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美景——武进山生态旅游区

清凉美景——武进山生态旅游区

一、清凉胜境——乌金山生态旅游区(论文文献综述)

方荣[1](2021)在《浙北地区三个典型乡村植物景观研究》文中提出浙北地区经济发展基础良好,积累了丰富的乡村植物景观营造模式与发展经验。通过特色植物景观营造优美的植物景观环境,促进乡村旅游和经济的发展。选取浙北地区的杭州市指南村、杭州市梅家坞村和湖州市荻港村3个依托特色植物资源进行营造景观的村庄。对村庄围村植物景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和庭院植物景观,选取典型样地调研收集数据并量化分析,总结特色与问题所在。传统花木、竹元素等植物文化在植物景观中的应用。最后对三个村庄的植物景观营造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得出以下结论:1、3个村庄依托自身特色植物景观资源形成了特色乡村景观,分别是梯田农业、龙井茶园和桑基鱼塘。吸引游人前来观赏优美乡村景观,发展农家乐等二三产业,推动乡村旅游,较成功地践行了“生产、生态、生活”的三生融合共赢发展道路。2、村庄总体植物景观植物种类丰富,共有259种,隶属于112科159属,其中乔木96种,占比37%;灌木68种,占比26%;草本95种,占比36%;乔木>草本>灌木,乔木和草本应用大于灌木。观赏价值占比中:观花植物>观叶植物>观形植物>观果植物。3、围村植物景观斑块整体性较强,乔木种类最多,三维绿量值最大,体现植物景观的生态价值,奠定了乡村植物景观的乡土气息,是乡村重要的景观观赏资源。4、公共空间植物景观中观赏性和生态性具备,植物季相景观特色明显,以观花观叶为主。植物开敞性和私密性兼具,以供人们游赏和休憩;公共空间绿地面积人均较少,同时指南村>梅家坞村>荻港村;传统花木和竹文化元素在公共空间植物景观应用最多。水岸绿地植物景观中柳树和香樟应用最多。5、庭院植物景观营造风格多样,有花卉观赏型、蔬果经济型。重点凸显植物的观赏价值。植物种类最多,共有95种,且草本植物种类占比达36%,乔木种类和使用频度均最低。传统的民俗植物应用较多。庭院开放度较高,以指南村为最,荻港村庭院植物景观观赏性较差。6、浙北地区乡村植物文化底蕴深厚,指南村“古树”文化,利用古树名木资源打造红叶特色景观;梅家坞茶文化村,茶山是村庄优越的特色景观,香樟、桂花作为杭州市树市花也被广泛应用;荻港村以桑基鱼塘为特色,围村植物景观以桑树为主,村内水系交织,柳树使用频度高。竹元素应用广泛,主要的营造方式有山林竹海、粉墙竹影、竹水相依。

