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除尘器及声波清灰的原理及设计要点

静电除尘器及声波清灰的原理及设计要点

一、静电除尘声波清灰原理及设计要点(论文文献综述)

李莉军[1](2021)在《中央集中式电焊烟尘除尘器方案创新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童永祺[2](2021)在《细颗粒物电/湍流复合凝并强化脱除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静电除尘器对于亚微米级颗粒的脱除能力有限。细颗粒物凝并技术,通过施加各种外力作用,使颗粒物碰撞进而凝聚,实现颗粒群平均粒径的增大,增大除尘装备对颗粒群的分离效率,是一种有效的强化脱除手段。但是单一的凝并技术凝并效率有限,本文探究了细颗粒物电/湍流复合凝并过程中的颗粒荷电及荷电颗粒在湍流场中的凝并机理,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不同结构、电场参数对电晕放电和颗粒荷电过程的影响规律,并研究了后续荷电颗粒在湍流场中的凝并特性,得到了最佳的电压匹配形式、温度和流速的组合参数,实现颗粒高效荷电、凝并及脱除。(1)电/湍流复合凝并物理模型建立:为了仿真粒径不同的荷电颗粒在凝并器内湍流场中的复合凝并过程,通过复合Smoluchowski的布朗凝并模型、Williams和Loyalka的异极性荷电颗粒库伦凝并模型以及Saffman和Turner的湍流凝并模型,整和了一个能够描述颗粒电/湍流复合凝并过程的物理模型,并结合实验研究,验证了其准确性。(2)颗粒荷电特性数值研究:为了揭示双极式颗粒荷电器中结构参数及操作参数对颗粒荷电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了不同针尖夹角、供电电压、温度对颗粒荷电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芒刺电极针尖夹角为90°时,电晕放电效果最佳;升温能显着提高颗粒荷电量,且正负电晕荷电量差距也变大。(3)荷电颗粒凝并特性数值研究:为了揭示凝并器中各操作参数对荷电颗粒凝并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了不同电压匹配形式、温度、进气流速对荷电颗粒凝并特性的影响规律,并对各因素影响荷电颗粒凝并原因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施加的正电压为29k V,负电压为-35k V时,细颗粒物总凝并效率达到最大值;温升会增幅颗粒物凝并效率,但随着温度的进一步增大,凝并效率的增大速率减缓;随着进气流速的增大,颗粒凝并效率降低。(4)细颗粒物电/湍流复合凝并强化脱除性能实验研究:设计了电/湍流复合凝并强化脱除实验系统,搭建了综合实验台。研究了供电电压和温度对颗粒荷电的影响规律;研究了不同电压匹配形式、温度和进气流速对荷电颗粒凝并的影响规律。实验与模拟结果误差均在12%以内,验证了颗粒荷电特性数值模拟研究以及荷电颗粒凝并特性数值模拟研究的可靠性。

陈文印,孙换佶,曹洪宝,李琛东,申朝晖,段庆福[3](2019)在《烧结机头烟气超低排放改造》文中认为将河钢石钢烧结机头烟气升级改造为"SDS干法脱硫+双室四电场静电除尘+SDA半干法脱硫+袋式除尘器+中高温SCR脱硝"治理工艺,通过合理有效控制,能够稳定达到超低排放标准要求,实现污染物大幅减排。

高韬深[4](2019)在《湿式电除尘器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工业的发展,粉尘颗粒的大量排放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威胁着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目前,静电除尘器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的粉尘脱除环节,但其对可吸入颗粒物,特别是细微颗粒物的脱除效果不够理想,而湿式电除尘器则能有效的脱除细颗粒物。本文研究了湿式电除尘器的除尘过程。本文通过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综合考虑流场模型、电晕电场模型、颗粒运动模型、颗粒荷电模型、温度模型和湿度模型,建立了多物理场耦合数值仿真模型,对除尘器在干式和湿式工作状态下的除尘过程进行了仿真模拟。首先建立了简化的二维平面模型,给出了不同参数下颗粒的运动轨迹,得出了定性的结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除尘器在高电压、低流速、大粒径的情况下除尘效果更好。然后,在三维模型中模拟了除尘器的干式工作过程。通过对无电场时颗粒的自然沉降的模拟,排除了非实验改变因素造成误差的可能性。给出了电场和流场的分布;以分段浓度减少率、沿程沉积效率、除尘总效率为指标,考察了极板电压、气流速度、粒径大小对除尘效果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条件下,除尘总效率对各自变量的敏感程度。得出以下结论:电势和电场强度的分布,以放电极和芒刺线为对称轴呈现轴对称形式,电势在电晕线及其附近最高,电场强度在芒刺的尖端达到最大;颗粒的分段浓度减少率、沿程沉积效率、除尘总效率均随着粒径的增大而增大,随着电压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流速的增大而减小;随着电压的增加,除尘效率对电压改变的敏感性降低,与低风速相比,高风速时除尘效率对电压的改变更敏感;随着风速的增加,除尘效率对风速改变的敏感性降低,与高电压相比,低电压时除尘效率对风速的改变更敏感。最后,在三维模型中模拟了除尘器的湿式工作过程。同样以分段浓度减少率、沿程沉积效率、除尘总效率为指标,考察了极板电压、气流速度、粒径大小对除尘效果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条件下,除尘总效率对各自变量的敏感程度。与干式状态相对比,得出以下结论:湿式工作状态下粒子的分段浓度减少率、沿程沉积效率、除尘总效率的变化趋势与干式时相同,但数值上更大,除尘效果更好。除尘效率对风速和电压改变的敏感性变化与干式时相同,但比干式时更敏感。

