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福建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关于促进福建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一、推进福建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伟[1](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福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我国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具有广泛深刻的现实需求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产业兴旺的关键在于加快构建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不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和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根本途径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最终目标是实现乡村振兴。2018年12月,福建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对外发布的《关于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条措施的通知》中,就加快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建设美丽、文明、善治、殷实乡村,提出了十条具体举措,明确了福建省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体目标和具体要求。福建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在农村产业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农村产业融合程度低、产业融合主体实力不强、产业利益分享机制不合理、农村产业融合服务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正基于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为指导,以习近平同志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示、重要讲话精神为指针,紧紧围绕农村产业融合这个重点,结合福建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农村产业融合的生动实践,对福建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构建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产业价值链建设等问题进行创新研究,针对福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农村产业融合产业链延伸不足、政策体系不完善、同质化现象严重、普遍缺少龙头企业参入、利益分享机制不合理、服务机制不健全、推动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了明确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方向、提升农村产业发展融合度、发掘农村产业融合地理标志农产品、培育壮大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建立多种形式利益链接机制、完善农村产业融合服务平台、健全农村产业融合推进机制等一揽子推进福建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性思路。

周志远[2](2020)在《苍南县四季柚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三农问题长久以来一直是政府关注的核心社会问题,在长达十七年的岁月里,三农问题始终占据着中央一号文件的一席之地,2020年作为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政府的工作重心依然是打好脱贫攻坚战和提升三农领域优势着两大模块上,致力于为保证农业的稳定发展和持续供应以及农民的收入水平的提高的伟大目标,深入挖掘高附加值的农业产业链,积极为广大的农民群众营造一个和谐进步的农业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从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苍南县四季柚作为土生土长的浙江特色农产品在实现了区域化布局和规模化生产后,已经发展成为了当地的区域性农业支柱产业。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力的加重,苍南县四季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如何更好、更快地推进苍南四季柚的产业发展值得研究。本文首先对课题研究背景、课题写作的意义与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等进行简要阐述。其次针对论文研究中涉及的重要理论进行概括和介绍,主要对产业、产业发展、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的概念,产业发展理论、产业组织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等进行介绍和概括。接着详细描述苍南县四季柚产业的发展现状,通过回收的271份问卷和关键人物的访谈对苍南县四季柚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包括苍南县的基本概况、苍南县四季柚产业的自然环境、区位地理情况、政策现状,从生产规模、四季柚品种、组织化规模、农户、企业等方面对四季柚产业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然后据此对四季柚产业发展问题进行深度分析,主要内容包括四季柚产业发展存在的抵御自然风险、环境、劳动力素质、基础设施、品牌建设、销售渠道、政策资金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都是四季柚生产、流通、销售中普遍的问题。最后根据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从政府层面上政府要加大产业政策扶持力度,从企业和种植户上提出了要加大技术研发,提高产业化标准,加大品牌建设,增加产品知名度依托“互联网+”,拓宽营销渠道,依托供给侧改革,拓宽市场需求等可借鉴的政策建议。

杨聪[3](2020)在《福建省明溪县淮山产业发展的动力因素与发展对策》文中指出福建省明溪县淮山种植历史悠久,具有发展淮山产业化经营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政治经济条件,相继获得“中国淮山之乡”和“国家农业部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淮山)”2个国家级淮山地理标识品牌。但现实中明溪县淮山产业发展推进屡屡遭遇滞碍,这是本研究的动力所在。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法、实地调研法、问卷调查法和重点访谈法探究明溪县淮山产业化发展的促进因素和制约因素。结果表明,推进明溪县淮山产业化经营具有如下的有利因素:淮山对县域耕地土壤的生态适应性、淮山栽植新品种的高产和优质性、新型淮山栽培技术的合适性、社会化服务先行和淮山品牌的历史地理优势;其制约因素包括:生产成本高、机械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低、品牌建设程度不够、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和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程度低等。为此,作者提出针对性的明溪淮山产业化经营推进对策,包括:瞄准长远效益,制定淮山发展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建好淮山种植基地;改进生产模式,理顺淮山产业链条;建设商务平台,扩展淮山产品国内外市场;调整人才政策,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陈凡[4](2020)在《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农业高质量发展迈入新台阶,但“三农”工作仍面临诸多矛盾,财政资金扶持是破解农业产业发展困境的重要抓手。财政资金通过发挥撬动、引导作用,可为产业化项目发展提供重要的资金保障。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如何,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利用宏观统计数据及微观调研数据,运用统计分析、面板数据模型等方法展开研究。首先,提出本文的理论基础,并理论分析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及面临的困境;然后,梳理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的缘由、历史演变及发展现状;最后,分别从微观视角、宏观视角探究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农业龙头企业作为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的重要建设主体,以自身发展为抓手,微观意义上对农业经济增长产生显着影响。通过对河北省、天津市60家典型农业龙头企业的深入调研,搜集2014-2018年农业龙头企业规模、经营状况、投入产出情况及成长能力等方面的指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表明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资金每增加1个单位,将分别促进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净利润增加0.1207、0.1271个单位。第二,农民作为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的重要参与者及受益者,其收入状况是财政投入产出的微观“窗口”。探究项目区内农民是否增收、增收效果,可为农业经济增长影响效果提供微观视角。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在消除差异与选择性偏误后准确估计,结果表明,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显着提高了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15.73%。第三,基于省级维度的分析表明,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宏观效果在不同地区间存在显着差异。分析表明,东部、中部、西部财政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0076、0.0120、0.0080。中部地区作为农业大区,财政投入发挥了较好的积极效果。第四,基于县级维度的分析表明,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能够促进宏观农业经济增长。以北京、天津、湖南、湖北等省(市)作为调研区域,搜集财政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投入、第一产业总产值、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生产常规投入要素、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指标,运用DID方法分析,结果表明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宏观农业经济增长的净效果为0.3366。结合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健全财政资金投入增长及监管机制;建立并推进效果评价及纠偏机制;优化资金配置并推行差别化的扶持办法;提高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目标瞄准精度。

