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电子版与印刷版信息的比较

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电子版与印刷版信息的比较

一、电子版与印刷版信息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姜雨爽[1](2021)在《开放学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东盟信息服务能力建设》文中研究表明开放学科背景下,服务能力建设是高校图书馆开展东盟信息服务的重要基础。本文通过对开放学科的概念进行相关界定,探讨开放学科与高校图书馆东盟信息服务之间的联系以及影响,提出提升东盟信息服务能力建设的对策及措施,包括创新东盟信息服务内容与形式、拓展东盟信息服务的对象与领域、重视用户培训和提升服务水平、重视图书馆东盟信息服务人才管理。

徐晶晶,葛红梅[2](2021)在《NSTL联合目录书目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文中认为本文从规则、系统、人员三方面介绍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联合目录书目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建设经验,通过制定详细、严格的编目规则、控制词表、校验规则和查重规则,在本地自动化系统、NSTL联合目录预处理工具和NSTL联合目录中心书目数据库三级系统的辅助下,本地编目员、中心质检员和系统管理员三级人员对数据从编目源头到入库后的各环节进行监控,从而保证数据质量。

高嵩,张智雄,丁颖[3](2021)在《不为繁华易匠心 潜心钻研结硕果——孟连生在文献计量学和引文数据库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意义]回顾总结孟连生先生在文献计量学理论方法研究、数据体系建设、应用实践研究、国际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展现先生在艰苦条件下求索开创、严谨治学的精神风貌。[方法/过程]采用文献调研、人物访谈等研究方法,从先生的研究过程、研究成果、意义及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结果/结论]先生具有创新意义的学术探索促进了文献计量学研究与应用在中国的发展,扩大了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通过引领创建CSCD和DISC数据库,推进文献计量学方法在科技文献检索、科技期刊评价、科学活动评价方面的应用,促进了文献计量学研究,这些数据库是中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重要标志和成就。

孟连生[4](2021)在《骏马当知征程远 不待扬鞭自奋蹄——我与图书情报事业的不解之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生七十古来稀,不知不觉之间我已经步入了人生的老年阶段。70岁,经历了懵懂的青少年时期,努力奋斗的中年时期,又到了回味人生的老年时期,到了总结人生历史经验的阶段。人的思想、品格、素质乃至能力的形成,都与其生活成长的环境、经历的事件、受到的教育和遇到的种种历练息息相关。鉴于学术观点层面,

高红莲[5](2021)在《美国公共图书馆大众创业服务支持研究及启示——以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BKLYN时装学院”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采取网络调研法与案例分析法,以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为调研对象,发现其创建的"时装学院"创业支持服务项目主要依托图书出版支持、资源利用、空间提供、知识产权保护、竞争情报分析、对外宣传联络等方式开展。在深入分析其各项服务方式的基础上提出对我国公共图书馆创业支持服务的启示,国内图书馆可以从"时装学院"项目中吸收成功经验,未来在开展同类服务时应当主动了解服务对象的创业信息需求,拓展服务合作方式,打造自己的创业支持服务品牌并在商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工作上加大投入。

