镰刀菌毒素的系统提取、分离、分析及毒理学

镰刀菌毒素的系统提取、分离、分析及毒理学

一、镰刀菌毒素的系统提取分离分析及其毒理学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利佳[1](2021)在《烟草抗感镰刀菌根腐病鉴定方法及其防治研究》文中提出烟草镰刀菌根腐病近年严重影响到黄淮烟区烟叶的产量和质量。抗病品种的缺失、防治手段的缺乏以及不当的田间栽培手段,造成该病害的广泛流行,为大田生产带来巨大的潜在威胁。目前对于该病害室内鉴定方法尚未有较为统一的标准,缺乏有效化学药剂和生物菌剂进行该病的防治。为了找到最适宜进行室内接种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的方法并筛选出对病原菌具有防治效果的化学药剂和生物菌剂,本文通过对河南省许昌市的烟草镰刀菌根腐病菌进行研究,确定其病原菌种类,探究了室内接种烟草镰刀菌根腐病菌的方式,比较了不同的烟草品种对不同鉴定方式的抗性水平差异,进行了防治药剂的室内抑菌效果测定,筛选出最高效的化学杀菌剂并用于大田试验,研究了生物菌剂对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的防效。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病原菌的鉴定以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到一株来自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烟草镰刀菌根腐病发病烟株病部的NC-11,通过显微形态观察发现,该菌株能够产生大、小型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且大型分生孢子呈镰刀状,具4-5个隔膜,有钩状顶端,大小多为(40-60)×(3-5)μm,具有镰刀菌的典型特征。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与芝麻枯萎镰刀菌(MN417202.1,Fusarium oxysporum,中国)的相似度很高,构建系统发育树后发现,NC-11与Fusarium oxysporum菌株MN417202.1聚为一支。2.不同的接种方式的比较分析利用孢子液蘸根接种法、大型分生孢子接种法、菌谷法和毒素法均能使中烟100和NC89发病。从菌谷法接种发病烟株根部分离到NC-11,说明所分离的真菌菌株NC-11确能引起烟草镰刀菌根腐病。孢子液蘸根接种法操作简单且孢子液的制备难度较低,能够较容易的通过调整孢子悬浮液的浓度进而达到控制接种量的目的。但创伤的接种方式对植株激素等信号分子影响较大,造成烟株出现应激反应,因而该方法可重复性较差。大型分生孢子浸根接种法选择致病侵染能力更强的大型分生孢子,避免了对烟草幼苗造成机械损伤而使烟草激素水平维持稳定水平,但大型分生孢子制备难度较大且大型分生孢子的侵染能力过强,不能模拟大田发病条件用于室内鉴定。毒素接种法提取毒素的过程繁琐复杂,且对于试验要求条件较高,但能快速比较品种间的抗性差异,在烟草诱变育种时对突变材料的筛选上有其他鉴定方法无法取代的作用。最适宜用于室内鉴定的接种方法是菌谷法。菌谷法操作简便,环境可控,且发病的过程能够直接表现品种间的抗性差异水平,可重复性高,效果稳定,能有效模拟大田发病环境。3.防病化学药剂的室内毒力测定本研究选用5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杀菌剂,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尖孢镰刀菌对不同杀菌剂的敏感程度,统计其抑菌百分率。结果表明,供试5种杀菌剂对NC-11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存在显着差异,以62.5g·L-1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的抑制效果最好,其EC50为0.186 2mg·L-1,对病原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最高可达97.27%;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的抑制效果最差,其EC50为203.152 2mg·L-1,质量浓度为1000mg·L-1时对病原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最高为66.53%;大田首次施药46d后,62.5g·L-1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对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的相对防效最好,达到72.69%。因此,可将62.5g·L-1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作为防治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的首选药剂。4.高效杀菌剂的大田防效测定对62.5g·L-1精甲·咯菌腈进行大田阶段的防效测定,结果表明,首次施药46 d后,62.5g·L-1精甲·咯菌腈的相对防效最高达72.69%,有效降低了大田生产阶段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的发病及流行,表明该药剂对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确有一定的防治效果。5.哈茨木霉对烟草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的田间防治效果测定施用哈茨木霉菌的中烟100的试验组株高明显与未施用中烟100的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提升,同时叶面积相关的叶长及叶宽指标大部分试验组也优于对照组。在烟叶产量方面上,试验组的总产量及中上等烟的比例总体上优于对照组。不同的哈茨木霉的施用方式均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一定程度上还能抑制赤星病及青枯病、角斑病等病害的发生,对烟草病害具有拮抗作用,能够显着增强烟株的抗病性。此外,施用哈茨木霉的各试验组降低了烟叶中的尼古丁含量,提高了总糖及钾离子含量,使烟叶的化学成分更协调,提高了烟叶的品质。

