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主要野生花卉植物资源初探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主要野生花卉植物资源初探

一、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主要野生花卉植物资源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高旭[1](2020)在《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粗放式的开采,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资源骤减,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增长与环境承载力难以协调,严重制约着林区的经济发展。随着国有林区改革方案的出台和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政策的实施,林区将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本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的经济转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总结发现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存在着转型改革力度和深度不足;停伐后运行管理经费不足;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效果不明显;人员结构不合理和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等问题。本文利用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以及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经济发展理论和产业结构理论,对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转型发展进行详细研究。运用SPSS25.0分析软件对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林区经济转型的影响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明确各因素对林区转型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转型发展的对策和建议:要进一步推进国有林区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林区政、企、事分开,并创新林区的经营体制;通过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以及建立产业集群的方式优化调整林区产业结构;深入贯彻落实林区转型保障支持政策和完善林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大力培育和引进高素质人才,促进林区劳动力合理流动,加快科技创新,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

刘志安[2](2020)在《核桃发展现状和栽培管理》文中研究指明核桃在当前林业发展中占据一定地位,果实也是人们较为喜爱的食物之一。本文主要从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入手,重点介绍了当前核桃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种植种类,阐明了国家在核桃种植产业的大力支持,并着重提出了一些科学可行的栽培管理手段,还以某地区核桃栽培管理实例加以说明,阐明了核桃栽培管理技术的重要性和积极性,为推进核桃产业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雷英[3](2020)在《浅析内蒙古大兴岭林区野生大花剪秋罗的繁育技术》文中提出野生大花剪秋罗是内蒙古大兴安岭呼伦贝尔盟广布分布的一种多年野生草本宿根观赏花卉植物,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笔者经多年种植和分根,掌握了大花剪秋罗的繁育技术,成活率达90%以上,经人工成片种植和移植与野外大花剪秋罗对比,其长势健壮,绿化效果好,其生理性状与野生大花剪秋罗表现一致。

姚春玲[4](2017)在《浅谈大兴安岭林区寒地植物物种的保护与利用》文中认为林业是国家的重点行业,由于我们国家的国土面积非常广阔,因此每个区域的林业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其植被也不完全一样。以大兴安岭来看,其所在区域的气候较为严寒,因此其生长的植被大多都是寒地植物,抗寒能力较为强大。在开展此区域的生态建设工作的时候,不但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分析,同时还要兼顾长远发展。作者在这个前提之下具体分析了该区域的旱地植物物种保护和利用等工作。

谢振光[5](2017)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植物区系及区系地理成分研究》文中提出运用植物地理学方法,结合野外调查及历年文献资料,对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植物区系组成和地理成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共有维管束植物92科373属1 062种(含变种、变型),其中被子植物的科属种分别占维管束植物科属种的84.78%,93.57%,95.76%,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在科的水平上,单种科和中小型科优势明显,占总科的82.50%;在属种的水平上,含20种以上的较大型科所含的属种数分别占总数的62.61%,68.69%,这些大科在本区植物区系组成中具有明显主导地位。2)种科比(种/科)指标能较好地反映植物区系的分化强度,本区种科比为12.78。3)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多样性,以明显的温带性质为主,其属数占总属数的89.12%,热带分布属占总属数的5.78%,说明本区曾与热带区系有过联系。世界分布属占总属数的16.71%,显示了本区植物的普遍性,特有性程度较低。4)本区共有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种,大兴安岭特有植物3种。