高钰莹[6](2021)在《基于知识图谱的出版机构知识服务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渠颖[7](2021)在《“云录制”综艺节目的场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20年初,中国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观众因疫情长时间居家隔离,线上娱乐需求增加,中广联合会电视制片委员会、演员委员会联合下发了《关于新冠疫情期间停止影视剧拍摄工作的通知》,暂停影视行业的常态化录制,(1)依托于常态化录制的电视综艺节目的生存空间受到威胁。在此情况下,电视综艺节目与网络媒介场景交叉与融合,共生出“云录制”综艺节目。这一尝试打破了传统电视综艺节目的录制空间和录制设备限制,与常态化录制的电视综艺节目的场景产生差异。本文以媒介情境论为视角,以在电视媒介平台播出的“云录制”节目的场景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考察“云录制”综艺节目场景的技术建构、类型搭建、特征呈现、叙事特征与功能展现,以期探索“云录制”综艺节目场景的特殊之处。研究发现“云录制”综艺节目的场景在五种技术力量承载之下,搭建出vlog分享式、视频连线式、受众想象式的虚拟场景;家庭录制、演播厅录制、虚实结合的“云互动”、固定+移动的家庭观看的物理实体场景。使节目场景出现具有移动性、多元连接性和社交性特征;利用戏谑式、独白式、日常生活的叙事话语和不定式、个性、可拆分单点的叙事视角,构建出开放、松散、线性+非线性融合的叙事结构,衍生出陪伴型、部落型、依恋型的新型社会关系,使受众在丰富的信息体验中缓解焦虑、释放情感。最后,本文探讨了“云录制”综艺节目场景背后的反思与启示,希望以此对电视综艺节目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杨丽丽[8](2021)在《相互“形塑”中的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 ——大学图书馆学习空间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受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现代学习技术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学习方式正在走向多元化、个性化、信息化。图书馆作为高校重要教学科研支持部门,也在发生相应的变革。根据空间社会学理论,空间既是行为发生的条件,又是由行为所建构的。那么,图书馆学习空间,又是如何支持当下多样化的学习行为并被学习行为所改变呢?本研究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试图回答以下问题:大学图书馆是否支持或是满足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型?学生自发的新型学习方式如何推动图书馆学习空间改变?这种相互“形塑”是否在形成新的高校学习文化?为有效揭示新技术环境、学科背景等因素对图书馆学习空间的影响,本研究选择西南地区四所不同层次和类型大学的新建校区图书馆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描述图书馆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二者之间的互动,总结当前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建设的经验,发现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之间的相互塑造。论文主要分为:第一部分:绪论。主要是提出问题,阐述论文研究缘起、研究意义、已有相关研究,提出研究步骤、研究技术线路图、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等。第二部分:四所大学新校区图书馆学习空间建设及其中学习行为的调查分析。通过现场观察、访谈、体验,发现各校图书馆建设个性鲜明,空间建设及资源供给上体现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和校园文化传统,但各校学生在图书馆中的学习行为表现出来高度的统一性。D大学作为信息技术为主的985理工大学,其图书馆科技感十足,但学生主要使用图书馆的自主、静默学习空间进行无需或少量技术支持的学习;C大学作为985综合型大学,其图书馆造型古朴,馆藏丰富,但学生主要找地方“自习”,评价“不好用”;J大学作为以交通技术为主的工科211大学,其图书馆学习空间重实用,学生主要来图书馆找地方写作业、复习,多功能空间“基本没用”;S大学是省属重要师范大学,其图书馆规模大、空间多,学生进馆学习的人数多,但设施设备少有考虑使用者的感受,评价“不舒服”。第三部分:“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相互形塑推动着多元学习文化的形成。通过对图书馆学习空间建设和使用的调查,发现各大学图书馆建设表现出一些共同点:资源供给及设施设备的数字化、信息化明显升级;空间功能多样化是普遍趋势;相对于学习空间硬件设施设备的升级换代,学习空间管理与服务都表现出相对的滞后。各大学图书馆带有鲜明的本校学科特色和传统校园文化特点,但各校学生在图书馆的学习行为共性大于个性,使用图书馆的目的、主要学习行为类型都高度相似。尽管如此,各校学生对图书馆学习空间的需求有显着的差异:文科、综合类大学现有空间条件不足,大学学生期待图书馆提供更“完备”和“好用”的空间条件;工科类大学现有空间条件较好,学生期待图书馆提供“更舒服”和“更独立”的学习条件。图书馆学习空间与学生空间期待的落差主要源于现有的图书馆建设、管理缺乏学生参与。学生新的学习空间需求、新的学习方式与图书馆的学科传统、现代化建设相互作用,正在推动形成新的多元化学习文化。

