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瞬时监测在环境监督管理中的作用

论瞬时监测在环境监督管理中的作用

一、论瞬时监测在环境监督管理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羽,张秀秀[1](2021)在《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达标判定规则的行政法原则探析》文中研究说明达标判定是污染物排放限值标准的核心内容,也是水环境监督管理和企业合规评价的基础,达标判定规则的合法性对于标准的实施至关重要。本文梳理了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判定规则的主要类型,以达标考核期为重点,分析了国内外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达标判定规则的研究和实践,并且在此基础上,从行政法基本原则视角提出对达标判定规则的思考。

李廷顺[2](2020)在《基于大数据的系统异常分析》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发展,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到大数据时代。这些大数据数量庞大,关系复杂,但是当中只包括数量极少的有价值的数据,即异常数据。这些异常数据有些是负面的(比如工业中的警报),有些则是正面的(比如新闻中的好消息)。面对泛滥的数据,研究如何快速准确地从中发现异常数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以大批量数据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异常数据的发现方法和发现模式。依据数据类型,将研究内容分为针对结构化数据的异常发现方法、针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异常发现方法,以及异常之间相关性发现方法。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基于极值析取法的多变量报警预测方法。针对结构化多变量报警数据,提出了基于极值析取法抽取报警特征变量的方法。该方法采用构建的回报函数衡量待测变量与报警的关联度,仿照马尔可夫链的处理方式,逐一从众多监测变量中发现与报警相关的变量集;最后在相关变量集构成的数据样本上,采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多变量报警发现模型,以提高预测模型的准确度。将该方法应用到风机覆冰报警问题,构建了风机覆冰预警模型,经真实风机数据检验,该算法能发现与风机覆冰报警相关的变量,并取得很好的预测效果。2.基于特征簇的异常文本辨识方法。针对非结构型文本数据,提出了文本异常特征簇概念;在传统的用于发现文本特征的CHI统计算法中融合了改进的TF-IDF词频权重,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文本异常特征簇的发现算法。文本异常特征簇对文本分类的描述,相较于文本特征,表达更加准确,可以进一步提升文本分类准确性。最后,在文本特征簇的基础上,构建了文本向量空间分类模型,用于快速准确判断待测文本是否归属于某文本类。以从公网获取的招投标公告数据作为文本数据集,以每位用户关注的数据集作为文本异常类,进而采用上述文本特征簇获取方法获取每位用户的文本特征簇,之后对实时获取的数据采用文本特征向量空间分类模型进行分类,分类结果表明要比传统的文本特征分类准确的多,效果较为理想。3.基于伪时间向量的报警间相关性研究。针对异常之间相关性的研究,以时间序列报警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后的凝聚层聚类算法完成报警数据聚类;进而以时间先后为方向,提出了报警在时间维度上伪向量关系;为了度量伪向量关系的强弱,提出了以条件概率量化两类报警间的相关性。以此为基础,设计了报警间矢量相关性挖掘算法,用于从大批量报警数据中统计分析报警类间关联度;采用预设的相关度阈值完成强关联关系取舍。获得的报警间关联关系可以用于预测报警的后向传递方向和传递概率。将该方法应用在某电厂的报警数据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孙亚敏,丁逊,方剑青,徐茗荟[3](2019)在《高压电离室校准周期的分析和调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辐射环境在线监测的特点,分析了对高压电离室现行校准周期进行适当调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高压电离室在线监测全年运行时间的要求是:停机维护等活动的累计时间不能超过7d,出现故障要及时更换,所以,高压电离室适合进行在线校准。通过对在线监测数据的自动化分析,不仅能及时发现环境中空气吸收剂量率的变化,也能及时发现仪器本身可能出现的故障,并给出预警信息。基于相关要求和准则,论证了将高压电离室的校准周期由现行的1年调整为2年是合理并可行的,并讨论了其质量保证措施和经济效益。

卓文[4](2019)在《海口湾污损动物群落对重金属胁迫的响应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型污损动物群落广泛分布在海洋环境中,具有种类多、固着生长、界限明晰以及对环境污染物较为敏感等特点,在海洋生态毒性和环境监测领域引起了人们的研究兴趣。本研究在南海近岸的海口湾分别进行了旱季和雨季实海挂板实验和微宇宙实验。在两种实验体系下研究污损动物群落对重金属铜胁迫的响应特点,分析自然海域主要生态因子与群落响应特征的相关性,并通过多重分析比较,系统地分析大型污损动物群落对重金属铜的响应特征和规律。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海口湾的大型污损动物可全年附着。在旱季,共发现20种污损动物,以生物量为参考,其优势物种为多室草苔虫(Bugula neritina)、粗壮草苔虫(Bugula robusta)、左旋虫(Laeospira papillatus),以丰度为参考,其优势物种为辐射碟苔虫(radiata)、萨氏膜孔苔虫(Membranipora savartii)、安娜华藻苔虫(Sinoflustra annae);在雨季,共发现18种污损动物,以生物量为参考,其优势物种包括华美盘管虫(Hydroides elegans)、网纹纹藤壶(Amphibalanus reticulatus),以丰度为参考,其优势物种为辐射碟苔虫、萨氏膜孔苔虫、安娜华藻苔虫。(2)微宇宙实验中,所有物种的生物量(湿重)在铜离子胁迫下均呈下降趋势;且覆盖率越大,生物量越大,对铜离子胁迫的耐受力越强。(3)微宇宙实验中,不同优势种体内铜含量不同。在铜离子胁迫下,所测优势种体内铜含量均呈显着上升趋势,在前期(前6天)上升幅度较大;且在同一胁迫条件下,优势种体内铜含量随着群落生物量的增加而减少。(4)聚类分析和MDS排序分析发现,不同浓度铜离子胁迫下,大型污损动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铜离子胁迫浓度越大,结构变化越明显;随着覆盖率的增加,群落结构的整体变化趋势减缓。(5)BIO-ENV相关性分析发现,微宇宙实验中,铜离子浓度作为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与群落结构变化的相关性系数随着覆盖率的增加而减小;场地交换实验中,铜也作为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与群落结构变化有着较高的相关性,为大型污损动物群落用于海洋环境中重金属铜的监测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6)微宇宙实验的大型污损动物群落结构变化趋势与场地交换实验具有一定的类似性。可见,本实验中设置的两种实验体系相关性较好。