周磊[6](2017)在《内蒙古林区媒介蜱携带病原体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一.研究背景蜱媒传染病(Tick-borne infectious diseases)是一类由媒介蜱传播、感染所引发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蜱携带和传播的病原体种类数量繁多(包括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等)、宿主动物分布广泛、流行环节复杂交错,且易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几种蜱传疾病往往共存于同一疫源地,一种媒介蜱也可同时携带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这极大的增加了宿主动物及人类复合感染的机率,极易造成蜱传疾病的流行和暴发。自1982年以来,我国已发现33种新发蜱媒传染病病原体[1-7],包括3种无形体(Anaplasma)、3种埃里克体(Ehrlichia)、8种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e,SFGR)、6种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 sensu lato)、11种巴贝西虫(Babesia)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其中15种新发蜱传病原体可以导致人类感染(新发蜱媒传染病第一时间被确认的地点和时间,附录1[82])。莱姆病(Lyme disease,LD)是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由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 sensu lato,Bb)引起的一种蜱媒传染病。现报告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存在本病或自然疫源地,在美国莱姆病又被称作“第二艾滋病”,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需要重点进行研究和防治的新发传染病。我国自1986年发现莱姆病自然疫源地以来,通过病原学检测已证实有19个省、市和自治区存在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9种蜱可携带和传播伯氏疏螺旋体,8种野鼠、狗、牛、羊和野兔体内存在自然感染。近年来,我国莱姆病患者每年都有上万余例报道,其危害性和严重性日益受到人们关注。斑点热是由立克次体属(Rickettsia)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e,SFGR)引起的一类以急性发热和全身皮疹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总称。SFGR是立克次体目中最大最复杂的一个群种,是一种全球性分布、严格血管内皮细胞寄生的小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到目前为止能引起人类感染的SFGR至少19种。我国已在10多个省、市、自治区证实有SFGR感染,并且发病地区及范围不断扩大和变迁。近年来,新种SFGR及其所引致的斑点热在我国和世界各地不断发现和报道。内蒙大兴安岭林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系统物种多样,并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自然景观适宜蜱类栖息,是我国蜱媒传染病主要疫区之一[8],随着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和产业结构调整,林下资源开发逐渐增多,森林采伐量逐年减少,带动当地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林区旅游业也迅速升温。随着进入林区人群的增加,人们被蜱虫叮咬、感染的机率就不断增多,发病率也越来越来高。因此,蜱媒传染病对在内蒙古林区从事经济开发、野外生产活动、旅游、野营、军事训练以及国防建设的人群威胁极大。二.研究目的通过本研究进一步了解我国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蜱中疏螺旋体和SFGR感染情况,补充和完善媒介蜱携带病原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更好的防治蜱媒传染病提供可以借鉴的新思路。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内蒙古毕拉河林区(北纬N49°25′48.52″,东经E123°32′15.82″)、库都尔林区(北纬N50°01′35.64″,东经E121°36′58.73″)和奇乾林区(北纬N52°11′45.30″,东经E120°46′21.42″)为调查点,广泛采集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森林革蜱(Dermacentor silvarum)和嗜群血蜱(Haemaphysalis conicinna)等多种蜱种,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对疏螺旋体和SFGR感染及其基因分型进行研究。四.研究结果本研究我们在毕拉河、库都尔和奇乾三个林区共采集蜱标本792只,其中全沟硬蜱723只(91.29%)、森林革蜱48只(6.06%),嗜群血蜱21只(2.65%)。库都尔林区和奇乾林区均以全沟硬蜱为优势蜱种(c2=202.405,p=0.000),提示全沟硬蜱是该林区蜱媒传染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PCR检测发现,蜱标本中疏螺旋体阳性携带率为35.35%,全沟硬蜱、森林革蜱、嗜群血蜱中携带疏螺旋体感染分别为276只(38.17%)、2只(4.17%)、2只(9.52%);基因分型结果显示有5种基因型别:B.garinii型,阳性蜱212只(阳性率26.77%);B.afzelii型,阳性蜱53只(阳性率6.69%);B.miyamotoi型,阳性蜱13只(阳性率1.64%);B.spielmanii型,阳性蜱1只(阳性率0.12%);Borrelia sp.NM517(B.sp.NM517)型,阳性蜱1只(阳性率为0.12%)。其中B.miyamotoi、B.spielmanii和B.sp.NM517三种基因型均为我国首次发现。经统计学分析表明B.garinii为我国大兴安岭林区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优势基因型(c2=19.433,p=0.013)。另外,结果发现蜱标本中SFGR阳性携带率为40.4%,全沟硬蜱、森林革蜱、嗜群血蜱中SFGR感染分别为283只(39.14%)、28只(58.33%)、9只(42.86%),基因分型结果显示有3种基因型: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Candidatus Rickettsia tarasevichiae,CRT),阳性蜱284只(阳性率35.86%);劳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raoultii,R.raoultii),阳性蜱33只(阳性率4.17%);黑龙江立克次体(Rickettsiahelongjiangii,R.helongjiangii),阳性蜱3只(阳性率0.38%)。经统计学检验,内蒙古大兴安岭三个林区SFGR不同基因型阳性感染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c2=82.474,p=0.000),库都尔林区和奇乾林区均以CRT为SFGR优势基因型,毕拉河林区以R.raoultii为优势基因型。经统计学分析显示,三个蜱种不同基因型SFGR的感染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c2=251.838,p=0.000),全沟硬蜱和嗜群血蜱中CRT基因型为蜱携SFGR优势基因型,森林革蜱中R.raoultii为蜱携SFGR优势基因型。研究也发现媒介蜱存在疏螺旋体和SFGR的复合感染,复合感染率为14.52%(115只)。五.研究结论本研究结合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综合应用描述性和分析性流行病学等方法,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媒介蜱中携带病原体的感染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调查发现全沟硬蜱为当地优势蜱种。蜱中可单独或混合存在疏螺旋体(B.garinii型、B.afzelii型、B.miyamotoi、B.spielmanii、B.sp.NM517)和SFGR(CRT型、R.raoultii型、R.heilongjiangii型)感染。本研究首次在我国发现了疏螺旋体B.miyamotoi、B.spielmanii和B.sp.NM517三个基因型,其中B.miyamotoi属于疏螺旋体属中的回归热螺旋体,主要寄生在硬蜱中,常与B.afzelii、B.garinii等基因型在蜱中混合感染。B.spielmanii属于疏螺旋体属中的伯氏疏螺旋体,是新型人类致病性病原体。B.sp.NM517型序列同B.Theileri strain KAT 16s ribosomal RNA的序列相似度为98.77%,是一种新的基因型,但还未对其进行分离培养,这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结果不仅为我国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媒介蜱携带病原体的多样性起到了补充和完善的作用,同时也可为更好的防治蜱媒传染病提供可以借鉴的新思路。

