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农业支出行为分析与对策

政府农业支出行为分析与对策

一、政府农业支出行为的分析与求解(论文文献综述)

贺志强[1](2020)在《基于三阶段DEA-Tobit模型的财政支农绩效评价研究 ——以吉林省榆树市为例》文中提出榆树市作为吉林省典型的农业县级市,地处于“世界黄金玉米带上”,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无论是粮食产量,还是农业人口规模,亦或是粮食种植面积,榆树市均排名全省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市和全国重点商品粮基地。考虑到榆树市在吉林省以及东北三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农业战略地位,本文基于农村公共产品理论、外部性理论、内生增长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分析的前提下,对榆树市财政支农绩效评价展开研究,针对其相关问题和结论提出与之相适应的政策建议,具体内容如下:首先,通过对榆树市财政支农支出的规模、结构和绩效评价管理分析可以发现,一是榆树市财政支农支出总额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其增长率波动幅度较大,说明榆树市财政支农支持力度的稳定性比较弱;二是榆树市财政支农支出整体结构有待优化,与吉林省平均水平相比,榆树市支援农村生产和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相对规模明显偏低;三是榆树市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方面的改革进程比较缓慢,仍然处在改革的初始阶段。其次,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财政支农支出效率分析结果可知,一阶段和三阶段DEA测算的两条技术效率曲线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也就意味着财政支农支出效率不稳定。此外,分别依据一阶段DEA模型和三阶段DEA模型的测算的技术效率曲线基本完全重合,表明经过二阶段SFA模型剔除的外部环境和随机因素对效率值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这也就说明,样本期间内作用于榆树市财政支农支出效率值的总体外部条件非常稳定。再次,根据榆树市财政支农支出效率影响因素分析中的Tobit模型回归的结果显示,解释变量财政自给率和人均农业机械动力的系数拟合值均为正,城镇化水平和人均生产总值的系数拟合值均为负,且都在不同的显着性水平下通过了显着性检验。因此说明随着财政自给率、人均农业机械动力的增加和城镇化水平、人均生产总值的下降,财政支农支出效率也将随之提高。除此之外,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和人均粮食种植面积未能通过变量的显着性检验,说明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和人均粮食种植面积对榆树市财政支农支出效率影响作用并不明显。最后,针对上述问题和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四点建议:加强财政支农支出增长的稳定性、优化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结构、增强财政支农支出效率的稳定性、提高财政自给率和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的补贴力度。

韩悦[2](2020)在《山东省财政支农效率分析》文中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对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发展农业能够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近年来,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不断扩大财政支农资金规模,但由于财政支农资金的有限性,需要通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升财政支农效率,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而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山东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在全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2018年山东省财政支农支出总额为998.5亿元,达到历年来最高值,但财政支农效率水平依然不高,因此,需要进一步提出优化财政支农政策的措施建议。本文在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了理论分析、统计分析、比较分析、实证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针对山东省财政支农效率问题进行相关研究。首先从规模、结构方面分析了山东省农业财政支出现状,然后在实证部分运用随机效应的TOBIT模型对山东省财政支农综合效率进行了外部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并得出山东省各地市财政支农效率普遍不高,目前大多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农业发展方式不能有效将投入转化为产出,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且利用率低等结论。最后,本文在以上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下相应的对策措施:规划财政支农资金规模,加强资金管理;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结构,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城镇化建设速度,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熊丁[3](2019)在《江西省财政农业支出绩效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尽管经济发展动力日益转变,但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处于关键位置和突出领域。江西省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始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突出作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江西省在充分利用好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以及科学合理有效的政策指引下,农业的发展在原来的基础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突出的成就。然而,在看到一系列成就的同时,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如人才资源短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面对这些突出问题,要加快建立现代化的经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充分运用好财政支出政策对农业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这一背景之下,研究财政支农支出的绩效,为建设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现代化农业,具有显着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同时也对江西省同全国其他省市一道,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突出的意义。在对财政支出政策推动江西省农业发展这一研究中,绩效评价方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拟采用的就是截至目前为止相对而言较为成熟的DEA分析方法,即数据包络方法,这是绝大多数研究绩效评价的学者们热衷于使用的一种经典研究方法,事实证明它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因此,本文在对江西省农业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过程中,将人力资源投入和财力资源投入等作为投入指标;将粮食总产出、高技术农产品产值等作为产出指标,并把相关指标放在全国的空间领域下同其他省市区进行横向对比,发现以2014年为分界点,在此之前农业财政投入存在效率偏低,作用不明显的突出问题。在这之后,财政投入的结构发生改变,效率偏低、作用不明显的局面在一定称得上得到了改善和扭转。然而从数据分析中也能够清晰地看到,农业支出无论是绝对数还是占农林水支出中所占比例的相对数在2017年产生了较大的起伏和波动,如果长期处于类似的波动状态,将会对江西省农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综合发展实力的提升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要全方位地提升江西省农业的发展质量,提升农产品在科技方面的附加值,增加科技方面的投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之举。但是从近年来财政支出对农业科技方面的支持来看,农业科技转化与推广服务支出同样也经历了一个先上升而后急速下降的过程,2017年的科技支出仅为前面几个年份的三分之一,这一现象对江西省农业的发展也会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针对上述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中发现的江西省农业财政支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了在今后一个时期更好地使得农业发展提质增效,本文提出了四点政策建议:首先,要在制度上建立起农业支出的稳定增长机制;其次,在支出的结构方面,要在现有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增加农业科技方面的投入,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化水平,全面增强农业的竞争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现实中,财政农业支出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流失和浪费的现象,因此,针对这一问题,要在农业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加强监督和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更好地推动江西省农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最后,要进一步完善财政农业支出的绩效评价体系,更好地发挥财政农业支出对农业提质增效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王玲玲[4](2018)在《再分配对收入差距的调节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新台阶,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摆脱贫困、解决温饱到基本实现小康的几大历史性跨越。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创造和积累,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逐步扩大,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出现明显不公,基尼系数从改革开放前的0.16逐步扩大至2008年的0.491,目前仍处于高位波动。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且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城乡发展不协调、地区发展不均衡等均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现,严重阻碍我国共同富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这也是我国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不仅是要素分配的结果,更是政府财政再分配功能的不足所致。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由于居民所拥有的初始禀赋如土地、资本要素不同,初次分配即按生产要素分配必然会带来居民收入差距。再分配是政府通过税收实现高收入阶层多纳税、财政转移支付给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分配调节方式,实现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在收入分配上的相对公平,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而税收、政府福利性支出等对收入差距的调节效应,对于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至关重要,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在全面概述再分配与收入差距相关理论和现状的基础上,对政府再分配工具中税收、支农支出、教育支出、社保支出对居民收入的调节机制进行分析,并且进行实证分析。首先选取1995年—2016年收入差距变化较大重要时期,从全国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支出等收入再分配措施入手,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再分配指数,并测算我国收入差距的泰尔指数。基于测算结果利用协整分析、ECM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VAR模型和VEC模型进一步对再分配指数与收入差距指数的内在关联进行探索。研究结果表明,再分配与收入差距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并且再分配指数对收入差距存在逆向调节,其中个人所得税以及社会保障支出对收入差距有逆向调节作用,教育支出和农业支出可以缩小收入差距。然后选取2007-2015年31个省市地区的面板数据模型,以东、中、西部建立虚拟变量,研究各地区再分配对收入差距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相同的再分配政策对一些地区收入差距起到正向调节作用,而在其他地区则会扩大收入差距。最后基于实证结果,提出建立与居民收入相符合的税收机制、居民平等享有基本社会保障权利等强化再分配收入调节功效等的政策建议,以缩小收入差距。

