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分离法和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在腺病毒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磁分离法和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在腺病毒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一、磁分离法和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在腺病毒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改丽,呼延含蓉,程荣华,郭衍冰,郝良玉,刘沂霖,李昱洁,姚新华[1](2022)在《犬瘟热病毒检测方法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犬瘟热(CD)是由犬瘟热病毒(CDV)引起犬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的流行严重危害犬及毛皮动物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且对濒危物种保护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准确、快速检测CDV感染是有效防控疫病传播的关键技术手段。论文介绍了CDV基因组结构、犬瘟热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症状,综合论述了CDV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包括病毒分离鉴定、电镜观察、琼脂扩散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聚合酶链反应、环介导等温核酸扩增技术和重组酶聚合酶等温扩增技术等,并对不同检测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比较,以期为有效诊断和防控CDV感染提供技术参考。

黄佩琪[2](2021)在《儿童腺病毒7型肺炎后闭塞性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特征与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儿童腺病毒7型肺炎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BO)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儿童腺病毒7型肺炎后发展为BO的高危因素。为其临床诊治提供依据。以期做到早期干预,合理调整诊疗方案,缓解BO的严重程度及改善BO患儿远期生活质量。方法:收集2018年10月-2020年10月于武汉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184例腺病毒7型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发展成BO,将腺病毒7型肺炎患儿分为BO组与非BO组,其中BO组84例,非BO组88例。采用SPSS 22.0软件分析儿童腺病毒7型肺炎后BO急性肺炎期的临床特点及发展为BO的危险因素。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184例腺病毒7型肺炎患儿,其中12例(6.52%)住院期间死亡或放弃治疗后出院,84例(45.65%)发展为BO。2.BO组与非BO组患儿一般情况比较:BO组患儿平均年龄明显低于非BO组患儿[1.5(1.1,2.15)岁比2.2(1.35,3.25)岁](P<0.05)。BO组患儿中有早产史[20例(23.8%)比8例(9.1%)]、喘息史[41例(48.8%)比24例(27.3%)]、合并基础疾病(如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气管软化症、先天性心脏病等)[26例(31.0%)比6例(6.8%)]的患儿均明显多于非BO组(P<0.05)。3.BO组与非BO组患儿临床表现比较:BO组热程明显高于非BO组[12(10,17)d比9(7.5,12)d](P<0.05)。BO组患儿发生喘息[46例(54.8%)比21例(23.9%)]、气促[51例(60.7%)比28例(31.8%)]、低氧血症[66例(78.6%)比33例(37.5%)]的比例明显高于非BO组(P<0.05)。BO组患儿合并侵袭性肺真菌病[30例(35.7%)比4例(4.5%)]、发展为重症肺炎[74例(88.1%)比55例(62.5%)]、进入ICU治疗[40例(47.6%)比13例(14.8%)],予呼吸机支持[18例(21.4%)比2例(2.3%)]的比例明显多于非BO组(P<0.05)。BO组患儿住院天数为12(9,15)d,非BO组为9(7,13)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BO组与非BO组患儿实验室结果比较:BO组患儿Hb为97.65±14.72g/L,非BO组为101.91±13.05g/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O组患儿PCT明显高于非BO组[2.28(0.84,4.5)比1.53(0.44,3.04)](P<0.05)。BO组患儿CD4/CD8明显低于非BO组[1.25(1.05,1.64)比1.57(1.15,2.22)](P<0.05)。5.172例HAdV-7肺炎患儿侵袭性肺真菌病的病原菌分布情况:本研究纳入的172例HAdV-7肺炎患儿中,诊断为侵袭性肺真菌病的患儿一共34例,共检出22株病原体。其中,曲霉菌检出最多(12/22,54.55%)。6.BO组与非BO组患儿影像学检查结果比较:BO组患儿在急性肺炎期肺部受累>3叶的患儿明显多于非BO组[56例(66.67%)比35例(39.77%)](P<0.05)。BO组支气管扩张患儿13例(15.5%),非BO组1例(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 0.581,95%CI 0.373-0.907)、热程(OR1.135,95%CI 1.040-1.240)、合并基础疾病(OR 4.243,95%CI 1.318-13.666)、CD4/CD8(OR 0.441 95%CI 0.220-0.884)、合并低氧血症(OR 3.872 95%CI 1.698-8.828)、喘息(OR 2.347 95%CI 1.035-5.324)为HAdV-7肺炎后BO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腺病毒7型肺炎患儿年龄越小,合并基础疾病,急性肺炎期热程越长、CD4/CD8越低、合并低氧血症、合并喘息者更容易合并BO。

田逸尘[3](2021)在《OmpA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在大肠杆菌分子诊断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分子诊断技术在目前临床微生物检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对目标微生物DNA的体外扩增来实现对微生物的检测。不过由于临床样品中基质较为复杂,细菌丰度较低,直接使用其作为分子诊断的模板可能会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的情况。因此我们需要一种可以集分离、纯化、富集为一体的样品前处理方法来对临床样品进行处理,使处理后样品中的目标微生物纯度和丰度变高,方便后续分子诊断的检测工作。免疫磁分离技术(Immuno-Magnetic Separation,IMS)是近期新兴的一种样品前处理方法,基于免疫学分离原理,将目标微生物的抗体偶联在磁珠上形成免疫磁珠(Immonumagnetic Beads,IB),通过磁性分离可以在复杂基质中有效的通过抗原-抗体结合的机制来分离、纯化和富集目标微生物。外膜蛋白A(Outer membrane protein A,OmpA)作为一种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表面广泛存在的蛋白,将其抗体偶联到磁珠上形成IB-OmpA理论上可用于靶向识别E.coli。本研究将利用IMS技术联合分子诊断技术来建立对E.coli分子诊断样品前处理方法的应用。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一、OmpA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纯化:根据在NCBI上查询到的E.coli OmpA蛋白的核酸序列,使用Primer 5软件设计嵌套PCR引物。通过PCR扩增得到OmpA基因后,构建表达载体p ET-32a-OmpA。使用IPTG诱导OmpA蛋白的表达,SDS-PAGE结果显示重组蛋白在包涵体中表达。使用8 M尿素处理包涵体蛋白,并使用亲和层析进行纯化,得到纯化的重组OmpA蛋白。二、anti-OmpA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将纯化得到的OmpA重组蛋白作为抗原,与弗氏佐剂混匀后免疫Balb/c小鼠,经过四次免疫之后,抽取血液分离血清。ELISA检测其效价为256000。以E.coli、肺炎克雷伯氏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作为抗原,评价anti-OmpA抗血清是否可用于捕获革兰氏阴性菌,结果显示anti-OmpA抗血清可检测受试的所有E.coli菌株,同时对其他受试的革兰氏阴性菌表现出一定的交叉反应,但是存在菌株的差异。三、IB-OmpA-PCR样品前处理方法的评价:将anti-OmpA多克隆抗体偶联到磁珠上(IB-OmpA),置于含有E.coli的液体样品中,通过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能力,IB-OmpA在样品中捕获E.coli。之后通过外界施加磁场将捕获物浓缩分离出来,并通过PCR技术对产物进行检验。结果表明,IB-OmpA-PCR可用于富集和检测E.coli,其检测灵敏度相较于未使用处理方法有了约100倍的提升。进一步验证显示该方法可以在各种复杂的液体基质中(血液、尿液、果汁等)实现E.coli的富集。本研究表达并纯化了OmpA重组蛋白,并用于制备anti-OmpA多克隆抗体,评价了其结合E.coli的可行性,最后联合使用IMS技术和PCR技术建立了IB-OmpA-PCR的E.coli分子诊断方法。IB-OmpA-PCR方法无需通过传统培养基培养分选微生物等方式即可快速有效的从液体基质中分离富集E.coli,在提高了检测灵敏度的同时降低了基质对检测的影响,为临床样品中E.coli的前处理方式提出了新的思路。

