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经济下如何衡量资产?

网络经济下如何衡量资产?

一、网络经济下如何计量资产?(论文文献综述)

谢璐华,阮烨翔[1](2021)在《数字平台经济下税源管理——基于数据资产权属转移视角》文中研究表明数字平台经济带来了诸多税源管理问题,亟需在各国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数据资产权属转移,进一步思考数字平台经济下税源管理逻辑与优化路径。数据资产的可税性是数字平台经济下税源管理的必要基础;数据资产权属的明晰化是重要前提;税源的推定是关键环节;"显着经济存在"的认定是核心原则。应明确数据资产法律属性,构建"数据管税"的征管框架;维护国家网络空间主权,用数据权属推定税源的管辖权;推动平台经济管理常规化,促进平台经济税源管理系统化。

王薇[2](2021)在《我国信贷供给传导机制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证明了居于主导地位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RBC)存在显着缺陷。传统的货币经济理论和新凯恩斯主义均侧重于对利率和汇率等宏观经济变量的调控,往往忽视了银行信贷因素对实体经济发展及经济波动的影响。党的十九大要求我国金融体系建设应服务于实体经济,同时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增长。一方面尽力发挥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另一方面最大程度地降低金融市场波动对宏观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基于此背景,本文在推导信贷供给对宏观经济的微观影响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总量调控、结构优化、价格传导、风险累积四个维度展开实证分析,最后从宏观经济政策视角探究了信贷监管政策对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三大目标有效性的异质性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首先,本文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从微观视角探究了信贷供给波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传导机制,发现信贷供给增加能够短期内带动投资水平迅速上升并促进资本存量的长期积累,信贷供给对投资存在扩张性影响,但会对消费形成挤出效应,使得短期内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驱动,在长期主要依靠消费拉动。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应用基于GAS过程的时变转移概率马尔科夫区制转移回归(MS-GAS-TVTP)模型对我国信贷供给波动和产出波动进行阶段性变迁识别和时变转移分析发现,在经济衰退初期,信贷供给波动表现出强烈的“顺周期”特征,经济环境恶化会在短期内导致信贷紧缩,但随着信贷扩张政策的逐步实施,信贷供给对产出的引导效应逐渐显现。基于时变协整模型对信贷供给与产出的动态联动关系进行检验发现,我国信贷供给与产出之间同向动态联动,信贷扩张能够带动我国经济增长,信贷收缩会进一步加剧经济的衰退程度,信贷供给对产出的时变影响系数在长期基本趋于稳定,二者趋于长期均衡。其次,考虑到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和收缩对宏观经济可能存在非对称影响效应,本文进一步从产出增长和物价稳定的角度出发应用非线性自回归分布滞后(NARDL)模型展开探究。研究发现,在经济衰退期,可以通过扩张信贷的方式增强企业投资积极性、促进实体经济恢复平稳增长;在经济扩张期,信贷扩张对产出的带动效果会随着产出总量的不断积累而逐渐减弱,并加剧通货膨胀;信贷收缩虽然能够降低通货膨胀水平,但无法完全抵消信贷扩张带来的通胀风险,并且会对经济增速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从期限结构视角应用SV-TVP-FAVAR模型探究了推动我国产出增长和通货膨胀水平上升的信贷供给根源。研究发现,我国中长期信贷供给增加虽然能够显着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但同时对通货膨胀也具有强烈的促进作用,非金融企业中长期信贷供给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未能占据优势;相较于中长期信贷,我国短期信贷供给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不具优势,我国短期住户消费信贷供给增加对经济增长存在逐渐减弱的负向影响,并且不会引起强烈的通货膨胀效应,证实了扩大内需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降低通货膨胀损失的可行路径之一。随后,本文进一步基于价格传导视角运用贝叶斯估计的平滑迁移向量自回归(ST-BVAR)模型分析了不同经济状态下信贷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效应,并探讨不同时期我国信贷价格政策的有效性。结果发现,在经济衰退期,信贷价格下调能够引导第二、三产业投资和消费增加,进而从需求侧驱动经济增长,信贷价格政策的传导渠道基本畅通,政策基本有效。在经济扩张期,我国利率市场化尚不完全且居民储蓄率水平相对较高,存在“金融抑制”和“消费抑制”双重抑制现象,因此我国信贷价格下调仅能通过促进第三产业投资的方式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影响,第二产业投资和消费的传导渠道均存在梗阻,极大地降低了信贷价格调控政策的有效性。接下来,本文进一步基于风险累积视角运用多元方向分位数向量自回归(MDQVAR)模型分析了信贷风险累积对我国宏观经济及信贷调控有效性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信贷风险累积在不同经济状态下对产出、通货膨胀和金融稳定均呈现出抑制效应,但影响强度随经济下行程度加深逐渐增强,并且信贷风险累积对金融稳定的负面影响最为强烈。信贷供给对产出、通货膨胀和金融稳定的影响效应在不同信贷风险累积程度下表现出显着的异质性。当以“经济增长”作为主要的经济目标时,信贷风险累积水平应当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既不能为了追求低不良水平过分惜贷,也不能为了投资扩张过度放贷。当以“稳定物价、促进货币流通”和“金融稳定”为主要目标时,应全力避免过度放贷和过度负债,同时加强贷款发放前后的审慎监管,尽量减少非理性的竞争行为和代际遗忘,尽可能降低银行资产中的不良资产规模,并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流程。最后,本文基于宏观经济政策视角运用多元方向分位数向量自回归(MDQVAR)模型探究了信贷监管政策对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三大目标有效性的异质性影响,为更好地完善“双支柱”框架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在经济下行期,流动性类的信贷监管政策能够显着增强数量型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调控效果,但会形成通货膨胀问题,因此,需要在“促增长”和“稳通胀”目标中进行取舍。在经济平稳期,价值类的信贷监管政策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数量型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果,但信贷监管政策的动态调整不会对数量型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显着影响,二者可以各自调控,能够同时实现“稳增长、稳通胀、稳金融”三大目标。在经济过热期,价值类的信贷监管政策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存在“政策冲突”,二者难以在动态调控中同时实现“金融稳定”与“价格稳定”。流动性类的信贷监管政策能够增强价格型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抑制效果,两政策配合能够同时实现“稳金融、降通胀”的目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保增长”,是经济过热期最优的政策协调模式。除此之外,货币政策在金融稳定目标的调控上不具优势,维持金融市场稳定还是应以信贷监管政策为主。

孙雨婷,张琛[3](2021)在《互联网经济背景下会计核算发展变革研究——以京东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互联网经济在日新月异的网络化时代应运而生,并对传统的会计核算发展提出了多重挑战。文章以电子商务巨头——京东为例,深入分析了互联网经济对会计核算中的会计主体假设范围、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平台效应的资产计量方式以及价值创造的反映归集四个方面的影响,文章认为着力扩充会计主体假设的范围、完善会计信息反映的相关性、关注资产的平台效应,以及分期细化企业的价值创造,应为会计核算在当前背景下的发展变革方向。

