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孢蘑菇子实体多糖的提取及单糖组成

双孢蘑菇子实体多糖的提取及单糖组成

一、双孢蘑菇子实体多糖的提取及单糖组成(论文文献综述)

马冰清[1](2021)在《香菇菌糠多糖的提取分离及抗炎活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香菇的产量逐年提高,栽培香菇所产生的废弃菌糠数量也急剧增加,这些废弃物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然而香菇菌糠中含有大量多糖等生物活性物质,因此研究菌糠的高值化综合利用意义重大。本课题旨在研究高温高压-复合酶法处理香菇菌糠及对其降解过程中水溶性多糖的提取率、结构特性和活性的影响,确定酶解提取的最佳工艺,为菌糠的开发应用提供技术支撑。首先,确定了香菇菌糠粗多糖的制备工艺,并对提取物进行了分级分离。采用高温高压蒸汽(121℃,30 min)预处理香菇菌糠,然后利用复合酶法辅助提取,通过响应面优化实验确定最佳提取参数。结果表明:酶配比(纤维素酶: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为3:2:1、总加酶量为660 U/g、pH 5.20、酶解温度为45℃、酶解时间为4 h和料液比为1:20时,总糖的提取得率为13.4%。其比直接水提取(LR-W)和直接高温高压提取(LR-U)的多糖得率有明显提高。分子量分布的结果表明,通过80%乙醇(v/v)沉淀和蒸馏水透析,可以有效地分离和富集粗提物中不同分子量片段的多糖。其次,对香菇菌糠粗多糖的体内外抗炎活性进行了评价。通过脂多糖(LPS)刺激巨噬细胞RAW264.7建立体外炎症模型,细胞实验表明,LR-UE对RAW264.7释放一氧化氮(NO)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LR-W和LR-U,这说明采用高温高压-复合酶法不仅可以提高粗多糖的提取效率还可以提高其抗炎活性;LR-UE分级分离获得的2个组分(LR-UE3和LR-UE4)在体外均剂量依赖性地抑制NO释放;通过建立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C57小鼠的急性结肠炎模型进一步评价LR-UE3和LR-UE4的体内抗炎活性,结果表明,LR-UE3和LR-UE4可能通过调节氧化应激水平,改善小鼠组织病理损伤,并通过下调炎症因子表达,从而减少炎症因子释放量,起到治疗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且治疗效果与多糖分子量相关。最后,研究了香菇菌糠粗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分析及纯化多糖的体外抗炎活性。选用凝胶Sephacryl S-300对LR-UE3进行分离纯化,并且得到了两个均一组分N-2和N-3。其中N-2和N-3的多糖含量分别为83.10%和72.96%,蛋白质含量分别为6.47%和15.88%,重均分子量(Mw)分别为2.07×104 g/mol和1.18×104 g/mol。单糖组成结果表明,N-2和N-3都是由阿拉伯糖、半乳糖、葡萄糖、木糖和甘露糖等单糖残基组成的杂多糖,其摩尔浓度比分别为 25.14:7.02:15.33:35.59:16.91 和 18.53:13.60:20.62:31.62:15.62。红外吸收光谱和核磁共振谱结果可以推断出N-2和N-3均由α和β型糖苷键连接的吡喃糖组成的糖肽类物质。细胞实验表明,与N-3相比,低分子量的N-2作用于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时,对NO释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显着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水平,表现出较好的体外抗炎活性。

何畅,徐丽婧,常明昌,孟俊龙,左宁柯,王昭玉[2](2021)在《梯棱羊肚菌子实体多糖提取优化及结构初探》文中提出采用酶辅助法提取梯棱羊肚菌(Morchella importuna)子实体多糖,以粗多糖得率和多糖含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Plackett-Burman、最陡爬坡和Box-Behnken实验优化出梯棱羊肚菌子实体多糖的提取工艺:料液比为1∶20 (W∶V),中性蛋白酶添加量8 mg·g-1,49.7℃酶解1 h后,80℃浸提4.1 h,提取液脱蛋白后用体积浓度82%乙醇沉淀,在此条件下,粗多糖得率为7.47%,多糖含量为62.18%。优化条件下提取的粗多糖重均分子量为1.51×106 g·mol-1,单糖组成为葡萄糖、甘露糖和半乳糖,其摩尔比为0.64∶0.55∶0.27。

徐高飞[3](2020)在《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的营养和功能成分及抗氧化分析》文中认为本文对鹿角灵芝、香菇、木耳、平菇、秀珍菇、红平菇和鲍鱼菇进行栽培,对栽培取得的子实体进行营养、功能成分和重金属含量分析,并对子实体水提物的抗氧化和降糖能力进行了评价,为七种食药用菌的进一步应用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七种食药用菌的子实体产量差异显着。毛木耳的子实体产量最高,生物学效率达185.56%,鹿角灵芝的产量最低,生物学效率仅为17.69%,平菇、秀珍菇、红平菇和鲍鱼菇的生物学效率在45.75%~116.34%之间。2.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的营养成分差异较大,以干重计,灰分含量为6.97%~9.20%,粗蛋白含量为3.87%~42.93%,粗脂肪含量为0.83%~5.98%,总糖含量为29.08%~52.66%,粗纤维含量为3.0%~63.0%,鹿角灵芝的灰分和粗纤维含量最高,平菇的总糖含量最高,毛木耳的脂肪含量最高,鲍鱼菇的蛋白质含量最高。3.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的微量元素含量差异显着,锌、锰、铜、硒、钼、铝等6种微量元素的含量范围分别为5.68~71.60 mg/kg、4.39~15.98mg/kg、1.54~9.66 mg/kg、0.24~1.40 mg/kg,0.06~0.38 mg/kg,1.89~13.91mg/kg,元素总含量最高的是红平菇,其含量顺序依次为红平菇>香菇>秀珍菇>鲍鱼菇>平菇>鹿角灵芝>毛木耳,6种元素中锌的平均含量最高,钼的平均含量最低。红平菇中锌含量最高,香菇的硒含量最高。4.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的铅、镉、砷、汞等重金属含量范围分别为0.08~0.23 mg/kg、0.02~0.75 mg/kg、0.04~0.20 mg/kg、0.016~0.026 mg/kg,不同种的重金属含量有差异。秀珍菇和鲍鱼菇子实体的重金属元素含量较低,鹿角灵芝、香菇和平菇子实体的重金属元素含量较高。大部分食用菌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国标中安全限量值,只有毛木耳和香菇镉含量超过限量标准,分别为0.75 mg/kg和0.72 mg/kg。5.七种药用菌子实体的功能成分差异显着,子实体多糖含量为干重的3.14%~16.05%;三萜类化合物含量为0.39%~1.03%;多酚类化合物含量为0.70‰~2.47‰;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未检出。子实体多糖、三萜和多酚含量最高的分别为香菇、鲍鱼菇和平菇。6.不同食药用菌子实体水提醇沉物的提取率为0.69%~10.34%,鲍鱼菇子实体水提物的提取率最高。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的水提物均具良好的抗氧化和降糖能力,鹿角灵芝子实体水提物的抗氧化和降糖能力最强,鲍鱼菇子实体水提物的综合抗氧化和降糖能力较为突出。

