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实施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实施

一、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实施(论文文献综述)

宋晓娟[1](2021)在《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文中研究说明社区是居民基于中意而结成的共同体。就私人生活而言,居民可能以个体或家庭的形式存在,但受房屋产权、物理位置、身份地位等因素影响,居民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被纳入社区组织。同一社区空间内的组织之间共享社区环境与服务对象,甚至还可能存在成员重叠。居民之间、居民与社区组织之间、社区组织相互之间彼此依赖,休戚与共。生物学领域将不同种属按某种厉害关系生活在一起叫做共生,社会学领域也逐渐做出了相似的现象解释,而社区则成为了最常见的共生关系发生域,有鉴于此,本文采用共生理论来透视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重心几经调整。但到本世纪之初,城市社区问题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看得见且管得着但不愿管的现象仍很普遍。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独具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应运而生。就社会管理传统下的网格化管理(2004-2012)而言,其主体、资源和运行方式均源自于政府,因此从主质参量来看,其与政府管理方式同质,是后者向社区的进一步下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改革。作为社会的微观构体,城市社区的实践有了新的发展,在网格化管理强化的同时开始注重治理主体的培育,实践创新的单位则以区、街道为主。以2013年至2015年连续三年的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及提名成果中的城市社区为样本,经NVivo11软件分析得出,这三年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重点依次是:减负增效、三社联动和政社互动。从共生理论视角来看,城市社区的实践由同质延伸转向了异质化发展。研究共生行为模式的四个关键变量发现,社区有少量的异质治理主体存在,这些主体在通过党政主导的相关项目产生互动,互动中的物质信息交流以单向为主,互动的结果是非政府主体增殖能力的提升。变量数据表明,这一时期城市社区的共生行为模式属于偏利共生。实践步入近几年(2016至今)后,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单位由区、街道转向了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与社区治理要素又都取得了新的发展。从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来看,自2016年到新冠疫情暴发前,中国城市社区的网格化管理延续着常态化发展,核心在于对以往实践的进一步深化和对已有问题的探索性解决;新冠疫情暴发后,网格化管理承接了社区疫情防控的重要使命,实践方式做了一些应急性调整与“补漏”式改进。就社区治理要素的发展而言,以民政部在2018年选出的101个优秀社区工作法(已对最新进展做了补充)为样本,经NVivo11软件研究发现,城市社区以协商共治为整体目标导向,形成了多主体参与、资源整合共享的治理格局,发展出了多样化的治理实践方式。从共生行为模式的四个核心变量来看,城市社区生成了丰富的治理主体,这些主体发起了多样化的共治活动,活动中的物质信息呈多方多向流动,最终导向了驻区组织的非同步化发展,由此可见,此阶段的城市社区共生行为模式属于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在中国城市社区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问题”似乎始终未曾远离。每一次新实践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也会伴随着新问题的产生,而新问题又成为了实践再次创新的动力。目前,非对称互惠共生的城市社区实践面临诸多问题,对称互惠共生是其进化方向。从非对称互惠共生到对称互惠共生的发展需要实现共生单元、共生界面与共生条件的多重转变,对称互惠共生的理想固然美好,但这一转变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基于当下的城市社区实践现状,结合实践所面临的问题,中国城市社区要想完成这一转变,首先需要实现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治理要素的充分发展与深度融合。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衷是强化政府对内部层级部门间网络的管理能力。城市社区治理要素发展的实质是社区内公私合作程度的提升与基层党政部门对公私合作网络管理能力的提高。在学者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和威廉·D.埃格斯的语境下,公私合作程度与网络管理能力是理解网络化治理的两个维度。对比理论植根的实践来看,中国城市社区与美国社会的发展规律有异曲同工之处。有鉴于此,本文提出网络化治理是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治理要素双维度发展的最终指向,是城市社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共生理论认为,动力与阻力是影响共生关系进化的两个重要因素,要想推动共生关系发展必须提升动力,消解阻力。网络化治理是城市社区实现对称互惠共生理想状态的技术工具,形塑网络化治理的动力同时也是推动主体增容(共生单元)、强化组织互动(共生界面)、加速物质信息流动(共生条件)之力;阻力则主要是由社区组织的互动方式(共生界面)与组织性质(共生单元)决定的。研究发现,动力因素主要有三个:党政领导力、利益驱动力和科技支撑力。这些动力并非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共同发挥作用的。单一治理网络可以由多种动力来形成,但通常只有一种动力在发挥主导作用。综合比较前面所有的样本社区及笔者所调研的其他社区,笔者发现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长青街道城建社区的动力因素最为全面,且已初步推进了网络化治理建设。以城建社区为例,本文从实践层面剖析了这些动力因素导向网络化治理的运作过程。此外,本文以形塑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系统的“向心力”中的最高施力方(基层党组织)领导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中的“离心力”为例,剖析了形塑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系统的内在张力。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动力与阻力明晰之后,当务之急就是要找寻强化动力、消解阻力之方法。价值冲突是主体间张力背后更深层次原因。价值理念是影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根本因素。共生(共生除可以是一种主体间形态外,还可以是组织行为的先导,即价值)是人类社会的原价值,是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价值理念。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是以社区非对称性互惠共生行为模式为基点的,所以前者的实施路径也是后者的发展路径,换言之,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和共生条件三个共生行为模式的核心要素(“成果配置”是共生关系最终呈现出的结果)也是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实施路径的基本面向。有鉴于此,本文从共生价值体系(价值理念)、治理组织建设(共生单元)、治理行动选择(共生界面)和科学技术支撑(共生条件)四个方面探寻了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实施路径。

汪哲宇[2](2021)在《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应对以长期性、非传染性与难治愈性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的复杂护理需求,“慢病管理”——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卫生服务模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逐渐涌现并不断发展。协同护理是慢病管理区别于传统卫生服务模式的关键要素,其目标是为患者提供有组织性的协同化医疗服务。以移动健康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能够提升慢病管理的协同效率,帮助患者与护理提供者之间形成完整的闭环反馈,将循证知识与健康数据中蕴含的信息集成到管理过程之中,推动慢病管理逐渐从传统方式向全面的数字化方式过渡。虽然以慢性病照护模型为代表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且其有效性已经在多个国家得到了验证,但在当前我国的慢病管理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关键问题,导致以协同护理为核心的数字化慢病管理技术尚未得到有效应用。同时,数字化慢病管理领域的相关实施性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针对这些关键问题,本论文系统性地研究了如何在我国的医疗场景下形成以协同护理为特征的数字化慢病管理关键方法,具体内容包括:(1)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的构建与表达方法研究。针对我国慢病管理实践存在的管理角色分工不明确、缺乏数字化全流程决策支持等问题,使用路径的方式对通用性慢病管理方法进行明确可执行的表示,通过对高血压、糖尿病与慢阻肺三类常见慢病国内外指南的分析与归纳,提炼出了包含九类共通任务的通用性管理路径,并对数字化场景下各病种的具体路径进行了明确。在此基础上,面向我国管理模式构建了路径驱动的数字化协同管理模型,并通过本体对模型中包含的结构化知识与具体路径中的医学决策知识进行了表达。(2)数字化背景下面向患者依从性增强的个性化管理方法研究。针对患者自我管理依从性问题与相关个性化管理研究的局限性,一方面,从移动健康应用的个性化需求分析入手,基于目标导向型设计方法中的用户建模过程,结合相关健康行为理论,提炼了面向患者自我管理依从性提升的用户模型,结合问卷与访谈结果识别出了三类患者虚拟角色与其对应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从人工智能技术的管理实践入手,基于本体与多种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了一种根据患者特征为其推荐相关文章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法;基于强化学习技术实现了一种在虚拟管理环境中根据患者与管理师状态给出干预建议的个性化管理策略生成方法。(3)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针对我国慢病管理信息化实践中存在的缺乏理论指导以及多病种集成性较低等问题,基于所构建的模型与个性化管理方法,设计并实现了包含智能服务引擎与客户端两大组件的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智能服务引擎以通用性慢病管理路径本体为核心,能够通过多种类型的接口为系统提供数据存储与全场景决策支持服务;客户端中的医生工作平台基于共通性路径任务设计,能够辅助不同角色的医护人员执行具有时序性与闭环性的协同式管理;客户端中的患者移动终端基于所提炼的个性化需求与行为改变轮设计,能够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自我管理支持,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依从性。所实现系统目前已在我国多个地区进行了实际的部署与应用。(4)面向数字化慢病管理的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针对数字化场景下管理系统评价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基于面向远程医疗的综合评估模型,提炼了包含评价角色、评价重点与评价角度三个维度的面向个体层面的数字化慢病管理评估模型,并依据该模型对所实现系统进行了不同证据水平的实践评价,包括基于系统真实数据的回顾性评价、面向慢阻肺患者的前后对比试验与面向高血压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结果表明,当前系统能够帮助医护人员与患者共同合作,开展医患之间高效互动的闭环式协同管理,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疾病控制情况、日常生活质量与疾病认知水平。总的来看,本论文所提出的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慢病管理实践与慢病管理领域相关研究中存在的多种问题,为数字化慢病管理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验证。

