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颈内动脉及周围颅神经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颅底颈内动脉及周围颅神经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一、颅底段颈内动脉与周围脑神经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吴虓[1](2021)在《垂体腺瘤侵袭通道的解剖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垂体腺瘤伴海绵窦后三角区侵袭:解剖学研究目的:Knosp3A-4级垂体腺瘤(Pituitary adenoma,PA)在术前轴位MRI中,海绵窦(Cavernous sinus,CS)后方有时会表现为三角形样结构。由于位置较深且术中该区域常被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所遮挡,故成为最易发生肿瘤残留的部位。在本研究中,我们解剖了该区域及其周围神经血管结构,并分别从经鼻内镜和经颅显微镜两种视野下探索了CS后三角区的解剖边界。方法:共制备了8具成人头颅标本用于此研究。3具标本用于经颅显微外科解剖,5具标本用于内镜下经鼻入路解剖。结果:根据内镜经鼻和显微经颅解剖,该区域是一个四棱锥结构,其四个表面的边界和所涉及的重要神经血管结构如下:内侧表面:三角形边界由后岩床韧带、蝶岩韧带以及蝶岩韧带附着点和后床突的连线构成。外侧表面:由前岩床韧带和眼神经构成其中两条边,第三条边由前两者在动眼神经的入CS平面相连而成。滑车神经在这个三角形内紧贴CS外侧壁走行。上表面:这个三角类似于动眼神经三角的后半部分。底面:该三角由蝶岩韧带和眼神经,以及两者在CS内的连线构成,这个三角形相当于CS后方的外展神经所在平面。结论:熟悉CS后三角和周围重要的神经血管对全切侵袭CS的PA至关重要。因此术前我们应该特别注意轴位MRI中是否存在这种特殊的三角样征象。第二部分:垂体腺瘤伴海绵窦后三角区侵袭:手术入路和结果目的:内镜经鼻手术切除CS后三角区肿瘤根据ICA的位置分为ICA内侧入路和ICA外侧入路。在本研究中,我们提出了“两点一线”法即根据术前MRI轴位片预判内镜经鼻切除CS后三角区侵袭PA的手术入路,并探讨该方法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372例PA患者的病历和手术录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伴有CS后三角侵袭的病例,并分析其手术结果及“两点一线”手术入路预判法的准确性。结果:共35例患者伴有37侧CS后三角区侵袭。两点一线法预测手术入路的准确率为86.5%(32/37)。3例knosp 3A级的患者肿瘤均获全切。knosp4级患者中有20例(62.5%)实现了肿瘤全切除,9例(28.1%)实现次全切除,3例(9.4%)为部分切除。术前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无症状加重发生。术后并发症包括脑脊液漏2例(5.7%),脑膜炎1例(2.9%),永久性尿崩症2例(5.7%),短暂性颅神经麻痹3例(8.6%)。结论:PA伴有CS后三角侵袭是可以通过内镜经鼻手术全切的,并发症和死亡率均较低。两点一线“法作为术前手术入路预判的方法,可有效预测CS后三角区侵袭PA的手术入路。第三部分:垂体腺瘤伴海绵窦后三角-动眼神经池侵袭:膜性解剖与临床应用目的:海绵窦后三角-动眼神经池延伸是最近提出的一种垂体大腺瘤通过动眼神经三角侵袭的模式,也是多分叶肿瘤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了解动眼神经池周围的膜性解剖对于全切这类PA至关重要。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塑化技术分析了动眼神经池周围的膜性解剖并讨论了其临床意义。方法:塑化切片使用了9具尸头标本,共18侧按组织块准备、脱水脱脂、真空负压浸渍、固化和切片的先后顺序实施。此外,还分析了本单位PA伴动眼神经池侵袭病例的手术结果。结果:动眼神经池的膜性结构共分两层,内层由后颅窝的蛛网膜层延伸而来,外层由CS顶壁的硬膜下陷而成,前方稍厚,后方较薄。两层膜性结构前方贴合较为紧密而后方更加疏松。从矢状位塑化切片来看,动眼神经前方的硬膜在CS顶壁处更紧贴神经突破口,而后方的硬膜与神经之间存在较大间隙。共26例PA伴动眼神经池延伸的患者纳入研究,22例实现了肿瘤全切除。术前共18例患者存在动眼神经麻痹相关症状,术后症状改善12例,维持不变6例。结论:肿瘤向动眼神经池侵袭更易从神经的后方进一步延伸。两层硬膜的厚度和动眼神经池的大小共同作用导致了这种特殊的侵袭模式。早期全切动眼神经池内肿瘤可有效改善动眼神经麻痹症状,防止肿瘤进一步延伸到脚间池。第四部分:垂体腺瘤伴斜坡侵袭:骨性解剖、侵袭通道和手术技术目的:众所周知,斜坡内富含松质骨并且能被PA侵犯,但这些松质骨通道所涉及的范围尚不清楚。此外,我们发现PA伴斜坡侵袭的同时,有时会伴有岩尖侵犯,因此猜测岩尖的肿瘤可能来源于斜坡的松质骨通道。本研究目的是通过探索与PA斜坡侵袭相关的骨性解剖来验证这一猜测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22具尸头进行斜坡和岩骨的解剖学研究,其中6具彩色灌注标本用于显微外科解剖,余16具尸头用于环氧树脂切片的塑化解剖研究。此外,我们还回顾了本中心侵袭斜坡PA的手术录像和结果。结果:舌下神经管和内听道由皮质骨围绕的骨管构成。斜坡内的松质骨通道从鞍底或蝶窦底壁开始向下延伸,绕过舌下神经管,最后到达枕髁和颈静脉孔内侧缘。有趣的是,我们还发现斜坡和岩尖的松质骨是通过岩斜裂沟通而至内听道内侧缘,之间并无皮质骨分隔。研究中松质骨通道的解剖结果与术中观察到侵犯斜坡PA的通道完全一致。在49例PA患者的回顾性研究中,44例(89.8%)实现了斜坡区肿瘤的完全切除,只有5例(10.2%)早期患者存在下斜坡的肿瘤残留。结论:PA侵犯岩尖是肿瘤沿斜坡松质骨通道越过岩斜裂而来。此外,PA沿斜坡下外侧侵袭还可越过舌下神经管到达枕髁和颈静脉孔内侧缘。这种斜坡侵袭模式的提出加深了我们对PA侵袭特点的理解。

孙广烨[2](2021)在《前床突及其毗邻结构的内镜解剖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前床突是蝶骨小翼末端向后方突出的骨性结构,向下覆盖走行于视神经管内的视神经、眼动脉,以及颈内动脉床突段。前床突上覆膜性结构,与后床突之间通过床突间韧带相连,以上结构构成的区域解剖关系复杂且脆弱,在手术中应当予以保护,同时前床突作为前中颅底交界的覆有被膜的骨性结构,是许多肿瘤及病变的好发部位,其骨质在手术中影响操作空间,安全地磨除前床突对术中重要结构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在神经内镜手术中前床突及毗邻结构的所见逐层解剖,从新的观察角度增加对该区域的了解,以期作为指导手术的依据。方法:本研究对6例新鲜尸头标本(共12侧)前床突及其毗邻结构在内镜下通过模拟经鼻蝶入路、翼点入路进行前床突形态的观测、拍摄,内镜下磨除前床突,再通过开颅方式对前床突骨性结构及毗邻结构相关数据进行测量,测得数据均通过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处理,所得结果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结果:前床突由蝶骨小翼向内后方延伸,本研究测得前床突骨质部分长度为9.02±0.46mm,宽度为11.02±0.68mm,基底部厚度为5.34±0.34mm,实验经内镜下磨除前床突,测量得磨除后产生的床突间隙其内边长为7.78±1.56mm,外边长为9.75±1.86mm,底面长为6.12±1.24mm,底面深为5.24±1.03mm,末端长为2.02±0.89mm。前床突磨除前视神经暴露长度为8.52±0.20mm,磨除后视神经暴露长度为18.15±0.36mm。磨除前颈内动脉暴露的长度为9.14±0.55mm,磨除后暴露颈内动脉长度为15.63±0.87mm,床突间韧带长度为4.83±0.33mm。结论:1、内镜下观察可见前床突由膜性组织包裹,向下覆盖走行于视神经管内的视神经、眼动脉,以及颈内动脉床突段,前床突位置深在且结构复杂拥挤,在手术中应注意保护。2、内镜下经鼻入路以及翼点入路均存在安全磨除前床突的可能,这为外科切除前床突区域肿瘤、夹闭动脉瘤以及视神经管减压等手术提供理论依据。3、内镜下观察前床突毗邻区域可见其下方动眼神经及海绵窦等相关结构与之关系紧密,在前床突脑膜瘤、眼动脉瘤等手术中应注意磨除过程中应注意磨除深度以防止热损伤。

