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株不动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87株不动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一、87株不动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马剑钢[1](2021)在《动物源携带tet(X3)/tet(X4)基因的细菌耐药性及传播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携带tet(X)基因变体的质粒的流行,将对临床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Enterobacteriaceae,CRE)的治疗带来威胁,也给畜禽养殖治疗药物的选择加大了难度。tet(X3)和tet(X4)基因是近两年发现可通过质粒介导细菌对替加环素产生高水平耐药性,同时也可以对四环素及其它四环素类衍生物产生高水平耐药。尽管替加环素未在兽医临床上应用,但已在多地区猪、鸡、牛等多种动物源细菌中鉴定出tet(X3)/tet(X4)基因,其产生机制及流行趋势尚不清楚。明确携带tet(X3)/tet(X4)基因细菌在各地区中的流行及耐药趋势,阐明耐药基因的传播机制对临床用药和防范耐药基因的传播具有指导意义。本研究从陕西、宁夏、山西、四川、青海等8省市采集猪、羊和朱鹮粪便样品共计1362份,分离替加环素耐药菌,对tet(X3)/tet(X4)基因的分布进行了调查,同时对分离到的tet(X3)/tet(X4)基因阳性菌株进行药敏试验,了解这些菌株对其他类别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对部分菌株进行全基因测序分析,分析tet(X3)/tet(X4)基因阳性菌株的遗传多态性以及基因定位情况,对不同菌种中tet(X3)/tet(X4)基因的核心结构进行分析;最后通过接合实验、适应性代价及基因稳定性试验研究tet(X3)/tet(X4)基因的传播特性。具体研究如下:1.将采集的1362份样品通过替加环素抗性琼脂培养基筛选耐药菌,建立多重PCR检测方法对分离到的耐药菌进行tet(X3)/tet(X4)基因的检测,并进行风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仅在猪源样品中分离到218株替加环素耐药菌,各地区的分离率分别为宁夏56%(14/25)、广西54.9%(112/204)、陕西51.33%(58/113)、山西26.67%(4/15)和四川8.73%(11/126),包括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和多种不动杆菌属细菌;风险因素分析不同地区和不同规模养殖场的耐药菌阳性率差异显着。本研究发现宁夏、广西和陕西的猪场中广泛存在携带tet(X3)/tet(X4)基因的细菌。2.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分离到的203株携带tet(X3)/tet(X4)基因的菌株进行了14种抗生素的药敏试验,并对药敏结果进行差异分析。结果显示携带tet(X3)/tet(X4)基因的菌株均对四环素、多西环素和替加环素表现出高度耐药,对氟苯尼考和磺胺异恶唑共同耐药性分别为100%和99.51%,对氨苄西林(91.63%)、复方阿莫西林(79.31%)和恩诺沙星(73.99%)耐药严重,多重耐药性严重;所有菌株均对美罗培南和多粘菌素敏感;不同地区之间菌株对头孢噻呋、头孢他啶、亚胺培南、庆大霉素和恩诺沙星的耐药性差异较大。本研究发现携带tet(X3)/tet(X4)基因的菌株多重耐药性严重,氟苯尼考、磺胺异恶唑和氨苄西林是耐药性最严重的抗生素。3.为了获得携带tet(X3)/tet(X4)基因的菌株基因组信息和质粒谱信息,通过二代全基因测序、脉冲场凝胶电泳以及Southern blot印记杂交对部分菌株进行遗传特性分析。结果显示大肠杆菌未发现明显的克隆传播,91.02%的大肠杆菌菌株中tet(X4)基因位于其质粒DNA上,并且这些菌株中多携带Inc X1型复制子的质粒;肺炎克雷伯菌存在一定克隆传播,ST727型最多(占84.62%),但tet(X4)基因均位于质粒上;多种不动杆菌携带的tet(X3)基因位于质粒上,主要通过质粒传播耐药基因。本研究发现质粒是传播tet(X3)/tet(X4)基因的重要因素,其中Inc X1型质粒是大肠杆菌间传播tet(X4)基因的主要原因。4.为进一步获得不同菌种中携带tet(X3)/tet(X4)基因的基因组精细结构信息,通过三代全基因测序对携带tet(X3)/tet(X4)基因的不同菌种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比较质粒信息以及核心遗传结构。结果显示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中携带的质粒骨架结构相似,由Inc HI1型质粒介导。Towneri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towneri)中携带tet(X3)基因的质粒与肠杆菌科细菌中携带tet(X4)的质粒无相关性。