命”的阶段,强调必须坚持“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的育养原则,通过“心斋”、“坐忘”、“撄宁”、“自得”等具体的育养方法,以使人们育有内心空灵寂静的状态,亦即要实现“游心乎德之和”而使人们回归本真状态的育养目标;回归本真,实即追求成为真人、神人、圣人、至人等理想人格,从而具有等同生死、涵容万物、超越利害的特质。对外杂篇“命”思想的演绎,首先论述“道”、“德”、“气”等三个核心概念及其关系意蕴为“命”的依据;继而通过对“命”概念的语义分析入手,着重诠释“命”的本质也是以自然人性论为根基的,即“性者,生之质也”,而素朴性、本真性和自足性为其本质所在;同样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梳理生死观念,其从近乎科学理性的维度认为生死乃气之聚散,而且认识到人生的短暂和死亡的必然,基于此,同样提出“死生之一守”即齐同死生的观念,以摆脱对死生的忧惧;在对如何安顿“命”的问题上,认为在“安其性命之情”和“任其性命之情”之余,更当采取“重生则利轻”、“不愿仕”、“不兴名”等“不物于物”的具体举措,以使自己在保有性命情愫的基础上实现“终其天年”的目的;当然,要真正“终其天年”,仍需凭借“形全精复”即形神之养的辅助,提出通过“虚己”、“虚静”、“忘己”、“自得”等养“命”的方法,而实现“以和为量”即本性和谐的育养目标;实现本性的和谐,实即要求持守“命”的真性,犹如其着重塑造的真人、君子、圣人、大人、至人等一系列理想人格一样,能够因循自己的真性而从事一切生活实践,始终做自己“命”的主人。显然,《庄子》外杂篇在传承内篇“命”思想的同时也有所发展,这就决定二者之间存在同中有异的关系。此外,将《庄子》“命”思想和儒家孔孟、禅宗《坛经》的“命”思想进行比论,不但可以窥见其间的异同点,也能够使《庄子》“命”思想的特征自然明朗化:以“命”至上为价值取向、以万物为坐标原点、以“真”为根本特点、以审美为指向、以因循为实践轨道。这独具特色的“命”思想具有呵护生态、尊重生命、正视生死、德性生活的重要启示意义。

黄雪霞(Ng Sock Hia)[7](2015)在《现代汉语“起”、“上”组趋向范畴的认知研究 ——基于普通话与闽南方言的对比视角》文中提出本课题在前贤的研究基础上,以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从普通话与闽南方言的对比视角,通过四个专题的形式,对现代汉语趋向范畴中的表上向的“起”、“上”组趋向动词的相关问题作了较全面的探讨。全文以专题为纲,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十四章。“绪论”简要阐释趋向范畴的概念与界定,并介绍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方法和意义等,以及所运用的相关认知语言学理论和前人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同时也简要介绍本论文的章节组织和安排。专题一:“起/起来”与“上/上来”研究本专题分为四章,主要研究普通话“起/起来”与“上/上来”的语义发展与语法形式特征等。从考察发现,作谓语的“上”和“上来”先后产生于周朝和唐朝,而“起”和“起来”则先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和东汉,它们作补语的用法则都较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在共时平面上,“起/起来”和“上/上来”从表基本位移义,在句中单独作谓语到发展为趋向补语表基本趋向义,之后又引申出结果义和状态义的用法,其中“起来”在表状态义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虚化和语法化后含有表评价义的插入语功能,二者都体现出由实到虚的连续统,因此可说是完成了整个语法化过程,只不过“起来”的语法化程度较高。专题二:闽南方言/普通话“V起/起来”与“V上/上来”的语义交叉研究本专题分为三章,主要是对闽南方言“起/起来”进行深入的考察,并从闽南方言和普通话的对比视角,对“起/起来”和“上/上来”的语义重合进行探讨,此外也对普通话“V起/起来”和“V上/上来”的语义交叉进行探究。我们的考察发现,闽南方言“起/起来”与普通话“起/起来”和“上/上来”体现出一些语义重合的现象,因此闽南方言“V起/起来”所涵盖的语法意义比普通话“V起/起来”的更广。此外,我们也发现“起/起来”与“上/上来”的语义重合主要体现在其表“上向”的空间方向性方面不强调终点信息的表达,而其语义的分化是来自“上/上来”所含有的“横向”空间方向性特征以及其对“上向”位移时所强调的离开源点的特征。我们以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概念为基础,将“起/起来”与“上/上来”的表上向趋向位移称为“趋向象似性”,语符趋向相似于人类认知中的趋向概念及其认知方向性。专题三:“起去”研究本专题分为四章,主要是从闽南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视角对“起去”的语法功能、语义特征等进行深入的考察,文中也对表上向趋向位移的“上去”进行探讨。从考察发现,闽南方言“V起去”与普通话“V起去/上去”无论是在表趋向义、结果义或状态义方面,都体现出较多的义项合流,因此闽南方言“V起去”所表述的语法意义要比普通话“V起去”的还要广。此外,我们的研究也发现由于普通话“V起去”与“V上去”本身存在着义项的合流以及“V起来”在特定语境下替代了“V起去”,因而使到“起去”逐渐被“上去”和“起来”所替代。专题四:“V起来”与“V起去”不对称现象研究本专题分为三章,主要是从历时平面的形成时间角度、认知参照点的视角以及“V起来/起去”对动词V的选择共现入手,对普通话“V起来”与“V起去”的不对称现象进行探究。我们发现作谓语和作补语的“起来”先后产生于汉代和唐代,而作谓语和作补语的“起去”则都产生于宋代。“V起来”从表趋向义引申出结果义和状态义主要是发生在宋代至明代之间,而“V起去”则是介于明代至清代之间。“V起来”由于不受到“来”的制约,其参照点可在低处,也可在高处,因此能与“起来”共现的动词/形容词的范围很广。在“V起去”中,作为主观参照点的“去”在作用上是成了帮助表示背离性趋向的一个附着成分,这与“起”的上向方向性并不一致,所以能与“起去”共现的动词显得非常有限。因此,就历时平面的形成时间、认知参照点的视角以及“V起来/起去”对动词V的选择共现而言,“V起来”与“V起去”都存在明显的不对称。结语:本章概括了本研究的基本观点和结论以及可能的创新点,并指出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有待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李娥[8](2011)在《大学生国学教育问题研究 ——以武汉地区大学生为例》文中提出近几年,随着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纷纷成立,国学“热”了。