耻骨联合分离内固定

耻骨联合分离内固定

一、耻骨联合分离的内固定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郑明,聂娜,刘列华,蒋电明,周强,尹芝华[1](2021)在《骨盆前环骨折微创内固定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骨盆、髋臼骨折占所有骨折的3%~8%,常伴有膀胱、直肠和重要神经、血管等损伤,致死率、致残率高达18%。其治疗先后经历了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微创治疗三个发展阶段。近年来,以微创为代表的骨盆骨折内固定术式在临床上普遍开展。骨盆前环是骨盆重要的张力弓。在不稳定骨盆骨折中,骨盆前环骨折约占3/4。笔者对用于骨盆前环骨折的几种微创技术,包括内置外固定架术(INFIX)、前柱通道螺钉内固定术、耻骨联合通道螺钉内固定、前环桥接钢板内固定术等进行综述,为临床骨科医师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薛明玉[2](2020)在《机器人导航经皮空心螺钉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比较》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与传统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机器人导航技术在经皮空心螺钉进钉点和通道设计上的效果,验证该技术应用于微创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优点和临床疗效,为其临床推广提供有力证据。材料与方法:实验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置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收集并随访我院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一年来应用机器人导航行经皮空心螺钉固定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患者21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11例,年龄25岁-70岁之间,平均年龄43岁。本组患者均采用闭合复位或小切口骨盆复位架复位,机器人导航下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其中1例患者联合Infix皮下内固定。对照组收集并随访我院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一年来行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患者20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26岁-66岁之间,平均年龄45岁。本组患者均采用改良Stoppa入路或联合髂窝入路、K-L入路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其中2例患者联合髂腰固定。两组患者均在术中行X线透视骨盆正位、入口位、出口位、闭孔斜位、髂骨斜位,确定骨折复位满意,钢板螺钉位置合适。术中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术后复查X片、CT三维重建,评价骨折及关节面复位按临床Matta标准进行评分,切口换药,观察并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术后6个月根据Majeed评分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整理数据,分别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骨折复位情况和髋关节Majeed评分,并使用SPSS 21.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1.0至2.5小时,平均1.61小时,共计置入螺钉48枚,每枚螺钉置入时间20-35分钟,平均24.81分钟;对照组手术时间2.0至4.5小时,平均3.06小时。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方差分析,F值为49.613,P值为0.00,P<0.05,统计学上存在明显差异。观察组术中出血量20-100毫升,平均54.76毫升。对照组术中出血量600-1500毫升,平均925.00毫升。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方差分析,F值为238.906,P值为0.00,P<0.05,统计学上存在明显差异。观察组复位效果优良率为100%;对照组复位效果优良率为95%。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5.7%(18/21);对照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5.0%(17/20)。Majeed评分采用方差分析,F值为0.260,P值为0.613,P>0.05,两组数据不存在统计学差异。观察组共置入空心螺钉共48枚,骶髂螺钉共22枚,耻骨支螺钉共25枚,髋臼后柱螺钉1枚。骶髂螺钉安全植入率100%;耻骨支及后柱螺钉共26枚,置入位置均为0级。观察组患者术后换药切口均正常,无红肿、化脓,切口愈合均良好,患者无超过3厘米的切口疤痕。对照组患者术后换药2例患者出现脂肪液化,1例患者因出现切口感染而导致切口延迟愈合,1例患者随访发现内固定失效,骨折未愈合。结论:机器人导航下经皮空心螺钉固定治疗骨盆髋臼骨折与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相比较,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置钉准确率高的特点,且术后并发症少,减少了患者和医生的放射暴露。在复位效果和髋关节功能恢复方面,临床效果同样可靠,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尚冉冉[3](2020)在《基于整体观的前路动力化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钛板轨迹长度的数字化测量及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整体观是古人研究人体奥秘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思想,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主导思想之一。在认识人体时注重人体自身完整性,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以及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髋骨作为整体,由髂骨、坐骨、耻骨融合而成,通过骶髂关节与髋关节连接躯干与下肢,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这与整体观不谋而合。取象比类法是借助某种直观的事物或现象能更加方便认识与了解研究对象。整体观与取象比类均为中医学认识事物的方法,为研究人体生理、病理提供方法。髋臼是髂骨、坐骨、耻骨共同融合而成,是容纳股骨头的重要结构,髋臼内侧即坐骨体内侧的四边形区域,是组成真性骨盆外侧缘的骨性平面,构成髋臼的内侧壁,具有防止股骨头中心性脱位的作用,学者们将此区域称为方形区。但解剖学研究发现,方形区骨质菲薄区域并不仅仅局限在方形区,还包括其与骨盆界限间的骨质;而且临床上髋臼骨折常涉及的范围也与之对应。因此,王正坤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扩大了方形区定义,将髂骨、坐骨和耻骨在髋臼内侧壁组成的相对平整的区域统称为广义的方形区(即本研究所称的方形区),包括骨盆界线(arcuate line of pelvis,ALP)以下、坐骨棘水平以上(指过坐骨棘顶点与界线平行的线)、前至闭孔(obturator formamen,OF)后缘、后至坐骨大切迹。并在此基础上,将半骨盆分为耻骨区、方形区、髂骨区三部分。随着交通业及建筑业的不断发展,高能量损伤导致的涉及方形区的髋臼骨折也随之增高,由于该处骨折多呈粉碎性,加上髋臼与周围重要血管、神经等组织器官毗邻,直接进行内固定极为困难,稍有不慎极易导致螺钉误入关节腔,引起严重后果。为解决这类涉及方形区的复杂髋臼骨折的治疗,我科蔡贤华教授在前期临床经验基础上发现沿耻骨联合上方开始沿耻骨梳外侧缘经弓状线至坐骨大切迹在弓状线上投影稍偏外侧处向上再经过骶髂关节前缘外侧10mm处直至髂嵴处的一段整体呈“S”形弧线放置内固定物可有效治疗涉及方形区的复杂髋臼骨折。