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年:一场蓄势待发的文化盛宴

中国新年:一场蓄势待发的文化盛宴

一、春节:文化盛宴做起来(论文文献综述)

台晟[1](2022)在《两岸灯火闹元宵 人间最美是团圆——两岸台胞共贺元宵佳节》文中研究指明每逢佳节倍思亲。2月15日,正值农历虎年元宵节之际,北京、山西、吉林、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北、广东、台湾等地台胞,包汤圆、做灯笼、猜灯谜、剪纸、看汉剧、画脸谱、观舞狮,祈福迎祥,共贺佳节,共同体验中华传统民俗文化,感受元宵佳节的温馨与团聚,体味两岸一家亲的深厚乡情乡谊。北京:红火闹元宵祈福迎祥贺佳节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台盟中央、台盟北京市委会共同主办的"红火闹元宵"活动2月15日在北京老舍茶馆举办,20余名台青台生欢聚一堂,祈福迎祥,

郭宁[2](2021)在《内蒙古托克托县的“双墙秧歌” ——艺术人类学视野下塞外民间社火个案研究》文中提出“双墙秧歌”是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民间社火的一种,也是内蒙古本土民间舞蹈。如今,“双墙秧歌”主要生存于托克托县河口镇的南街村。“双墙秧歌”的发展历经300余年,现如今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它以其诞生地命名,于2007年被内蒙古自治区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基于对“双墙秧歌”的浓厚兴趣以及其自身存在的价值,笔者将“双墙秧歌”这一民间社火艺术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收集到的资料以及对“双墙秧歌”的田野调查,在艺术人类学视野下,运用舞蹈学等相关理论对“双墙秧歌”进行个案研究。本篇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追源溯流,探究“双墙秧歌”的起源、生存环境以及在内蒙古托克托县的发展流变;第二章系笔者对“双墙秧歌”的田野调查,通过实地的考察与所收集资料的整理,客观而全面地了解“双墙秧歌”的整体风貌;第三章为比较视野下的“双墙秧歌”,将“双墙秧歌”与山西、陕西秧歌相比较,从而对比出“双墙秧歌”的独特风格;第四章为艺术人类学视域下“双墙秧歌”的内在价值与特征,阐述了“双墙秧歌”的特点与文化价值,及其社会文化的内涵;第五章为“双墙秧歌”的生存问题与展望,笔者基于社会发展的现状,对于“双墙秧歌”的生存做出理性分析,并且对其未来发展做出展望。社会变迁下,“双墙秧歌”的生存面临新的挑战,很多非遗的通病——濒临失传的窘迫局面,不可避免。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和深入研究,结合艺术人类学理论探究“双墙秧歌”的整体概貌与生存所面临的问题,并“双墙秧歌”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陈佳勇[3](2020)在《蜗角虚名》文中研究说明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苏轼《满庭芳·蜗角虚名》1.312房间与专案组"林先生,你看一下笔录,如果没什么问题的话,请每一页都签上你的名字,摁上手印,最后一页请写‘以上笔录,与我说的一样,无误’。然后,在这句话后面签名,摁手印。""每一页都要摁手印吗?""对,每一页都需要。"

陈紫璇[4](2020)在《台湾华语“V起来”之探究》文中提出台湾华语中的“V起来”结构在动词的搭配和语义的表现上与普通话中的“V起来”有所不同。本研究立足于所收集的台湾华语语料,对台湾华语中趋向补语“起来”的语义及句法特征进行全面描写,并适时辅以与普通话“起来”的对比。首先,研究“V起来”结构的语法意义和动词语义特征,基于前人的分类梳理出台湾华语趋向补语“起来”的四类语法意义,分别是趋向义、完成义、时体义和情态义,并在每个语义分类下详细考察与“起来”搭配的动词类型及特点。其中完成义下的次类脱离义是台湾华语中值得关注的现象,本文提出这一特殊语义分类并对其进行分析。其次,研究台湾华语“V起来”结构在句法上的特点。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分别是宾语的位置,“起来”与离合词搭配时的离析情况,以及台湾华语所特有的“V1起来V2”格式的具体表现。再次,将“V起来”格式分别与“V住”“V上”“V下来”和“V出来”在完成及结果意义方面进行对比,详细分析语义上的差异。最后,探究台湾华语“V起来”特殊语义的形成原因,从语言接触角度分析台湾闽南话和客家话对台湾华语“V起来”结构的影响,以及从认知角度对台湾华语“V起来”结构与普通话“V起来”相异的特征进行解释。

