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家乡——伊利

美丽的家乡——伊利

一、美丽的家乡——伊犁(论文文献综述)

图雅(Munkhtuya)[1](2021)在《卫拉特蒙古族长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蒙古国的卫拉特蒙古族、中国卫拉特蒙古族和俄罗斯卡尔梅克蒙古卫拉族为范围,进行卫拉特蒙古族长调的比较研究,基于丰富的实地考察、民族音乐学家和历史学家、人类学家的研究资料。本文从卫拉特蒙古族的长调、仪式及综合研究出发,并对中国卫拉特蒙古族、蒙古国卫拉特蒙古族和俄罗斯卡尔梅克卫拉特蒙古族的差异性和相似性进行了分析和解释。目前,对卫拉特蒙古族长调的研究主要来自于民族学,民俗学和人类学视角,很少直接从音乐学角度出发,并且民族音乐学家也没有对卫拉特蒙古长调比较研究进行过多的研究。本文试图通过相对全面的研究,将民族音乐学与声乐研究相结合,一定程度上填补卫拉特蒙古长调比较研究的空白。笔者将卫拉特蒙古长调的抒情和旋律两个方面的分析相结合,并及唱歌仪式,宗教和环境研究。虽然卫拉特蒙古人散布在三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但他们的传统,习俗和长调仍有相似之处。他们的演唱方法,歌词都一样。但卫拉特蒙古族也受到邻近民族的影响。笔者力求在论文中探及它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卫拉特蒙古族包括土尔扈特部族、杜尔布特部族、把亚特部族、厄鲁特部族、扎哈亲部族、明安图部族、和硕特部族等少数部族。笔者选择了居住在中国新疆的土尔扈特部族、蒙古族的科布多省和俄罗斯卡尔梅克共和国居住的土尔扈特部族,在比较了他们的历史、传统、习俗和长调后,选择了他们流行的长调《美丽的棕灰色马》。这首长调是在新娘亲朋好友的“哭泣的新娘”仪式中演唱的。这个仪式在中国新疆土尔扈特部族,蒙古国土尔扈特部族和俄罗斯卡尔梅克土尔扈特部族中仍然很常见。尽管土尔扈特部族相互分裂并相隔400多年,但他们的语言仍然是一样的。笔者在俄罗斯卡尔梅克共和国和蒙古科布多省以及中国新疆对《美丽的棕灰色马》这首长调都进行了实地研究。

阿拉提·阿斯木[2](2020)在《他人的篝火》文中提出第一章我们那地方1我们那个地方,除了鸡奶以外,什么东西都有。在那里长大的人,老老少少,嘴巴上都有功夫。主要是肚子里面有糊糊,有时间留下的玫瑰。也有他们在不同的年龄段悟到的蓝天的灿烂和岁月的褶皱。他们灵光的基础是手脚麻利,喜欢把热肚子里的蛔虫编织成彩虹彩带,感谢锅里碗外的经验。在家家户户的许多金筐里,也有斑斓缭绕的花卉,愉悦地鼓励不同语族的朋友

邴波[3](2020)在《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国家形象建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现代国家体系中,国家形象的建构关乎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与声誉。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如何建构中国国家形象已经成为中国崛起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并将深刻影响中国的内政外交及国际地位。作为国家形象的重要体现,新疆的独特地缘及多元文化所塑造的新疆形象对建构国家形象的意义重大。而在中国电影中占据独特地位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参与建构新疆形象乃至国家形象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不仅重塑了人们对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想象,而且成为建设中国政治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国家形象认知具有多维性,从文化维度来看,建构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基础之上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国家理想与现实中“和谐中国”建设目标相融合的产物。建构与传播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既有利于国内各民族确立文化共同体,又与中国和平崛起的东方大国形象相一致。本文主要以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生产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田野调查、史论结合等方法,结合文艺学、电影学、文化人类学、影视民俗学、影视传播学等理论,将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历程与国家形象的生产、传播、影像化变迁相结合,分析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如何塑造与传播国家形象的不同侧面,挖掘电影译制、发行、放映、“走出去”、获奖对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意义,重点探究空间、性别、导演及民俗如何建构理想化的国家形象,思考国家形象的影像化建构及传播策略。通过这一研究,一方面对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60余年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另一方面发现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塑造国家形象的内在表现规律,为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走出去”提供理论支持。全文主要内容分为三大板块:绪论、正文和结语,正文又分为四个方面,即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生产与传播、表达、策略,重点在于生产、传播及表达。绪论部分是全文的引言,阐释本选题的背景、意义和价值,概述本文的研究中心,界定相关概念和梳理文献,阐明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是全文的理论基础建构部分。通过新疆形象与国家形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与“和谐中国”国家形象、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国家形象之间的内在关联,阐明建构新疆形象对国家形象的意义,为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建构国家形象提供理论支持。第二章是文章的历史回顾部分。梳理了社会历史语境中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生产、传播及国家形象的影像变迁。依据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生产的时代烙印,将国家形象的影像生产与传播分为“新中国”(1949—1966)奠基期、“新时期”(1977—1999)拓展期及“新世纪”(2000年以来)繁荣期三个阶段,探讨各阶段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生产、传播及国家形象的演变轨迹,指出国家形象塑造与各时期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事实,其建构过程既是对历史的追寻,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第三章到第六章是论文重点展开部分。采取文本分析法,定位不同变量空间、性别、导演及民俗在国家形象形成中的作用和地位,且分别展开论述:第三章借鉴媒介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及生态人类学的“空间”理论挖掘地理空间、地理景观及生态空间意义上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空间表达意义上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以多向度方式展示了国家形象,使观众可以通过空间认同获得国家归属感。第四章借鉴性别理论,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性别观念和两性生存境遇的差异性分析,展示性别与国家形象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从性别话语系统中透视国家形象的塑造策略。第五章借鉴身份理论,探讨文化传统及民族身份多元化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导演,如何在中华文化的长期浸染下,通过文化互动实现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以作品中导演的家国情怀及融化于叙事中的家国同构模式实现对国家的认同,完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坚守者的导演形象塑造,从而表现出鲜明的一体化倾向。第六章借鉴文化人类学及影视民俗学相关理论,将影视民俗表达的多元一体作为建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的重要内容,“多元化”侧重于各少数民族电影的繁荣发展与同一少数民族电影中不同类型(物质、社会、精神)民俗文化的多层展演,而挖掘民俗和谐文化因素及以集体记忆方式建构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记忆则成为实现民俗文化“一体化”表达的有效途径。第七章针对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建构及传播国家形象上出现的问题,提出影像化建构及传播策略。新疆的特殊地缘性决定了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一直是维护“民族团结”与“稳定”的意识形态主战场,要考虑如何将“战场”与“市场”有机融合,最大限度回归电影产业的本质属性。因此针对电影在影像化建构及传播方面存在的不足,分别从创作者与传播者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从创作者来说要提升内容质量,书写真实新疆故事,汇聚新疆正能量;从传播者来说,架设好电影桥梁,传播和谐国家形象。结论部分是全文的总结部分。对全文作出总结,展望未来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且对实现国家形象的理想化表达提出遵循或借鉴的原则。