在此基础上研制了第一代前路动力化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dynamic anterior plate-screw system for quadrilateral area,DAPSQ),经单一髂腹股沟入路,在方形区表面应用35枚螺钉经骨表面固定,改变了沿钢板长轴进行加压固定的传统内固定体系,将传统的螺钉与钉孔间纵向动力设计变成了钛板塑形-复形与钉孔-螺钉间联动而产生持续侧向动力加压,创造性地实现了用单一髂腹股沟入路内固定解决了传统常需前后联合入路内固定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梦想。第一代DAPSQ钛板在可重建钛板基础上做了形态上的改进,将DAPSQ钛板轨迹按照半骨盆分区也分为耻骨区、方形区、髂骨区三部分,临床应用中也取得满意的疗效,但是在临床应用第一代DAPSQ钛板时仍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第一代DAPSQ钛板并非解剖板,实际应用时存在耻骨区、方形区、髂骨区过长或者过短的问题,仍需要在特殊塑形上消耗时间,这种手工操作与日益增长的髋臼骨折发生率不相符。尽管第一代DAPSQ钛板并非解剖型,但其固定完成后的轨迹“蔡氏线”与半骨盆表面呈解剖接触,因此使测定其轨迹长度成为可能。收集骨盆标本进行解剖学测量,尤其是关注DAPSQ钛板轨迹的骨质情况,并寻找相关骨性标志,寻求合适的测量方法。在此基础上搜集来自国内不同地域的正常人群骨盆髋臼CT加三维重建资料,结合数字骨科软件分析获取解剖学参数,为制备标准化前路动力化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提供解剖学依据。将制作出标准化DAPSQ钛板应用于临床并随访,与第一代DAPSQ钛板临床疗效做对比,以评估两代DAPSQ的疗效差异。第一章前路动力化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钛板轨迹长度的数字化测量方法探讨目的基于整体观念,将前路动力化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DAPSQ)钛板轨迹看做整体。将DAPSQ钛板轨迹分为耻骨区、方形区、髂骨区三个部分,进行DAPSQ钛板轨迹各分区长度及总长度数字化测量,探讨其可行性,并为大数据数字化测量DAPSQ钛板轨迹长度及各分区比例提供方法。方法搜集无畸形或骨缺损的成年人骨盆标本共14具,其中6具半骨盆,在骨盆标本上画出DAPSQ钛板安装完成后的轨迹,再用普迪思缝合线(Polydioxanone Suture,PDS)沿DAPSQ钛板轨迹做好各分区的标记,用游标卡尺在标记后的PDS缝合线上分别测量DAPSQ钛板轨迹在耻骨区、方形区、髂骨区、整个轨迹的标本实测长度。再将测量后的骨盆标本行CT扫描并三维重建,得到Dicom格式数据,再将Dicom格式数据导入Mimics 20.0中,将各分区看作圆的一部分,分别测出各圆的直径及各分区对应的弦长,根据公式再算出耻骨区、方形区、髂骨区DAPSQ钛板轨迹数字化测量长度值,并根据每个骨盆标本各区长度算出该标本DAPSQ钛板轨迹总长度。测量过程采用双人双随机测量法。采用组内相关系数分析测量者之间的一致性;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种测量方法所得测量值的差异,采用Bland-Altman检验分析两种测量方法的一致性。结果耻骨区长度、方形区长度、髂骨区长度、总长度的标本实测结果分别为:(60.38±3.90)mm、(66.08±3.19)mm、(89.19±4.38)mm、(215.65±8.23)mm;耻骨区长度、方形区长度、髂骨区长度、总长度的数字化测量结果分别为:(60.60±3.79)mm、(67.48±4.63)mm、(88.20±6.03)mm、(216.23±11.41)mm。配对t检验显示,两种测量方法下耻骨区长度之间、方形区长度之间、髂骨区长度之间、总长度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测量者组内相关系数均>0.8,均为优。Bland-Altman检验分析显示,除髂骨区两种测量方法有4.5%(1/22)的差值在95%一致性界限以外,其余差值均在95%一致性界限内,一致性较好(P值均>0.05)。结论整体观念指导下的数字化测量DAPSQ轨迹长度方法可靠,可为大数据测量DAPSQ钛板轨迹长度提供可行性的测量方法,进而为标准化DAPSQ钛板的设计与制作提供相关解剖学参数支持。第二章国人前路动力化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钛板轨迹长度的数字化测量分析目的在整体观念指导下,按照第一章的测量方法,通过对正常成人完整骨盆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三维重建数据进行数字化测量,获得正常成年国人前路动力化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钛板轨迹的长度,并得到各分区比例,为设计符合国人的标准化前路动力化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搜集了来自中国南部(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中部(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西北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北部(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的正常骨盆三维正常成人骨盆DICOM格式数据,共504例(834侧)正常成人骨盆三维重建的骨盆断层扫描图像。其中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男34例(55侧),21例完整骨盆,6例左侧骨盆,7例右侧骨盆,年龄1887岁,平均45.9岁,女性共24例(38侧),12例完整骨盆,6例左侧骨盆,6例右侧骨盆,年龄1877岁,平均53.5岁;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男48例(95侧),47例完整骨盆,1例右侧骨盆,年龄2056岁,平均30.3岁,女性共42例(82侧),40例完整骨盆,1例左侧骨盆,1例右侧骨盆,年龄2064岁,平均38.7岁;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男10例(11侧),1例完整骨盆,4例左侧骨盆,5例右侧骨盆,年龄1869岁,平均37.8岁,女性共4例(4侧),2例左侧骨盆,2例右侧骨盆,年龄2754岁,平均43.3岁;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男208例(329侧),121例完整骨盆,45例左侧骨盆,42例右侧骨盆,年龄1889岁,平均43.4岁,女性共134例(220侧),86例完整骨盆,23例左侧骨盆,25例右侧骨盆,年龄1990岁,平均48.6岁。将以上数据导入Mimics20.0软件并行骨盆三维重建,按照第一章测量方法对各地区及国人的前路动力化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钛板轨迹总长度及各分区长度行数字化测量。根据测量骨盆DAPSQ钛板轨迹总长度及各分区比例对DAPSQ钛板进行标准化分型,计算出符合正常成年国人的DAPSQ钛板轨迹型号及其占比,并且比较东北部、南部、中部地区DAPSQ轨迹的耻骨区、方形区、髂骨区以及总长度之间的解剖学差异。结果东北部地区DAPSQ钛板轨迹中的耻骨区长度为(61.89±4.55)mm、方形区长度为(71.19±5.48)mm、髂骨区长度为(84.94±6.55)mm、总长度为(218.03±10.14)mm;中部地区DAPSQ钛板轨迹中的耻骨区长度为(61.18±5.29)mm、方形区长度为(69.12±5.25)mm、髂骨区长度为(84.77±6.62)mm、总长度为(215.07±9.86)mm;南部地区DAPSQ钛板轨迹中的耻骨区长度为(60.03±5.78)mm、方形区长度为(67.94±4.98)mm、髂骨区长度为(83.10±5.56)mm、总长度为(211.07±9.93)mm。正常成年国人DAPSQ钛板轨迹的耻骨区长度、方形区长度、髂骨区长度以及总长度分别为:(60.96±5.39)mm、(69.11±5.28)mm、(84.40±6.41mm)mm、(214.46±10.15)mm,其中三地区耻骨区长度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地区方形区长度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地区髂骨区长度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APSQ轨迹总长度之间比较,三地区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DAPSQ总长度及钛板误差接受范围设为(±10mm),将钛板分为小号194mm、中号214mm、大号234mm三种类型。再根据各分区不同比例在小号、中号、大号下分别分为再分两个型号,即小号下为A型、B型,中号下为C型、D型,大号下为E型、F型,A型钛板耻骨区、方形区和髂骨区长度分别为55mm、61mm和78 mm;B型钛板分别为51mm、66mm和77mm;C型钛板耻骨区、方形区和髂骨区长度分别为61mm、67mm和86mm;D型钛板分别为56mm、73mm和84mm;E型钛板耻骨区、方形区和髂骨区长度分别为66mm、74mm和94mm;F型钛板分别为62mm、80mm和92mm。