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角帆蚌病害原因及防治技术

大三角帆蚌病害原因及防治技术

一、三角帆蚌病害原因及其防制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钟蕾[1](2011)在《三角帆蚌细菌性瘟病病原学研究与LasB基因的克隆及表达》文中指出三角帆蚌瘟病是我国淡水贝类养殖和育珠生产中毁灭性病害,其传染快、死亡率高,危害严重。该病主要危害2龄以上已植片三角帆蚌,发病初期病蚌分泌大量粘液,此后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闭壳肌收缩无力,斧足紧缩不伸展,剖检观察可见消化腺由墨绿色变为黄褐色,胃肠道壁轻度肿胀,性腺颜色变浅呈糜烂状。关于三角帆蚌瘟病的病原一直存在细菌与病毒两种说法,因此,至今未能在该病的致病机理和防治上取得较大突破。为了探明三角帆蚌瘟病的病原、阐明其致病机理,以及寻求有效防治该病的方法,本研究从三角帆蚌瘟病病原细菌的分离培养入手,较系统研究了细菌的致病性、生物学特性、显微超微结构、生理生化及分子鉴定、药敏试验、主要致病菌毒力基因克隆与原核表达等,取得了如下结果。1三角帆蚌细菌性瘟病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从患病三角帆蚌的病灶处分离获得15个菌株,从中选取3个优势菌株进行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SJ-1、SJ-2、SJ-3菌株单独感染和混和菌感染均能引起三角帆蚌细菌性瘟病相同症状,其中混合菌攻毒后表现为急性发病,感染总死亡率达96%,SJ-1菌株感染总死亡率达68%,SJ-2菌株感染总死亡率达46%,SJ-3菌株感染总死亡率达34%。2三角帆蚌细菌性瘟病的组织病理组织涂片、美兰染色和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SJ-1菌株主要感染三角帆蚌消化腺、鳃、性腺和斧足;SJ-2菌株主要感染三角帆蚌肠、消化腺、性腺和斧足;SJ-3菌株主要感染三角帆蚌肾脏、斧足、鳃和肠。对病变细胞超微结构进行观察与分析,发现病变细胞普遍肿大,细胞膜不完整、结构模糊甚至破裂。细胞核形状异变呈不规则状,核膜不完整。细胞质电子密度降低,细胞器分散,细胞器及内含物显着减少,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过氧化酶体、高尔基体、中心粒、肌原纤维等细胞器和上皮细胞游离面微绒毛的超微结构均发生了明显的病理变化。3三角帆蚌细菌性瘟病病原菌的鉴定及药敏试验革兰氏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SJ-1菌株为革兰氏阴性极生多鞭毛杆菌,SJ-2菌株为革兰氏阴性极生单鞭毛短杆菌,SJ-3菌株为革兰氏阴性,直或稍弯、两端钝圆的杆菌,有1-3根单端鞭毛。电镜观察SJ-1菌株的菌体大小为0.5~0.6μm×1.5~1.8μm左右,SJ-2菌株的菌体大小为0.5~0.6μm×1.0~1.6μm左右,SJ-3菌株的菌体大小为O.4~0.6μm×1.0~1.3μm左右。生理特征测试结果表明,SJ-1菌株的最适生长盐度为4%;最适pH生长范围为6.0~8.0;最适生长温度为25~35℃。SJ-2菌株的最适生长盐度为3%;最适pH值为7.0;最适生长温度为28-30℃,温度低于4℃和高于45℃不生长。SJ-3菌株的最适生长盐度为3%;最适pH值生长范围为6.0-7.0;最适生长温度25~30℃,4℃以下不生长,40℃起生长基本停止。16SrDNA基因进化和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SJ-1菌株(GU294302)与Stenotrophomonas属的细菌自然聚类,相似性为97%,SJ-2菌株(GU294303)与Aeromonas属的细菌自然聚类,相似性达99%。SJ-3菌株(GU294304)与Pseudomonas属的细菌自然聚类,相似性均为99%。生化鉴定分析结果显示,SJ-1菌株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相似率为95.5%,SJ-2菌株与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相似率为99%,SJ-3菌株与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相似率为99.9%。综合细菌的形态特点、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基因进化和系统发育树分析,将SJ-1菌株鉴定为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SJ-2菌株鉴定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SJ-3菌株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对三角帆蚌瘟病致病菌进行药敏试验,筛选出几种病原菌高度敏感的药物为丙氟哌酸、洛美沙星、左氟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加替沙星和头孢他啶/棒酸。4.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弹性蛋白酶Las B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克隆获得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弹性蛋白酶LasB基因完整开放阅读框全长序列为1497 bp,编码498个氨基酸,软件推测其编码蛋白相对分子量为53.57KDa;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该蛋白是含信号肽的非跨膜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较表明该基因与其它菌种的蛋白酶基因家族成员同源性很高,序列高度保守;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该基因与多个菌株的蛋白酶基因亲缘关系接近。构建了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弹性蛋白酶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将重组表达载体转化至表达菌株BL21后,在原核表达系统中诱导表达出与预期结果相符的融合蛋白,为研究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与宿主的相互关系、致病机理及弹性蛋白酶的开发利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刘寅初[2](2008)在《洞庭湖区三角帆蚌蚌流行病病原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内陆水域资源丰富,因此,发展淡水珍珠养殖是我国珍珠产业的必由之路。三角帆蚌是最主要的淡水育珠蚌,相关研究较多,但严重影响珍珠养殖的蚌瘟病的研究则相对滞后,目前仅在瘟病的生理病变、流行病学、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等方面有较少报道,要彻底防治蚌瘟病,必须在病毒对蚌发病相关基因和病毒基因进行分子水平研究,了解其发病机理,从根本上来防治蚌瘟病。本文从细菌和病毒两方面入手来研究洞庭湖区三角帆蚌流行性病的病原。细菌方面主要是通过从对洞庭湖区三角帆蚌流行性病的流行病理学的调查,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病蚌的组织病理研究洞庭湖区三角帆蚌流行性病的细菌性方面的病原;病毒方面则主要通过病毒的分离纯化和电镜观察病毒的形态、大小等来研究洞庭湖区三角帆蚌流行性病的病原中是否存在病毒因素和电镜下病毒的形态、大小等确诊病毒的种类,这样为进一步药物防治三角帆蚌瘟病提供理论依据;为洞庭湖区的三角帆蚌的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为合理的开发和保护洞庭湖区的三角帆蚌的优良种质资源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三角帆蚌流行病一直是我国淡水珍珠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本文从病原细菌和病毒两方面对洞庭湖区三角帆蚌的流行病病源进行探讨。通过对患病三角帆蚌病原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和生化鉴定,得到温和气单胞菌、产碱假单胞菌、粘质沙雷菌、产酸克雷伯菌、解鸟氨酸克雷伯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六种细菌,通过攻毒、药敏试验,得知温和气单胞菌和产碱假单胞菌为致病菌;通过对药敏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够从中找出对此6种菌都敏感的药物,分别是: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和美洛培南。因此,可以利用这三种药物来进行三角帆蚌温病的防治。同时电镜透射观察到病毒粒子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40-290nm,表面布满纤细状的突起,少量病毒中可以分辨出数量不定,直径20nm左右的致密“砂粒”。因此,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致病菌的浸泡与注射实验以及组织病理学观察和病毒的电镜观察,可以初步判定:2005年4月-2007年7月洞庭湖区三角帆蚌瘟病的原发性病原是嵌砂样性病毒,而温和气单胞菌、产碱假单胞菌为继发性病原。