王栋[5](2019)在《谏壁发电厂输煤系统粉尘综合治理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对电力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升。火力发电作为我国社会用电的主要力量,占比接近全国总发电机组容量的七成。在燃煤发电厂中主要的安全隐患之一就是粉尘的危害。其中输煤系统是保证电厂正常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是燃煤电厂的生命线,同时也是粉尘污染最为严重的场所。燃用煤在接卸、储存、筛分、破碎、输送等环节中都会产生大量的粉尘。输煤系统所产生的粉尘,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加速设备磨损,影响电气绝缘,甚至可能发生火灾事故并引起爆炸。最为严重的是会使作业人员患上职业疾病,危害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因此,对粉尘无组织排放的治理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本文针对输煤系统中存在的粉尘污染问题,分析了粉尘的基本性质,对输煤系统中粉尘产生的原因以及除尘方法进行研究对比,决定在干雾除尘技术的基础上设计粉尘治理的方案。通过对干雾形成、干雾降尘机理和影响雾化降尘效果的诸多因素分析,采用理论推导和实验室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干雾降尘技术进行研究,设计出了一种经济高效的降尘方法。气压、水压和喷嘴直径是对喷雾影响最大的主要参数,通过实验设置,分别对三个主要参数进行检测。得出干雾除尘系统工作的最佳参数为:水压0.4MPa,喷嘴孔径为1mm,气压0.6MPa,通过三个主要参数计算出一个喷嘴的液体流量为0.3L/h。结合谏壁发电厂输煤系统中的带式输送机、圆形煤场堆取料机以及桥式卸船机不同的工作特点进行降尘方案的设计和实施,现场应用取得了较好的降尘效果。从经济、环境、安全三方面的分析比较得出,降尘改造后能源消耗少,干雾除尘设备的用水量比多管冲击式除尘器节省了 92.4%,耗电量比静电除尘器节省了 82%,减少燃煤热值损耗,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通过现场不同位置的粉尘检测对比,输煤皮带机、堆取料机及卸船机降尘改造后,除尘效率高达为98%以上,有效的降低了现场粉尘浓度,输煤廊道粉尘浓度降为2mg/m3以下,全部低于《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0426-2006)和《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的要求,解决了作业现场工人的身体健康危害。改善了工作人员的现场环境,消除了输煤系统中因积煤和积粉自燃造成的火灾隐患,取得了很好的粉尘治理效果。

杨力[6](2018)在《某电厂烟气超净排放改造工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要求,针对某电厂现有的烟气排放不能满足最新超净排放要求的情况,通过对该电厂烟气净化设施的改造,使烟气中氮氧化物、烟尘及二氧化硫的排放浓度分别低于50mg/Nm3、10mg/Nm3和35mg/Nm3。本次改造工程及结论如下:(1)改造工程方案立足电厂现有烟气净化装置,在考虑实际运行状况下并留有一定的余地。(2)本次烟气脱硝改造工程仍采用现有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脱硝工艺,通过增加催化剂的装填高度、提高尿素水解反应器的出力及增大氨水的喷射量来提高脱硝效率,达到超净排放要求。(3)本次烟气除尘改造工程是在利用现有卧式双室六电场静电除尘器的基础上,在静电除尘器前增加一个PM2.5团聚系统,提高细颗粒的粒径,达到提高静电除尘器除尘效率及超净排放的要求。(4)本次烟气脱硫改造工程仍采用湿法脱硫,通过增加一个吸收塔,采用双塔双循环的方法提高脱硫效率达到超净排放的要求。通过本次烟气超净改造工程,烟气中污染物的氮氧化物、烟尘、二氧化硫排放浓度分别为2540mg/Nm3、14mg/Nm3和620mg/Nm3,能够满足《全面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工作方案》中超低排放的要求。

