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农区畜牧业发展的思考

通辽市农区畜牧业发展的思考

一、对通辽市发展农区畜牧业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王巍[1](2021)在《政策工具视角下对口支援政策效果研究 ——以北京市对口支援通辽市为例》文中提出

钱琛[2](2021)在《社会网络对牧户草地租入行为的影响研究 ——以青海省门源县为例》文中认为

曙光[3](2021)在《基于合作社视角的小牧户与现代畜牧业有机衔接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曲胜楠[4](2021)在《辽朝以上京为中心农业辐射区研究》文中指出辽朝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契丹族建立的王朝,与此前草原上的民族政权不同,辽朝在经济上实行农牧兼营的策略,具有因地制宜的特点。尤其是辽上京地区,历史中多是北方民族游牧区。从辽朝起,辽上京地区开始营建州县,计口编民,实行农业开发。本文根据相关文献史料与考古资料,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探求辽上京等地区农业开发条件、农业开发状况、农业生产贮藏加工技术及农业开发产生的影响。首先,对辽上京地区的农业开发条件进行综合探析。辽上京地区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都适宜农业开发。自然环境,辽朝正处于中国5000年以来,第三个温暖期,气温较现代温暖。地势平缓开阔,便于耕垦。水源丰富,弥补了降水不均的缺点。人文环境,游牧经济受自然灾害、掠夺战争、自身局限性影响,具有明显脆弱性。又因受人体基本需求影响,对农产品依赖日趋加深。受契丹早期社会发展影响,农业开发成为必然。其次,对辽上京地区农业开发(广度)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辽上京地区农业人口,主要是从契丹对外战争中,掠夺来的汉族人口和渤海人口,这些农业人口均被安置在辽上京各州县。在辽朝“因俗而治”政策鼓励下,辽上京地区出现农牧交错的“插花田”。随辽朝疆域扩张,统治者扩大农业开发范围,在辽上京东部、北部、西部、南部都进行开发。最终形成以上京为中心向东部(头下)州县、北部边防州城、西部边防军、南部州县辐射的农业辐射区。随开发区域扩大,农作物种类随之增多。再次,对辽上京等地区农业开发技术(深度)进行探究。近年,辽上京等地区相继出土铁锄、铁犁、铁镰等农具。这些农具无论在形制、种类上都与中原地区农具极为相似。农业耕作和贮藏方面,研究适宜北方地区耕作的垄上耕作法,掌握作物过冬的窖藏、土埋贮藏技术。农业加工技术方面,辽上京等地区壁画中出现馒头、包子、糕点等食物,均说明辽上京等地区农业生产、耕作、贮藏、加工技术已较为先进。最后,探讨辽上京等地区实行农业开发影响。辽上京等地区农业开发,促进辽朝政治、经济发展,改变我国古代北方草原单一的经济体系。形成独具特色的草原农业,还将农业带向北部边疆区推进。但农业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草原自然环境。

亢智鹏[5](2021)在《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的小规模模式及其效果研究 ——以巴彦毛都苏木为例》文中指出养牛业在畜牧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随着我国养牛业的快速发展,探讨不同养牛模式的经济效果和生态效应,以及哪一种模式更能带动农牧户增收对养牛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是内蒙古自治区33个牧业旗之一,当地的养牛业发展已有一定基础,是内蒙古黄牛养殖的重要基地之一。本文对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的小规模模式及其效果进行研究,以实地调查研究为支撑,取得了真实有效的第一手资料。对小规模养殖模式进行研究,希望对新时期下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业的发展提供有用的建议,对促进我国养牛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科尔沁左翼后旗小规模养殖模式是一种高效的养殖模式,以户为单位,饲料、草场、人力、圈舍等生产资料完全能够自给自足的,绿色生态、低成本高产出,产品高质量的畜牧养殖模式。在307户样本养殖户中,269户的饲草料实现了自给自足,占比达87.62%。小规模养殖模式最大的优势是饲草料的自给自足,带来的养殖成本低。同时根据调研数据显示有96.41%的养殖户认为,在小规模养殖模式下黄牛养殖的经济效果与前几年相比更好了。在调研中,97%的养殖户认为禁垦、禁牧舍饲以来,当地的草牧场沙化、退化问题有得到改善。截止到2019年,巴彦毛都苏木植被覆盖率达到了70%以上。根据调研数据显示有90.87%养殖户认为当地的生态治理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当前,小规模养殖模式下的养殖利润最高,同时小规模养殖模式下的黄牛养殖基本以舍饲禁牧为主,兼顾了黄牛体质健康又绿色,生态效应好。小规模养殖模式有利于在农区、半农半牧区且具有种养结合优势的地方进行复制和推广。目前,当地具有发展黄牛养殖的优势,同时也有存在的问题。如科尔沁左翼后旗整体上存在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产业链条不完善、畜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不完善、向生态效益型畜牧业转变速度慢的问题。养殖户方面具有基础设施建不完善、资金投入能力弱、补贴优惠政策少、养殖技术水平低等问题。进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政府加大投资和政策补贴力度、提高养殖技术水平、推广适度规模、激发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建立健全畜牧业全面支撑体系、推进生态效益型畜牧业建设等建议。