罗玉敏[3](2006)在《三角帆蚌四个群体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三角帆蚌是我国主要的淡水育珠蚌,在我国东部、南部及中部有着广泛的分布,关于它的研究涉及了形态学、生态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领域。随着淡水珍珠养殖业的发展,三角帆蚌在我国的养殖范围与规模越来越大,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越发显着。但随着蚌类栖息地的破坏和环境污染加剧,贝类捕捞强度加大,以及蚌类人工繁殖和集约化养殖规模的扩大,三角帆蚌的遗传多样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自然资源不断减少,开展三角帆蚌遗传多样性研究,有利于保护其种质资源,为进行大规模养殖和获得高产提供相应理论依据。本研究从Epioblasma capsaeformis和Margaritifera margaritifera的20个微卫星DNA标记中筛选出了在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中扩增产物多态性较好的8个微卫星标记,利用这8个微卫星标记对三角帆蚌四个群体进行了遗传检测。这四个三角帆蚌群体分别为湖南养殖群体(HY)、洞庭湖野生群体(DY)、鄱阳湖野生群体(PY)、太湖野生群体(TY)。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电泳检测微卫星的PCR扩增产物,计算了三角帆蚌四个群体的个体样本在8个微卫星座位上的等位基因频率、有效等位基因数、微卫星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各群体的遗传杂合度(H)、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并根据遗传距离对这几个群体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所选择的8个微卫星位点在所检测群体中都表现出了较好的多态性,平均每个微卫星位点检测到5.0个等位基因和3.1个有效等位基因,8个微卫星标记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5824,这表明所选择的微卫星标记适合用于三角帆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四个三角帆蚌群体的遗传杂合度均较高,其中太湖野生群体的群体杂合度最高(0.7500);其次为洞庭湖野生群体(0.7083)和鄱阳湖野生群体(0.6500);湖南养殖群体的群体杂合度最低(0.6167)。结果表明我国的三角帆蚌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可以进一步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利用。对遗传距离计算的结果表明各群体间的遗传距离较小,彼此之间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洞庭湖野生群体和湖南养殖群体的亲缘关系最近。