李雅[4](2021)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感染是一类严重危及人类生命的疾病,临床上半数以上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感染病因不能明确,治疗延误与不充分导致死亡率升高。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 NGS)可在短期内检测出病原体,缩短病程,减轻医疗负担。本研究旨在比较临床上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与传统检测方法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病原体检出结果的差异及对临床诊断治疗上的指导;通过本次研究,为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在临床运用上提供更多证据。方法:收集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102例拟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相关资料:一般信息(性别、年龄)、相关临床症状及体征(头痛、发热、呕吐、颈项强直、意识变化、神经系统缺损/刺激症状)、实验室数据(血常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γ-干扰素释放试验、真菌(1-3)-β-D葡聚糖定量G试验、脑脊液常规检查、脑脊液生化、脑脊液免疫球蛋白测定、脑脊液培养、脑脊液TB-DNA测定、脑脊液寄生虫抗体检测、脑脊液隐球菌检测、脑脊液抗TORCH抗体检测、脑脊液乙脑抗体检测)、二代基因测序结果、影像学资料、临床诊断改变以及疾病转归。以临床最终诊断为金标准,排除资料不齐、最终诊断为其他疾病、最终诊断不明者病例,最终纳入研究病例68例。统计学分析采用IBM SPSS 25.0软件,对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服从正态分布变量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率”来表示,组间的比较釆用配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认为这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认为这种有显着统计学差异。结果:(1)入组的68例感染患者中,男性CNS感染患者38例(55.88%),女性CNS感染患者30例(44.12%),年龄为42.71±15.86岁,其中男性42.92±15.48岁,女性42.43±16.60岁。(2)入组68例CNS感染患者中,58例患者为单纯感染,10例患者为混合感染,共计78例感染样本。其中病毒性CNS感染者25例、结核性CNS感染者23例、细菌性CNS感染者20例、真菌性CNS感染者5例、寄生虫性CNS感染者3例、立克次体CNS感染者2例。(3)在78例感染样本中,m NGS检测方法检出病原体阳性率为52.6%,传统检测方法检出病原体阳性率为26.9%,m NGS检测方法检出病原体阳性率较传统检测方法检出率高,两种检测方法检出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检测方法行一致性分析示两种检测方法在诊断上具有一致性(Kappa值=0.20),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病毒性CNS感染性疾病中,m NGS检出病原体灵敏度为40.0%,特异度为93.0%,阳性预测值为76.9%,阴性预测值为72.7%,与临床诊断相比具有一致性(Kappa值=0.367),结果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传统检测方法检出病原体灵敏度为12.0%,特异度为100.0%,阳性预测值为100.0%,阴性预测值为66.2%,与临床诊断相比具有一致性(Kappa值=0.147),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结核性CNS感染性疾病中,m NGS检出病原体灵敏度为65.2%,特异度为97.8%,阳性预测值为93.8%,阴性预测值为84.6%,与临床诊断相比具有一致性(Kappa值=0.681),结果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传统检测方法检出病原体灵敏度为39.1%,特异度为100.0%,阳性预测值为100.0%,阴性预测值为76.3%,与临床诊断相比具有一致性(Kappa值=0.460),结果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细菌性CNS感染性疾病中,m NGS检出病原体灵敏度为35.0%,特异度为89.6%,阳性预测值为58.3%,阴性预测值为76.8%,与临床诊断相比具有一致性(Kappa值=0.278),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检测方法检出病原体灵敏度为35.0%,特异度为100.0%,阳性预测值为100.0%,阴性预测值为78.7%,与临床诊断相比具有一致性(Kappa值=0.432),结果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真菌性CNS感染性疾病中,m NGS检出病原体灵敏度为100.0%,特异度为96.8%,阳性预测值为71.4%,阴性预测值为100.0%,与临床诊断相比具有一致性(Kappa值=0.818),结果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传统检测方法检出病原体灵敏度为40.0%,特异度为100.0%,阳性预测值为100.0%,阴性预测值为95.5%,与临床诊断相比具有一致性(Kappa值=0.553),结果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5)在25例病毒性CNS感染患者中,m NGS检测方法检出病原体阳性率为40.0%,传统检测方法检出病原体阳性率为12.0%,m NGS检测方法检出病原体较传统检测方法检出率高,检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在23例结核性CNS感染患者中,m NGS检测方法检出病原体阳性率为65.2%,传统检测方法检出病原体阳性率为39.1%,m NGS检测方法检出病原体较传统检测方法检出率高,检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14)。(7)在20例细菌性CNS感染患者中,m NGS检测方法检出病原体阳性率为35.0%,传统检测方法检出病原体阳性率为35.0%,m NGS检测方法检出病原体阳性率与传统检测方法检出阳性率相同,两种检测方法的检出无差异(p=1)。(8)在5例真菌性CNS感染患者中,m NGS检测方法检出病原体阳性率为100.0%,传统检测方法检出病原体阳性率为40.0%;3例寄生虫性CNS感染患者中,m NGS检测方法检出病原体阳性率为66.7%,传统检测方法检出病原体阳性率为0.0%;2例立克次体CNS感染患者中,m NGS检测方法检出病原体阳性率为100.0%,传统检测方法检出病原体阳性率为0.0%;在以上三种CNS感染患者中m NGS检测方法检出病原体阳性率较传统检测方法检出率高,由于样本量小,尚不能比较m NGS与传统检测方法在真菌性感染疾病中检出阳性率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本研究中,诊断为CNS感染的68例患者中,m NGS检测方法检出病原体阳性率较传统检测方法检出率高。(2)本研究中,在CNS感染病原体检出中,m NGS检测方法灵敏度较传统检测方法高,m NGS检测方法特异度较传统检测方法低,m NGS检测方法阳性预测值较传统检测方法低,m NGS检测方法阴性预测值较传统检测方法高。即m NGS在病原体检出中,能更灵敏的检出病原体,更好的排除其他感染,但其在高通量,高灵敏度的背景下,可能检出污染的背景的病原体,导致其特异度降低,阳性预测较传统检测方法低。(3)本研究中,在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统计分析中,能认为m NGS检测方法检出病原体阳性率较传统检测方法检出率高这一结论具有统计学意义。(4)本研究中,在结核性、细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统计分析中,尚不能认为m NGS检测方法检出病原体阳性率较传统检测方法检出率高这一结论具有统计学意义。(5)本研究中,在真菌、寄生虫、立克次体等临床少见、罕见、复杂病原体感染的诊断中,m NGS较传统方法检出阳性率高,对临床诊断及治疗调整具有现实意义,但仍需进一步增大样本量方可比较两种统计方法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李清[5](2021)在《基于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infection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ICNS)性疾病,它是由于各种病原体侵犯颅内实质、被膜、血管,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疾病,包括脑炎、脑膜炎、脑膜脑炎、脑脊髓炎和脑脓肿等,其致病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螺旋体、立克次体、寄生虫和朊蛋白。