宋来[5](2017)在《1993-2012年中国财政政策宏观调控效应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经济正在经历增长阶段转换,新常态下需要创新宏观经济调控方式。因此,对1993-2012年财政政策的实践效果开展全面、系统地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理论发展和实践经验表明,财政政策在本质上是政府对税收和支出的运用以影响宏观经济的政策工具,始终是政府反经济衰退的政策首选,调控经济的思路既有需求管理也有供给管理,并日益呈现出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并重的特点。作为一个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财政政策既通过总量调节改善总需求,又通过结构调节改善总供给,特别是在稳定经济波动、调节经济结构和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1993-2012年期间,我国先后实施了适度从紧的、积极的、稳健的和新一轮积极的等类型的财政政策实践。政策框架总体上体现了四个特征:相机抉择是政策调控的核心策略,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并重,扩张性财政政策是主流,多元化综合运用政策工具。具体政策措施也有四个特点:以政府支出政策为主调节总需求波动,以生产性政府支出为主促进经济长期增长,财政投资兼具长期和短期的政策目的,以收支政策组合为主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稳定经济波动是触发财政政策实施和转型的首要原因。估计三个产出乘数表明,我国财政政策能够挤入私人需求并促进短期产出增长;相对于政府投资政策,短期内政府消费政策拉动产出增长的贡献度更大;新凯恩斯主义DSGE模型表明,消费-工作互补性、垄断竞争和价格粘性等因素,在合适的参数校准下,可以成为我国财政政策的主要传导机制;然而,从熨平产出波动的角度看,我国财政政策的总体效果较低;稳定效果不高主要源于:自动稳定效应不高,相机抉择中的政策力度和实施时机把握不好,政策工具搭配不善等原因。财政政策体系及其各个组成部分,都具有结构调整机制。采用新的产业结构水平度量指标,运用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研究财政收支总量效应与财政收支结构效应、全国总体效应与区域效应、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后发现:财政政策在总量上对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显着的短期和长期效应;在东部地区具有最大的正效应,而在中西部地区的影响不显着;财政收入结构对短期和长期产业结构调整都具有显着的直接效应,但财政支出结构对短期和长期产业结构调整的直接影响都不够显着;特别是,作为积极财政政策主要内容的扩张性财政投资政策,不仅没有发挥优化产业结构的作用,反而对长期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阻碍作用;在一定条件范围内,财政政策可以通过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且税收优惠政策效果好于财政直接投资。无论是政府收支总量还是收支结构,都可以通过影响总供给而影响长期经济增长。引入非线性影响,基于我国省际动态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发现:与经济理论预测相一致,财政收支总量与收支结构对长期增长的非线性影响是存在的;政府收支规模的扩大有利于促进长期经济增长,但这个正效应主要是通过其结构变动而产生的;在财政支出中,增加公共服务支出和农业支出的比重不利于长期增长,增加社保支出的比重有利于促进长期增长;在财政收入中,增加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的比重有利于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增加企业所得税的比重不利于长期增长;财政收支变量对长期增长的作用渠道是不同的。2015年以来,政府强调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之成为“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的战略主线。财政政策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今后,应从完善财政规则、优化支出结构、推进税制改革、协调财政货币政策四个方面,不断完善财政政策实施方式,从而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财政政策支持。