王琼[4](2020)在《基于组学技术的灵芝三萜和多糖高产机制解析》文中研究表明灵芝(Ganoderma lucidum)是一种名贵的食药用真菌,具有极高的营养保健和药用价值。三萜和多糖是灵芝中最主要、最具有显着生物学活性的两类化学物质。由于灵芝生产水平普遍较低,三萜和多糖生产提取成本高,严重限制了其在各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导致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是灵芝三萜和多糖的合成途径不清晰、关键调控基因不明确。因此,完善灵芝三萜和多糖合成路径、挖掘关键调控基因,已经成为大幅度提高灵芝三萜和多糖的发酵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其广泛应用的亟待解决的难题。本课题以G.lucidum CGMCC5.26为研究对象,围绕灵芝三萜和多糖合成路径解析展开,通过开发灵芝新的培养模式,以期实现灵芝三萜和多糖的同时高产;根据灵芝三萜和多糖发酵的特点,在不同培养方式和不同培养条件下,借助组学技术,探索灵芝三萜和多糖合成机制、挖掘关键基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一种新型的灵芝液体培养方式,即液体浅层静置培养。在该培养方式下,经发酵优化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初始培养基液面高度为0.8 mm,接种量7 g/L,48小时补加培养基至液面高度为1.6 mm,发酵至第7天。三萜和多糖产量可同步达到最大值,其中,三萜产量为32.95±0.51 mg/g,是摇瓶培养的2.10倍,总多糖产量为169.19±5.00mg/g,与摇瓶培养(165.38±2.98 mg/g)相当。菌丝体形态学分析发现,液体浅层静置发酵是一种介于深层液体发酵和固体发酵之间的一种发酵方式,既能形成气生菌丝又可形成液体菌丝,气生菌丝的形成是提高灵芝三萜产量的关键因素。经进一步放大研究,灵芝三萜最高产量达到65.91±0.84 mg/g,最大产率为83.32 mg/L/Day,为报道的最大值。(2)解析了液体浅层静置培养中灵芝三萜高产机制。在灵芝液体浅层静置培养过程中,通过UPLC-QTOF-MS鉴定到11种灵芝酸和11种灵芝酸类似物,该培养条件下灵芝酸是灵芝中主要的三萜类物质,其种类和含量均显着高于摇瓶培养。在摇瓶培养过程中,麦角甾醇是灵芝中主要的三萜类物质,其含量高于液体浅层静置培养。转录组动力学结果表明,液体浅层静置培养过程中,有8个疏水蛋白基因上调,疏水蛋白能够促进气生菌丝形成进而提升灵芝三萜产量。羊毛甾醇在不同酶的作用下分别流向灵芝酸和麦角甾醇的合成,在液体浅层静置培养过程中,调控羊毛甾醇流向灵芝酸合成的第一个基因CYP5150L8表达显着上调,是促进灵芝酸合成的关键;同时还有其它16个显着上调的P450酶基因,这是导致灵芝酸种类增加的重要基因。ERG11是调控羊毛甾醇流向麦角甾醇合成的第一个基因,其在摇瓶培养过程中的高表达促进了麦角甾醇的合成。(3)明确了灵芝中参与多糖合成的糖基转移酶和糖苷水解酶。运用比较基因组学对37株产多糖真菌菌株进化及多糖合成相关基因进化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真菌中糖供体和糖基转移酶(GT)具有保守性。糖供体中UDP-葡萄糖、UDP-半乳糖(除Pichia kudriavzevii外)和GDP-甘露糖的合成存在于本研究的所有菌株中;40个GT家族中,有22个家族在37株菌中相对保守;其它糖供体和糖基转移酶在同一门或同一目中具有保守性。与真菌多糖合成潜在相关的糖苷水解酶(GH)家族基因保守性差,在发现的35个GH家族中,只有11个家族相对保守,由于糖苷水解酶参与糖链的修饰,因此丰富的GH家族可能与多糖种类的多样性有关。挖掘出灵芝中80个糖基转移酶和211个与真菌多糖合成潜在相关的糖苷水解酶;同时发现了灵芝中具有参与β-1,3-葡聚糖、β-1,6-葡聚糖、α-1,3-葡聚糖和半乳甘露聚糖等多糖合成的基因。(4)发现了参与灵芝多糖合成的关键糖基转移酶和糖苷水解酶。在分别以葡萄糖和木糖为碳源时,灵芝多糖产量具有显着差异,转录组动力学和蛋白质组学结果表明,在以葡萄糖为碳源条件下,糖基转移酶GL20535-R1和GL24465-R1(β-1,3-葡聚糖合酶)、GL22007-R1(甘露糖基转移酶)基因出现高表达,促进了灵芝多糖的高产;与糖基转移酶相比,有大量糖苷水解酶表达上调,其中GL15467-R1(GH16)、GL15468-R1(GH16)和GL26618-R1(GH79)蛋白通过GPI锚定在细胞膜上,另有19个蛋白位于胞外空间,其包括GH1家族的GL24039-R1,GH3家族的GL20743-R1、GL22586-R1、GL24911-R1和GL29912-R1,GH5家族的GL30087-R1,GH16家族的GL23820-R1,GH17家族的GL25603-R1,GH18家族的GL25033-R1、GL29255-R1和GL22188-R1,GH27家族的GL23450-R1,GH55家族的GL21451-R1和GL24581-R1,GH79家族的GL26459-R1、GL29243-R1和GL23706-R1,GH128家族的GL21185-R1,GH152家族的GL27365-R1,这些糖苷水解酶对灵芝多糖产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赵圆圆[5](2020)在《杏鲍菇子实体多糖的提取纯化、结构表征及降脂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杏鲍菇是一种在我国被广泛栽培的食药兼备的真菌,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多种活性物质,如多糖、多酚、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据报道,杏鲍菇多糖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病毒、预防糖尿病及提高免疫力等诸多功效,但对其功效机理的研究不够深入,特别是对降脂机理的研究浅显。本论文以杏鲍菇子实体为原料,使用传统的水提醇沉法提取杏鲍菇子实体中的多糖(PEP)。通过纯化得到三种组分的多糖PEP1-A、PEP2-A和PEP3-A,并对其进行结构表征。鉴于初步体外抗氧化活性筛选的结果,选择抗氧化活性较好的多糖PEP进行抗疲劳和降脂活性研究;通过常规生化指标检测,肝脏和脂肪组织的形态学观察,发现PEP具有抗疲劳和降脂功效。通过LC-MS技术、蛋白免疫印迹法和qRT-PCR技术分别从代谢组学方面、AMPK(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和ACC(乙酰辅酶A羧化酶)具体的蛋白和基因表达层面研究了 PEP降脂机制。