目前,传统的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手段主要包括涂片形态学鉴定、菌群培养、抗原抗体检测,和在PCR基础上的病原特异性核酸检测,但各种方法均有局限性,总体微生物检出阳性率偏低,分子学检测方式可提高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病原检出率,然而目前临床应用仍不广泛。作为新一代检测手段,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s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并不依赖传统的病原微生物培养,而是直接地对样本核酸序列进行高通量测序,接下来与数据库对比分析,依据对比过的核酸序列信息,进而判断该样本是否包含病原微生物,以及病原微生物的种类,mNGS能够迅速、客观地去识别样本中较多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无需特异性扩增。ICNS已经成为神经科危急重症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能否在短时间内明确感染致病微生物至关重要。本研究的目的:利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分析其和传统方法在病原微生物检出阳性率上的区别,并进一步分析临床资料特点。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系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收集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8年10月至2020年11月住院患者,入院时疑诊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166例患者的相关资料。详细地记录每一位患者的病史、体征、实验室及影像结果,根据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不同,将纳入病例分为脑脊液mNGS组和脑脊液传统组。(2)疑似ICNS的判断标准:ICNS的体征和(或)症状中包括至少一项:发热(>38℃)、头痛、恶心/呕吐、抽搐、脑膜刺激征、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意识改变;至少满足以下一条:a、CSF中白细胞数增多、蛋白升高、糖和氯化物降低,b、脑影像学检查显示病理感染改变。(3)研究方法:CSF除院内常规送检外,另收集2~3 ml患者的CSF,保证在离体30min内-80℃低温保存,其中取300μL CSF来提取核酸,然后用超声破碎成大小为200-300 bp的基因片段,并且需要除去测序接头序列、引物序列,过滤低质量值数据,然后进行环化扩增复制生成DNA纳米球(DNA nanoball,DNB),将DNB加载至芯片上,最后使用BGISEQ进行测序,排除人源序列的信息干扰后的数据再和专用的微生物大数据库进行比对。结果:1.166例疑似ICNS患者中,脑脊液mNGS组76例,男52例(68.4%),女24例(31.6%),发病年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46.50(29.25,61.00)岁;脑脊液传统组90例,男56例(62.2%),女34例(37.8%),发病年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49.00(31.50,62.00)岁。两组患者在性别(χ2=0.697,P=0.404)、发病年龄(Z=-0.509,P=0.611)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2.脑脊液mNGS组和脑脊液传统组在最终确诊ICNS患者人数(χ2=19.433,P=0.000)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脑脊液mNGS组患者在确诊感染人数多于脑脊液传统组。两组患者在体温(Z=-1.342,P=0.180)、发热(χ2=0.107,P=0.744)、头痛(χ2=0.814,P=0.367)、意识改变(χ2=0.271,P=0.603)、精神障碍(χ2=0.820,P=0.365)、认知障碍(χ2=0.795,P=0.373)、抽搐(χ2=2.402,P=0.121)、病情转归(χ2=1.769,P=0.184)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3.脑脊液mNGS组和脑脊液传统组在脑脊液白细胞(Z=-0.020,P=0.984)、脑脊液蛋白(Z=-1.133,P=0.257)、脑脊液糖与对照血清糖比值(t=-0.167,P=0.867)、血清白细胞(Z=-1.202,P=0.229)、中性粒细胞比值(t=-0.362,P=0.718)、铁蛋白(Z=-0.919,P=0.358)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4.脑脊液mNGS组中头颅影像学存在感染病变33例,43例未存在感性性病变;脑脊液传统组头颅影像学存在感染病变33例,56例未存在感性性病变,两者之间无显着差异(χ2=0.687,P=0.407)。5.在脑脊液mNGS组中,最终诊断为CNS感染的患者有30例,可疑CNS感染的患者有36例,非CNS感染的患者有10例;在脑脊液传统组中,最终诊断为CNS感染的患者有11例,可疑CNS感染的患者有71例,非CNS感染的患者有8例。在最终诊断为CNS感染的41例患者中,43.90%为病毒感染,21.95%为真菌感染,19.51%为分枝杆菌感染,9.76%为细菌感染,寄生虫和螺旋体感染比例均为2.44%。6.两种方法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一致性较差(Kappa=0.084<0.2),mNGS检出阳性率为43.9%,传统病原学方法检出阳性率为6.1%,两者结合总阳性率为45.5%,两种病原学检测方法存在显着差异(P=0.001<0.05)。mNGS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灵敏度为96.67%,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90.90%;传统病原学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灵敏度为13.33%,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27.78%。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检出阳性的29例患者中,检测出的致病微生物序列数与病情转归情况不存在相关性(P=0.793>0.05)。结论:1.脑脊液mNGS组在最终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人数上多于脑脊液传统组,其余一般临床资料、病史特点、实验室结果、头颅影像学特征上均无明显差异。2.所有患者只有不到1/4的患者明确病原微生物感染,仍有超过一半未明确,其中病毒感染占比最多,且全部为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所诊断,其次为真菌、分枝杆菌、细菌、螺旋体和寄生虫。3.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方法和传统病原学方法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一致性较差,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的诊断阳性率、灵敏度、阴性预测值更高。4.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对于病原微生物种属鉴定、罕见病原体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对于胞内菌诊断仍需进一步提高。

马巧妮,王萌,张海生,朱兴全[6](2021)在《环境中弓形虫卵囊富集及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弓形虫是一种广泛流行的人兽共患寄生原虫,可感染全球约三分之一的人群和绝大多数温血动物,是引起人兽共患原虫病的重要病原之一。弓形虫的终末宿主为猫科动物,其在弓形虫的流行和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猫科动物排泄的粪便中若含有感染性的弓形虫卵囊,这些卵囊便可在一定条件下分散到自然环境中并污染水体、土壤、瓜果蔬菜等,从而造成危害严重的食源性污染。人群或动物有可能在活动过程中接触被弓形虫卵囊污染的土壤或摄取被卵囊污染的食物或水源而感染。本文系统地综述了环境中弓形虫卵囊的富集和检测技术,以期为进一步建立更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提供新的思路。

