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油田在浅太古界发现高产油气流

胜利油田在浅太古界发现高产油气流

一、胜利油田在浅海太古界发现高产油气流(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光,陈永成,李玉金,蓝阔,李敬含,巩伟明[1](2021)在《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油气勘探历程与启示》文中认为在全面回顾辽河坳陷60余年油气勘探历程的基础上,以油气储量发现为主线,充分考虑理论认识深化、勘探方法改进、新技术应用的重要作用,将辽河坳陷油气勘探历程划分为区域普查与稀井广探、局部详探与重点突破、拓展勘探与规模增储、深化陆上与加快滩海、精细勘探与稳定发展5个阶段。总结了油气勘探的3方面启示:地质认识的提升和新技术的应用是储量持续发现的关键、裂谷盆地的油气勘探要更加注重对断裂发育演化的研究、特殊类型油气藏也是富油气凹陷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阐述了理论认识与勘探技术在油气勘探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断裂与油气分布富集的关系,总结了变质岩内幕油气藏、火成岩油气藏和页岩油气藏的成藏模式,以期对中国东部裂谷盆地富烃凹陷的立体勘探起到启迪和借鉴作用。

王一端,闫建文,李中,王长会,崔玉波[2](2021)在《复式理论:成就渤海湾亿吨聚宝盆》文中研究说明陆相油气地质理论在大庆油田的成功实践,掀起了在陆相沉积盆地找油寻气的热潮,使中国石油勘探开发工作步入了新的阶段。在渤海湾盆地的开发实践中诞生的复式油气聚集理论,不仅再次成功验证了陆相油气地质理论的正确性,更是对其的丰富与发展。胜利油田先胜利胜利油田位于黄河三角洲环渤海湾盆地,属于济阳坳陷范围,拥有太古界到第三系等多套含油气层系,勘探面积4.89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石油勘探战略东移后,在陆相油气地质理论指导下发现的第二大油田,也是复式油气聚集理论的诞生地。

赵备[3](2020)在《渤海湾盆地埕北313单井评价与储层分析研究》文中认为渤海湾盆地是华北地台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是目前海上发现油气最多的地区,开发了胜利、辽河、渤海、华北等大型油田。埕北凸起是在渤海湾盆地埕北潜山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地质构造,其构造形态受沉积基底及埕北大断层影响和控制,古近系地层披覆或超覆于潜山之上,其构造形态和潜山相似;而新近系则披覆于古近系之上。在燕山运动末期埕北大断层开始剧烈运动,对该地区地质构造形态有较大影响。在埕北大断层两侧发育了一系列与主断层平行的次级断层,将整个埕北构造切割成若干个小断块。由于地层的超覆或披覆,断块的切割、遮挡,岩性在横向上发生变化,在该区多种类型的圈闭,为埕北构造复式油气藏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本文以埕北313井为研究对象,其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北部浅海海域。构造位置为渤海湾盆地埕宁隆起埕北低凸起东部潜山带埕北313断块。埕北313井为一口评价井,设计井深:5000m(从海平面算起)。目的层:馆陶组、东营组、古生界、太古界。完钻原则:进太古界100m,井底30m无油气显示完钻。钻探目的是了解埕北313块新近系、古近系、下古生界及太古界含油气情况。本研究将分析该地区太古界储层评价、下古生界储层评价、东营组储层评价及馆上段储层评价;研究油气层情况以及油源条件、储层条件、盖层条件和成藏控制因素分析。本井目的层馆上段、东营组、上古生界、太古界储层发育物性较好综合评价为好储集层,均有一定的储集能力。

