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V-TK/GCV系统对前列腺癌PC-3m细胞杀伤作用的实验研究

HSV-TK/GCV系统对前列腺癌PC-3m细胞杀伤作用的实验研究

一、HSV-TK/GCV体系对前列腺癌PC-3m细胞杀伤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静[1](2021)在《六味地黄丸增效小鼠黑色素瘤HSV-tk/GCV自杀基因疗法的免疫机制》文中认为一、目的自杀基因疗法对恶性肿瘤的治疗有着独特且安全有效的作用,寻找增强自杀基因治疗效果的联合治疗方法是新的研究热点。本课题组前期研究显示,六味地黄丸可改善小鼠黑色素瘤细胞及肝癌细胞的缝隙连接通讯功能(GJIC),且增效自杀基因疗法的抗肿瘤作用,其增效作用可能与GJIC介导的免疫杀伤密切相关,故本实验进一步明确其对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的GJIC功能调控,是否增强HSV-tk/GCV自杀基因疗法对小鼠黑色素瘤的免疫杀伤效果,并对其相关机制进行探索。二、方法(一)体内实验检测六味地黄丸对自杀基因增效的旁观者效应的免疫机制1.CCK8法检测GCV在0-200 μ g/ml、六味地黄丸在0-600 μ g/ml浓度范围内对B16、B16-tk+细胞生长的影响,以确定用于后续研究的用药浓度。2.移植瘤实验检测六味地黄丸对自杀基因疗法旁观者效应的影响 实验分为对照组、六味地黄丸组、GCV组、GCV联合六味地黄丸组。小鼠双侧腋下分别接种B16、B16-tk+细胞,接种后第2天开始灌胃,成瘤当天开始腹腔注射GCV溶液,注射GCV第16天结束动物实验,进行实验结果统计分析。(二)体外实验检测六味地黄丸对自杀基因疗法免疫杀伤效应的增效作用1.培养DC细胞,显微镜观察、流式分析DC细胞的纯度及成熟度。2.脾脏分离淋巴细胞,流式分析CD8+T细胞的纯度。3.凋亡细胞染色实验检测六味地黄丸对自杀基因疗法免疫杀伤的作用。4.CD8+T细胞激活实验明确六味地黄丸是否增效CD8+T细胞杀伤B16细胞的作用。(三)调控Cx43表达及GJIC功能与六味地黄丸增效自杀基因疗法免疫杀伤的相关性1.蛋白印迹检测肿瘤组织Cx43蛋白的表达。2.蛋白印迹、免疫荧光实验检测六味地黄丸体外作用B16细胞48h对Cx43蛋白的影响;荧光黄染料传输实验、钙黄绿素荧光传输实验检测GJIC功能的改变。3.Cx43抑制剂反证免疫杀伤实验 B16-tk+细胞在六味地黄丸作用48h后,用GCV(30 μ g/ml)杀伤,24 h后洗去死细胞,Cx43抑制剂组加入Gapl9-TFA(250 μ M),培养箱孵育4h后与骨髓来源DC细胞、脾脏CD8+T细胞进行共培养,24h后收集悬浮细胞与B16细胞共培养,48h后洗掉漂浮细胞,用Hoechst、PI染色;4.Cx43抑制剂反证CD8+T细胞激活实验 B16-tk+细胞在六味地黄丸作用48h后,用GCV(30 μ g/ml)杀伤,24h后洗去死细胞,Cx43抑制剂组加入Gap19-TFA(250 μ M),培养箱孵育4h后与骨髓来源DC细胞、脾脏CD8+T细胞进行共培养,24 h后收集悬浮细胞与B16细胞共培养,48h后收集悬浮细胞进行流式抗体染色(CD8a-PE、CD69-FITC),BD Fortessa流式细胞仪进行分析检测。三.结果(一)体内实验检测六味地黄丸对自杀基因增效的旁观者效应的免疫机制1.CCK8法检测0-100μg/ml的GCV对B16细胞的24h杀伤不明显,对B16tk+细胞有显着的杀伤作用,为了观察六味地黄丸联合tk/GCV系统对小鼠黑色素瘤的治疗效果,故选用125 mg/kg小鼠体重的注射剂量进行体内实验;根据小鼠与人等效计量换算公式,计算出六味地黄丸的灌胃量为300mg/kg小鼠体重。2.六味地黄丸联合GCV组肿瘤生长速度最为缓慢,与对照组、GCV组比较,六味地黄丸与GCV联合用药组肿瘤重量最小,左侧移植瘤的生长抑制反映自杀基因的杀伤效应,右侧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P<0.05),表明六味地黄丸能够增强小鼠黑色素瘤自杀基因疗法的旁观者伤效应的免疫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二)体外实验检测六味地黄丸对自杀基因疗法免疫杀伤效应的增效作用1.显微镜下观察DC细胞分化良好,流式分析DC细胞的纯度达到85%以上,成熟标记分子表达较高,可用于后续实验研究。2.脾脏提取并分离、提纯淋巴细胞,经流式分析CD8+T细胞纯度达90%以上。3.凋亡细胞染色实验显示,六味地黄组CD8+T细胞对B16细胞的免疫杀伤效果更加显着(P<0.001)。4.CD8+T细胞激活实验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六味地黄丸组的CD8+T淋巴细胞CD69荧光强度增强,其荧光强度增强表示T细胞活化程度升高,因此该结果表明当用六味地黄丸处理过的B16细胞提供抗原时,可以增强CD8+T细胞的活化(P<0.001)。(三)调控Cx43表达及GJIC功能与六味地黄丸增效自杀基因疗法免疫杀伤的相关性1.体内移植瘤组织蛋白印迹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六味地黄丸联合自杀基因疗法组Cx43蛋白表达水平增高(P<0.05);2.体外实验蛋白印迹及免疫荧光实验显示六味地黄组Cx43蛋白表达明显上调,且Cx43蛋白膜定位较明显;荧光传输实验显示六味地黄组B16细胞GJIC功能显着增强,随着浓度增高,荧光染料传输距离越远。3.Cx43抑制剂反证免疫杀伤实验 对照组淋巴细胞对B16杀伤微弱,六味地黄处理组凋亡细胞则明显增多(P<0.001),T细胞杀伤效应明显增强,在使用Cx43抑制剂Gap19-TFA作用后,T细胞杀伤效应明显减弱(P<0.001)。4.Cx43抑制剂反证CD8+T细胞激活实验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六味地黄丸组的CD8+T细胞CD69-FITC荧光强度增强,在用Cx43抑制剂Gap19-TFA阻断GJIC后,CD69-FITC荧光强度明显减弱(P<0.001)。四.结论六味地黄丸联合自杀基因治疗系统具有免疫杀伤的增效作用;其作用机制是六味地黄丸可上调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的Cx43的表达,改善GJIC功能,促进树突状细胞对肿瘤抗原信息的交叉提呈,更强地激活CD8+T细胞以增强其对肿瘤细胞的免疫杀伤效应。

李艾[2](2021)在《氧化铁纳米粒改良的间充质干细胞载体构建及用于脑胶质瘤的靶向治疗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论文采用新型的氧化铁纳米材料来改良天然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载体,在实现对MSCs高效自杀基因重组的同时,利用氧化铁纳米粒降解后的产生的铁离子刺激MSCs上间隙连接蛋白(Connexin,Cx)43的过表达,促进活化的前药代谢物通过间隙连接通道向肿瘤细胞的转运,最终实现对脑胶质瘤细胞的高效选择性旁观者效应杀伤作用,为脑胶质瘤的自杀基因治疗提供一种基于改良干细胞载体的新策略。方法:1.构建基于氧化铁纳米组装链(Magnetosome-like ferrimagnetic iron oxide nanochains,MFIONs)的转染体系用于MSCs高效携载和表达编码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erpes simplex virus thymidine kinase,HSV-tk)自杀基因的质粒DNA(plasmid DNA,p DNA),通过考察表达HSV-tk自杀基因的MSCs(MSCs-tk)的体外死亡率评价自杀效应的效率,筛选获得最优的自杀效应条件;2.通过对MSCs-tk与共培养的C6脑胶质瘤细胞的细胞总死亡率和C6脑胶质瘤细胞的单独死亡率评价体外旁观者效应;3.考察经MFIONs转染后的MSCs的Cx43蛋白表达水平及经MFIONs转染后的MSCs与C6脑胶质瘤细胞间的细胞间隙连接通讯(Gap junctional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GJIC)功能,研究经MFIONs转染后MSCs的Cx43蛋白过表达与其旁观者效应之间的作用关系和作用机制;4.采用体外迁移实验及体内荧光示踪技术考察经MFIONs转染后的MSCs对C6脑胶质瘤细胞的体内外靶向效率;5.通过体内治疗实验评价经MFIONs转染后的MSCs作为自杀基因HSV-tk的靶向递送载体对脑胶质瘤的抑制效果,并初步考察该传递载体用于自杀基因治疗的安全性。结果:1.基于MFIONs的转染体系可以在MSCs上实现高效的基因转染,且在适宜的MFIONs浓度下没有引起明显的细胞毒性。经MFIONs转染HSV-tk自杀基因的MSCs-tk显示出良好的体外自杀效应,最优的自杀条件为连续5天给予浓度为200μg/m L的更昔洛韦(Ganciclovir,GCV)溶液;2.经MFIONs转染的MSCstk显示出良好的旁观者效应,可在体外实现对C6脑胶质瘤细胞的有效杀伤,其作用机制除了依赖于MSCs-tk高效表达自杀基因,有效活化前药为肿瘤细胞毒性药物外,还与MFIONs促进MSCs载体与C6脑胶质瘤细胞间通过GJIC的药物传递有关;3.体外迁移实验中,经MFIONs转染的MSCs载体显示出对C6脑胶质瘤细胞明显的趋向能力;在原位脑胶质瘤大鼠模型的体内,尾静脉注射的经MFIONs转染的MSCs显示出对脑部胶质瘤的高效靶向归巢能力,并可较好的侵袭入胶质瘤组织深部;4.体内治疗实验结果显示,经MFIONs转染后的MSCs载体可以携载HSV-tk自杀基因在体内实现对脑胶质瘤的有效治疗,显着促进脑胶质瘤细胞凋亡,抑制脑胶质瘤组织生长,延长荷瘤大鼠的生存期;5.体内初步安全性评价实验结果显示,通过该传递系统进行自杀基因治疗只对肺组织产生轻微的毒性,对正常脑组织及体内其他主要脏器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采用氧化铁纳米材料不但可以高效转染MSCs,实现对自杀基因的高效携载和表达,还能促进MSCs与肿瘤细胞间通过GJIC的药物传递,提高HSVtk/GCV自杀基因疗法的旁观者效应。因此有望成为一种潜在的干细胞改良手段,实现干细胞作为自杀基因的传递载体对肿瘤的高效靶向治疗。