卢棒[7](2020)在《功能性核酸修饰的磁性纳米材料在肿瘤标志物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恶性肿瘤是当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肿瘤早期诊断对于降低患者死亡率与改善治疗效果意义重大。近年来,DNA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探索新型的生物诊断方法提供了新的契机。在众多的生物传感器件中,核酸功能化的磁性纳米探针在保持磁性探针反应可控、易于富集的优势之外,兼具了核酸分子优异的生物分子识别能力和生物相容性,已广泛应用于生物诊断、细胞成像、药物递送等领域。在生物传感中,基于磁性材料构建的荧光探针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富集荧光信号,而且可通过磁场可控的条件选择性地检测目标,该性质对发展高灵敏性、高选择性、具有时空分辨性的诊断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基于功能性核酸修饰的磁纳米颗粒构建纳米荧光探针,实现了对血清样本以及活细胞内相关肿瘤标志物的高灵敏检测。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DNA功能化磁珠及循环信号放大链置换反应(Circular Strand Displacement Amplification,CSDA)发展了一种新型的荧光扩增检测策略,实现了对胃癌标志物micro RNA-27a(mi RNA-27a)的高灵敏和快速检测。磁珠(Magnetic Beads,MB)优异的高比表面积和良好的分离富集特性,可以实现探针分子的富集和快速响应。当溶液中存在mi RNA-27a时将触发CSDA反应,将信号序列f-DNA从磁珠表面释放出来,通过快速磁分离之后的荧光测定实现mi RNA-27a的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基于CSDA传感器的线性范围宽(1 p M-1 n M)、灵敏度高,检测限为0.8 f M。比基于无扩增循环的链置换反应体系的检测限(79.3p M)降低了约两个数量级。该方法能够实现mi RNA-27a的快速、高灵敏检测,检测时间仅需45 min,表明这种生物传感器在生物诊断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2、我们构建了基于磁场激活的酶促DNA步行器,应用于对细胞内源肿瘤标志物mi RNA-21的高灵敏检测及成像。该方法以远程且非入侵式的磁场激活方式传递对DNA步行器的驱动指令,可满足高时空分辨的RNA成像需求。在无磁活化的条件下,DNA步行器保持“未唤醒”的状态,细胞内呈现低荧光背景信号。细胞内源mi RNA-21的存在可触发DNAzyme介导的DNA步行器的高效行走,能够有效实现对目标肿瘤标志物的扩增检测。本策略可区分正常细胞与癌细胞中细胞内源mi RNA-21表达水平的差异,并可通过远程磁控成功实现对目标肿瘤标志物的定时检测成像。该策略为细胞内源RNA的可控成像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在生物诊断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郝朔[8](2020)在《华支睾吸虫核酸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病又称肝吸虫病,全球约3500万人感染,其中中国有超过1200万人感染。人或其他哺乳动物由于食用生或半生被囊蚴感染的鱼虾而感染此病。华支睾吸虫囊蚴经过一个月便可以在宿主体内发育为成虫,成虫寄生于人体胆管及胆囊中,可引起肝脏受损,进而导致肝胆疾病及混合细菌感染等。儿童和青少年感染华支睾吸虫后,临床表现较重,除肝胆症状外,常伴有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浮肿和发育障碍,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现阶段对于华支睾吸虫的检测,目前所使用的加藤厚涂片法存在漏检,误检等缺陷。实验室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的方法有传统PCR、巢式PCR、荧光定量PCR等,免疫学检测方法普遍为ELISA。但这些传统的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检测方法成本较高、操作繁琐、耗费时间较长,进而无法满足基层实地快速化检测。因此,开发低成本、操作简便、检测时间短的华支睾吸虫检测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华支睾吸虫检测效率,并为华支睾吸虫的防控提供新的方法和技术支持。本研究针对华支睾吸虫ITS-2基因序列的6个区域设计4条引物,并对该体系的灵敏度、特异性等进行验证后初步建立了华支睾吸虫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另外针对华支睾吸虫COX-1基因序列设计2条长链引物,并对该体系的灵敏度、特异性等进行验证后初步建立了华支睾吸虫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检测方法。利用上述建立的LAMP检测方法中的2条短链引物建立了一套华支睾吸虫普通PCR检测方法,并验证普通PCR体系可检测的华支睾吸虫DNA最低浓度。通过对松花江各支流进行实地采集鱼样并用人工模拟胃液消化法收集华支睾吸虫囊蚴,完成了比格犬人工感染实验。随后我们利用已知阳性样本和阴性样本来验证LAMP和RPA技术实际运用于华支睾吸虫检测时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并对比分析二种方法的检测步骤及结果,以进一步评测两种方法应用于检测华支睾吸虫感染的可行性。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LAMP检测方法可检测到华支睾吸虫最低DNA浓度为90 pg/μL,与旋毛虫、东方次睾吸虫、台湾次睾吸虫、隐孢子虫等无交叉扩增反应。RPA检测方法可检测到华支睾吸虫的最低DNA浓度为2 ng/μL,与旋毛虫、东方次睾吸虫、台湾次睾吸虫、隐孢子虫等无交叉扩增反应。利用LAMP短链引物建立的普通PCR可检测到华支睾吸虫最低DNA浓度为11 ng/μL。本研究中LAMP检测的灵敏度约为普通PCR检测的120倍,RPA检测的灵敏度约为普通PCR检测的5倍。在对实际样品的检测中,通过添加核酸染料Sybr Green I,LAMP及RPA均可以在脱离PCR仪及紫外凝胶系统的条件下,快速地检测出华支睾吸虫囊蚴及虫卵。综上,本研究建立的华支睾吸虫LAMP检测方法与RPA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灵敏性等。两种体系均能够快速检测出华支睾吸虫的感染情况,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胡瑞鸿[9](2020)在《抗H株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研制与质量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鹅瘟(Gosling plague,GP)又称为鹅细小病毒病,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是危害养鹅业的主要传染病。近年来,根据遗传进化分析,小鹅瘟病毒(Gosling plague virus,GPV)的毒力有增强趋势,给该病的防治带来更大的挑战。目前GP的特异性防治主要依赖接种卵黄抗体(Immunoglobulin of yolk,IgY)进行被动免疫,对GP强毒感染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由于IgY具有价格低廉、防治效果好等优点,已被广大养鹅户接受和采用。但目前使用的IgY多为粗制抗体,缺乏统一的生产、检验标准,琼扩抗体效价高低不等,故研制一种纯度及效价高,防治效果好,有统一生产标准的GPV IgY势在必行。本研究从黑龙江省某地饲养的雏鹅群中,采集疑似GP病死鹅的病料,进行GPV的分离鉴定,利用分离获得的GPV研制抗GP的IgY,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具体研究内容和方法如下:(1)GPV的分离鉴定用氯仿提取法从疑似GP病死鹅的肝、脾组织中分离病毒,接种3日龄雏鹅和12日龄鹅胚进行病毒分离;分离的病毒经特异性检验(琼脂扩散试验(AGP)和鹅胚中和试验)、超微结构观察、毒力测定、理化特性(热敏感试验、乙醚敏感试验、氯仿敏感试验、胰蛋白酶敏感试验、耐酸性试验)检验、纯净性试验、核酸检测、VP3基因序列鉴定及基因进化树分析,进行综合鉴定。(2)GPV IgY的研制将分离鉴定获得的GPV(命名为H株),经鹅胚逐级传代至F10,F10代进行1000倍稀释,接种12日龄鹅胚,收获鹅胚液作为GPV灭活疫苗抗原,抗原无菌检验和毒力检测合格后,进行浓缩及灭活,通过接种12日龄鹅胚进行灭活检验;灭活检验合格后进行GPV灭活疫苗的配制及乳化,获得GPV灭活疫苗,对其进行物理性状、无菌检验及安全性检验;将检验合格的GPV灭活疫苗按经典免疫程序免疫产蛋鸡,当高免鸡蛋卵黄液的GPV IgY琼扩抗体效价≥1:64时,对其进行除脂、提取和灭活,制备出抗H株GPV IgY。(3)抗H株GPV IgY的质量评价通过监测GPV IgY的琼扩抗体效价对GPV IgY的理化特性(温度、酸碱度、胃蛋白酶的作用时间、冻融次数)进行评价;通过GPV IgY单次单剂量、重复单剂量和单次大剂量皮下注射3日龄雏鹅及小白鼠的安全性试验,观察雏鹅和小白鼠的健康状况,局部及全身反应情况对GPV IgY的安全性进行评价;通过不同琼扩抗体效价和不同剂量的GPV IgY对GPV强毒攻毒24 h雏鹅的治疗试验、对GPV感染不同时长和不同日龄雏鹅的治疗试验,依据雏鹅治愈率,对GPV IgY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用不同琼扩抗体效价和不同免疫剂量的GPV IgY对雏鹅皮下接种,24 h后用GPV强毒攻毒,依据雏鹅保护率进行预防效果评价;同类产品免疫3日龄雏鹅,依据雏鹅保护率与治愈率,评价GPV IgY与同类产品的差异。通过物理性状、无菌检验、支原体检验、GPV IgY琼扩抗体效价监测及对雏鹅攻毒保护率监测,确定GPV IgY的储存温度和时间。试验结果表明:(1)GPV的分离鉴定结果分离的病毒接种雏鹅,呈现与GP一致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接种鹅胚,可在鹅胚中增殖,且为非血凝性感染病毒;AGP显示,从雏鹅和鹅胚分离的病毒液与GP阳性血清之间出现沉淀线;鹅胚中和试验证明,病毒液能被GP阳性血清中和,中和后的病毒液接种鹅胚不引起死亡;电镜下观察,H株病毒粒子具有典型的细小病毒特征;H株鹅胚和雏鹅传代培养F6~F10代,毒价最高且稳定,病毒的ELD50和LD50分别大于10-5.0/0.2 m L和10-4.0/0.2m L;以分离到的H毒株分别接种3日龄、10日龄、20日龄雏鹅,其致病性随雏鹅日龄增大而减弱;分离的病毒在56℃3 h保持其感染性,能够抵抗乙醚、氯仿、胰蛋白酶和酸性条件(p H3.0)的作用;分离的病毒液细菌、支原体和外源病毒检查均为阴性,证明H株病毒纯净;PCR核酸检测病毒约在500 bp处出现特异性DNA条带,DNA大小与GPV相符;上述结果表明,分离的病毒符合GP生物学特性,该病毒为GPV(命名为H株)。