陈亮[4](2017)在《埕岛油田中生界潜山油气藏勘探潜力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埕岛油田位于渤海湾浅海海域,构造上位于渤海湾埕宁隆起带埕北低凸起东南端,为一古近系基底背景上发育的大型潜山披覆构造带。该地区中生界潜山构造运动强烈、地层结构复杂、储层岩相多、控藏因素复杂,为油气勘探开发带来了一定困难。为了搞清埕岛地区中生界潜山的地质结构特征、储层的成因机制以及油气控制的因素和分布规律,开展了中生界地层对比划分及展布研究、复杂岩性储层控制因素及评价研究、成藏主控因素研究等工作。经过研究,得到以下成果及认识:该区潜山经历了印支、燕山、喜山等多期构造演化,最终形成西排山、中排山和东排山各具特色的构造格局。潜山储集体的发育受岩相、不整合面、断裂的控制,主要发育裂缝和各种孔隙等2种类型储集空间,发育碎屑岩和火成岩2类储集类型。西洼组和蒙阴组储集物性相对最好,其次是三台组和坊子组。碎屑岩储层中含砾砂岩最好,其次为砂岩,即含砾砂岩>砂岩>粉砂岩>砾岩。不整合面以下100m以内储层发育好,多期风化更为有利;主干断裂附近储层最为有利,火成岩一般压裂才高产。还指出了埕岛地区中生界潜山油气控制因素和分布规律,认为储层的发育特征、断层侧向封堵及盖层条件、油气输导条件等共同控制潜山油气成藏;成藏主要受油源条件及储集条件控制,油气主要分布在长期活动的主干断裂所控制形成的储集物性良好的构造类圈闭中。在研究和认识基础上,提交有利勘探目标5个。

季哲[5](2015)在《东营凹陷太古界基岩储层成因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东营凹陷太古界的主要储集岩类及组合、储集空间类型、物性和孔隙结构等储层特征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并开展储集岩储集空间成因机制研究,明确储层特征与岩性、岩浆侵入、混合岩化作用、构造断裂活动和物理风化作用等之间的关系,且进行储集空间形成期次的划分,确定影响潜山储层形成与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首先,本区古潜山储层以孔洞复合型和裂缝孔隙型储层为主,所划分的四类储层中,I类储层为优质储层,其孔隙度大于10%,渗透率大于10×10-3μm2。从储集岩类型上看,研究区储集岩主要为花岗岩类(约占60.1%)、闪长岩类(16.2%)。从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上看,研究区层段储集空间以各类裂缝为主,主要为高角度构造缝,大多被充填,宽度0.5-2mmm不等,缝间距多小于2cm。从储层物性上看,储层孔隙度大多数小于10%,渗透率总体小于10×10-3μm2,储集岩总体属于低孔低渗岩层。其次,岩浆作用、构造作用和风化作用是本区储层形成的主要原因。形成于25亿年前的太古界结晶基底和在4.5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岩浆侵入构成了现今东营凹陷太古界基岩储层的花岗岩类基底。东营凹陷北部潜山带的几条近东西向断层自中生代末至第四纪长期处于张裂活动,与此同时,研究区太古界顶面长期遭受风化剥蚀,形成了各类裂缝与孔隙,大大增加了储层的储集性能。此外,研究区太古代岩石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化。太古界储层岩石为新太古代中晚期岩浆侵入包裹原变质岩,后又经过至少2期岩浆侵入,同时接受区域变质、构造破碎、风化淋滤、湖水溶蚀等作用的改造,形成了大量以各类裂缝为主的次生储集空间。最后,本文根据成因和控制因素的分析,以岩性为根本影响因素,构造破碎为最主要控制因素,结合岩浆侵入、物理风化、大气淡水淋滤、深层溶解作用等次要控制因素,总结出储层的演化模式。

