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旅游业引领发展战略优势研究

甘肃旅游业引领发展战略优势研究

一、甘肃旅游产业主导发展战略优势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佳莹[1](2021)在《旅游化对地区发展不平衡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作为不平衡不充分主要矛盾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区发展不平衡不仅关乎社会稳定和国计民生,也关乎我国能否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现有文献已从多方面论证了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不平衡程度,但却较少从要素收入分配视角考察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性。而且,大量学者已从地理环境、物质资本禀赋、发展政策、经济开放程度等方面分析了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因素,但却较少关注旅游与地区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相互关联。因此,本文从区域经济不平衡和要素收入分配不平衡两个维度,进一步探究了旅游化对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作用和影响机制,以丰富现有不平衡理论,并为缓解我国不平衡和促进社会公平提供一定借鉴。大众旅游时代之前,一个地区的旅游空间与生活空间通常为相互独立和分割状态。但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发展,旅游功能逐渐成为很多地区的必需功能之一,并不断与居民的生活功能进行融合互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主客共享”特征日益突出,因此,本文尝试运用旅游化概念来解释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变化特征。虽然部分学者已对旅游化现象进行了一定探索,但尚未深入讨论其发展背景和本质特征。而且,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旅游化现象对其他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也广受关注。虽然少量学者已对旅游与不平衡的影响关系进行了一定探索,但尚未达成一致结论,且存在较大分歧。因此,本文在论述旅游化现象的发展背景和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旅游化对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原理,以拓展旅游化的相关研究范畴,并为各地进一步深化旅游化发展实践提供有益参考。首先,基于旅游化发展背景和特征分析,本文从产业发展旅游化、主客空间旅游化和服务设施旅游化三个维度,综合评价了各地旅游化发展现状,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的旅游化程度比中部地区更高。第二,为科学分析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上的不平衡性,本文分别从区域经济不平衡和要素收入分配不平衡两个维度考察了各省的地区发展不平衡程度。其中,区域经济不平衡结果表明,我国西部和东部地区的区域经济不平衡可能比中部地区更为尖锐;要素收入分配不平衡结果表明,东部和中部地区要素收入分配不平衡可能比西部地区更为突出。第三,通过中国31个省份1998~2018年的面板数据,本文实证分析了旅游化对区域经济不平衡和要素收入分配不平衡的影响作用,并进一步检验了旅游化对处于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和不同分位处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旅游化对区域经济不平衡具体显着负向影响,并发现该影响在东部地区比中部和西部地区表现更显着。而且,通过论证旅游化对提高劳动要素收入分配的积极作用,本文发现旅游化对要素收入分配不平衡和地区收入差距具有显着负向影响,且其影响在西部地区比东部和中部地区表现更为突出。此外,本文还从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化水平和工业化程度等角度,论证了旅游化对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化水平和工业化程度等因素对二者影响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第一,基于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本文尝试运用旅游化概念来解释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并从其概念、背景和特征等角度界定了旅游化现象,不仅可以拓展旅游化研究的相关范畴,也能为各地进一步深化旅游化实践提供借鉴。第二,基于区域经济不平衡和要素收入分配不平衡两个维度,本文论述了各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上的不平衡现状,有助于科学分析和解决不平衡发展问题,并丰富不平衡的相关理论。第三,基于旅游化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公共属性,本文探究了旅游化对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作用,不仅为旅游与不平衡的影响研究提供一定实证经验,也为各地进一步缓解不平衡和促进社会公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第四,基于旅游化发展背景与特征,本文分别揭示了旅游化对区域经济不平衡和对要素收入分配不平衡的影响作用和影响机制,为各地如何进一步发挥旅游经济效应和旅游社会效应提供了一定参考。