高贻宽[3](2020)在《额外侧微骨窗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解剖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前交通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动脉瘤,发病率高,动脉瘤破裂出血后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开颅手术夹闭瘤颈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主要方法,如何减小开颅手术带来的伤害、寻求更为合适的手术入路成为前交通动脉瘤治疗的热点,对于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的:额外侧微骨窗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解剖及临床研究,主要内容包括: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的相关解剖学研究;额窦薄层CT影像解剖学研究;3D-Slicer软件辅助下经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精准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应用研究,对其安全性、有效性进行评价,进而为优化前交通动脉瘤手术入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的相关解剖学研究:通过翼点入路、眶上微骨窗入路以及额外侧微骨窗入路3种不同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特征对比,分析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的特征;2、额窦薄层CT影像解剖学研究:通过医院影像PACS系统内筛选的100例副鼻窦薄层CT影像资料进行研究,对额窦的结构特点、额窦气化分度、气化体积进行研究,进而科学掌握额窦的影像解剖学特征;3、3D-Slicer软件辅助下经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精准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应用: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住院并经高年资手术医师在术前判断既能经翼点入路手术又能经额外侧微骨窗入路手术的60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序号随机分为翼点入路组(简称翼点组)及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组(简称微骨窗组),每组患者各30例。翼点组使用3D-Slicer软件辅助经翼点入路行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微骨窗组使用3D-Slicer软件辅助经额外侧微骨窗入路行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两组均在术前、术中对前交通动脉瘤进行精准定位,进而对瘤颈进行精准夹闭;对两组患者基本信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费用、住院时间、治疗效果、并发症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额外侧微骨窗入路解剖显微结构进行研究分析(1)尸头灌注良好,标本模型得以构建;(2)额外侧微骨窗入路颞肌的切开长度短、剥离程度小、入路位置基本不会引起额窦意外开放、不需要去除蝶骨嵴;(3)翼点入路、眶上微骨窗入路及额外侧微骨窗入路均能良好地显露鞍区及周围结构;(4)三种不同的入路方式所显露的血管长度存在一定的差异,颈内动脉颅内段的显露:翼点入路>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眶上微骨窗入路,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前动脉A1: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眶上微骨窗入路>翼点入路,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大脑前动脉A2:眶上微骨窗入路>翼点入路>额外侧微骨窗入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中动脉M1:翼点入路>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眶上微骨窗入路,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中动脉M2:翼点入路>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眶上微骨窗入路,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前动脉A1+大脑中动脉M1: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翼点入路>眶上微骨窗入路,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显露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翼点入路中3分以上的有9项,眶上微骨窗入路中3分以上的有8项,额外侧微骨窗入路中3分以上的有9项。2.额窦的薄层CT影像解剖学研究(1)额窦的大小:左侧额窦的长度为(1.42±0.36)cm,宽度为(0.92±0.23)cm,右侧额窦的长度为(1.44±0.31)cm,宽度为(0.95±0.29.)(2)额窦的气化分度:左侧额窦中:未发育0例(0.0%),Ⅰ度额窦21例(21.0%),Ⅱ度额窦49例(49.0%),Ⅲ度额窦30例30.0%);右侧额窦中:未发育0例(0.0%),Ⅰ度额窦47例(47.0%),Ⅱ度额窦45例(45.0%),Ⅲ度额窦8例(8.0%)。(3)额窦气化容积:男性左侧额窦容积为(4.52±2.08)ml,右侧为(4.13±1.96)ml;女性左侧额窦容积为(2.68±1.76)ml,右侧为(2.52±1.82)ml。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额窦是副鼻窦中最容易发生变异的腔体,变异类型较为复杂,形态各异,额窦缺失及额窦气化过度均属于额窦发育异常,不同个体间额窦结构形态存在一定差异,同一个体左右两侧的额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5)额窦CT影像能准确地反映额窦的位置、大小、形状、变异程度等解剖特征,通过术前详细阅读患者额窦CT影像,能在设计前交通动脉瘤手术入路方案时,有效避开额窦、减少额窦意外开放风险。