谭琦璐[7](2015)在《中国主要行业温室气体减排的共生效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当前面临温室气体减排和空气污染物的双重挑战,多数实证研究证明针对两者的措施存在共生效益,研究共生效益有利于我国制定更科学全面的空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减排政策。同时,共生效益概念所包含政治属性使得我国有必要明确行业具有的共生效益大小,以在国际谈判上具有更多的话语权。为评估我国主要行业二氧化碳减排的共生效益,量化共生效益对减排政策制定的影响,本研究基于钢铁、电力和水泥三个行业共146项技术开发了自底向上优化模型,构建了行业二氧化碳共生效益分析框架,结合多目标分析、不确定情景分析等评价了行业二氧化碳减排政策共生效益存在性和大小,在此基础上对行业未来二氧化碳削减目标给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行业现有的针对2015年的二氧化碳和空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在电力和钢铁中能够实现,而水泥行业的烟粉尘和二氧化硫目标设定过严。对三个行业而言,无论是减碳还是减污目标都具有使对方削减的共生效益,但在减污目标驱动下产生的二氧化碳和空气污染物的共生效益总和更大。三个行业在2015年达到减碳减污目标基础上,2020年其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还能够分别进一步削减4-20%,0-4%及2-15%。通过将碳排放强度在其可行范围内采样发现,并非任何水平的二氧化碳削减强度都具有空气污染物减排的共生效益,对某些污染物而言,只有碳约束达到较强程度时才具有协同削减的效益。三个行业在2020年所具有的最大空气污染物削减共生效益值占行业减排成本的比重分别为0.7-1.3%,1.2-2.4%,1.5-3.1%,共生效益值同成本的比值十分微小。在考虑减污共生效益大小,单位减排成本变化趋势和速率下,对三个行业2020年碳削减目标的建议为:电力行业2020年单位发电量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削减10-14%,排放量为34.4-36.0亿吨;钢铁行业2020年吨钢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削减1-2%,排放总量将达到12.6-12.8亿吨;水泥行业2020年吨水泥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削减8-12%,排放总量为11.8-12.4亿吨。届时水泥行业有可能进入碳排放峰值的平台。

聂衍韬[8](2015)在《横向双极电除尘理论与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烟尘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其排放所产生大量的气溶胶颗粒,尤其细颗粒物(PM2.5)对人类、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控制颗粒物排放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也是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的方向之一。电除尘器以其除尘效率高、烟气处理量大、能耗低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烟气净化等行业。由于烟气排放标准的不断提高,国家对电除尘器性能的改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烧结烟气排放新的国家标准,提出一种横向双极电除尘器。该双极电除尘器的特征:(1)用1台高压电源实现正负两种极性的电晕放电,电晕线根数较多,电晕电流大;(2)极板正反两面都收尘,粉尘经历多次捕集,除尘效率优于普通电除尘器;(3)未被捕集的带不同极性电荷的粉尘之间有凝并作用,可进一步提高除尘效率;(4)靠近极板处的流速较低,有利于减少二次扬尘。流场分析对了解横向双极电除尘器的收尘性能是重要的。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软件的模拟结果表明:当横向双极电除尘器入口风速为1m/s时,在距横向双极电除尘器极板迎风面40mm范围内,平均速度小于0.7m/s,在距极板背风面40mm范围内,平均速度小于0.3m/s。不同的异极距的流速模拟对比发现,异极距在150mm300mm之间时,横向双极电除尘器极板附近的平均流速远小于普通电除尘器极板附近的风速,这将非常有利于横向双极电除尘器获得更高的除尘效率。理论、模拟与实验的结果证明,极板附近的速度分布规律呈凹形。横向双极电除尘器与常规电除尘器的性能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横向双极电除尘器的压力损失比常规电除尘器约高30%;横向双极电除尘器的伏安特性优于普通电除尘器;在平均场强2.1kV/cm3.2kV/cm,平均风速1.0m/s1.5m/s的范围内,常温常压下,对中位径为25.405μm的烧结粉尘,横向双极电除尘器的除尘效率比常规电除尘器有显着提高,并且随着电场平均风速的提高,横向双极电除尘器的优势更加明显。

