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手术患者抗氧化治疗的随机前瞻性研究

危重手术患者抗氧化治疗的随机前瞻性研究

一、外科危重患者应用抗氧化剂治疗的随机前瞻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石凯[1](2021)在《低尿酸血症与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 ——一项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本研究首次选择血清尿酸这一生化指标,探讨分析低尿酸血症与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采用基于队列的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检索并随机选择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期间入住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行手术治疗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共858例。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入组患者共708例,由此建立接受胃肠道恶性肿瘤手术治疗患者的研究队列。在此队列中,观察有发生术后并发症的患者作为病例组。按照性别、年龄(±2岁)的匹配条件,采用1:1的比例进行匹配,随机选择队列中未发生术后并发症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术前(D0)、术后24h内(D1)、术后14天内(D2)的血清尿酸最低水平(即D0UA、D1UA、D2UA)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组间差异,并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分别在术前(D0)、术后24h内(D1)、术后14天内(D2)的变化趋势。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存在低尿酸血症的比例是否具有差异。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低尿酸血症与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关系。结合临床实践,本研究将低尿酸血症定义为血清尿酸水平低于参考值下限,即男性血清尿酸水平低于208μmol/L、女性血清尿酸水平低于155μmol/L为低尿酸血症。将术后并发症定义为患者手术后在住院期间发生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结果 708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0.00±10.50)岁。在此队列中,观察到发生术后并发症的患者共有149例,作为病例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1.05%。根据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系统,其中发生轻度并发症的有39例,占5.51%,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有110例,占15.54%。按照性别、年龄(±2岁)的匹配条件,采用1:1的比例进行匹配,最终纳入149例未发生术后并发症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性别比、ASA分级、年龄、吸烟史、术前合并症、手术类型、BMI指数、术前血清白蛋白、术前血肌酐和术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晶体量、胶体量、失血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较,病例组患者在术前(D0)(t=2.656,P=0.009)、术后24h内(D1)(t=4.376,P<0.001)、术后14天内(D2)(t=6.583,P<0.001),其血清尿酸水平更低,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与对照组患者的DUA值(34.55±19.59)%相比较,病例组患者的DUA值(44.32±19.94)%更大,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612,P<0.001)。对照组中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的D0UA、D1UA、D2UA分别为343.59±85.46μmol/L、258.68±88.72μmol/L、188.73±83.96μmol/L;而病例组中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的D0UA、D1UA、D2UA分别为319.68±79.21μmol/L、212.25±89.70μmol/L、137.66±70.59μmol/L。病例组和对照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在D0、D1、D2变化趋势相似且呈下降趋势,组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根据低尿酸血症的定义,术后24h内(D1),病例组和对照组存在低尿酸血症的患者分别为68例、26例,得c2=27.413,两组存在低尿酸血症的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14天内(D2),病例组和对照组存在低尿酸血症的患者分别为135例、83例,得c2=46.204,两组存在低尿酸血症的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过多因素调整的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术后24h内(D1),存在低尿酸血症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是未存在低尿酸血症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的2.639倍(95%置信区间为1.2045.7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术后14天内(D2)存在低尿酸血症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是未存在低尿酸血症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的11.312倍(95%置信区间为3.74934.1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通过绘制ROC曲线并比较其曲线下面积(AUC)后发现,AUC(D2UA)=0.699(95%置信区间0.6400.758,P<0.001)较AUC(D1UA)=0.659(95%置信区间0.5970.721,P<0.001)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19,P=0.821)。在术后14天内(D2),AUC2(男性)=0.772(95%置信区间0.7060.838,P<0.001)、AUC2(女性)=0.632(95%置信区间0.5270.737,P=0.018)。通过计算最大Youden指数,可得:在术后14天内,对于男性,当D2UA值为207.10μmol/L时,Youden指数最大,且为44.21%,其预测术后并发症的灵敏度为94.74%(95%置信区间为88.27%97.73%),其特异度为49.47%(95%置信区间为39.64%59.35%);而对于女性,当D2UA值为119.30μmol/L时,Youden指数最大,且为24.08%,其预测术后并发症的灵敏度为66.67%(95%置信区间为53.36%77.76%),其特异度为57.41%(95%置信区间为44.16%69.67%)。结论 对于接受手术治疗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其在术后可出现血清尿酸水平的变化,且呈下降趋势,在术后并发症患者中可并存低尿酸血症,低尿酸血症与术后并发症之间存在相关性。血清尿酸水平可作为预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指标。鉴于本回顾性研究结果发现,对于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在术后早期检验中如出现低尿酸血症,应早期引起警惕。

阮洪艳[2](2021)在《丙泊酚通过调节Nrf2/NLRP3信号通路减轻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众所周知,急性肺损伤(ALI)是一种是以血管完整性被破坏和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的通透性增加为特征的急性炎症性疾病。急性肺损伤(ALI)患者通常需要机械辅助通气,而机械辅助通气又可以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虽然小潮气量(VT)可减少机械通气并发症的发生,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对正常肺组织的损伤即VILI是不可避免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合并VILI的患者的死亡率为40%。在VILI中发现了肺泡巨噬细胞的活化,相关研究表明:巨噬细胞的活化可能是VILI发病机制的因素之一。促炎和抗炎因子的不平衡被认为是VILI的主要原因。此外,针对抑制活性氧(ROS)的产生也被提出用于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综上所述,对VILI中抗炎和抗ROS药物以及某些基因特定表达机制的研究可能有助于更好的治疗VILI。丙泊酚是一种麻醉剂也是一种神经元死亡抑制剂,它能激活γ-氨基丁酸A型受体的活性,改善急性肺损伤(ALI)。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是核受体中的一员,它是一种转录因子并可被氧化应激反应激活。为了保证其适当的活性,转录调节和翻译后修饰均需要控制Nrf2在正常条件下或在适应不同环境期间的表达。最近,不同的研究报道了 Nrf2在急性肺损伤(ALI)中的作用。此外,还发现丙泊酚具有活化Nrf2从而改善肝移植大鼠ALI的作用。然而,丙泊酚和Nrf2在VILI中的角色很少被研究。有趣的是,有研究发现:Nrf2与NOD-likereceptor protein 3(NLRP3)炎性小体的相互作用具有抗炎和抗氧化功能。一项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靶向NLRP3炎性小体是预防VILI的一种潜在策略。NLRP3也被发现在丙泊酚介导下可缓解炎症反应和减轻脑损伤。从以上方面,我们假设丙泊酚可以通过调节Nrf2和NLRP3来改善VILI。因此,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上述假设,为VILI的预防提供临床理论依据。方法健康成年雄性8~12周龄的C57BL/6小鼠126只,体重约20-25克左右,由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分为9组,每组14只:(1)假手术组;(2)正常潮气量组(VT为7mL/kg);(3)高潮气量组(VT为20mL/kg);(4)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丙泊酚组(VILI+Prop group);(5)丙泊酚组(Prop group);(6)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丙泊酚+Nrf2激活剂-萝卜硫素(Sulforaphane)组(VILI+Prop+SFN group);(7)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丙泊酚+Nrf2激活剂SFN+NLRP3 激活剂-尼日利亚菌素(Nigericin)组(VILI+Prop+SFN+Nigergroup);(8)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丙泊酚+Nrf2抑制剂-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 acid)组(VILI+Prop+ATR group);(9)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丙泊酚+Nrf2抑制剂 ATR+NLRP3 激活剂 Niger 组(VILI+Prop+ATR+Niger group)。进行了肺组织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测定了肺组织湿重/干重比(wet/dry,W/D)、肺组织EBA通透性指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的蛋白浓度、肺组织中MDA和8-OHdG的表达水平及炎症相关的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ELISA法检测BALF中各种炎症因子(MPO、IL-1β、IL-18、TNF-α、IL-6和MIP-2)表达水平以及BALF细胞总数、BALF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总数,Western Blot分析肺泡巨噬细胞中NLRP3、ASC和caspase-1蛋白的表达以及肺组织中Nrf2蛋白的表达,RT-qPCR检测肺组织中SOD和HO-1 mRNA的表达,以及线粒体中的ROS率。结果(1)VILI小鼠注射丙泊酚后,其肺组织病理形态得到改善,肺组织W/D值、EBA通透性指数和BALF中蛋白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表明丙泊酚可改善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2)VILI小鼠注射丙泊酚后,其BALF中各种炎症因子(MPO、IL-1β、IL-18、TNF-α、IL-6和MIP-2)的表达水平以及肺组织中8-OHdG和MDA的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表明丙泊酚可缓解机械通气引起的肺部炎症。(3)VILI小鼠注射丙泊酚后,其肺泡巨噬细胞中的NLRP3蛋白、ASC蛋白、caspase-1蛋白和ROS的表达均降低(P<0.05),且肺组织中的Nrf2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血红素加氧酶(HO-1)mRNA表达均增加(P<0.05)。表明丙泊酚治疗后,丙泊酚可上调VILI中Nrf2的表达,并下调NLRP3的表达。(4)VILI小鼠注射丙泊酚后,激活Nrf2可显着降低小鼠肺组织中的caspase-1、IL-1β和IL-18 mRNA及相应蛋白的表达,BALF中的炎性因子IL-1β和IL-18的表达水平也降低。肺组织的病理形态得到进一步改善。(5)VILI小鼠注射丙泊酚并激活Nrf2后,如同时激活NLRP3,则小鼠表现出较严重的肺组织病理损伤,BALF中IL-1β和IL-18的表达以及caspase-1、IL-1β和IL-1蛋白水平均显着增强;VILI小鼠注射丙泊酚后抑制Nrf2,激活NLRP3会出现比上述更严重的病理现象。表明:NLRP3通过促进炎症作用抑制了 Nrf2对VILI模型小鼠肺组织病理学和炎症反应的保护作用结论综上所述,这些研究数据表明,丙泊酚通过激活Nrf2和抑制NLRP3的表达,从而对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和VILI相关的炎症反应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因此,Nrf2激活剂和NLRP3抑制剂可能是预防VILI的潜在治疗药物。