对834例患者进行型号匹配,符合A、B、C、D、E、F型钛板数量分别为112例、104例、501例、424例、102例、79例。其中A型、B型通用病例87例,小号共可纳入129(15.47%)例;C型和D型通用病例378例,中号共可纳入546(65.47%)例;E型和F型通用病例69例,大号共可纳入112(13.43%)例。A、B、C、D、E、F六型钛板总共可适用787例,占总纳入病例的94.36%。结论1.整体观念为解剖学测量提供理论依据,简化了测量方法,同时数字化骨科软件具有可重复性、节约时间、精确度高的优点,为解剖学测量提供了新方法,值得推广;2.通过对DAPSQ钛板轨迹长度的测量,测得正常成年国人DAPSQ轨迹长度为(214.46±10.15)mm,弥补了骨盆上该部位解剖学参数;3.不同地区耻骨区、髂骨区长度比较中,三地区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地区方形区轨迹长度、总长度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总体呈东北部>中部>南部的趋势。4.根据数字化测量结果可将DAPSQ钛板分为A、B、C、D、E、F六种型号,可基本满足临床需求,标准化DAPSQ钛板的设计可为治疗涉及方形区的复杂髋臼骨折治疗提供新理念与新方法。第三章标准化前路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治疗涉及方形区髋臼骨折的临床研究目的基于整体观,复杂髋臼骨折时整个骨盆或半骨盆在维持骨折稳定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据第二章国人钛板轨迹数据设计出的标准化前路动力化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将其应用于治疗涉及方形区的髋臼骨折手术,与第一代DAPSQ临床疗效对比,初步探讨标准化DAPSQ与第一代DAPSQ治疗涉及方形区的复杂髋臼骨折中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9年10月间就诊于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的涉及方形区的髋臼骨折54例患者患者资料,其中男性43例,女性13例;年龄23岁65岁,平均46.2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8例,高处坠落伤34例,摔伤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26d,平均12.5d。双柱骨折30例,T型骨折6例,横行骨折7例,前柱伴后半横型骨折1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单一髂腹股沟入路行标准化DAPSQ内固定治疗,27例患者采用第一代DAPSQ钛板治疗,27例患者采用标准化DAPSQ治疗。2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26月,平均18个月,最后一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评定患髋功能,根据Matta影像学标准在评定骨折复位优良率。结果本研究54例患者所有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标准化DAPSQ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37.1±50.3)min、(1102.3±480.7)ml;第一代DAPSQ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95.8±56.6)min、(1420.5±504.8)ml。两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根据Matta影像学标准评定结果显示,第一代DAPSQ组:优15例,良8例,差4例;标准化DAPSQ组:优17例,良7例,差3例。两组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未发现内固定松动、移位、断裂等情况,依据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在末次随访时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显示第一代DAPSQ组骨折复位优16例,良6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81.5%;标准化DAPSQ组骨折复位优18例,良5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5.2%。两组骨折复位质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标准化DAPSQ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髋关节疼痛明显,跛行伴活动受限,无法参加日常生活及活动,后期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第一代DAPSQ组中有2例患者术后1年股骨头坏死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结论骨盆的耻骨区、方形区、髂骨区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互联系、协调统一的,在治疗涉及方形区的复杂髋臼骨折时要认识不同区域之间的关系,可指导折复位;在治疗涉及方形区的复杂髋臼骨折,标准化DAPSQ弥补了第一代DAPSQ的不足,明确了钛板的标准化分型,优化了DAPSQ各分区的比例,避免了内固定塑形操作过程,在临床应用中标准化DAPSQ保持了第一代DAPSQ钛板稳定、可靠的优点,同时标准化DAPSQ较第一代DAPSQ缩短手术时间及降低并发症的优势,为推广使用创造了条件。

梁波,陈劲,陈广谋,蔡家尚,张华明,赵宁,阮国强[4](2020)在《经皮微创置钉与钢板内固定术治疗Tile B/C型骨盆骨折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经皮微创置钉与钢板内固定术治疗Tile B/C型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湛江中心人民医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Tile B/C型骨盆骨折50例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切开复位钢板固定术治疗,研究组全部为经皮微创行单纯耻骨支置空心钉内固定或骶髂螺钉内固定,或耻骨支空心钉联合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手术室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等临床指标,并比较术后患者Matta及Majeed功能评分结果,评估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68.42±18.23)min、术后住院时间(10.56±2.11)d,比对照组手术时间(89.38±20.17)min,术后住院时间(17.69±3.27)d更短,且术中出血量(45.19±5.63)mL相比对照组(260.28±23.59)更少;研究组Matta优良率96.00%及Majeed评分优良率88.00%均显着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皮微创置钉钢板内固定术可有效降低Tile B/C型骨盆骨折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提高Matta及Majeed评分,促进术后肢体功能恢复,应用效果显着。

