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与信息服务

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与信息服务

一、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及信息服务(论文文献综述)

吴雅威[1](2021)在《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作为决策咨询机构的智库,一直受到政府机构和决策者的高度重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与实施,更为智库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然而,由于缺少多源数据、智慧化技术手段和专业人才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智库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图书情报机构(以下简称图情机构)提供智慧数据服务以满足智库复杂需求。目前,大数据时代持续推动着图情机构服务模式发生重大变化,正在促使其由传统信息服务向智慧数据服务转型。因此,当前智库到底存在哪些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图情机构面向智库需求应该采取何种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以及如何提升智慧数据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已经成为目前图情机构亟需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数据管理理论、用户场景理论和质性研究理论等为基础,探讨了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服务模式、模式实现及服务能力评价体系问题。首先,分析并构建了智库的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及其模型,结合实际案例对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及其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面向智库需求的两类智慧数据服务模式,详细阐述了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实现路径,并构建了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最终针对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与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给予相应对策及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6个方面:(1)我国智库的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分析。主要通过混合式研究方法分析了智库的数据资源管理现状与问题、智慧数据服务需求以及需求驱动因素。明确了智库的两个主要需求:多源数据服务需求(包括多源数据采集与处理等)、创新发展环境服务需求(包括图情机构职能与服务及技术工具与人才等)。智库的数据需求、场景环境和应用过程的变化,对图情机构的智慧数据服务提出了更高期望与要求。本章为后文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服务模式、模式实现以及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奠定了需求基础和研究框架。(2)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及其特征。基于智库需求,通过文献调研、案例分析以及借鉴智慧数据服务相关实践经验,分析了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关键要素及其特征,阐述各要素在智慧数据服务中的定位和作用。明确了以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智能化技术方法、智慧化平台、服务环境为5大关键要素,以及服务场景化、技术智能化和数据多源化3大特征。引用生态系统及其相关发展理论构建模型来剖析服务主体、客体、环境间的能量流动及关系,最终以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通过分析其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过程及其服务要素与特征,验证前文所明确的关键要素,为后文研究奠定要素基础。(3)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基于智库需求,结合模式构建法提出了面向智库需求的两类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其一,个性化推荐模式,主要探讨图情机构通过感知智库需求,融合多源数据、专家智慧、智能技术及用户需求精准识别等资源与服务,通过智慧数据服务平台与新媒体技术,最终实现场景化、精准化与个性化推送;其二,嵌入式服务模式,主要探讨以图情机构为主体,通过分散、兼职和旋转门等途径嵌入智库内部及其活动过程,将智慧数据服务与智库的数据采集、综合处理、成果传播推广等环节相融合,精准定位智库需求,提供多源数据采集、融合处理、人才支持和影响力塑造等针对性服务。(4)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实现。根据智库需求和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具体内容与流程,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实现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智库的特征识别与需求确定;基于Data Commons的智慧数据服务平台构建;多源数据融合;智能化技术与工具融合与协同治理;基于专家系统的多源数据分析与应用;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场景化服务推荐,以此来实现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体现了智慧数据服务的新路径与新思想。(5)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以智库需求、智慧数据服务过程和智慧数据服务内容为评价依据,初步构建了包括多源数据、智能化技术与工具、智慧数据服务人员三个维度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再利用专家调查法、灰色系统理论和层次分析法完成指标优化和赋权,以验证指标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可行性,最终确定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最终以天津社科院图书馆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论证服务能力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应用性,以此为图情机构提升智慧数据服务能力与质量提供适当参考。(6)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保障策略。以智慧数据服务要素、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为依据,考量涵盖智慧数据服务关键要素、优化智慧数据服务流程、改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等方面制定保障策略。智慧数据服务保障策略具有明显的层次化特征,涵盖政策保障、数据保障、技术保障与人才保障等层次。其中,政策保障涵盖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等;数据保障涵盖完善多源数据建设、融合、安全与开放保障机制等;技术保障涵盖完备智能化数据管理技术、方法与工具集体系构建等;人才保障涵盖智慧数据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等。通过构建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可以优化智库活动流程,提升智库的课题研究能力、决策支持服务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动力,还可保障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质量和水平,也为大数据时代下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服务研究体系提供理论启发与借鉴,拓展智慧数据服务的理论与应用范畴,推动智慧数据服务可持续性发展。此外,通过建立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可以评价图情机构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帮助其更清楚的认识优势与缺陷,根据评价体系优化服务流程,更好的服务智库。同时,为图情机构系统认知大数据时代下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实现路径提供参考,继而有效引导图情机构从智库需求感知到服务模式构建再到服务能力评价的流程化视角来看待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工作。

