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大学生预备党员教育调查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强大学生预备党员教育调查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大学生预备党员教育考察工作的若干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杨成龙[1](2021)在《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 ——以上海高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党的建设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党的建设中具有特殊地位。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基石,是有效推进高校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提升高校基层党建质量既是贯彻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本文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初步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高校基层党建质量概念,提出高校基层党建质量应包括正确的目标价值、组织建设质量、党员队伍建设质量、制度建设质量、考核评价质量等五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基层党建理论进行梳理和阐述,系统考察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提出马克思主义基层党建理论中国化的理论命题。在此基础上,论文阐明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基本特征,论述高校基层党建五个方面的目标——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学校治理、团结动员师生、推动学校改革发展,提出高校基层党建三大价值取向,即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阐述基层党建应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在初步构建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论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高校基层党建进行历史考察,分析上海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有益的经验和历史启示。同时对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现状进行分析,总结高校基层党建取得的五个方面的成绩,分析院(系)党组织建设、基层党支部建设、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基层党建制度建设及基层党建考核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六个方面提升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主要路径,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高校基层党建质量评价体系。

居雅静[2](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及其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是高校的鲜亮底色,要下大决心培养一批立场坚定、功底扎实、经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特别是要培养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方面要有所作为。目前,掌握高校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状况和了解大学生党员马克思政治信仰教育现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培养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所需要进行的两项前期工作。政治信仰是个人或群体对某种特定的政治团体所主张倡导的政治理念、政治理论、政治制度的确信与坚守;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是对共产党领导的信仰、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信仰及对人民当家作主的信仰;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共同信仰。通过对徐州五所高校进行调研,发现新时期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状况总体情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少数大学生党员在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方面存在认知偏差、一部分大学生党员在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方面情感淡漠、一部分大学生党员在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方面的意志有待锤炼。大学生党员在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方面出现这些问题,有国际大环境的原因,也有国内环境的因素,但是主要是因为高校对大学生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造成的,如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的理论阵地功能发挥不足、党支部组织建设不完善不利于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实践教育不被重视等。因此,在探索新时代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的实施路径时,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的理论阵地建设;第二,完善有助于大学生党员思想进步的管理对策;第三,加强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实践环节。

宁倩[3](2020)在《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对象选拔的科学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发展对象的选拔是入党积极分子进入党组织“大门”的关键一环,这一关口直接关系到党组织的政治纯洁性、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当前,虽然中央下发了《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但各高校由于认识水平、理解能力和执行力的差异,普遍缺乏统一、规范、科学的学生党员发展对象选拔模式,致使该环节工作的开展失范现象严重。本文对云南省具有代表性的8所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对象选拔环节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发现:入党积极分子对是否能成为发展对象的积极性不高、对选拔程序了解不充分;院系分党委专职党务工作者少,负责发展工作的同志对发展对象的选拔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发展对象的名额分配不合理;党支部对入党积极分子把关不严、培养考察不充分,学生支部书记作用不明显;在选拔的过程中存在着民主推荐形式单一、选拔标准模糊、选拔程序不够科学合理、动员各方主体参与选拔程度低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确立“四个结合”的评价原则,明确评价主体、评价目标、评价方法、评价内容等,构建拟发展对象考试制→量化分数评价制→拟发展对象答辩制的“三套机制”,通过层层评价、环环相扣的科学评价体系,真正把理想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知行合一、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新鲜血液充实进党的组织,切实为中国共产党永葆革命青春把好关、守好门。

刘吉[4](2020)在《高校大学生的党的理论教育学习效果研究》文中指出大学生的党的理论教育工作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大学生的党的理论教育学习效果的内容有利于丰富思政学科的研究内容。虽然近年来实证性研究越来越被重视,但有关实证的研究方法主要以问卷法和访谈法来展开。在研究过程中有学者表示,可以借鉴使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手段或方法来进行研究。因此,本文拟通过传统的问卷调查法和反应时实验法相结合来进行研究,以探索高校大学生的党的理论教育的学习效果,尝试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内容与方法。本研究以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和反应时实验法相结合,研究高校大学生的党的理论教育学习效果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党的理论教育学习的现状以及识记效果等。主要分为以下几步来完成:首先,系统开展文献梳理。对高校大学生的党的理论教育、理论教育学习效果等方面展开文献梳理,总结当前关于大学生的党的理论教育学习效果的研究现状,发现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理清本研究的研究思路。然后,科学编制测量工具。根据文献分析制定学生访谈提纲和专家访谈提纲,进而进行有关对党的认知、认同与行为靠近的深入访谈,并对访谈的结果进行编码和分析,以确定最初的项目,随后向一线思政课专家教授以及心理学专家教授咨询,根据其建议修订并形成大学生的党的理论教育学习效果初量表。同时,筛选反应时实验法所需的党性词、干扰词以及中性词词条,请一线思政课专家教授以及心理学专家教授提出建议与意见,确定反应时程序的初始词条,并请专业编程人员进行实验程序编制。再次,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党的理论教育学习效果的现状。利用自编大学生的党的理论教育学习效果量表及反应时程序,对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充分了解大学生党的理论教育的学习现状及识记效果。最后,探索原因与提出对策。根据收回的数据,分析大学生的党的理论教育学习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而对改善大学生的党的理论教育学习的效果提出对策与建议。结果显示:(一)大学生的党的理论教育学习效果的整体概况较好。大学生党员的党的理论教育学习效果好于非党员,高年级大学生的党的理论教育学习效果好于低年级学生,有入党意愿大学生的党的理论教育学习效果好于没有入党意愿大学生。表明大学生的党的理论教育学习效果整体较好,接受过党课教育的大学生的党的理论教育学习效果要好于未接受过党课教育的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时间长的大学生的党的理论教育学习效果要好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时间短的大学生,有入党意愿大学生的党的理论教育学习效果要好于没有入党意愿的大学生。(二)大学生党员的党的理论知识识记效果的整体概况较好。大学生党员的党的理论知识识记效果好于非党员,大学生党员的党的理论知识识记效果不如预备党员,高年级大学生的党的理论知识识记效果好于低年级学生。表明高校大学生的党的理论知识识记效果整体较好,接受过党课教育的大学生的党的理论知识识记效果要好于未接受党课教育的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时间长的大学生的党的理论知识识记效果好于受教育时间短的大学生。表示高校对大学生的党的理论教育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因此,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党的理论教育学习的效果,建议坚持并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党的理论教育,从强化理论武装,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持续加强党员党性教育,构建长效机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等方面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党的理论教育。