吴海洋[5](2020)在《第二代DAPSQ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初步临床观察及生物力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髋臼双柱骨折是复杂髋臼骨折中较为常见但处理较为棘手的类型之一。笔者临床实践发现无论是高位或低位髋臼双柱骨折均可累及到一种重要的解剖结构即方形区。方形区位于髋臼内表面,位置深在,骨质菲薄,周围大量神经血管毗邻,术中复位非常困难。近年来国内外诸多学者尝试采用一系列新型固定策略对该区骨折进行固定,但多数固定方法难以对方形区骨折块进行直接固定,即使直接固定也存在很高的螺钉误入关节腔风险。自2005年以来,笔者科室创新性提出采用非解剖型“动力化前路方形区钛板螺钉内固定系统(dynamic anterior plate-screw system for quadrilateral area,DAPSQ)”(专利号:ZL201320106378.0)治疗髋臼骨折。在既往上百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术后随访中,据改良Merle d’Aubigne-Postel评分标准,优良率可达到81.1%。第一代DAPSQ是采用重建钛板进行术中临时塑形,钛板塑形过程中各分区比例、扭转角度的设置依赖于术者经验,难以形成统一标准,且这种术中临时塑形操作也可能会增加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课题组在第一代DAPSQ重建钛板的基础上进行多项技术优化。与第一代DAPSQ相比,第二代DAPSQ为标准化钛板,在钛板长度和分区比例设置更为合理化和标准化。这种第二代DAPSQ(专利号:ZL201621494131.0)已从2016年在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进入临床使用。但目前需进一步明确:两代DAPSQ临床疗效是否存在差异?第二代DAPSQ方形区螺钉最佳置入数目或排钉分布是怎样的?固定髋臼骨折后的稳定性如何?患者术后翻身、站位、坐位或旋转位活动时是否安全?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将回顾性分析比较两代DAPSQ在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初步临床效果,并将分别从有限元模拟和尸体模型模拟两个研究方向,评估第二代DAPSQ固定髋臼双柱骨折的方形区排钉分布特点和生物力学稳定性,以期为该内固定系统的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更多生物力学依据。第一章第二代与第一代DAPSQ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疗效比较目的探讨经单一髂腹股沟入路下,第二代标准化DAPSQ与第一代传统DAPSQ在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短中期临床疗效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10月在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35例髋臼双柱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采用的固定方式分为两组:第二代DAPSQ组15例,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23~59岁[(49.3±8.8)岁],第一代DAPSQ组20例,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32~64岁[(50.4±9.1)岁]。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复位质量、髋关节功能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所有3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12~48个月[(24.3±8.4)个月]。第二代DAPSQ组手术时间[(227.5±49.6)min]和术中出血量[(1026.7±572.5)ml]均显着少于第一代 DAPSQ 组[(284.1±61.3)min]和[(1540.0±714.8)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Matta放射学标准评分结果、末次随访时改良Merle d’Aubigne-Postel评分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代DAPSQ组出现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2例(1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第一代DAPSQ组出现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3例。两组无一例患者出现螺钉进入关节腔、内固定松动、断裂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两代DAPSQ固定髋臼双柱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的短中期疗效,两者在患者手术复位质量和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方面效果相似。而应用第二代DAPSQ能够明显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是DAPSQ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一种优化选择。第二章第二代DAPSQ固定髋臼双柱骨折力学性能的有限元分析目的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法研究第二代DAPSQ方形区螺钉排钉分布特点,并比较其与传统前路重建钛板加1/3管型固定髋臼双柱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1.第二代DAPSQ方形区螺钉置钉数量与髋臼双柱骨折固定力学差异的有限元分析:选取1例28岁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骨盆CT图像,利用Mimics 19.0软件、Geomagic studio 12.0 软件、Unigraphics NX 9.0 软件和 ANSYS17.0 软件建立正常骨盆分析模型并进行有效性验证。参考Letournel-Judet和AO髋臼骨折分型建立左侧高位双柱骨折模型,采用第二代DAPSQ固定。分别构建DAPSQ钛板联合单方形区螺钉(OS组)、双方形区螺钉(DS组)、三方形区螺钉(TS组)和四方形区螺钉(FS组)固定模型。设定相应的载荷及边界条件(垂直载荷:600N,扭矩:8 N·m),分别模拟骨盆站位、坐位、站位+健侧旋转和站位+患侧旋转,比较各组内固定方法下方形区骨折线平均位移和内固定应力分布情况。2.第二代DAPSQ与前路重建钛板加1/3管型固定髋臼双柱骨折力学性能的有限元比较:同样采用上述方法建立左侧高位髋臼双柱骨折模型,分别采用DAPSQ钛板+三方形区螺钉下4种排钉方式(TS1组、TS组、TS2组和TS3组)、DAPSQ钛板+四方形区螺钉(FS组)和前路重建钛板加1/3管型(FT组)进行固定。模拟上身重量60 Kg下,分析六种内固定方式在骨盆站位、坐位、站位+健侧旋转和站位+患侧旋转时方形区骨折位移和内固定承受应力情况。结果1.站位、坐位、站位+健侧旋转和站位+患侧旋转4种工况下,方形区骨折线路径上各节点平均位移均表现为OS组>DS 组>TS组>FS组,组间比较均显示,FS组位移均明显低于OS组和DS组(P<0.05),TS组和F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坐位下FS组第二代DAPSQ应力主要集中在靠近坐骨大切迹的钛板螺钉结合处。4枚方形区螺钉中,以近端第1枚方形区螺钉承担应力最大,最大应力值为150.83mPa,远小于钛质材料屈服强度。方形区螺钉在跨骨折线处也出现了应力集中,内侧面主要承受压力,外侧面主要承受张力,方形区螺钉有向骨盆内折弯的趋势。2.站位、坐位、站位+健侧旋转和站位+患侧旋转4种工况下,方形区骨折线平均位移和最大位移均表现为FT组>TS1组>TS组>TS2组>TS3组>FS组,两两比较时FT组与其余五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站位、站位+健侧旋转和站位+患侧旋转时,FT组内固定最大应力均明显低于第二代DAPSQ各亚组,而坐位时FT组内固定最大应力均明显高于第二代DAPSQ各亚组。各组内固定模型在站位后继续向健侧旋转均表现为应力减小趋势,继续向患侧旋转均表现为应力增加趋势。结论1.第二代DAPSQ固定髋臼高位双柱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可靠,内固定应力主要集中在靠近坐骨大切迹的钛板螺钉结合处,最大应力值均远小于钛质材料的屈服强度,患者早期行坐位、站位及旋转动作时并不影响内固定稳定性。方形区应至少置入3枚螺钉进行固定,在条件允许情况下靠近坐骨大切迹的方形区螺钉应常规置入,以增强对后柱骨折块的有效固定。2.初步力学测试结果认为,模拟人体坐位、站位时,与传统前路重建钛板+1/3管型相比,第二代DAPSQ固定髋臼高位双柱骨折显示出更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尤其在恢复坐骶弓力学传导更具优势。同时,第二代DAPSQ固定髋臼双柱骨折后抗旋转能力明显优于传统前路重建钛板+1/3管型固定,但患者应注意尽量减少向患侧转身动作。第三章第二代DAPSQ与前路重建钛板加1/3管型固定髋臼双柱骨折的生物力学比较目的采用尸体模型生物力学检测方法,比较非解剖型第二代DAPSQ和解剖型传统前路重建钛板加1/3管型在髋臼双柱骨折内固定术后力学差异。方法选取6具成人防腐保湿处理的尸体制成全骨盆标本,模型上端保留至腰4椎体上缘,下端保留至双侧股骨干上1/3。分别于左半骨盆前柱、后柱和方形区粘贴应变片和应变花。加载和测量仪器选择德国Zwick Z100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国产RNJ-500微机控制扭转试验机、国产XL2118A静态电阻应变仪、日本三丰多功能数显千分表和国产游标卡尺(武汉理工大学力学实验中心提供)等。