张世定[5](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化具有从细微处形塑人行为的规范力,其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价值取向深刻影响着人的日常生活。乡村文化源于乡村社会,历经持久的历史积淀,体现了乡村民众的精神面貌、价值理想与生活方式,尤其是在精神塑造、力量凝聚以及秩序安排方面具有基础性作用。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担负着先进文化引领与乡村文化发展的历史使命。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步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在新的历史进程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理论为指导,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富有成就的实践探索,为当下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源。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了乡村全面发展与繁荣而做出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由于文化所具有的铸魂特质与功用,决定了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实现的关键与基础。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为研究主题,必会在乡村文化建设价值认知的增强、乡村文化建设路径选择的丰富、乡村文化建设研究学术视界的拓展以及乡村文化建设研究历史深度的挖掘等方面产生积极的意义,从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发展、学术研究与现实需要。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绪论与结束语在内,共七个部分。绪论部分,涵括了研究意义、学术回顾、研究重难点与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与存在不足;第一章系统阐释了乡村文化的内涵、特征、价值以及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是全文的立论基础;第二章重点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从历史传统、理论依据与现实背景廓清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出场逻辑;第三章细致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从宏观与微观两个维度展示了这一时期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尤其是以L村为调研对象,具象呈现了微观镜像之中的乡村文化建设;第四章全面审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效果,在总结成就的基础上分析了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深层原因,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推进提供思考的维度;第五章构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推进图式,在基本内涵、方法创新、具体路径、经验借鉴以及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束语部分,笔者立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逻辑,认为乡村文化之魂、乡村文化之体与乡村文化之基是新时代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村文化建设的核心之义。立足改革开放以来的宏大逻辑,构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文化建设的整体化图式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笔者通过系统研究发现,由于乡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耦合关系,新时代进行乡村文化建设就显得十分必要。具体来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建设,在主要内容上,要聚焦于乡村思想道德建设的深化、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乡村公共文化生活的丰富;在方法论上,从学科交叉的多维视界出发,需要汲取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文化经济学理论资源进行乡村物质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也要吸收公共管理学与法学理论资源进行乡村制度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还要借鉴政治心理学、教育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理论资源进行乡村精神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在建设路径上,乡村主流价值建构、乡村文化自信增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乡村非物质文化传承、乡村教育结构优化与乡村现代文化重塑等构成了基本谱系;在经验借鉴上,传统中国、近代中国以及国外乡村文化建设能够给我们提供经验借鉴;在保障体系上,明确乡村经济是乡村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乡村政治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乡村民众是乡村文化建设的社会条件,旨在通过调动乡村社会各要素来确保实践的顺利推进。此外,乡村文化建设推进的最关键之处在于“魂、体、基”的整体性构建,也就是乡村主流价值是文化之魂、乡村民众是文化之体、乡村优秀传统是文化之基。方法是认知事物的桥梁,也是抓住事物本质的基本途径。为了增强研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本文在研究方法选择上,基于基础理论、历史逻辑与现实问题相融通,把历史思考与现实需求相结合,借用了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希冀从整体上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进行系统研究。本文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有:历史文献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学科交叉法,通过综合运用不同研究方法,廓清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为研究过程的严谨性、研究结论的科学性、研究指向的针对性提供了有效保障。关于本文的创新,笔者谋求在四个方面有所突破,即在研究视角上,借助长时段历史视野,对原有研究场域的拓展与研究视界的转换,打破了城市视角支配下所持有的乡村文化建设必须按照城市文化范本改造乡村文化的误区,从乡村社会内在逻辑来重建乡村文化秩序与乡村生活方式;在研究内容上,将宏大叙事与微观探查相结合,从理论创新、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等方面全方位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逻辑,并以L村为对象进行了具象考查;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为基础,吸收了历史文献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学科交叉法等方法;在研究结论上,从乡村文化建设的方法论、主要内容、保障体系、经验借鉴等多方面着手,旨在构建起一个整体化图式,进而谋求乡村文化的“魂、体、基”建设。总之,学术研究的目的在于回应社会现实问题。当下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回顾历史、汲取经验、反思不足、服务当下,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宏大历史为基础,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与乡村问题的高效解决提供文化之维,这是本文研究的初心。

林萍[6](2019)在《福建省扶贫脱贫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贫困问题制约着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我国是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贫困问题一直备受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党的十八大描绘了“两个一百年”的宏伟蓝图,十九大又明确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奋斗目标,都把扶贫脱贫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扶贫脱贫是我国的第一民生工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底线任务。福建省作为沿海发达省份,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扶贫脱贫工作,始终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矢志不渝地组织各级各部门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扶贫脱贫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综述、明确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回顾了中国特色扶贫脱贫理论的演进历程,分析了福建省扶贫脱贫四个阶段主要做法和实践成果,并进一步以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研究对象,对当地贫困现状和成因、主要模式和成效进行总体分析,以供尚在扶贫攻坚阶段的地区参考借鉴。