吴孔佳[6](2021)在《内蒙古草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研究》文中认为位于我国北方的内蒙古草原是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和生态环境屏障,其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畜牧业的发展和全国的生态安全。随着新世纪畜牧业的迅速发展,草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草畜不平衡、草地生产力下降,探索适合内蒙古草原的家庭牧场经营模式势在必行。本文以锡林郭勒草原为研究区域,调查四个牧业旗(市)家庭牧场的具体经营情况,选取典型牧户进行案例分析,研究其经营模式的收支状况,从中选择出具有较好效益的经营模式;并在对锡林郭勒草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呼伦贝尔草原和阿鲁科尔沁旗草原两个研究区域进行横向比较,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家庭牧场经营模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经营模式的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进行分析,力求探索出最适合该类型草地的经营模式。通过研究发现:(1)2019年牧业四旗(市)家庭牧场调查问卷分析结果显示:东珠穆沁旗地处草甸草原区域,天然草场面积大,产草量多,以传统畜牧业为主,经济收入最高;锡林浩特市、镶黄旗位于典型草原区域,交通条件便利,家庭牧场除畜牧业之外,还可以发展草原生态旅游业等其它产业来增加收入,整体收入处于较高水平;苏尼特左旗所属的荒漠草原区域天然草场生产力低下,饲草资源贫乏,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家庭牧场规模小,收入来源单一,收入水平最低。(2)在对牧业四旗(市)典型家庭牧场经营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后得出:东乌珠穆沁旗家庭牧场是季节性放牧+舍饲养殖的经营模式,锡林浩特市和镶黄旗是畜牧业+旅游业+奶制品销售的经营模式,苏尼特左旗是牧业+种植业+牧民合作社的经营模式。经比较分析,认为锡林浩特市与镶黄旗的畜牧业+旅游业+奶制品销售的综合效益最好。(3)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锡林郭勒草原、呼伦贝尔草原、阿鲁科尔沁旗草原三个地区进行横向对比研究,分析得出在草甸草原区域采用季节性放牧+舍饲养殖、典型草原区域采用畜牧业+旅游业+奶制品销售两种经营模式时,综合效益最好。

赵梦蝶[7](2021)在《基于区域差异性多维框架下内蒙古生态补偿机制扶贫绩效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补偿作为一种利益再分配机制,为解决我国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减贫增收双重目标提供了新思路。自上世纪末以来,一大批生态建设工程在内蒙古地区大力推展,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本研究基于社会-生态-经济-文化的四维框架,构建生态补偿机制扶贫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绩效评估模型,系统地评估2011-2019年间内蒙古地区12个盟市的生态补偿机制扶贫绩效,并从时序角度、区域差异性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基于2019年各盟市生态补偿机制扶贫绩效综合得分和维度得分,分析不同维度对综合的得分的影响,并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法,依据盟市绩效得分划分等级,进一步探讨盟市间的区域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各盟市间的绩效综合得分具有明显差异性,包括时序角度静态截面界面上得分的差异及区域角度动态排名上的波动差异。2011-2019年间,除呼伦贝尔市和鄂尔多斯市以外,其它10个盟市的生态补偿机制扶贫绩效综合得分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从绩效综合得分的排名情况来看,兴安盟、乌海市、阿拉善盟的排名一直处于倒数三位,其余盟市历年的排名变化仅有较小范围浮动,全区盟市排名整体情况稳定。四个维度的得分对各个盟市综合得分的贡献具有明显差异性,包头市、呼伦贝尔市、赤峰市和鄂尔多斯市的四个维度得分均为正向的,阿拉善盟和兴安盟的四个维度得分均为负向的,其余盟市的四个维度得分则有正有负;此外,单一维度的得分最高的盟市也不同。2019年各盟市的扶贫绩效从高到低划分为4个等级,从空间角度来看,12个盟市呈现显着的区域差异性,但东部和西部整体对比差异较小,说明东、西部发展相对均衡。基于上述研究结论,结合工作中现存问题,提出相关建议,重点关注绩效靠后盟市,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基于“三线一单”,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区域化管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大规模性返贫;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减贫绩效考核机制等。