姚建森[3](2020)在《山东省2型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以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疾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首要问题。我国糖尿病存在着“一高三低”的特点,即“高患病率、低知晓率、低治疗率和低控制率”,由此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疾病和经济负担。作为一种渐进性、尚无法治愈的慢性疾病,糖尿病控制要求为患者提供包括健康教育、行为干预、药物治疗、康复和护理等在内的长期的、多方面、多层级的医疗卫生服务。这就要求现有的卫生体系适应糖尿病控制的要求,朝着综合性、整合型的方向转变和发展。全球实践经验表明,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管理是实现糖尿病控制的关键策略。我国糖尿病管理的探索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并逐渐从以医院为主导的管理方式转向以社区为基础的管理模式。2009年“新医改”实施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以《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为指导,以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为平台,以社区为优选路径,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主要手段的糖尿病管理实施框架。然而,由于中国医疗资源的错位配置、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薄弱、以及医疗机构之间缺乏合作等,符合患者需要的糖尿病管理服务在现有的实施框架难以有效地发挥出作用;与此同时,糖尿病患者管理最为关键的血糖控制指标在现有的管理体系下也未得到明显改善。如何从社区层面进一步提高糖尿病控制效果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迫切需要对我国现有的糖尿病社区管理方式和运作机制进行深入剖析,以找出其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及障碍因素,进而总结和提出具有推广价值的关键策略。通过文献的系统梳理发现,目前国内关于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和问题的分析大部分是基于患者层面的,涉及患者血糖控制、自我管理行为、服务利用和满意度等;从卫生系统层面的评价研究较少,也缺乏理论的支撑。在研究方法上,已有的这些研究多为定性或者定量的描述,缺少政策评价方法的应用,对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内在的机制揭示不足。在研究内容上,已有的研究多关注患者个体的因素,较少的研究分析了卫生系统因素对社区管理效果的影响;同时,卫生系统因素与个体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也被忽视。因此,现有的研究尚未能全面地提出改善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的关键策略。为此,本研究希望通过进一步理论和实证的研究对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做出回答: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核心的实施框架下,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的效果如何?影响效果的因素有哪些,包括卫生系统因素和需求方的因素?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的效果?研究目的本研究的总目标是基于卫生系统的视角,从供需双方两个层级,系统地分析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的现状,探索影响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的关键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提出优化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的关键策略。具体目标为:(1)以WHO卫生系统框架和社会认知理论为指导,构建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影响因素分析的综合框架和实证模型;(2)分析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现状,探索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社区管理服务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和机制;(3)从需方层面,分析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状况,探讨影响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关键的认知和心理因素;(4)从供方层面,分析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状况,探讨服务提供和利用的差异以及造成该差异的关键卫生体系要素;(5)基于供方和需方两个层面的分析,系统地提出改善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的关键策略和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横断面的研究设计,以宏观的WHO卫生系统框架和微观的社会认知理论为指导,构建了糖尿病社区管理影响因素分析的综合框架和实证模型。三个实证模型紧扣研究目标和分析框架,在关系上相互递进,以全面揭示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具体分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影响因素分析模型(细分为主效应和交互效应两个子模型)、患者层面的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和卫生体系层面的服务提供和利用差异分析模型。实证模型中包含的指标主要有患者血糖控制指标、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和利用指标、自我管理行为指标、患者认知和心理因素和宏观的卫生体系要素。本研究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山东省糖尿病社区防治管融合试点项目》,项目实施时间为2016年4月-2018年4月。本研究以山东省八个县(区)作为样本地区,数据收集包括定量和定性两部分。定量数据主要为患者空腹血糖测试和问卷调查、机构问卷调查和医务人员问卷调查;定性数据主要为政策文件收集、关键人物访谈和焦点小组讨论。具体而言,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八个样本县(区)的72个社区(村)中,随机选取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性病管理系统的2型糖尿病患者2520名,对其进行空腹血糖测试和问卷调查;采用目的抽样,对为72个样本社区(村)提供糖尿病管理服务的基层医疗机构进行问卷调查;在机构调查基础上,有目的地选取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人员以及糖尿病管理有关的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此外,从每个样本县(区)随机抽取一个样本社区(村)进行焦点小组讨论(成员:临床医生、公共卫生和卫生室成员6-8人)。本研究共收集有效患者空腹血糖和问卷调查数据2166份(完成率86.0%);机构问卷86份,包括24家乡镇级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和62家村级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共收集有效的医务人员问卷444份;完成访谈134人,焦点小组讨论8组。本研究中,定量资料分析方法有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分类回归树模型、交互作用分析、多水平模型、潜在类别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等。Logistic回归分析主要用于分析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利用对血糖控制影响的主效应;分类回归树模型主要用于识别患者血糖控制影响因素中可能存在交互作用的因素,并进一步采用交互作用分析,验证和判定交互作用的大小;潜在类别分析主要用于分析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特征,将多维度的自我管理行为变量转变成单一维度变量;中介效应分析是在潜在类别分析的基础上,分析自我效能在糖尿病知识与自我管理行为关系中的中介效应大小;多水平模型主要用于分析卫生体系要素对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和利用的影响。定性访谈资料主要采用主题框架分析法。研究结果(1)患者血糖控制状况分析:2166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空腹血糖水平为8.0mmol/L;血糖控制达标率为42.8%。不同疾病严重程度(依据患病时长和是否有并发症划分)的患者在血糖达标率上存在较大差异;疾病严重程度轻的患者血糖控制率要高于疾病严重程度重的患者(48.7%v.s36.9%,p<0.05)。(2)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服务利用的现状分析:在自我管理行为方面,患者进行饮食控制、体育锻炼、规律服药和自我血糖监测的比例分别为74.5%、54.6%、50.4%和25.8%。基于潜在类别分析,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分为积极自我管理和消极自我管理两个类别;患者归属两个类别的比例分别为65.7%和34.3%。在服务提供方面,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随访管理和健康教育,分为由乡镇级基层医疗机构直接提供和由村级基层医疗机构直接提供两种类型,且以后者占大多数;调查的两类基层医疗机构报告为患者提供这些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的比例均为100%。在服务利用方面,患者主要选择在基层医疗进行药物治疗、在基层医疗机构之外进行药物治疗以及不进行药物治疗的比例分别为36.7%、49.5%和13.9%;患者利用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的规范的随访管理服务的比例为49.6%;患者利用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的健康教育服务的比例为57.9%。(3)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服务利用对血糖控制的影响分析:在疾病严重程度轻的患者中,患者是否进行药物治疗(OR=3.07,95%CI:2.05~4.60)、是否利用健康教育服务(OR=1.38,95%CI:1.05~1.80)对血糖控制具有主效应;同时,患者药物治疗服务利用与体育锻炼行为、随访管理服务利用与自我血糖监测行为以及健康教育服务利用与自我血糖监测行为对血糖控制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患者主要从基层医疗机构之外进行药物治疗且不进行体育锻炼(OR=0.87,95%CI:0.77-0.97),较少地利用随访管理服务且自我血糖监测≥1次/月(OR=0.48,95%CI:0.30~0.78),未利用过健康教育服务且自我血糖监测≥1次/月(OR=0.62,95%CI:0.41~0.94),血糖控制不达标的可能性更大。在疾病严重程度重的患者中,患者的年龄(OR=1.61,95%CI:1.22~2.14)、婚姻状况(OR=1.67,95%CI:1.13~2.47)、人均家庭收入(p<0.05)、是否进行药物治疗(OR=6.22,95%CI:3.36~11.5)、规律服药行为(OR=0.71,95%CI:0.54~0.93)以及自我血糖监测行为(OR=0.62,95%CI:0.45~0.84)对血糖控制具有主效应。同时,患者随访管理服务利用和规律服药行为、饮食控制和规律服药行为、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行为、体育锻炼和规律服药行为对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患者不利用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的随访管理服务且不规律服药(OR=0.77,95%CI:0.63~0.89),不控制饮食且不规律服药(OR=0.64,95%CI:0.47~0.87),不控制饮食且不体育锻炼(OR=0.58,95%CI:0.35~0.95),不体育锻炼且不规律服药(OR=0.60,95%CI:0.40~0.89),血糖控制不达标的可能性更大。(4)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机制分析:患者糖尿病知识的平均得分为10.3分(满分16分),正确回答率为64.7%;患者平均的自我效能得分为31.9分(满分40分);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知识、自我效能和自我管理行为三者之间均为正向的相关关系(p<0.05)。中介作用分析显示,自我效能是糖尿病知识对自我管理行为产生影响的重要中介变量,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 25.3%。