“国学热”的兴起使我国传统文化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复兴传统文化的呼声日益高涨,为我国高校开展国学教育提供了契机。首先,本文对国学的涵义进行界定,指出“国学”乃一国之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的总称,通过比较分析“国学”与“西学”、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指出国学乃是与两者并列的概念。然而,在西方文化引领潮流的当今世界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主导意识的当今中国,“国学热”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中华文化的复兴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国学教育对于推动中华文化复兴的积极作用日益彰显。本文采用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问卷调查搜集到的有关武汉地区大学生国学教育情况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深入认识和把握我国大学生国学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尝试性地提出一些对大学生进行国学教育的手段和方法。

童小娥[9](2008)在《四类述补短语与位移事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有关理论,从位移事件和事件结构的角度对“述+上来”、“述+下来”、“述十上去”和“述+下去”四类述补短语进行了研究。本文的目的在于分析短语中补语对述语的选择性即什么样的述语可以进入这些述补结构,什么样的述语不可以进入,并讨论各类述补结构所表达的事件意义及各事件意义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分析述补结构中各相关补语问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对象以及前辈时贤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对本文所采用的理论和所使用的语料进行了说明。第二章主要根据句子中开放类词和封闭类词的关系,从位移方向和观察位置两个方面集中讨论了结构中补语对述语的选择性,认为不具有位移性或具有位移性但位移方向和观察位置与补语相矛盾的述语不能进入这类结构。第三章到第六章分别讨论了这四类述补短语所表达的事件及事件的事件结构,并根据短语所表达的事件类型的不同,描写和分析了短语中各补语间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通过对各述补短语的分析,我们发现它们都可表达空间位移事件和状态位移事件,除了“述+上来”短语外,其他三类述补短语还可表达时间位移事件。虽然这些不同的事件各有各的的特点,但它们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与物理空间的位移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都是在物理空间位移事件这一原型事件义的基础上发展衍生出来的。除了“述+下去”短语中物理空间位移事件义的出现频率少于时间位移事件义之外,其他述补短语中物理空间的位移事件义在各事件义中都处于主要地位。短语所表达的事件类型不同,补语间的对称与不对称情况也不同。这种不对称现象主要与述语的语义特征及上下空间位置关系的隐喻义有关。第七章是结语,对本文的主要发现和创新之处进行了总结,并指出文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张茵[10](2007)在《奥运会现场观众服务营销策略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北京2008年奥运会提出了“人文奥运”、“绿色奥运”和“科技奥运”三大理念,如何将“人文奥运”从抽象的理念落实到可操作的实际行动中,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本文以奥运会参与规模最大的群体一现场观众作为切入点,通过对服务营销学和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对奥运会观众需求及观众服务实践特点的归纳总结,构建了奥运会观众服务营销策略框架。在此基础上,对悉尼和雅典奥运会观众服务实践进行分析,并对未来奥运会观众服务营销策略提出启示。借助焦点团体座谈会形式对北京奥运会观众服务需求进行了调研,分析了北京奥运会观众服务营销面临的现状和提出相应对策,并在在京举办的第一项测试赛中进行检验。通过访谈问卷调查了观众对测试赛时观赛经历各环节的服务评价,为测试效果提供有力依据。通过研究,本文认为:1.奥运会观众服务营销策略框架包括门票销售、观赛服务过程、公共信息服务、服务人员管理、形象景观、城市服务六方面内容。其中,观赛服务过程策略是决定观众满意度的关键性因素。2.往届奥运会观众服务对奥运会观众服务营销策略框架的每一方面都提供了经验和教训,并从九个方面为北京奥运会观众服务营销策略的构建提供了启示。3.北京奥运会观众分为五大类型、具有四方面特征,其现场观赛主要动因包括三方面,其追求的赛场气氛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其对观看北京奥运会担心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这些需求和特征为北京奥运会观众服务营销策略构建提供依据。4.垒球测试赛的成功实践证明了北京奥运会观众服务营销框架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为北京奥运会观众服务营销策略实践提出以下启示:第一,奥运会公共信息应做到简明易懂、准确一致、以人为本和整合发布,确保观众在赛前知晓相关比赛信息和要求。第二,场馆和城市内形象景观保持一致性,营造整体奥运氛围。第三,在服务团队内专业领域分工细致的情况下,加强不同服务领域间的信息沟通,确保服务质量。第四,优质高效的观众服务需要以完善的硬件设施为基础,它不仅能直接满足观众的需求,还能在赛时节约软性服务人力的投入,方便软性服务的提供。观众需求对场馆及其周边环境提出的硬件设施要求需要尽早引起工程设计部门的重视,提前纳入设计施工计划。本文进一步提出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组建专业运行团队、界定清晰的职责分工、进行深入细节管理和广泛实施观赛文明宣传教育等五方面的建议。