黄暨生[3](2016)在《木犀草素、芹菜素及槲皮素对黑色素瘤自杀基因治疗的增效研究》文中提出恶性肿瘤是21世纪以来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日新月异的发展,基因治疗对恶性肿瘤的治疗有着重要作用,特别是自杀基因治疗,已经成为继传统治疗手段(如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等)后一种治疗肿瘤最具希望和挑战的措施。本研究通过构建重组慢病毒介导的绿色荧光示踪蛋白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GCV自杀基因治疗系统基因载体,获得重组活病毒并感染人黑色素瘤细胞A375,在确定黄酮类中药活性成分木犀草素、芹菜素及槲皮素对细胞缝隙连接功能(GJIC)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将中药活性成分与自杀基因治疗系统组成联合治疗方案,研究中药活性成分联合自杀基因治疗系统的增效作用,通过本研究探讨将自杀基因联合中药方药活性成分的中西医结合基因治疗肿瘤方案的可行性。一、方法(一)人黑色素瘤细胞A375 HSVl-tk/GCV肿瘤自杀基因治疗系统的构建1绿色荧光蛋白示踪的HSV1-tk/GCV系统重组慢病毒载体的构建设计引物,提取HEK293细胞总RNA, PCR反应扩增tk基因后,产物进行1%琼脂糖凝胶电泳,切胶回收。对tk基因PCR扩增产物及CD511B质粒分别进行双酶切,T4 DNA连接酶连接;将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DH5a,提取质粒。重组质粒使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进行鉴定及序列测定;将构建含有HSV1-tk、GFP融合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质粒命名为pLV-tk/GFP。2人黑色素瘤细胞A375 HSV1-tk/GCV肿瘤自杀基因治疗系统的构建用该重组质粒pLV-tk/GFP与包装质粒共转染包装细胞HEK293T,获得重组活病毒并感染人黑色素瘤细胞A375,用嘌呤霉素筛选获得稳定表达细胞株;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GFP基因的表达,GCV杀伤实验验证tk-GFP基因的活性。将筛选获得稳定表达细胞命名为A375-tk/GFP.(二)木犀草素、芹菜素及槲皮素对人黑色素瘤细胞缝隙连接通讯功能的作用1 MTT法检测人黑色素瘤细胞A375生长曲线。2 MTT法检测0~100μmol/L木犀草素、芹菜素、槲皮素对A375细胞生长的影响,以确定用于研究的药物浓度。3荧光显微镜观察及流式细胞仪荧光示踪法分析缝隙连接通讯(GJIC)功能变化。用预标记双染料传输流式细胞术检测0~20μmol/L木犀草素、0-10μmol/L芹菜素及0~20μmol/L槲皮素对A375细胞GJIC功能的影响,并用荧光显微镜拍照记录实验结果。检测并计算单绿色荧光细胞数量与荧光双阴性细胞数量的比值,作为评价GJIC功能的指标;比值越大表示细胞间形成GJIC功能越强。4 Western Blot检测0~20μmol/L木犀草素、芹菜素及槲皮素对A375细胞缝隙连接蛋白Cx43、Cx26表达的影响,对图像进行扫描分析。(三)木犀草素、芹菜素及槲皮素对人黑色素瘤细胞自杀基因的增效作用1 MTT法检测0、2、5μmol/L GCV对0、20%、40%、60%、80%、100% A375-tk/GFP(tk+)细胞混合A375(tk-)细胞作用72h生长的影响,以确定联合作用GCV浓度和tk+细胞的混合比例。2 MTT法检测杀伤效应。将tk+细胞按20%比例混合tk-细胞接种到96孔板。混合细胞分为空白组、GCV组、木犀草素组、芹菜素组、槲皮素组、木犀草素联合GCV组、芹菜素联合GCV组和槲皮素联合GCV组。培养24h后根据分组给药,72h后以MTT检测各组杀伤效应。3荧光显微镜观察及流式细胞仪PI单染分析细胞凋亡。将tk+细胞按20%比例混合tk-细胞接种到12孔板。混合细胞分为空白组、GCV组、木犀草素组、芹菜素组、槲皮素组、木犀草素联合GCV组、芹菜素联合GCV组和槲皮素联合GCV组。培养24h后根据分组给药,72h后以PI单染,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的情况,并用荧光显微镜拍照记录实验结果。二、结果(一)人黑色素瘤细胞A375 HSVl-tk/GCV肿瘤自杀基因治疗系统的构建1绿色荧光蛋白示踪的HSV1-tk/GCV系统重组慢病毒载体的构建重组慢病毒质粒pLV-tk/GFP分子量约为10.0kb,经限制性酶切鉴定和DNA序列测定分析显示,证明目的基因tk已经成功连接到载体正确位置,测序结果与原始载体序列比对,相应序列100%完全一致,证明携带目的基因HSV1-tk的质粒pLV-tk/GFP构建成功。2人黑色素瘤细胞A375 HSV1-tk/GCV肿瘤自杀基因治疗系统的构建pLV-tk/GFP感染A375细胞用0 .5μg/mL嘌呤霉素维持筛选浓度2周,荧光显微镜观察GFP的表达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多、荧光增强,最终获得重组基因整合到染色体上的稳定表达细胞株,命名为A375-tk/GFP。采用MTT法检测GCV对A375细胞、A375-tk/GFP细胞进行杀伤试验,GCV作用72h的细胞存活率结果显示,GCV对A375-tk/GFP细胞有明显的杀伤作用,而对未感染重组慢病毒的对照组A375细胞无明显细胞毒作用。结果表明重组质粒经包装后产生上清液含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感染细胞后筛选的阳性抗性克隆细胞A375-tk/GFP能正常表达tk/GFP基因,表达产物具有生物活性。(二)木犀草素、芹菜素及槲皮素对人黑色素瘤细胞缝隙连接通讯功能的作用1木犀草素、芹菜素、槲皮素对A375细胞生长有较为明显的抑制效应,6.25~100μmol/L木犀草素、芹菜素及槲皮素对A375细胞杀伤作用呈时间和剂量依赖关系;本研究主要探讨木犀草素、芹菜素及槲皮素通过GJIC或细胞凋亡机制增强对A375-tk/GCV自杀基因治疗系统的旁观者效应,故选用2.5~20μmol/L木犀草素、芹菜素及5~40μmol/L槲皮素进行后续试验。2流式细胞术及Western Blot检测细胞缝隙连接功能和缝隙连接蛋白的表达,结果发现木犀草素、芹菜素及槲皮素可以通过提高肿瘤细胞缝隙连接蛋白的Cx43和Cx26表达水平,促进缝隙连接通讯的功能从而起到与自杀基因治疗系统的协同增效作用,旁观者效应也可能是通过GJIC机制发生的。(三)木犀草素、芹菜素及槲皮素对人黑色素瘤细胞自杀基因的增效作用1 MTT法检测2、5μmol/LGCV对20%~100% A375-tk/GFP细胞混合比例作用72h后,对显着的杀伤作用,为了观察木犀草素、芹菜素及槲皮素联合tk/GCV治疗系统,通过缝隙连接机制或细胞凋亡机制增强对A375-tk/GCV自杀基因治疗系统的旁观者效应,故选用5μmol/L GCV和20% A375-tk/GFP细胞混合比例进行后续实验验。2木犀草素、芹菜素及槲皮素联合tk/GCV组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明显比相应浓度单药组和单纯tk/GCV组高(P<0.05),说明木犀草素、芹菜素及槲皮素联合tk/GCV系统能显着提高tk+和tk-混合细胞对GCV的敏感性。5、10μmol/L木犀草素联合tk/GCV组,5、10、20μmol/L芹菜素联合tk/GCV组,10、20μmol/L槲皮素联合tk/GCV组,Q值均≥1.15,说明5、10μmol/L木犀草素、5、10、20μmol/L芹菜素及10、20μmol/L槲皮素具有协同性增强tk/GCV系统杀伤效应的作用。3 PI单染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显示,各中药活性成分联合tk/GCV组的细胞凋亡率均高于单纯中药活性成分组,PI单染法检测结果各组细胞凋亡率的趋势与MTT结果一致,实验证明,木犀草素、芹菜素及槲皮素对A375-tk/GFP自杀基因治疗系统具有增效作用。三、结论及展望上述实验结果表明:①我们已成功构建了绿色荧光示踪蛋白慢病毒介导的HSV-tk/GCV肿瘤自杀基因治疗系统;②中药活性成分木犀草素、芹菜素及槲皮素可以通过提高缝隙连接蛋白的表达水平促进细胞间缝隙连接功能;③将中药活性成分和自杀基因疗法组成联合治疗方案,对人黑色素瘤自杀基因治疗系统具有协同增效作用。通过对人恶性黑色素瘤治疗的实验研究,表明自杀基因疗法联合中药方药活性成分,能够通过促进缝隙连接机制发挥协同抗肿瘤作用,中药方药活性成分能够提高肿瘤自杀基因治疗的效果。初步证明了建立自杀基因联合中药方药活性成分的中西医结合基因治疗肿瘤方案具有可行性。将中药方药活性成分与肿瘤自杀基因治疗联合,体外实验对自杀基因治疗系统旁杀伤效应的研究结果显示,中药方药活性成分能协同增强肿瘤自杀基因旁杀伤效应的效果,其可能机制与中药方药活性成分通过促进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功能(即缝隙连接机制)发挥作用。进一步可以将其他的中药方药活性成分或旁杀伤效应的其他增效机制,以及体内实验研究做为我们今后研究工作方向的重点。目前肿瘤自杀基因治疗尚未成熟,但通过将祖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联合自杀基因治疗的增效作用的研究、建立及优化工作将大有可为。