以期最大程度地发挥生态补偿的减贫作用,为后续生态补偿机制扶贫政策的制定、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王雪[8](2021)在《网络民族志视域下农区牧区微信群工具性媒介角色交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网络应用技术的普及与新媒体软件应用的常态化,乡村地区的社会关系网络发生实质性变化,这种变化使得研究者的视野不断延伸拓宽,同时新媒体社交工具的出现在乡村社会关系之中又形成一定的共同体意识,尤其表现强烈的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少数民族聚集地的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对于乡村地区社会关系网络在新媒体时代的研究内容较少,特别是对农区和牧区微信交流群的对比研究甚少。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S农区和X牧区为研究对象,对其农区和牧区官方微信交流群聊天内容进行提取比对,探讨分析网络民族志视域下官方微信群在农区牧区的工具性媒介角色交汇点与差异点,通过运用网络民族志、参与调查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知识进行结合,对以下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对农区牧区微信群中交融的生态进行呈现,探析农区牧区微信群的工具性媒介角色交融的多元一体呈现如何,农区牧区微信群的工具性媒介角色交融动力机制,农区牧区微信群的工具性媒介差异角色形态如何,农区牧区微信群的工具性媒介差异角色背后的历史缘由。通过对交汇点与差异点的问题研究,探析多民族交融贯通的社会意义,更好帮助农牧文化在微社区协调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为各民族文化在网络新时代注入新力量,更好促进民族协调发展,为巩固建设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参考依据。

石玉成[9](2021)在《普惠金融支持锡林郭勒盟牧区振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且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涉及到金融领域,缓解人民群众金融服务需求和金融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就是普惠金融的主要任务。而具体到锡林郭勒盟牧区振兴发展的定位上来看,普惠金融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尤为重要,是支持该地区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有序衔接的重要抓手。如何发挥普惠金融支持锡林郭勒盟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有序衔接作用?如何推动普惠金融对锡林郭勒盟牧区振兴的支持?如何提升牧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调查法、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等方法。在阅读相关文献和进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向锡林郭勒盟相关金融部分收集了数据。基于以上数据,参考了Sarma的研究结论来衡量影响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三大指标:地理渗透性、金融产品的接触性和使用的效用性,来评估锡林郭勒盟牧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从普惠金融供给现状和需求出发,加以实地调研分析,得出了锡林郭勒盟普惠金融支持牧区振兴现存的一些问题,如“两权”抵押模式发展遇阻、普惠金融对牧区生态优先发展支持不足、牧区普惠金融供给方不良贷款上升、地方财政难以助力普惠金融发展、再贷款的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普惠金融要在锡林郭勒盟牧区实现脱贫攻坚到牧区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找准定位,强化作用,借鉴国内外经验,探寻更多的模式与方法。需要围绕解决牧民抵押品不足、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牧区金融机构根据牧民需求进行产品服务创新、加强政银企对接、有效引导牧民的算账理财意识、运用金融科技手段等方面,首先加强牧区支付环境建设,加大普惠金融宣传力度,推动金融科技的应用。其次要推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政府与各金融机构协力建立联动机制解决信贷风险。最后要强化普惠金融支持脱贫攻坚到牧区振兴的有序衔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防止返贫长效机制,实现牧区振兴。