郭星[9](2021)在《师范生数字素养特征、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研究 ——以S大学为例》文中认为21世纪以来,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现代化要求教师应该具备必要的“数字素养”。目前已有相关研究重点关注的是在职教师的信息化技能培训,关于职前教师数字素养的研究还不多。本研究以一所省属师范大学S大学为个案,S大学是西部地区省属重点师范院校,并在师范生培养位居全国中等偏上,对S大学师范生数字素养的现状调查,能较好地反映全国的普遍情况;S大学作为西部地区的优秀师范院校,其师范生数字素养情况也在大程度上反映全国师范生数字素养发展的水平。因此,调查S大学师范生数字素养的当下特征,分析影响师范生数字素养的关键因素,探讨提高师范生数字素养的可能策略。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首先,综合借鉴欧盟数字素养框架和我国教育部师范生信息素养框架,自主设计了《师范生数字素养调查问卷》。问卷的信度水平值为0.947,每个指标的标准化项的值也达到0.947,表现出良好的结构,说明了此问卷的内部一致性很高,问卷的可靠性很高。问卷在七项维度的效度的水平的KMO值为0.751,表明此问卷的各项因素的分析为适当的,且内部效度良好。本研究对S大学师范类学生进行分层抽样,对320名师范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对12名师范生进行了深度访谈。调查结果显示S大学师范生数字素养有以下一些特点:数字素养总体水平较高,主要表现在一般基础性数字技术素养较好,这主要是由当代师范生作为信息社会“原住民”的数字生存环境所决定的;有较强的安全意识,但在隐私、知识产权等教学必需的安全保护技能上因缺乏系统训练而表现出明显不足;现有的数字素养基本上能支持作为大学生的学习活动,但还远远不能支持作为教师的教学活动;通过B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师范生能获得丰富的新型数字内容,但自己的数字内容创造能力不足。结合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本研究发现影响S大学师范生数字素养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师范生的个人特征,随着年级增长学习任务的升级促使数字素养水平明显提高;不同学科背景的师范生对数字技术依赖程度差异较大;以学业成绩为导向,师范生利用数字工具的主动性不强;性别差异影响师范生解决网络问题的态度与能力;二是目前师范类院校对于师范生数字素养培养方案还在形成中,师范院校缺少专门的数字素养课程以及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数字素养教育中缺乏了教师的参与等问题。三是宏观环境,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学校经费投入及师范生家庭数字设备的支持等方面存在不足。因此从国家、高校、个人三方面提出改进策略:加强师范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训练和参与数字内容创造;加强数字素养政策引导和完善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立数字素养培养课程体系和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等。

陈钰坤[10](2021)在《芬兰图书出版概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北欧国家出版业的发展走在世界前列,其发展历程及相关制度值得借鉴。然而目前国内对于北欧国家的出版史研究较为匮乏,研究史料也有待进一步丰富。芬兰出版业发源较早,同时带有芬兰和瑞典两国出版业发展的烙印。另外,因北欧国家在出版方面存在多种形式的跨国合作,芬兰的出版业发展也可侧面反映出北欧地区的整体特点。本研究主要从出版史角度出发,以出版物为主要研究切入口。首先,通过搜集资料,梳理芬兰图书出版业发展初期的书籍来源、形态及生产方式,理清了芬兰出版业发源时期的种种史实,发现基督教对于芬兰图书出版发展、甚至对于其文化整体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其次,梳理了在芬兰图书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印刷商、出版商和作家、学者,这些人或是影响了图书生产行业的发展变迁,或是对图书内容及其带来的思想影响作出了重要贡献。这部分的梳理显示出政治经济环境影响下的文学和社会思潮对于图书内容产生的直接作用和深远意义。最后,芬兰图书产业相关的行业组织机构在图书出版初步形成规模之后出现,随后在行业发展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仅为图书出版的参与者提供多方面的便利条件,也保持了行业正确的前进方向。研究的第二个部分梳理了在21世纪前二十年间,芬兰图书出版物的种种特点。非虚构作品在芬兰出版物中占据重要比重是芬兰图书出版较为特别的一点,同时,翻译出版在近年来的芬兰市场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芬兰图书外译也保持在较高数量水平,这些都显示出芬兰图书市场与国际交流更为频繁,在此过程中行业组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研究也显示出,芬兰纸质出版物数量下降,而包括电子书、有声书等在内的数字化图书出版数量上升,这是互联网冲击下可以预想的一个发展趋势。而芬兰出版社值得借鉴的做法是,将数字化出版图书列入了其重要的出版物之中,并在重要书目出版时同时提供纸质与数字化形态的选择。总体而言,芬兰图书出版史是欧洲图书出版发展的一个缩影,体现出图书出版业的很多共性。同时,因民族认同形成过程中受到文学的重要影响,芬兰社会对文学更为看重,对图书的整体重视程度也更深。

