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的美育宗旨观

傅雷的美育宗旨观

一、傅雷的美育目的观(论文文献综述)

范玲玲[1](2017)在《《傅雷家书》对语文审美教育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文审美教育是以文本的语言文字为载体,通过赏析文学作品中丰富的审美形象,旨在提高学生的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情感教育,它是关乎学生充盈情感和健全人格的生命教育,具有形象生动性、情感愉悦性、自由创造性、和谐统一性等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教育界所认知,关于语文审美教育的论文、专着层出不穷,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都旗帜鲜明的提出语文审美教育所要达到的要求和必须实现的目标,明确地提出来了语文美育的重要意义。语文审美教育迎来了理论层面的繁荣期,不光如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十分重视语文教育的美育目标。语文审美教育成为了检验新一轮课改成果的关键点。可是,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教学研究的成效、教学理论的可否实行、实际教学的效果如何都要用教学取得的实践成果去衡量。事实上,对于老师精心策划的审美教育,我们的学生并不买账。中外名着他们不看,当代名家他们不知,但是对言情剧、穿越剧的情节却如数家珍,对演技一般、唱功一般的“小鲜肉们”却热捧不已。审美情趣的不高、能力的不足、人格的缺失,是当前学生的普遍现状。教师的价值引导走不进学生的内心成为了当前语文审美教育的现实困境,如何将外在的语文美育目标变成学生内在的审美需求成为了遏需解决的问题。《傅雷家书》虽然不是论述语文审美教育的专着,但它却从实际的生活出发,循循善诱,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受教育者的人生价值取向,提高其辨别美丑的能力。《傅雷家书》因其“平民风格”与看似“高高在上”语文审美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差别。因此,本文就从《傅雷家书》内容美、形式美出发,探讨它对语文审美教育的借鉴意义,为打通教师和学生审美追求之间的隔膜提供有用的建议。