孙严[5](2017)在《污水排放波动特征分析及其在排污许可限值确定中的应用 ——以铁岭和常州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排污许可制是我国水环境管理的重要制度,2016年11月10日国务院印发了《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要求2017年完成《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行业及产能过剩行业企业排污许可证核发,2020年全国基本完成排污许可证核发,标志着我国排污许可制的实施已进入了新的阶段。科学核定排污许可限值是排污许可证发放的重要工作之一,论文对污水排放波动特征及其对排污许可限值确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适应了新形势下我国水环境保护的管理需求。实践表明,受到生产和生活活动不断变化的影响,污染源的排污行为并非保持稳定,而是处于不断波动之中,呈现出不同的周期波动规律。因此,即使长周期的污染物排放总量保持不变,短期内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也可能对环境质量产生不利的冲击;同时,考虑到监管的便利,也需要对不同周期的污染物排放量进行限制。从国内外排污许可证实施的经验来看,除规定年排放量以外,还可根据实际需要制定月、周、日等周期的排污许可限值。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往往以年排放量作为控制目标,而缺乏对较短周期内的污染物排放量进行规定,因此有必要研究污水排放波动性特征,确定不同周期排污许可限值的关系,为排污许可证限值的核定提供技术支撑。论文在铁岭市和常州市开展了典型行业实际案例研究。考虑数据可获得性和行业代表性,论文以铁岭市的屠宰加工、煤炭开采和污水处理为对象,研究了不同行业相同指标的污水排放波动变化特征;以常州市污水处理、化工、纺织、电镀行业为对象,研究了不同行业污染物排放波动特征。论文对铁岭市和常州市不同行业的各主要污染指标给出了波动特征参考值,可为相似行业的其他企业确定不同周期排污许可限值提供科学依据。论文还对污染物排放波动特征在排污监管中的应用开展了研究,对不同时间周期排污许可限值的超标判定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上述研究,论文主要取得以下结论:(1)铁岭市典型行业污染物排放波动性与行业特征、企业规模有关。从行业来看,各项污染物日、周、月排放量与年排放量的比值均满足βMDL>βAWL>βAML;从企业规模来看,一般排水量越大,β平均值越小,稳定性越高,但当排水量超过一定规模后,其对β值的影响力减弱,β值更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2)常州市不同行业的污染物波动特征有明显不同。从污水处理厂来看,流量受规模影响较大,规模越大流量波动越小;CODCr浓度波动较小,TP波动性较大,两者与污水处理厂规模的相关性均不明显;NH3-N浓度当污水年排放量低于1000万吨时,波动性受规模影响较大,污水年排放量大于1000万吨时,则波动相对较小,排放较为稳定。化工行业和纺织行业流量波动性大,但CODCr浓度波动较小,排放相对稳定。化工行业因其子行业复杂,论文还研究了不同子行业的污染物排放波动性;电镀行业流量的波动较大,排放很不稳定,其金属指标波动性较小,但因数据不足尚需进一步研究。(3)确定了依据污染物排放波动性规律对排污许可限值的超标判定程序和计算方法。当有在线监测数据时,可直接利用在线监测数据判定排污单位是否超标排放。当没有在线监测数据时,可参考相似行业在线监测数据的污染物波动特征,或构建波动性统计模型,根据监测值与排放限值比值的概率统计特征,判定排污单位是否超标。

王希旭[6](2016)在《H核电站环境监测体系的再设计》文中认为“十一五”期间我国开启了核电建设的大幕,大力发展以核电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取得了社会的共识。随着大量核电项目的开工,核电站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受到监管层、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建立有效的环境监测体系,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对核电站接受社会监督、公众认可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梳理了环境监测管理的理论知识,介绍了国外核电站环境监测体系的内容,通过研究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的法规标准,详细论述了H核电站的环境监测体系。从监测方案的制定、海域非放射性监测内容的确定、温排水监测、福岛核事故后环境监测设施改进这四方面总结了H核电站环境监测体系的特点。通过对H核电站环境监测体系的深入分析,提出了三个方面需改进的问题,即监测方案优化不足、质量保证工作不够规范和监测手段单一。针对以上三点,结合国内外核电站的良好实践和监测技术的发展,对监测体系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实现对H核电站环境监测体系的再设计,使其更加符合当前核电站环境监测体系的发展要求。H核电站环境监测体系的制定过程经历了我国辐射环境安全法规的更新阶段,也经历了福岛核事故后的改进要求,对国内其他核电站在制定环境监测体系过程中是有很好参考意义的。