发现PEP通过调节氨基酸、脂肪酸和其它内源性化合物变化,及它们所参与的多种代谢通路共同发挥作用来降脂;AMPK-ACC通路中PEP降脂机制是通过调节AMPK、ACC的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水平起作用。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优化了提取PEP的最佳工艺参数,测定了 PEP的水合性质,并通过分离纯化得到PEP1-A、PEP2-A和PEP3-A三种多糖组分,测定并比较了它们的多糖、蛋白、糖醛酸、硫酸基含量,发现纯化后的组分除多糖含量升高外,蛋白、糖醛酸、硫酸基含量都有所减少。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实验,得到PEP得率最高的工艺参数,当提取温度为80℃,提取时间为3 h、提取料液比为1:50(g/mL)时获得的杏鲍菇多糖得率最高,达到7.52%。测定PEP总糖、蛋白、糖醛酸含量分别为67.84%、4.42%、0.28%。PEP的水溶性是45.8%,持水力为19.7 g/g,膨胀力为24.00 mL/g。(2)初步表征了 PEP1-A,PEP2-A 和 PEP3-A 的结构。PEP1-A、PEP2-A和PEP3-A的单糖组成中都有不同含量的岩藻糖、半乳糖、葡萄糖和甘露糖四种单糖,其中葡萄糖含量最高,岩藻糖含量最少。此外PEP3-A含有1.39%的阿拉伯糖。紫外、红外结果表明PEP1-A,PEP2-A和PEP3-A都含有多糖的特征吸收峰。核磁共振结果表明PEP1-A、PEP2-A和PEP3-A都有吡喃糖环,PEP1-A糖残基通过β-糖苷键连接,PEP2-A和PEP3-A的糖残基通过α-糖苷键连接。甲基化结果表明PEP1-A的主链是由1,3-Glc(p)、1,4-Glc(p)、1,6-Gal(p)、1,6-Glc(p)连接而成,分支是 1,3,4-Glc(p)、1,2,6-Man(p)。PEP2-A的骨架是由 1,3-Glc(p)、1,4-Man(p)、1,6-Gal(p)连接,支链是 1,2,6-Glc(p)。PEP3-A 的骨架由 1,3-Glc(p)、1,6-Glc(p)、1,4-Man(p)、1,6-Gal(p)、1,6-Ara(p)连接,分支是1,3,6-Glc(p)、1,2,6-Glc(p)连接而成。扫描电镜观察得知,PEP1-A、PEP2-A和PEP3-A有相似的条形片状结构表征。由于自身带电荷、分子内作用力和多支链等原因在原子力显微镜下观察到PEP1-A、PEP2-A、PEP3-A是无规则团状、岛屿状和谷堆状。(3)杏鲍菇多糖体外抗氧化实验表明:在测定范围内,PEP、PEP1-A、PEP2-A、PEP3-A均具有一定的还原力、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综合比较PEP的体外抗氧化能力较好。(4)抗疲劳活性中PEP对小鼠体重和肝脏指数变化没有显着影响,PEP对小鼠负重游泳时间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杏鲍菇高、中、低剂量组小鼠的竭力游泳时间显着增加(p<0.05)。高、中、低剂量组竭力游泳时间的增加率分别为89.70%,75.12%和53.11%,其效果与实验范围内的灌胃剂量呈正相关。抗疲劳生化指标表明与对照组相比PEP干预组降低BUN(尿素氮)、LD(乳酸)水平含量,降低LDH(乳酸脱氢酶)活性。(5)不同剂量的PEP灌胃高脂小鼠,小鼠体重、生化指标和组织病理学切片都说明PEP具有降脂作用。阳性对照组和高剂量的PEP组能显着降低小鼠体重,中、低剂量的PEP组体重降低不显着,说明灌胃浓度对体重变化有影响。小鼠的生化指标和酶学检测结果表明,在辛伐他汀和不同剂量的PEP灌胃后,阳性对照组、不同剂量的PEP处理组和高脂模型组比较发现,TC(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含量都显着降低,而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着增高,其降低和升高程度与PEP含量呈剂量性关系。说明PEP具有降脂作用,能够预防食源性肥胖,且高剂量PEP降血脂的效果最好,中剂量PEP效果次之,低剂量PEP效果最低。小鼠肝脏和附睾脂肪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PEP灌胃处理后,小鼠肝脏组织中的脂肪空泡的数量和体积与模型组相比均有所减少和变小;小鼠附睾脂肪组织中脂肪细胞体积大小和数目与高脂模型组相比都有所减少,其中高剂量PEP组作用最佳。(6)通过LC-MS技术对各组小鼠的血清样品进行代谢组学分析,从代谢组学的角度阐明PEP的降脂作用及机制。结果发现高脂模型组和不同剂量的PEP组血清代谢物的组间有较好的分离度,说明PEP对高脂小鼠有一定的降脂效果,可用于对高脂人群的预防和治疗。各组比较分析后寻找出PEP灌胃高脂小鼠后血清中代谢差异物包括氨基酸、脂肪酸、胆碱、脂质变异体和其他内源性化合物及所参与的代谢通路的变化。发现甘油磷脂代谢、三羧酸循环、脂肪酸代谢等多条通路发生改变,表明不同剂量的PEP对肥胖引起的高脂血症的改善可能与能量代谢相关。(7)对PEP介导的AMPK-ACC信号通路发挥的降脂作用进行了初步分析。采用Western blot和qRT-PCR技术分析AMPK-ACC通路中关键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现PEP具有降脂作用是通过上调pAMPK和pACC的蛋白表达水平,及上调AMPK和ACC的基因表达水平来实现的,进而抑制高脂及并发症等代谢异常疾病的发生。通过本研究,发现杏鲍菇子实体多糖具有抗疲劳和降脂的生物活性,并初步分析了 PEP1-A,PEP2-A和PEP3-A结构。从代谢组学层面、AMPK及ACC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水平层面阐明了 PEP降脂作用机制。为杏鲍菇多糖的深入研究和作为保健品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董雪媛,王治宝[6](2020)在《常见蘑菇的营养成分及有效成分的研究现状》文中提出蘑菇属于真菌,其中一大部分可食用,味道鲜美,肉质软糯,营养价值高,且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是一种绿色健康食品。由于生长环境不同,蘑菇的种类较多,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糖类、脂类、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等成分,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