彭定贇,王玲玲[6](2017)在《论再分配对收入差距的调节》文中研究说明选取19952015年收入差距变化较大的重要时期,从全国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支出等收入再分配措施入手,研究再分配对收入差距的调节机制,并利用20072014年31个地区的数据,研究各地区再分配对收入差距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全国范围内,个人所得税以及社会保障支出对收入差距有逆向调节作用,而教育支出和农业支出可以缩小收入差距;在地区层面,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支出、教育支出、农业支出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不尽相同,相同的再分配政策对一些地区收入差距起到正向调节作用,而在其他地区则会扩大收入差距。基于此,提出建立与居民收入相符合的税收机制、居民平等享有基本社会保障权利、强化再分配收入调节功效的政策建议,以缩小收入差距。

周红梅[7](2015)在《湖南省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三农”问题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财政一方面提供了解决“三农”问题的资金,另一方面也调节和控制着农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财政支农支出不断增加,但其支农的实际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三农”问题依然凸显。怎么利用有限的财政支农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支农效果就成为当前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开展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加强财政支农支出绩效管理就是解决这个问题行之有效的办法。自2001年起我国开始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重视财政支出绩效管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便被提上了议程。湖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研究湖南省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问题,有利于具体了解湖南财政支农支出实际效果,发现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不断提升财政支农支出绩效;也有利于湖南省日后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实施和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推进。本文通过查阅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在界定有关概念和梳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湖南省财政支农支出及其绩效评价的现状”,论文第三章对湖南省财政支农支出的规模、结构和监管的现状,以及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实施现状与存在的相关法规制度缺失、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评价范围窄、评价内容重管理轻效果、评价结果缺乏有效应用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然后从理论上探讨了“湖南省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文第四章在对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目标、对象、主体、方法、标准和指标体系设计原则逐一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湖南省财政支农实际,针对财政支农支出综合绩效评价、部门绩效评价和项目绩效评价构建了三套评价指标体系。接着根据构建的指标体系“实证考评湖南省财政支农支出的综合绩效和项目绩效”,论文第五章运用定量指标和DEA模型对湖南省财政支农支出的效率性进行了评价,认为湖南省财政支农支出效率整体较高,且逐年略有提升,但区域间差异较大;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对湖南省财政支农支出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认为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都具有显着正相关性,但回归系数不大;运用VAR模型对湖南省财政支农支出的公平性进行了评价,认为湖南省财政支农支出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积极的影响。论文第六章通过案例分析法,从运营管理、财务业绩、服务对象和可持续性四个维度对湖南省XX县生猪养殖业补贴项目绩效进行考评,结果表明该项目整体绩效为良好,财务业绩和管理运营维度绩效相对较低。最后探讨了“财政支农支出绩效的提升”问题,论文第七章介绍了国外部分国家财政支农和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成功经验,并得出了对提升湖南省财政支农支出绩效有益的启示;第八章对完善湖南省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及其相应的配套保障体系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以进一步规范湖南省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以评促绩;并结合湖南省财政支农绩效评价中发现的问题,从财政支农投入、支出结构、资金传递、资金整合和支出全过程监管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提升湖南省财政支农支出绩效的对策。

王丹[8](2013)在《基于模糊DEA的县级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具有农业大国和农业弱国的这种重要性和弱质性的双重属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对农业给予支持与保护,同时,为了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实现政府扁平化管理改革,2004年我国开始试点实施“省直管县”的行政体制。由于财政资源的有限性,对其支出效率进行分析具有必要性与重要性。因此,探索科学的绩效评价方法,对县级农业财政支出进行评价,切实提高财政农业支出资金的效益和管理水平,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课题。本文以县级政府为研究对象,以农业财政支出绩效为主要研究内容,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1、通过文献分析,阐述了本文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探索合理有效的评价方法对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进行科学评价,是政府对农业给予支持和保护的前提和基础,对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设计了县级财政农业支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对县级财政农业支出的投入与产出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结合DEA方法对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根据全面性、精简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建立基于模糊DEA方法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是DEA评价的一项基础性前提工作,3、分别利用DEA和模糊DEA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阐述了为什么要在评价中引入模糊集概念;其次,建立了DEA模型和模糊DEA模型。分别利用DEAP2.1软件和截集法进行求解;最后,选择评价决策单元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实证分析表明,DEA和模糊DEA方法作为解决多输入多输出评价问题的有效方法,非常适用于县级农业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

余凌[9](2013)在《湖北省财政支农绩效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征程中,湖北省各级始终坚持与贯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及“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政策,积极调整公共财政投入结构,大力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使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有了较大幅度增长。统计数据表明,湖北省财政支农投资总额呈现递增趋势。但湖北省财政支农工作面临着支农资金总量不足、农业结构仍需调整、资金管理效率低下、农业环境保护、农业增效以及农民增收等问题。因此,探索和研究湖北省政府财政支农绩效管理问题,促进财政支农支出效率的提高,促进农业竞争力的提高,引导农村建设资源合理配置,推进湖北省现代农业发展,显得尤为迫切。通过查阅相关已有研究成果,本文对财政支农绩效管理的内涵和相关理论基础进行界定与阐述;回顾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政策的历史沿革和湖北省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历程,并对湖北省财政支农整体绩效进行评价;根据本文构建的湖北省财政支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经济学和行政学的原理和知识,从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角度,对湖北省财政支农绩效管理现状进行评价,并挖掘制约湖北省财政支农绩效管理水平发挥的原因;根据问题和成因,并借鉴国外政府财政支农绩效管理的主流做法,为强化湖北省财政支农绩效管理提供政策措施。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使湖北省财政支农从“重分配”转变为“重绩效”,通过切实加强财湖北省财政支农绩效管理和推动湖北省财政支农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提高支农支出的使用效率、效果和效益,有效支持“三农”发展。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可能的创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试图跳出单纯的财政学或经济学的范畴分析财政支农的理论基础。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财政支农不是简单的经济学或财政学的问题,而是与管理学、行政学等多学科密切相关。(2)对湖北省财政支农的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行政绩效进行评价。(3)从财政支农资金的流转过程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湖北省财政支农绩效管理改革的政策措施。