莫小红[2](2014)在《席勒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育思潮》文中提出弗里德里希·席勒(Schiller1759—1805)是德国伟大的诗人、戏剧家、美学家,他与歌德并称为德国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与莎士比亚并称为世界戏剧史上的“并峙双峰”,在美学史上,他创造性地使用了“美育”的术语,开启了审美现代性批判之先河,被誉为“现代美育之父”。早在20世纪初,席勒的美育思想就随王国维、蔡元培、张君劢、朱光潜、宗白华等学者传入我国,作为重要的思想资源,推动了中国美育思潮的形成、发展。本文在文献研读的基础上,从发生学的视角去审视席勒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育思潮的关系,考察近现代中国接受席勒思想的历史缘由与具体史实,清理席勒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育思潮发生、发展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影响的方式,并选择了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郭沫若、田汉作为典型个案研究,探讨这一文化事件所呈现出的思想资源和基本规律。全文由导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导论部分主要说明本文写作的缘起、意义;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对美育、美育思潮进行概念界定;并从人性与人格完善的角度阐述席勒美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正文部分共分四章。第一章探讨席勒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译介、接受与影响。席勒进入中国是在传统文化现代转换、旧式教育体制革新、大众传播媒介兴起的历史语境下,近现代中国的席勒译介经历了清末民初的发轫期、新文化运动至30年代的繁荣期、抗日战争至新中国成立的沉寂期三个阶段;席勒接受表现出选择性过滤、中国式改编、镜像式想象三种倾向;席勒美育思想伴随着中国美育思潮兴起、发展、流变的全过程,改变了中国传统美育的从属地位,张扬了审美的自由理念,并将美育引向对现实人生的观照、对理想社会的构建。第二章考察王国维、蔡元培对席勒美育思想的接受。王国维是中国现代美育的开创者和奠基人,被尊为“吾国之希勒(即席勒)”,早在1903年他就开始引进西方现代美育理论,挖掘中国传统美育理念,确定美育的情感教育本质,倡导美育独立。王国维的美育思想深受席勒的影响。20世纪初王国维通过自学西学,了解了席勒的美学、美育思想;后来担任《教育世界》杂志主编,他多次撰文介绍席勒美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席勒的美育目的论、价值论等;王国维还以席勒“游戏说”为理论基石,肯定艺术的游戏本质,强调文艺功能的“无用之用”,批判传统“文以载道”思想;依据席勒《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中对艺术创作手法的区分,解读中国古典诗词,创新传统意境论。蔡元培是中国的“现代美育之父”,他以毕生精力推行美育。担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他将美育写入国家的教育方针,第一次确立了美育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作为北大校长,他身体力行,亲自指导美育实践。在蔡元培的倡导和引领下,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美育思潮得以形成并迅速发展。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深受席勒的影响,他接受席勒以全面发展为旨归的美育目的论、以情感教育为内涵的美育本质论、以中介调和为功能的美育价值论、以艺术教育为手段的美育实施论,构建中国现代美育理论体系。蔡元培的接受在本土化过程中又呈现出创新发展之势:他赋予美育启蒙性,较之席勒更重视美育实践,强调从家庭、学校到社会的整体美育观,提出了颇具影响的“以美育代宗教说”。王国维、蔡元培处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启蒙的大背景下,他们试图通过美育培养“完全之人物”、养成“健全人格”,改造国民劣根性,使美育成为了“立民新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章考察朱光潜、宗白华对席勒美育思想的接受。朱光潜是我国20世纪最重要的美学家之一,他的美学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思想。作为席勒美学、美育思想的重要中国译介者,朱光潜的美育思想也受到了席勒的影响。他吸收席勒的人本主义美育观,重视美育“怡情养性”的功能,将人生的最高价值指向美,提出了“人生艺术化”的命题。宗白华也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美学家之一,他在研究席勒美育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社会现实,提出了构建理想人格的救世方案,并将境界的研究与人格的探求结合起来,提出了“艺术生命化”与“生命艺术化”的课题。朱光潜、宗白华作为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的并峙双峰,他们都关注苦难社会中人的生存状态,试图以美育解除人生的烦闷,人内心的压迫感、寂寞感、空虚感,提升人的美感修养,以审美的态度观照人生,视鄙俗的社会生活为艺术品,以实现生命的活跃,生活的情趣化,心灵的自由解放,赋予了美育“救赎”的功能。但是,朱光潜、宗白华的“审美救赎”论又不同于之前的王国维,王国维认为人生的苦痛源于“欲”,解脱之道便是“拒绝生活之欲”,呈现出悲观厌世的情调。在朱光潜、宗白华的视野中,人生的最终目标不是“超脱”而是积极地“参与”,培养“出世的精神”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入世的事业”,超脱现实仅仅是在恶劣环境中实现诗意生存的手段。第四章探讨郭沫若、田汉对席勒美育思想的接受。郭沫若是20世纪中国的一位文化巨人,在戏剧、诗歌等领域成绩斐然。郭沫若曾与田汉以“中国的歌德和席勒”相期许,虽然郭沫若被文艺界视为“社会主义时代的新中国的歌德”,但是,郭沫若是席勒戏剧《华伦斯坦》的中译者,他早期曾接受席勒“游戏说”,强调艺术的无目的性;接受席勒对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两种创作手法的区分,将“摹仿的艺术”与“表现的艺术”相对立。郭沫若的史剧创作也呈现出“席勒式”倾向:宣传时代精神、遵循“失事求似”的创作原则、表现殊死斗争的悲剧精神。田汉是我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代宗师”,曾立志做“中国的席勒”,早在日本留学时,田汉就曾介绍席勒的美育思想、接受席勒“游戏说”、审美调和论,此时的席勒是他心中崇拜的“浪漫主义诗人”;回国之后,他译介了席勒戏剧《奥尔良的姑娘》、《威廉·退尔》的故事梗概,称席勒是“为自由而战的人”;1950年代,他又将席勒视为“民主与民族自由的战士”大加赞赏,田汉的席勒接受凸显出我国时代精神的演进。田汉的历史剧创作也同席勒一样表现民主主义与爱国主义的主题、通过尖锐的矛盾冲突展现人物性格、遵循“诗意真实性”创作原则、在剧中大胆融入自我形象抒发自我情感。郭沫若、田汉是40年代中国文艺界的领军人物,他们的艺术理论、艺术实践具有极强的时代性,他们接受了席勒通过美育改造社会、实现政治自由的理想,但是忽视了艺术的“中介”形式,让艺术直接为集团吼叫,为政治呐喊,中国的美育由此失去了形而上的慰藉功能,走向了服务政治之路。结语部分主要总结20世纪上半叶中国席勒接受的特点并展望未来的席勒接受方向。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席勒接受呈现出美育启蒙、审美救赎、政治诉求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今天,科技迅速发展,机械化大生产带来了分工的精细化、专门化,这种工具理性的统治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生命的主体性丧失,自由个性遭到扼杀,如何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提升人的生存质量成为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理论课题,席勒的美育思想必将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成为解救现代社会人的生存危机的思想资源。进入新世纪,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席勒将美育视为一种而向未来的和解力量,席勒的美育思想在和谐社会、美丽中国的建设中定能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卢艳杰[3](2012)在《傅雷美育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着名学者傅雷,他孜孜不倦的从事翻译工作,将国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入国内,为我国的外文翻译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醉心于文学与艺术,在文艺思想、美育思想及美育实践探索上形成了独特的个人体悟。但是,由于傅雷着名译者身份的遮蔽,傅雷的美育思想及美育实践一直备受学界的忽视。我们认为,从美育研究的视角出发,深入挖掘傅雷作品中丰富的美育思想内涵,揭示傅雷美育思想的现实价值,是深入研究傅雷艺术思想的有效途径,也是对傅雷展开全面研究的必要补充。本文以美育研究的视角重新审视傅雷其人、其作,从傅雷美育思想的形成要素、基本内容、实践探索及评价四个部分揭示了其美育思想的具体内容和独特价值。第一部分,介绍了傅雷美育思想的形成要素,该部分从傅雷的个人气质、人生态度和学术素养三个层面分析了傅雷美育思想形成的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揭示出傅雷美育思想形成的基本条件。第二部分,主要总结了傅雷美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傅雷追求“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美育理想,强调实践的道德训诫、崇尚“通”的艺术观、追寻超越的理想人格,反映了傅雷美育理想偏重德育,同时又具有超越性的理想色彩;他崇尚“情感与理性平衡”的美育宗旨、强调情理平衡是傅雷美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他强调情理平衡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文艺净化、自然美育、静态艺术和动态艺术并重共修以及强调理性思维训练等实现情理平衡的美育方法,展现了傅雷重视美育实践价值的倾向性;此外,他格外注重“人生也是艺术”的生活美育,“人生也是艺术”是傅雷美育思想切合实际生活的重要表现之一,审美化的生活态度及审美化的日常礼仪教化是傅雷生活美育思想的具体表现。该部分通过以上概括展现了傅雷美育思想的丰富内容,以期对其形成整体上的认识和评价。第三部分,从傅雷的美育实践探索入手,系统梳理了傅雷从事翻译事业的社会美育实践、关注学校教育提倡并践行终生学习理念的学校美育实践以及以《傅雷家书》为主要载体记录的家庭美育实践活动,揭示了傅雷美育实践的探索与尝试,展现了傅雷作为学者、师者、父者的本真一面,突出了傅雷美育思想的实践性品格。第四部分,从傅雷美育思想的贡献与价值、局限与不足两个方面出发评价了傅雷美育思想的价值意义。前者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采用当代语境下的新视角重新审视傅雷美育思想的贡献与价值;后者从傅雷的文人气质特点、美育功能认识及内容呈现等方面指出其局限和不足。从而揭示了傅雷美育思想在历史语境和现代语境中的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袁茵[4](2010)在《傅雷音乐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傅雷是我国现代杰出的翻译家、文艺评论家、艺术鉴赏家。傅雷学贯中西,兼通多艺,拥有独特高超的艺术鉴赏力。他在文学、绘画、音乐、艺术理论等领域里都曾有过创造性的业绩,特别是具有精湛的音乐理论造诣和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傅雷作为上个世纪中叶的中国知识分子,他的很多艺术理念和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对于当今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无论是创作方面,还是演奏方面、教育方面,都有很大的启示意义。本文对傅雷的音乐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从傅雷的音乐审美、音乐评论、音乐教育以及他的音乐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与价值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探讨。在傅雷的音乐审美方面,针对他对钢琴演奏技巧的表达、演奏意境的探讨以及中国音乐发展改革的思考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在傅雷的音乐评论方面,本文研究了他对莫扎特、贝多芬和萧邦三位艺术家的认识及评论,使我们意识到当代的艺术家应该具备民族的灵魂和积极乐观的探索精神,从而去追求艺术的最高理想境界;在傅雷的音乐教育方面,本文重点探讨了他的“先为人,次为艺术家”以及培养真诚的、具有赤子之心的艺术家的教育思想,这也使我们意识到当代艺术家应该做到:德艺兼备、人格卓越;傅雷的音乐思想对当代音乐的发展犹具重要的现实意义,给当今的家庭教育和音乐的发展敲响了警钟、警示了现代中国人要植根于中国的民族文化!