林晓亮[4](2014)在《抗前列腺癌p53AIP1基因治疗剂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p53调节的凋亡诱导蛋白1(p53-regulated apoptosis-inducing protein1,p53AIP1)是存在于线粒体上的p53下游通过中断细胞膜电势诱导凋亡的抑癌基因。p53AIP1不仅单独对肿瘤细胞有很强的促凋亡作用,而且同时联合应用p53AIP1与p53时,两者有很好协同促凋亡作用,并且与细胞本身的p53状态无关,其促凋亡作用可能强于p53本身,并且对p53有抗性的肿瘤细胞也有促凋亡作用。前期有报道p53AIP1突变体与散发前列腺癌关系密切,大量临床前期实验证实p53抑癌基因在前列腺癌基因治疗方面作用明显。然而p53在前列腺癌中的突变率明显低于其它癌症,p53AIP1有可能成为前列腺癌治疗的潜在新靶点。研究目的:本实验我们试图探讨p53AIP1基因对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系PC-3M增殖、凋亡、周期、侵袭和迁移的影响,验证p53AIP1基因作为前列腺癌治疗靶基因的可能,为以p53AIP1基因为靶点治疗前列腺癌提供实验依据和借鉴。方法:1.根据pDC316真核载体序列,应用PCR技术在p53AIP1两端引入酶切位点,双酶切p53AIP1基因与pDC316真核载体,利用同尾酶连接法用T4连接酶将p53AIP1基因与pDC316真核载体连接,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DC316-p53AIP1,并进行双酶切、PCR及测序鉴定。2.选取雄激素非依赖性的人前列腺癌细胞系PC-3M,通过转染试剂LipofectamineTM2000将pDC316-p53AIP1转染至PC-3M人前列腺癌细胞,通过Western blot法观测蛋白的表达;CCK-8检测PC-3M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分析肿瘤细胞周期变化和细胞凋亡;TranswellTM实验检测肿瘤细胞的侵袭;TranswellTM实验检测肿瘤细胞的迁移等生物学行为。3.腺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传递由于高的转导效率和直接局部注射安全性一直是肿瘤基因治疗的载体首选,为进一步体内验证p53AIP1在前列腺癌的基因治疗方面的潜能,我们选取AdMax Adenoviral Vector System,将构建的腺病毒穿梭载体pDC316-p53AIP1和腺病毒骨架质粒pBHGloxΔE1,3Cre利用LipofectamineTM2000共转染至腺病毒包装细胞HEK293中,通过Cre-loxP重组酶系统发生定点重组,从而构建了携带p53AIP1的复制缺陷性腺病毒载体。大量扩增病毒后应用氯化铯密度梯度超速离心纯化病毒;采用组织培养半量感染法进行滴度测定;利用Western Blot技术验证腺病毒感染肿瘤细胞后的表达。结果:1.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DC316-p53AIP1,通过PCR、双酶切和测序鉴定,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DC316-p53AIP1。2. Western Blot证明转染细胞PC-3M中p53AIP1蛋白有表达;CCK-8结果显示p53AIP1的转染能抑制前列腺癌细胞PC-3M的增殖(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p53AIP1可使得PC-3M细胞呈现S/G2-M阻滞(P<0.05)且p53AIP1的转染能促进前列腺癌细胞PC-3M的凋亡(P<0.05);TranswellTM侵袭和迁移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表达p53AIP1的PC-3M细胞的侵袭和迁移减少(P<0.05)。3.成功构建了携带p53AIP1复制缺陷型腺病毒,Western Blot证明转染人宫颈癌Hella中p53AIP1蛋白有表达,扩增滴度达3.5×1010pfu/mL。结论:综上所述,通过本实验研究初步发现p53AIP1基因治疗或许能够成为雄激素非依赖性的前列腺癌的有效的治疗手段并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是在临床应用之前,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验证,其中作用机制和动物实验等研究是其研究的重点。因此,我们构建了携带p53AIP1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载体,为接下来的实验奠定坚实的基础。

李迪[5](2014)在《非融合双靶点重组TK-IRES-Tum5腺相关病毒构建及体外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 PCa)持续增长的发病率和持续增加的死亡率是目前非常重要的一个公众问题。目前治疗PCa的方法包括外科手术、放射治疗和内分泌治疗等。但是这些方法对激素非依赖PCa治疗效果不够理想。基因治疗是目前有可能治愈肿瘤的一种方法。本实验构建肿瘤血管内皮抑素功能片段(Tum5)和自杀基因(TK)非融合重组腺病毒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 AAV),AAV感染PCa细胞后持续地表达、分泌Tum5蛋白,阻止肿瘤内部新生血管形成,双靶位治疗PCa。目的:1.构建pAAV-TK、pAAV-Tum5、pAAV-TK-IRES-Tum5、pAAV-Tum5-IRES-TK质粒。2.rAAV-TK、rAAV-Tum5、rAAV-TK-IRES-Tum5、rAAV-Tum5-IRES-TK病毒颗粒的包装、浓缩、纯化与鉴定。3.基因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TK、rAAV-Tum5、rAAV-TK-IRES-Tum5、rAAV-Tum5-IRES-TK的体外功能实验。方法:1.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将Tum5和HSV-TK基因克隆入pIRES-MCS的不同位点,构建pAAV-TK、pAAV-Tum5、pAAV-TK-IRES-Tum5、pAAV-Tum5-IRES-TK质粒,通过酶切鉴定载体质粒正确。2.采用HEK293细胞包装病毒AAV Help free系统转染;采用氯仿-PEG/NaCl-氯仿抽提分离、浓缩和纯化病毒。3.培养人前列腺癌细胞(PC3)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通过荧光显微镜、实时定量PCR、Western blot检测病毒感染效率,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状况,通过流式细胞仪和MTT法观察细胞的凋亡情况和细胞周期变化。结果:1.成功构建pAAV-TK、pAAV-Tum5、pAAV-TK-IRES-Tum5、pAAV-Tum5-IRES-TK质粒。成功得到浓缩的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Tum5、 rAAV-TK、rAAV-Tum5-IRES-TK、rAAV-TK-IRES-Tum5。2.rAAV-Tum5、rAAV-TK、rAAV-Tum5-IRES-TK、rAAV-TK-IRES-Tum5均能够顺利感染PC3及HUVEC细胞,并能够表达目的蛋白,Tum5蛋白能够抑制HUVEC的成管能力,促进HUVEC凋亡,转染TK基因的PC3细胞凋亡细胞比例要远大于对照组。结论:所构建的AAV-TK-IRES-Tum5重组腺相关病毒可以感染PC3及HUVEC细胞并能够表达目的蛋白。Tum5蛋白抑制了HUVEC的成管能力并促进凋亡,TK基因促进了PC3细胞的凋亡,为进一步的体内实验奠定基础。

