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承中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在传承中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一、在继承中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孔雅文[1](2021)在《王耀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其中涌现了众多卓有成就的音乐教育家,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先生就是这些音乐教育家中的重要代表之一。60余年的从教经历,宽阔的学术研究视野及对历次音乐教育改革的关注与思考,使王先生形成了明晰的音乐教育思想。本文选择王先生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思想作进行专题研究,既是对其个人的思想剖析与梳理,也是对我国近代以来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思想发展史的观察。本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从求学和工作经历、学术研究视野和教育改革浪潮影响三个方面,探寻王耀华先生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其次,从中小学音乐教育、高师音乐教育、“母语”音乐教育三个方面分别阐述王耀华先生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思想。再次,从“以创造为核心”的本质论、审美与文化功能的价值论、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民族精神的目的论三方面对王耀华先生音乐教育哲学观进行论述。最后,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的意义对王耀华先生的音乐教育思想进行总结。王耀华先生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音乐教育改革有重要的意义。他对音乐教育本质、价值、目的的认识,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目标的确立及“听、唱、奏、动、创”教学方法的提出,对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必以服务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实践为基础和依据的思想,以及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三边合力论”的论述等等,见解独特、思想深邃,立足教学实际,且具前瞻性,将继续对我国今后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参考、借鉴乃至指导作用。

严丽杰[2](2020)在《H2H众联——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在中小学生命化传创实践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20世纪以来深受西方音乐体系影响,孩子们的审美活动视域里,缺少对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根的认识,树立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课题研究基于在中小学音乐课堂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传承,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目标。对所属地域内传统民族音乐以"生命之美"为主题,择取适合中小学生课堂学习的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作品内容,研制文本、影音、歌舞、非遗传统项目等地方、区域、校本音乐课程资源。探究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融入音乐课堂内外教学实践的具体路径和实施方法,推动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在育人、文化、社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意义,让我们优秀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在变迁中发声,后继有人。

教育部[3](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李萌[4](2020)在《基于音乐社会学下的改革开放40年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民族声乐是以我国悠久的历史为渊源、用我国民族特有语言辅与科学的发声技巧为审美原理的中国式歌唱艺术。它依附于中国人民的审美取向,也是人们劳动与智慧的结晶,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气质、整个民族的秉性。改革开放40年来,在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同时,大众审美观念也悄然发展转变,这些都对民族声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创作产生了一大批歌颂新时代的优秀民族声乐作品;表演方面兼具传统唱法的明亮甜美与西洋美声唱法的通透圆润;教育方面产生了一大批如金铁霖、邹文琴、马秋华等的民族声乐教育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教育训练体系以及完备的演唱技巧。