季蕾[6](2015)在《台安—大洼基岩油气成藏条件及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利用研究区钻井、测井、试油、分析化验等各类资料,从构造演化研究入手,深化了台安-大洼断裂带基岩油气成藏认识。通过构造演化研究认为:郯庐断裂从辽河坳陷基底穿过,分为两支。西支在西部凹陷与现今台安—大洼断层位置相当,向北延伸从大民屯凹陷西侧穿过,进而推断早白垩世早期的左旋走滑运动对基底的储层改造起到了重要作用;早白垩世晚期走滑运动转换为伸展运动,在中央凸起产生了一系列滑脱断块体,并在中央凸起和西部凹陷中间形成了构造薄弱带,为新生代大洼断层的发育和演化奠定了基础。台安大洼断层长期、多阶段性发育,使基岩油气藏形成了多套生储盖组合体系;其二,其差异升降运动形成了“新生古储”、“下生上储”、“上生下储”及其他复杂的生储盖配置体系;其三,由于台安大洼断层具有断距大,与前古近系近东西向断层交会区域多的特点,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了基岩储层裂缝的发育;其四,台安大洼断层在沙三沉积时期开始活动,东营期活动最为剧烈,其活动强度和时间与生油洼陷主要排烃时期吻合。研究认为:中央凸起潜山成藏的主控因素为盖层条件及内幕裂缝发育程度,而兴隆台潜山带成藏的主控因素则为内幕裂缝发育程度;在古近系盖层优越的前提下,潜山内幕裂缝发育程度越高,连通性越好,越有利于油气的富集,反之,则不利于内幕油气藏的形成;潜山内幕储隔层的变化是形成内幕油藏的基础;断裂-裂缝构成了网状运-储系统;推断基底表层不整合面上的局部构造高点以及基岩内幕大断裂端点、拐点、交汇点可能是基岩油气成藏的有利区域。在此研究及取得的认识的基础上,2010年,部署了赵古7和赵古8两口探井,试油井3口,均获得成功,其中马古9和马古12井获得高产油气流,兴隆台兴隆台潜山带整体上报探明储量1.27×108t。

谭玥[7](2014)在《优快钻井技术在胜利油田浅海地区的应用》文中指出渤海湾盆地是我国石油、天然气重要的勘探开发区域之一,渤海海域部分属于山东海域。胜利油区矿产登记的范围为414km海岸线附近的4870km2的极浅海和浅海面积。目前胜利油田海域内的勘探程度仍然较低,主要集中在老黄河口之北埕北低潜山600 km2~700km2的范围内,有四分之三以上的区域勘探程度还很低,仍处在勘探的预探阶段。随着各油气田勘探开发步伐的加快,对钻井行业在如何加快钻井速度、如何保证钻井工程质量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针对胜利油田浅海地区提出了采用优快钻井技术进行勘探与钻井。本文主要完成的研究内容和成果为:(1)首先调研、收集和阅读了国内外大量的相关文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完整的研究思路;(2)系统地分析了胜利油田渤海湾盆地地质构造特点,为优快钻井技术提供了详细的地质资料;(3)针对胜利油田浅海地区的地质特征和岩性特征,提出了该区块井身结构的设计原则,并完成了钻具组合和钻头选型的优化设计,已成功地应用于该地区的优快钻井;(4)根据钻井液泥浆的配伍性和储层特性,完成了浅海优快钻井液体系的优选研究,研究成果已在埕北X2井、埕北X3井等9口井得到了应用,形成了一系列新的钻井液工艺技术,取得了预期的效果;(5)完成了固井新技术、水泥浆体系选择以及专业的固井设计,这些成果已在勘探M号钻井和南堡油田W区固井工艺中得到了应用。本文通过胜利油田浅海地区的试验和钻井实践,得出结论:在海洋石油开采中应用优快钻井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钻井速度,能够有效避免由于设计和现场施工不合理造成的井下事故和复杂情况,从而缩短了海洋石油开采的钻井工期,降低了海洋石油开采的施工成本,保证了石油开采的收益最大化,提高了浅海钻井作业整体效益。

张凌达[8](2011)在《辽河滩海海南—月东缓坡带地层岩性油气藏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岩性地层油气藏是当前国内油气勘探最现实、最有潜力、最具普遍性的领域。辽河滩海海南-月东缓坡带地层岩性油气藏发育,勘探程度低,是辽河油田目前重要的勘探接替领域。因此针对该区开展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技术和成藏规律研究,对尽快取得滩海地区的勘探突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缓坡带无井的现状,充分利用构造主体的钻井资料,结合地震反射特征建立起了缓坡带的层序地层格架。在层序框架下通过沉积相、地震相分析技术,对研究区的构造、沉积演化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层序、构造、沉积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波阻抗反演和属性分析等手段预测储层的发育和分布,形成了缓坡带少井区地层岩性油气藏识别和评价方法,总结了区内的成藏条件、成藏规律,建立了缓坡带地层岩性油气成藏模式,预测了岩性地层油气藏的有利发育层位和地区。通过本论文研究,识别出地层岩性圈闭9个,叠合面积31.4km2,预测圈闭资源量3774万吨,为滩海地区的勘探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