韦雅楠[2](2020)在《信息生态视角下企业与用户的新媒体信息交互研究》文中提出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智能+”与全媒体奏响中国新媒体发展的序曲,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数据经济,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与用户进行信息交互。如何把握新媒体发展契机,提升企业与用户的信息交互效果,促进信息交互生态系统平衡,提高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在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基础上,基于信息生态理论,构建了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机理模型,进而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研究模型,系统地分析了企业与用户基于新媒体平台进行信息交互的特征、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交互模式和引导策略,研究结论能够指引企业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用户信息交互,提高客户关系维护效果,最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本文基于信息生态理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实证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剖析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的机理、特征、影响因素、效果评价等理论问题。核心章节主要由六部分组成,第三章基于信息生态系统理论,深入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机理,是全文的核心理论框架;第四章基于信息人因子理论,探究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特征;第五章和第六章基于信息生态系统理论,构建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影响因素和评价指标体系;第七章从信息生态实践应用视角,总结归纳了三大新媒体环境下的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模式,并针对典型企业新媒体信息交互平台案例进行深入对比分析。研究逻辑上,第三章为理论核心框架,第四章至第六章在理论研究上承前启后、逐步深入。第七章是信息生态视角下,企业与用户新媒体信息交互的实践层面理论归纳及演绎,为第八章提供支撑。第八章基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研究成果,提出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对策,是本文实践研究的最终落脚点。第三章基于信息生态系统理论,深入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机理,构建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机理模型,进而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研究模型。首先,展开企业和用户新媒体信息交互动机分析,构建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动机模型;其次,从系统观视角出发,探究企业与用户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信息交互的生态系统结构,具体包括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生态因子、生态链和生态位。接着,剖析了信息交互主体、客体、环境和技术等四大生态要素,构建了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生态要素模型;最后,在上述研究工作基础上,构建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机理框架模型,提出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研究模型,为后续研究建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四章基于信息人因子理论,在SICAS模型改进基础上,构建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特征模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语义分析方法,展开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特征研究。研究过程中,采用点度中心性指标分析信息交互中的转发与被转发行为、采用中间中心度指标分析关注与被关注行为、采用接近中心度指标分析评论与被评论行为、采用特征向量中心度指标分析信息互动行为的凝聚性、采用语义关键词词频分析信息互动词频、采用五大特征属性指标呈现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的行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所构建模型能够对信息交互特征进行系统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更及时、交互效果更好、用户满意度更高。本章为第五章影响因素研究提供了理论积淀。第五章基于信息生态系统理论及沉浸理论,在信息系统成功模型基础上,构建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影响因素模型,在详实的问卷调查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对影响因素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用户个体认知、新媒体信息质量、新媒体服务质量、沉浸体验、新媒体平台质量对信息交互满意度有正向影响,用户新媒体信息交互满意度对信息交互行为有正向影响。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新媒体信息质量、用户个体认知、沉浸体验、新媒体服务质量和新媒体平台质量。本章有力支撑了第六章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六章基于信息生态理论,从信息技术、信息、信息环境、信息人四因子维度,构建了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指标权重。具体来说,基于信息人因子,构建信息交互内容安全性、用户参与性2个一级指标。基于信息因子,构建信息交互有用性、信息交互内容时效性2个一级指标。基于信息环境因子,构建信息交互服务性1个一级指标。基于信息技术因子,构建新媒体平台稳定性1个一级指标。研究结果表明,用户参与性、信息交互有用性、信息交互内容时效性是评价信息交互效果的主要指标。本章第八章对策研究提供指引。第七章基于信息生态系统理论,从实践层面归纳总结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模式,并选择典型企业案例进行了分析。研究过程中,基于信息人视角,分析用户生成内容的交互模式,基于信息技术视角,分析“智能+”信息技术交互模式,基于信息环境,视角分析“线上+线下”信息交互模式。结合典型企业信息交互模式案例,探究不同信息生态位交互模式的特点。分析了抖音短视频用户生成内容交互模式、百度“智能+”交互模式、海尔“线上+线下”交互模式,并对这三种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本章为第八章提供实践层面的指引。第八章基于本文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提出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行为引导对策。首先,基于信息人视角,提出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信息管理综合水平提升策略,新媒体环境下用户信息综合素养建设策略。其次,基于信息技术视角,提出企业新媒体应用水平和系统质量优化策略,企业综合信息技术服务水平提升策略。最后,基于信息环境视角,提出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服务水平建设策略,新媒体环境下的企业数字经济和信息消费升级对策。本文在理论层面,基于信息生态理论,系统研究了企业与用户新媒体信息交互理论体系。深化了信息生态理论在新媒体信息交互领域的应用,探索了企业和用户新媒体信息交互的特征和规律,明晰了企业和用户新媒体信息交互影响因素,提出了企业和用户新媒体信息交互体系,为企业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工具同用户进行生态和谐的信息交互提供理论指引;在实践层面,突破理论迷雾,归纳了企业和用户进行新媒体信息交互的模式,为企业和用户如何利用新媒体工具进行生态和谐的信息交互提供了实践指引,同时从策略层面给出了基于生态因子的行动方针。在未来的研究中,本文将囊括更多的样本数据,增强研究结论的普适性。同时,将进一步基于信息生态理论及本文理论研究成果,构建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行为演化模型,并展开实证研究,以推动本文研究成果在实践层面的深入应用。

郭碧玉[3](2020)在《“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发展,信息社会对优秀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倒逼着高校提升自身的办学质量。国家“双一流”战略决策顺应了时代发展,将学科建设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图书馆作为高校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的重要基地,自觉地承担起了为学科建设提供资源保障与知识服务的重要任务,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学科服务平台是图书馆提供学科资源与学科知识服务的重要媒介,也是联系学科馆员与学科用户的重要纽带。学科馆员利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对图书馆拥有的资源进行分类组织与加工整理,通过学科服务平台将高质量的学科资源呈现给用户,并提供专业化的学科知识与情报服务。学科用户在使用资源的同时利用平台传达自己的信息需求,将资源建设与服务过程中的问题反馈给学科馆员。由此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过程。“双一流”战略背景下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的建设具有战略性、特色性、精准性、知识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本文以“双一流”高校图书馆为调查对象,根据高校参加国家重点项目的情况将其分为四类,对学科服务平台进行调查。首先从总体上调查了“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学科馆员及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现状,发现大部分图书馆都设置了学科服务栏目,半数以上图书馆提供了学科馆员信息,只有少数图书馆搭建了学科服务平台。然后详细分析了图书馆对学科博客、自建学科服务平台、LibGuides学科服务平台、国内商业学科服务平台及其他平台共五种类型学科服务平台的使用情况。随后重点分析武汉大学、重庆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四所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的优势与不足,提出目前我国“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的建设存在平台搭建不完善、学科资源建设层次浅、学科知识服务体系不健全、平台维护力度不足、缺乏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的问题。最后从重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学科资源建设、完善学科知识服务、加强平台管理与维护、加强国内外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五方面提出建议,为“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的建设提供借鉴。