本文运用音乐社会学的理论阐述改革开放40年以来民族声乐的发展,厘清改革开放40年以来,民族声乐生产、传播各方面取得的成就,领悟其发展过程中某种规律从而反思其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而对民族声乐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明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及方法,厘清音乐社会学内涵及研究内容;第二部分:改革开放40周年民族声乐发展概况,梳理其发展脉络,分析其发展特点,总结其贡献价值;第三部分:音乐社会学视野下改革开放40年来民族声乐艺术的生产,包括民族声乐创作生产、民族声乐唱奏生产、民族声乐伺服生产;第四部分:音乐社会学视野下改革开放40年来民族声乐传播与职业,阐述了民族声乐的技术传播与网络传播,列举了改革开放以来对民族声乐发展贡献较大的民族声乐教育从业者,包括民族声乐教育家与演唱家;第五部分:音乐社会学视野下改革开放40年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思考,分别从民族声乐创作表演、民族声乐教学、民族声乐传播三个方面提出自己的思考及意见。

王旭茹[5](2020)在《宋辽金排箫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排箫是一种传统的多管气鸣类吹奏乐器,其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据史料记载,排箫由舜所造,是乐舞《韶》的主要伴奏乐器;西周至战国时期,排箫使用于郊庙祭祀之乐,奠定了其在雅乐中“礼器”的重要地位;秦汉时期排箫发展兴盛,广泛用于鼓吹乐和乐舞百戏,排箫形象多见于大量画像石、乐舞俑图像中;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东传,排箫在继承汉代排箫特征的基础上开始与佛教音乐相结合;隋唐时期排箫迎来其发展的高峰,全面应用于雅乐、燕乐、鼓吹乐和宗教音乐之中;宋元之际排箫的使用范围大幅度缩减;明清时期排箫只用于雅乐之中,一直到雅乐体系瓦解。宋辽金是排箫发展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排箫的形制以及应用等情况都在发生变化。排箫在其整个发展进程中,留下了大量的文献记载和以多种方式呈现的图像资料,这些文献资料与具有生动性、直观性的图像资料为排箫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宝贵资料。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以宋辽金时期排箫的文献记载和图像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历史中排箫称谓的变化、宋辽金时期排箫图像呈现出的形制特征以及宋辽金时期排箫的应用场合、在不同乐队组合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与研究,进而全面了解这一历史时期排箫的发展特点。第一部分:文献记载之排箫称谓考证。主要通过梳理文献资料来了解古代排箫的称谓的变化情况,对宋以前和宋以后历代正史中排箫的两种称谓“箫”与“排箫”进行考证,并对正史以外文献资料中所记载排箫的别称进行研读与分析,整体把握排箫的发展概貌。第二部分:宋辽金排箫之图像概述。主要对搜集到的宋辽金排箫图像进行梳理,将其分为乐舞壁画中的排箫、砖雕石刻中的排箫、器物及图录中的排箫。图像资料具有直观性、生动性等特点,是乐器研究过程中重要的参考资料。第三部分:宋辽金排箫之构造与形制。通过对宋辽金三个时期排箫图像进行分类梳理与分析,结合文献记载研究这一历史时期排箫的构造与形制,初步掌握图像整体反映的内容,并且试分析排箫形制变化的原因。第四部分:宋辽金乐队编制中的排箫。本章从文献和图像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文献资料中主要记载了排箫在宫廷音乐中雅乐和鼓吹乐乐队的应用情况。从图像资料中不仅仅能看到排箫本身,还可以直观地看到演奏排箫的乐人、排箫演奏时周围的场景、与之相对应的乐队组合等信息,所以运用“整体性”研究的方法,一方面从“应用”的角度来分析排箫在宋辽金时期音乐中的发展特点,以及在音乐活动中的功能与地位,另一方面为了解汉族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交流提供一个视角。文章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全面了解宋辽金时期排箫的应用场景、乐队组合等情况,以及排箫在宋辽金时期衰落的历史原因。

郭瑾蓉[6](2020)在《陈培勋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艺术特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陈培勋先生是中国着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在钢琴创作方面,他一生致力于探求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并将其创作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联系,以《卖杂货》、《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旱天雷》、《思春》、《平湖秋月》五首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最为典型。本文以该五首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其民族化特征、人文内涵、传承状况以及创新之处,旨在阐明五首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艺术特色,从而使演奏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诠释该五首作品,进一步地深化对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与发展的认识。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分别从五首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创作背景、创作特征两方面论述了陈培勋及其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概况。