3.3D-Slicer软件辅助下经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精准夹闭前交通动脉瘤(1)患者的基本信息资料(年龄、男女比例、瘤体直径、瘤体指向等)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05)(2)翼点组的手术时间为(95.23±2.05)min,微骨窗组的手术时间为(55.18±3.12)min,微骨窗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翼点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翼点组中的出血量为(170.12±5.12)ml,微骨窗组中的出血量为(61.81±4.28)ml,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翼点组患者的治疗费用为(6.28±1.15)万元,微骨窗组患者的治疗费用为(6.22±1.23)万元,两组患者的治疗费用相差不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翼点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6.12±3.42)d,微骨窗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4.19±3.28)d,微骨窗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于翼点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翼点组中有2例患者出现了面神经额支损伤,所占比例为6.6%;微骨窗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了面神经额支损伤,所占比例为3.3%,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翼点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颞肌萎缩,所占比例为3.3%,微骨窗组中无颞肌萎缩出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翼点组及微骨窗组均无脑脊液漏出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两组患者前交通动脉瘤均成功夹闭,其中翼点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术中动脉瘤破裂,及时处理后顺利完成手术;微骨窗组中无动脉瘤破裂,手术过程顺利,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翼点组中,术后并发症共计11例,所占比例为36.7%,微骨窗组中术后并发症共计5例,所占比例为16.7%,微骨窗组并发症的发病率显着低于翼点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1)Fisher分级为Ⅲ级的患者的并发症发率明显高于Fisher分级为Ⅰ/Ⅱ级患者的并发症发病率,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翼点组总体预后良好率为86.7%,微骨窗组总体预后良好率为96.7%。微骨窗组的预后效果明显高于翼点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交通动脉瘤的解剖学结构复杂,位置深、周围神经血管多,手术难度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额外侧微骨窗入路是一种良好的入路形式,解剖显露良好,对机体创伤小。通过采集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术前运用3D-Slicer软件可重建额窦、蝶骨嵴及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立体三维模型,设计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手术过程中能够有效地避开额窦及重要神经血管,使术中创伤更小、手术时间更短、动脉瘤颈夹闭更精准,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张帆[4](2019)在《神经内镜经鼻入路海绵窦区域解剖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神经内镜经鼻入路海绵窦区域解剖基础研究目的:经鼻入路对海绵窦区域解剖结构进行深入探究,清晰显露海绵窦内侧壁硬膜,及其与颈内动脉之间韧带结构,海绵窦中颈内动脉分段、血管分支及弯曲度,脑神经在海绵窦外侧壁中的走形及毗邻关系,测量双侧颈内动脉间距离,对涉及海绵窦内肿瘤的手术,提供良好的解剖学基础及手术指导。方法:福尔马林固定尸头标本4个(8侧),均通过经鼻入路解剖海绵窦内结构,测量重要结构数据。结果:1.打开蝶窦后,可见窦内分隔,磨除分隔后,可见鞍底、视神经隆起、鞍旁颈内动脉隆起、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等骨性隆起及凹陷;2.打开鞍底硬膜后,可见海绵窦内侧壁与颈内动脉之间韧带,如:鞍旁下韧带,鞍旁后韧带,鞍旁上韧带及床突间韧带;3.鞍旁及斜坡旁内颈内动脉可分破裂孔段、三叉神经段、隐段、下水平段、前垂体段、上水平段,其中颈内动脉存在两个弯曲,其一为上水平段与下水平段之间、其二为三叉神经段与下水平段之间,前者统计角度较锐,后者统计角度相对较钝,双侧颈内动脉各段之间,结果如下:Ls外侧:34.5±1.29 cm;Ls内侧:20.5±1.28cm;ts内侧:20±1.28cm、ts外侧:31.75±0.44cm;hs内侧:23.5±1.9cm、hs外侧:36.8±1.7cm;ihs外侧:34.3±2.2cm、ihs内侧:22.5±1.29cm;avs外侧:31.8±0.95cm、avs内侧:19.5±1.29cm;sks外侧:25.5±1.29cm、sks内侧:19.5±1.29cm;垂体外侧缘、上下缘与颈内动脉内侧缘围成四边形,面积约为:17.97±0.97cm^2;4海绵窦外侧壁打开后,可见最下方的外展神经,以及毗邻后方的眼神经,上方的动眼神经及滑车神经,并可观察到滑车上三角、滑车下三角;若磨除外侧骨质,可暴露上颌神经及下颌神经,可见前内侧三角、后内侧三角。结论:经鼻入路可清晰暴露海绵窦内的解剖结构,充分显示各个重要解剖结构的毗邻关系,提供海绵区内相对自然空间,为海绵窦内肿瘤手术提供良好的解剖学基础,并为术中保护重要神经血管结构提供重要解剖指导,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第二部分神经内镜经鼻扩大入路切除海绵窦肿瘤临床应用目的:根据已进行神经内镜经鼻入路海绵窦解剖的研究结果,结合1例典型侵袭海绵窦内的临床病例,分析解剖基础对海绵窦内的手术临床意义,为神经内镜经鼻入路切除海绵内肿瘤特别是侵袭性垂体瘤,提供宝贵的经验。方法:该例为侵袭性垂体瘤,肿瘤部分包绕颈内动脉,经鼻入路影像上完全切除。结果:该例经鼻扩大入路切除侵入海绵窦内垂体瘤,术后MR影像上均提示全切肿瘤,术后均无脑脊液漏。结论:经鼻蝶入路切除侵袭海绵窦的侵袭性性垂体瘤具有显着优势,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曾星,黄莉珍,姜迎,左婵,张慧[5](2019)在《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解剖及其临床应用》文中提出海绵窦结构复杂,因其含有丰富的神经、血管,对于神经外科手术是十分困难的挑战,颈内动脉损伤出血或脑神经损伤大大限制了该区域的手术。近20年来,由于神经影像学、血管内介入技术、颅底海绵窦区显微外科和血管搭桥技术的飞速发展,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水平也随之提高,临床上对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解剖特点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就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解剖学关系及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陈军[6](2018)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和显微手术治疗》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硬膜下或硬膜外入路切除大型或巨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7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8例大型或巨大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治过程。