乔明珠[5](2020)在《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以大理石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文创发展为例》文中认为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对于保护和弘扬民族地区的优秀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族地区充分利用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来推动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的创新,有利于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有利于促进和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推动和加快民族地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政策为指导和依据,对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行个案研究,为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参考,这对民族文化产业的模式创新和对民族文化的创意开发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现实意义,有利于完善民族地区优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机制,也能够为当地政府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的工作提供一些思路或参考。本文主要以大理石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石空文化艺术空间”为例,对大理石画文化产业这一传统的民族文化产业模式的创新发展进行了探讨和分析。通过查阅搜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第一章中对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理论研究与政策进行了梳理;第二章对“石空文化艺术空间”的创建过程及其文化创意理念进行论述;在多次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在第三章和第四章中重点研究了大理石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石空文化艺术空间”对传统石文化产业的创新之处,具体包括产业发展理念的创新,建筑风格的创新,产业与文化互动形式的创新等;本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在第五章中探究了大理“石空文化艺术空间”在推动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建议和思考。针对“石空文化艺术空间”对传统大理石画产业的创意化发展,本文对其发展经验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以期对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经验或参考借鉴。本文的亮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大理石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石空文化艺术空间”为例,研究了“石空文化艺术空间”对传统的大理石画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性转变,以及它对大理石画产业从资源型发展向创意型发展转换的推动作用和对大理地区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二是运用文献研究法和田野调查法,在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实地调研,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三是对“石空文化艺术空间”的文化创意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和经验总结,针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思考。

周怡帆[6](2020)在《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中国城镇快速一体化发展带来自然村落减少,使用汉语方言的人群在迅速递减,诸多少数民族语言随着族人老龄化而迅速消亡。方言(1)不仅是民族文化的基因和活化石,还是语言多样性的集中体现,更是语言生态发展的持续动力和重要保障。现阶段方言面临的困境实则是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大众对待方言的态度从“不敢说”到“不愿说”到现在的“不会说”,形成当代人虽拥有乡愁却难正乡音的现状。因此,如何能够有效地将方言进行传播、保护和传承是本文的研究起点。本文立足于方言传播的现状与事实,采用跨学科研究视角将语言学与传播学相结合,从全媒体视域对方言传播图景、方言传播模式和方言传播省思及启示几个方面进行了考察。全面审视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的逻辑演进,提出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理论,旨在为保护和传承方言提供新路径、建立新范式。全文共五章分三个层次进行阐述,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层次:研究问题和相关概念的确立,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通过国内外文献综述理清思路,确立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指出本文的价值意义和创新之处;第二章则在此基础上,探讨全媒体与方言传播联合共生的关系,对方言传播的内涵、外延、性质、属性进行阐述,对全媒体方言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其现实动因和挑战进行考察。第二层次:传播形态和传播模式的解构,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二层次是论文的重点部分,从方言节目、方言电影、方言微平台、方言短视频、方言出版五个方面进行了详尽调查和研究,探寻不同形态下方言传播的特征、规律和问题。同时,就现阶段方言传播的模式进行总结,提出语言资源保护模式和参与传播模式。第三层次:方言传播机制和范式的建构,包括第五章;基于前四章的研究和梳理,对全媒体方言传播进行省思并创新性地提出全媒体方言传播的新机制和新范式,为后人研究提供新思路。通过详尽的调查数据和分析,阐明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的缘起、现状、困境和对策。运用三个层次的逻辑递进,拓展方言学和传播学的研究视角,为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献策助力。

王明新[7](2020)在《冷的铁 热的铁》文中研究表明引子在一片辽无边际的荒野上,突然冒出一片别墅式建筑:一幢幢二层小楼,错落有致,尖尖的血红色顶,雪白的墙壁,墙壁上一排排整齐地挂着分体式空调。大片起伏的草坪被修剪得整整齐齐,一片碧绿。一道漆成白色的木栅栏,将建筑和草坪包围着。老白说,我们在这里打了整整一年零三个月井。卡车跑得太快,风把老白的话吹得断断续续。许泰说,谁说不是呢?打出一口千吨井呢。那场面要