潘秋晨[4](2021)在《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在经历了长期的高速增长后,正面临动力转轨,而在复杂的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之下,先前本就潜藏的矛盾更为突出,“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已不适应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但创新效率低下、所有制歧视、产业分割严重等难以转变的现实,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集约型”增长模式的发展。如何找到未来的经济增长动力,是政策制定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而中国制造业当下存在的资源错配,不仅说明产业部门包含着充分的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空间,更潜藏着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巨大能量。若要释放这一能量,就有必要在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国内国际生产体系紧密联结的双循环背景下,结合中国深化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历程,考虑如何构筑更高质量的全球价值链嵌入路径,更充分的利用好全球价值链的组织、治理结构,进而促进生产要素的内外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因此,若能基于全球价值链嵌入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有的放矢的制定政策,改善不平衡、不协调的全球价值链嵌入模式对资源的过度消耗等不可持续的问题,就可能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文章将全球价值链与资源配置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基于全球价值链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理论分析框架和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特征事实,系统阐述了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的影响机制。不同于以往大部分文献的是,本文在全面量化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内外协同型、内向型动能,并区分制造业行业内、行业间资源错配事实的基础上,利用1996-2013年中国制造业微观企业数据和世界投入产出数据,以垂直深化的视角探究了全球价值链嵌入的要素流动效应、分工协作效应、外向集聚效应、结构升级效应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展开综述,梳理理论发展脉络并归总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一方面找到支撑本文开展进一步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发现相关研究领域的局限和空白,以阐明本文仍需进一步研究的必要。第二,以文献综述为源点,以全球价值链理论、产业经济理论为基础,全面分析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制造业资源配置的影响机制。阐明中国作为一个转型国家,向更高水平的开放型市场经济转变的最终目的是使外部资源对国内市场产生有益的引领作用,从而巩固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因此,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影响机制应是垂直深化和由表及里的,异质性行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可能经由两个端口,产生三种动能,进而通过四类机制发挥作用。一方面是单纯依靠外向型动能驱动的资源优化配置,即在国际市场进出口侧主要发挥作用的要素流动和分工协作机制;另一方面是在异质性行业深化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全球价值链与国内生产体系产生深入联结后在国内市场供给侧发挥作用的机制,可分为外向集聚和结构升级。其中,外向集聚机制主要说明了内外动能的协同作用;而结构升级机制则更强调在外部资源对国内市场产生有益的引领之后,本国产业部门自主增值能力的增强和国内大循环发挥的主体作用。第三,以1996-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和世界投入产出数据为依据,对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角色和资源配置实际进行深入探讨。一方面,在规模报酬可变的情形下阐明中国制造业行业内、行业间的资源配置情况;另一方面,克服总值贸易思维的缺陷,以垂直深化的增加值视角重新考量中国的贸易利益,进一步区分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内外协同型和内向型动能。第四,实证检验全球价值链嵌入影响资源配置的程度和方向,进一步界定全球价值链嵌入对资源配置的“优化区间”。第五,实证检验全球价值链嵌入影响资源配置的路径机制。首先,构建方程检验在全球价值链嵌入改善资源配置的过程中,相应的影响机制发挥了什么作用;其次,若存在多种中介机制的多重影响,则进一步确定其中更为显着的中介机制;最后,进一步探讨影响机制是否存在局限性,进而可能在一定条件之下弱化了全球价值链嵌入对资源配置的改善作用。第六,对全文的研究结论进行归总,对如何构筑高质量的全球价值链嵌入路径从而打开效率提升的“黑箱”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通过理论和经验分析,本文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角色正从一个倾向于被动接受他国中间产品的低端代工者角色,向一个倾向于为全球生产网络输送中间产品的中端分工者角色转变,且在此过程中,国际市场对中国国内循环的依存度逐渐上升。第二,中国制造业行业内、行业间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资源错配,也恰好潜藏着实现中国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巨大能量。若能够改善资源错配,1996-2013年,中国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还将提升约13.16%,平均每年实现0.73%的增长;总产出将额外提升9.6%,平均每年实现0.53%的增长。第三,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动能对打通资源在行业间的流通渠道的作用更强,内向型动能对打通资源在企业间的流通渠道的作用更强。进一步的行业异质性分析显示,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行业越来越依赖于偏向内向的全球价值链嵌入动能改善资源配置。非线性分析显示,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各类动能对资源配置均存在一定的“优化区间”。内向型动能与资源错配的关系呈“倒U型”,当内向型动能增强到超过非线性关系的临界值之后,将发挥着可持续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这意味着,基于中国资源禀赋和产业体系构筑的全球价值链高端嵌入路径,确实潜藏着带动经济下一轮快速增长的巨大能量。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内外协同型、外向型动能与资源错配的关系均呈“U型”,且具备“左高右低”的非对称特征,说明外向型动能的参与确实优化了行业间资源配置,且该效应大于抑制作用,合理利用外向型动能将促使其发挥更强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第四,在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动能改善行业间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基于外资更替和再配置的要素流动效应共同发挥了多重中介作用,且外资再配置的中介作用更强。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外资再配置效应与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动能之间呈“倒U型”关系。这意味着,由发达经济体外资企业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确实隐含着“纵向压榨”效应,而这一效应对东道国市场资源配置的负面影响也将阻碍外资本身的成长。并且,基于内外资部门之间生产率增长动力的差异,外资实质在这一资源协同优化的过程中获益更多,也更依赖于在东道国的资源再配置过程驱动自身的迅速成长。若这一协同优化过程无法持续,“纵向压榨”可能转变为“双向压制”,从而造成“损人不利己”和“两败俱伤”的局面。但值得注意的是,以中国等发展中经济体为代表的全球价值链从属者的研发行为,实质是全球价值链参与者之间相互追赶和学习的表现,驱动了全球价值链主导者更高效率的资源再配置过程,一定程度消弭了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纵向压榨”效应,“重启”了国内国际资源的协同优化路径。第五,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动能在改善行业间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协作关系实现的就业结构横向调整和融资约束缓解共同发挥了多重中介作用,且就业结构横向调整的中介作用更强。但需要注意的是,就业结构的纵向调整并未在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动能改善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相对于高技能劳动要素的增长,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的深化反而促使制造业更多的积累了对中低技能劳动要素的偏好,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动能可能存在一定的资源优化配置“偏向”。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动能虽然通过缓解融资约束、降低全球价值链嵌入壁垒驱动了制造业整体的资源优化配置,但却以“拖累”劳动要素的优化配置为代价,且低端“拖累”更为严重,由此加剧了劳动和资本要素配置的“双重分割”。第六,在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协同型动能改善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外向集聚效应发挥了显着的正向调节作用,全球价值链和国内生产体系的深化联结呈现出显着的协同优化作用。但区分“二元”嵌入模式的研究发现,不论是行业内还是行业间,全球价值链上游嵌入的“隔绝机制”都存在,且上游嵌入度越高,企业对核心技术等资源的保护动机越强,国内国际生产要素的流通、扩散渠道被一定程度的阻隔,个体利益和大局利益的调节失灵促使积蓄于全球生产网络和本地产业集群之下的外向集聚效应被抑制,可能导致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生产体系的“双重分割”。而同时,全球价值链下游嵌入的资源“互仿互享”机制也稳定存在,且下游嵌入度越高的企业与集群内关联企业进行优势资源互享的动机越强,外向集聚效应对资源配置的改善作用亦随之强化。因此,上述两种机制相互博弈的结果一定程度决定了外向集聚效应的强弱,进而左右着内外协同型动能引导资源配置的最终效果。第七,在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内向型动能改善行业内资源配置的过程中,结构升级机制呈现出明显的部分中介作用。而进一步对全球价值链嵌入影响制造业结构升级的机制进行检验的结果表明,全球价值链嵌入通过中间投入优化、国际竞争、“链中学”路径驱动了制造业结构升级。但上述全球价值链的结构升级路径存在行业异质性,进而塑造着结构升级机制下的资源配置路径:技术水平越高的行业越依赖于由中间投入效应产生的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嵌入路径驱动资源优化配置,技术水平越低的行业则越依赖于由国际竞争效应产生的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嵌入路径驱动资源优化配置,而基于“链中学”效应产生的全球价值链高端嵌入路径则能够驱动所有行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且对低技术行业的作用更强。这意味着,正是由于中高技术行业的全球价值链低端嵌入路径依赖、中高端嵌入路径较难贯通、高端嵌入路径正向效应较弱,才造成中高技术行业难以进入内向型动能对资源配置的“优化区间”。