边云涛[2](2021)在《基于产业生态视角的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研究》文中认为资源型区域经济增长缓慢、遭遇“资源诅咒”制约着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而产业转型升级是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的关键。资源型区域资源产业依赖导致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发展缓慢,产业演进中形成了低端锁定现象。而加快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是各级政府和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的实践已经经历较长时间,但产业转型升级依然是资源型区域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学术界对资源型区域尤其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关注较多,但较少聚焦到资源型区域脆弱的产业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基于产业生态视角对资源型区域的产业低端锁定与转型升级进行研究,对于丰富产业经济学产业生态、产业关联等理论,促进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论文利用机理分析、社会网络分析、计量检验、案例研究等方法,基于产业生态视角,以工业部门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两类数据,研究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首先,在梳理产业演进、产品空间、资源产业依赖与转型升级等文献基础上,提出产业生态系统分析框架阐释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机理;其次,利用产品空间理论构建中国资源型省域产业空间网络图,检验资源依赖与产业演进的逆向关系;然后,利用计量模型检验产业生态对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影响;接着,对典型资源型城市长治市进行案例研究;最后,提出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可能的创新之处为:(1)借鉴生态学思想提出产业生态系统概念与模型,搭建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与转型升级的理论框架。利用生态系统构成与演替模型理论,构建由产业基础、产业要素、产业服务、产业设施等组成的产业生态系统及其演进模型,产业发展通过正向关联带动其他产业是促进模型,产业发展不影响其他产业发展呈中性是随机模型,产业发展排挤其他产业是抑制模型。在工业部门,资源依赖形成通过对制造业、生产要素、优质服务、基础设施的挤出导致产业生态恶化,产业生态恶化带来产业结构逆向演进,形成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的抑制模型。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首先开展资源产业管制避免资源依赖,形成有利于制造业新产业成长的随机模型,接着政府引导资源收益转化,加速培育制造业新主导产业进入促进模型第一阶段,最后通过制造业新主导产业内生关联驱动,实现产业生态与产业演进良性互动的促进模型第二阶段。在工业部门假定下提升产业多样化水平、产业关联程度是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2)拓展产品空间理论解释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低端锁定。使用2003至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四位代码行业数据,重点在邻近度计算中将赋值范围从传统[0,1]拓展为[-1,1],构建中国正、负产业空间网络基准图。正产业空间网络呈“核心致密—边缘稀疏”结构,核心区域为纺织、电气机械与器材、电子通信设备等高邻近度制造业,边缘区域为采矿业、炼焦、金属冶炼等低邻近度资源型产业。负产业空间网络呈许多小范围一个产业与多个产业之间构成的“中心—外围”结构,“中心”与“外围”产业为互斥、抑制关系。“中心”多是采矿业等资源型产业,与之相连的是受资源型产业“抑制”的装备制造、纺织等产业。高资源依赖的山西、青海等资源型省份优势产业数量少、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和产业密度均较低。计量结果显示资源依赖度提升会导致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个数、区域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显着下降,也就是资源依赖导致产业逆向演进。(3)以工业部门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个数、区域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为被解释变量,利用计量模型分析产业生态对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影响。基于“省份—行业—年份”三维数据研究发现被解释变量滞后期、产业密度滞后期对产业升级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产业升级具有路径依赖特征,高资源依赖省份最显着。“省份—年份”二维面板数据研究发现经济发展与产业演进呈“倒U型”非线性关系,但高资源依赖组呈“U型”关系,资源依赖是资源型区域工业升级的动力。从产业生态角度分析发现产业基础、要素禀赋、产业服务、产业设施对产业演进产生显着影响,产业生态的改善有利于促进资源型区域产业升级。机制检验表明,资源依赖会通过挤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降低人口密度等产业要素影响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资源依赖也通过挤出外商投资、民营经济、产业密度、路网密度影响经济发展活力,阻碍区域产业演进。最后以产业多样化指数、三次产业结构升级指数替代原被解释变量进行了拓展检验。(4)以典型资源型城市、全国首批12个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长治市为例进行案例研究。长治“二三一”产业结构中服务业发展缓慢,工业结构中资源依赖、重工业化明显,但呈下降趋势;产业空间网络图中长治优势产业处于正产业空间网络边缘、负产业空间网络“中心”位置。长治产业演进呈现路径依赖、路径创造、路径中断等特点。长治通过煤炭产业管制导致主导地位缓降与产业素质提升,以改善产业要素、产业服务、产业设施为主的产业生态改良为制造业、新兴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助力长治产业演进由抑制模型向随机、促进模型转变。(5)提出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资源型区域可以通过产业再造、产业延伸、产业退出等实现路径依赖式产业升级,也可以通过产业植入、产业培育、产业融合等实现路径突破式产业升级。最后从以产业关联促进产业群落化发展、改善生产要素禀赋、提升产业服务能力,完善基础设施保障等方面提出优化产业生态促进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可能的创新之处:一是尝试借鉴生态系统理论,构建由产业基础、产业要素、产业服务、产业设施组成的产业生态系统及其演进模型,进而基于产业生态视角搭建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与转型升级的理论框架,分析资源依赖导致产业生态恶化与产业结构逆向演进的抑制模型,提出资源管制、政府引导、内生关联驱动的产业转型升级的随机模型、促进模型。二是将传统产品空间理论邻近度范围[0,1]拓展至[-1,1]来显示产业生态演进抑制模型,提出正、负产业空间概念揭示资源型区域存在的典型产业负向关联,资源产业依赖会排挤制造业发展。三是综合运用区域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个数、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为衡量产业演进变量,以及对长治的案例研究是论文特色之处。

刘伟军[3](2021)在《基于点轴理论的甘肃旅游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点轴理论为基础,结合甘肃省旅游发展特征构建出"五大轴点——三段式"旅游产业发展的点轴系统,并以此为基础从四个方面分析甘肃旅游产业发展的情况,认为甘肃旅游产业未来的发展应在现有的基础上以五大轴点城市为核心,三段发展轴线为连接通道,以点成线,连线成面,发挥轴点城市、交通轴线优势,以雷达辐射状带动周边区域,形成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网络,从而使甘肃旅游产业的发展迈向更高的层次,推动甘肃区域经济全面高质量发展。

孙娥[4](2021)在《金川科技馆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全国科普事业迎来了多元参与的新时代。数字化、智能化的科技展示手段被广泛地运用在地方政府、企业等的形象展示和品牌建设之中。科技馆是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场所。目前众多科技馆的运营和发展面临着诸多竞争压力。金川科技馆是由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集企业形象展示、科普教育、学术交流、工业旅游为一体的大型社会公益性场馆,不仅负有弘扬中国镍钴工业文化、金昌市区域特色文化以及金川集团企业文化的职责,也担负着带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区域旅游经济、地方经济建设与研学发展的重任。以典型的大型国有企业展览馆--金川科技馆为切入点,鉴于其体制机制的特殊性,亟需通过制定竞争战略来促进其转型发展,把握市场需求,找准自身定位,发挥竞争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基于战略管理及竞争战略的理论基础,本文首先运用PEST模型和波特五力模型分析金川科技馆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竞争环境,并指出其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其次,从资源、能力、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对金川科技馆的内部环境进行分析;第三,运用EFE矩阵、IFE矩阵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关键因素,再通过SWOT矩阵确定适用于金川科技馆竞争的备选战略,最后运用QSPM矩阵决策出金川科技馆的差异化竞争战略。通过分析,金川科技馆将进一步推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瞄准“丰富工业化科技主题产品”和“提供个性化服务”两大核心目标,紧扣“打造高品质展览、提升展览吸引力;聚焦展品创新、提升创新驱动力;聚焦公众需求、提升讲解服务能力”三大重点,强化客户的体验感,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增强科普功能发挥,开辟相对独立的财务渠道。同时,还从组织、预算、运营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方案,确保竞争战略得以顺利实施。通过战略管理和竞争战略等理论的应用,将金川科技馆投入到市场竞争环境中与相关产业进行融合分析,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提高金川集团企业知名度,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带动周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同时,金川科技馆的全面发展,将对国内其他相似性质的展览馆运用合理有效的战略管理手段实现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和指导。