第二、三、四章为论文的重点部分,其中:第二章结合谱例对五首作品的标题内容、调式调性、和声运用、音色技法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深入研究陈培勋五首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民族化特征;第三章从思想根基、审美特征两个方面论述了五首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人文内涵;第四章对五首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传承状况与创新之处进行了探讨。通过对第二、三、四章的研究,最终归纳总结五首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艺术特色所在。本文对陈培勋五首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艺术特色研究,意在凸显五首钢琴改编曲不但保留了原曲广东音乐的风格,更把广东音乐元素与钢琴独特的音乐语汇有机地结合了起来,重新诠释了传统音乐的形态,使作品具有全新的意蕴和鲜明的艺术特色。笔者期望通过本次研究,使陈培勋五首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得到更好的传播与发展,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重视中国传统音乐,并为其得以长久的传承与弘扬而共同努力。

陈俊玲[7](2020)在《南音教育的价值研究(1990-2018)》文中研究说明南音,全球泉州(闽南)人的乡音。自1990年以来,南音进入泉州地区的学校教育已近三十年。这一期间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深度合作有了显着的成果。如何建构完善的南音教育体系,追求新时代南音教育的价值目标,推进南音教育的进程,打造南音教育的升级版,进而有可能实现南音从被保护走向自强的可持续传承,这是当前南音教育最重要的问题。本文以南音的学校教育(时效性)价值体现、社会(有用性)价值体现与蕴藏着“以乐化人”的情怀(陶冶人的心灵世界)价值体现(精神性)为根据,进而达到“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等目的。全文通过五个章节及余论展开讨论。第一章通过回溯南音教育的原初方式,阐述南音教育与全球化之间的观照与应对,揭示南音教育不仅是一种内在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方面的精神力量,更是一种包括文化反思、文化创新在内的文化自觉。第二章通过对学校的南音教育与社会的南音教育的多维度、多层次的探索,明晰了本土文化(南音)精神的传承、南音应用型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南音爱好者和南音弦友的培养必须要与社会文化相联结,并从理论层面高度肯定了泉州地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南音人才培养的独特路径。第三章通过探究南音教育学校价值体现的四个关键之处,即理论研究的先导作用、南音教育的内在自生能力、南音教育专家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南音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阐扬时代赋予南音学校教育的使命担当,揭示其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构建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机制的独特价值。第四章通过审视南音教育社会价值体现的三个关键之处,即艺术实践之于世界闽南文化区的普遍意义与特殊意义、文化保值与增值重在建构自己精神家园及彰显其价值的主体时效性、多重认同的社会性话语建构,剖析其对于加深南音教育的性质、特点与作用的理解,揭示南音教育关系着南音能否从被保护走向自强的可持续传承的社会意义。第五章通过形而上层面讨论南音教育鲜明的教化寓意和功效,阐释南音教育对陶冶人的情操、立德树人、人文底蕴的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塑造等完整人格培养的独到价值,揭示南音教育在“化人以雅”、“化人以礼”、“化人以德”等“以乐化人”的情怀意向。余论通过探讨与南音教育相关的南音传承异化问题及发展现状,评释保护南音传统与开拓南音传承空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并揭示南音教育显露的清晰性之特征,即南音从被保护走向自强的可持续传承成为可能。本文对泉州地区南音教育的价值研究,对于助推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开展,提供一种可循的思路。

严锦隆[8](2020)在《地方音乐融入高校艺术教育的研究 ——以扬州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地方音乐融入高校为切入口和着眼点,对地方音乐在文化传承中的载体和媒介进行了集中梳理。将地方音乐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功能的发挥、发展中的困境,进行了问卷形式的调查,分析了青年大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通过对多位地方音乐专家学者、高校教师的实录采访,论述了地方优秀音乐形态在当代的发展现状。结合区域的“地方性”特点,在理论层面上与实践意义上阐释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有属性。第二章介绍了扬州清曲、扬州评话、扬州弹词、扬剧艺术、扬州民歌。高校是文化传播的重镇,文中还拓展了高校艺术教育内容方面的理论研究,对高校艺术教育内容的多样性进行了扩充,同时丰富了地方音乐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理论性,推动区域音乐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第三章论述了扬州地方音乐进高校的研究。