顾伟忠[5](2021)在《数字经济背景下经济增长路径转型研究》文中指出随着5G网络、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的发展,以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正席卷世界,全球进入了数字经济时代。在数字经济的催化下,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业层出不穷,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空间,注入了新动能。我国正处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转换增长动能、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期。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站在数字经济时代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交汇期,“理顺经济发展内在逻辑和把握经济增长关键抓手”是我国在经济发展新时期的必答题。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剖析问题—机制分析—模型构建—解决问题—提出建议”的研究路径展开,工作内容如下:研究背景和理论基础:论文第1章和第2章。主要包括选题背景、选题意义、研究思路、创新之处、文献综述以及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理论和机制分析等内容。本部分首先抛出“数字经济背景下经济增长路径转型研究”这一主题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基于现实需要和学界研究脉络阐述本文研究主题具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在此基础上开展文献综述,以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路径转型→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路径关系为思路聚焦相关经典文献,在说明本文科学性的基础上突出研究必要性,并阐述了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以及创新之处。同时,为能清晰界定本文研究边界,梳理已有理论并总结了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内涵、数字技术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系、数字经济促进经济增长路径转型的抓手和路径等内容,为本文后续的数理模型构建、实证研究作基础铺垫。最后,从理论研究角度,基于传统的C-D模型,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特色背景,以优化模型分别分析了传统经济和数字经济系统稳态,得出数字经济稳态更优的结论。模型构建和实证分析:论文第3章至第6章。本部分研究层层深入,一是率先基于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在动态视角下研究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发现数字经济对经济总量增长具有较强支撑作用,并且能够与消费需求扩大和消费结构升级形成正向反馈循环机制,从而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产生积极影响。二是通过构建TVP-VAR、PSTR等模型从多维度聚焦新旧动能发展特征的比较并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为抓手突破数字应用落地和充分利用传统经济基础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三是基于以上研究,从数字经济自身增长机理切入,探索数字经济背景下经济转型升级的实现路径。本部分从宏观视角出发,构建了一个包含生产、消费、政府三个部门的一般均衡模型,并通过数理模型解释不同类别的数字技术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差别。进而,通过构建非线性MS-AR模型刻画数字经济发展的路径与趋势。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自身发展路径复杂,针对不同层次的数字技术与使用对象,要采取差异化的实施手段和建设规划,数字经济主要从改变发展方式、增长结构与动能转换三个途径助力经济实现转型升级。结论和展望。第7章基于前文研究内容,系统梳理全文研究脉络,结合理论研究、机制分析、数理模型分析、现状分析及实证分析等研究结果,对前文得出的结论进行总结、提炼与深化,并提出论文可能存在的不足,最后做出研究展望。本研究梳理了数字经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总结了我国数字经济背景下经济增长的发展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改进的索洛-斯旺模型和一般均衡模型,指出数字技术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以及政府采用多种方式支持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发展可能产生的政策效果。据此提出面向数字时代我国加快经济增长路径转型的有效路径,可以为不同地区加快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推动高质量、高效率的经济发展提供数理参考和量化依据。

李斌[6](2020)在《网络市场渗透下的企业竞争与效率提升 ——特征事实与解释》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销售渠道的出现使互联网的商业属性被开发利用。这种新业态的兴起,不仅是一个全新销售渠道的建立,更是传统经济秩序、流通渠道、资源配置重塑的历史进程。网络市场正在通过重塑现实经济的市场结构来改变现实经济效率。这种现象正在世界各国上演。但是,中国场景下的效率意义却更引人关注。如此庞大而又处在转轨时期的经济场景使得网络市场对经济结构的影响更加明显。同时,网络市场所推动的互联网创新、创业热潮为中国经济催生出了新的创新发展方式。因此,由中国特有的经济背景所提炼出的特征事实和案例为理解政府提供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如何促进企业创新、改善生产效率、完善市场机制、培育市场竞争环境提供了独特的视角。然而,以中国为场景,从微观层面检验网络市场渠道对市场竞争、企业创新以及行业资源配置效率影响的文献却较少。鉴于此,本文试图将中国场景下有关互联网经济影响的研究支脉推进到对互联网更细化功能的识别,即以对中国经济市场结构、商业模式、流通体系、区域分布、市场分割影响更深远、更受瞩目的网络市场渠道为核心变量。以此为基础,本文分别从成本加成率、市场范围拓展、创新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中国经济场景下,网络市场渠道影响企业竞争与效率的微观特征事实和作用机理。本文首先基于成本加成率在网络市场渗透下的变化,从微观实证角度验证网络市场渠道的渗透对企业总体成本加成率的作用及其结构性差异,并由此揭示网络市场渠道如何影响市场竞争环境、企业竞争行为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研究发现:网络市场渗透降低了制造业企业总体市场势力和定价能力。网民基础更大的城市,会面临更多由网络市场引入的外部竞争。这使得原有的区域分割受到了来自中性的网络技术的削弱,因而降低了企业平均(总体)市场势力,并提升了总体市场竞争效率。除此以外,在网络市场渗透下,集聚度更高行业的企业成本加成率下降更多;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较低企业的成本加成率下降得更多,其受到互联网市场引入的外部竞争压力更大;非国有经济更能抵御网络市场渗透所引入的外部竞争压力,而国有经济的市场势力却受到了更大的冲击;第三产业占比更高区域内企业的总体成本加成率下降更少,更有能力抵御网络市场渗透所引入的外部竞争压力。在证实了网络市场渠道对市场竞争的促进作用以后,本文在后续章节通过应用现有微观数据来度量微观企业对网络市场渠道或者电子商务的应用,从而提供另一个识别网络市场渠道影响的研究思路。本文在第四章基于区域市场进入和要素配置视角,从供给侧检验微观企业互联网销售渠道的应用对行业总体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作用机制。通过利用企业异质性和新经济地理分析框架,这部分研究对要素配置效率改进的机制进行了解释。通过运用分位数回归,研究结果证实了网络销售渠道对要素配置扭曲的纠正,并发现配置效率改善的证据主要是来自于劳动力和中间品要素。除此以外,网络销售对供给侧生产效率的改进主要体现在多区域销售企业上,并且是通过促进小企业的成长,拓展其市场范围而实现的。这说明,网络销售渠道是从技术层面由下而上削弱了旧有市场分割、冗长的流通环节、中介机构的榨取以及多区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为中国的市场化进程增加了新动能。在第五章,本文探讨了网络销售渠道对创新竞争的影响。研究主要聚焦于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研发竞争这一产业组织理论的经典话题,并为其提供网络销售渠道环境下的特征事实和微观解释。通过一个简单的企业研发古诺竞争模型,本文提出了互联网销售渠道促使中小企业进行更多研发的检验命题,并就如何产生这一特征事实进行了解释。为了验证以上命题,本文采用近年才开放申请的世界银行中国企业调查数据构建四年跨度(1999年-2002年)的非平衡面板。研究发现:虽然网络销售渠道降低了产品的营销成本,但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更大;随着网络销售渠道破除了制约中小企业创新的市场障碍,中小企业通过创新进入市场的“求生欲”、挑战既有大型在位企业的“竞争欲”将得到激发。因此,中小企业更有动力开展研发活动的特征事实得以在研究结论中(理论或实证)体现,特别是在网络销售渠道情景下。在第六章,本文探讨了网络销售渠道(e-selling)对企业创新(以新产品开发度量)的异质性影响,从而,为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战略提升企业创新绩效提供策略选择。本文通过使用公司规模和公司运营经验作为两个基本的门限变量,并采用GMM门限回归方法建立实证模型。为进一步探索电子商务如何影响企业新产品开发,并为企业经理人提供更多的管理启示,本文还分别引入其他决策变量(包括:企业网络销售渠道应用强度、销售规模、电脑普及率等)以及企业所有制形式进行更多的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网络销售渠道对小企业和经营经验丰富的大企业新产品开发有正向影响。随着其他决策变量(包括:企业网络销售渠道应用强度、销售规模、电脑普及率等)的增加,网络销售对小企业新产品开发有递减(或不增加)的影响;而对大企业,网络销售对新产品开发却有递增(或不减少)的影响。此外,网络销售渠道对国有企业新产品开发的影响不显着,但对非国有企业的影响是正向的。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对互联网影响经济社会变量的特征事实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为互联网所引领的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提炼有用的经验和政策指导。更重要的是,本文将中国场景下有关互联网对经济影响的研究支脉推进到对互联网更细化功能的识别,从而明确网络销售渠道和互联网技术的作用边界以及网络各属性的具体功能和作用效果,使政策制定者在制定互联网发展战略时更加有的放矢,更明确、有效地采取配套组合措施。同时,通过明确网络市场渠道对不同区域或者微观主体的异质性作用,可以更好了解它对市场竞争、资源配置和创新活动的作用机理、特征事实和规律,并对指导政策制定、宏观经济管理、经济发展都有较多现实意义。此外,在互联网环境下,经济个体的行为以及市场环境也因此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深入了解互联网经济下的运行机理也有助于企业经理人更好的适应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从而为企业制订相应的创新发展战略提供帮助。最后,中国经济的特有属性为相关研究和政策评估项目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场景。因此,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经济增长和改革的巨大作用,都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宝贵经验,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值得推广和借鉴。本文也因此可以为其他国家利用网络市场渠道提升本国资源配置效率和创新能力的政策提供中国经验和案例支持,并为理解政府提供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如何促进市场竞争、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创新活力提供独特的视角。

