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电信关于资金配置的具体方案

重庆电信关于资金配置的具体方案

一、重庆电信调资具体方案出台(论文文献综述)

封波[1](2020)在《万物智联背景下D公司物联网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物联网是近几年全球争相发展和布局的热门行业,D公司的母公司作为国内通信运营商之一,其也将物联网业务作为其战略性的基础业务。作为母公司旗下全面承接物联网业务的D公司,其核心产品主要是以销售物联网卡为客户提供物联网通信服务。2018年以来,D公司的物联网连接数(客户)得到了迅猛的增长,市场占有率达到全国第二,但仍与第一名差距非常大。目前市场外部环境向好,物联网业务发展潜力巨大且市场空间相当可期,如何把握外部机会,充分利用D公司内部的资源和能力进行规模扩张、市场份额提升,进而提升D公司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机、提高在行业中的主导权与话语权是最为紧急的任务。本文将D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借助PEST分析法、SWOT组合分析法、QSPM矩阵建模分析等工具和方法,对D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竞争环境等外部情形以及业务发展现状、内部拥有的资源及能力等内部环境的综合分析,为D公司的战略制定、战略选择与战略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上述对D公司的内外部环境的综合分析和研究,为其选择了积极把握外部机会、充分利用内部优势的主动进击型SO战略来进行物联网业务的拓展。同时,将战略具体细化为组织架构重构、面向产业链的研发、构建生态闭环体系、加强横广纵深拓展等四个方面。此外,结合4P营销理论提出了D公司业务发展产品研发、市场细分、营销渠道、市场促销及服务提升等五方面具体策略。最后,提出了保障D公司战略实施的各项基础措施,确保满足战略实施的基本条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对D公司及行业相关公司的物联网业务发展提供借鉴和实操的价值。

付金凤[2](2020)在《灌南县基层公务员工资福利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层公务员是灌南县社会治理的基础性力量。近年来,灌南县为落实中央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基层公务员工资福利的发放与管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取得一定的成效的同时也遇到了诸多问题。本课题选取基层公务员工资福利这一角度,立足于灌南县的区域实际,深入探究其相关政策在执行上存在的问题,并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利于充分发挥工资福利对基层公务员的激励作用,进而稳定基层公务员队伍。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搜集,对基层公务员工资福利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并从工资与福利两个方面分别阐述政策发展的历史进程,依托人力资本理论、激励理论、公共服务动机理论等作为研究理论基础,结合灌南县基层公务员工资福利政策现状及问卷抽样调查的结果分析,总结出其现存的政策落实力度不够、层级间收入差距较大、政策正向激励功能弱化、部门间配合协调不到位、体制内外认知不匹配等突出问题。从政策制定和执行层面等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借鉴国内外基层公务员工资福利政策改革的先进经验,提出相应措施,为灌南县基层公务员工资福利政策的完善提供有针对性的可行性建议,同时也可以为国内其他地区基层公务员工资福利政策的改革提供借鉴。

郭芬[3](2018)在《X公司垫资FTTH接入工程后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型工程项目存在垫资现象,X公司作为传统的运营商关联企业,同时也是国有企业,为寻求转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走出去,涉足大型工程垫资项目,如何真正实现双方伙伴关系(合作关系)、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同时将风险可控、收益增加成为X公司想要解决的问题。为获取工程垫质项目经验和教训,为后续投资提供借鉴,同时也为实现有效益的发展、有现金的利润,有必要对X公司垫资FTTH接入工程项目进行项目后评估研究。本文根据后评估理论的概念与相关基本理论,比如后评估原则、后评估理论国内外研究等,并基于X公司迫切需要建立垫资工程项目后评估体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垫资FTTH接入工程进行后评估研究,通过专家咨询法,客观结合公司内专家对垫资及工程的经验和主观判断,从专家方面反馈并调整评估指标及权重,从而使得评价结果具有统计性,也使得更符合X公司实际情况和评价需要,同时通过对比法、成功度法、框架法搭建了X公司垫资FTTH接入工程项目的后评估体系。后评估体系包含目标评价、过程评价、效益评价、影响评价、可持续评价五个方面的内容,明确了各指标的评价内容,体系较为完整,打破了X公司原有的垫资项目只重效益、只重项目前评估的看法和做法。最后对X公司垫资FTTH接入工程项目进行后评估分析,印证后评估体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对此案例提供了相关的建议和意见。

谢军[4](2019)在《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以S省“转型试点”高校为例》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为新时代包括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内的我国高等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自1999年以来,在高等教育精英化—大众化—普及化的进程中,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势而生并快速发展。截止2018年底,我国共有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721所,数量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的58%,占据“半壁江山”以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办好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提升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水平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而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关键在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关于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研究,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均还比较欠缺,需要全面、深入的进行探索。本研究以“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为题,以S省“转型试点”高校为对象,按照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实践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深入探究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提出系统加强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够为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创新作出贡献。在实践层面,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相结合,着眼S省11所“转型试点”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整体状况和A高校及其三个系(专业),综合运用文本分析、访谈法和问卷调查、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对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数量、结构、激励措施等现状进行整体扫描和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归纳与演绎的思维方法,依据调查问卷数据和访谈获取的资料,从人力资源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和激励理论等视角,探究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在理论层面,对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及其“双师型”教师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梳理,根据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自身特点,综合运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法、因子分析法等,构建了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合格标准的指标,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目标导向”。研究发现,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双师”内涵各不相同,缺乏统一认定标准;“双师型”教师数量少,学历和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实践经验缺乏,应用能力不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措施缺乏,保障条件有限等问题,不能适应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导致这些问题,主要有主观认识不到位、院校研究开展不够、增量补充渠道不畅通、能力提升激励机制不健全、硬件条件保障不得力、建设发展的合力未形成等多方面原因。研究还发现,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的合格标准,主要包括职业道德修养、实践应用能力、课程教学能力、理论知识水平和性格心态特征五个方面。其中实践应用能力的占比最高,体现了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研究建议,加强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以“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综合施策。政府主管部门要制定“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改革编制管理办法,制定“双师型”激励政策,引导企业履行责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发挥主体作用,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培训、引进、职称评审、绩效考核、实践条件建设、院校研究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教师个体要主动顺应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强化以提升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专业发展观,增强“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积极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积极投身实践教学,努力促进自身专业不断成长。