李添梦[2](2020)在《赤霉菌毒素合成相关基因Tri8的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简称FHB)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流行的植物病害,对小麦产量造成了巨大影响。赤霉病也会引起食品安全风险,因为致病的镰刀菌可以合成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及其衍生物3-Ac DON、15-Ac DON等毒素。Tir8是参与镰刀菌毒素合成的关键基因之一。不同类型Tri8蛋白可以催化不同的脱乙酰基位点,从而产生不同类型的DON毒素。比如亚洲镰刀菌株Fa1312编码的Tri8蛋白能够催化中间体3,15-di Ac DON在15位碳原子处脱乙酰基形成3-Ac DON;而禾谷镰刀菌Fg1230的Tri8蛋白则催化该中间体3位碳原子处脱乙酰基形成15-Ac DON。表达纯化Tri8蛋白,分析其结构及催化特征,将有利于其作用机制的阐明,有助于小麦赤霉病及其引起的粮食毒素污染问题的防控。本论文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建立了Tri8蛋白原核表达纯化体系。通过PCR扩增获得Tri8基因并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将其导入大肠杆菌ER2566进行诱导表达。为便于纯化,融合蛋白带有MBP和His-tag标签,利用直链淀粉柱亲和层析纯化获得大量融合蛋白,随后用蛋白酶切除融合标签,并利用Ni-HIS trap亲和层析柱去除标签,最终获得不带亲和标签的Tri8蛋白质。这为后续Tri8体外催化特性研究及结构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其它分泌性脂酶家族蛋白的表达纯化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方案。(二)获得Tri8基因敲除株系。构建Tri8基因敲除载体,并利用农杆菌转化法将其导入野生型禾谷镰刀菌株Fg PH-1,通过抗性及PCR筛选获得敲除株系。对野生型株系和Tri8敲除株系进行诱导培养,对其毒素类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野生型菌株的产毒类型为15-Ac DON,而基因敲除株系中15-Ac DON的前体3,15-di Ac DON出现累积。该结果证明了Tri8蛋白功能为催化3,15-di Ac DON脱乙酰化,同时该株系可用于后续3,15-di Ac DON的制备,以及Tri8蛋白体外催化特性的系统研究。(三)获得了同时含有两种Tri8基因的镰刀菌株系,该株系可用于DON毒素的制备。禾谷镰刀菌Fg PH-1的Tri8基因编码产物催化3,15-di Ac DON中间体3位碳原子脱乙酰基形成15-Ac DON,亚洲镰刀菌Fa1312的Tri8蛋白催化15位碳原子脱乙酰基形成3-Ac DON。从Fg PH-1菌株克隆Tri8基因并构建过表达载体,然后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将其导入亚洲镰刀菌Fa1312,利用抗性筛选和PCR鉴定最终获得目标株系。利用该株系可以制备DON毒素,避免15-Ac DON和3-Ac DON的干扰。上述研究建立了Tri8蛋白的纯化方法,构建了Tri8基因敲除菌株以及Tri8基因的原核表达体系,为进一步的Tri8蛋白催化机制研究、DON毒素的检测、Tri8蛋白结构与功能研究以及DON毒素的毒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马国强[3](2019)在《黑沙蒿及其多糖对绒山羊瘤胃发酵参数、营养物质消化、血液抗氧化与免疫指标的影响》文中提出本论文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黑沙蒿及其多糖对绒山羊瘤胃发酵参数、营养物质消化、血液抗氧化与免疫指标的影响,为反刍动物生产中合理利用黑沙蒿及其多糖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本论文分为体外发酵(试验一)和体内试验(试验二~试验四)两个部分。试验一主要研究不同剂量的黑沙蒿原粉或黑沙蒿多糖对绒山羊体外瘤胃发酵的影响,筛选适宜的添加剂量。采用单因素随机试验,分为1个对照组和8个试验组。对照组(CON组)以基础日粮为底物;试验1~4组,分别在其发酵底物中添加1%(SH1组)、2%(SH2组)、3%(SH3组)和4.5%(SH4组)的黑沙蒿原粉;试验5-8组,分别在其发酵底物中添加0.1%(DT1组)、0.2%(DT2组)、0.3%(DT3组)和0.45%(DT4组)的黑沙蒿多糖,每个组设3h、6h、9h、12h与24h五个发酵时间点,每个发酵时间点6个重复。结果得出,添加黑沙蒿或其多糖均可显着提高体外培养液中的pH值与NH3-N浓度,抑制原虫数量,提高BCP浓度。二者还可提高产气量,减少试验初期VFA的生成,降低乙酸/丙酸比例。由多项组合效应指数(MFAEI)可知,黑沙蒿对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大于黑沙蒿多糖。且在黑沙蒿各剂量组中,以添加3%的黑沙蒿效果较好,在黑沙蒿多糖各剂量组中,以添加0.3%的黑沙蒿多糖效果较好。试验二主要研究了黑沙蒿对绒山羊瘤胃发酵参数、营养物质消化及血液抗氧化与免疫指标的影响的影响。选取12只体重相近(38.03±2.42 kg)的2岁阿尔巴斯白绒山羊,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沙蒿组,每组6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沙蒿组饲喂添加3%黑沙蒿的日粮,试验期21天。结果表明:在日粮中添加3%的黑沙蒿,可显着提高绒山羊的日增重、DM与CP等的表观消化率,降低料肉比。日粮添加3%黑沙蒿可抑制瘤胃原虫的增殖,降低瘤胃中NH3-N浓度、6h后乙酸、TVFA浓度以及乙丙比,提高pH值、BCP浓度的含量。黑沙蒿还可显着增加绒山羊血清中CAT的活性,以及IL-1β、IL-6、TNF-α等免疫因子的含量。试验三研究了添加黑沙蒿多糖对绒山羊瘤胃发酵参数、营养物质消化及血液抗氧化与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四比较研究了黑沙蒿与其多糖对绒山羊上述指标的影响,试验动物与试验二相同。试验三分为对照组与沙蒿多糖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沙蒿多糖组饲喂添加0.3%黑沙蒿多糖的日粮。试验四分为沙蒿组与沙蒿多糖组,沙蒿组饲喂添加3%黑沙蒿的日粮,沙蒿多糖组饲喂添加0.3%黑沙蒿多糖的日粮。试验期均为21天。试验三结果得出,在日粮中添加0.3%黑沙蒿多糖,可显着提高绒山羊的日增重、DM、CP与ADF等的表观消化率,降低料肉比,显着提高绒山羊对DM、CP与ADF等的表观消化率,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黑沙蒿多糖可抑制瘤胃原虫的增殖,提高瘤胃BCP、乙酸、丙酸以及TVFA浓度。同时,黑沙多糖可显着增加绒山羊血清中CAT与GSH-Px的活性与IL-6与NO的含量,提高IL-6与NO的含量。试验四的结果表明,黑沙蒿组的绒山羊日增重以及对DM、CP、NDF的消化率显着高于黑沙蒿多糖组,料重比正好相反;黑沙蒿组的NH3-N以及晨饲Oh后原虫的含量显着低于黑沙蒿多糖组;黑沙蒿组的CAT、GSH-Px活性以及IL-1β、IL-6与TNF-α的含量显着高于黑沙蒿多糖组,但NO的含量显着低于黑沙蒿多糖组。综上,添加黑沙蒿与多糖均可改善绒山羊的瘤胃发酵性能,提高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增强血液抗氧化与免疫能力,最终提绒山羊的增重性能;且黑沙蒿的效果优于其多糖。在本试验条件下,添加3%的黑沙蒿或0.3%的黑沙蒿多糖饲喂效果较好。

王聪[4](2016)在《向日葵花盘秸秆提取物对马铃薯早疫病干腐病防治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向日葵花盘和秸秆粉碎,分别用水、乙酸乙酯、石油醚3种溶剂浸提、离心、旋蒸、冷冻干燥得到6种不同提取物。通过抑菌试验研究了6种提取物对早疫病主要致病菌互隔交链孢Alternaria alternate和干腐病主要致病菌硫色镰刀菌Fusariu sulphureum的抑制特性;通过马铃薯细胞壁降解酶活性抑制试验,研究对F.sulphureum生长具有抑制作用的提取物处理被F.sulphureum侵染后的陇薯7号、陇薯10号、新大坪3个马铃薯品种块茎组织,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纤维素酶(Cx)、β-葡萄糖苷酶等4种主要细胞壁降解酶活性抑制及马铃薯干腐病防治特性,结果表明:1.提取物对F.sulphureum和A.alternate的抑制作用(1)向日葵花盘3种提取物及向日葵秸秆石油醚提取物对F.sulphureum和A.alternate的生长具有一定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提取物对F.sulphureum和A.alternate的抑制作用增强,达到一定浓度后趋于稳定;向日葵秸秆乙酸乙酯提取物对F.sulphureum的生长具有上述相似的抑制作用,而对A.alternate的生长无抑制作用。向日葵秸秆水提取物对F.sulphureum和A.alternate的生长均无抑制作用。(2)向日葵花盘水、乙酸乙酯、石油醚提取物对F.sulphureum的最佳抑菌浓度分别为320mg/m L、160mg/m L、240mg/mL,对A.alternate的最佳抑菌浓度分别为320mg/m L、240mg/mL、160mg/mL;向日葵秸秆乙酸乙酯、石油醚提取物对F.sulphureum的最佳抑菌浓度分别为160mg/m L、240mg/m L,向日葵秸秆石油醚提取物对A.alternate的最佳抑菌浓度为160mg/mL。2.对F.sulphureum有抑制作用的5种提取物对细胞壁降解酶PG、PMG、Cx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1)3种向日葵花盘提取物及向日葵秸秆乙酸乙酯、石油醚提取物对F.sulphureum侵染陇薯7号、陇薯10号、新大坪3个马铃薯品种后的PG、PMG、Cx、β-葡萄糖苷酶4种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2)向日葵花盘水提取物对4种细胞壁降解酶的最佳抑制浓度为320mg/m L。经最佳抑制浓度处理,能使陇薯7号的PG和β-葡萄糖苷酶活降低到正常水平,而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降低未达到极显着效果;不能使陇薯7号的PMG和Cx以及陇薯10号和新大坪的PG、PMG、Cx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降低到正常水平。(3)向日葵花盘乙酸乙酯提取物对4种细胞壁降解酶的最佳抑制浓度均为160mg/m L。经最佳抑制浓度处理,能使新大坪的PG、PMG、Cx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以及陇薯7号的PG和PMG活性降低到未侵染的正常水平;不能使陇薯7号的Cx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以及陇薯10号的PG、PMG、Cx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降低到正常水平。(4)向日葵秸秆乙酸乙酯提取物对4种细胞壁降解酶最佳抑制浓度均为160mg/m L。经最佳抑制浓度处理,能使陇薯7号的PG活性及陇薯10号的PG、Cx、β-葡萄糖苷酶活性降低到未侵染正常水平;不能使陇薯7号的PMG、Cx、β-葡萄糖苷酶活性、陇薯10号的PMG活性及新大坪的PG、PMG、Cx、β-葡萄糖苷酶活性降低到正常水平。(5)向日葵花盘石油醚提取物对4种细胞壁降解酶最佳抑制浓度均为240mg/m L。经最佳抑制浓度处理,能使陇薯7号的PG、PMG活性降低到未经侵染的正常水平;不能使陇薯7号Cx、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及陇薯10号、新大坪的PG、PMG、Cx、β-葡萄糖苷酶活性降低到正常水平。(6)向日葵秸秆石油醚提取物对4种细胞壁降解酶最佳抑制浓度为240mg/m L。经最佳抑制浓度处理,陇薯7号、陇薯10号、新大坪3个马铃薯品种的PG、PMG、Cx、β-葡萄糖苷酶活性均不能降低到未经侵染的正常水平。(7)向日葵花盘(水、乙酸乙酯、石油醚)3种提取物对陇薯7号、向日葵花盘乙酸乙酯提取物对新大坪、向日葵秸秆乙酸乙酯提取物对陇薯10号的干腐病防治均具有较好效果。