江雪娟[7](2014)在《城市环境在线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应用软件的提高,带动了各个领域的各种进步,在环保领域的影响也非常突出。本文通过对在线监测设备(数据)目前的使用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了在线监控系统的重要性,旨在解决“有好马没好鞍”的实际尴尬问题。本文重点内容是在线监控系统平台的建设和实现。本系统是用一个GIS平台把环境管理,污染源实时在线监测,应急指挥,以C/S的表征方式的高端集成体系,将辖区内重点污染源实时在线的监测数据表征出来,建立联动应急指挥系统,预防重大污染事故发生,以科学的管理方法,降低污染事故的污染范围。本平台的搭建,还可以加强部门之间协作、配合、信息沟通,严把环境准入关。系统平台可以兼容GPRS、ADSL、光纤等传输方式。内容包括: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环境质量在线监测监控管理系统、污染源在线监控管理系统、污染源远程视频监控管理系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系统、环境安全管理GPS卫星定位系统、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环境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和环保信息发布管理系统。本系统是建立在在线监测数据与应用之间的纽带、是中间环节,起到媒介的作用。目的是在于更好地使用和管理在线监测数据,实现其应用如排污总量统计、排污收费核算、监督执法、排污权交易等方面。该系统建成后,可实时采集辖区重点企业各类污染物的排放数据,监控污染处理设施的运行状况,监测环境质量状况,并进行存储、分析。

吴姗格[8](2013)在《西安市典型城市交通微环境NOx污染特征及暴露剂量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西安市机动车保有量十年内增加了近10倍多,使用率也随之升高,导致西安市交通道路拥堵现象越来越严重,由此引起街道汽车尾气污染物的高浓度累积和驾乘人群在车内停留时间的加长。因而车内交通微环境质量对人们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本文以交通微环境中典型污染物NOx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实验监测分析和调查问卷等方法,获取西安市典型交通微环境内NOx污染浓度数据和人群暴露参数数据。通过所得的数据,分析西安市典型交通微环境NOx污染物时空分布差异及形成原因,并评价西安市各年龄段出行人群的暴露剂量大小。依据本文监测结果,西安市私家车、出租车、空调公交车、非空调公交车、地铁、公交车候车站六种典型交通微环境中NOx的日平均浓度分别为:0.664mg/m3、0.474mg/m3、0.514mg/m3、0.282mg/m3、0.248mg/m3、0.175mg/m3、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市典型交通微环境内NOx分布特征在时间上表现为有明显早晚高峰的日分布规律,周一、周五浓度明显偏高的周分布特征,季变化呈“山谷特征”,夏秋低,春冬高。雨雪、大风等特殊天气,NOx污染较轻;在空间上,水平方向上,公交车车内前部严重于后部;公交车站距离车站越远,NOx浓度值越小。人呼吸带不同高度上,1.5m处NOx浓度低于0.8m处。横向对比研究结论为:私家车、空调公交车、出租车污染最严重,地铁微环境质量较好;不同通风模式下,车内NOx浓度开窗时最大,不开窗内循环污染相对较小。研究发现这种微环境浓度差异主要与车流量、燃料、车型等排放源,通风模式,扩散条件,气温和人活动规律直接相关。参考西安市婴幼儿、中小学生、青壮年和老年人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体重,呼吸速率、暴露时间、暴露频率和暴露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等暴露剂量评价参数,运用暴露风险评价模型,评估不同年龄段暴露人群的NOx暴露剂量,结果如下:青壮年人群的暴露水平最高达59.78×10-3mg(kg·d);婴幼儿其次,32.7×10-3mg(kg·d);中小学生的暴露水平最低,20.08×10-3mg(kg·d);老年人暴露风险居中,达19.47×10-3mg(kg· d).本研究最后从技术、交通道路规划、政府决策、市民环保意识四个方面提出防治西安市交通微环境污染的措施。本文研究结果将为城市交通微环境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为政府部门制定城市管理决策、城市总体规划提供参考依据,对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治理交通污染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具有参考价值,对西安市国际化大都市构建及市民的身心健康有积极的意义。

张晓慧[9](2012)在《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是污染源监测的一种,是全面掌握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情况,了解主要污染物的产生、排放和处理情况,建立重点污染源档案、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和环境统计平台的重要环节。对污染源的监督性监测对于构建科学的环境监测体系,制定总量减排计划、减缓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重要意义。在环境工程领域,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的研究已经很成熟,但在法律制度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的主体、程序、信息发布、管理体制是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章所要探讨的主要内容。随着公众对于环境权利的需求和法律的不断完善,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的法律体制也在随之得到进一步改善,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主体混淆、程序混乱、信息发布不及时不透明、管理体制缺陷等问题。文章试图以现有法律制度为基础,阐述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的基本理论,构建一个清晰的基础框架,并通过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的主体、程序、信息发布、管理体制等四个方面对该项制度进行法律方面的研究,并对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得出适当的解决方法。