李晓坚[9](2015)在《600MW燃煤锅炉尾部SCR脱硝系统改造》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氮氧化物控制技术的迅速普及,国家对氮氧化物的控制指标要求日益严格。据统计,全国NOx排放的67%来自于煤炭燃烧,火电厂排放的NOx成为我国酸雨污染的重要因素。应用先进脱硝技术控制火电厂的NOx排放量,已经成为限制火电工业发展的主要前提之一本文针对扬州第二发电有限公司的#1机组脱硝改造工程,在分析电站锅炉NOx生成原理和脱硝技术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技术比较确定了该锅炉应用SCR烟气脱硝技术的合理性。然后重点从SCR技术应用的设计条件、脱硝催化剂、还原剂、实施工艺等方面,分析了现场的改造方案,并对所涉及到的空预器、引风机改造方案进行了分析。为确保脱硝改造的效果,文中根据相似原理,分析介绍了所设计的模型试验。利用流场试验和氨NH3/NOx混合分布试验数据,验证了模型设计的合理性,为现场SCR技术应用设计提供了有效依据。在实施脱硝改造后,进行了改造后运行性能试验。文中详细地介绍了性能试验方法,利用不同负荷下的试验数据逐一分析了脱硝效率、氨逃逸量、氨耗量和压差等特性指标,以此验证了改造后达到了原定的技术目标。此外,还针对改造后运行中存在的低负荷SCR进口烟温低和空预器中低温段易发生堵塞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和应用效果。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及工程应用经验总结,可为同类机组锅炉烟气脱硝改造工程的设计和运行优化提供参考。

雷宗林[10](2014)在《静电除尘器在130t/h混烧锅炉上的研究及应用》文中指出通过对130 t/h混烧锅炉除尘系统存在的问题以及烟气参数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采用静电除尘的方式确保外排粉尘浓度达标,并且对在应用过程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使静电除尘在混烧锅炉上得到了成功应用。

二、静电除尘声波清灰原理及设计要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静电除尘声波清灰原理及设计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2)细颗粒物电/湍流复合凝并强化脱除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细颗粒物脱除研究现状
    1.3 细颗粒物凝并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电/湍流复合凝并物理模型研究
    2.1 电晕电场方程
    2.2 颗粒荷电方程
        2.2.1 电场荷电
        2.2.2 扩散荷电
        2.2.3 综合荷电
    2.3 粒数衡算方程
    2.4 流场控制方程
    2.5 模型准确性验证
    2.6 本章小结
3 静电场中颗粒荷电特性数值研究
    3.1 颗粒荷电特性评价指标
    3.2 数值方法建立
        3.2.1 几何模型
        3.2.2 物理模型
        3.2.3 边界条件
        3.2.4 工质属性
        3.2.5 网格划分
        3.2.6 网格无关性验证
    3.3 颗粒荷电特性数值结果分析
        3.3.1 针尖夹角对颗粒荷电的影响
        3.3.2 供电电压对颗粒荷电的影响
        3.3.3 温度对颗粒荷电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凝并器内荷电颗粒凝并特性数值研究
    4.1 荷电颗粒凝并特性评价指标
    4.2 数值方法建立
        4.2.1 几何模型
        4.2.2 物理模型
        4.2.3 边界条件
        4.2.4 工质属性
        4.2.5 网格划分
        4.2.6 网格无关性验证
    4.3 荷电颗粒凝并特性数值结果分析
        4.3.1 电压匹配形式对荷电颗粒凝并的影响
        4.3.2 温度对荷电颗粒凝并的影响
        4.3.3 进气流速对荷电颗粒凝并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细颗粒物电/湍流复合凝并强化脱除性能实验研究
    5.1 实验系统
        5.1.1 颗粒生成系统
        5.1.2 颗粒荷电及凝并系统
        5.1.3 颗粒捕集系统
        5.1.4 数据测量系统
        5.1.5 误差分析
    5.2 实验方法
        5.2.1 操作步骤
        5.2.2 数据处理
    5.3 颗粒凝并特性研究
        5.3.1 电压匹配形式对颗粒凝并的影响
        5.3.2 温度对荷电颗粒凝并的影响
        5.3.3 进气流速对荷电颗粒凝并的影响
    5.4 颗粒凝并强化脱除特性研究
        5.4.1 电压匹配形式对除尘效率的影响
        5.4.2 凝并过程对除尘效率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烧结机头烟气超低排放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工艺路线
2 工作系统及反应原理
    2.1 SDS钠基脱硫剂干法脱硫系统
    2.2 静电除尘器系统
    2.3 SDA半干法脱硫系统
    2.4 袋式除尘器
    2.5 中高温SCR脱硝系统
3 生产控制要点
    3.1 烧结生产协同
        3.1.1 生产控尘
        3.1.2 温度水平稳定和保持
    3.2 SDS、SDA脱硫
        3.2.1 SDS脱硫
        3.2.2 SDA脱硫
        3.2.3 系统物料平衡控制
    3.3 SCR脱硝部分
        3.3.1 反应温度
        3.3.2 喷氨和氨逃逸控制
        3.3.3 催化剂运行维护
4 结论