其中女性12例,男性6例。发病年龄在41~70岁,平均56岁。临床表现为头痛8例,眼球活动受限或上睑下垂9例,视力减退6例,面部感觉减退3例。收集影像资料(CT和MRI)并分析影像特征。病例分为前期组(2008年06月至2012年12月,7例)和后期组(2013年11月至2017年12月,11例),前期组采用硬膜下入路,后期组11例采用中颅底硬膜外入路,其中2例为联合入路。收集患者症状、体征、肿瘤大小和范围、治疗经过等资料,并进行临床资料和MRI随访。结果MRI扫描:T2WI的超高信号,增强扫描时强化显着且信号均匀,冠状位葫芦样外形和鞍区浸润表现在绝大部分病例中。前期组肿瘤全切除2例(28.6%),次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3例,随访时间30~102个月,平均61.4个月。末次随访结果如下:3例头痛患者全部缓解,1例面部感觉减退患者部分缓解,3例视力减退患者术后均明显改善,4例眼球运动受限或上睑下垂患者2例完全缓解,2例症状较术前改善(动眼、外展神经部分麻痹)。后期组肿瘤全切除8例(71.8%),次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1例。随访时间6~60个月,平均28.个月。末次随访结果如下:5例头痛患者全部缓解,2例面部感觉减退患者完全缓解,3例视力减退患者术后2例明显改善,1例未改善(术前已失明),5例眼球运动受限或上睑下垂患者2例完全缓解,3例症状较术前改善(1例动眼、外展神经部分麻痹,1例动眼神经部分麻痹,1例外展神经部分麻痹))。结论MRI表现:T2WI的超高信号,增强扫描时强化显着且信号均匀,冠状位葫芦样外形和鞍区浸润是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特征。手术切除是治疗大型或巨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方法,中颅底硬膜外入路较硬膜下入路在肿瘤切除程度、神经功能保护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周凯[7](2016)在《经鼻蝶内镜下斜坡及脑干腹侧区的应用解割学研究及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提供内镜经蝶手术的解剖学基础。通过大体解剖描述鞍区、斜坡和脑干腹侧区及对其周围结构具体数据的测量,从而掌握颅底解剖的特征以及标志点,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因为手术入路和操作区域造成的隐患。2、采用目前技术含量最高的医疗影像设备,比如CT,神经导航,内镜解剖等,对比大体解剖和影像学解剖之间的关系。3、以新鲜尸体为对象,实施内窥镜模拟手术,验证手术标志是否可行,从而了解手术安全区域,确保一些关键性的神经、血管等组织在手术过程中安全不受损。提供一种改进内窥镜手术器械和相关设备的解剖学参考。4、对于虚拟手术软件的研制和先进显微内镜器械的发明,其解剖学基础在于经鼻手术到斜坡和颅颈中间边缘研究。方法与材料:1、干性颅骨标本10个,解剖蝶骨鞍,颅底斜坡脑干腹侧,颈枕联合区等关键解剖结构,并对其具体参数进行测量;10例被稳定在福尔马林中的头颈标本,标本颈部动脉中充斥着氧化铅明胶;对经鼻碟手术进行模拟,即经蝶窦直达斜坡及脑干腹侧区,同时建立重要手术标示点。在解剖之前,通过准确度达到0.02mm的游标卡尺以及圆规,确定手术入路范围。需要测量的长度参数主要有:中线到鼻管、破裂孔、颈内动脉、颈1处椎动脉等。然后再测出前鼻棘到枕骨大孔前缘中点、咽结节、寰椎前结节之间的长度。测得的数据,参照国内颅底斜坡区及脑干腹侧区的常模数值,全部提交给SPSS19.0软件展开统计分析以及对比。2、选择2例没有缺陷的新鲜的头颈部标本,利用标本进行内镜模拟手术,手术工具是半径2mm、长度18cm的0°和30°内窥镜机器。验证手术标志和颅底手术相关的测量距离,以准确归纳出内镜下斜坡区和脑干腹侧区的颅底解剖学特征。3、针对新鲜尸体标本的骨结构的64层螺旋进行CT三维重建,以此为标准比较动脉内充斥氧化铅后血管的重建图像,通过分析获取两种方法提供的影像解剖学数据。4、按照随机的原则,挑选出20例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获取患者头部扫描影像,测量颅底关键性解剖结构以及位于手术入路中的关键性骨性和血管标志。手术中使用神经导航辅助,并将导航中的定位结果同之前测得的相关重建数据做对比分析。5、临床应用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解在实际内镜手术过程中需要识别的关键解剖结构和安全的手术显露范围大小。结果与讨论:1.测量斜坡骨质:斜坡包括了枕骨基底部以及蝶骨,斜坡的倾斜角度为45°。斜坡的上部位边缘是鞍背,下部位边缘枕骨大孔的前端边界,斜坡两边分别是破裂孔、岩枕裂、颈静脉孔等组织。枕骨大孔和鞍背之间相距45.51±2.6mm,枕骨大孔前部分的厚度为3.45±0.69mm。两侧舌下神经管内侧相对径长为(25.55±3.07)毫米,枕骨大孔的里面一侧分布着众多的舌下神经管,,其内走行有舌下神经根。蝶鞍底中心比内耳门下壁的高度高出20.1±1.8mm;岩枕裂和颈静脉孔直接接触,孔里面分布着颈静脉结节,这一结节和经静脉孔神经的总长度有1.5cm,它的后下方就是舌下神经管的内口。中斜坡骨后7.19±1.23mm。2.内镜经鼻颅颈相交的地方以及腹侧脑干区手术标志有:中鼻甲、后鼻孔、咽鼓管咽口、悬雍垂、头长肌颈长肌,枕骨大孔中点前缘,寰椎前弓、齿状突。从鼻碟入路能够看到完整的颅颈边缘的视野,最近的地方只有89.60±2.52mm,蝶窦前下壁和下斜受到损伤区域一直延伸到两翼管以及破裂孔,后两者和中线之间的长度为9.25±0.55mm以及10.6±0.83mm,翼管右侧和中线之间的长度为10.75±0.84mm,破裂孔的右侧(9.19±0.50)毫米。3.颅底斜坡的解剖观察3.1从膝部进行划分,颈内动脉岩段包括了两个部分,一个是纵向的,一个是横向的。它首先在纵向上一直上升,然后从颈动脉管外口贯穿出去,接着转向,沿着横向方向伸,一直到破裂孔,一旦进入到颅腔后,在此转向,和炉内颈动脉海绵窦段相连。岩骨段颈内动脉紧挨着的入口的纵向部分和位于后部的颈静脉球窝间的骨质板。除了颈动脉管致密的纤维组织附着到其下面位于颈内动脉管入口处的岩谷上之外,颈内动脉的其它位置易于从颈动脉管分离,颈内动脉区异常或不合理的手术操作可能导致致命性大出血。 3.2Dorello管和它所包含的内容:Dorello管主要是由纤维所构成的,它的形状不符合任何规则,在外侧斜坡区能够找到该管道,通常都会有展神经等有着关键作用神经贯穿。后颅窝硬膜下面也分布有一定的展神经,通常都位于后床突的下面,然后沿着颅窝岩斜区硬膜下转向纵向方向,和Dorello管相连后,就会进入到该管道的1/3部位中。岩下窦发起和后海面窦部,会和展览神经管一起,在Dorello管中走过,从岩枕裂部位贯穿颈静脉孔,最终和境内静脉相连。如岩下窦损伤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3.3颈静脉孔的形态以及周围的组织:颈静脉孔在斜坡下部分的后外侧,它是岩枕裂的尾部变大后产生的,体积变化较大,分布在颈静脉孔颈静脉孔上的颈静脉突将颧骨和枕骨上的静脉孔分离开来。如果分离的部分是单孔的话,那么这个孔就不会彻底将其划分为后外侧部和中间部,该类型的的左右侧占比依次为85%和82%。如果分离的部分是双孔的话,该类型的左右侧占比依次为15%和18%。左、右颈静脉孔的大小依次是4.6±2.8mm2和6.2±3.0mm。其中,有62%的右侧是比左侧更大的,而有22%的则是左侧比右侧大的,有13%的是左右侧大小相同。