吕艳萍[8](2020)在《基于初中古诗文教学的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实践研究 ——以奎屯市第十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传统文化是最古老和最具有生命力的文化,是中华文化得以生存、发展、创新、源远流长的源头活水,是中华民族能够长盛不衰,繁荣发展的力量源泉。认同、传承、弘扬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统编本教材古诗文蕴含大量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基于古诗文教学对初中学生开展传统文化认同教育效果显着。本研究选取奎屯市第十中学为案例,由对第十中学学生问卷调查得知,该校学生古诗文学习主动性不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停留在思想层面,没有落实到学习和生活中。此外,多数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了解不够透彻、全面;访谈发现该校教师教学受应试教育影响大,实际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目标落实不够好。该校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积淀不足,语文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学校发挥主体作用,家庭发挥示范作用,社会发挥引领作用三方面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传统文化教育要立足课堂、优化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通过转变家长的传统文化教育观念,成立家长委员会等增强家庭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支持力度;此外,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道德大讲堂”等活动,发挥市级传统文化活动的引领推动作用,为改善目前该校学生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现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赵映雪[9](2020)在《文化记忆理论视角下瑶族村寨传统文化的旅游化保护 ——以勾蓝瑶寨为例》文中指出民族村寨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活态载体,相对完整地保留了民族文化基因,直接反映着各历史时期村寨族人的生活及社会状况。但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以及环境恶化等一系类问题对民族村寨传统文化构成了严重威胁,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遗忘自己的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失忆、错忆、残忆、断忆促使传统文化急剧变迁。因此,挖掘、唤醒文化记忆,促成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保护尤为重要,而旅游则是传统文化保护的时代选择,文化内涵又是旅游价值提升的核心支撑要素。因此,文章选取湖南省永州市勾蓝瑶寨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传统文化的旅游化保护路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八个章节: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介绍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对国内外传统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说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第二章阐述文化记忆理论和文化符号学理论的分析框架,并厘清与界定了传统文化、旅游化以及旅游化保护的相关概念。第二部分为论文的基础部分,包括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第三章对案例地进行了界定,对勾蓝瑶寨的旅游发展概况进行了说明。第四章以文化记忆理论为分析框架,对勾蓝瑶寨传统文化的类型、特征进行了阐释,并提炼出了勾蓝瑶寨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符号。第五章则在从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文旅产业及旅游宣传等角度剖析了传统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情况,并总结出勾蓝瑶寨传统文化的旅游活化利用程度较低,仍处于初级的保护性开发阶段。第三部分为论文的核心部分,包括第六章和第七章。第六章着重分析了勾蓝瑶寨传统文化在旅游开发中面临的保护与传承困境,即村民保护意识薄弱,村寨景观受损严重;传承人稀缺与断层,文化传承后继乏人;旅游产品开发不当,传统文化失真弱化;经验管理水平滞后,利益主体矛盾凸显。问题导向下,结合文化记忆理论框架,第六章提出了勾蓝瑶寨传统文化旅游化保护路径:第一,记忆识别,重塑传统文化机理韵味;第二,记忆传承,构建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第三,记忆创新,推进传统文化传承转型;第四,记忆主体,平衡村寨居民利益分配。总之,文章在文化记忆理论的既设框架下,主要运用田野调查法对勾蓝瑶寨传统文化的旅游化保护情况作了实证研究,对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有效融合路径作了初步探讨,而在实践上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对民族村寨文化记忆的重视,或为着眼于传统文化保护的旅游开发提供借鉴。

聂延稳[10](2020)在《“李子柒视频”跨文化传播现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球化进程下,麦克卢汉的“地球村”预言成为现实,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各国民众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跨文化传播成为人类普遍的社会现象。跨文化传播对于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构良好的国家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中国文化的“走出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在对外传播中,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由于我国在跨文化传播中缺乏合适的内容选题、传播路径和传播方式,导致我国跨文化传播的效果不理想,海外民众对中国缺乏全面真实的了解。而李子柒凭借着创作的短视频火爆海外,在海外的传播平台上取得现象级的跨文化传播效果,让海外民众开始喜欢上了有趣的中国文化,潜移默化传播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形成了一种文化传播的现象。“李子柒视频”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播了中国文化,创造了我国跨文化传播的奇迹,成为我国跨文化传播的成功案例,这背后的跨文化传播成功之道值得研究和思考。本文以“李子柒视频”作为研究案例,基于李子柒海外传播平台的104条短视频为样本,对“李子柒视频”跨文化传播的现象进行分析,旨在探寻出“李子柒视频”跨文化传播的成功之道,总结“李子柒视频”跨文化传播现象的成因,为今后我国的跨文化传播实践提供经验和借鉴。本文研究内容大体分为以下五个章节:第一章对“李子柒视频”跨文化传播现象进行概述;第二章对跨文化传播的概念进行界定,并概述我国跨文化传播的现状;第三章对“李子柒视频”跨文化传播现象进行解读,对“李子柒视频”跨文化传播的内容和传播效果进行分析;第四章对“李子柒视频”跨文化传播现象的成因分析;第五章根据上述研究结果为依据,为我国今后的跨文化传播实践提供启示。