萨仁陶利[10](2021)在《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式绩效评价及其优化对策 ——以东乌珠穆沁旗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当前牧区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加快畜牧业发展、促进草原生态恢复、推进牧区社会改善,破解牧区“三牧”问题的重要举措。2014年,我国提出完善草原承包制度以及草牧场“三权分置”改革,随着改革的推进,牧区草场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已成为趋势,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牧民草场流转的意愿不断加强,流转模式多样化。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式绩效研究可以作为草场流转是否合理,规模化经营和市场化进程是否能顺利进行的依据。本文立足于草原生态环境脆弱,牧区社会经济落后,畜牧业经营的特殊性,选取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的典型草原区东乌珠穆沁旗为研究区,根据259份有效问卷调查,分析草场流转模式特征和形成因素的基础上,评价草场流转模式绩效,研究模式优化路径,提出优化对策。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分散牧户流转模式结构简单,而家庭牧场流转和合作社流转模式形成相对复杂,对外部条件依赖性较强。三个模式之间有2个共性因子,分别是牧户经营特征因子和政策认知度特征因子;非共性因子有7个,分别是草场流转市场特征因子、劳动能力特征因子、畜牧业生产资源特征因子、外出务工能力特征因子、户主特征因子、草场自然条件特征因子和草场区位条件特征因子,说明这些因子是导致模式分化的原因。(2)从经济、生态、社会层面进行绩效评价结果得出:家庭牧场流转模式为368.7897>合作社流转模式为334.6475>分散牧户流转模式为225.5149>企业流转模式为152.0383。从单一绩效看,家庭牧场流转模式的经济和生态绩效最高,合作社流转模式的社会绩效最高,表明规模化经营是发展畜牧业的最优途径,也是改善草原细碎化经营的最有效方法,能够缓解草原生态失衡与畜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3)研究模式优化路径,得出分散牧户流转模式的优化方向是对牧户加以扶持经营和鼓励加大投入,提高牧业经营效率,同时引导向规模经营主体流转,使进化成其他绩效更高的模式;家庭牧场流转模式通过合理配置牧区劳动力和草原资源,实现适度经营规模,在全旗范围内提升模式绩效;合作社流转模式是选择合理的流转方式,提高经营者素质,并实现区域特色化、多元化发展,缩小区域差异;企业流转模式的优化方向是通过草场流转扩大经营规模,引进高水平经营管理团队,并与牧户形成合作关系,共同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

二、对通辽市发展农区畜牧业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通辽市发展农区畜牧业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4)辽朝以上京为中心农业辐射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辽上京地区农业生产条件
    (一)自然环境
    (二)人文环境
二、辽上京地区农业开发状况
    (一)辽上京地区农业开发
        1.农业人口和政策
        2.农业开发及特征
    (二)以辽上京为中心农业辐射区形成
        1.向东(头下)州县农业辐射区形成
        2.向北边防城农业辐射区形成
        3.向西边防军农业辐射区形成
        4.向南州县农业辐射区形成
    (三)辽上京及农业辐射区的农作物种类
        1.主要粮食作物
        2.主要经济作物
三、辽上京及农业辐射区的生产贮藏与加工技术
    (一)农业生产技术
    (二)农业耕种技术
    (三)农业贮藏技术
    (四)农产品加工技术
四、辽上京及农业辐射区的农业开发影响
    (一)辽上京地区的农业开发影响
    (二)农业辐射区的农业开发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的小规模模式及其效果研究 ——以巴彦毛都苏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文献述评
    (三)研究目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研究目的
        2.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
        4.技术路线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研究的创新点
        2.研究的不足之处
二、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业发展历程与优势
    (一)科尔沁左翼后旗概况
        1.自然概况
        2.人文概况
        3.经济概况
    (二)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发展概况
        1.黄牛养殖规模
        2.黄牛养殖品种
        3.黄牛养殖区域分布
        4.黄牛养殖的地位作用
    (三)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发展历程
        1.传统品种的畜牧养殖阶段
        2.传统品种的改良养殖阶段
        3.黄牛改良品种的认可度
    (四)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业取得的成就
        1.打造了“科尔沁牛”品牌
        2.探索出了新模式