通过在大学音乐专业设置本科和硕士课程、开设相关讲座、举办形式丰富的音乐会、研讨会、沙龙,提出了传习和感知扬州地方音乐的途径,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大学课堂,使学生们近距离地感受传统艺术的风采和魅力。通过一线与有经验的曲艺团的演员、文化艺术学校的老师进校园,与大学师生们互动教学,来具体地教唱、教弹、教表演,倡导传承发展扬州地方音乐的多种方法,使优秀的地方艺术文化扎根广袤的大学校园土壤,并请她们作为特聘研究员、专业校外指导的身份,对学生们进行不定期地培养与教导。而扬州地方音乐传播与推广的对策,则贯穿于学生的教学实习、社会实践与专业比赛当中,通过在中小学教育实习的课堂上、在寒暑假社会实践的社会大舞台上,在省内外音乐专业的“教师基本功大赛”、“音乐专业五项全能比赛”中,展示扬州地方音乐,真正将本土优秀的文艺载体,全方位地展示在众人面前。利用现代的多种媒体媒介、互联网形式,来对扬州传统音乐文化,进行推介和宣传,也是一大重要方式。第四章主要阐述了地方音乐融入高校的意义、影响贡献与启示。传承地方文化,使学生更加关注中华的文化传统,形成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与相互渗透的有机体,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拓展音乐艺术的文化交流。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加强地方音乐的课程设置力度、扩大受众群,任重而道远,将地方音乐艺术化地嵌入,有利于提高高校艺术教育中音乐学科的地位,扩展地方音乐在高校教育中的内容,从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效路径,并提出自己对于本课题的思考与启示。

潘玉洁[9](2020)在《青海地区小学音乐社团中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调查研究 ——以西宁市三所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华民族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人民的智慧结晶。小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学生的人格培养和性格培养都十分关键。因此,民族音乐文化在小学音乐社团中的传承不容忽视。本文主要以民族文化认同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对小学音乐社团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进行了探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小学生和拓展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渠道。论文主要采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实地考察法对西宁市三所小学的三种音乐社团进行了调查。通过了解目前西宁市音乐社团中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现状,分析在小学音乐社团中传承民族音乐的影响因素,然后得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本文一共用了5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对研究背景及意义、理论基础、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界定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首先以小学音乐社团和民族音乐文化为着眼点,分别对小学音乐社团和民族音乐文化的特点、类型、价值及小学音乐社团中进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必要性作了论述,然后对本文所涉及到的民族音乐类型作了介绍。第三部分从小学音乐社团的七个方面分别对三所学校的音乐社团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对问卷及访谈调查结果作了介绍。第四部分总结了影响小学音乐社团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因素。第五部分对小学音乐社团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提出了相关建议。

范一平[10](2020)在《浅析河南豫剧音乐元素在竹笛作品中的运用 ——以《醉笛》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竹笛演奏艺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广泛地被使用在民间器乐与戏曲艺术中。进入二十世纪之后,随着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其逐渐从合奏、伴奏等民间音乐形态中发展至专业的舞台艺术,诞生了众多的优秀作品。在这其中,就有运用河南豫剧音乐等音乐元素进行创作的竹笛独奏作品,这不仅在风格题材上推动了地域风格性的竹笛独奏曲的发展进程,同时为世人呈现出河南地区独特的音乐性格。本论文主要以豫剧音乐元素在竹笛作品中的体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竹笛作品《醉笛》的个例分析,辅以对河南风格笛曲艺术特征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河南地方戏曲音乐对专业竹笛演奏艺术发展进程中的技术演变、风格影响等问题,进而对此类作品的艺术特征进行整体探究,在此基础之上,对河南地域化风格音乐的传承做出思考。

二、在继承中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继承中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1)王耀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王耀华音乐教育思想形成背景
    第一节 丰富的艺术人生经历
        一、与音结缘,朝斯夕斯
        二、心系教育,晨兴夜寐