李辉[5](2010)在《家书的审美之维》文中提出家书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民间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集历史、文学、美学、书法、礼仪、邮政等文化于一身的综合载体。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绵延发展了三千多年的传统家书,在媒介革命的冲击下开始淡出人们的视线。近年来,挽救这一传统文化载体的呼声高涨,家书又一次成为文化界热议的话题。三千余年的家书文化积淀,特别是民间传统家书的发展轨迹表明,它的审美性是伴着实用性一路走来的。本文拟围绕家书这一文体,以美学的历史的观点,梳理家书起源与历史流变,阐释家书的审美特征,探讨家书的未来,并结合经典家书作品对其审美因子进行深入挖掘,真正从审美维度对家书的审美特征、审美风格与审美价值进行体系化的理论探析,力争填补家书审美研究的空白。具体来说,本文通过以下五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概述家书的文化起源,梳理家书的历史流变。在前人对家书历史分析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文字传播媒介的演变及最具时代代表性的家书文献,对家书的起源流变进行系统的梳理。本部分着重对古代家书的发展历程重点分析,肯定其在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梳理家书在书信发展史中独特的轨迹,对于发掘家书的审美价值有很大的助益。第二部分,探讨家书的审美特征。借鉴前人对书信文体特征的阐释的成果,通过对有代表性的家书实例进行分析,将家书的审美特征归纳为情感真挚性、自由普适性与符号象征性。其中情感真挚性是家书具备审美价值的关键性特征,也是家书绵延千年的基础。家书的审美自由普适性集中体现在其对人性美的歌颂与阐释。家书审美的符号象征性,全面体现出我国传统家书是超越单纯文本的一种综合文化载体。第三部分,从中国古典美学的视角切入,对家书的多元审美风格进行探析。结合对具体家书作品的审美品鉴,对家书创作主体审美意识、家书作为审美对象的特质、家书承载的审美理想和蕴含的审美趣味等进行分析,并将家书的审美风格阐释归纳为条畅、着我、实境、壮美、优美、悲剧等。第四部分,论述家书多元化的审美价值,突出其审美教育意义。家书的审美价值体现在其真、善、美的三位一体。家书之美是多元化的,家书本身也是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结合体。其价值的具体体现在家书的三大审美功能,即审美认知功能、审美教育功能、审美娱乐功能。家书的文体学意义同样可以彰显其文化审美价值。家书的教育思想历来被研究者重视,它具备“寓教于乐”的审美教育意义。结合家书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对家书的审美教育功能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家书不但在家庭审美教育中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而且在社会美育、学校美育中也是很好的美育教材。第五部分,论述媒介革命与家书的未来,分析现代传媒对传统家书的冲击。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新旧家书转型,矫正目前家书领域的审美偏颇。我们要做的不是对某种形式的迷恋或复古,而是在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中,肯定新型家书积极方面的作用,利用媒介革命的成果继承和发扬传统家书文化精髓。