钱敏[4](2020)在《2009至2018年我国公共图书馆研究与高校图书馆研究的对比分析》文中提出从最早时期的藏书阁,到如今的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图书馆伴随人类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地进行自身建设并提供更广泛高效的服务。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在大范围下都属于图书馆,公共图书馆能够同时为科研和公众提供服务,在转化创新知识、保护文化遗产、强化公众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高校图书馆则担负着培养新一代祖国建设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在强化学生素质、营造育人氛围、知识交流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内对于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研究愈发丰富和深入。但纵观前人的研究,对于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的比较较少,大多是从单一主体出发或者单一角度出发进行的研究。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有着自身的发展要点,但都属于图书馆研究的重要领域,我们不能把其割裂和对立起来研究,而应相互对应,用发展的角度去分析探讨。本文通过收集2009年至2018年图情领域的18个核心期刊上关于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的论文数据,利用SATI、SPSS、Ucinet、Citespace和Excel软件,制出相关图表,从发文量、机构、作者、研究内容四个方面分析出近10年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的异同点,并分析产生相异点的原因,总结相关问题和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以下这四个方面:其一,通过文献调研的方法,对我国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进行了综述,并从中发现问题,理清思路,搭建全文的研究框架。其二,通过各种工具将相关数据制成清晰的图表,从发文量、机构、作者、关键词和高被引文献这几个角度对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主题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其中关键词分析又分为频率、主题路径、聚类和突现这多个角度,得出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的所分别具有的特征,为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的对比分析提供依据。其三,根据前述的对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主题文献的计量分析结果,从发文量及趋势、机构、作者和研究内容四个方面分析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的异同点,其中研究内容又分为了阅读推广、资源服务、读者服务和自身建设四个角度阐述,并进一步分析得到研究相异点出现的原因。其四,根据分析结果,总结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国外研究的差别,并提出对于后续研究的建议,主要包括重视公共图书馆研究、加强作者合作、开展有新意的阅读推广研究、加强技术运用研究等,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和展望。本文在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对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与对比,为将来研究和发展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其研究结论能够为图书馆学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朱宇娟[5](2020)在《我国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的文献计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已形成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撰写合格的硕士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对硕士论文形式和内容的整体研究可以了解我国图书馆学硕士论文研究现状和趋势,对于促进图书馆学硕士教育和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以CNKI中国知网、万方学位论文博硕士论文库中1984年至2019年的图书馆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文献计量法对论文的发表年代、授权学校、指导教师和关键词进行深入分析;其次,选取武汉大学及河北大学作为比较对象,对两所不同水平高校的图书馆学硕士教育发展历程、师资力量以及2004年至2019年产出的图书馆学硕士论文选题异同进行比较分析。本文首次对自1981年图书馆学首批硕士点成立以来的硕士论文计量分析,数据量大,通过三个不同阶段的分析归纳论文主题热点的演变及原因,总结图书馆学硕士论文主题研究的发展规律,并举例对比分析了我国不同水平高校的图书馆学专业硕士论文情况。最终得出我国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在30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研究热点从围绕传统的图书馆研究发展到更宽广的信息服务和信息资源建设、管理等方面,且高水平院校在论文选题上更具丰富性和专业性,并根据所得结论提出了我国图书馆学专业硕士毕业论文选题优化的一些意见与建议。

武帅[6](2020)在《档案馆信息无障碍服务研究》文中提出信息无障碍实质上是合理差别原则下,针对不同信息弱势群体通过技术赋能途径实现在信息资源配置、获取及应用上的网络平权。20世纪90年代以来,弱势群体的无障碍建设和信息援助服务逐步成为基本公共信息服务的重要内容,引起我国政府、社会机构和组织、个人等各阶层的广泛关注。公共档案馆作为媒介赋权时代下保障公众文化权利的制度安排,尊重多元、包容惠普、共建共享是其维护社会公正的应有之义。此外,公共档案馆应顺应形势,积极发挥信息主体作用,牢固社会共同体意识,宣扬信息公平公正,推动信息无障碍服务的开展。近年来,各级公共档案馆致力于推动数字治理现代化建设,其中信息无障碍建设为降低档案部门“双门槛,高壁垒”信息服务形态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方案。档案馆服务致力于规避数字排斥与信息无障碍服务供给侧研究已然成为趋势。本文总结概述了信息无障碍建设的发展历程、服务原则及其社会意义,着重分析了档案馆信息无障碍建设的层次状况及其现实问题。与此同时,综合探讨了档案馆信息无障碍未来服务的前瞻性策略。全文五个章节的内容概述如下:第一章为绪论,结合选题背景及其意义,应用CiteSpace 5.2.R4深入挖掘文献资料建立知识图谱,进而形成相对完整的研究综述,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二章为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新公共服务理论和数字包容理念作为信息无障碍服务的认识论依据,通过逐个区分和概念界定,厘清信息无障碍的服务主体、服务内容以及服务对象;第三章为档案馆信息无障碍服务现状及其问题,反观档案馆近几年对信息无障碍的建设现状及其服务效用仍与基层政府、文化机构以及信息产业存在层级式的差距;第四章为档案馆信息无障碍服务策略,分别从法律法规、组织管理、公共项目和效益衡量四个方面提出解决方案和发展策略,以促进档案馆整体公共信息服务水平的提升;第五章为结语和展望,回顾全文总结要点,并对该领域研究提出预期和展望。