张敏[5](2020)在《地方政府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J市Y区食品产业集群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产业集群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特色组织形式,日益受到各地政府的关注和重视。一方面,集群由地理位置相近的中小企业自发形成,在增强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发展当地民营经济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囿于市场资源配置的局限性,政府部门需要积极“补位”,采取有效行为引导支持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中央、省、市近年来不断推出一系列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产业集群化对于小微企业在一定空间内获取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各地政府要紧紧抓住政策机遇,发展壮大小微企业、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营造优良营商环境。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地方政府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也就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本文首先整理了国内外关于产业集群发展的文献,基于政府职能理论、治理理论阐述地方政府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职能,指出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要加强战略规划、提供公共产品、制定公共政策、引导创新创业。以J市Y区地方政府推动食品产业集群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发放问卷、电话访谈等形式,分析了Y区食品产业集群案例,解读了Y区在推动食品产业集群中的做法措施,以及产业集群建立起来的成效。Y区政府在推动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统筹规划引领不到位、食品产业政策体系不完善、部门多头管理效率低下、多元参与机制未形成、政府管理的体制机制不健全方面的问题,进一步治理理念还未贯彻深入、政府职能定位不准确等三个方面剖析了原因。深入思考对策,希望能够助推Y区食品产业集群发展,提出当地政府要转变理念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加强扶持引导、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增强集群发展的公共服务、引导多元主体参与集群建设、完善体制机制以促进共建共享。地方政府应积极引导产业集群发展以形成规模效益,必须坚持治理理念,促进多方参与;完善体制机制,优化服务能力;完善政策体系,强化支持引导。通过当地政府不断改进提升以促进集群做大做强,带动当地就业创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张想想[6](2020)在《我国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时空分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迅猛发展,智能化、网络化、管制放松及创新管理促使价值创造过程逐步发生改变以致同一产业内部或不同产业之间产业结构界限逐渐淡化、模糊甚至消失。作为现代产业发展新趋势,三次产业融合是推动传统产业寻求新发展所扩张延伸而产生的促使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满足更高层次消费需求,给予产业发展新活力的新产业发展方式。合理的产业结构能有效配置资源,促进经济增长,为经济发展带来新发展契机。本研究以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为主题,通过定量刻画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态势和演化特征,为我国各地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参考,对促进各地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产业融合的本质属于趋同现象,本研究将趋同模型应用到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中并分别构建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融合模型以及考虑到摩擦成本,协同成本的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融合模型,将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应用于三次产业融合研究中,测算我国31个省(市)2006-2017年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结合空间统计方法对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总体较低,有较大提升空间;在研究时段内我国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各地区之间存在明显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增大的趋势。我国各地区的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存在显着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两极集聚现象越来越明显。并将各地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空间分异的原因进行归类,从机制分析角度对空间分异的原因进行解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各地区应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力度、发挥地区战略优势,提高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精准施策,缩小各省市间三次产业融合差距、不断完善跨区域合作利益分享机制并逐渐降低各省(市)之间的相互抑制性。基于各省(市)的经济基础、资源禀赋、产业特色等要素找准产业融合增长点,积极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缩小各地区三次产业融合间差异等建议。

PARK JOONHYUNG[7](2020)在《甘肃陇南农村电商企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伴随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数字平台的电子商务已经深深嵌入到了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电子商务更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以天猫、京东、拼多多等为主的电子商务平台快速发展,不但影响了城乡居民消费行为、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而且也日益影响着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电子商务通过促进农产品销售等信息的传播,极大消除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增加了农户收入,对城乡发展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长期以来,三农问题是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核心体现,乡村凋敝、农业经营缺乏吸引力、农户收入较低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乡村的发展,同时也制约了中国内生性增长动力。因此,增加农业经营收益、提高农户收入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乡村振兴、农业增收提供了契机。陇南市是国务院办公厅确定的全国首个精准扶贫试点电子商务市场,因此,本论文以甘肃陇南电子商务发展为研究对象,探讨当前乡村电子商务发展经验、困难及对策。通过实地调查,对甘肃省陇南市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历史和基本情况进行梳理,对陇南市农产品电子商务扶贫现状进行分析,运用SWOT分析方法,研究了当前陇南电子商务的优点、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优化策略。研究发现,虽然陇南市的农村电子商务市场和企业的发展有着良好的自然环境基础和国家优惠政策基础,但是陇南电子商务发展还存在着专业人才的服务能力缺乏、资金的不足和企业品牌建设的缺失等诸多问题。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依托地方政府相关的扶持优惠政策深入开展农产品电商精准扶贫,完善电商的组织机构和领导体系,保障了电商健康发展的工作。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建立健全相应的农产品配送服务体系和相应的物流,快递配送服务,加快和培养一批农产品电子商务相关专业人才。加强网货的品牌管理体系建设和综合性网货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建立农产品电商相关专业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机制和组织开展电商相关专业知识的宣传培训教育活动,增强农产品电商精准扶贫政策法制化的建设。完善农产品电商投融资信贷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专业的电商投融资信息服务平台,提升企业整体的电商社会影响力和交易主体信用,加强企业信誉保护和监管的力度,加强企业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保障工作,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做好网络安全保障工作。因此,需要积极地研究、讨论与试行实施方案。