景辉[5](2020)在《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认同研究 ——以湖北民族大学为例》文中提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与此同时,西方社会标榜的“普世性”价值观念在全球不断蔓延,对我国社会和中华传统美德造成持续性冲击,并消解了部分国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同。对此,党和国家积极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寻求解决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等社会道德问题之道。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极其珍贵的道德文化遗产,其所蕴含的伦理思想精华有助于为“中国梦”的实现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由于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时代重任,民族高校大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同水平关乎个人前途及国家未来。基于时代背景和现实需要,笔者对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认同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通过调查问卷法和对比研究法,对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认同现状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对现状存在问题进行成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提升路径。全文除绪论外,由四章组成。第一章,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认同概述。本章涉及中华传统美德、文化认同等核心概念的界定,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重要意义等内容,这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认同现状。本章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总结出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认同的积极表现及存在问题。第三章,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认同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基于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本章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存在问题的主要成因。即,社会道德环境的曲折,部分民族高校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效低迷,部分家庭的中华传统美德培育功能弱化,部分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知行主动性欠缺等。第四章,提升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认同的现实对策。基于对现状主要问题成因的深入分析,本章从四个角度提出了对策。即,创建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优化民族高校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重视家庭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提升大学生学习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的自主性等。

司文超[6](2020)在《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法治素养是基本的思想政治素质,也是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素养不仅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密切相关,而且是大学生学习生活、走向社会的现实需要。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是全民法治素养的代表与缩影。培育大学生的法治修养,能够为全民法治素养的提高积累经验、打下基础,这既是培育德法兼修、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题中之义,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课题,更是关乎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的重要实践问题。这也就意味着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不仅是理论探讨,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而本文紧紧抓住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实践性,从实践出发,但不迷失在纷繁的调查分析数据中,而是加强理论思考,回到理论建设的路径上来。本文由绪论与正文五章构成。在绪论部分,本文分析了目前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的贫乏状况。目前,关于法治素养培育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停留在法治知识教育层面,而更为重要的思维层次,探讨还显得十分薄弱。要使大学生法治素养真正得到提高,必须在思维意识层面发力。另外,关于法治素养培育的研究,缺乏聚焦性,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更不多见。而且,法治素养培育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目前的研究大多涉及一个方面,这就束缚探讨不能深入。因而本文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使用文献、案例、调查、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多学科知识背景,努力做到研究可靠、理论深入、措施有效。第一章是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内涵及其培育的特征和功能。这部分属于理论研究,任何调查与实践的有效开展都必须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本章的目的即是厘清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开展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本章将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概念拆分为要素、结构与属性三个部分。重点区分法治素养与近似概念之间的关系,以理清本研究中法治素养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在此基础上,将大学生法治素养概念中的要素进一步细化,并进而阐述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主要特征。同时,从个体与社会两个角度,探讨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在维护正当权益、促进德法兼修、保障全面发展、推动法治建设等方面的功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属于理论范畴,培育特征及功能则是理论与实践沟通的桥梁。第二章对目前大学生法治素养状况及其培育现状进行分析。本章建立在对概念的准确把握之上,以界定概念的诸种要素为维度,对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现状进行分析。本章首先对调查研究的路径与过程进行说明,以便对调查数据的来源和可靠性有更好的把握。本章基于《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4-2019)》连续6年调查数据以及国内25所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专题调查数据,试图以统计学与社会学方法进行分析,呈现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真实貌态。接着,研究从对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总体数据调查转入案例调查,选取有关省(区、市)和高校与法治素养培育密切相关的案例61个,展示了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有益探索,通过对案例的归纳分析,获得诸多经验启示。第三章是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本章从前一章的现象归纳转入问题分析,从调查数据中发现当前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本章还选取了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的10个典型案例,通过反面案例的分析寻找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应着力破解的难点:德法兼修、协同联动和供求匹配。本章进一步分析归纳出影响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多种因素,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了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结构方程模型,并进行了解读分析。本章基于问题来抓住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关键因素和难点瓶颈,并通过模型来可视化呈现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因素影响关系。第四章研究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理念及其工作目标与体系。首先从“融入、引领、创新、协调、联动”等五个方面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理念进行阐释,以理念引导具体的培育措施。之后,提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工作的五个主要目标,明确法治素养培育工作的努力方向。在此基础之上,本章又归纳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工作体系的主要内容,述及的七个子体系既构成了大学生法治素培育工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为下一步的机制建设和途径拓展奠定基础。第五章是构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机制与途径。本章重新回到理论思考的路径,将本文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思考提升为一种长效机制。本章中,笔者以三个相统一的原则为出发点,将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机制具体化为五个方面。从法律课堂教学、法治社会实践、网络法治教育、校园法治文化、法治工作队伍以及法治教育合力等方面论述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这几个途径是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机制的进一步具化。本章的目的就是在前一章培育工作框架的基础上,使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举措更为丰富和具体。

钱德森[7](2020)在《习近平党建思想指导下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根据新时代所面临的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的新变化、出现的新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实际,在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了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述,形成了习近平党建思想,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遵循。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大学生党建工作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党建工作关系到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关系到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更关系到党的事业能否后继有人、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必须与时俱进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建工作。引言部分,对本选题研究的相关背景和意义作了简要说明,全面梳理和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习近平党建思想、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相关研究进展状况,在此基础上进行述评,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内容、方法与创新点。第二部分,系统地研究了习近平党建思想七个方面的主要内容,阐述了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概念、特点、意义与新要求,论述了习近平党建思想是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根本遵循,明确指出习近平党建思想是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行动指南。第三部分,针对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设置调查问卷,对河南省八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总结当前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基本做法与取得的主要成绩。第四部分,在问卷调查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剖析了基于世情、国情、党情、校情、学情变化对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影响及成因。最后,综上研究,提出在习近平党建思想的指导和引领下,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应该以坚持政治标准为首位,加强政治建设;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核心,丰富思想建设;以巩固党的基层组织为重点,创新组织建设;以永葆党的先进性为目标,强化作风建设;以永葆党员纯洁性为关键,严明纪律建设;以保障党建工作成效为根本,完善制度建设;以案例警示教育为抓手,做好反腐倡廉建设。