        3.壮大了养殖规模
        4.推动了经济发展
    (五)科尔沁左翼后旗发展黄牛养殖业的优势
三、科尔沁左翼后旗小规模养殖模式的形成
    (一)传统畜牧模式
        1.传统畜牧模式的演变
        2.传统畜牧模式的特点
        3.传统畜牧模式的优势与劣势
    (二)小规模养殖模式
        1.小规模养殖模式的内涵
        2.小规模养殖模式的特点
        3.小规模养殖模式的优势
    (三)小规模养殖模式的形成原因
        1.小规模养殖模式的经济效果
        2.小规模养殖模式的生态效应
    (四)小规模养殖模式与传统畜牧模式的对比及推广价值
四、巴彦毛都苏木黄牛养殖实地调查
    (一)研究区基本概况
        1.研究区域的概况与研究点的选择
        2.研究区牧户的基本情况
        3.研究区黄牛养殖的发展情况
    (二)研究区黄牛养殖规模及养殖模式选择
        1.研究区的黄牛头数及结构分布
        2.研究区黄牛养殖模式的选择
    (三)研究区黄牛养殖的经济效果
        1.不同模式的黄牛养殖成本
        2.不同模式的黄牛养殖收入
        3.不同养殖模式的经济效果
    (四)研究区黄牛养殖的生态效应
        1.传统畜牧模式的生态效应
        2.小规模养殖模式的生态效应
五、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存在的问题
    (一)养殖户层面存在的问题
        1.养殖户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2.养殖户的资金投入能力弱,得到的政府补贴政策少
        3.养殖户接受新技术的意识弱,整体养殖技术水平不高
        4.养殖户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引起的饲草料不足
    (二)科尔沁左翼后旗整体层面存在的问题
        1.龙头企业对养殖户的带动能力弱,产业链条不完善
        2.畜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不完善
        3.生态效益型畜牧业转变速度慢
六、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的对策建议
    (一)养殖户层面的对策建议
        1.完善养殖户基础设施建设
        2.政府要加大对养殖户的资金帮扶,出台相应的补贴政策
        3.提高养殖户养殖技术水平,引进高水平技术人员
        4.推广适度规模的黄牛养殖,不盲目追求“规模化”
    (二)科尔沁左翼后旗整体层面的对策建议
        1.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延伸产业链条
        2.建立健全畜牧业全面支撑体系,提升综合能力水平
        3.推进生态效益型畜牧业建设,提高畜牧业质量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科左后旗养牛业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内蒙古草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草畜平衡
        1.3.2 经营模式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锡林郭勒草原概况
    2.2 锡林郭勒草原牧业四旗(市)概况
    2.3 呼伦贝尔草原概况
    2.4 阿鲁科尔沁旗草原概况
第三章 锡林郭勒草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分析
    3.1 锡林郭勒盟畜牧业发展现状
    3.2 锡林郭勒草原家庭牧场经营分析
        3.2.1 经营收入分析
        3.2.2 经营支出分析
        3.2.3 经营收益分析
        3.2.4 经营收支特征
    3.3 锡林郭勒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
        3.3.1 草甸草原:季节性放牧+舍饲养殖的经营模式
        3.3.2 典型草原:畜牧业+旅游业+奶制品销售的经营模式
        3.3.3 荒漠草原:牧业+种植业+牧民合作社的经营模式
        3.3.4 牧业四旗(市)典型家庭牧场经营模式的成本-效益分析
第四章 内蒙古三个草原区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对比分析
    4.1 基本概况对比
        4.1.1 自然地理概况对比
        4.1.2 社会经济概况对比
    4.2 内蒙古三个草原区域家庭牧场现有经营模式
        4.2.1 锡林郭勒草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
        4.2.2 呼伦贝尔草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
        4.2.3 阿鲁科尔沁旗草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
    4.3 三个草原区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对比
        4.3.1 家庭牧场经营模式综合效益评价指标的选取