陈书章[10](2013)在《中国小麦生产增长方式及要素需求行为》文中提出粮食生产是农业经济的基础产业,小麦是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近年来小麦生产集中趋势明显。加快小麦生产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对于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保持中国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然而,小麦主产区长期以来面临着人增地减、人均耕地过少,自然灾害频繁、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挑战。因此,必须转变小麦生产增长方式,提升其核心竞争力。那么,调查研究中国小麦主产区生产增长方式转变以及要素投入行为,就成为农业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采用1991~2011年中国小麦省级面板数据,分别用非参数和参数方法,重点考察五个小麦主产区的生产要素投入方式转变。具体来说,基于中国小麦主产区的投入产出历史资料,通过非参数前沿效率分析法(DEA),估计中国小麦主产区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以及各种要素投入产出的径向调整方向;采用Tornqvist指数法,研究了中国小麦单产、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选择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模型,研究中国小麦生产的技术进步、要素需求和要素替代。本文研究发现:第一,小麦生产明显集中在五个主产区;第二,小麦总产增长主要决定于小麦单产提高;第三,小麦单产提高主要来自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第四,小麦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第五,小麦生产的技术进步主要是非中性的:第六,这种非中性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劳动力节约型、机械使用型以及化肥节约型和使用型并存;第七,小麦生产的技术进步主要由要素需求替代行为决定;第八,要素需求替代行为主要是劳动力和化肥需求弹性较大、劳动力和机械显着替代、化肥和有机肥显着替代、以及机械和其它要素补偿关系;第九,要素的需求替代行为主要由要素价格变化引起。因此,要实现中国小麦生产稳产高产,本文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必须紧紧抓住五个主产区;第二,转变小麦生产增长方式和要素投入行为;第三,提高小麦生产全要素生产率;第四,加强小麦生产要素投入偏斜科技研发;第五,用价格杠杆调控要素需求;第六,优化要素相对价格,调整小麦生产要素投入结构。

二、政府农业支出行为的分析与求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政府农业支出行为的分析与求解(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三阶段DEA-Tobit模型的财政支农绩效评价研究 ——以吉林省榆树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或有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或有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的理论阐述
    2.1 农村公共产品理论
    2.2 外部性理论
    2.3 内生增长理论
    2.4 新公共管理理论
第3章 榆树市财政支农支出现状
    3.1 榆树市财政支农支出的规模
        3.1.1 榆树市财政支农支出的绝对规模
        3.1.2 榆树市财政支农支出的相对规模
    3.2 榆树市财政支农支出的结构
        3.2.1 榆树市财政支农支出的整体结构
        3.2.2 榆树市财政支农支出的局部结构
    3.3 榆树市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管理
    3.4 小结
第4章 榆树市财政支农支出的效率分析
    4.1 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 研究方法及原理介绍
        4.2.1 研究方法选择
        4.2.2 三阶段DEA模型基本原理介绍
        4.2.3 环境变量的选择
        4.2.4 数据来源与统计描述
    4.3 一阶段和三阶段测算DEA结果分析
        4.3.1 第一阶段测算结果
        4.3.2 第二阶段SFA模型回归结果
        4.3.3 第三阶段测算结果
第5章 榆树市财政支农支出效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 影响因素选择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5.1.1 财政支农支出绩效影响因素机理分析
        5.1.2 描述统计分析
    5.2 面板Tobit模型构建及实证结果分析
        5.2.1 面板Tobit模型的原理
        5.2.2 面板Tobit模型的构建
        5.2.3 面板Tobit模型的选择及实证结果分析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后记

