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份家用花卉越冬保温

1月份家用花卉越冬保温

一、一月家庭花卉的越冬与保温(论文文献综述)

向东玥[1](2020)在《冬藏庆和 ——冬季节气视角下的传统室内陈设艺术研究》文中提出文章运用文献归纳法、比较分析法、多学科交叉法、实地调研法以及图示论证法,以冬季节气中的传统室内陈设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传统室内陈设对当今陈设艺术设计所具有的借鉴意义。首先,阐述选题背景和意义,并且理清陈设与冬季节气之间的概念、发展,界定研究对象的建筑空间类型和地域,以及各自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其次,主要以北方为例,分别从自然环境的温湿、物候、地域和人文习俗的节令风俗、吉祥文化的角度出发,分析冬季节气影响传统室内陈设的因素;然后阐明“冬藏庆和”所具有的意义,从时期和地域的角度,整理并以图表的形式展现冬季节气视角下,居住空间的各类传统室内陈设物和空间;再者总结传统室内陈设艺术中冬季节气的表现方式,其中包括“冬藏庆和”所表现出的古人生活规律特征,并分析相应现代意义的设计转换;最后对于整体进行总结与展望,所得到的启示和不足之处。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第二部分整理冬季节气影响北方传统室内陈设造物的因素,为后续的章节提供基本的理论依据;第三部分分析“冬藏庆和”所具备的意义,并以时期和地域为角度分析冬季节气下居住空间中不同类别的传统室内陈设造物和空间类型;第四部分总结冬季节气视角下传统室内陈设的特征规律,并展示冬季节气下现代的相关设计;第五部分进行全文总结。其中第三、四部分为文章的主要内容,对室内不同类别的传统陈设进行归纳和剖析,探究古人在寒冬节气之中如何以室内陈设的智慧应对自然变化、对待民俗文化,寻求“冬藏庆和”的生活状态,并且研究冬季节气下的传统室内陈设是以什么样的形态和功能延续至今的,以及对现代意义的启示。

甄竹[2](2020)在《住宅空中庭院的气候适应性研究 ——以第Ⅱ建筑气候区为例》文中认为我国住房发展从建国以来,经历了温饱时期集合式住房、小康时期安居式住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们对居住需求趋向多样化、生态化和人性化。在此背景下,空中庭院住宅不仅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居住方案,同时又能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但是在北方寒冷地区直接采用空中庭院的住房模式,会出现超高封闭率和极低使用率的问题。影响建筑的气候因素主要包括气温、降水、风和阳光,本文详细分析第Ⅱ建筑气候区的气候因素特征,以空中庭院气候适应性为研究对象,分析相关国内外文献和空中庭院的使用现状;借助绿色建筑软件模拟气候因素对空中庭院的相关影响,在采光、日照、遮阳、防风、防寒等方面进行详细定量和定性研究,提出第Ⅱ建筑气候区住宅空中庭院的气候适应性措施;并将措施应用在实际案例中,对适合第Ⅱ建筑气候区的空中庭院户型设计形式和布置方式进行统计,进一步证实研究结果的可操作性。本次研究为房地产开发和设计提供参考,对城市生态环境和住宅宜居性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在第Ⅱ建筑气候区,实现空中庭院住宅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撑与判断依据。

崔亚欣[3](2019)在《长治县设施果树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文中认为果树设施栽培作为果树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果树的产量和品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对提高果树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具有明显效果。本文通过数据收集、实地走访等形式对长治县设施果树产业现状进行调查,并对其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关对策。长治县设施果树栽培总面积为17.32 hm2,主要分布在韩店、苏店、郝家庄、八义、东和、北呈和振兴新区7个乡镇(区),栽培方式主要有促成栽培和延迟栽培两种。设施类型有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和现代温室3种,其中日光温室面积占比较大,发展也最快。设施栽培的树种有油桃、葡萄、草莓、枣和樱桃,其中,油桃种植面积最大,樱桃种植面积最小。樱桃的设施栽培平均售价最高,为80元/kg,平均售价最低的是油桃,为12元/kg。长治县设施果树产业存在分布过于零散、规模化程度低、设施结构不合理、栽培技术不到位等诸多问题,针对问题,本文借鉴国内外经验,提出了推进设施果树区域化发展、优化果树设施栽培结构、推广果树设施栽培新技术等发展建议,为今后长治县设施果树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王佳楠[4](2019)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严寒地区村庄规划设计研究 ——以大庆市林源镇为例》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会议明确指出我国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会议上已经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有效解决,定义为影响民族振兴、国家强盛的根本因素。乡村振兴作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战略措施,它不仅能解决我国农村落后的根本问题,使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而且在维护国家稳定、促使国家均衡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理念指引下,国家相关部门和黑龙江省各级政府部门都制定了大量政策和文件,加快了乡村振兴的步伐,有力地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在黑龙江的全面部署,乡村振兴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农村发展的主旋律。相比于发达国家乡村建设的完善理论体系,充足的实践经验,我国的乡村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虽然乡村建设在我国已经如火如荼的展开,但是实践活动仍在摸索中前行。本论文是在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中,以我国严寒地区的大庆市林源镇各村屯为例,结合各村屯调研的基本情况,分析其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目前现状,概括出困扰各村屯发展的因素。继而运用乡村复合生态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等作为指导思想,制定严寒地区村庄规划设计原则与目标。最后从村域规划、村庄建设规划、村庄整治专项规划三方面对林源镇村屯进行规划实践,进而得出适合我国严寒地区农村规划设计研究的最优策略。本论文对大庆市林源镇村屯进行乡村规划设计研究,在微观层面上解决了各村屯在规划上的不足,改变了落后的发展模式;在宏观层面上,本论文的论点可为我国其他严寒地区的乡村规划设计提供借鉴参考。