赵丹凤[8](2020)在《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研究 ——基于甘肃省部分高校的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坚定不移地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推出一系列新部署新举措,促使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奋力开创基层党建理论和实践新局面。处于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校学生党支部,担负着密切联系党与高校学生的重要职责,是党在青年学生中发挥创造力、凝聚力与战斗力的基础,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如何将基层党建新要求转化为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理念共识与实践成果,使学生党支部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是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需要深入思考与落实的重要任务。本文以是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逻辑框架为基础,梳理文献,调查分析,重点围绕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基本理论、现实审视、经验借鉴以及实践路径来探讨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这一基础问题。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即使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建设依然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论述中寻求理论支撑。同时,着眼于党建战略布局,聚焦于高校基层党建现状亦是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现实必要性。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取得诸多成绩:党员发展标准更加严格、支部工作方式更加新颖、发展党员的质量明显上升以及支部各项基本制度不断成熟等。但是取得成绩的同时不能否定问题的存在,学生党员成长环境与入党动机的隐蔽性、对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不够、支部委员投入精力不足和支部培训激励机制缺乏、学生党员独特个性特征与价值取向等因素致使学生党支部存在入党动机多元化、部分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显着、支部委员队伍建设薄弱以及组织生活不规范等诸多问题,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任重而道远。因此,立足调查现状,借鉴国内部分高校学生样板党支部的实践经验,是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中难题破解的必要所在。为此,谱写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新篇章,需要强化学生思想政治引领,严格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加强支部委员队伍建设以及着力提升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

江亚洲[9](2019)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研究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大量官员纷纷落马反映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过程出现了重大问题,党的政治文化建设在十八届六中全会后被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的环境正在变得比任何时代都要复杂。面对这些情况,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如何才能不断提高传播效应,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能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健康、稳定、繁荣的思想文化环境和提供精神动力呢?本研究选择以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机制作为研究切入点,通过详细剖析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机制,来帮助我们认识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和整合的深层机理,最终服务于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从结构和功能主义的理论框架研究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机制,文章认为这种传播机制既要有助于实现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的功能,又要切合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的结构安排,另外还应体现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执政党,其政治文化传播的特殊性。具体采用跨学科研究法、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概括并剖析了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机制。研究认为:可以从对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先进性论证、以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为内容的政治教育和对其他群体政治亚文化的融入三个环节来阐释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机制,这三个环节分别表示了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和作用过程。其中:对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先进性论证包括价值论证、逻辑论证和事实论证;以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为内容的政治教育分为学校教育、干部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其他群体政治亚文化的融入则有身份建构、规则嵌入和政策输出这些主要途径。另外,这三个大环节在逻辑上具有一定的前后关系,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并无先后性,这三个环节是整体统一而又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并向前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最终实现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传播使命。研究发现: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自身也在不断被建构,而且这一建构过程与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机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机制本身具有开放性,它的各个环节并不是僵化和单向的,它包含的各个要素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发现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机制中存在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建构的新动能,这将我们带入到了一种具有反思和创造性的传播主义思潮。即不能再单以那种受控制论、文化遗传主义的传播学观点来理解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传播机制,它的运转也是一个开放阐释和建构的过程。研究还发现: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来看,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机制存在实际传播对象范围没有被有效覆盖、传播主体与传播对象的互动性不强、传播内容与传播主体行为存在偏差和党媒传播媒介的空间逐渐受到侵蚀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会影响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功能的发挥,所以需要针对性的推动传播对象向广大工人和农民阶层延伸、加强传播主体和传播对象的有效互动、强化传播主体对传播内容的认知和实践和加大对新型媒介生态的调控力度。这一发现对于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机制的建构完善非常具有针对意义,我们可以将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传播机制称为开放式的传播机制。那么,要实现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有效传播,仅靠单向度的宣传是不够的,更是要让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在开放式的传播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创新、与时俱进。借助于这一开放式的传播机制,实现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再从人民中来,再到人民中去”。

李博莉[10](2019)在《大学生党员党的理论学习的实效研究》文中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是国家重要的战略布局,而在加强党的建设的过程中,思想建设是基础性建设,思想建设主要通过党性教育来加强,党的理论学习教育是增强党性修养的基础。近年来,国家大力加强全体党员的理论学习教育,为了解当前大学生党员党的理论学习的实效,将非党员作为参照探究党员对党的理论学习的实效,了解党员不同群体间学习实效的差异,考察影响党员学习实效个体差异的心理因素等,提出增强学习实效的建议,尝试丰富人们对党的理论学习的新认识,为今后提升大学生党员党的理论学习实效提供有益的借鉴。本研究共七章,主要包含了以下内容:(一)绪论。论述研究的缘由,研究在理论层面和现实层面有何意义,并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论述当前国内外相关学者对其内容的研究现状,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可借鉴之处与可突破之处,阐述本文的研究在逻辑结构上的思路与研究的具体方法,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二)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主要对论文中涉及到的重要概念做出界定,以及梳理本研究中涉及的相关理论基础。(三)大学生党员党的理论学习实效的问卷调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选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的学生作为被试。回收的有效问卷为454份,其中,党员和预备党员共232人(51%),非党员222人(49%)。选取中国共产党党章、党规和习近平系列讲话中的关键词句,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党的理论学习实效的问卷研究。初步了解大学生党员在学习实效上是否与非党员有显着的差异,以及党员不同群体间学习实效是否有差异。(四)大学生党员党的理论学习实效的反应时程序测试研究。