先测量完整骨盆(A组)站位、坐位轴向压缩试验及平卧位扭转试验生物力学数据,然后制作左侧高位双柱骨折模型,分别随机前后行第二代DAPSQ(B组)和前路重建钛板加1/3管型(C组)固定和测试。记录三组在200N~800N垂直下对应的骨盆整体轴向位移、骨折线位移和前后柱应变片对应的应变值,并记录扭转实验中2°、4°、6°和8°扭转角时对应的扭矩值和方形区应变花对应的应变值。结果1.一般情况:髋臼双柱骨折在经过B和C组固定后,髋臼前后柱骨折块均得到良好固定,经X线和CT三维重建均证实为解剖复位。整个测试过程中,两组所有标本均未出现钛板或螺钉松动、拔出或断裂现象,髋臼内壁横向位移和臼顶纵向位移均<2mm,均未达到内固定失效标准。2.坐位轴向压缩试验:随着垂直载荷从200N增加至800N,三组骨盆轴向压缩位移均呈线性增加趋势,总体位移表现为A组<B组<C组,C组骨盆轴向位移均明显大于A组和B组(P<0.05),而A组和B组差异不显着(P>0.05)。600N生理载荷下,B组骨盆轴向刚度为A组的84.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骨盆轴向刚度仅为A组的61.5%,均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生理载荷下,后柱测量点应变值表现为C组>A组>B组,C组应变值明显大于A和B组(P<0.05),A和B组差异不大(P>0.05),前柱测量点应变值表现为C组>A组>B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和C组测试过程中髋臼内壁横向位移和臼顶纵向位移均在1mm以内,B组6例标本轴向刚度均为稳定,而C组1例标本出现轴向不稳定。3.站位轴向压缩试验:随着垂直载荷从200N增加至800N,三组骨盆轴向压缩位移均呈线性增加趋势,总体位移表现为A组<B组<C组。其中C组在各级载荷下骨盆轴向位移均明显大于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在各级载荷下骨盆整体位移明显大于A组(P<0.05)。600N生理载荷下,B组轴向刚度为A组的75.3%,而C组轴向刚度仅为A组的54.5%,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测试过程中髋臼内壁横向位移和臼顶纵向位移均在1mm以内,C组骨盆出现股骨头中心脱位2例,向上脱位1例。4.平卧位扭转实验:随着骨盆标本扭转角从2°增加至4°,三组扭矩均呈线性增加趋势,整体骨盆扭转刚度比较表现为A组>B组>C组,其中B组骨盆整体扭转刚度为A组的95.3%,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骨盆整体扭转刚度仅为A组的65.1%,均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三组方形区测量点应变值均随扭转载荷增加而呈线性增加趋势,其中最大拉应变均大于压应变,三组最大拉应变和压应变绝对值均表现为C组>A组>B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方形区最大拉应变方向位于-39.10°,基本与方形区螺钉置钉方向一致。结论1.坐位下,与传统重建钛板+1/3管型固定相比,第二代DAPSQ固定髋臼双柱骨折模型生理载荷下轴向刚度更强,与完整骨盆轴向刚度无明显差异。第二代DAPSQ固定组髋臼前后柱应力变化更接近完整髋臼应力变化情况,故患者术后早期取坐位是安全的。2.站位下,第二代DAPSQ固定生理载荷下骨盆轴向刚度虽小于完整骨盆,但仍明显强于传统重建钛板+1/3管型。且第二代DAPSQ固定后未出现髋关节不稳或内固定失败情况,故第二代DAPSQ内固定术后患者早期取站位稳定性优于传统重建钛板+1/3管型,但早期应谨慎选择站位锻炼。3.旋转位下,第二代DAPSQ固定组整体骨盆扭转刚度与完整骨盆相当,明显优于传统重建钛板+1/3管型。第二代DAPSQ固定后方形区后柱骨折块主要受拉应力变化,最大拉应变方向与方形区螺钉固定方向一致,患者内固定术后向患侧翻身并不影响内固定稳定性。

陈同林,孙彩丽,白洪涛,杨莉,王硕磊,李沅原,谢昆,岳联军[6](2020)在《内置外架系统结合空心钉治疗合并耻骨联合分离的骨盆前环损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应用内置外架系统(internal fixator, INFIX)结合空心钉治疗合并耻骨联合分离的骨盆前环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12例合并耻骨联合分离的骨盆前环损伤患者资料,男8例,女4例;年龄39.5岁(范围,23~64岁);交通伤4例,坠落伤3例,挤压伤5例;均为前后挤压伤。骨盆骨折按Tile分型:B1型6例,B3型3例,C1型1例,C2型2例。6例B1型损伤患者和3例B3型损伤患者后环采用经皮骶髂关节空心钉固定,1例C1型损伤患者和2例C2型损伤患者后环采用脊柱-骨盆三角固定治疗。记录每例患者INFIX结合耻骨联合空心钉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大小、X线透视次数,术后摄骨盆X线片及行CT检查观察复位情况及螺钉位置,应用Matta放射学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评分评价骨盆骨折后功能恢复程度。结果 12例患者手术时间42 min(范围,35~56 min),术中出血量28 ml(范围,15~40 ml),两侧INFIX置钉处切口长度2.7 cm(范围,2.2~3.5 cm),耻骨联合空心钉置钉处切口长度0.8 cm(范围,0.6~1.2 cm),X线透视次数38次(范围,26~55次)。术后X线片及CT检查示所有螺钉位置均准确,固定牢固,耻骨联合复位良好。术后Matta放射学标准评定:优10例,良2例,优良率为100%(12/12)。12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个月(范围,6~15个月)。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检查均示骨折愈合良好,耻骨联合复位未丢失,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3.4周(范围,10~18周);Majeed评分88.34分(范围,73~97分),其中优8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1.7%(11/12)。术后1例出现股神经压迫症状,去除INFIX后恢复正常;1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3个月后症状消失。结论应用INFIX结合空心钉治疗耻骨联合分离,手术微创,术后疗效优良,并发症发生率低。

武建超,师政伟,周建伟,潘奕欣,李邵平,汪玉良[7](2020)在《骨盆前环骨折微创治疗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骨盆前环骨折微创治疗的相关研究成果,以期提高对骨盆前环骨折微创治疗的认识。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骨盆前环骨折微创治疗的相关文献,从微创治疗的复位及固定方式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骨盆复位架可能是骨盆微创复位的有效辅助手段,骨盆前环的固定方法有螺钉固定技术、支架固定技术和钢板固定技术。结论一种固定方式不能适用于所有骨盆前环骨折类型,应根据骨折类型及患者情况合理选择固定方式,以期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独行业[8](2019)在《LC-Ⅱ螺钉的数字解剖学分析及其固定骨盆新月形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LC-Ⅱ螺钉钉道及单枚LC-Ⅱ螺钉进钉参数的数字解剖学研究目的:通过数字医学软件,模拟术中经皮LC-Ⅱ螺钉置钉过程,规划出理想的LC-Ⅱ螺钉置钉通道并进行分析和测量,同时测量单枚LC-Ⅱ螺钉进钉的解剖学参数,为经皮置入单枚LC-Ⅱ螺钉提供准确全面的应用解剖学基础,以期提高置钉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02月至2019年02月在我院影像科行完整骨盆CT检查的成年患者43例(男21例,女22例),采用Mimics21.0软件重建数字化骨盆三维模型,在3-Matic13.0软件中采用“横截面法”规划出理想的LC-Ⅱ螺钉通道。测量该通道可容纳LC-Ⅱ螺钉的最大长度DAP、最大直径Dmax、第1处狭窄距髂后上棘的距离D1、第2处狭窄距髂后上棘的距离D2、第1处狭窄外径OW1、第1处狭窄内径IW1、第2处狭窄外径OW2、第2处狭窄内径IW2。同时测量LC-Ⅱ螺钉中轴线在髂前骨交点距离髂前上棘的水平距离Dh1、垂直距离Dv1、LC-Ⅱ螺钉中轴线在髂前区域皮肤交点距离髂前上棘的水平距离Dh2、垂直距离Dv;测量LC-Ⅱ螺钉中轴线和冠状面、矢状面、水平面的夹角∠α、∠β、∠γ。结果:43例患者中,42例(97.7%)可规划出全程LC-Ⅱ螺钉钉道,1例女性患者由于LC-I螺钉通道横截面髂骨内外径小且3处浅弧形结构曲率大,无法规划全程LC-Ⅱ螺钉,未测量钉道及进钉参数。