(5)卫生体系要素对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和利用的影响分析:在药物治疗和健康教育服务上,村级基层医疗机构管理的糖尿病患者对该服务利用的比例高于乡镇级基层医疗机构管理的患者(p<0.001);但在随访管理服务上,两类机构的患者服务利用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对乡镇级医疗机构提供的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的利用受到该类机构所在地区、机构配备的糖尿病药品种类数、每千服务人口机构卫生人员数和机构医务人员糖尿病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在控制了糖尿病患者个体水平的差异后,患者对村级基层医疗机构所提供的药物治疗服务的利用主要受到该类机构配备的糖尿病药品种类数的影响;随访管理服务的利用主要受到每千服务人口机构卫生人员数、基层医疗机构间信息系统联通程度和基本公共卫生糖尿病管理绩效考核力度等因素的影响;健康教育服务的利用主要受到机构配备的糖尿病药品种类数、基层医疗机构间信息系统联通程度以及机构医务人员糖尿病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结论和政策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1)山东省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较差,亟待提升;(2)不同疾病严重程度患者血糖控制及影响因素存在差异;病情轻的患者血糖控制主要受到糖尿病管理服务利用因素的影响;病情重的患者血糖控制主要受到自我管理行为因素的影响;(3)患者糖尿病知识水平低和自我效能差是阻碍患者自我管理,影响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4)尽管糖尿病药物治疗服务、随访管理服务和健康教育服务在基层医疗机构有着较高的可获得性,但患者对这些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的利用较差;(5)基层医疗机构糖尿病治疗药品种类不全、信息系统缺乏联通、卫生人员数量不足和能力较差以及绩效考核不合理等卫生体系问题制约着患者对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的利用,影响着糖尿病社区管理的效果。本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加强基层慢性病分级管理制度建设,推动糖尿病患者分级管理;(2)重视患者健康赋能教育,有效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3)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改善患者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利用。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本研究的创新点:(1)研究视角的创新:与以往单一地从供方和需方角度的研究不同,本研究采用了系统的思维,基于卫生体系的视角,从供需双方两个层面,系统地分析了目前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的运行效果、问题和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改善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的策略和建议。(2)分析模型的创新:本研究将宏观的WHO卫生系统分析框架和微观的社会认知理论相结合,构建了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影响因素分析的综合框架;并以此建立了相互关联、彼此递进的三个实证模型,实现对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影响因素及内在机制的有效揭示。(3)分析方法的创新:本研究的一大特色是依照研究框架,将多水平模型、路径分析、交互作用分析和主题框架法等多种定量和定性数据分析方法应用于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影响因素的分析中,更加全面、科学、准确地反映了影响社区管理效果的关键因素,这在已有的研究中应用较少。本研究的不足:(1)本研究在探究影响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的因素时,重点从卫生系统的角度分析了个体层面的因素和服务提供层面的因素;对卫生系统之外的因素,如社会网络和支持、宏观的政治文化环境等因素较少,仍待进一步的研究。(2)本研究以山东省八个样本县(区)代表山东省整体状况,结论适用于山东,尚不能推广至全国。

梁胜翔[4](2020)在《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2009年3月,我国启动实施覆盖全民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过去的10年多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取得了显着的进展和成效,为改善居民健康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共卫生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缺乏合格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却成为影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瓶颈问题。因此,自2010年开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在全国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广泛开展,然而,一系列研究表明,当前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效果不佳,全国尤其是西部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素质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仍然得不到有效解决,其主要原因是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不明确,导致培训项目设计缺乏核心能力理论支撑。国际上,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已相继建立了各自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核心模型,公共卫生专业人员能力建设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以能力为导向的核心能力模型所驱动。目前,国内尚未见基于核心能力理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的系统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对重庆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系统评估,并在建立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的基础上,开发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培训项目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及依据,并为人员能力建设提出对策建议。研究方法1.研究地点选择:本研究根据地理位置和2016年的GDP情况,选择重庆市8个主城区和18个区/县作为研究地点,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9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4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8个乡镇卫生院)作为研究现场。2.定量研究:采用连续性抽样方法选取了1275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包括服务机构领导和一线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自制调查问卷,分别对研究地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调查,调查项目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职称、执业资格类别、工作岗位、工作经历、培训次数、培训需求(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沟通能力、流行病调查、需求评估、干预措施制定、满意度调查或评价项目开展效果、授课技能9个维度)。采用Epidata 3.02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一般情况、人员能力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城市与农村、主城区与区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职称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筛选培训需求的相关因素,再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对筛选出来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所有统计学检验均为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定性研究:采用有目的抽样方法,在所选研究地点基层卫生机构中抽取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的领导以及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兼顾各个项目)进行个人深入访谈(In-depth interview,IDI),用信息饱和原则决定最终样本量。个人深入访谈根据事先制定的半结构化访谈题纲来进行,领导的访谈题纲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状况相关信息(即本单位工作人员数量、质量以及稳定性)、对当前人员培训的现状、当前培训项目存在的问题以及培训需求。一线工作人员的访谈题纲内容包括他们对自身服务能力的自我评估,他们对培训的参与情况,对当前培训的看法以及培训需求。所有访谈均在访谈对象所在卫生机构选择安静的办公室或会议室进行,每次访谈大约持续40-60分钟,在受访者的知情同意下,所有访谈均用录音笔进行了录音。最后,采主体框架分析法对所有访谈资料进行分析。4.德尔菲法:本研究共选择了17名来自中国东部、西部、北部和南部不同地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领域专家参加两轮Delphi咨询。在Delphi咨询之前,通过文献研究、专家会议、岗位分析、专家会议等研究方法初步构建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初稿和咨询问卷。然后,经过2轮Delphi咨询构建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研究结果1.调查对象一般情况:问卷调查中,一共调查1275人,其中有效问卷1244份,有效率为97.6%。调查对象中,57.9%来自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34年龄段占38.7%,大部分(82.6%)为女性。学历以大专为主(62.3%),93.1%的调查者接受过医学院校教育,40.8%为护理专业,超过一半(54.6%)的调查对象职称为初级。工作5年以上的占36.7%,72.6%的人员具有执业资格,执业护士占56.9%,大多数(83.7%)之前没有公共卫生相关工作经历,40.4%的人具有护理工作经历。一共纳入10个基层卫生机构的的10名领导和35名一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进行个人深入访谈。在10名领导中,超过一半(6位)是女性;超过一半的领导(6/10)年龄在30至40岁之间;大多数领导(8/10)工作年限在三年以上。在一线工作人员当中,超过一半(21/35)来自社区卫生中心,超过四分之三(27/35)是女性,绝大多数一线工作人员(32/35)的年龄≤40岁,大多数(21/35)的工作年限不到3年。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现状:在卫生人力资源数量方面,所有基层卫生机构领导认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编制及现有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特别缺全科医生和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在人力资源能力素质方面,一线工作人员和领导都均认为,现有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学历低(学历以大专以下为主)、职称低(以初级职称为主)。总体而言,在学历构成上,78.5%为大专及以下学历;在专业构成,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背景的人员占比低,41%以上的工作人员为护理专业出身,尤其是城市和主城区的基层卫生机构,护士占比将近50%。只有5.9%的工作人员具有公共卫生专业背景;在职称构成上,初级职称或无职称工作人员占比达80%,而副高职称仅占3%。多数一线工作人员认为自身能力不足,难以胜任本职工作,尤其在一些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高的服务项目(如健康教育、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等)完全胜任的工作人员不到一半,而且大多数人员不胜任的原因是因为知识和技能都缺乏。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85%以上的工作人员在半年内最少接受过1次以上的培训。但是,绝大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领导认为,目前的培训效果欠佳,培训并没有使人员能力得到根本提高。主要原因有:一是由于人员短缺,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法安排人员参加培训;二是目前的培训没有很好地组织,层层培训导致培训内容重复。