血管外科学会,欧洲血管外科学会和世界血管学会联盟全球血管指南编写小组[3](2021)在《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治疗的全球血管指南(全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CLTI)与死亡率、截肢事件的发生以及生活质量受损密切相关。该全球血管指南(GVG)着重于CLTI的定义、评估和管理,以此来改进循证的护理方法和强调关键性研究的亟需。CLTI相比严重肢体缺血一词更为可取,因为后者意味着灌注受损取决于单一阈值,而不是连续数值。CLTI是一种周围动脉疾病(PAD)伴静息痛、坏疽或下肢溃疡(持续时间>2周)的临床综合征,排除静脉性、外伤性、栓塞性和非动脉硬化性病因。所有疑似CLTI的患者应立即转诊至血管专科。对肢体威胁的严重程度进行准确分期是基本措施,目前采用美国血管外科学会基于伤口分级、缺血分级和足部感染(WIfI)的威胁性肢体分类系统。此外评估CLTI需要进行客观的血流动力学检查,首选测量足趾压力。循证的血运重建(EBR)取决于三条相互独立的轴:病患风险、肢体的严重程度和解剖的复杂性(PLAN)。而确定一般风险和高风险患者要根据程序评估和2年全因死亡率来定义。GVG提出了一种新的全球肢体解剖分期系统(GLASS),该系统涉及如何确定首选的目标动脉路径以及评估肢体通畅性,并将治疗的复杂程度分为三级。最优的血管重建策略取决于开放性旁路手术中自体静脉的可利用性。推荐EBR是基于目前正在进行的一期临床试验得到的最佳有效数据。对于有进展性肢体威胁和高度复杂疾病的一般风险患者,静脉搭桥可能是首选方法,而解剖结构不复杂、肢体威胁中等或高病患风险的患者可能更适合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对于每一位CLTI患者都应该提供最优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使用抗血栓、降脂、降压和调节血糖的药物,以及给予戒烟、饮食、运动和预防性足部护理等方面的指导。此外EBR建议进行长期的肢体监测。非血运重建治疗方法(如脊柱刺激、气动加压、前列腺素类药物和高压氧)的有效性尚未明确。用于CLTI的再生医学方法(如细胞、基因疗法)仅限于严格执行的随机临床试验。GVG促进CLTI临床试验研究设计和终点的标准化,并且强调一项关键的卫生系统倡议:重视多学科小组和优质的保肢中心的重要性。

《多学科合作下糖尿病足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编写组[4](2020)在《多学科合作下糖尿病足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全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学科合作下糖尿病足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是通过分析临床糖尿病足的实践过程,查询理论依据及其等级,给出的推荐意见。本共识主要阐述了糖尿病足的评估和诊断、治疗,以及高危足的保护与溃疡预防,内容涵盖内外科、护理和康复等学科,总共50条推荐意见,旨在为临床医师处理糖尿病足提供步骤和方案参考。

陈莹[5](2020)在《围手术期新型橄榄油脂肪乳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治疗在肝切除术后快速康复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原发性肝癌(HCC)肝切除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短期预后进行前瞻性研究,通过比较围手术期应用新型橄榄油脂肪乳进行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和常规大豆油长链脂肪乳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在肝癌肝切除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实验室检查及出院指标的区别,探讨应用新型橄榄油脂肪乳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治疗促进肝切除术后快速康复的价值及优势。方法1.前瞻性收集2018.12~2020.2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拟行肝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入组共计48例。2.采用随机化分组的方法将入组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24例,对照组24例,试验组患者术前3天给予口服肠内营养混悬剂TP-MCT(商品名康全甘,荷兰纽迪希亚公司),术后前3天静脉输入10%脂肪乳5.5%氨基酸(15)葡萄糖(20%)注射液(商品名克林玫,广州百特侨光医疗用品有限公司)新型脂肪乳三腔袋(即用型)联合术后早期(胃肠道功能恢复后)给予肠内营养混悬剂TP-MCT(与对照组总量保持一致);对照组术前给予自由低脂饮食,术后前3天静脉输入大豆油长链脂肪乳(商品名英脱利匹特,华瑞制药有限公司)的配制型肠外营养液联合术后早期给予口服肠内营养混悬剂TP-MCT(商品名康全甘,荷兰纽迪希亚公司)。3.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前一般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营养状况指标变化,肝功能指标变化以及术后体液、细胞免疫状况及炎症因子水平改变。4.结合上述指标评估围手术期应用新型橄榄油脂肪乳进行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和常规大豆油长链脂肪乳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的优缺点。5.数据统计学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计量资料如服从正态分布,采用student-T test或ANOVA test;对于两组分类计数变量采取c2检验;两组分期分级等指标符合有序变量,组间采取单变量方差分析。所有统计均采用双侧检验,检验水准为a=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4.96±11.64)岁,试验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3.72±10.92)岁,这两组患者在营养状态[体重指数(BMI)、皮脂厚度]、肝功能(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吲哚菁绿排泄试验ICG-R15)以及肿瘤患者PS-ECOG评分等相关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排尿困难、肺炎、切口感染、胆瘘、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恶心、呕吐、腹泻及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术前营养状况指标BMI和皮脂厚度均无显着性差异,术后7天复测试验组患者BMI和皮脂厚度均有高于对照组患者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1天及术后第1天的血清白蛋白(ALB)及前白蛋白(PAB)之间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和第7天,试验组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及前白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术前1天肝功能各项指标ALT、AST、ALP、LDH、DBIL、IBIL、PT及APTT均无显着差异性(P>0.05);术后第1天各项指标ALT、AST、ALP、LDH、DBIL、IBIL、PT及APTT试验组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性(P>0.05);术后第3天及第7天,AST、ALT、LDH、IBIL、APPT均存在差异显着性(P<0.05);而两组在PT上一直无差异。5.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前1天及术后第1天患者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炎症因子水平均无明显差异(CD4+、CD8+、Ig G、Ig M、Ig A及TNF-a、IL-6、CRP)(P>0.05);术后第3天CD4+、CD8+细胞在试验组中比例下降低于对照组,存在差异性(P<0.05);术后第7天,CD4+、CD8+细胞和Ig G、IL-6、CRP两组存有差异(P<0.05);体液免疫中Ig M、Ig A两组一直无差异。结论围手术期应用新型橄榄油脂肪乳进行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有助于减少肝癌肝切除术后患者恶心、呕吐、腹泻的发生率,以及从总体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耐受性良好。相较传统大豆油脂肪乳剂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更有助于肝癌肝切除术后患者营养状况、肝功能指标的恢复以及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炎症因子水平的恢复。