(2)山东省财政支农效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财政支农的必要性
        1.3.2 农业财政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研究
        1.3.3 关于财政资金最优规模的研究
        1.3.4 关于财政支农效果的研究
    1.4 相关理论基础
        1.4.1 公共财政理论
        1.4.2 公共产品理论
        1.4.3 委托代理理论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山东省农业财政支出的现状分析
    2.1 山东省农业经济发展概况
    2.2 山东省农业财政支出现状
        2.2.1 山东省财政支农绝对规模分析
        2.2.2 山东省财政支农相对规模分析
        2.2.3 山东省财政支农结构分析
第三章 山东省各地市财政支农效率的实证分析
    3.1 基于DEA模型的山东省各地市财政支农效率评价
        3.1.1 DEA模型介绍
        3.1.2 山东省各地市财政支农效率评价指标的选取
        3.1.3 山东省各地市财政支农效率评价测算结果分析
    3.2 基于TOBIT模型的山东省财政支农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3.2.1 TOBIT模型介绍
        3.2.2 山东省财政支农效率影响因素指标的选取
        3.2.3 山东省财政支农效率的影响因素模型结论分析
    3.3 山东省财政支农效率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提高山东省财政支农效率的政策建议
    4.1 规划财政支农资金规模,加强资金管理
        4.1.1 合理规划财政支农资金规模
        4.1.2 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
    4.2 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结构,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4.2.1 加大对农业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的投入
        4.2.2 加大对农业科研开发的倾斜,提高农业科技发展水平
    4.3 加快城镇化建设速度,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4.3.1 积极推进城镇化发展
        4.3.2 推动乡镇龙头产业的发展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江西省财政农业支出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
        1.2.1 国内关于财政支农政策的研究
        1.2.2 国外关于财政支农政策的研究
        1.2.3 关于财政支出对农业生产影响传导机制的研究
        1.2.4 关于江西省财政农业支出研究的简要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财政支出政策支持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公共财政相关理论
    2.2 产业均衡发展理论
    2.3 绩效评价理论
3. 江西省农业发展以及财政支农现状
    3.1 江西省农业发展现状
        3.1.1 自然环境优势
        3.1.2 政策支持优势
        3.1.3 基层农技人才数量短缺现象严重
        3.1.4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偏低
        3.1.5 农业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为严重
    3.2 江西省财政农业支出的现实分析
    3.3 推动江西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性意义
4. 江西省财政农业支出投入绩效的DEA分析
    4.1 DEA方法在财政农业投入绩效评价中的运用分析
        4.1.1 技术效率的科学内涵
        4.1.2 规模报酬与规模效率
        4.1.3 C~2R模型
        4.1.4 BC~2模型
    4.2 DEA模型评价过程
        4.2.1 确定评价目标
        4.2.2 选择决策单元
        4.2.3 建立评价指标
        4.2.4 收集相关数据
        4.2.5 求解模型结果
    4.3 DEA模型的结果分析
        4.3.1 C~2R模型的结果分析
        4.3.2 BC~2模型的结果分析
        4.3.3 规模有效性的结果分析
    4.4 江西省财政农业投入绩效的DEA结果分析
        4.4.1 江西省财政农业投入绩效的DEA横向比较结果分析
        4.4.2 江西省财政农业投入绩效的DEA纵向比较结果分析
5. 推动江西省农业发展的财政支出政策建议
    5.1 建立财政农业支出稳定增长机制,优化支出结构
    5.2 加大对农业科技投入的支持,提升农业发展质量
    5.3 规范涉农资金使用程序,加强资金监督管理
    5.4 进一步完善支农资金投入绩效评价体系
6.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再分配对收入差距的调节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2.1 税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文献综述
        1.2.2 政府福利性支出政策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文献综述
        1.2.3 税收和财政支出共同调节收入差距的文献综述
        1.2.4 文献分析与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与研究难点
        1.4.1 本文创新点
        1.4.2 本文研究难点
第2章 收入分配、再分配相关理论概述
    2.1 收入分配理论
        2.1.1 西方古典收入分配理论
        2.1.2 人力资本理论
    2.2 再分配理论
        2.2.1 三次收入分配理论
        2.2.2 凯恩斯学派分配理论
        2.2.3 福利经济学收入分配理论
        2.2.4 库兹涅茨的倒U形收入分配理论
        2.2.5 米德的收入分配理论
        2.2.6 财政城市偏向理论
第3章 我国收入差距与财政收支现状分析
    3.1 我国收入差距变化轨迹分析
        3.1.1 我国整体收入差距变化趋势分析
        3.1.2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化轨迹分析
        3.1.3 我国地区收入差距变化趋势分析
        3.1.4 我国行业收入差距变化趋势分析
    3.2 我国税收现状分析
        3.2.1 我国税收规模分析
        3.2.2 我国税收结构分析
    3.3 我国部分福利性财政支出的现状分析
        3.3.1 我国部分福利性财政支出规模分析
        3.3.2 我国部分福利性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第4章 再分配对收入差距的调节机制分析
    4.1 税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机制分析
        4.1.1 税收对收入差距调节的影响因素分析
        4.1.2 直接税对收入差距的调节机制
        4.1.3 间接税对收入差距的调节机制
    4.2 福利性财政支出对收入差距的调节机制分析
        4.2.1 社会保障支出对收入差距的调节效应分析
        4.2.2 教育支出对收入差距的调节效应分析
        4.2.3 农业补贴对收入差距的调节效应分析
    4.3 税收和福利性财政支出对收入差距的调节的异同分析
        4.3.1 税收与福利性财政支出对收入调节作用的差异分析
        4.3.2 税收与福利性财政支出对收入调节作用的联系
第5章 再分配对我国收入差距影响实证分析——基于VAR模型分析
    5.1 指标选取及度量
        5.1.1 收入差距的测算
        5.1.2 再分配指标选择与测算
    5.2 再分配与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5.2.1 再分配与收入差距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5.2.2 再分配与收入差距的协整模型构建
        5.2.3 误差修正模型(ECM)构建
        5.2.4 格兰杰因果检验
    5.3 再分配与收入差距的VAR模型实证分析
        5.3.1 再分配与收入差距VAR模型构建
        5.3.2 VAR模型的平稳性检验
        5.3.3 VEC模型的建立
        5.3.4 脉冲效应分析
    5.4 实证结果分析
第6章 再分配对各省收入差距影响实证分析——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分析
    6.1 再分配对各省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的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构建
        6.1.1 变量间相关性检验
        6.1.2 带虚拟变量的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构建
    6.2 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结果分析
        6.2.1 豪斯曼检验
        6.2.2 模型求解结果分析
    6.3 各省市福利政策、税收现状对比分析
第7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7.1 结论
    7.2 改善和强化再分配功能的政策建议
        7.2.1 建立公平合理的税收机制,缩小收入差距
        7.2.2 消除居民享有基本社会保障权利的障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7.2.3 改善教育支出模式,提升人力资本
        7.2.4 调整支农支出结构,提高农民收入
        7.2.5 发挥财政再分配功能,缩小地区收入差距
        7.2.6 缩小地区间金融发展差距,缩小地区收入差距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附录