李世锋[5](2019)在《刑事案件事实认定过程研究 ——基于法官审判实践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案件事实问题是被称为证据法学中的“哥德巴赫猜想”,是诉讼中最为争议的问题,审判中必须“认真对待事实”。然而案件事实不会自动地呈现,它是复杂的经验和思维过程。尽管案件事实认定在审判中如此重要,但是目前国内外的司法实践、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都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案件事实的认定,在对案件事实研究的阶段上,一般较多关注证据的认证,并一定程度上将证据认证视同为案件事实的认定,而忽视从证据认证到案件事实认定作为一个独立过程的研究,导致大多研究仅仅停留在对案件事实的性质、构建与证据审查判断或者逻辑推理上。案件事实认定是裁判者通过法定程序,在举证、质证和认证三方参与证明案件事实的前提下,独自从认证证据中分析、论证和整理得出案件事实的过程。为揭示案件事实认定的规律,本文以刑事审判法官实践运作为视角,以证据“认证”到事实“认定”过程作为研究重点,对案件事实认定的审判实践经验与规律进行归纳总结。按照认识规律,从证据认证到案件事实认定过程,包括思维推论过程和外化固定过程两个层面。思维过程,是裁判者对证据自由评价,形成心证确信的过程;外化固定过程是裁判者将思维确信的内容,外化为外界可感知的案件事实的过程。思维过程无形,只有外化显现才能被人感知,因此法官对案件事实认定的思维过程必须外化固定,且必须以一种可监督、可检验的载体进行。对于上述思路的阐释,本文从以下方面展开:关于论证角度。要研究案件事实认定,无法回避案件事实认定过程、认定规律、认定方法和认定行为的研究。因此,本文总结了审判实践中案件事实认定的过程、内在规律和方法,提出了从证据到事实如何“飞跃”的理性外化过程,包括:争议和差异确定的异议确定过程、证据裁判的对应分析过程、排除合理怀疑防范误认的质疑过程和证据到事实的外化阀定过程,突破理论界与实务界对事实认定研究的不足。关于逻辑关系。法官首先通过异议确定,找出控辩双方的争议事实,发现指控事实与证据不一致的差异事实;再按照证据裁判原则,将事实与证据通过对应分析,论证证据与事实的对应性,然后对对应分析采信的证据和初步认定的事实进行反思、质疑检验,最终按照概括和叙事方法外化固定成规范的案件事实。上述过程不是分割成独立的一个阶段,而是一个融合过程,也并非单一的流向模式,而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关于研究内容。案件事实认定离不开认定的过程,认定过程包括异议确定、对应分析、质疑检验和外化固定四部分。四部分既是四个过程,也是四种方法。异议确定是裁判者确定控辩双方争议事实,以及主动发现指控事实和证据不一致的差异事实,以准确确定案件焦点和证据上存在的缺陷。证据是事实认定的依据,对应分析是指对认证证据与认证事实间,争议事实与争议性证据间,待证事实与认证证据间的对应关系进行分析的过程。按照证据裁判原则,以实践样本对以单个证据分析证明片段事实,到组合证据证明部分事实,再到综合全案证据证明全案事实的思路论证。为了确保认定的案件事实的准确性,必须设立案件事实认定的验证程序。故质疑就是对事实认定的批判性检验,旨在对应分析的基础上,对证据与事实提出疑点,并对存在的疑点予以排除,最终确认案件事实的过程。案件事实必须经一定的载体外化固定形成书面直观的案件事实。因此,审判实践中法官通过内部载体审理报告和对外载体裁判文书对案件事实进行固定。外化固定案件事实时,依据概括、叙事的方法将案件事实整理成规范的裁判事实。案件事实认定是在限定的时间、空间和规范下进行,因此,要保证认定的案件事实最大限度的符合客观事实,裁判者应遵循一定认定规律,才能反映或者再现事实真相。对案件事实认定过程的研究,其目的是总结规范既有的司法技艺与司法规律,从而防范裁判者对事实认定的恣意与任性,最终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

胡曦玮[6](2019)在《共生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图书馆数字资源经费投入的比例增加,图书馆数字资源馆藏建设越来越引起重视,数字阅读技术的蓬勃发展也让用户的阅读行为产生了变化。数字阅读方式不断普及,电子书作为数字资源的一部分,相较于纸质书携带轻便、获取便捷、借阅方便等优势受到用户的青睐,使得用户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图书馆的电子书馆藏数量与投入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当前国内图书馆尚未有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同时,电子书馆藏建设存在着电子书使用率低下、电子书商捆绑销售和版权严苛等问题,阻碍了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用户对数字资源需求的增强推动着电子书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着图书馆电子书服务和电子书馆藏的发展。然而,在我国图书馆电子书服务中,由用户、图书馆和电子书商形成的电子书流转远未达到理想状态,作为其依托的电子书馆藏建设水平欠佳。造成这一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公共信息政策不完善的因素,也有相关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失衡的因素。从共生理论的角度看,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可以归结为电子书馆藏建设中的利益主体未能普及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共生理念,尚未形成良好的共生机制等。本文旨在研究构建共生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用以满足用户需求为主,兼顾馆员和电子书商的需求,同时也对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加以指导与规范。本研究首先梳理了当前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理论研究和实践现状。通过文献调查和网络调研了解当前电子书馆藏建设现状,从理论上根据文献、着作等资料检索,梳理与分析当前国内外关于图书馆电子书馆藏政策的研究。从实践上调查中美两国前100所高校图书馆电子书数据库情况、电子书许可协议情况以及电子书馆藏政策实践情况;对搜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和比较分析。其次构建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在公共政策分析指导下,构建两套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案方案,一套为现有政策内容为基础的限制性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一套为共生视角下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从共生理论角度来看,首先阐述了共生理论的内涵和信息人共生的概念、条件与模式。其次探讨了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共生系统及构成要素、共生系统构成条件、共生系统形成与进化,然后论述了共生理论在电子书馆藏建设及其政策中的运用。需求理论认为电子书馆藏建设各方需求推动着电子书馆藏建设的发展,同时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明确了电子书馆藏建设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电子书馆藏建设中的利益生态链及形成动因,探讨直接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研究电子书馆藏利益管理与馆藏建设政策的关系,从而找出用户、图书馆和电子书商三者的共同利益需求条款重点分析。通过数字资源建设理论和调查的现有政策条款来拟定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框架。最后运用公共政策分析流程来设计政策方案。首先明确政策构建的思路,确立政策目标,设计两套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最后对两套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然后调查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的接受度情况。以上文中两套政策条款的设置为基础,对用户、馆员和电子书商分别开展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接受度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最后分析三方问卷和访谈的结果,以满足用户需求为核心,兼顾图书馆和电子书商的利益需求,来确立政策条款。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抉择出共生视角下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从研究结果发现,有88.61%的用户、95.00%的图书馆员和96.05%的电子书商认为需要构建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有93.47%的用户、95.32%的图书馆员和97.04%的电子书商认为政策的构建需要以用户需求为主、兼顾图书馆和电子书商的需求。此外,用户、图书馆和电子书商一致认为政策框架需要包括14项条款:“政策概括”、“采购标准”、“用户资格规定”、“版权限制”、“电子书商义务”、“图书馆义务”、“用户义务”、“三方共同义务”、“电子书访问”、“电子书保存”、“电子书整合”、“评价与剔除”、“合作馆藏”和“政策修订”。其中“采购标准”、“版权限制”、“用户义务”、“三方共同义务”、“电子书整合”、“评价与剔除”和“政策修订”这七项条款与共生视角政策备选方案中的对应条款一致。其余的“政策概括”、“用户资格规定”、“电子书商义务”、“图书馆义务”、“电子书访问”、“电子书保存”和“合作馆藏”这7项政策条款根据问卷和访谈调查内容在共生视角政策备选方案的基础上做了优化和调整。此外,有90.95%的用户、91.49%的图书馆员和97.04%的电子书商认为政策需要揭示,对每项政策条款揭示度的分值发现,揭示度分数较高的条款基本都涉及到用户如何使用相关信息,也与访谈者所述情况相吻合。最后依据相关调研数据和访谈内容,来提出改善用户、馆员和电子书商三方共生关系、促进三方共同利益的意见和建议,推动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兼顾电子书商和图书馆利益需求的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宏观层面上包括:(1)加强组织信息文化建设,推广信息人生共生理念、(2)改善公共信息政策环境,推动共生系统平衡和优化、(3)建立利益相关者协调组织,促进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的构建三个方面。微观层面上分别从用户与图书馆的角度、图书馆与电子书商角度和用户、图书馆和电子书商角度三个方面进行探讨。运用公共政策分析的方法,对政策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分析政策主要具有导向、调控和分配三大功能。政策执行过程需要包括:政策执行的准备、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并从政策问题的特性、政策本身的因素、政策以外的因素和政策环境四个方面来预测分析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谭乔[7](2019)在《H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量提质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财政收入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实力发展实力及程度的重要性指标,是政府履行公共职能的主要资金来源途径,是提供公共服务和实施公共政策的主要资金。在我国,社会需求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而加大,以财政支出来保障的政府职能也随之增加,财政收入需要不断适应和保证财政支出的增长。近年来,尽管H市的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得到了一定的扩大,然而,收入基数始终偏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名始终靠后,随着宏观经济形势及国家持续推进“营改增”、小微企业税收减免、取消停征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等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H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体现出增速放缓、增长乏力的态势,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结构也随之体现出结构不合理、收入质量不高、可持续性下降等问题,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和结构亟待优化调整。因此,对目前H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进行深入研究,既有潜在的理论价值也有很强的现实背景,合理的提高H市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和优化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结构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充分的背景研究和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首先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通过统计2012年至2017年几年间的H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相关数据,分析H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现状,归纳H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量质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剖析其成因,结合相关理论,在文献、资料、研究工具的帮助下,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出影响H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和结构的相关因素。提出H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不高、结构不优的相关问题及原因,进而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促进H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量提质的策略。为当前及今后H市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供给侧改革、弥补企业职工养老金缺口、兑现机关事业单位调资政策、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等刚性支出提供财力保障。