徐帆[6](2020)在《ICU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情况及护理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调查ICU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和护理现状了解临床医护人员对营养支持最新指南的执行情况,找出目前ICU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和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分析原因,提出改进的建议,为改进ICU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实施及护理策略提供临床依据和理论参考。研究方法:通过文献调研、专家咨询的方法,参照国内外发布的相关研究和ESPEN最新发布的《ESPEN重症监护病房临床营养指南》,建立问卷调查内容,设计了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实施和护理情况调查表及患者入ICU/EICU后营养实施情况调查表。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7月-2019年12月收治的ICU/EICU危重症患者进行调查研究,收集患者一般资料,APACHE-Ⅱ评分,营养评估工具及营养评估结果,急性胃肠损伤分级,患者住ICU/EICU期间营养支持和护理实施情况,胃肠道耐受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28d临床转归。调查工具为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实施和护理情况调查表、患者入ICU/EICU后营养实施情况调查表。研究结果:1.ICU/EICU收治的患者以60岁以上的老年男性为主,婚姻状况以已婚为主,文化程度大多是初中及以下,住院时间以短期住院为主,APACHE-Ⅱ评分<20分者22例(14.5%),20-30分者75例(49.3%),>30分者55例(36.2%),整体病情中等偏重。2.本次研究纳入的152例患者,均进行了营养风险评估,评估工具均为mNUTRIC评分。86例(56.7%)为高营养风险(5-9分)患者,66例(43.4%)为低营养风险(0-4分)患者。高营养风险患者中,71例(46.7%)获得了营养支持,低营养风险患者中,46例(30.3%)获得了营养支持。3.152例患者中,141例(93%)患者进行了胃肠功能评估,正常(AGI0级)47例(33%),轻度损害(AGIⅠ级)67例(48%),中-重度损害(AGIⅡ-Ⅲ级)18例(13%),衰竭(AGIⅣ级)9例(6%)。4.获得营养支持的患者为117例,营养支持率为77%。其中,EN+PN联合支持的患者有67(44%)例,TEN支持的患者有37(24%)例,TPN支持的患者有13(9%)例,无营养支持患者有35(23%)例。5.117例获得营养支持的患者中,患者在开始EN支持后的72h内(含72h)达标者为47例(40.2%),72h后营养支持达标的患者为41例(35.0%),未达标患者29例(24.8%)。6.104例接受EN支持的患者中,EN开始时间≤48h者合计73例(70.2%),EN开始时间>48h者有31例(29.8%),患者在开始EN支持后的72h内(含72h)达标者有38例(36.6%),开始EN支持后的72h后达标者有25例(24.0%),未达标患者41例(39.4%)。7.EN主要喂养途径上,通过胃内喂养途径、幽门后喂养途径、空肠造口管、PEG/J途径的患者分别为96例(92.3%)、1例(0.9%)、7例(6.7%)、0例(0%)。EN输注方式上,选择分次给予、连续输注、重力输注方式的患者分别为3例(2.9%)、101例(97.1%)、0例(0%)。8.104例EN支持患者中,均在喂养前判断胃管的位置,均在EN喂养过程中抬高床头,86例(83%)患者在EN支持过程中抬高床头的度数为30°-45°,与指南推荐一致。喂养中断频率最高的原因为医护操作,共256次(62%),其次为EN不耐受,共154次(37%),最后为其他原因,共6次(1%)。9.117例营养支持的患者中,仅15例(13%)患者使用肠外微量营养素和/或抗氧化剂,32例(27%)患者使用肠内/肠外GLN,仅10例(9%)患者使用额外维生素D。10.TEN、TPN、EN+PN和无营养支持的患者入院24h内(营养支持前)的HB、TP、ALB、TF、PA、TLC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EN、TPN、EN+PN和无营养支持的患者入院第7天(营养支持后)的HB、TP、TLC、ALB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A、TF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使用LSD法进行事后分析,得到两两比较的结果,接受TEN支持的患者TF水平高于其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TEN、EN+PN支持的患者PA均高于无营养支持的患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有营养支持的患者感染发生率为40.2%,无营养支持患者感染发生率为62.9%;有营养支持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0.2%,无营养支持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7.1%。有营养支持患者28d病死率为26.7%,无营养支持患者28d病死率45.7%。有营养支持的患者与无营养支持的患者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有营养支持的患者28d病死率和感染发生率均低于无营养支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目前ICU危重症患者绝大多数都接受了营养支持,其基本营养支持策略与指南一致,但在具体实施上与指南存在差距:(1)营养评估应用不足。(2)部分患者存在延迟EN的情况。(3)约四分之一的患者存在营养支持不达标的情况。这可能与患者胃肠不耐受、喂养频繁中断有关。(4)存在胃肠功能障碍的患者在应用PN支持时未进行个性化评估,指征过松。因此提出以下建议:(1)及时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营养风险复评,特别是对于高营养风险的患者,可适当增加复评的频率,对于病情急剧下降的患者也应该及时复评。(2)建议组成多学科营养支持小组,对营养支持的时机、途径、管理方案等进行临床决策,对医护人员进行定期教育和培训。(3)建议形成营养支持操作流程检查单,营养泵采用专科专人负责的集中管理模式,对于早期EN不耐受、胃肠功能障碍、其他并发症等形成一套规范化评估和处理流程,并定期组织科室教育和培训,保证在营养支持过程中做到早期发现、正确处理。必要时,需要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营养策略和规范化的营养护理流程,同时加强对临床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营养支持的效率。