目前,福建省已进入扶贫攻坚的最后阶段,扶贫脱贫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衔接。本文就如何实现新目标、迎接新挑战,学习借鉴广东、浙江两省的扶贫脱贫经验,结合福建省具体实际,着重从聚焦精准扶贫、突出重点攻坚、夯实基层基础、完善市场机制、推进改革创新、加强人才培养等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纪潇婷[7](2019)在《福建省生态农业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生态农业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福建省在20世纪80年代就率先开展生态农业试点工作,其生态农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在推进生态农业的建设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但是,由于人均耕地面积狭小,人地矛盾仍较为尖锐,生态农业规模较小,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依旧存在。在当前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污染防治攻坚战”,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加强生态农业建设、提高生态农业的发展质量、提高现代农业的绿色发展水平,对促进福建省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生态农业相关的研究文献,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产业竞争力理论的基础上,对福建省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概括,指出了福建省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选取波特的钻石模型对福建省生态农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作出定性分析,并以钻石模型为框架,构建了包含5个一指标、21个二级指标在内的生态农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16年全国31个省份及地区相关的统计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BP神经网络分析法,对全国各省份及地区的生态农业竞争力作出综合评价。研究结果显示:一是现阶段中国的生态农业正向更高层次发展,生态农业的竞争力比较重点已经由生态农业生产要素的比较转为生态农业相关企业与支持性产业发展水平的比较和生态农产品的市场需求规模的比较;二是福建省生态农业竞争力在全国排名处于中间位置,其生态农业相关企业的竞争力水平、政府对生态农业投入水平较强,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而生态农产品的需求水平、生态农业生产要素水平较弱,与生态农业强省相比差距较大。因此,针对福建省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应加大生态环境的治理力度,进一步优化生态农业的生产要素;提高生态产品市场的规范化程度,有效拉动生态农产品的市场需求;补齐生态农业发展短板,推动生态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加强生态农业相关的立法工作,完善生态农业法律制度框架。

陈百荷[8](2019)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贵州省茶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更好地做好“三农”工作,满足新时代下农民美好生活向往,实现科学有序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中国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既适应当下中国城乡关系变化新情况,同时也符合现代化建设新规律。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至今,贵州省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其中,地区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的问题仍较突出,农村区域持续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国家鼓励因地制宜地找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路径,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壮大地区优势特色产业。贵州省基于自身资源禀赋,选取发展茶产业作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一重要路径。论文在贵州省通过茶产业发展促进实现地区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对贵州省茶产业近年来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挖掘贵州省茶产业发展潜力,找出发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通过促进贵州省茶产业发展带动地区产业扶贫、更好实现乡村振兴;同时论文为今后其他地区通过产业发展促进实施乡村振兴的相关研究提供研究经验。论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如何实施乡村振兴与国内外如何实现地区茶产业发展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并进行简要评述,找出研究空白,整理出自己的研究思路;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结合法研究贵州省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在茶产业发展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竞争力及潜力效益四个方面做定量研究,并通过定性的方式对贵州省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描述;采用实地调研法,选取贵州省一重要产茶县,进行为期5天的实地调查,深入了解地区茶产业发展情况,以便通过具体县域茶产业发展实例更好地研究贵州省茶产业发展现状;采用半结构访谈法与案例研究法,对贵州省Z县的30户茶叶种植户开展半结构访谈,收集茶农的茶叶生产与收益情况,并作为研究贵州省茶产业发展问题的真实案例依据;采用逻辑归纳法,在系统研究贵州省茶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找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进贵州省茶产业发展的针对性对策,并得出最终结论:首先,贵州省茶产业是符合地方资源禀赋条件且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地区主导型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其次,通过研究贵州省茶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有助于促进贵州省茶产业发展由量变向质变转变,这不仅能够起到带动贵州省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还有利于从多方面促进贵州省乡村振兴的实现。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弥补了贵州省通过发展地区优势特色产业促进乡村振兴角度少有人研究的缺憾,同时也为其他地区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助力实现乡村振兴的实践提供经验借鉴。

何薇[9](2018)在《福建农民创业园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中国未来20-30年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战略。振兴乡村关键是产业兴旺,而现代农业技术成果与生产的有机结合是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保障。现代农业园区成立之初,以现代农业技术示范为主要目的,鼓励农民学习先进的生产经验和技术,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随着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园区从单纯的技术示范逐步变成涵盖综合功能的载体。福建农民创业园就是一种综合性的现代农业园区,对福建农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带动辐射作用。在调研过程中,作者发现不同地区的福建农民创业园发展参差不齐,于是开始思考影响园区发展的因素,并希望通过研究能更好促进福建农民创业园的良性发展。通过文献分析与实地调研,作者总结了福建农民创业园发展的8个影响因素,分别是主导产业选择、利益联结方式、基础设施建设、管理运行机制、电子商务平台、人才引进政策、农民合作组织和园区金融支持。通过层次分析法分析并结合专家意见,认为福建农民创业园发展影响因素中最重要和最紧急的两个因素分别是福建农民创业园主导产业的合理选择以及创业园中利益联结的问题,因此论文针对这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就福建农民创业园的主导产业选择,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建立福建农民创业园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其中包括需求收入弹性系数、产业产值增加率、区位商、产值比重、经济带动力、人均产值系数、就业吸纳率和产业单位面积产值增加率这8个指标。其次,采用因子分析法分析,计算各产业综合得分。最后,根据地理位置分布,随机抽取7个福建农民创业园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本指标体系适用于福建农民创业园主导产业选择。就福建农民创业园利益联结问题,本文基于福建农民创业园的调查数据,运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方法分别从农户和企业的视角,研究农户与企业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结论表明,文化程度、农户全年人均收入、市场波动状态、目标市场、农产品商品化率和农业企业销售农产品的规模对农户决策都产生显着性的影响作用,其中对农户决策影响最大的变量是农产品商品化率;企业类型、销售额、目标市场、市场价格和从农户手中收购农产品的比重显着影响企业的决策,其中对企业决策影响最大的变量是企业类型。本文最后分别从完善主导产业发展方面和加强创业园利益联结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完善主导产业首先是要选准主导产业。在选准主导产业后,通过设计主导产品、培育园区企业、建立产业化雏形来培育主导产业,将主导产业不断壮大。随后,本文从农民、企业这两个利益主体层面,提出加强农民创业园利益联结的对策建议。通过保护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农民发展权益以及确保农民共享创业园产生的效益这三个方面来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从而调动农民参与农民创业园建设的积极性。