二、英语该热汉语不该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语该热汉语不该凉(论文提纲范文)

(1)口译课程“每周热词分享”教改实践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教改思路
3. 具体实施
4. 对“热词”本身的选择优化
    (1) 一带一路
    (2) 新型大国关系
    (3)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4) dumbphone
    (5) 天价大虾
    (6) 全民生态文明月
    (7) 再创历史新高
    (8) 台独
5. 与“热词”相关的知识扩展
    (9) Chancellor Angela Merkel德国总理默克尔
    (10) China’s Yuan Joins SDR Basket;China’s Yuan’s inclusion in the SDR Basket人民币加/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
    (11) Climatarians爱护气候环境素食者
    (12) Times’Person of the Year 2015美《时代周刊》2015年度风云人物
    (13) pigeon pair龙凤胎
    (14) white hat hackers红客;好黑客
    (15) International Year of Pulses 2016 (IYP 2016) 2016国际豆类年
    (16) processed meats加工肉制品
    (17) baby zucchini小西葫芦, 小黄瓜
    (18) 剁手族hands-chopping people;shopaholics
6. 结语

(2)“该X的X”构式的多角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现状
        1.4.1 对“该”的研究
        1.4.2 对“该”结构的研究
    1.5 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
    1.6 语料来源
第2章 “该X的X”构式的句法分析
    2.1 “该X的X”的构式鉴定
    2.2 “该X的X”的构件分析
        2.2.1 构式中的常项
        2.2.2 构式中的变项“X”
    2.3 “该X的X”的句法分析
        2.3.1“该X的X”的层次切分
        2.3.2“该X的X”在句中的成分
    2.4 小结
第3章 “该X的X”构式的语义分析
    3.1 “X”为动词的语义特征
        3.1.1“X”为动作动词
        3.1.2“X”为心理活动动词
        3.1.3“X”为趋向动词
        3.1.4“X”为其他动词
    3.2 “X”为形容词的语义特征
        3.2.1 表褒义的性质形容词
        3.2.2 表贬义的性质形容词
        3.2.3 表中性义的性质形容词
    3.3 “该X的X”典型的构式义
        3.3.1 主观评价义
        3.3.2 事理义
    3.4 “该X的X”构式义的增减
        3.4.1 语义的增值
        3.4.2 语义的减少
    3.5 小结
第4章 “该X的X”的功能分析
    4.1 “该X的X”的语用功能
        4.1.1 认知推理功能
        4.1.2 焦点凸显功能
        4.1.3 预设功能
    4.2 “该X的X”的篇章分析
        4.2.1 该构式在篇章中的分布形式
        4.2.2 该构式与前后语篇的语义关系
        4.2.3 该构式的篇章功能
    4.3 小结
第5章 “该X的X”构式的变化分析
    5.1 “该X的X”的构式家族
        5.1.1 构式中X的重复
        5.1.2 该构式的扩展
    5.2 构式变化的动因
        5.2.1 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5.2.2 语言的类推机制
        5.2.3 认知心理
    5.3 “该X的X”构式的压制
    5.4 小结
第6章 结语
    6.1 本文的结论
    6.2 本文的创新之处
    6.3 本文有待完善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3)华语流行歌曲名称的语言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现状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语料来源
第二章 华语流行歌曲名称的语言特征
    第一节 华语流行歌曲名称的语音特征
        一、华语流行歌曲名称的音节数量
        二、华语流行歌曲名称的音节搭配
    第二节 华语流行歌曲名称的词汇特征
        一、华语流行歌曲名称选词的丰富性
        二、华语流行歌曲名称词源的多样性
        三、华语流行歌曲名称词义的多面性
        四、华语流行歌曲名称中的高频词
    第三节 华语流行歌曲名称的语法特征
        一、由词构成华语流行歌曲名称
        二、由短语构成华语流行歌曲名称
        三、由句子构成华语流行歌曲名称
        四、华语流行歌曲名称的语法特点
第三章 华语流行歌曲名称的修辞艺术
    第一节 消极修辞
        一、声音的锤炼
        二、词语的选择
    第二节 积极修辞
        一、比喻
        二、比拟
        三、仿拟
        四、引用
        五、夸张
        六、反饰
第四章 华语流行歌曲名称的语境探析
    第一节 语境概述
        一、语境的含义
        二、语境的内容
    第二节 影响华语流行歌曲名称的语境因素
        一、影响华语流行歌曲名称的言内语境
        二、影响华语流行歌曲名称的言伴语境
        三、影响华语流行歌曲名称的言外语境
    第三节 语境在华语流行歌曲名称中的作用
        一、语境能限定华语流行歌曲名称语言形式的选择
        二、语境能补充华语流行歌曲名称的内容与意义
        三、语境能协调华语流行歌曲名称语言的超常运用
第五章 华语流行歌曲名称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第一节 存在问题
        一、华语流行歌曲名称形式上的问题
        二、华语流行歌曲名称内容上的问题
    第二节 解决方法或建议
        一、大力提高歌曲创作者的语言素养和文化素养