柳虹宇[4](2020)在《新源县阿依特斯当代传承的调查与研究》文中认为“阿依特斯”,哈萨克语音译,含义为“诗人的对唱”,是哈萨克族的曲艺种类之一,主要盛行于伊犁、塔城、阿勒泰、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等哈萨克族聚居较多的地区。阿依特斯是一种“诗人的即兴对唱”,通过冬不拉伴奏,阿肯们即兴作词,以竞技类的对唱形式展开。阿肯,被誉为哈萨克族的“诗人”,也就是演唱阿依特斯的人。他们才华横溢,出口成章,有敏捷的思辨能力和即兴创作表现力,是备受欢迎、受爱戴的民间艺术家。改革开放之前,哈萨克族逐水草而居,他们是“游牧”文化的代表与象征,他们以村落为单位,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迁徙,转场,追水草而居,视草原为家,阿肯们通过阿依特斯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传递信息、传播文化、交流情感。随着社会的发展,游牧生活的缺陷逐渐显现出来;改革开放后,自1989年开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牧业会议中提出:“要有计划、有目标的变游牧为定居或半定居的生活方式”,于是,哈萨克族的生活方式有了前所未有的转变,定居与半定居生活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主流趋势,他们开始固定在一个乡镇或牧场长久的生活下去。随着当代生活方式的改变,阿肯们的行为方式也发生了转变。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中,近些年来旅游业也在逐步迅速的发展着。无论是旅游文化还是定居生活都对阿依特斯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阿依特斯的传承方式,阿依特斯的传承路径也逐渐丰富。新源县作为哈萨克族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阿依特斯文化也占据了重要位置。近年来,新源县倾力打造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春天的杏花沟,在阳光的照耀下生机勃勃;夏天,广袤无垠的那拉提空中草原,万马奔腾、一碧千里。这些旅游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对哈萨克族的生活生产、经济来源、传承方式都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这种环境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之下,当代阿肯们的行为方式,受教育程度等各个方面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们的阿依特斯不仅仅局限于过去的山水草原,更多的是展现当代生活对他们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笔者从当下阿肯的生活变化入手,以自己的家乡新源县为田野调查对象,从旋律变化、对唱内容、对唱形式、传承现状等方向分析当代生活环境对阿依特斯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田野调研实践,站在当代社会变迁的视野下,对阿依特斯的变化发展与传承现状做出理论性思考,展望其发展未来,为这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赢得更大更好的生存空间。