姚振宇[5](2016)在《贮存期小麦中镰刀菌毒素含量的变化和毒素治理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镰刀菌毒素是由镰刀菌产生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存在于感染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 FHB)的谷物中,严重影响食品安全。镰刀菌代谢产生的真菌毒素包括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 DON)、伏马毒素(Fumonisin, FB)、雪腐镰刀菌烯醇(Nivalenol, NIV)、T-2和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 ZEN)等。本文研究了小麦在贮藏过程中镰刀菌毒素含量的变化,并探索了镰刀菌毒素污染小麦的处置方法,主要研究如下:1小麦在贮藏过程中镰刀菌毒素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在恒温室(25℃)、地下仓库、冷库(4℃C)、挂藏室四种不同条件下含水量为11.5%和12.5%的小麦密封贮藏70和170天镰刀菌毒素(DON和NIV)含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在密封保存的条件下,不同含水量的小麦在不同地点储藏70和170天中DON和NIV毒素含量均没有发生显着性变化。2.镰刀菌毒素污染小麦的处置方法研究本部分分别研究了水洗、高温、臭氧(03)、紫外照射、剔除病麦粒和添加吸附剂6种镰刀菌毒素治理方法。由于吸附剂具有材料易得、吸附效率高、化学性质稳定等优点,所以本试验对各种吸附剂材料的最佳吸附条件进行了重点研究。最终确定室温25℃、pH 6.0、1%吸附剂添加量、反应1小时为最佳吸附条件。蟹味菇+EC1118(1:1)为最佳吸附配方。在此种条件下DON和ZEN毒素的吸附效率可达35%以上。另外五种处置方法中剔除病麦粒去除毒素效果较好,DON去除率可达65%;紫外和臭氧照射方式去除DON毒素能力较差,DON去除率分别为14.7%和7.2%;虽然170℃C高温处理后的小麦DON毒素减少率达57.2%,但是小麦已经发黑不可食用;水洗麦粒这种处理方法可使DON毒素减少23.3%。

于飞雪[6](2016)在《三株蛇足石杉内生真菌抗肿瘤代谢产物的研究》文中认为蛇足石杉(Huperzia serrata)属石杉科(Huperiaceae)石杉属(Huperzia)蕨类植物。种类丰富的内生真菌普遍存在于各种植物中,但蕨类中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系统性研究较少见。从蛇足石杉内生菌中寻找活性成分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蛇足石杉药用植物资源提供了新途径。但至今为止,这类植物内生菌代谢产物的系统性研究较为少见。为了寻找蛇足石杉内生菌次级代谢产物中的细胞毒活性成分,本论文以从药用植物蛇足石杉内生真菌中寻找抗肿瘤活性化合物为目的,将从蛇足石杉中分离纯化出来的具有细胞毒活性的内生真菌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方法:采用改良的CTAB法提取总DNA,使用ITS4和ITS5通用引物扩增ITS序列,扩增产物送测序,测序后通过NCBI与GenBank基因库序列进行BLAST以鉴定真菌种属。对已鉴定的蛇足石杉内生真菌采用固体培养基扩大发酵,通过正相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法、制备型薄层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等色谱手段对其发酵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利用理化性质、质谱、核磁等波谱分析技术,并结合相关文献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测试采用MTT法。采用酶标仪法测定化合物抑菌活性。本论文由四章组成。第一章是综述部分,对蛇足石杉内生真菌及其代谢产物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第二章是关于球毛壳属(Chaetomium sp.)M336的化学成分研究。第三章是关于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 sp.)MF453的化学成分研究。第四章是关于镰刀菌属(Fusariumsp.)MS545的化学成分研究。从上述三株蛇足石杉的内生真菌中共鉴定了 29个化合物,其中9个为新化合物,化合物类型主要为聚酮衍生物、甾体衍生物及吡啶衍生物等。100株蛇足石杉内生真菌分别用PDA、SDA和改良的Fries培养基培养,筛选出三株具有良好抗肿瘤活性的内生真菌,并对其次级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M336有显着的细胞毒活性。在对球毛壳属(Chaetomiumsp.)M336的化学成分研究中我们分离鉴定了 14个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有5个,化合物主要结构类型为聚酮。对新化合物1-5进行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化合物5对乳腺癌细胞(HeLa),肺癌细胞(A549)和胃癌(SGC 7901)细胞系具有显着的肿瘤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0.016μg/ml,0.020μg/ml,0.017μg/ml。对新化合物1-5进行抗细菌活性测试,结果显示,1,2,3,4,5对E.coli,Staphylococcus aureus.Salmonella typhimurium ATCC 6539,Enterococcus faecali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化合物5抗菌活性显着,对四种细菌E.coli,Staphylococcusaureus,Salmonella typhimurium ATCC 6539,Enterococcus faecali的抑制率分别为 0.78 μg/mL,0.78μg/mL,0.78μg/mL,0.78μg/mL。从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 sp.)MF453 的次级代谢物分离到8个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4个。从镰刀菌属(Fusarium sp.)MS545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到7个化合物。