Indicus不动杆菌(A.indicus)携带的tet(X4)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并且有串联排列的17个拷贝。插入元件IS26和ISCR2与tet(X3)/tet(X4)基因的转移存在相关性,tet(X3)的核心遗传结构为?ISCR2-IS26-Lys R-aph(3’)-Ia-IS26-xer D-tet(X3)-resolvase-hp-ISCR2,tet(X4)的核心遗传结构为abh-tet(X4)-ISCR2和ISCR2-abhtet(X4)-ISCR2。5.对携带tet(X3)/tet(X4)基因的菌株进行接合实验,以大肠杆菌26R 793为接合受体研究野生菌株中质粒的转移能力;通过分子克隆获得表达tet(X3)/tet(X4)基因的大肠杆菌DH10β-tet(X3)和DH10β-tet(X4),比较菌株的生长速率;此外还通过对tet(X4)基因不同拷贝数的菌株进行传代培养,研究其多拷贝形成机制。结果显示57.14%的大肠杆菌和50%阴沟肠杆菌可通过接合转移将携带tet(X4)基因的质粒传递到受体菌中,同时将多种耐药性共同传递给受体菌;比较大肠杆菌DH10β、DH10β-tet(X3)和DH10β-tet(X4)的生长曲线并未表现出明显的适应性代价;对不同拷贝tet(X4)基因的菌株传代结果显示替加环素对多拷贝的形成和维持具有重要作用,菌株通过插入元件ISCR2进行滚环复制形成串联重复基因,能一定程度上提高菌株对替加环素的耐药值。本研究证实大肠杆菌主要通过质粒进行tet(X4)基因的传递,其中插入序列ISCR2基因可介导串联重复tet(X4)基因的产生。虽然医院临床上还很少检测到携带tet(X)变体的细菌,但已在多省市的动物中发现,且多数细菌可通过接合转移的形式水平传播tet(X)基因变体。不仅会造成tet(X)变体在动物中广泛传播,限制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应用,还可能在未来某种压力作用下从动物源细菌大量传播到人源细菌中,对CRE感染病人的治疗造成威胁。本研究调查了多省市动物源细菌中tet(X3)/tet(X4)基因的流行现状,并对tet(X3)/tet(X4)基因的遗传环境进行了分析,初步阐明替加环素耐药菌株的流行规律以及tet(X3)/tet(X4)基因的传播特性,为替加环素耐药菌的有效防控提供相关数据支持。

骆延波[2](2021)在《高通量细菌药敏检测仪器的研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研制的细菌药敏试验高通量检测仪器包括高通量药敏试验接种仪、96点阵琼脂检测盒、便携式细菌培养箱、药敏试验图像采集转换仪等,实现了细菌药敏试验高通量检测技术的准确性、稳定性、标准化。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药敏试验稀释法标准,对药敏试验接种仪的结构和操作稳定性、重复性、与CLSI药敏标准方法比对验证等性能进行了研究,并使用该药敏试验接种仪方法与CLSI药敏标准微量肉汤稀释法分别检测了8种抗生素对48株禽源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显示:该药敏试验接种仪便于灭菌,易于操作,结构合理,接种细菌量重复性好,与CLSI微量肉汤稀释法比对检测结果吻合率达95%,批量检测结果吻合率90%以上,检测效率高5倍以上。针对国内养殖场临床化验不具备细菌培养条件的现状,研制开发出一种便携式细菌培养箱,箱体的长、宽、高分别为40~50 cm、20~30 cm、20~30 cm,热功率为30~40 W。主要由密封的泡沫盒、加热带、电线、温控开关等组成,经过温度稳定性、温度差异性、与常规恒温培养箱培养性能比对验证及使用费用对比、实地培养应用等研究,结果表明,该便携式细菌培养箱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箱体内温度相对恒定(温度范围30-42℃),符合常规细菌的培养要求,与常规培养设备相比成本降低90%,适用于基层现场和实验室培养细菌。研制的药敏试验图像采集转换仪包括外壳、显示屏、图像采集室、控制板、图像采集转换装置,其中显示屏固定在壳体上,控制板、图像采集转换装置和图像采集室安装在内部,图像采集转换装置与图像采集室对应,控制板连接控制器,图像采集转换装置的数据输出端口连接控制器的数据接收端口,显示屏连接控制器。图像采集转换装置包括扫描仪和光源。CMOS感光器或CCD感光器,连接到控制器。稳定性验证结果表明药敏试验图像采集系统进出托盘和操作系统运行顺畅。每个药敏板的读数值基本一致,重复性好。与目测结果比对验证表明,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一致,而且检测效率是目测的5倍以上。检测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图像采集仪能够识别琼脂板上直径大于0.5mm的菌落。本软件设计记忆功能,对于初次不能识别的较小直径菌落,经过软件识别标记,再次扫描时即能识别。为便于操作,撰写了96点阵药敏计算机采集系统v1.0使用说明书。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药敏试验图像采集转换仪能够实现高通量图像采集和MIC统计分析,设计合理,运行稳定,读取结果重复性好,敏感性高,检测效率比常规目测和手工录入数据提高10倍以上,适合批量细菌药敏试验检测。