胡扬名[8](2013)在《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三农”问题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农村信息化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三农问题有效解决的新途径。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当前和今后我国“三农”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公共管理学、信息学、农业推广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下,综合运用信息社会理论、信息资源理论、信息传播理论、信息管理理论对农村信息化建设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取主成分分析和逻辑推理分析对当前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所存在的纷繁复杂的众多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整理,筛选并判断出当前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五大基本问题,即农村信息化建设主体作用问题、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农村信息化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建设问题及农村信息化建设运行效率问题,然后对这五大基本问题进行调查和资料整理分析,了解其基本情况、分析其具体问题的表现和原因、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最后从整体上对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揭示其规律,旨在促进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有序高效发展。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的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与结论。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主体作用问题研究的主要结论是政府要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事业单位是服务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相关企业要积极参与和主动布局农村信息化建设、农民合作组织要积极融入农村信息化进程及要明确农民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在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研究的主要结论是要提高对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充分认识,以“三网融合”统筹城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农村信息化投入机制及促进适农信息化终端设备的研发与普及;农村信息化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研究的主要结论是加强农村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加强农村信息资源建设力度和多途径提高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建设问题研究的主要结论是加强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建设规划管理、逐步有序推进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建设、加强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培训及建立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农村信息化建设运行效率问题研究的主要结论是提高各方的信息化意识,促进农村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应用、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和政府-农户交流渠道,加强双向交流与沟通,增进彼此信任。本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及通过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可能在两方面具有创新:一是基本研究思路具有探索性。本文通过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状况进行分析,结合逻辑推理分析法比较科学地筛选和判断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问题,突破了单纯依靠主观判断确定研究内容的范式,在此基础上对筛选出来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也突破了传统的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进行笼统研究的范式。二是计量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性。本项目采用DEA-TOBIT模型计量分析农村信息化建设运行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是在借鉴国内外其他学科研究经验基础上,在农村信息化领域对研究方法的有益尝试。

李想[9](2012)在《重庆广电集团在三网融合中的竞争优势、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重庆三网融合的一步步推进,重庆广电集团和重庆电信在三网融合业务上的竞争也越发激烈。在这次较量中,业界普遍对广电系统持悲观态度。本文主要研究重庆广电集团在三网融合中的竞争优势,并证明重庆广电集团依然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主要的阐述方面如下:1.电视媒体依然是主流媒体,重庆广电数字有线电视在电视业务领域占有最高普及率。2.重庆广电拥有电视有线带宽优势,经过改造能很好完成重庆电信很难完成的高清电视业务。所以,高清电视业务是重庆广电集团在三网融合中竞争王牌。3.数字无线广播网CMMB是广电三网融合的技术高地,重庆电信很难从技术上做到廉价的广播。4.下一代三网融合NGB广电网是未来核心竞争力。5.“不对称监管”下的政策优势。6.广电系统的综合信息视讯优势。由于业务重点,运营方式,体制的不同,本文进一步研究,重庆广电集团在三网融合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对策方法。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1.四级办台和区县有线网络资源整合的问题。2有线数字化平移进程缓慢的问题。3三网融合运营业务的问题。4.重庆广电和重庆电信共利合作,互利发展的问题。全国的三网融合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这对重庆广电集团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本文的研究目是为重庆广电集团把握好优势,解决好困难,走出一条自己“重庆特色”的道路做出一些参考和借鉴。