蔡义强[7](2016)在《外源基因插入对禾谷镰孢菌次生代谢产物DON毒素合成影响的风险评估》文中指出禾谷镰抱菌(Fusarium graminearum)是引起小麦赤霉病的最主要病原菌之一。赤霉病分布广泛,破坏性极强,在世界各个麦区都有发生。它不仅影响小麦的产量,还因病原菌的侵染产生次生代谢产物单端抱霉烯族毒素(以DON为主),污染小麦的品质。食用病麦或其加工成的食品会引起人畜中毒,严重影响人类的食品安全。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农业上的应用,转基因食品不断出现。然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一直是我们担忧的问题。科学家们注重外源基因本身的安全性,而忽略了外源基因整合到宿主后带来的危害。本文将用能正常产生次生代谢产物DON毒素的禾谷镰孢菌为研究材料,用外源基因即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hph)和Bt毒蛋白基因(CrylAc)定点或随机插入禾谷镰孢菌中,通过检测突变体产DON的能力,评估外源基因插入的风险。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已经引起了禾谷镰抱菌的抗药性问题。研究发现,在田间分离得到的抗多菌灵菌株的β 2微管蛋白的167、198位氨基酸发生了点突变,且能提升禾谷镰孢菌产DON的能力。通过高通量测序发现,167位点突变的菌株能引起1036个基因上调,401个基因下调。为探究外源基因的插入对毒素合成的影响,通过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hph)和Bt毒蛋白基因(CrylAc)分别定点插入到禾谷镰孢菌的beta2微管蛋白的167和198位点,分析病菌产DON的能力。结果发现:同一个外源基因插入不同位点或不同外源基因插入同一位点,都引起了 DON毒素的相同倍数的下降,与beta2敲除体产毒一致。同时,突变体的毒素合成基因tri5的表达量也呈下降趋势。由此推测,不同外源基因的定点插入带来的风险可能是一致的。外源基因的随机插入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为研究外源基因随机插入禾谷镰孢菌中对病菌产DON的影响,通过原生质体遗传转化的方法将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hph)和Bt毒蛋白基因(CrylAc)分别转移到禾谷镰孢菌中,各获得1000个随机插入突变体。从以上突变体中各随机选取250个突变体,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定量毒素合成基因tri5的表达。从hph和CrylAc随机插入突变体中分别随机选取2个上调表达和2个下调表达的突变体进行离体毒素和致病力验证,结果与tri5定量表达的结果一致,证明了定量数据的准确性。从定量数据统计的结果发现,hph随机插入突变体tri5基因上调与下调2、5倍以上的比例分别为1:1和1.3:1;CrylAc随机插入突变体tri5基因上调与下调2、5倍以上的比例分别为3.4:1和6.3:1。hph随机插入对tri5的表达的影响分布均匀,而CrylAc随机插入更多的影响tri5的上调表达。根据概率分布直方图也可以看出,CrylAc随机插入突变体的趋势线相对偏右,即CrylAc具有影响tri5上调表达的趋势。因此,不同外源基因的插入对禾谷镰孢菌产DON的影响不同,可能具有一定的偏向性,所以随机插入的方法是具有风险的。以外源基因随机插入影响tri5基因上下调2倍以上的突变体为研究材料,通过Tail-PCR扩增hph和CrylAc的侧翼序列,并与Fusarium graminearum的基因文库进行比对,找到外源基因的插入位点。通过以上方法共找到29个基因,其中10个hph随机插入影响下调表达的基因,7个上调表达的基因,这些基因主要是几丁质合成相关基因、氨基酸合成相关蛋白酶基因、氧化还原酶基因等;6个CrylAc随机插入影响下调表达基因,6个上调表达基因,这些基因包括内吞锚定相关蛋白基因、磷酸果糖激酶基因等。现以CrylAc随机插入引起tri5表达量上调2倍的FGSG01445和下调11倍的FGSG05569为例,用外源基因hph和neo分别定点插入到CrylAc在FGSG01445基因和FGSG05569基因的插入位点。结果表明,三个外源基因的定点插入FGSG01445基因对tri5的表达影响一致,突变体产DON毒素的能力都提高,且不同突变体之间毒素的含量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突变体的致病力增强。三个外源基因定点插入FGSG05569基因对tri5的表达都是下调,突变体产DON毒素的能力都下降,且不同突变体之间毒素的含量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突变头的致病力下降。以上结果进一步证明了hph、neo和CrylAc的定点插入对DON的影响是一致的,不会因为外源基因的不同影响DON,而是与插入的位点有关。

王倩[8](2014)在《桔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桔霉素(Ctrinin,Cit)是由一些丝状真菌属、红曲霉属、曲霉属和青霉属产生的有毒次生代谢产物,常常污染谷物、食品、饲料、生物体液等。虽然研究人员已经认识到了其危害性并建立了一系列的研究途径,包括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酶联免疫法、毛细管电泳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等,但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原因在于其在食品中的不稳定性以及缺乏合适准确的分析方法。因此,为了保护公众的健康,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急需建立一种准确并在国际范围能广泛使用的检测手段与限量标准。本论文采用将表面分子印迹技术与溶胶-凝胶技术二者相结合的途径,以桔霉素的结构类似物1,4-萘二甲酸为模板分子,活化硅球为载体,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作为功能单体,四乙氧基硅烷为交联剂,合成了能够较好的识别待测物桔霉素的分子印迹材料。实验中通过对合成比例、硅球用量、催化剂等合成条件进行优化,确定了合成聚合物的最佳条件,并对在此条件下合成出的聚合物材料进行一系列表征实验,包括吸附动力学、吸附平衡结合试验、吸附选择性实验、红外光谱表征实验等,结果表明该聚合物对桔霉素具有较高的饱和吸附容量,并且传质速度快,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将合成出的聚合物作为固相萃取的填料,对痕量的桔霉素进行富集,然后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洗脱液进行检测。实验中对上样溶液、上样流速、洗脱液组成、洗脱体积等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最优的固相萃取条件,在最优条件下,该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桔霉素的最低检出限(S/N=3)为37.46ng L-1,其线性范围(R2=0.999)为0.5-50μgL-1,重复测定九次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6.655%。为了验证实验所建立方法的实用性,对大米、玉米及米醋三种样品进行了分析。实验中对检测均为空白的三种阴性样品进行50μg kg-1、100μg kg-1、250μg kg-1三个浓度的添加回收实验,先对样品进行简单的前处理之后,然后用本实验所建立的分析方法对桔霉素进行富集检测,结果显示其回收率均在77.8%-95.8%之间,从而证明了所建立的分析方法具有较好实用性。

唐亚梅,薛华丽,毕阳,赵莹,沈科萍,王毅[9](2014)在《硫色镰刀菌(Fusarium sulphureum)体外产毒条件的筛选》文中提出对影响硫色镰刀菌(Fusarium sulphureum)体外产生真菌粗毒素的温度、时间、pH值、培养方式及培养基种类进行筛选。结果表明:F.sulphureum的最佳产毒条件是Richard培养基、25℃、pH 4.5、振荡培养10 d。在单因素筛选的基础上,以温度、pH值和培养时间为自变量,绿豆种子胚根平均长度为响应值,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该菌产毒条件的优化结果表明,22.2℃、pH 5.1、振荡培养12 d最有利于体外产毒。