        三、生命不息,学问不止
    第二节 广阔的学术研究视野
        一、宏观:研究领域
        二、微观:技术技巧
    第三节 澎湃的教育改革浪潮
        一、建国初期
        二、改革开放时期
        三、21 世纪初期
第二章 王耀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思想
    第一节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育
        一、回顾过去,方能面向未来
        二、中小学音乐素养培养的途径——听、唱、奏、动、创
        三、对中小学教师提出新要求——认识学科性质,掌握必备能力
    第二节 关于高师音乐教育
        一、明确高师音乐教育“三性”培养目标和八个基本理念
        二、提出高师音乐教育课程结构“三类课程合力论”
        三、提出高师音乐教育教学“三边合力论”
        四、坚持高师音乐教育以基础音乐教育发展为导向
    第三节 关于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
        一、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内涵
        二、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实践
        三、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展望
第三章 王耀华音乐教育思想哲学观
    第一节 “以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本质论
        一、以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
        二、“音乐创造”在音乐教育中的具体表现
    第二节 审美与文化教育——价值论
        一、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
        二、音乐教育的文化功能
    第三节 培养民族精神与创造性思维——目的论
        一、培养创造性思维
        二、培养民族主义精神
        三、传播民族音乐
第四章 王耀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思想的意义
    第一节 历史意义
        一、促动音乐教育历史反思研究
        二、推动音乐教育改革发展
        三、促进我国音乐教育体系构建
    第二节 现实意义
        一、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二、丰富音乐教育哲学观
        三、重视民族音乐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2)H2H众联——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在中小学生命化传创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础背景、选题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过程
    (一)“H2H众联”研究团队构建
        1. 研究核心团队。
        2. 指导支撑团队。
        3. 实践基地团队。
    (二)“研学赛练”促理论积淀
        1. 课题方案理念学习。
        2. 田野调查实践研究。
        3. 多措并举优化研究。
    (三)模式策略促传创课堂实践
        1. 创目标体系:
        2. 创1+x课程体系。
        3. 创双边教学体系。
五、突破与成果
    (一)突破
        1. 稳自信
        2. 汇众智
        3. 立课堂
    (二)成果
        1. 显性成果。
        2. 隐性成果
六、问题与思考
    (一)师资问题
    (二)互扰问题
    (三)研究支撑问题

(4)基于音乐社会学下的改革开放40年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音乐社会学相关研究
        1.2.2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声乐发展相关研究
        1.2.3 音乐社会学背景下民族声乐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音乐社会学内涵
        1.4.1 研究对象
        1.4.2 音乐社会学理论下的民族声乐
第2章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声乐发展概况
    2.1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声乐发展脉络
        2.1.1 初级阶段
        2.1.2 繁荣阶段
        2.1.3 多元发展阶段
    2.2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声乐发展特点
        2.2.1 音乐创作内容丰富多彩
        2.2.2 音乐创作技法的“中西结合”
        2.2.3 音乐审美情趣不断提升
        2.2.4 音乐传播方式的多媒体化
        2.2.5 音乐教育水平的稳步提升
    2.3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民族声乐贡献价值
        2.3.1 声乐演员与受众群体艺术素养的提升
        2.3.2 媒体的推广推动民族声乐发展
        2.3.3 声乐艺术家的国际影响
第3章 音乐社会学视野下改革开放40年民族声乐艺术的生产
    3.1 民族声乐创作生产
        3.1.1 民族声乐创作生产行为的主动性
        3.1.2 民族声乐创作生产方式的个体主导性
    3.2 民族声乐唱奏生产