张建勇[8](2020)在《甘肃联通政企客户5G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国家积极推动5G研究和产业发展,明确了2020年5G商用这一目标。随着5G通信技术的日益成熟,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及5G等移动通信和互联网在全球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数字经济的发展,运营商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黄金期,政企客户多元化需求迅猛增长,成为电信运营商下一步业务发展的蓝图。此外,运营商必须打破传统的机制体制束缚,激发内部创新活力,推进互联网化运营落地,培育5G为未来收入增长的新引擎。甘肃联通自1999年成立以来,市场份额和收入份额在区域内一直处于行业劣势地位,虽然甘肃联通占据集团混改战略优势地位,公众业务市场份额以2%的速度增长,但受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在政企客户市场双线、移动等传统业务下滑严重,随着云大物移智、5G等创新业务收入占比逐渐提高,公司主营收入、业务类型及存量客户规模等都有了结构性变化,如何在政企客户市场充分利用5G业务营销来保持增幅,快速拉动主营业务收入,并有效应对友商竞争,成为甘肃联通推动战略转型发展亟需解决的课题。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以甘肃联通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甘肃联通政企客户业务营销策略。首先,本文采取PEST分析、五力模型等分析工具,对甘肃联通政企客户5G业务营销从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及内部环境等方面深入剖析,指出了当前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使用SWOT分析框架分别对甘肃联通政企客户5G业务营销面临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进行了研判;其次,根据STP营销理论,对省内政企客户市场进行细分,明确了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再次,结合甘肃联通实际情况,运用7Ps营销组合理论,制定可操作的政企客户5G业务营销策略,具体包括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人员管理策略、过程策略及有形展示策略。最后,为保障营销策略的实施,分别从组织机构、产品运营、激励制度、人力资源和风险管理五个方面制定了保障措施。本文研究结论对甘肃联通政企客户5G营销具有指导作用,推进政企5G业务向高质量方向发展。

张江峰[9](2020)在《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研究》文中指出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是国家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区域之一,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属于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是我国“藏羌彝民族走廊”和茶马古道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主要的羌族聚居区和四川省第二大藏区。长期以来,藏、羌、回、汉等民族在这个地区内繁衍生息,交汇、交融,互通有无,创造并传承了丰富多样、灿烂多元的民族文化,因此,该地区是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富集地区。新型城镇化、特色小城镇战略背景下,在民族众多、自然条件复杂、旅游资源富集地区如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修复保护及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等各项事业多赢,是个新命题。因此,岷江上游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生态、社会治理等各方面建设成就,对其他民族地区具有一定示范效应和借鉴意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各种现实条件,国家主体功能区赋予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决定了该地区照搬东部沿海大规模工业化驱动城镇化发展路径不现实,只能立足于当地自然人文资源禀赋优势,培育发展特色产业,进而驱动城镇化发展。岷江上游民族地区自然旅游资源雄奇秀美,多姿多彩;民族文化个性差异,多样性明显,是该地区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基础性资源。这种资源禀赋优势决定了该地区发展旅游业,并通过旅游业引领驱动城镇化进程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特色小城镇战略实施,给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持续的政策动能,为该地区推进城镇化提供了思路和方向。本文通过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对岷江上游民族地区特殊性、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及面临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依据资料可得性、类型代表性等标准选择了松潘县川主寺镇、汶川县水磨镇、理县古尔沟镇三个田野调查点,通过对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发展进行定性分析和量化研究,比较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发展异同及所面临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最后,通过对制约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因素及其深层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发展路径建议,期望对民族地区城镇化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绪论阐述了本论文所研究问题选题背景,选题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目的、相关研究评述、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创新点等问题。第一章梳理了各位专家学者对旅游小城镇相关概念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定义,同时,对本文相关指导理论做了梳理和述评。第二章梳理了我国旅游小城镇相关概念以及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研究了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提升之间互动关系。第三章主要梳理了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小城镇发展及旅游城镇化历程,并具体分析了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民族文化、国家区划生态环境功能等方面具体特殊性,分析了该地区依靠旅游业驱动旅游小城镇发展在经济、社会、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方面特殊意义。第四章分别对三个田野调查点旅游小城镇进行了实证和比较研究,比较了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各自发展特点、差异性和面临问题,发现异同之处,最后给出了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创新发展可操作性建议。第五章主要分析了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影响因素,并分析了这些因素产生的深层次根源,为该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选择路径提供理论支持。第六章主要分析了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的必要性和机遇,研究了该地区旅游小城镇持续发展的推拉动力以及旅游小城镇与大城市群产品的互补性,提出该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结语部分陈述了本论文主要结论和后续研究展望。本文主要结论是: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于能够持续地与大城市群实现产品互补互通,实现二者相互动态优化。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创新升级,旅游产品与时俱进及不断完善是该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的根本基础和产业保证;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的环境支撑;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是岷江上游民族地区丰富的资源,是该地区旅游产品持续创新发展的持续文化源动力,也是该地区旅游产品核心吸引力所在,是该地区旅游小城镇建设中彰显其地方特色的文化源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社会治理成效是该地区旅游业平稳发展的社会保障。

谢大伟,张诺[10](2018)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生态旅游业发展探析》文中研究指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为新疆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和战略机遇,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促进新疆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新疆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本文首先介绍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新疆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意义和战略优势,国家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政策、新疆旅游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及新疆生态旅游业独特的资源优势,形成了新疆生态旅游业发展内在动力和战略优势。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新疆发展生态旅游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困境,分析发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助推新疆旅游产业发展中,与当地少数民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及旅游区薄弱的基础设施难以有效对接和链接,影响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政策的作用和效果,而竞合机制的缺失更是影响丝绸之路沿线旅游景区的高度合作和旅游资源的整合。文章认为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旅游规划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农牧民参与生态旅游业的建设,并利用新疆交通大建设的机遇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互联互通的旅游交通网。同时,要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旅游合作,提高新疆旅游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与竞争力。