郭慧[7](2020)在《自溶对双孢菇多糖体外活性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双孢菇(Agaricus bisporus),是我国常见的一种食用菌,其多糖含量高且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双孢菇因其组织细嫩、含水量较高且没有明显的保护结构,易受病菌侵染和机械损伤等而发生自溶。自溶为细胞内生物聚合体在自身水解酶的作用下降解成低分子量产物的水解作用,其容易受外界温度、p H等条件的影响。在自溶过程中多糖由于自身自溶酶的作用发生不同程度的降解。目前对双孢菇自溶过程中其多糖的降解程度了解不够深入,自溶前后双孢菇多糖活性变化的有关研究更是罕见。本研究首先筛选了较佳温度和时间自溶的双孢菇多糖,再对其组分的体外抗氧化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体外活性较好的多糖组分进行了分离纯化以及分子量的测定。研究结果如下:(1)新鲜双孢菇在45℃、50℃下自溶不同时间(4 h、8 h、12 h、16 h)后,70%乙醇醇沉得到的高分子量多糖含量显着性减少(P<0.05),80%乙醇醇沉得到的中分子量多糖含量显着性增加(P<0.05),90%乙醇醇沉得到的低分子量多糖含量无明显变化,说明自溶后双孢菇多糖发生了降解。自溶不同时间后的各多糖组分含量无显着性差异,表明自溶主要发生在前4 h。(2)不同温度自溶4 h后不同聚合度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双孢菇高分子量多糖的还原能力弱于中分子量及低分子量多糖;45℃、50℃自溶4h后,低分子量多糖对DPPH、·OH、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都显着性增强(P<0.05),中分子量多糖对三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都有不同程度地降低;45℃自溶4 h后的高分子量多糖对DPPH、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显着性增强(P<0.05),对·O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显着性减弱(P<0.05),50℃自溶4 h后的高分子量多糖对三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都有不同程度地下降;且高分子量多糖清除三种自由基的能力均弱于中分子及低分子量多糖。此外,双孢菇高分子量多糖对Hela和Hep G2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较弱;45℃、50℃自溶后,低分子量多糖对两种细胞的抑制作用都显着性增强(P<0.05);50℃自溶后,中分子量多糖对两种细胞抑制作用无明显变化,45℃自溶后的中分子量多糖对Hela细胞抑制作用增强,但对Hep G2细胞抑制作用显着性增强(P<0.05)。(3)将自溶样品Abp-50-A分离纯化,得到两个洗脱组分Abp-50-A11、Abp-50-A22,分子量分别为77375.42 Da、88861.78 Da;而样品Abp-45-B、Abp-45-C、Abp-Con-C分离纯化后得到均只得到一个洗脱组分Abp-45-B11、Abp-Con-C11、Abp-45-C11,分子量分别为1281.70 Da、625.11 Da、619.72 Da。其中,Abp-50-A分子量大于其余多糖组分,且体外活性弱于其余多糖组分,Abp-45-C分子量小于其余多糖组分,但体外活性却最强。综上可得,自溶后,双孢菇低分子量多糖的体外抗氧化都显着性增强(P<0.05),中分子量多糖的体外抗氧化下降,其中体外抗氧化能力最好的为Abp-45-C,其对DPPH、·OH、ABTS自由基清除作用的EC50值分别为0.04±0.01mg/m L、0.07±0.00 mg/m L、0.24±0.01 mg/m L。另外,45℃自溶后,双孢菇各种多糖组分对两种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效果最好,抑制效果最好的组分Abp-45-C对Hela、Hep G2细胞体外抑制作用的IC50值分别1.42±0.18 mg/m L、1.65±0.16mg/m L,其分子量为619.72 Da。