通过落实支持企业政策、营造企业发展环境以及鼓励企业发展创新来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李彦博[10](2017)在《基于新发展理念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县域经济是以行政县为特定区域,以县级财政的独立为标志,以县级区域内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为基础,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并以特定县之下的镇、乡、村各层次的经济元素间的互动为基本结构,通过人力资源、资金、物资、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交流互换,从而具有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县域经济作为基础性的经济,也构成了县域发展的中心环节,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比较显着的成绩,但是当下的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创新力不足、发展不协调、资源能耗大、市场封闭等等一系列迫切的问题,严重阻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进一步推进科学发展观在现实中的运用,使其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在此背景下,开展基于新发展理念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新发展理念,从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这一命题切入,运用理论分析法、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等,阐明中国县域经济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功能和主要特征,分析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其突出问题,并立足于现实、把握好理论,针对突出问题提出发展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对策,以期全面认识当前中国县域经济及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有效模式,进而为决策者制定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相关政策提供有益参考。首先,对县域经济的理论进行概述。界定了县域经济的基本概念;从不同角度划分了县域经济的类型;明确了中国县域经济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展现出了县域经济产业构成多样、经济体系开放、地域特色鲜明、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特征。在阐明基本概念、类型和特征的基础上,探索发现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实现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培育经济新增长极的重要途径,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途径。认识县域经济的作用、准确把握其特点是我们进一步了解我国县域经济的基础。其次,阐明了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提出了现代西方发展理论,包括主体功能区理论、增长极理论、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不平衡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理清了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进程与脉络,从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新发展理念的先后提出,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分别指明了方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县域经济的发展要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根本性的指导理论。再次,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大体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即新开始阶段(1978—1982年)、探究摸索阶段(1983—1991年)、快速发展阶段(1992—2002年)、科学发展阶段(2003—2012年)、新发展阶段(十八大以来至今)。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概况进行了介绍,对整体状态、分布状况和基本情况进行了展示。对中国早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即“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晋江模式”进行了实例分析;挖掘各个模式背后的成功经验与教训,继而得出我早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中的经验启示。然后,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现状进行分析。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不论是东部还是中西部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要素结构不断完善,县域经济有了明确定位。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创新力不足,体制机制不健全;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大;资源消耗大,发展难以持续;市场封闭,资金等要素不足;城乡分治,一体化进程缓慢。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我国先后又出现了“江阴模式”、“神木模式”、“双流模式”、“新晋江模式”等新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这些成功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意义其实并不仅仅在于促进了自身县域经济的发展,更重要在于它为中西部落后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某种借鉴。基于对新型模式进行梳理和总结,丰富了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宝库,为县域经济的下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最后,文章基于理论、现状和问题的分析,通过对典型模式的总结,为了促进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分别是:加快制度创新,深化机制体制改革;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民营经济和特色产业;响应国家战略,纳入国家区域发展布局;发展文教事业,提升县域软实力。以期在刚性的原则下做到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将新发展理念融入到县域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每一个维度,实现县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二、推进福建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推进福建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福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三、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主要创新点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一、概念界定
        (一)乡村振兴
        (二)乡村振兴战略
        (三)产业
        (四)农业产业化
        (五)农村产业融合
    二、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乡村发展理论
        (二)马克思分工理论
        (三)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四)产业融合理论
    三、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关于农村农业发展的论述
        (一)毛泽东关于农村农业发展的相关论述
        (二)邓小平关于农村农业发展的相关论述
        (三)江泽民关于农村农业发展的相关论述
        (四)胡锦涛关于农村农业发展的相关论述
        (五)习近平关于乡村振兴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论述
第三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历程
    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历程
        (一)历史背景
        (二)发展历程
    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二)挑战
    三、福建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探索和实践
        (一)福建省农业发展的历史情况
        (二)福建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历程
第四章 福建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福建省农村产业融合情况
        (一)农村产业
        (二)农村产业融合
    二、福建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二)市场环境日趋成熟
        (三)科技基础持续夯实
    三、福建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动能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二)改变农业经营方式
        (三)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实现农民增收
    四、福建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
        (一)特色小镇
        (二)田园综合体
        (三)美丽乡村