以PCR扩增出的VP3基因,与参考毒株的VP3基因序列对比,核苷酸的同源性在95.9%~99.1%之间,氨基酸同源性为97.9%~99.6%之间;基因进化树分析表明,H株与在黑龙江省分离的SP、ZZ、ZD、DQ、JX等毒株亲缘关系较与GD(广东)、YG(扬州)等毒株近。(2)GPV IgY的制备结果GPV H株灭活疫苗抗原无菌检验呈阴性、鹅胚液ELD50为10-5.22/0.2 m L、灭活检验鹅胚全部健活。GPV灭活疫苗的物理性状、无菌检验、安全检验均合格。用该GPV灭活疫苗免疫产蛋鸡,收集AGP≥1:64高免鸡蛋的卵黄液。高免卵黄液经酸化水1:8稀释、p H5.2、4℃作用15 h、1900 g离心20 min条件下除脂;酸化水-1.5%辛酸-33%硫酸铵提取;终浓度0.05%甲醛溶液经20~25℃灭活24 h,对GPV IgY的琼扩抗体效价、蛋白浓度及蛋白纯度均无显着影响,确定上述除脂、提取和灭活条件为最佳工艺。(3)GPV IgY的质量评价结果上述制备的抗H株GPV IgY在60℃以下作用2 h,GPV IgY琼扩抗体效价与对照比不降低,当温度达到70℃以上,琼扩抗体效价显着降低,当温度达到75℃作用30 min时,琼扩抗体效价呈阴性;p H范围在4.0~11.0时,GPV IgY琼扩抗体效价与对照比差异不显着,p H值为3.0和12.0时,GPV IgY琼扩抗体效价显着低于对照组;当胃蛋白酶作用6 h,琼扩抗体效价无变化,作用8 h以上显着降低;GPV IgY经5次反复冻融,琼扩抗体效价与对照比无显着差异;GPV IgY免疫雏鹅和小白鼠均未出现任何注射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精神状态良好,采食正常;GPV IgY对雏鹅治疗效果表明,琼扩抗体效价越高、注射剂量越大,雏鹅治愈率越高;病毒感染雏鹅的时间越长、雏鹅日龄越大,雏鹅治愈率越低;GPV IgY对雏鹅预防效果表明,同一注射剂量,琼扩抗体效价越高,雏鹅保护率越高,同一琼扩抗体效价,注射剂量增加,雏鹅保护率增高;GPV IgY免疫雏鹅后12 h~10 d,对雏鹅保护率高达88.00%以上,可有效抵抗病毒感染。差异对比试验表明,研制的GPV IgY的雏鹅保护率与治愈率均高于同类产品。(4)GPV IgY的储存条件2~8℃储存24个月,GPV IgY的物理性状、纯净性、琼扩抗体效价稳定,对雏鹅感染GPV的保护率达88.00%以上。(5)GPV IgY推荐使用剂量和方法对已感染GPV的雏鹅,选择GPV IgY琼扩抗体效价为1:16以上,1.0 m L/只;对未感染雏鹅进行紧急预防免疫,0.5 m L/只,皮下注射,对GPV感染的治愈率和保护率均达80.00%。

王瑞欢[10](2020)在《重组酶介导的等温扩增技术在人3型和7型腺病毒检测中的应用与评价》文中指出人腺病毒(Human adenovirus,HAd V)是引起急性感染性疾病的常见病毒,其中HAd V-3和HAd V-7是引起重症肺炎的主要型别。目前临床实验室缺乏对HAd V进行分型的可靠和实用的方法,因此建立简便、快速、准确的HAd V分子分型方法对于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非常有意义。本研究建立并评价了两种含内参的双重实时荧光重组酶介导的等温扩增技术(Recombinase-aided amplification,RAA)检测HAd V-3和HAd V-7的方法;并通过对免提核酸的条件摸索和优化,建立一种免提取核酸的实时荧光RAA检测HAd V-3的方法;进一步将高温快速裂解核酸技术、RAA技术和侧流层析试纸条技术(Lateral flow dipstick,LFD)相结合,建立了一种针对HAd V-7的免提取核酸LFD-RAA检测方法。具体内容如下:本文在第2章部分,分别建立并评价了两种含内参的双重实时荧光RAA检测HAd V-3和HAd V-7的方法。两种方法分别是在39°C条件下,单管反应20分钟。通过Probit回归分析验证,HAd V-3和HAd V-7的双重实时荧光RAA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分别为5.0拷贝/反应和14.8拷贝/反应;与其他型别的HAd V和其他常见呼吸道病毒的无交叉反应;采用双重实时荧光RAA方法检测152例HAd V阳性临床样本,结果与已公开发表的三重实时荧光定量PCR(Triplex quantitative real time PCR,tq-PCR)方法结果完全一致。本部分研究首次报道了采用加入内参的双重实时荧光RAA法检测HAd V-3和HAd V-7,内参的加入有效地降低了假阴性率。本文在第3章部分,通过对核酸免提取条件进行摸索和优化,采用高温快速裂解核酸,建立一种HAd V-3免提取核酸的实时荧光RAA检测方法;使用该方法对培养的10倍系列稀释的HAd V-3毒株进行检测,结果和tq-PCR方法相比灵敏度相当,对应的最低浓度稀释样本的CT值为36.87。对常见的其他型别呼吸道病毒进行检测无交叉反应。两种方法对72例HAd V阳性临床样本进行平行检测,结果完全一致。本部分首次将免提取核酸方法应用于实时荧光RAA方法以检测HAd V-3,简化了核酸提取的步骤。本文第4章进一步把高温快速裂解核酸、RAA技术和LFD技术相结合,建立了一种针对HAd V-7的免提取核酸LFD-RAA检测方法。该过程无需提取核酸,无需特殊检测仪器,整个过程仅需要40分钟即可完成对临床样本的检测。对培养的10倍系列稀释的HAd V-7毒株进行检测,结果和tq-PCR方法相比灵敏度稍低,Ct值大于31.33的毒株难以判读,对常见其他型别的呼吸道病毒无交叉反应。两种方法对72例HAd V阳性临床样本平行检测,Kappa值为0.83,结果具有较高程度的一致性。本部分首次将免提取核酸方法和LFD-RAA技术相结合以检测HAd V-7,极大的缩短了整个检测过程需要的时间。

二、磁分离法和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在腺病毒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磁分离法和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在腺病毒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犬瘟热病毒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基因组结构
2 流行病学特点
3 临床表现
4 犬瘟热病毒检测技术
    4.1 病原检测
        4.1.1 病毒分离鉴定
        4.1.2 电镜观察
        4.1.3 包涵体检测
    4.2 免疫学检测技术
        4.2.1 琼脂扩散试验
        4.2.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4.2.3 血清中和试验
        4.2.4 免疫荧光技术
        4.2.5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4.2.6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
    4.3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4.3.1 聚合酶链反应
        4.3.2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4.3.3 重组酶聚合酶等温扩增技术
    4.4 其他检测方法
5 结语

(2)儿童腺病毒7型肺炎后闭塞性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特征与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实际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与方法
第2章 研究内容
    2.1 研究对象与资料收集
    2.2 检测仪器与方法
    2.3 诊断及排除标准
    2.4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BO组与非BO组患儿一般情况比较
    3.2 BO组与非BO组患儿临床特征的比较
    3.3 BO组与非BO组患儿侵袭性肺真菌病的病原分布
    3.4 BO组与非BO组患儿影像学检查结果比较
    3.5 腺病毒7 型肺炎后BO的危险因素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儿童腺病毒肺炎的研究进展
    4.2 儿童腺病毒肺炎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4.3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在HAdV-7 肺炎后BO中的应用
    4.4 HAdV-7 肺炎后BO患儿急性肺炎期临床特征
    4.5 儿童HAdV-7 肺炎后BO的发病机制
    4.6 HAdV-7 肺炎后侵袭性肺真菌感染与HAdV-7 肺炎后BO的关系
    4.7 BO组患儿急性肺炎期胸部影像学特点
第5章 结论
第6章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

(3)OmpA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在大肠杆菌分子诊断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分子诊断技术在临床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1.2 微生物检测中样品前处理的重要性
    1.3 常用微生物检测中样品前处理的方法
        1.3.1 传统培养基分离技术
        1.3.2 滤膜法
        1.3.3 离心法