哈司依提·艾迪艾木[5](2020)在《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研究 ——以12个民族的爱情叙事诗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民间叙事诗是我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主要门类之一,其中的爱情叙事诗在各民族民间叙事诗中,是数量繁多、形式优美、篇幅较长、传播率极广、艺术感染力较高的叙事诗类型。民间爱情叙事诗与人民的生活、节日、民俗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承载着他们的生产生活、伦理道德、爱情婚姻、价值取向、道德追求等,结构形式完整,艺术手法比较成熟。许多民间爱情叙事诗在今天仍然流传,而且被改编成其他种类的艺术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对各民族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素材。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文本研究的方法,运用文学、人类学等研究理论与方法,对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进行叙事研究,分析其叙事结构,叙事手法、叙事程式、叙事时空与叙事原型。本文包括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第一章为引言。绪论部分研究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定义、分类、题材来源以及各民族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相互影响。同时,从多元文化交流的视角,对我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价值进行阐述。最后简要评析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研究现状,指出本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目的以及研究对象和方法。正文有五章,具体如下:第二章为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结构。本文运用法国学者格雷马斯的结构主义行动元模式、叙事程序和符号矩阵等叙事理论,通过分析各民族代表性爱情叙事诗文本共有各种要素及其关系,找出它们的普遍叙事结构模式,在此基础上发掘其叙事不变的深层结构,探讨其背后意义的形成。第三章着重探讨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手法。首先分析爱情叙事诗的两种叙事文体类型及其说唱特征,指出韵散相间爱情叙事诗中韵文的特征和作用,并从叙事学角度探讨其在转换叙事视角、调节叙事节奏、丰富叙事方式、完善故事情节及塑造人物形象等重要的叙事功能。其次对爱情叙事诗的问答式叙事手段进行分类,分析爱情叙事诗中常见的叙事传统。第三,通过探讨爱情叙事诗中的序歌和尾歌等非情节类诗歌的特点及作用,指出它们是在叙事诗开篇和结尾的有效叙事技巧,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活动本是一种传统,是一种歌手和听众的交流互动模式。第四章研究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程式。叙事程式是爱情叙事诗得以长期传承的载体。它增强了民间叙事诗传承的系统性和稳固性。本文采用口头程式理论,通过探讨其中的词语程式、句法程式、主题程式以及引导性程式等程式,初步认定爱情叙事诗是一种具有程式化特点的口头叙事,并指出这些叙事程式是在各民族民间爱情叙事诗演唱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的叙事规律和方式,在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传统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第五章研究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时空。在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中,时空是非常重要的要素。本章从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入手,对民间爱情叙事诗的时序、时距、叙事频率、叙事空间类型特点及其象征意义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阐明民间爱情叙事诗与成年仪式的渊源关系。第六章研究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原型。论文在前四章的基础上,运用原型理论及人类学相关的理论,在“通过仪式”的“分离、阈限、融合”三个阶段中,对民间爱情叙事诗与成年仪式进行并行对比,阐述民间爱情叙事诗与成年仪式的原型关系,展现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历史脉络,籍此揭示出仪式和口头文学之间的渊源关系。最后为结语部分,总括全文的主要内容,认为民间爱情叙事诗具有程式化叙事诗特点,其主要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这种叙事程式来自于口头叙事传统,二是取决于其叙事原型。

欧虹[6](2020)在《圣水沐浴下的明珠—“玛奈乌兰牧骑” ——新疆温泉县乌兰牧骑的调查与研究》文中认为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响应党中央号召,提升偏远地区农牧民群众的文化发展工作,在辽阔的草原之上诞生了一支支“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本文以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乌兰牧骑队为研究对象,通过参考口述史的研究手法,结合已收集到的相关数据及一手资料,调查梳理温泉县乌兰牧骑各时期带队队长、队员对队内音乐文化的相关记忆,以历时性的脉络来厘清温泉县乌兰牧骑从建立之初到行至今日的行为方式、音乐形态发展和传承现状。本文首先对温泉县乌兰牧骑队的生存背景、文化环境展开叙述,介绍温泉县乌兰牧骑队特殊的表演形式,进而通过对传承人和队员的访谈,讲述其组建过程、不同历史时期的行为方式和音乐活动。将音乐置于其宣传和展示的时代精神中进行分析与研究,对新时代发展变迁下温泉县乌兰牧骑的生存现状、运营体制所面临的困境及发展前景进行思考与展望,旨在对温泉县乌兰牧骑队传承与推动地区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价值予以探讨及思考。

加依娜尔·赛特曼[7](2020)在《翻译作品题目(汉译哈):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翻译作品题目(哈译汉):“伊犁河”月刊杂志第一期到第四期部分小说》文中研究说明

佟艳[8](2020)在《新疆特克斯县四苏木沙毕纳尔长调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研究的对象是新疆特克斯县四苏木沙比纳尔长调,在研究过程中借助历史文献资料与前人研究成果,结合民族音乐学中的田野调查方法,探讨新疆特克斯县四苏木沙毕纳尔蒙古族的历史发展、地理环境和传统习俗文化。通过对四苏木沙毕纳尔长调的旋律特征、唱词内容、演唱风格、流传形式、传承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探析四苏木沙毕纳尔长调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研究表明,由于新疆特克斯县四苏木沙毕纳尔蒙古族,在历史中经历了战乱与迁徙、融合与变迁,诸多方面的原因促使四苏木沙比纳尔长调有别于其它地区的长调音乐,在四苏木沙比纳尔长调的旋律形态、声音色彩、演唱技法、语言特点等方面呈现出独特的自身特点,同时,又具有蒙古长调的共性特征,曲调悠长宽广,节奏自由舒展,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本论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其中正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通过对新疆特克斯县四苏木沙毕纳尔蒙古族的历史、地理环境的论述,梳理四苏木沙毕纳尔蒙古族的起源与历史发展脉络。第二章:主要从新疆特克斯县四苏木沙毕纳尔长调的旋律特征、声音色彩、演唱技法、歌唱呼吸的运用及形成独特声音色彩的原因,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第三章:探究新疆特克斯县四苏木沙毕纳尔蒙古族的传统习俗文化,对四苏木沙毕纳尔长调的唱词来源、唱词内容、演唱场合、伴奏乐器方面进行论述。第四章:对新疆特克斯县四苏木沙毕纳尔长调传承人莫那森的演唱风格进行个案分析,得出结论。第五章:探讨新疆特克斯县四苏木沙毕纳尔长调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探析四苏木沙毕纳尔长调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以及在新形势下采取的传承措施与建议。