宋延军[10](2011)在《基于公平理论的高校教师薪酬制度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在现阶段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社会贫富差距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人们对公平的诉求日益强烈,引起了全国人民(上至国家领导下至普通百姓)对薪酬分配公平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我国高校教师薪酬存在着片面追求结果均等的平均主义顽疾、以及教师之间收入差距不合理的情况,同时,因少数教师的虚假学术导致部分非法、非正常收入等现象,这些收入分配不公平现象破坏了高校教师之间的利益平衡,使部分高校教师出现了强烈的心理失衡,不利于调动广大教师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振兴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本论文的逻辑思路为:“公平诉求——公平追问——公平反思——公平维护——公平激励”,综合运用教育学、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等学科理论,从历史、横向、现实角度对高校教师薪酬制度进行历史考察、横向比较和现实审视,突显人们对收入分配的公平诉求,梳理出当前高校教师薪酬制度存在的公平问题,并进行成因分析;进一步进行公平追问,分析高校教师薪酬制度设计的影响要素——主体要素(高校教师)、客体要素(工作内容)和中介要素(薪酬满意度),构建高校教师薪酬满意度模型;以公平理论为视角进行公平反思,分析高校教师薪酬制度设计的理论基础,构建基于公平理论的高校教师薪酬制度设计基本框架;以维护公平为重点,对高校教师外在薪酬制度进行合理化设计;以增强激励为重点,基于组织公平对高校教师内在薪酬制度进行合理化设计。全文共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简要介绍本研究提出的原因所在,阐明了本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前期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与梳理,并说明了研究使用的方法和研究思路,以及研究创新。第二部分,对高校教师薪酬制度进行历史考察与现实审视。对薪酬及薪酬制度进行了界定、从历史角度分析我国高校教师薪酬制度的历史沿革,从横向角度对发达国家或地区高校薪酬制度现状进行对比,从现实角度对我国高校教师薪酬制度存在公平问题进行了现实审视,突显人们对收入分配的公平诉求。对我国高校教师薪酬制度中的公平问题——“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和“差别悬殊”的收入差距不合理等社会分配不公平现象,进行了成因分析。第三部分,分析和确认高校教师薪酬制度设计的影响要素。通过文献分析理论筛选、通过专家访谈和调查问卷实践确认,对影响高校教师薪酬制度设计的主体要素、客体要素和中介要素进行了分析,找到一组影响薪酬满意度的关键变量——投入要素与产出要素(外在薪酬产出与内在薪酬产出),以公平理论为视角构建高校教师薪酬满意度结构模型。第四部分,构建基于公平理论的高校教师薪酬制度设计的基本框架。分析高校教师薪酬制度设计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高校教师学术职业的哲学基础、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现代激励理论等。分析以公平理论为研究视角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构建基于公平理论的高校教师薪酬制度设计基本框架。第五部分,以维护公平为重点,基于价值公平、外部公平、内部公平和个体公平,对高校教师外在薪酬制度进行合理化设计——包括薪酬体制的决择、薪酬水平的决策、薪酬标准的确定和结构选择以及理性看待绩效工资的实施。第六部分,以增强激励为重点,基于组织公平的程序公平、群体公平和互动公平,对高校教师内在薪酬制度进行合理化设计——包括职称晋升与发展机会、学术声誉与社会地位、营造公平的高校校同文化氛围,提升高校教师的幸福感。第七部分,结论与展望。对论文进行回顾和总结,得出高校教师薪酬管理的启示和提出了建议,并分析论文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二、重庆电信调资具体方案出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庆电信调资具体方案出台(论文提纲范文)