二、春节:文化盛宴做起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春节:文化盛宴做起来(论文提纲范文)

(1)两岸灯火闹元宵 人间最美是团圆——两岸台胞共贺元宵佳节(论文提纲范文)

北京:红火闹元宵祈福迎祥贺佳节
山西:“滚”元宵话乡愁体味家的感觉
吉林:过佳节聊发展生活愈发向好
江苏:天妃宫“闹”元宵妈祖文化情牵两岸
浙江:别具特色庆元宵映照两岸深厚乡情
福建:两马同春闹元宵马祖乡亲在榕赏花灯
山东:增进两岸同胞感情促两岸年俗文化交流
湖北:体验“楚风汉韵”感受佳节温馨
广东:相聚大湾区共叙两岸情
台湾:体味中华传统文化绵延光亮

(2)内蒙古托克托县的“双墙秧歌” ——艺术人类学视野下塞外民间社火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和意义
    0.2 主要研究方法
    0.3 研究的视角、创新点与难点
    0.4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双墙秧歌”的缘起、形成与发展
    1.1 “秧歌”的起源与“双墙秧歌”
        1.1.1 “秧歌”的起源
        1.1.2 “双墙秧歌”的诞生
    1.2 “双墙秧歌”的生存环境
        1.2.1 自然地理环境
        1.2.2 人文生态环境
        1.2.3 作为“社火”重要组成部分的“双墙秧歌”
    1.3 “双墙秧歌”植根于内蒙古西部农耕区的发展流变
        1.3.1 随着“走西口”的潮流进入蒙古高原
        1.3.2 社会变迁与文化背景的促成与激励
    1.4 “双墙秧歌”在内蒙古托克托县生存发展的脉络梳理
        1.4.1 传入内蒙古前的祖籍寻踪——晋、陕地区秧歌巡礼
        1.4.2 落地生根于内蒙古托克托县及名称的由来
        1.4.3 “双墙秧歌”的艺术定位:塞外民间社火中的歌舞小戏
        1.4.4 作为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
        1.4.5 从民间社火到舞台艺术——成为经典曲折历程
第二章 “双墙秧歌”生存现状的田野调查
    2.1 内蒙古托克托县文化馆——“双墙秧歌”传承的平台
        2.1.1 托克托县文化馆的情况简介
        2.1.2 针对“双墙秧歌”的保护举措
        2.1.3 “双墙秧歌”的传承情况及传承人谱系
    2.2 “双墙秧歌”的表演形式
        2.2.1 亦歌、亦舞、亦说、亦唱的表演形式
        2.2.2 表演程序及场次队形
        2.2.3 “双墙秧歌”舞蹈的基本动律与人物角色分工
        2.2.4 唱词文本分析
        2.2.5 秧歌的“文”“武”之分及艺术特征
        2.2.6 与包头跑圈子秧歌、赤峰秧歌表演形式的比较
    2.3 “双墙秧歌”经典剧目个案分析
        2.3.1 踢鼓子
        2.3.2 海蚌戏渔翁
        2.3.3 竹马
    2.4 身临其境——作为接受者的“在场感”
第三章 比较视野下的“双墙秧歌”
    3.1 与山西秧歌的比较
        3.1.1 “双墙秧歌”——山西秧歌的“草原之子”
        3.1.2 农耕与游牧两种文化元素共生互补
    3.2 与陕北秧歌的比较
        3.2.1 艺术表现形式的异同
        3.2.2 民俗文化的“大同小异”
    3.3 “双墙秧歌”的独特性
        3.3.1 蒙古民族元素的融合
        3.3.2 “文唱武打”戏曲表演方式
第四章 艺术人类学视域下“双墙秧歌”的价值与特征
    4.1 “双墙秧歌”的价值
        4.1.1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内涵
        4.1.2 文化功能
    4.2 社会流变下“双墙秧歌”的特征
        4.2.1 非遗视角下“双墙秧歌”的特点
        4.2.2 民俗与艺术的交融
    4.3 人类学视域下的“双墙秧歌”
        4.3.1 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
        4.3.2 从衰落到恢复——抢救文化多样性
第五章 “双墙秧歌”的生存问题与展望
    5.1 “双墙秧歌”的存续现状探究
        5.1.1 社火艺术发展低迷,传统形式难以为继
        5.1.2 作品形式陈旧,缺乏创新活力
        5.1.3 “秧歌”艺人逐渐离世,传承发展后继无人
    5.2 社火类民间艺术后续发展动力失衡
        5.2.1 传承机制的失衡制约民间社火的发展
        5.2.2 缺乏完备的艺术体系
        5.2.3 缺乏固定表演标准
    5.3 .艺术“多元发展”背景下,“双墙秧歌”的未来走向
        5.3.1 民间艺术向舞台艺术转变
        5.3.2 保持原有艺术形态
        5.3.3 式微或消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3)蜗角虚名(论文提纲范文)