彭金根[5](2017)在《小叶黄杨越冬叶片呈色及生理生态响应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常绿植物冬季叶片变红是一个普遍发生的现象。该现象的研究对揭示常绿植物冬季叶片生理生态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对人居环境冬季景观的营建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研究以北京植物园从国外引种的Buxus属17个品种为对象,研究了Buxus属植物越冬叶片呈色与越冬抗寒性表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选用3个冬季叶片不同呈色表现的小叶黄杨品种:’绿美’、’阳光’和’冬绿’,对其越冬叶片呈色的色素基础、影响叶片呈色的温光因子以及叶片呈色的生理生态适应性调控机制进行了研究。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Buxus属品种冬季植株叶片的变红程度与植株越冬抗寒性表现未呈现出一致性。其中,冬季保绿效果最好的小叶黄杨’绿美’、变红程度中等返青最晚的’阳光’及变红最严重但返青最早的’冬绿’,3者的越冬抗寒性由强到弱分别为:’冬绿’>’绿美’>’阳光’。2)3个小叶黄杨品种冬季叶片变红与越冬进程中低温与相对高光的交互作用密不可分,在冬季呈色上的差异反映了其对低温+高光的耐受性及敏感程度。2011-2013连续两年的观测数据显示’绿美’叶片近轴侧和远轴侧变红的临界温度分别为0.67-1.55℃和5.25-7.68℃;’阳光’叶片近轴侧和远轴侧变红临界温度分别为4.33-9.41℃和6.42-8.43℃;’冬绿’叶片近轴侧和远轴侧变红的临界温度分别为4.16-4.98℃和9.41-10.23℃。3个品种2011-2013连续两个越冬期间叶片变红的临界太阳辐射值为10 MJ·m-2左右。在最冷月1月,’绿美’和’阳光’当光照强度分别下降至全光的50-60%和30-40%时,其阳生叶几乎不再有红色色素积累,而’冬绿’在光照强度下降至全光的10-20%时其阳生叶仍有少量的红色色素积累。3)小叶黄杨阳生叶冬季变红与叶片中花色素苷的合成无关。3个小叶黄杨品种越冬进程中叶绿素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而类胡萝卜素含量呈上升趋势,返青过程则相反;小叶黄杨变红叶片中红色色素主要积累于向光侧的叶片上层组织。4)小叶黄杨处于高光下的阳生叶和处于弱光下的阴生叶越冬过程中有不同的调节途径。其中阳生叶总体表现为通过下调更多的叶绿素b来实现叶绿素a/b的上调,在上层叶肉细胞中合成红色色素来减少对蓝光和红光的吸收,同时极大地增强持续的光系统Ⅱ(PSⅡ)天线系统能量耗散(ΦD)来耗散大量的光能;阴生叶总体表现为保持相对较高的叶绿素a、b含量及对红光的吸收量,同时调控ΦD和ΦE(PSII反应中心能量耗散)的比值来维持冬季相对较高的光化学活性。5)3个小叶黄杨品种在叶片呈色上存在的差异,与其在冬季光能利用及耗散上的差异有关。其中,保绿效果最好的’绿美’冬季阳生叶能维持一定的光化学效率,变红程度最严重但返青最早的’冬绿’天线系统热耗散能力大幅上调,而变红程度中等而返青最晚的’阳光’在光化学效率及天线系统热耗散方面均间于’绿美’和’冬绿’之间。6)小叶黄杨’冬绿’越冬进程中随着气温的降低,阳生叶及阴生叶PSⅡ-PSⅠ(光系统I)-碳同化整个电子传递链下游的暗反应活性均有所下降,但对光能的应对策略有所差异。其中阳生叶会启动持续的、非弛豫的PSⅡ天线系统热耗散功能,将大部分吸收的光能耗散为热,极大地减少电子传递链上游PSⅡ受体侧的激发压,以避免光合机构遭受过剩的光能伤害;阴生叶越冬初会优先启动PSⅡ反应中心的可逆失活,以缓解由于PSⅠ光化学活性下降所造成的电子传递阻塞,当遭受极端低温时会同时上调PSⅡ天线系统热耗散过程,通过调控PSⅡ反应中心可逆失活及天线系统热耗散两者的平衡来维持其冬季一定的光化学活性,为植物代谢提供所需的能量下限。7)小叶黄杨’冬绿’冬季变红叶片中红色色素的合成可通过影响叶绿素的含量及分布对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值起到下调作用,传统的对冬季红色叶片近轴侧测定的Fv/Fm值与整体叶片的实际水平相比有被严重低估的可能。本研究主要贡献在于以Buxus属植物为例,探讨了常绿植物冬季叶片变红与植株越冬抗寒性表现的关系;探明常绿植物冬季叶片变红与光温耦合因子密切相关,并量化了 3个小叶黄杨品种冬季叶片变红的温光条件;揭示了 3个冬季叶片不同呈色表现的小叶黄杨品种在越冬进程中对胁迫环境的光温响应策略;探索了用叶绿素荧光多阶段诱导曲线方法,研究叶片的光温响应机制,从PSⅡ-PSⅠ-碳同化角度阐明了小叶黄杨’冬绿’越冬阳生叶和阴生叶光响应机制。

贾梦雪[6](2017)在《春石斛优良品种早期筛选、快繁及超低温保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春石斛(nobile-type Dendrobium)花色丰富艳丽、花姿优美、花期长,极具观赏价值,是重要的商品盆花。但目前在我国市场春石斛无论质量和产量与国外都有较大差距。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优良品种。目前国内春石斛新品种选育主要是待栽培3~4年开花后进行,周期长,优良品种不仅少,且以扦插为主的繁殖方法,繁殖系数低,远不能满足商业生产的需求。此外,由于栽培条件、市场需求及生产技术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又缺乏保存技术,企业投入高成本从国外大量引进的优良品种,尚未进行规模化生产就已消失,优良种质流失严重。因此,为进一步推动国内春石斛市场化生产,系统地开展春石斛优良品种快速筛选、种苗扩繁及优良种质保存研究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春石斛为试材,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春石斛优良品种早期筛选指标体系优化、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玻璃化超低温保存技术及其相关机理进行了探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明确了成花品质是评价春石斛品种优劣的关键指标。单株型(仅1个开花枝)春石斛品种的一年生休止叶期扦插苗的株高、节长及茎尖腐胺(Put)含量与其三年生植株成花品质显着相关,可作为其优良品种早期筛选的指标;丛生型(多个开花枝)春石斛品种的一年生休止叶期扦插苗的节数、叶数、株高、根数、根粗及茎尖Put含量与其成花品质显着相关,可作为其优良品种早期筛选的指标。建立了2种类型春石斛的优良品种早期快速筛选技术。(2)建立了优良品种’森禾2006’的拟原球茎(PLBs)途径和丛生芽途径2种途径的组培快繁技术体系,增殖倍数可达5.1,移栽成活率可达90%以上。PLBs途径,适宜诱导培养基为1/2MS+0.5 mg·L-1 TDZ+2.0 g·L-1酸水解酪蛋白,增殖培养基为1/2MS+2.0 g·L-1酸水解酪蛋白,分化培养基为1/2MS+1.0 mg L-1 Kin+0.1 mg.L-1 NAA;不定芽诱导及增殖适宜培养基为1/2MS+0.1 mg·L-1 TDZ+1.0 mg·L-1 BA+0.5 mg·L-1 Kin+0.2 mg·L-1 NAA;适宜壮苗生根的培养基为 MS+0.5 mg·L-1 IBA+0.1 mg·L-1 NAA+100.0 g·L-1香蕉泥(BP)。培养条件为光照时间14 h·d-1,光照强度40 μmol·m-2·s-1,培养温度23±2℃。品种’森禾2002’同样适用。(3)初步建立了 ’森禾2006’茎尖及PLBs玻璃化超低温保存技术程序:在超净工作台双目解剖镜下,切取长2~3 mm的茎尖(或3 mm的PLBs),转至含有0.3 M蔗糖的MS培养基中,4℃条件下,预培养1d(或2d);将预培养后的茎尖转移至装有loading溶液的200 μL离心管中,25℃下装载60 min(或40 min),中间更换1次loading溶液;吸去loading溶液,用预冷过的PVS2溶液,0℃下脱水40 min,更换新鲜PVS2溶液后,封口膜封口,迅速投入液氮冻存;需要扩繁时,将材料从液氮中取出,37℃水浴化冻60 s,常温下去装载20 min,中间更换1次unloading溶液,后进行恢复培养。冻后茎尖及PLBs的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成活率分别为79.2%和85.0%,但未能实现再生。(4)’森禾2006’茎尖及PLBs玻璃化超低温保存过程中存活率下降的机理研究显示,玻璃化超低温保存不同处理步骤对其存活率影响不同,茎尖存活率的下降主要发生在预培养、装载及解冻后,PLBs存活率的显着下降发生在预培养、装载、PVS2脱水及解冻处理后;活性氧(ROS)水平、抗氧化物质含量及氧化产物含量等研究结果显示,春石斛茎尖及PLBs超低温保存过程中的存活率降低与ROS引起的氧化应激造成的氧化损伤密切相关,但不同材料在超低温保存的不同阶段,引起氧化应激的主要ROS种类不同。(5)在导致’森禾2006’茎尖及PLBs玻璃化超低温保存存活率显着下降的关键步骤导入系列浓度的4种外源蛋白CAT、MDH、HSP70及PDH,研究对冻后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CAT、MDH及HSP70 3种与抗氧化应激相关的蛋白对茎尖及PLBs冻后存活率的提高均起积极作用,茎尖及PLBs冻后存活率较对照最高可分别提高15.3%和18.9%,但适宜添加阶段及添加浓度因保存材料而异;而外源PDH对提升液氮冻后存活率无效。综上所述,本研究优化了春石斛优良品种早期筛选指标体系,缩短品种筛选时间2年,提高了筛选效率;建立了组织培养快繁体系,为优良品种大量繁殖提供了技术支撑;玻璃化超低温保存损伤机制研究表明,氧化应激是导致茎尖和PLBs超低温保存损伤的重要因子,添加相关外源抗ROS蛋白是提高其超低温保存后存活率的可行途径之一。