聂文博[7](2020)在《重症患者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预防与管理的循证护理实践》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随着电子医疗设备与人工智能技术在现代医学领域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医疗器械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给患者的皮肤和粘膜造成了压力性损伤,并逐渐引起了医护人员的关注。美国国家压疮咨询委员会于2016年正式提出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MDRPI)的概念。截止目前,国内外关于重症患者MDRPI预防与管理措施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缺乏全面、深入的探索,而临床实践中所凸显的问题却由来已久。因此引入最佳证据,开展适合我国临床情境的MDRPI循证护理实践势在必行;如何在MDRPI敷料应用相关证据不足的情况下,解决引入证据后产生的问题亦亟待探索。目的:描述并分析重症患者MDRPI预防与管理现况,了解护理人员对于MDRPI的知识和态度现状;系统回顾、评鉴并综合有关MDRPI预防与管理的相关证据;构建《重症患者MDRPI预防与管理方案》;描述该证据被逐步引入临床情境的系统过程,并评价其可行性和有效性;针对循证实践中凸显出的敷料应用问题,通过构建MDRPI细胞模型与动物模型,探索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温敏水凝胶敷料对MDRPI的干预效果。方法:本研究以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作为理论框架,按照临床情境与专业判断、证据综合、证据传播、证据应用及新证据生成共5个环节开展研究。(1)临床情境与专业判断:采用经汉化和/或文化调试后的中文版Pieper-Zulkowski压力性损伤知识问卷(PZ-PUKT)、压疮预防态度问卷(APuP)和护士预防医疗装置压伤认知量表作为研究工具,通过问卷调查法,测评ICU护士压力性损伤和MDRPI的知识与态度水平;通过焦点小组访谈法,了解我国医疗机构重症患者MDRPI的预防与管理现况。(2)证据综合:通过对MDRPI预防及管理相关的临床实践指南、证据总结和系统评价等进行质量评价和文献内容分析,筛选并评鉴MDRPI预防与管理的相关证据。(3)证据传播:依据“JBI证据预分级系统”和“JBI证据推荐级别系统”对所纳入证据及其推荐意见进行分级,通过专家会议法对循证实践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形成《重症患者MDRPI预防与管理方案》。(4)证据应用:通过在临床试点科室开展前瞻性随机平行对照实验,评价该循证方案在具体临床情境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5)新证据生成:针对上述实践过程中凸显出的敷料应用问题,利用普朗尼克F127和普朗尼克F68配制温敏水凝胶,搭载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制备新型伤口敷料,并利用过氧化氢诱导的小鼠成肌细胞氧化应激模型、磁铁周期性夹闭诱导的小鼠MDRPI皮肤损伤模型,探索该敷料在抑制细胞损伤及促进组织修复中的作用。结果:(1)现况调研阶段:经汉化和/或文化调试后,中文版PZ-PUKT、APuP和护士预防医疗装置压伤认知量表的Cronbach’sα值分别为0.932、0.899和0.760,且各量表内容效度均可接受(I-CVI=0.831.00,S-CVI=0.9450.957);对306名ICU护士的问卷调查发现,PK-PUZT(69.42%)、APuP(73.86%)和护士预防医疗装置压伤认知量表(74.52%)问卷的得分均有待提高。通过焦点小组访谈,共提炼出MDRPI发生率较高、重视不足、知识更新不足、缺乏护理规范和人力相对不足5个方面的主题,作为后续制定循证实践方案的参考依据。(2)证据综合阶段:共纳入9篇循证指南、2篇证据总结和8篇系统评价。质量评价结果显示,所纳入指南的总体质量较好,在“范围和目的”及“制定的严谨性”领域标准化得分最高,“应用性”得分最低;证据总结和系统评价的质量均为中等以上。纳入证据主要包括MDRPI的风险评估、医疗器械的选择与使用、预防性敷料的选择与应用、预防性皮肤护理、支撑面与体位变换、营养支持和教育与核查7个方面的内容。(3)证据传播阶段:经证据分级与推荐意见分级,构建了包括7个方面、51项证据的《重症患者MDRPI预防与管理最佳实践信息册》;通过专家会议对方案进行简化、修订与完善,形成了包括6个方面、30个条目的《重症患者MDRPI预防与管理方案》。(4)证据应用阶段:干预组MDRPI发生率(1.83%)显着低于对照组(7.47%),干预组护士PK-PUZT(80.25%)、APuP(83.08%)和护士预防医疗装置压伤认知量表(90.15%)的得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护士对MDRPI预防与管理方案的整体执行率为95.14%;干预期间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均处于较高水平。(5)新证据生成阶段:通过配制不同浓度的普朗尼克生理盐水溶液,确定220 mg/mL普朗尼克F127与100 mg/mL普朗尼克F68所配制凝胶的相变温度为36.1℃,最接近体表皮肤温度,且该浓度范围内无细胞毒性;100μg/mL的间充质干细胞(MSC)外泌体可促进小鼠成肌细胞(C2C12)的增殖与迁移,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过氧化氢所诱导的氧化应激反应;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外敷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温敏水凝胶伤口敷料能够明显加速伤口修复,上调小鼠伤口周围组织中相关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结论:(1)我国ICU护士PI/MDRPI的知识与态度水平有待提高,临床医护人员对重症患者MDRPI的实践现况存在不足之处。(2)所形成的《重症患者MDRPI预防与管理方案》应用于我国临床情境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可行性。(3)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温敏水凝胶敷料在抑制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与促进细胞再生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一种基于再生医学的伤口护理新型敷料。