此外,专业性强的培训(如重性精神病和慢病管理)没有由专业机构承担;三是当前的培训通常集中在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的政策和服务规范上,培训缺乏公共卫生核心能力的培训。同时,由于培训缺乏需求评估,导致部分培训项目与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不匹配;四是目前的培训形式单一,通常只通过讲座进行,或者以会代训,主要针对理论知识的传授,缺少实践操作层面的培训;五是大多数培训时间太短,培训时间碎片化,不能系统提高知识和能力;六是培训师资不固定、能力有待提高,同时,培训教材不统一,难以保证培训同质化。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需求评估: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培训需求的9个维度中,专业知识占91.3%,专业技能占84.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78.8%,沟通能力64.3%,干预措施制定41.6%。需求评估占33.2%,流行病学调查32.5%,满意度调查或项目开展效果评价27.9%,授课技能占26.7%。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对上述培训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培训需求受专业背景、学历、职称、执业资格类别以及工作岗位等多种因素影响,尤其工作岗位是9个维度培训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5.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的建立:经过2轮Delphi咨询,建立了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该框架由1个总功能(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维护公众健康),8个子功能(“居民健康素养提升”、“居民健康信息管理”、“社区健康监测与需求评估”、“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疾病预防与控制”、“社区卫生应急管理”、“多部门协作”、“政策、规划制定与评价”)构成。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的构建:通过两轮Delphi咨询,构建了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该核心能力模型由3个一级指标(包括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理念与价值观)、19个二级指标(包括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知识、社区健康监测能力、社区健康需求评估能力、政策和干预措施制定及实施和评价能力、健康管理能力、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应急处置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管理和领导能力、基本科学研究能力及职业精神等)、60个三级指标(包括流行病与医学统计学、中医药健康管理知识、居民健康状况及疾病危险因素监测能力、参与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价的能力、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技能、慢病患者健康管理能力、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能力、社会动员技能、工作伙伴关系建立、项目管理能力、基本研究设计和实施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及奉献精神等)和129项具体能力界定组成。研究结论重庆市基层卫生机构仍然存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短缺、人员能力素质不高以及人员培训效果不佳的问题。同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培训需求呈现多元化,不同人员的培训需求各有侧重。本研究所建立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基于核心能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奠定了基础,为卫生行政部门进一步改进培训项目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增强培训项目的针对性、提高培训的效果、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根据目前重庆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的现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要进一步重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2.国家要在政策层面上加大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3.以核心能力为导向,调整改革医学院校公共卫生相关专业学历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岗位胜任力。4.基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员核心能力模型开发能力培训项目,开展基于核心能力模型的培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员能力建设效果。

石芳菲[5](2020)在《H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商业模式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积极发展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是促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善人民健康的有效载体。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民对健康需求迅速增加,面对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的现状,如何准确把握未来医疗健康发展机遇,通过构建新的商业模式,寻找到适宜的发展路径,有效衔接医疗需求与医疗供给之间的矛盾,为患者、医疗机构、民营资本进入医疗行业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台化多元化医疗服务模式,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满足群众医疗健康需求的公立医疗机构转型发展之路,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本文从商业模式理论入手,通过对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总结,选择“商业模式画布”作为研究工具。继而,从外部环境分析入手,通过PEST方法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进行分析,从而明确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未来方向。在此基础上,以波特竞争力模型为依据进行竞争力分析,重点评价其竞争性战略和特长,探索商业模式设计的切入点。最后,以H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分析了H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优劣情况及下一步发展定位,为H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计合适的多元化、平台化商业模式,制定具体实施路径。本文定位了核心资源整合在商业模式设计中的重要性,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特点,利用“互联网+医疗”等现代信息化工具,设计了适用于本领域的通用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将对基本医疗卫生革新具有借鉴意义。

宋平[6](2020)在《医疗信息水平对医院满意度和收支水平的影响机制研究 ——分级诊疗的中介作用》文中研究说明2016年8月19日,我国召开了进入本世纪以来规格最高的“卫生与健康大会”,将分级诊疗制度作为5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之首,推动我国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模式。分级诊疗的提出,是基于我国选择性“看病难、看病贵”的历史背景,借鉴国外家庭医生制度,我国提出的一项卫生改革重大策略。为推动分级诊疗创造更好的运行环境,很多学者研究了分级诊疗的驱动因素,如医疗信息化建设、医疗保险水平等,但是这些研究大多基于现象观察和结果判断进行开展,缺乏从信息资源禀赋和资源依赖的角度,运用实证分析方法,系统地探讨信息化水平在分级诊疗实施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同时,随着老百姓对公立医疗机构社会属性认识理解的深入,医疗机构满意度的问题逐渐成为行业研究的热点。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角度,分级诊疗的实施对医院满意度的影响如何,在学界争论较大,也限于这项制度在我国实施的时限较短,尚缺少较为系统全面的实证研究来探讨分级诊疗对满意度的影响。另外,作为公立医疗机构,保持公益性是其合理运营的基石,实施分级诊疗,让原本上行的患者就医流向逐渐回头,并转向下行,这为增加县域内各级医疗机构的业务收入提供了机遇。因此,本研究基于资源基础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从信息化水平与分级诊疗的深层次关系为切入点,探讨分级诊疗与医院满意度和收入成本率的关系。另外,不管是推进分级诊疗,还是提升医院信息化水平,还是提高医院满意度和合理控制医院收支结构的平衡,医院高层管理人员是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其态度支持与否至关重要。医疗机构要实现分级诊疗,尤其是县域内的公立医疗机构,本身在发展中就滞后于大型的三级医院,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要让高层管理团队形成改革发展的共识,落实好县域内分级诊疗的目标,还存在的不少不确定因素。本研究的内容模块由如下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绪论,为本文的第一章。内容主要包括研究背景、意义和目标,对研究方案以及技术路线的说明,介绍研究的特色及创新,最后是概述本研究的章节结构情况。第二部分,构建理论框架及提出研究假设,由本文的第二章和第三章组成。内容主要包括理论基础、文献综述、模型构建和研究假设。第三部分,实证研究,由本文的第四章、第五章构成。内容主要包括实证研究设计、数据分析和假设检验。第四部分,结论、建议与展望,为本文的第六章。内容主要包括研究结论、政策建议、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本研究基于资源基础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了“医疗信息水平——分级诊疗——医院满意度(即医务人员满意度和患者满意度)——收入成本率”的模型框架,进而探索了分级诊疗实施程度和医院满意度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高层管理支持的调节作用。四川省在2014年10月全域实施分级诊疗,是全国第一个推行分级诊疗的人口大省。本研究以四川省87个县(市、区)的公立医疗机构(包括县级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了这些县(市、区)在医疗信息、分级诊疗、医院满意度和收入支出等方面的客观数据,并对每个县域的高层卫生管理者进行了问卷调查,进而对提出的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首先,本研究对相关变量进行概念界定,提炼医疗信息水平和分级诊疗的测量维度,确定了医院满意度和收入成本率的衡量范畴,结合专家访谈和实地调研对调查问卷进行修改。其次,通过精心梳理卫生行政部门大量相关数据,本研究对87个县(市、区)公立医疗机构的医疗信息水平、分级诊疗、医院满意度和收入成本率进行测量。然后,对这87个县(市、区)的601位高层管理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样本422份,问卷有效率为70.21%。再次,本研究对数据进行整合匹配,对样本数据结构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即利用统计软件SPSS22.0进行了信度分析、聚合检验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Smart PLS3.0统计分析软件,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分别检验自变量的因子载荷系数(loading)及中介变量的因子权重系数(weight),并对研究中提出的假设进行逐一验证。该部分使用Smart PLS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了假设检验,包括主效应、中介效应、调节效应的检验。