为验证该优化集成的细菌药敏试验高通量检测仪器,使用该集成技术对分离鉴定的临床分离细菌进行了抗药性检测,在此基础上检测高抗药性基因。分离鉴定出菌株总数为10617株,主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肠球菌、沙门氏菌、克雷伯氏菌、变形杆菌等。对主要细菌进行了抗药性检测,筛选部分抗药性水平较高的细菌,对其抗药性基因进行了检测,并统计了10余种常用药物对细菌的MIC频率分布。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对于氟苯尼考、恩诺沙星、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对多黏菌素、头孢噻肟、头孢噻呋、多西环素、环丙沙星抗药率高于40%;对庆大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相对敏感。沙门氏菌的总体抗药性水平略低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复方新诺明、红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的抗药性高于70%,对其它药物较为敏感性低于20%。健康动物源大肠杆菌对多西环素、氟苯尼考、庆大霉素、头孢噻呋、多黏菌素的抗药性明显低于病料来源大肠杆菌。健康动物粪便源大肠杆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养殖畜种抗药性背景指示菌的作用。多重高抗表型的大肠杆菌和致病性大肠杆菌均含有多种抗性基因,同时含有多种毒力基因。从山东省8个大型集约化养鸡场中720份新鲜粪便样品,分离鉴定到697株非重复大肠杆菌。检测结果表明:83株携带mcr-1基因;从mcr-1阳性菌株中共检测到5种ESBL基因和4种PMQR基因。药敏检测只用了1个月时间,比常规方法节省5个月,检测成本降低80%。综上所述,细菌药敏试验高通量检测技术准确、稳定、可重复、效率高,使用成本低,适应性强,为国内首创,获得国家发明专利,适用于科研、教学、生产,为细菌抗药性检测与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李田美[3](2021)在《陕西部分奶牛场乳房炎乳样主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三重PCR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奶牛乳房炎是一种由于乳腺组织损伤感染而导致的奶牛所产牛奶品质下降、产量降低的疾病。各地区养殖场的病原菌由于气候、饲养管理情况以及奶牛自身因素等的影响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目前临床上对乳房炎的治疗仍存在未明确主要病原菌的情况下滥用抗生素的情况,造成了极大程度的药物残留以及病原菌的耐药性增高。本研究采集了陕西地区的3个奶牛养殖场的126份奶牛乳房炎乳样,分离鉴定乳样中的主要病原菌并对高检出的蜡样芽孢杆菌、产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氏菌进行生化鉴定和耐药性检测,建立这3种病原菌的三重PCR检测方法。主要结果如下:1.乳房炎乳样中主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检测无菌采集126份乳房炎乳样,分离到366株细菌,主要病原菌占56.24%,依次包括葡萄球菌属(12.02%)、链球菌属(10.92%)、肠杆菌属(10.65%)、芽孢杆菌属(6.83%)以及克雷伯氏菌属(6.55%)等,其中蜡样芽孢杆菌(6.83%)、肺炎克雷伯氏菌(6.28%)、产色葡萄球菌(4.92%)均占有较大比例,这3种细菌的生化鉴定与16S r DNA测序结果一致。耐药性检测结果表明,3种细菌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耐药,100%的蜡样芽孢杆菌存在四重耐药,对呋喃唑酮、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青霉素均耐药。2.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菌三重PCR方法的建立分别以蜡样芽孢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产色葡萄球菌的DNA为模板,针对蜡样芽孢杆菌的溶血素基因(hbl A)、肺炎克雷伯氏菌的溶血酵素基因(khe)、产色葡萄球菌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A)合成引物,通过对扩增条件的优化,结果表明退火温度为54℃,BC-hbl A、KP-khe、SC-sod A引物浓度分别为0.6μmol/L、0.1μmol/L和0.2μmol/L时扩增效果最好,成功建立了3种主要病原菌的三重PCR检测方法。