采用反应时程序测试法,通过网络的形式,将“党性直觉”反应时小程序测试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进行推送。回收的有效数据为234份,其中,党员和预备党员111人(47%),非党员123人(53%)。选择党性词为刺激材料,并选择国际词为干扰词和生活词作为中性词,对党员进行反应时程序测试,考察在类别加工策略下,党员在内隐记忆中对党性词的反应时和准确程度。进一步检验大学生党员在内隐记忆层面,对党的理论的学习实效是否与非党员有显着性差异,党员不同群体间学习实效是否有差异。(五)影响大学生党员党的理论学习实效的心理因素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学业倦怠、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考察影响大学生党员个体间在党的理论的学习实效上的差异的心理因素。调查对象为参与党的理论学习实效的问卷测验的所有党员和预备党员(232人),探究党员的党的理论学习实效与学业倦怠、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的相关性。(六)增强大学生党员党的理论学习实效的对策建议。在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的研究结果基础上,结合当前高校党组织开展党的理论学习活动的实际情况,为进一步提升学习实效提出相应的对策。(七)结语。对本文研究的结论进行相应的总结,同时指出本研究的局限和不足,尤其是在实证研究方面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研究结果显示:(1)党员和非党员在党的理论学习测验的正确率上呈现出显着性差异,党员的正确率高于非党员。不同的学历水平、党龄的党员在正确率上有显着性差异存在,其中,硕、博士的正确率显着高于本科生的正确率。党龄5年及以上党员的正确率显着高于党龄低于5年的党员的正确率。不同性别、不同学科背景的党员在正确率上无显着性差异。(2)党员和非党员在党性词上的反应时和正确率上呈现出显着性差异,党员的反应时快于非党员,党员的正确率高于非党员。不同性别、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党龄的党员在党性词上的反应速度和准确率无显着性差异。(3)大学生党员党的理论学习实效与学业倦怠呈显着的负相关,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呈显着的正相关。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大学生党员通过党的理论学习,其理论知识水平优于非党员。由此可知,目前采用的党的理论学习对大学生党员党的理论知识水平的掌握是行之有效的。第二,学习时间长的党员优于学习时间短的党员。建立党的理论学习长效机制是党员提升党的理论知识水平的重要保障。第三,学业倦怠和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党员党的理论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因此,要落实大学生党员党的理论学习实效,建立党员长期受教育的学习机制,必须从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组织领导以及维护党员心理健康等方面入手,使党的理论学习教育深耕厚织,融入到大学生党员的心里去。

二、加强大学生预备党员教育考察工作的若干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大学生预备党员教育考察工作的若干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 ——以上海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主要创新和不足
        (一)主要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及基本理论阐释
    第一节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内涵
        一、基层党建的内涵
        二、高校基层党建的内涵
        三、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内涵
    第二节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主要内容
        一、高校基层党建的目标与价值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
        三、高校党员队伍建设的质量
        四、高校基层党建制度建设质量
        五、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质量
        六、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内在逻辑
        七、影响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主要因素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层党建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二、列宁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第二节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一、毛泽东基层党建思想
        二、邓小平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三、江泽民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四、胡锦涛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第三节 习近平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一、抓基层、打基础,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二、创新组织形式,扩大党组织覆盖面
        三、纯洁党的队伍,保持党的先进性
        四、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
        五、严肃党内生活,提高党内生活质量
        六、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发扬党内民主
        七、加强党员发展,优化结构提高质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校基层党建的特征、目标、价值与导向
    第一节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基本特征
        一、紧迫性——基于对农村、企业基层党建的比较分析
        二、艰巨性——基于高校承担的特殊使命
        三、复杂性——基于在职教师、学生、退休教师三类人员比较分析
        四、创新性——基于对基层党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节 高校基层党建的目标
        一、宣传党的主张的战斗堡垒
        二、贯彻党的决定的战斗堡垒
        三、领导学校治理的战斗堡垒
        四、团结动员师生的战斗堡垒
        五、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战斗堡垒
    第三节 高校基层党建的价值取向
        一、坚持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突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
        三、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
    第四节 基层党建的导向
        一、坚持目标导向
        二、坚持问题导向
        三、坚持结果导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高校基层党建的历史考察(1949-2012)
    第一节 上海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公开与建设(1949-1956)
        一、基层党组织的公开与积极建党
        二、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与党员发展
    第二节 上海高校基层党建的快速发展(1956-1966年)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快速发展
        二、注重在高级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与“左倾错误”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与上海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瘫痪(1966-1976)
        一、基层党组织受到极大冲击,基本瘫痪
        二、知识份子沦为“臭老九”,党员发展缓慢
    第四节:上海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恢复与发展(1976-1989)
        一、基层党组织的恢复与发展
        二、拨乱反正与积极发展党员
    第五节 上海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改革发展(1989—2012)
        一、“八九”动乱与基层党组织的改革发展
        二、“八九”动乱反思与党员快速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现状分析
    第一节 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高质量创新发展
        一、实施高校党建重点任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进一步增强
        二、注重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高校党员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三、严格党员教育管理,党员队伍建设质量明显提升
        四、从严要求,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层层落实
        五、加大支持,队伍建设和制度保障日趋增强
    第二节 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问题分析
        一、院(系)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二、基层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
        三、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四、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五、基层党建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六、基层党建考核评价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质量提升的路径
    第一节 提升院(系)党组织建设质量的基本路径
        一、加强院(系)党组织班子建设
        二、增强院(系)党组织政治功能
        三、提升院(系)党组织组织力
        四、健全院(系)党组织党建责任考核评价机制
        五、强化院(系)党组织的支撑保障
    第二节 提升基层党支部建设质量的基本路径
        一、优化党支部设置
        二、选优建强党支部班子
        三、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
        四、提升党支部组织力
        五、健全党支部考核、保障体系
    第三节 提升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质量的基本路径
        一、完善配套政策,做好顶层设计
        二、明确职业标准,加强队伍选聘
        三、着力选优配强,重点抓好三支队伍建设
        四、强化培养管理,提升队伍素质能力
        五、完善考核激励,激发队伍活力
    第四节 提升高校党员队伍建设质量的基本路径
        一、提升发展党员质量
        二、提升党员教育管理质量
    第五节 提升高校基层党建制度质量的基本路径
        一、健全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度
        二、完善基层党建工作制度
        三、进一步健全基层党建工作督查制度
        四、健全党建投入和队伍保障制度
    第六节 提升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质量的基本路径
        一、健全基层党建考核评价制度
        二、充实基层党建考核评价主体
        三、完善基层党建考核评价指标
        四、优化基层党建考核评价方法与程序
        五、强化基层党建考核评价结果运用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评价的内涵
        一、评价目标
        二、评价内容
        三、评价指标
        四、评价方法
        五、评价主体
        六、评价结果运用
    第二节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评价内容及指标