齐陆宁,杨少春,崔建国,时丕同[9](2009)在《埕岛油田古潜山储层酸化工艺现状和发展方向》文中指出通过分析胜利海上酸化和酸压技术现状,认为胜利浅海埕岛油田古潜山的酸化、酸压工艺虽可以沟通孔洞缝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渗透性,增加油井产能,但存在酸压能力弱,酸化强度小,酸蚀作用距离短的特点。埕岛油田古潜山油藏酸化失利的原因除地质原因外,还与酸液体系和酸化工艺有关。建议开展对潜山裂缝油藏酸压储层改造过程中裂缝的评价,进一步完善分层酸化技术,优化酸液体系,提高酸化和酸压施工技术装备,实现深度酸化。

周绍义[10](2009)在《胜利的专家们(下篇)》文中提出我们已经知道,这里现在是个石油基地,被叫作胜利油田。经过近半个世纪对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这块地处黄河下游的土地上管道纵横,巨大的油罐栉次鳞比,一个又一个深藏在数千米地下的油田被发现,被开发出来,石油和天然气这些宝贵的资源就像血液,注入祖国经济建设的巨大脉管。我们能看到的大地或地层,只是今天的视界,关于过去,在那些更遥远的时空里,这里是个什么样子?都发生过什么?石油这种碳氢化合物是如何得以形成的?它们为什么会

二、胜利油田在浅海太古界发现高产油气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胜利油田在浅海太古界发现高产油气流(论文提纲范文)

(1)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油气勘探历程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2 勘探历程
    2.1 区域普查与稀井广探阶段(1955—1969年)
    2.2 局部详探与重点突破阶段(1970—1980年)
        2.2.1 兴隆台亿吨级油田的发现
        2.2.2 西部凹陷西斜坡三大油田的发现
    2.3 拓展勘探与规模增储阶段(1981—1991年)
        2.3.1 西部凹陷西斜坡中段—南段探明储量大幅增长
        2.3.2 西部凹陷东部陡坡带获规模发现
        2.3.3 大民屯凹陷发现静安堡大油田
        2.3.4 东部凹陷北段找到3个中等规模油田
    2.4 深化陆上与加快滩海阶段(1992—2005年)
        2.4.1坳陷陆上深化勘探成效显着
        2.4.2 辽河滩海油气勘探获重大发现
    2.5 精细勘探与稳定发展阶段(2006年至今)
        2.5.1 变质岩内幕油气藏勘探获重大突破
        2.5.2 火成岩油气藏勘探取得新成果
        2.5.3 岩性油气藏勘探成果不断扩大
        2.5.4 页岩油勘探取得初步成果
3 勘探启示
    3.1 地质认识的提升、新技术的应用是储量持续发现的关键
    3.2 裂谷盆地的油气勘探要更加注重对断裂发育演化的研究
    3.3 特殊类型油气藏也是富油气凹陷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
        3.3.1 变质岩内幕油气藏
        3.3.2 火成岩油气藏
        3.3.3 页岩油气藏
4 结论

(2)复式理论:成就渤海湾亿吨聚宝盆(论文提纲范文)