        3.2.1 民族声乐表演生产方式的多样性
        3.2.2 民族声乐表演生产成果的创造性
    3.3 民族声乐伺服生产
        3.3.1 民族声乐教育生产
        3.3.2 民族声乐科学研究生产
第4章 音乐社会学视野下改革开放40年民族声乐传播与职业
    4.1 民族声乐传播
        4.1.1 民族声乐技术传播
        4.1.2 民族声乐网络传播
    4.2 民族声乐教育职业
        4.2.1 民族声乐教育家
        4.2.2 民族声乐演唱家
第5章 音乐社会学视野下改革开放40年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思考
    5.1 民族声乐创作表演
        5.1.1 立足传统文化
        5.1.2 兼收并蓄
    5.2 民族声乐教学
        5.2.1 注重因材施教,提升教学质量
        5.2.2 加强理论研究
        5.2.3 完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
    5.3 民族声乐传播
        5.3.1 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传播
        5.3.2 正确引导大众健康的审美取向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宋辽金排箫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及学术价值
    第二节 研究成果与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文献记载之排箫称谓考证
    第一节 宋以前称谓为“箫”的记载
    第二节 宋以后称谓为“箫”与“排箫”的记载
        一、称谓为“箫”的记载
        二、称谓为“排箫”的记载
    第三节 排箫之别称及其代表意义
第二章 宋辽金排箫之图像概述
    第一节 乐舞壁画中的排箫
        一、宋代乐舞壁画中的排箫
        二、辽代乐舞壁画中的排箫
        三、敦煌石窟之宋窟、西夏窟壁画中的排箫
    第二节 砖雕石刻中的排箫
        一、宋代砖雕石刻中的排箫
        二、辽代砖雕石刻中的排箫
        三、金代砖雕石刻中的排箫
    第三节 器物及图录中的排箫
        一、生活器物上的排箫
        二、典籍图录中的排箫
第三章 宋辽金排箫之构造与形制
    第一节 排箫之构造与管数
        一、排箫的制作材料
        二、排箫的尺寸与音管数量
        三、排箫的管束与外观装饰
    第二节 排箫之形制特征
        一、衰微的单翼式排箫
        二、主流的等管式排箫
        三、新兴的双翼式排箫
第四章 宋辽金乐队编制中的排箫
    第一节 文献记载描述排箫在乐队组合中的功能
        一、雅乐乐队中的排箫
        二、鼓吹乐乐队中的排箫
        三、辽代大乐和散乐乐队中的排箫
    第二节 图像资料呈现排箫在乐队组合中的功能
        一、一般音乐活动中的排箫
        二、宗教音乐活动中的排箫
    第三节 宋辽金排箫运用特点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陈培勋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艺术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陈培勋及其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
    1.1 陈培勋的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创作
        1.1.1 创作背景
        1.1.2 创作特征
    1.2 广东音乐与中国钢琴改编曲的互渗
        1.2.1 广东音乐
        1.2.2 广东音乐在中国钢琴改编曲中的融入
        1.2.3 中国钢琴改编曲对广东音乐的反哺
第二章 陈培勋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民族化特征
    2.1 标题内容
    2.2 调式调性
        2.2.1 民族调式
        2.2.2 调性布局
    2.3 和声运用
        2.3.1 三度叠置和弦
        2.3.2 非三度叠置和弦
        2.3.3 五声纵合性和弦
        2.3.4 平行四五度和弦
        2.3.5 变和弦
    2.4 音色技法
        2.4.1 广东音乐传统乐器音色的模仿
        2.4.2 其他传统民族乐器音色的模仿
        2.4.3 自然界音响的模仿
第三章 陈培勋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人文内涵
    3.1 思想根基
        3.1.1 贵和尚中
        3.1.2 天人合一
    3.2 审美特征
        3.2.1 “中和”之美
        3.2.2 “阴柔”之美
        3.2.3 “神韵”之美
第四章 陈培勋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传承与创新
    4.1 传承状况
        4.1.1 地方文化的传承
        4.1.2 海外传播与影响
    4.2 创新体现
        4.2.1 “中西合璧”的音乐创作思维
        4.2.2 “粤调性”的旋律发展手法
        4.2.3 “特殊性”的广东音乐语汇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南音教育的价值研究(1990-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1.倡导、认识南音进入学校教育的意义
        2.南音教育的办学范式研究
        3.与南音教育相关的学术基础研究
    三、本文的概念界定与研究思路
        1.地点、时间与范围
        2.何谓“南音教育的价值”?