罗丽娟[10](2012)在《上海市电离辐射风险评估和应急评价系统研究》文中提出电离辐射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疗卫生和科研等领域,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会由于操作失误或防护不当等因素造成相应的辐射危害,甚至酿成灾难性后果。世界范围内恐怖事件频发、恐怖分子专业素质的提高使得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发生风险显着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上海市核技术利用单位的类型、分布、放射源和射线装置使用情况进行详尽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辐射事故和核与辐射恐怖袭击的特点对上海市的核与辐射风险进行评估,并开发针对典型核与辐射恐怖袭击事件的应急评价系统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通过对上海市核技术利用单位的类型和分布特点进行调研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上海市的核技术利用单位的密度为全国最高,放射性同位素拥有量大,近1200家核技术利用单位广泛分布在19个区(县),其中以浦东新区最多(不含南汇区)。全市核技术利用单位应用类型比较全面:放射源以Ⅱ类源和Ⅳ、Ⅴ类源居多,开放性工作场所以丙级和乙级为多,仅一家甲级工作场所;射线装置应用以Ⅲ类射线装置最多。使用Ⅰ类放射源的单位,多数为辐照装置和医疗用放射源单位;辐照装置均分布在郊区,而医疗用Ⅰ类放射源主要分布在市中心区域。在上海市探伤单位中,使用X射线、放射源进行探伤作业的单位数量基本相同,使用的放射源以192Ir居多,占探伤放射源总量的60%;75Se次之,占探伤放射源总量的33%;使用60Co作为探伤源的仅占7%,60Co探伤源多数为国有大型企业使用。通过对上海市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空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介质中的放射性素的含量开展有针对性的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上海市空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介质中的放射性核素的含量与1983年1990年全国天然放射性水平的调查结果一致,说明近三十年来上海市的天然辐射水平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同时首次采用外照射危险指数法、内照射危险指数法和等效镭活度对上海市的天然辐射水平进行了评价,得出上海市属于正常辐射水平区域的结论。同时,通过对上海市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与环境介质中(空气、水体、土壤等)放射性核素水平监测,建立了上海市辐射本底水平值,这是进行风险评估和建立应急评价系统的基础。一旦发生核与辐射突发事件,通过对自然环境介质的监测可以反映出整个区域受辐射的影响状况,为制定应对措施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将上海市十个代表性区县土壤中的放射性核素的浓度水平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对比,采用瞬时测量法和能谱分析法计算了上海市年有效剂量值分别为0.44mSv和0.47mSv,均处于世界平均外照射的年有效剂量限值0.46mSv附近。同时,建立了天然辐射风险计算模型,基于上海市2009年年末的常住人口数,首次计算了上海市天然辐射所致的个人风险,结果为1.5×10-6yr-1,远远低于其它因素造成的风险,如汽车事故的风险为2.4×10-4yr-1,美国非核能造成的个人风险为6×10-4yr-1。将核与辐射恐怖事件产生条件与过程理想化,对使用核材料成功制造成简易核爆炸装置、攻击核设施、使用放射性脏弹三种情景,建立了基于概率的辐射风险评估模型;同时建立了基于贝叶斯决策分析法的应急决策模型,初步探讨了辐射风险评估和应急决策的过程和方法,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事故决策和评价的难度和复杂性,对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应急管理和决策评价具有指导意义。通过采用历史数据分析和专家经验、会商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上海市辐射风险的特征、类别,得出风险列表,形成风险识别表。结合上海实际情况,建立风险分析矩阵表,确定了风险级别,评估了上海市辐射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风险后果,最终列出优先控制的风险种类及其危险因素。评估结果表明上海市辐射风险水平较高的是含源探伤设备、废弃放射源或含源装置的丢失被盗和辐照装置或含源探伤设备的故障。就核与辐射恐怖事件来讲,除恐吓外,其它类型的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发生几率较小,但一旦发生,其造成的危害较大,其风险水平除攻击、破坏放射源库和其他使用存放放射源的地点为中度风险外,其它均为重大风险。最后,提出了建立辐射环境监管和事故应急体系的设想,从重大核设施或辐射装置的规划建设、生产运行和事故应急三个方面提出减轻突发事件后果的措施。针对可能出现的放射性物质撒布、脏弹(RDD)袭击、辐射设施爆炸袭击与辐射设施纵火袭击四种场景,开发了上海市核与辐射应急评价系统,该评价系统能够计算事故所致的放射性物质的浓度分布、所致的内外照射剂量分布,并给出相应区域的处置建议,并建立了基于GIS系统的上海市核技术利用单位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实现核技术利用单位的查询、地图显示和管理功能,提高了管理效率。同时,为验证本论文开发的应急评价系统的可靠性,对脏弹袭击、放射性物质撒布和辐射设施纵火三个假想案例进行了模拟计算,并将其计算结果与美国橡树岭实验室开发的Hotspot软件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得出了二者的模拟结果一致的结论,从而验证了该系统的可行性,为上海市辐射应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最后,从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放射源的安全与保安、加强监测与预警、加强宣传和培训、完善应急预案和加强应急演练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辐射风险控制措施。