许辉[7](2017)在《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林下经济经营与发展模式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天然林禁伐的不断推进,林下经济的地位逐渐凸显出来,怎么发展林下经济,全国各地区的模式不尽相同,文章在参阅了大量全国各林区林下经济发展经营模式和发展模式,充分分析研究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具体情况,试着把一些经营管理模式和发展模式引进来,供决策者和广大林区职工参考。

赵红艳[8](2017)在《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种类及其区系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作为一类特殊的生态系统,对生态系统的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湿地植物是湿地的主要成分之一,是湿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除了能给人类提供食物、工业原料外,在保护环境、促淤造陆、调节气候、降解污染、遗传多样性研究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水禽栖息地,随着对于水禽相关研究的深入,湿地植物成为鸟类多样性保护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以湿地植物群落为主的景观又是重要的旅游资源。然而,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及人们对湿地认识的片面性,对湿地的破坏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日益加剧,导致湿地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部分丧失、湿地功能和效益不断衰退,严重危及湿地生物的生存,制约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无论从科研价值、环保价值、经济价值或社会效应而言,湿地的保护、恢复与合理利用都有待于系统及全面的研究。选择适用的湿地植物是退化湿地恢复的关键途径。湿地植物区系的研究可为生态恢复中工程物种的选择、群落合理配置和恢复指标的确立等提供科学依据,是湿地生态保护和恢复的基础。本文采用野外调查与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种类及其区系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旨在为中国湿地的保护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如下:1.种类数量:经过调查统计分析,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种类非常丰富,共有149科580属2501种(含亚种、变种和变型),其中蕨类植物22科29属73种,裸子植物3科5属8种,被子植物124科546属2420种,包括单子叶植物35科192属963种,双子叶植物89科354属1457种,野生的湿地维管束植物种类有231 1种。中国湿地外来维管束植物有189种,隶属47科93属,其中睡莲科种类最多,占12.16%;有意引入的种类有167种,无意引入的种类有22种,美洲是中国外来入侵种的主要来源地。中国重点保护湿地植物现已知的种类有29科45属74种,其中被列入国际IUCN物种红色名录的有36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11种,二级保护植物有20种。2.优势科属: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中优势科、属十分明显,优势科占到总科数的22%,但是属数占到了总属数的60%,种数更是占到了90%,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中优势属占到了总属数的22.41%,但是所含种数占到了总种数的69.8%,由此可见,科和属的优势现象非常明显。3.生活型:生活型是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其中乔木、灌木、一年生草本、二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分别有76、154、565、9和1697种,分别占总种数的3.04%、6.16%、22.6%、0.36%和 67.85%。4.生态类型:生态类型是以湿生植物为主,半湿生植物、湿生植物、两栖植物、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分别有488、1482、44、154、246和59种,各占总种数的 19.5%、59.26%、1.76%、6.16%、9.84%和 2.36%。5.区系特点: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区系成分类型复杂,科的分布区有8个类型7个亚型,其中热带分布科有61科,占总科数的42.96%,温带分布科有25科,占总科数的17.61%,从科级水平看,热带成分的科数占明显优势,热带亲缘关系明显;属的分布区有14个类型和27个亚型,其中热带分布属有241属,占总属数的44.46%,温带分布属有210属,占总属数的38.75%;中国特有属有13属,占总属数的2.94%,从属级水平看,分布类型多样,表明该区系地理成分复杂,与世界植物区系有着丰富的地理联系;以热带性质分布和温带性质分布为主体,热带成分的属数略占优势,本区系在发展过程中与热带植物区系和温带植物区系的关系最为密切,高比例的泛热带分布和北温带分布,表明了本区系的亚热带性质和过渡性。6.保护管理: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资源丰富,由于人类的过度采伐、开垦、采收、生活污水的排放等使湿地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胁,一些种类的利用如果超过植物本身或者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将造成严重的损伤,甚至有物种灭绝的风险。我们在资源的开发上要做到科学合理利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栽培引种方面需要谨慎,以免造成入侵,同时还要完善湿地保护区,吸收相关专业管理人才,完善科研机构,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