范权威[6](2009)在《和谐之美 ——论傅雷文艺思想的特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人们的最初印象中,傅雷(1908-1966)好像只是一位大翻译家,已有不少研究者围绕着他的翻译观进行研究,但对他的文艺思想研究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傅雷在翻译领域里的光环长期以来遮住了他在其他领域里的成就。傅雷文艺思想蕴含着独特的价值,重新对傅雷文艺思想做全面、系统的研究很有必要。傅雷文艺思想突出地表现为四大特质,即美与善的和谐统一、内在与外在的平衡发展、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有限与无限的和谐统一四个方面。这四大特质又通过他的翻译观、文学观、中西文化观等文艺观体现出来,因此,傅雷的文艺思想具有和谐美的特质。傅雷文艺思想博大精深,不仅内容宏富、学理独特,而且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多元性特征。不可否认,傅雷文艺思想在中国现当代文论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韩海利[7](2009)在《傅雷文艺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傅雷(1908—1966),我国着名的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艺术鉴赏家,学贯中西、兼通多艺、治学严谨,思想博大精深,有独特和高超的艺术鉴赏力。傅雷身后所留下的卷帙浩繁的各类作品不仅显示出他博大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而且显示出他精辟的见解,这些都表现了他独特的文艺思想,正是这种思想造就了傅雷文艺作品特殊的面貌体系。本文分五个部分总结傅雷的文艺思想成就,全面深入地探讨傅雷丰富、深邃的思想。第一部分概述傅雷的生平及其文艺生涯,这部分首先介绍傅雷特殊的成长经历对其文艺思想的影响,其次略览傅雷一生所涉及的文艺领域及其成就,再次略述傅雷生活的特殊的转折时期使傅雷成为思想复杂、特殊的一代知识分子的代表。第二部分介绍傅雷的文艺审美理想,他一生在文艺上向往的就是“有朝气的、快乐的、天真的、活生生的,象行云流水一般自由自在,象清冽的空气一般新鲜”的古典精神,并以此为标准进行文艺的创作与批评鉴赏。第三部份阐述傅雷关于审美创作主体的思想,他特别重视创作主体的综合素养,并以自身实践表明了一个真正的审美创作主体所应该持有的品德与修养。第四部分论述傅雷的文艺批评观,傅雷的文艺批评天才长久以来都没有得到重视,他在文学、艺术的多个领域里都发表过见解深刻的批评观点,有重要的思想意义。第五部分结语,傅雷的人格及文艺思想影响了无数人,这是无疑的。在傅雷百年诞辰之际,他高尚的人格,深邃的文艺思想都值得我们重新审视。