        4.3.2 家庭牧场经营模式综合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4.3.3 内蒙古三个草原区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的效益比较与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展望
    5.3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2020年11月牧户调查问卷
致谢

(7)基于区域差异性多维框架下内蒙古生态补偿机制扶贫绩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图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生态补偿机制扶贫的理论基础
        2.1.1 外部性理论
        2.1.2 公共物品理论
        2.1.3 生态服务价值理论
        2.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5 生态公平理论
    2.2 国外研究进展
        2.2.1 针对PES减贫大型项目的专项研究
        2.2.2 针对PES减贫理论基础、制度体系等的综合研究
        2.2.3 国外经验借鉴
    2.3 国内研究进展
        2.3.1 结合具体地区的实践研究
        2.3.2 生态补偿机制扶贫的内涵、理论基础及制度体系的综合研究
        2.3.3 国内研究进展评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3.1 基本概况
        3.1.1 自然概况
        3.1.2 社会经济概况
    3.2 内蒙古林业生态建设重点工程
        3.2.1 退耕还林工程
        3.2.2 “三北”防护林工程
        3.2.3 天然林保护工程
        3.2.4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3.3 内蒙古草原生态建设重点工程
        3.3.1 “退牧还草”工程
        3.3.2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3.4 内蒙古扶贫脱贫概况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方法学
    4.1 研究方法
        4.1.1 文献资料法
        4.1.2 理论分析法
        4.1.3 多维框架法
        4.1.4 全局主成分分析法
        4.1.5 聚类分析法
    4.2 数据来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内蒙古生态补偿机制扶贫绩效评估
    5.1 生态补偿机制扶贫绩效评估体系构建
    5.2 全局主成分分析
        5.2.1 基础指标标准化处理
        5.2.2 模型有效性检验
        5.2.3 全局主成分提取
        5.2.4 各盟市绩效综合得分及排名结果
    5.3 内蒙古地区生态补偿机制扶贫绩效分析
        5.3.1 生态补偿机制扶贫绩效整体情况
        5.3.2 生态补偿机制扶贫绩效时序分析
        5.3.3 生态补偿机制扶贫绩效区域差异性分析
        5.3.4 生态补偿机制扶贫绩效维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重点关注绩效靠后盟市,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6.2.2 基于“三线一单”,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区域化管理
        6.2.3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
        6.2.4 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扶贫绩效考核机制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网络民族志视域下农区牧区微信群工具性媒介角色交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1.选题背景
        2.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1.网络民族志的国内外研究
        2.网络民族志视角下农牧微信群的角色研究
    (三)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1.理论基础
        2.框架
    (四)研究方法
        1.网络民族志法
        2.参与式观察法
        3.深度访谈法
    (五)田野点概述
第一章 农牧微信群中的交融生态
    (一)农牧微信群媒介生态扫描
        1.微信群成员构成情况
        2.微信群秩序的生成与维护
    (二)农牧微信群中的公共交往
        1.日常闲聊与信息共享
        2.民族农贸交易助推方式
    (三)意见交换场域的搭建
    (四)集体行为的产生与发展
    (五)虚拟与现实的书写与勾连
    (六)新型嵌入式“微信社区”
第二章 农牧微信群工具性媒介角色交融的多元一体呈现
    (一)国家通用语言的生态建设
    (二)现实社交关系的迁移与搭建
    (三)个体权利意识的产生与发展
    (四)民族互动促成群体归属意识
    (五)互动话题的补充与着色
    (六)族群人际交往关系的深层与巩固