最后,本研究对实证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本研究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探讨了医改背景下,医疗信息水平对县域内分级诊疗的作用机制,以及分级诊疗对医院满意度和收入成本率的影响,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从研究的理论来看,本研究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将医疗信息水平与分级诊疗进行关联,进一步探讨其对医院满意度和收入成本率的影响,构建了“医疗信息水平——分级诊疗——医院满意度(即医务人员满意度和患者满意度)——收入成本率”的模型框架。当前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的应用研究,主要是从组织层面探讨企业的经营发展和绩效提升,少有研究从相对宏观层面将这两个理论进行结合。本研究从区域发展的角度,以医疗服务行业为场景,将县域层面的医疗卫生机构作为研究对象,从信息化水平与分级诊疗的深层次关系为切入点,探讨分级诊疗与医院满意度和收入成本率的关系,拓宽了资源基础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的情景边界。第二,从研究的内容来看,本研究以县域医疗卫生机构为研究对象,且县域样本数量达到87个,探索和分析了分级诊疗的前因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结果。目前,对于分级诊疗的研究主要是从定性角度讨论阻碍该政策实施的障碍和困难,仍缺乏一致的观点和结论,并且从实证角度缺乏量化研究,尤其是在我国特殊的就医习惯背景下,实施分级诊疗的实证研究更为缺乏。本研究以分级诊疗和医院满意度为中介变量,揭示了医疗信息水平到收入成本率的内在作用机制,拓展了分级诊疗的前因后果的研究内容,洞悉了医疗信息水平到收入成本率的传导机制。此外,本研究还探究了高层管理支持的边界条件,证实了高层管理支持在医疗信息水平和分级诊疗实施程度之间存在着调节作用,进而从高层管理团队层面验证了提升高层管理支持对推动分级诊疗实施和提升医疗信息水平的重要性。第三,从研究的方法来看,多渠道的数据来源保证了本研究数据的真实和可靠性,跨时段研究设计有利于对变量前因后果关系的检验。本研究采用纵向时序调查,前因变量时限在前,其余变量的时限在后,这有利于对变量的前因后果关系进行检验,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共同方法偏差,能够更为真实地体现各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另外,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数字化医院等级评审、卫生信息统计平台、国家医院满意度综合调查和直接问卷调查4个完全不同的渠道,避免了变量之间可能产生的共同方法偏差。同时,本研究采用数据统计分析软件,使用SPSS 22.0进行信度分析、聚合检验和描述性分析,基于Smart PLS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假设检验,以科学严谨的方式进行数据处理和模型验证。通过这些研究的设计和方法切实有效的提升了数据的质量和检验的效果。第四,从变量的测量来看,开拓性地探索了分级诊疗这一构念。以往关于分级诊疗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对分级诊疗政策的分析,以及其实施的利弊和存在的阻力等,鲜有研究针对分级诊疗开展实证探索,且并没有对分级诊疗这一构念进行量化探索。本研究开拓性地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提出了分级诊疗的测量维度,分别是县域内就诊率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比。在做出先驱性探索的同时,为未来分级诊疗相关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本研究探讨了“医疗信息水平——分级诊疗——医院满意度(即医务人员满意度和患者满意度)——收入成本率”的影响路径,并提出高层管理支持的调节作用,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有关假设。虽然在研究过程中尽量遵循严谨的科学研究范式,也尽量贴合所选取的理论内涵,但由于作者资源和学术能力的有限性,造成本研究存在无力避免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样本的有限性、研究结构层次的局限以及相关构念的进一步探讨等方面。因此,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学者们需要以更加全面的研究形式和内容来更深入地对分级诊疗实施程度开展前因后果的研究。

李洁[7](2019)在《徐汇区眼科医联体管理系统需求分析与功能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智能电子设备的普及以及中国老龄化的持续发展,屈光、白内障、青光眼等眼部疾病的发病率持续增高,眼科疾病就诊患者不断增加,各类医患和技术信息大量汇入。已有的处理方式已无法匹配现实的需要,因此急需构建一套完备的眼科专用信息化医疗平台,更加灵活地获取、传递、利用医疗信息资源,更加有效地增强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方案评价选择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随意性和主观性,提高决策的效益和效率。本文的研究目的即探索具有一般性指导意义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模式,并相应的针对徐汇区各级医院眼科设计出医联体管理系统建设方案。本文主要从两方面入手:首先,通过阐述眼科医联体信息化建设相关理论,研究了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架构及功能模块,以徐汇区眼科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当前徐汇区眼科医联体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并给出对策建议,同时针对徐汇区眼科现状设计信息化建设方案。徐汇区眼科医联体的信息化,面临信息化人才、信息化建设体系、医院业务流程与信息化建设契合程度、医院对信息化的认识程度等方面的问题。主要对策有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与信息化相适应的业务流程,统一全院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等。同时,基于医联体合作角度,徐汇区眼科医联体信息化还需要建立远程会诊系统、双向转诊系统、医疗信息集成平台、全生命周期眼健康档案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其次,通过介绍SOA等相关概念,分析了基于SOA技术建设眼科医联体信息化平台的可行性。之后,阐述了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所需的技术支持、关于Web Services和ESB的技术描述,对基于ESB的SOA架构实现做了理论可行性分析。在分析了ESB的功能实现以及优越性后,得出SOA架构是实现眼科医联体的强有力方案的结论。

吕欣航[8](2019)在《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模式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文通过构建建设模式的理论分析框架以及梳理我国省级行政区域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相关政策文件,明确建设模式内涵,归纳、总结省级统筹视角下建设模式的类别,利用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现况调查表,选取信息化建设效果明显地区,对其所属建设模式的特点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进行阶段性总结,为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的稳健发展提供政策性建议。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明确国内外研究涉及的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相关概念、政策、理论以及各地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实践经验及策略等,尝试构建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理论分析框架。2、访谈法:论证理论分析框架的合理性;了解典型地区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情况。3、主题框架分析法:建立相应的立体分析框架以分析建设模式内涵,总结归纳各类建设模式特点。4、问卷调查法:收集能够反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现况的相关数据。5、统计分析法:选取信息化建设效果明显的地区;对不同建设模式的建设效果进行数据分析。6、比较研究法:对三种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模式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比较。研究结果:1、将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视为信息化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利用WHO提出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六模块框架理论构建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模式的理论分析框架,最终将建设模式的构成要素确立为技术要素、筹资要素、管理要素、效果要素。2、将上述四个构成要素作为分析主题对全国31个省份的政策文件进行主题框架分析,详细阐述四个构成要素的内涵,并将建设模式归纳总结为省级统筹视角下的“以县级部署”为主的建设模式、“以市级部署”为主的建设模式、混合部署模式。3、利用2017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现况调查结果确立本文重点研究的11个省份,总结三种建设模式特点。县级部署模式具有技术要求低、系统稳定性好,但硬件成本高、建设周期长、管理效率低、管理成本高、共享程度低的特点;市级部署模式具有硬件成本低、建设周期短、管理效率高、管理成本低、服务器利用率高、共享程度较高,但对网络传输速度、系统稳定程度、信息技术、信息安全要求较高;混合部署模式具有共享程度高的特点,但要求省级平台具有负荷省内所有机构管理、统计的计算能力,对网络传输速度及系统稳定程度要求极高。研究结论:本文利用WHO提出的六模块框架理论尝试构建了一套信息化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理论及文本分析归纳形成了基于省级统筹视角的三种建设模式,经定性与定量的比较分析,发现基于“成本—效益”最大化原则,“以地市部署”为主的建设模式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市级行政区域或将成为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最小行政单位。

张婷[9](2017)在《英国公共服务委托 ——政策框架与实施过程》文中提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服务购买和合同外包的市场化改革不断受到诟病,引发了全球改革钟摆移动,英国进入了公共服务委托(Commissioning)阶段。对于英国由服务购买到公共服务委托的这种转变国内关注较少,英国公共服务委托阶段是如何出现的、政策框架如何、实施情况怎样等都缺乏系统分析。党的十九大指出,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站在新征程的起点上,放眼国际、立足自身,合理借鉴英国公共服务委托的经验,有助于我们规避市场化改革的陷阱,化解新时期的主要矛盾。本研究首先通过回顾英国公共服务委托的演变历程,将英国公共服务划分为政府主导、服务购买及公共服务委托三个阶段,对每个阶段的背景、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简略分析,进而提出英国公共服务委托阶段以服务购买阶段为基础,既是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效果不彰的结果,也是新信息技术及全球经济衰退下实现公共服务多元化、个性化的必然要求。以这一演进历程为背景,进一步探讨了英国公共服务委托阶段的理念转变及理论支撑,提出公共服务委托具有以服务结果为关注点、服务实现过程的多主体参与、跨部门跨组织合作以及“能促型”政府角色的四大特征,体现了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继承与超越,整体性治理理论、公共价值理论以及供应链管理理论为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英国公共服务委托是围绕服务结果达成的一套理念、制度安排以及行为过程的总和。政策框架是其在制度安排上的体现,由管理体制、生产体系、政策对象子系统以及支持系统构成。服务需求与市场分析、服务规划与具体行动、服务评估与风险管理构成了英国公共服务委托的实施过程。与服务购买阶段政府对外部力量的倚重不同,英国公共服务委托强调不同政府部门与机构的职权配置与综合协调,以及宏观管理能力培养;以服务结果为核心目标,灵活选择生产途径;其受众超出了服务使用者,同时涉及一般民众、供应商、不同政府部门等。文章进而以英国伯明翰地方政府为典型案例,分析了如何通过组织结构调整、职能转变和业务流程再造落实公共服务委托政策框架。配合相关实证研究,文章最后总结了英国公共服务委托的成功经验、存在问题,以及对中国公共服务改革的借鉴。本研究认为英国公共服务委托阶段的出现是英国过去几十年渐进式改革的必然结果,是对公共服务新生态的能动适应,对服务购买阶段的理念与机制进行了扬弃,是全球性政府回归的表现形式之一。英国公共服务委托在内化了服务购买阶段的合理成分基础上,实现了关注点由服务产出向服务结果的转变,完成了市场机制、官僚机制以及治理机制等多种治理机制的统一,政府、市场、公民携手共进保证最佳服务结果的达成。英国公共服务委托对中国的启发在于打造能促型政府,对公共服务实现全过程抱有更宏观而开放的态度,善于利用技术的力量实现人民扶植福祉。