(1)万物智联背景下D公司物联网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智慧地球的提出加速物联网的发展
        1.1.2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助推物联网发展
        1.1.3 万物智联对物联网行业的发展影响
        1.1.4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物联网行业发展现状
        1.2.2 国内物联网行业发展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本文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基础
    2.1 相关概念阐述
        2.1.1 万物智联
        2.1.2 细分行业
        2.1.3 横向扩展
        2.1.4 纵向升级
    2.2 理论综述
        2.2.1 行业生命周期理论
        2.2.2 市场定位理论
        2.2.3 市场营销4P理论
        2.2.4 战略管理过程
        2.2.5 战略管理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D公司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分析
        3.1.2 社会环境分析
        3.1.3 法律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1.5 经济环境分析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总体行业环境分析
        3.2.2 细分行业环境分析
        3.2.3 应用场景环境分析
    3.3 竞争环境分析
        3.3.1 竞争对手概况
        3.3.2 市场份额分析
        3.3.3 核心产品分析
        3.3.4 发展策略分析
    3.4 D公司业务发展分析
        3.4.1 生命周期分析
        3.4.2 使用行为分析
        3.4.3 业务风险分析
        3.4.4 服务感知分析
    3.5 D公司物联网业务内部资源分析
        3.5.1 组织架构资源分析
        3.5.2 研究资源分析
        3.5.3 网络资源分析
        3.5.4 人力资源分析
    3.6 D公司物联网业务内部能力分析
        3.6.1 资金能力分析
        3.6.2 组织效能分析
        3.6.3 研发能力分析
        3.6.4 营销能力分析
        3.6.5 品牌影响力分析
        3.6.6 核心竞争力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公司物联网业务发展SWOT分析
    4.1 D公司的优势
        4.1.1 增长速度快且业务规模达全球第二
        4.1.2 网络资源优势满足个性化业务需求
        4.1.3 品牌影响力助力业务快速发展
    4.2 D公司的劣势
        4.2.1 存量客户带来的业务风险较大
        4.2.2 业务拓展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4.2.3 3 缺乏向产业链上下游延申的整体优势
        4.2.4 D公司定位导致了内外部协同效率的低下
    4.3 D公司的机会
        4.3.1 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
        4.3.2 相关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与相互融合
        4.3.3 可供发掘的市场业务增长潜力巨大
    4.4 D公司面临的威胁
        4.4.1 定位与业务快速发展的要求仍有差距
        4.4.2 市场份额尚未突破生死线
        4.4.3 部分行业用户价值低下
    4.5 D公司战略分析
        4.5.1 SO战略
        4.5.2 WO战略
        4.5.3 ST战略
        4.5.4 WT战略
    4.6 SWOT矩阵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D公司物联网业务发展战略选择
    5.1 D公司战略决策
    5.2 D公司战略选择
        5.2.1 QSPM矩阵建模
        5.2.2 QSPM分析结论
        5.2.3 D公司战略决策建议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D公司物联网业务发展策略优化建议
    6.1 D公司战略目标
    6.2 D公司战略实施
        6.2.1 重构适用于物联网战略业务的组织架构战略
        6.2.2 打造面向产业链上下游开放平台的研发战略
        6.2.3 构建合作共赢的物联网闭环生态体系运营战略
        6.2.4 加强横向领域广度和纵向领域深度的拓展战略
    6.3 D公司业务发展策略
        6.3.1 产品研发策略
        6.3.2 市场细分策略
        6.3.3 营销渠道策略
        6.3.4 市场促销策略
        6.3.5 服务提升策略
    6.4 D公司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6.4.1 企业文化建设是实施发展战略的灵魂所在
        6.4.2 人力资源建设是事实发展战略的根本保障
        6.4.3 借助集团的力量强化资本和金融的支持力度
        6.4.4 鼓励积极探索业务创新发展模式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发展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灌南县基层公务员工资福利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2 基层公务员工资福利政策的演进
    2.1 基层公务员工资福利政策的概念
    2.2 基层公务员工资福利政策的发展进程
    2.3 基层公务员工资福利政策研究的理论基础
3 灌南县基层公务员工资福利政策执行现状
    3.1 灌南县公务员基本情况介绍
    3.2 灌南县工资福利政策执行情况
    3.3 灌南县工资福利政策执行效果调查研究
4 灌南县基层公务员工资福利政策执行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存在问题
    4.2 问题原因分析
5 基层公务员工资福利政策国内外经验及启示
    5.1 国内政策经验及启示
    5.2 国外政策经验及启示
6 进一步完善灌南县基层公务员工资福利政策执行的建议
    6.1 政策调整匹配实际需求
    6.2 建立科学合理分配模式
    6.3 发挥政策正向激励作用
    6.4 加快法治化建设进程
    6.5 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X公司垫资FTTH接入工程后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后评估研究发展概况
        1.2.2 国内后评估研究发展概况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项目后评估理论基础
    2.1 项目后评估概念
        2.1.1 项目周期和项目后评估
        2.1.2 项目后评估的定义
    2.2 项目后评估流程
    2.3 项目后评估的主要方法
        2.3.1 层次分析法
        2.3.2 逻辑框架法
        2.3.3 成功度法
        2.3.4 对比分析法
第三章 X公司垫资FTTH接入工程概况
    3.1 垫资工程
        3.1.1 垫资承包定义
        3.1.2 X公司垫资工程项目特点
    3.2 X公司垫资FTTH接入工程概况
        3.2.1 工程背景
        3.2.2 工程概况
第四章 X公司垫资FTTH工程项目后评估体系构建
    4.1 X公司垫资工程项目后评估内容及依据
        4.1.1 X公司垫资工程项目后评估内容
        4.1.2 X公司垫资工程项目后评估依据
    4.2 X公司垫资工程项目后评估指标体系
        4.2.1 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4.2.2 体系设计采用的方法
        4.2.3 确定评估指标
        4.2.4 后评估指标体系权重
        4.2.5 指标评分规则
        4.2.6 各项后评估指标与指标解释
        4.2.7 后评估评价结果标准
第五章 垫资FTTH接入工程后评估分析
    5.1 项目目标评价
        5.1.1 项目建设目标偏离度评价
        5.1.2 风险预测偏离度
        5.1.3 项目投资偏离度评价
        5.1.4 项目进度偏离度评价
    5.2 项目过程评价
        5.2.1 项目决策阶段
        5.2.2 项目建设实施阶段
        5.2.3 项目运营阶段
        5.2.4 项目管理工作
    5.3 项目效益评价
    5.4 项目影响评价
        5.4.1 对内部业务发展的影响
        5.4.2 对企业外部竞争力的影响
    5.5 项目可持续评价
第六章 后评估结论及建议
    6.1 后评估评价结论
    6.2 短柄指标分析
    6.3 相关建议与对策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专家组调査问卷
附录2 调查问卷样本
    1.专家样本实例
    2.专家样本统计
致谢