詹杨[6](2013)在《靶向性腺病毒介导的肿瘤自杀基因治疗的应用和甲基硒醇前药与MDV3100在去势抵抗型前列腺癌中联合应用的研究》文中认为1.靶向性腺病毒介导的肿瘤自杀基因治疗的应用自杀基因疗法是将病毒或细菌的基因引入肿瘤细胞,利用该自杀基因编码的特异性酶将无毒性药物转化为对细胞有毒性的药物,杀死肿瘤细胞,这是一种有效的肿瘤基因治疗的方式。影响自杀基因疗效的最关键问题就是选择一个合适的载体将自杀基因转导至靶细胞。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血清型5(Ad5)是目前肿瘤基因治疗中应用最多的病毒载体。虽然Ad5载体显示了很好的基因转移能力,但细胞表面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受体(coxsackie-adenovirus receptor, CAR)表达量的差异将严重影响病毒的转导效率,因为CAR是Ad5与细胞结合的关键位点,它介导病毒与细胞的结合及细胞对病毒的内吞作用。研究表明很多肿瘤细胞缺乏CAR,因此这将是以Ad5为载体的肿瘤基因治疗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大量研究表明基因改造的方法可提高Ad5在缺乏CAR的肿瘤细胞中的病毒嗜向性,因此这也是一个有潜力的可提高肿瘤自杀基因治疗的策略。研究表明暴露在knob外表面的HI-loop是一个加入外源氨基酸序列的良好位点,但是Ad5全基因组约36kb,很难直接向其中加入只编码几十个氨基酸的碱基序列,因此,本论文中我们希望通过穿梭质粒和特殊的酶切位点,将外源靶向性序列先插入到穿梭载体中,然后通过体外连接就可以将其放入Ad5载体HI-loop中。同时,该Ad5中可引入一个报告基因,用于检测HI-loop中放入靶向性序列后,病毒的转导效率。同时为提高肿瘤自杀基因治疗的效果,可以采用双自杀基因联合应用的方式提高疗效。HSV-TK/GCV系统是最常用的自杀基因系统,它能通过诱导产生有毒性的三磷酸GCV杀死肿瘤细胞,同时可以通过旁观者效应杀死邻近未表达TK基因的肿瘤细胞,但不同的细胞其细胞间隙间隙通讯连接(gapjunctionalintercellularcommunication,GJIC)的能力不同,因此该系统在不同细胞间的旁观者效应具有很大差异。Coli.NTR/CB1954系统则是通过诱导DNA交联的方式快速地杀死肿瘤细胞,它可同时杀伤增殖细胞和非增殖细胞。此外,Coli.NTR基因介导的CB1954代谢产物本身具有膜渗透性,所以Coli.NTR/CB1954系统的旁观者效应不需要依赖于GJIC。因此将HSV-TK/GCV系统和Coli.NTR/CB1954系统在同一个载体中联合应用,两个系统的作用模式可以互相补充,增加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研究表明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只在肿瘤细胞中表达,且hTERT启动子在~90%的肿瘤细胞中活性升高,而在正常细胞中活性极低,因此,为增加肿瘤自杀基因治疗的安全性和特异性,可使用hTERT基因的启动子作为肿瘤特异性启动子调节自杀基因的表达。在本论文中,我们建立了一个简单且易操作的Ad5载体平台,利用该平台将具有靶向性的Arg-Gly-Asp(RGD)基序加入Ad5的HI-loop区域以此增加Ad5的特异靶向性,同时在平台中加入报告基因以检测载体的基因传递能力。结果表明利用该平台得到的Ad-RGD-Luc可显着增加对CAR低表达的肿瘤细胞的转染效率。随后,我们用hTERT启动子调控的双自杀基因HSV-TK和Coli.NTR取代报告基因并用于肿瘤的自杀基因治疗。结果表明与传统的Ad5相比,靶向腺病毒(Ad-RGD-hT-TK/NTR)介导的双自杀基因治疗体外可显着降低肿瘤细胞的存活率,尤其是在CAR低表达而αⅤβ3高表达的肿瘤细胞ZR-75-30中,可将细胞的存活率由48%降低至9.8%。体内实验中,在肿瘤细胞ZR-75-30荷瘤鼠模型中,相比于常规Ad5携带的双自杀基因治疗,使用靶向性腺病毒载体可大幅提高自杀基因疗法的效果,该系统(Ad-RGD-hT-TK/NTR/GCV+CB1954)可在降低前药剂量的同时显着降低肿瘤体积,其体积只是常规病毒组的47.2%,仅是对照组的10.3%。与此同时,荷瘤鼠生存期实验表明相比于常规腺病毒系统,靶向性腺病毒系统可将荷瘤鼠生存期提高约35%。与此同时,肝脏病理切片结果显示Ad-RGD-hT-TK/NTR/GCV+CB1954系统不会对脏脏组织产生损伤。综上所述,这种靶向性腺病毒介导的hTERT启动子调控的双自杀基因治疗策略对CAR低表达的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有前景的治疗方式。2.甲基硒醇前药与MDV3100在去势抵抗型前列腺癌中联合应用雄激素剥夺疗法(androgen-deprivation therapy, ADT)是治疗晚期和转移型前列腺癌的主要方法。但患者经ADT治疗后,肿瘤会不可逆地发展为去势抵抗型前列腺癌(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CRPC),这是前列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大量数据表明AR信号通路的再活化是引起CRPC的主要原因,这促使了AR靶向性药物的研究开发,这其中包括FDA批准的用于治疗转移性CRPC的第二代AR拮抗剂--MDV3100。MDV3100对AR的亲和性比第一代AR拮抗剂比卡鲁胺高5-8倍,III期临床结果显示MDV3100可延长化疗后CRPC患者的生存时间,但MDV3100延长患者的平均生存期只有4.8个月,且经过一段时期治疗后,大多数在治疗初期对此药耐受良好的患者会对该药物产生耐药性,因此发展一种有效的可提高MDV3100治疗效果的治疗方式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已发现多种经AR mRNA可变剪切产生的AR剪切突变体(AR-Vs)。AR-Vs虽缺失配体结合的LBD结构域,但含有具有转录活性的NTD和具有DNA结合功能的DBD结构域,这使得AR-Vs能在缺乏雄激素的条件下,以非配体依赖的方式激活AR转录,显示调节基因表达的持续活性,这也是前列腺癌发展成为CRPC的机制之一。现已在多数CRPC肿瘤样本中检测出AR-Vs。且相比于激素水平正常的前列腺癌,CRPC肿瘤样本中AR-Vs的表达水平明显上升。MDV3100的作用机理是与雄激素竞争性结合AR-LBD,由于AR-Vs中不存在LBD,所以MDV3100极有可能对AR-Vs无效。最新研究表明在内源性表达的AR-FL和AR-Vs的CRPC细胞中AR-Vs不仅可通过持续活性发挥转录调节作用,同时具有AR-Vs特异的转录基因谱可调节AR-Vs特异的靶基因,进而刺激非雄激素依赖的细胞生长。与此同时,研究表明MDV3100在前列腺癌细胞VCaP细胞及LNCaP支系细胞中治疗可促进细胞中AR-Vs的表达。正因为AR-Vs的这些特点,使得MDV3100对AR-Vs无法产生抑制作用,造成CRPC患者对MDV3100产生耐药性。因此,将以AR-Vs为靶向的药物与MDV3100联合应用或许能成为一种可行的克服MDV3100耐药性同时提高MDV3100治疗效果的方式。甲基硒醇是一种具有抗癌作用的甲基硒类化合物的活化代谢产物,研究表明两种甲基硒醇前药,甲基硒酸(MSA)和甲基硒代半胱氨酸(MSC)可在前列腺癌的治疗中发挥作用。已有实验结果表明在前列腺癌细胞中MSA给药3hr后就可检测到AR-FL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而AR mRNA的稳定性却没有降低,这说明AR基因的转录抑制有可能是造成AR mRNA表达降低的原因。因为AR-Vs是由AR基因的剪切突变产生的,但它与AR-FL使用相同的启动子,因此抑制AR基因的转录也就有可能抑制AR-Vs的转录和表达。因为MSC代谢为甲基硒醇的过程需要有活性的β-裂解酶(β-lyase)的参与,而β-裂解酶只在肝脏和肾脏中表达,而在前列腺中不表达,所以MSC只能用于动物体内实验。因此,我们预测MSA和MSC这两种甲基硒醇前药可以下调AR-Vs的表达,进而提高MDV3100治疗效果。本论文证明MSA可在转录起始阶段抑制AR基因的转录和AR启动子的活性,同时抑制AR-Vs的表达及活性,且该抑制作用不依赖于雄激素的诱导。在CRPC细胞中,MSA和MDV3100联合给药不仅可显着抑制AR信号通路,而且能协同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MSA和MDV3100的协同作用不仅体现在表达AR-Vs的细胞中同时也发生在只表达AR-FL的细胞,这可能是两种药物在不同的步骤上阻止AR信号通路作用的结果。此外,外源表达AR-FL或AR-V7可以弱化联合给药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表明下调AR-FL和AR-Vs是MSA和MDV3100联合给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机制。虽然体内实验表明MSA可以下调AR-FL和AR-Vs蛋白的表达及抑制肿瘤生长,但与MDV3100联合用药时,并不能提高二者的抗肿瘤效果。但另一个甲基硒醇前药MSC却能显着提高MDV3100的抗肿瘤效果。体内实验中MSA与MDV3100无联合瘤效果的原因可能是二者之间会发生化合反应,而这种化合反应很可能是由于治疗方案造成的,因为我们将二者在高浓度下混合后再给药,可能造成了二者的结合。尽管如此,本论文的结果依旧表明甲基硒醇类前药可提高MDV3100的抑瘤效果。综上所述,在本论文中,我们首次提出了一个合理设计的可通过联合给药方式提高MDV3100疗效的方案,证明通过甲基硒醇前药可下调AR-FL及AR-Vs的活性进而提高MDV3100的抑瘤效果。我们的研究结果为临床上评估甲基硒醇前药与MDV3100联合用药治疗CRPC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高吉[7](2013)在《RNAi沉默CCR2基因对人高转移性前列腺癌细胞株PC-3M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作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是一种常见的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率居第二位。前列腺癌发现时往往已经发生了转移,导致治疗无效。据报道,肿瘤细胞所产生的趋化因子与肿瘤的发生和转移扩散密切相关。