高宏[2](2020)在《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志广泛编纂,积累了丰富的编纂理论和经验,本文以省级旅游志为研究对象,从编纂的角度考察了旅游志编修源流、背景和体例,对旅游志的内容、特点、价值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对旅游志内容梳理的基础上回顾了当代旅游的发展变迁。当代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经四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当代旅游业白手起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遇挫折但徘徊前行,拨乱反正之后,在改革开放之初,旅游业开始崭露头角,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被国家确定为支柱产业。为适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家不断调整管理体制,扩大对外开放,扩大旅游的空间和地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居民收入增加,旅游出行人数和旅游消费大幅度增长,旅游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旅游业资料的收集和汇编,总结旅游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反映旅游发展的历史进程已经成为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和部署下,各级政府开始编修旅游志。旅游类志书的编纂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地方志在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中,旅游元素就是志书记述的一个重要方面。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旅游类专志开始产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志书也愈来愈丰富,出现了包括山志、水志、寺庙志、湖泊志、名胜志等诸多的旅游类志书,民国时期,名胜、古迹被纳入志书定例,逐步奠定了当代旅游志的基础。当代志书编纂过程中,旅游起初是作为部分区域志的篇章之一,随着旅游发展,逐步单独成志,并成为省级志书中一个重要的分志。首轮省级旅游志各地启动时间不一,发展极不平衡,纂修部门多,既有旅游部门,也有外事部门,还有外事部门和旅游部门联动修志。20世纪90年代后期,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工作开始部署,省级旅游志的续修也开始启动,但由于首轮志书进展不一,故仅有7个省份完成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的编纂。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过程中呈现出工作体制的一致性、机构人员的趋同性、工作程序的相似性、志书编纂和旅游业发展不对称等特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根据各省旅游的实际情况和资料情况,按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拟定的相关规定,对志书结构进行设计和规划。篇目主要采用篇(编)、章、节三级,涉及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经营与管理等篇章。两轮志书基本都采用了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设序言、凡例、概述、卷目等,为全书之纲。省级旅游志的文体,在遵循传统和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根据旅游志记述内容的情况,尤其景区景点景色的记述,略微有些创新和变通。两轮志书相比较,体例结构既有继承,也有变革和发展。篇章数量有所损益;篇目分类由“静”到“动”,与时俱进,更加科学;体裁运用更加丰富和合理;文风更加精炼、简洁和实用。省级旅游志主要记述了旅游资源与开发、旅游线路与规划、旅游类型、旅游市场、旅游服务施设、旅游管理等事象。在这些记述的内容中,展现了当代旅游业的发展和变迁:旅游活动类型更加丰富、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后起勃发、消遣性旅游幅度增大、自费旅游和自助旅游增加;旅游的时空极大拓展,客源地和目的地全球化,旅游时间更加灵活;旅游业的属性从外事接待逐步向经营接待型转变,最终形成旅游产业;旅游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机构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旅游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得到极大的改善;旅游功能也更加多元。省级旅游志在多方面都具有价值,不仅是记录区域旅游发展的载体,也是经济和文化史料的重要来源;在旅游开发中,是旅游宣传的重要工具和信息来源,旅游规划与开发的重要参考,旅游商品开发的重要借鉴。对于旅游文化研究、旅游史研究、区域经济史研究意义重大。省级旅游志编纂成果丰硕,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在编纂组织时,存在组织机构的临设与调整、修志人员的不稳定性、内容不断调整和变化、编纂工作持续周期长等问题;在体例编排方面,篇目分类不够科学、篇目设置存在太“全”和太“简”等现象;在内容记述方面,存在遗漏、失真、地图运用不足、关联性不够等问题;在理论运用方面,对方志学理论和旅游学理论有待进一步融汇贯通。针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存在的问题,有待从资料收集、篇目设置、内容建构和理论创新四个方面进行着手,提高志书的编纂质量。在资料收集方面,加强微观资料、口述史料、网络资料和旧方志资料收集;在篇目的设置时,注意行业分工实际和发展、篇目标题客观简洁、篇目设置注意整体性和逻辑性;在内容建构上,凸显地域特色、彰显时代变化、突出专业性;在理论方面加强创新,尤其是加强对省级旅游志的续修理论的研究、正确处理旅游志和其他志之间的关系,力争早日构建形成旅游方志学。

黄双璐[3](2019)在《天台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寺庙园林造园意匠研究》文中认为天台山寺庙园林是浙江寺庙园林的重要分支,以地域性的角度对天台山寺庙园林造园意匠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有助于丰富、补充、完善浙江地区寺庙园林研究内容。同时,能够为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天台山寺庙园林以及发展具有浙江天台地域特色的寺庙园林提供参考。通过文献查询、实地调研和现场访谈等方式,得出天台山寺庙园林的造园意匠特色如下:1)在相地选址上,受中国传统“风水学”思想影响,多依山傍水,契合“四灵兽”守护的理想风水模式。受天台宗“十二因缘观”等思想影响,经营圆融的理想人居环境,展现“契合风水、和合圆融”的特点;空间规划上,寺内注重为宗教活动提供服务以达“众生得清净之心”,寺外注重前导空间经营以达“系心定念”,展现“步步入禅、以人为本”的特点;建筑布局上,强调“一念三千”中主体的主导作用,于轴线上布设主体殿堂,并以合院式院落布局为主,展现“主轴分明、合院布局”的特点;植物造景上,植物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配置上多呈现自然、规则的形式,同时在“一木一草皆有性”影响下适宜生存的树木得以留存,展现“适宜自然、古木森然”的特点;理水手法上,因借自然水源如溪、泉、瀑等,并结合“无情有性”等思想人工修筑放生池,展现“巧借水源、体念众生”的特点。2)天台宗与禅宗同根同源,在园林意境上具有个性也具有共性,个性上表现为天台宗的“森然具备、实相本然、”以及禅宗的“心性本源、心相外化”;共性上表现为“六根六识、境生象外”,“心物交融、赋予寓意”。造园意境表达在手法、方式、特征上主要体现在“自然”,“人文”,“含蓄”等特点。借助感官体验营造“自然”意境去突显“法界本然”的天台佛学理念;以石刻、石碑等形式简单并具有“人文”气息的纪念性园林艺术作为载体,将寺庙园林中蕴含的天台佛学文化融入于简单、质朴的佛寺园林景观之中;通过诗词名句,引发游览者的无限遐想,而楹联、匾额成为了佛寺园林中表达“含蓄”意境的最佳载体。