    五、福建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农村产业融合产业链条延伸不足
        (二)农村产业融合配套政策滞后
        (三)农村产业融合同质化现象严重
        (四)农村产业融合普遍缺少龙头企业参入
        (五)农村产业融合利益分享机制不合理
        (六)农村产业融合服务机制不健全
        (七)农村产业融合推动机制不顺畅
第五章 加快推进福建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一、明确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方向
        (一)政府主导
        (二)市场化运作
        (三)分步骤推进
    二、提升农村产业发展的融合度
        (一)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
        (二)拓展农业多功能性
        (三)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
    三、发掘农村产业融合地理标志农产品
        (一)注重乡村特色产业顶层设计
        (二)打造“一村一品”产业
        (三)创建地方特色产业品牌
    四、培育壮大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一)推进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融合发展
        (二)打造农村产业融合龙头企业
        (三)重构农村供销合作社综合服务机制
        (四)引进社会资本全产业链投入运营
    五、建立多种形式利益链接机制
        (一)发展订单式农业
        (二)完善股份制合作
        (三)构建“农企+农户”合作模式
        (四)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六、完善农村产业融合服务机制
        (一)构建农村产业融合服务平台
        (二)创新农村产业融合金融服务方式
        (三)加大农村产业融合人才和科技投入
        (四)对贫困地区实施重点扶持
    七、健全农村产业融合推进机制
        (一)扩大地方政府农业产业融合的自主性
        (二)推动基层政府“放管服”措施有效实施
        (三)加快推进产业融合创新成果复制推广
        (四)建立农村产业融合“单一窗口”管理机制
        (五)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苍南县四季柚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问题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及数据来源
        1.5.1 研究技术路线
        1.5.2 数据来源
2.产业发展相关理论借鉴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业的概念
        2.1.2 产业发展的概念
        2.1.3 产业化的概念
        2.1.4 农业产业化
    2.2 相关理论
        2.2.1 产业发展理论
        2.2.2 产业组织理论
        2.2.3 规模经济理论
        2.2.4 农业产业化理论
3.苍南县四季柚产业发展现状
    3.1 苍南县基本情况
        3.1.1 行政区划及人口构成情况
        3.1.2 经济发展概况
        3.1.3 区位及自然条件
    3.2 苍南四季柚产业现状
        3.2.1 苍南四季柚产业现有的政策
        3.2.2 四季柚生产规模情况
        3.2.3 苍南县四季柚的品种特点
        3.2.4 组织化程度现状
        3.2.5 龙头企业带动力现状
    3.3 苍南县四季柚产业调查分析
        3.3.1 四季柚产业发展现状调查结果
        3.3.2 四季柚产业发展对策调查结果
4.苍南四季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4.1 劳动力素质和基础设施存在不足
        4.1.1 劳动力素质不高
        4.1.2 基础设施不完善
    4.2 农业保险及信贷政策有待加强
    4.3 品牌建设不够,商品化程度低
    4.4 销售渠道单一,产业链条短
    4.5 合作社技术层面支持过少
    4.6 四季柚产业化模式未形成
5.国内外桔柚产业发展情况
    5.1 国外桔柚产业发展情况
        5.1.1 巴西柑橘产业经营概况
        5.1.2 美国桔柚产业经营概况
    5.2 国内桔柚产业发展情况
        5.2.1 重庆沿长江一带桔柚产业发展情况
        5.2.2 福建桔柚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6.苍南四季柚产业发展的对策
    6.1 政府要加大各项政策扶持力度
    6.2 加大品牌建设,增加产品知名度
    6.3 依托“互联网+”,拓宽营销渠道
    6.4 依托供给侧改革,拓宽市场需求
    6.5 提高种植技术,实施技术引导
    6.6 政府领头促成产业化模式的建立
7.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调查问卷

(3)福建省明溪县淮山产业发展的动力因素与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立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研究背景
        1.2.2 淮山的功能与价值
        1.2.3 淮山产业化发展研究进展
    1.3 相关理论概述
        1.3.1 农业产业化理论
        1.3.2 比较优势理论
        1.3.3 生态系统服务理论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明溪县的自然、经济条件与淮山产业发展现状
    2.1 自然生态条件
    2.2 社会经济条件
        2.2.1 人口和行政区
        2.2.2 农业经济发展概况
        2.2.3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设施
    2.3 明溪县淮山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2.3.1 现状
        2.3.2 问题
3 明溪县淮山产业发展的促进因素
    3.1 明溪县域耕地土壤理化性质
    3.2 明溪县淮山的裁培品种及其品质表现
    3.3 明溪淮山的栽培新技术
    3.4 明溪淮山产业的农技与社会化服务
    3.5 明溪淮山产业的品牌优势
4 明溪县淮山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4.1 淮山种植生产成本高
    4.2 淮山种植生产机械化水平低
    4.3 淮山品牌建设有待深入
    4.4 淮山从业农民的素质有待提升
    4.5 未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5 明溪县淮山产业化发展对策
    5.1 瞄准长远效益,制定淮山发展规划
    5.2 加大资金投入,做好基础设施建设
    5.3 扶持龙头企业,建好淮山种植基地
    5.4 改进生产模式,理顺淮山产业链条
    5.5 建设商务平台,扩展淮山国内外市场
    5.6 调整人才政策,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明溪淮山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问卷
    附录B 明溪县淮山产业化发展对策的访谈提纲(一)
    附录C 关于明溪县淮山产业化发展对策的访谈提纲(二)
    附录D 明溪淮山生产成本、产品单价调研结果

(4)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农业产业化相关研究
        1.3.2 关于农业综合开发相关研究
        1.3.3 关于财政投入农业发展相关研究
        1.3.4 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思路与章节安排
        1.4.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分析
    2.1 理论基础
        2.1.1 农业的基础性及弱质性理论
        2.1.2 制度变迁与产业组织理论
        2.1.3 公共财政理论
    2.2 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的特殊性分析
        2.2.1 基于农业的视角
        2.2.2 基于政策目标的视角
        2.2.3 基于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视角
    2.3 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面临困境的博弈分析
        2.3.1 管理机制角度的分析
        2.3.2 利益联结机制角度的分析
    2.4 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机理
        2.4.1 作用机制
        2.4.2 研究假设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发展演进及现状分析
    3.1 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缘由及历史演变
        3.1.1 农业产业化内涵及成效分析
        3.1.2 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分析
        3.1.3 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历史变迁
    3.2 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的主体分析
        3.2.1 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必要性
        3.2.2 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总体特征分析
        3.2.3 财政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分析
    3.3 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分析
        3.3.1 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基本情况分析
        3.3.2 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空间分布分析
        3.3.3 典型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分析-以天津市为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微观视角
    4.1 背景分析
    4.2 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影响