位于前内侧部三角凹硬膜鞘中的舌咽神经,位置是相对恒定,迷走神经以及副神经都在硬脑膜鞘里面,前者位于后者的前方。它们都贯穿了颈静脉孔,双方空间位置关系主要有:其一,93%的都在前部的内侧;其二,6.5%的处在两部中间的骨性纤维隔里面;其三,0.5%处在后侧外部的内侧。后外侧部固定走行颈内静脉。两个颈静脉孔之间的距离是45.3毫米。舌咽神经、迷走神经以及副神经,都处在颈静脉孔的内侧的前方,也就是神经部,后外侧部分布的主要是颈内静脉的血管部。孔的里面分布着很多的颈静脉结节,这些结节到颈静脉孔神经部之间的距离为1.53±0.43mm。3.4斜坡和桥脑腹侧和延髓彼此间的关系:对于矢状面而言,脑桥面和斜坡、延髓腹侧,脑桥基底部、延髓上半部和斜坡骨质的连接处很难分开。将近33.3%的基底动脉和椎动脉是在脑桥基底沟下部分的地方连接在一起的,剩余的都是在脑桥延髓沟处连接在一起的。基底动脉的长度在27.3~29.7mm之间,其长度达到斜坡长的75%;基底动脉上、中、下三个部分的1/3外径依次是5.4,4.8和4.4mm。基底动脉和基底沟上部分距离脚尖窝比较近的地方,存在小脑上动脉和大脑上动脉。正中静脉沿着脑桥和延髓的中间分布,其外直径长0.3mm;另外还存在一条外径为0.3mm,且和正中静脉之间夹角为0。的前外侧静脉;之间横向走行3-6条交通静脉,约0.3毫米的外径。斜坡的中下三分之一处面对脑桥延髓沟与脑桥结合臂中段。在外侧延髓部位能够看到橄榄体,其前部是舌下神经根,后上方在3-4mm处走行,该部位上分布有面神经、前庭蜗神经根,正后方分布着舌咽,迷走神经根。3.5破裂孔周围:岩枕裂的后方体积变大,这就是颈静脉孔,相邻的外颈静脉孔之间相隔45.34±2.92mm,位于下斜坡外侧,位于左边的破裂孔和中轴线之间的距离为10.6±0.83mm,右边的破裂孔和中线之间的距离为10.75±0.84mm,靠近经静脉孔走行有包括经内动脉在内的多种重要结构。4.20例患者头颅CT的测量结果:获取中下斜坡的完整视野后可以看到,距离的最小值为88.65±2.55mm,蝶窦下前壁和下斜坡磨损的区域从左右两边翼管到破裂孔,通过CT重建可知它和中线之间相隔9.16±0.49mm以及10.70±0.96mm。运用VR方法或SSD法进行三维重建,由此可知头颈CT扫描不但能够将骨性鼻道、鞍区、中脑、脊髓以及别的解剖结构的影像显示出来,而且还能让我们看到和颅骨之间直接相关的骨骼结构,比如个破裂孔、内耳门、颈静脉孔、岩骨体、乳突、内耳道等。通过测量系统,可以了解这些结构彼此间的距离关系:内听道、围绕寰弓、咽结节等。而且还能够在影像中显示鼻道骨质形状、内听道尺寸、枕骨大孔大小、斜坡形状等,在某些情况下还能清晰地看到颅神经彼此间是如何相连的。重建斜坡和脑干腹侧区三维图像可以为手术中参考比较提供较为高的影像参考价值,模拟实际手术操作中需要掌握的大体解剖。5.临床研究表明,对于斜坡,并通过内窥镜模拟手术观察脑干腹侧这些解剖结构具有重要意义:5.1鼻前棘、鼻中隔和梨状骨:鼻中隔的两大成分分别是鼻中隔软骨以及筛骨垂直板。构成经鼻手术通道的最前部分,鼻中隔和犁状骨根部是手术操作的中线标志,由于斜坡及脑干腹侧区内镜手术属于中线及旁中线手术,术中中线标志的确认对于手术定位尤为重要。5.2蝶窦:蝶窦是一个内部充斥着气体的空间,它位于蝶骨体里面。其形态以及体积多种多样,蝶窦口包括左边和右边,根据这一点通过解剖能够找到蝶窦,左边和右边都处在鼻腔上鼻甲后部的蝶筛隐窝里面,我们能够以此为依据找到蝶窦以及鞍底。窦口有些是椭圆形的,有些是圆形的,还有些是裂缝形的。鼻小柱根部到蝶窦口下极和蝶窦底之间的距离有所差异,平均值为60mm±4mm,如果通过其他方式找不到蝶窦口的话,根据上述解剖情况就能实现定位。将蝶窦前下壁打开,就能看到鞍底了。蝶窦内可有中隔,因个体差异,蝶窦分隔数目、形态及分隔与颈动脉管、鞍底解剖关系多种多样,每个人体内蝶窦气化程度都是不同的,在横向方向上,蝶窦的直径平均值是22.1mm,前后径是22mm。在垂直方向上,直径是20.1mm。蝶窦外侧壁和视神经和颈内动脉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在蝶窦外侧壁的上方,存在视神经管隆突,在蝶窦外侧壁的鞍底下方,存在颈内动脉隆突,内镜手术医生需要非常熟悉颈动脉管隆突、视神经管隆突、颈动脉-视神经隐窝、视柱等解剖及毗邻关系。5.3大部分的视神经管内侧壁都和蝶窦接触在一起。窦腔里面的视神经管会导致该部位明显凸起,16.2%的凸起比管径的1/4还高。考虑到蝶窦有不同的变异态,筛窦往往沿着后方进入到蝶窦的上部,这就造成了视神经管的内侧壁毗邻关系并不简单。在某些情况下,蝶窦中隔偏曲,位于两边的视神经管和一边的蝶窦紧紧挨着。后筛房的气化程度高低,是影响蝶窦外侧壁和视神经管的空间关系的唯一因素,绝大多数乃至所有的视神经管,都处在蝶窦外侧壁位置上。5.4颈内动脉颈内动脉隆起包括了三个部分,即鞍后端、鞍下段和鞍前段。在岩尖出颈内动脉管口部位,颈内动脉穿过该管口和颅内相连,然后游走到破裂孔,调转方向进入到海绵窦里面,然后保持前行,在前床突位置上沿着横向方向贯穿海绵窦顶,接着像前床突内侧靠近,往上行。整个过程中都和蝶窦外侧壁挨在一起,出现一条朝着窦内方向的压痕。蝶窦里面的有些颈内动脉会产生凸起,受到蝶窦气化程度的影响,产生凸起的概率也有所差异,另外考虑到蝶窦中隔存在偏曲现象,在某些情况下会看到一侧蝶窦和两边颈内动脉紧挨着的情况。蝶窦里面的颈内动脉压痕骨壁的厚度差不多有1.0mm,有些在未受到外部作用的情况下也会出现缺损。内镜操作需要关注颈内动脉间距个体差异及颈动脉管骨质缺损等变异情况,对于颈内动脉的保护及其重要,需要相关解剖知识及操作熟练。5.5碟腭动脉和分支:碟腭动脉是上颌动脉的最后一条分支,它沿着翼腭窝朝着前内上方分布,在中鼻甲后端往上一点位置上的碟腭和鼻腔相连,蝶腭孔到鼻小柱根部和蝶窦口下极之间大约相隔62mm以及13mm。蝶腭动脉的有些分支分布在鼻腔里面,比如鼻腔外侧动脉以及鼻中隔后动脉。其中,前者包括了上、中、下鼻甲动脉,三者均以鼻甲后端为出口,和鼻甲相连。后者包括的了上、下两支,二者均以蝶窦前壁蝶窦口下方为出口,然后进入到鼻中隔里面。和蝶窦口相隔比较近的叫做鼻中隔后动脉上支,和蝶窦口相隔比较远的叫做鼻中隔后动脉下支。鼻中隔后动脉上下支和蝶窦口分别相隔3.5mm和6.5mm,和蝶窦顶壁之间分别相隔14mm和16mm,和蝶窦底壁之间分别相隔6.1mm和7.5mm。之所以要收集这些数据,是为了在扩充经蝶入路的过程中,在保持不伤害蝶腭动脉和重要分支的前提下,在最大程度上撑开蝶窦前壁。或者损伤时能及时准确有效电灼处理利于术中止血和避免术后严重鼻出血。5.6海绵窦及海绵间窦:从形状上来看,海绵窦属于五面体,它是由鞍旁由眶上裂到岩尖之间的硬膜折叠后产生的。海绵窦内有颈内动脉及3-6颅神经走行,对侵袭性垂体大腺瘤、海绵窦肿瘤及斜坡、脑干腹侧区肿瘤手术也需要重点关注海绵窦解剖及毗邻关系,注意保护海绵窦内重要结构。左右海绵窦间通过前、后海绵间窦连接在一起,鞍底硬膜间存在一些下海绵间窦,鞍背后方存在后海绵间窦和鞍背窦,它们和两边的海绵窦、岩上窦以及岩下窦相连在一起。在进行扩大经蝶入路斜坡肿瘤切除术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的海绵间窦有下、后海绵间窦,基底窦和鞍背窦。在切除垂体微腺瘤、脊索瘤、脑干腹侧胆脂瘤或神经鞘瘤手术中经常碰到海绵间窦出血,及时有效的处理是手术顺利进行的保障。结论:1.针对斜坡及脑干腹侧区的解剖结构与三维空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尽快熟悉掌握颅底整个空间解剖学关系,有助于不断完善针对发生在这一范围内的手术入路。2.以固定干性尸头为标本,实施内镜模拟手术,研究并采集内镜手术所需的数据和资料,采用相关仪器测量一些关键性的颅底解剖结构数据,以确立手术参考解剖标志,明确安全手术区域,从科学的角度论证临床治疗手段。3.选择新鲜尸体一具,采用CT对其头颅进行扫描,然后将显影剂充入进去,再进行CT扫描,从而完成骨性和血管性的三维图像,收集更多的影像数据,提供临床指导与帮助。4.模拟内镜手术对于斜坡及脑干腹侧区的显露可以做到最大可能的暴露,最大可能的模仿临床内镜操作,为临床医师的神经内镜专业技能强化提供了巨大的帮助。5.将内镜下手术操作基础研究推广到临床运用中,将二者有机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明确了手术当中决定性的解剖结构与解剖标志点,为临床医生开展更加复杂精准的内镜手术提供了指导依据。