刘新超[8](2020)在《长根菇菌糠多糖对CCl4诱导的慢性肝损伤的修复作用》文中提出食用菌菌糠富含多糖等生物活性物质,合理有效利用菌糠既可以解决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又可以延长食用菌产业链。本课题优化了长根菇菌糠多糖(Oudemansiella radicata residue polysaccharides,RPS)的提取条件,分析了RPS的单糖组成、键型以及对CCl4诱导的慢性肝损伤(Chronic liver injury,CLI)小鼠的体内抗氧化、抗炎症、抗纤维化和抗细胞凋亡等修复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RPS的提取优化。Plackett-Burman(PB)和响应面(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试验确定了RPS的最佳提取条件为加水倍数40、提取次数2.08、醇沉时间24h,在此条件下,预测理论得率为3.41%。为方便操作,调整提取工艺条件为加水倍数40、提取次数2、醇沉时间24h,在此条件下,预测理论得率为3.40%,实际验证得率为3.38%。经除蛋白、脱色素、透析和冷冻干燥等步骤得到纯化后RPS。(2)RPS的结构分析。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结果表明,半乳糖、木糖和阿拉伯糖是RPS中的主要单糖,摩尔比为2.25:2.72:2.34。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分析,RPS具有多糖的特征吸收峰,是含有β-型糖苷键的吡喃糖。(3)RPS对CCl4诱导的慢性肝损伤的修复作用。(1)RPS干预后,高剂量RPS(400mg/kg)能显着提高小鼠肝脏中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降低细胞色素P450 2E1(Cytochrome P4502E1,CYP2E1)、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脂质过氧化物(Lipid peroxidation,LPO)水平,有效抑制肝脏中脂质过氧化作用。(2)肝脏中促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水平显着下降。(3)免疫印迹结果表明,RPS通过降低NF-κB通路中促炎因子p-p65(Phosphorylated p65,磷酸化p65)的表达水平和增加炎症抑制因子I-κBα(Inhibi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Bα,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的表达水平来减轻炎症反应。(4)RPS能通过降低促纤维化细胞因子TGF-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转化生长因子-β1)的水平来缓解肝纤维化。(5)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结果表明RPS可通过下调Bax的相对mRNA表达量并上调Bcl-2(B-cell lymphoma-2,B淋巴细胞瘤-2)的相对mRNA表达量来实现抗细胞凋亡作用。(6)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观察包括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马松染色和细胞凋亡荧光染色分别说明RPS可以改善小鼠的炎症、纤维化和细胞凋亡的程度。上述结果表明RPS具有体内抗氧化、抗炎症、抗纤维化和抗细胞凋亡活性,能一定程度上对CCl4诱导的慢性肝损伤起到修复作用,为天然保肝护肝药物开发提供新的参考。

吴喜红[9](2020)在《灰树花多糖合成途径中U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的基因结构与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作为食药兼用蕈菌,富含多糖、蛋白和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研究表明,灰树花多糖,特别是葡聚糖,具有显着的抗肿瘤、免疫增强、降血糖等功能。本课题组前期已开展了灰树花多糖结构解析、功能评价及其合成途径等研究,推测灰树花葡聚糖合成主要依赖U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DP-glucose pyrophosphorylase of G.frondosa,GFUGP)合成UDP-葡萄糖,并由葡聚糖合成酶聚合而成。然而,有关GFUGP在灰树花菌体生长和多糖合成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因此,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基于NCBI数据库公布的灰树花全基因组序列,克隆测序gfugp,并对其进行全面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通过构建gfugp沉默菌株分析沉默gfugp对灰树花菌体形态、菌体/多糖产量、多糖组成及其合成途径中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以期探明GFUGP在灰树花发酵过程中菌丝体生长和多糖合成中的主要功能。(1)灰树花U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基因gfugp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克隆测序并重新注释了灰树花U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基因gfugp,其gDNA全长为2036 bp,与云芝、绣球菌及密黏褶菌等ugp基因相似度均大于80%。该基因编码463个氨基酸,GFUGP蛋白属于U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家族,包含一个UGPase特征功能域,在氨基酸残基103311具有16处底物结合位点。GFUGP定位于胞内,无跨膜信号肽,其三级结构为八聚体。选取89个不同来源的UGP构建系统发育树,90%以上是真菌UGP及其氨基酸序列与GFUGP的同源性为80%91%。其中,GFUGP与其他担子菌科(或多孔菌科),如茯苓、硫黄多孔菌和栎迷孔菌的UGP属于同一分支,说明它们具有相似的进化时间,同源性较好。但其与酵母、植物、动物和人类来源的UGP同源性较低,仅为30%50%。(2)通过沉默灰树花gfugp基因,分析了gfugp对灰树花菌丝体在平板上生长的影响。选取gfugp基因的保守区域,构建沉默质粒pAN7-gfugp-dual,PEG-CaCl2法介导转入灰树花原生质体,通过潮霉素平板筛选得到8株iGFUGP阳性转化子。qRT-PCR结果表明,与野生株WT相比,阳性转化子中gfugp转录水平显着下调至0.230.68。考察了gfugp转录水平不同的转化子iGFUGP1、iGFUGP5和iGFUGP6在PDA平板上的生长性能。结果显示,WT菌株平均生长速度为4.93±0.17 mm/d,gfugp沉默菌株生长速度显着减缓。其中,iGFUGP1菌株平均生长速度最低,为2.25±0.22 mm/d,仅为WT的45.63%。显微观察发现,野生株WT菌株的菌丝密集,呈多层致密外观,而iGFUGP菌株的菌丝较为稀疏,菌丝直径变粗,且分枝明显增多。(3)考察了gfugp沉默对灰树花发酵菌丝体量、多糖产量、多糖中单糖组成及多糖合成途径中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经7 d发酵后,WT菌株的菌球直径约为4300±93μm,菌丝体量为25.5 g/L,而iGFUGP菌株的菌球直径和菌丝体量分别降低至1044±84μm2082±76μm和12.2 g/L17.3 g/L;WT菌株的菌丝体多糖得率和胞外多糖产量分别为0.39 g/g和6.93 g/L;而iGFUGP菌株菌丝体多糖得率和胞外多糖量分别减少至0.08 g/g0.14 g/g和3.10g/L5.07 g/L。单糖组成分析结果表明,iGFUGP菌株的菌丝体多糖中的单糖组成与WT一致,但葡萄糖含量下降了2%13%,阿拉伯糖比例上升了2%13%;而iGFUGP菌株胞外多糖的葡萄糖含量降为66.79%72.08%,阿拉伯糖含量分别增加为18.02%和33.21%,且发现了2.3%以上的甘露糖和7.3%的半乳糖。qRT-PCR结果提示,iGFUGP菌株中ugp、uge和gls表达水平均有较明显下降,uxe显着上调,与菌丝体多糖和胞外多糖中单糖组成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因此,推测gfugp沉默可能会减少UDP-葡萄糖供给,进而影响菌丝体和胞外多糖的产量和单糖组成,最终干扰了灰树花菌体生长和发酵性能。