        二、对歌曲的制作发行从严审查
        三、提高广大受众的参与度,扩宽关注点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体验汉语·商务篇(泰语版)》教材中的礼貌用语编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理论依据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商务汉语教材研究综述
        二、汉语礼貌用语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范围
    第四节 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问题
    第五节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调查对象及语料来源
第二章 《体验汉语商务篇》中礼貌用语的选取及编写效果考察分析研究
    第一节 该教材中礼貌用语的选取分类
        一、该教材中礼貌用语的功能项目分类
        二、该教材中礼貌用语的应用场合分类
        三、该教材中礼貌用语的文化因素分类
    第二节 该教材中礼貌用语的编写效果考察分析研究
        一、与教材中礼貌用语有关的组织结构与编排分析
        二、与教材中礼貌用语有关的课文分析
        三、与教材中礼貌用语有关的词汇分析
        四、与教材中礼貌用语有关的语法点分析
        五、与教材中礼貌用语有关的练习分析
第三章 商务汉语礼貌用语标准的确定及其与《体验汉语商务篇》中礼貌用语的对比分析研究
    第一节 商务汉语礼貌用语标准的确定
        一、《商务汉语能力标准》中的礼貌用语能力标准描述
        二、以《商务汉语能力标准》为依托的商务汉语礼貌用语标准
    第二节 该教材中礼貌用语与礼貌用语标准的对比分析
        一、礼貌用语功能项目的合理性对比分析
        二、礼貌用语应用场合的适用性对比分析
        三、礼貌用语文化因素体现情况对比分析
第四章 对《体验汉语商务篇》使用者的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节 对该教材中礼貌用语功能项目编写效果的调查结果分析
        一、礼貌用语功能项目编写必要性的调查结果分析
        二、礼貌用语功能项目编写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分析
        三、礼貌用语功能项目编写建议的调查结果分析
    第二节 对该教材中礼貌用语应用场合编写效果的调查结果分析
        一、礼貌用语应用场合编写必要性的调查结果分析
        二、礼貌用语应用场合编写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分析
        三、礼貌用语应用场合编写建议的调查结果分析
    第三节 对该教材中礼貌用语文化因素编写效果的调查结果分析
        一、礼貌用语文化因素编写必要性的调查结果分析
        二、礼貌用语文化因素编写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分析
        三、礼貌用语文化因素编写建议的调查结果分析
第五章 对《体验汉语商务篇》中礼貌用语编写的建议及教学策略思考
    第一节 对该教材中礼貌用语编写建议的思考
        一、对该教材中礼貌用语功能项目编写建议的思考
        二、对该教材中礼貌用语应用场合编写建议的思考
        三、对该教材中礼貌用语文化因素编写建议的思考
    第二节 对该教材中礼貌用语教学策略的思考
        一、对教师礼貌用语教学策略的思考
        二、对学习者礼貌用语学习策略的思考
结语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非话题型流行语的理解与翻译 ——语用认知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对象
    1.2 选题背景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流行语的界定
        2.1.1 词典定义
        2.1.2 文献定义
        2.1.3 流行语和新词、热词的意义辨析
        2.1.4 本研究工作定义
    2.2 流行语的多种研究
        2.2.1 流行语的特征研究
        2.2.2 流行语的流行原因研究
        2.2.3 流行语产生途径研究
        2.2.4 流行语的构成方式和特点研究
        2.2.5 流行语的传播研究
        2.2.6 流行语案例研究
    2.3 流行语的多学科研究
    2.4 流行语的翻译研究
    2.5 小结
第三章 理论框架
    3.1 关联理论概述
        3.1.1 关联的概念
        3.1.2 交际中的关联原则
        3.1.3 话语理解的解码和推理
        3.1.4 明说、暗含和弱暗含
        3.1.5 关联性:加工代价与认知效果
    3.2 关联制约下的语用认知
    3.3 词汇语用学的研究
        3.3.1 词汇语用学概述
        3.3.2 关联指导下词汇意义的语用充实
    3.4 基于关联理论的翻译观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问题
    4.2 语料收集
    4.3 语料分析
第五章 流行语的语用意义解读
    5.1 交际中会话含意的推导
    5.2 语用意义
    5.3 语用意义的维度
        5.3.1 语用意义的概念维度
        5.3.2 语用意义的人际维度
        5.3.3 语用意义的修辞维度
    5.4 流行语个案分析:山寨的语用意义
        5.4.1 山寨的词汇意义
        5.4.2 流行语“山寨”的概念维度
        5.4.3 流行语“山寨”的人际维度
        5.4.4 流行语“山寨”的修辞维度
    5.5 流行语语用意义的特点
    5.6 小结
第六章 流行语语用意义解读的认知过程
    6.1 流行语理解的语用认知机制
        6.1.1 对流行语明说部分的理解
        6.1.2 对流行语暗含部分的理解
    6.2 流行语理解中的收窄和拓展过程
    6.3 流行语理解中的隐喻化过程
    6.4 流行语理解中的认知联想
    6.5 小结
第七章 关联理论视角下流行语的英译
    7.1 翻译的语用维度