二、论瞬时监测在环境监督管理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瞬时监测在环境监督管理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达标判定规则的行政法原则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我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达标判定规则的发展及相关研究
    2.1 我国现行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达标判定规则情况
    2.2 我国环境标准改革各阶段的达标判定规则
    2.3 考核期对于排放标准达标判定的影响
    2.4 国内外有关标准的达标判定达标考核期
3 现行“一次采样监测值”达标判定规则的实践与争议
    3.1 2007年以前“一次采样监测值”在执法中的应用
    3.2 2007年以后“一次采样监测值”作为达标判定依据的标准规定和部门解释
    3.3 关于一次采样监测结果用于判定超标的争议问题
4 从行政法基本原则视角探析达标判定规则
    4.1 行政法基本原则概况
    4.2 一次采样监测结果直接判定超标的行政合法性分析
    4.3 复函解释的程序正当性分析
    4.3 企业自行监测达标判定规则的信赖原则分析
    4.5 不同行业、不同污染物达标判定规则的行政公平性分析
5 结语

(2)基于大数据的系统异常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大数据时代
        1.1.2 系统异常分析
        1.1.3 本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2.1 大数据技术
        1.2.2 异常数据分析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基于极值析取法的多变量报警预测方法
    2.1 引言
    2.2 极值特征析取算法
        2.2.1 算法求解思路
        2.2.2 回报函数
        2.2.3 逻辑回归算法
        2.2.4 马尔可夫链
        2.2.5 极值特征析取算法
    2.3 基于极值特征析取法的风机覆冰预警模型
        2.3.1 引言
        2.3.2 风机监测数据
        2.3.3 小波降噪
        2.3.4 算法初始化
        2.3.5 自学习自回归模型
    2.4 风机覆冰预警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2.4.1 实验过程
        2.4.2 逻辑回归算法结果
        2.4.3 实验结果对比
        2.4.4 实验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特征簇的异常文本辨识方法
    3.1 引言
    3.2 异常特征获取
        3.2.1 分词
        3.2.2 文本分词与文本特征
        3.2.3 文本特征抽取算法
        3.2.4 词频权重
        3.2.5 带TF-IDF值权重的CHI算法的特征提取
    3.3 异常特征簇获取
        3.3.1 异常特征簇获取算法
        3.3.2 TF-IDF值选取
        3.3.3 特征簇逻辑关系表述
    3.4 异常文本识别
        3.4.1 文本异常特征簇获取
        3.4.2 待测文本异常检测
    3.5 基于文本特征向量空间的分类算法
        3.5.1 文本特征库
        3.5.2 待测文本向量与文本特征簇向量
        3.5.3 基于向量空间的待测文本分类算法
    3.6 实验结果及分析
        3.6.1 实验数据
        3.6.2 实验结果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伪时间向量的报警间相关性研究
    4.1 引言
    4.2 报警聚类
        4.2.1 报警数据特点
        4.2.2 改进型凝聚层次聚类算法
    4.3 报警间矢量相关性挖掘算法
        4.3.1 报警间伪时间矢量相关性描述
        4.3.2 报警类相关性的获取算法
        4.3.3 时间窗口(阈值)T
        4.3.4 报警相关度校正值P_s
    4.4 实验分析
        4.4.1 试验数据
        4.4.2 算法应用结果
        4.4.3 实验结果展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高压电离室校准周期的分析和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1 辐射在线监测用高压电离室使用情况
2 高压电离室校准方法和周期分析
    2.1 检定与校准的关系问题
    2.2 检定与校准的差别
    2.3 高压电离室的校准方法
3 高压电离室校准周期调整及相关问题
4 结论

(4)海口湾污损动物群落对重金属胁迫的响应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海洋污染
    1.2 海洋生态毒性监测研究现状
    1.3 群落水平上海洋生态毒性监测研究现状
    1.4 污损生物群落对海洋生态毒性监测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意义与内容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6 实验设计
2 不同生长阶段的污损动物群落对铜胁迫响应规律研究
    2.1 旱季不同生长阶段污损动物群落对铜胁迫响应规律研究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
        2.1.3 讨论
    2.2 雨季不同生长阶段污损动物群落对铜胁迫响应规律研究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3 不同结构的污损动物群落对铜胁迫响应规律研究
    3.1 旱季不同结构污损动物群落对铜胁迫响应规律研究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
        3.1.3 讨论
    3.2 雨季不同群落结构污损动物群落对铜胁迫响应规律研究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
        3.2.3 讨论
4 自然海域场地交换实验的响应规律研究
    4.1 旱季自然海域场地交换实验的响应规律研究
        4.1.1 材料与方法
        4.1.2 结果
        4.1.3 讨论
    4.2 雨季自然海域场地交换实验的响应规律研究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