杨云萍[8](2008)在《审美与审丑 ——感性学意义下的语文美育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和学理分析等方法,从感性学意义上重新界定了美育的内涵,即美育具有两个基本维度:审美教育和审丑教育。审视了语文美育理论与实践中由于感性学视角的缺失所存在的问题,重构了感性学意义下的语文美育新理念与新框架。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提出研究美育的一种新的视角:感性学视角,即从审美和审丑两个维度去重新定义美育。这一观点是在美学研究中兴起感性学视角的背景下提出的。然后用感性学视角去进行一种实然的审视,发现语文美育理论与实践由于感性学视角的缺失,在审美论的单极指导下忽视了审丑教育,导致了语文美育目标的偏离。最后进行了一种应然的建构,构建了在感性学视野观照下的审美与审丑并举的语文美育新理念与新框架。在结语中提出在语文美育中应该继续审美教育,加强审丑教育,以实现完整的美育目标。除导论和结语外,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一种新兴的视角:美育研究中的感性学视角。分四章。1980年代以来,在美学界、文论界悄然兴起了感性学研究视角,它是对传统美学研究的新拓展。研究者认为美学(Aesthetics)的初始意义就是感性学,美学是近代西方人对感性学狭义取舍后的学科定位,应该用感性学涵摄、补正和滋润美学。感性学是美学和丑学的合题。感性学的提出有其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哲学基础,在社会转型和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下,丑已成为了生活和丈艺作品中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审丑具有同审美一样的现实意义。美育的英文拼写是与美学相对应的Aesthetic education,美育通常被定义为美学教育、美感教育、审美教育,从词源学意义上讲即缘于此,是采用了朱光潜先生翻译aesthetics的提法。但朱光潜先生早就意识到了这种不妥,特在1981年补充,丑,也属于审美范畴,并要求人们从感性学意义上理解美学、美感或审美。本论文认为感性学意义下的美育应该包含审美教育和审丑教育两个维度。中篇,一种实然的审视:语文美育理论与实践中感性学视角的缺失。分四章。用感性学的视角去审视美育理论现状,我们发现在转型期社会中文化多元化发展导致了大量丑的艺术和丑的现象的出现,而审丑教育却几乎是语文美育的盲点。语文美育在理论指导上出现了偏差,语文课程理念在价值取向上走向审美单极化,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审美论危及语文美育的本体地位;审美论导致语文教材美学取向的事与愿违;审美论导致语文教学过程价值观的诗意泛滥。审美论认为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体验生命美丽的过程,不管在何种现实条件下,人生艺术化似乎是唯一正确的人生态度。诗意人生观的泛滥忽视了生命体验的丰富性与人生选择的多样性,既在实践上行不通也有可能误导了方向。审美论视野下的语文美育实践中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矛盾:教师的价值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建构的不统一性。学生在自主建构中美丑兼审,而教师在价值引导上却只有审美单极,存在为经典避、为尊者讳、为生活饰等弊端,导致教师对学生的正向影响力下降而负向影响力上升。这样就导致了语文美育目标的严重偏离,具体表现为:审美情趣的悖反;审美能力的可疑;审美人格的缺失;审美生存的遥远。下篇,一种应然的建构:感性学意义下的语文美育理念。分四章。本篇提出了多元文化环境中美育超越困境的构想:在感性学视野的观照下,继续审美教育,加强审丑教育。面对冷峻的社会、异化的人生和失衡的心灵,审丑教育具有和审美教育一样的现实意义,并且前者在对学生承受压力、承受痛苦等能力的培养上,在对现实的包容和批判等人文精神的培植上,有着后者不可替代的价值意义。本篇从四个方面提出重构策略:一是语文美育目的观。语文美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善感的心灵;具体目标体系由三方面构成:构建文学、美学知识并重的知识结构;培养经典阅读与通俗阅读均衡的阅读习惯;发展想像思维和辩证思维。二是语文课程资源观。主要体现在:编选要增强分类意识;解读要树立包容意识;转变课外指导观。三是语文教学过程观。教学过程是人与现实的交往过程,应体验交往带来的生命的美丽与丰富,构建直面现实、主动发展的人生观;四是语文教师美育素养观。教师的美育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敏锐的审视能力;卓越的交往智慧;美丽的教育理想。