        7.1.1 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
        7.1.2 语用充实与翻译
    7.2 流行语英译的个案分析
        7.2.1 “潜规则”英译的个案分析
        7.2.2 “裸x”英译的个案分析
    7.3 流行语语用充实对翻译的启示
第八章 结语
    8.1 研究的主要发现
    8.2 研究的启示
    8.3 研究的不足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北京语言大学发布的年度十大流行语分类
    附录2: 北京语言大学所发布年度十大流行语
    附录3: 《咬文嚼字》所发布年度十大流行语

(6)《庄子》’’命"的"道""德"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庄子》“命”概念的道德哲学性质
    第二节 《庄子》“命”思想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第三节 《庄子》“命”思想的相关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第四节 《庄子》“命”思想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庄子》“命”思想之生成
    第一节 庄子与《庄子》
        一、庄子其人
        二、《庄子》其书
        小结
    第二节 《庄子》“命”思想之生成
        一、时代背景
        二、理论渊源
        小结
第二章 《庄子》内篇“命”思想
    第一节 “道与之貌,天与之形”的“命”之根据论
        一、“道与之貌”的“道”
        二、“成和之修”的“德”
        小结
    第二节 “受命于地……受命于天”的“命”之本质论
        一、“命”用例的语义分析
        二、“命”的本质意蕴
        小结
    第三节 “死生为一条”的“命”之生死论
        一、死生和生死的殊异
        二、“劳我以生……息我以死”的生死界定
        三、“死生存亡之一体”的生死体认
        小结
    第四节 “无用之用”的安“命”论
        一、拒绝使命之“命”
        二、安顺命运之“命”
        三、悬置命名之“命”
        四、保全性命之“命”
        小结
    第五节 “游心于淡”的养“命”论
        一、“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的养“命”原则
        二、“游心乎德之和”的养“命”目标
        三、“心斋”、“坐忘”、“撄宁”、“自得”的养“命”方法
        小结
    第六节 “登假于道”的“命”之人格论
        一、“有宜”的真人人格
        二、“无功”的神人人格
        三、“无名”的圣人人格
        四、“无己”的至人人格
        小结
第三章 《庄子》外杂篇“命”思想
    第一节 “德兼于道”的“命”之根据论
        一、“道之真以治身”的“道”
        二、“物得以生”的“德”
        三、“人之生,气之聚”的“气”
        小结
    第二节 “性者,生之质”的“命”之本质论
        一、“命”用例的涵义
        二、“性者,生之质”的意蕴
        小结
    第三节 “死生为徒”的“命”之生死论
        一、“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的生死界定
        二、“人死者有时”的“死”之必然性
        三、“死生之一守”的生死体认
        小结
    第四节 “安其性命之情”的安“命”论
        一、“安其性命之情”
        二、“任其性命之情”
        三、“不物于物”
        小结
    第五节 “致命尽情”的养“命”论
        一、“形全精复,与天为一”的养“命”内容
        二、“一上一下,以和为量”的养“命”目标
        三、“虚己”、“虚静”、“忘己”、“自得”的养“命”方法
        小结
    第六节 “立德明道”的“命”之人格论
        一、“从天之理”的君子人格
        二、“能体纯素”的真人人格
        三、“以天为宗”的圣人人格
        四、“不以物易己”的大人人格
        五、“不离于真”的至人人格
        小结
第四章 《庄子》“命”思想之评论
    第一节 《庄子》和儒、禅“命”思想的比较
        一、《庄子》内篇和外杂篇“命”思想之异同
        二、《庄子》和儒家孔孟“命”思想之异同
        三、《庄子》和禅宗《坛经》“命”思想之异同
        小结
    第二节 《庄子》“命”思想之特征评价
        一、“命”的价值取向:“命”至上
        二、“命”的坐标原点:万物
        三、“命”的根本特点:“真”
        四、“命”的美学指向:“德将为汝美”
        五、“命”的实践轨道:因循
        小结
    第三节 《庄子》“命”思想之现代启示
        一、呵护生态——“原天地之美”
        二、尊爱“命”——“尊生”、“重生”
        三、正视生死——“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四、德性生活——“不与物迁”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现代汉语“起”、“上”组趋向范畴的认知研究 ——基于普通话与闽南方言的对比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趋向范畴的概念与界定
    第二节 研究缘起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语料来源
        一、研究对象
        二、语料来源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意义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意义
    第五节 理论背景
        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
        二、概念隐喻理论
        三、意象图式
        四、认知参照点
        五、象似性概念
        六、“焦点—背景”理论
        七、主观性
    第六节 相关研究动态