孟令军[9](2016)在《中国野生东北虎生境评价及潜在生境选择与保护》文中提出东北虎已有数百万年进化史,它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然而,无论在我国还是在世界范围内,东北虎目前都是最濒危的动物之一。本文在对东北虎空间分布与种群数量的历史演变和分布区内人类长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动态、格局和驱动力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样地调查和3S技术强大的空间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功能,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中国现有东北虎分布区生境分析与适宜性评价,利用资源选择函数模型(空间回归Logistic模型)对东北虎可恢复的潜在栖息地进行选择,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景观连通度理论等相关理论分析东北虎各个潜在生境之间的连接,得到需要进行保护的生态廊道。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生境破碎化,分布区退缩,东北虎数量急剧锐减,正在加速灭亡,目前情况有所好转。俄罗斯部分目前锡霍特中部及南部地区普遍有虎分布,但分布不均匀。中国部分目前东北虎主要分布于完达山东部、老爷岭北部、老爷岭南部、张广才岭南部、哈尔巴岭以及大龙岭6个孤立分布区;俄罗斯远东地区东北虎数量达到500只左右,我国野生东北虎在20世纪最初的几十年里,总体趋势是急剧减少,目前种群数量均有所回升,2013年监测吉林省境内野生东北虎种群数量已经达到11-13只,黑龙江省12-14只。(2)大面积土地被开垦,大量森林被砍伐,东北虎分布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发生了显着变化。1860年前,人类土地利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干扰小。从1860年开始,中、俄两国政府为加强边疆统治以及后续的开发移民,使区域景观破碎化,东北虎分布区的面积也在不断缩小。目前,中国部分的土地利用强度远大于俄罗斯远东地区,俄罗斯整体上森林覆盖率更大,林分质量更高。1980-2015年,中国东北虎分布区内最适宜东北虎分布的针阔混交林增长了36.48 km2;东北虎所避开的无植被隐蔽的聚落面积增加了70.83 km2,年变化率为0.94%;农田面积增长了478.4km2,年变化率为0.33%;对分布区气候起着重要调节作用的湿地水体面积增加了27.42km2,东北虎生境趋于好转。(3)中国现有东北虎分布区生境适宜性评价研究表明:最适宜东北虎生存的地区占整个东北虎现有分布区的37.59%,主要分布于完达山、老爷岭北部、老爷岭南部、大龙岭;次适宜东北虎生存的地区占东北虎分布区面积的28.68%,主要分布于完达山、老爷岭北部、老爷岭南部、以及吉林省张广才岭南部、哈尔巴岭;一般适宜东北虎生存的地区占东北虎分布区面积的25.03%,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的张广才岭、吉林省的张广才岭、哈尔巴岭,完达山、老爷岭南部也有部分地区;尽管不适宜东北虎生存的地区仅占东北虎分布区面积的8.70%,但这是不容忽视的,其实际面积约为3949.39 km2,这些地区不仅集中分布在黑、吉两省的张广才岭南部,而且其他五个虎的孤立分布区中有四个虎分布区均有不适宜东北虎生存的地区。这些零散地区只要达到一定面积就不利于东北虎的生存,很有可能成为虎觅食、活动的障碍。(4)中国野生东北虎潜在生境选择与评价研究表明:经构建的Logistic潜在生境概率模型拟合运算,按照概率ARCGIS自然断点方法将研究区域分为不适宜区、一般适宜区、较适宜区、适宜区四类适宜区,其中东北虎较适宜区、适宜区生境面积分别为73148km2和73740km2,分别占总面积的5.62%和5.67%;一般适宜区生境面积为164824km2,占总面积的12.67%,不适宜区生境面积为989032km2,占总面积的76.04%,所占比重最大,研究区域大部分区域已经不适合东北虎生存。在野生东北虎现有分布区中,完达山西部、完达山东部、老爷岭北部、老爷岭南部、张广才岭南部、哈尔巴岭和大龙岭的适宜度较高,作为历史分布区域的张广才岭北部和小兴安岭地区也有较高的适宜度。(5)东北虎生态廊道建设与栖息地保护研究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程序ARCGIS10.1的距离成本方法,计算得到东北虎扩散累计成本栅格图,通过成本路径分析,得到保护优先区和各毗邻的东北虎保护优先区之间可能的潜在连接通道,为将来东北虎种群扩散廊道规划奠定了基础。综上,本研究探讨东北虎濒危的自然历史进程,探究野生东北虎的生境与野生东北虎种群数量之间的相关性,为消除各个分布区之间的障碍、促进各个分布区之间连通和保护提供基础研究,为制定野生东北虎保护行动计划和实施东北虎栖息地保护恢复工程提供科学依据,对于保护东北虎种群的长期生存和保护整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郭子良[10](2016)在《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与自然保护区体系有效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优化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局,提高自然保护区网络的有效性,该文以地貌、植被和自然保护区等空间分布数据为基础,采用叠加分析、TWINSPAN分类、保护空缺分析等方法,开展了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现状和格局以及各地理单元的保护空缺,评估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天然植被的保护有效性。研发了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的定量评估方法,并用106个自然保护区进行了测试。依据以上研究结果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关键区域分析,提出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的优化布局方案。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提出了包括4个地貌大区、40个地貌地区、127个地貌亚地区和473个地貌区的地貌区划系统。提出了包括8个地理区域、37个地理地带、117个地理区和496个地理小区的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2.在自然保护区体系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挥着主体作用;野生植物、草原与草甸以及海洋和海岸类型自然保护区较少;中小型自然保护区居多,大型自然保护区较少且主要位于西南、西北等地;我国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格局倾向于局部聚集。3.有7个自然保护地理区和188个自然保护地理小区尚未建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虽然这些地理单元的保护空缺并不是均需要开展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布局,许多自然保护地理单元以栽培植被为主,但在一些自然生境较好的自然保护地理单元仍存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空缺。4.超过8.85%的植被区和35.87%的植被小区并未进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近25%的自然植被群系未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天山山地、黄土高原和东南沿海等地区植被的保护有效性低。在主要山地800 m以下的山地基部,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的保护力度不足。低海拔的水平地带性植被和基带植被在自然保护区建设过程中未得到足够重视,存在明显空缺。5.提出了从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和遗传种质资源等三方面定量评估其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的数学模型和方法。测试发现河北南大港和辽河源、黑龙江镜泊湖等省级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更高。此评估方法能很好识别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等保护价值。6.建议优先在202个地理小区对232处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升级,并在102个地理小区新建省级自然保护区;优先建设高岭-盘岭和长白山等6处自然保护区域,太行山北段和武夷山北段等14处自然保护区群;在10个地区促进跨境自然保护区网络的建设;对18个地区的自然保护区进行合并。