谭燕玲[7](2020)在《数字经济下企业所得税征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强劲,规模逐年增长,已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位列第二的国家。为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进一步推动了数字经济背景下新兴商业模式的发展,催生了云计算、3D打印、共享经济等新事物。但数字经济在助力我国GDP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数字经济税收问题,如税收管辖权的划分、税基侵蚀、数字鸿沟等。因此,本文以企业所得税为中心,对数字经背景下我国税收征管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本文主要采用的是理论分析、案例分析两者结合的研究方法。理论分析部分:首先,对数字经济的概念、特点进行了简述,并介绍了相关的经济理论。其次,对数字经济下企业所得税征管的相关概念进行论述,主要介绍了税收管辖权、常设机构概念以及税收征管概念。接着,简述了数字经济下税收征管面临的冲击。最后,介绍了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我国当前的企业所得税的征管情况进行介绍,得出在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我国的反避税工作有所成效,但由于起步较晚仍存在不足和局限的结论。在此基础上,从企业所得税税制要素和税务机关征管技术两个角度具体分析了数字经济下企业所得税征管问题,税制要素的问题主要包括:(1)课税主体不明确;(2)税基不明确;(3)税收管辖权不明确;(4)所得性质难以认定。税务机关征管技术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税务登记不到位;(2)信息不对称;(3)征管技术落后;(4)专业人才不足;(5)国际税收征管合作不足。在案例分析部分,则以我国电子商务企业A商城为例,对其经营模式、产品交易过程和用户参与过程进行分析,指出该商城经营中存在的数字经济下企业所得税征管问题。最后,在借鉴OECD、欧盟、美国、印度等组织和国家在应对数字经济税收挑战方面相关实践的基础上,根据理论分析部分、案例分析部分得出的我国在数字经济背景下面临的企业所得税征管问题,提出具体的建议:(1)完善企业所得税税制;(2)提高税收征管技术;(3)强化国际合作。

路璐[8](2019)在《基于客户价值的互联网企业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企业价值评估是进行筹集资本、收购合并、重组或公开上市等交易的前提。互联网企业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点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传统的企业估值方法对互联网企业的估值存在较大偏差,优秀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只能纷纷选择去境外上市;另一方面,规模有限、财务绩效表现不佳甚至持续亏损的互联网企业却动辄估值百亿。本文即对企业估值现象给予了充分关注。本文认为企业的高估值源于对价值的预期,预期的市场衍生性价值实际上是对不确定性的表达,它平衡了市场风险与概率权重重重,而不确定性源于市场,用户作为互联网市场的基本单位,是互联网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在注意力经济下用户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网站表现力是价值载体,用户与企业网站交互的程度则是价值触发点,通过客户价值的区别,企业之间实现了竞争优势的区别,也因此导致了企业价值的区别。从经济学基本原理出发,借助DCF模型、MM理论、卡尼曼预期理论剖析了互联网企业高估值现象背后的逻辑,分析了基于预期的价值在企业价值认识问题中的合理性。借助客户价值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等理论与分析,以用户粘性、用户面积、支付力三个维度构建了客户价值的三维模型,为认识价值和实现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以2013-2017年互联网上市公司的平衡面板数据为样本,应用面板门槛模型分析了客户价值与企业价值的关系。最后讨论了企业如何围绕用户获取竞争优势从而提升价值。研究发现从市场的角度来看,用户活跃是互联网企业客户价值的表征,是企业市场主导能力的体现,也是预期价值的重要构成。预期源于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源于市场用户,具备了活跃用户优势的平台企业能够形成独特的衍生品优势壁垒,从而比竞争对手更加容易创造衍生业务价值。客户的粘性度、受众面、支付力是企业创值能力的关键,三者都对企业价值产生积极作用,但是程度大小不一。中国互联网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结构性变化和发展,包括商业模式多元化、业务应用的交叉融合化等。当前中国互联网上市公司的客户价值虽普遍处于稳中上升的状态,但是却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综合而言仍有较大上升空间。价值管理的重心应该放在如何识别以及如何与有价值的用户建立稳定且能够长期持续的利益关系。因此,企业首先要考虑如何识别客户价值,接着应该知道哪些因素会影响客户价值。企业创造价值的关键就是创造更多的客户价值,这是竞争优势的来源,也是培养核心竞争力以创造价值的战略逻辑。