        一、趋向动词的性质与范围
        二、趋向范畴的语义研究
        三、动趋式宾语的位置
        四、趋向补语的句法研究
        五、趋向补语的语法化研究
        六、方言趋向补语研究
        七、趋向范畴的认知研究
        八、小结
    第七节 结构安排
专题一 “起/起来”与“上/上来”研究
    前言
    第一章 普通话“起/起来”的语义发展与变化
        第一节“起/起来”的语义内涵
        第二节“起/起来”的语法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普通话“起/起来”的语法特征
        第一节“起/起来”的语法功能
        第二节“V起/起来”的句法形式
        第三节“V起/起来”的意象图式释解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普通话“上/上来”的语义发展与变化
        第一节“上/上来”的语义内涵
        第二节“上/上来”的语法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普通话“上/上来”的语法特征
        第一节“上/上来”的语法功能
        第二节“V上/上来”的句法形式
        第三节“V上/上来”的意象图式释解
        本章小结
    专题结语
专题二 闽南方言/普通话“V起/起来”与“V上/上来”的语义交叉研究
    前言
    第五章 闽南方言“起/起来”考察
        引言
        第一节 闽南方言“起/起来”与“上”的语义内涵与语义重合
        第二节 闽南方言“起/起来”的语法功能
        第三节 闽南方言“V起/起来”的句法形式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闽南方言与普通话“起/起来”与“上/上来”的语义重合
        第一节 闽南方言与普通话“起/上”的语义重合
        第二节 闽南方言与普通话“V起/起来”与“V上/上来”的语义重合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普通话“V起/起来”与“V上/上来”的语义交叉
        第一节“V起/起来”与“V上/上来”的语义重合
        第二节“V起/起来”与“V上/上来”的语义分化
        第三节“V起/起来”与“V上/上来”语义交叉的原因
        本章小结
    专题结语
专题三 “起去”研究
    前言
    第八章 普通话“起去”的语义发展与语法特征
        第一节“起去”的语法化
        第二节“起去”的语法功能
        第三节“V起去”的句法形式
        第四节“起去”在现当代当文学作品中的使用情况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普通话“上去”考察
        第一节“上去”的语法化
        第二节“上去”的语法功能
        第三节“V上去”的句法形式
        第四节“V上去”的意象图式释解
        本章小结
    第十章 闽南方言“起去”考察
        第一节 闽南方言“起去”的语法功能
        第二节 闽南方言“V起去”的句法形式
        第三节“V起去”的意象图式释解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闽南方言“V起去”与普通话“V起去/上去”的语义交叉
        第一节“起去”与“上去”的认知参照点
        第二节 闽南方言“V起去”与普通话“V起去/上去”义项的合流与分化
        第三节 闽南方言“V 起去”与普通话对应的动趋式
        本章小结
    专题结语
专题四 “V起来”与“V起去”不对称现象研究
    前言
    第十二章 历时平面上的不对称
        第一节 历时角度上的形成时间不对称
        第二节 语法化程度的不对称
        本章小结
    第十三章 认知参照点的影响
        第一节“来”和“去”的认知参照点
        第二节“起来”和“起去”参照点的异同
        第三节 认知参照点对“V起来/起去”语义表达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十四章“V起来”与“V起去”对述语动词的选择共现与语义特征
        第一节“来”、“去”、“起”的语法功能与语义特征
        第二节“来”和“起”对“V起来”的制约
        第三节“去”和“起”对“V起去”的制约
        第四节 与“V起来/起去”共现的述语动词类型与语义特征
        本章小结
    专题结语
结语
    第一节 基本观点与结论
    第二节 可能的创新点
    第三节 本研究的不足
    第四节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8)大学生国学教育问题研究 ——以武汉地区大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问题的由来
    文献综述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1章 国学内涵的界定
    1.1 国学的涵义
    1.2 国学与西学
    1.3 国学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1.3.1 毛泽东思想与国学
        1.3.2 邓小平理论与国学
        1.3.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与国学
第2章 “国学热”产生的原因
    2.1 修复文化断层客观要求
    2.2 经济强势在文化领域的充分体现
    2.3 缓解我国社会问题的现实需要
    2.4 应对西方文明危机的时代诉求
第3章 开展大学生国学教育的意义
    3.1 传承中华文化的需要
    3.2 增强民族自信心的需要
    3.3 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的需要
    3.4 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需要
    3.5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3.6 满足大学生学习意愿的需要
第4章 我国大学生国学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国学教育的现状