        4.2.1 数据说明、指标选取及初步分析
        4.2.2 模型设计、选择及研究假说
        4.2.3 实证分析及结果
        4.2.4 农业龙头企业社会效益分析
    4.3 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4.3.1 理论分析及研究框架
        4.3.2 数据、模型及方法
        4.3.3 实证分析及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宏观视角
    5.1 分析框架及作用机制
        5.1.1 研究视角
        5.1.2 分析框架
        5.1.3 作用机制
    5.2 基于省级视角的分析
        5.2.1 财政扶持产业化项目及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5.2.2 变量设置及模型设定
        5.2.3 实证结果分析
    5.3 基于县级视角的分析
        5.3.1 理论框架
        5.3.2 数据分析与理论模型
        5.3.3 评估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作者简历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关于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学术回顾
        (一)国内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文化建设的研究状况
        (二)国外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文化建设的研究状况
    三、研究重点、难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存在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存在不足
第一章 乡村文化与乡村文化建设
    第一节 乡村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一、乡村文化的内涵
        二、乡村文化的特征
    第二节 乡村文化的价值与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乡村文化的价值
        二、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三、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必然性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传统
        一、瑞金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开启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
        三、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定位
        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深化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理论的思想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理论的逻辑体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理论的科学品质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背景
        一、乡村经济基础的优化
        二、乡村基层政治的发展
        三、乡村思想文化的多元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进程
        一、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二、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阶段
        三、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微观镜像——历时性视角下的L村
        一、改革开放后到党的十六大的文化建设(1978-2002)
        二、新世纪初期的文化建设(2002-2012)
        三、新时代的文化建设(2012 年至今)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效果审视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高
        二、农民科学文化素质逐步增强
        三、公共文化治理体系初步构建
        四、乡村文化制度建设日渐完善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乡村文化城市化倾向明显
        二、乡村公共文化发展不充分
        三、多元价值取向普遍存在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面临挑战的原因分析
        一、乡村经济社会变迁的影响
        二、基层政府选择性治理的影响
        三、文化全球化的影响
第五章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推进图式
    第一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一、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特点
        二、乡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的逻辑耦合
        三、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方法论
        一、乡村物质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
        二、乡村制度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
        三、乡村精神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
    第三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一、建构乡村主流价值,培育乡村核心价值观
        二、建立乡村文化自信,增强乡村文化认同
        三、发展乡村公共文化,丰富民众文化选择
        四、传承乡村非物质文化,留存优秀文化基因
        五、优化乡村教育结构,营造乡村文化发展氛围
        六、重塑乡村现代文化,彰显乡村文化时代魅力
    第四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借鉴
        一、传统中国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启示
        二、近代中国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启示
        三、国外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启示
    第五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保障体系
        一、发展乡村经济,夯实乡村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二、增强政治引领,明晰乡村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
        三、重视乡村民众,激活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
结束语: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一个整体性框架
参考文献
附录 :L村文化建设情况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福建省扶贫脱贫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我国有关扶贫的理论研究
        二、国外有关反贫困的理论研究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以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与不足之处
        四、技术路线图
第一章 我国扶贫脱贫理论基础及其历史演进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贫困标准、绝对贫困标准和相对贫困标准
        二、贫困户与脱贫户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贫困理论
        一、恩格斯关于工人阶级的贫困论述
        二、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制度致贫理论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扶贫脱贫理论
        一、毛泽东关于消除贫困的论述
        二、邓小平关于扶贫脱贫的论述
        三、江泽民关于扶贫脱贫的论述
        四、胡锦涛关于扶贫脱贫的论述
        五、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的论述
第二章 福建省扶贫脱贫历史进程
    第一节 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78-1993 年)
        一、推动多种经营,发展乡镇企业
        二、全方位开放,立体式引进
        三、制定分层扶贫机制,形成全方位交叉互动扶贫格局
    第二节 “八七”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 年)
        一、强化工作领导
        二、加大政策扶持
        三、集中社会力量
    第三节 大扶贫开发阶段(2001-2010 年)
        一、全力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
        二、大力开展整村推进帮扶工作
        三、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第四节 精准扶贫阶段(2011-2020 年)
        一、精准管理
        二、精准施策
        三、精准帮扶
第三章 福建省扶贫脱贫主要实践—以23个重点县精准扶贫实践为例
    第一节 23个重点县贫困状况与成因分析
        一、贫困状况分析
        二、贫困成因分析
    第二节 扶贫脱贫主要经验模式
        一、克服内在致贫因素的扶贫脱贫模式
        二、克服外在致贫因素的扶贫脱贫模式
    第三节 扶贫脱贫工作成效与存在问题
        一、工作成效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四章 福建省扶贫脱贫新形势及对策建议