张晓波,黄丽英,陈万勤,陈小珍,曹慧,莫卫民[10](2013)在《应用飞行时间质谱测定食品中多种真菌毒素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真菌毒素毒性强,污染范围广,广泛存在于食品中。由于食品基质复杂,真菌毒素多样性,目前同时检测食品中的多种真菌毒素仍然存在很大的技术挑战。飞行时间质谱(TOF-MS)技术具有质量范围宽、分辨率和质量测量精度高、分析速度快的特点。综述了TOF-MS的不同离子源在真菌毒素方面的应用,总结TOF-MS、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Q-TOF)和离子阱-飞行时间(IT-TOF)质谱技术在真菌毒素方面的应用研究。

二、镰刀菌毒素的系统提取分离分析及其毒理学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镰刀菌毒素的系统提取分离分析及其毒理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烟草抗感镰刀菌根腐病鉴定方法及其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烟草病害的发生及危害
    1.2 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的病原种类
        1.2.1 尖孢镰刀菌
        1.2.2 茄病镰刀菌
        1.2.3 层出镰刀菌
        1.2.4 轮枝镰刀菌
        1.2.5 厚孢镰刀菌
    1.3 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的发病及流行特征
    1.4 宿主植物和病原物的互作
        1.4.1 病原微生物对植物结构的影响
        1.4.2 病原微生物对植物调控因子的影响
    1.5 尖孢镰刀菌的致病机理
        1.5.1 导管阻塞和活性氧积累
        1.5.2 镰刀菌致病毒素
        1.5.3 镰刀菌致病相关基因
    1.6 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的防治
        1.6.1 综合防治
        1.6.1.1 加强栽培管理
        1.6.1.2 嫁接防病
        1.6.1.3 选用抗病品种
        1.6.2 化学防治
        1.6.3 生物防治
        1.6.3.1 拮抗作用
        1.6.3.2 对植物的促生作用
        1.6.3.3 诱导植物抗性
        1.6.3.4 对根际土壤的改良作用
        1.6.4 运用现代分子生物手段的抗病育种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供试菌株的形态学鉴定
        3.2.2 供试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3.2.2.1 DNA的快速提取
        3.2.2.2 以EF为引物的PCR扩增与序列测定
        3.2.3 供试菌株对烟草的致病性测定方法
        3.2.3.1 孢子液蘸根接种法
        3.2.3.2 大型分生孢子浸根接种法
        3.2.3.3 菌谷接种鉴定法
        3.2.3.4 镰刀菌毒素抗性鉴定法
        3.2.4 试验设计
        3.2.4.1 不同杀菌剂对烟草镰刀菌根腐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3.2.4.2 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的田间药剂试验
        3.2.5 生理指标测定与方法
        3.2.5.1 62.5%精甲·咯菌腈杀菌剂处理烟草品种NC71后的田间自然发病率调查及防治效果调查
        3.2.5.2 哈茨木霉对供试烤烟的病害情况
        3.2.5.3 烤烟的生长势、农艺性状及植物学性状的调查
        3.2.5.4 烤烟的经济效益计算
        3.2.5.5 烤烟化学成分的测定及外观质量评价
4 结果与分析
    4.1 供试菌株的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4.2 尖孢镰刀菌不同接种方法研究
        4.2.1 孢子液蘸根接种法
        4.2.2 大型分生孢子浸根接种法
        4.2.3 菌谷接种法
        4.2.4 毒素对烟草致病力鉴定方法
        4.2.5 不同接种方法的比较分析
    4.3 不同杀菌剂对烟草镰刀菌根腐病菌的毒力比较
        4.3.1 不同杀菌剂对烟草镰刀菌根腐病菌的生长抑制作用
        4.3.2 不同杀菌剂对烟草镰刀菌根腐病菌的EC50值比较
    4.4 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的田间药剂防治效果分析
        4.4.1 62.5g·L~(-1)精甲.咯菌腈对烟草品种NC71防治效果分析的防效分析
        4.4.1.1 62.5g·L~(-1)精甲·咯菌腈对烟草品种NC71抗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的防效分析
        4.4.1.2 62.5%精甲·咯菌腈杀菌剂对烟草品种NC71的生长势、农艺性状及植物学性状的影响
        4.4.1.3 62.5%精甲·咯菌腈杀菌剂对烟草品种NC71产量与产值的影响
        4.4.1.4 62.5%精甲·咯菌腈杀菌剂对烟草品种NC71的化学成分、外观质量、感官质量的影响
        4.4.2 哈茨木霉对烟草品种NC71防治效果分析的防效分析
        4.4.2.1 哈茨木霉对烤烟的抗病性的影响
        4.4.2.2 哈茨木霉对烤烟的植物学性状的影响
        4.4.2.3 哈茨木霉对烤烟的农艺性状的影响
        4.4.2.4 哈茨木霉对烤烟的经济性状的影响
        4.4.2.5 哈茨木霉对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5 结论与讨论
    5.1 讨论
        5.1.1 尖孢镰刀菌鉴定方式评价
        5.1.2 不同接种方式的适用性分析
        5.1.3 62.5g·L~(-1)精甲.咯菌腈FSC对尖孢镰刀菌的室内毒力敏感性及大田防效分析
        5.1.4 哈茨木霉对烟草根腐病抗性及产质量的影响
    5.2 结论
        5.2.1 河南襄县镰刀菌根腐病的病原鉴定
        5.2.2 不同接种方式的对烟草抗性水平的影响
        5.2.3 防病化学药剂的室内毒力及大田防效测定
        5.2.4 生物菌肥对烟草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的田间防治效果测定
参考文献
ABSTRACT