二、甘肃旅游产业主导发展战略优势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肃旅游产业主导发展战略优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旅游化对地区发展不平衡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旅游化现象的现实背景
        1.1.2 旅游化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经济发展方式
        1.1.3 旅游与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关系
        1.1.4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5 创新点与研究贡献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经济发展阶段相关理论
        2.1.2 地区发展不平衡相关理论
        2.1.3 区域要素流动理论
    2.2 旅游化界定
        2.2.1 旅游化概念
        2.2.2 旅游化背景
        2.2.3 旅游化衡量
    2.3 地区发展不平衡文献综述
        2.3.1 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内涵
        2.3.2 地区发展不平衡影响因素
    2.4 旅游对地区发展不平衡影响研究综述
        2.4.1 旅游对不平衡影响的研究进展
        2.4.2 研究分歧的可能原因
    2.5 文献评述
3 旅游化与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发展特征分析
    3.1 旅游化发展特征
        3.1.1 旅游化综合评价
        3.1.2 旅游化总体发展特征
        3.1.3 旅游化各指标特征
    3.2 地区发展不平衡发展特征
        3.2.1 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测度
        3.2.2 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特征
        3.2.3 要素收入分配不平衡发展特征
    3.3 本章小结
4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1 旅游化对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理论分析
        4.1.1 旅游化对区域经济不平衡的影响
        4.1.2 旅游化对收入分配不平衡的影响
    4.2 旅游化对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异质性影响
        4.2.1 旅游化对区域经济不平衡的异质性影响
        4.2.2 旅游化对要素收入分配不平衡的异质性影响
    4.3 旅游化对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机制
        4.3.1 旅游化对区域经济不平衡的影响机制
        4.3.2 旅游化对要素收入分配不平衡的影响机制
    4.4 本章小结
5 旅游化对区域经济不平衡的影响
    5.1 研究设计
        5.1.1 模型设计
        5.1.2 变量说明和数据来源
        5.1.3 变量描述性统计
    5.2 基准模型分析
        5.2.1 面板数据平稳性检验
        5.2.2 基准模型结果
    5.3 非线性影响讨论
        5.3.1 非线性影响结果
        5.3.2 非线性讨论
    5.4 异质性分析
        5.4.1 地区异质性分析
        5.4.2 时间异质性分析
        5.4.3 分位数异质性分析
    5.5 影响机制分析
        5.5.1 交通基础设施的调节作用
        5.5.2 信息化水平的调节作用
        5.5.3 工业化程度的调节作用
    5.6 稳健性检验
        5.6.1 内生性分析
        5.6.2 稳健性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旅游化对要素收入分配不平衡的影响
    6.1 研究设计
        6.1.1 模型设计
        6.1.2 变量说明和数据来源
        6.1.3 变量描述性统计
    6.2 基准模型分析
        6.2.1 面板数据平稳性检验
        6.2.2 基准模型结果
    6.3 非线性影响讨论
        6.3.1 非线性影响结果
        6.3.2 非线性讨论
    6.4 异质性分析
        6.4.1 地区异质性分析
        6.4.2 时间异质性分析
        6.4.3 分位数异质性分析
    6.5 影响机制分析
        6.5.1 交通基础设施的调节作用
        6.5.2 信息化水平的调节作用
        6.5.3 工业化程度的调节作用
    6.6 稳健性检验
        6.6.1 内生性分析
        6.6.2 稳健性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旅游化现象和发展特征
        7.1.2 地区发展不平衡发展特征
        7.1.3 旅游化对区域经济不平衡的影响
        7.1.4 旅游化对要素收入分配不平衡的影响
    7.2 建议与启示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产业生态视角的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产业生态与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文献综述
    2.1 产业演进研究
        2.1.1 产业演进的内涵
        2.1.2 产业演进的影响因素
        2.1.3 产业演进的路径选择
    2.2 产业生态与产品空间研究
        2.2.1 产业生态的研究进展
        2.2.2 产品空间理论研究进展
    2.3 资源型区域产业锁定与转型升级研究
        2.3.1 资源型区域产业锁定及其成因
        2.3.2 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与措施
    2.4 文献评述
第3章 产业生态视角下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理论框架
    3.1 从生态系统到产业生态系统
        3.1.1 生态系统的构成
        3.1.2 生态平衡及生态系统演替模型
        3.1.3 产业生态系统的构成
        3.1.4 产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演进模型
        3.1.5 本文后续所使用的主要概念与模型
    3.2 产业生态恶化与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抑制模型
        3.2.1 基本假定
        3.2.2 资源丰裕、资源繁荣与资源型区域产业生态恶化
        3.2.3 产业生态恶化、低端锁定与资源型区域产业结构逆向演进
    3.3 产业生态改良与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随机、促进模型
        3.3.1 资源管制、资源依赖弱化与资源型区域产业中性演进:随机模型
        3.3.2 政策引导、资源收益转化与资源型区域产业生态改良:促进模型 1
        3.3.3 产业生态改良、内生驱动与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模型 2
    3.4 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数理解析
        3.4.1 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分析
        3.4.2 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分析
    3.5 三次产业演进与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拓展分析
        3.5.1 三次产业演进、经济发展阶段与工业部门产业演进关系
        3.5.2 资源依赖与三次产业演进的关系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的实证分析
    4.1 省级层面中国资源型区域的划分依据
    4.2 中国资源型省份产业演进的测度与特征:基于产品空间理论
        4.2.1 基于产品空间理论的测度概念与方法
        4.2.2 中国产业空间网络构建方法
        4.2.3 中国产业空间网络的总体特征
    4.3 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升级能力评价
        4.3.1 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与产业空间网络特征
        4.3.2 区域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特征
        4.3.3 生产能力禀赋与产业密度特征
    4.4 资源依赖对区域产业演进影响的实证检验
        4.4.1 模型设定与样本选择
        4.4.2 基准计量检验:2003-2013
        4.4.3 补充计量检验:2007-2017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产业生态对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影响的计量检验
    5.1 产业基础对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影响:基于三维数据
        5.1.1 三维数据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5.1.2 三维数据模型基准计量检验:2003-2013
        5.1.3 三维数据模型补充计量检验:2007-2017
    5.2 产业生态对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影响研究
        5.2.1 模型设定与样本选择
        5.2.2 基准计量检验:2003-2013
        5.2.3 补充计量检验:2007-2017
    5.3 资源依赖抑制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中介机制检验
        5.3.1 中介效应模型设定与样本选取
        5.3.2 资源依赖“诅咒”经济发展水平的中介效应检验
        5.3.3 资源依赖影响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个数的中介效应检验
        5.3.4 资源依赖影响区域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的中介效应检验
    5.4 拓展检验:替代原有被解释变量
        5.4.1 资源依赖与区域产业低端锁定的实证检验
        5.4.2 产业生态对区域产业演进影响的实证检验
        5.4.3 资源依赖对产业生态的影响:机制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演进的典型案例研究:以山西长治为例
    6.1 长治产业演进的总体特征与产业空间网络格局
        6.1.1 长治经济发展与产业演进的总体特征
        6.1.2 中国产业空间网络中的长治格局
    6.2 长治产业演进的路径探索与转型方向
        6.2.1 长治产业演进的路径依赖
        6.2.2 长治产业演进的路径创造
        6.2.3 长治产业退出导致路径中断
        6.2.4 长治产业转型升级的未来方向
    6.3 长治产业生态改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机制阐释
        6.3.1 煤炭产业管制促进主导地位缓降与产业素质提升
        6.3.2 产业生态改良为长治制造业、新兴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6.3.3 制造业、新兴产业助力长治产业演进向随机、促进模型转变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优化生态促进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建议
    7.1 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7.1.1 资源型区域路径依赖式产业升级
        7.1.2 资源型区域路径突破式产业升级
    7.2 资源型区域产业生态优化的政策建议
        7.2.1 以产业关联推动资源型区域产业群落化发展
        7.2.2 促进资源型区域生产要素禀赋升级
        7.2.3 提升资源型区域产业服务能力
        7.2.4 完善资源型区域产业基础设施保障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附表 1“省份—行业—年份”三维数据Probit回归结果
附表 2 1999-2019 年长治市主要工业品产量
附图 1 2013 年中国正产业空间网络基准图
附图 2 2013 年中国负产业空间网络基准图