周鹤峰[9](2018)在《宏观经济波动对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研究 ——基于银行异质性的视角》文中指出在全球范围内信贷周期是金融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来源,会波及整个实体经济。早期理论研究与经验证据表明银行信贷存在显着的顺周期效应,即经济形势好时,信贷规模较大;反之则信贷规模骤减。在金融加速器效应下,银行信贷规模紧缩会加速实体经济衰落,信贷政策顺周期效应放大了实体经济波动。如何对冲信贷政策顺周期效应进而降低信贷风险成为学术界与监管者共同的议题。从2008年开始,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也面临严峻挑战,表现为出口骤降、消费萎靡、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放缓。为了恢复实体经济,避免产生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实行了“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试图刺激实体经济恢复。企业因而可以从银行获得低息贷款,尤其是国有企业,商业银行信贷规模迅猛扩张。随后2010年中国的物价不断攀升(如房价),通货膨胀压力骤增。如何控制通货膨胀便成为当时主要任务,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我国银监会于2012年通过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深化和重申了逆周期风险防范的金融监管指导思想。而2015年央行又实行降息、降准等一系列措施,试图扩大银行信贷规模。2016年银行理财监管新规征求意见开始实施,资管监管开始趋于严格。2017年7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把金融行业风险防范列为核心要务。从以上可知,中国人民银行的信贷货币政策在不断变化,监管者需要根据经济变化对金融监管政策不断调整,在以上背景下,本文通过研究商业银行信贷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反应,能够帮助理解银行风险控制机制和检验政策实施效果。在研究宏观经济波动与银行信贷的文献中,通常假设商业银行是同质的,较少关注银行异质性对上述关系的影响。金融加速器理论早就捕捉到了上述特征,该理论指出企业自身组织构成影响其投资,尤其在宏观经济下行和小公司表现尤为明显。金融加速器理论为研究银行异质性开辟了理论先河,银行同质性、可替代性假设太强,不符合经济现实。梳理相关文献后,本文发现直接研究信贷周期行为的成果丰硕,但从银行异质性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且研究结论并未统一,因此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和经验证据。本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宏观经济波动如何影响微观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即从微观视角探讨银行信贷的周期效应;其次,银行异质性(如股权结构、监管要求以及银行规模)对信贷周期的调节效应;第三,银行核心异质性发挥信贷调节作用的影响机制;最后为文章结论,包括研究结论和政策意见。文章的研究内容划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背景、理论分析、制度背景。导论部分首先分析了选题的背景和研究创新,总结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和述评。然后本文分析了相关基础理论,分析当前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制度背景。第二部分为本文的实证检验部分。基于银行政府干预中的社会稳定职能、投资拉动型经济、银行资本缓冲等视角,本文发现宏观经济波动中银行信贷存在逆周期效应,然后从股权异质性、规模异质性和充足率异质性三个视角,分析了银行核心异质性的调节效应。在拓展部分,还考虑了商业银行异质性的影响渠道,包括经营管理效率、风险控制、潜在融资能力等三个方面。第三部分为结论总结和对策建议,总结全文的实证研究结论,并据此提出改善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对策建议。首先是银行自身异质性的治理作用,针对本文的主要回归结果和进一步研究提出本文的意见,然后针对银行业务、理财、防范国际金融风险和聚焦金融创新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本文通过研究银行信贷周期性行为及银行异质性的调节效应,主要得到了以下结论:第一、银行信贷存在显着的逆周期效应。宏观经济波动与信贷投放显着正相关,与银行不良贷款率显着负相关,即存在逆经济周期效应。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受政府管控,其承担着政治任务与社会稳定职能,这与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受到政府宏观干预的背景现实一致,同时也与民族文化、经济结构相关。银行信贷增速逆周期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银行逆周期监管机制的作用。由于不良贷款率是银行信贷决策的结果,基于信贷质量的信贷决策是信贷风险控制与风险收益的平衡。因此经济上行时,不良贷款率降低,经济下行时,不良贷款率增加。资本实力越强、资本监管的限制越弱,更愿意在宏观经济下行时投放信贷,加强了银行信贷的逆周期特征。第二、银行异质性能加强商业银行信贷增速逆周期效应。银行异质性包含股权结构、资本充足率和资产规模。大股东持股高的能够减少代理成本和提高决策效率,并提高经营效率,政府控制的商业银行依仗政府背景有较强风险抵御能力,并承担着社会稳定职责,而资本充足率高和资产规模大的商业银行有较强的抗风险和潜在融资能力。本文发现,大股东持股高、政府控制、资本充足率高和资产规模大的银行在经济上行时,可能会缩减信贷规模,避免经济过热后大幅下降;在经济下行时,为避免乘数效应造成的实体经济投资降低,这类银行反而会扩大信贷规模,刺激经济增长,使经济保持稳定性。第三、银行异质性能削弱宏观经济波动对不良贷款的抑制作用。本文发现当宏观经济形势良好时,大股东持股高的商业银行有获利动机,国家控股商业银行有政治动机,资本充足率高的商业银行有较强潜在融资能力,规模大的商业银行有较大的风险容忍度,因此这类企业偏好高收益高风险等信贷项目(如风险收益更高的基础建设借贷项目和国企借贷项目),造成坏账率上升;当经济形势较差时,这类商业银行有更高的经营效率、抗风险能力和潜在融资能力,会减少宏观经济恶化对银行的冲击,提升信贷质量,降低不良贷款率。第四、银行异质性通过经营管理效率、风险控制、潜在融资渠道,影响宏观经济波动与信贷行为的关系。盈利能力越强,银行的风险管控和信贷投放过程更规范,有较强的经营管理效率。上市的商业银行代表了较强潜在融资能力、有效公司治理机制和决策效率,面临来自市场和政府的监管更为严格。资产负债率更低时,银行自由资金更多,风险更低,更有能力进行信贷扩张,意味着较强风险控制能力和潜在融资能力。商业银行异质性在宏观经济波动与信贷增速中的逆周期效应主要体现在高盈利、上市的和资产负债率低的商业银行。在不良贷款率控制方面,当经济上行时,异质性特征表现突出的公司在更好的经营效率和负债管理水平下,会偏好高盈利项目,从而使得不良贷款率上升。当经济下行时,风险控制要求下这类银行会加强对高风险项目的信贷投放监管,从而降低不良贷款率。本文的研究相比于既有文献,可能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创新:第一、丰富了宏观经济波动的经济后果研究。本文研究能够帮助理解政府经济政策的频繁变化如何影响银行信贷投放速度和风险扩散,回答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经济后果中的信贷风险传染效应。第二、丰富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的相关研究。本文回答了在中国商业银行总体上市表现为“顺周期”还是“逆周期”的问题,并揭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是否在外部政策冲击下进一步恶化。第三、本文的研究从银行自身异质性视角剖析了当面临外部经济不确定性时,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丰富了银行自身的治理机制相关文献,即商业银行控制信贷风险的渠道和机制。

靳能泉[10](2015)在《网络经济下会计核算理论新认识研究》文中认为一、引言以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为支撑的知识经济运行朝着信息化和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和渗透,一种在传统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经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的高级经济发展形态——网络经济相伴而生。网络经济[1]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诸要素、对经济社会发展发展理论与制度等都产生着重大的影响,进而使其经济行为主体(包括经济实体和经济虚体)及其关系链架构出同质、异质或其异同交质的结构。会计所处的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会计主要是适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

二、网络经济下如何计量资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经济下如何计量资产?(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平台经济下税源管理——基于数据资产权属转移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数字平台经济发展及其价值创造模式
    (一)数字平台经济发展:数字经济2.0新大陆
    (二)数字平台经济的价值创造模式
三、数字平台经济下税源管理的国际实践
四、基于数据资产权属转移视角的数字平台经济下税源管理逻辑
    (一)数据资产的可税性:数字平台经济下税源管理的必要基础
    (二)数据资产权属的明晰化:数字平台经济下税源管理的重要前提
    (三)税源的推定:数字平台经济下税源管理的关键环节
    (四)“显着经济存在”的认定:数字平台经济下税源管理的核心原则
五、数字平台经济下税源管理优化路径选择
    (一)明确数据资产法律属性,搭建“数据管税”的征管框架
    (二)维护国家网络空间主权,以数据权属推定税源管辖权
    (三)推动平台经济管理常规化,促进平台经济税源管理系统化