吴红松[4](2006)在《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资料探讨蚌科无齿蚌属(Anodonta)和帆蚌属(Hyriopsis)种的分类地位》文中指出应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函数等方法分析了采自江西、湖北等地的无齿蚌属8个种群贝壳的形态,测定了若干种群的16S rRNA(获得7个种群的有效序列)和ITS1(获得6个种群的有效序列)的基因序列,探讨了该属部分种的分类地位。同时,应用ITS1的基因序列分析了来自日本和我国的帆蚌属2个种群的亲缘关系。结果如下: 1) 比较无齿蚌属7个种群的rDNA ITS1和mtDNA 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发现所研究的7个种群可分为2个大类群:类群Ⅰ(A.sp.、蚶形无齿蚌)是一个比较原始的类群;类群Ⅱ(A.castanea、鱼形无齿蚌、背角无齿蚌、南京无齿蚌、椭圆背角无齿蚌)是较晚形成的类群。 2) 对无齿蚌属7个种群的贝壳形态学特征和rDNA ITS1、mtDNA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分析表明,椭圆背角无齿蚌、鱼形无齿蚌、背角无齿蚌、南京无齿蚌、A.castanea位显示出种间差异,应视为同一物种。 3) 贝壳形态特征及rDNA ITS1、mtDNA16S rRNA部分基因序列分析结果也表明,A.sp.不仅在贝壳形态上,而且在种间的分子遗传方面和其它种群有明显差异,作者认为该种应视为有效物种。 4) 帆蚌属三角帆蚌和许氏帆蚌的rDNA ITS1基因部分序列表明三角帆蚌和目前从日本引入的许氏帆蚌可能为同一物种,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刘小燕,文祝友,刘大志[5](2006)在《三角帆蚌的疾病诊断与防治》文中研究指明

张根芳,吴信忠,李家乐[6](2005)在《三角帆蚌病害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认为

钱伟平,沈文英,张兴娣[7](2001)在《三角帆蚌病害原因及其防制技术》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三角帆蚌在育珠过程中爆发的疾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病理学解剖,结果表明,大面积爆发疾病流行的原因在于不当的养殖方法和植珠插片操作,过量施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则是疾病的诱发因素。建议针对河蚌养殖的水体环境构建一整套BOD(生物耗氧量)、N、P浓度、SS(悬浮颗粒)指标、细菌总数、pH值的检测体系。同时建议改变现有的插片方法,采用注射外套膜表皮细胞培养液的方法进行珍珠培育,以提高三角帆蚌的存活率和珍珠质量。