《",互联网+社区卫生健康管理服务",标准化建设指南》制定组[10](2017)在《"互联网+社区卫生健康管理服务"标准化建设指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实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1)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以社区网格化管理为关注热点的社区管理研究
        (二)以社区网络化治理为前沿议题的社区治理研究
        (三)社区由网格化管理向网络化治理的发展研究
        (四)共生理论的发展及其应用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核心概念
        (一)城市社区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
        (三)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
        (四)共生
    二、理论基础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
        (二)治理理论
        (三)共生理论
    三、分析框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同质下延: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兴起
    一、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缘起
        (一)城市社区管理的初始历程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创形态(2004)
        (三)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步成长(2005-2012)
    二、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同质化下延分析
        (一)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主体多数属于体制内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资源主要来自于政府
        (三)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运行推进了政策执行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成效与限度
        (一)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成效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限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偏利共生:网格化管理强化与治理主体培育
    一、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新探(2012 年末-2015)
        (一)2013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减负增效
        (二)2014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三社联动
        (三)2015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政社互动
        (四)2013-2015 年城市社区新实践的总特征
    二、中国城市社区偏利共生行为模式研判
        (一)共生单元具备:少量的异质治理主体存在
        (二)共生界面生成:党政主导的相关项目设立
        (三)共生条件满足:单向为主的物质信息交流
        (四)共生成果配置:非政府主体增殖能力提升
    三、中国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成果与困境
        (一)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成果
        (二)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困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对称互惠共生:网格化管理新突破与治理要素新发展
    一、近年来中国城市社区的新实践(2016-至今)
        (一)近年来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新突破
        (二)近年来城市社区治理要素的新发展
        (三)近年来城市社区新实践的整体特征
    二、中国城市社区非对称互惠共生行为模式剖释
        (一)共生单元具备:丰富的治理主体生成
        (二)共生界面生成:多方发起的活动开展
        (三)共生条件满足:多向的物质信息交流
        (四)共生成果配置:组织间非同步性进化
    三、近年来中国城市社区实践的收效与问题
        (一)近年来城市社区实践的收效
        (二)近年来城市社区实践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导向对称互惠共生:城市社区前行的目标、动力与阻力
    一、网络化治理:中国城市社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
        (一)对称互惠共生:城市社区发展的理想状态
        (二)网络化治理:实现理想状态的工具设计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系统结构
        (四)网络化治理系统结构建构的基础条件
    二、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动力
        (一)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党政领导力
        (二)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利益驱动力
        (三)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科技支撑力
    三、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阻力
        (一)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中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
        (二)目标和利益冲突下委托代理关系的内在张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实现路径
    一、共生: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价值理念
        (一)价值冲突是主体间张力背后更深层次原因
        (二)价值理念是影响城市社区治理的根本因素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共生价值体系
    二、丰富共生主体: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组织建设
        (一)在双向需求导向下,选择刚性约束
        (二)在目标需求导向下,采用弹性约束
        (三)在利益需求导向下,实施有效激励
    三、完善共生界面: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行动选择
        (一)以协商为基础,形成主体间的共识共信
        (二)以共治为主线,强化主体间的共担共监
        (三)以共享为旨归,推动全主体的双维进化
    四、优化共生条件: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技术支撑
        (一)以用户为中心,建设治理网络平台
        (二)以平台为依托,联通社区治理主体
        (三)以问题为导向,健全运行保障体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清单和术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慢病管理概述
        1.1.1 慢病的定义与分类
        1.1.2 慢病的全球化流行趋势
        1.1.3 慢病管理的定义与基本要素
        1.1.4 我国慢病流行趋势及管理现状
    1.2 慢病管理领域研究综述
        1.2.1 基于协同护理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发展综述
        1.2.2 基于CCM框架的慢病管理实施性研究综述
    1.3 数字化慢病管理研究进展及应用实践
        1.3.1 数字化背景下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发展
        1.3.2 数字化背景下的慢病管理实施性研究进展
        1.3.3 数字化慢病管理国内外代表性应用实践
    1.4 关键问题分析与论文研究内容
        1.4.1 关键问题分析
        1.4.2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构建与表达
    2.1 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构建
        2.1.1 通用性慢病管理路径提炼与多病种实现
        2.1.2 面向我国管理模式的数字化协同管理模型构建
    2.2 基于本体的模型知识表达与验证
        2.2.1 本体相关概念与构建方法
        2.2.2 慢病协同管理模型基础本体构建
        2.2.3 基于演绎推理的路径化决策支持
        2.2.4 本体构建结果与技术性评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患者依从性增强的个性化管理方法研究
    3.1 基于健康行为理论的患者个性化管理需求分析
        3.1.1 移动健康应用设计方法概述
        3.1.2 面向自我管理依从性增强的用户模型提炼
        3.1.3 用户虚拟角色构建与需求识别
    3.2 基于健康推荐系统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法研究
        3.2.1 健康推荐系统相关概念与研究进展
        3.2.2 健康知识推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2.3 基于测试集的推荐系统评估
    3.3 基于强化学习的个性化管理策略生成方法研究
        3.3.1 强化学习相关理论与研究进展
        3.3.2 策略生成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3.3.3 基于虚拟环境的训练结果与模型评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面向全场景决策支持的智能化慢病服务引擎构建
        4.1.1 以引擎为核心的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4.1.2 基于多种软件框架的云端引擎实现
    4.2 基于路径任务的医生协作工作平台设计与实现
        4.2.1 路径任务驱动的协作工作平台功能设计
        4.2.2 基于网页的协作工作平台功能实现
    4.3 基于行为改变技术的患者移动终端设计与实现
        4.3.1 行为改变轮驱动的干预功能设计
        4.3.2 面向多平台的移动终端功能实现
        4.3.3 面向患者依从性的移动终端试点性应用评价
    4.4 系统部署与实际应用情况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数字化慢病管理的多维度评价体系研究
    5.1 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多维度评价体系构建
        5.1.1 慢病管理领域评价方法概述
        5.1.2 面向个体层面的数字化慢病管理评估模型提炼
    5.2 基于系统观察性数据的回顾性评价
        5.2.1 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
        5.2.2 回顾性评价结果总结
    5.3 基于多层次临床试验的前瞻性评价
        5.3.1 探究慢阻肺患者院外管理效果的前后对比试验
        5.3.2 探究高血压患者院外管理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3)山东省2型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术语缩写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和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和目的
    1.4 本论文的结构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糖尿病管理的概念和理论模型
    2.2 糖尿病管理全球实践和经验探索
    2.3 糖尿病管理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2.4 糖尿病管理研究的总结评述
第三章 理论基础和理论框架
    3.1 理论基础
    3.2 理论框架
    3.3 实证模型
第四章 资料来源与方法
    4.1 资料来源