(2)我国信贷供给传导机制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信贷供给总量的经济效应
        1.2.2 信贷供给结构的经济效应
        1.2.3 信贷供给价格的经济效应
        1.2.4 信贷风险累积的经济效应
        1.2.5 信贷供给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效应
    1.3 主要研究目标、论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1.3.1 主要研究目标
        1.3.2 论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贡献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贡献
第2章 信贷供给宏观经济效应的理论基础
    2.1 信贷供求理论
        2.1.1 宏观信贷供求理论
        2.1.2 微观信贷供求理论
    2.2 信贷价格理论
        2.2.1 可贷资金理论
        2.2.2 金融抑制理论
    2.3 信贷风险理论
        2.3.1 Fisher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
        2.3.2 金融脆弱性理论
    2.4 信贷配给与信贷传导理论
        2.4.1 均衡配给理论
        2.4.2 银行信贷渠道传导理论
        2.4.3 资产负债表渠道传导理论
第3章 我国信贷供给传导机制及其与产出的动态关联分析
    3.1 基于DSGE模型我国信贷供给的微观传导机制分析
        3.1.1 模型设定
        3.1.2 模型均衡
        3.1.3 参数校准与模拟分析
    3.2 我国信贷供给与产出的波动特征及动态关联性分析
        3.2.1 MS-GAS-TVTP模型与TVP-VECM模型原理
        3.2.2 我国产出与信贷波动的阶段性变迁识别及时变转移分析
        3.2.3 动态关联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信贷供给总量与期限结构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4.1 信贷供给总量对宏观经济影响的理论机制分析
    4.2 我国信贷总量扩张与收缩对宏观经济的非对称影响效应分析
        4.2.1 非线性自回归分布滞后(NARDL)模型原理
        4.2.2 变量选取、数据处理及平稳性检验
        4.2.3 我国信贷总量扩张与收缩对产出的非对称影响效应
        4.2.4 我国信贷总量扩张与收缩对通货膨胀的非对称影响效应
    4.3 我国信贷供给期限结构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4.3.1 SV-TVP-FAVAR模型原理
        4.3.2 我国信贷供给期限结构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时变效应分析
        4.3.3 我国信贷供给短期结构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时变效应分析
        4.3.4 我国信贷供给中长期结构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时变效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信贷供给价格传导机制及其非线性效应分析
    5.1 信贷供给对宏观经济增长的价格传导机制分析
        5.1.1 投资渠道传导机制分析
        5.1.2 消费渠道传导机制分析
    5.2 ST-BVAR模型原理
        5.2.1 ST-BVAR模型设定
        5.2.2 ST-BVAR模型的非线性检验
    5.3 不同经济周期下信贷价格对经济增长的两阶段传导效应分析
        5.3.1 变量选取、数据处理与经济周期波动区制识别
        5.3.2 第一阶段信贷价格对投资与消费的非线性影响效应
        5.3.3 第二阶段投资与消费对产出的非线性影响效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信贷风险对宏观经济及信贷调控有效性的异质性影响效应分析
    6.1 多元方向分位数向量自回归(MDQVAR)模型
    6.2 不同经济周期下信贷风险对宏观经济的异质性影响效应分析
        6.2.1 理论机制分析
        6.2.2 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6.2.3 分位数脉冲响应分析
    6.3 不同信贷风险水平下信贷调控宏观经济有效性分析
        6.3.1 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6.3.2 分位数脉冲响应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信贷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效应分析
    7.1 理论背景与影响机制分析
    7.2 信贷监管的不同强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异质性影响分析
        7.2.1 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7.2.2 经济增长目标下信贷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7.2.3 物价稳定目标下信贷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7.2.4 金融稳定目标下信贷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7.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互联网经济背景下会计核算发展变革研究——以京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互联网经济对会计核算的多重挑战
    (一)对会计核算中会计主体假设的挑战
    (二)对会计核算中相关性要求的挑战
    (三)对会计核算中资产计量的挑战
    (四)对会计核算中价值创造反映的挑战
三、会计核算在互联网经济下的发展变革
    (一)扩充会计主体假设,明确会计核算范围
    (二)完善信息反映,强化相关性作用
    (三)关注资产平台效应,改变过度谨慎倾向
    (四)分期细化价值创造,如实反映企业实力
四、结论

(4)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与篇章结构
    1.5 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
        2.1.1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沿革
        2.1.2 全球价值链治理与升级
        2.1.3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量化方式与经济内涵
        2.1.4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生产率效应
    2.2 资源错配与生产率提升的研究
    2.3 开放视角下的资源配置研究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动态评述
第三章 全球价值链嵌入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机制
    3.1 全球价值链嵌入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机制——来自国际市场进出口侧和国内市场供给侧的生产率效应
        3.1.1 要素流动效应
        3.1.2 分工协作效应
        3.1.3 外向集聚效应
        3.1.4 结构升级效应
    3.2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资源配置路径研究——基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全球价值链理论分析框架
        3.2.1 生产设备和技能的全球价值链再配置
        3.2.2 市场能力的全球价值链再配置
        3.2.3 研发能力的全球价值链再配置
        3.2.4 创新能力的全球价值链再配置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嵌入与资源配置的特征事实
    4.1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角色
        4.1.1 实证方法与数据处理
        4.1.2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角色
        4.1.3 中国制造业行业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特征事实
    4.2 中国制造业资源错配与产出的反事实估计
        4.2.1 实证方法与数据处理
        4.2.2 中国制造业行业内资源错配
        4.2.3 中国制造业行业间资源错配
        4.2.4 中国制造业生产率与产出的反事实估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球价值链嵌入影响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实证研究
    5.1 实证模型与变量说明
    5.2 估计方法与变量处理
    5.3 实证结果分析
    5.4 进一步的研究:还剩下多少“优化区间”?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从何而起?——全球价值链嵌入在国际市场进出口侧的外向型动能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机制
    6.1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要素流动效应:基于内资、外资协同配置的探讨
        6.1.1 内外资部门资源再配置效应的动态分解
        6.1.2 实证模型与变量说明
        6.1.3 估计方法与变量处理
        6.1.4 实证结果分析
        6.1.5 进一步的研究:国内、国际资源配置协同优化了吗?
    6.2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分工协作效应:基于劳动、资本协同配置的探讨
        6.2.1 实证模型与变量说明
        6.2.2 估计方法和变量处理
        6.2.3 实证结果分析
        6.2.4 进一步的研究:劳动、资本要素配置协同优化了吗?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如何存续?——全球价值链嵌入在国内市场供给侧的内向型动能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机制
    7.1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集聚效应:基于国内国际生产体系联结路径的探讨
        7.1.1 实证模型与变量说明
        7.1.2 估计方法与变量处理
        7.1.3 实证结果分析
        7.1.4 进一步的研究:全球价值链上游嵌入路径是否存在“战略隔绝”?
    7.2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结构升级效应:基于全球价值链升级路径的探讨
        7.2.1 中国制造业结构升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升级效果分析
        7.2.2 实证模型与变量说明
        7.2.3 估计方法和变量处理
        7.2.4 实证结果分析
        7.2.5 进一步的研究:全球价值链升级路径是否存在不可持续性?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政策启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政策启示
    8.3 本文的局限性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8.3.1 本文的局限性
        8.3.2 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Ⅰ:基于Melitz和 Polanec(2015)方法的生产率增长分解式推导
    附录 Ⅱ:1996-2013 年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参与指数、地位指数、前向参与指数、后向参与指数
    附录 Ⅲ:1996-2013 年中国制造业劳动、资本错配指数及行业间资源错配指数
    附录 Ⅳ:1996-2013 年中国制造业行业内资源错配指数
    附录 Ⅴ:1996-2013 年中国制造业行业生产率和产出增长潜力
    附录 Ⅵ:1996-2013 年中国制造业行业结构升级指数
    附录 Ⅶ:1996-2013 年中国制造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
个人简历及学术成果
致谢