(4)湿式电除尘器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理论研究
        1.2.2 试验研究
        1.2.3 数值模拟研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静电除尘器理论与设备
    2.1 静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
        2.1.1 干式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
        2.1.2 湿式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
    2.2 气体的电离放电
        2.2.1 非自持性电离
        2.2.2 自持性电离
    2.3 粉尘颗粒荷电
        2.3.1 电场荷电
        2.3.2 扩散荷电
    2.4 收尘极板存在的问题
        2.4.1 二次扬尘
        2.4.2 反电晕
    2.5 电除尘器结构与类型
        2.5.1 电除尘器的结构
        2.5.2 电除尘器的类型
第3章 数值模拟方法及模型建立
    3.1 颗粒受力分析
        3.1.1 流体力
        3.1.2 固体力
        3.1.3 场力
        3.1.4 颗粒受力数量级分析
    3.2 数学物理模型
        3.2.1 电晕电场模型
        3.2.2 气体运动模型
        3.2.3 气体换热模型
        3.2.4 颗粒荷电模型
        3.2.5 颗粒运动模型
        3.2.6 水蒸气模型
    3.3 模型尺寸及参数
        3.3.1 模型尺寸
        3.3.2 模型参数
第4章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4.1 二维平面轨迹预模拟
    4.2 干式工作状态模拟
        4.2.1 无电场状态下颗粒的沉降
        4.2.2 电场及流场分布
        4.2.3 颗粒沿程浓度分布
        4.2.4 颗粒分段减少率结果及分析
        4.2.5 颗粒沿程沉积效率分布
        4.2.6 除尘效率结果及分析
    4.3 湿式工作状态模拟
        4.3.1 颗粒沿程浓度分布结果
        4.3.2 颗粒分段减少率结果及分析
        4.3.3 颗粒沿程沉积效率结果
        4.3.4 除尘效率结果及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成果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谏壁发电厂输煤系统粉尘综合治理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谏壁发电厂输煤系统分析
    1.3 国内外关于粉尘治理的发展研究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1.5 本章小结
2 输煤系统粉尘治理的研究
    2.1 粉尘的性质
        2.1.1 粉尘的物理性质
        2.1.2 粉尘的流动性
    2.2 粉尘的危害
        2.2.1 粉尘的易燃易爆性危害
        2.2.2 粉尘的致病性危害
        2.2.3 粉尘对设备和环境的危害
    2.3 输煤系统中粉尘产生的原因
        2.3.1 带式输送机跑偏产生粉尘
        2.3.2 落煤管堵塞产生粉尘
        2.3.3 燃煤冲击产生粉尘
        2.3.4 诱导风产生粉尘
        2.3.5 导料槽密封性能差产生粉尘
        2.3.6 回程皮带及拉紧滚筒处产生粉尘
        2.3.7 输煤皮带尾部产生粉尘
        2.3.8 设备故障引起粉尘
    2.4 输煤系统粉尘防治措施
        2.4.1 抑尘
        2.4.2 封尘
        2.4.3 吸尘
        2.4.4 干雾除尘技术
    2.5 本章小结
3 干雾除尘机理分析
    3.1 粉尘治理标准
    3.2 干雾降尘原理
    3.3 干雾除尘的机理研究
    3.4 干雾除尘的影响因素分析
        3.4.1 雾滴的粒度大小及分散性影响
        3.4.2 水滴与尘粒的相对速度的影响
        3.4.3 喷雾水量与水质的影响
        3.4.4 粉尘性质的影响
        3.4.5 喷雾射程的影响
    3.5 干雾除尘运行参数的选择与优化
        3.5.1 实验方法设计
        3.5.2 喷嘴选择及性能测定
        3.5.3 干雾系统参数的合理匹配
        3.5.4 雾流中的雾粒粒度分布对除尘效率的影响
    3.6 干雾耗水量计算
    3.7 本章小结
4 谏壁发电厂输煤系统煤尘综合治理的工程实现
    4.1 谏壁发电厂输煤系统概况
    4.2 干雾除尘系统的结构组成
    4.3 带式输送机的粉尘治理工程
        4.3.1 带式输送机运行状况
        4.3.2 带式输送机粉尘综合治理施工
        4.3.3 施工后运行情况分析
    4.4 卸船机粉尘治理工程
        4.4.1 桥式卸船机运行状况分析
        4.4.2 卸船机粉尘综合治理施工
        4.4.3 施工后运行情况分析
    4.5 圆形储煤场堆取料机的粉尘治理工程
        4.5.1 谏壁电厂输煤系统堆取料机组成
        4.5.2 圆形煤场粉尘污染的现状
        4.5.3 除尘方案设计
        4.5.4 升降式雾笼干雾除尘系统施工
        4.5.5 施工后运行情况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输煤系统除尘改造评价分析
    5.1 经济性分析
    5.2 环境性分析
    5.3 安全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某电厂烟气超净排放改造工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某电厂烟气处理设施概述
    2.1 改造前电厂机组概况
    2.2 改造前脱硝装置概况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2.2.1 改造前脱硝装置概况
        2.2.2 脱硝装置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3 改造前除尘装置概况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2.3.1 除尘装置概况