(3)基于点轴理论的甘肃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区域点轴系统的构建原理
    (一)点轴系统的点与轴的选择原理
    (二)区域旅游点轴系统的形成
二、基于区位商原理的甘肃旅游产业发展核心轴点的选择
三、基于点轴系统的甘肃旅游产业发展分析
    (一)交通运输网络构建不完善
    (二)A级景区建设不足
    (三)文旅产业融合有待提升
    (四)区域旅游人才培养输送机制的建设不足
四、基于点轴系统的甘肃旅游产业发展建议
    (一)完善交通运输网络建设
    (二)推动A级景区的建设
    (三)促进文旅融合产业的发展
    (四)建立区域旅游人才的培育和输送机制

(4)金川科技馆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宏观背景
        1.1.2 微观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设计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战略和战略管理相关研究
        2.1.1 战略管理的定义内涵
        2.1.2 战略管理的主要理论
        2.1.3 竞争战略的相关研究
    2.2 战略管理的相关工具
        2.2.1 战略分析工具
        2.2.2 战略制定工具
    2.3 科技馆竞争战略的相关研究
        2.3.1 科技馆的相关研究
        2.3.2 科技馆发展的相关研究综述
        2.3.3 科技馆差异化战略的相关研究
第三章 金川科技馆外部环境分析
    3.1 金川科技馆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环境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3.2.1 行业竞争者环境
        3.2.2 新进入者的威胁
        3.2.3 供方议价能力
        3.2.4 买方议价能力
        3.2.5 替代品的威胁
    3.3 外部环境分析总结
        3.3.1 机遇和威胁总结
        3.3.2 外部环境分析矩阵
第四章 金川科技馆内部环境分析
    4.1 金川科技馆资源分析
        4.1.1 有形资源
        4.1.2 无形资源
        4.1.3 人力资源
    4.2 金川科技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分析
        4.2.1 基础能力
        4.2.2 核心竞争力
    4.3 内部分析总结
        4.3.1 优势和劣势总结
        4.3.2 内部环境矩阵分析
第五章 金川科技馆竞争战略制定和选择
    5.1 战略制定的思路
        5.1.1 总体定位
        5.1.2 战略目标
    5.2 .竞争战略的选择
        5.2.1 SWOT矩阵
        5.2.2 竞争战略选项
        5.2.3 QSPM矩阵
    5.3 竞争战略方案
        5.3.1 总体战略
        5.3.2 竞争战略
        5.3.3 职能战略
第六章 金川科技馆竞争战略的实施与控制
    6.1 金川科技馆竞争战略的实施措施
        6.1.1 实施步骤
        6.1.2 实施重点
    6.2 金川科技馆竞争战略的实施保障
        6.2.1 组织保障
        6.2.2 预算保障
        6.2.3 运营保障
    6.3 金川科技馆竞争战略实施的控制
        6.3.1 风险控制
        6.3.2 绩效考核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战略环境评价人员基本情况
附录B EFE矩阵专家问卷调查表
附录C IFE矩阵专家问卷调查表
致谢
作者简历