二、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主要野生花卉植物资源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主要野生花卉植物资源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绿色发展理论
        三、产业结构理论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二章 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现状
    第一节 林区基本概况
        一、自然条件
        二、经济发展情况
        三、社会发展
    第二节 林区经济转型的意义
    第三节 林区经济转型的现状分析
        一、林区经济发展现状
        (一) 林业产业结构分析
        (二) 林区企业经济生产效益分析
        二、社会发展现状
第三章 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转型发展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林区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停伐后运行管理经费不足
        二、产业结构合理化进程缓慢
        三、人员结构不合理
        四、社会保障水平较低
        五、经济转型动力不足
    第二节 原因分析
        一、经营管理体制的制约
        二、产业结构的制约
        三、林区劳动力转移受限
        四、对林区经济转型的认识不足
第四章 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林区经济转型影响因素指标的选取
    第二节 影响因素数据的检验与分析
        一、数据检验
        二、数据分析
    第三节 主成分回归分析
        一、建立回归模型
        二、回归模型检验
        三、模型分析
第五章 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的经验借鉴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国内外林区经营管理的经验借鉴
        一、国外林区经营管理的经验借鉴
        (一) 美国—建立国有林垂直管理模式
        (二) 德国—倡导近自然林业理论
        二、国内林区经营管理的经验借鉴
        (一) 吉林国有林区—大力发展智慧林业
        (二) 黑龙江国有林区—构建现代化林业生产经营体系
    第二节 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推进林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一) 加快推进林区政企事分开
        (二) 创新林区经营体制
        二、优化调整林区产业结构
        (一)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二) 加快培育特色产业
        (三) 建立林业产业园区
        三、完善林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一) 大力培育和引进高素质人才
        (二) 促进林区劳动力合理流动
        四、建立健全林区保障体系
        (一) 加快推进林区科技创新
        (二) 制定林区税收优惠政策
        (三) 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
        (四) 提高风险意识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核桃发展现状和栽培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核桃产业发展现状
    1.1 种植种类
    1.2 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2 栽培管理策略
    2.1 选择合适种植条件
    2.2 综合高产化栽培手段
    2.3 培育嫁接苗
    2.4 病虫害防治
3 核桃栽培管理工作实例分析
4 结束语