鲁靖康[7](2017)在《清代新疆农业研究 ——基于水资源、产业、农区和人地关系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清代新疆的农业(广义)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空白领域和薄弱点进行研究,从灌溉水资源、农业产业、农业开发中的地域关系和人地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在降水稀少的新疆地区,可资利用的灌溉水资源在农业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清代新疆对灌溉水资源的利用有渠灌、井灌和坎儿井三种方式,以渠灌为主。官屯民地都置有负责分配灌溉用水与解决水利纠纷的职员。军府制下的分水制度遵循分地用水、先来者拥有用水优先权、计田授水等原则。建省后的分水措施进一步细化,以缴纳额粮的额地为分水对象,进行均平分水,借以实现清代国家对农村基层社会的管控。新疆植稻应始于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期之间,学界现有的汉代说、魏晋说、西晋说、汉唐说都有各自的立论缺陷。清朝统一新疆以前,植稻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疆塔里木盆地周缘绿洲,并已扩展到天山北麓西段。清朝统一新疆后,天山南北的植稻业都有了空前发展,种植区域逐渐扩大。内地移民的到来不仅增加了稻米的生产和消费人口,而且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种植技术。虽然水稻种植得到推广,但是受制于水源条件、劳动力资源和传统观念,这种相对高产的粮食作物在清代新疆并未成为主要的食物来源。新疆的瓜果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清代南疆的维吾尔族民众普遍将各种瓜果作为粮食的替代食品,种植的普及程度可与大田作物相埒。瓜果的商品化程度比粮食作物高,不仅在本境、本省销售,而且远销外省、外国。内地迁来的军民带动了新疆的蔬菜消费,引入了新的蔬菜品种,还将之前未加利用的野生植物和菌类充作蔬菜。花卉的种植亦较为普遍,并且在原有种类的基础上引种了许多外地的花卉品种,但商品化的程度很低,尚未形成一项独立的产业。园艺业中的生产技术比大田农业精细。清代新疆的森林资源较为丰富。山地天然林主要分布在天山南北坡、塔城山地、昆仑山北麓及东帕米尔山地,平原(盆地)天然林主要分布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河流两岸,人工林位于村庄、道路与河渠周边。林木消费可分为工程建筑用材、矿物冶炼用材、生活用材和交通工具用材等四类,天然林和人工林都得到了开采利用,但以砍伐为主,栽植较少。政府派发炭课徭役,并对林木消费征收木税。新疆的土着居民不甚食鱼,内地人迁居之后,以捕捞为主的渔业生产空前发展,形成了伊犁、塔城、准噶尔、哈密、塔里木等五个渔区。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准噶尔区、以惠远城为中心的伊犁区和以罗布泊和巴楚为中心的塔里木区是当时的三个主要鱼类消费区。除食用外,新疆鱼类兼有观赏、饲用和装饰功能。“耀鱼”、“药鱼”和“围湖法”是清代新疆民众应用的颇具地域特色的捕捞技术。清代新疆内部以及与邻近地区之间存在着农业领域的广泛联系,既有合作交流也有竞争冲突,前者表现为人口流动、农业物资调配、技术交流、作物引种传播、产业互补等,后者则表现为农耕区的水利之争、畜牧区的越界游牧以及农牧业之间的争水争地。新疆内部的农业合作交流有利于农牧两大产业和南北疆两大区域之间协调发展,与我国其他地区之间的农业合作交流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经济联系,是一种具有“向心力”的互动。农业中的竞争冲突既是资源稀缺性的直接后果,同时受到生产方式、资源分配格局、民族关系、国家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业开发中的人地关系包括环境对农业开发的影响和农业开发对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新疆环境对农业的影响突出地表现在农业技术类型的选择和环境变迁所造成的人口生业变化上。受“地广人稀”的生境制约,清代新疆的农业技术类型以粗放为主,但同时具有原始和精耕细作两个类型。游牧民族所从事的山地旱作农业属于原始技术类型,城市和乡村巴扎周围以瓜果、蔬菜、水稻商品化生产为目的的区域运用的生产技术则是较为精细的类型。罗布泊原为西域巨泽,历史时期以来面积逐渐缩减,清代在塔里木河上中游大量垦荒,导致来水减少,生活在这里的罗布人不得不迁往外地,从原始的采集渔猎经济逐渐改营农牧业。农业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在土壤演变、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变迁方面得到了集中体现:灌溉农业的长期发展形成了灌淤土、灌漠土和水稻土三种人为土壤,成为绿洲农业的载体,同时一些不合理的开垦也造成了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后果。毁林开荒、截流灌溉、矿物冶炼、居民用薪是造成森林资源掠夺性开采与破坏的主要原因,局部地区的旱灾和沙漠化与此有关。狩猎和垦殖活动使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和数量减少,对大型植食性动物和位于食物链顶端的食肉动物如野骆驼、新疆虎的影响尤其明显。

孙晓梅[8](2014)在《芍药容器苗生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是中国传统名花,也是优良的园林绿化材料。本研究首次较大规模地系统研究了芍药容器苗生产技术,以大田地栽表现良好的26个芍药品种为对象,进行容器栽培试验,研究了不同芍药品种对容器栽培环境的适应性,筛选出合适的容器栽培品种;进而系统研究了芍药容器栽培关键技术,包括越冬保护、摘除侧蕾、容器体积、花期微调等对芍药生长开花的影响;并从根形态,干物质积累,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营养元素吸收,花芽分化等方面探讨了容器栽培环境下芍药生长开花的影响因素,最终制定芍药容器苗生产技术规程,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容器栽培试验,对26个芍药品种进行综合评价后,将其划分为4个等级:Ⅰ级的品种最适合容器栽培,有‘莲台’、‘红艳争辉’、‘天山红星’、‘紫霞间金’、‘贵妃插翠’和‘金星闪烁’6个品种;Ⅱ级的品种,适合进行容器栽培,共有‘晴雯’、‘紫檀镶玉’、‘铁杆紫’、‘大富贵’、‘蓝田飘香’、‘佛光烛影’、‘紫绒球’、‘粉玉楼’、‘擎天蓝’和‘多叶紫’10个品种;Ⅲ级的品种可用于容器栽培,共有‘紫凤朝阳’、‘蓝海碧波’、‘紫芙蓉’和‘巧玲’4个品种;Ⅳ级的品种容器栽培适应性极差,不适合用作容器栽培,共有‘凤羽落金池’、‘冰青’、‘春晓’、‘红盘托金’、‘桃花飞雪’和‘紫凤羽’6个品种。2.北京地区进行芍药容器苗生产需要进行越冬保护,采用容器苗四周堆垒基质袋,最外层以塑料薄膜做风障,容器苗上方覆盖温室保温被的方式既可满足低温要求,又可以保证芍药不受冻害,且材料易得,操作简单,适合在容器苗生产上推广应用。3.容器苗生产主要为园林应用,建议保留侧蕾,有利于整体开花情况:在春季,于芍药的茎伸长期或茎叶生长期将其移入日光温室10天左右,避开春季低温,然后在室外应用,可以将‘大富贵’花期提前3-5天,‘紫芙蓉’花期提前1-5天,茎伸长期进温室对芍药生长开花有明显的促进作用。4.不同尺寸容器栽培显示,容器过小对芍药造成明显的根域限制时,会减小芍药株高、冠幅,减小芍药根体积,减小芍药叶面积、增加芍药复叶数,降低芍药成花率,延迟芍药花期。芍药容器苗生产中,采用4年生分株种苗,每丛保留6-10芽、采用32cm×28cm的营养钵、每盆15L的基质,可以满足生长发育需要。5.采用本研究结果建立的芍药容器苗生产技术规程栽培的芍药容器苗生长开花优于大田地栽苗。容器栽培促进了芍药根体积增大、使其产生更多须根,并能尽快形成根团;容器基质栽培提高了芍药的干物质积累量,促进了其成熟期营养元素吸收,并呈现出干物质及营养元素优先供给花器官的特点;容器栽培促进了芍药叶片叶绿素合成,对花芽分化也有一定促进作用。芍药容器苗在春季脱盆移栽后具有很高的成活率,移栽当年就可达到较好的观赏效果,可以满足园林景观需求。