(5)地方政府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J市Y区食品产业集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3.文献简评
    (三)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思路
        3.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
        1.创新点
        2.不足之处
一、概念的提出及相关理论分析
    (一)相关概念界定
        1.产业集群的概念
        2.集群带动效应的概念
    (二)相关理论分析
        1.治理理论
        2.政府职能理论
    (三)产业集群发展中地方政府职能作用的分析
        1.加强战略规划
        2.提供公共服务
        3.制定扶持政策
        4.引导创业创新
二、Y区政府推动食品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
    (一)Y区食品产业集群概况
        1.Y区地理人文概况
        2.食品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二)Y区政府推动食品产业集群发展的具体做法
        1.科学规划统筹食品产业集群发展
        2.加大公共服务并优化环境
        3.制定并落实食品产业集群发展政策
        4.引导食品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三)Y区政府推动食品产业集群发展的成效
        1.食品产业集群规模集聚度上升
        2.品牌效应凸显
        3.大项目招引成果显着
三、Y区政府推动食品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问题
        1.规划执行不到位
        2.食品产业政策体系不完善
        3.部门多头管理效率低下
        4.多元参与机制还未形成
        5.政府管理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二)原因分析
        1.多元参与的治理理念还未贯彻深入
        2.“重管理轻服务”的思维还未转变
        3.政府职能定位不准确
四、地方政府推动食品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一)转变政府理念加强顶层设计
        1.转变政府理念
        2.加强顶层设计强化规划执行
    (二)完善政策体系加强扶持引导
        1.科学制定出台产业集群政策
        2.强化政策执行效力
        3.加大对集群小微企业的政策倾斜
    (三)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增强集群公共服务
        1.完善基础设施
        2.配套产业集群公共服务
        3.保障公共服务力量
    (四)引导多元主体参与集群建设
        1.引导企业参与构建产业集群
        2.在社会层面打造产业集群文化
        3.引导群众加入发挥主动性
        4.引导社会行业协会发挥作用
    (五)完善政府体制机制以促进共建共享
        1.完善集群发展的体制机制
        2.促进共建共享
结论和展望
附录 《Y区政府推动食品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6)我国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时空分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创新点
第二章 产业融合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产业融合相关概念
        2.1.1 产业
        2.1.2 产业融合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分工
        2.2.2 产业边界
        2.2.3 趋同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产业融合现状分析
    3.1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3.2 我国三次产业融合现状分析
    3.3 我国三次产业融合存在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三次产业融合水平测度
    4.1 研究假设
    4.2 模型构建
        4.2.1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融合路径
        4.2.2 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融合路径
        4.2.3 测度方法
    4.3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三次产业融合空间分异
    5.1 空间演化特征
    5.2 空间关联格局特征
        5.2.1 全局自相关分析
        5.2.2 局部自相关分析
        5.2.3 空间格局类型变化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空间分异机制分析
    6.1 科技进步
    6.2 政策支持
    6.3 人才资源
    6.4 市场需求
    6.5 产业结构
第七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结论
    7.2 对策建议
        7.2.1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力度
        7.2.2 发挥地区战略优势,提高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水平
        7.2.3 精准施策,缩小各省市间三次产业融合差距
        7.2.4 完善跨区域合作利益分享机制
        7.2.5 采取富邻措施,减少相邻地区之间的相互抑制
    7.3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7)甘肃陇南农村电商企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1.1.2.2 现实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与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4 可能创新点及不足
        1.4.1 研究的可能创新点
        1.4.2 研究的可能创新点不足
第2章 研究综述及电子商务概念与发展现状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国内研究现状
        2.1.2 国外研究现状
    2.2 电子商务概念及其特点和分类
        2.2.1 电子商务概念
        2.2.2 电子商务特点
        2.2.3 电子商务分类
    2.3 主要电子商务模式发展现状
        2.3.1 B2B发展现状
        2.3.2 B2C发展现状
        2.3.3 C2C发展现状
        2.3.4 O2O发展现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甘肃省陇南市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现状
    3.1 陇南地区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现状及描述性统计
        3.1.1 陇南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3.1.2 调查问卷描述性统计
    3.3 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
        3.3.1 优势分析
        3.3.1.1 地理优势
        3.3.1.2 政策环境优势
        3.3.2 劣势分析
        3.3.3 机会分析
        3.3.4 威胁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甘肃省陇南市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甘肃陇南市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2 甘肃陇南市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困境的成因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相关对策
    5.1 SO战略(优势-机会战略)
    5.2 WO战略(劣势-机会战略)
    5.3 ST战略(优势-威胁战略)
    5.4 WT战略(劣势-威胁战略)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政策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甘肃陇南农村电商调研问卷
致谢