        3.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目的与意义
        1.研究方法
        2.研究目的与意义
        3.本文主要理论创新
第一章 南音教育:历史回溯与现实关怀
    一、南音教育(传承)的原初方式
        1.授课方式--“口传心授”
        2.交流方式--“以曲会友”
    二、当代全球化趋势中的南音教育
        1.全球化并不排斥具有民族特性的南音教育
        2.南音教育也需要全球化视野
    三、南音教育与文化自觉
        1.南音教育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2.南音人对其南音文化有“自知之明”
第二章 南音教育:人才培养的独特路径
    一、泉州南音人才培养的闽南民俗文化背景
        1.闽南文化特性
        2.闽南乡族观念
        3.闽南民间信仰与节庆风俗
    二、内涵发展: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1.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以泉州师院音乐学南音本科专业为例)
        2.有一支专业合格的南音师资队伍
        3.南音乐人:“非遗”传承的向导与支撑
    三、外延发展:规模与空间
        1.规模的扩大
        2.空间的拓展
第三章 南音教育的学校价值体现
    一、理论研究-南音教育的先导作用
        1.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原则
        2.南音学术研究的成就
    二、南音教育中的内生扩展
        1.专业设置的理念与根据
        2.良好的办学条件
    三、高校教育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教育专家
        1.南音学科建设的引领者
        2.南音教育发展的推动者
        3.突出成就的南音表演者
    四、学校人才的培养:南音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1.可以承担中小学学生“精神家园”的教育义务
        2.本硕毕业生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
第四章 南音教育的社会价值体现
    一、艺术实践-从中国泉州走向世界闽南文化区
        1.南音教育-艺术实践之普遍意义
        2.南音教育-艺术实践之特殊意义
    二、南音教育中的文化保值与增值
        1.南音教育-重在建构孩子自己的精神家园
        2.泉州师范学院与泉州南音乐团共同谱写剧作《凤求凰》
        3.南音专业艺术硕士与文化产业共同设计南音文化衍生品
    三、南音教育与多重认同
        1.在个人层面上获得认同
        2.在地方文化层面上获得认同
        3.在政府层面上获得认同
        4.在世界闽南文化区层面上获得认同
第五章 南音教育:蕴藏着“以乐化人”的情怀意向
    一、南音曲调中蕴含着“化人以雅”的情怀意向
        1.培养尚雅情怀
        2.陶冶雅正情操
    二、南音文化底蕴中蕴含着“化人以礼”的情怀意向
        1.寓礼于乐中
        2.完善人性发展
    三、南音泥土精神中蕴含着“化人以德”的情怀意向
        1.增强凝聚人心
        2.强化价值感化
余论
    一、对南音教育相关问题的思考
        1.南音传承中的变异认识
        2.南音传承中的发展评析
    二、南音从被保护走向自强的可持续传承成为可能
        1.南音进入中小学课堂成为制度化
        2.南音人才培养规范化
        3.南音社团演出常态化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地方音乐融入高校艺术教育的研究 ——以扬州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与价值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选题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三节 选题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选题研究方法
        二、本题的创新点
    第四节 前人研究现状
第二章 扬州地方音乐研究
    第一节 扬州清曲
    第二节 扬州评话
    第三节 扬州弹词
    第四节 扬剧艺术
    第五节 扬州民歌
第三章 扬州地方音乐进高校研究
    第一节 传习和感知扬州地方音乐的途径
    第二节 传承和发展扬州地方音乐的方法
    第三节 传播和推广扬州地方音乐的对策
第四章 扬州地方音乐进高校的意义
    第一节 学习扬州地方音乐
    第二节 传承悠久传统文化
    第三节 树立中华文化自信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专着类
    二、期刊论文类
    三、学位论文类
    四、会议论文集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采访记录稿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青海地区小学音乐社团中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调查研究 ——以西宁市三所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界定
    五、理论基础
第一章 小学音乐社团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第一节 小学音乐社团的特点和价值
        一、小学音乐社团的特点