    4.2 我国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的问题
        4.2.1 很多大学生对国学具体概念认识不清
        4.2.2 对国学教育的目的和重要性认识不够
        4.2.3 教育力度深度不够,教育手段单一
        4.2.4 对国学在现代社会的意义认识不充分
    4.3 国学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4.3.1 对国学教育的价值缺少科学认识
        4.3.2 大学生的功利成才观严重阻碍着国学教育的开展
        4.3.3 对国学教育的开展缺少政策支持
        4.3.4 对国学教育的研究缺少足够重视
第5章 开展国学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5.1 国学教育的内容
        5.1.1 人格教育
        5.1.2 心态教育
        5.1.3 性情教育
        5.1.4 思维智慧启迪
    5.2 国学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5.2.1 增强对国学和国学教育的认识
        5.2.2 完善国学教育体系的设置
        5.2.3 营造国学教育实践的良好环境
        5.2.4 推进国学教育理论的创新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四类述补短语与位移事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题解及选题缘由
    1.2 相关的研究综述
    1.3 本文的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及语料来源
第二章 结构中补语对述语的选择性
    2.0 引言
    2.1 各补语的语义特点分析
    2.2 各述补结构中补语对述语的选择性
    2.3 小结
第三章 "述+上来"结构与位移事件
    3.0 引言
    3.1 "述+上来"结构所表达的事件
    3.2 各事件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3.3 小结
第四章 "述+下来"结构与位移事件
    4.0 引言
    4.1 "述+下来"结构所表达的事件
    4.2 三类位移事件的不同
    4.3 各事件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4.4 补语"下来"与"上来"的对称与不对称
    4.5 小结
第五章 "述+上去"与位移事件
    5.0 引言
    5.1 "述+上去"结构所表达的事件
    5.2 各事件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5.3 补语"上去"与"上来"的对称与不对称
    5.4 小结
第六章 "述+下去"结构与位移事件
    6.0 引言
    6.1 "述+下去"结构所表达的事件
    6.2 各事件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6.3 补语"下去"与"上去"的对称与不对称
    6.4 补语"下去"与"下来"的对称与不对称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本文的主要发现和创新之处
    7.2 本文存在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10)奥运会现场观众服务营销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选题依据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体育观众消费行为的研究
        1.2.2 关于体育服务营销的研究
    1.3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1.3.1 科学运用服务营销观念
        1.3.2 促进体育营销学的发展
        1.3.3 完善奥林匹克营销理论,拓展奥林匹克学科
    1.4 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1.4.1 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需要
        1.4.2 2008年奥运会的需要
    1.5 奥运会观众服务营销策略的概念
        1.5.1 奥运会观众服务营销的概念
        1.5.2 奥运会观众服务营销策略的概念及内容
2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个案分析法
        2.2.4 焦点团体座谈会
        2.2.5 问卷调查法
    2.3 研究框架
3 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服务营销理论
        3.1.1 服务的涵义与特征
        3.1.2 服务营销的涵义与特征
        3.1.3 服务营销策略
        3.1.4 服务营销理论对奥运会观众服务营销观念的启示
    3.2 消费者行为论
        3.2.1 消费者行为概念
        3.2.2 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
        3.2.3 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
        3.2.4 消费者行为学对奥运会观众服务营销观念的启示
4 奥运会观众服务营销策略框架的构建
    4.1 奥运会观众类型、特征及需求
        4.1.1 观赛动机
        4.1.2 服务需求
        4.1.3 观赛经历
        4.1.4 需特别关注的人群
    4.2 门票销售
        4.2.1 门票销售的影响因素
        4.2.2 门票定价和销售策略
    4.3 观赛服务过程
        4.3.1 观赛服务过程的定义
        4.3.2 奥运观赛环节与特点
        4.3.3 奥运观赛服务流程
    4.4 公共信息服务
        4.4.1 公共信息服务目的
        4.4.2 公共信息服务内容
        4.4.3 公共信息服务整合
    4.5 服务人员管理
        4.5.1 服务人员管理目的
        4.5.2 服务人员管理理念
        4.5.3 服务人员管理策略
    4.6 形象景观