二、三角帆蚌病害原因及其防制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角帆蚌病害原因及其防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三角帆蚌细菌性瘟病病原学研究与LasB基因的克隆及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三角帆蚌的简介
        1.1 三角帆蚌的分类、特征及经济价值
        1.2 淡水育珠业的发展及现状
    2 三角帆蚌的疾病研究
        2.1 贝类疾病研究
        2.1.1 贝类细菌性病害
        2.1.2 贝类病毒性病害
        2.1.3 贝类真菌性病害
        2.1.4 贝类原核生物样病害
        2.1.5 贝类寄生虫病害
        2.2 淡水贝类—三角帆蚌的疾病研究
        2.2.1 三角帆蚌瘟病的研究概况
        2.2.2 细菌性蚌病
        2.2.3 病毒性蚌病
        2.2.4 寄生虫性蚌病
        2.2.5 其它蚌病
    3 水产动物主要致病菌介绍
        3.1 水产动物细菌性病原的主要种类
        3.2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及其水产动物上的研究进展
        3.3 维氏气单胞菌及其在水产动物上的研究进展
        3.4 铜绿假单胞菌及其在水产动物上的研究进展
    4 弹性蛋白酶基因研究进展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三角帆蚌瘟病病原细菌的致病性及组织病理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设备
        1.2 方法
        1.2.1 病蚌的外部症状及解剖观察
        1.2.2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1.2.3 初步人工感染试验
        1.2.4 组织病理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外部症状及病理解剖学观察
        2.2 流行情况
        2.3 病原菌的分离
        2.4 病原菌的人工感染结果
        2.5 人工感染组织涂片结果
        2.6 石蜡组织切片H-E染色结果
        2.6.1 消化腺的组织病理学分析
        2.6.2 鳃的组织病理学分析
        2.6.3 性腺的组织病理学分析
        2.6.4 肾脏的组织病理学分析
        2.6.5 肠的组织病理学分析
        2.6.6 斧足的组织病理学分析
        2.7 病变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与分析
        2.7.1 细胞膜
        2.7.2 细胞核
        2.7.3 细胞质与细胞器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三角帆蚌瘟病病原细菌的分类鉴定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和菌株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设备
        1.2 方法
        1.2.1 病原菌的分类鉴定
        1.2.2 病原菌的药物敏感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原菌的形态特征
        2.1.1 SJ-1菌株的形态特征
        2.1.2 SJ-2菌株的形态特征
        2.1.3 SJ-3菌株的形态特征
        2.2 SJ-1、SJ-2、SJ-3菌株的生理特征
        2.3 SJ-1、SJ-2、SJ-3菌株的16S rDNA的PCR扩增结果与系统发育分析
        2.3.1 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结果
        2.3.2 PCR扩增结果
        2.3.3 纯化结果
        2.3.4 测序结果
        2.3.5 16S rDNA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2.4 SJ-1、SJ-2、SJ-3菌株的生化特征
        2.5 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3 讨论
        3.1 养殖三角帆蚌瘟病细菌病原的鉴定
        3.1.1 SJ-1菌株的鉴定
        3.1.2 SJ-2菌株的鉴定
        3.1.3 SJ-3菌株的鉴定
        3.2 养殖三角帆蚌瘟病防治药物
    4 小结
第四章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弹性蛋白酶LasB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对象
        1.1.2 药品与试剂
        1.1.3 质粒和菌株
        1.1.4 主要仪器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对象处理
        1.2.2 PCR引物设计及合成
        1.2.3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1.2.4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弹性蛋白酶基因开放阅读框(ORF)的扩增
        1.2.5 PCR扩增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1.2.6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1.2.7 目的片段的连接和转化
        1.2.8 载体质粒的小量提取
        1.2.9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1.2.10 序列分析
        1.2.11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1.2.12 带粘性末端目的基因开放阅读框(ORF)及原核表达载体质粒的制备
        1.2.13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1.2.14 原核表达载体的转化
        1.2.15 重组质粒的诱导表达及SDS-PAGE鉴定
    2 结果
        2.1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2.2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弹性蛋白酶基因ORF的扩增与序列分析
        2.3 弹性蛋白酶氨基酸序列分析
        2.3.1 氨基酸理化性质分析
        2.3.2 弹性蛋白酶信号肽预测
        2.3.3 弹性蛋白酶跨膜结构预测
        2.3.4 弹性蛋白酶二级结构预测
        2.3.5 弹性蛋白酶三级结构预测
        2.3.6 弹性蛋白酶同源性分析
        2.3.7 弹性蛋白酶基因系统进化树的构建与分析
        2.4 重组载体pMD18-T-ORF的构建和鉴定
        2.4.1 重组载体pMD18-T-ORF的构建
        2.4.2 重组载体pMD18-T-ORF的鉴定
        2.5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2.6 诱导表达与SDS-PAGE检测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致谢
作者简介