    4.2 样本地区和调查对象
    4.3 调查工具和调查内容
    4.4 资料收集过程和质量控制
    4.5 数据处理与分析
    4.6 医学伦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患者基本情况与血糖控制
    5.1 调查患者的基本特征
    5.2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状况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患者自我管理与服务利用的现状分析
    6.1 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状况
    6.2 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状况
    6.3 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利用状况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自我管理行为和卫生服务利用对血糖控制的影响分析
    7.1 患者血糖控制单因素分析
    7.2 患者血糖控制影响因素的两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
    7.3 患者血糖控制影响因素的分类树模型
    7.4 患者血糖控制影响因素交互作用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机制分析
    8.1 糖尿病患者认知和心理特征的分析
    8.2 糖尿病知识、自我效能对自我管理行为的作用路径分析
    8.3 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结果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卫生体系要素对服务提供和利用的影响分析
    9.1 基层医疗卫生体系要素特征分析
    9.2 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能力特征分析
    9.3 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和利用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9.4 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和利用差异定性分析结果
    本章小结
第十章 讨论与政策建议
    10.1 方法学讨论
    10.2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讨论
    10.3 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与机制的讨论
    10.4 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与利用差异的讨论
    10.5 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附录1 样本县(区)基本情况
附录2 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附录3 样本县(区)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公共卫生政策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相关理论探讨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 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章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及需求评估
    3.1 研究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构建研究
    4.1 研究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构建研究
    5.1 研究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全文总结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核心能力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四
附件五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5)H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商业模式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 技术路线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特色
第二章 H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一节 H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概况
        一 河南省人民医院医联体集团概况
        二 H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概况
    第二节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场分析
        一 社区医疗服务宏观环境分析
        二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行业分析
    第三节 H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存在问题及分析
        一 医疗服务能力分析
        二 人力资源情况分析
        三 财务经营情况分析
        四 信息系统分析
        五 H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满意度现状调研
        六 运营情况分析
第三章 H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商业模式设计
    第一节 H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商业模式设计原则及框架
        一 设计原则
        二 设计框架
    第二节 H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商业模式设计
        一 商业模式画布构造
        二 商业模式画布分析
    第三节 H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营模式
        一 整体运营模式介绍
        二 运营模式核心内容
    第四节 H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盈利模式
        一 盈利模式设计原则
        二 盈利模式构成要素
第四章 H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商业模式实施
    第一节 H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体系
        一 组织体系设计原则
        二 组织体系构架
    第二节 H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资源设计
        一 人力资源体系设计原则
        二 人力资源体系主要内容
    第三节 H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营销体系设计
        一 营销体系设计思路
        二 市场定位分析
        三 4C营销策略设计
    第四节 H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政策保障措施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6)医疗信息水平对医院满意度和收支水平的影响机制研究 ——分级诊疗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1.3 研究的实践意义
    1.2 研究方案和研究技术路线
        1.2.1 研究方案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技术路线
    1.3 研究的特色和创新
    1.4 论文的结构和内容安排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资源基础理论
        2.1.1 资源基础理论的基本观点
        2.1.2 资源基础理论的VIRO分析框架
        2.1.3 资源基础理论的应用
    2.2 资源依赖理论
        2.2.1 资源依赖理论的发展过程
        2.2.2 资源依赖理论的基本观点
        2.2.3 资源依赖理论的应用
    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1 利益相关者的定义衍化
        2.3.2 利益相关者的分类方法
        2.3.3 利益相关者的核心观点
        2.3.4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
    2.4 医疗信息水平
        2.4.1 医疗信息水平概念的演进
        2.4.2 医疗信息水平的维度划分
        2.4.3 医疗信息水平的测量
        2.4.4 医疗信息水平的研究现状
        2.4.5 医疗信息水平评述
    2.5 分级诊疗
        2.5.1 分级诊疗概念的演进
        2.5.2 分级诊疗的维度划分
        2.5.3 分级诊疗的测量
        2.5.4 分级诊疗的研究现状
        2.5.5 分级诊疗评述
    2.6 医院满意度
        2.6.1 医院满意度概念的演进
        2.6.2 医院满意度的维度划分
        2.6.3 医院满意度的测量
        2.6.4 医院满意度的研究现状
        2.6.5 医院满意度评述
    2.7 收入成本率
        2.7.1 收入成本率的内涵
        2.7.2 收入成本率的测量
        2.7.3 收入成本率评述
    2.8 高层管理支持
        2.8.1 高层管理支持概念的演进
        2.8.2 高层管理支持的测量
        2.8.3 高层管理支持的研究现状
        2.8.4 高层管理支持评述
3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3.1 理论模型的推演与构建
    3.2 研究假设的提出
        3.2.1 医疗信息水平与分级诊疗的关系
        3.2.2 分级诊疗与医务人员满意度的关系
        3.2.3 分级诊疗与患者满意度的关系
        3.2.4 分级诊疗在医疗信息水平和医院满意度之间的中介作用
        3.2.5 医务人员满意度和收入成本率之间的关系
        3.2.6 患者满意度和收入成本率之间的关系
        3.2.7 医院满意度在分级诊疗和收入成本率之间的中介作用
        3.2.8 高层管理支持在医疗信息水平和分级诊疗之间的调节作用
    3.3 研究假设汇总
4 实证研究设计
    4.1 变量的操作性定义及测量
        4.1.1 医疗信息水平
        4.1.2 分级诊疗
        4.1.3 医院满意度
        4.1.4 收入成本率
        4.1.5 高层管理支持
        4.1.6 控制变量
    4.2 调查样本与数据收集程序
        4.2.1 调查样本
        4.2.2 数据收集程序
    4.3 实证研究工具与数据分析技术
        4.3.1 基于SPSS软件的信度分析、聚合检验和描述性统计分析
        4.3.2 基于Smart PLS3.0 软件的模型检验
5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5.1 样本数据结构的有效性分析
        5.1.1 调节变量高层管理支持的信度分析
        5.1.2 调节变量高层管理支持的聚合检验
        5.1.3 验证性因子分析
        5.1.4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假设检验
        5.3.1 无调节作用的PLS分析结果
        5.3.2 有调节作用的PLS分析结果
    5.4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医疗信息水平对分级诊疗的积极影响
        6.1.2 医疗信息水平和医务人员满意度之间的中介机制
        6.1.3 医疗信息水平和患者满意度之间的中介机制
        6.1.4 分级诊疗和收入成本率之间的中介机制
        6.1.5 高层管理支持在医疗信息水平作用机制中的重要性
    6.2 理论贡献与政策建议
        6.2.1 理论贡献
        6.2.2 政策建议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县域医疗信息化水平对分级诊疗制度的影响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7)徐汇区眼科医联体管理系统需求分析与功能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2.1 国内外医联体的现状
        1.2.2 医联体信息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组织结构