1.312房间与专案组
2. 从圆明园茶室到振华控股
3. 聪明人的分手不需要歇斯底里
4. 见识光怪陆离的金融圈
5. 中秋西山夜宴
6. 百家乐赌局
7. 澳门圣诞夜之香艳
8. 念佛免悲哀
9. 华尔街、Club和绿水鬼,还有伊朗人的旧书店
1 0. 杜铁林生日宴百态
1 1. 车祸后的莫逆之交
1 2. 干将与莫邪:沈天放和薛翔鹤
1 3. 女明星和小小的舒芙蕾
    一、以蒋笙为代表的创始人团队和管理层
    二、这么多年被腾空网收购的那些公司,
    三、早些年就投资了腾空网,帮助腾空网
    四、也是最让蒋笙头疼的,新晋金主们的诉
1 4. 三亚年会、潭柘寺或者孤独的国王
1 5. 大牛市、股灾和熔断
16.现金为王之绝杀孔老三
17.葬礼、华光信托和商业帝国的“蛊惑”
18.“总裁助理”林子昂拜见“壳王”六哥
19.做一个比坏人更坏的好人
20.这一天终于还是来了

(4)台湾华语“V起来”之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动机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2 台湾华语“起来”的语法意义
    2.1 表趋向义的“起来”及动词语义特征
    2.2 表完成义的“起来”及动词语义特征
    2.3 表时体义的“起来”及动词语义特征
    2.4 表情态义的“起来”及动词语义特征
3 台湾华语“V起来”的特殊句法表现
    3.1 “起来”与受事的位置关系
    3.2 “起来”的离析使用情况
    3.3 “V1起来V2”格式
4 台湾华语“V起来”与其他相关格式比较
    4.1 “V起来”与“V住”对比
    4.2 “V起来”与“V上”对比
    4.3 “V起来”与“V下来”对比
    4.4 “V起来”与“V出来”对比
5 台湾华语“V起来”的形成缘由
    5.1 闽、客方言的影响
    5.2 空间认知与视角选择
6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5)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以大理石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文创发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个案研究法
        (三)田野调查法
    四、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一)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二)本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 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与政策概述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理论指针
    二、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依据
        (一)党和国家关于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导向
        (二)云南省关于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
        (三)大理州关于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
第二章 “石空”的创建及其文化创意理念
    一、“石空”的创建
        (一)拟建大理“石空文化艺术空间”创意构思
        (二)“石空文化艺术空间”的设计与创办
    二、“石空”民族文化创意因子
        (一)对大理石文化的历史文化追溯
        (二)融汇大理石文化的丰富内涵
    三、“石空”民族文化创意理念
        (一)大理石画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理念
        (二)大理石画产业回馈苍山保护的绿色理念
第三章 “石空”大理石画文化创意的新风格
    一、“石空”的建筑风格新
        (一)将“石空”设计为园林风格
        (二)镜面效果
        (三)灯光运用
    二、对“石空”艺术品的展示方式新
        (一)对大理石画不加装裱
        (二)将大理石画的展示与园林景观相结合
    三、“石空”的运作方式新
        (一)将非遗文化元素与现代文化创意相结合
        (二)举办大理石画拍卖活动
        (三)通过文创产品获得经济收入
第四章 大理石画创意产业与民族文化旅游的相融互动
    一、爱情文化元素
        (一)“凤求凰”情侣厅
        (二)愿爱情坚于磐石
    二、“石空”大理石文化的延伸产品
        (一)可以用的大理石文化
        (二)可以穿的大理石文化
        (三)可以吃的大理石文化
    三、节日主题活动
        (一)“石空”大理石画文化与国家法定节假日相结合
        (二)“石空”大理石画文化与“三月街民族节”相结合
    四、“石空”的文化交流传播活动
        (一)组织青少年免费参观
        (二)组织文化讲坛
        (三)大理石画文化巡展
第五章 “石空”大理石画文化创意的社会效应及未来发展思考
    一、“石空”文化创意主要经验
        (一)创意经验
        (二)产业经验