岳峥嵘[10](2020)在《不同提取方法对血红铆钉菇多糖结构及活性的响应研究》文中认为血红铆钉菇[Chroogomphis rutilus(Schaeff.)O.K.Mill.]是一种珍贵的林下食药用菌,多糖是血红铆钉菇中的重要活性成分,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疲劳、降血糖等多种药理作用。提取是研究和利用天然多糖资源的关键环节,而关于多糖提取方法及构效关系的研究却鲜有报道。因此,本文对四种提取方法提取血红铆钉菇多糖的工艺进行优化,并对四种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及免疫调节活性进行分析,同时研究了四种多糖的结构表征,为血红铆钉菇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其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单因素结合响应面试验,利用传统水提法、超声提取法、微波提取法及超声微波联合提取法对血红铆钉菇多糖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其中超声微波联合提取法具有提取率高、提取时间短、溶剂消耗少等优点,其最佳工艺条件为:液料比29:1 mL/g、超声时间8 min、微波时间6 min、微波温度92℃,提取率为8.69%±0.19%。(2)四种工艺所得多糖结构分析结果显示,血红铆钉菇多糖是一种由D-吡喃型葡萄糖、甘露糖及半乳糖组成,主要由→6)-α-D-Glcp-(1→和→4)-α-D-Glcp-(1→构成的三螺旋杂多糖,不同提取方法并未改变血红铆钉菇多糖的糖苷键、主要官能团及单糖类型,但能显着影响其单糖组成、分子量、三螺旋构象及外观形貌;四种CRP在化学组成上无显着差异,且均存在一定含量的硫酸基;在分子量方面,CRP-UM分子量最高为145 kDa,而CRP-U分子量最低为121 kDa;此外,四种CRP均存在三螺旋构象,且CRP-UM具有更强的形成能力。(3)对四种提取方法所得多糖的体外抗氧化和细胞抗氧化活性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四种血红铆钉菇多糖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其中CRP-UM具有最强的总还原力、.OH、ABTS+及.O2-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且对H2O2诱导的HL-7702细氧化损伤具有最强的缓解作用,能够显着提高细胞活力,提升其T-SOD及GSH-Px活性,降低细胞MDA含量。(4)体外免疫调节活性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四种提取方法所得血红铆钉菇多糖均能够剂量依赖地促使RAW264.7巨噬细胞活化,促进其NO的释放、提升其细胞因子TNF-α及IL-6的分泌,提高细胞中ROS水平。与抗氧化结果不同,四种多糖中CRP-H具有最强的激活能力,其次为CRP-M和CRP-U,以CRP-UM激活能力最弱。

二、双孢蘑菇子实体多糖的提取及单糖组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孢蘑菇子实体多糖的提取及单糖组成(论文提纲范文)

(1)香菇菌糠多糖的提取分离及抗炎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食用菌菌糠的开发利用概况
        1.2.2 香菇多糖的研究概况
        1.2.3 香菇菌糠多糖的研究概况
    1.3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香菇菌糠粗多糖制备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提取工艺
        2.3.2 香菇菌糠提取工艺优化
        2.3.3 香菇菌糠的提取方式比较
        2.3.4 香菇菌糠粗多糖的分级分离
        2.3.5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香菇菌糠提取工艺的确定
        2.4.2 不同方式提取产物物质组成及分子量分布
        2.4.3 香菇菌糠粗多糖的分级分离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香菇菌糠粗多糖体外及体内抗炎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香菇菌糠不同组分体外抗炎活性初探
        3.3.2 香菇菌糠粗多糖对DSS诱导C57小鼠急性结肠炎的影响
        3.3.3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香菇菌糠不同组分对RAW264.7细胞活力的影响
        3.4.2 香菇菌糠不同组分对LPS刺激RAW264.7释放NO的影响
        3.4.3 香菇菌糠粗多糖对结肠炎小鼠体重和疾病活动指数评分的影响
        3.4.4 香菇菌糠粗多糖对结肠炎小鼠结肠形态及长度的影响
        3.4.5 小鼠结肠组织的病理学分析
        3.4.6 香菇菌糠粗多糖对结肠炎小鼠血清NO和组织中MDA、MPO和T-SOD的影响
        3.4.7 香菇菌糠粗多糖对结肠炎小鼠组织中炎症因子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香菇菌糠粗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分析及体外活性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LR-UE3的凝胶柱层析
        4.3.2 N-2和N-3纯度鉴定和分子量测定
        4.3.3 N-2和N-3的结构分析
        4.3.4 N-2和N-3的体外活性研究
        4.3.5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LR-UE3的凝胶柱层析
        4.4.2 N-2和N-3的纯度鉴定及分子量
        4.4.3 N-2和N-3的结构分析
        4.4.4 N-2和N-3的体外抗炎活性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在读期间学术发表成果

(2)梯棱羊肚菌子实体多糖提取优化及结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3 梯棱羊肚菌子实体粗多糖提取条件优化
        1.3.1 单因素实验
        1.3.2 Plackett-Burman与最陡爬坡实验
        1.3.3 Box-Behnken实验
    1.4 多糖分子量分布和单糖组成分析
        1.4.1 分子量分布分析
        1.4.2 单糖组成
    1.5 红外光谱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实验结果
        2.1.1 不同酶处理对粗多糖得率和多糖含量的影响
        2.1.2 料液比对粗多糖得率和多糖含量的影响
        2.1.3 中性蛋白酶添加量对粗多糖得率和多糖含量的影响
        2.1.4 酶解温度对粗多糖得率和多糖含量的影响
        2.1.5 浸提温度对粗多糖得率和多糖含量的影响
        2.1.6 浸提时间对粗多糖得率和多糖含量的影响
        2.1.7 醇沉时乙醇体积浓度对粗多糖得率和多糖含量的影响
    2.2 Plackett-Burman实验与最陡爬坡实验结果
        2.2.1 Plackett-Burman实验
        2.2.2 最陡爬坡实验
    2.3 Box-Benhnken实验结果
    2.4 验证实验结果
    2.5 分子量分布和单糖组分析结果
    2.6 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3 讨论