邓纯纯[4](2019)在《旅游景区可获得性评价方法研究 ——以八个典型城市为例》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旅游大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出游需求日益旺盛,那么,在旅游供给上是否也存在不平衡和不充分?A级景区是我国旅游业最核心的旅游资源,厘清客源地不同出游距离范围内的A级景区供给情况,不仅能为客源地居民选择目的地景区提供参考,而且对于目的地判别自身是否占据市场竞争优势,从旅游景区供给方面进行旅游业布局具有重要指导价值。本研究借用经济学中的“可获得性”概念提出“旅游景区可获得性”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定义,同时构建了客源地旅游景区可获得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在采用基尼系数、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结合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我国A级景区的建设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长春、昆明、成都八个城市为案例地,对不同案例城市不同出游空间中的A级景区数量可获得性、等级可获得性、成本可获得性、空间可获得性和整体可获得性进行了测算和对比。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A级景区建设已经从数量扩张阶段进入质量提升阶段,其等级结构和空间分布不均衡。①我国A级景区数量以2~4A景区为主体部分,5A和1A级景区数量较少,且A级景区等级结构呈现出东部地区省份普遍优于西部地区省份的特征。②我国A级景区空间分布与我国人口空间分布呈现一致性,87%的A级景区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地区,且在长三角、京津冀和山东半岛地区形成三大核心密集分布区。(2)将旅游景区可获得性定义为客源地居民在一定出游距离范围内可以游览体验的旅游景区的数量、等级结构、与客源地的距离和空间集聚情况。同时提出从旅游景区数量、旅游景区等级结构水平、旅游景区距离成本、旅游景区空间集聚水平四个维度进行旅游景区可获得性定量评价的方法。(3)不同客源地旅游景区可获得性不同。八个案例城市在近程出游空间中,A级景区可获得性从好到差依次为北京、上海、西安、广州、成都、武汉、长春和昆明;在中程出游空间中,A级景区可获得性从好到差依次为武汉、北京、上海、长春、成都、西安、昆明,广州;在中远程出游空间中,A级景区可获得性从好到差依次为武汉、西安、北京、上海、成都、昆明、长春和广州;在远程出游空间中,A级景区可获得性从好到差依次为成都、广州、昆明、西安、长春、武汉、北京和上海。整体来看,八个案例城市中北京、武汉、上海和西安A级景区可获得性较好,长春、成都次之,昆明和广州的A级景区可获得性欠佳。(4)客源城市的区位和我国A级景区空间分布不均衡是影响中国不同客源城市A级景区可获得性大小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提出旅游景区可获得性概念,并对其进行定义。(2)提出了客源地旅游景区可获得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鞠俊[5](2014)在《寒山及其诗歌研究》文中提出寒山,又名寒山子,是中国唐代着名隐逸诗人,隐居于浙江天台县寒石山,常与国清寺僧拾得、丰干为伴,时人号为“贫子风狂之士”,留世三百余首诗歌,创造性地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丰富内容,大胆使用了为数不少的白话方言,对古今中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是中国宝贵的文学文化资源。本文对寒山及其诗歌的研究主要分为寒山人物考、寒山诗歌论以及二者的影响研究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寒山人物考,分两章,一为寒山历史人物考,二为寒山传说人物考,分别论述寒山的生活年代、生平经历、真实形象,以及寒山的传说形象、传说的起源、演变、规律及意义。历史上的寒山是一位受过教育、粗衣粝食却乐观放达、无欲无求的隐士形象,他主要生活在中唐时期,早年家境富裕,后因屡试不第及安史之乱才到天台寒石山定居,研究佛道、修身养性。而传说中的寒山则是“文殊化身”或“和合大圣”,前者出自《寒山子诗集序》,后者源于雍正十一年(1733)寒山、拾得被敕封为“和合二圣”事件,经过历代的流传演变,这些传说逐渐融入了中国民间习俗与古典文学之中,推动了佛道文化的发展,开阔了民间艺术的视野。第二部分为寒山诗歌论,分两章,分别论述寒山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寒山诗内容丰富多彩,既包含诸善奉行、诸恶莫作的佛教因果之说,又具备怀才不遇、隐居山林的人生感悟,还体现了诗人了悟生死、明心见性的超脱历程,描画了一幅生动的社会百态图。艺术风格上,寒山诗歌融合了中国文人诗歌、佛教偈颂以及江南民歌等体裁的艺术特色,营造出了一个明净空寂、远离尘俗的诗意世界,同时诗歌在用韵方面也别具一格。第三部分为寒山及其诗歌的影响研究,分三章,主要针对的是中国古代、现当代以及美国五六十年代三个时期的文学文化现象,是本文的重点部分。文学层面上,寒山诗曾受到宋朝王安石、黄庭坚等诸多诗人的喜爱,他们对寒山诗或拟或和,并在诗歌创作中加以借鉴,开辟了宋诗新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胡适等人发起的白话文运动与新诗运动中,寒山诗又作为该运动的历史支撑与改革利器,发挥了重要作用,成功地使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并影响了新时期的诗歌风格,而寒山传奇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古今小说、戏剧及纪行文学的发展。不仅如此,寒山与寒山诗还漂洋过海,一跃成为美国“垮掉一代”的精神偶像,成功地影响了“垮掉派”诗歌的创作风格与“流浪文学”的情感取向,而寒山的禅宗精神、隐逸状态以及寒山诗的俚俗语言、空寂禅意等也得以在这些作品中延续下来。文化层面上,寒山及其诗歌不仅推动了中国禅宗文化、地方文化、绘画艺术的发展,催生了中国民间习俗、文化产品、文化产业等,还对美国嬉皮士们的服饰外貌、行为举止、禅宗热潮及美国影视、雕塑等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极大地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