王亚[8](2020)在《急诊医护营养知识调查及基于股直肌变化建立营养风险评分系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营养不良是困扰临床医生已久的公共卫生问题,因为营养不良所带来的临床实际问题对患者的远期预后影响颇为深远。近年来临床医生尤其是急危重症专业的医护人员都对营养支持方面十分重视,旨在为患者提供精细化、个体化且适当的临床营养支持方案。急危重症患者的病理生理状态复杂,单一的治疗方案并不能改善临床预后,但适当的营养支持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改善病情。目前急危重症患者的营养评估手段较为有限且复杂,而且准确性和时效性难以保证,许多临床研究表明需要根据重症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建立相应的营养评估手段。研究目的如何进行适当的营养支持治疗以及如何准确的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一直是临床医生所探讨的,目前很多研究都将目光放在重症监护室的住院患者身上,然而急诊以及急诊滞留患者的营养状态同样不容乐观,国外也仅有少量研究涉及急诊患者的营养状态评估方式,上述研究发现目前临床上应用的评估手段在急诊患者身上实现均有限制,故本研究目的如下:1.通过网络调查问卷方式对全国急诊医护的营养支持治疗的认识现状进行调查并针对相应问题提出可行教学的方案或普及方式;2.通过评估急诊滞留患者的营养状态及股直肌超声变化更加简便的、适合急诊患者的营养风险评估系统或评分系统。研究方法第一部分通过网络调查问卷方式对全国范围内的急诊医护人员进行关于临床营养支持治疗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以及自我评价的调查。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定性数据进行评价。用数据内容分析被来分析定性数据并得出结论。这个过程最初是由两位研究人员分别进行,结果进行了比较。并对分歧进行了讨论。并对有疑问数据进行复核,数据以例数(百分比)表示定性数据的可信性通过使用公开问题中有代表性的引文建立。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 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检验水准(α)为0.05。第二部分选择自2019年7月至12月进入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抢救室患者,观察其在急诊留观期间(最长至7天)基础情况变化并收集相应数据。收集所有入组患者基础状况(性别(gender)、年龄(age)、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白蛋白(albumin,ALB)、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 Ⅱ)、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评分、NUTRIC评分、股直肌厚度、主要疾病诊断、是否进行营养支持及营养支持治疗情况以及临床治疗与临床转归(出院是否存活)资料等。由急诊医护人员对在急诊滞留可能超过48小时以上的患者进行营养风险评分,不干预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决策;由一位高年资住院医师通过床旁超声测量并每日(即入院当天(d0)、入院第二天(d2)、入院第三天(d3)直到入院第七天)监测患者股直肌厚度变化,数据收集完毕后通过以下统计学分析方法(1)模型构建特征选择采用机器学习领域最优子集回归分析,探索可能的预测因子并建立预测模型。(2)对所有入组患者的基础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进而找出可能对结局存在影响的因子,在上述分析之后对变量之间行相关性分析和多重共线性分析,进一步通过将上一步筛选出的最佳组合变量作为自变量(X)将转归结果作为因变量(Y),用glm()函数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summary()函数展示β、SE、Wald 2、P 值,exp()函数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OR)和 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用 vif()函数计算方差膨胀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VIF),诊断预后影响因素之间的多重共线性。①模型的区分度:用plot.roc()函数以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e,AUC),并确定预测概率的最佳临界值,使用roc.test()函数比较两个模型的AUC值是否有统计学差异;②模型的校准度:用val.prob()函数绘制校准图;③模型的拟合度:用gof()函数进行Hosmer and Lemeshow拟合优度(goodness of fit,GOF)检验。研究结果第一部分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2月20日期间收集来自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共计320份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共300份。在完成问卷的300位急诊医护人员中职称主要为医生中以主治医师为主(33.3%,n=100),护理人员以主管护师为主(18.3%,n=55)。在急诊滞留患者的营养支持方面,大部分急诊医护认为对急诊患者进行营养治疗十分必要,尤其是主任医师对此方面比较重视。对于在急诊滞留超过48小时的患者,58.33%的急诊医护会主动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治疗,78.6%的初级职称医生不知道营养风险筛查指南,但大部分急诊医护对于应该对何种病人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有着普遍的认同,即对所有留观病人均应进行相关风险筛查,但因下列原因未能进:78.33%的医护人员认为病人周转较快,没有时间进行评估,70%的急诊医护人员认为现行的营养风险评估手段较为复杂,在急诊期间难以实施某些化验检查,另有28.33%的医护人员为营养评估为专科行为,在急诊没有必要。在临床营养知识的掌握情况方面,本调查发现对于营养不良分型概念方面,本次参与的急诊医护仅有10%的人对于营养不良分型的概念熟悉认知,其中高级职称对于营养分型的概念认知较其他职称的医护更为清楚;关于潜在高营养不良风险的疾病种类以及相关体征,大多数急诊医护知道慢性感染(95%,n=285)、急性胰腺炎(88.33%,n=265)、甲状腺功能亢进(88.33%,n=26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76.66%,n=230)以及其他(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种类为营养不良的高风险因素。关于对营养评估或临床营养的知识水平的自我认知,参与此次研究的急诊医护人员对于临床营养知识均有不足,不同职称之间没有差异(x=3.99±2.34,p=0.057);此次受访人员均认为营养评估或临床营养与急诊科的日常工作的相关,且不同职称之间没有差别;所有参与人员表示有兴趣学习相关临床营养知识,不同职称之间存在差异,主任医师职称的急诊医生对于进一步学习临床营养相关知识更感兴趣(x=6.25±2.23,p<0.001)。第二部分自2019年7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北京协和医院急诊抢救室1172名患者,其中751名因为急诊留观未超过48小时而排除,100名因处于恶液质状态(肿瘤晚期),70名患者因未满18岁而排除,45名患者因妊娠排除,40名患者因腿部皮肤或肌肉感染而除外,最终66名患者入组,其中男性40名,女性26名,平均年龄68岁。根据NUTRIC评分,将NUTRIC评分≥5的患者定义为高营养风险组,反之为低营养风险组。低营养风险组与高风险组的两组间基础临床资料比较发现两组间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风险与高风险两组间临床评分及生化指标比较,年龄、ALB、APACHE Ⅱ、SOFA评分、NRS-2002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年龄、ALB、APACHE Ⅱ、SOFA评分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可知APACHEⅡ评分在多因素logistic中的显着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APACHE Ⅱ评分越高,患者出现高营养风险的可能性越大(OR=1.659)。肌肉厚度各时间点两组间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入院第二天(d2)股直肌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当天(d0)、入院第三天(d3)股直肌厚度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风险、高风险治疗前后各时点间广义估计方程(GE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事后两两比较:低风险、高风险肌肉厚度变化分别为d0大于d2、d3,d2大于d3,有统计学意义。即无论营养风险高低两组患者的股直肌厚度均在都在逐步减小,但两组间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将全部变量纳入最全子集回归,根据贝叶斯信息准则(BIC)筛选出最优组合的个数,BIC得分最小时模型最优,同时采用adjr2最大时=0.75,最优组合为6个因素,最优组合是年龄、性别、机械通气与否、营养支持与否、肌肉厚度变化值、SOFA评分及APACHEⅡ评分是建立预测模型的最佳组合。将最优子集回归分析找到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中,结果显示如下,根据多因素回归分析的结果得到回归方程:P=1/(1+e^(-y))y=30.89383*机械通气+45.43792*肌肉厚度变化值+apache*5.1587-age*0.8713994-12.65335*gender+28.43666*营养支持-221.9343其中P为出现高营养风险的概率。且根据建立的回归模型的校准图(Hosmer-Lemeshow test P=0.119)证明通过了校准度检验。根据建立的回归模型的GOF检验的χ2值为1.675,GOF检验的P值为0.989,P=0.119,预测值与实际观测数据之间的拟合情况较好。最后使用列线图(Alignment Diagram),又称诺莫图(Nomogram图)对营养评分系统进行更加直观的呈现。研究结论第一部分本研究结果显示的不同职称急诊医护的临床营养知识存在差距,目前急诊医学教育需要为提高急诊医护的临床营养知识增加更多的相关培训,尤其需要加强针对初级职称急诊医护人员进行更加基础、规范的营养知识教育,进而可进一步提高急诊医护人员营养支持治疗的质量。第二部分本研究发现无论营养风险高低,患者的股直肌厚度在急诊滞留期间均都在逐步减小。本研究结合急诊临床实际情况建立了符合急诊的营养风险评分系统,便于急诊医护人员更加便捷识别出存在营养不良风险的患者。