        1.3.1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2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概念及理论
    2.1 医联体的概念及目的
        2.1.1 医联体的概念
        2.1.2 医联体的目的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内研究综述
        2.2.2 国外研究现状
    2.3 SOA概述
    2.4 SOA的相关技术
        2.4.1 Web Service
        2.4.2 企业服务总线
        2.4.3 XML
    2.5 MySql数据库技术
    2.6 基于企业服务总线技术实现的SOA架构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徐汇区眼科医疗服务满意度调查与分析
    3.1 问卷对象
        3.1.1 研究对象的选取
        3.1.2 样本量的确定
    3.2 问卷的设计和评价
        3.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3.2.2 调查问卷的内容
        3.2.3 调查问卷的评价
    3.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3.1 基本信息调查情况
        3.3.2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3.4 结论与问题分析
    3.5 建议和对策
        3.5.1 建立创新的综合管理平台
        3.5.2 优化绩效考核制度
        3.5.3 提升信息管理质量
第四章 徐汇区眼科医联体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4.1 管理系统流程
    4.2 管理系统角色
        4.2.1 系统管理员
        4.2.2 各级医护人员
        4.2.3 患者
    4.3 系统功能
        4.3.1 系统功能概述
        4.3.2 系统各组件功能介绍
    4.4 需求分析
        4.4.1 管理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4.4.2 管理系统非功能需求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徐汇区眼科医联体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
    5.1 引言
    5.2 眼科医联体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5.2.1 眼科医联体管理系统体系架构
        5.2.2 眼科医联体管理系统总体框架
        5.2.3 眼科医联体信息系统技术框架设计
        5.2.4 眼科医联体网络拓扑图
    5.3 眼科医联体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
        5.3.1 数据中心的功能实现分析
        5.3.2 系统流程实现分析
        5.3.3 数据表的设计
        5.3.4 数据存储结构
    5.4 基于XML的医联体数据交换的实现
        5.4.1 共享平台数据类型及特征分析
        5.4.2 通过XML实现医疗数据交换
        5.4.3 系统安全应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徐汇区眼科医联体管理系统架构的实现
    6.1 系统开发环境
    6.2 数据库的实现
        6.2.1 MySQL数据表的实现
        6.2.2 数据库的导入实现
        6.2.3 数据库的连接实现
        6.2.4 数据库的存储实现
        6.2.5 数据库的关联实现
    6.3 数据库维护
        6.3.1 MySQL的数据库
        6.3.2 系统的安全性设计
    6.4 系统主窗体的设计
        6.4.1 主界面设计
        6.4.2 病人基本信息录入模块
        6.4.3 患者就诊信息录入模块
        6.4.4 基本查询删除模块
    6.5 徐汇区眼科医联体管理系统效果评估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果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调查问卷

(8)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基本概念
    1.3 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现况与发展研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
2 资料来源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研究方法及工具
    2.3 研究思路
    2.4 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
    3.1 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模式的理论分析框架构建
    3.2 建设模式的内容分析及分类
    3.3 基于省级统筹视角的三种建设模式的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讨论
    4.1 理论分析框架的合理性
    4.2 三种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模式的经验
    4.3 三种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模式的不足
    4.4 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展望
    4.5 研究的特点及局限性
5 结论
6 政策建议
    6.1 坚持政府主导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领导体系
    6.2 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
    6.3 探索与科研机构及高校的合作互惠机制
    6.4 激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活力,充分释放基层卫生信息化效益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9)英国公共服务委托 ——政策框架与实施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立题旨意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问题
        (三) 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 词源词义分析
        (二) 学术概念分析
        (三) 政策内涵分析
        (四) 本文的概念界定
    三、文献述评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进展
        (三) 文献评价
    四、研究设计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 研究创新
        (二) 研究不足
第二章 英国公共服务委托的演进历程
    第一节 政府主导阶段
        一、背景:战后重新、经济复苏与福利认知转型
        二、特征:垄断化、官僚供给与公民权利要求
        三、挑战:效率挑战、财政危机与公民参与难题
    第二节 服务购买阶段
        一、背景:新公共管理改革
        二、特征:分散化、市场供给与消费者主权
        三、挑战:碎片化、问责难题与改革副作用
    第三节 公共服务委托阶段
        一、背景:政府回归、服务个性化与儿童服务系统改革
        二、特征:整合化、合作供给与积极公民
        三、内涵
第三章 英国公共服务委托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整体性治理理论
        一、整体性治理理论概述
        二、整体性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对英国公共服务委托的理论支撑
    第二节 供应链管理理论
        一、供应链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二、供应链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对英国公共服务委托的理论支撑
    第三节 公共价值理论
        一、公共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对英国公共服务委托的理论支撑
第四章 英国公共服务委托的政策框架
    第一节 管理体制
        一、原则:综合协调
        二、活动主体及互动关系
    第二节 供给体系
        一、核心目标:服务结果
        二、供给途径
    第三节 政策对象子系统
        一、政策对象的特征:多样而能动
        二、政策对象的构成及贡献
    第四节 支持系统
        一、人力资源系统
        二、信息系统
第五章 英国公共服务委托的实施过程
    第一节 需求评估与市场分析
        一、需求评估概述
        二、需求评估的组织与实施
    第二节 服务规划与具体行动
        一、选择服务结果实现机制
        二、服务采购
        三、市场塑造
    第三节 服务评估与风险管理
        一、服务评估
        二、风险管理
第六章 英国公共服务委托的内在挑战
    第一节 英国公共服务委托的经验总结
        一、重视政府的主导作用
        二、鼓励利益相关方参与
        三、注重利用新信息技术
        四、综合使用不同机制
    第二节 英国公共服务委托的内在挑战
        一、实施效果不理想
        二、政府能力有待提升
        三、前景仍不明朗
第七章 英国公共服务委托的案例研究
    第一节 伯明翰公共服务委托改革的背景
        一、伯明翰政府概况
        二、伯明翰老年服务概况
    第二节 伯明翰公共服务委托的做法
        一、加强情报与数据工作
        二、提升公民参与
        三、加强普遍及预防服务
        四、改进复杂及法定服务
    第三节 改革成效及问题
        一、伯明翰公共服务委托改革的成效
        二、伯明翰公共服务委托改革存在的问题
        三、进一步改革的建议
第八章 英国公共服务委托的借鉴价值
    一、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管理能力
        (一) 打造“能促型政府”
        (二)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二、拓展利益相关者的参与
        (一) 重视服务使用者/公民
        (二) 构建部门间协同合作机制
    三、打造服务供给的循环周期
        (一) 重视需求评估
        (二) 加强公共服务实现过程的评估
    四、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译名对照表(重要术语、地名与缩略语)
附录2: 访谈对象信息表
附录3: 图表目录

四、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实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D]. 宋晓娟. 吉林大学, 2021(01)
  • [2]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D]. 汪哲宇. 浙江大学, 2021(01)
  • [3]山东省2型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D]. 姚建森. 山东大学, 2020(02)
  • [4]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D]. 梁胜翔.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5]H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商业模式设计[D]. 石芳菲. 郑州大学, 2020(02)
  • [6]医疗信息水平对医院满意度和收支水平的影响机制研究 ——分级诊疗的中介作用[D]. 宋平.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7]徐汇区眼科医联体管理系统需求分析与功能设计研究[D]. 李洁. 东南大学, 2019(01)
  • [8]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模式研究[D]. 吕欣航.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9]英国公共服务委托 ——政策框架与实施过程[D]. 张婷. 厦门大学, 2017(02)
  • [10]"互联网+社区卫生健康管理服务"标准化建设指南[J]. 《",互联网+社区卫生健康管理服务",标准化建设指南》制定组.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7(04)

标签:;  ;  ;  ;  ;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实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