刘文华,张峰[6](2010)在《乌金山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SWOT分析及对策》文中指出对乌金山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劣势等作了分析,并对其劣势与挑战提出了解决对策。

二、清凉胜境——乌金山生态旅游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凉胜境——乌金山生态旅游区(论文提纲范文)

(1)浙北地区三个典型乡村植物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技术路线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景观中的植物应用
        1.3.2 植物景观研究概况
        1.3.2.1 国内植物景观研究概况
        1.3.2.2 国外植物景观研究概况
        1.3.3 乡村建设与乡村景观
        1.3.3.1 国外乡村建设
        1.3.3.2 国内的乡村建设发展
    1.4 相关研究概念解读
        1.4.1 浙北地区
        1.4.2 乡村
        1.4.3 乡村植物景观类型
        1.4.3.1 围村植物景观
        1.4.3.2 公共空间植物景观
        1.4.3.3 庭院植物景观
        1.4.4 三维绿量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阅读法
        2.2.2 实地调研法
        2.2.3 归纳总结
        2.2.4 数据分析法
    2.3 研究样地概括
        2.3.1 指南村
        2.3.2 梅家坞村
        2.3.3 荻港村
3 浙北地区乡村植物景观调查与分析
    3.1 指南村植物景观调查与研究
        3.1.1 围村植物景观
        3.1.2 公共空间植物景观
        3.1.2.1 村口绿地植物景观
        3.1.2.2 道路交通绿地植物景观
        3.1.2.3 公共游憩绿地植物景观
        3.1.2.4 水岸绿地植物景观
        3.1.3 庭院空间植物景观
        3.1.4 植物文化
        3.1.5 小结
    3.2 梅家坞村植物景观调研与研究
        3.2.1 围村植物景观
        3.2.2 公共空间植物景观
        3.2.2.1 村口绿地植物景观
        3.2.2.2 道路绿地植物景观
        3.2.2.3 水岸绿地植物景观
        3.2.2.4 公共游憩绿地植物景观
        3.2.3 庭院绿地植物景观
        3.2.4 植物文化
        3.2.5 本章小结
    3.3 荻港村植物景观调研与研究
        3.3.1 围村植物景观
        3.3.2 公共空间植物景观
        3.3.2.1 村口绿地植物景观
        3.3.2.2 道路绿地植物景观
        3.3.2.3 水岸绿地植物景观
        3.3.2.4 公共游憩绿地植物景观
        3.3.3 庭院植物景观
        3.3.4 植物文化
        3.3.5 本章小结
4 浙北地区乡村植物景观特征对比分析
    4.1 围村植物景观
        4.1.1 共性特征
        4.1.2 差异分析
        4.1.2.1 地形与植物景观差异
        4.1.2.2 围村生产景观肌理特征
    4.2 公共空间植物景观
        4.2.1 共性特征
        4.2.2 差异分析
        4.2.2.1 村口绿地植物景观
        4.2.2.2 道路绿地植物景观
        4.2.2.3 水岸绿地植物景观
        4.2.2.4 公共游憩绿地植物景观
    4.3 庭院植物景观
        4.3.1 共性特征
        4.3.2 差异分析
    4.4 植物文化
        4.4.1 共性特征
        4.4.2 差异分析
    4.5 现状不足与提升策略
        4.5.1 围村植物景观彩化不足,丰富植物种类提升观赏性
        4.5.2 公共空间景观系统性缺乏,整体性原则协调景观风貌
        4.5.3 庭院植物景观同质化严重,政府科学引导丰富庭院类型
        4.5.4 植物文化应用较少,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强化景观内涵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浙北地区乡村植物景观常用木本植物名录
附录B 浙北地区乡村植物景观常用草本植物名录
附录C 浙北地区乡村植物景观常用水生植物名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2)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概念界定
    五、研究架构
第一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背景
    第一节 当代旅游业快速发展
    第二节 旅游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第三节 居民收入与旅游消费增长
    小结
第二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概要
    第一节 旅游志编纂溯源
    第二节 首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第三节 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特点
    小结
第三章 省级旅游志体例安排
    第一节 省级旅游志结构设计
    第二节 省级旅游志的体裁
    第三节 省级旅游志的文体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体例比较
    小结