        1.3.4 电泳技术
        1.3.5 免疫磁分离技术
        1.3.6 小结
    1.4 抗原靶位的选择
        1.4.1 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OMP)简介
        1.4.2 OmpA的结构与细菌种属关系
    1.5 研究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OmpA蛋白的原核表达及纯化
    2.1 实验材料
        2.1.1 菌种和质粒
        2.1.2 主要工具酶与其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1.4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
    2.2 实验步骤
        2.2.1 OmpA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2.2.2 诱导OmpA蛋白的表达
    2.3 实验结果
        2.3.1 OmpA基因的获得
        2.3.2 p ET-32a-OmpA重组质粒的构建
        2.3.3 OmpA蛋白的表达及纯化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OmpA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和实验仪器
        3.1.2 主要实验试剂
        3.1.3 ELISA实验试剂
    3.2 实验步骤
        3.2.1 小鼠免疫
        3.2.2 间接ELISA检测小鼠多抗血清效价
        3.2.3 间接ELISA检测多克隆抗体对革兰氏阴性菌的交叉阳性反应
    3.3 实验结果
        3.3.1 多抗血清效价的测定
        3.3.2 间接ELISA验证anti-OmpA抗体对四种革兰氏阴性菌的交叉阳性反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IB-OmpA-qPCR样品前处理方法的评价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步骤
        4.2.1 PCR及 q PCR扩增E.coli特异基因体系的建立
        4.2.2 PCR结合花青素可视化实验
        4.2.3 IB-OmpA-PCR方法的建立
        4.2.4 IB-OmpA-PCR的特异性分析
        4.2.5 IB-OmpA-PCR在牛奶样品中的灵敏度分析
        4.2.6 评价不同基质对IB-OmpA-q PCR方法检测E.coli的影响
        4.2.7 使用IB-OmpA-PCR方法检测临床E.coli菌株
    4.3 实验结果
        4.3.1 IB-OmpA-PCR捕获E.coli能力的评价
        4.3.2 IB-OmpA-PCR的特异性分析
        4.3.3 IB-OmpA-PCR方法在牛奶样品中的灵敏度分析
        4.3.4 评价不同基质对IB-OmpA-q PCR方法检测大肠杆菌的影响
        4.3.5 使用IB-OmpA-PCR方法检测临床大肠杆菌菌株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4)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诊断标准
    2.2 实验方法
        2.2.1 数据收集
        2.2.2 二代测序检测步骤
    2.3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入组病例的感染类型
    3.2 患者的一般资料
    3.3 mNGS与传统检验方法的比较
        3.3.1 mNGS与传统检测方法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的比较
        3.3.2 mNGS与传统检测方法在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的比较
        3.3.3 mNGS与传统检测方法在结核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的比较
        3.3.4 mNGS与传统检测方法在细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的比较
        3.3.5 mNGS与传统检测方法在真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的比较
        3.3.6 mNGS与传统检测方法在寄生虫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的比较
        3.3.7 mNGS与传统检测方法在立克次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的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2.3 CNS感染最终诊断的综合判断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收集相关临床资料
        2.3.2 研究方案
    2.4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两组患者基本特点
    3.2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
    3.3 实验室结果对比
    3.4 影像学资料对比
    3.5 病原微生物分布情况
    3.6 mNGS诊断性能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第6章 创新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6)环境中弓形虫卵囊富集及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环境中弓形虫卵囊的富集
    1.1 环境中弓形虫卵囊采样
    1.2 环境中弓形虫卵囊的浓缩技术
    1.3 环境中弓形虫卵囊的纯化分离技术
        1.3.1 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
        1.3.2 免疫磁分离法(IMS)和凝集素磁分离法(LMS)
2 环境中弓形虫卵囊的检测技术
    2.1 显微检测技术
    2.2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2.2.1 实时荧光定量PCR
        2.2.2 巢式PCR/半巢式PCR/单管巢式PCR
        2.2.3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
        2.2.4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
3 展望

(7)功能性核酸修饰的磁性纳米材料在肿瘤标志物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磁性纳米材料
        1.2.1 磁性纳米材料简介
        1.2.2 磁性纳米材料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
    1.3 功能性核酸
        1.3.1 功能性核酸简介
        1.3.2 功能性核酸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
    1.4 肿瘤标志物
        1.4.1 肿瘤标志物研究进展
        1.4.2 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方法
    1.5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基于无酶核酸循环放大策略的miRNA检测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DNA功能化磁珠的制备
        2.3.2 循环扩增反应的可行性及荧光测定
        2.3.3 靶标检测性能分析
        2.3.4 靶标特异性分析
        2.3.5 血清样本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功能化磁珠的制备及表征
        2.4.2 循环放大反应的可行性分析
        2.4.3 实验条件的优化
        2.4.4 传感器检测性能分析
        2.4.5 特异性实验
        2.4.6 血清样本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磁场激活的DNA步行器在胞内检测中的应用
    3.1 前言
    3.2 实验试剂和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MBDl/MBs探针的制备
        3.3.2 MBDl/MBs探针的表征
        3.3.3 体外靶标浓度响应及检测限测定
        3.3.4 体外靶标特异性分析
        3.3.5 细胞培养
        3.3.6 细胞毒性检测
        3.3.7 细胞共聚焦成像
        3.3.8 流式细胞术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MBDl/MBs探针表征
        3.4.2 MBDl/MBs探针反应条件优化
        3.4.3 靶标浓度响应和检测限的测定