沙泥亚·玛合木提江[9](2020)在《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与刘亮程的散文创作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符合比较研究法的,刘亮程与叶尔克西的散文创作,通过对他们文学创作和社会生活背景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可知他们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他们的散文作品紧紧围绕在生活中,他们热爱所生活的这片土地,热爱一草一木一风景,热爱人与牲畜共生的生活和谐相依的岁月,他们作品的主题契合着他们的内心。他们的语言很有味道,用词朴实,朴素,简洁,质朴,精确,凝练,丰富,贴近生活,亲近自然,有独一无二的写作方式,让万物说话。浓厚的自然气息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尊重是他们作品的鲜明的地方。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是新疆地区富有盛名的女作家,具有汉语和哈萨克族语双语背景,因此她的大多数作品中呈现出她自己对本民族的游牧文化的情感表达。刘亮程被称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可以说他的乡土散文敞亮,明澈,就像农民的生活一样。他的写作也朴实无华,充满勤劳的劳动人民智慧。两位出生在不同背景下的杰出作家的作品放置在一起让后人品读品鉴,会呈现怎样的蕴意不乏让人期待。本文将以对比的手法,对不同背景,不同习俗的两位文学家们的作品中相同点不同点一一进行分析探究,细心探究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散文创作方面有一种独特的风格和创造力。刘亮程散文展现出诗情的语言、典型的意象,还有他对万物哲理进行的探析。他们同样都有着对故乡的深情,从自身视角对故乡的乡村和草原等意向赋予深情,表达了回归故乡的渴望,他们在散文世界体现了独有的创造力。本论文由绪论,四个章节和结语组成。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与刘亮程的散文创作,重点对两位作家的散文作品进行比较。不同特质的文化在不同的界域内呈现出不一样的世界观、价值观由此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与刘亮程所创作的作品体裁丰富多样,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民族语言文学的发展而不懈努力。论文在绪论中对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与刘亮程散文创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文学领域的发展状况和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与刘亮程的作者简介及创作道路做了简要的概述。第一章对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与刘亮程散文的相同点,不同点以及散文中表达自然的相似之处进行了比较研究。第二章对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与刘亮程散文作品的题材选择的丰富与简化,语言特征进行分析。第三章则从两位作家散文的个性特点以及不同的生活背景进行研究,对两位作家的精神家园和情感表达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第四章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与刘亮程在文化的宽阔观照和深邃发掘,游牧文化的诠释,乡土文化的发掘方面进行探讨。整篇论文主要研究了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与刘亮程散文创作。笔者在大量阅读两位作家作品的基础上同时参考了前人对他们作品的研究成果和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等方面的资料。本论文利用比较文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对两位作家的散文作品进行全面的探讨。

苏丽君[10](2020)在《达斡尔族扎恩达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达斡尔族(Daur)是我国北方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现今主要分布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市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塔城地区。扎恩达勒是达斡尔族人在过去长期的生产活动中自然产生的一种音乐形式,在达斡尔族传统音乐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与达斡尔族人们的生活联系紧密,是其表达情感、抒发心绪的重要载体。同时,扎恩达勒蕴含着浓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具有珍贵的价值。近年来,关于达斡尔族传统音乐的研究,已取得一些令人欣喜的成果,但笔者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后发现,这些成果多集中在达斡尔族传统音乐、民歌的整体研究,或相同区域内不同民族的传统音乐比较研究方面,而对于扎恩达勒这一音乐形式的专题性研究,以及对扎恩达勒与达斡尔族人生活之间关系的解读等方面的探究较少。本文将研究视角锁定为达斡尔族扎恩达勒的整体研究。首先,笔者运用民族身份的“局内人”进行参与观察及学者“局外人”的理论视角,在调研达斡尔族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对扎恩达勒进行重点的考察,探讨了扎恩达勒的基本定义,简单梳理出20世纪以来扎恩达勒的发展历程。其次,运用音乐形态分析的方法,分析出扎恩达勒的音乐、唱词等艺术特征,对扎恩达勒在四个方言区存在的区域特色及原因进行描述与分析。最后,运用民族音乐学、人类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对扎恩达勒背后体现的音乐文化价值进行诠释,为扎恩达勒这一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能够更好的延续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举措建议。文章主要由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组成。在绪论部分整理、分析了达斡尔族传统音乐的研究现状,明确了笔者在此文中的研究目的与方法。正文部分由三个章节构成:第一章简要概述了达斡尔族及其传统民歌,对生成扎恩达勒这一音乐形式的自然、人文生态进行了背景介绍,并简要描述达斡尔族传统民歌的发展历程与类型;第二章分别从定义、艺术特征及区域特色三个角度对扎恩达勒进行论述与分析;第三章以扎恩达勒为中心,从社会功能、文化价值及保护与传承方面对扎恩达勒所蕴含的音乐文化意义进行解读。

二、美丽的家乡——伊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丽的家乡——伊犁(论文提纲范文)