贾永生[9](2002)在《教育美学新论》文中研究说明教育美学是运用美学及心理学理论研究教育实践中美的现象及发展规律的新兴科学。创设与拓展新型教育美学势在必行 ;拓展与深化教育美学的内涵 ,加强教育美学的理论建设乃当务之急 ;充分挖掘教育美学的巨大潜能 ,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美学的社会功用是教育领域的一项战略任务。

张亚梅,王丽琴[10](2001)在《傅雷的美育目的观》文中认为傅雷的美育目的观集中体现在《傅雷家书》这部教育着作中 ,即德艺俱备、人格卓越。他的美育目的观源自于儒道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对西方文化的合理吸收。他站在“大美育”的立场把美育目的规定在人的整体发展层面上 ,为我们打开了全新的思维空间。

二、傅雷的美育目的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傅雷的美育目的观(论文提纲范文)

(1)《傅雷家书》对语文审美教育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和文献综述
第一章《傅雷家书》对于语文审美教育的价值
    第一节《傅雷家书》的审美性
    第二节《傅雷家书》对于语文审美教育的价值
第二章《傅雷家书》的内容美
    第一节 真挚厚重的情感美
    第二节 真切深沉的爱国美
    第三节 谦恭信达的人格美
第三章《傅雷家书》的形式美
    第一节 语言美
    第二节 细节美
    第三节 典型美
第四章《傅雷家书》对语文审美教育的启示
    第一节 语文审美教育要注重其“真”
    第二节 语文审美教育要注重其“善”
    第三节 语文审美教育要注重其“美”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2)席勒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育思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三、概念界定:美育与美育思潮
    四、审美游戏与完美人性的生成——席勒美育思想一瞥
第一章 席勒在中国:译介、接受与影响
    第一节 席勒在中国的译介
        一、席勒传入中国的历史文化语境
        二、20世纪上半叶的席勒译介概况
    第二节 席勒在中国的接受
        一、席勒在中国广为接受的缘由
        二、20世纪上半叶的席勒接受取向
    第三节 席勒与中国美育思潮
        一、中国美育思潮发展概况
        二、席勒对中国美育思潮的影响
第二章 美育启蒙:王国维、蔡元培与席勒
    第一节 王国维美育思想与席勒
        一、王国维的席勒情结
        二、“游戏说”的中国式改造
        三、“境界说”中的席勒元素
    第二节 蔡元培美育思想与席勒
        一、蔡元培的席勒渊源
        二、美育理论的接受与创新
        三、“以美育代宗教说”溯源
第三章 审美救赎:朱光潜、宗白华与席勒
    第一节 朱光潜美育思想与席勒
        一、朱光潜的席勒述评
        二、人本主义美育观的吸纳
        三、“人生艺术化”追寻
    第二节 宗白华美育思想与席勒
        一、宗白华的席勒渊源
        二、理想人格的构建
        三、艺术境界的追求
第四章 美育流变:郭沫若、田汉与席勒
    第一节 郭沫若美育思想与席勒
        一、郭沫若与席勒的结缘
        二、郭沫若的席勒式书写
        三、危机时刻的美育转向
    第二节 田汉美育思想与席勒
        一、田汉的席勒情结
        二、田汉的席勒式创作
        三、审美与政治的游离之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3)傅雷美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傅雷研究现状综述
    二、研究傅雷美育思想的必要性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傅雷美育思想的形成要素
    第一节 泰然自若的个人气质
    第二节 审美化的人生观
    第三节 贯通中西的学术素养
第二章 傅雷美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追求“徳艺俱备、人格卓越”的美育理想
    第二节 崇尚“情感与理性平衡”[56]的美育宗旨
    第三节 注重“人生也是艺术”[ 77]的生活美育
第三章 美育思想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社会美育实践
    第二节 学校美育实践
    第三节 家庭美育实践
第四章 傅雷美育思想的价值意义
    第一节 傅雷美育思想的贡献与价值
    第二节 傅雷美育思想的局限与不足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傅雷音乐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傅雷简介
第二章 傅雷的主要音乐观念
    一、傅雷的音乐审美
    二、傅雷的音乐评论
    三、傅雷的音乐教育
第三章 傅雷音乐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与价值
    一、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二、对中国音乐事业发展的启迪
    三、对现代中国人要植根于民族文化的警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5)家书的审美之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家书的起源与历史流变
    (一) 先秦——发轫期
    (二) 汉魏六朝——发展期
    (三) 唐宋——成熟期
    (四) 元明清——鼎盛期
二、家书的审美特征
    (一) 情感真挚性
    (二) 自由普适性
    (三) 符号象征性
三、家书的审美风格
    (一) 条畅
    (二) 着我
    (三) 实境
    (四) 壮美与优美
    (五) 悲剧与风趣
    (六) 含蓄、丑
四、家书的审美价值
    (一) 家书审美价值的多元化
    (二) 家书审美价值的具体表现
    (三) 家书的文体学意义
五、媒介革命与家书的未来
    (一) 数字化舞台上的“新型家书”
    (二) 如何看待“新型家书”对传统家书的冲击
    (三) 新型家书在“E 文化”光环下的隐忧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项目
致谢