特异性试验显示除这3种菌以外,E.coli、Pasteurella、S.aureus、S.treptococcus、C.perfringens、C.septicum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灵敏度试验显示该方法对蜡样芽孢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以及产色葡萄球菌DNA的最低检测量为35.76 pg/μL、40.2 pg/μL和6.28 pg/μL。应用该方法检测16份乳房炎乳样,结果与分离鉴定结果相符。综上所述,本研究初步了解了陕西部分奶牛场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及其耐药情况,并建立了针对主要病原菌的三重PCR方法,为奶牛乳房炎的防控提供了科学资料和快速诊断方法。

全天文[4](2020)在《儿童重症医学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高危因素、耐药性分析及应对策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儿童重症医学科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感染多重耐药菌的高危因素,及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性,旨在了解儿童重症医学科多重耐药菌的感染现状,并为预防和治疗院内感染多药耐药菌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2017年1月-2019年12月病区所有感染性疾病患者按照感染特点进行相应的病原学检查,对结果显示为多重耐药菌的病例进行病例资料收集,整理并记录多重耐药菌来源、构成及对各类抗生素的耐药菌株数,计算其耐药率,并分析感染者的临床特点。结果:儿童重症医学科收治年龄满28天-14岁患儿,共61例次患者分离出多重耐药菌92株。61例次患者中男性43例次,女性18例次,治愈57例次,死亡4例次。患者的中位年龄为19个月,其中28天-1岁婴儿期患者27例次,1-3岁幼儿期18例次,3-6岁儿童5例次,6岁以上儿童11例次。住院时间的中位数为27d,≥20d的有36例次。白血病化疗期间引起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有14例次,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后引起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25例次,确诊多重耐药菌前行肠外营养的患者有39例次。所有患儿入院前或转入儿童重症医学科前均有1-3种抗生素的使用,其中有48例次患者有2种及以上抗生素使用情况。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住院天数≥20d、白血病、气管插管、肠外营养,入院或转入儿童重症医学科前2种以上抗生素使用是多重耐药菌的感染高危因素(OR值分别为4.764、6.404、1.784、2.039、2.236)。检出的多重耐药菌对3-8类抗生素耐药,其中静脉血标本来源39株,其次为痰及肺泡灌洗液、各类导管末端、腹水及腹腔引流液、中段尿、脑脊液和大便。92株多重耐药菌种革兰阴性菌51株,以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杆菌最多,共24株,其次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革兰阳性菌共41株,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最多,各16株,其次为人葡萄球菌,未见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所有革兰阴性多重耐药菌对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在70%以上,除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外,其余革兰阴性菌对碳氢酶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在65%以上,其中鲍曼不动杆菌达100%,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杆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有3株、1株和4株对替加环素耐药。革兰阳性菌对苯唑西林、青霉素G、红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在80%以上,未见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的革兰阳性耐药菌株。结论:1.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儿童重症医学科多重耐药菌感染以1岁以内婴儿期患者多见,其次为1-3岁幼儿期患者,男性患者多于女性。2.住院天数≥20d、白血病、气管插管、肠外营养,入院或转入儿童重症医学科前2种以上抗生素使用是多重耐药菌的感染高危因素,也是院内感染的常见原因。