        一、院(系)党组织建设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二、党支部建设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三、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第三节 高校党员队伍建设质量评价内容及指标
        一、发展党员工作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第四节 高校基层党建制度建设质量评价内容及指标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制度质量评价
        二、高校党员队伍建设制度质量评价
        三、高校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制度质量评价
        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考核激励制度质量评价
    第五节 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质量评价内容及指标
        一、基层党建考核评价主体质量及指标
        二、基层党建考核评价内容质量及指标
        三、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质量及指标
        四、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方法的质量及指标
        五、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质量及指标
    附 1:高校基层党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2)新时代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及其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文献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2 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及其教育概述
    2.1 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内涵
    2.2 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的内涵
    2.3 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
3 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生成的学理分析
    3.1 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生成的内在三个“信”的层次
    3.2 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生成的三环节
    3.3 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生成要处理好内外四对矛盾
4 新时代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状况的现实考察
    4.1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4.2 新时代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总体状况
    4.3 新时代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5 新时代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5.1 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的理论阵地功能发挥不足
    5.2 党支部组织建设不完善不利于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
    5.3 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实践教育不被重视
6 新时代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的策略
    6.1 加强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的理论阵地建设
    6.2 完善有助于大学生党员思想进步的管理对策
    6.3 加强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实践环节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2 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状况访谈记录表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对象选拔的科学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二)对文献的简要评价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对象选拔的科学评价体系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对象选拔的概念及内涵
        (二)科学评价体系的概念及内涵
    二、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对象选拔工作的环节及特点
    三、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对象选拔对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第二章 云南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对象选拔工作的调查
    一、问卷调查的总体设计
        (一)调研对象的选择
        (二)调研内容的确定
        (三)调研开展的方式
    二、调查样本情况分析
第三章 云南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对象选拔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成为学生党员发展对象的积极性不高
        (二)成为学生党员发展对象的动机不够端正
        (三)对成为学生党员发展对象的选拔程序认识不足
    二、云南高校中的分党委存在的问题
        (一)院系分党委的专职党务管理人员较少
        (二)对发展对象的名额分配不合理
    三、基层党支部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党支部对入党积极分子把关不严、培养考察力度不足
        (二)由学生担任书记的党支部作用发挥不理想
    四、选拔学生员发展对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民主推荐形式单一,推优工作形式化
        (二)选拔标准模糊,对选拔程序认识不够深刻
        (三)在民主投票环节,民主权利发挥不充分
第四章 建构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对象选拔的科学评价体系
    一、确立“四个结合”的科学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一)坚持学生党员发展对象选拔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相结合原则
        (二)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
        (三)坚持全面性和导向性相结合原则
        (四)坚持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
    二、学生党员发展对象科学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
        (一)评价主体:由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
        (二)评价内容:由绝对的政治因素向综合素质转变
        (三)评价方法:由单一的评价方法向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转变
        (四)评价过程:由一次性、总结性评价向层次性、形成性评价转变
    三、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对象科学评价体系的运行
        (一)创新拟发展对象考试制
        (二)创新量化分数评价机制
        (三)创新拟发展对象答辩制
    四、评价结果的检验、反馈与运用
        (一)评价结果的检验:在“有效性”上下功夫,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评价结果的信息反馈:在“及时性”上下功夫,注重评价结果的再利用
        (三)评价结果的运用:在“引导”上下功夫,强化评价结果的教育引导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云南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对象选拔工作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党务工作者篇)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高校大学生的党的理论教育学习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研究内容的研究现状
        1.2.2 研究方法的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重难点与创新点
        1.4.1 重难点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大学生的党的理论教育学习效果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党的理论教育
        2.1.2 大学生的党的理论教育
        2.1.3 大学生的党的理论教育学习效果
    2.2 研究内容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的理论教育的论述
        2.2.2 中共历代领导人关于党的理论教育的论述
    2.3 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
        2.3.1 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
        2.3.2 反应时与信号检测论
第三章 大学生的党的理论教育学习效果研究方法的设计
    3.1 大学生的党的理论教育学习效果问卷的编制
        3.1.1 维度及操作定义的确定
        3.1.2 条目的来源与筛选
        3.1.3 初始问卷的形成
        3.1.4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3.2 大学生的党的理论知识识记效果反应时实验的设计
        3.2.1 实验对象
        3.2.2 实验设计
        3.2.3 实验流程
        3.2.4 数据分析方法
第四章 大学生的党的理论教育学习效果的现状
    4.1 研究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研究工具
        4.1.3 数据处理
    4.2 大学生的党的理论教育学习效果的整体概况
        4.2.1 大学生的党的理论教育学习效果整体较好
        4.2.2 大学生对党的认知熟悉度呈中等偏上水平
        4.2.3 大学生对党的认同度整体较高
        4.2.4 大学生对党的靠近行为较多
    4.3 不同群体大学生的党的理论教育学习效果的差异比较
        4.3.1 大学生党员的理论教育学习效果好于非党员
        4.3.2 高年级大学生的党的理论教育学习效果好于低年级大学生
        4.3.3 有入党意愿大学生的党的理论教育学习效果好于没有入党意愿大学生
        4.3.4 不同年级、政治面貌和入党意愿大学生之间没有相互影响作用
    4.4 大学生的党的理论教育学习效果的结果分析
        4.4.1 大学生的党的理论教育学习效果整体较好
        4.4.2 接受过党课教育大学生的党的理论教育学习效果更好
        4.4.3 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时间长的大学生的党的理论教育学习效果更好
        4.4.4 有入党意愿大学生的党的理论教育学习效果更好
第五章 大学生党的理论教育的识记效果
    5.1 研究方法
        5.1.1 研究对象
        5.1.2 研究工具
        5.1.3 数据处理
    5.2 大学生党的理论知识识记效果的整体概况
        5.2.1 大学生反应时实验中党性词语正确率较高
        5.2.2 大学生反应时实验中党性词语反应时间较快
        5.2.3 大学生反应时实验中党性词语正确率普遍高于 90%
    5.3 不同群体大学生的党的理论知识识记效果的差异比较
        5.3.1 大学生党员的党的理论知识识记效果好于非党员
        5.3.2 高年级大学生的党的理论知识识记效果好于低年级大学生
        5.3.3 不同年级与政治面貌大学生之间没有相互影响作用
    5.4 大学生党的理论知识识记效果的结果分析
        5.4.1 大学生党的理论知识识记效果整体较好