(2)洞庭湖区三角帆蚌蚌流行病病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三角帆蚌的生态地位与经济价值
        1.1 三角帆蚌的生态地位
        1.2 三角帆蚌的经济价值
    2 珍珠产业发展综述
        2.1 中国珍珠产业发展现状
        2.2 湖南(洞庭湖区)淡水珍珠产业的地位与作用
    3 三角帆蚌主要疾病的研究进展
        3.1 病毒性疾病
        3.2 细菌性疾病
        3.3 三角帆蚌主要疾病防治研究
    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病蚌
        1.2 健康蚌
    2 方法
        2.1 流行病学调查
        2.2 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2.2.1 培养基的配制
        2.2.2 病菌的分离
        2.2.3 病菌的纯化
        2.2.4 细菌鉴定(湖南天地人微生物有限公司提供)
        2.2.5 致病菌确认
        2.3 药敏试验
        2.4 病蚌的组织病理
        2.5 病毒的分离鉴定
结果分析
    1 流行病学调查
    2 病原菌分离
    3 致病病原试验
        3.1 浸泡法实验
        3.2 注射法
        3.3 药敏试验
        3.4 病蚌的组织病理变化
        3.5 电镜观察病毒的形态
讨论
    1 三角帆蚌疾瘟病病原
    2 三角帆蚌蚌瘟病的致病原因和药物筛选
        2.1 气候影响
        2.2 水质不良
        2.3 消毒不严
        2.4 放养密度过大
        2.5 种蚌不纯,近亲繁殖
        2.6 仔蚌体质差
    3 三角帆蚌瘟病的防治
        3.1 三角帆蚌瘟病的预防
        3.2 三角帆蚌瘟病的治疗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三角帆蚌四个群体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三角帆蚌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1.1 三角帆蚌的基本生物学特征
        1.1.2 三角帆蚌的组织与细胞学研究
        1.1.3 三角帆蚌的生化遗传研究
        1.1.4 三角帆蚌的病害及防治研究
        1.1.5 三角帆蚌在淡水育珠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1.2 遗传多样性及常用DNA分子标记
        1.2.1 遗传多样性及其科学意义
        1.2.2 遗传多样性研究中几种常用DNA分子标记的特点
        1.2.3 几种常用DNA分子标记技术特点的比较
    1.3 DNA分子标记在双壳贝类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样本采集
    2.2 主要仪器、试剂及溶液配制
        2.2.1 主要仪器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溶液配制
    2.3 三角帆蚌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检测
        2.3.1 三角帆蚌基因组DNA的提取
        2.3.2 三角帆蚌基因组DNA检测
    2.4 微卫星DNA的PCR扩增、引物筛选及检测
        2.4.1 微卫星引物的来源
        2.4.2 微卫星引物的初步筛选
        2.4.3 微卫星多态性引物的筛选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5.1 群体等位基因频率
        2.5.2 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
        2.5.3 遗传杂合度和平均遗传杂合度(Heterozygosity,h;Mean Heterozygosity,H)
        2.5.4 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
        2.5.5 有效等位基因数(Effective numbers of alleles,n_e)
        2.5.6 群体间的遗传距离(Genetic Distance,D_s)
        2.5.7 固定指数(Fixation index,F)
        2.5.8 聚类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从固定的三角帆蚌组织中提取DNA的结果
    3.2 引物筛选结果
    3.3 三角帆蚌四个群体中各微卫星位点的扩增结果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3.3.1 8个微卫星位点的部分扩增图谱
        3.3.2 三角帆蚌四个群体中8个微卫星座位的等位基因数(n_a)和有效等位基因数(n_e)
        3.3.3 三角帆蚌四个群体中8个微卫星座位的等位基因频率
        3.3.4 三角帆蚌四个群体的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
        3.3.5 各微卫星位点的固定指数
        3.3.6 各微卫星位点的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
        3.3.7 三角帆蚌四个群体间的遗传距离
        3.3.8 聚类分析
4 讨论
    4.1 三角帆蚌四个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
        4.1.1 关于有效等位基因数和基因频率
        4.1.2 关于群体杂合度
        4.1.3 关于多态信息含量
        4.1.4 关于Hardy-Weinberg平衡
    4.2 三角帆蚌四个群体间的遗传变异
    4.3 实验条件的确定和优化
        4.3.1 关于三角帆蚌固定组织中基因组DNA的提取
        4.3.2 关于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4.3.3 关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影响因素
        4.3.4 关于PCR扩增产物中的“影子带”问题
    4.4 微卫星标记在三角帆蚌遗传学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前景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资料探讨蚌科无齿蚌属(Anodonta)和帆蚌属(Hyriopsis)种的分类地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概述
    1. 分子生物学方法在淡水蚌类系统学研究中应用
        1.1 同工酶在淡水蚌类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1.2 线粒体DNA在淡水蚌类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1.3 核DNA在淡水蚌类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1.4 分子进化系统发生树的构建
    2. 我国蚌科无齿蚌属和帆蚌属的研究概况
        2.1 我国无齿蚌属分类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2.2 我国无齿蚌属的种类和分布
        2.3 帆蚌属研究概况
二、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数据探讨无齿蚌属种的分类地位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来源
        1.2 无齿蚌的形态测定及数据处理方法
        1.3 实验试剂和设备
        1.4 用于分析的序列编号及序列来源
        1.5 DNA提取、PCR扩增及序列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无齿蚌8个种群贝壳形态判别
        2.2 无齿蚌若干个种群ITS1和16S rRNA序列分析
    3. 讨论
三、应用rDNA ITS1序列探讨许氏帆蚌、三角帆蚌的分类地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1.2 基因组DNA提取
        1.3 PCR扩增和序列测定
        1.4 序列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DNA提取及PCR扩增
        2.2 序列分析
        2.3 系统发育树
    3. 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
致谢