    第一节 扶贫脱贫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一、脱贫攻坚出现的新问题
        二、形势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第二节 相邻省份扶贫脱贫主要做法及经验启示
        一、广东省扶贫脱贫主要做法
        二、浙江省扶贫脱贫主要做法
        三、广东、浙江两省扶贫脱贫经验对福建的启示
    第三节 新形势下福建省扶贫脱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聚焦精准扶贫,巩固脱贫成果
        二、突出攻坚重点,减缓相对贫困
        三、夯实基层基础,营造致富环境
        四、完善市场机制,发动各方力量
        五、推进改革创新,开辟攻坚新路
        六、加强人才培养,助力脱贫攻坚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福建省生态农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生态农业的概念
        二、国内外生态农业的研究概况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内容
        一、总体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
        四、技术路线
    第四节 创新点和不足
        一、创新点
        二、不足
第一章 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衍生及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
        四、可持续农业与生态农业
    第二节 产业竞争力理论
        一、产业竞争力概念的出现
        二、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衡量指标
        三、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福建省生态农业发展及竞争力分析
    第一节 福建省生态农业的发展
        一、建成了“十大”防灾减灾的防御体系
        二、生态林业建设成效显着
        三、建立了国家级、省级生态农业试点
        四、形成了绿色食品经营体系
        五、探索出12种特色生态农业模式
        六、规模化发展,形成产业集群
        七、休闲农业的高效发展
    第二节 福建省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农业面源污染加重
        二、生态食品市场发育不完善
        三、相关支持性产业发展不足
        四、产业联动程度较低
    第三节 基于钻石模型的福建省生态农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一、福建省生态农业生产要素情况
        二、福建省生态农业需求状况
        三、福建省生态农业的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
        四、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
        五、福建地方政府对于生态农业的政策扶植
        六、福建省生态农业的机遇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态农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生态农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确立
        一、指标选取的原则
        二、指标的选取
    第二节 主成分分析法
        一、评价方法的选取
        二、主成分分析法的原理和模型
        三、主成分分析的主要步骤
    第三节 BP神经网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福建省生态农业竞争力评价分析
    第一节 数据的选取与标准化
        一、数据的来源
        二、描述性统计
        三、数据的标准化
    第二节 主成分分析过程
        一、相关性检验
        二、主成分的提取
        三、主成分的命名
        四、主成分的综合评价值
        五、BP神经网络的实现
        六、评价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提升福建省生态农业竞争力的对策分析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提升福建省生态农业竞争力的对策
        一、进一步优化福建省生态农业生产要素
        二、有效拉动生态农产品的市场需求
        三、推动生态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四、完善生态农业相关的立法工作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8)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贵州省茶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可能存在的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存在的创新
        1.5.2 可能存在的不足
2.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茶产业
        2.1.2 产业发展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农业产业化理论
        2.2.3 特色产业理论
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贵州省茶产业发展现状
    3.1 贵州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
        3.1.1 贵州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总体要求
        3.1.2 贵州省乡村振兴战略具体实施意见
    3.2 贵州省资源禀赋
    3.3 贵州省茶产业比较优势
        3.3.1 茶园大面积种植
        3.3.2 具有悠久茶文化历史依托
    3.4 贵州省茶产业竞争力
        3.4.1 政策扶持推动茶产业整体发展
        3.4.2 培育茶叶公共品牌提升茶叶品牌整体竞争力
        3.4.3 茶企发展发挥经营主体带动作用
        3.4.4 茶叶电商发展创新发展方式
        3.4.5 茶叶进出口促进增加茶叶总销量
        3.4.6 茶旅融合促进茶产业链延伸
    3.5 贵州省茶产业潜力效益
        3.5.1 经济效益分析
        3.5.2 生态效益分析
        3.5.3 社会效益分析
4.贵州省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茶叶质量尚有提升空间
    4.2 茶叶单产量低
    4.3 缺乏具有竞争力的品牌
    4.4 缺少具有带动力的龙头企业
    4.5 茶旅融合价值发挥不足
    4.6 相关人才缺乏
5.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贵州省茶产业发展对策
    5.1 推动茶叶生产提质
    5.2 推动茶叶生产增效
    5.3 促进茶叶品牌提升
    5.4 壮大茶产业发展主体
    5.5 提高茶旅融合带动能力
    5.6 强化茶产业兴旺人才支撑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案编码方法

(9)福建农民创业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1.3.1 研究对象
        1.3.2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
        1.4.1 福建农民创业园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1.4.2 福建农民创业园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1.4.3 福建农民创业园利益联结问题研究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6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可能的创新点
        1.6.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2 可能的创新之处
2 相关理论述评
    2.1 农户行为理论
    2.2 农业推广理论
        2.2.1 农业创新扩散原理
        2.2.2 农民行为改变原理
        2.2.3 农业发展系统论原理
    2.3 比较优势理论
    2.4 主导部门理论
    2.5 利益相关者理论
    2.6 本章小结
3 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历程回顾
    3.1 现代农业园区产生的背景
    3.2 现代农业园区的起步探索阶段
    3.3 现代农业园区的规范发展阶段
    3.4 现代农业园区的稳定发展阶段
        3.4.1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3.4.2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3.4.3 台湾农民创业园
        3.4.4 福建农民创业园
    3.5 本章小结
4 福建农民创业园发展现状分析与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4.1 福建农民创业园发展现状分析
        4.1.1 福建农民创业园分布情况
        4.1.2 福建农民创业园发展成效
    4.2 福建农民创业园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4.2.1 主导产业选择
        4.2.2 利益联结方式
        4.2.3 基础设施建设
        4.2.4 管理运行机制
        4.2.5 电子商务平台
        4.2.6 人才引进政策
        4.2.7 农民合作组织
        4.2.8 园区金融支持
    4.3 福建农民创业园发展的影响因素AHP层次分析
        4.3.1 福建农民创业园发展的影响因素
        4.3.2 影响因素指标权重的确定
        4.3.3 权重计算结果
        4.3.4 一致性检验
    4.4 本章小结
5 福建农民创业园主导产业选择
    5.1 福建农民创业园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构建
        5.1.1 农民创业园主导产业指标选择的原则
        5.1.2 农业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研究现状与借鉴
        5.1.3 农民创业园主导产业选择指标体系构建与测算公式
        5.1.4 农业主导产业选择方法的研究现状与借鉴
    5.2 福建农民创业园主导产业选择实证分析
        5.2.1 福州罗源农民创业园