曹刚,涂汉军,张力,黄宽明[8](2014)在《前床突磨除后颈内动脉床突段解剖及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对前床突(anterior clinoid process,ACP)、磨除前床突后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床突段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为临床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该区域的血管、肿瘤、神经等疾病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利用15例(30侧)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湿标本,对前床突、颈内动脉床突段进行显微解剖,观察和测量前床突、颈内动脉床突段及其周围裂隙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前床突长(9.62±0.23)mm、宽(12.19±0.32)mm、厚(5.31±0.18)mm;床突尖动脉距前床突尖前为(3.70±0.80)mm,出现率为16.7%(5侧),1侧在尖部,3侧在正下方,1侧在内侧,直径为(0.70±0.20)mm;前床突气化率为10%。颈内动脉床突段起于近侧硬膜环,止于远侧硬膜环,床突段长(5.14±0.74)mm。结论:磨除前床突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和颈内动脉床突段动脉瘤的特殊技术和难点所在,磨除前床突时如果前床突气化,注意填塞气房,防止脑脊液漏。

张涛[9](2014)在《侧颅底应用解剖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侧颅底解剖学结构的观察与测量,为临床侧颅底手术的定位、导航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0%甲醛浸泡的成人尸头10个(20侧),观测颈静脉球区域神经血管、颈内动脉毗邻的解剖关系。结果颈静脉球,其形态可分为隆起型和低平型,舌咽神经多位于颈静脉球前内侧者,迷走神经和副神经多位于颈静脉球内侧者,颈内动脉岩骨段距离鼓膜张肌的长度平均为2.2 mm,距离下颌神经和脑膜中动脉的平均长度分别为6.9 mm和6.8 mm。结论侧颅底血管和神经分布密集,术者了解侧颅底血管和神经的解剖关系,有利于手术中安全扩大手术视野,避免术中损伤血管、神经。

李德力[10](2014)在《侧颅底的断层影像及可视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颅底外科作为神经外科、耳鼻外科、口腔外科、肿瘤外科之间的边缘学科,近年来发展很快,但侧颅底手术进展缓慢。侧颅底区域解剖复杂,功能重要,位置深在,在很长时期内被视为“手术禁区”。侧颅底区域的解剖学研究起步较晚,上世纪50年代国外首次报道,我国起步则是上世纪90年代,这些报道更多的是在侧颅底区外科手术得到的相关心得或研究成果,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学者们除传统的解剖方法研究侧颅底外,还利用影像手段对其进行了深层次研究。但是目前除对疾病多发区的研究较多外,其他区域的解剖学资料仍较局限,对侧颅底的断层及影像解剖学研究仍不够深入,而且侧颅底的断层解剖、影像、三维重建及可视化的揉合度不高。目的本项目研究旨在通过侧颅底断层影像及可视化成像对照研究,清楚地了解侧颅底区的解剖结构、其间的距离及毗邻关系,为侧颅底区临床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手术入路的精确设计提供详实的解剖学资料。方法1.采用冰冻切片技术获取侧颅底的横、矢、冠状断层标本,层厚5mm;与CT、MRI影像进行对照研究,观测侧颅底区结构的位置、形态、毗邻关系,以及重要结构间的距离,比较侧颅底区结构的断层与影像差异,为侧颅底手术等提供解剖学依据。2.在螺旋CT机的三维重建工作站上,对侧颅底区结构进行三维重建,获取侧颅底区结构的横、矢、冠状图像和三维立体形态,利用三维重建工作站的软件系统测量重要结构的径线及结构间的距离,为侧颅底区病变的影像诊断提供形态学基3.利用Mimics处理自螺旋CT机上获得的DICOM格式的文件,对侧颅底图像资料进行表面重建和血管神经的重建,得到三维线框模型和实体模型,对所得侧颅底三维模型进行表面光滑处理,赋予纹理材质并真实感渲染。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结果1.侧颅底的横断层影像能清晰显示出颈动脉管的水平段以及茎突等侧颅底结构,还有它们的毗邻关系以及咽旁间隙内的结构,在标本和影像上咽隐窝至茎突、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的距离分别为4.05±0.85mm、9.56±1.37mm、9.80±1.54mm和32.02±2.66mm、4.24±0.90mm31.48±2.45mm.茎突在手术入路时及侧颅底影像诊断中观察各结构之间位置关系、咽旁间隙分区和寻找神经、血管等的骨性标志。两侧侧颅底结构表现出对称性分布,重要结构的径线还有结构之间的距离都没有显着性差异。2.侧颅底的矢、冠状断层可清晰地显示卵圆孔、颈静脉孔、颈动脉管垂直段、颈静脉窝、茎突、颞下颌关节等侧颅底结构,还有他们的毗邻关系以及咽旁间隙内的结构,颈动脉管外口、卵圆孔和茎突根部至颈静脉孔的距离分别为16.60±2.34mm、22.70±1.64nm、21.14±2.05mm。3.SSD三维重建可以清晰地显示侧颅底结构的立体形态、空间位置及其相互关系,并可进行距离的测量。4.获得30套层厚5mm的侧颅底区连续断层标本,组织结构无移位、脱落、变形的现象,可以直接对侧颅底区域的结构进行观测,各种组织可形成明显对比,断层标本与影像检查获得的图像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可以直接用来对照观测。5.在Mimics中重建颞骨及颞骨内部的结构、颞下窝及咽鼓管的结构、颈静脉孔及孔内经过的神经、血管等相关结构,重建的结构以多种颜色区分,可在三维空间以任意角度旋转,还可以将某一结构进行透明化处理,所有结构任意方向上的径线和角度,都可以适时测量。6.侧颅底的断层标本、CT、MRI及可视化在测量结果上相差不大。7.可视化模型更为直观,对手术入路有很大的指导性作用,但是处理程序繁琐,并且受CT机的限制。结论同一个人两侧侧颅底的解剖结构没有太大差异,且断层、影像及可视化三种手段相比较变异系数不大,可视化的数据可以做为重要的参考项目。侧颅底的断层影像及可视化研究对侧颅底病变的影像诊断、设计手术入路和虚拟手术的开展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颅底段颈内动脉与周围脑神经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颅底段颈内动脉与周围脑神经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垂体腺瘤侵袭通道的解剖学研究和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垂体腺瘤海绵窦后三角区侵袭的解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解剖仪器
        1.3 显微外科解剖方法
        1.4 内镜下解剖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垂体腺瘤伴海绵窦后三角区侵袭:手术入路和结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人的一般资料
        1.2 影像检查
        1.3 手术器械
        1.4 手术入路
        1.5 手术技术
        1.6 颅底重建
        1.7 术后管理
    2 结果
        2.1 手术结果
        2.2 并发症
    3 讨论