胜利油田先胜利
稠油花开红海滩
古潜山中缚油龙

(3)渤海湾盆地埕北313单井评价与储层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渤海湾盆地油气资源
    1.2 油气勘探分析
    1.3 单井评价
    1.4 埕北工区构造特征
    1.5 埕北工区313井地质特征及勘探概况
    1.6 埕北工区313井钻探概况
第二章 埕北工区313井地层特征
    2.1 地层层序
    2.2 分层依据
    2.3 地层纵横向展布特征
第三章 埕北工区313井储层评价
    3.1 太古界储层评价
    3.2 下古生界储层评价
    3.3 东营组储层评价
    3.4 馆上段储层评价
    3.5 储层评价小结
第四章 油气层综合评价
    4.1 录井油气显示情况
    4.2 油气层评价
第五章 成藏条件分析
    5.1 油源条件
    5.2 储层条件
    5.3 盖层条件
    5.4 成藏控制因素分析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4)埕岛油田中生界潜山油气藏勘探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埕岛地区中生界构造及地层特征
    2.1 中生代区域沉积及构造背景
        2.1.1 三叠纪
        2.1.2 侏罗纪
        2.1.3 白垩纪
    2.2 埕岛地区中生界构造特征
        2.2.1 构造格局
        2.2.2 断裂发育特征
        2.2.3 构造演化特征
    2.3 埕岛地区中生界地层特征
        2.3.1 地层岩性特征
        2.3.2 残留地层分布特征
第三章 沉积相及潜山储层特征
    3.1 沉积相特征
        3.1.1 冲积扇相
        3.1.2 河流相
        3.1.3 扇三角洲相
        3.1.4 三角洲相
        3.1.5 湖泊相
        3.1.6 沼泽相
        3.1.7 火山岩相
    3.2 储层特征
        3.2.1 储集空间类型
        3.2.2 储集物性控制因素
        3.2.3 储层分布规律
第四章 潜山油气藏成藏控制因素及分布特征
    4.1 油气藏分布特征
        4.1.1 顶面不整合型
        4.1.2 内幕断块型
    4.2 油气成藏的控制因素
        4.2.1 储层发育特征是油气富集的关键因素
        4.2.2 封堵条件影响中生界油藏的富集
        4.2.3 油气输导条件是中生界油气成藏的基础
第五章 中生界潜山油气藏勘探目标评价
    5.1 埕北断裂带西部
        5.1.1 埕北古61 块(已部署埕北古61 井)
        5.1.2 埕北244块
        5.1.3 埕北603南
    5.2 埕北20 断裂带~埕北古13 块(已部署埕北古13 井)
    5.3 桩海东部断裂带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东营凹陷太古界基岩储层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太古界储层储集特征研究
        1.3.2 储层成因机制及分布主控因素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工区位置
    2.2 构造特征及区域构造演化
    2.3 地层特征
第3章 储层特征
    3.1 岩石学特征
        3.1.1 岩浆岩
        3.1.2 变质岩
    3.2 储集空间特征
        3.2.1 孔隙
        3.2.2 洞
    3.3 储层裂缝填特征
        3.3.1 露头区裂缝发育特征
        3.3.2 岩心裂缝发育特征
        3.3.3 充填物
        3.3.4 裂缝发育规律
    3.4 储层物性特征
        3.4.1 孔渗基本特征
        3.4.2 岩性与物性关系
        3.4.3 孔渗关系
        3.4.4 储层物性分布
    3.5 孔隙结构特征
    3.6 储层非均质性
第4章 储层成因及影响因素
    4.1 储层成因机制研究
        4.1.1 岩浆作用及对储集空间的影响
        4.1.2 变质作用及对储集空间的影响
        4.1.3 构造作用及对储集空间的影响
        4.1.4 风化作用及对储集空间的影响
    4.2 储层的控制因素
        4.2.1 岩性
        4.2.2 构造破裂作用
        4.2.3 岩浆侵入作用
        4.2.4 域变质作用
        4.2.5 物理风化作用
        4.2.6 大气淡水淋滤
        4.2.7 深层溶解作用
    4.3 储层演化历程
        4.3.1 太古代早期岩石
        4.3.2 区域变质作用形成层状变质岩
        4.3.3 混合期将层状变质岩演变成不规则块状杂岩体
        4.3.4 后期侵入岩脉的穿插作用
        4.3.5 构造作用
        4.3.6 风化破碎形成的风化带
        4.3.7 后期潜山边缘湖平面升降形成裂缝溶蚀带
        4.3.8 埋藏后有机质热演化产生腐蚀性流体改造作用
第5章 储层分布规律
    5.1 储层类型
    5.2 储层级别划分
    5.3 储层分布特征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台安—大洼基岩油气成藏条件及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区域地质特征
    1.1 勘探概况
    1.2 区域构造特征及演化
        1.2.1 中朝准地台结晶基底的形成过程
        1.2.2 准地台沉积盖层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1.2.3 准地台的破坏与改造过程
    1.3 地层特征
        1.3.1 古元古界和太古宇
        1.3.2 中、新元古界
        1.3.3 古生界
        1.3.4 中生界
        1.3.5 新生界
    1.4 断裂类型及特征
        1.4.1 断裂类型
        1.4.2 断裂系统特征
        1.4.3 控凹断层的性质、特征与演化
        1.4.4 控带断层的分布、性质、特征与演化
第二章 基岩潜山油气成藏条件及类型
    2.1 基岩油气藏形成条件
        2.1.1 油源和盖层条件
        2.1.2 基岩油气藏储层条件
        2.1.3 油气输导条件
    2.2 基岩油气藏类型
第三章 基岩油气藏主控因素及模式
    3.1 基岩油气藏主控因素
        3.1.1 油源条件
        3.1.2 断裂活动及其裂缝发育程度
        3.1.3 潜山储层发育程度的控制作用
    3.2 基岩油气藏成藏模式
        3.2.1 顶生式成藏模式
        3.2.2 内幕成藏模式
第四章 基岩油藏勘探实践及下步勘探方向
    4.1 兴隆台潜山带
        4.1.1 勘探现状及认识
        4.1.2 勘探目标评价
    4.2 冷家潜山-中央凸起南部倾没端潜山带
        4.2.1 勘探现状及认识
        4.2.2 勘探目标评价
    4.3 基岩油气藏勘探成果
        4.3.1 兴隆台潜山带
        4.3.2 中央凸起
    4.4 下步勘探方向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7)优快钻井技术在胜利油田浅海地区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优快钻井技术
        1.1.1 国外优快钻井技术
        1.1.2 国内优快钻井技术
    1.2 胜利油田渤海湾盆地地质构造特点
        1.2.1 渤海湾区域地质构造特点
        1.2.2 地层特征
        1.2.3 钻井技术难点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优快钻井技术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1.3.2 存在的问题
        1.3.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小结
第2章 井身结构优化及钻具组合优选
    2.1 井身结构设计
        2.1.1 井身结构设计原则
        2.1.2 井身结构设计所需基础数据
        2.1.3 井身结构设计程序
    2.2 钻头优选技术研究与应用
        2.2.1 胜利油田钻头使用情况
        2.2.2 钻头选型方法
        2.2.3 钻头优选应用实例
    2.3 钻具组合设计及水力参数优化
        2.3.1 钻柱设计
        2.3.2 底部钻具组合设计
        2.3.3 水力参数优化
    2.4 小结
第3章 钻井液体系优选研究
    3.1 优质钻井液的原则
    3.2 泥浆体系的选择
        3.2.1 生产井类
        3.2.2 预探井类
        3.2.3 特殊井类
    3.3 优快钻井对钻井液的要求
    3.4 浅海钻井液技术
        3.4.1 与聚合物海水钻井液配伍性好的钻井液添加剂
        3.4.2 海洋钻井钻井液体系
        3.4.3 优快钻井的钻井液技术
    3.5 钻井液体系选择原则
        3.5.1 根据储层特性选择钻井液
        3.5.2 根据非储层特性选择钻井液
    3.6 现场应用效果
    3.7 小结
第4章 优快钻井中的固井技术及设计
    4.1 优快固井技术
    4.2 水泥浆体系
    4.3 固井设计
    4.4 现场应用
        4.4.1 勘探M号钻井油气探井固井工艺
        4.4.2 南堡油田W区开发井固井工艺
    4.5 小结
第5章 优快钻井技术现场应用
    5.1 渤海X地区钻井技术难点
    5.2 渤海Y地区钻井技术难点
    5.3 技术方案的实施
        5.3.1 渤海X地区
        5.3.2 渤海Y地区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项目