临床应加强耐药菌的监测并杜绝不合理用药,对有感染高危因素的患儿因加强护理,合理制定抗感染治疗策略,预防多重耐药菌的感染。3.革兰阳性多重耐药菌以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菌最多,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明显耐药。革兰阴性多重耐药菌以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杆菌最多见,且对大部分抗生素耐药。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仍是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的主要依据。

王鹏[5](2020)在《山东省部分地区肉鸡养殖场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文中提出山东省肉鸡年出栏量达16.48亿只,鸡肉产量达232.8万吨,居全国首位,是我国的肉鸡产业大省。肉鸡养殖业大发展同时,动物疾病、畜禽废弃物污染、畜禽产品食品安全与品质等养殖业的难题也伴随产生。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广泛存在于整个饲养环节,乃至于食品链中。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禽类感染,是养殖业的难题之一,耐药性的增加使该菌的防控变得更困难。不同来源的E.coli之间,甚至E.coli和其它细菌之间也存在广泛的耐药基因的转移,导致E.coli的耐药性问题,不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还会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危害人类健康。在世界各国一致认为细菌耐药性的问题会深远影响世界经济的背景下,E.coli的耐药性问题成为了研究的热点。经国内外研究人员对E.coli耐药性不断监测和研究发现,E.coli的耐药性逐年趋向复杂化和严重化。但是对山东地区肉鸡源E.coli在一个养殖周期内的变化及耐药特征研究尚未有报道。本次研究在山东省的泰安(Farm 1)、临沂(Farm 2)、聊城(Farm 3)、潍坊(Farm4)、滨州(Farm 5)和菏泽(Farm 6)六个地区各选一个肉鸡养殖场进行调查。在养殖周期的前、中、后期三个时间点进行采样,共采集了700多份样本。经细菌的分离纯化,运用微生物质谱仪鉴定E.coli分离株;前、中、后期随机抽取非重复E.coli 168株进行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分析,其中前期的选取59株,中期的选取55株,后期的选取54株。采用了K-B药敏纸片法对E.coli做药敏试验,分析耐药表型;采用PCR方法检测E.coli的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类、四环素类和磺胺类药物的耐药基因,监测E.coli的基因水平耐药性状况。实验结果如下:山东省六个肉鸡养殖场共采集707份样本,分离到375株E.coli,分离得率为53.04%;三次采样平均分离率分别为51.28%、52.97%和54.85%,随时间依次增加(P>0.05);分离率最高的是菏泽地区(Farm 6)70.83%,其次是泰安地区(Farm 1)57.81%,最低是聊城地区(Farm 3)43.65%。按E.coli的来源分析,动物肛门拭子分离率最高,为81.59%(288/353),三次采样平均分离率分别为72.57%、85.00%和86.67%,随时间依次增加(P=0.011<0.05);环境中分离率最高的来自粪便60.00%(60/100),分离率最低的来自水中为9.09%(6/66);泰安(Farm 1)与菏泽(Farm 6)的环境样本分离率也占前两位,分别为29.41%和27.78%。168株被测E.coli对庆大霉素(GEN)、阿米卡星(AK)、氧氟沙星(OFX)、环丙沙星(CIP)、依诺沙星(ENX)、哌拉西林(PIP)、氨苄西林(AMP)、头孢噻肟(CTX)和头孢西丁(FOX)共9种常见抗生素进行耐药性检测。可以看出,对9种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且差异显着(P<0.001),最高耐药率是耐AMP(92.86%),最低是FOX(10.12%)。除了FOX和AK(20.83%),PIP(22.02%)之外,对其它6种药物都达到60%以上的高耐药率。对各个场的耐药率情况以热图的形式呈现,可以看出6个地区对9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有所差异,但是趋势基本一致,耐药率最高的都是耐AMP,最低耐药都是耐FOX。滨州地区(Farm 5)的E.coli除FOX外,另外8种药物的耐药性均低于其他地区,且对FOX的耐药率较低,为4.17%。三次采样时间点(前期在12日龄,中期在1720日龄,后期在3540日龄)的菌株对常见的9种抗生素均有耐药现象。