买买提艾力·艾则孜[9](2019)在《炎症反应介导胃食管反流病诱发心房颤动的临床基础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至食道引起的不适症状(烧心和反酸),是一种消化道最常见的慢性疾病。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心血管内科和心脏外科最常见的心率失常性疾病,可引起病人死亡率升高。胃食管反流病可能会引起心房颤动。近年来越来越多临床研究报道,GERD除了损害食管组织,还可能诱发心房颤动,不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降低运动能力,增加患心力衰竭和中风的风险),而且显着增加死亡率。然而,胃食管反流病诱导心房颤动的机制仍未研究清楚。炎症反应(inflammation)被认为是心房颤动和胃食管反流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机制。基于GERD导致食管炎症反应,而炎症可诱发心房颤动的基础上,本课题提出假设:GERD的胃内容物、胃酸反流导致食管局部炎症,局部炎症浸透食管全层,或炎症因子释放入血,导致心房炎症水平增加,从而诱导心房颤动的发生。本课题临床纳入GERD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胃镜下取食管粘膜组织检测局部炎症水平,同时静脉血检测全身炎症水平,明确GERD所诱导的炎症水平与心房颤动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依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以及诊断标准我们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收治的50例患者,设其中25例有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为非AF组,25例即有胃食管反流病,又合并有心房颤动的患者为AF组。同期完成体检的15例健康受试者设为健康对照组。每组患者一般信息(性别,年龄,BMI等)进行详细记录,各组患者均行GERD问卷调查、24h动态心电图、24h pH监测、高分辨率食管测压监测并内镜下留取食管齿状线(胃食管连接处)上3cm处的局部黏膜作为组织标本,之后进一步采用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 tim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e sorbent assay,ELISA)等方法分析食管粘膜组织炎症程度、检测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C-reactive protein,Hs-CRP)]等的表达水平及血液中的检测浓度。结果:(1)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GERD问卷调查评分、上消化道内镜以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分为GERD合并心房颤动组(简称AF组)、胃食管反流病不合并心房颤动组(简称非AF组)和对照(control)组。对照组为15例,男性10例(66.7%),女性5例(33.3%),男女比例为2:1,平均年龄为32.29±4.61岁。非AF组患者为25例,男性16例(64.0%),女性9例(36.0%),男女比例为1.77:1,平均年龄为38.86±11.33岁。AF组患者为25例,男性18例(72.0%),女性7例(28.0%),男女比例为2.57:1,平均年龄为43.57±10.81岁。平均年龄在AF组高于对照组,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吸烟、饮酒和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之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AF组患者中2例(8.0%)为合并高血压,3例(12.0%)为合并高血脂,2例(8.0%)为合并2型糖尿病;而AF组患者中3例(12.0%)为合并高血压,4例(16.0%)为合并高血脂,3例(12.0%)为合并2型糖尿病,在两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差异(P>0.05)。各组GERD问卷调查评分,非AF组和AF组的评分范围(37分、810分、1114分及1518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各组两两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F组37分、810分、1114分及1518分等评分范围均明显高于非AF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食管24h pH监测比较显示,AF组弱酸反流(4<pH<7)次数、酸反流(pH≤4)次数、食管近端酸反流(%)及DeMeester评分等指标明显高于非AF组患者,两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反流总次数和食管近端弱酸反流(%)AF组患者略高于非AF组,但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非AF组和AF组患者食管运动功能的主要指标如食管下段括约肌(lower esopheagel sphincter,LES)长度、LES静息压、LES残余压、食管上段括约肌(upper esopheagel sphincter,UES)静息压、UES残余压,收缩前沿速度(contractile front velocity,CFV)、食团内部压力(intra bolus pressure,IBP)和食管远端收缩积分(distal contractile integral,DCI)通过食道高分辨率(High-resolution manometry,HRM)检查分析,得出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内镜下发现对照(control)组全段食管组织光滑,粘膜完整,未发现糜烂性病变。非AF(non AF)组发现胃食管连接处的食管粘膜组织出现轻度水肿,充血以及糜烂性病变。而AF组内镜下发现胃食管连接处的食管粘膜组织大规模的糜烂,炎性渗出,水肿以及溃疡等病变。光镜下进一步观察显示,AF组食管黏膜组织可见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不同程度的浸润现象、乳头延长、组织水肿及充血等炎症性改变。非AF组可见食管组织存在中度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和炎症反应。对照组食管粘膜组织形态完整无缺,无发现水肿或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浸润等现象。三组组织炎症(损伤)评分分析显示,非AF组和AF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而AF组炎症评分达到高峰,并显着高于非AF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食管粘膜组织经常规处理后行炎症因子指标(IL-6、IL-8、IL-1β及TNF-α)等的免疫组化实验,镜下(×400倍)观察发现IL-6、IL-8、IL-1β及TNF-α主要表达在食管上皮层,粘膜及粘膜下层。而AF组以上炎症指标的表达几乎覆盖全层食管黏膜上,表示严重的组织炎症性改变。RT-PCR实验结果表示,与对照组相比,炎症因子指标(IL-6、IL-8、IL-1β及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在非AF组和AF组中明显上升,三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非AF组比较,AF组显着上升以上指标的组织mRNA的转录水平(P<0.01)。收集各组患者空腹静脉血5ml,经常规处理后行ELISA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炎症因子指标如IL-6、IL-8、IL-1β、TNF-α及Hs-CRP的血液中的释放浓度,在非AF组和AF组中明显增高,各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AF组显着升高其炎症因子的表达,而与非AF组比较,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研究发现,AF组患者酸反流指标如酸反流(pH≤4)次数、弱酸反流(4<pH<7)次数、食管近端酸反流(%)及DeMeester评分明显高于非AF组患者,提示酸反流严重程度与AF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的关系。进一步发现AF组内镜下出现胃食管连接处的食管粘膜组织大规模的损伤:糜烂,炎性渗出,水肿以及溃疡等病变。镜下组织形态学观察发现,AF组患者食管黏膜组织中出现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不同程度的浸润、乳头延长、组织水肿及充血等炎症性改变。本研究初步得出了“GERD导致食管炎症反应,而炎症可诱发房颤”相关理论。同时说明GERD合并AF的情况下,严重酸反流是客观存在的。GERD与AF有一定的相关关系,GERD可能是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房颤也被共认为是GERD食道外症状之一。严重食管反酸导致的局部炎症可能参与AF发病机制,而食管与心房解剖毗邻,GERD患者的食管炎症程度可能通过局部炎症影响到心房,GERD还能诱发自身免疫反应,从而诱发AF的发生与发展。

邓宇珺[10](2019)在《联合血胱抑素C和尿NAG酶预测重症患者急性肾损伤及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与目的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常见并发症。重症患者有高度异质性,目前单一标志物预测该人群AKI不理想。联合肾小球滤过功能标志物与肾小管损伤标志物提高对AKI预测效能,但对重症患者,具体标志物组合尚无定论。血胱抑素C(serumcystatin C,sCysC)、尿NAG酶(urinary N-accetyl-β-D-glucosaminidase,uNAG)分别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损伤,已在临床应用。本研究前瞻性、评估sCysC联合uNAG预测重症患者AKI效能,建立AKI预测模型及列线图,以期改善重症患者AKI的防治。方法第一部分:连续纳入本院ICU收治的颅内占位性病变开颅切除术后患者。检测术后入ICU时uNAG、sCysC,评估两者联合对术后AKI的预测效能;分析术后AKI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e,AUC)、连续重分类改善指标(continuous net reclassification index,cNRI)、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ncremental discrimination improvement,IDI)评估联合 sCysC、uNAG 对模型的贡献;构建AKI列线图,校准曲线评估其预测准确性、决策曲线评估临床实用性。第二部分:连续纳入本院ICU收治的脓毒症患者,按时间先后分:建模与验证队列。检测入ICU时sCysC、uNAG;分析脓毒症患者AKI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用ROC-AUC、cNAR、IDI评估联合sCysC、uNAG对模型的贡献;构建列线图。第三部分:连续纳入本院ICU收治的患者。检测入ICU时sCysC;分别根据患者入ICU时糖化血红蛋白、血糖及糖尿病病史分组,比较不同血糖水平分组间 sCysC 预测 AKI 的 ROC-AUC。结果第一部分:在605例手术患者中(67例AKI),联合sCysC、uNAG预测AKI的AUC优于单标志物。建立术后AKI预测模型:模型一不含sCysC、uNAG,模型二包含;后者效能更高(AUC提高到0.803、cNRI提高0.6、IDI提高0.07)。根据模型二建立列线图,预测准确性良好、有临床实用价值。第二部分:共358例脓毒症患者,建模队列232例(69例AKI),验证队列126例(52例AKI)。构建建模队列AIKI预测模型:模型一不含sCysC、uNAG,模型二包含;后者效能更高(AUC提高到0.831、cNRI提高0.489、IDI提高0.053);根据模型二构建列线图,预测准确性良好、有临床实用价值。验证队列中,联合sCysC、uNAG的模型预测效能较好。第三部分:在1317例ICU患者中(379例AKI),血糖水平不影响sCysC预测AKI效能(组间AUC 比较,P>0.05);在糖尿病组,sCysC预测AKI截断值高于非糖尿病组。结论sCysC联合uNAG提高重症患者AKI预测准确性,改善AKI预测模型效能,依此构建的列线图简便、准确,利于重症患者AKI个体化防治。