        4.6.1 形象景观定义
        4.6.2 形象景观作用
        4.6.3 形象景观元素
        4.6.4 奥运会形象景观与城市形象景观的关系
    4.7 城市服务
5 往届奥运会观众服务营销实践分析与启示
    5.1 往届奥运会观众服务营销实践分析
        5.1.1 门票销售
        5.1.2 观赛服务过程
        5.1.3 公共信息服务
        5.1.4 服务人员管理
        5.1.5 形象景观
        5.1.6 城市交通服务
    5.2 往届奥运会观众服务营销实践启示
        5.2.1 服务计划要具有灵活性、创造性
        5.2.2 筹备过程中重视往届经验
        5.2.3 优化内部沟通机制,便于协调作战
        5.2.4 各场馆观众服务标准保持统一
        5.2.5 预测观众需求,制定相应服务策略
        5.2.6 注意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技巧
        5.2.7 奥运会主办国文化的不同,决定了服务提供方式的不同
        5.2.8 公共信息来源准确,形式简明易懂,各渠道发布的信息一致
        5.2.9 消除城市和场馆的界限,创建奥运城市
6 北京2008年奥运会观众服务营销现状及对策
    6.1 北京奥运会观众类型、特征及需求
        6.1.1 现场观看北京奥运会的主要动因
        6.1.2 北京奥运会观众特征
        6.1.3 对赛场气氛和观赛经历的预期
        6.1.4 现场观赛以外的旅游意愿
        6.1.5 前往现场观看北京奥运会的主要担心
    6.2 门票销售
        6.2.1 门票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6.2.2 门票定价策略
        6.2.3 门票销售策略
    6.3 观赛服务过程
        6.3.1 安检环节
        6.3.2 观赛环节
        6.3.3 场馆商业服务
        6.3.4 场馆厕所
    6.4 公共信息服务
        6.4.1 公共信息服务标准
        6.4.2 公共信息数据库
        6.4.3 公共信息发布渠道
    6.5 服务人员管理
        6.5.1 服务人员来源定位
        6.5.2 服务人员培训
        6.5.3 观众服务志愿者激励
    6.6 形象景观
        6.6.1 形象景观目标
        6.6.2 形象景观总体设计理念
        6.6.3 关键成功因素
        6.6.4 奥运景观与城市景观的合作
    6.7 城市服务
        6.7.1 观众交通服务
        6.7.2 观众住宿服务
        6.7.3 通信服务
        6.7.4 商业服务
        6.7.5 金融服务
7 北京奥运会女垒测试赛观众服务营销实践分析与启示
    7.1 观赛服务过程
        7.1.1 观众对观赛各环节服务评价高,但前往赛场环节服务过程还需改进
        7.1.2 场馆配套设施数量和布局较好满足观众需求,但细节仍需改善
        7.1.3 政策操作性不强及赛时临时改动政策,影响观众服务运行
        7.1.4 辅助服务有待加强
        7.1.5 观众高峰期服务质量要保持
    7.2 公共信息服务
        7.2.1 赛前信息服务需加大宣传力度
        7.2.2 赛时场馆内信息服务尚需改进
    7.3 服务人员管理
        7.3.1 亲切的服务态度获得好评
        7.3.2 服务人员外语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7.3.3 高质量的培训与恰当的激励是确保服务水平的关键
        7.3.4 业务领域间信息沟通需进一步加强
        7.3.5 运行支持小组保驾护航
    7.4 形象景观
        7.4.1 形象景观一致性有待加强
        7.4.2 场馆标识效果尚需大幅度提高
    7.5 观众行为
        7.5.1 加强冷门项目普及力度,重视观众宣教活动
        7.5.2 观众组织以属地政府为主,但要加强场馆内外衔接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1.1 奥运会观众服务营销策略的概念及框架内容
        8.1.2 往届奥运会观众服务实践的经验和教训
        8.1.3 北京奥运会观众类型、特征及需求
        8.1.4 北京奥运会观众服务营销策略重点
        8.1.5 女垒测试赛的成功实践证明了北京奥运会观众服务营销框架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8.2 建议
        8.2.1 以需求为导向
        8.2.2 专业的运行团队
        8.2.3 清晰的职责分工
        8.2.4 深入的细节管理
        8.2.5 广泛的观赛文明宣传教育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英语该热汉语不该凉(论文参考文献)

  • [1]口译课程“每周热词分享”教改实践探讨[J]. 陈小慰. 外语教学, 2018(02)
  • [2]“该X的X”构式的多角度研究[D]. 廖艺.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1)
  • [3]华语流行歌曲名称的语言学研究[D]. 张海芬. 广西民族大学, 2016(03)
  • [4]《体验汉语·商务篇(泰语版)》教材中的礼貌用语编写研究[D]. 吴林. 广西民族大学, 2016(03)
  • [5]非话题型流行语的理解与翻译 ——语用认知阐释[D]. 高虹. 南京大学, 2015(01)
  • [6]《庄子》’’命"的"道""德"哲学研究[D]. 兰辉耀. 东南大学, 2015(08)
  • [7]现代汉语“起”、“上”组趋向范畴的认知研究 ——基于普通话与闽南方言的对比视角[D]. 黄雪霞(Ng Sock Hia). 上海师范大学, 2015(08)
  • [8]大学生国学教育问题研究 ——以武汉地区大学生为例[D]. 李娥. 武汉工业学院, 2011(06)
  • [9]四类述补短语与位移事件[D]. 童小娥. 北京语言大学, 2008(11)
  • [10]奥运会现场观众服务营销策略的研究[D]. 张茵. 北京体育大学, 2007(10)

标签:;  ;  

英文应该热,中文不应该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