总体上,前期时采集的菌株普遍较中后期平均耐药率低,中期时的菌株除PIP(对PIP耐药率后期为24.07%略高于中期的23.63%)外,都是中期分离的耐药率最高。前期分离出的E.coli对CIP、GEN、OFX、AK和ENX的耐药率显着低于后两次(P<0.001,P<0.001,P<0.001,P=0.012,P<0.001)的平均耐药率,而其余4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在前、中、后期之间没有显着差异(P>0.05)。本次采样的E.coli多耐药性比较普遍,多重耐药率约为91.07%(153/168),耐6种药的比重最大,为29.17%(49/168),在产生多重耐药的菌株中多集中在耐57种药物之间,占多重耐药菌株的75.82%(116/153),监测到最高的耐8种药物。6个地区的多重耐药率分别为:泰安(Farm 1)90.00%,临沂(Farm 2)96.67%,聊城(Farm 3)100%,潍坊(Farm 4)93.33%,滨州(Farm 5)62.50%,菏泽(Farm 6)100%。三次采样节点的E.coli多耐药情况,养殖周期中期的多重耐药率最高达到100.00%,前期的多重耐药率为79.66%,较中后期的低。山东省内6个养鸡场共监测到40种耐药谱,主要耐药谱(耐药菌株数≥3)有16种,其中包含优势耐药谱(耐药菌株数≥5)9种。85.12%(143/168)被检E.coli的耐药谱为主要耐药谱,主要耐药谱中79.72%(114/143)菌株的耐药谱为优势耐药谱。在168株E.coli中检测到12种耐药基因,包括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磺胺类和多黏菌素类五类耐药基因。检出率最高的是氨基糖苷类的aadA(80.36%),最低是β-内酰胺类的blaSHV(1.19%)。检测到携带氨基糖苷类aadA基因的有135株,aacC2基因50株,aacC4基因34株,aphA3基因42株;携带β-内酰胺类blaCTX-M基因的有49株,blaSHV基因2株;携带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A和tetB的分别有121和10株;携带磺胺类耐药基因sul1,sul2,sul3的分别有48,108和20株;携带多黏菌素类mcr-1基因的有41株。第一次采样时(12日龄)所得的E.coli耐药基因的检出率普遍较后两次(1720日龄和3540日龄)低,特别是sul1,sul3,aacC4,aphA3和mcr-1的检出率显着低于后两次(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blaSHV,bla CTX-M,tetB,tetA,aacC2,aadA和sul2各时期的检测率差别不显着。携带mcr-1的41株中,92.68%(38/41)同时携带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36.59%(15/41)同时携带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90.24%(37/41)同时携带四环素类耐药基因、92.68%(38/41)同时携带磺胺类药物耐药基因。有12株同时含有五类耐药基因,表明携带有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的E.coli往往也携带其它耐药基因。综上所述,调查的6个鸡场的E.coli普遍具有耐药性,多重耐药性情况严重,但养殖周期内,前期显着低于中后期;养殖周期内部分耐药基因检出率随时间积累显着增多;本研究深入研究了同一个肉鸡养殖周期内E.coli的携带及耐药变化规律,为山东省的大肠杆菌病防治提供指导,为细菌耐药性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同时,发现养殖后期E.coli普遍多重耐药,对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存在很大的威胁,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钱小亮[6](2020)在《无锡市猫下泌尿道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尿路致病菌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文中认为猫下泌尿道疾病是猫的一种常见疾病,严重影响猫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甚至会危及生命。引起该病的病因较多,包括饮食及饮水不当、应激、肿瘤、医源性因素、遗传、病原菌感染等,其中猫下泌尿道细菌感染较为常见,有着较高的复发率。国内对猫下泌尿道疾病的研究较少,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比较单一,尤其是对猫下泌尿道感染病原菌的相关数据极为匮乏。