(5)数字经济背景下经济增长路径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研究文献分析
        2.1.1 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共词分析
        2.1.2 数字经济背景下经济增长主要研究内容分析
    2.2 经济增长理论的文献综述
        2.2.1 经济增长内涵文献综述
        2.2.2 经济增长方式文献综述
        2.2.3 经济增长测度方法文献综述
    2.3 经济增长路径转型的文献综述
        2.3.1 经济增长路径文献综述
        2.3.2 经济增长路径转型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2.4 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路径的文献综述
    2.5 数字经济推动经济增长路径转型的理论基础
    2.6 数字经济系统稳态的理论分析
        2.6.1 传统经济背景下的经济系统稳态分析模型优化
        2.6.2 数字经济背景下的经济系统稳态分析数理模型构建
        2.6.3 两种背景下的经济系统稳态比较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经济增长与数字经济发展的动态关联性分析
    3.1 向量自回归模型构建
    3.2 经济总量与数字经济发展
    3.3 经济活力与数字经济发展
    3.4 经济效率与数字经济发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字经济背景下经济增长新旧动能的动态效应
    4.1 经济增长传统动能的动态效应
        4.1.1 TVP-VAR模型构建及说明
        4.1.2 传统基础设施投资对我国实际产出的影响
        4.1.3 传统基础设施投资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
        4.1.4 经济增长传统动能特征
    4.2 数字经济下经济增长新动能分析
        4.2.1 科技创新能力
        4.2.2 数字技术应用
        4.2.3 经济增长新动能特征
    4.3 经济增长新动能作用机制的省域异质性检验
        4.3.1 PSTR模型构建及说明
        4.3.2 数字经济发展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门限效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字经济增长路径理论解析
    5.1 基于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数字经济一般均衡模型构建
        5.1.1 基于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数字经济一般均衡模型假设
        5.1.2 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生产侧的作用路径分析
        5.1.3 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消费侧的作用路径分析
        5.1.4 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政府的作用路径分析
    5.2 基于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技术的数字经济投入产出分析
        5.2.1 第一层技术投入的产出效应
        5.2.2 第二层技术投入的产出效应
        5.2.3 第三层技术投入的产出效应
    5.3 数字经济增长路径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数字经济背景下经济转型升级的实现路径
    6.1 Markov区制转移模型构建
    6.2 数字经济发展的结构转变分析
    6.3 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动力转换
        6.3.1 完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
        6.3.2 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
        6.3.3 数字技术催生新产业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6)网络市场渗透下的企业竞争与效率提升 ——特征事实与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学术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逻辑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点与边际贡献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互联网对经济绩效的影响
        2.1.1 互联网作为信息交流渠道影响经济绩效的文献
        2.1.2 互联网作为商品交易平台影响经济绩效的文献
    2.2 互联网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2.2.1 互联网作为信息交流渠道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2.2.2 互联网作为商品交易平台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2.3 互联网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2.3.1 互联网作为信息交流渠道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2.3.2 互联网作为商品交易平台对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创新的影响
        2.3.3 互联网作为商品交易平台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2.4 市场结构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2.5 企业规模对信息技术应用和创新的影响
        2.5.1 企业规模对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的影响
        2.5.2 企业规模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
    2.6 相关文献评述与潜在研究空间
第三章 网络市场渗透与企业市场势力
    3.1 引言
    3.2 数据和变量描述
        3.2.1 数据来源
        3.2.2 变量描述
    3.3 估计策略、逻辑及模型设定
        3.3.1 企业成本加成率的估计
        3.3.2 估计策略、逻辑及实证模型
    3.4 实证结果
        3.4.1 基础回归结果
        3.4.2 进一步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网络销售、市场拓展与资源重配
    4.1 引言
    4.2 理论框架
        4.2.1 模型的基本设定
        4.2.2 网络销售渠道与多区域市场进入
        4.2.3 网络销售渠道对要素配置效率的改进
    4.3 数据和模型
        4.3.1 数据及变量
        4.3.2 实证检验策略及模型设定
    4.4 实证检验
        4.4.1 生产函数及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
        4.4.2 网络销售对多区域市场进入的结构性冲击
        4.4.3 网络销售渠道对资源配置的结构性冲击
        4.4.4 实证结论及解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网络销售、企业规模与R&D竞争
    5.1 引言
    5.2 理论框架:一个基于创新锦标赛模型的解释
        5.2.1 模型设定
        5.2.2 比较静态分析
    5.3 数据和模型
        5.3.1 数据、变量和统计描述
        5.3.2 估计策略和模型
    5.4 实证检验
        5.4.1 主要结果
        5.4.2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网络销售渠道对企业创新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6.1 引言
    6.2 方法和数据
        6.2.1 变量和数据
        6.2.2 估计策略、方法和模型
    6.3 实证结果及分析
        6.3.1 主要结果
        6.3.2 稳健性检验
        6.3.3 进一步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政策涵义及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涵义
        7.2.1 提升市场竞争效率和营商环境的政策涵义
        7.2.2 提升要素配置效率的政策涵义
        7.2.3 提升企业创新活力的政策涵义
    7.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7)数字经济下企业所得税征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五、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数字经济相关概念界定
        一、数字经济的定义
        二、数字经济的特征
        三、数字经济下的相关税收概念
    第二节 相关理论分析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二、外部性理论
        三、博弈论
    第三节 数字经济发展对税收征管的挑战
        一、对税收原则的挑战
        二、对企业所得税利润划分的挑战
        三、对国际税收征管方法的挑战
第二章 数字经济下我国企业所得税征管现状及问题
    第一节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一、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规模及结构
        二、我国数字经济组成部分
    第二节 数字经济背景下我国企业所得税征管现状
        一、我国数字经济中的“引进来”、“走出去”现状
        二、数字经济下我国的征管措施
        三、数字经济下我国征管的国际合作
    第三节 数字经济背景下我国企业所得税征管存在的问题
        一、征管制度存在的问题
        二、征管技术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典型案例分析——以A商城为例
    第一节 案例简介
        一、公司简介
        二、案例情况简述
    第二节 案例分析
        一、网址和服务器造是否构成常设机构的问题
        二、数字产品交易造成的税收征管问题
        三、线下交易造成的税收流失问题
        四、支付方式造成的税收征管问题
        五、用户参与带来的数字经济税收问题
    第三节 案例总结
        一、A商城商业模式暴露的税收征管制度存在的问题
        二、A商城商业模式对税收征管技术的挑战
第四章 国际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际范本指导性建议
        一、明确税收管辖权划分问题
        二、明确所得定性
        三、修订利润分配规则
        四、防止税基侵蚀
    第二节 欧盟国家征管实践
        一、修订常设机构定义
        二、实行零预提税
        三、量化数据价值
        四、提高税收征管技术
    第三节 美国征管实践
        一、明确税收管辖权划分问题
        二、修订利润分配规则
        三、改进云计算收入定性规章
        四、提高征管技术
    第四节 印度征管实践
        一、修订常设机构定义
        二、提高征管技术
    第五节 各国征管实践对我国的借鉴
        一、对完善税收制度的借鉴
        二、对改进税收征管技术的借鉴
第五章 完善建议
    第一节 完善数字经济征税的税制规定
        一、加强课税主体管理
        二、修订利润分割法,合理划分数字数据税基
        三、修订常设机构标准
        四、明确所得性质
        五、提高反避税立法层次
    第二节 提高税收征管技术
        一、完善电子税务登记制度
        二、创新税收征管数字技术
        三、推进电子税务局建设
        四、加强税务人才培养
    第三节 加强国际合作
        一、提高自身情报交换能力
        二、主动参与国际税收征管协作
参考文献