    (七)新社交工具使用的初级探索
    (八)娱乐化与个性化的叠层体验
第三章 农牧微信群的工具性媒介角色交融的动力机制
    (一)草原农牧民的“生存心态”
        1.身份地位的变迁
        2.群体生存心态转变
    (二)民族互动下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1.微信群中的“身体在场”与“身份准入”
        2.微信群中的“共同情感”与“共同焦点”
        3.拟剧理论下的自我表达的全新路径
        4.意义传播与解读的断层
    (三)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的共生互动
        1.经济活动是民族文化互动的基础
        2.民族文化对民族经济的促进作用
第四章 农牧微信群的工具性媒介差异形态
    (一)民族文化背景冲突与和解
    (二)人际互动关系的沉默与疏离
    (三)族群关系维护在利益中区隔与无视
    (四)多符号沟通导致群体交往迷离
第五章 农区牧区微信群工具性媒介差异本质
    (一)历史渊源与地理阻隔
    (二)游牧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交融互鉴
    (三)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编织融合
    (四)现代传播语境下游牧文化符号的迷失
    (五)自然因素下居住格局导致的传播隔阂
    (六)技术支撑的缺失与弱化
第六章 农牧微信群工具性媒介角色交融的几点思考
    (一)农区牧区背后的文化认同
    (二)农区牧区背后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造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普惠金融支持锡林郭勒盟牧区振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
        2.国内综述
        3.文献述评
    (三)研究方法与框架
        1.研究方法
        2.研究框架
    (四)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可能的创新点
        2.不足之处
二、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1.普惠金融
        2.乡村振兴
        3.牧区振兴
    (二)理论基础
        1.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2.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三、普惠金融产生历程与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一)普惠金融产生历程
        1.小额信贷阶段
        2.微型金融阶段
        3.普惠金融阶段
    (二)国内普惠金融发展
        1.国内普惠金融发展历程
        2.国内普惠金融发展主要举措
        3.国内普惠金融发展成效
    (三)国内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成功模式
        1.“政府+银行+保险”的宁波模式
        2.河南省金融扶贫“卢氏模式”
        3.通辽市“党群服务中心+助农金融服务点”模式
        4.“一平台四体系”兰考模式
    (四)国内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成功模式的借鉴意义
四、普惠金融支持锡林郭勒盟牧区振兴现状
    (一)锡林郭勒盟牧区振兴对普惠金融的需求
        1.“绿化产业”的普惠金融需求
        2.“优先生态”的普惠金融需求
        3.“传承文明”的普惠金融需求
        4.“均衡服务”的普惠金融需求
        5.“团结富裕”的普惠金融需求
    (二)普惠金融支持锡林郭勒盟牧区振兴供给现状
        1.农发行助力“绿化产业”
        2.农商行促进“均衡服务”
        3.农信社助力“传承文明”
        4.农信社助力“团结富裕”
        5.农行和农商行助力脱贫攻坚
    (三)锡林郭勒盟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分析
        1.指标体系构建
        2.计算过程
        3.实证结果分析
五、普惠金融支持锡林郭勒盟牧区振兴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一)普惠金融支持锡林郭勒盟牧区振兴存在的问题
        1.普惠金融对牧区“优先生态”的支持不足
        2.牧区普惠金融供给方不良贷款上升
        3.牧区普惠金融需求方内生动力不足
        4.地方财政困难,再贷款有效需求不足
        5.两权抵押贷款发展瓶颈和难题
    (二)普惠金融支持锡林郭勒盟牧区振兴的问题原因分析
        1.地域广阔且居住分散
        2.银行的抵押物监管困难
        3.牧民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后
        4.地方财政收入难以补贴银行普惠性业务
六、进一步推动普惠金融支持锡林郭勒盟牧区振兴的对策建议
    (一)推动金融科技在牧区信贷中的作用