高寿利[9](2010)在《我国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认为设施园艺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集合了土地、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等要素,是高投入、高产出的集约型农业。我国不同区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性,决定了不同区域设施发展模式的不同。目前国内有关设施园艺的区域性及适应性研究比较薄弱,区域的划分比较粗略,很多研究是基于单一地区、单一类园艺作物或单个技术环节的,缺乏全国范围内的系统研究。如何在全国设施园艺产业的发展基础上,把握整体,对各区域进行合理有序的规划非常有必要。本文通过调查研究、系统综合、个例分析等方法,深入设施园艺产业的重点发展区域,调查了全国6个省(山东、江苏、广东、陕西、甘肃、云南省)、2个市(上海市、北京市)的35个县、市、自治区,基本涵盖了设施园艺产业的重点发展区域。分析了我国不同地区设施发展现状、设施发展类型、区域设施发展优劣势等特点,对不同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紧紧围绕“区域特色”展开分析研究,因地制宜,制定不同地区特定条件下适合的区域发展模式,最终真正实现安全高效。进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建立了全国不同地区,主要是以山东、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地区、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地区、以云南为中心的西南地区、以广东为中心的华南地区、以陕西为中心的西北地区主要设施类型数据库,收集整理了全国主要的设施类型,塑料大棚6类、日光温室以区域进行划分,重点分为西北、华北和东北三个区域,不同地区以设施结构作为划分标准,其中西北地区分为:琴弦式3类,圆弧型3类,拱圆型3类,特殊类型温室7类;东北地区:2类;华东地区:5类。详细记录了不同设施类型的结构参数、基本性能和适用范围;(2)根据各地区设施园艺产业的发展基础和特色,特别是设施花卉产业,分析了全国的设施园艺产业区划;以传统行政区划为基础,对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分类汇总,提出了不同地区设施园艺产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重点发展的设施类型、设施栽培作物和设施产业区划。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社会、人文条件制定了区域设施类型发展规划,探讨了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的建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草莓和香石竹的生产技术规范,希望有所指导。本研究为将来中国设施园艺的产业区划和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与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探讨了设施园艺技术标准的最新研究进展,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欧转[10](2008)在《长沙市园林绿地养护管理技术及测评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园林绿地的养护管理是提升城市品位和城市形象的重要的途径之一,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长沙市的园林绿化事业飞速发展,城市园林绿地面积大大增加。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长沙市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处于起步阶段,养护技术措施落后,还没有一定的科学管理技术模式及测评体系,养护管理仍停留在粗放管理上。为了推进长沙市城市园林绿地管理技术发展,提高绿地养护质量,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和论文研究对长沙市的园林绿地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论述了长沙市园林发展现状,针对长沙市与国外城市在园林绿地养护中存在的差距进行了剖析,对长沙市园林绿地养护管理的现状、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城市园林绿地的养护管理的性质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尽快地制定符合长沙市园林行业目前发展形势的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积极拓宽长沙市园林行业的研究范围,开发出高质量系列产品”、“加强养护管理技术研究”、“提高绿地养护质量”等改进措施。2.总结了长沙市城市园林绿地养护管理技术,按不同植物类型分类详细介绍了乔木、花灌木、草地、古树名木、园林花卉、竹类、屋顶绿化与垂直绿化的养护管理技术;并根据不同季节的养护管理特点,分别介绍了城市园林绿地的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养护管理技术;且根据长沙市气候特征和植被状况等制定了一套适合长沙市园林绿地养护管理的详细工作月历。3.制订了园林绿地养护管理的测评体系,介绍了调查分析法、民意测评法、认知评判法、综合评价法4种测评方法,笔者根据以往的研究结果,对五一广场养护管理,利用因子分析方法构建评价层次模型,进而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

二、一月家庭花卉的越冬与保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月家庭花卉的越冬与保温(论文提纲范文)

(1)冬藏庆和 ——冬季节气视角下的传统室内陈设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目的、意义
        一、课题来源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陈设艺术的相关研究
        二、冬季节气与陈设艺术相结合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
        四、选题创新点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的框架结构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冬季节气影响传统室内陈设的因素
    第一节 冬季节气下自然环境对传统室内陈设的影响
        一、温湿变化下的室内造物活动
        二、物候现象下的室内造物活动
        三、地域分异下的室内造物活动
    第二节 冬季节气下人文习俗对传统室内陈设的影响
        一、节令风俗下的室内造物活动
        二、吉祥文化的室内造物影响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冬季节气与传统室内陈设艺术的关联性研究
    第一节 冬季节气视角下的室内陈设分类
        一、家具类室内陈设
        二、布艺纸质类室内陈设
        三、杂件类室内陈设
        四、装饰类室内陈设
        五、祭祀类室内陈设
    第二节 冬季节气视角下不同空间的室内陈设
        一、厅堂
        二、内室
        三、书斋
        四、茶寮
        五、其他的传统室内陈设空间
    第三节 “冬藏庆和”的意义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传统室内陈设艺术中冬季节气的表现方式
    第一节 传统室内陈设艺术中冬季节气的特点
        一、冬色避厄的传统室内陈设艺术
        二、冬纹纳福的传统室内陈设艺术
    第二节 冬季节气中传统室内陈设应用的价值观
        一、“冬”——五行中隐喻的观念
        二、“藏”——天人生态的观念
        三、“庆”——祈愿相融的观念
        四、“和”——物我同一的观念
    第三节 当代设计意义的转换
        一、冬季茶席
        二、冬季室内居住空间
        三、冬季节气视角下的室内陈设品归置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第一节 研究启示
    第二节 研究不足之处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一)专着类
    (二)硕、博士论文类
    (三)期刊杂志类
附录
    附录一 论文中图片与表格来源索引
    附录二 冬季相关成语、谚语与诗词
    附录三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一、已发表论文
        二、已发表作品
        三、已获专利
        四、参与项目
致谢

(2)住宅空中庭院的气候适应性研究 ——以第Ⅱ建筑气候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居住需求提升
        1.1.2 城市热岛效应增加
        1.1.3 国家对立体绿化的政策支持
        1.1.4 绿色建筑的发展
        1.1.5 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内案例借鉴
        1.3.3 国外研究现状
        1.3.4 国外案例借鉴
        1.3.5 研究不足点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1.6 研究框架与章节安排
        1.6.1 研究框架
        1.6.2 章节安排
第2章 研究概念界定及理论
    2.1 研究概念界定
        2.1.1 第Ⅱ建筑气候区
        2.1.2 住宅空中庭院
        2.1.3 气候适应性
    2.2 第Ⅱ建筑气候区气候特点及建筑基本要求
        2.2.1 气候特点
        2.2.2 建筑基本要求
    2.3 空中庭院的气候适应性原则
        2.3.1 合理利用
        2.3.2 趋利避害
        2.3.3 易维护管理
    2.4 空中庭院的气候适应性目标
        2.4.1 建筑节能
        2.4.2 适应气候
        2.4.3 适宜使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空中庭院现状调查研究
    3.1 市场需求问卷调研
        3.1.1 需求问卷设置
        3.1.2 需求问卷结果分析
    3.2 调研对象选择
        3.2.1 调研城市选择
        3.2.2 调研小区选择
    3.3 空中庭院现状调查
        3.3.1 北京香颂小区
        3.3.2 石家庄天山熙湖小区
        3.3.3 邯郸赵都华府小区
        3.3.4 郑州森林半岛小区
        3.3.5 太原市泛华盛世小区
        3.3.6 枣庄市金水湾小区
        3.3.7 成都天鹅湖花园小区
    3.4 实地调查问题分析
    3.5 共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第Ⅱ建筑气候区内气候对空中庭院的影响
    4.1 阳光对空中庭院的影响
        4.1.1 建筑各朝向的日照时间
        4.1.2 植物生长影响
        4.1.3 人的使用影响
        4.1.4 日照影响
        4.1.5 采光影响
    4.2 风对空中庭院的影响
        4.2.1 主要城市全年风力特点
        4.2.2 植物生长影响
        4.2.3 人的使用影响
        4.2.4 安全影响
    4.3 降水对空中庭院的影响
        4.3.1 主要城市全年降水特点
        4.3.2 植物和人的影响
    4.4 气温对空中庭院的影响
        4.4.1 主要城市全年气温特点
        4.4.2 植物生长影响
        4.4.3 人的使用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第Ⅱ建筑气候区空中庭院气候适应性措施
    5.1 设计系统性措施
        5.1.1 设计专业系统性
        5.1.2 设计程序系统性
    5.2 采光、日照措施
        5.2.1 合理的布置形式
        5.2.2 选择有利平面
        5.2.3 各朝向的植物选择
    5.3 遮阳措施
        5.3.1 遮阳作用
        5.3.2 遮阳形式
        5.3.3 固定遮阳
        5.3.4 活动遮阳
    5.4 防风措施
        5.4.1 合理的位置选择
        5.4.2 建筑构件挡风措施
        5.4.3 植物防风措施
        5.4.4 室外家具防风措施
    5.5 防寒、防雨措施
        5.5.1 植物保温防寒措施
        5.5.2 种植土壤保温防寒措施
        5.5.3 折叠玻璃防寒、防雨、防风措施
        5.5.4 高科技下翻式转换窗技术
    5.6 气候适应性措施应用
        5.6.1 户型布局应用
        5.6.2 景观绿化应用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1 气象资料补充
附录2 调研小区空中庭院住宅户型平面图