        2.3.2 除尘装置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4 改造前脱硫装置概况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2.4.1 脱硫装置概况
        2.4.2 脱硫装置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5 改造前机组烟气各污染物排放状况
第三章 电厂烟气脱硝、脱硫和除尘系统改造的研究
    3.1 烟气脱硝改造的研究
        3.1.1 SCR反应器区改造
        3.1.2 还原剂存储及制备
        3.1.3 实现全负荷脱硝
    3.2 烟气除尘改造的研究
        3.2.1 团聚促进剂制备系统
        3.2.2 空气压缩系统
        3.2.3 团聚促进剂雾化喷入系统
        3.2.4 监测控制系统
    3.3 烟气脱硫改造的研究
        3.3.1 脱硫系统设计范围
        3.3.2 改造方案的确定
        3.3.3 烟气系统改造
        3.3.4 吸收系统
        3.3.5 石膏排出系统
        3.3.6 吸收剂供应与石膏脱水系统改造说明
        3.3.7 事故浆液系统
        3.3.8 脱硫装置改造后烟气参数
        3.3.9 脱硫工艺流程
    3.4 烟气排放提标改造设备清单
    3.5 改造后的工艺流程图
第四章 电厂烟气超净排放改造实施效果
    4.1 改造后污染物排放现状
    4.2 改造前后烟气排放量对比
    4.3 改造后的经济效益
    4.4 改造方案实施后的现场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中国主要行业温室气体减排的共生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采取温室气体和空气污染物协同控制的必要性
    1.2 温室气体减排共生效益实践
        1.2.1 国外共生效益政策实践
        1.2.2 我国行业节能减排行动
    1.3 本研究的意义、目的及内容
第2章 温室气体减排共生效益研究综述
    2.1 共生效益的定义及研究动机
        2.1.1 共生效益概念的界定
        2.1.2 共生效益研究动机
    2.2 共生效益分类
    2.3 定量评估模型
        2.3.1 自底向上模型
        2.3.2 自顶向下模型
        2.3.3 BU和TD在共生效益研究中的比较
        2.3.4 混合模型
    2.4 将共生效益纳入政策决策的方法
        2.4.1 政策效果评价 ——传统成本效益分析
        2.4.2 考虑共生效益的改进成本效益分析
    2.5 温室气体减排共生效益研究评述
        2.5.1 质疑共生效益相关研究总结
        2.5.2 中国共生效益研究综述
第3章 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及共生效益分析模型
    3.1 主要行业选择
        3.1.2 二氧化碳排放
        3.1.3 空气污染物排放
    3.2 行业二氧化碳减排共生效益分析模型框架
    3.3 行业及技术数据库模块
        3.3.1 行业宏观外生变量及取值说明
        3.3.2 行业技术系统构建和技术参数说明
    3.4 共生效益分析优化模块
        3.4.1 行业二氧化碳、空气污染物和成本计算式
        3.4.2 优化目标及约束条件
    3.5 行业减碳减污政策评估模块
        3.5.1 行业2015年既有减碳减污总量控制目标政策评估
        3.5.2 基于共生效益的行业碳减排目标制定
第4章 行业技术系统及技术层面共生效益
    4.1 行业技术系统
        4.1.1 电力行业技术清单及参数取值
        4.1.2 钢铁行业技术清单及参数取值
        4.1.3 水泥行业技术清单及参数取值
    4.2 行业技术系统及参数验证
        4.2.1 电力行业技术系统及参数验证结果
        4.2.2 钢铁行业技术系统及参数验证结果
        4.2.3 水泥行业技术系统及参数验证结果
    4.3 技术层面共生效益分析
        4.3.1 主体技术或设备
        4.3.2 附属节能技术
        4.3.3 污染物治理技术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2015年行业减碳减污目标评价
    5.1 行业2015年总量控制目标可行性评价
        5.1.1 电力行业目标可行性评价
        5.1.2 钢铁行业目标可行性评价
        5.1.3 水泥行业目标可行性评价
    5.2 现有总量控制目标的共生效益分析
        5.2.1 电力行业减碳减污目标共生效益
        5.2.2 钢铁行业减碳减污目标共生效益
        5.2.3 水泥行业减碳减污目标共生效益
    5.3 不同目标导向下减排行动经济效率评价
        5.3.1 电力行业减排行动经济效率
        5.3.2 钢铁行业减排行动经济效率
        5.3.3 水泥行业减排行动经济效率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行业2020年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共生效益分析
    6.1 行业层面减碳政策共生效益存在性检验
        6.1.1 电力行业共生效益存在性及大小
        6.1.2 钢铁行业共生效益存在性及大小
        6.1.3 水泥行业共生效益存在性及大小
    6.2 基于共生效益的碳减排目标制定与建议
        6.2.1 行业空气污染物削减总共生效益
        6.2.2 行业边际减排成本
        6.2.3 行业2020年二氧化碳削减目标建议与评价
    6.3 碳约束下技术经济性判定
        6.3.1 电力行业技术演化路径
        6.3.2 钢铁行业技术演化路径
        6.3.3 水泥行业技术演化路径
        6.3.4 行业实现减碳减污技术推广清单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进一步工作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横向双极电除尘理论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静电除尘技术的理论基础
        1.2.1 静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
        1.2.2 影响静电除尘器性能的因素
    1.3 静电除尘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横向双极电除尘器的结构与技术特点
    2.1 横向双极电除尘器的结构