(6)和谐之美 ——论傅雷文艺思想的特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傅雷文艺思想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早期文艺思想体系之形成
    第二节、晚期文艺思想之深入发展
第二章 傅雷文艺思想的主要特质
    第一节、追求美与善的和谐统一
    第二节、注重内在与外在的平衡发展
    第三节、强调有限与无限的和谐统一
    第四节、主张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第三章 傅雷文艺思想的体现
    第一节、追求形神和谐的翻译美学观
    第二节、追求实现中西文化的融合
    第三节、文艺批评实践: 傅雷论张爱玲
结语 傅雷文艺思想在现代文论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7)傅雷文艺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傅雷及其文艺生涯
    第一节 傅雷生平
    第二节 傅雷的文艺生涯
    第三节 傅雷文艺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二章 文艺审美理想
    第一节 古典审美理想
        一、希腊精神的向往
        二、对古典风格的推崇
    第二节 中西艺术的互通与融会
        一、中西艺术的相通性
        二、新艺术理想
        三、抱元守一,立足民族文化
第三章 创作主体论
    第一节 以德为主,文艺兼备
        一、德为首
        二、文艺兼备
    第二节 艺术家的独立与自由
        一、不为物役
        二、不求身外之名
    第三节 精英意识
        一、艺术的高标准与严肃性
        二、使命感
第四章 文艺批评观
    第一节 “高明、严肃、有良心、有真知灼见的批评家”
        一、有责任心,直言不讳
        二、兼通多艺,容受广大的艺术天地
    第二节 批评家与艺术家的沟通
        一、“普遍的人间性”
        二、“独特的个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审美与审丑 ——感性学意义下的语文美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1.问题的缘起
    2.研究的意义和理论基础
    3.研究背景和现状分析
    4.研究的基本方法
    5.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内容框架分析
上篇 一种新兴的视角:美育研究中的感性学视角
    1 美学研究中的感性学视角
        1.1 美学之"美"的演变
        1.2 美学的尴尬
        1.3 丑在美学发展的三个历史时期的地位
    2 美育研究中的感性学视角
        2.1 美育之"美"的辨析
        2.2 美育之"美"与美学之"美"的合一
    3 感性学视角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
        3.1 社会背景:转型期
        3.2 文化背景:多元化
    4 感性学视角兴起的哲学基础
        4.1 西方的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哲学
        4.2 中国儒道释互补的人生论哲学
中篇 一种实然的审视:语文美育理论与实践中的感性学视角缺失
    5 审美论危及语文美育的本体地位
        5.1 美育的本体地位不牢
        5.2 语文美育的本体地位不稳
        5.3 审美论对本体地位的影响
    6 审美论导致语文教材美学取向的事与愿违
        6.1 教材内容整体侧重审丑
        6.2 教材的情感取向突出审丑
    7 审美论导致语文教学过程价值观的诗意泛滥
        7.1 "零分作文"折射出对"个性"的误读
        7.2 语文教学过程观的诗意泛滥
        7.3 诗意泛滥的过程观的三大弊端
    8 审美论意义下的语文美育实践困境
        8.1 语文美育实践中的最大矛盾
        8.2 语文美育目标的偏离
下篇 一种应然的建构:感性学意义下的语文美育理念
    9 语文美育目的观
        9.1 语文美育的终极目的
        9.2 语文美育的具体目标体系
    10 基于美育的语文课程资源观
        10.1 编选要增强分类意识
        10.2 解读要树立包容意识
        10.3 转变课外阅读指导观
    11 基于美育的语文教学过程观
        11.1 强调主动发展的交往论
        11.2 语文教学是一个体验生命美丽与丰富的交往过程
    12 语文教师美育素养观
        12.1 敏锐的审视能力
        12.2 卓越的交往智慧
        12.3 美丽的教育理想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教育美学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育与美学
二、创设与拓展教育美学的紧迫性
三、拓展与深化教育美学的内涵, 加强教育美学的理论建设
    (一) 教育美学的特质、内涵
    (二) 教育美学的生存状态及理论形态, 教育主体美、教育内涵美、教育对象美、教育环境美、教育成果美、教育活动美、教育心理美、教育形态美这八个具象及其在教育中的位置、作用及表现形式、存在价值
    (三) 教育美学如何强化理论建设, 教育美学的教育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个体功能如何体现, 如何加强
    (四) 教育美学与教育心理学的辩证关系, 教育美学与美育的辩证关系
    (五) 如何研析与评价教育美学
四、充分挖掘教育美学的巨大潜能, 最大限度发挥教育美学的社会功用
    (一) 科学总结, 正确解释教育领域的审美现象。
    (二) 形象揭示教育的心理因素与审美规律, 这是发挥教育美学社会功用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前提。
    (三) 以教育审美学说指导教育的审美实践, 系统总结教育美的创造。
    (四) 寻求深化素质教育与教育美学的契合点, 不仅正确认识与把握教育美学的普通性, 更须深刻认识与运用教育美学的特殊性, 真正从本质上提高教育美学。
    (五) 不断清除施教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障碍, 加强心理保健功能, 更好地认识自己, 正确对待现实, 科学处理人际关系, 从更深层面上推进教育改革。
    (六) 深入探寻现实美、艺术美、心理美、行为美的内在联系, 通过实施教育美学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 将前述教育的“八美”落在实处, 推动两个文明建设