陈吉雨[7](2020)在《基于LDA模型的学科间知识流动研究 ——以图书情报学和新闻传播学为例》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学科间的知识流动越来越频繁,知识流动促使学科间实现知识融合和创新。图书情报学和新闻传播学存在传播途径、传播内容、传播功能上的相似性,学科间知识流动密切。研究这两大学科间的知识流动,有助于分析学科间知识流动的过程,并揭示图书情报学和新闻传播学学科间知识流动内容变化,为促进两学科的科研选题、学科建设规划等提供借鉴和指导。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发现,虽然有关学者对LDA模型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对学科间、国家间、机构间的知识流动进行了相关探索,但缺少运用LDA模型对图书情报学和新闻传播学这两大学科间知识流动的研究,并且知识流动研究多集中在学科间的单向流动,缺乏对学科间双向知识流动的研究,双向流动能更加清楚准确地揭示学科间的共同规律和发展趋势。基于此,提出本文的研究主题。本研究是基于学科间文献的引证关系,运用LDA模型主题提取的方法,从知识吸收和知识扩散的角度出发,研究2009-2018年十年间图书情报学和新闻传播学学科间的知识流动状况,双向挖掘图书情报学与新闻传播学相互知识吸收与知识扩散的主题。具体研究如下:本研究首先阐述了相关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相关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等,总结出前人的研究成果与不足。其次,介绍本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包括知识流动的原理和过程、LDA模型的基本原理、参数估计、最优主题数目的确定等内容,为后面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再次,分析图书情报学向新闻传播学的知识流动过程,借助R语言,根据LDA模型可视化的主题分布,得到图书情报学知识吸收主题和图书情报学知识扩散的主题,总结对比出图书情报学知识吸收和知识扩散的重点,以及两学科研究内容的不同。同理,再分析新闻传播学向图书情报学的知识流动过程,新闻传播学知识吸收的主题和新闻传播学知识扩散的主题,总结对比出新闻传播学知识吸收的重点和知识扩散的重点,以及两学科研究内容的不同。最后,归纳概括图书情报学和新闻传播学双向流动的相同主题和其他主题,进而总结出图书情报学和新闻传播学知识流动的热点主题与潜在主题,从期刊选题、作者投稿角度提出建议并总结研究结论,研究不足及研究展望。本研究是在文献引用的层面上,从知识吸收和知识扩散的角度,运用LDA主题模型进行主题分析,研究学科间知识流动过程和知识流动内容,实现基于语义的分析。深入分析图书情报学和新闻传播学之间的双向知识流动,对于加强学科建设,增强两学科间的知识流动及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李若男[8](2020)在《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大数据环境下中小企业所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信息”对于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性和紧迫性。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和管理水平等限制条件,获得信息水平薄弱,因此必须有效利用社会信息服务机构。公共图书馆作为重要的社会资讯服务机构,拥有其他服务机构无法比拟的馆藏资源和专业人员,并能很好地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本研究第一章介绍了公共图书馆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的研究背景,在此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图书馆企业信息服务的理论研究。第二章对文章涉及的主要概念进行介绍,并对公共图书馆开展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的必要性、可行性和障碍分析。第三章调查了国内外共六家公共图书馆企业信息服务实践现状,并对其进行分析总结。第四章为了充分了解中小企业信息服务需求,设计了包含企业的基本情况、企业的信息来源及信息服务需求、企业信息需求三部分的调查问卷,通过对问卷结果的统计与分析,得出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需求。第五章根据企业信息服务需求,建立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在大数据环境下的有效模式。第六章为了解决公共图书馆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七点改进措施。第七章对论文进行总结,提出进一步发展和努力的方向。本研究使用了文献调查法、网络调查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数理统计分析法,调查了几个典型的公共图书馆企业信息服务现状,并对中小企业信息服务需求进行调查,但同时由于没有对中小企业进行实地访问,单靠问卷数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对公共图书馆与中小企业进行实地访问,有针对性地扩大信息服务范围,开发中小企业信息服务项目,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还可以增加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利用率,提高图书馆信息收集和分析的能力,同时优化服务方式、更新服务理念,全方位提高信息服务质量。

王舒可[9](2020)在《公共图书馆信息扶贫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认为目前,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展开,我国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取得了重要成绩,但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精准扶贫的重心逐渐由经济扶贫转向与文化信息扶贫共同开展。为此,国家提出实施信息扶贫、消除信息贫困的要求,让贫困地区在经济脱贫和生活脱贫的同时实现信息脱贫,是目前社会非常关注的一大研究课题。信息精准扶贫是全社会参与的、促进信息贫困地区信息化建设发展,以推动其经济发展的一种较为传统的扶贫形式。公共图书馆作为重要的社会信息化基地和信息服务机构,应当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为贫困地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免费的信息服务。公共图书馆信息扶贫是推动信息精准扶贫进程的一大途径,因此研究公共图书馆参与信息扶贫的影响因素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完善了公共图书馆开展信息扶贫的理论基础,又为其参与信息扶贫实践提供了指导作用。本文以社会认知理论、信息贫困理论、信息生产力理论、贫困治理理论为基础,从政策、资源、相关服务、专业人才、参与意愿、学术研究这六个维度来探索对信息扶贫绩效的影响因素,形成本文的理论框架。在理论框架和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构建公共图书馆信息扶贫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模型。对收集的调研数据利用SPSS和AMOS进行分析统计,并检验研究假设是否成立。利用SPSS和AMOS分析工具来统计调研数据,验证假设是否成立。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在公共图书馆参与信息扶贫的过程当中,受专业人员影响最大,其次是政策、参与意愿和资源,最后是相关服务和学术研究。根据研究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优化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措施,提高信息扶贫的绩效提供借鉴和参考。

高唱[10](2019)在《中国安全生产报社主题信息服务应用示范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现代信息技术渗透到了各领域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报业从信息生产到传播的各个环节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为报业开展信息服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多年以来,中国安全生产报社积极进行信息服务实践探索,旨在为煤炭工业、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为民众的信息需求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乃至知识服务。中国安全生产报社作为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的应用示范单位,提出了报社主题信息服务应用示范方案,旨在结合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优化报社信息服务,进而满足不断发展变化的用户需求,以期为报社转型发展提供可供参考的借鉴。本文依托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结合图书情报学、计算机学、传播学、出版学等学科的专业理论和知识,在阅读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文献分析法、个案研究法、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展开研究。文章首先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内容与方法及本文的研究创新点;然后按照宏观到微观的研究思路,对中国安全生产报社的信息服务发展环境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安全生产报社的信息服务发展历程及特点进行梳理归纳,同时对报社信息服务进行诊断分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接着针对报社的应用示范目标所提出的报社主题信息服务应示范进行分析。最后基于笔者对报社主题信息服务应用示范实践过程的体验式观察,依据报社信息服务应用示范的目标,对报社主题信息服务应用示范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报业信息服务优化升级提供可供借鉴的参考。