我们的团队曾发现和报道了,趋化因子CCL2(Chemokine (C-C Motif) Ligand2)参与了前列腺癌的生长和侵袭。而CCR2(C-C chemokine receptor type2)作为CCL2介导细胞作用的重要受体,我们进一步推测,CCR2的高表达也是导致前列腺癌的发生和转移的重要分子。鉴于此,利用RNA干涉(RNAinterference,RNAi)技术,我们构建了重组质粒pGCSi-CCR2,使它特异地抑制CCR2的表达,并研究利用RNA干扰技术降低CCR2表达观察PC-3M细胞的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的影响。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的结果显示,转染质粒pGCSi-CCR2能够有效抑制PC-3M中CCR2的表达。MTT和TUNEL实验证明,PC-3M转染质粒pGCSi-CCR2后细胞增殖的速度明显变慢,并且细胞的凋亡率显着增加。而正如预期所料,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表明干涉CCR2也减少了PC-3M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机制研究发现,干涉CCR2表达调控了一些参与肿瘤的生长和转移的分子,包括c-Myc、cyclin D、Bcl-2、Bax、Caspase-3、MMP2和MMP9基因。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对于前列腺癌细胞系PC-3M的增殖和侵袭,CCR2的表达是至关重要的。CCR2可能是一个有前途的分子靶点,用于在预防和治疗前列腺癌的生长和转移。

王金辉[8](2013)在《基于hTERT启动子的表达Apoptin基因重组腺病毒对前列腺癌细胞的体内、外抑制作用研究》文中指出如其它癌症一样,前列腺癌是一个复杂的疾病,不同的治疗方法在特殊的患者群体中会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在美国每年大约有29,000名前列腺癌患者死于转移性疾病,因此需要探寻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来控制前列腺癌的进展,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有效地治疗前列腺癌的方法,其显示了巨大的发展优势。腺病毒载体用于癌基因传递最为广泛;而特异性和疗效是这个治疗方法的主要瓶颈。在现有的腺病毒技术中,实用的具有条件复制型腺病毒(CRCAs)提供了一个最佳的方法。在我们以前的研究中,利用RAPAd.I系统,我们构建了一个双特异性重组腺病毒,Ad-hTERTp-E1a-Apoptin是由肿瘤特异性启动子hTERTp和特异性抗癌基因Apoptin组成。这个条件复制型腺病毒的主要作用是具有抑制肿瘤特异性生长和肿瘤特异性复制。细胞凋亡经常使人类肿瘤细胞受损,它是一个重要的化疗诱导的肿瘤细胞死亡的机制。因此,对于癌症的治疗,细胞凋亡通过对促凋亡和抗凋亡蛋白的调节可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和有效的方法。Apoptin是一种来源于鸡贫血病毒的蛋白,它可以诱导许多变形的细胞发生凋亡,而对正常细胞没有作用。hTERT启动子在大多数人类癌症中显示出了较高活性,而非宿主组织。它被认为是一个理想的肿瘤特异性溶瘤腺病毒调节器,hTERT启动子可以用于控制病毒基因调节,如腺病毒中的E1A基因,它可以限制溶瘤腺病毒在恶性细胞和组织中的复制,双特异性腺病毒启动子可以调节E1A在多种刺激下做出表达。肿瘤特异性启动子既能允许肿瘤特异性复制和调节E1A基因表达,也可以在一些肿瘤细胞复制。然而,这些病毒启动子元素结合成一个单一的病毒来调节E1A表达和病毒复制,hTERT启动子在超过90%的肿瘤中表达,其使用溶瘤病毒,结合这两种功能在广泛的人类肿瘤和肿瘤细胞群都有可能诱发溶瘤细胞的活动。在最近几年,基于使用溶瘤腺病毒的肿瘤基因治疗已被广泛用于临床前和临床试验。本研究探讨基于hTERT启动子的表达Apoptin溶瘤腺病毒Ad-hTERTp-E1a-Apoptin对前列腺癌细胞的体内、外抑制作用。通过对感染重组腺病毒的前列腺癌细胞PC-3和RM-1运用96hMTT法,检测了重组腺病毒Ad-hTERTp-E1a-Apoptin对前列腺癌细胞PC-3和RM-1的抑制作用;分别应用AO/EB染色法、DAPI染色法、AnnexinV检测法对感染重组腺病毒48h的PC-3和RM-1进行相应的染色,分析了Ad-hTERTp-E1a-Apoptin对前列腺癌细胞PC-3和RM-1的抑制方式;通过Caspase检测方法测定了重组腺病毒对前列腺癌细胞PC-3和RM-1的抑制方式。结果显示:除Ad-CMV-EGFP外,Ad-hTERTp-E1a-Apoptin、Ad-CMV-Apoptin和Ad-hTERTp-E1a-EGFP均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前列腺癌细胞PC-3和RM-1的抑制作用,其中Ad-hTERTp-E1a-Apoptin、Ad-hTERTp-E1a-EGFP的抑制作用普遍强于Ad-CMV-Apoptin3倍(P<0.05);且Ad-hTERTp-E1a-Apoptin抑制作用具有一定时效和剂效关系趋势,48h抑制效率最佳。Ad-hTERTp-E1a-Apoptin可通过诱导凋亡途径抑制前列腺癌细胞PC-3和RM-1的增殖,致PC-3和RM-1细胞磷脂膜外翻、细胞核皱缩、细胞膜通透性增加、Caspase酶活性增强。在动物模型实验中,显示Ad-hTERTp-E1a-Apoptin可明显抑制肿瘤的生长和延长动物的寿命,提示Ad-hTERTp-E1a-Apoptin在前列腺癌基因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岳乔红,殷缨,郝晓柯,胡兴斌,程晓东,杨柳,苏明权[9](2011)在《FCY1/HSV-TK双自杀基因体系对前列腺癌杀伤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构建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启动子调控表达的FCYl/TK双自杀基因表达载体,观察其对前列腺癌细胞LNCaP、PC-3的杀伤作用及在荷瘤裸鼠体内的抑瘤作用。方法 PCR扩增基因组DNA中PSMA启动子,利用基因重组的方法,替换真核表达载体plRES中的CMV启动子,再将自杀基因FCYl和HSV-TK分别克隆于载体plRES的两个多克隆位点,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PSMA-IRES-FCYl-TK。将该载体转染LNCaP、PC-3细胞,用RT-PCR的方法检测其转录,用MTT法检测前体药物5-氟胞嘧啶、丙氧鸟苷单一或联合使用对转染后的LNCaP、PC-3细胞的杀伤作用。将稳定转染双自杀基因表达载体的前列腺癌细胞注射入荷瘤裸鼠皮下,同时设立对照,计算肿瘤体积,观察生存状态。结果成功构建pPSMA-IRES-FCYl-TK双自杀基因表达载体,经脂质体转染LNCaP、PC-3细胞后,RT-PCR检测到FCYl和TK基因均有转录。MTT法检测表明5-FC与GCV联合使用,其细胞生长抑制率明显高于单独使用5-FC、GCV(P<0.05)组。荷瘤裸鼠体内抑瘤试验显示:去势与双自杀基因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瘤体体积略有下降,双自杀基因联合治疗组死亡率下降明显。结论 pPSMA-IRES-FCYl-TK的双自杀基因体系对前列腺癌细胞及荷瘤裸鼠肿瘤的杀伤作用,明显优于单自杀基因体系。

魏玲,宋现让,孙菊杰,王兴武,宋宝,郑燕[10](2010)在《前列腺癌HRE.CArG.HSV-TK重组腺病毒载体基因放射治疗的体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HRE.CArG.HSV-TK重组腺病毒载体Ad.HRE.CArG.HSV-TK联合放射对体外培养的前列腺癌细胞LNCaP和PC-3生长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50 MOI重组腺病毒体外转导细胞,Real–timeRT-PCR检测TK基因mRNA表达水平,MTT法检测腺病毒转导联合放射对常氧(37℃,19%氧气,5%二氧化碳)和乏氧(37℃,0.5%氧气,5%二氧化碳)状态下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AnnexinV-FITC染色)。结果 50MOI腺病毒体外转导细胞48 h后,TK 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乏氧和/或放射处理后TK mRNA表达增加更显着。腺病毒体外转导和/或联合射线照射后,细胞抑制率显着增加并可介导细胞凋亡(P<0.05)。乏氧处理时上述效应更明显。结论腺病毒载体联合放射可显着抑制体外人前列腺癌细胞生长并诱导凋亡,为前列腺癌进一步的基因-放射治疗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HSV-TK/GCV体系对前列腺癌PC-3m细胞杀伤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SV-TK/GCV体系对前列腺癌PC-3m细胞杀伤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六味地黄丸增效小鼠黑色素瘤HSV-tk/GCV自杀基因疗法的免疫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章 恶性黑色素瘤概述