    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垂体腺瘤伴海绵窦后三角-动眼神经池侵袭的膜性解剖与临床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塑化解剖
        1.2 病人的一般资料
        1.3 影像检查
        1.4 颅底重建
        1.5 术后管理
        1.6 术后影像学评价
    2 结果
        2.1 膜性解剖
        2.2 手术要点
        2.3 手术结果
        2.4 并发症
    3 讨论
    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垂体腺瘤伴斜坡侵袭:骨性解剖、侵袭通道和手术技术
    1 方法
        1.1 显微外科解剖
        1.2 环氧树脂塑化解剖
        1.3 病例资料
        1.4 术前评估
        1.5 术前准备
        1.6 术后影像学评价
    2 结果
        2.1 PA侵袭斜坡的松质骨通道
        2.2 岩尖通道
        2.3 蝶窦气化对斜坡通道的影响
        2.4 手术技术
        2.5 手术结果
    3 讨论
        3.1 侵及斜坡的PA的特点
        3.2 斜坡-岩尖侵袭通道
        3.3 斜坡侵袭与蝶窦气化的关系
        3.4 手术入路的选择
        3.5 鉴别诊断
        3.6 不足之处
    4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海绵窦侵袭垂体腺瘤的解剖和治疗
    参考文献

(2)前床突及其毗邻结构的内镜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器材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器械
        2.1.3 测量工具
    2.2 研究方法及步骤
        2.2.1 经鼻蝶手术入路
        2.2.2 扩大翼点开颅手术入路
        2.2.3 前床突的磨除及测量
        2.2.4 数据测量及统计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4.1 前床突解剖
    4.2 前床突毗邻结构的解剖
        4.2.1 视神经
        4.2.2 颈内动脉床突段
        4.2.3 海绵窦及韧带结构
    4.3 前床突在多种手术中的临床意义
        4.3.1 前床突脑膜瘤
        4.3.2 眼动脉瘤
        4.3.3 视神经管减压
        4.3.4 侵袭性垂体瘤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前床突与邻近结构的显微解剖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额外侧微骨窗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解剖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词缩略表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前交通动脉瘤及微骨窗入路相关简介
    1.1 前交通动脉瘤
        1.1.1 前交通动脉瘤定义特征
        1.1.2 前交通动脉瘤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1.1.3 前交通动脉瘤的分型及诊断
        1.1.4 前交通动脉瘤手术的入路选择及其影响因素
        1.1.5 显微手术在前交通动脉瘤中的应用
        1.1.6 前交通动脉瘤手术并发症
    1.2 微骨窗入路手术
        1.2.1 微骨窗入路简介
        1.2.2 微骨窗入路的分类
        1.2.3 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简介
    1.3 讨论
二、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的相关解剖学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1.1 资料来源
        2.1.2 实验方法
        2.1.3 统计学方法
        2.1.4 观察指标
    2.2 结果
        2.2.1 尸头灌注结果
        2.2.2 手术入路对比
        2.2.3 颞肌切开长度
        2.2.4 颅底显露范围
        2.2.5 血管显露长度分析
        2.2.6 手术显露分级
    2.3 讨论
三、额窦薄层CT影像解剖学研究
    3.1 资料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方法
        3.1.3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额窦进行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三维扫描
        3.2.2 额窦气化分度
        3.2.3 额窦气化腔容积
        3.2.4 额窦的结构
        3.2.5 额窦CT影像
    3.3 讨论
四、3D-Slicer 软件辅助下经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精准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应用
    4.1 资料与方法
        4.1.1 一般资料
        4.1.2 仪器设备
        4.1.3 手术方法
        4.1.4 统计学方法
        4.1.5 观察指标
    4.2 结果
        4.2.1 基本信息
        4.2.2 手术时间
        4.2.3 术中出血量
        4.2.4 治疗费用
        4.2.5 住院时间
        4.2.6 面神经额支损伤
        4.2.7 颞肌萎缩
        4.2.8 脑脊液漏
        4.2.9 前交通动脉瘤的夹闭效果
        4.2.10 并发症情况
        4.2.11 Fisher分级与术后并发症
        4.2.12 预后情况
    4.3 讨论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微骨窗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4)神经内镜经鼻入路海绵窦区域解剖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神经内镜经鼻入路海绵窦区域解剖基础研究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2.1 实验标本准备
        1.2.2 器械与设备
        1.2.3 方法
        1.2.3.1 鼻腔解剖阶段
        1.2.3.3 海绵窦内侧壁
        1.2.3.4 韧带
        1.2.3.5 颈内动脉
        1.2.3.6 海绵窦外侧壁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1.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神经内镜经鼻扩大入路切除海绵窦肿瘤临床应用
    2.1 引言