    2.2 横向双极电除尘器的除尘机理
    2.3 横向双极电除尘器的技术特点
        2.3.1 双极荷电凝并
        2.3.2 横向极板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横向双极电除尘器的速度分布特征
    3.1 模型与控制方程
    3.2 网格划分与边界条件
    3.3 模拟结果
    3.4 理论分析
    3.5 模拟、理论与试验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横向双极电除尘器性能实验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系统
        4.1.2 极线极板配置
        4.1.3 实验步骤
    4.2 实验结果
        4.2.1 伏安特性对比
        4.2.2 压力损失对比
        4.2.3 除尘效率对比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某钢铁烧结厂烧结机电除尘器改造设计
    5.1 除尘器主要参数
    5.2 收尘面积计算
    5.3 极线与极板设计
        5.3.1 临界电场强度
        5.3.2 同极距
        5.3.3 横向极板宽度
        5.3.4 电场长度
        5.3.5 线型选择
        5.3.6 电流密度
    5.4 其它参数确定
        5.4.1 悬挂装置
        5.4.2 除尘效率
        5.4.3 压力损失
        5.4.4 振打与清灰方式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某钢铁烧结厂烧结机电除尘器改造设计简图
附录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9)600MW燃煤锅炉尾部SCR脱硝系统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环保要求
        1.2.2 国外降低氮氧化物技术的发展
        1.2.3 国内降低氮氧化物技术的发展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降低NO_x排放的方法及原理
    2.1 氮氧化物产生的原理
        2.1.1 热力型NOx的生成原理
        2.1.2 快速型NOx的产成机理
        2.1.3 燃料型NOx的产成机理
    2.2 主要脱硝技术介绍
        2.2.1 低NOx燃烧技术
        2.2.2 尾部脱硝
    2.3 几种脱硝技术的综合比较分析
第3章 600MW燃煤锅炉脱硝改造方案
    3.1 电厂主要设备情况
        3.1.1 锅炉
        3.1.2 电除尘器
        3.1.3 引风机
        3.1.4 烟囱
    3.2 基本设计条件
        3.2.1 燃煤和燃油
        3.2.2 脱硝系统入口烟气参数
        3.2.4 吸收剂分析资料
    3.3 SCR改造方案
        3.3.1 设计原则
        3.3.2 脱硝工艺系统的布置
        3.3.3 脱硝还原剂的选择
        3.3.4 脱硝催化剂的选择
    3.4 SCR脱硝改造引起的引风机核算和改造
        3.4.1 引风机核算
        3.4.2 联合风机选型
        3.4.3 联合风机性能
    3.5 SCR脱硝改造引起的空预器改造
        3.5.1 SCR脱硝改造对空预器的影响
        3.5.2 空预器相应改造内容
    3.6 催化剂吹灰方式选择方案
        3.6.1 声波吹灰器
        3.6.2 蒸汽吹灰器
        3.6.3 吹灰方式的选择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SCR流场模型试验
    4.1 物理模型试验
        4.1.1 模型试验内容
        4.1.2 模型试验要求
    4.2 模型试验方法
        4.2.1 模型试验
        4.2.2 涡流混合技术
        4.2.3 模型试验测试分析方法
        4.2.4 模模型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4.3 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4.3.1 流场分布试验结果
        4.3.2 氨NH_3/NOx混合分布试验结果
    4.4 模型试验结论
第5章 改造效果与存在问题
    5.1 性能考核试验方法
        5.1.1 试验内容
        5.1.2 试验测点
    5.2 测量方法
        5.2.1 烟气流量
        5.2.2 NO与O_2浓度分布
        5.2.3 NH_3逃逸浓度
        5.2.4 烟气SO_2与SO_3
        5.2.5 系统压力损失
        5.2.6 烟气温度
        5.2.7 原煤取样
        5.2.8 飞灰与炉底大渣取样
        5.2.9 环境条件
        5.2.10 DCS运行参数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1 表计标定
        5.3.2 烟气流量
        5.3.3 脱硝效率与氨逃逸
        5.3.4 SO_2/SO_3转化率
        5.3.5 系统压力损失
        5.3.6 氨耗量
    5.4 性能试验结果
    5.5 脱硝改造遇到的问题和应对方法
        5.5.1 低负荷下排烟温度不够导致脱硝系统无法投用
        5.5.2 空预器低温端换热面发生堵塞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静电除尘器在130t/h混烧锅炉上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除尘器改造的相关烟气参数
3 电除尘器计算
4 电除尘器选择
5 除尘系统流程
6 输灰系统
    6.1 灰量计算
    6.2 干式输灰系统
7 施工技术要点
8 应用调试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
    8.1 系统存在的问题
    8.2 除尘系统优化改进措施
        8.2.1 除尘器系统防爆保护功能的优化改进
        8.2.2 防除尘器阳极板积灰, 阴极线出现灰球的优化改进
        8.2.3 输灰系统的优化改造
        8.2.4 除尘效果达不到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新规定要求的优化改造
        8.2.5除尘器节能优化改造
9 静电除尘器在130 t/h混烧锅炉上的应用效果