(10)傅雷的美育目的观(论文提纲范文)

一、明确而全面的美育目的观
    1.德艺俱备
        第一, 爱国与从艺。
        第二, 自省与从艺。
        第三, 淡泊与从艺。
    2.人格卓越
二、傅雷美育目的观的思想渊源与当代启示

四、傅雷的美育目的观(论文参考文献)

  • [1]《傅雷家书》对语文审美教育的启示[D]. 范玲玲.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6)
  • [2]席勒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育思潮[D]. 莫小红.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8)
  • [3]傅雷美育思想研究[D]. 卢艳杰. 山东师范大学, 2012(08)
  • [4]傅雷音乐思想研究[D]. 袁茵. 淮北师范大学, 2010(02)
  • [5]家书的审美之维[D]. 李辉. 山东师范大学, 2010(03)
  • [6]和谐之美 ——论傅雷文艺思想的特质[D]. 范权威. 苏州大学, 2009(09)
  • [7]傅雷文艺思想研究[D]. 韩海利. 山东大学, 2009(05)
  • [8]审美与审丑 ——感性学意义下的语文美育研究[D]. 杨云萍. 湖南师范大学, 2008(11)
  • [9]教育美学新论[J]. 贾永生. 海淀走读大学学报, 2002(02)
  • [10]傅雷的美育目的观[J]. 张亚梅,王丽琴.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1(04)

标签:;  ;  ;  ;  ;  

傅雷的美育宗旨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