(3)浅析内蒙古大兴岭林区野生大花剪秋罗的繁育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野生大花剪秋罗繁育技术研究的意义
2 繁育大花剪秋罗的地理环境
3 野生大花剪秋罗繁育方法和步骤
    3.1 大花剪秋罗野外监测,确定采种区域。
    3.2 确定采种时间
    3.3 种子采集与调制
    3.4 选地与整地
    3.5 繁育方法
        3.5.1 播种繁育
        3.5.2 分株繁育
    3.6 田间管理

(4)浅谈大兴安岭林区寒地植物物种的保护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积极开展野生植被保护工作, 留存寒温带区域的独特生物种类
    1.1 打造寒温带区域的优质物种资源圃
    1.2 建立寒温带菌类种质资源基因库
2 积极开展林下资源保护以及利用工作, 不断推广新种类
    2.1 积极保护现有资源
    2.2 保存好我国惟一高纬度寒温带耐寒品种基因库
    2.3 借助野生物种的优势积极选育优良物种
        2.3.1 积极保护野生越桔等资源, 重点研究人工抚育技术
        2.3.2 重点开展大兴安岭特色品牌食用茵优良品种选育
        2.3.3 完善法规条例
        2.3.4 不断完善野生资源运营管理策略
        2.3.5 研究保护以及开发野生资源的新方法
3 发展前景简述

(5)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植物区系及区系地理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概况
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植物区系组成分析
    3.2 种子植物科的多样性
    3.3 种子植物属的多样性
    3.4 植物区系分化强度分析
    3.5 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3.6 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3.7 大兴安岭特有植物
4 结论

(6)内蒙古林区媒介蜱携带病原体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我国内蒙古林区媒介蜱中疏螺旋体感染情况的调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仪器和试剂 3
    实验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第二部分
    我国内蒙古林区媒介蜱中立克次体感染情况的调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仪器和试剂 3
    实验方法 4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个人简历 致谢

(7)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林下经济经营与发展模式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经营管理模式
    1.1 家庭为主个体经营模式
    1.2 引进龙头企业, 带动个体采摘养殖加工业
    1.3“林户+公司+…”模式
    1.4 合作和股份制
2 主要发展模式
    2.1 林下产品经营加工
    2.2 林禽模式
    2.3 林畜模式
    2.4 林游模式
    2.5 林菌模式
    2.6 林药模式
    2.7 林菜模式
    2.8 林果模式
    2.9 林水模式
3 结语