    二、“石空”大理石画文化创意的社会影响
        (一)丰富大理地区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二)保护和发展了大理石画文化
        (三)对民族地区生态修复有积极意义
    三、“石空”发展中的问题
        (一)政策扶持少
        (二)融资难度大
        (三)“石空”知名度较低,游客对大理石画认知度低
    四、“石空”发展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国家和政府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将政策扶持落实到位
        (二)拓宽融资渠道
        (三)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宣传,提高知名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思路
        1.1.1 研究缘起
        1.1.2 方言现状
        1.1.3 研究思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及方法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价值及创新
        1.4.1 研究学术价值
        1.4.2 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全媒体与方言传播的联合共生
    2.1 方言传播的历史与逻辑演进
        2.1.1 方言传播的内涵和外延
        2.1.2 方言传播的性质与功能
    2.2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理论建构
        2.2.1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界定
        2.2.2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动因考察
        2.2.3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现实挑战
第三章 全媒体方言传播图景解构
    3.1 方言节目的多元与统一
        3.1.1 方言节目的演化脉络
        3.1.2 方言节目背后的价值演进规律
        3.1.3 方言节目的文化本质与多元思考
    3.2 方言电影的固守与转变
        3.2.1 何谓“方言电影”与“方言元素”
        3.2.2 方言电影的创作流变
        3.2.3 方言电影的价值意义
        3.2.4 方言电影的文化透视
    3.3 方言微平台的融合与创新
        3.3.1 方言微平台全网数据呈现
        3.3.2 微博中方言传播的裂变和激增
        3.3.3 微信中方言传播的依存和互动
        3.3.4 客户端中方言传播的分享和叙事
    3.4 方言短视频的崛起与繁荣
        3.4.1 短视频中方言传播的延伸与突破
        3.4.2 短视频中方言传播的集中和力量
    3.5 方言出版的嬗变与革新
        3.5.1 EP同步构建纸电融合新平台
        3.5.2 大数据与AR建立跨域沉浸新互动
第四章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模式
    4.1 方言传播的决策力量:语言资源保护模式
        4.1.1 方言保护路径之单一的纸本记录
        4.1.2 方言保护路径之多角度的调查保存
        4.1.3 方言保护路径之全方位联动保护
    4.2 方言传播的推动力量:参与传播模式
        4.2.1 媒体近用:参与传播的切入口
        4.2.2 媒介参与:建构公众的主体性
        4.2.3 精英扩散:参与传播的突破点
        4.2.4 大众赋权:实现参与的关键点
第五章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省思与启示
    5.1 方言媒介化传播的文化省思
        5.1.1 传播主体价值偏离
        5.1.2 传播源始精准缺乏
        5.1.3 传播内容娱乐过度
        5.1.4 传播过程监管困难
    5.2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多维启示
        5.2.1 树立方言传播新观念,奠定语言资源根基
        5.2.2 打造方言传播新内容,弘扬传统文化内涵
        5.2.3 建构方言传播新机制,凸显语言多元魅力
        5.2.4 创建方言传播新范式,提供语言发展动力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方言节目一览表
附录二 :方言电影一览表
附录三 :方言表情包一览表
附录四 :方言短视频一览表
附录五 :乡音情怀公众号内容统计一览表
附录六 :山西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成果
附录七 :口述史(一)
附录八 :口述史(二)
附录九 :国际音标的动漫设计
附录十 :言途网APP设计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冷的铁 热的铁(论文提纲范文)