本研究对无锡地区(市)近2年来猫下泌尿道疾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研究,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同时对引起猫下泌尿道感染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培养及药物敏感性分析,为小动物临床疾病的治疗用药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一:无锡市猫下泌尿道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收集无锡地区5家连锁医院2017年01月至2018年12月间的84例猫下泌尿道疾病,统计患猫性别、年龄、发病季节及时间等一般信息以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与影像诊断的结果、不同治疗方案与疗效等资料。结果显示,临床确诊病例数逐年上升;公猫占90.48%(76/84),母猫占9.52%(8/84);0~4岁段猫发病数占61.90%(52/84),4~8岁段发病数占30.95%(26/84),8岁以上段发病数占7.14%(6/84);该病全年发生,其中11~12月份的发病数最多,27.38%(23/84);主要临床症状统计发现,28.57%(24/84)表现尿频,54.76%(46/84)表现排尿困难,64.59%(54/84)表现有血尿。40%(34/84)表现有血液白细胞数升高;95%(19/20)的梗阻型下泌尿道疾病有急性肾功能衰竭;25%(21/84))为细菌性下泌尿道炎,23.81%(20/84)为自发性膀胱炎,44.05%(37/84)为下泌尿道结石,7.14%(6/84)为下泌尿道结石和细菌性下泌尿道炎混合感染。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保守治疗61例,首次治愈率为44.26%(27/61),但一年内复发率为55.74%(34/61);手术治疗23例,一年内治愈率为95.65%(22/23)。下泌尿道结石病例中,手术治疗的治愈率为100%(20/20),手术治疗的治愈率显着高于保守治疗。研究二:无锡地区猫尿道致病菌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对27例下泌尿道细菌感染的患猫尿液进行了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大肠杆菌居多,占22.22%(6/27),其次为葡萄球菌,占14.81%(4/27);粪肠球菌、不动杆菌、奇异变形杆菌等细菌的分离率较低。药敏试验结果显示,27株病原菌对抗生素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多重耐药严重,其中大肠杆菌对环丙沙星、新霉素等最为耐受,耐药率均为83.33%;葡萄球菌对环丙沙星、卡那霉素等最为耐受,耐药率均为75%;粪肠球菌对环丙沙星、新霉素等最为耐受,耐药率均为100%;病原菌对环丙沙星有较高的耐药性,耐药率高达77.78%(21/27),但对头孢噻肟较为敏感,敏感率为81.48%(22/27),这为猫感染性下泌尿道疾病的治疗用药提供了参考。

刘欣彤[7](2020)在《奶牛源大肠杆菌ESBLs耐药基因的流行分布及传播方式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奶牛养殖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细菌性疾病成为了危害畜牧养殖动物的主要疾病。特别是危害奶牛最常见的大肠杆菌疫病,给我国的畜牧养殖业带来巨大的潜在危害。在对此疫病的防控、治疗过程中,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是最先且最广泛使用的一类药物,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此类药物不合理的使用,使得大肠杆菌对该类药物的耐药性逐渐加重,也成为了国内外科研工作者普遍关注的热点和国家急需解决的难题。有研究表明,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urnβ-lactamerses,ESBLs)是引起大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特别是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肟)的广泛使用,影响着产ESBLs菌的检出率。目前,关于奶牛源大肠杆菌ESBLs耐药基因的流行分布及传播方式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奶牛源大肠杆菌ESBLs耐药基因演化规律研究,揭示奶牛源大肠杆菌ESBLs耐药基因的流行分布及传播方式,了解ESBLs耐药基因在奶牛源大肠杆菌中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传播方式。本研究从全国11个重点养殖区域(省市)的52家规模化牧场采集的4536份奶牛源样本中分离出1950株大肠杆菌,包含687株牛奶源、1144株粪便源和119株其它源样本;其中北京地区奶牛源大肠杆菌分离率最高(38.72%),辽宁地区最低(3.59%)。采用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制定的琼脂稀释法对大肠杆菌进行18种药物的敏感性试验,检测其耐药性。