21例可规划出全程LC-Ⅱ螺钉通道的女性患者中,5例(23.8%)可置入LC-Ⅱ螺钉的最大直径小于6.5mm。男女组间LC-Ⅱ螺钉钉道参数除D1和OW2外,其余均有统计学差异。LC-Ⅱ螺钉最大长度男女性分别为(147.68±7.29)mm,(136.41±9.8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C-Ⅱ螺钉的最大直径男女性分别为(9.16±1.34)mm,女性为(7.04±1.6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女组间LC-Ⅱ螺钉进钉参数除∠γ外,其余均无统计学差异。从数字化骨盆三维模型上观察,LC-Ⅱ螺钉髂前区域骨性进钉点均位于髂前下棘偏后侧。LC-Ⅱ螺钉和冠状面夹角分别为男性48.06°,女性45.10°;LC-Ⅱ螺钉和矢状面夹角分别为男性27.14°,女性25.60°。结论:数字医学是一种理想的研究LC-Ⅱ螺钉骨通道解剖结构的工具,通过数字医学软件可规划出LC-Ⅱ螺钉通道,测量钉道参数和进钉参数,为快速、安全、准确的置入LC-Ⅱ螺钉提供了全面的应用解剖学基础。第二部分:LC-Ⅱ螺钉经皮置入数字化导板的研制目的:设计一种LC-Ⅱ螺钉经皮置入数字化导板,可以个体化应用,以期安全、快速、准确地经皮置入LC-Ⅱ螺钉。方法:选取2018年12在江阴市人民医院影像科行完整骨盆CT检查的1例患者,男性,36岁。根据本课题第一部分《LC-Ⅱ螺钉钉道及单枚LC-Ⅱ螺钉进钉参数的数字解剖学研究》中所描述的方法规划出左侧半骨盆LC-Ⅱ螺钉钉道并模拟置入LC-Ⅱ螺钉备用。在3-Matic 13.0软件中,选取LC-Ⅱ螺钉进钉点周围的皮肤制作数字化皮肤模型,根据该皮肤模型制作和其相贴合的数字化导板实体,最终设计完成LC-Ⅱ螺钉经皮置入数字化导板。结果:设计完成了 LC-Ⅱ螺钉经皮置入数字化导板,由皮肤贴合面板,LC-Ⅱ螺钉导向套管和2根固定针导向套管构成。皮肤贴合面板依据髂前上棘区域的皮肤设计,可很好的贴服于髂前上棘区域。LC-Ⅱ螺钉导向套管可允许置入2.5mm引导针。2根固定导针套管一根设置于髂前上棘,另一根设置于髂骨粗隆,允许置入2.5mm的固定针。结论:本研究通过数字医学软件所设计的LC-Ⅱ螺钉经皮置入数字化导板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其设计方法可根据不同患者的CT数据进行个体化应用。第三部分:基于数字医学测量的可调式LC-Ⅱ螺钉经皮置入导向装置的研制目的:设计一种基于数字医学测量的可调式LC-Ⅱ螺钉经皮置入导向装置。方法:根据本课题第一部分《LC-Ⅱ螺钉钉道及单枚LC-Ⅱ螺钉进钉参数的数字解剖学研究》中所描述的方法,获得LC-Ⅱ螺钉皮肤进针点和体表骨性标志(髂前上棘)的位置关系(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以及LC-Ⅱ螺钉的进钉方向和矢状面,冠状面的夹角。首先确定髂前上棘位置,然后根据在数字医学软件(Mimics21.0,3-Matic 13.0)中测得的数据,通过设计完成的LC-Ⅱ螺钉经皮置入导向装置调整找到LC-Ⅱ螺钉皮肤进针点和进钉方向,沿导向套筒打入2.5mm导针,透视确定导针位置正确后,沿导针拧入LC-Ⅱ螺钉。结果:设计了一种基于数字医学测量的可调式LC-Ⅱ螺钉经皮置入导向装置,包括底座、定位器和角度导向器,定位器用于定位LC-Ⅱ螺钉体表进针点位置,角度导向器用于调节进钉方向。结论:根据数字医学测量获得的LC-Ⅱ螺钉的进钉参数,通过该导向装置,能够安全、快速、准确地经皮置入LC-Ⅱ螺钉,从而缩短射线暴露和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第四部分:LC-Ⅱ螺钉微创固定骨盆新月形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有限元分析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2枚LC-Ⅱ螺钉和2块钢板固定DayⅠ型骨盆新月形骨折的稳定性和生物力学相容性;比较单纯2枚LC-Ⅱ螺钉和2枚LC-Ⅱ螺钉加用1枚骶髂关节螺钉固定DayⅡ型骨盆新月形骨折的稳定性和生物力学相容性。方法:选取一位志愿者的骨盆CT数据;通过数字医学软件(Mimics21.0,3-Matic 13.0),根据骨盆新月形骨折的Day分型,规划出DayⅠ型骨折和DayⅡ型骨折,并规划出固定骨折的2枚LC-Ⅱ螺钉的位置及骶1骶髂关节螺钉的位置: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Geomagic Studio 12.0、Pro/Engineer5.0、Hypermesh 12.0、ANSYS13.0)构建5种骨盆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包括生理模型(正常骨盆)、2种DayⅠ型骨折固定模型、2种DayⅡ型骨折固定模型;模拟直立、屈伸(前屈、后伸)、侧弯(左侧弯、右侧弯)和旋转(左旋转、右旋转)7种加载模式;分析5种模型的位移和应力分布情况。结果:对于DayⅠ型骨盆新月形骨折,在所有的加载模式中,intact骨盆、DayⅠ-螺钉、DayⅠ-钢板模型的位移相差不大;前屈加载模式下,intact骨盆、DayⅠ-螺钉、DayⅠ-钢板模型的位移均最大,分别为0.57mm、0.76mm、0、68mm;DayⅠ-钢板测试模型和DayⅠ-螺钉测试模型在不同加载模式下的应力数值相比上升明显,直立加载模式下应力上升320%,前屈134%,后伸211%,左侧弯339%,右侧弯208%,左旋转321%,右旋转 284%。对于DayⅡ型骨折,在所有的加载模式中,intact骨盆、DayⅡ-螺钉、DayⅡ-骶髂螺钉模型的位移相差不大;前屈加载模式下,intact骨盆、DayⅡ-螺钉、DayⅡ-骶髂螺钉模型的位移均最大,分别为0.57mm、0.82mm、0.64mm;DayⅡ-骶髂螺钉测试模型和Day-Ⅱ螺钉测试模型在直立加载模式下应力上升133%,前屈96%,后伸33%,左侧弯89%,右侧弯24%,左旋转113%,右旋转97%。结论:对于DayⅠ型骨盆新月形骨折,2枚LC-Ⅱ螺钉和2块钢板均可提供良好的骨盆稳定性,但放置于骶髂关节处的钢板有明显的应力集中,钢板的疲劳断裂和螺钉松动风险较LC-Ⅱ螺钉更大,在闭合复位成功的情况下,优先选择2枚LC-Ⅱ螺钉内固定。对于DayⅡ型骨折,由于2枚LC-Ⅱ螺钉和2枚LC-Ⅱ螺钉加骶髂关节螺钉均可维持良好的骨盆稳定性,加用骶髂关节螺钉较单纯LC-Ⅱ螺钉有更显着的应力分布,且骶髂关节螺钉置钉技术要求高,手术风险大,在闭合复位成功的情况下,仅选择2枚LC-Ⅱ螺钉固定即可。

庞俊峰,黄宗贵,戴海,黎裕明[9](2019)在《微创内固定治疗骨盆前环骨折的效果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盆骨前环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盆骨骨折类型,其主要是指累及耻骨支与耻骨联合的骨盆骨折,针对稳定的骨盆前环骨折临床一般采用保守治疗,而针对不稳定的骨盆前环骨折临床多采用手术治疗,内固定或者是外固定手术治疗是临床上常采用的两种手术方式,其中外固定支架由于不能充分保证的稳定性,因此常用于临时固定;而内固定是目前临床用于治疗骨盆前环骨折最稳定的固定方式;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内固定治疗骨盆前环骨折成为了可能,因此本文简要探讨了微创内固定治疗骨盆前环骨折的效果进展。

杨帆[10](2019)在《老年骨盆与髋臼骨折内固定治疗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三种骨盆后环固定方式治疗老年骨盆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目的:骨盆约60%稳定性维持来自于后侧结构,老年骨盆骨折与年轻患者有明显区别,目前专门针对老年人特点的生物力学研究仍非常缺乏。本研究拟评估比较三种常见的后环固定方式在老年骨质疏松骨盆骨折固定中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本研究使用尸体骨盆标本6具,制造前环耻骨联合分离、后环骶骨翼骨折模型,前环均使用重建钢板固定,根据后环固定方式不同分为A组:三角固定;B组:双骶髂螺钉固定(S1+S2);C组:后方张力带钢板固定,每个骨盆标本反复使用,分别测试3种后环内固定方式生物力学性能。主要采集力学指标:(1)骨盆轴向刚度;(2)骶骨骨折处的最大相对位移;(3)耻骨联合处的最大相对位移。结果:三角固定、两骶髂螺钉固定、后方跨髂骨钢板固定时,(1)骨盆轴向刚度分别为:35.44±7.24N/mm,33.93±12.45 N/mm,21.76±6.00 N/mm;(2)骶骨骨折处最大位移:1.14±0.40mm,2.50±1.37mm,3.42±1.71 mm;(3)耻骨联合处最大位移:0.99±0.30mm,1.39±0.71mm,2.12±1.00 mm。三角固定在以上三个测量指标中相对后方钢板优势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三角固定固定效果佳,建议对于老年患者FFPⅣb型骨折采用三角固定的内固定方式治疗。(2)S1+S2骶髂螺钉固定强度良好,加之其在微创性上的优势符合老年骨盆骨折固定需求,我们认为骶髂螺钉是非常适合老年骨盆骨折后环损伤的固定方式。第二部分通道螺钉体外导向装置的研发设计与辅助骶髂螺钉置钉的临床验证目的:经皮骶髂螺钉是有着良好固定强度的骨盆后环微创固定方式,在老年骨盆骨折的治疗中拥有广阔的适应症。