二、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及信息服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及信息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图情机构智慧化资源管理与服务转型
        1.2.2 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与服务体系
        1.2.3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及其评价
        1.2.4 评述与分析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智库
        2.1.2 智慧服务
        2.1.3 智慧数据服务
        2.1.4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
    2.2 理论基础
        2.2.1 数据管理理论
        2.2.2 扎根理论
        2.2.3 用户场景理论
        2.2.4 灰色系统理论
第3章 我国智库的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分析
    3.1 基于问卷调查的智库数据资源管理分析
        3.1.1 调查问卷设计
        3.1.2 调查对象与数据收集
        3.1.3 结果分析
    3.2 基于扎根理论的智库服务需求分析
        3.2.1 研究对象与数据收集
        3.2.2 范畴编码与检验
        3.2.3 模型构建及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与特征
    4.1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过程
        4.1.1 智库活动过程分析
        4.1.2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过程分析
    4.2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
        4.2.1 图情机构主体
        4.2.2 智慧数据
        4.2.3 智慧化技术工具与方法
        4.2.4 智慧数据服务平台
        4.2.5 智慧数据服务环境
        4.2.6 智慧数据服务要素之间关系
    4.3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特征
        4.3.1 数据多源性
        4.3.2 技术智能性
        4.3.3 服务场景化
    4.4 案例分析
        4.4.1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发展现状
        4.4.2 南师大图书馆智慧数据服务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
    5.1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概念和类型
        5.1.1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概念
        5.1.2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类型
    5.2 面向智库需求的个性化推荐智慧数据服务模式
        5.2.1 智库活动过程分析
        5.2.2 智库需求感知
        5.2.3 资源融合及服务集成
        5.2.4 智能化推荐
        5.2.5 案例分析
    5.3 面向智库需求的嵌入式智慧数据服务模式
        5.3.1 智库活动层
        5.3.2 嵌入层
        5.3.3 融合层
        5.3.4 服务层
        5.3.5 案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实现
    6.1 智库特征识别与需求确定
        6.1.1 智库特征识别
        6.1.2 智库需求确定
    6.2 基于Data Commons的智慧数据服务平台构建
        6.2.1 Data Commons平台的概念和特点
        6.2.2 Data Commons平台的目标与功能
        6.2.3 Data Commons平台的架构设计
    6.3 多源数据融合
        6.3.1 多源数据融合架构
        6.3.2 多源数据融合方法
    6.4 智能化技术融合与协同治理
        6.4.1 智能化技术融合与协同治理模式
        6.4.2 基于协同治理的智能化技术融合过程
    6.5 基于专家系统的智能情报分析
        6.5.1 专家数据管理模块
        6.5.2 专家在线咨询模块
        6.5.3 专家智能推荐流程
    6.6 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场景化服务推荐模型
        6.6.1 场景化服务
        6.6.2 场景化服务接受效用
        6.6.3 场景化服务推荐模型
        6.6.4 场景化服务推荐实验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
    7.1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问题的提出
    7.2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依据
    7.3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与修正
    7.4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阐释
    7.5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优化与赋权
        7.5.1 样本选择及问卷描述
        7.5.2 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和易获得性计算
        7.5.3 评价指标优化
        7.5.4 评价指标赋权
    7.6 实证研究
        7.6.1 研究方法
        7.6.2 数据分析
        7.6.3 结果分析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保障策略
    8.1 政府政策保障方面
    8.2 图书情报机构服务主体保障方面
        8.2.1 强化服务意识并挖掘智库需求
        8.2.2 优化图情机构的智慧数据服务架构
        8.2.3 建立并完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
    8.3 多源数据保障方面
        8.3.1 加强智慧数据体系建设
        8.3.2 建立一体化多源数据联动与反馈机制
    8.4 智能化技术方法与工具保障方面
        8.4.1 加强现代化数据技术的融合和应用
        8.4.2 完善智慧数据服务平台功能和服务
    8.5 智慧数据服务人才保障方面
        8.5.1 完善我国图情机构学科馆员制度
        8.5.2 提升智慧数据服务人员的创新服务能力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局限与展望
        9.2.1 研究局限
        9.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成果
致谢

(2)信息生态视角下企业与用户的新媒体信息交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信息交互知识图谱
        1.2.2 国外信息交互研究进展
        1.2.3 国内信息交互研究进展
        1.2.4 国内外信息交互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新媒体的相关概念
        2.1.1 新媒体的内涵
        2.1.2 新媒体的分类
        2.1.3 新媒体的特征
    2.2 信息交互的相关概念
        2.2.1 信息交互及信息交互行为的概念
        2.2.2 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行为
        2.2.3 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特征
    2.3 信息生态的相关理论
        2.3.1 信息生态的内涵
        2.3.2 信息生态系统
        2.3.3 信息生态因子
        2.3.4 信息生态链
        2.3.5 信息生态位
    2.4 企业与用户的新媒体信息交互
        2.4.1 企业与用户交互采用的新媒体类型
        2.4.2 企业与用户新媒体交互具备的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机理
    3.1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动机
        3.1.1 用户基于新媒体的信息交互动机
        3.1.2 企业基于新媒体的信息交互动机
        3.1.3 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动机模型
    3.2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生态系统
        3.2.1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的生态因子
        3.2.2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的生态链
        3.2.3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的生态位
    3.3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的信息生态要素
        3.3.1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的生态要素模型
        3.3.2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的主体要素
        3.3.3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的客体要素
        3.3.4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的环境要素
        3.3.5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的技术要素
    3.4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机理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特征
    4.1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特征问题的提出
    4.2 构建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特征模型
        4.2.1 社会网络分析
        4.2.2 信息交互特征模型
    4.3 样本选择与数据处理
        4.3.1 研究样本选择
        4.3.2 数据采集及处理
    4.4 数据分析结果
    4.5 讨论分析
        4.5.1 转发与被转发行为分析
        4.5.2 关注与被关注行为
        4.5.3 评论与被评论行为分析
        4.5.4 信息互动行为的凝聚性分析
        4.5.5 信息互动中交互词频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影响因素
    5.1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影响因素的提出
    5.2 信息交互影响因素模型
        5.2.1 沉浸理论
        5.2.2 信息系统成功模型
        5.2.3 模型构建
    5.3 研究假设
    5.4 研究设计
    5.5 数据采集及处理
        5.5.1 样本选择
        5.5.2 信度与效度检验
        5.5.3 验证性因子与模型检验
        5.5.4 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
    5.6 讨论分析
        5.6.1 新媒体平台质量对用户信息交互满意度的影响
        5.6.2 新媒体信息质量对用户信息交互满意度的影响
        5.6.3 新媒体服务质量对用户信息交互满意度的影响
        5.6.4 沉浸体验对用户信息交互满意度的影响
        5.6.5 个体认知对用户信息交互满意度的影响
        5.6.6 用户新媒体信息交互满意度对信息交互行为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效果评价
    6.1 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效果评价问题的提出
    6.2 评级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6.3 评价指标设计
        6.3.1 信息人维度
        6.3.2 信息维度
        6.3.3 信息技术维度
        6.3.4 信息环境维度
    6.4 信息交互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4.1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6.4.2 构造判断矩阵
        6.4.3 指标相对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6.5 基于FCE的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效果评价方法
        6.5.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6.5.2 基于FCE的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效果评价过程
    6.6 实证分析
        6.6.1 样本数据的选择
        6.6.2 评价指标数据分析
        6.6.3 评价结果讨论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模式
    7.1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模式问题的提出
    7.2 用户生成内容信息交互模式及案例
        7.2.1 用户生成内容信息交互模式
        7.2.2 抖音短视频UGC信息交互案例分析
    7.3 “智能+”信息交互模式及案例
        7.3.1 “智能+”信息交互模式
        7.3.2 百度“智能+”信息交互案例分析
    7.4 “线上+线下”信息交互模式及案例
        7.4.1 “线上+线下”信息交互模式
        7.4.2 海尔“线上+线下”信息交互案例分析
    7.5 三种模式的案例对比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引导对策
    8.1 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行为引导策略问题的提出
    8.2 基于信息人的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行为引导策略
        8.2.1 提高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信息管理综合水平
        8.2.2 提高新媒体环境下用户信息综合素养
    8.3 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对用户服务策略
        8.3.1 提高企业新媒体应用水平和系统质量
        8.3.2 提高企业综合信息技术服务水平
    8.4 基于信息环境的企业新媒体消费升级引导策略
        8.4.1 引导新媒体宏观环境下的信息消费升级
        8.4.2 引导新媒体微观环境下的信息消费升级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创新点
    9.3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研究成果
致谢