(2)赤霉菌毒素合成相关基因Tri8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赤霉病研究进展
        1.1.1 赤霉病的危害
        1.1.2 赤霉病病原菌的种类
        1.1.3 赤霉病的分布
        1.1.4 赤霉病病原菌的防治
        1.1.5 赤霉病的抗病研究
    1.2 脱氧雪腐镰刀菌毒素DON研究进展
    1.3 DON毒素纯化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3.1 生物检测技术
        1.3.2 化学分析法
        1.3.3 仪器分析法
        1.3.4 免疫分析法
        1.3.5 PCR法
    1.4 Tri8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6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Tri8基因的原核表达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仪器
        2.1.2 供试菌株和载体
        2.1.3 试剂
    2.2 实验方法及步骤
        2.2.1 赤霉菌毒素合成相关基因Tri8的序列分析
        2.2.2 基因组DNA的提取
        2.2.3 Tri8基因克隆及表达载体的构建
        2.2.4 Tri8蛋白的表达
        2.2.5 直链淀粉柱亲和层析纯化
        2.2.6 Ni-HIS trap亲和层析纯化
    2.3 实验结果
        2.3.0 目的片段Tri8基因的克隆
        2.3.1 Tri8基因的克隆
        2.3.2 Tri8基因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2.3.3 Tri8蛋白的纯化
    2.4 讨论
第三章 禾谷镰刀菌Tri8基因敲除及产毒类型分析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仪器
        3.1.2 试剂
        3.1.3 供试菌株
    3.2 实验方法及步骤
        3.2.1 基因Tri8 敲除载体p OSCAR-?Tri8 的构建
        3.2.2 敲除载体载体转化农杆菌
        3.2.3 农杆菌转化禾谷镰刀菌FgpH-1
        3.2.4 粗提菌丝验证转化子
        3.2.5 单孢分离再次验证
        3.2.6 毒素的检测及纯化
    3.3 实验结果
        3.3.1 载体构建流程及结果
        3.3.2 敲除载体转化农杆菌检测结果
        3.3.3 基因敲除株系的筛选与鉴定
        3.3.4 基因敲除株系的产毒类型检测
    3.4 讨论
第四章 双Tri8基因赤霉菌株系的构建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试剂
        4.1.3 供试菌株
    4.2 实验方法及步骤
        4.2.1 过表达载体p OSCAR-OE的构建
        4.2.2 将Tri8基因连接过表达载体
        4.2.3 过表达载体p OSCAR-OE-Tri8 转化农杆菌
        4.2.4 农杆菌转化亚洲镰刀菌Fa1312
        4.2.5 粗提菌丝验证转化子
        4.2.6 过表达菌株和野生型菌株中不同Tri8基因鉴定
    4.3 实验结果
        4.3.1 用于p OSCAR-OE载体构建的4 个基因片段的扩增与连接
        4.3.2 pOSCAR-OE载体的构建
        4.3.3 pOSCAR-OE-Tri8载体的构建
        4.3.4 重组Fa1312菌株的筛选鉴定
    4.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3)黑沙蒿及其多糖对绒山羊瘤胃发酵参数、营养物质消化、血液抗氧化与免疫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阿尔巴斯白绒山羊简介
    1.2 黑沙蒿
        1.2.1 黑沙蒿概述
        1.2.2 黑沙蒿的饲用价值
        1.2.3 黑沙蒿的活性物质
        1.2.4 黑沙蒿及其多糖对动物免疫抗氧化与免疫功能的影响
        1.2.5 黑沙蒿及其多糖对动物增重性能的影响
    1.3 瘤胃微生物与瘤胃发酵参数
        1.3.1 瘤胃微生物
        1.3.2 瘤胃中碳水化合物的降解
        1.3.3 瘤胃中含氮物质的降解
        1.3.4 瘤胃内环境
    1.4 技术路线图
2 试验研究
    2.1 黑沙蒿及其多糖对绒山羊体外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2.1.1 前言
        2.1.2 材料与方法
        2.1.3 结果
        2.1.4 讨论
        2.1.5 小结
    2.2 黑沙蒿对绒山羊瘤胃发酵、营养物质消化、血液抗氧化与免疫指标的影响
        2.2.1 前言
        2.2.2 材料与方法
        2.2.3 结果与分析
        2.2.4 讨论
        2.2.5 小结
    2.3 黑沙蒿多糖对绒山羊瘤胃发酵参数、营养物质消化、血液抗氧化与免疫指标的影响
        2.3.1 前言
        2.3.2 材料与方法
        2.3.3 结果与分析
        2.3.4 讨论
        2.3.5 小结
    2.4 黑沙蒿及其多糖对绒山羊瘤胃发酵参数、营养物质消化、血液抗氧化与免疫指标的影响
        2.4.1 前言
        2.4.2 材料与方法
        2.4.3 结果与分析
        2.4.4 讨论
        2.4.5 小结
3 论文总体讨论与结论
    3.1 论文总体讨论
        3.1.1 黑沙蒿及其多糖对绒山羊生产性能、瘤胃发酵参数及营养物质降解的影响
        3.1.2 黑沙蒿及其多糖对绒山羊血液抗氧化免疫指标的影响
        3.1.3 黑沙蒿及其多糖在绒山羊生产中的应用
    3.2 论文总体结论
    3.3 创新点
    3.4 存在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向日葵花盘秸秆提取物对马铃薯早疫病干腐病防治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英文缩写词(Abbreviations)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向日葵副产物概述
        1.1.2 植物源农药及生物防治技术发展现状
        1.1.3 互隔交链孢概述
        1.1.4 硫色镰刀菌及马铃薯干腐病防治研究
    1.2 研究意义、设计思路及主要内容
        1.2.1 研究意义
        1.2.2 设计思路
        1.2.3 主要内容
第2章 向日葵花盘秸秆提取物对Fusariumsulphureum和Alternariaalternata抑制试验
    2.1 试验材料
        2.1.1 原料
        2.1.2 试剂
        2.1.3 菌种与培养基
        2.1.4 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原料处理
        2.2.2 抑菌试验
    2.3 结果与分析
        2.3.1 F.sulphureum抑制试验
        2.3.2 A.alternata抑制试验
    2.4 向日葵花盘秸秆提取物对F.sulphureum和A.alternata抑制抑制特性概述
第3章 向日葵花盘秸秆提取物对Fusariumsulphureum侵染马铃薯分泌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3.1 试验材料
        3.1.1 原料
        3.1.2 试剂
        3.1.3 菌种与培养基
        3.1.4 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F.sulphureum侵染马铃薯块茎组织及细胞壁降解酶提取
        3.2.2 细胞壁降解酶活性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溶剂对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影响试验
        3.3.2 向日葵花盘水提取物试验
        3.3.3 向日葵花盘乙酸乙酯提取物试验
        3.3.4 向日葵秸秆乙酸乙酯提取物试验
        3.3.5 向日葵花盘石油醚提取物试验
        3.3.6 向日葵秸秆石油醚提取物试验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5)贮存期小麦中镰刀菌毒素含量的变化和毒素治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镰刀菌毒素概述
        1.1 镰刀菌的形态特征及分类
        1.2 镰刀菌毒素的产生条件
        1.3 镰刀菌毒素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1.3.1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1.3.1.1 DON的物理特征
        1.3.1.2 DON的毒性
        1.3.2 玉米赤霉烯酮
        1.3.2.1 ZEN的理化性质
        1.3.2.2 ZEN的毒性
        1.3.3 雪腐镰刀菌烯醇
        1.3.3.1 雪腐镰刀菌烯醇的理化性质
        1.3.3.2 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毒性
    2 镰刀菌毒素的检测方法
        2.1 免疫学方法
        2.2 高效液相色谱法
        2.3 色谱—质谱联用法
    3 镰刀菌毒素常用脱毒方法
        3.1 镰刀菌毒素吸附剂
        3.1.1 无机吸附剂
        3.1.1.1 活性炭
        3.1.1.2 硅酸盐类结合剂
        3.1.1.3 其他的硅酸盐类吸附剂
        3.1.1.4 其他的矿物吸附剂
        3.1.2 有机吸附剂
        3.1.2.1 腐殖酸
        3.1.2.2 生物吸附剂
        3.1.2.3 酵母提取物
        3.1.2.4 乳酸菌
        3.1.2.5 其他生物材料
        3.2 物理脱毒方法
        3.2.1 热处理
        3.2.2 挤压降解法
        3.2.3 辐射
        3.3 化学处理方法
        3.3.1 氧化还原
        3.3.2 氨化、碱性化和酸性化
        3.4 微生物和酶转化法
        3.4.1 单端孢霉烯的生物转化
        3.4.2 ZEN的转化
    4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小麦在贮藏过程中镰刀菌毒素含量的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的选择
        1.2 麦粒水分含量的测定
        1.3 设定不同含水量的小麦
        1.4 储藏期温湿度和小麦含水量的测定
        1.5 镰刀菌毒素(DON)的检测方法
        1.5.1 液相色谱条件
        1.5.1.1 色谱柱的选择
        1.5.1.2 选择流动相的组成条件
        1.5.1.3 检测条件
        1.5.1.4 流动相流速及梯度
        1.5.2 质谱条件
        1.5.3 制作标准曲线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制作DON的标准曲线
        2.2 镰刀菌毒素(DON)检测图谱
        2.3 不同含水量小麦的设定
        2.4 贮藏环境温湿度变化关系
        2.5 麦粒含水量的测定
        2.6 贮存期麦粒镰刀菌毒素(DON和NIV)浓度的变化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毒素污染小麦的处置方法
    1 材料与设备
        1.1 试验材料
        1.2 培养基和缓冲液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试验方法
        2.1 镰刀菌毒素(DON和ZEN)的制备
        2.1.1 利用固体培养基制备毒素
        2.1.2 利用液体培养基制备毒素
        2.1.3 DON和ZEN的纯化
        2.2 毒素吸附试验
        2.2.1 不同吸附剂材料的毒素吸附率
        2.2.2 不同毒素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2.2.3 不同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2.2.4 不同p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2.2.5 不同吸附剂添加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2.2.6 不同吸附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2.2.7 高温对灭活对酵母型吸附剂吸附率的影响
        2.2.8 复配吸附剂的吸附效果
        2.3 高温去除DON毒素
        2.4 紫外照射
        2.5 臭氧(O_3)处理
        2.6 水洗小麦
        2.7 病麦粒剔除试验
        2.8 检测条件
        2.8.1 液相条件
        2.8.2 流动相流速及梯度
        2.8.3 质谱条件
        2.9 制作DON和ZEN的标准曲线
        2.10 结果计算
        2.11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标准曲线的制作
        3.2 DON和ZEN毒素检测图谱
        3.3 不同来源样品的毒素浓度检测
        3.3.1 镰刀菌毒素固体培养
        3.3.2 镰刀菌毒素液体培养
        3.4 毒素吸附试验
        3.4.1 不同吸附材料的吸附率
        3.4.2 不同毒素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3.4.3 不同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3.4.4 不同p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3.4.5 不同吸附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3.4.7 高温灭活对酵母吸附率的影响
        3.4.8 复配吸附剂的吸附效果
        3.5 不同物理处理方法效果
        3.6 病麦粒剔除试验
    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