        4.2.3 讨论
5 微宇宙实验与场地实验相关性分析
6 结论
7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污水排放波动特征分析及其在排污许可限值确定中的应用 ——以铁岭和常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污染物排放波动特征研究
    2.1 研究方法
    2.2 企业特征对污染物排放波动研究——以铁岭市为例
    2.3 典型行业污染物排放波动研究——以常州市为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排污许可限值确定程序和核定技术路线
    3.1 基于技术的排污许可限值确定程序
    3.2 基于水质的排污许可限值确定程序
    3.3 不同时间周期排污许可限值的计算方法
    3.4 排污许可限值核定的技术路线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标判定分析
    4.1 超标判定的意义
    4.2 超标判定方法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6)H核电站环境监测体系的再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环境监测管理理论
        2.1.1 环境监测的含义
        2.1.2 环境监测管理的原则
        2.1.3 环境监测管理的特点
        2.1.4 环境监测管理的基本内容
    2.2 国外核电站环境监测体系
3 H核电站环境监测体系分析
    3.1 国内核电站环境监测体系的现状
        3.1.1 核电站环境监测源项分析
        3.1.2 放射性流出物在环境中扩散情况
        3.1.3 核电站环境监测体系建立的依据
    3.2 H核电站现行的环境监测体系介绍
        3.2.1 H核电站环境监测体系的内容
        3.2.2 H核电站相比之前运行核电站环境监测体系的特点
    3.3 H核电站环境监测体系存在的问题
        3.3.1 监测方案优化措施不到位
        3.3.2 质量保证工作不够规范化
        3.3.3 监测手段单一
4 环境监测新体系的构建
    4.1 优化环境监测方案
        4.1.1 根据监测结果减少海生物的监测种类和频率
        4.1.2 选取更具代表性指示生物和分析点位
        4.1.3 降低气溶胶取样分析的频率
    4.2 提高质量保证工作规范化
        4.2.1 增加参与外部培训机会
        4.2.2 建立标准实验室
        4.2.3 参加实验室比对工作
    4.3 增加环境监测手段
        4.3.1 配备海上自动监测设备和专属取样船
        4.3.2 配置无人机进行航空监测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城市环境在线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1.1 成熟的监测技术和设备
        1.1.2 数据采集具有先进性
    1.2 论文研究意义
    1.3 项目建设主要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在线监控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
    2.1 总体目标
    2.2 建设原则
    2.3 污染源类型
        2.3.1 基础性数据
        2.3.2 历史数据
        2.3.3 实时数据
    2.4 监控网络系统结构
    2.5 系统安全要求
        2.5.1 实时监控系统网络安全设计
        2.5.2 数据库安全分析
        2.5.3 数据库安全解决方案
    2.6 系统基本建设要求
        2.6.1 基本结构
        2.6.2 建设标准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在线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系统内容介绍
    3.2 系统结构设计
    3.3 系统结构标准和规范设计
        3.3.1 后台数据库与应用服务器
        3.3.2 应用服务器与基础应用组件平台
        3.3.3 应用系统的开发
        3.3.4 环境数据中心系统
    3.4 软件系统功能
        3.4.1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
        3.4.2 环境质量在线监测监控管理系统
        3.4.3 污染源在线监控管理系统
        3.4.4 污染源远程视频监控管理系统
        3.4.5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系统
        3.4.6 环境安全管理 GPS 卫星定位系统
        3.4.7 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
        3.4.8 环境监测数据管理系统
        3.4.9 环保信息发布管理系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西安市典型城市交通微环境NOx污染特征及暴露剂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城市交通微环境污染概述
        1.1.2 研究区现状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车内NO_x空气质量标准研究
        1.3.2 交通微环境中NO_x污染特征研究进展
        1.3.3 污染物暴露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本文特色及创新
第二章 样品的采集和分析
    2.1 样品的采集
        2.1.1 采样点位及路线
        2.1.2 采样时间
        2.1.3 采样仪器及采样方式
    2.2 样品分析方法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方法及原理
    2.3 数据处理分析
第三章 西安市典型城市交通微环境NO_x污染特征分析
    3.1 西安市典型城市交通微环境NO_x时间分布特征
        3.1.1 日变化特征
        3.1.2 周变化特征
        3.1.3 季节变化特征