二、外科危重患者应用抗氧化剂治疗的随机前瞻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科危重患者应用抗氧化剂治疗的随机前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低尿酸血症与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 ——一项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方法
    3 围术期相关定义以及诊断要点或标准
    4 主要指标测定方法
    5 前期研究
    6 样本量估算
    7 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1 队列人群的基本特征描述
    2 确定纳入研究对象
    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影响因素分析
    4 两组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之间的差异比较
    5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的变化
    6 低尿酸血症与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
    7 血清尿酸水平与术后并发症的多因素分析
    8 血清尿酸水平预测术后并发症的价值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低尿酸血症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丙泊酚通过调节Nrf2/NLRP3信号通路减轻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丙泊酚基于Nrf2/NLRP3信号通路减轻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的机制研究
    第一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耗材
        1.1.3 主要实验试剂
        1.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1.2 实验方法
        1.2.1 动物手术实验与分组
        1.2.2 检测指标与方法
        1.2.3 相关实验方法与步骤
        1.3 统计学分析
    第二节 结果
        2.1 丙泊酚可改善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
        2.2 丙泊酚可缓解机械通气引起的肺部炎症
        2.3 丙泊酚上调VILI中Nrf2的表达和下调NLRP3的表达
        2.4 Nrf2可抑制VILI小鼠肺组织中的促炎因子
        2.5 NLRP3通过促进炎症作用抑制Nrf2对肺损伤的保护
    第三节 讨论和结论
    第四节 全文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图片和图表
第二章 综述 围手术期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的研究进展
    References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英文文章1
英文文章2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围手术期新型橄榄油脂肪乳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治疗在肝切除术后快速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术前一般指标比较
    2.2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2.3 营养状况指标变化
    2.4 肝功能指标变化
    2.5 体液、细胞免疫状况及炎症因子水平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消化道手术前肠内和肠外营养的相关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ICU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情况及护理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营养支持的发展历程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相关名词解释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样本量计算
    2.2 调查内容
    2.3 研究工具
        2.3.1 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详见附录一)
        2.3.2 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实施和护理情况调查表(详见附录二)
        2.3.3 患者入ICU/EICU后营养实施情况调查表(详见附录三)
    2.4 资料收集方法
        2.4.1 资料收集
        2.4.2 质量控制
    2.5 统计学处理
    2.6 技术路线图
3.结果
    3.1 人口学特征
    3.2 营养风险评估情况
    3.3 胃肠功能评估情况
    3.4 营养实施情况
    3.5 EN开始时间和达标情况
    3.6 总营养摄入达标情况
    3.7 营养支持能量供给
    3.8 胃动力药的应用
    3.9 营养支持护理
        3.9.1 床头抬高的应用
        3.9.2 喂养前判断喂养管的位置
        3.9.3 喂养中断情况
    3.10 营养支持辅助治疗
        3.10.1 肠外微量营养素和/或抗氧化剂的使用
        3.10.2 肠内/肠外谷氨酰胺的使用
        3.10.3 额外维生素D的使用
    3.11 营养支持效果及临床结局
        3.11.1 营养支持效果
        3.11.2 临床结局
4 讨论
    4.1 营养风险评估情况
    4.2 营养实施情况
    4.3 营养支持开始时间和达标情况
    4.4 营养支持能量供给
    4.5 胃动力药的应用
    4.6 营养支持护理
        4.6.1 床头抬高的应用
        4.6.2 喂养前判断喂养管的位置
        4.6.3 喂养中断情况
    4.7 营养支持辅助治疗
    4.8 营养支持效果及临床结局
    4.9 问题与建议
        4.9.1 营养评估应用不足
        4.9.2 EN与PN的应用时机和比例与指南存在差距
        4.9.3 营养支持中断频繁
    4.10 不足与展望
5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重症患者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预防与管理的循证护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代医疗模式下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日益增多
        1.1.2 本土化的重症患者MDRPI预防与管理方案亟待探索
        1.1.3 针对循证实践中的敷料应用问题开展原创性研究的必要性
    1.2 研究现状
        1.2.1 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1.2.2 MDRPI的流行病学特征
        1.2.3 重症患者MDRPI的影响因素
        1.2.4 重症患者MDRPI的评估工具
        1.2.5 重症患者MDRPI的预防及管理现状
        1.2.6 重症患者MDRPI伤口治疗与敷料应用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1.5.1 证据的临床情境&专业判断:关键知情人访谈和问卷调查
        1.5.2 证据综合:系统评价
        1.5.3 证据传播:循证实践方案的构建
        1.5.4 证据应用:验证循证实践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1.5.5 新的证据生成:探索新型敷料对于MDRPI的作用效果
    1.6 理论框架
        1.6.1 本课题以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作为理论框架开展研究
        1.6.2 开展原始研究是循证护理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1.7 技术路线
第2章 证据的临床情境&专业判断
    2.1 ICU护士对MDRPI知识与态度的现状调查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3 结果
        2.1.4 讨论
    2.2 MDRPI预防与管理现况和反思:关键知情人访谈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3 结果
        2.2.4 讨论
第3章 证据综合:系统评价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2.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3.2.2 检索策略
        3.2.3 证据质量的评价标准
        3.2.4 证据质量的评价过程
    3.3 结果
        3.3.1 文献检索结果
        3.3.2 纳入证据的基本特征
        3.3.3 质量评价结果
        3.3.4 MDRPI预防及管理证据汇总
    3.4 讨论
        3.4.1 纳入证据的总体质量较好
        3.4.2 预防性敷料相关证据内容有待进一步明确
        3.4.3 应借鉴国外高质量的指南进行本土化实践与指南开发
第4章 证据传播:循证实践方案的构建
    4.1 成立重症患者MDRPI循证实践小组
    4.2 构建《重症患者MDRPI预防与管理方案》初稿
        4.2.1 研究内容与方法
        4.2.2 结果
    4.3 《重症患者MDRPI预防与管理方案》的专家现场论证
        4.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4.3.2 结果
        4.3.3 讨论
第5章 证据应用:临床试点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对象与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2 样本量估算
        5.2.3 随机分组方法
        5.2.4 研究现场
        5.2.5 干预内容
        5.2.6 评价指标
        5.2.7 统计学方法
        5.2.8 质量控制
    5.3 结果
        5.3.1 研究对象及干预实施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5.3.2 两组患者MDRPI发生率及压伤程度
        5.3.3 两组护士PI/MDRPI知识与态度得分情况
        5.3.4 MDRPI预防与管理方案相应措施的执行率
        5.3.5 两组患者住院总费用、MDRPI护理费用情况
        5.3.6 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
    5.4 讨论
        5.4.1 MDRPI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可降低MDRPI发生率
        5.4.2 MDRPI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可提升护士预防PI/MDRPI的知识与态度
        5.4.3 MDRPI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可提升护士预防MDRPI的执行力
        5.4.4 MDRPI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临床适用性较好
        5.4.5 MDRPI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不足之处与新问题的产生
第6章 新的证据生成:干细胞外泌体敷料用于MDRPI的基础研究初探
    6.1 研究问题的产生
    6.2 研究目的
    6.3 材料与方法
        6.3.1 细胞
        6.3.2 试剂
        6.3.3 仪器与耗材
    6.4 实验方法
        6.4.1 温敏水凝胶的制备与毒性测试
        6.4.2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成肌细胞的作用
        6.4.3 外泌体水凝胶敷料对MDRPI动物模型的作用
    6.5 结果
        6.5.1 温敏水凝胶的相变温度及毒性
        6.5.2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成肌细胞的作用
        6.5.3 外泌体水凝胶敷料对MDRPI动物模型的作用
    6.6 讨论
        6.6.1 外泌体水凝胶敷料可作为一种新型的具有再生功能的伤口护理敷料
        6.6.2 水凝胶的温敏特性有助于发挥干细胞外泌体的修复作用
        6.6.3 构建MDRPI细胞模型及动物模型对于护理研究的意义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ICU护士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知识与态度测试问卷
    附件2 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估系统Ⅱ(AGREEⅡ)
    附件3 JBI系统评价与整合研究评估工具
    附件4 JBI证据的FAME结构
    附件5专家基本情况调查表
    附件6 压力性损伤评估量表(Braden量表)
    附件7 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测评表(APACHEⅡ量表)
    附件8 重症患者营养风险评估工具(NUTRIC量表)
    附件9 重症患者MDRPI预防与管理方案指引图册
    附件10 ICU科压力性损伤记录单
    附件11 MDRPI预防与管理措施执行检查记录表
    附件12 MDRPI预防与管理措施核查表
    附件13 患者知情同意书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急诊医护营养知识调查及基于股直肌变化建立营养风险评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我国急诊医护人员临床营养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问卷设置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受访者来源
        2.2 受访者职称组成
        2.3 营养支持治疗基础知识的认知
    3 讨论
        3.1 营养风险评估方法的认知
        3.2 临床营养支持治疗的基础知识的认知
        3.3 临床营养支持方案的认知情况
        3.4 蛋白摄入的认知情况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股直肌厚度变化建立营养风险临床预测模型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数据分析及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统计学方法及结果
    3 讨论
        3.1 营养支持启动时机及目标
        3.2 营养风险评估手段的选择
        3.3 营养评价指标的选择
        3.4 股直肌超声评估
        3.5 评分系统的建立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危重症患者营养风险评估及营养支持治疗相关进展
    1 文献检索方法及结果
    2 主要内容
        2.1 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间的差别及营养支持时机
        2.2 营养不良的定义及相关进展
        2.3 生物标志物
        2.3.1 白蛋白与前白蛋白
        2.3.2 3-甲基组氨酸
        2.3.3 甲状腺素运载蛋白
        2.3.4 其他生物标志物
        2.4 能量评估
        2.4.1 预测方程
        2.4.2 直接量热法
        2.4.3 间接测热法
        2.4.4 呼吸商
        2.5 床旁超声在营养支持治疗方面的应用及相关进展
        2.6 蛋白支持
        2.7 再喂养综合征
    3 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部分)
致谢