(3)长治县设施果树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前言
    1.1 国外设施果树发展历史及现状
        1.1.1 国外设施果树发展历史
        1.1.2 国外设施果树产业现状
        1.1.3 国外设施果树栽培的特点与趋势
    1.2 我国设施果树发展历史及现状
        1.2.1 我国设施果树发展历史
        1.2.2 我国设施果树产业现状
        1.2.3 我国果树设施栽培集中产区
        1.2.4 我国设施果业与国外的差距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长治县设施果树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2.1 长治县概况
        2.1.1 地理环境
        2.1.2 气候特点
        2.1.3 交通状况
    2.2 长治县设施果树产业现状
        2.2.1 长治县设施果树主要种植区域
        2.2.2 长治县果树设施栽培的方式
        2.2.3 长治县果树栽培的设施类型及其特点
        2.2.4 长治县果树栽培各类设施面积及发展趋势
        2.2.5 长治县设施栽培的果树树种及品种
        2.2.6 长治县设施栽培果品价格分析
        2.2.7 长治县设施栽培果品产量及效益
        2.2.8 长治县设施栽培果品流通模式
    2.3 长治县设施果树产业存在的问题
        2.3.1 分布过于零散,规模化程度低
        2.3.2 果树栽培设施结构不合理
        2.3.3 果树设施栽培技术不到位
        2.3.4 设施栽培树种品种搭配不合理
        2.3.5 设施果品流通体系尚不健全
3 长治县设施果树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3.1 推进设施果树区域化发展
    3.2 优化果树设施栽培结构
    3.3 推广果树设施栽培新技术
    3.4 合理搭配树种与品种
    3.5 健全设施果品流通体系
    3.6 加快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4 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4)乡村振兴背景下严寒地区村庄规划设计研究 ——以大庆市林源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2.1 国内相关研究
        1.2.2 国外相关研究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严寒地区村庄规划相关理论与基础研究
    2.1 严寒地区村庄规划相关概念界定
        2.1.1 相关概念
        2.1.2 村庄类型
        2.1.3 严寒地区村庄特点
        2.1.4 严寒气候对村庄规划的影响分析
    2.2 理论基础研究
        2.2.1 乡村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循环农业理论
        2.2.4 景观生态学原理
        2.2.5 理论基础概述
    2.3 国内外村庄规划案例研究
        2.3.1 国外村庄规划案例研究
        2.3.2 国内村庄规划案例研究
        2.3.3 国内外村庄规划案例经验概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庆市林源镇村庄现状研究
    3.1 村庄现状概述
        3.1.1 自然环境现状
        3.1.2 人文环境现状
        3.1.3 产业发展现状
        3.1.4 居住建筑现状
    3.2 村庄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人居环境不优
        3.2.2 土地管理粗犷
        3.2.3 “空心村”现象严重
        3.2.4 产业基础不强
        3.2.5 基础建设不足
        3.2.6 绿植景观效果不显
    3.3 村庄建设所存在问题原因解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庆市林源镇村庄规划设计研究
    4.1 村域总体规划设计研究
        4.1.1 村域规划策略体系
        4.1.2 对发展村域产业前的认识
        4.1.3 村域产业规划研究
    4.2 村庄建设规划设计研究(以常家围子村为例)
        4.2.1 村庄总平面规划
        4.2.2 村内居住区规划
        4.2.3 村内景观规划
        4.2.4 公共设施布局规划
        4.2.5 基础设施布局规划
        4.2.6 文化建设规划
    4.3 村庄整治专项规划设计研究(以常家围子村为例)
        4.3.1 民居专项规划
        4.3.2 道路专项规划
        4.3.3 植被选取专项规划
        4.3.4 厕所专项规划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论文结论
    5.2 不足与建议
        5.2.1 不足之处
        5.2.2 有关后期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5)小叶黄杨越冬叶片呈色及生理生态响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常绿植物越冬叶片变红及生理生态响应机制研究进展
        1.1.1 常绿植物越冬变红及抗逆性
        1.1.2 常绿植物越冬叶片变红的色素基础
        1.1.3 影响常绿植物越冬叶片变红的内部因子
        1.1.4 影响常绿植物越冬叶片变红的外在因子
        1.1.5 常绿植物越冬叶片变红的适应性调节机制
        1.1.6 问题和展望
    1.2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2.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2.2 研究内容
        1.2.3 技术路线
2 Buxus属植物越冬叶片呈色及抗寒性表现关系研究
    2.1 引言
        2.1.1 北京地区常绿植物应用现状
        2.1.2 常绿植物冬季叶片变红及抗寒性表现
        2.1.3 本章的研究目的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Buxus属品种种植地气温情况监测
        2.2.3 方法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Buxus属17个品种越冬前后叶色观测
        2.3.2 Buxus属17个品种叶片变红始期、返青始期及1月植株受冻害情况
        2.3.3 3个小叶黄杨品种越冬抗寒性生理生化指标变化
        2.3.4 3个小叶黄杨品种越冬抗寒性表现综合评价
    2.4 讨论
    2.5 小结
3 小叶黄杨越冬叶片呈色色素基础及温光影响因子研究
    3.1 引言
        3.1.1 国内外常绿植物冬季叶片变红温光影响因子研究
        3.1.2 常绿植物冬季叶片变红的红色色素种类
        3.1.3 本章的研究目的
    3.2 材料及方法
        3.2.1 材料
        3.2.2 方法
        3.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小叶黄杨种植地越冬返青期间日平均气温及日太阳总辐射变化
        3.3.2 3个小叶黄杨品种越冬返青过程中叶片呈色变化
        3.3.3 3个小叶黄杨品种越冬返青期间叶片呈色与温光因子相关性分析
        3.3.4 3个小叶黄杨品种越冬前后叶片红色色素分布变化
        3.3.5 3个小叶黄杨品种越冬返青期间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变化
        3.3.6 3个小叶黄杨品种越冬返青期间叶片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
        3.3.7 3个小叶黄杨品种越冬返青期间叶片中类胡萝卜素/叶绿素值变化
        3.3.8 3个小叶黄杨品种越冬前后叶片中花色素苷含量变化
    3.4 讨论
        3.4.1 光温因子对叶片呈色的影响
        3.4.2 光温因子对小叶黄杨越冬叶片红色色素合成及分布的影响
        3.4.3 光温因子对小叶黄杨叶片色素种类及含量的影响
    3.5 小结
4 小叶黄杨不同光照条件下叶片越冬光响应机制
    4.1 引言
        4.1.1 常绿植物冬季叶片变红与过剩光能
        4.1.2 常绿植物越冬叶片对过剩光能的应对策略
        4.1.3 本章的研究目的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方法
        4.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越冬进程中气温及太阳辐射变化
        4.3.2 小叶黄杨越冬叶片单位面积干重变化
        4.3.3 小叶黄杨越冬叶片捕光天线色素含量变化
        4.3.4 小叶黄杨越冬前后叶片光谱特性变化
        4.3.5 小叶黄杨越冬叶片光化学反射指数PRI变化
        4.3.6 小叶黄杨越冬叶片荧光参数变化
    4.4 讨论
        4.4.1 小叶黄杨越冬不同呈色叶片的光能吸收
        4.4.2 小叶黄杨越冬不同呈色叶片的光能利用
    4.5 小结
5 小叶黄杨越冬进程中阳生叶和阴生叶PSⅡ-PSⅠ-碳同化光响应机制
    5.1 引言
        5.1.1 光抑制与PSⅡ-PSⅠ-碳同化的关系
        5.1.2 叶绿素荧光多阶段曲线与PSⅡ-PSⅠ-碳同化的关系
        5.1.3 常绿植物露地越冬阳生叶及阴生叶在光响应机制上的差异
        5.1.4 本章的研究目的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2 方法
        5.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越冬期间气温监测
        5.3.2 叶片呈红指数测定
        5.3.3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FI变化