四、静电除尘声波清灰原理及设计要点(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央集中式电焊烟尘除尘器方案创新设计研究[D]. 李莉军. 长安大学, 2021
  • [2]细颗粒物电/湍流复合凝并强化脱除性能研究[D]. 童永祺. 常州大学, 2021(01)
  • [3]烧结机头烟气超低排放改造[J]. 陈文印,孙换佶,曹洪宝,李琛东,申朝晖,段庆福. 河北冶金, 2019(S1)
  • [4]湿式电除尘器的数值模拟研究[D]. 高韬深. 华北电力大学, 2019(01)
  • [5]谏壁发电厂输煤系统粉尘综合治理研究与应用[D]. 王栋.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4)
  • [6]某电厂烟气超净排放改造工程研究[D]. 杨力. 南昌大学, 2018(05)
  • [7]中国主要行业温室气体减排的共生效益分析[D]. 谭琦璐. 清华大学, 2015(07)
  • [8]横向双极电除尘理论与实验研究[D]. 聂衍韬. 武汉科技大学, 2015(07)
  • [9]600MW燃煤锅炉尾部SCR脱硝系统改造[D]. 李晓坚. 东南大学, 2015(08)
  • [10]静电除尘器在130t/h混烧锅炉上的研究及应用[J]. 雷宗林. 冶金动力, 2014(01)

标签:;  ;  ;  ;  

静电除尘器及声波清灰的原理及设计要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