    (二)推动牧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三)加强支付环境建设,加大普惠金融宣传力度
    (四)政府银行保险共同建立联动机制解决信贷风险
    (五)强化普惠金融支持脱贫攻坚到牧区振兴有序衔接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10)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式绩效评价及其优化对策 ——以东乌珠穆沁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1.2.1 相关概念
        1.2.2 基础理论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条件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1.3 土地利用现状
    2.2 数据来源
    2.3 数据处理
        2.3.1 统计数据
        2.3.2 问卷调查数据
第3章 草场流转模式特征与形成因素分析
    3.1 草场流转模式特征
        3.1.1 分散牧户流转模式
        3.1.2 家庭牧场流转模式
        3.1.3 合作社流转模式
        3.1.4 企业流转模式
    3.2 草场流转模式形成因素分析
        3.2.1 变量选取及赋值
        3.2.2 形成因素分析
    3.3 不同模式形成因素对比
第4章 草场流转模式绩效评价
    4.1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指标选取
        4.1.2 构建指标体系与指标赋权
    4.2 草场流转模式绩效评价结果
        4.2.1 分散牧户流转模式结果分析
        4.2.2 家庭牧场流转模式结果分析
        4.2.3 合作社流转模式绩效结果分析
        4.2.4 企业流转模式绩效结果分析
    4.3 草场流转模式绩效对比分析
        4.3.1 不同模式绩效对比分析
        4.3.2 不同区域绩效对比分析
第5章 草场流转模式优化对策
    5.1 构建模式优化路径
        5.1.1 影响因子的确定
        5.1.2 通径系数计算
        5.1.3 模式优化路径分析
    5.2 草场流转模式优化对策
        5.2.1 分散牧户流转模式优化对策
        5.2.2 家庭牧场流转模式优化对策
        5.2.3 合作社流转模式优化对策
        5.2.4 企业流转模式优化对策
    5.3 草场利用和保护职责落实
        5.3.1 建立健全草场流转服务体系
        5.3.2 规范草场流转价格
        5.3.3 加强流转草场监管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东乌旗草场流转机制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2 东乌珠穆沁旗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审核和备案登记表内容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对通辽市发展农区畜牧业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政策工具视角下对口支援政策效果研究 ——以北京市对口支援通辽市为例[D]. 王巍.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社会网络对牧户草地租入行为的影响研究 ——以青海省门源县为例[D]. 钱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3]基于合作社视角的小牧户与现代畜牧业有机衔接路径研究[D]. 曙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4]辽朝以上京为中心农业辐射区研究[D]. 曲胜楠.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5]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的小规模模式及其效果研究 ——以巴彦毛都苏木为例[D]. 亢智鹏.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6]内蒙古草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研究[D]. 吴孔佳.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7]基于区域差异性多维框架下内蒙古生态补偿机制扶贫绩效评估[D]. 赵梦蝶.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8]网络民族志视域下农区牧区微信群工具性媒介角色交融分析[D]. 王雪.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9]普惠金融支持锡林郭勒盟牧区振兴研究[D]. 石玉成.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10]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式绩效评价及其优化对策 ——以东乌珠穆沁旗为例[D]. 萨仁陶利.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通辽市农区畜牧业发展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