    第二章 肿瘤自杀基因疗法研究进展
        一、自杀基因
        二、旁杀伤效应
        三、旁杀伤效应的机制研究
    第三章 缝隙连接通讯及Cx43蛋白的相关研究
        一、缝隙连接通讯
        二、缝隙连接通讯与旁观者效应
        三、缝隙连接通讯与免疫系统
        四、缝隙连接通讯与抗原交叉提呈
    第四章 中医学对肿瘤的认识
    第五章 六味地黄丸的相关研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体内实验检测六味地黄丸对自杀基因增效的旁观者效应的免疫机制
        第一节 实验材料
        第二节 实验方法
        一、细胞培养方法
        二、CCK8法检测GCV、六味地黄丸对B16、B16-tk~+细胞生长影响
        三、体内移植瘤检测六味地黄丸对自杀基因疗法的增效作用
        四、数据处理
        第三节 实验结果
        一、CCK8法检测GCV对B16、B16-tk~+细胞生长影响
        二、CCK8法检测六味地黄丸对B16、B16-tk~+细胞生长影响
        三、体内移植瘤检测六味地黄丸对自杀基因疗法的增效作用
        第四节 讨论
    第二章 体外实验检测六味地黄丸对自杀基因疗法免疫杀伤效应的增效作用
        第一节 实验材料
        第二节 实验方法
        一、DC细胞培养及纯度、成熟度检测
        二、CD8+ T细胞分离及纯度检测
        三、六味地黄丸对CD8+ T细胞杀伤B16细胞的影响
        四、数据处理
        第三节 实验结果
        一、DC细胞培养及纯度、成熟度检测
        二、CD8+T细胞分离及纯度检测
        三、六味地黄丸对CD8+ T细胞杀伤B16细胞的影响
        第四节 讨论
    第三章 调控Cx43表达及GJIC功能与六味地黄丸增效自杀基因疗法免疫杀伤的相关性
        第一节 实验材料
        第二节 实验方法
        一、检测B16肿瘤组织Cx43蛋白表达
        二、肿瘤细胞Cx43表达及GJIC功能
        三、抑制Cx43对免疫杀伤的影响
        四、数据处理
        第三节 实验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2)氧化铁纳米粒改良的间充质干细胞载体构建及用于脑胶质瘤的靶向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全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章 氧化铁纳米粒用于MSCs高效携载和表达自杀基因
    1.1 仪器与试剂
        1.1.1 仪器
        1.1.2 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MFIONs用于MSCs的基因转染
        1.2.2 体外自杀效应
        1.2.3 体外旁观者效应
    1.3 实验结果与讨论
        1.3.1 基于 MFIONs 的转染体系用于 MSCs 的基因转染
        1.3.2 体外自杀效应
        1.3.3 体外旁观者效应考察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氧化铁纳米粒诱导Cx43 过表达改善GJIC功能并促进旁观者效应
    2.1 仪器与试剂
        2.1.1 仪器
        2.1.2 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MFIONs对 MSCs及 C6 脑胶质瘤细胞上Cx43 表达的影响
        2.2.2 MFIONs对 MSCs与 C6 脑胶质瘤细胞间GJIC的影响
        2.2.3 MFIONs诱导的Cx43 过表达对GJIC功能的影响
        2.2.4 MFIONs诱导的Cx43 过表达对旁观者效应的影响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MFIONs促进Cx43 过表达
        2.3.2 MFIONs诱导的Cx43 过表达促进GJIC功能
        2.3.3 MFIONs诱导的Cx43 过表达促进旁观者效应
        2.3.4 GJIC功能影响旁观者效应的有效发挥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MFIONs改良MSCs的肿瘤靶向递送载体的构建
    3.1 仪器与试剂
        3.1.1 仪器
        3.1.2 试剂
        3.1.3 实验动物
    3.2 实验方法
        3.2.1 体外肿瘤细胞趋向实验
        3.2.2 静脉注射的经MFIONs改良的MSCs的体内分布
        3.2.3 腹腔注射的GCV的颅内分布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MFIONs提高MSCs在体外对C6 脑胶质瘤细胞的趋向性
        3.3.2 MFIONs促进MSCs在体内向脑胶质瘤靶向归巢
        3.3.3 腹腔注射的GCV的颅内分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体内治疗实验及初步的安全性评价
    4.1 仪器与试剂
        4.1.1 仪器
        4.1.2 试剂
        4.1.3 实验动物
    4.2 实验方法
        4.2.1 体内抗肿瘤疗效研究
        4.2.2 短期安全性评价试验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体内抗肿瘤疗效研究
        4.3.2 短期安全性评价试验
    4.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间充质干细胞的肿瘤归巢特性及其肿瘤靶向治疗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木犀草素、芹菜素及槲皮素对黑色素瘤自杀基因治疗的增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第一章 肿瘤基因治疗概述
        一、 基因沉默疗法
        二、 抑癌基因疗法
        三、 免疫基因疗法
        四、 自杀基因治疗
        五、 抗肿瘤血管生成基因疗法
        六、 肿瘤多药耐药基因疗法
    第二章 肿瘤自杀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一、 自杀基因及自杀基因治疗系统
        二、 自杀基因疗法的旁杀伤效应及机制
        三、 肿瘤自杀基因疗法的增效方法
    第三章 中医学对肿瘤的认识及治疗法则
    第四章 木犀草素、芹菜素及槲皮素药理作用及抗肿瘤作用
        一、 木犀草素与肿瘤的相关研究
        二、 芹菜素与肿瘤的相关研究
        三、 槲皮素与肿瘤的相关研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人黑色素瘤细胞HSV1-tk/GCV肿瘤自杀基因治疗系统的构建
        第一节 材料
        第二节 方法
        一、 RT-PCR扩增人tk读码框
        二、 慢病毒载体质粒pLV-tk/GFP的构建和鉴定
        三、 细胞培养、传代、冻存、复苏
        四、 重组慢病毒的包装与感染
        五、 A375细胞感染及稳定表达株的筛选
        六、 A375-tk/GFP活性检测
        七、 统计分析
        第三节 结果
        一、 绿色荧光蛋白示踪的HSV1-tk/GCV系统重组慢病毒载体的构建
        二、 A375细胞感染及稳定表达株的筛选
        三、 A375-tk/GFP活性检测
        第四节 讨论
        一、 绿色荧光蛋白示踪的HSV1-tk/GCV系统重组慢病毒载体的构建
        二、 人黑色素瘤细胞A375 HSV1-tk/GCV肿瘤自杀基因治疗系统的构建
    第二章 木犀草素、芹菜素及槲皮素对人黑色素瘤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的作用
        第一节 材料
        第二节 方法
        一、 A375生长曲线绘制
        二、 木犀草素、芹菜素及槲皮素对A375的生长的影响
        三、 荧光示踪法和流式细胞技术观察GJIC功能
        四、 Western Blot检测Cx43、Cx26表达
        五、 统计方法
        第三节 结果
        一、 A375细胞的增殖测定
        二、 木犀草素、芹菜素及槲皮素对A375的生长的影响
        三、 荧光示踪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药物对A375细胞GJIC功能的影响