        3.1.4 特殊天气NO_x浓度变化特征
    3.2 西安市典型城市交通微环境NO_x空间分布特征
        3.2.1 水平变化特征
        3.2.2 人群呼吸带不同高度上的变化特征
    3.3 西安市典型城市交通微环境NO_x分布横向对比分析
        3.3.1 同种类型不同通风模式下车内NO_x浓度对比分析
        3.3.2 不同类型交通微环境中NO_x浓度比较分析
    3.4 交通微环境中NO与NO_2浓度比较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西安市不同年龄段出行人群城市交通微环境NO_x暴露研究
    4.1 西安市不同年龄段出行人群暴露剂量评价参数
        4.1.1 暴露浓度参数
        4.1.2 暴露时间参数
        4.1.3 体重参数
        4.1.4 呼吸速率参数
    4.2 婴幼儿日均暴露剂量
    4.3 中小学生日均暴露剂量
    4.4 青壮年人日均暴露剂量
    4.5 老年人日均暴露剂量
    4.6 小结
第五章 降低西安市城市交通微环境NO_x污染的防治对策
    5.1 技术措施
        5.1.1 燃料方面的技术提升
        5.1.2 尾气净化技术
        5.1.3 汽车研发技术
        5.1.4 公共交通工具使用技术
    5.2 道路规划措施
        5.2.1 借鉴“董氏模式”对西安市城市交通进行全面规划
        5.2.2 完善西安市现行交通道路规划
        5.2.3 合理布局交通道路附近的公共设施
    5.3 政策法律制度措施
        5.3.1 制定、实施相关经济政策
        5.3.2 加强管理和监督
        5.3.3 完善相关制度
        5.3.4 制定并实施相关标准、法律法规
    5.4 提高市民环保意识
    5.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基本理论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 环境监测的概念
        二、 污染源监测的概念
        三、 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的概念
        四、 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相关概念辨析
    第二节 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价值分析
        一、 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法律制度是环境执法的重要保障
        二、 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法律制度能有效控制实践乱象
        三、 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法律制度能妥善解决现有制度缺陷
第二章 我国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第一节 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在我国立法与实践
        一、 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立法现状
        二、 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实践
    第二节 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主体
        一、 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主体之现状
        二、 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主体之问题
    第三节 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程序
        一、 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程序之现状
        二、 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程序之问题
    第四节 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信息发布
        一、 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信息发布之现状
        二、 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信息发布之问题
    第五节 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管理体制
        一、 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管理体制之现状
        二、 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管理体制之问题
第三章 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制度的完善
    第一节 明确监督性监测的主体和职能
        一、 环境监测机构是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的主体
        二、 环境监测机构发挥职能的途径
    第二节 完善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的程序
        一、 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点位布设程序
        二、 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采样程序
        三、 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样品分析程序
    第三节 健全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的信息发布程序
        一、 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信息发布的合法机构