(8)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种类及其区系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湿地定义
    1.2 湿地植物
    1.3 中国湿地植物研究概况
第2章 中国湿地的自然条件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状况
    2.4 水文状况
    2.5 土壤状况
第3章 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3.1 野外调查
        3.3.2 湿地植物种类的确定
        3.3.3 外来植物的确定
        3.3.4 重点保护湿地植物的确定
        3.3.5 生活型和生态类型的确定
        3.3.6 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的确定
第4章 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种类组成
    4.1 种类
        4.1.1 种类数量
        4.1.2 生活型
        4.1.3 生态类型
        4.1.4 红树植物
        4.1.5 海草种类
        4.1.6 栽培种类
        4.1.7 外来种
        4.1.8 重点保护植物
    4.2 科的组成
        4.2.1 科内属的组成
        4.2.2 科内种的组成
        4.2.3 优势科
        4.2.4 单属科
    4.3 属的组成
        4.3.1 属的大小
        4.3.2 优势属
        4.3.3 小属
        4.3.4 少型属
        4.3.5 单型属
第5章 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区系分析
    5.1 科的区系成分
        5.1.1 蕨类植物科的区系成分
        5.1.2 种子植物科的区系成分
    5.2 属的区系成分
        5.2.1 蕨类植物属的区系成分
        5.2.2 种子植物属的区系成分
    5.3 区系组成特点
第6章 讨论
    6.1 种类组成丰富
    6.2 区系成分方面
    6.3 优势科属明显
    6.4 特有现象
    6.5 种类地理分布方面的特点
    6.6 资源植物丰富
第7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中国野生东北虎生境评价及潜在生境选择与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立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东北虎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关于虎和东北虎的研究概况
        1.2.2 东北虎种群分布和数量监测研究
        1.2.3 东北虎主要猎物种群研究现状
        1.2.4 东北虎生境及其评价研究现状
        1.2.5 东北虎栖息地保护与生态廊道建设研究现状
        1.2.6 3S技术在东北虎及其生境研究中的应用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1.4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东北虎空间分布与种群数量的历史演变
    2.1 古老的东北虎种群与东北虎化石的分布
        2.1.1 古老的东北虎种群
        2.1.2 东北虎化石遗存情况
    2.2 1860 年以前文明时代东北虎分布及其种群状况
    2.3 1860 年以后东北虎的分布及其种群状况
        2.3.1 1860 年以后俄罗斯东北虎种群及其历史演变
        2.3.2 1860 年以后近代中国东北虎种群及其历史演变
        2.3.3 现代中国东北虎分布及其种群历史演变
        2.3.4 2000-2014 年东北虎分布区变化趋势
        2.3.5 2000-2014 东北虎种群数量变化统计
        2.3.6 东北虎种群演变原因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东北虎分布区生境分析与适宜性评价
    3.1 东北虎分布区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3.1.1 1860 年前东北虎分布区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3.1.2 1860 年后东北虎分布区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3.1.3 中俄现有东北虎分布区土地覆被对比分析
        3.1.4 中国现有东北虎分布区土地覆被变化分析
        3.1.5 东北虎分布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3.2 植被覆盖及其生境适宜性
        3.2.1 植被覆盖类型及其生境适宜性
        3.2.2 植被覆盖度及其生境适宜性
    3.3 地理环境因素及其生境适宜性
        3.3.1 地貌类型及生境适宜性
        3.3.2 海拔分布及生境适宜性
        3.3.3 坡度分布及其生境适宜性
        3.3.4 坡向分布及其生境适宜性
        3.3.5 水源供给及其生境适宜性
    3.4 猎物种群丰富度和种群密度及其生境适宜性
        3.4.1 猎物种群丰富度及其生境适宜性
        3.4.2 猎物种群密度及其生境适宜性
    3.5 人为干扰因素及其生境适宜性
        3.5.1 居民点分布及其生境适宜性
        3.5.2 道路分布及其生境适宜性
    3.6 生境适宜性综合评价与分区
        3.6.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6.2 构造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方法
        3.6.3 东北虎生境适宜性评价与分析
        3.6.4 东北虎生境适宜性分区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野生东北虎潜在生境选择与评价
    4.1 潜在生境研究区域的确定
    4.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4.2.1 数据来源
        4.2.2 主要研究方法
    4.3 潜在生境分布区域生境因子分析
        4.3.1 地理环境因子分析
        4.3.2 植被覆盖类型分析
        4.3.3 猎物种群因子分析
        4.3.4 人类活动因子分析
    4.4 潜在生境概率模型构建与检验
        4.4.1 生境因子图层重分类
        4.4.2 模型构建与检验
    4.5 潜在生境适宜度预测与分区
        4.5.1 潜在生境适宜度预测
        4.5.2 潜在生境适宜度分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东北虎生态廊道建设与栖息地保护
    5.1 景观生态学理论概述
    5.2 景观连通度理论概述
    5.3 空间成本-距离模型原理
    5.4 东北虎保护优先区的划定
        5.4.1 划分标准的确定
        5.4.2 划定东北虎优先保护区域
    5.5 东北虎扩散的阻力栅格图创建
        5.5.1 植被覆盖阻力栅格图创建
        5.5.2 道路阻力栅格图创建
        5.5.3 居民点/区阻力栅格图创建
        5.5.4 综合阻力栅格图创建
    5.6 东北虎生态廊道选择与保护恢复方案
        5.6.1 生态廊道的选择
        5.6.2 生态廊道保护、恢复建议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与自然保护区体系有效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自然保护体系构建技术研究进展
    1.3.1 自然保护区合理布局方法
    1.3.2 生境廊道设计
    1.3.3 小结
1.4 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4.3 小结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研究
2.1 引言
2.2 原则
    2.2.1 区划原则
    2.2.2 命名原则
2.3 区划依据
    2.3.1 地貌区划依据
    2.3.2 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依据
2.4 区划方法
    2.4.1 地貌区划