        3.4.4 体外特异性实验
        3.4.5 MBDl/MBs探针稳定性及细胞毒性试验
        3.4.6 细胞成像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8)华支睾吸虫核酸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华支睾吸虫及华支睾吸虫病研究进展
        1.1 华支睾吸虫病
        1.2 流行病学
        1.3 临床表现及病理生理
        1.4 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
        1.5 治疗及预防
    第二章 华支睾吸虫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2.1 粪便检查法
        2.2 影像学检查
        2.3 免疫学诊断方法
        2.3.1 间接ELISA
        2.3.2 双抗夹心ELISA
        2.3.3 斑点ELISA
        2.4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2.4.1 实时荧光定量PCR
        2.4.2 巢式PCR
        2.4.3 多重PCR
    第三章 LAMP及 RPA检测方法的概述与应用
        3.1 LAMP简介及原理
        3.2 RPA检测方法及原理
        3.3 LAMP及 RPA检测方法的优势
        3.4 LAMP及 RPA的临床应用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华支睾吸虫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与优化
        1.1 实验材料
        1.1.1 主要仪器
        1.1.2 试剂及耗材
        1.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1.2 实验方法
        1.2.1 华支睾吸虫基因组提取
        1.2.2 LAMP反应条件的优化
        1.3 实验结果
        1.3.1 华支睾吸虫DNA提取结果
        1.3.2 引物特异性扩增结果
        1.3.3 dNTPs优化结果
        1.3.4 MgSO_4 优化结果
        1.3.5 Bst酶优化结果
        1.3.6 退火时间优化结果
        1.3.7 退火温度优化结果
        1.3.8 变性温度优化结果
        1.3.9 新旧体系效果对比
        1.3.10 新体系DNA灵敏度的检测
        1.5 本章讨论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华支睾吸虫RPA检测方法的建立
        2.1 实验材料
        2.1.1 仪器
        2.1.2 试剂及耗材
        2.2 实验方法
        2.2.1 RPA反应条件的优化
        2.3 实验结果
        2.3.1 引物特异性筛选
        2.3.2 DNA灵敏度检测
        2.4 本章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华支睾吸虫普通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3.1 实验材料
        3.1.1 仪器
        3.1.2 试剂及耗材
        3.2 实验方法
        3.2.1 普通PCR引物设计
        3.2.2 PCR反应体系
        3.2.3 PCR扩增产物的凝胶电泳
        3.2.4 DNA灵敏度检测
        3.3 实验结果
        3.3.1 DNA灵敏度检测
        3.4 本章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AMP及 RPA对实际样品的检测效果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动物
        4.1.2 主要仪器
        4.1.3 试剂及耗材
        4.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华支睾吸虫囊蚴的镜下收集及纯化
        4.2.2 华支睾吸虫囊蚴比格犬人工感染实验
        4.2.3 华支睾吸虫成虫的收集
        4.2.4 LAMP对华支睾吸虫虫卵检测效果
        4.2.5 LAMP对华支睾吸虫囊蚴检测效果
        4.2.6 RPA对华支睾吸虫虫卵检测效果
        4.2.7 RPA对华支睾吸虫囊蚴检测效果
        4.3 实验结果
        4.3.1 华支睾吸虫囊蚴
        4.3.2 华支睾吸虫成虫
        4.3.3 LAMP对华支睾吸虫虫卵检测结果
        4.3.4 LAMP对华支睾吸虫囊蚴检测结果
        4.3.5 RPA对华支睾吸虫虫卵检测结果
        4.3.6 RPA对华支睾吸虫囊蚴检测结果
        4.4 本章讨论
        4.5 本章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抗H株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研制与质量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小鹅瘟病毒研究现状
        1.1.1 小鹅瘟病毒及小鹅瘟病简介
        1.1.2 小鹅瘟病毒的鉴定方法
    1.2 小鹅瘟生物制剂研究进展
        1.2.1 小鹅瘟病毒活疫苗
        1.2.2 小鹅瘟病毒灭活疫苗
        1.2.3 小鹅瘟病毒基因疫苗
        1.2.4 小鹅瘟病毒重组活载体疫苗
        1.2.5 小鹅瘟抗血清
        1.2.6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
    1.3 卵黄抗体的研究进展
        1.3.1 卵黄抗体的结构特点
        1.3.2 卵黄抗体的提取方法
        1.3.3 卵黄抗体的灭活方法
        1.3.4 卵黄抗体应用
        1.3.5 卵黄抗体的优势与展望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主要材料和试剂
    2.3 试验方法
        2.3.1 研究技术路线图
        2.3.2 小鹅瘟病毒分离培养
        2.3.3 小鹅瘟病毒的鉴定
        2.3.4 小鹅瘟病毒灭活疫苗的制备及检验
        2.3.5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制备
        2.3.6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质量评价
        2.3.7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储存条件的确定
    2.4 试验数据分析及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鹅瘟病毒分离培养
        3.1.1 小鹅瘟病毒在雏鹅分离培养结果
        3.1.2 小鹅瘟病毒在鹅胚分离培养结果
    3.2 小鹅瘟病毒鉴定
        3.2.1 小鹅瘟病毒特异性试验结果
        3.2.2 小鹅瘟病毒粒子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3.2.3 小鹅瘟病毒毒力测定
        3.2.4 小鹅瘟病毒理化特性
        3.2.5 小鹅瘟病毒的纯净性试验结果
        3.2.6 小鹅瘟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3.2.7 小鹅瘟病毒VP3基因序列鉴定
    3.3 小鹅瘟病毒灭活疫苗抗原的制备及成品检验
        3.3.1 小鹅瘟病毒H株灭活疫苗制备抗原用病毒的检验
        3.3.2 小鹅瘟病毒H株灭活疫苗检验
    3.4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制备
        3.4.1 产蛋鸡选择结果
        3.4.2 高免鸡蛋的琼扩抗体效价监测结果
        3.4.3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除脂条件的确定
        3.4.4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提取方法的确定
        3.4.5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外源性病毒灭活方法确定
    3.5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质量评价
        3.5.1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理化特性
        3.5.2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安全性评价
        3.5.3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对人工感染雏鹅的治疗效果评价
        3.5.4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对雏鹅注射后攻毒的预防效果评价