        二、 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信息发布的合法程序
    第四节 构建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的管理体制
        一、 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实行垂直管理
        二、 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脱离行政干预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10)上海市电离辐射风险评估和应急评价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核技术的广泛应用与辐射事故频发
        1.1.2 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发生风险提高
    1.2 电离辐射环境风险评价及相关研究现状
        1.2.1 电离辐射环境风险评价研究背景
        1.2.2 环境风险评价的研究进展
        1.2.3 电离辐射环境风险评价及研究现状
        1.2.4 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发生途径及统计数据
        1.2.5 天然辐射和人工辐射所致辐射剂量风险分析
        1.2.6 电离辐射的危害
    1.3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上海市环境天然辐射水平和风险评价
    2.1 上海市核技术利用单位现状
        2.1.1 上海市核技术利用单位的分布状况
        2.1.2 上海市重点核技术利用单位的分布状况
        2.1.3 上海市探伤单位的分布状况
    2.2 上海市环境辐射水平监测
        2.2.1 监测方案
        2.2.2 监测质量保证
        2.2.3 监测结果
    2.3 上海市天然辐射水平及风险评价
        2.3.1 天然辐射水平及风险评价的理论基础
        2.3.2 天然辐射及其所致风险评价模型的建立
        2.3.3 天然辐射水平及风险评价的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海市辐射风险评估与应急决策模型的建立
    3.1 辐射风险评估与应急决策流程
    3.2 辐射事故风险分析
        3.2.1 辐射事故的分布
        3.2.2 辐射事故的原因分析
        3.2.3 辐射事故后果分析
    3.3 核与辐射恐怖事件的风险分析
        3.3.1 制造简易核爆炸装置实施恐怖活动
        3.3.2 蓄意散布放射性物质实施恐怖活动
        3.3.3 攻击和破坏重要设施和运输工具、恐吓等
    3.4 辐射风险评估与应急决策概率模型的建立
        3.4.1 核与辐射恐怖事件风险评估概率模型的建立
        3.4.2 辐射风险应急决策模型的建立
    3.5 基于风险评估矩阵的辐射环境风险评估模型
        3.5.1 辐射风险可能性等级划分
        3.5.2 辐射风险后果等级划分
        3.5.3 辐射风险评估矩阵的建立
        3.5.4 辐射风险评估结果
    3.6 辐射环境监管和应急体系的建立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应急评价系统的开发
    4.1 核事故后果评价系统的研究现状
    4.2 应急评价系统的设计思路
        4.2.1 系统的基本架构
        4.2.2 总体目标与技术路线
    4.3 开发中所采用的相关技术
    4.4 模型的建立和参数的确定
        4.4.1 源项模型的建立
        4.4.2 扩散模型选择
        4.4.3 内外照射剂量估算方法选择
        4.4.4 关键参数的选择
    4.5 系统主要模块
        4.5.1 信息输入模块
        4.5.2 可视化界面模块
        4.5.3 地理信息系统(GIS)模块
        4.5.4 信息管理与查询模块
        4.5.5 计算模块
        4.5.6 应急处置方案模块
    4.6 案例模拟演示
        4.6.1 脏弹袭击事件
        4.6.2 放射性物质撒布事件
        4.6.3 辐射设施纵火袭击事件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辐射风险控制措施
    5.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5.2 加强监测与预警
    5.3 加强放射源的安全与保安
    5.4 完善应急预案和加强应急演练
    5.5 加强宣传与培训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四、论瞬时监测在环境监督管理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达标判定规则的行政法原则探析[J]. 王羽,张秀秀. 中国标准化, 2021(17)
  • [2]基于大数据的系统异常分析[D]. 李廷顺.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3]高压电离室校准周期的分析和调整[J]. 孙亚敏,丁逊,方剑青,徐茗荟. 核安全, 2019(04)
  • [4]海口湾污损动物群落对重金属胁迫的响应规律研究[D]. 卓文. 海南大学, 2019
  • [5]污水排放波动特征分析及其在排污许可限值确定中的应用 ——以铁岭和常州市为例[D]. 孙严. 东华大学, 2017(05)
  • [6]H核电站环境监测体系的再设计[D]. 王希旭. 大连理工大学, 2016(07)
  • [7]城市环境在线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江雪娟. 吉林大学, 2014(03)
  • [8]西安市典型城市交通微环境NOx污染特征及暴露剂量评价研究[D]. 吴姗格. 西北大学, 2013(06)
  • [9]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法律制度研究[D]. 张晓慧. 苏州大学, 2012(04)
  • [10]上海市电离辐射风险评估和应急评价系统研究[D]. 罗丽娟. 东华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论瞬时监测在环境监督管理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