(3)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的营养和功能成分及抗氧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食药用菌概况
        1.1.1 大型真菌
        1.1.2 食药用菌及其生态类型
        1.1.3 食药用菌分类
        1.1.4 我国食药用菌发展历史及现状
    1.2 七种食药用菌
        1.2.1 鹿角灵芝
        1.2.2 香菇
        1.2.3 毛木耳
        1.2.4 平菇
        1.2.5 秀珍菇
        1.2.6 红平菇
        1.2.7 鲍鱼菇
    1.3 食药用菌营养成分
        1.3.1 食药用菌主要营养成分
        1.3.2 食药用菌的微量元素
        1.3.3 食药用菌的重金属元素
    1.4 食药用菌功能成分
        1.4.1 食药用菌主要功能成分
        1.4.2 食药用菌功能成分的药理作用
    1.5 食药用菌的抗氧化及降糖研究
        1.5.1 食药用菌的抗氧化研究
        1.5.2 食药用菌的降糖研究
    1.6 食药用菌应用研究现状与前景
        1.6.1 食药用菌应用研究现状
        1.6.2 食药用菌应用开发前景
    1.7 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七种食药用菌的栽培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试剂
        2.1.3 仪器
        2.1.4 菌种制备
        2.1.5 栽培试验
        2.1.6 数据测定
        2.1.7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三种木腐性食药用菌的栽培
        2.2.2 四种侧耳类食用菌的栽培
    2.3 讨论
第三章 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的营养和功能成分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试剂
        3.1.3 仪器
        3.1.4 子实体的粉碎
        3.1.5 营养成分的测定
        3.1.6 微量元素的测定
        3.1.7 功能成分的测定
        3.1.8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灰分含量
        3.2.2 总糖含量
        3.2.3 蛋白质含量
        3.2.4 脂肪含量
        3.2.5 粗纤维含量
        3.2.6 微量元素含量
        3.2.7 重金属元素含量
        3.2.8 多糖含量
        3.2.9 三萜含量
        3.2.10 多酚含量
        3.2.11 黄酮含量
    3.3 讨论
        3.3.1 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的营养成分
        3.3.2 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的微量元素
        3.3.3 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的功能成分
第四章 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提取物的抗氧化及降糖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试剂
        4.1.3 仪器
        4.1.4 提取物的制备
        4.1.5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4.1.6 羧基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4.1.7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4.1.8 总还原力的测定
        4.1.9 提取物对α-淀粉酶活性抑制的测定
        4.1.10 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的测定
        4.1.11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提取物提取率
        4.2.2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4.2.3 羧基自由基清除能力
        4.2.4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
        4.2.5 还原能力
        4.2.6 对α-淀粉酶活性的抑制
        4.2.7 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
    4.3 讨论
        4.3.1 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水提物提取率
        4.3.2 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水提物的抗氧化能力
        4.3.3 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水提物的降糖能力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七种食药用菌的栽培
        5.1.2 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的营养和功能成分
        5.1.3 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水提物的抗氧化及降糖能力
    5.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营养和功能成分测定的标准曲线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基于组学技术的灵芝三萜和多糖高产机制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灵芝
    1.2 灵芝三萜的研究进展
        1.2.1 灵芝三萜的结构
        1.2.2 灵芝三萜的生物学活性
        1.2.3 灵芝三萜的合成
        1.2.4 麦角甾醇的合成
    1.3 灵芝多糖的研究进展
        1.3.1 灵芝多糖的特性
        1.3.2 灵芝多糖的活性及应用
        1.3.3 灵芝多糖的合成
    1.4 灵芝发酵技术的研究进展
        1.4.1 固体发酵
        1.4.2 液体发酵
    1.5 组学技术在灵芝研究中的应用
    1.6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6.1 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灵芝液体浅层静置培养的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菌株
        2.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3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2.2.4 灵芝生物量、多糖与三萜产量分析
        2.2.5 形态分析
    2.3 结果
        2.3.1 液体浅层静置培养对灵芝生长及三萜和多糖产量的影响
        2.3.2 液面高度
        2.3.3 接种量
        2.3.4 补料
        2.3.5 不同培养方式下灵芝菌丝形态的变化
        2.3.6 放大研究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液体浅层静置培养灵芝三萜高产机制的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菌株
        3.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3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3.2.4 羊毛甾醇和麦角甾醇分析
        3.2.5 甲醇提取物质谱分析
        3.2.6 甲醇提取物分析方法
        3.2.7 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3.2.8 RT-qPCR分析
    3.3 结果
        3.3.1 不同培养方式下羊毛甾醇和麦角甾醇含量变化
        3.3.2 不同培养方式下灵芝甲醇提取物的差异
        3.3.3 灵芝酸及其它代谢物的鉴定与分析
        3.3.4 灵芝在两种培养方式下的基因表达分析
        3.3.5 麦角甾醇合成途径中相关基因的表达
        3.3.6 与灵芝酸合成相关的P450差异基因
        3.3.7 RT-qPCR验证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比较基因组学的灵芝多糖合成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产多糖真菌筛选及基因组蛋白序列获取
        4.2.2 物种进化分析
        4.2.3 GT家族和GH家族蛋白序列的获取及进化分析
    4.3 结果
        4.3.1 产多糖菌株进化分析
        4.3.2 糖供体合成的进化分析
        4.3.3 真菌中糖基转移酶进化分析
        4.3.4 灵芝中糖基转移酶基因功能分析
        4.3.5 已报道真菌多糖合成相关酶及进化分析
        4.3.6 与真菌多糖合成潜在相关的糖苷水解酶进化分析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单糖碳源对灵芝多糖合成及其机制的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菌株
        5.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5.2.3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5.2.4 灵芝生物量、多糖产量分析
        5.2.5 单糖组成分析
        5.2.6 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5.2.7 RT-qPCR分析
        5.2.8 蛋白质测序及分析
        5.2.9 蛋白质测序结构预测
    5.3 结果
        5.3.1 不同碳源对灵芝多糖及单糖组成变化的影响
        5.3.2 基于转录组的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5.3.3 糖供体合成路径中的基因表达分析
        5.3.4 糖基转移酶基因的表达分析
        5.3.5 与真菌多糖合成潜在相关的水解酶基因的表达分析
        5.3.6 RT-qPCR验证
        5.3.7 与多糖合成相关酶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5.3.8 与灵芝多糖合成潜在相关的糖苷水解酶功能分析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Ⅰ: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专利
附录 Ⅱ 转录组测序相关数据
附录 Ⅲ 蛋白质组相关数据

(5)杏鲍菇子实体多糖的提取纯化、结构表征及降脂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杏鲍菇研究概况
        1.1.1 杏鲍菇简介
        1.1.2 杏鲍菇营养成分及生物活性物质
    1.2 杏鲍菇多糖的研究概况
        1.2.1 杏鲍菇多糖简介
        1.2.2 杏鲍菇多糖的提取
        (1) 化学提取法
        (2) 物理提取法
        (3) 生物提取法
        1.2.3 杏鲍菇多糖的分离及纯化
        1.2.4 杏鲍菇多糖的生物活性
        1.2.5 杏鲍菇多糖的结构分析
        1.2.6 杏鲍菇多糖结构与生理活性
    1.3 杏鲍菇多糖降脂作用研究进展
    1.4 代谢组学介绍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5.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杏鲍菇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及理化性质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提取杏鲍菇粗多糖的单因素实验
        2.3.2 响应面优化实验
        2.3.3 杏鲍菇多糖的水合特性分析
        (1) 水溶性测定
        (2) 持水力(WHC)测定
        (3) 膨胀力(SWC)测定
        2.3.4 杏鲍菇多糖的分离纯化
        (1) Sevage法脱蛋白
        (2) DEAE-52离子交换色谱柱分离纯化杏鲍菇多糖
        (3) 分子筛柱SephadexG-100分离PEP1、PEP2和PEP3
        2.3.5 杏鲍菇多糖的颜色变化
        2.3.6 杏鲍菇多糖含量的测定
        (1) 标准曲线绘制
        (2) 样品多糖含量测定
        2.3.7 杏鲍菇多糖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1) 标准曲线绘制
        (2) 样品含量测定
        2.3.8 杏鲍菇多糖中糖醛酸含量的测定
        (1) 标准曲线绘制
        (2) 样品含量测定
        2.3.9 杏鲍菇多糖中硫酸基含量的测定
        (1) 标准曲线绘制
        (2) 样品含量测定
        2.3.10 数据处理与统计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单因素实验结果及分析
        (1) 提取温度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2) 提取时间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3) 提取料液比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2.4.2 响应面分析方法优化工艺结果
        2.4.3 杏鲍菇粗多糖的水合性分析
        2.4.4 杏鲍菇多糖分离纯化
        2.4.5 杏鲍菇多糖颜色测定结果
        2.4.6 杏鲍菇多糖含量测定结果
        2.4.7 多糖中蛋白质含量测定结果
        2.4.8 多糖中糖醛酸含量测定结果
        2.4.9 多糖中硫酸基含量测定结果
    2.5 本章小结
3 杏鲍菇多糖的结构表征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波谱分析
        3.3.2 单糖组成分析(离子色谱法)
        3.3.3 甲基化分析
        3.3.4 形貌特征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波谱分析
        3.4.2 单糖组成分析
        3.4.3 甲基化分析
        3.4.4 形貌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杏鲍菇多糖体外抗氧化和体内抗疲劳活性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杏鲍菇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
        (1) 杏鲍菇多糖还原力的测定
        (2) 杏鲍菇多糖清除超氧阴离子能力
        (3) 杏鲍菇多糖清除羟自由基(·OH)能力
        (4) 杏鲍菇多糖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
        (5) 杏鲍菇多糖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4.3.2 杏鲍菇多糖体内抗疲劳活性评价
        (1) 动物实验和分组
        (2) 小鼠的竭力游泳实验
        4.3.3 数据处理与统计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杏鲍菇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
        (1) 杏鲍菇多糖还原力的测定结果
        (2) 羟基自由基(-OH)清除作用
        (3) 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
        (4)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作用
        (5) ABTS~+自由基清除作用
        4.4.2 杏鲍菇多糖体内抗疲劳活性结果
        (1) PEP对体重和器官指数的影响
        (2) PEP对生化参数相关疲劳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杏鲍菇多糖对高脂膳食诱导小鼠的降脂作用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2.3 实验动物及饲料配比
    5.3 实验方法
        5.3.1 动物分组与处理
        5.3.2 血样及标本采集
        5.3.3 小鼠生理指标的检测
        5.3.4 小鼠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5.3.5 组织形态学观察
        5.3.6 数据处理
    5.4 结果与讨论
        5.4.1 PEP对小鼠生理指标的检测结果
        (1)小鼠生活情况观察
        (2) 小鼠体重的变化
        (3) 脏器和脂肪系数的变化
        5.4.2 小鼠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5.4.3 小鼠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1)杏鲍菇多糖对小鼠肝脏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2) 杏鲍菇多糖对小鼠脂肪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研究杏鲍菇多糖的降脂机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设备
        6.2.1 实验动物
        6.2.2 实验仪器、配件和试剂
    6.3 实验方法
        6.3.1 采用LC-MS对小鼠血清样品进行代谢物分析
        (1) 样品前处理
        (2) 仪器方法
        6.3.2 数据处理方法
        (1) 数据预处理
        (2) 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
        (3) 显着性分析
        (4) 化合物筛选
        (5) 寻找代谢通路
    6.4 结果与讨论
        6.4.1 LC-MS分析各组小鼠血清样品结果
        (1) 正离子模式
        (a) 得分矩阵图
        (b) 载荷矩阵图
        (c) 代谢物
        (d) 代谢通路
        (2) 负离子模式
        (a) 得分矩阵图
        (b) 载荷矩阵图
        (c) 代谢物
        (d) 代谢通路
    6.5 本章小结
7 基于AMPK/ACC途径研究杏鲍菇多糖的降脂机制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与设备
        7.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7.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7.3 实验方法
        7.3.1 提取组织蛋白
        7.3.2 BCA法测定蛋白含量
        7.3.3 蛋白质变性
        7.3.4 WB测定蛋白
        7.3.5 实时荧光定量PCR
    7.4 结果与讨论
        7.4.1 WB结果
        7.4.2 荧光定量PCR结果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与创新点
        8.1.1 结论
        8.1.2 创新点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致谢