        四、 Western Blot检测Cx43、Cx26表达
        第四节 讨论
    第三章 木犀草素、芹菜素及槲皮素对人黑色素瘤细胞自杀基因的增效作用
        第一节 材料
        第二节 方法
        一、 确定tk混合比例
        二、 检测木犀草素、芹菜素及槲皮素对自杀基因治疗系统的增效作用
        三、 PI单染法检测细胞凋亡
        四、 统计分析
        第三节 结果
        一、 确定tk混合比例
        二、 检测木犀草素、芹菜素及槲皮素对自杀基因治疗系统的增效作用
        三、 PI单染法检测细胞凋亡
        第四节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Ⅰ:本论文中使用的缩略语
    附件Ⅱ:pLXSN-tk质粒中tk基因测序图
    附件Ⅲ: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相关论文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详细摘要

(4)抗前列腺癌p53AIP1基因治疗剂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p53AIP1 作为前列腺癌治疗靶基因的功能验证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携带 p53AIP1 基因的重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载体的构建、鉴定及其表达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5)非融合双靶点重组TK-IRES-Tum5腺相关病毒构建及体外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1 前列腺癌
    2 腺相关病毒载体
    3 自杀基因
    4 肿瘤特异性血管生成抑制因子
    5 IRES(internal ribosomes entrysite)序列
实验一 含 HSV-TK 及 TUM5 基因的非融合重组腺相关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重组腺相关病毒的包装、纯化、浓缩、鉴定及滴度检测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重组的腺相关病毒体外细胞实验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6)靶向性腺病毒介导的肿瘤自杀基因治疗的应用和甲基硒醇前药与MDV3100在去势抵抗型前列腺癌中联合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靶向性腺病毒介导的肿瘤自杀基因治疗的应用
    第一节 前言
        1.1 肿瘤的基因治疗
        1.2 自杀基因疗法
        1.2.1 自杀基因疗法
        1.2.2 自杀基因系统
        1.2.3 双自杀基因联合应用
        1.3 自杀基因治疗的载体
        1.3.1 基因治疗的载体
        1.3.2 腺病毒作为基因治疗载体
        1.3.3 腺病毒载体的靶向性改造
        1.4. 自杀基因表达的调控
        1.4.1 肿瘤特异性启动子
        1.4.2 端粒酶逆转录酶启动子(hTERT)
    第二节 论文设计
        2.1 论文思路
        2.1.1 靶向性腺病毒载体
        2.1.2 双自杀基因联合应用
        2.1.3 肿瘤特异性启动子 hTERT 调控自杀基因的表达
        2.2 论文目的
        2.3 实验设计
        2.3.1 实验方案
        2.3.2 实验流程
    第三节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细胞、质粒、病毒和动物
        3.1.2 主要试剂及抗体
        3.1.3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靶向性腺病毒载体平台的构建及鉴定
        3.2.2 重组腺病毒的包装、扩增、纯化、定量及鉴定
        3.3 流式细胞仪检测 CAR 及整合素αvβ3 和αvβ5
        3.4 荧光素酶活性的检测
        3.5 靶向性双自杀基因及其前药在体外对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
        3.6 靶向性双自杀基因及其前药对于荷瘤鼠肿瘤生长的影响
        3.7 靶向性双自杀基因及其前药对于荷瘤裸鼠肝组织的影响
    第四节 结果与讨论
        4.1 靶向性 Ad5 载体平台的建立及靶向性腺病毒的获得
        4.1.1 Ad5 载体平台的建立
        4.1.2 穿梭质粒的构建
        4.1.3 腺病毒质粒 pAd-RGD-Luc 的构建及鉴定
        4.1.4 重组腺病毒的 Ad-Luc 和 Ad-RGD-Luc 的获得及鉴定
        4.2 靶向性腺病毒 AD-RGD-LUC 在 CAR-缺陷的肿瘤细胞中的作用
        4.3 携带双自杀基因的靶向腺病毒在肿瘤自杀基因治疗中的作用
        4.3.1 携带双自杀基因的靶向腺病毒的获得及鉴定
        4.3.2 携带双自杀基因的靶向性腺病毒在体外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4.3.3 携带双自杀基因的靶向性腺病毒在体内抑制肿瘤生长
        4.3.4 携带双自杀基因的腺病毒对肝脏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二章 甲基硒醇前药与 MDV3100 在去势抵抗型前列腺癌中的联合应用
    第一节 背景知识
        1.1 前列腺癌
        1.1.1 前列腺癌的发病率
        1.1.2 前列腺癌的诊断
    1.2 雄激素与雄激素受体
        1.2.1 雄激素
        1.2.2 AR 的结构与功能
        1.2.3 雄激素信号通路
        1.2.4 非雄激素依赖的 AR 信号通路
        1.3 前列腺癌的激素治疗
        1.4 去势抵抗型前列腺癌(CRPC)
        1.4.1 CRPC 的发生及产生机制
        1.4.2 CRPC 的治疗
        1.4.3 靶向 AR 信号通路的新药
    第二节 论文设计
        2.1 论文思路
        2.1.1 MDV3100 对 CRPC 患者的治疗
        2.1.2 AR-Vs 对 MDV3100 的耐药性的产生
        2.1.3 甲基硒醇前药对前列腺癌的治疗作用
        2.1.4 甲基硒醇前药与 MDV3100 联合用药的可能性
        2.2 论文目的
        2.3 实验设计
        2.3.1 实验方案
        2.3.2 实验流程
    第三节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试剂及器材
        3.1.1 细胞和质粒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实时定量 PCR (RT-PCR)
        3.2.2 核连缀转录检测 (Nuclear Run-on)
        3.2.3 报告基因检测
        3.2.4 细胞生长检测
        3.2.5 药物相互作用联合指数
        3.2.6 裸鼠 22Rv1 肿瘤模型及体内实验
        3.2.7 定量 ELISA 检测血清中 PSA
        3.2.8 薄层色谱
        3.2.9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MALDI-TOF MS)
        3.2.10 AR N-末端和 C-末端二聚作用检测
        3.2.11 统计分析
    第四节 结果与讨论
        4.1 MSA 对 AR-FL 和 AR-Vs 的表达及活性的作用
        4.1.1 MSA 抑制 AR 基因的转录
        4.1.2 MSA 抑制 AR-Vs 蛋白和 mRNA 的表达
        4.1.3 MSA 对非雄激素依赖的 AR 活性的抑制作用
        4.2 MSA 和 MDV3100 在体外的联合作用
        4.2.1 MSA 增强 MDV3100 对 AR 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
        4.2.2 MSA 增强 MDV3100 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4.2.3 下调 AR-FL 和 AR-VS 是联合给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重要作用机制