(8)基于客户价值的互联网企业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提出问题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及发展
        2.1.1 价值
        2.1.2 企业价值
        2.1.3 客户价值
    2.2 研究现状
        2.2.1 企业价值的主要影响因素
        2.2.2 客户价值的主要影响因素
        2.2.3 关于企业价值与客户价值的关系
    2.3 企业价值与客户价值的主要评估体系
        2.3.1 企业价值的绝对估值体系
        2.3.2 企业价值的相对估值体系
        2.3.3 客户价值的RFM模型
    2.4 理论介绍
        2.4.1 价值理论的发展
        2.4.2 经济预期理论
        2.4.3 有效市场假说
        2.4.4 企业内在价值理论
        2.4.5 客户价值理论
        2.4.6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
    2.5 小结
第3章 互联网企业估值的动因分析及日标企业价值内涵
    3.1 互联网经济对企业估值带来的新挑战
        3.1.1 互联网企业及其特点
        3.1.2 DCF对互联网企业的应用局限
        3.1.3 用MM理论解释高估值现象
        3.1.4 预期的市场衍生性价值
    3.2 基于预期的企业估值动因分析
        3.2.1 卡尼曼预期理论——一个模型
        3.2.2 价值预期中的不确定性
        3.2.3 价值预期中的概率博弈
        3.2.4 价值实现中的时间因素
        3.2.5 互联网企业价值预期的合理性
    3.3 目标企业价值内涵的变化
        3.3.1 互联网企业区别于传统企业的新变化
        3.3.2 传统经济下的企业价值
        3.3.3 网络经济下的企业价
第4章 互联网企业成长特征及客户价值形成机理
    4.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发展
        4.1.1 行业中的企业
        4.1.2 市场中的用户
    4.2 基于用户的企业创值能力分析
        4.2.1 用户是互联网企业的基础
        4.2.2 客户价值对企业价值的意义
    4.3 互联网时代下客户价值的内涵及特点
        4.3.1 互联网行业的客户价值的内涵
        4.3.2 互联网行业的客户价值的特点
    4.4 客户价值的核心内容及其形成
        4.4.1 重复交易程度——粘性度
        4.4.2 客户面的广度——受众面
        4.4.3 客户消费深度——支付力
第5章 基于客户价值的竞争优势构成及价值实现机理
    5.1 客户价值的三维模型构建
        5.1.1 客户价值的三维模型
        5.1.2 模型的八分位分析
    5.2 客户价值分类及竞争优势构成
        5.2.1 客户价值三维模型的分类
        5.2.2 基于客户价值的竞争优势
    5.3 基于客户价值的企业价值实现机理
        5.3.1 用户行为及企业的网站表现力
        5.3.2 基于粘性度的企业市场控制力
        5.3.3 基于受众面的企业用户价值网
        5.3.4 基于支付力的企业市场支配力
第6章 客户价值与企业价值的面板门槛分析
    6.1 研究设计
        6.1.1 建立模型与变量设计
        6.1.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6.1.3 样本描述性统计
    6.2 门槛效应检验
        6.2.1 门槛效应自抽样检验
        6.2.2 门槛值估计结果
        6.2.3 区间估计的似然比检验图
    6.3 门槛回归结果
    6.4 样本企业门槛通过情况
        6.4.1 单一维度分别通过情况
        6.4.2 三个维度综合通过情况
    6.5 稳健性检验
        6.5.1 稳健性检验设计与说明
        6.5.2 稳健性检验结果与分析
第7章 结论与启发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对企业价值提升的实践启示
        7.2.1 构建以用户价值为核心的运营战略
        7.2.2 设定符合企业现状的运营目标
        7.2.3 把客户作为整个市场活动的起点
    7.3 不足与展望
        7.3.1 研究的不足
        7.3.2 今后研究方向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9)宏观经济波动对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研究 ——基于银行异质性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论文结构与内容
第一章 基础理论分析
    第一节 委托代理理论
    第二节 金融加速器理论
    第三节 信贷周期理论
    第四节 理论总结
第二章 银行业信贷行为的制度背景及典型性行为剖析
    第一节 中国银行业发展与银行信贷行为的制度背景
        一、早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银行业
        二、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萌芽
        三、亚洲金融危机和银行股份制改革
        四、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冲击
    第二节 中国银行业的信贷行为的典型性剖析
        一、银行信贷增速的剖析
        二、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剖析
第三章 宏观经济波动、银行异质性特征的刻画
    第一节 宏观经济波动的特征刻画
    第二节 银行异质性的特征刻画
        一、股权结构异质性
        二、资本充足率异质性
        三、资产规模异质性
第四章 宏观经济波动对银行信贷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宏观经济波动对银行信贷增速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二、模型设定与样本选择
        三、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四、回归分析
        五、进一步分析
    第二节 宏观经济波动对银行不良贷款的实证分析
        一、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二、模型设定与样本选择
        三、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四、回归分析
        五、进一步分析
第五章 银行异质性对银行信贷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银行异质性、宏观经济波动与信贷增速
        一、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二、模型设定和数据来源
        三、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四、回归分析
        五、稳健性检验
    第二节 银行异质性、宏观经济波动与不良贷款
        一、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二、模型设定和数据来源
        三、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四、回归分析
        五、稳健性检验
第六章 银行异质性对银行信贷行为影响的进一步研究
    第一节 银行盈利能力、宏观经济波动与银行信贷行为
        一、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二、模型设定和数据来源
        三、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四、银行盈利能力、宏观经济波动与信贷增速
        五、银行盈利能力、宏观经济波动与不良贷款
    第二节 银行上市、宏观经济波动与银行信贷行为
        一、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二、模型设定和数据来源
        三、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四、银行上市、宏观经济波动与信贷增速
        五、银行上市、宏观经济波动与不良贷款
    第三节 银行资产负债率、宏观经济波动与银行信贷行为
        一、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二、模型设定和数据来源
        三、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四、银行资产负债率、宏观经济波动与信贷增速
        五、银行资产负债率、宏观经济波动与不良贷款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银行自身异质性的治理作用
        二、银行业务层面
        三、银行理财业务
        四、防范国际金融风险
        五、聚焦金融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10)网络经济下会计核算理论新认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网络经济下的会计核算理论
    (一)网络经济下的会计
    (二)网络经济下的会计核算
    (三)网络经济下的会计核算理论
三、网络经济下会计核算理论的新认识
    (一)会计职能理论的新认识
        1. 会计职能理论的整体认识
        2. 会计核算职能强化的认识
        (1)会计核算依然是一种会计职能和会计环节
        (2)会计核算将是一种更广意义上的计算
        (3)会计核算将更体现为一种方法体系和信息流动
    (二)会计目标理论的新认识
    (三)会计假设理论的新认识
    (四)会计对象理论的新认识
        1. 会计对象理论的总认识
        2. 会计要素理论的新认识
    (五)会计程序理论的新认识
        1. 会计确认理论的新认识
        2. 会计计量理论的新认识
        3. 会计记录理论的新认识
        4. 会计报告理论的新认识

四、网络经济下如何计量资产?(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平台经济下税源管理——基于数据资产权属转移视角[J]. 谢璐华,阮烨翔. 福建商学院学报, 2021(05)
  • [2]我国信贷供给传导机制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D]. 王薇. 吉林大学, 2021(01)
  • [3]互联网经济背景下会计核算发展变革研究——以京东为例[J]. 孙雨婷,张琛. 铜陵学院学报, 2021(03)
  • [4]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D]. 潘秋晨.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1(12)
  • [5]数字经济背景下经济增长路径转型研究[D]. 顾伟忠. 吉林大学, 2021(01)
  • [6]网络市场渗透下的企业竞争与效率提升 ——特征事实与解释[D]. 李斌.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7]数字经济下企业所得税征管研究[D]. 谭燕玲.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8]基于客户价值的互联网企业价值研究[D]. 路璐.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9]宏观经济波动对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研究 ——基于银行异质性的视角[D]. 周鹤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4)
  • [10]网络经济下会计核算理论新认识研究[J]. 靳能泉. 财会学习, 2015(07)

标签:;  ;  ;  ;  ;  

网络经济下如何衡量资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