(1)卫拉特蒙古族长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前人的研究
        (一)蒙古国的卫拉特长调研究现状
        (二)中国卫拉特蒙古长调研究
        (三)俄罗斯的卫拉特蒙古族长调研究
        (四)卡尔梅克长调研究
        (五)卫拉特蒙古族长调的其他语言研究
    二、研究现状及其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四、问题的提出
第一章 卫拉特蒙古部族概述
    第一节 卫拉特蒙古历史
        一、卫拉特名字的由来和意义
        二、卫拉特蒙古历史
        三、卫拉特部族们
    第二节 卫拉特蒙古的婚礼习俗
        一、结婚年龄
        二、选择一个新娘
        三、求婚
        四、给彩礼和拿嫁妆
        五、制作蒙古包
        六、婚礼告别歌曲
        七、教育歌曲
        八、献祭长调
    第三节 卫拉特蒙古的宗教信仰的关系
        一、卫拉特蒙古的宗教
        二、卫拉特蒙古宗教长调《沙斯惕尔道长调》
第二章 卫拉特蒙古部族长调概述
    第一节 卫拉特蒙古民间口头艺术、乐器、舞蹈
        一、民间口头艺术
        二、民间乐器
        三、卫拉特蒙古舞蹈
    第二节 卫拉特长调分类,形式特点
        一、长调的名称和起源
        二、长调分类
    第三节 旋律特点
        一、长调旋律的结构、形式
        二、长调旋律音阶、调式
        三、长调旋律音调和动作
    第四节 节奏特点
    第五节 歌词特点
        一、卫拉特蒙古语言
        二、卫拉特蒙古歌词的节与行
        三、卫拉特歌词的格律与修辞
        四、卫拉特歌词的格律与韵律
        五、卫拉特蒙古族长调歌词的意义
第三章 土尔扈特部族长调的特征及《美丽的棕灰色走马》长调分析
    第一节 土尔扈特部族长调研究现状
        一、中国境内的土尔扈特部族长调研究现状:
        二、蒙古国土尔扈特部族长调研究
        三、卡尔梅克长调研究
        四、国外土尔扈特长调研究
    第二节 土尔扈特部族历史和特点
        一、土尔扈特名称含义
        二、土尔扈特蒙古族历史由来
    第三节 《美丽的棕灰色走马》土尔扈特长调唱的环境和仪式
        一、奉献长调
        二、教育长调
        三、哭嫁长调
    第四节 《美丽的棕灰色走马》土尔扈特长调歌词分析
    第五节 《美丽的棕灰色走马》土尔扈特长调旋律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他人的篝火(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我们那个地方
    1
    2
    3
    4
    5
    6
    7
    8
    9
第二章陌生的路和自己的影子
    1
    2
    3
    4
    5
    6
    7
    8
第三章成长的学费
    1
    2
    3
    4
第四章时间是天下的朋友
    1
    2
    3
    4
    5
    6
    7