(6)三株蛇足石杉内生真菌抗肿瘤代谢产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词汇注释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蛇足石杉的研究背景
    1.2 植物内生菌研究概况
        1.2.1 植物内生菌的定义
        1.2.2 内生菌种类的多样性及其生物多样性
    1.3 植物内生菌与宿主关系的研究现状
        1.3.1 内生菌在宿主植物中的分布特点
        1.3.2 内生真菌可以促进宿主植物生长
        1.3.3 内生真菌可以增加宿主的抗病能力和对环境胁迫的抗性
    1.4 植物内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概况
        1.4.1 植物内生真菌抗菌活性
        1.4.2 植物内生真菌抗肿瘤活性
        1.4.2.1 萜类抗肿瘤成分
        1.4.2.2 黄酮类抗肿瘤成分
        1.4.2.3 生物碱类抗肿瘤成分
        1.4.2.4 酯类抗肿瘤成分
        1.4.2.5 甾体类抗肿瘤成分
        1.4.2.6 其他抗肿瘤成分
        1.4.3 植物内生真菌抗虫活性
    1.5 蛇足石杉内生真菌的研究现状
    1.6 蛇足石杉内生真菌抗肿瘤代谢产物的研究情况
第二章 球毛壳属(Chaetomium sp.) M336的化学成分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1.2 实验菌株
        2.2.1.3 抗菌活性测试材料
        2.2.1.3.1 供试菌种
        2.2.1.3.2 实验仪器
        2.2.1.3.3 试剂
        2.2.1.3.4 其他材料
        2.2.1.4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2.2.2 菌种鉴定
        2.2.2.1 DNA提取
        2.2.2.2 PCR扩增ITS rDNA的基因片段
        2.2.2.3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产物
        2.2.2.4 测序结果
        2.2.3 试验方法
        2.2.3.1 大规模发酵
        2.2.3.2 提取及分离
        2.2.4 活性测试
        2.2.4.1 抗菌活性测试
        2.2.4.2 抗肿瘤活性测试
        2.2.5 结构与讨论
        2.2.5.1 化合物1-5的结构解析
        2.2.5.2 化合物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
        2.2.5.3 讨论
第三章 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 sp.) MF453的化学成分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菌株
        3.2.1.1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3.2.2 菌种鉴定
        3.2.2.1 DNA提取
        3.2.2.2 PCR扩增ITS rDNA的基因片段
        3.2.2.3 琼脂糖凝月交电泳检测PCR产物
        3.2.2.4 测序结果
        3.2.3 试验方法
        3.2.3.1 大规模发酵
        3.2.3.2 提取及分离
        3.2.4 结构与讨论
        3.2.4.1 化合物1-4的结构解析
        3.2.4.2 化合物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
        3.2.4.3 讨论
第四章 镰刀菌(Fusarium sp.) MS545的化学成分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1.1 实验菌株
        4.2.1.2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4.2.2 菌种鉴定
        4.2.2.1 DNA提取
        4.2.2.2 PCR扩增ITS rDNA的基因片段
        4.2.2.3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产物
        4.2.2.4 测序结果
        4.2.3 试验方法
        4.2.3.1 大规模发酵
        4.2.3.2 提取及分离
        4.2.4 结构与讨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B
致谢