(3)“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内研究现状
    0.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0.3.1 研究内容
        0.3.2 研究方法
    0.4 创新点与难点
        0.4.1 创新点
        0.4.2 难点
1 “双一流”战略背景下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相关论述
    1.1 “双一流”战略背景概述
    1.2 “双一流”战略背景下高校学科建设内容
        1.2.1 制定学科发展规划
        1.2.2 加强学科队伍建设
        1.2.3 搭建线上线下学科平台
        1.2.4 健全学科建设机制
        1.2.5 促进学科成果转化
        1.2.6 加强社会参与及国际合作
    1.3 “双一流”战略背景下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特点
        1.3.1 战略性
        1.3.2 特色性
        1.3.3 精准性
        1.3.4 知识性
        1.3.5 开放性
2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调查分析
    2.1 调查对象及方法
        2.1.1 调查对象
        2.1.2 调查方法
    2.2 学科服务情况总体分析
        2.2.1 学科服务
        2.2.2 学科馆员
        2.2.3 学科服务平台
    2.3 学科服务平台建设分析
        2.3.1 学科博客
        2.3.2 自建学科服务平台
        2.3.3 Lib Guides学科服务平台
        2.3.4 国内商业学科服务平台
        2.3.5 其他平台
3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案例及问题
    3.1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案例分析
        3.1.1 武汉大学图书馆:Lib Guides+ 纬度学科信息服务平台
        3.1.2 重庆大学图书馆:“学部+学院”数字图书馆
        3.1.3 河北工业大学图书馆:学科网页
        3.1.4 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方略学科导航平台
    3.2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的问题
        3.2.1 平台搭建不完善
        3.2.2 学科资源建设层次浅
        3.2.3 学科知识服务体系不健全
        3.2.4 平台维护力度不足
        3.2.5 缺乏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4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的建议
    4.1 重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
        4.1.1 树立平台建设意识
        4.1.2 明确学科服务平台定位
        4.1.3 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平台类型
    4.2 加强学科资源建设
        4.2.1 丰富学科资源内容
        4.2.2 深化学科分析与学科评估
        4.2.3 加强特殊资源建设
    4.3 完善学科知识服务
        4.3.1 构建学科知识服务体系
        4.3.2 探索多样化学科服务方式
        4.3.3 提供科研数据管理服务
    4.4 加强平台管理与维护
        4.4.1 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
        4.4.2 组建学科服务团队
        4.4.3 加强技术维护
    4.5 加强国内外图书馆之间的合作
        4.5.1 促进区域共建与行业共建
        4.5.2 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5 总结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2009至2018年我国公共图书馆研究与高校图书馆研究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对象、意义与方法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对象
        1.1.3 研究意义
        1.1.4 研究方法
    1.2 研究路线和结构安排
    1.3 本文贡献
2 研究综述
    2.1 我国公共图书馆研究
        2.1.1 馆员培养
        2.1.2 技术与实践应用
        2.1.3 服务研究
    2.2 我国高校图书馆研究
        2.2.1 馆员培养
        2.2.2 技术与实践应用
        2.2.3 服务研究
        2.2.3.1 社会化服务
        2.2.3.2 校内服务
3 核心期刊论文的计量与对比
    3.1 数据及工具
        3.1.1 数据选择
        3.1.2 分析工具及可视化工具
    3.2 发文量情况
    3.3 机构情况
    3.4 作者情况
        3.4.1 作者分布情况
        3.4.2 作者合作情况
    3.5 研究内容情况
        3.5.1 关键词分析
        3.5.1.1 频率分析
        3.5.1.2 主题路径分析
        3.5.1.3 相关及聚类分析
        3.5.1.4 突现分析
        3.5.2 高被引文献分析
        3.5.3 研究内容对比分析
        3.5.3.1 阅读推广
        3.5.3.2 资源服务
        3.5.3.3 读者服务
        3.5.3.4 自身建设——移动图书馆
    3.6 研究相异点原因分析
4 问题、差异与建议
    4.1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4.1.1 对公共图书馆研究不够重视
        4.1.2 作者之间合作不密切,未形成核心作者群
        4.1.3 公共图书馆研究中对阅读推广的研究不深入
        4.1.4 图书馆的自身建设研究进展缓慢
    4.2 与国外研究的差异
        4.2.1 我国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4.2.2 我国图书馆技术运用研究不够充足
        4.2.3 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研究较落后
    4.3 关于后续研究的建议
        4.3.1 重视公共图书馆研究,发挥公共图书馆价值
        4.3.2 加强与作者的交流和合作,凝聚更多经验和智慧
        4.3.3 设计有创意的阅读推广活动,开展有新意的推广研究
        4.3.4 加强技术运用研究,提升图书馆开发水平
        4.3.5 探寻合作机制,助力共建共享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我国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的文献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对象、思路与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工具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我国图书馆学硕士教育发展概况
    第一节 我国图书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和特点
    第二节 硕士学位论文在图书馆学硕士教育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 我国图书馆学硕士论文的形式分析
    第一节 数据来源
    第二节 图书馆学硕士论文的年代分布
    第三节 图书馆学硕士论文的授权学校分布
    第四节 图书馆学硕士论文的导师分布
第四章 我国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的主题分析
    第一节 数据来源
    第二节 高频关键词的确定及分析
    第三节 社会网络分析