(3)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国家形象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主要概念界定
        三、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分析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国家形象建构
    第一节 新疆形象与国家形象
        一、国家整体形象
        二、新疆局部形象
    第二节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国家形象
        一、电影塑造国家形象
        二、电影中的国家形象内涵
        三、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国家形象
第二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生产与传播
    第一节 新中国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奠基(1949—1966)
        一、奠基期国家形象的生产
        二、奠基期国家形象的传播
    第二节 新时期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拓展(1977—1999)
        一、拓展期国家形象的生产
        二、拓展期国家形象的传播
    第三节 新世纪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繁荣(2000年以来)
        一、繁荣期国家形象的生产
        二、繁荣期国家形象的传播
第三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空间表达
    第一节 “空间”概述
    第二节 地理空间中的领土与边界
        一、领土认同
        二、地理形象
        三、国防意识
    第三节 地理景观中的城市与乡村
        一、地理景观
        二、城市与乡村
        三、城市、乡村空间中的新疆与新疆的城市、乡村空间
    第四节 生态空间中的绿洲与草原
        一、生态空间、生态人类学与新疆生态空间
        二、绿洲生态空间
        三、草原生态空间
第四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性别表达
    第一节 新中国的女性形象与男性形象
        一、“被突出”与“被遮蔽”的女性形象
        二、“被压抑”与“被潜藏”的男性形象
    第二节 新时期的女性形象与男性形象
        一、寻找女人
        二、寻找男子汉
    第三节 新世纪的女性形象与男性形象
        一、多元化的女性形象
        二、理想化的男性形象
第五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导演表达
    第一节 多元化的导演形象
        一、作为国家形象启蒙者与维护者的汉族导演形象
        二、作为民族文化传承者与探索者的少数民族导演形象
        三、文化互动
    第二节 不同民族导演共同的“家国情怀”与“家国同构”叙事
        一、家国情怀
        二、家国同构叙事
第六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民俗表达
    第一节 民俗与电影
        一、民俗
        二、影视民俗
        三、影视民俗与国家形象
    第二节 民俗文化的多元化表达
        一、物质民俗文化
        二、社会民俗文化
        三、精神民俗文化
    第三节 民俗文化的一体化表达
        一、挖掘影视和谐文化因素
        二、建构中华共有文化记忆
第七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影像化建构及传播策略
    第一节 影像化建构及传播困境
        一、内容创新不足
        二、传播渠道障碍
        三、“走出去”路途曲折
    第二节 影像化建构及传播策略
        一、书写真实新疆故事
        二、传播和谐中国形象
结语
附录: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新源县阿依特斯当代传承的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目的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研究成果与研究意义
    1.4 相关成果研究论述
        1.4.1 关于当代社会主义建设与哈萨克定居问题的研究
        1.4.2 关于哈萨克族文化的专着类研究
        1.4.3 关于哈萨克族阿依特斯的研究
2 新源县阿依特斯概述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阿依特斯
        2.1.1 阿依特斯的“曲艺魅力”
        2.1.2 阿依特斯的“文学魅力”
    2.2 阿依特斯的源流与发展
        2.2.1 阿依特斯之乡
        2.2.2 新源县阿肯概括及人数分布
    2.3 新源阿依特斯的变迁
        2.3.1 哈萨克族的游牧生活
        2.3.2 哈萨克族的定居生活
        2.3.3 变迁中的阿依特斯
3 阿依特斯的文学特征和音乐形态
    3.1 阿依特斯的概念与分类
    3.2 阿依特斯的文学特征
    3.3 阿依特斯的音乐形态
        3.3.1 节奏节拍
        3.3.2 旋律
        3.3.3 调式
4 新源县阿依特斯的传承
    4.1 新源县阿依特斯传承现状
    4.2 阿依特斯的传承方式
        4.2.1 政府行为中的传承
        4.2.2 婚礼中的传承
        4.2.3 家族式传承
        4.2.4 师徒传承
5 阿依特斯的个案调查与研究
    5.1 伊犁州阿依特斯传承人培训班个案调查
    5.2 伊犁州第34届阿依特斯大会个案调查
        5.2.1 伊犁州第34届阿依特斯大赛全过程记录
        5.2.2 伊犁州第34届阿依特斯大赛实录表
        5.2.3 伊犁州第34届阿依特斯大赛经典片段
    5.3 新源县阿依特斯代表性传承人加尔肯别克·别尔德别克先生个案调查
        5.3.1 加尔肯别克·别尔德别克先生与阿依特斯的千丝万缕
        5.3.2 加尔肯别克·别尔德别克先生的阿依特斯
6 当代视野下阿依特斯的传承性思考
    6.1 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适应多变的社会生存环境
    6.2 充分发挥旅游业的优势,把阿依特斯推向更广阔的的空间
    6.3 在民间传承的基础上,让阿依特斯走进课堂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5)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研究 ——以12个民族的爱情叙事诗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民间爱情叙事的分类与题材来源
        1.1.1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几种分类
        1.1.2 民间爱情叙事诗题材的来源
    1.2 中国各民族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相互影响
        1.2.1 主体民族民间文学作品对少数民族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影响
        1.2.2 各民族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相互影响
    1.3 多元文化交流视野下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价值
        1.3.1 思想价值
        1.3.2 审美价值
        1.3.3 娱乐价值
        1.3.4 教育价值
        1.3.5 认同价值
        1.3.6 遗产与开发价值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现状与方法
        1.4.1 选题缘由、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现状
        1.4.3 研究资料来源、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2章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结构
    2.1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表现层—角色模式
        2.1.1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行动元模式
        2.1.2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行动元与角色
    2.2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中阶层(一)——叙事程序
        2.2.1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合取性叙事程序
        2.2.2 民间爱情叙事诗“三合一体”的叙事序列
    2.3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中阶层(二)——叙事模式
        2.3.1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离合型叙事组合
        2.3.2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圆形叙事模式
    2.4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深层—符号矩阵
        2.4.1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符号矩阵
        2.4.2 民间爱情叙事诗二元对立的深层结构
第3章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手法
    3.1 韵及韵散结合的叙事手法
        3.1.1 韵文体
        3.1.2 韵散相间体
    3.2 问答式的叙事技巧
        3.2.1 问答叙事类型
        3.2.2 问答主体类型
    3.3 开篇与结尾的叙事方法
        3.3.1 开篇的叙事传统
        3.3.2 结尾的叙事技巧
第4章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程式
    4.1 词语程式
        4.1.1 数字程式
        4.1.2 时间程式
        4.1.3 人物名称程式
        4.1.4 比喻的修辞程式
    4.2 句法程式
        4.2.1 排比平行
        4.2.2 递进平行
    4.3 主题程式
        4.3.1 “诞生”的主题程式
        4.3.2 “成长”的主题程式
    4.4 引导性程式
        4.4.1 引言性开头程式
        4.4.2 引导切换的程式
        4.4.3 引导话语模式的程式
第5章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时空
    5.1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时间
        5.1.1 时序
        5.1.2 叙述节奏
        5.1.3 叙述频率
        5.1.4 爱情叙事诗的时间意识
    5.2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空间
        5.2.1 民间爱情叙事诗空间类型
        5.2.2 民间爱情叙事诗空间类型的特征
        5.2.3 空间的叙事功能
        5.2.4 空间的象征意义
第6章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原型
    6.1 分离阶段-分离的动机及手段
        6.1.1 与现实世界的分离
        6.1.2 与陌生世界的分离
    6.2 阈限阶段-考验
        6.2.1 阈限时空
        6.2.2 阈限生活
    6.3 融合阶段-团圆
        6.3.1 象征性死亡与再生
        6.3.2 其他融合手段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我国部分民间爱情叙事诗名单
附录 B:我国部分民间爱情叙事诗的行动元划分情况
附录 C:维吾尔民间叙事诗在十二木卡姆歌词中的分布情况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圣水沐浴下的明珠—“玛奈乌兰牧骑” ——新疆温泉县乌兰牧骑的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及目的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设计
        1.3.1 资料来源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2 乌兰牧骑—温泉草原上的红色轻骑兵
    2.1 温泉县概述
        2.1.1 独特的地理环境
        2.1.2 生态特点
        2.1.3 温泉县传统文化特色
    2.2 温泉县传统音乐文化概貌
        2.2.1 温泉县传统音乐特色
        2.2.2 温泉县乌兰牧骑队
3 温泉县乌兰牧骑队音乐文化活动的变迁历程
    3.1 温泉县乌兰牧骑队起步期-苦(1964-1974第一个十年)
        一、民众的传统文化生活
        二、温泉县乌兰牧骑队建立起源
        三、音乐承载者全体面貌及展现方式
        四、音乐创作与传承活动
    3.2 温泉县乌兰牧骑队发展期—酸(第二阶段:1975-1985年)
        一、民众文化生活
        二、温泉县乌兰牧骑发展状态
        三、音乐承载者全体面貌及展现方式
        四、音乐创作与传承活动
    3.3 温泉县乌兰牧骑队恢复发展期—辣(第三阶段:1986-1996年)
        一、民众的文化生活
        二、温泉县乌兰牧骑的发展状态
        三、音乐承载者全体面貌及展现方式
        四、音乐创作与传承活动
    3.4 温泉县乌兰牧骑队保护创新期—甜(第四阶段:2000-2019年)
        一、温泉县乌兰牧骑的大发展
        二、音乐发展现状
        三、音乐承载者全体面貌及展现方式
        四、音乐创作与传承活动
4 温泉县乌兰牧骑队音乐形态研究
    4.1 温泉县民俗文化内涵-察哈尔蒙古短调民歌
    4.2 博州短调形态特征
        4.2.1 旋律特点
        4.2.2 节奏、节拍特点
    4.3 温泉县乌兰牧骑合作演出编排作品—《察哈尔蒙古族婚礼—天赐姻缘》
    4.4 节目分析
        4.4.1 节目变化
        4.4.2 节目特点
5 温泉县乌兰牧骑队发展前景的思考和展望
    5.1 丰富的音乐题载蕴含发展动力
    5.2 音乐文化活动搭建宣传平台
    5.3 温泉县乌兰牧骑为传承当地音乐文化所做出的贡献
        5.3.1 宏观—为传承发展创造条件
        5.3.2 微观—传递乌兰牧骑精神
    5.4 对当下温泉县乌兰牧骑发展前景的思考和展望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7)翻译作品题目(汉译哈):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翻译作品题目(哈译汉):“伊犁河”月刊杂志第一期到第四期部分小说(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语料介绍
    (一)汉译哈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介绍
    (二)哈译汉
        《伊犁河》月刊杂志介绍
二、译文
    (一)汉译哈
        1.《世界上没有白走的路》译文
        2.《生活是一颗长满可能性的树》译文
        3.《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译文
        4.《不在乎外界的变迁,在乎内心的体验》译文
        5.《提高能量储备,在奋斗中获得满足》译文
        6.《每一个成功的梦想,都离不开奋斗》译文
        7.《没有付出哪有回报,闪光的人生离不开艰辛的汗水》译文
        8.《你所经历的艰辛,都将变成生命的礼物》译文
        9.《吃苦算什么,奋斗的你要对自己狠一点》译文
        10.《不屈不挠,战胜逆境中的磨炼与困难》译文
        11.《在生活中磨砺,在汗水中奋斗》译文
        12.《熬过一阵子,幸福一辈子》译文
        13.《你无法事事顺利,但可以尽力而为》译文
        14.《只有不停地长期奋斗才是最可靠的选择》译文
        15.《坚持到底,奋斗要有一颗坚持的心》译文
        16.《奋斗,现在开始还不晚》译文
        17 《奋斗需要持之以恒的积极行动》译文
    (二)哈译汉
        1.《蓝闪蝶》译文
        2.《是金子总会发光》译文
        3.《山雨连绵》译文
        4.《阿斯叶木和阿勒叶恩》译文
        5.《雁南飞》译文
        6.《有志者事竟成》译文
三、原文汉译哈
    (一)汉译哈
        1.《世界上没有白走的路》原文
        2.《生活是一颗长满可能性的树》原文
        3.《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原文
        4.《不在乎外界的变迁,在乎内心的体验》
        5.《提高能量储备,在奋斗中获得满足》原文
        6.《每一个成功的梦想,都离不开奋斗》原文
        7.《没有付出哪有回报,闪光的人生离不开艰辛的汗水》原文
        8.《你所经历的艰辛,都将变成生命的礼物》原文
        9.《吃苦算什么,奋斗的你要对自己狠一点》原文
        10.《不屈不挠,战胜逆境中的磨炼与困难》原文
        11.《在生活中磨砺,在汗水中奋斗》原文
        12.《熬过一阵子,幸福一辈子》原文
        13.《你无法事事顺利,但可以尽力而为》原文
        14.《只有不停地长期奋斗才是最可靠的选择》原文
        15.《坚持到底,奋斗要有一-颗坚持的心》原文
        16.《奋斗,现在开始还不晚》原文
        17.《奋斗需要持之以恒的积极行动》原文
    (二)哈译汉
        1.《蓝闪蝶》原文
        2.《是金子总会发光》原文
        3.《山雨连绵》原文
        4.《阿斯叶木和阿勒叶恩》原文
        5.《雁南飞》原文
        6.《有志者事竟成》原文
结语