        4.3 MSC 和 MDV3100 在荷瘤裸鼠体内的联合作用
        4.3.1 联合给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4.3.2 联合给药抑制血清中 PSA 浓度
        4.3.3 联合给药抑制瘤内 AR-FL 及 AR-Vs 蛋白的表达
        4.3.4 MDV3100 与 MSA 的化合反应
        4.4 MDV3100 对 AR 二聚作用的影响
        4.4.1 MDV3100 在体内和体外均下调 AR-FL 的表达
        4.4.2 MDV3100 抑制 AR 的二聚作用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7)RNAi沉默CCR2基因对人高转移性前列腺癌细胞株PC-3M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作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文献回顾
    1.1 前列腺癌的研究进展
        1.1.1 基因治疗
        1.1.2 基因治疗前列腺癌
        1.1.3 基因治疗未来的发展
    1.2 RNAi 与基因治疗
        1.2.1 RNAi 的作用机制
        1.2.2 siRNA 在抗肿瘤中可能扮演的角色
        1.2.3 siRNA 技术在癌症治疗方面的发展
        1.2.4 RNAi 技术的不足之处
    1.3 CCL2 的生物学效应
        1.3.1 CCL2 概要
        1.3.2 CCL2 的表达
        1.3.3 CCL2 的功能
        1.3.4 CCL2 在前列腺癌中的作用
        1.3.5 CCL2 在肿瘤中作用的冲突报道
        1.3.6 CCR2——CCL2 的功能性受体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和设备
        2.1.1 主要试剂及配制方法
        2.1.2 质粒
        2.1.3 实验细胞株
        2.1.4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特异性干涉人 CCR2 mRNA 的siRNA 真核表达载体 pGC siRNA- CCR227
        2.2.2 复苏细胞方法
        2.2.3 细胞冻存
        2.2.4 细胞培养与传代
        2.2.5 细胞转染
        2.2.6 MTT 实验检测细胞增殖
        2.2.7 划痕试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
        2.2.8 Transwell 检测细胞侵袭能力
        2.2.9 RT-PCR 方法检测细胞中 mRNA 的表达
        2.2.10 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蛋白表达
        2.2.11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重组质粒 pGCSi-CCR2 的构建
    3.2 PC-3M 细胞的转染效率和 CCR2 的干涉效率
        3.2.1 PC-3M 细胞的转染效率
        3.2.2 转染重组质粒 pGCSi-CCR2 能够显着干涉 CCR2 基因在PC-3M 细胞中表达
    3.3 pGCSi-CCR2 重组质粒对高转移性前列腺癌细胞株 PC-3M 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
        3.3.1 倒置显微镜观察转染重组质粒后 PC-3M 的细胞形态
        3.3.2 干涉 CCR2 的表达能够显着抑制 PC-3M 细胞增殖
        3.3.3 干涉 CCR2 的表达能够显着促进 PC-3M 细胞凋亡
        3.3.4 干涉 CCR2 基因表达能够抑制增殖和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
    3.4 pGCSi-CCR2 重组质粒对高转移性前列腺癌细胞株 PC-3M 细胞迁移和侵袭的作用
        3.4.1 干涉 CCR2 基因表达能够抑制 PC-3M 细胞迁移
        3.4.2 干涉 CCR2 基因表达能够抑制 PC-3M 细胞侵袭
        3.4.3 干涉 CCR2 基因表达能够抑制 PC-3M 细胞中 MMP-2和MMP9 基因的表达
第4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基于hTERT启动子的表达Apoptin基因重组腺病毒对前列腺癌细胞的体内、外抑制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前列腺癌治疗的研究进展
        1.1 概述
        1.2 前列腺癌分级及分期
        1.3 前列腺癌诊断
        1.4 传统前列腺癌治疗
        1.5 前列腺癌基因治疗的基础理论
        1.6 基因转移系统
        1.7 基因合成转移系统
        1.8 前列腺癌基因治疗方法
        1.9 未来的方向
        1.10 APOPTIN 的应用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重组腺病毒对前列腺癌细胞 PC-3 和 RM-1 的体外抑制作用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2章 重组腺病毒对前列腺癌细胞 PC-3 和 RM-1 的抑制方式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重组腺病毒的体内抑瘤作用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FCY1/HSV-TK双自杀基因体系对前列腺癌杀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PSMA为启动子的双自杀基因载体的构建
        1.2.2 pPSMA-IRES-FCY1-TK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
        1.2.3 体外细胞学检测分析
        1.2.4 动物实验分组
        1.2.5 荷瘤裸鼠体内抑瘤试验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RT-PCR检测FCY1和HSV-TK基因的转录
    2.2 MTT试验
    2.3 两药相互作用指数 (CDI)
    2.4 裸鼠皮下肿瘤体积变化曲线
    2.5 荷瘤裸鼠生存曲线
3 讨论
4 结论

四、HSV-TK/GCV体系对前列腺癌PC-3m细胞杀伤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六味地黄丸增效小鼠黑色素瘤HSV-tk/GCV自杀基因疗法的免疫机制[D]. 张文静.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2]氧化铁纳米粒改良的间充质干细胞载体构建及用于脑胶质瘤的靶向治疗研究[D]. 李艾. 浙江大学, 2021(02)
  • [3]木犀草素、芹菜素及槲皮素对黑色素瘤自杀基因治疗的增效研究[D]. 黄暨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11)
  • [4]抗前列腺癌p53AIP1基因治疗剂的实验研究[D]. 林晓亮.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4(03)
  • [5]非融合双靶点重组TK-IRES-Tum5腺相关病毒构建及体外实验研究[D]. 李迪. 第四军医大学, 2014(01)
  • [6]靶向性腺病毒介导的肿瘤自杀基因治疗的应用和甲基硒醇前药与MDV3100在去势抵抗型前列腺癌中联合应用的研究[D]. 詹杨. 吉林大学, 2013(08)
  • [7]RNAi沉默CCR2基因对人高转移性前列腺癌细胞株PC-3M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作用的影响[D]. 高吉. 吉林大学, 2013(08)
  • [8]基于hTERT启动子的表达Apoptin基因重组腺病毒对前列腺癌细胞的体内、外抑制作用研究[D]. 王金辉. 吉林大学, 2013(08)
  • [9]FCY1/HSV-TK双自杀基因体系对前列腺癌杀伤作用的研究[J]. 岳乔红,殷缨,郝晓柯,胡兴斌,程晓东,杨柳,苏明权. 西部医学, 2011(02)
  • [10]前列腺癌HRE.CArG.HSV-TK重组腺病毒载体基因放射治疗的体外研究[J]. 魏玲,宋现让,孙菊杰,王兴武,宋宝,郑燕.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0(21)

标签:;  ;  ;  ;  ;  

HSV-TK/GCV系统对前列腺癌PC-3m细胞杀伤作用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