(6)三角帆蚌病害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三角帆蚌疾病流行情况
2 三角帆蚌的主要疾病
    2.1 病毒性疾病
    2.2 细菌性疾病
    2.3 寄生性疾病
    2.4 非生物病原引起的疾病
    2.5 附着生物和敌害生物的影响
3 三角帆蚌疾病防治药物及其毒理学
4 三角帆蚌疾病防治技术的应用研究
    4.1 蚌病的治疗
    4.2 蚌病的预防
    4.3 蚌病的群体控制技术
5 三角帆蚌疾病研究存在的问题、热点及前景
    5.1 主要存在问题
    5.2 研究热点和前景

四、三角帆蚌病害原因及其防制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三角帆蚌细菌性瘟病病原学研究与LasB基因的克隆及表达[D]. 钟蕾. 湖南农业大学, 2011(12)
  • [2]洞庭湖区三角帆蚌蚌流行病病原研究[D]. 刘寅初. 湖南农业大学, 2008(08)
  • [3]三角帆蚌四个群体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D]. 罗玉敏.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4)
  • [4]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资料探讨蚌科无齿蚌属(Anodonta)和帆蚌属(Hyriopsis)种的分类地位[D]. 吴红松. 南昌大学, 2006(11)
  • [5]三角帆蚌的疾病诊断与防治[J]. 刘小燕,文祝友,刘大志. 内陆水产, 2006(01)
  • [6]三角帆蚌病害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 张根芳,吴信忠,李家乐.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5(03)
  • [7]三角帆蚌病害原因及其防制技术[J]. 钱伟平,沈文英,张兴娣. 经济动物学报, 2001(04)

标签:;  ;  

大三角帆蚌病害原因及防治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