        5.4.2 接受过党课教育的大学生的党的理论知识识记效果更好
        5.4.3 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间长的大学生的党的理论知识识记效果更好
第六章 加强大学生的党的理论教育学习效果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6.1 强化理论武装,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
        6.1.1 加强理论教育,优化党的理论教育学习的教育途径
        6.1.2 紧扣时代发展,增强党的理论教育学习的实效性
        6.1.3 尊重青年主体,激发大学生坚定信仰的内生动力
    6.2 加强党的理论教育,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6.2.1 健全党员发展管理机制,保证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
        6.2.2 构建党的理论教育长效机制,完善大学生党员监督体系
        6.2.3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第七章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5)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认同研究 ——以湖北民族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对比研究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认同概述
    第一节 相关重要概念界定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
        二、文化认同的内涵
    第二节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统文化理论
    第三节 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认同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认同现状
    第一节 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认同的积极表现
        一、大多数大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总体认知度较高
        二、大多数大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情感强烈
        三、大多数大学生对国家主流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度较高
        四、大多数大学生以身体力行诠释扶危济困及尊师重教
    第二节 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认同的主要问题
        一、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认知方面的问题
        二、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践行方面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认同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 社会道德环境的曲折
        一、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
        二、社会对民族高校人才的评判标准出现偏差
        三、社会现实消解了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认同
        四、不良社会信息引发的美德认知混乱
        五、多元文化削弱了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认同
        六、美德榜样宣传效果实效性不足
    第二节 部分民族高校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效低迷
        一、部分民族高校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内容缺乏实效性
        二、部分民族高校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方式失衡
        三、部分民族高校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方法多样性不足
        四、部分民族高校教师中华传统美德素养欠缺
        五、部分民族高校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未能形成合力
        六、部分民族高校网络层面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资源开发乏力
        七、部分民族高校办学理念的偏差
        八、民族高校大学生主体地位未获得充分保障
        九、部分民族高校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目标的偏差
    第三节 部分民族高校大学生家庭的中华传统美德培育功能弱化
        一、部分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家庭过分关注物质需求
        二、部分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家长自身美德教育素养欠缺
        三、部分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家庭教育方式凸显盲目性和主观性
        四、部分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家庭过度依赖学校教育
    第四节 部分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知行主动性欠缺
        一、部分民族高校大学生学习中华传统美德的主动性欠缺
        二、部分民族高校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及理想信念淡漠
        三、部分民族高校大学生践行传统美德的主动性欠缺
        四、部分民族高校大学生“慎独”修养的缺失
        五、部分民族高校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引发思想行为偏差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提升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认同的现实对策
    第一节 创建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
        一、全方位宣传中华传统美德
        二、创建社区层面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基地
        三、确立“德才兼备”的民族高校人才衡量标准
    第二节 优化民族高校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二、合理开设中华传统美德相关课程
        三、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形成合力
        四、完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方法
        五、提升民族高校教师的中华传统美德素养
        六、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形成合力
        七、搭建网络新媒体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平台
        八、重视民族高校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三节 重视民族高校大学生家庭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一、提升家长的传统美德素养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美德教育环境
        三、选择适当的家庭美德教育方法
    第四节 提升民族高校大学生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的自主性
        一、通过学习树立高尚的道德理想信念
        二、通过实践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6)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缘起、价值
        一、现实需要
        二、理论诉求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趋势分析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第一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内涵及其培育的特征和功能
    第一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内涵
        一、法治素养与相关范畴的区别和联系
        二、法治素养概念的考察
        三、大学生法治素养概念界定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特征
        一、基础性与先导性
        二、知识性与实践性
        三、统一性与差异性
        四、历史性与时代性
    第三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功能
        一、维护正当权益
        二、促进德法兼修
        三、保障全面发展
        四、推动法治建设
第二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及其培育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现状研究的路径与过程
        一、问卷的设计与编制
        二、调查抽样方案
        三、问卷施测过程
        四、调查样本分布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基本状况
        一、法治知识学习状况
        二、法治思维运用状况
        三、法治行为表现状况
        四、法治精神涵养状况
        五、法治信仰树立状况
        六、法治能力塑造状况
        七、法治有关评价状况
        八、法治期盼有关状况
    第三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有益探索
        一、法治课堂教学
        二、法治社会实践
        三、法治文化涵养
        四、法治队伍建设
        五、治理体系建设
第三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问题与因素分析
    第一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问题
        一、基础课教学改革亟待深化
        二、网上线下协同还不够有力
        三、大学生法治观念还未树立
        四、大学生知行存在脱节现象
        五、大学生违法犯罪时有发生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难点
        一、培育对象上难在德法兼修
        二、培育主体上难在协同联动
        三、培育内容上难在供求匹配
    第三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因素分析及模型构建
        一、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因素考量
        二、影响因素的选用与关系判断
        三、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第四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理念及其工作目标与体系
    第一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理念
        一、融入
        二、引领
        三、创新
        四、协调
        五、联动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工作的主要目标
        一、内容更加完善
        二、标准更加健全
        三、运行更加科学
        四、保障更加有力
        五、成效更加显着
    第三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工作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学科教学体系
        二、法律武装体系
        三、日常教育体系
        四、队伍建设体系
        五、治理服务体系
        六、评估督导体系
        七、实施保障体系
第五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机制与途径