(6)常见蘑菇的营养成分及有效成分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蘑菇中的成分
    1.1 蛋白质
    1.2 氨基酸
        1.2.1 金针菇和双孢蘑菇菇脚中的氨基酸
        1.2.2 金针菇及环纹蘑菇中的氨基酸含量
    1.3 糖类
        1.3.1 几类常见蘑菇中的多糖
        1.3.2 香菇等常见蘑菇菇脚中的纤维素
    1.4 脂类物质
        1.4.1 几种常见蘑菇中脂肪酸含量
        1.4.2 不饱和脂肪酸及其作用
    1.5 维生素
        1.5.1 常见蘑菇中维生素B含量及作用
        1.5.2 维生素D及其作用
    1.6 矿质元素
2 小结

(7)自溶对双孢菇多糖体外活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真菌多糖的研究进展
        1.2.1 真菌多糖的提取
        1.2.2 真菌多糖的分离纯化
        1.2.2.1 真菌多糖的脱色
        1.2.2.2 真菌多糖的去蛋白
        1.2.2.3 真菌多糖的纯化
        1.2.3 真菌多糖的结构分析
        1.2.4 真菌多糖的生物活性
        1.2.4.1 抗肿瘤作用
        1.2.4.2 抗氧化作用
        1.2.4.3 免疫调节作用
        1.2.4.4 其他作用
    1.3 双孢菇多糖的研究进展
        1.3.1 双孢菇简介
        1.3.2 双孢菇多糖的提取分离
        1.3.3 双孢菇多糖的结构鉴定
        1.3.4 双孢菇多糖的生物活性
    1.4 自溶的研究进展
        1.4.1 自溶的定义和过程
        1.4.2 真菌自溶的研究现状
        1.4.3 食用菌自溶研究现状
    1.5 立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1.5.1 立题背景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创新之处
第二章 自溶对双孢菇多糖聚合度的影响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主要实验材料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双孢菇水分含量测定
        2.3.2 双孢菇预处理
        2.3.3 双孢菇的自溶
        2.3.4 热水浸提提取多糖
        2.3.5 抽滤、浓缩
        2.3.6 多糖含量测定
        2.3.7 不同浓度乙醇醇沉双孢菇多糖
        2.3.8 各双孢菇多糖组分多糖含量的测定
        2.3.9 酶法结合Sevag法去蛋白
        2.3.10 紫外扫描检测蛋白去除效果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双孢菇的水分含量
        2.4.2 葡聚糖标准曲线
        2.4.3 双孢菇粗多糖含量
        2.4.4 不同浓度乙醇醇沉的多糖
        2.4.5 多糖的纯度分析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溶对双孢菇多糖的体外活性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内容及方法
        3.3.1 体外抗氧化性
        3.3.2 体外抗肿瘤活性的评价
        3.3.3 计算与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体外抗氧化活性
        3.4.2 体外抗肿瘤活性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孢菇多糖组分的纯化及分子量分析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试剂
    4.3 主要仪器与设备
    4.4 实验内容与方法
        4.4.1 自溶前后双孢菇多糖的离子交换柱层析纯化
        4.4.2 自溶前后双孢菇多糖的凝胶柱层析纯化
        4.4.3 自溶前后双孢菇多糖的分子量测定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1 双孢菇多糖的离子交换层析纯化
        4.5.2 双孢菇多糖的葡聚糖凝胶层析纯化
        4.5.3 双孢菇多糖分子量测定分析
    4.6 讨论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8)长根菇菌糠多糖对CCl4诱导的慢性肝损伤的修复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食用菌菌糠及其利用
        1.1.1 食用菌菌糠
        1.1.2 食用菌菌糠的利用
        1.1.2.1 用作二次培养基
        1.1.2.2 用作禽畜饲料
        1.1.2.3 用作有机肥
        1.1.2.4 用作沼气生产原料
        1.1.2.5 用作土壤改良剂
    1.2 长根菇
    1.3 食用菌多糖
        1.3.1 生物学功能
        1.3.1.1 免疫调节
        1.3.1.2 抗氧化和抗衰老
        1.3.1.3 抗肿瘤
        1.3.1.4 降血糖和降血脂
        1.3.1.5 其它作用
        1.3.2 提取方法
        1.3.3 分离纯化和结构分析
        1.3.3.1 去蛋白
        1.3.3.2 脱色素
        1.3.3.3 去除小分子杂质
        1.3.3.4 结构分析
    1.4 慢性肝损伤(Chronic liver injury,CLI)
        1.4.1 CLI的发病机理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2.2.1 主要试剂
        2.2.2 仪器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长根菇菌糠多糖提取优化
        2.3.1.1 长根菇菌糠预处理
        2.3.1.2 PB试验
        2.3.1.3 苯酚-硫酸法测多糖含量
        2.3.1.4 RSM试验
        2.3.2 长根菇菌糠多糖的分离纯化
        2.3.2.1 除蛋白
        2.3.2.2 脱色素
        2.3.2.3 透析
        2.3.3 长根菇菌糠多糖的结构分析
        2.3.3.1 单糖组成分析
        2.3.3.2 多糖样品的FT-IR分析
        2.3.4 RPS对 CCl4诱导的慢性肝损伤的修复作用
        2.3.4.1 急性毒性试验
        2.3.4.2 动物试验设计
        2.3.4.3 样品制备
        2.3.4.4 指标检测
        2.3.4.5 免疫印迹法检测
        2.3.4.6 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
        2.3.4.7 组织切片制备及观察
        2.3.5 数据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长根菇菌糠多糖的提取优化
        3.1.1 PB试验
        3.1.2 RSM试验
    3.2 长根菇菌糠多糖结构分析
        3.2.1 单糖组成分析
        3.2.2 红外光谱扫描分析
    3.3 RPS对 CCl4诱导的慢性肝损伤的修复作用
        3.3.1 急性毒性试验
        3.3.2 对CLI小鼠血清指标的影响
        3.3.3 对CLI小鼠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3.4 对CLI小鼠肝脏炎症作用的影响
        3.3.4.1 对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3.3.4.2 炎症小鼠肝组织病理学观察
        3.3.5 对CLI小鼠肝脏纤维化作用的影响
        3.3.5.1 对纤维化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3.3.5.2 Masson三色染色
        3.3.6 对CLI小鼠肝脏细胞凋亡作用的影响
        3.3.6.1 对凋亡相关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3.3.6.2 Hoechst33258 凋亡染色
4 讨论
    4.1 长根菇RPS的提取和CLI模型的建立
    4.2 RPS的抗氧化活性
    4.3 RPS通过NF-κB途径发挥抗炎症活性
    4.4 RPS的抗纤维化及抗细胞凋亡活性
    4.5 RPS的单糖组成和键型分析
5 结论
6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9)灰树花多糖合成途径中U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的基因结构与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食用菌多糖
    1.2 食用菌多糖合成途径及相关酶系
    1.3 U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及其基因研究进展
        1.3.1 U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GP)概述
        1.3.2 UGP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1.3.3 UGP蛋白进化分析
        1.3.4 UGP亚细胞定位
    1.4 RNAi技术
        1.4.1 RNAi原理
        1.4.2 RNAi在真菌基因研究中的应用
    1.5 丝状真菌的遗传转化方法
        1.5.1 PEG介导原生质体转化法
        1.5.2 电击转化法
        1.5.3 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法
        1.5.4 基因枪转化法
    1.6 灰树花
        1.6.1 灰树花概述
        1.6.2 灰树花多糖生物活性研究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7.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7.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灰树花gfugp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菌株
        2.2.2 试剂
        2.2.3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菌种培养
        2.3.2 菌丝体收集
        2.3.3 灰树花基因组DNA的提取(CTAB方法)
        2.3.4 目的片段克隆
        2.3.5 生物信息学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灰树花U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gfugp基因克隆及启动子分析
        2.4.2 灰树花gfugp生物信息学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灰树花gfugp沉默菌株的构建及菌丝形态观察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菌株及质粒
        3.2.2 试剂
        3.2.3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培养基配制
        3.3.2 灰树花总RNA的提取
        3.3.3 灰树花cDNA的制备
        3.3.4 pAN7-gfugp-dual沉默质粒的构建
        3.3.5 热击法转化E.coli DH5α
        3.3.6 菌落克隆鉴定
        3.3.7 灰树花原生质体的制备
        3.3.8 PEG介导转化灰树花不完全酶解原生质体
        3.3.9 灰树花PEG转化验证
        3.3.10 菌丝生长速度测定
        3.3.11 显微镜观察菌丝形态
    3.4 结果与讨论
        3.4.1 pAN7-gfugp-dual沉默质粒的构建
        3.4.2 灰树花gfugp沉默菌株的验证与筛选
        3.4.3 灰树花gfugp沉默对菌丝生长形态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灰树花gfugp沉默对灰树花菌体发酵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菌株
        4.2.2 试剂
        4.2.3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培养基的配制
        4.3.2 发酵培养
        4.3.3 发酵菌球直径分析
        4.3.4 菌丝体量与多糖产量测定
        4.3.5 菌丝体多糖和胞外多糖的单糖组成测定
        4.3.6 多糖合成相关基因的转录分析
    4.4 数据处理
    4.5 结果与讨论
        4.5.1 灰树花gfugp对发酵菌丝球直径的影响
        4.5.2 灰树花gfugp对菌丝体量、多糖产量的影响
        4.5.3 灰树花gfugp对菌丝体多糖和胞外多糖的单糖组成的影响
        4.5.4 多糖合成途径相关酶基因的转录水平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主要结论
    5.2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

(10)不同提取方法对血红铆钉菇多糖结构及活性的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血红铆钉菇研究概述
        1.1.1 分类地位
        1.1.2 生物学特性
        1.1.3 主要活性物质及应用价值
    1.2 多糖提取方法研究概述
        1.2.1 传统水提法
        1.2.2 化学提取法
        1.2.3 酶解法
        1.2.4 物理辅助提取法
        1.2.5 多技术联合提取法
    1.3 多糖理化性质研究概述
        1.3.1 不同提取方法对多糖初级结构的影响
        1.3.2 不同提取方法对多糖高级结构的影响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仪器
    2.3 试剂
    2.4 研究方法
        2.4.1 CRP的提取和制备
        2.4.2 CRP的理化性质
        2.4.3 CRP的抗氧化活性测定
        2.4.4 CRP的免疫调节活性测定
        2.4.5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CRP提取工艺优化结果
        3.1.1 传统水提法提取CRP
        3.1.2 超声提取法提取CRP
        3.1.3 微波提取法提取CRP
        3.1.4 超声微波提取法提取CRP
        3.1.5 不同提取方法提取效果比较分析
    3.2 CRP理化性质分析
        3.2.1 化学组成
        3.2.2 分子量
        3.2.3 单糖组成
        3.2.4 红外光谱
        3.2.5 核磁共振
        3.2.6 三螺旋构象
        3.2.7 扫描电镜
    3.3 CRP抗氧化活性分析
        3.3.1 体外抗氧化活性分析
        3.3.2 细胞抗氧化活性分析
    3.4 CRP免疫调节活性分析
        3.4.1 对RAW264.7增殖能力的影响
        3.4.2 对NO释放作用的影响
        3.4.3 对TNF-α含量的影响
        3.4.4 对IL-6含量的影响
        3.4.5 对ROS含量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双孢蘑菇子实体多糖的提取及单糖组成(论文参考文献)

  • [1]香菇菌糠多糖的提取分离及抗炎活性研究[D]. 马冰清. 华东理工大学, 2021
  • [2]梯棱羊肚菌子实体多糖提取优化及结构初探[J]. 何畅,徐丽婧,常明昌,孟俊龙,左宁柯,王昭玉. 食用菌学报, 2021(02)
  • [3]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的营养和功能成分及抗氧化分析[D]. 徐高飞. 广西大学, 2020(07)
  • [4]基于组学技术的灵芝三萜和多糖高产机制解析[D]. 王琼. 江南大学, 2020(04)
  • [5]杏鲍菇子实体多糖的提取纯化、结构表征及降脂活性研究[D]. 赵圆圆.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5)
  • [6]常见蘑菇的营养成分及有效成分的研究现状[J]. 董雪媛,王治宝. 神经药理学报, 2020(03)
  • [7]自溶对双孢菇多糖体外活性的影响研究[D]. 郭慧. 暨南大学, 2020(03)
  • [8]长根菇菌糠多糖对CCl4诱导的慢性肝损伤的修复作用[D]. 刘新超.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9)
  • [9]灰树花多糖合成途径中U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的基因结构与功能研究[D]. 吴喜红. 江苏大学, 2020(02)
  • [10]不同提取方法对血红铆钉菇多糖结构及活性的响应研究[D]. 岳峥嵘.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双孢蘑菇子实体多糖的提取及单糖组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