(4)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以S省“转型试点”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意义
        一、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的关键
        三、现实需要与问题聚焦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已有研究的不足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
        二、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
        三、教师队伍建设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背景和依据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一、高等教育功能向应用型拓展的国际趋势
        二、我国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特点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和政策依据
        一、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三、管理学激励理论
        四、研究的政策依据
第三章 S省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第一节 S省转型试点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调查研究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和使用
        二、转型试点高校探索应用型发展道路基本情况
        三、转型试点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整体扫描
        四、转型试点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
    第二节 A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个案研究
        一、研究方法、思路和案例选择
        二、A学院探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举措与困惑
        三、A学院三个专业(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第四章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双师”内涵各不相同,缺乏统一认定标准
        二、“双师型”教师数量少,学历和结构不合理
        三、“双师型”教师实践经验缺乏,应用能力不足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措施缺乏,保障条件有限
    第二节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主观认识不到位
        二、院校研究开展不够
        三、增量补充渠道不畅通
        四、能力提升激励机制不健全
        五、硬件条件保障不得力
        六、推进发展的合力未形成
第五章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合格标准的指标构建
    第一节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合格标准要素的获取
        一、文献回顾法初步筛选合格标准要素
        二、行为事件访谈法再次筛选合格标准要素
        三、问卷法最终筛选合格标准要素
    第二节 合格标准指标因子的提取
        一、因子的适应性检验
        二、因子提取
        三、因子旋转
    第三节 合格标准指标的确定
        一、合格标准要素命名及解释
        二、合格标准指标及内涵
    第四节 信度和效度分析
        一、信度分析
        二、效度分析
第六章 加强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第一节 政府主管部门进一步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一、制定“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引导高校规范认定
        二、改革编制管理办法,赋予高校更大的自主权
        三、制定“双师型”激励政策,引导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四、引导企业履行责任,强化校企合作意识
    第二节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教师队伍管理体系
        一、加强计划管理,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二、完善“双师型”职称评审办法,强化实践能力导向
        三、加大“双师”培训工作力度,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
        四、拓宽渠道,做好“双师型”教师招聘工作
        五、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发挥激励导向作用
        六、加强实践基础设施建设,为“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条件
        七、大力开展院校研究,建立完善教师发展工作机构
    第三节 教师个体努力提升自身“双师”能力和素养
        一、秉持以提升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专业发展观
        二、增强“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
        三、大力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
        四、积极投身实践教学,推进“产学研”协调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刑事案件事实认定过程研究 ——基于法官审判实践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述评
        1.1.1 案件事实认定理论
        1.1.2 案件事实认定方法
        1.1.3 案件事实认定研究的成果
        1.1.4 文献述评:边缘化的事实认定
    1.2 研究内容与意义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2.2 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1.3 研究进路:研究方法与创新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第2章 案件事实认定过程之机理因素
    2.1 案件事实与案件事实认定
        2.1.1 案件事实的定义
        2.1.2 案件事实的性质
        2.1.3 案件事实认定的内涵与外延
    2.2 案件事实认定的影响因素
        2.2.1 诉讼模式与程序因素
        2.2.2 证据制度因素
        2.2.3 认定主体因素
        2.2.4 客观条件因素
    2.3 案件事实认定要素与过程界定
        2.3.1 认定的要素
        2.3.2 认定的过程
第3章 争议与差异事实的异议确定过程
    3.1 异议确定的理论依据
        3.1.1 异议确定与“争点”理论的关系
        3.1.2 异议确定之原理
        3.1.3 异议的种类及形成原因
    3.2 异议确定之价值
        3.2.1 可以引导诉辩确保事实认定的合理性
        3.2.2 可以明确审理重点确保裁判的公正性
        3.2.3 可以发挥程序功能确保程序的正当性
    3.3 确定争议事实
        3.3.1 争议事实的内容——必须具有现实合理性
        3.3.2 争议事实的来源——必须依法定程序提出
        3.3.3 争议事实的固定——必须由法官归纳整合
    3.4 发现差异事实
        3.4.1 指控事实与辩解事实的差异
        3.4.2 证据与证据间的差异
        3.4.3 证据与事实间的差异
第4章 证据裁判的对应分析过程
    4.1 为什么要对应分析
        4.1.1 对应分析是指引裁判的坐标
        4.1.2 对应分析是证据裁判的体现
        4.1.3 对应分析是证明标准的检验
    4.2 对应分析的基本要求
        4.2.1 客观要求——证据的相关性
        4.2.2 外在要求——证据的充分性
        4.2.3 内在要求——证据的体系性
    4.3 对应分析的实践样本
        4.3.1 从事实到证据的分析——从整体到个体
        4.3.2 从证据到事实的分析——从个体到整体
        4.3.3 事实证据的综合分析——从整体到整体
第5章 排除合理怀疑的质疑检验过程
    5.1 质疑——事实认定的批判性检验
        5.1.1 质疑是批判性思维
        5.1.2 质疑是排除合理怀疑
        5.1.3 质疑是反思中论证
    5.2 设疑——发现事实中的疑点
        5.2.1 设疑的方法
        5.2.2 设疑的对象
    5.3 排疑——排除案件事实中的疑点
        5.3.1 分解疑点
        5.3.2 正向排疑
        5.3.3 反向排疑
第6章 证据与事实的外化固定过程
    6.1 外化的前提
        6.1.1 认证化的证据
        6.1.2 程序化的结果
    6.2 外化的方法
        6.2.1 概括方法
        6.2.2 叙事方法
    6.3 外化的载体
        6.3.1 内部载体——审理报告
        6.3.2 外部载体——裁判文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共生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用户电子书需求上涨
        1.1.2 图书馆电子书经费投入增长
        1.1.3 电子书市场面临挑战
        1.1.4 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矛盾凸显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图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电子书馆藏建设概念术语厘清
    2.2 国内外图书馆数字资源馆藏发展政策研究现状
    2.3 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现状
        2.3.1 国外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进展
        2.3.2 国内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进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调查分析
    3.1 中美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现状调查
        3.1.1 高校馆电子书商数量统计
        3.1.2 电子书数据库检索情况
        3.1.3 电子书商统计情况
    3.2 国内外电子书许可协议条款调查与评价
        3.2.1 图书馆电子书许可协议模板条款调查
        3.2.2 国外电子书商许可协议调查与评价
        3.2.3 国内电子书商许可协议调查与评价
    3.3 国内外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调查与评价
        3.3.1 政策网上公布情况
        3.3.2 政策覆盖范围情况
        3.3.3 政策修订情况
        3.3.4 政策条款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的构建
    4.1 共生理论
        4.1.1 共生理论的内涵
        4.1.2 信息人共生的概念、条件与模式
        4.1.3 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及构成要素
        4.1.4 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构成条件
        4.1.5 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形成与进化
        4.1.6 共生理论在电子书馆藏建设及其政策中的应用
    4.2 其他相关理论研究
        4.2.1 需求理论
        4.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4.2.3 数字资源建设理论
    4.3 政策构建思路
        4.3.1 政策构建流程
        4.3.2 现有共生系统问题分析
        4.3.3 政策宏观层次的问题
        4.3.4 政策微观层次的问题
        4.3.5 政策构建原则
    4.4 政策备选方案的条款构建
        4.4.1 政策目标确立
        4.4.2 限制性政策备选方案的条款设置
        4.4.3 共生视角政策备选方案的条款设置
        4.4.4 限制性政策备选方案与共生视角下政策备选方案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的接受度调查
    5.1 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
    5.2 调查问卷的设计
    5.3 预调查
        5.3.1 样本描述
        5.3.2 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5.3.3 正式调查问卷形成
    5.4 正式调查的实施
        5.4.1 问卷发放与数据采集
        5.4.2 调查数据的检验
    5.5 正式调查数据的分析
        5.5.1 样本属性分析