但是,该固定方式也存在着螺钉穿出损伤血管神经、反复透视、射线暴露大等缺点。我们团队研发了体外导板辅助骶髂螺钉置入,本部分对该装置及使用策略作详细介绍并进行初步临床验证。方法:回顾性研究因骨盆骨折需要经皮骶髂螺钉固定的病例,根据是否采用体外导板辅助置入螺钉,分为体外导板组(22患者,38螺钉)和传统组(18患者,30螺钉)。统计单枚螺钉手术时间、射线暴露、螺钉穿出情况并进行比较。另外,对体外导板组患者,比较规划螺钉和实际置入螺钉之间的偏差。结果:传统组:单枚螺钉平均手术时间39.8±10.7分钟,射线暴露1904.0±844.5 c Gy/cm2,4枚螺钉穿出。体外导板组:单枚螺钉平均手术时间17.9±4.5分钟,射线暴露742.8±230.6 c Gy/cm2,1枚螺钉穿出。规划的螺钉与实际置入螺钉的差距:分别为2.8±1.1毫米(螺钉末端),1.8±0.7毫米(神经根管区)和1.5±0.5毫米(入钉点),平均偏差角为1.7±0.8°。结论:体外导板提高了经皮骨盆通道螺钉置入的效率,减少了外科医生和患者的放射暴露,有效减小了螺钉穿出风险。考虑到体外导板在辅助骶髂螺钉置入中的良好效果,我们认为该技术可进一步用于骨盆髋臼手术中其他经皮通道螺钉置入。第三部分四方区组合钢板的设计与初步有限元分析目的:我们团队因应骨盆内手术入路日益广泛应用的趋势,根据髋臼周围框架固定理念设计了四方区组合钢板,本研究拟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对钢板固定进行生物力学评估。方法:获得1名健康成年男性CT数据,通过有限元分析相关软件构建(A)基于弓状缘内侧钢板的四方区组合钢板(B)基于弓状缘上方钢板的四方区组合钢板(C)前后柱双钢板(D)弓状缘上方钢板+四方区长螺钉固定前方4种方式固定前方伴后半横行髋臼骨折模型。站立位加载700N,观察骨折线上位移量、内植物应力分布。结果:在20个观察点中,1-11点位移差异较大,12-20点位移差异较小。固定方式间位移值比较结果为:D<A<B<C。两种四方区组合钢板应力最高位置位于髂坐钢板最远端螺孔附近,前后柱双钢板固定应力最高处在后柱钢板中段后柱骨折线附近。结论:两种四方区组合钢板固定方式较前后柱双钢板的经典固定方式的固定强度更高,可以有效固定ACPHT骨折。老年骨质疏松条件下,建议髂坐钢板末端尽量向坐骨骨块打入2枚螺钉以分散内植物应力。第四部分四方区组合钢板治疗老年髋臼骨折的疗效观察目的:在设计研发解剖型四方区组合钢板的同时,我们利用普通重建钢板构建四方区组合钢板固定方式,治疗了一些老年髋臼骨折患者,拟初步评估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研究2016年8月-2017年12月我们使用四方区组合钢板治疗的10例老年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例,女5例,平均年龄64.5±2.3岁。所有患者均采用高位髂腹股沟入路、基于弓状缘内侧钢板的四方区组合钢板(重建钢板模拟)治疗。统计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情况、功能恢复情况、骨折愈合情况等指标,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00-180min,平均136.0±26.7min;术中出血量为350-1100ml,平均650.0±249.4ml。按照Matta标准,解剖复位6例,满意复位2例,不满意复位2例,优良率为80.0%(8/10),随访中未发现内植物松动、骨折再移位情况。按照Merle d’Aubigné-Postel标准,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优4例,良3例,可2例,差1例。并发症主要有术中腹膜破裂1例,术后闭孔神经麻痹1例,股外侧皮神经麻痹1例,伤口脂肪液化1例。结论:四方区组合钢板在初步的临床应用中治疗效果良好,未见严重并发症。3D打印技术辅助下,提前对钢板折弯塑形消毒,可以在术中很方便地模拟四方区组合钢板使用,在没有解剖型产品情况下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案。

二、耻骨联合分离的内固定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耻骨联合分离的内固定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2)机器人导航经皮空心螺钉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骨盆骨折损伤机制与分型
    2.2 骨盆骨折的手术入路
    2.3 骨盆骨折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
        2.3.1 骨盆骨折前环固定
        2.3.2 骨盆骨折后环固定
        2.3.3 前后环联合固定
        2.3.4 髂骨骨折的治疗
    2.4 骨盆骨折微创治疗的发展与展望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3.1.1 纳入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2 骨盆髋臼骨折手术指征
    3.3 病例资料
    3.4 术前处理
    3.5 手术操作
        3.5.1 观察组
        3.5.2 对照组
    3.6 术后处理
    3.7 复位及疗效评价标准
第4章 结果
第5章 附图
第6章 讨论
    6.1 切开复位内固定是传统骨盆髋臼骨折治疗的金标准
    6.2 经皮螺钉置钉技术及透视导航置钉技术的临床应用
    6.3 机器人导航下经皮空心螺钉治疗骨盆髋臼骨折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比较
    6.4 机器人导航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基于整体观的前路动力化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钛板轨迹长度的数字化测量及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路动力化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钛板轨迹长度的数字化测量方法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标本的选择标准
        1.2.2 一般资料
        1.2.3 骨盆标本的直接测量
        1.2.4 骨盆标本的数字化测量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测量者之间一致性检验
        2.2 各分区长度测量结果
        2.3 两种测量方法的Bland-Altman分析
    3 讨论
        3.1 中医整体观对骨盆髋臼及DAPSQ钛板轨迹的认识
        3.2 数字化测量DAPSQ钛板轨迹长度分析
        3.3 DAPSQ设计原理
        3.4 DAPSQ钛板轨迹解剖学特点
        3.5 测量方法及误差分析
    4 结论
    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国人前路动力化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钛板轨迹数字化解剖学测量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2.2 一般资料
        1.2.3 不同地区DAPSQ钛板轨迹总长度及各分区长度测量
        1.2.4 钛板型号设计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各地区DAPSQ钛板轨迹长度测量情况
        2.2 国人DAPSQ钛板轨迹总长度及分布情况
        2.3 标准化DAPSQ钛板设计
    3 讨论
        3.1 中医整体观在DAPSQ钛板轨迹测量中的应用
        3.2 DAPSQ钛板轨迹
        3.3 DAPSQ钛板各分区轨迹长度的地区差异
        3.4 标准化DAPSQ钛板分型及意义
    4 结论
    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标准化前路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治疗涉及方形区髋臼骨折的临床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2 一般资料及分组
        1.3 术前准备
        1.4 手术方法
        1.4.1 术野的显露及骨折复位
        1.4.2 DAPSQ内固定
        1.4.3 透视及关闭切口
        1.5 术后处理及康复计划
        1.6 术后随访
        1.7 疗效评价标准
        1.7.1 患者术中术后一般情况
        1.7.2 骨折复位质量
        1.7.3 髋关节功能