    2.2 病例
    2.3 讨论
    2.4 结论
    2.5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解剖及其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解剖
    1.1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走行及分支
    1.2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与海绵窦内脑神经的解剖学关系
    1.3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与垂体的关系
    1.4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与蝶窦外侧壁的关系
2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解剖的临床应用
    2.1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走行及分支的临床应用
    2.2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与海绵窦内脑神经的解剖学关系的临床应用
    2.3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与垂体的关系的临床应用
    2.4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与蝶窦外侧壁的关系的临床应用
3 结语

(6)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和显微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
    研究背景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研究背景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综述
    1.1 海绵窦解剖
    1.2 病理学
    1.3 临床表现
    1.4 影像学表现
    1.5 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致谢

(7)经鼻蝶内镜下斜坡及脑干腹侧区的应用解割学研究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蝶鞍区颅底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颅底斜坡区及脑干腹侧区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3. 结论
第三部分 扩大神经内镜下经鼻蝶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器械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四部分 内镜下经鼻蝶至斜坡及枕骨大孔腹侧区手术入路的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2. 肿瘤类型
    3. 影像学检查资料
    4. 手术器械及设备
    5. 手术方法
    6. 手术结果
    7. 讨论
    8. 结论
典型病例回顾及分析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展望
全文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8)前床突磨除后颈内动脉床突段解剖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解剖标本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仪器和设备
    1.4 实验方法
        1.4.1 成人尸头湿标本灌注
        1.4.2 解剖操作
        1.4.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前床突
        2.1.1 前床突的形态
        2.1.2 床突尖动脉
        2.1.3 前床突的气化率
    2.2 前床突周围的重要神经、血管结构
    2.3 颈内动脉床突段
        2.3.1 远、近侧硬脑膜环
        2.3.2 颈内动脉床突段
3 讨论
    3.1 前床突的显微解剖及临床意义
    3.2 颈内动脉床突段显微解剖及临床意义
        3.2.1 远侧硬脑膜环
        3.2.2 近侧硬脑膜环
        3.2.3 颈内动脉床突段

(9)侧颅底应用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方法
    1.3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颈静脉球的形态
    2.2颈静脉球的毗邻关系
    2.3颈静脉球、岩下窦与后组脑神经的位置关系
    2.4颈内动脉的形态及其毗邻关系
3讨论
    3.1颈静脉球与岩下窦解剖学变异的意义
    3.2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的解剖和术中保护
    3.3颈内动脉的解剖及临床意义

(10)侧颅底的断层影像及可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四、颅底段颈内动脉与周围脑神经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垂体腺瘤侵袭通道的解剖学研究和临床应用[D]. 吴虓. 南昌大学, 2021(01)
  • [2]前床突及其毗邻结构的内镜解剖学研究[D]. 孙广烨.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3]额外侧微骨窗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解剖及临床研究[D]. 高贻宽.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4]神经内镜经鼻入路海绵窦区域解剖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D]. 张帆. 南华大学, 2019(01)
  • [5]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解剖及其临床应用[J]. 曾星,黄莉珍,姜迎,左婵,张慧.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9(02)
  • [6]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和显微手术治疗[D]. 陈军. 苏州大学, 2018(04)
  • [7]经鼻蝶内镜下斜坡及脑干腹侧区的应用解割学研究及临床研究[D]. 周凯. 新疆医科大学, 2016(09)
  • [8]前床突磨除后颈内动脉床突段解剖及临床意义[J]. 曹刚,涂汉军,张力,黄宽明.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2014(04)
  • [9]侧颅底应用解剖学研究[J]. 张涛.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14(03)
  • [10]侧颅底的断层影像及可视化研究[D]. 李德力. 新乡医学院, 2014(01)

标签:;  ;  ;  ;  ;  

颅底颈内动脉及周围颅神经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