        5.2.2 泉州惠安农民创业园
        5.2.3 漳州平和农民创业园
        5.2.4 龙岩连城农民创业园
        5.2.5 三明沙县农民创业园
        5.2.6 南平延平农民创业园
        5.2.7 宁德福安农民创业园
        5.2.8 福建农民创业园主导产业选择对比
    5.3 本章小结
6 福建农民创业园利益联结问题研究
    6.1 农民创业园的利益相关者的定义与识别
    6.2 农民创业园核心利益相关者分析
        6.2.1 政府
        6.2.2 企业
        6.2.3 农民专业合作社
        6.2.4 农户
    6.3 农民创业园核心利益相关者相互关系分析
        6.3.1 政府与企业
        6.3.2 政府与农民专业合作社
        6.3.3 政府与农户
        6.3.4 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
        6.3.5 企业与农户
        6.3.6 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户
    6.4 农户与企业利益联结方式的分析
        6.4.1 现有的利益联结方式
        6.4.2 利益联结方式选择分析——基于农户视角
        6.4.3 利益联结方式选择分析——基于企业视角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选准主导产业
        7.2.2 培育主导产业
        7.2.3 壮大主导产业
        7.2.4 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7.2.5 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7.2.6 发展农民合作组织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农户调查问卷
附录B: 企业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10)基于新发展理念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一章 县域经济的理论概述
    第一节 县域经济的概念和类型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
        二、县域经济的基本类型
        三、中国县域经济的内涵
    第二节 中国县域经济的主要特征
        一、产业构成的多样性
        二、经济体系的开放性
        三、鲜明的地域特色性
        四、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三节 发展中国县域经济的作用
        一、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发展县域经济是实现区域合作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发展县域经济是培育经济新增长极的重要路径
        四、发展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
        五、发展县域经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途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现代西方发展理论
        一、主体功能区理论
        二、增长极理论
        三、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
        四、不平衡发展理论
        五、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节 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
        一、邓小平发展理论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新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
        四、新发展理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考察与早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实例分析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历程
        一、1978—1982年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开始阶段
        二、1983—1991年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探究摸索阶段
        三、1992—2002年是中国县域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四、2003—2012年是中国县域经济步入科学发展阶段
        五、党的十八大以来是中国县域经济迈入新发展阶段
    第二节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概况
        一、中国县域整体状态及分布状况
        二、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第三节 中国早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实例分析及其启示
        一、中国早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实例分析
        二、中国早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经验启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东部地区发展成效显着,中、西部地区蓬勃发展
        二、要素结构得到不断完善,部分县域经济发展迅速
        三、充分利用地区中的资源,县域经济有了明确定位
    第二节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力不足,体制机制不健全
        二、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大
        三、资源消耗大,发展难以持续
        四、市场封闭,资金等要素不足
        五、城乡分治,一体化进程缓慢
    第三节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型模式及经验启示
        一、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型模式实例分析
        三、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新型模式的经验启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加快制度创新,深化机制体制改革
        一、加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二、完善土地经营制度
        三、深化县域金融制度改革
        四、落实“直管县”体制改革
        五、深化市县行政体制改革
    第二节 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发展农业机械化
        二、建设农业科技园区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四、农业产业合作化组织建设
    第三节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树立“新型”理念
        二、转变政府职能
        三、推动城乡一体化
    第四节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民营经济和特色产业
        一、助推工业化发展
        二、推动县域服务业
        三、壮大民营经济
        四、打造特色品牌
    第五节 响应国家战略,纳入国家区域发展布局
        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二、精准扶贫战略
        三、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第六节 发展文教事业,提升县域软实力
        一、人才强县战略
        二、提升文化软实力
        三、注重宣传推广
        四、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1 全国行政区划(2015年底)
    附表2 2014年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100强排名
    附表3 2016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榜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推进福建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福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李佳伟. 集美大学, 2020(05)
  • [2]苍南县四季柚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 周志远. 西南大学, 2020(05)
  • [3]福建省明溪县淮山产业发展的动力因素与发展对策[D]. 杨聪.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4]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研究[D]. 陈凡.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研究[D]. 张世定. 兰州大学, 2019(02)
  • [6]福建省扶贫脱贫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林萍.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7]福建省生态农业竞争力研究[D]. 纪潇婷.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8]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贵州省茶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陈百荷.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9]福建农民创业园发展研究[D]. 何薇. 福建农林大学, 2018(03)
  • [10]基于新发展理念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 李彦博. 武汉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关于促进福建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