(9)炎症反应介导胃食管反流病诱发心房颤动的临床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胃食管反流病所致炎症水平与心房颤动发生的临床关系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分析
        1.5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胃食管反流病诱发心房颤动发生的临床研究
    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食管氧化应激产生在GERD合并心房颤动发生中的作用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10)联合血胱抑素C和尿NAG酶预测重症患者急性肾损伤及构建风险预测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血胱抑素C联合尿NAG酶对颅内占位性病变开颅患者术后AKI预测模型效能的影响
    一 资料与方法
    二 研究结果
        1 病人的术前基线资料、疾病特征等情况的描述和结局比较
        2 病人的术中、术后情况的描述和比较
        3 血胱抑素C联合尿NAG酶对术后AKI预测能力优于单一标志物
        4 术后AKI的危险因素分析
        5 血胱抑素C联合尿NAG酶对术后AKI预测临床模型的贡献
        6 血胱抑素C与尿NAG酶参与构建术后AKI风险预测列线图
        7 列线图的临床应用--绘制决策曲线
    三 讨论
    四 结论
第二章 联合血胱抑素C和尿NAG酶建立脓毒症患者AKI的预测模型和列线图
    一 资料与方法
    二 研究结果
        1 脓毒症患者的基线资料、疾病特征等情况的描述和结局比较
        2 建模队列脓毒症患者AKI组与非AKI组之间预后的比较
        3 评估血胱抑素C、尿NAG酶单独及联合对脓毒症患者AKI的预测能力
        4 建模队列脓毒症患者中预测AKI的危险因素分析
        5 联合血胱抑素C、尿NAG酶提高建模队列脓毒症患者AKI预测模型的效能
        6 建模队列脓毒症患者AKI预测列线图的绘制与内部验证
        7 建模队列与验证队列人群的临床基线资料及结局对比情况
        8 在验证队列验证建模队列构建的脓毒症患者AKI预测模型
        9 评估脓毒症患者AKI预测列线图的临床实用性-决策曲线
        10 脓毒症患者入ICU30天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11 入ICU30天内死亡预测列线图的绘制与验证
        12 转化列线图为更简便的运算程序
    三 讨论
    四 结论
第三章 血糖水平对血胱抑素C预测重症患者AKI效能的影响
    一 资料与方法
    二 研究结果
        1 AKI病人与非AKI病人的基线资料、疾病特征等情况的描述和结局比较
        2 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病史与血胱抑素C的相关关系
        3 血胱抑素C对重症患者预测AKI的效能
        4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血胱抑素C预测重症患者AKI效能的影响
        5 血糖水平对血胱抑素C预测危重症患者AKI效能的影响
        6 糖尿病与非糖尿病组血胱抑素C预测危重症患者AKI效能的差异
    三 讨论
    四 结论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缩略词简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四、外科危重患者应用抗氧化剂治疗的随机前瞻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低尿酸血症与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 ——一项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D]. 石凯.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丙泊酚通过调节Nrf2/NLRP3信号通路减轻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机制研究[D]. 阮洪艳. 山东大学, 2021(10)
  • [3]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治疗的全球血管指南(全译)[J]. 血管外科学会,欧洲血管外科学会和世界血管学会联盟全球血管指南编写小组.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1(Z1)
  • [4]多学科合作下糖尿病足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全版[J]. 《多学科合作下糖尿病足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编写组. 中华烧伤杂志, 2020(08)
  • [5]围手术期新型橄榄油脂肪乳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治疗在肝切除术后快速康复中的应用研究[D]. 陈莹.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6]ICU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情况及护理现状的调查研究[D]. 徐帆. 湖州师范学院, 2020(12)
  • [7]重症患者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预防与管理的循证护理实践[D]. 聂文博. 吉林大学, 2020(08)
  • [8]急诊医护营养知识调查及基于股直肌变化建立营养风险评分系统[D]. 王亚.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9]炎症反应介导胃食管反流病诱发心房颤动的临床基础研究[D]. 买买提艾力·艾则孜.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4)
  • [10]联合血胱抑素C和尿NAG酶预测重症患者急性肾损伤及构建风险预测模型[D]. 邓宇珺. 南方医科大学, 2019

标签:;  ;  ;  ;  ;  

危重手术患者抗氧化治疗的随机前瞻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