        5.3.4 叶绿素荧光多阶段曲线MFI变化
        5.3.5 PSII光能分配参数变化
        5.3.6 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
        5.3.7 光化学反射指数PRI变化
        5.3.8 捕光天线系统叶绿素a/b变化
        5.3.9 叶黄素循环色素脱环氧化程度变化
    5.4 讨论
        5.4.1 入冬前阳生叶和阴生叶PSⅡ-PSⅠ-碳同化光响应策略
        5.4.2 越冬初期阳生叶和阴生叶PSⅡ-PSⅠ-碳同化光响应策略
        5.4.3 深冬时期阳生叶和阴生叶PSⅡ-PSⅠ-碳同化光响应策略
    5.5 小结
6 小叶黄杨不同照光部位叶片冬季光响应策略
    6.1 引言
        6.1.1 常绿植物冬季变红叶片传统荧光测定方法及其局限性
        6.1.2 小叶黄杨用于不同部位荧光测定的生理条件
        6.1.3 本章的研究目的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
        6.2.2 方法
        6.2.3 结果处理与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两种不同呈色表型叶片显微结构观察
        6.3.2 两种表型叶片不同照光部位叶绿素荧光特性
        6.3.3 两种表型叶片不同照光部位光化学反射指数PRI
    6.4 讨论
        6.4.1 F_v/F_m值与荧光所测叶片部位的关系
        6.4.2 F_v/F_m值与荧光所测叶片厚度的关系
        6.4.3 F_v/F_m值与所测叶片非光化学淬灭的关系
    6.5 小结
7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版
个人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6)春石斛优良品种早期筛选、快繁及超低温保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1 引言
    1.1 植物品种早期筛选研究
        1.1.1 早期筛选的理论基础及方法
        1.1.2 早期筛选的研究对象及目标
        1.1.3 春石斛品种早期筛选的近况
        1.1.4 多胺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1.2 春石斛种苗繁殖研究
        1.2.1 传统无性繁殖
        1.2.2 组织培养繁殖
    1.3 石斛属种质资源保存研究
        1.3.1 原地保存
        1.3.2 异地保存
        1.3.3 离体保存
    1.4 超低温保存过程中与ROS代谢相关的研究概况
        1.4.1 超低温保存中的氧化应激研究
        1.4.2 超低温保存中与ROS代谢相关的蛋白质表达研究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春石斛优良品种早期筛选指标体系的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春石斛不同品种成花品质观测
        2.2.2 春石斛不同品种成花品质的量化评价
        2.2.3 不同成花品质的春石斛品种一年生扦插苗生长及生理指标测定结果
        2.2.4 春石斛成株成花品质综合得分与其休止叶期扦插苗指标相关性分析
        2.2.5 春石斛品种早期筛选指标体系的建立
    2.3 讨论
    2.4 小结
3 春石斛优良品种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森禾2006'茎尖诱导PLBs的适宜培养基
        3.2.2 '森禾2006'PLBs增殖的适宜培养基
        3.2.3 '森禾2006'PLBs分化的适宜培养基
        3.2.4 '森禾2006'不定芽诱导及增殖的适宜培养基
        3.2.5 '森禾2006'无菌苗壮苗生根的适宜培养基
        3.2.6 '森禾2006'无菌苗的移栽
        3.2.7 组培体系对其他品种的适用性
    3.3 讨论
    3.4 小结
4 春石斛优良品种超低温保存技术程序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PVS2溶液处理时间对玻璃化超低温保存后茎尖及PLBs存活率的影响
        4.2.2 Loading溶液处理时间对玻璃化超低温保存后茎尖及PLBs存活率的影响
        4.2.3 预培养时间对玻璃化超低温保存后茎尖及PLBs存活率的影响
    4.3 讨论
        4.3.1 玻璃化溶液脱水对玻璃化超低温保存的影响
        4.3.2 预处理对玻璃化超低温保存的影响
        4.3.3 装载处理对玻璃化超低温保存的影响
    4.4 小结
5 春石斛玻璃化超低温保存过程中ROS诱导的损伤机制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玻璃化超低温保存过程中春石斛茎尖及PLBs存活率的变化
        5.2.2 玻璃化超低温保存过程中春石斛茎尖及PLBs中ROS水平的变化
        5.2.3 玻璃化超低温保存过程中春石斛茎尖及PLBs中氧化产物的变化
        5.2.4 玻璃化超低温保存过程中春石斛茎尖及PLBs中抗氧化物质的变化
    5.3 讨论
        5.3.1 玻璃化超低温保存中各处理对春石斛茎尖及PLBs相对存活率的影响
        5.3.2 茎尖及PLBs玻璃化超低温保存中存活率下降关键步骤的氧化应激状态分析
    5.4 小结
6 外源蛋白在玻璃化超低温保存中的应用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外源CAT在茎尖及PLBs玻璃化超低温保存中的作用
        6.2.2 外源MDH在茎尖及PLBs玻璃化超低温保存中的作用
        6.2.3 外源HSP70在茎尖及PLBs玻璃化超低温保存中的作用
        6.2.4 外源PDH在茎尖及PLBs玻璃化超低温保存中的作用
    6.3 讨论
    6.4 小结
7 结论与创新性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版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7)清代新疆农业研究 ——基于水资源、产业、农区和人地关系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相关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二、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三、主要研究资料述评
    四、清代新疆农业开发的社会环境
        (一) 政治制度
        (二) 民族政策
        (三) 重大的动乱事件
第一章 清代新疆灌溉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第一节 灌溉水源概况及其与绿洲的关系
        一、灌溉水资源概况
        二、灌溉水资源与绿洲的关系
    第二节 灌溉水资源的利用方式
        一、渠灌
        二、井灌
        三、坎儿井
    第三节 灌溉水资源的管理与分配
        一、军府制下的分水制度
        二、行省制下的分水措施
第二章 清代新疆的水稻种植业及其地域分布
    第一节 清朝统一新疆前的水稻种植业及其空间分布
        一、新疆种植水稻的起始时间考辩
        二、清朝统一新疆前水稻种植的规模和空间分布
    第二节 清朝统一新疆后的水稻种植业及其空间分布变化
        一、建省前的水稻种植业及其地理分布的扩展
        二、建省后的水稻种植业及其地域分布
第三章 清代新疆园艺作物的种植与分布
    第一节 瓜果种植业及其种类分布
        一、瓜果业的地位与种植概况
        二、瓜果的种类与地域分布
        三、瓜果种植与加工技术
        四、瓜果业的贡赋
        五、瓜果贸易
    第二节 蔬菜与花卉种植
        一、蔬菜品种与种植加工技术
        二、蔬菜的生产与消费情况
        三、花卉的种类
        四、花卉种植情况与栽培技术
第四章 清代新疆林业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第一节 林业资源的分布
        一、天然林的分布
        二、人工林的分布
    第二节 林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工程建设用材
        二、矿物冶炼用材
        三、生活用材
        四、运输交通工具用材
    第三节 清代新疆的木税与炭课
第五章 清代新疆渔业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第一节 鱼鲜的种类
        一、北疆的土着鱼类
        二、南疆的土着鱼类
        三、内地引进的鱼类
    第二节 渔业资源分布与主要的产鱼区
        一、伊犁区
        二、塔城区
        三、准噶尔区
        四、哈密区
        五、塔里木区
    第三节 渔业资源的消费与利用
    第四节 渔业捕捞技术与鱼文化
第六章 清代新疆农区内外的互动交流与冲突调适
    第一节 农区内外的交流互动
        一、农业人口流动
        二、农业物资调配
        三、农业技术交流
        四、作物(品种)的引种和推广
        五、产业之间的互动
        六、互动交流的意义和影响
    第二节 农区内外的冲突与调适
        一、农耕区的水利之争
        二、畜牧区的越界游牧
        三、农牧业争水争地
第七章 清代新疆农业开发中的人地关系
    第一节 环境对农业技术选择和人口生业的影响
        一、人地环境与农业技术选择
        二、罗布泊的变化与罗布人的生业转型
    第二节 种植业对土壤的改良与破坏
    第三节 农业开发对野生动植物的影响
        一、农业开发对原生森林植被的破坏
        二、狩猎和农耕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8)芍药容器苗生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容器育苗研究进展
        1.1.1 容器苗的概念
        1.1.2 容器苗的类型
        1.1.3 国内外容器苗研究历史与现状