    第四节 聚类分析
    第五节 三阶段论文主题比较分析
第五章 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的比较分析:以武汉大学与河北大学为例
    第一节 数据来源
    第二节 两校图书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
    第三节 教师研究方向对硕士论文研究主题的影响比较
    第四节 两校硕士论文主题分析与比较
第六章 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优化建议
    第一节 丰富论文主题多样性,促进学科间交叉与交流
    第二节 加快学术交流速度,扩大学科内部之间的交流
    第三节 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加大论文选题培训与监管力度
    第四节 提高导师专业水平,加强论文选题指导
    第五节 加强学生自身科研水平,严肃对待论文选题
第七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附录 我国图书馆学硕士点基本情况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档案馆信息无障碍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信息无障碍研究热点
        1.3.1 国外信息无障碍研究的前沿热点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小结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跨学科分析法
        1.4.3 对比分析法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 数字包容理念
    2.3 信息无障碍
        2.3.1 信息无障碍的概念界定
        2.3.2 信息无障碍的服务对象
        2.3.3 档案信息无障碍服务
第3章 档案馆信息无障碍服务现状及问题
    3.1 法律法规层面
        3.1.1 法律盲区与主体缺位
        3.1.2 标准脱节与效用移置
    3.2 组织管理层面
        3.2.1 供给偏狭与群体离散
        3.2.2 区域失衡与信息排斥
    3.3 公共项目层面
        3.3.1 线上指导与线下培训融通断层
        3.3.2 横向协作与纵向科层结构脱嵌
    3.4 效益衡量层面
        3.4.1 绩效考核与指标体系尚未明确
        3.4.2 评估机构和计量方法存在局限
第4章 档案馆信息无障碍服务策略
    4.1 完善制度准则,加强赋权增能意识
        4.1.1 “合理差别”的宪法立意
        4.1.2 从《档案法》解读知情权利均等
        4.1.3 信息无障碍意识纳入行业标准框架
    4.2 拟定系统方案,实现组织统筹规划
        4.2.1 包容性馆藏资源建设
        4.2.2 边缘性信息群体细分
        4.2.3 全局性服务规划设计
    4.3 开展信息培训,助力高新项目管理
        4.3.1 构建多元数字教育框架
        4.3.2 挖掘高新产业项目优势
        4.3.3 提供社区公共服务指导
    4.4 构建评估体系,总结效益实证经验
        4.4.1 科学组建评估指标体系框架
        4.4.2 委托第三方机构实行专业计量
        4.4.3 整合历史数据累积实证经验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Citespace5.5 R2可视化知识图谱及计量表格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基于LDA模型的学科间知识流动研究 ——以图书情报学和新闻传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LDA模型应用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知识流动的研究现状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LDA模型
        1.4.2 知识流动
        1.4.3 知识吸收
        1.4.4 知识扩散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6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知识流动原理与过程
        2.1.1 知识流动原理
        2.1.2 知识流动过程
    2.2 LDA主题模型概述
        2.2.1 LDA主题模型
        2.2.2 参数估计
        2.2.3 最优主题数目确定
第3章 新闻传播学向图书情报学的知识流动分析
    3.1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3.2 主题数目的确定与主题提取
        3.2.1 图书情报学知识吸收主题数目确定
        3.2.2 图书情报学知识扩散主题数目确定
    3.3 图书情报学知识吸收主题分布
    3.4 图书情报学知识扩散主题分布
    3.5 图书情报学知识吸收和知识扩散主题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图书情报学向新闻传播学的知识流动分析
    4.1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4.2 主题提取与主题数目的确定
        4.2.1 新闻传播学知识吸收主题数目确定
        4.2.2 新闻传播学知识扩散主题数目确定
    4.3 新闻传播学知识吸收主题分布
    4.4 新闻传播学知识扩散主题分布
    4.5 新闻传播学知识吸收和知识扩散主题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图书情报学和新闻传播学知识流动内容分析与启示
    5.1 图书情报学和新闻传播学知识流动内容分析
        5.1.1 图书情报学知识吸收与知识扩散内容分析
        5.1.2 新闻传播学知识吸收与知识扩散内容分析
        5.1.3 图书情报学知识吸收与新闻传播学知识吸收内容分析
        5.1.4 图书情报学知识扩散与新闻传播学知识扩散内容分析
    5.2 图书情报学和新闻传播学知识流动的启示
        5.2.1 期刊选题方面
        5.2.2 作者投稿方面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8)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2 公共图书馆中小企业信息服务概述
    2.1 公共图书馆中小企业信息服务概念
    2.2 公共图书馆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的演变
    2.3 公共图书馆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必要性分析
    2.4 公共图书馆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可行性分析
    2.5 公共图书馆为中小企业信息服务障碍分析
3 国内外公共图书馆企业信息服务实践现状
    3.1 国外公共图书馆企业信息服务实践现状
        3.1.1 美国科学和工商业图书馆
        3.1.2 大英图书馆
        3.1.3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
        3.1.4 国外公共图书馆企业信息服务现状总结
    3.2 国内公共图书馆企业信息服务实践现状
        3.2.1 国家图书馆
        3.2.2 天津泰达图书馆
        3.2.3 深圳市科技图书馆
        3.2.4 国内公共图书馆企业信息服务现状总结
4 中小企业信息服务需求调查
    4.1 调查的基本情况
    4.2 调查统计与分析
        4.2.1 企业基本情况
        4.2.2 企业信息来源及信息服务需求情况
        4.2.3 企业信息需求情况
    4.3 调查小结
        4.3.1 企业信息需求
        4.3.2 企业信息服务需求
5 公共图书馆中小企业信息服务模式的构建
    5.1 公共图书馆中小企业信息服务模式的目标定位
    5.2 公共图书馆中小企业信息服务模式的构成要素
        5.2.1 服务主体
        5.2.2 服务客体
        5.2.3 服务内容
    5.3 公共图书馆中小企业信息服务模式的总体结构
6 公共图书馆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的措施