        3.5.5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与试验选用的同类产品差异试验
    3.6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储存条件的确定
        3.6.1 储存温度及时间对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物理性状的影响
        3.6.2 储存温度及时间对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纯净性的影响
        3.6.3 储存温度及时间对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琼扩抗体效价的影响
        3.6.4 储存温度及时间对雏鹅攻毒预防效果的影响
4 讨论
    4.1 小鹅瘟病毒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4.2 小鹅瘟病毒H株VP3基因序列分析
    4.3 影响HA与HI效果的因素分析
    4.4 小鹅瘟病毒灭活疫苗的制备
    4.5 鸡群的选择管理与高免蛋黄收集
    4.6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除脂条件的确定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4.7 最优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提取方法确定及分析
        4.7.1 辛酸终浓度对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影响
        4.7.2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提取方法的对比分析及验证
        4.7.3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琼扩抗体效价与蛋白浓度的相关性分析
    4.8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灭活条件的确定
    4.9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质量评价
        4.9.1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安全性评价
        4.9.2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治疗效果评价
        4.9.3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预防效果评价
        4.9.4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试验选用的同类产品差异
    4.10 储存条件的确定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10)重组酶介导的等温扩增技术在人3型和7型腺病毒检测中的应用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写符号与对照
第1章 前言
    1.1 腺病毒病原学概述
    1.2 腺病毒流行病学特征及检测方法
    1.3 重组酶介导的等温扩增(RAA)技术概述
    1.4 本研究的设计原理和主要内容
第2章 两种含内参的双重实时荧光重组酶介导的等温扩增技术检测人3型和7型腺病毒方法的建立和评价
    2.1 实验材料
        2.1.1 临床样本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实验仪器和耗材
    2.2 实验方法
        2.2.1 引物、探针的设计原则
        2.2.2 引物和探针的设计及合成
        2.2.3 核酸提取
        2.2.4 阳性质粒标准品的制备
        2.2.5 内参质粒的构建
        2.2.6 单重实时荧光RAA方法的建立及引物的筛选
        2.2.7 双重实时荧光RAA方法的建立及优化
        2.2.8 单重和双重实时荧光RAA方法灵敏度检测
        2.2.9 双重实时荧光RAA方法的特异性检测
        2.2.10 临床标本检测
    2.3 实验结果
        2.3.1 引物的筛选
        2.3.2 单重实时荧光RAA法的灵敏度
        2.3.3 双重实时荧光RAA法的灵敏度
        2.3.4 双重实时荧光RAA法的特异性
        2.3.5 临床标本检测
    2.4 讨论
    2.5 结论
第3章 3型腺病毒免提取核酸重组酶介导的等温扩增实时荧光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3.1 实验材料
        3.1.1 毒株、临床样本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实验仪器和耗材
    3.2 实验方法
        3.2.1 引物和探针的设计及合成
        3.2.2 核酸提取
        3.2.3 免提核酸实时荧光RAA方法的建立及优化
        3.2.4 免提核酸实时荧光RAA方法的灵敏度检测
        3.2.5 免提核酸实时荧光RAA方法的特异性检测
        3.2.6 临床标本检测
    3.3 结果
        3.3.1 反应条件优化
        3.3.2 免提核酸实时荧光RAA方法的灵敏度
        3.3.3 免提核酸实时荧光RAA方法的特异性
        3.3.4 临床标本检测
    3.4 讨论
    3.5 结论
第4章 侧流层析试纸条结合重组酶介导的等温扩增技术对7型腺病毒免提取核酸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4.1 实验材料
        4.1.1 毒株、临床样本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实验仪器和耗材
    4.2 实验方法
        4.2.1 引物和探针的设计及合成
        4.2.2 核酸提取和核酸裂解
        4.2.3 免提核酸LFD-RAA方法的建立
        4.2.4 免提核酸LFD-RAA方法的灵敏度检测
        4.2.5 免提核酸LFD-RAA方法的特异性检测
        4.2.6 临床标本检测
    4.3 结果
        4.3.1 免提核酸LFD-RAA方法的灵敏度
        4.3.2 免提核酸LFD-RAA方法的特异性
        4.3.3 临床标本检测
    4.4 讨论
    4.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磁分离法和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在腺病毒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犬瘟热病毒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 王改丽,呼延含蓉,程荣华,郭衍冰,郝良玉,刘沂霖,李昱洁,姚新华. 动物医学进展, 2022(01)
  • [2]儿童腺病毒7型肺炎后闭塞性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特征与危险因素分析[D]. 黄佩琪. 江汉大学, 2021(01)
  • [3]OmpA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在大肠杆菌分子诊断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D]. 田逸尘.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4]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的应用[D]. 李雅. 大理大学, 2021(09)
  • [5]基于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分析[D]. 李清. 南昌大学, 2021(01)
  • [6]环境中弓形虫卵囊富集及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J]. 马巧妮,王萌,张海生,朱兴全. 中国兽医科学, 2021(03)
  • [7]功能性核酸修饰的磁性纳米材料在肿瘤标志物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 卢棒.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8]华支睾吸虫核酸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D]. 郝朔. 吉林大学, 2020(08)
  • [9]抗H株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研制与质量评估[D]. 胡瑞鸿.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10]重组酶介导的等温扩增技术在人3型和7型腺病毒检测中的应用与评价[D]. 王瑞欢. 南华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磁分离法和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在腺病毒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