(8)辽河滩海海南—月东缓坡带地层岩性油气藏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研究区概况
    1.1 研究区勘探开发概况
    1.2 研究思路及关键技术
    1.3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地层发育特征及层序划分
    2.1 地层岩性及分布特征
        2.1.1 前古近系
        2.1.2 古近系(E)
        2.1.3 新近系(E)
        2.1.4 第四系平原组(Q_p)
    2.2 古近系层序地层格架
        2.2.1 地层层序划分
        2.2.2 主要层序的体系域特征
        2.2.3 层序追踪及地层层序格架的建立
第三章 构造特征及演化
    3.1 解释方法及应用技术
        3.1.1 地震地质层位标定技术
        3.1.2 速度分析
        3.1.3 相干体处理技术
        3.1.4 倾角扫描叠加处理技术
        3.1.5 全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技术
    3.2 区域构造背景
    3.3 断裂特征
        3.3.1 主干断裂特征
        3.3.2 次级断裂特征
    3.4 构造特征
        3.4.1 基底构造特征
        3.4.2 盖层构造特征
    3.5 构造演化
        3.5.1 古生代地台期
        3.5.2 中生代裂陷期
        3.5.3 早古近纪伸展—走滑断陷期
        3.5.4 晚古近纪坳陷期
第四章 沉积相类型及储层特征
    4.1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4.1.1 河流相
        4.1.2 三角洲相
        4.1.3 扇三角洲相
        4.1.4 近岸水下扇
        4.1.5 湖泊
    4.2 地震相类型及特征
    4.3 沉积体系展布及演化
        4.3.1 地震相的平面分布
        4.3.2 沉积体系展布
        4.3.3 沉积演化
    4.4 古近系碎屑岩储层特征
        4.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4.4.2 储层孔隙特征及演化
        4.4.3 储层物性特征
第五章 储层预测及地层-岩性圈闭描述
    5.1 储层预测方法选择
    5.2 波阻抗反演
        5.2.1 反演原理
        5.2.2 储层预测的关键流程
    5.3 地震属性提取及特征分析
        5.3.1 地震属性分析基本原理
        5.3.2 地震属性分析
    5.4 地层岩性圈闭描述
第六章 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分析及成藏模式
    6.1 油气藏类型及特征
        6.1.1 油气藏类型
        6.1.2 油气藏流体性质
    6.2 油气分布特点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6.2.1 油气分布特点
        6.2.2 油气藏主控因素分析
    6.3 油气成藏模式
第七章 勘探潜力分析
    7.1 区带地质评价及勘探潜力分析
    7.2 下一步勘探方向及部署建议
        7.2.1 拓展海月构造过渡区地层超覆及岩性油气藏勘探
        7.2.2 预探海南和月东太古界、古生界潜山,突破潜山油气勘探领域
        7.2.3 风险勘探海南东坡,寻找新的勘探领域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四、胜利油田在浅海太古界发现高产油气流(论文参考文献)