    6.1 加强宣传与推广
    6.2 深入了解中小企业信息需求
    6.3 改善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
    6.4 提高企业用户和服务人员信息素养
    6.5 扩充中小企业所需资源
    6.6 联合其他机构共同开展服务
    6.7 建立完善的服务评价体系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需求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公共图书馆信息扶贫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与相关概念
        1.2.1 相关概念
        1.2.2 文献综述
        1.2.3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方法、内容和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图
        1.3.4 研究创新点
2 理论基础
    2.1 社会认知理论
    2.2 信息贫困理论
    2.3 信息生产力理论
    2.4 贫困治理理论
3 公共图书馆信息扶贫的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3.1 公共图书馆信息扶贫影响因素中潜变量和观测变量的确定
        3.1.1 潜变量和观测变量的概念
        3.1.2 政策
        3.1.3 资源
        3.1.4 相关服务
        3.1.5 专业人员
        3.1.6 参与意愿
        3.1.7 学术研究
        3.1.8 绩效评估
    3.2 研究假设的提出与模型构建
        3.2.1 研究假设
        3.2.2 模型构建
4 四川省公共图书馆信息扶贫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4.1 四川省公共图书馆介绍
        4.1.1 四川省公共图书馆的基本情况
        4.1.2 样本发放情况
    4.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4.2.1 问卷发放
        4.2.2 问卷收集与整理
    4.3 样本的基本情况和描述性统计分析
        4.3.1 样本的基本情况
        4.3.2 描述性统计分析
    4.4 调查表检验
        4.4.1 信度分析
        4.4.2 探索性因子分析
    4.5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4.5.1 验证性因子分析
        4.5.2 模型拟合度分析
        4.5.3 假设检验及结果分析
5 公共图书馆开展信息扶贫的对策与建议
    5.1 国家层面
    5.2 地方层面
    5.3 公共图书馆层面
        5.3.1 加强公共图书馆信息扶贫的自身建设
        5.3.2 推动公共图书馆信息扶贫制度建设
        5.3.3 重视公共图书馆信息扶贫的具体实践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0)中国安全生产报社主题信息服务应用示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信息服务文献综述
        1.3.2 报业信息服务文献综述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信息服务
        1.4.2 主题信息服务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点
2 中国安全生产报社信息服务发展情况分析
    2.1 报业发展环境及其影响
        2.1.1 政策环境
        2.1.2 经济环境
        2.1.3 社会环境
        2.1.4 技术环境
    2.2 中国安全生产报社发展环境及其影响
        2.2.1 信息资源环境
        2.2.2 人力资源环境
        2.2.3 组织机构环境
        2.2.4 财务资源环境
        2.2.5 基础设施环境
    2.3 中国安全生产报社信息服务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2.3.1 传统信息服务阶段及其特点
        2.3.2 数字化信息服务阶段及其特点
    2.4 中国安全生产报社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2.4.1 内容资源缺乏统一结构化管理
        2.4.2 数字内容加工编辑以人工为主
        2.4.3 信息服务业务流程繁琐
3 中国安全生产报社主题信息服务应用示范
    3.1 主题信息服务应用示范的目标
        3.1.1 创新信息服务业务流程
        3.1.2 实现内容资源统一结构化管理
        3.1.3 提高信息服务内容的知识化程度
    3.2 主题信息服务应用示范的具体内容
        3.2.1 搭建全媒体资源稿库
        3.2.2 构建领域词表
        3.2.3 更换生产编辑工具
        3.2.4 重塑信息服务业务流程
4 中国安全生产报社主题信息服务应用示范实施效果
    4.1 目前主题信息服务应用示范实施效果
        4.1.1 基本实现文字内容资源统一结构化管理
        4.1.2 内容资源融合程度有所提高
    4.2 主题信息服务应用示范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4.2.1 报社顶层设计不足
        4.2.2 技术发展限制
        4.2.3 报社员工应用热情低
5 深化主题信息服务应用示范的建议
    5.1 中国安全生产报社深化主题信息服务应用示范的建议
        5.1.1 推动报社体制变革,加强顶层设计
        5.1.2 完善报社人才结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5.1.3 加快报社技术升级,加强接口对接
    5.2 报业实施主题信息服务应用的建议
        5.2.1 依托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
        5.2.2 加强顶层设计,做好应用规划
        5.2.3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技术升级
        5.2.4 实行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热情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及信息服务(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研究[D]. 吴雅威. 吉林大学, 2021(01)
  • [2]信息生态视角下企业与用户的新媒体信息交互研究[D]. 韦雅楠. 吉林大学, 2020(01)
  • [3]“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研究[D]. 郭碧玉. 辽宁大学, 2020(01)
  • [4]2009至2018年我国公共图书馆研究与高校图书馆研究的对比分析[D]. 钱敏. 南京大学, 2020(02)
  • [5]我国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的文献计量研究[D]. 朱宇娟.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6]档案馆信息无障碍服务研究[D]. 武帅. 南昌大学, 2020(01)
  • [7]基于LDA模型的学科间知识流动研究 ——以图书情报学和新闻传播学为例[D]. 陈吉雨.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8]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D]. 李若男.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9]公共图书馆信息扶贫影响因素的研究[D]. 王舒可.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10]中国安全生产报社主题信息服务应用示范研究[D]. 高唱. 北京印刷学院, 2019(03)

标签:;  ;  ;  ;  ;  

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与信息服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