(8)新疆特克斯县四苏木沙毕纳尔长调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对象与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意义
第一章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长调的自然生态与历史成因
    第一节 特克斯县基本概况
        一、生态环境
        二、历史发展
    第二节 四苏木沙毕纳尔简介
        一、四苏木沙毕纳尔之起源
第二章 四苏木沙毕纳尔长调的旋律特征及演唱技法
    第一节 四苏木沙毕纳尔长调的旋律特征
        一、长音前的准备
        二、长音后的装饰
        三、以声绘景
        四、乐句中的大跳
    第二节 四苏木沙毕纳尔长调的演唱技法
        一、声音色彩的个性特征
        二、演唱技法的丰富多样
        三、歌唱气息的悠长宽广
第三章 四苏木沙毕纳尔长调的唱词内容与演唱要求
    第一节 唱词的来源
        一、唱词内容源于“蒙古诗词”
        二、唱词文字源于“托忒蒙古文”
    第二节 唱词的题材与内容
        一、赞颂题材
        二、思乡题材
        三、婚礼题材
        四、训诫题材
        五、爱情题材
    第三节 演唱要求与用乐场景
        一、专曲专用要求
        二、伴奏乐器的配制
第四章 四苏木沙比纳尔长调传承人莫·那森的个例分析
    第一节 长调传承人莫·那森的生平介绍
        一、成长经历
        二、学艺经历
    第二节 莫·那森的长调传承方式
        一、公益性长调演唱
        二、师徒传承方式
        三、收集、整理与录制
    第三节 传承人莫·那森演唱的长调作品
        一、演唱内容
        二、演唱场合
        三、演唱音域
第五章 四苏木沙毕纳尔长调的传承现状及措施建议
    第一节 四苏木沙毕纳尔长调的价值体现
        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
        二、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
    第二节 四苏木沙毕纳尔长调传承中面临的问题
        一、四苏木沙毕纳尔长调的传承现状
        二、四苏木沙毕纳尔长调传承中面临的问题
    第三节 四苏木沙毕纳尔长调传承的措施建议
        一、发挥学校在传承蒙古长调方面的作用
        二、培养和保护长调传承人
        三、运用媒体保护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附录
致谢