    2.4.2 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
2.5 地貌区划系统
    2.5.1 东部季风淋蚀地貌大区
    2.5.2 西北干燥风蚀地貌大区
    2.5.3 青藏高原高寒冻蚀地貌大区
    2.5.4 南海诸岛地貌大区
2.6 基本地理单元数量分类结果
2.7 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方案
    2.7.1 东北温带区域
    2.7.2 华北暖温带区域
    2.7.3 华东、华南热带亚热带区域
    2.7.4 华中、西南热带亚热带区域
    2.7.5 内蒙古温带区域
    2.7.6 西北温带暖温带区域
    2.7.7 青藏高原高寒区域
    2.7.8 南海诸岛热带区域
2.8 结论与讨论
    2.8.1 地貌区划
    2.8.2 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 3 自然保护区的数量特征和分布格局分析
3.1 引言
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3 结果
    3.3.1 自然保护区的级别
    3.3.2 自然保护区的类型
    3.3.3 自然保护区的规模
    3.3.4 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分布格局
    3.3.5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发展
3.4 结论与讨论
    3.4.1 结论
    3.4.2 讨论 4 陆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分析
4.1 引言
4.2 数据来源与处理
    4.2.1 数据来源
    4.2.2 数据处理
4.3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总体保护有效性和保护空缺
    4.3.1 自然保护地理区域和地带
    4.3.2 自然保护地理区
    4.3.3 自然保护地理小区
4.4 各自然保护地理区域保护有效性和保护空缺
    4.4.1 东北温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2 华北暖温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3 华东、华南热带亚热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4 华中、西南热带亚热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5 内蒙古温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6 西北温带暖温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7 青藏高原高寒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5 结论与讨论
    4.5.1 结论
    4.5.2 讨论 5 陆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被保护有效性分析
5.1 引言
5.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2.1 数据来源
    5.2.2 数据处理
5.3 结果
    5.3.1 植被区域和植被地带
    5.3.2 植被区和植被小区
    5.3.3 植被群系的保护
    5.3.4 各个自然保护地理区域的垂直覆盖差异
    5.3.5 中东部24个自然保护地理地带的垂直保护空缺
    5.3.6 我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格局
    5.3.7 自然保护区对不同山地的保护有效性
5.4 结论与讨论
    5.4.1 结论
    5.4.2 讨论
    5.4.3 建议 6 陆域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研究
6.1 引言
6.2 陆域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方法
    6.2.1 陆地生态系统保护价值评估
    6.2.2 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
    6.2.3 遗传种质资源保护价值评估
6.3 案例研究
    6.3.1 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
    6.3.2 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
6.4 结论与讨论
    6.4.1 结论
    6.4.2 讨论 7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优化布局
7.1 引言
7.2 数据来源与处理
    7.2.1 数据来源
    7.2.2 数据处理
    7.2.3 优化布局原则
7.3 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关键区域
7.4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优化布局建议
    7.4.1 东北温带区域
    7.4.2 华北暖温带区域
    7.4.3 华东、华南热带亚热带区域
    7.4.4 华中、西南热带亚热带区域
    7.4.5 内蒙古温带区域
    7.4.6 西北温带暖温带区域
    7.4.7 青藏高原高寒区域
    7.4.8 总体布局
7.5 自然保护区域和自然保护区群布局建议
    7.5.1 自然保护区域建设
    7.5.2 自然保护区群建设
    7.5.3 跨境自然保护区建设
    7.5.4 自然保护区合并
7.6 结论与讨论
    7.6.1 结论
    7.6.2 讨论 8 结论和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8.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数据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国作物种质资源 附录2 不同自然地理单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晋级前后对比 附录3 建议优先规划建设的自然保护区域和自然保护区群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四、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主要野生花卉植物资源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研究[D]. 高旭.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2]核桃发展现状和栽培管理[J]. 刘志安. 花卉, 2020(04)
  • [3]浅析内蒙古大兴岭林区野生大花剪秋罗的繁育技术[J]. 雷英. 花卉, 2020(04)
  • [4]浅谈大兴安岭林区寒地植物物种的保护与利用[J]. 姚春玲.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7(26)
  • [5]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植物区系及区系地理成分研究[J]. 谢振光. 林业资源管理, 2017(02)
  • [6]内蒙古林区媒介蜱携带病原体的调查研究[D]. 周磊.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7(02)
  • [7]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林下经济经营与发展模式的探讨[J]. 许辉.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7(03)
  • [8]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种类及其区系特征研究[D]. 赵红艳.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5)
  • [9]中国野生东北虎生境评价及潜在生境选择与保护[D]. 孟令军.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05)
  • [10]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与自然保护区体系有效性分析[D]. 郭子良.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主要野生花卉植物资源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