        5.5.2 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框架接受度调查
        5.5.3 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条款接受度调查
        5.5.4 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揭示的认知调查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共生视角下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方案的确立
    6.1 政策方案抉择
        6.1.1 “政策概括”条款抉择
        6.1.2 “采购标准”条款抉择
        6.1.3 “用户资格规定”条款抉择
        6.1.4 “版权限制”条款抉择
        6.1.5 “电子书商义务”条款抉择
        6.1.6 “图书馆义务”条款抉择
        6.1.7 “用户义务”条款抉择
        6.1.8 “三方共同义务”条款抉择
        6.1.9 “电子书访问”条款抉择
        6.1.10 “电子书保存”条款抉择
        6.1.11 “电子书整合”条款抉择
        6.1.12 “评价与剔除”条款抉择
        6.1.13 “合作馆藏”条款抉择
        6.1.14 “政策修订”条款抉择
    6.2 共生视角下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条款
    6.3 相关意见与建议
        6.3.1 宏观层面的意见与建议
        6.3.2 微观层面的意见与建议
    6.4 政策执行的可行性分析
        6.4.1 政策的功能
        6.4.2 政策执行的过程
        6.4.3 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主要贡献与结论
        7.1.2 研究的创新点
    7.2 研究局限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H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量提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特色
第2章 H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现状
    2.1 财政收入相关的概念界定
        2.1.1 财政收入不同口径
        2.1.2 财政收入结构
    2.2 H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规模
        2.2.1 H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发展趋势
        2.2.2 H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横向比较
        2.2.3 H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GDP相关关系
        2.2.4 H市各区县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情况
    2.3 H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结构
        2.3.1 税收收入
        2.3.2 非税收入
        2.3.3 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比重分析
    2.4 H市三次产业的收入贡献
        2.4.1 第一产业贡献
        2.4.2 第二产业贡献
        2.4.3 第三产业贡献
        2.4.4 行业分布情况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H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较小
        3.1.1 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较低
        3.1.2 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支不均衡
        3.1.3 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在全国同类城市中排名靠后
        3.1.4 县级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全市的贡献度明显偏低
    3.2 税收收入占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较低
        3.2.1 主体税种占比偏低
        3.2.2 房产土地相关税种占比较高
        3.2.3 重点税源企业带动作用有限
    3.3 非税收入缺乏长期增长的稳定性
        3.3.1 对资产处置性等收入依赖度较大
        3.3.2 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取消
        3.3.3 罚没收入的不确定性
    3.4 产业税收结构问题突出
        3.4.1 第一产业税收贡献低
        3.4.2 第二产业税收支撑作用不足
        3.4.3 第三产业税收对房地产过度依赖
        3.4.4 产业项目建设不科学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H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质量的影响因素
    4.1 经济水平
        4.1.1 经济发展宏观趋势
        4.1.2 经济总量
        4.1.3 实体经济水平
        4.1.4 县域经济规模
    4.2 现行财政体制
        4.2.1 中央、省对H市财政体制
        4.2.2 H市对区财政体制
        4.2.3 H市对县(市)财政体制
    4.3 财政收入政策
        4.3.1 中央税收收入分享改革政策
        4.3.2 结构性减税政策
        4.3.3 结构性降费政策
    4.4 产业结构
        4.4.1 优化升级
        4.4.2 关联因素
        4.4.3 H市产业结构特点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H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量提质策略
    5.1 加强区域经济发展
        5.1.1 加快动能转换激发经济活力
        5.1.2 加强项目建设扩大经济规模
        5.1.3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新引擎
        5.1.4 统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5.2 建立健全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机制
        5.2.1 调整税收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地方财权
        5.2.2 培育龙头企业提高税源核心竞争力
        5.2.3 依法强化税收征管质效
    5.3 加强和规范非税收入管理
        5.3.1 完善非税收入管理体制
        5.3.2 提高非税收入的法制化管理程度
        5.3.3 落实降费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5.4 调整产业布局优化税源结构
        5.4.1 从区域优势入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5.4.2 加强新型工业建设优化工业经济结构
        5.4.3 推进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服务业提档升级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1.3 选题的目的与重要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1.2.1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1.2.2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基本框架与主要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基本框架
        1.3.3 主要方法
    1.4 数据来源与说明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村信息化建设研究基本理论分析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信息与信息化
        2.1.2 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
    2.2 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具体要求
        2.2.1 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2.2.2 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2.2.3 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
        2.2.4 促进农村可持续性发展
    2.3 农村信息化建设研究的理论支撑
        2.3.1 信息社会理论
        2.3.2 信息资源理论
        2.3.3 信息传播理论
        2.3.4 信息管理理论
第三章 农村信息化建设主要问题筛选判定
    3.1 农村信息化建设主要问题的筛选与判定方法
        3.1.1 农村信息化建设主要问题的筛选与判定思路
        3.1.2 主成分分析法的数学模型
        3.1.3 主成分分析法的计算步骤
    3.2 影响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成分分析
        3.2.1 数据来源与变量设置
        3.2.2 实证分析过程
    3.3 农村信息化建设主要问题的确定
        3.3.1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农村信息化建设主要问题
        3.3.2 基于逻辑推理分析的农村信息化建设主要问题
第四章 农村信息化建设主体作用问题研究
    4.1 农村信息化建设主体的基本构成
    4.2 农村信息化建设主体的作用分析
        4.2.1 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各级政府的作用
        4.2.2 农村信息化建设中事业单位的作用
        4.2.3 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相关企业的作用
        4.2.4 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合作组织的作用
        4.2.5 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农民个人的作用
    4.3 农村信息化建设主体作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3.1 政府部门主导作用不强
        4.3.2 事业单位作用发挥有限
        4.3.3 相关企业潜力有待挖掘
        4.3.4 合作组织建设服务缺位
        4.3.5 农民信息化应用程度低
    4.4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主体作用的对策
        4.4.1 强化政府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4.4.2 大力推动事业单位服务于农村信息化建设
        4.4.3 企业积极参与和主动布局农村信息化建设
        4.4.4 农民合作组织要积极融入农村信息化进程
        4.4.5 明确农民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第五章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研究
    5.1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情况
        5.1.1 农村信息传输网络通道建设成效显着
        5.1.2 农村信息化终端设施拥有量增长迅猛
        5.1.3 农村信息化基层服务场所逐步完善
    5.2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5.2.1 对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认识不到位
        5.2.2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整体建设水平不高
        5.2.3 “三网融合”实施难度大
        5.2.4 适农信息化终端设备不足
    5.3 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5.3.1 要提高对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充分认识
        5.3.2 以“三网融合”统筹城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5.3.3 建立健全多元化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机制
        5.3.4 促进适农信息化终端设备的研发及其普及推广
第六章 农村信息化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研究
    6.1 农村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基本情况