  • [1]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油气勘探历程与启示[J]. 李晓光,陈永成,李玉金,蓝阔,李敬含,巩伟明. 新疆石油地质, 2021(03)
  • [2]复式理论:成就渤海湾亿吨聚宝盆[J]. 王一端,闫建文,李中,王长会,崔玉波. 石油知识, 2021(03)
  • [3]渤海湾盆地埕北313单井评价与储层分析研究[D]. 赵备. 长江大学, 2020(04)
  • [4]埕岛油田中生界潜山油气藏勘探潜力分析[D]. 陈亮.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5]东营凹陷太古界基岩储层成因研究[D]. 季哲. 西南石油大学, 2015(08)
  • [6]台安—大洼基岩油气成藏条件及模式研究[D]. 季蕾. 东北石油大学, 2015(04)
  • [7]优快钻井技术在胜利油田浅海地区的应用[D]. 谭玥. 西南石油大学, 2014(06)
  • [8]辽河滩海海南—月东缓坡带地层岩性油气藏预测[D]. 张凌达. 东北石油大学, 2011(04)
  • [9]埕岛油田古潜山储层酸化工艺现状和发展方向[J]. 齐陆宁,杨少春,崔建国,时丕同.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09(03)
  • [10]胜利的专家们(下篇)[J]. 周绍义. 青海湖文学月刊, 2009(04)

标签:;  ;  ;  ;  ;  

胜利油田在浅太古界发现高产油气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