第四章 省级旅游志记述的事象
    第一节 旅游资源与开发
    第二节 旅游线路与规划
    第三节 旅游类型
    第四节 旅游市场
    第五节 旅游服务设施
    第六节 旅游管理
    小结
第五章 旅游志中旅游业的发展变迁
    第一节 旅游活动类型的变化
    第二节 旅游时空的拓展
    第三节 旅游业属性的变迁
    第四节 旅游管理规范化和法制化
    第五节 旅游设施的发展
    第六节 旅游功能多元化
    小结
第六章 省级旅游志的价值
    第一节 资料价值
    第二节 应用价值
    第三节 研究价值
    小结
第七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组织工作问题
    第二节 体例编排问题
    第三节 内容记述问题
    第四节 理论应用问题
    小结
第八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优化建议
    第一节 资料收集
    第二节 篇目设置
    第三节 内容建构
    第四节 理论创新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籍
    二、地方志
    三、资料汇编
    四、着述
    五、期刊论文
    六、硕博论文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3)天台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寺庙园林造园意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概念界定
        1.2.1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1.2.2 寺庙园林
        1.2.3 造园意匠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研究进展
        1.4.1 国外寺庙园林研究
        1.4.2 国内寺庙园林研究
        1.4.3 天台山寺庙园林研究
        1.4.4 本章小结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天台山景区及寺庙园林发展概况
    2.1 天台山风景名胜区概况
        2.1.1 区域概况
        2.1.2 自然环境——山水神秀
        2.1.3 文化特色——佛宗道源
    2.2 天台山寺庙园林历史发展
        2.2.1 天台山佛教文化发展
        2.2.2 天台宗思想及对外影响
        2.2.2.1 天台宗主要思想理念
        2.2.2.2 宗派思想对外影响
        2.2.3 天台山寺庙建置情况
        2.2.3.1 历代建置统计
        2.2.3.2 景区现存寺院
        2.2.4 天台宗寺庙园林简述
        2.2.4.1 国清讲寺——天台宗祖庭
        2.2.4.2 高明讲寺——幽溪梵境
        2.2.4.3 华顶讲寺——佛教名蓝
        2.2.4.4 方广三寺——五百罗汉道场
    2.3 本章小结
3 天台山寺庙园林造园匠心之经营
    3.1 相地选址——契合风水、和合圆融
        3.1.1 择址“风水”分析
        3.1.2 环境“圆融”分析
    3.2 空间规划——步步入禅、以人为本
        3.2.1 自然环境空间
        3.2.2 外部前导空间
        3.2.3 内部寺院空间
    3.3 建筑布局——主轴分明、合院布局
        3.3.1 传统建筑布局体制
        3.3.2 建筑布局影响因素
        3.3.3 案例寺院建筑布局
    3.4 植物造景——适宜自然、古木森然
        3.4.1 植物选择影响因素
        3.4.2 植物造景具体方式
        3.4.3 外围古树名木留存
    3.5 理水手法——巧借水源、体念众生
        3.5.1 寺院外部水源环境
        3.5.2 因借自然水体形式
        3.5.3 水体宗教功用体现
    3.6 本章小结
4 天台山寺庙园林造园意境之表达
    4.1 寺庙园林意境阶段演变
    4.2 意境共性以及个性展现
        4.2.1 园林意境理念个性
        4.2.1.1 天台宗——森然具备、实相本然、
        4.2.1.2 禅宗——心性本源、心相外化
        4.2.2 园林意境理念共性
        4.2.2.1 六根六识、境生象外
        4.2.2.2 心物交融、赋予寓意
    4.3 寺院造园意境具体表达
        4.3.1 意境表达手法——自然
        4.3.1.1 眼观自然之色
        4.3.1.2 耳闻自然之声
        4.3.1.3 鼻嗅自然之香
        4.3.2 意境表达方式——人文
        4.3.2.1 寺院外环境的摩崖石刻
        4.3.2.2 寺院庭院内的石碑镌刻
        4.3.3 意境表达特征——含蓄
        4.3.3.1 唐诗之路上的名山寺景
        4.3.3.2 主要殿堂下的匾额楹联
    4.4 本章小结
5 天台山寺庙园林价值与启示
    5.1 天台山寺庙园林价值体现
        5.1.1 文化价值
        5.1.2 历史价值
        5.1.3 旅游价值
    5.2 对现代寺庙园林设计启示
        5.2.1 注重生态,圆融合一
        5.2.2 适宜乡土,法界本然
        5.2.3 境生象外,心物交融
    5.3 天台山寺庙园林研究启示
        5.3.1 园林保护与再利用
        5.3.2 山地寺院景观营建
        5.3.3 地域佛教文化传承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附录一 天台县历史沿革表
    附录二 天台山佛寺历代建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4)旅游景区可获得性评价方法研究 ——以八个典型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景区研究进展