二、电子版与印刷版信息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版与印刷版信息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开放学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东盟信息服务能力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开放学科的概念界定
3 开放学科对高校图书馆东盟信息服务的影响
    3.1 开放学科为东盟信息资源建设带来新机遇
    3.2 开放学科对东盟信息服务模式提出新要求
4 开放学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东盟信息服务能力建设对策
    4.1 创新东盟信息服务内容与形式
    4.2 拓展东盟信息服务的对象与领域
    4.3 重视用户培训和提升服务水平
    4.4 重视图书馆东盟信息服务的人才管理
        4.4.1 树立人本理念,提升馆员素质。
        4.4.2 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建立竞争激励机制。
5 结 语

(2)NSTL联合目录书目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 NSTL联合目录书目数据质量控制体系
2 书目数据质量控制规则
    2.1 NSTL编目手册
    2.2 控制词表
    2.3 NSTL联合目录元数据规范
3 书目数据质量控制系统
    3.1 本地自动化系统
    3.2 预处理工具
    3.3 联目中心库
4 书目数据质量控制人员
    4.1 本地书目编目员
    4.2 中心书目质检员
    4.3 系统管理员
5 结语

(3)不为繁华易匠心 潜心钻研结硕果——孟连生在文献计量学和引文数据库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在文献计量学理论方法研究方面的贡献
    2.1 尝试编制中文科学引文索引并进行深度引文分析
    2.2 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意义与影响
3 在文献计量学数据体系建设上的贡献
    3.1 引领创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3.2 CSCD在中国文献计量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3 推动创建国际科学引文数据库
4 在文献计量学应用实践方面的贡献
    4.1 推进引文索引在科学文献检索中的应用
    4.2 推进引文分析在科技期刊评价中的应用
    4.3 推进引文分析在科学活动定量评价方面的应用
5 在文献计量学国际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
    5.1 在文献计量学国际学术交流中的贡献
    5.2 在我国文献计量学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
6 结语
作者贡献说明:

(4)骏马当知征程远 不待扬鞭自奋蹄——我与图书情报事业的不解之缘(论文提纲范文)

1 1975年之前
2 1975-1989年
3 1989-2000年
4 2000年之后
5 结语

(5)美国公共图书馆大众创业服务支持研究及启示——以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BKLYN时装学院”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公共图书馆创业支持服务国内外研究现状
2 “BKLYN时装学院”项目概述
3 “BKLYN时装学院”项目的服务内容
    3.1 图书出版支持
    3.2 空间提供
    3.3 资源利用
    3.4 竞争情报分析
    3.5 知识产权保护支持
    3.6 馆员对外联络服务
4 “BKLYN时装学院”项目带来的启示
    4.1 了解创业信息服务需求
    4.2 与多方合作促进服务深化
    4.3 打造公共图书馆创业支持服务品牌
    4.4 多方位开发商业类信息资源
5 结语