(5)1993-2012年中国财政政策宏观调控效应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文献回顾
        1.2.1 国外文献
        1.2.2 国内文献
    1.3 分析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1.4 结构安排与主要内容
第2章 理论演进与国际经验
    2.1 财政政策的基本内涵
        2.1.1 政策定义
        2.1.2 目标体系
        2.1.3 主要工具
        2.1.4 政策类型
    2.2 理论认识的历史演进
        2.2.1 需求稳定能力之争
        2.2.2 供给管理作用之争
        2.2.3 动态一般均衡效应之争
    2.3 政策实践的国际经验
        2.3.1 需求管理型政策实践
        2.3.2 供给管理型政策实践
        2.3.3 结构性财政政策实践
第3章 政策实践历程与主要特征
    3.1 政策运行背景
        3.1.1 增长型经济波动
        3.1.2 经济运行阶段特点
        3.1.3 财税体制改革
    3.2 政策实践内容
        3.2.1 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实践
        3.2.2 积极财政政策实践
        3.2.3 稳健财政政策实践
        3.2.4 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实践
    3.3 政策实施特征
        3.3.1 政策框架的总体特征
        3.3.2 政策措施的典型特点
第4章 经济稳定效应
    4.1 总需求管理的理论基础
        4.1.1 比较静态分析框架
        4.1.2 动态一般均衡分析框架
    4.2 政策乘数估计
        4.2.1 经验估计方法
        4.2.2 比较静态乘数
        4.2.3 一般均衡乘数
        4.2.4 冲击反应函数
    4.3 稳定效应分析
        4.3.1 产出缺口估计
        4.3.2 总体政策的稳定效应
        4.3.3 不同政策工具的稳定效应
        4.3.4 不同调控机制的稳定效应
        4.3.5 影响稳定效应的主要因素
第5章 结构调整效应
    5.1 财政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联系
        5.1.1 产业结构及其变动
        5.1.2 财政政策的结构调整机制
        5.1.3 财政政策结构效应的约束因素
    5.2 计量模型、估计方法与数据处理
        5.2.1 基准计量模型设定
        5.2.2 面板数据估计方法
        5.2.3 变量设置与数据说明
    5.3 财政政策调整产业结构效应的经验证据
        5.3.1 产业结构水平的新度量
        5.3.2 财政收支总量的政策效应
        5.3.3 财政收支总量政策的区域效应
        5.3.4 财政收支结构的政策效应
        5.3.5 财政收支政策的长期效应
    5.4 财税政策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5.4.1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
        5.4.2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
        5.4.3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际效果
第6章 长期增长效应
    6.1 财政政策的长期增长促进机制
        6.1.1 新古典增长理论框架
        6.1.2 内生增长理论框架
    6.2 计量模型、估计方法与数据处理
        6.2.1 基准计量模型
        6.2.2 动态面板估计方法
        6.2.3 变量设置及数据说明
    6.3 财政政策促进长期增长的经验证据
        6.3.1 财政政策与人均GDP增长
        6.3.2 财政政策与劳动生产率增长
        6.3.3 财政政策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6.4 财政政策影响长期增长的作用渠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启示
    7.3 政策建议
        7.3.1 完善财政规则
        7.3.2 优化支出结构
        7.3.3 推进税制改革
        7.3.4 协调财政与货币政策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湖南省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述评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内容及主要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及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第二章 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的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与范畴的界定
        2.1.1 财政支农支出
        2.1.2 绩效、公共支出绩效和财政支农支出绩效
        2.1.3 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与绩效管理
    2.2 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2.2.1 农业的多功能性和公共产品理论
        2.2.2 政府职能与公共财政职能理论
        2.2.3 公共选择理论
        2.2.4 公共受托责任与委托代理理论
        2.2.5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6 区域经济理论
第三章 湖南省财政支农支出及其绩效评价的现状
    3.1 湖南省农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分析
    3.2 湖南省财政支农支出的历史演变
    3.3 湖南省财政支农支出的现状
        3.3.1 湖南省财政支农支出的规模
        3.3.2 湖南省财政支农支出的结构
        3.3.3 湖南省财政支农支出的监管
    3.4 湖南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的现状
        3.4.1 湖南省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改革的进程
        3.4.2 湖南省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的现状
第四章 湖南省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的目标、对象和主体
    4.2 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的方法
    4.3 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的标准
    4.4 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4.5 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5.1 明确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指标的类型
        4.5.2 湖南省财政支农支出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4.5.3 湖南省财政支农部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4.5.4 湖南省财政支农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第五章 湖南省财政支农支出综合绩效评价的实证分析
    5.1 湖南省财政支农支出的效率性评价
        5.1.1 基于定量指标的湖南省财政支农支出效率分析
        5.1.2 基于DEA模型的湖南省财政支农支出效率评价
    5.2 湖南省财政支农支出的有效性评价
        5.2.1 湖南省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有效性评价
        5.2.2 湖南省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增加的有效性评价
    5.3 湖南省财政支农支出的公平性评价
        5.3.1 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5.3.2 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5.3.3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六章 湖南省财政支农项目绩效评价的案例分析
    6.1 湖南省XX县生猪养殖业补贴项目概况
        6.1.1 生猪养殖业补贴项目的背景
        6.1.2 湖南省XX县生猪养殖业补贴项目的概况