(9)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与刘亮程的散文创作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与刘亮程简介及创作道路
        1.刘亮程简介及创作道路
        2.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简介及创作道路
第一章 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与刘亮程散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1 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与刘亮程散文的相同点
    1.2 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与刘亮程散文的不同点
    1.3 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与刘亮程散文中表达自然的相似之处
第二章 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与刘亮程散文特征
    2.1 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与刘亮程散文题材选择的丰富与简化
    2.2 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与刘亮程散文的语言特征
第三章 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与刘亮程散文的个性特点
    3.1 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的牧场记忆
    3.2 刘亮程的乡村哲学
    3.3 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与刘亮程的情感表达
第四章 文化的宽阔观照和深邃发掘
    4.1 游牧文化的诠释
    4.2 乡土文化的发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10)达斡尔族扎恩达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方法
    三、文献综述与分析
    四、实地考察与书写方式
第一章 达斡尔族及其传统民歌
    第一节 达斡尔族的人文生态
        一、达斡尔族族称与族源
        二、达斡尔族分布区域
        三、达斡尔族生产生活方式
        四、达斡尔族语言及民俗节日
    第二节 达斡尔族的传统民歌
        一、达斡尔族传统民歌的发展历程
        二、达斡尔族传统民歌类型
第二章 达斡尔族传统民歌中的扎恩达勒
    第一节 扎恩达勒的基本定义
        一、扎恩达勒的称谓含义
        二、扎恩达勒的发展历程
        三、扎恩达勒的分类
    第二节 扎恩达勒的艺术特征
        一、扎恩达勒的音乐特征
        二、扎恩达勒的歌词特征
        三、扎恩达勒的演艺特征
    第三节 扎恩达勒的区域特色
        一、音乐特征的不同
        二、题材内容的不同
        三、扎恩达勒存在区域特色的原因
第三章 达斡尔族扎恩达勒的文化释义
    第一节 达斡尔族扎恩达勒的文化意义
        一、扎恩达勒的社会功能
        二、扎恩达勒的文化价值
    第二节 达斡尔族扎恩达勒的传承现状及思考
        一、扎恩达勒的传承现状
        二、扎恩达勒的现状分析
        三、保护与传承扎恩达勒的举措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美丽的家乡——伊犁(论文参考文献)

  • [1]卫拉特蒙古族长调研究[D]. 图雅(Munkhtuya). 上海音乐学院, 2021(09)
  • [2]他人的篝火[J]. 阿拉提·阿斯木. 民族文学, 2020(07)
  • [3]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国家形象建构研究[D]. 邴波. 山东大学, 2020(09)
  • [4]新源县阿依特斯当代传承的调查与研究[D]. 柳虹宇.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
  • [5]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研究 ——以12个民族的爱情叙事诗为中心[D]. 哈司依提·艾迪艾木. 新疆大学, 2020(06)
  • [6]圣水沐浴下的明珠—“玛奈乌兰牧骑” ——新疆温泉县乌兰牧骑的调查与研究[D]. 欧虹.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
  • [7]翻译作品题目(汉译哈):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翻译作品题目(哈译汉):“伊犁河”月刊杂志第一期到第四期部分小说[D]. 加依娜尔·赛特曼. 新疆大学, 2020(07)
  • [8]新疆特克斯县四苏木沙毕纳尔长调的调查研究[D]. 佟艳.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9]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与刘亮程的散文创作比较研究[D]. 沙泥亚·玛合木提江. 伊犁师范大学, 2020(12)
  • [10]达斡尔族扎恩达勒研究[D]. 苏丽君. 中国音乐学院, 2020(09)

标签:;  ;  ;  ;  ;  

美丽的家乡——伊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