    第一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机制
        一、顶层设计机制
        二、协同推进机制
        三、资源共享机制
        四、合作交流机制
        五、监测评价机制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途径
        一、提高法律课堂教学质量
        二、强化法治社会实践教育
        三、建强网络法治教育阵地
        四、繁荣高校校园法治文化
        五、完善法治工作队伍保障
        六、形成法治教育强大合力
附录
    一、大学生法治素养及其培育状况调查问卷
    二、大学生法治素养及其培育状况调查问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7)习近平党建思想指导下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1.选题目的
        2.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
二、习近平党建思想与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理论概述
    (一)习近平党建思想的主要内容
        1.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战略部署
        2.政治建设
        3.思想建设
        4.组织建设
        5.作风建设
        6.纪律建设
        7.制度建设
        8.反腐败斗争
    (二)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基本内涵
        1.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概念
        2.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特点
        3.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意义
        4.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新要求
    (三)习近平党建思想是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根本遵循
        1.习近平党建思想是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行动指南
        2.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坚持学习践行习近平党建思想
三、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和样本选择
        1.调查问卷的设计原则
        2.调查问卷的样本选择
    (二)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现状——以河南省部分高校为例
        1.当前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现状分析
        2.当前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主要成绩
四、当前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1.大学生入党动机多元化,功利主义呈现抬头之势
        2.部分党员理想信念淡薄,思想教育深入灵魂不够
        3.党组织生活趋于机械化,党组织战斗堡垒不够硬
        4.党内纪律监督易形式化,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强
        5.反腐倡廉教育不够深入,学生党员出现廉洁问题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问题的成因分析
        1.世情的变化
        2.国情的变化
        3.党情的变化
        4.校情的变化
        5.学情的变化
五、习近平党建思想指导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
    (一)以坚持政治标准为首位,加强政治建设
        1.在积极分子教育和培养中提升政治素养
        2.在组织发展中严把政治标准“入口关”
    (二)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核心,丰富思想建设
        1.坚持理想信念教育贯穿党员教育全过程
        2.借助新媒体技术创新理想信念教育渠道
    (三)以巩固党的基层组织为重点,创新组织建设
        1.科学设置大学生党支部
        2.选优配强学生支部书记
        3.创新大学生党组织生活
    (四)以永葆党的先进性为目标,强化作风建设
        1.坚持以党风带校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2.坚持以党风促学风,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五)以永葆党员纯洁性为关键,严明纪律建设
        1.严明党的纪律建设
        2.加强党内外的监督
    (六)以保障党建工作成效为根本,完善制度建设
        1.健全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
        2.完善大学生党员组织生活机制
        3.创新大学生党员创先争优机制
        4.规范不合格党员正常退出机制
    (七)以案例警示教育为抓手,做好反腐倡廉建设
        1.反腐倡廉教育常抓不懈
        2.反腐倡廉建设警钟长鸣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研究 ——基于甘肃省部分高校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点
        (二)不足点
第一章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概述
    一、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基本概念
        (一)组织、基层党组织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
        (三)高校学生党支部
    二、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观点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观点
    三、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现实必要性
        (一)党建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要求
        (三)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需要
        (四)高校学生党支部自身建设的迫切选择
第二章 当前甘肃省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当前甘肃省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现状调研
        (一)调查问卷设计
        (二)调查对象与分析方法
        (三)调查结果分析
    二、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取得的成绩
        (一)党员发展标准更加严格
        (二)支部工作方式更加新颖
        (三)发展党员的质量明显上升
        (四)支部各项基本制度不断成熟
    三、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高校学生党支部存在的问题
        (二)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三章 国内部分高校学生样板党支部工作案例的实践与经验借鉴
    一、国内部分高校学生样板党支部相关实践
        (一)扬州大学:“党建科研融合型”学生党支部
        (二)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主题党日特色化”学生党支部
        (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标杆榜样引领型”学生党支部
        (四)北京大学:“正心知行专业特色型”学生党支部
    二、国内部分高校学生样板党支部实践经验借鉴
        (一)注重党员教育管理,树立标杆榜样
        (二)凸显“专业”实践,开展服务活动
        (三)聚焦活动成效,创新主题党日
第四章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强化学生思想政治引领
        (一)充分利用“两课”思政教育主阵地
        (二)及时占领网络思政教育新高地
        (三)积极创设社会实践教育大平台
    二、严格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
        (一)严抓入口,强化新党员选拔考察力度
        (二)重视日常,加强党员入党后的常态化教育
        (三)畅通出口,及时处理不合格党员
    三、加强学生党支部委员队伍建设
        (一)严格支部委员的培育选拔
        (二)强化支部委员队伍的系统培训
        (三)加强支部委员队伍的考核激励管理
    四、提高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
        (一)严格规范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制度
        (二)创新组织生活的内容与形式
        (三)严明参加组织生活的纪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甘肃省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访谈提纲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
        (二)理论回应
        (三)现实关照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政治传播
        (二)政治文化
    第四节 基本理论
        (一)政治社会化理论
        (二)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三)政治传播的功能理论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跨学科研究法
        (二)结构功能分析法
        (三)深入访谈法
        (四)内容分析法
    第六节 论文的创新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的内涵与特征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构成
        (一)作为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政治思想
        (二)作为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政治意识形态
        (三)作为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政治心理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的内涵
        (一)将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植入人们的政治生活之中
        (二)贬抑与之相对立的其他政治文化的发展
        (三)检验并推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的发展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的特征
        (一)传播的隐蔽性
        (二)传播的超政党性
        (三)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第二章 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机制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的结构功能主义分析视角
        (一)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分析视角的引入
        (二)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框架下的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机制分析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的使命
        (一)构建中国共产党政治合法性
        (二)提升国民政治文化素养
        (三)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的结构
        (一)传播主体
        (二)传播内容
        (三)传播中介
        (四)传播对象