引子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
三十三
三十四
三十五
三十六
三十七
三十八
三十九
四十
四十一
四十二
四十三
四十四
四十五
四十六
四十七
四十八
后记

(8)基于初中古诗文教学的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实践研究 ——以奎屯市第十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必要性
    1.2 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及过程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过程
    1.4 概念界定
        1.4.1 文化
        1.4.2 中华传统文化
        1.4.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4.4 文化认同
    1.5 文献综述
2 统编本初中语文古诗文选编情况及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分析
    2.1 统编本初中语文古诗文选编情况
        2.1.1 选文比重增加
        2.1.2 选文主题丰富
        2.1.3 传统文化内容分布更广、形式更多
    2.2 统编本初中语文古诗文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分析
        2.2.1 “热爱家乡、报效祖国”的家国情怀
        2.2.2 “立己达人、兼善天下”的社会关爱
        2.2.3 “崇德尚礼、笃志豁达”的人格修养
3 初中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3.1 初中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现状调查
        3.1.1 初中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现状调查概况
        3.1.2 初中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现状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
    3.2 初中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2.1 初中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存在的问题
        3.2.2 初中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 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的实践活动
    4.1 加强学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方面的主体作用
        4.1.1 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4.1.2 营造良好的校园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4.2 增强家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方面的支持力度
    4.3 发挥市级传统文化活动的引领推动作用
    4.4 基于古诗文教学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反思与总结
结论
附录
    附录一 初中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认同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附录三 访谈内容呈现
    附录四 访谈提纲
    附录五 访谈内容呈现
    附录六 访谈提纲
    附录七 访谈内容呈现
参考文献
后记