        1.2.2 可获得性研究进展
    1.3 研究设计
        1.3.1 案例城市
        1.3.2 数据来源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第2章 中国A级景区建设现状
    2.1 中国A级景区数量特征
    2.2 中国A级景区等级结构水平
        2.2.1 中国A级景区等级结构类型
        2.2.2 中国A级景区等级结构水平
    2.3 中国A级景区空间分布特征
        2.3.1 A级景区整体分布特征
        2.3.2 A级景区空间分布类型
第3章 旅游景区可获得性概念界定
    3.1 旅游景区可获得性定义
    3.2 旅游景区可获得性评价指标
        3.2.1 旅游景区可获得性影响因素分析
        3.2.2 旅游景区可获得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 旅游景区可获得性评价方法
        3.3.1 旅游景区数量评价方法
        3.3.2 旅游景区等级结构水平评价方法
        3.3.3 旅游景区距离成本评价方法
        3.3.4 旅游景区空间集聚水平评价方法
        3.3.5 旅游景区可获得性综合评价方法
第4章 案例城市A级景区可获得性测算及对比
    4.1 A级景区数量可获得性测算
    4.2 A级景区等级可获得性测算
    4.3 A级景区成本可获得性测算
    4.4 A级景区空间可获得性测算
    4.5 A级景区可获得性综合对比
        4.5.1 近程出游空间可获得性对比
        4.5.2 中程出游空间可获得性对比
        4.5.3 中远程出游空间可获得性对比
        4.5.4 远程出游空间可获得性对比
        4.5.5 A级景区可获得性综合对比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与创新之处
        5.1.1 研究结论
        5.1.2 创新之处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5.2.1 研究不足
        5.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5)寒山及其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历史中的寒山
    第一节 寒山的生活年代
        一、寒山诗序考
        二、诗人寒山与传说寒山关系考
        三、寒山事迹考
        四、寒山诗歌考
    第二节 寒山的生平经历
        一、寒山隐居前的生平经历
        二、寒山隐居后的生平经历
    第三节 寒山的真实形象
        一、怀才不遇,暂居苏州
        二、避乱剡溪,辞官不就
        三、修禅悟道,交游酬唱
第二章 传说中的寒山
    第一节 “文殊化身”说
        一、“文殊化身”说的起源
        二、“化身传说”的分类与特点
        三、“文殊化身”说的演变
        四、“文殊化身”说的意义
    第二节 “和合二圣”说
        一、“和合二圣”说的起源
        二、“封神传说”的分类与特点
        三、“和合二圣”说的演变
        四、“和合二圣”说的意义
第三章 寒山诗歌的思想内容
    第一节 是非颠倒、人情冷漠的社会百态
        一、不辨贤良的黑暗官场
        二、贪财吝啬的冷漠人心
        三、貌合神离的畸形婚姻
    第二节 饱经沧桑、隐入山林的人生感悟
        一、思念亲人的真挚情意
        二、明哲保身的处世智慧
        三、乐天知命的从容旷达
    第三节 因果轮回、善恶有报的宗教情怀
        一、苦海无边的慑人画卷
        二、洞若观火的诸苦之因
        三、超脱轮回的根本大法
        四、弃道入佛的真如之思
第四章 寒山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诗亦如偈、语亦如歌的独特诗风
        一、言志抒情,意在言外的诗歌特征
        二、实用说理,通俗易懂的佛偈特征
        三、俚俗不讳,别有趣味的民歌特征
    第二节 空寂清明、自由舒散的无物之境
        一、寒山之空境
        二、四季之幻境
        三、灵动之离境
    第三节 玲珑多变、抑扬顿挫的和谐韵律
        一、匀称的节奏
        二、悠扬的声律
第五章 寒山、寒山诗在中国古代的影响
    第一节 寒山、寒山诗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一、古诗、佛偈引拟唱和之焦点
        二、古典诗歌推陈出新之表率
        三、古典小说与戏剧创作之助力
    第二节 寒山、寒山诗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一、禅林对话的机锋法语
        二、释道人物画的特殊题材
        三、地方文化的宝贵遗迹
第六章 寒山、寒山诗在中国现当代的影响
    第一节 寒山、寒山诗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一、白话文运动与新诗改革之利器
        二、现当代小说与传记文学之素材
    第二节 寒山、寒山诗对中国现当代文化的影响
        一、地方文化的再生资源
        二、民间习俗的和合之源
第七章 寒山、寒山诗在美国的影响
    第一节 寒山、寒山诗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一、“垮掉运动”之反叛先师
        二、“流浪文学”之综合养分
    第二节 寒山、寒山诗对美国文化的影响
        一、嬉皮文化的效法对象
        二、禅宗热潮的催生土壤
        三、民间文化艺术的灵感之源
结论
征引书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后记