(7)外源基因插入对禾谷镰孢菌次生代谢产物DON毒素合成影响的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略说明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禾谷镰孢菌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的研究进展
        1.1 禾谷镰孢菌毒素类型
        1.1.1 单端孢霉烯族毒素
        1.2 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1.3 单端孢霉烯族毒素降解途径
    2 转基因食品的研究现状
        2.1 转基因技术
        2.2 转基因食品的发展
        2.2.1 国际植物转基因食品的发展
        2.2.2 国内植物转基因食品的发展
        2.3 植物转基因常用的目的基因
        2.3.1 品质改良基因
        2.3.2 抗除草剂基因
        2.3.3 抗病基因
        2.3.4 抗虫基因
        2.4 植物转基因的方法
        2.4.1 农杆菌介导法
        2.4.2 基因枪法
        2.5 植物转基因食品的优势
        2.5.1 减少农药使用,保护环境
        2.5.2 提高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2.5.3 改良作物的遗传品质
        2.6 植物转基因食品的弊端
        2.6.1 毒性问题
        2.6.2 过敏性问题
        2.6.3 抗生素的抗性问题
        2.6.4 非预期效应问题
    3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hph和Cry1Ac定点插入对禾谷镰孢次生代谢产物DON毒素生物合成的影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转化片段
        1.2.1 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hph)
        1.2.2 Bt毒蛋白基因(Cry1Ac)
        1.3 培养基
        1.4 主要试剂
        1.5 DNA和RNA的提取
        1.5.1 禾谷镰孢菌基因组DNA提取(CTAB法)
        1.5.2 禾谷镰孢菌基因组RNA提取
        1.6 qRT-PCR反应
        1.6.1 RNA反转
        1.6.2 qRT-PCR
        1.7 原生质体转化方法
        1.8 hph和Cry1Ac定点插入突变体的获得及验证
        1.8.1 载体构建
        1.8.2 突变体验证
        1.9 突变体表型测定
        1.10 突变体产DON能力及毒素合成基因表达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定点插入突变体验证
        2.2 定点插入突变体表型的变化
        2.3 定点插入突变体产DON的能力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hph和Cry1Ac随机插入对禾谷镰孢菌次生代谢产物DON毒素生物合成的影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转化片段
        1.3 培养基
        1.4 试剂
        1.5 DNA和RNA提取
        1.6 qRT-PCR反应
        1.7 原生质体转化方法
        1.8 hph和Cry1Ac随机插入突变体的获得及验证
        1.9 突变体毒素合成基因tri5的表达量测定
        1.10 致病力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随机插入突变体验证
        2.2 hph随机插入突变体毒素合成基因tri5的表达
        2.3 Cry1Ac随机插入突变体毒素合成基因tri5的表达
        2.4 突变体离体毒素验证
        2.5 突变体致病力验证
        2.6 随机插入突变体毒素合成基因tri5的表达量的概率分布直方图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外源基因随机插入禾谷镰孢菌的位点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培养基
        1.3 试剂
        1.4 DNA和RNA提取
        1.5 qRT-PCR反应
        1.6 原生质体转化方法
        1.7 突变体单拷贝插入验证
        1.8 突变体毒素合成基因tri5的表达测定
        1.9 致病力测定
        1.10 Tail-PCR扩增随机插入突变体的hph和Cry1Ac的侧翼序列
        1.11 Tail-PCR产物的纯化、测序及比对
        1.12 毒素合成水平验证
        1.12.1 载体构建
        1.12.2 突变体验证
    2 结果与分析
        2.1 外源基因单拷贝插入验证
        2.2 Tail-PCR定位hph在F.graminearum中的插入位置
        2.3 Tail-PCR定位Cry1Ac在F.graminearum中的插入位置
        2.4 hph、neo和Cry1Ac定点插入FGSG_01445和FGSG_05569的突变体验证
        2.5 hph、neo和Cry1Ac分别定点插入基因FGSG_01445和FGSG_05569中的突变体的表型测定
        2.6 hph、neo和Cry1Ac分别定点插入基因FGSG_01445和FGSG_05569中的突变体产DON能力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桔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前言
    1.1 真菌毒素简介
        1.1.1 黄曲霉毒素
        1.1.2 赭曲霉毒素
        1.1.3 玉米赤霉烯酮
        1.1.4 伏马毒素
        1.1.5 单端孢霉烯族毒素
        1.1.6 展青霉毒素
    1.2 桔霉素简介
        1.2.1 基本理化性质
        1.2.2 毒性作用及其限量标准
    1.3 桔霉素常用的检测方法
        1.3.1 比色法
        1.3.2 薄层色谱分析法(TLC)
        1.3.3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1.3.4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
        1.3.5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
        1.3.6 酶联免疫方法(ELISA)
        1.3.7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
    1.4 固相萃取法(SPE)
        1.4.1 固相萃取技术的基本原理
        1.4.2 固相萃取技术的优势
        1.4.3 固相萃取技术的发展趋势
    1.5 分子印迹技术
        1.5.1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形成机理与制备过程
        1.5.2 分子印迹技术的优势
        1.5.3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1.5.4 分子印迹聚合方法
        1.5.5 分子印迹溶胶-凝胶技术
        1.5.6 表面分子印迹溶胶-凝胶技术
        1.5.7 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1.1 主要实验材料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主要溶剂的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KCB酸分子印迹聚合物以及非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2.2.2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表征实验
        2.2.3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与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条件的优化
        2.2.4 比较MIPs-SPE、NIPs-SPE和C_(18)-SPE对桔霉素的富集效果
        2.2.5 实际样品的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桔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条件的优化
        3.1.1 模板分子、功能单体和交联剂的选择与配比优化
        3.1.2 催化剂的选择
        3.1.3 硅球的用量
        3.1.4 模板分子的去除
    3.2 聚合物性能表征
        3.2.1 傅立叶红外光谱特征分析
        3.2.2 扫描式电子显微镜特征分析
        3.2.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KCB酸条件的确定
        3.2.4 KCB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3.2.5 印迹聚合物对桔霉素的平衡结合实验
        3.2.6 SCATCHARD方程分析
        3.2.7 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桔霉素的吸附动力学实验
        3.2.8 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桔霉素的吸附竞争性实验
    3.3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条件的优化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的研究
        3.3.1 桔霉素的标准色谱图
        3.3.2 桔霉素及其功能类似物标准曲线的绘制
        3.3.3 上样溶液的优化
        3.3.4 上样流速的优化
        3.3.5 洗脱溶剂的优化
        3.3.6 洗脱溶剂体积的优化
        3.3.7 MIP-SPE、NIP-SPE和C18-SPE对桔霉素的富集效果比较
    3.4 MIP-SPE方法的特征量分析
    3.5 实际样品的测定
4 结论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9)硫色镰刀菌(Fusarium sulphureum)体外产毒条件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方法
        1.2.1 毒素滤液的制备
        1.2.2 粗毒素浓缩液的制备
        1.2.3 体外产毒条件的单因素筛选?
        1.2.4 响应面法优化试验
    1.3 毒素生物活性测定
        1.3.1 滤液毒性测定
        1.3.2 粗毒素致病性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2 响应曲面法优化试验结果
        2.2.1 回归模型的确定
        2.2.2 回归方程的方差分析
        2.2.3 响应面试验结果分析及验证实验
    2.3 粗毒素致病性验证
3 讨论

(10)应用飞行时间质谱测定食品中多种真菌毒素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比较不同的TOF-MS离子源检测真菌毒素
    1.1 ESI离子源
    1.2 APCI离子源
    1.3 APPI离子源
2 质谱技术在真菌毒素方面的应用
    2.1TOF在快速筛选真菌毒素及代谢未知物方面的应用
    2.2Q-TOF及IT-TOF串联质谱技术在真菌毒素方面的应用
        2.2.1 Q-TOF质谱串联在真菌毒素方面的应用
        2.2.2 IT-TOF串联质谱在真菌毒素方面的应用
3 TOF质谱技术在真菌毒素应用及展望

四、镰刀菌毒素的系统提取分离分析及其毒理学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烟草抗感镰刀菌根腐病鉴定方法及其防治研究[D]. 刘利佳. 河南农业大学, 2021
  • [2]赤霉菌毒素合成相关基因Tri8的功能研究[D]. 李添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3]黑沙蒿及其多糖对绒山羊瘤胃发酵参数、营养物质消化、血液抗氧化与免疫指标的影响[D]. 马国强.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4]向日葵花盘秸秆提取物对马铃薯早疫病干腐病防治特性研究[D]. 王聪. 兰州理工大学, 2016(01)
  • [5]贮存期小麦中镰刀菌毒素含量的变化和毒素治理方法研究[D]. 姚振宇. 扬州大学, 2016(02)
  • [6]三株蛇足石杉内生真菌抗肿瘤代谢产物的研究[D]. 于飞雪. 昆明理工大学, 2016(01)
  • [7]外源基因插入对禾谷镰孢菌次生代谢产物DON毒素合成影响的风险评估[D]. 蔡义强.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2)
  • [8]桔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应用[D]. 王倩. 天津科技大学, 2014(06)
  • [9]硫色镰刀菌(Fusarium sulphureum)体外产毒条件的筛选[J]. 唐亚梅,薛华丽,毕阳,赵莹,沈科萍,王毅. 食品科学, 2014(11)
  • [10]应用飞行时间质谱测定食品中多种真菌毒素的研究进展[J]. 张晓波,黄丽英,陈万勤,陈小珍,曹慧,莫卫民. 浙江农业科学, 2013(07)

标签:;  ;  ;  ;  ;  

镰刀菌毒素的系统提取、分离、分析及毒理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