        1.1.4 容器苗根域限制研究进展
    1.2 芍药种苗生产技术研究进展
        1.2.1 芍药的生态习性
        1.2.1.1 温度要求
        1.2.1.2 光照要求
        1.2.1.3 水分要求
        1.2.1.4 土壤要求
        1.2.2 芍药的扩繁技术研究
        1.2.3 芍药盆栽研究进展
        1.2.3.1 芍药盆栽品种筛选研究
        1.2.3.2 芍药盆栽基质筛选研究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北京地区芍药容器苗生产适用品种综合评价和筛选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2.1 容器栽培方法
        2.1.2.2 生长开花指标测定
        2.1.2.3 品种评价与筛选方法
        2.1.2.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层次总排序权重
        2.2.2 不同品种各指标赋值及测定结果
        2.2.3 不同品种综合评价值
    2.3 讨论和结论
3 芍药容器苗关键栽培技术研究
    3.1 不同越冬方式对芍药容器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3.1.1 材料与方法
        3.1.1.1 试验材料
        3.1.1.2 越冬方法
        3.1.1.3 指标测定
        3.1.1.4 数据分析
        3.1.2 结果与分析
        3.1.2.1 不同越冬方式芍药容器苗所处环境温度
        3.1.2.2 不同越冬方式对芍药容器苗生长的影响
        3.1.2.3 不同越冬方式对芍药容器苗开花的影响
        3.1.3 小结
        3.1.4 讨论
    3.2 摘除侧蕾对芍药容器苗生长开花的影响
        3.2.1 材料与方法
        3.2.1.1 试验材料
        3.2.1.2 试验方法
        3.2.1.3 指标测定
        3.2.1.4 数据分析
        3.2.2 结果与分析
        3.2.2.1 摘除侧蕾对芍药容器苗生长的影响
        3.2.2.2 摘除侧蕾对芍药容器苗开花的影响
        3.2.3 小结
        3.2.4 讨论
    3.3 芍药容器苗花期微调控研究
        3.3.1 材料与方法
        3.3.1.1 试验材料
        3.3.1.2 试验方法
        3.3.1.3 指标测定
        3.3.1.4 数据分析
        3.3.2 结果与分析
        3.3.2.1 单面坡内日均温变化情况
        3.3.2.2 进单面坡催花对芍药容器苗生长的影响
        3.3.2.3 进单面坡催花对芍药容器苗开花的影响
        3.3.3 小结
        3.3.4 讨论
4 容器栽培对芍药生长及生理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及栽培方法
        4.1.2 测定项目和方法
        4.1.2.1 地上部分生长开花指标
        4.1.2.2 根形态、干重、冠根比
        4.1.2.3 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测定
        4.1.2.4 全氮、全磷、全钾含量测定
        4.1.2.5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容器栽培对芍药地上部分生长开花的影响
        4.2.2 容器栽培对芍药根形态的影响
        4.2.2.1 容器栽培对芍药容器苗根形态指标的影响
        4.2.2.2 容器栽培环境下芍药容器苗根系生长情况
        4.2.2.3 小结
        4.2.3 容器栽培对芍药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4.2.3.1 容器栽培对芍药各生长时期单株总干物质积累变化的影响
        4.2.3.2 容器栽培芍药各器官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4.2.3.3 容器栽培对芍药不同生长时期干物质在各器官中分配率的影响
        4.2.3.4 小结
        4.2.4 容器栽培对芍药冠根比的影响
        4.2.5 容器栽培芍药不同生长阶段叶片生理指标变化
        4.2.5.1 容器栽培对芍药不同生长阶段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2.5.2 容器栽培对芍药不同生长阶段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4.2.5.3 容器栽培对芍药不同生长阶段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4.2.6 容器栽培对芍药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
        4.2.6.1 芍药容器苗不同生长时期营养元素吸收与基质中营养元素含量的关系
        4.2.6.2 容器栽培对芍药植株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的影响
        4.2.6.3 容器栽培对芍药植株各部分N元素的影响
        4.2.6.4 容器栽培对芍药植株各部分P元素的影响
        4.2.6.5 容器栽培对芍药植株各部分K元素的影响
        4.2.6.6 小结
    4.3 讨论
5 不同容器大小对芍药容器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栽培方法
        5.1.3 指标测定方法
        5.1.3.1 生长开花指标测定
        5.1.3.2 根形态、干重、冠根比
        5.1.3.3 全氮、全磷、全钾含量测定
        5.1.3.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容器大小对芍药生长开花的影响
        5.2.1.1 不同容器大小对芍药生长的影响
        5.2.1.2 不同容器大小对芍药开花的影响
        5.2.2 不同容器大小对芍药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5.2.3 不同容器大小对芍药根形态的影响
        5.2.4 不同容器大小对芍药营养元素积累的影响
    5.3 小结
    5.4 讨论
6 容器栽培对芍药花芽分化的影响
    6.1 材料和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1.2.1 栽培方法
        6.1.2.2 生长开花指标测定
        6.1.2.3 花芽取样方法
        6.1.2.4 花芽切片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容器栽培对芍药萌芽时间及开花时间的影响
        6.2.2 容器栽培对芍药花芽分化进程的影响
    6.3 小结
7 芍药容器苗生产技术及园林应用效果
    7.1 芍药容器苗生产技术规程
    7.2 芍药容器苗园林应用
8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9)我国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设施园艺的概念、内容与特点
        1.1.1 设施园艺的概念
        1.1.2 设施园艺的内容
        1.1.3 设施园艺的特点
    1.2 国内外设施园艺发展历史、现状和前景
        1.2.1 国外设施发展
        1.2.1.1 国外设施园艺发展历史和现状
        1.2.1.2 国外设施园艺发展新特点
        1.2.2 国内设施园艺发展历史、现状和前景
        1.2.2.1 我国设施园艺历史与现状
        1.2.2.2 我国设施园艺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1.2.2.3 未来中国设施园艺的发展方向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创新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我国设施园艺设施类型数据库的构建
    2.1 研究方法
    2.2 研究内容
    2.3 塑料大棚温室
        2.3.1 我国塑料大棚的类型
        2.3.1.1 简易竹木结构大棚
        2.3.1.2 秫秸架式结构塑料大棚
        2.3.1.3 水泥结构塑料大棚
        2.3.1.4 钢管塑料大棚
        2.3.1.5 钢竹混合结构塑料大棚
        2.3.1.6 特殊类型塑料大棚
        2.3.2 塑料大棚的性能分析
    2.4 日光温室
        2.4.1 日光温室概述
        2.4.1.1 萌芽期
        2.4.1.2 发展期
        2.4.1.3 全面发展期
        2.4.1.4 现代化发展期
        2.4.2 日光温室的结构类型
        2.4.2.1 西北地区
        2.4.2.2 华东地区
        2.4.2.3 东北地区
    2.5 现代化温室
        2.5.1 华东型连栋温室
        2.5.2 华南型连栋温室
        2.5.2.1 连栋温室主要形式
        2.5.2.2 屋脊型温室的主要形式
        2.5.2.3 华南型连栋温室
        2.5.3 华北型连栋温室
        2.5.4 Venlo型结构玻璃温室
        2.5.5 小结
3 我国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基础资料研究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结果
        3.3.1 全国不同地区设施园艺产业现状
        3.3.2 设施花卉区域发展现状
        3.2.2.1 我国花卉产业的规模与产值
        3.2.2.2 我国花卉产业的主营产品
        3.2.2.3 设施花卉经营实体
        3.2.2.4 全国主要城市设施花卉产业分析
        3.3.3 设施园艺区域发展分析