(9)文化记忆理论视角下瑶族村寨传统文化的旅游化保护 ——以勾蓝瑶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分析法
        1.6.2 田野调查法
        1.6.3 民族志研究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理论基础
        2.1.1 文化记忆理论
        2.1.2 文化符号学理论
    2.2 概念界定
        2.2.1 传统文化
        2.2.2 旅游化
        2.2.3 旅游化保护
第3章 研究区域概况
    3.1 田野调查说明
        3.1.1 田野调查安排
        3.1.2 资料收集情况
    3.2 勾蓝瑶寨基本情况概述
        3.2.1 自然地理概况
        3.2.2 历史人文概况
        3.2.3 社会经济概况
    3.3 勾蓝瑶寨旅游业发展概况
第4章 勾蓝瑶寨传统文化的符号识别
    4.1 勾蓝瑶寨传统文化阐释
        4.1.1 物质文化
        4.1.2 非物质文化
    4.2 勾蓝瑶寨传统文化特征
        4.2.1 古朴民居精雕细刻
        4.2.2 建筑体系别具匠心
        4.2.3 民族风情古韵深厚
    4.3 勾蓝瑶寨传统文化符号提炼
第5章 勾蓝瑶寨传统文化的旅游化应用与保护成效
    5.1 传统文化的旅游化应用与保护现状分析
        5.1.1 传统建筑修缮初见成效,村寨旅游资源得以丰富
        5.1.2 村寨旅游设施逐步完善,旅游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5.1.3 文化资源开发稳步推进,文旅融合产业方兴未艾
        5.1.4 旅游营销宣传持续发力,村寨旅游形象大幅提升
    5.2 传统文化的旅游化应用与保护成效总结
第6章 勾蓝瑶寨传统文化旅游化保护的困境与反思
    6.1 村民保护意识薄弱,村落景观受损严重
    6.2 传承人稀缺与断层,文化传承后继乏人
    6.3 旅游产品开发不当,传统文化失真弱化
    6.4 经营管理水平滞后,利益主体矛盾凸显
第7章 文化记忆视角下瑶族村寨传统文化的旅游化保护路径
    7.1 记忆识别,重塑传统文化肌理韵味
        7.1.1 强化瑶寨居民文化认同
        7.1.2 修复瑶寨文化建筑景观
        7.1.3 恢复瑶寨传统节庆活动
    7.2 记忆传承,构建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7.2.1 完善传统文化教育培训体系
        7.2.2 开展传统村落文化建档工作
        7.2.3 创新村寨文化记忆传承媒介
    7.3 记忆创新,推动传统文化创新转型
        7.3.1 推动传统建筑活态化
        7.3.2 构建文化旅游产业链
        7.3.3 助力文化产业品牌化
    7.4 记忆主体,平衡村寨居民利益分配
        7.4.1 经济增权
        7.4.2 心理增权
        7.4.3 社会增权
        7.4.4 政治增权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不足与展望
        8.2.1 研究方法上
        8.2.2 研究内容上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李子柒视频”跨文化传播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李子柒视频”跨文化传播现象概述
    第一节 李子柒简介
    第二节 “李子柒视频”跨文化传播现象简述
        一、短视频简介
        二、“李子柒视频”简述
        三、“李子柒视频”跨文化传播现象简述
第二章 我国跨文化传播概述
    第一节 跨文化传播的定义
    第二节 我国跨文化传播现状
        一、当前我国跨文化传播的成就
        二、当前我国跨文化传播的困境
第三章 “李子柒视频”跨文化传播现象解读
    第一节 “李子柒视频”跨文化传播内容分析
        一、画面内容的直观呈现分析
        二、传播内容的文化内涵分析
    第二节 “李子柒视频”跨文化传播效果分析
第四章 “李子柒视频”跨文化传播现象成因分析
    第一节 内容选题共通性和差异化的统一
        一、内容选题的共通性拉近与海外受众的心理距离
        二、内容选题的差异化引发海外受众强烈兴趣
    第二节 借助海外主流视频网站的传播渠道和短视频的传播方式
        一、以海外主流视频网站YouTube为主要跨文化传播渠道
        二、以短视频作为跨文化传播方式
    第三节 满足海外受众多层面需求
        一、“文化陌生”下对东方文化的认知需求的满足
        二、情感需求的满足
        三、审美需求的满足
        四、完美女性想象的满足
    第四节 采用独特性的传播技巧和传播形式
        一、转变跨文化传播思维,采用平民化的跨文化传播视角
        二、非言语传播和视觉传播为主的传播技巧
    第五节 巧妙运用视听语言,提升海外受众视听享受
        一、视觉语言分析
        二、听觉语言分析
第五章 “李子柒视频”跨文化传播现象对我国跨文化传播的启示
    第一节 坚持内容为王,打造优质跨文化传播内容
        一、传播内容要具有文化共通性和普世价值
        二、坚定文化自信,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当代价值
    第二节 转变跨文化传播思维,采用独特性传播策略
        一、加强跨文化传播话语体系建设,转变传播思维
        二、构建共通的意义空间,减小传播障碍
        三、发挥非言语传播的优势,减少语言的传播隔阂
        四、重视高低语境文化的转换,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
    第三节 开拓多重传播渠道,创新传播方式
        一、加快传统主流媒体海外布局,善用海外社交媒体
        二、创新传播方式,发挥短视频传播的优势
    第四节 培养跨文化传播的民间力量,打造职业跨文化传播者
        一、提高国家政府机构的跨文化传播能力,改善传播主体形象
        二、重视民间传播力量,培养跨文化传播使者
    第五节 遵循“受者本位”传播理念,满足受众需求
        一、以受众为中心,满足受众心理需求
        二、坚持“分众”传播理念,准确定位受众需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春节:文化盛宴做起来(论文参考文献)

  • [1]两岸灯火闹元宵 人间最美是团圆——两岸台胞共贺元宵佳节[J]. 台晟. 台声, 2022(04)
  • [2]内蒙古托克托县的“双墙秧歌” ——艺术人类学视野下塞外民间社火个案研究[D]. 郭宁.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3]蜗角虚名[J]. 陈佳勇.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0(04)
  • [4]台湾华语“V起来”之探究[D]. 陈紫璇. 暨南大学, 2020(07)
  • [5]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以大理石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文创发展为例[D]. 乔明珠. 大理大学, 2020(05)
  • [6]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研究[D]. 周怡帆. 山西大学, 2020(02)
  • [7]冷的铁 热的铁[J]. 王明新. 地火, 2020(02)
  • [8]基于初中古诗文教学的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实践研究 ——以奎屯市第十中学为例[D]. 吕艳萍.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6)
  • [9]文化记忆理论视角下瑶族村寨传统文化的旅游化保护 ——以勾蓝瑶寨为例[D]. 赵映雪.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2)
  • [10]“李子柒视频”跨文化传播现象研究[D]. 聂延稳. 兰州大学, 2020(01)

标签:;  ;  ;  ;  

中国新年:一场蓄势待发的文化盛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