(7)“云录制”综艺节目的场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学术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云录制”综艺节目的概念界定
        二、关于“云录制”综艺节目的研究现状
        三、关于“场景”的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案例分析法
        二、创新点
第一章 背景:移动互联网与疫情催生“云录制”综艺节目
    第一节 移动互联时代下电视综艺节目媒介场景的转变
        一、移动互联网的媒介特征
        (一)便携性与移动性
        (二)延伸性与连接性
        (三)交互性与社交性
        (四)融合性与开放性
        (五)定位性与私密性
        (六)碎片化与场景化
        二、电视综艺节目媒介场景的转变
        (一)台网联动场景迁移
        (二)联合制作场景接入
        (三)跨屏互动场景融合
    第二节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背景下诞生综艺节目的新场景
        一、疫情暂停常态化录制的契机与受众宅家观剧的新需求
        二、交叉与融合:“云录制”综艺节目的新场景
第二章 基础:“云录制”综艺节目场景的技术构建
    第一节 场景五力的技术支撑
    第二节 场景五力在“云录制”综艺节目中的应用
        一、场景录制——移动设备
        二、场景连接——社交媒体
        三、场景洞察——大数据
        四、场景感知——传感器
        五、场景适配——定位系统
第三章 特征:“云录制”综艺节目场景的类型及特点
    第一节 虚拟与实体:“云录制”综艺节目场景的类型
        一、虚拟场景
        (一)视频连线式虚拟会谈场景
        (二)vlog分享式虚拟社交场景
        (三)受众想象式虚拟观看场景
        二、物理实体场景
        (一)后台前置的家庭录制场景
        (二)线上+线下的演播厅录制场景
        (三)固定+移动的家庭观看场景
        (四)虚实融合的“云互动”场景
    第二节 多元、移动、社交:“云录制”综艺节目场景的特点
        一、多元连接性
        二、融入性
        三、移动性
        四、社交性
        五、垂直性
        六、私密性
        七、小屏化
第四章 呈现:“云录制”综艺节目的场景叙事
    第一节 松散、线性+非线性的节目场景叙事结构
        一、松散的叙事结构——虚实融合的“云互动”场景
        (一)叙事主题多元话轮转换快速
        (二)节目文本扩容延伸二次叙事
        二、线性单线结构——视频连线式虚拟会谈场景
        三、对位式复调的非线性结构——vlog分享式虚拟社交场景
    第二节 不定式、固定式、可拆分单点的节目场景叙事视角
        一、不定式内聚焦视角
        二、固定式内聚焦视角
        三、可拆分单点叙事视角
    第三节 戏谑式、独白式、日常生活式的节目场景叙事话语
        一、戏谑式话语
        二、独白式话语
        三、日常生活话语
第五章 服务:“云录制”综艺节目场景的功能
    第一节 传递丰富用户体验感的信息
        一、传递个性化服务信息
        (一)传递视频社交服务信息——vlog分享式虚拟社交场景
        (二)传递即时通讯服务信息——视频连线式虚拟会谈场景
        (三)传递虚拟社区服务信息——虚实融合的“云互动”场景
        二、传递沉浸式交互信息
        (一)传递感官共振的交互信息——虚拟场景
        (二)传递在场参与的交互信息——物理实体场景
    第二节 “云录制”综艺节目的新场景构建新的社会关系
        一、陪伴型社会关系
        (一)脱域陪伴型社会关系——虚拟场景
        (二)嵌入陪伴型社会关系——物理实体场景
        二、松散的部落关系
        (一)兴趣型虚拟部落关系——虚拟场景
        (二)虚实交织的异质性部落关系——物理实体场景
        三、依恋型类社会关系
        (一)静态的依恋型类社会关系——虚拟场景
        (二)动态的依恋型类社会关系——物理实体场景
    第三节 缓解社会焦虑,进行情感抚慰
第六章 影响:“云录制”综艺节目场景背后的反思与启示
    第一节 审美性缺失:非专业化拍摄的粗制乱造
    第二节 泛生活化转向:导致隐私过度暴露
    第三节 融媒体的发展空间:场景的个性适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8)相互“形塑”中的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 ——大学图书馆学习空间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理论基础
    1.5 概念界定
    1.6 研究设计
2 “高科技含量但使用不足的”D大学新校区图书馆
    2.1 D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分布及学生使用情况
    2.2 “被沉默的”D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
3 “高大上但不接地气的”C大学新校区图书馆
    3.1 C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分布及学生使用情况
    3.2 “美中不足”的C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
4 “本分的”J大学新校区图书馆
    4.1 J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分布及学生使用情况
    4.2 “还可以的”J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
5 “不好用的”S大学新校区图书馆
    5.1 S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分布及学生使用情况
    5.2 “支持学习不足的”S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
6 “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相互形塑推动多元化学习文化的形成
    6.1 大学图书馆建设现状
    6.2 大学图书馆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的相互形塑
    6.3 小结
7 结论与反思
    7.1 结论
    7.2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师范生数字素养特征、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研究 ——以S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数字素养内涵及框架的已有相关研究
        1.4.2 我国数字素养研究发展迅速,但与国际水平还存在差距