        二、小学音乐社团的价值
    第二节 民族音乐文化的类型和价值
        一、民族音乐的类型
        二、民族音乐的价值
    第三节 小学音乐社团中进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必要性
        一、音乐社团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拓宽了渠道
        二、民族音乐文化是音乐社团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第二章 青海小学音乐社团中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A小学青海地方曲艺社团的现状调查
        一、A小学音乐社团整体的概况
        二、曲艺社团的概况
        三、教学成效
    第二节 B小学古筝社团的现状调查
        一、小学音乐社团的整体概况
        二、B小学古筝社团的概况
        三、古筝社团的教学成效
    第三节 C小学合唱社团的现状调查
        一、C小学音乐的整体社团概况
        二、合唱社团的概况
        三、合唱社团的教学成效
    第四节 问卷及访谈结果
        一、问卷结果
        二、访谈结果
第三章 青海小学音乐社团中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影响小学音乐社团中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内部因素
        一、教材因素
        二、教师因素
        三、学生因素
        四、考核制度
    第二节 影响小学音乐社团中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外部因素
        一、学校因素
        二、家庭因素
        三、社会因素
第四章 对小学音乐社团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建议
    第一节 小学音乐社团中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内部因素对策
        一、教材方面
        二、教师方面
        三、学生方面
    第二节 小学音乐社团中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外部因素对策
        一、学校方面
        二、家庭方面
        三、社会方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10)浅析河南豫剧音乐元素在竹笛作品中的运用 ——以《醉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豫剧音乐风格在竹笛作品中的发展
    第一节 豫剧音乐概述
    第二节 河南风格笛曲的发展
        一、竹笛独奏作品发展史及河南风格笛曲的产生
        二、河南豫剧风格代表性笛曲创作背景简介
        1,《黄河边的故事》
        2,《故乡的回忆》
        3,《喜讯传来乐开怀》
        4,《醉笛》
        5,《忆故乡》
    小结
第二章 《醉笛》豫剧音乐元素在竹笛演奏风格中的表现
    第一节 竹笛作品《醉笛》的简介
        一、作曲家生平简介
        二、作品简介
    第二节 竹笛作品《醉笛》的音乐结构分析
    第三节 竹笛作品《醉笛》的技巧与演奏分析
    小结
第三章 河南风格笛曲的艺术特征与传承思考
    第一节 、河南风格笛曲的艺术特征
    第二节 、河南风格笛曲的传承思考
        一、河南风格笛曲的现状与反思
        二、河南风格笛曲的传承与思考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四、在继承中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 [1]王耀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思想研究[D]. 孔雅文.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H2H众联——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在中小学生命化传创实践研究[J]. 严丽杰. 现代教育科学, 2020(S1)
  •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4]基于音乐社会学下的改革开放40年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研究[D]. 李萌. 南昌大学, 2020(01)
  • [5]宋辽金排箫探析[D]. 王旭茹. 西安音乐学院, 2020(08)
  • [6]陈培勋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艺术特色研究[D]. 郭瑾蓉. 江南大学, 2020(01)
  • [7]南音教育的价值研究(1990-2018)[D]. 陈俊玲.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8]地方音乐融入高校艺术教育的研究 ——以扬州大学为例[D]. 严锦隆. 扬州大学, 2020(04)
  • [9]青海地区小学音乐社团中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调查研究 ——以西宁市三所小学为例[D]. 潘玉洁.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浅析河南豫剧音乐元素在竹笛作品中的运用 ——以《醉笛》为例[D]. 范一平. 上海音乐学院, 2020(01)

标签:;  ;  ;  ;  ;  

在传承中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