    6.2 湖南省XX县生猪养殖业补贴项目各维度绩效评价
        6.2.1 管理运营维度绩效评价
        6.2.2 财务业绩维度绩效评价
        6.2.3 服务对象维度绩效评价
        6.2.4 可持续性维度绩效评价
    6.3 湖南省XX县生猪养殖业补贴项目绩效评价结果与政策建议
        6.3.1 绩效评价结果
        6.3.2 政策建议
第七章 国外提升财政支农支出绩效的经验与启示
    7.1 发达国家提升财政支农支出绩效的主要经验
        7.1.1 美国提升财政支农支出绩效的主要经验
        7.1.2 欧盟提升财政支农支出绩效的主要经验
        7.1.3 日本提升财政支农支出绩效的主要经验
    7.2 发中国家提升财政支农支出绩效的主要经验
        7.2.1 印度提升财政支农支出绩效的主要经验
        7.2.2 巴西提升财政支农支出绩效的主要经验
    7.3 国外相关经验对提升湖南省财政支农支出绩效的启示
第八章 提升湖南省财政支农支出绩效的政策建议
    8.1 完善湖南省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以评促绩
        8.1.1 完善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8.1.2 健全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的配套保障体系
    8.2 提升湖南省财政支农支出绩效的对策
        8.2.1 建立稳定的财政支农投入增长机制
        8.2.2 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突出财政支农重点
        8.2.3 改革财政支农资金传递机制
        8.2.4 加强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力度
        8.2.5 强化财政支农支出全过程监管
参考文献
附录 1-湖南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附录 2-湖南省财政支农政策满意度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8)基于模糊DEA的县级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简要评述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5.1 主要内容
        1.5.2 创新点
    1.6 论文组织结构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绩效与财政绩效管理
        2.1.2 财政支出及农业财政支出
        2.1.3 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2.2 县级财政支出相关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3 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2.2.4 模糊集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DEA的县级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3.1.1 评价目标及对象及内容
        3.1.2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3.1.3 设计评价指标项
    3.2 DEA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3.2.1 DEA模型的建立
        3.2.2 生产前沿面与有效性分析
        3.2.3 模型的求解
    3.3 算例分析
        3.3.1 实验对象及数据来源
        3.3.2 实验步骤及结果
        3.3.3 实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模糊DEA的县级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4.1.1 评价指标的模糊性探讨
        4.1.2 设计评价指标项
    4.2 模糊DEA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4.2.1 模型的建立
        4.2.2 生产前沿面及有效性分析
        4.2.3 模型求解——基于截集的求解方法
        4.2.4 模糊决策单元的有效性及排序
    4.3 算例分析
        4.3.1 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4.3.2 实验步骤及结果
        4.3.3 实验结果分析
    4.4 进一步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湖北省财政支农绩效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4.1 技术路线
        1.4.2 创新点
    1.5 论文框架
2 财政支农绩效管理的理论基础
    2.1 关于财政支农的概念
    2.2 财政支农绩效管理理论
        2.2.1 关于绩效与政府绩效管理的概念
        2.2.2 公共支出绩效与财政支农绩效
        2.2.3 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绩效管理与财政支农绩效管理
    2.3 财政支农绩效的衡量
        2.3.1 绩效评价与绩效管理
        2.3.2 财政支农绩效评价方法
        2.3.3 财政支农绩效评价标准
        2.3.4 财政支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2.4 政府作为财政支农绩效管理主体的理论基础
        2.4.1 公共产品理论视角的财政支农绩效管理
        2.4.2 区域经济理论视角的财政支农绩效管理
        2.4.3 管理学视角的财政支农绩效管理
        2.4.4 公共选择理论视角的财政支农绩效管理
        2.4.5 信息经济学理论视角的财政支农绩效管理
    2.5 财政支农绩效管理在财政支农工作中的地位
3 湖北省财政支农制度框架
    3.1 我国财政支农工作的历史沿革
    3.2 湖北省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制度框架
        3.2.1 资金安排的程序与方法
        3.2.2 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
        3.2.3 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管方式
        3.2.4 财政支农模式
    3.3 现行制度下湖北省财政支农取得的成绩
        3.3.1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3.2 现代农业的发展
        3.3.3 新型农民的培育
        3.3.4 财政支农管理机制的完善
4 湖北省财政支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财政支农绩效指标的内涵
    4.2 湖北省财政支农评价指标的目标和构建原则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3 湖北省财政支农绩效评价指标的构建依据
    4.4 湖北省财政支农绩效评价的指标内容
    4.5 湖北省财政支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5.1 湖北省财政支农经济绩效指标
        4.5.2 湖北省财政支农社会绩效指标
        4.5.3 湖北省财政支农行政绩效指标
5 湖北省财政支农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5.1 湖北省财政支农支出现状
    5.2 湖北省财政支农绩效的整体评价
    5.3 湖北省财政支农经济绩效分析
        5.3.1 指标评价
        5.3.2 存在问题分析
    5.4 湖北省财政支农社会绩效分析
        5.4.1 指标评价
        5.4.2 存在问题分析
    5.5 湖北省财政支农行政绩效分析
        5.5.1 指标评价
        5.5.2 存在问题分析
6 国外提高财政支农绩效的经验与启示
    6.1 国外农业财政政策与财政支农的基本情况
        6.1.1 农业财政政策的目标
        6.1.2 财政支农政策的主要内容
    6.2 美国、法国与日本的财政支农绩效管理
        6.2.1 美国
        6.2.2 法国
        6.2.3 日本
    6.3 韩国、印度的财政支农绩效管理
        6.3.1 韩国
        6.3.2 印度
    6.4 启示
7 强化湖北省财政支农绩效管理的政策措施
    7.1 财政支农决策机制
    7.2 财政支农资金传递机制
    7.3 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使用机制
    7.4 财政支农管理机制
    7.5 财政支农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1:湖北省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绩效考评试行办法
致谢