        1.4.3 教师数字素养培养的已有相关研究
        1.4.4 师范生数字素养培养的相关研究进展
        1.4.5 文献评价
    1.5 研究方法
        1.5.1 问卷法
        1.5.2 访谈法
    1.6 研究思路
2.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师范生
        2.1.2 数字素养
    2.2 理论基础
        2.2.1 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
3.实证研究与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工具
        3.3.1 问卷设计及修改
        3.3.2 问卷调查过程
        3.3.3 问卷测试
    3.4 研究对象
    3.5 研究特色与创新
    3.6 研究框架
    3.7 小结
4.师范生数字素养特征
    4.1 师范生作为信息社会“原住民”普遍具备基础数字素养
    4.2 师范生数字安全的意识水平高于技能水平
    4.3 师范生数字素养基本够“学之用”
    4.4 师范生数字素养不够“教之用”
    4.5 师范生在数字内容上用得多生产得少
    4.6 师范生数字素养整体呈金字塔模型
    4.7 小结
5.师范生数字素养的影响因素
    5.1 师范生数字素养发展具有较强的个人特征
        5.1.1 高年级学习任务升级促使师范生数字素养逐步提高
        5.1.2 不同专业对数字技术的依赖程度差别大,影响师范生数字素养水平
        5.1.3 数字设备与网络技术的普及程度,影响不同地区师范生数字素养
        5.1.4 部分师范生以学业成绩为导向,利用数字工具的主动性不强
        5.1.5 男女差异影响师范生解决网络问题的态度与能力
        5.1.6 小结
    5.2 高校师范生数字素养培养方案还在形成之中
        5.2.1 师范生数字素养教育模式主要表现为“线上+线下”模式
        5.2.2 缺少数字素养教育课程,师范生数字素养水平参差不齐
        5.2.3 缺少数字化的学习环境,难以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
    5.3 区域经济水平发展不平衡,教育水平差异大
    5.4 小结
6.促进师范生数字素养发展的策略
    6.1 根据学生个人特征开展个性化数字素养教育
        6.1.1 鼓励学生参与数字内容创造与创新,提升科研能力
        6.1.2 加强师范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训练,提高学习效率
        6.1.3 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师范生数字素养水平
    6.2 加大教师信息化技术培训
    6.3 加强正式课程体系的信息化建设
    6.4 加强数字素养政策引导,构建师范生数字素养培养新生态
    6.5 完善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投入
7.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10)芬兰图书出版概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1.1 出版史的研究角度、概念内涵及研究范式
        1.1.2 国内外对芬兰图书出版史的研究综述
    1.2 研究设计与研究目标
第二章 21世纪前的芬兰图书出版与发行
    2.1. 芬兰图书出版物的缘起与发展
        2.1.1 基督教带来的芬兰早期书籍
        2.1.2 宗教改革催生的图书印刷业和芬兰语书籍
        2.1.3 图尔库学院建立后至瑞典统治结束时期的芬兰语书籍发展
        2.1.4 芬兰大公国时期的重要思潮与作品
        2.1.5 二战之后的芬兰文学与书籍
    2.2. 芬兰书籍的生产与发行传播
    2.3. 芬兰的出版者与行业组织
        2.3.1 出版者
        2.3.2 出版机构与行业组织
第三章 2000年-2019年的芬兰书籍出版内容趋势
    3.1 21世纪以来芬兰的出版环境
    3.2 2000-2019期间芬兰图书出版物概况
        3.2.1 出版物总体数量及类别
        3.2.2 图书外译情况
        3.2.3 图书出版物形态变化
    3.3 对三家出版社的案例分析
第四章 研究结论
    4.1 芬兰图书出版发展的特点
    4.2 芬兰图书出版历程中的可借鉴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四、电子版与印刷版信息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开放学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东盟信息服务能力建设[J]. 姜雨爽. 图书馆界, 2021(05)
  • [2]NSTL联合目录书目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建设[J]. 徐晶晶,葛红梅. 数字图书馆论坛, 2021(09)
  • [3]不为繁华易匠心 潜心钻研结硕果——孟连生在文献计量学和引文数据库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影响[J]. 高嵩,张智雄,丁颖. 图书情报工作, 2021(15)
  • [4]骏马当知征程远 不待扬鞭自奋蹄——我与图书情报事业的不解之缘[J]. 孟连生. 图书情报工作, 2021(15)
  • [5]美国公共图书馆大众创业服务支持研究及启示——以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BKLYN时装学院”项目为例[J]. 高红莲. 河北科技图苑, 2021(04)
  • [6]基于知识图谱的出版机构知识服务发展研究[D]. 高钰莹. 辽宁大学, 2021
  • [7]“云录制”综艺节目的场景研究[D]. 渠颖.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8]相互“形塑”中的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 ——大学图书馆学习空间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D]. 杨丽丽.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9]师范生数字素养特征、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研究 ——以S大学为例[D]. 郭星.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10]芬兰图书出版概况研究[D]. 陈钰坤.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1)

标签:;  ;  

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电子版与印刷版信息的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