(6)乌金山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SWOT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优势 (Strength)
    1.1 自然资源优势
        (1) 松涛林海。
        (2) 松柏浩瀚。
        (3) 山花烂漫。
        (4) 洒金柏。
    1.2 地理位置与文化景观优势
        (1) 水晶院寺庙群。
        (2) 正寿寺庙群。
        (3) 名僧名人墓塔。
        (4) 魁星楼和黑龙池。
        (5) 智慧石 (大慧石) 和新石器遗址。
2 劣势 (Weakness)
    2.1 功能单一, 人文内涵开发不足
    2.2 负担重, 经营粗放
    2.3 旅游商品开发不足
    2.4 旅游专业人才匮乏
3 机遇 (Opportunity)
    3.1 生态旅游迅猛发展
    3.2 客源市场潜力巨大
    3.3 政府的重视与支持
4 挑战 (Threat)
    4.1 来自周边地区的竞争
    4.2 旅游开发力度薄弱
    4.3 缺乏生态监控措施
5 乌金山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对策
    5.1 对文化遗址 (寺庙群等) 进行修葺
    5.2 在保护的基础上划分功能区
    5.3 开展多种旅游专线

四、清凉胜境——乌金山生态旅游区(论文参考文献)

  • [1]浙北地区三个典型乡村植物景观研究[D]. 方荣.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2)
  • [2]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D]. 高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9)
  • [3]天台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寺庙园林造园意匠研究[D]. 黄双璐.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2)
  • [4]旅游景区可获得性评价方法研究 ——以八个典型城市为例[D]. 邓纯纯.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5]寒山及其诗歌研究[D]. 鞠俊.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2)
  • [6]乌金山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SWOT分析及对策[J]. 刘文华,张峰. 安徽农业科学, 2010(01)

标签:;  ;  ;  ;  ;  

清凉美景——武进山生态旅游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