(10)中国小麦生产增长方式及要素需求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选题依据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内容
1.6 创新与不足
    1.6.1 可能创新
    1.6.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农业增长方式内涵
2.2 农业增长方式转变评估
    2.2.1 要素生产率
    2.2.2 农业生产率研究
    2.2.3 评价指标体系
2.3 生产要素产出弹性估计
2.4 生产要素流转与贡献率
2.5 农业增长方式制约因素
    2.5.1 劳动力资源
    2.5.2 科技进步
    2.5.3 制度改革
    2.5.4 投资规模
    2.5.5 结构调整
2.6 可持续发展
2.7 文献综述基本结论 第三章 经济计量方法及假设检验
3.1 综合技术效率
3.2 径向调整和松驰调整
3.3 全要素生产率分解
3.4 成本函数及假设检验
    3.4.1 超越对数成本函数设定
    3.4.2 技术进步及投入偏斜
    3.4.3 规模经济
    3.4.4 经济计量假设检验
    3.4.5 替代和需求弹性 第四章 数据来源和描述分析
4.1 数据来源
4.2 小麦生产变动趋势
4.3 小麦生产增长因素
4.4 小麦物质投入趋势
4.5 小麦生产统计描述结论
    4.5.1 区域集中趋势明显
    4.5.2 单产推动总产增长
    4.5.3 要素替代趋势明显
    4.5.4 化肥投入回复增长
    4.5.5 地区间的差异明显 第五章 主产区要素投入调整规律
5.1 引言
5.2 综合技术效率及决定因素
    5.2.1 综合技术效率变化
    5.2.2 纯技术效率变化
    5.2.3 规模效率变化
5.3 小麦主产区规模报酬变化
5.4 投入导向型要素投入调整
    5.4.1 要素投入的径向调整
    5.4.2 要素投入的松弛调整
5.5 产出导向型要素投入结构优化
    5.5.1 小麦产出量的径向调整
    5.5.2 要素投入的松弛调整
5.6 调整前后要素投入结构变化
5.7 综合技术效率影响因素
    5.7.1 要素投入结构优化
    5.7.2 农业生产体制层面变化影响
    5.7.3 技术对综合技术效率影响
5.8 基本结论和政策意义 第六章 小麦生产全要素生产率
6.1 投入产出指标
6.2 实际估计模型
6.3 结果与分析 第七章 成本函数估计结果
7.1 产出和价格定义
7.2 实际估计模型
7.3 模型估计结果
7.4 假设检验
7.5 基本结论 第八章 技术进步与要素需求
8.1 技术进步
8.2 要素投入偏斜
    8.2.1 劳动力投入偏斜
    8.2.2 机械的投入偏斜
    8.2.3 化肥的投入偏斜
8.3 规模经济
    8.3.1 规模经济检验
    8.3.2 规模经济变化
8.4 要素需求弹性
8.5 要素替代弹性
8.6 基本结论 第九章 结论、建议和展望
9.1 基本结论
    9.1.1 小麦生产特征
    9.1.2 要素投入动态调整
    9.1.3 全要素生产率变化
    9.1.4 要素成本结构变化
    9.1.5 假设检验结果
    9.1.6 非中性技术进步
    9.1.7 要素需求弹性
    9.1.8 要素替代弹性
9.2 政策建议
    9.2.1 抓住五个主产区
    9.2.2 把握要素投入动态
    9.2.3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9.2.4 加强要素投入偏斜科技
    9.2.5 用价格调控要素需求
    9.2.6 优化要素相对价格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课题

四、政府农业支出行为的分析与求解(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三阶段DEA-Tobit模型的财政支农绩效评价研究 ——以吉林省榆树市为例[D]. 贺志强. 吉林财经大学, 2020(07)
  • [2]山东省财政支农效率分析[D]. 韩悦.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2)
  • [3]江西省财政农业支出绩效研究[D]. 熊丁.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4]再分配对收入差距的调节效应研究[D]. 王玲玲.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5]1993-2012年中国财政政策宏观调控效应的实证分析[D]. 宋来.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6)
  • [6]论再分配对收入差距的调节[J]. 彭定贇,王玲玲. 财会月刊, 2017(14)
  • [7]湖南省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研究[D]. 周红梅.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8)
  • [8]基于模糊DEA的县级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D]. 王丹.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7)
  • [9]湖北省财政支农绩效管理问题研究[D]. 余凌. 华中农业大学, 2013(12)
  • [10]中国小麦生产增长方式及要素需求行为[D]. 陈书章. 河南农业大学, 2013(02)

标签:;  ;  ;  ;  ;  

政府农业支出行为分析与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