(8)甘肃联通政企客户5G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市场营销理论
        2.1.1 STP理论
        2.1.2 7Ps市场营销理论
        2.1.3 大客户营销理论
    2.2 市场营销分析工具概述
        2.2.1 PEST分析
        2.2.2 SWOT分析
        2.2.3 波特五力模型
    2.3 5G网络相关概念介绍
第三章 甘肃联通政企客户5G业务营销内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波特五力模型
        3.2.2 竞争对手分析
    3.3 内部环境分析
        3.3.1 甘肃联通概况
        3.3.2 甘肃联通政企客户5G业务现状
        3.3.3 资源状况分析
        3.3.4 能力状况分析
        3.3.5 甘肃联通政企客户5G业务营销存在的问题
    3.4 甘肃联通政企客户5G业务SWOT分析
        3.4.1 优势分析(S)
        3.4.2 劣势分析(W)
        3.4.3 机遇分析(O)
        3.4.4 威胁分析(T)
第四章 甘肃联通政企客户5G业务STP分析
    4.1 市场细分
        4.1.1 按照企业规模细分
        4.1.2 按照星级客户细分
        4.1.3 按照行业细分
        4.1.4 按照政企客户5G市场细分
    4.2 目标市场
        4.2.1 重点行业客户
        4.2.2 中小企业客户
    4.3 市场定位
        4.3.1 产品定位
        4.3.2 竞争定位
第五章 甘肃联通政企客户5G业务营销策略制定
    5.1 产品策略
        5.1.1 新媒体客户5G业务产品策略
        5.1.2 交通行业客户5G业务产品策略
        5.1.3 旅游行业客户5G业务产品策略
        5.1.4 工业行业客户5G业务产品策略
        5.1.5 中小企业客户5G业务产品策略
    5.2 价格策略
        5.2.1 建设模式定价策略
        5.2.2 标准定价策略
        5.2.3 差异化价格策略
        5.2.4 交叉补贴定价策略
    5.3 渠道策略
        5.3.1 做大线上渠道
        5.3.2 做实线下渠道
    5.4 促销策略
        5.4.1 广告媒体推广
        5.4.2 举办高峰论坛
        5.4.3 推进5G灯塔行动
    5.5 人员管理策略
    5.6 过程策略
    5.7 有形展示策略
        5.7.1 创新头条5G网站展示
        5.7.2 新建5G业务展厅
        5.7.3 推广5G智慧生活馆
第六章 甘肃联通政企客户5G业务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6.1 组织机构保障
        6.1.1 优化组织架构
        6.1.2 建立运营保障体系
        6.1.3 深化政企内部关系
    6.2 产品运营保障
        6.2.1 加大5G行业产品研发
        6.2.2 建立支撑“倒三角”体系
    6.3 激励制度保障
        6.3.1 落实“三能”改革
        6.3.2 建立项目制模型
        6.3.3 实行增量分享
    6.4 人力资源保障
        6.4.1 优化管理机制
        6.4.2 深化418人才工程
        6.4.3 强化培训赋能
    6.5 风险管理保障
        6.5.1 开展业务管理提升
        6.5.2 加强安全管理
        6.5.3 加强技术防护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结论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现实背景
        (二)选题理论研究背景
        (三)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旅游城镇化研究
        (二)旅游小城镇研究
        (三)旅游城镇(市)可持续发展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城镇化研究
    四、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难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
        (五)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第一章 旅游小城镇概念及相关理论
    第一节 旅游小城镇概念和分类
        一、小城镇概念和分类
        二、旅游小城镇概念和分类
    第二节 相关理论述评
        一、新型城镇化理论
        二、产权理论
        三、社区参与理论
        四、差异化理论
        五、体验经济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旅游小城镇发展
    第一节 我国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
        一、我国旅游小城镇发展阶段
        二、我国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和现状
    第二节 我国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相关性研究
        一、我国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与旅游城镇化相关性机理分析
        二、我国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对旅游城镇建设的助推效应
        三、我国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对旅游发展的提升效应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条件及必要性分析
    第一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条件分析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区域特点
        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制约因素成因分析
    第二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必要性、机遇和动力机制分析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特殊意义
        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必要性和机遇分析
        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四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现状及问题
    第一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区划沿革和小城镇发展历程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历程
        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当代城镇主要类型
        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现状
        四、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第二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层次低,同质化现象严重
        二、旅游业人力资本开发利用不足,旅游专业经营人才匮乏
        三、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大,民族文化未得到充分彰显
        四、旅游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社会应急处置能力不足、应急能力相对落后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案例研究
    第一节 旅游小城镇发展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评价指标因子选取
    第二节 重建转型旅游小城镇案例研究—以汶川县水磨镇为例
        一、水磨镇概况
        二、水磨镇旅游发展历程和现状
        三、水磨镇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四、水磨镇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第三节 交通枢纽和商贸服务型旅游特色小城镇案例研究—以松潘县川主寺镇为例
        一、川主寺镇概况
        二、川主寺镇旅游发展历程与现状
        三、川主寺镇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四、川主寺镇发展对策及建议
    第四节 自然资源依托型度假旅游特色小城镇案例研究-以理县古尔沟镇为例
        一、古尔沟镇概况
        二、古尔沟镇旅游发展历程和现状
        三、古尔沟镇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四、古尔沟镇发展对策及建议
    第五节 三种旅游小城镇发展影响因子比较研究
        一、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异同比较
        二、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三个旅游小城镇比较研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与大城市群产品关系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产品
        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与大城市群产品关系
    第二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总体发展思路概述
        二、创新升级旅游产品,促进产业融合,夯实旅游小城镇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
        三、保护修复优良生态环境,为旅游业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四、创建民族特色文化传承保护机制,实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旅游发展双赢
        五、构建共享式社会治理机制,为旅游小城镇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本章小结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中各章节图表目录
    附录2 :旅游小城镇居民调查问卷
    附录3 :访谈纪要
    附录4 :田野访谈照片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10)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生态旅游业发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新疆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机遇与战略优势分析
    1.1 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新疆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1.2 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新疆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战略优势分析
2 丝绸之路经济带推动新疆生态旅游发展的现实困境分析
    2.1 丝绸之路经济带大通道与生态旅游区薄弱的基础设施难以形成有效对接
    2.2 少数民族传统的生活方式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难影响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2.3 竞合机制的缺失影响了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
3 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生态旅游发展的保障措施及政策建议
    3.1 加快交通设施与旅游服务设施的互联互通, 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旅游网
    3.2 积极引导广大农牧民参与生态旅游建设, 提升旅游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3 建立丝绸之路旅游业发展合作机制, 促进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
4 结论

四、甘肃旅游产业主导发展战略优势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旅游化对地区发展不平衡影响研究[D]. 王佳莹.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基于产业生态视角的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研究[D]. 边云涛.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3]基于点轴理论的甘肃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 刘伟军.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3)
  • [4]金川科技馆竞争战略研究[D]. 孙娥. 兰州大学, 2021(12)
  • [5]地方政府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J市Y区食品产业集群为例[D]. 张敏.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6]我国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时空分异研究[D]. 张想想.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7]甘肃陇南农村电商企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D]. PARK JOONHYUNG.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8]甘肃联通政企客户5G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张建勇. 兰州大学, 2020(01)
  • [9]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研究[D]. 张江峰.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3)
  • [10]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生态旅游业发展探析[J]. 谢大伟,张诺. 干旱区地理, 2018(04)

标签:;  ;  ;  ;  ;  

甘肃旅游业引领发展战略优势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