        6.1.1 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稳步推进
        6.1.2 农村信息资源数量日渐丰富
        6.1.3 农村信息采集渠道逐步完善
        6.1.4 涉农信息数据库逐渐成体系
        6.1.5 涉农信息网站建设健康发展
    6.2 农村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6.2.1 农村信息资源分布不均衡且共享程度低
        6.2.2 农村信息资源供给不足与供求失衡并存
        6.2.3 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整体水平比较低
    6.3 加强农村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对策
        6.3.1 加强农村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6.3.2 加强农村信息资源建设力度
        6.3.3 多途径提高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第七章 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7.1 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7.1.1 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不断壮大
        7.1.2 队伍建设日趋制度化和规范化
        7.1.3 信息化服务队伍培训逐步推进
    7.2 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7.2.1 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建设规划缺失
        7.2.2 从事农村信息服务的人才数量不足
        7.2.3 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结构很不合理
        7.2.4 农村信息服务队伍工作积极性不高
        7.2.5 农村信息服务队伍管理培训水平低
    7.3 加强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建设的对策
        7.3.1 加强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建设规划管理
        7.3.2 逐步有序推进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建设
        7.3.3 多措并举加强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培训
        7.3.4 建立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建设长效机制
第八章 农村信息化建设运行效率问题研究
    8.1 农村信息化建设运行效率问题概述
        8.1.1 效率的概念界定
        8.1.2 农村信息化建设运行效率评价
        8.1.3 农村信息化建设运行效率评价目标
    8.2 DEA-Tobit理论模型及其基本原理
        8.2.1 DEA方法
        8.2.2 Tobit模型
        8.2.3 DEA-Tobit 两步法
    8.3 农村信息化建设运行效率问题实证研究
        8.3.1 农村信息化建设运行效率实证分析
        8.3.2 农村信息化建设运行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8.3.3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九章 基本结论与研究展望
    9.1 基本结论
        9.1.1 农村信息化建设需要多主体共同参与协力促进
        9.1.2 扎实的基础设施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物质支撑
        9.1.3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农村信息化建设活的灵魂
        9.1.4 队伍建设是农村信息化建设持续化推进的关键
        9.1.5 紧抓效率以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多快好省发展
    9.2 研究展望
        9.2.1 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方法创新
        9.2.2 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视角突破
        9.2.3 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的精细化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9)重庆广电集团在三网融合中的竞争优势、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和研究现状
        1.2.1 国外三网融合发展和研究现状
        1.2.2 国内三网融合发展和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本文研究的目的
        1.3.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重庆广电集团和重庆电信在三网融合中的发展现状
    2.1 三网融合的定义与三网合一的区别
    2.2 重庆广播电视集团三网融合的发展现状
    2.3 重庆电信三网融合发展现状
3 重庆广电集团在三网融合中的竞争优势
    3.1 引言
    3.2 电视媒体依然是主流媒体
    3.3 有线电视带宽优势,高清电视是王牌
    3.4 数字无线广播网 CMMB 是广电三网融合的技术高地
    3.5 下一代三网融合 NGB 广电网是未来核心竞争力
    3.6 “不对称监管”下的政策优势
    3.7 广电系统的综合信息视讯优势
        3.7.1 本地信息视讯是广电系统在三网融合业务层面的核心策略
        3.7.2 广电系统具有最安全的播出保证
4 重庆广电集团在三网融合中遇到的问题与方案
    4.1 4级办台,区县有线网络资源整合的问题
        4.1.1 关于相对强势市方的整合问题
        4.1.2 关于“整合模式”的问题
        4.1.3 关于资产评估的问题
        4.1.4 关于“劳动人事及用工关系”的问题
        4.1.5 关于“相关政策扶持”的问题
        4.1.6 关于区县广播电视台“自办频道”的传播渠道问题
    4.2 有线数字化平移进程缓慢的问题
    4.3 三网融合运营业务的问题
        4.3.1 引言
        4.3.2 销售和售后服务的意识缺乏
        4.3.3 明确数字产品业务的整体布局
        4.3.4 广电业务宽带发展艰难
        4.3.5 重庆广电集团逐步建立“城市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4.3.6 通过数字无线网络“天地合一”的综合信息视讯网络
        4.3.7 进一步推进农村信息化构建符合重庆特色的文化资源共享平台
    4.4 共利合作,互利发展的问题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10)基于公平理论的高校教师薪酬制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一) 收入分配制度的公平诉求
        (二) 高校薪酬改革的实践诉求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关于高校教师薪酬制度国外研究现状
        (二) 关于高校教师薪酬制度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设计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五、研究创新
第一章 公平诉求:高校教师薪酬制度历史考察与现实审视
    一、从历史看:高校教师薪酬制度的历史考察
        (一) 薪酬及薪酬制度蕴含
        (二) 我国高校教师薪酬制度的历史沿革
    二、从横向看:高校教师薪酬制度的国际比较
        (一) 发达国家或地区高校教师薪酬制度现状
        (二) 不同国家或地区高校教师薪酬制度比较分析
    三、从现实看:高校教师薪酬制度的现实审视
        (一) "吃大锅饭":平均主义及成因分析
        (二) "差别悬殊":收入差距不合理及成因分析
第二章 公平追问:高校教师薪酬制度设计的影响要素
    一、主体要素:高校教师
        (一) 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知本性
        (二) 高校教师的身份特点:多重性
        (三) 高校教师的学术劳动力市场
    二、客体要素:工作内容
        (一) 高校教师的职业任务:人才培养
        (二) 高校教师声誉修炼:学术科研
        (三) 高校教师的重要使命:服务社会
    三、中介要素:薪酬满意度
        (一) 公平是薪酬满意度的核心
        (二) 理论筛选高校教师薪酬满意度影响要素
        (三) 实践确认高校教师薪酬满意度影响要素
第三章 公平反思:高校教师薪酬制度设计的理论及框架
    一、高校教师薪酬制度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 高校教师学术职业的哲学基础
        (二)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三) 现代激励理论及启示
    二、基于公平理论的高校教师薪酬制度设计基本框架
        (一) 公平理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二) 高校教师薪酬制度设计的基本框架
第四章 公平维护:高校教师外在薪酬制度设计
    一、基于价值公平的高校教师薪酬体制
        (一) 价值公平与薪酬体制选择
        (二) 高校教师薪酬模式(体系)设计
    二、基于外部公平的高校教师薪酬水平
        (一) 高校教师薪酬水平决策的影响因素
        (二) 高校教师薪酬水平决策与薪酬竞争策略
    三、基于内部公平的高校教师薪酬结构
        (一) 高校教师薪酬标准的确定与结构选择
        (二) 高校教师薪酬等级变动范围与公平差别阈
    四、基于个体公平的高校教师绩效工资
        (一) 绩效工资与个体公平
        (二) 理性对待高校教师绩效工资的实施
第五章 公平激励:高校教师内在薪酬制度设计
    一、基于程序公平的高校教师职称晋升
        (一) 发展之路:高校教师职称晋升
        (二) 高校教师职称晋升的影响因素
        (三) 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制度探索
    二、基于群体公平的高校教师学术声誉
        (一) 地位生成:高校教师学术声誉
        (二) 高校教师学术声誉等级及共同意义系统
        (三) 高校教师学术声誉机制探索
    三、基于互动公平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
        (一) 精神家园:高校文化建设
        (二) 营造公平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
        (三) 生存、生活、生命:高校教师幸福感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高校教师薪酬管理启示与建议
        (一) 立足公平,提高高校教师薪酬满意度
        (二) 结合高校实际,建立健全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
        (三) 引导教师正视高校的薪酬水平
    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样本的选择
        (二) 影响要素的选择
    四、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四、重庆电信调资具体方案出台(论文参考文献)

  • [1]万物智联背景下D公司物联网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封波.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2]灌南县基层公务员工资福利政策研究[D]. 付金凤.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3]X公司垫资FTTH接入工程后评估研究[D]. 郭芬.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3)
  • [4]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以S省“转型试点”高校为例[D]. 谢军.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5]刑事案件事实认定过程研究 ——基于法官审判实践视角[D]. 李世锋. 湘潭大学, 2019(12)
  • [6]共生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D]. 胡曦玮.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7]H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量提质策略研究[D]. 谭乔.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5)
  • [8]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D]. 胡扬名.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7)
  • [9]重庆广电集团在三网融合中的竞争优势、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李想. 重庆大学, 2012(03)
  • [10]基于公平理论的高校教师薪酬制度设计研究[D]. 宋延军. 西南大学, 2011(06)

标签:;  ;  ;  ;  

重庆电信关于资金配置的具体方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