        1.8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
        2.2 骨折复位质量
        2.3 髋关节功能
    3 讨论
        3.1 中医整体观对DAPSQ钛板轨迹各分区的解剖学认识
        3.2 标准化DAPSQ治疗方形区骨折的临床疗效
    4 结论
    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一)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课题资助情况
附录(三)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4)经皮微创置钉与钢板内固定术治疗Tile B/C型骨盆骨折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手术指标比较
    2.2 两组患者Matta评分优良率比较
    2.3 两组患者Majeed评分优良率比较
3 讨论

(5)第二代DAPSQ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初步临床观察及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第二代与第一代DAPSQ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疗效比较
    1.1 引言
    1.2 资料与方法
        1.2.1 一般资料
        1.2.2 治疗方法
        1.2.3 术后处理
        1.2.4 术后随访及疗效评价
        1.2.5 统计学分析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章 第二代DAPSQ固定髋臼双柱骨折力学性能的有限元分析
    2.1 第一节 第二代DAPSQ方形区螺钉置钉数量与髋臼双柱骨折固定力学差异的有限元分析
        2.1.1 引言
        2.1.2 材料和方法
        2.1.3 结果
    2.2 第二节 第二代DAPSQ与前路重建钛板加1/3管型固定髋臼双柱骨折力学性能的有限元比较
        2.2.1 引言
        2.2.2 材料和方法
        2.2.3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三章 第二代DAPSQ与前路重建钛板加1/3管型固定髋臼双柱骨折的生物力学比较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2 完整骨盆模型的制备与包埋固定
        3.2.3 应变片、应变花的粘贴和应变值分析
        3.2.4 骨折高位双柱骨折模型制备及固定
        3.2.5 力学测试方法和步骤
        3.2.6 观察指标和评估标准
        3.2.7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
        3.3.1 一般情况
        3.3.2 模拟坐位垂直载荷下三组骨盆标本位移和刚度比较
        3.3.3 坐位垂直载荷下三组髋臼测量点应变值变化
        3.3.4 模拟站位垂直载荷下三组骨盆标本位移和刚度比较
        3.3.5 模拟平卧位扭转载荷下三组骨盆标本扭矩和扭转刚度比较
        3.3.6 扭转载荷下三组髋臼方形区测量点最大拉应变和压应变值
    3.4 讨论
    3.5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图
全文总结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致谢

(8)LC-Ⅱ螺钉的数字解剖学分析及其固定骨盆新月形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LC-Ⅱ螺钉钉道及单枚LC-Ⅱ螺钉进钉参数的数字解剖学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LC-Ⅱ螺钉经皮置入数字化导板的研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结论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数字医学测量的可调式LC-Ⅱ螺钉经皮置入导向装置的研制
    背景技术
    发明内容
    附图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术中具体操作步骤
    权力要求
第四部分: LC-Ⅱ螺钉微创固定骨盆新月形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有限元分析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回顾 骨盆骨折诊治的文献回顾
    参考文献
综述 骨盆新月形骨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9)微创内固定治疗骨盆前环骨折的效果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骨盆前环骨折的分类
2 骨盆前环骨折的微创内固定治疗
    2.1 椎弓根钉棒系统。
    2.2 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
    2.3经皮钢板固定治疗。
3 结论

(10)老年骨盆与髋臼骨折内固定治疗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 老年骨盆与髋臼骨折流行病学
    2 老年骨盆骨折内固定治疗
    3 老年髋臼骨折内固定治疗
    4 存在的问题与本文工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三种骨盆后环固定方式治疗老年骨盆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通道螺钉体外导向装置的研发设计与辅助骶髂螺钉置钉的临床验证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四方区组合钢板的设计与初步有限元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四方区组合钢板治疗老年髋臼骨折的疗效观察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耻骨联合分离的内固定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骨盆前环骨折微创内固定技术研究进展[J]. 郑明,聂娜,刘列华,蒋电明,周强,尹芝华. 中华创伤杂志, 2021(06)
  • [2]机器人导航经皮空心螺钉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比较[D]. 薛明玉. 吉林大学, 2020(08)
  • [3]基于整体观的前路动力化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钛板轨迹长度的数字化测量及临床观察[D]. 尚冉冉.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9)
  • [4]经皮微创置钉与钢板内固定术治疗Tile B/C型骨盆骨折的疗效观察[J]. 梁波,陈劲,陈广谋,蔡家尚,张华明,赵宁,阮国强. 中国医药科学, 2020(10)
  • [5]第二代DAPSQ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初步临床观察及生物力学研究[D]. 吴海洋.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6]内置外架系统结合空心钉治疗合并耻骨联合分离的骨盆前环损伤[J]. 陈同林,孙彩丽,白洪涛,杨莉,王硕磊,李沅原,谢昆,岳联军. 中华骨科杂志, 2020(09)
  • [7]骨盆前环骨折微创治疗研究进展[J]. 武建超,师政伟,周建伟,潘奕欣,李邵平,汪玉良.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0(04)
  • [8]LC-Ⅱ螺钉的数字解剖学分析及其固定骨盆新月形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D]. 独行业. 苏州大学, 2019(06)
  • [9]微创内固定治疗骨盆前环骨折的效果研究进展[J]. 庞俊峰,黄宗贵,戴海,黎裕明.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58)
  • [10]老年骨盆与髋臼骨折内固定治疗的相关研究[D]. 杨帆.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耻骨联合分离内固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