        3.3.3.1 华北地区
        3.3.3.1.1 北京
        3.3.3.1.2 河北
        3.3.3.1.3 河南
        3.3.3.1.4 天津
        3.3.3.2 西北地区
        3.3.3.2.1 陕西省
        3.3.3.2.2 甘肃省
        3.3.3.2.3 宁夏回族自治区
        3.3.3.2.4 新疆
        3.3.3.3 华东地区
        3.3.3.3.1 山东省
        3.3.3.3.2 上海市
        3.3.3.3.3 江苏省
        3.3.3.4 华南地区
        3.3.3.4.1 广东省
        3.3.3.4.2 福建省
        3.3.3.4.3 广西省
        3.3.3.4.4 海南省
        3.3.3.5 西南地区
        3.3.3.5.1 云南省
        3.3.3.5.2 贵州省
        3.3.3.5.3 四川省
        3.3.3.5.4 重庆市
4 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基础理论研究
    4.1 研究方法
    4.2 研究内容
        4.2.1 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建立的指标选择
        4.2.2 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建立的原则
        4.2.3 区域发展模式指标评价分析
        4.2.3.1 社会条件
        4.2.3.1.1 经济条件
        4.2.3.1.2 历史文化条件
        4.2.3.1.3 地域优势
        4.2.3.2 自然条件
        4.2.3.2.1 温度条件
        4.2.3.2.3 光照条件
        4.2.3.3 设施发展类型选择
        4.2.3.3.1 设施性能分析
        4.2.3.3.2 温室建设
        4.2.3.4 设施栽培作物
        4.2.3.4.1 作物习性
        4.2.3.4.2 作物选择
        4.2.3.5 设施园艺发展组织模式
5 不同地区设施园艺区域模式的建立
    5.1 西北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
        5.1.1 陕西省
        5.1.2 甘肃省
        5.1.3 西北其他地区
    5.2 华北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
        5.2.1 北京市
        5.2.1.1 设施园艺产业发展区位分析
        5.2.1.2 设施园艺产业发展模式
    5.3 西南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
        5.3.1 设施园艺发展模式建立的基础理论分析
        5.3.1.1 西南地区的区位优势
        5.3.1.2 西南地区的设施类型区划
        5.3.2 西南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的建立
        5.3.2.1 四川地区
        5.3.2.2 重庆地区
        5.3.2.3 贵州地区
        5.3.2.4 西藏地区
        5.3.2.5 云南地区
    5.4 华东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
        5.4.1 山东
        5.4.1.1 设施园艺产业发展模式的基础分析
        5.4.1.2 设施园艺产业发展模式的确立
        5.4.2 上海
        5.4.2.1 设施园艺产业发展模式的基础分析
        5.4.2.2 设施园艺产业发展模式的确立
    5.5 华南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
        5.5.1 广东省
6 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下的技术标准研究
    6.1 研究方法
    6.2 研究内容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标准的分类
        6.3.2 设施园艺技术标准化研究内容
        6.3.2.1 设施结构标准化
        6.3.2.2 设施生产技术标准化
        6.3.2.3 产品标准化
        6.3.3 设施园艺标准化制定情况
        6.3.3.1 温室结构标准
        6.3.3.2 生产技术标准
        6.3.3.3 设施花卉生产技术标准
        6.3.4 设施园艺生产技术标准拟定研究
        6.3.4.1 设施园艺生产技术规程-草莓
        6.3.4.2 设施园艺生产技术规程-非洲菊切花
7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10)长沙市园林绿地养护管理技术及测评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长沙市城市园林绿地养护管理现状
    1 长沙市园林发展现状
    2 长沙市城市园林绿地养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行业缺乏规范性,行业管理不严
        2.2 城市园林绿地设计不规范
        2.3 养护技术不规范
    3 长沙市城市园林绿地养护管理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
        3.1 长沙市城市园林绿地养护管理现状分析
        3.2 改进措施
第二章 长沙市园林绿地养护管理技术的研究
    1 基本养护管理技术
        1.1 土壤管理
        1.1.1 土壤改良
        1.1.2 松土除草
        1.1.3 地面覆盖
        1.2 施肥
        1.2.1 施肥时期
        1.2.2 施肥种类与用量
        1.2.3 施肥方法
        1.3 灌溉与排水
        1.3.1 灌溉
        1.3.2 排水
    2 不同植物类型的养护管理技术
        2.1 乔木养护管理
        2.1.1 乔木的肥水管理
        2.1.2 乔木的修剪
        2.1.3 乔木的病虫害防治
        2.1.4 乔木的防寒防冻
        2.2 花灌木养护管理
        2.2.1 花灌木的肥水管理
        2.2.2 花灌木的修剪
        2.2.3 花灌木病虫害的防治
        2.3 草地养护管理
        2.3.1 草坪修剪
        2.3.2 草坪施肥
        2.3.3 草坪灌溉
        2.3.4 草坪的阶段养护管理
        2.4 古树名木养护管理
        2.4.1 养护管理的基本原则
        2.4.2 养护管理的措施和方法
        2.4.3 古树的修剪及保护
        2.5 园林花卉的主要种类及具体养护技术措施
        2.5.1 园林花卉的主要种类
        2.5.2 具体养护技术措施
        2.6 竹类的养护管理
        2.6.1 竹类的间伐修剪
        2.6.2 竹类的施肥
        2.6.3 竹类的浇水
        2.6.4 竹类的病虫害防治
        2.6.5 竹类的其他养护措施
        2.7 屋顶绿化与垂直绿化的养护管理
        2.7.1 浇水
        2.7.2 施肥
        2.7.3 防寒防冻
    3 不同季节的养护管理技术
        3.1 冬季养护管理
        3.2 春季养护管理
        3.3 夏季养护管理
        3.4 秋季养护管理
    4 养护管理工作日历
第三章 长沙市园林绿地养护管理测评体系的研究
    1 研究依据
    2 评价方法
        2.1 调查分析法
        2.2 民意测验法
        2.3 认知评判法
        2.4 综合评价法
        2.4.1 建立指标体系
        2.4.2 主成分分析处理
        2.4.3 层次分析模型构建
        2.4.4 权重值的确定
        2.4.5 要素层指标判断矩阵构造
        2.4.6 综合评价值的分级标准
        2.4.7 各等级养护质量标准
    3 长沙市综合测评实例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一月家庭花卉的越冬与保温(论文参考文献)

  • [1]冬藏庆和 ——冬季节气视角下的传统室内陈设艺术研究[D]. 向东玥.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住宅空中庭院的气候适应性研究 ——以第Ⅱ建筑气候区为例[D]. 甄竹.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7)
  • [3]长治县设施果树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D]. 崔亚欣.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6)
  • [4]乡村振兴背景下严寒地区村庄规划设计研究 ——以大庆市林源镇为例[D]. 王佳楠.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5]小叶黄杨越冬叶片呈色及生理生态响应机制研究[D]. 彭金根. 北京林业大学, 2017
  • [6]春石斛优良品种早期筛选、快繁及超低温保存研究[D]. 贾梦雪. 北京林业大学, 2017
  • [7]清代新疆农业研究 ——基于水资源、产业、农区和人地关系的考察[D]. 鲁靖康. 陕西师范大学, 2017(11)
  • [8]芍药容器苗生产技术研究[D]. 孙晓梅. 北京林业大学, 2014(12)
  • [9]我国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 高寿利. 北京林业大学, 2010(10)
  • [10]长沙市园林绿地养护管理技术及测评体系的研究[D]. 欧转. 湖南农业大学, 2008(09)

标签:;  ;  ;  ;  ;  

1月份家用花卉越冬保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