    第四节 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机制的构成
        (一)对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先进性的论证
        (二)以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为内容的社会化教育
        (三)对其他群体政治亚文化的吸纳式融入
第三章 先进性论证:传播主体探寻传播内容的价值、逻辑和事实根基之过程
    第一节 传播主体对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先进性的价值论证
        (一)对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马克思主义渊源之再阐释
        (二)强调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对中国共产党早期优良传统的传承
    第二节 传播主体对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先进性的逻辑论证
        (一)强调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二)强调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治体制改革相适应
    第三节 传播主体对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先进性的事实论证
        (一)突出中国共产党自我建设的事实
        (二)突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发展的事实
    第四节 案例实证:对科学发展观先进性的论证——围绕《人民日报》相关报道的分析
        (一)素材选择与处理
        (二)对科学发展观先进性的论证
        (三)对科学发展观先进性认识的深化
第四章 社会化教育:传播主体对传播客体有组织地开展政治文化教化的过程
    第一节 引导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的学校教育
        (一)以高校党委为领导的党团组织生活培养
        (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引领的教学课程引导
        (三)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的校园文化熏陶
        (四)以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为内容的科学研究
    第二节 提高公职人员政治素养的干部教育
        (一)学习党内政治文化的干部准入教育
        (二)党政干部任职期间的例行教育培训
        (三)党中央领导下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第三节 推动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群众教育
        (一)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实践教育
        (二)对网络意识形态的规范化引导
        (三)领导经由出版工作的宣传教育
        (四)培养树立先进形象的典型教育
第五章 吸纳式融入: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内容与其他群体政治亚文化的互动过程
    第一节 身份建构:吸收其他群体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党员身份带来的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植入
        (二)新时期党组织对其他群体的逐步开放
    第二节 规则嵌入:推动和规范其他群体的政治参与
        (一)其他群体政治参与规范化: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调节作用
        (二)党领导的民主政治制度实践
    第三节 政策输出:其他群体对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消费
        (一)党的其他基本群体政策:对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消费
        (二)中国共产党对其他基本群体的政策输出
    第四节 案例实证: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融入少数民族政治亚文化的实践
        (一)少数民族政治亚文化的特点
        (二)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对少数民族政治亚文化的融入
        (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思想的发展变化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机制存在的问题和完善对策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实际传播对象的范围没有被有效覆盖
        (二)传播主体与传播对象的互动性不强
        (三)传播内容与传播主体行为存在偏差
        (四)党媒传播媒介的空间逐渐受到侵蚀
    第二节 完善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机制的对策
        (一)推动传播对象向广大工人和农民阶层延伸
        (二)加强传播主体和传播对象的有效互动
        (三)强化传播主体对传播内容的认知和实践
        (四)加大对新型媒介生态的调控力度
结论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成果
致谢

(10)大学生党员党的理论学习的实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重难点及创新点
        1.4.1 研究的重难点
        1.4.2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党性与党性教育
        2.1.2 党的理论学习实效
        2.1.3 学业倦怠
        2.1.4 一般自我效能感
    2.2 相关理论概述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的理论教育思想的论述
        2.2.2 习近平关于党的理论教育思想的论述
    2.3 可借鉴的其他理论
        2.3.1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2.3.2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2.3.3 内隐记忆的理论
第三章 大学生党员党的理论学习实效的问卷调查研究
    3.1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3.2 研究对象
    3.3 问卷的编制与设计
    3.4 大学生党员党的理论学习实效的现状比较
        3.4.1 党员和非党员在党的理论测试的正确率上的差异比较
        3.4.2 党员的不同水平之间在党的理论测试的正确率上的差异比较
        3.4.3 党员参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的方式、途径上的差异
    3.5 大学生党员党的理论学习实效的问卷调查结果
        3.5.1 大学生党员党的理论知识学习具有较好的实际效果
        3.5.2 高学历、长党龄党员具有较高党的理论知识水平
        3.5.3 党员学习教育活动方式具有多样性、创新性
第四章 大学生党员党的理论学习实效的反应时程序测试研究
    4.1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4.2 研究对象
    4.3 实验设计
    4.4 实验程序
    4.5 不同群体党的理论知识学习实效的反应时和正确率比较
        4.5.1 党员和非党员对党性词选择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得分比较
        4.5.2 不同性别的党员在党性词上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得分比较
        4.5.3 不同学科背景的党员在党性词上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得分比较
        4.5.4 不同党龄的党员在党性词上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得分比较
    4.6 大学生党员党的理论学习实效的反应时程序测试研究结果
        4.6.1 党员对党性词的熟悉程度较高,党员对党的理论学习的实效较好
        4.6.2 不同类别党员均有较好的学习实效,相互之间差异不明显
    4.7 反应时程序测试应用于党的理论学习实效研究之优劣
第五章 影响大学生党员党的理论学习实效的心理因素研究
    5.1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5.2 研究对象
    5.3 研究方法
        5.3.1 数理统计法
        5.3.2 问卷调查法
    5.4 研究结果
        5.4.1 党的理论知识测试得分和学业倦怠的相关分析
        5.4.2 党的理论知识测试得分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5.5 结果讨论
        5.5.1 学业倦怠对大学生党员党的理论知识学习有不良的影响
        5.5.2 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党员党的理论知识学习有良好的影响
        5.5.3 利用心理因素的影响促进党的理论知识学习实效的提高
第六章 增强大学生党员党的理论学习实效的建议
    6.1 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党的理论学习活动需一以贯之
        6.1.1 常态化与关键期相结合
        6.1.2 理论性和实践化相配合
        6.1.3 继承性与创新性相协同
        6.1.4 普遍性和特殊性相兼顾
    6.2 加强组织领导:党的理论学习教育需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6.2.1 高校党组织要建立党的理论学习的长效机制
        6.2.2 高校党组织要完善党的理论学习的榜样机制
        6.2.3 高校党组织要建立党的理论学习实效考评机制
        6.2.4 高校党组织要在严格要求中体现人文关怀机制
    6.3 关注心理健康:为党的理论学习教育的实效保驾护航
        6.3.1 党员个体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自我认知评价体系
        6.3.2 党员个体需要加强自身的心理调控能力
        6.3.3 为大学生党员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第七章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四、加强大学生预备党员教育考察工作的若干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 ——以上海高校为例[D]. 杨成龙.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2]新时代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及其教育研究[D]. 居雅静.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4)
  • [3]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对象选拔的科学评价体系研究[D]. 宁倩.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4]高校大学生的党的理论教育学习效果研究[D]. 刘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5]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认同研究 ——以湖北民族大学为例[D]. 景辉.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6]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D]. 司文超. 武汉大学, 2020(03)
  • [7]习近平党建思想指导下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研究[D]. 钱德森.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1)
  • [8]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研究 ——基于甘肃省部分高校的调查[D]. 赵丹凤. 兰州大学, 2020(10)
  • [9]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机制研究[D]. 江亚洲. 苏州大学, 2019(06)
  • [10]大学生党员党的理论学习的实效研究[D]. 李博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关于加强大学生预备党员教育调查的几点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