结果显示,奶牛源大肠杆菌以氨苄西林、链霉素和多西环素耐药为主,而对阿米卡星、安普霉素、多粘菌素、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高度敏感,其中贵州贵阳和宁夏地区奶牛源大肠杆菌耐药性较严重。并初步筛选出340株(17.44%)大肠杆菌(包含144株牛奶源、178株粪便源和18株其它源)对头孢噻肟(CTX)耐药;其中贵州贵阳地区大肠杆菌对CTX的耐药率较高(40.14%),新疆石河子地区较低(5.86%)。对CTX耐药的340株大肠杆菌菌株,应用PCR扩增和电泳分析方法对其进行ESBLs耐药基因的检测和分析。结果显示,170株大肠杆菌(包含牛奶源89株、粪便源74株、其它源7株)至少含有1种ESBLs基因;其中92株大肠杆菌检测到blaCTX-M-1基因,69株检测到blaCTX-M-9基因,3株对blaCTX-M-1和blaCTX-M-9基因均呈阳性,14株检测到blaCMY-2基因,2株对blaCTX-M-9和blaCMY-2基因呈阳性。宁夏地区ESBLs基因的检出率最高(100%),新疆石河子地区最低(14.29%);其中宁夏地区blaCTX-M-1基因检出率最高(68.18%),天津地区最低(4.35%);宁夏地区blaCTX-M-9基因检出率最高(31.82%),新疆石河子地区最低(7.14%);普遍blaCMY-2基因检出率极低甚至为零,吉林地区最高(2.52%),河北等共6个省为0%。运用试剂盒提取大肠杆菌质粒DNA转移到DH5α感受态细胞中进行转化,获取单目的质粒DNA。结果显示,携带blaCTX-M-1基因的奶牛源大肠杆菌获得的转化子数量最多。其中携带blaCTX-M-1基因的牛奶源大肠杆菌获得的转化子数量最多;携带blaCTX-M-9基因的粪便源大肠杆菌获得的转化子数量最多;携带blaCMY-2基因的奶牛粪便源大肠杆菌获得的转化子数量最多。再次应用电泳分析方法对转化成功的340株大肠杆菌质粒DNA检测是否为单目的质粒DNA,成像结果显示,均为单目的质粒DNA。将含有单目的质粒DNA的大肠杆菌进行PCR扩增后测序,以确认其目的基因。本研究结果表明,全国重点养殖区域(省市)规模化牧场奶牛源大肠杆菌广泛存在于粪便中;CTX-M型ESBLs以CTX-M-1型和CTX-M-9型为主。

白慧丽[8](2020)在《广西部分地区牛源大肠杆菌—秀丽隐杆线虫感染模型的构建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建立一种高效便捷检测牛源大肠杆菌毒力和耐药情况的动物模型,并通过模型来探索牛源大肠杆菌对其免疫信号通路的影响和根据模型体内药物试验来快速筛选有效的抗菌药物,从而为牛病防治和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常规方法从牛病料中分离鉴定大肠杆菌,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别检测毒力因子和耐药基因,获得的大肠杆菌分别构建大肠杆菌-秀丽隐杆线虫感染模型和大肠杆菌-小鼠致病模型,并运用构建的模型检测大肠杆菌对秀丽隐杆线虫免疫信号通路的影响,以及抗菌药对秀丽隐杆线虫的作用,结果如下:1.从广西南宁、桂林、柳州等地收集的13份病料中分离获得13株牛源大肠杆菌,其中O126血清型占30.77%(4/13),为优势血清型,O44、O20血清型占15.38%(2/13)。2.从13株大肠杆菌中检测出19种毒力因子,其中大肠杆菌持家基因pho A和外膜蛋白omp A的检出率均为100%,其次是Stx1的检出率为76.92%,uid A和h1y A的检出率均为69.23%,K88、ipa H和vat的检出率最低,为7.69%。3.对13株大肠杆菌进行15种耐药基因的检测,喹诺酮类耐药基因(Gyr A/Gyr B/Par C)检出率最高,均为100%,磺胺类耐药基因(SUL1/SUL2)检出率76.92%100%,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erm B的检出率最低,为7.69%。13株大肠杆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对头孢噻呋和左氧氟沙星高度敏感(84.62%96.31%);对庆大霉素、泰乐菌素中度敏感(53.85%);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钠、磺胺间甲氧嘧啶和恩诺沙星耐药(0%)。4.构建大肠杆菌-秀丽隐杆线虫感染模型结果:根据线虫的致死率建立了大肠杆菌对秀丽线虫的致病力强、中、弱三种标准,大肠杆菌对线虫致病力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第2 d4 d,结果与大肠杆菌-小鼠致病模型结果相比,对小鼠不致死的大肠杆菌对线虫的致死率最低,同样的,对小鼠致病力强的大肠杆菌对线虫的致病力最高,对小鼠致病力中等的大肠杆菌对线虫的致死率中等,两个感染模型的结果相符,成功构建了大肠杆菌-秀丽隐杆线虫感染模型。5.用RT-PCR的方法检测大肠杆菌对秀丽隐杆线虫的免疫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显示,致病力强的大肠杆菌对线虫的TGF-β免疫信号通路和胰岛素样信号通路的影响比致病力弱的大肠杆菌的影响大。线虫体内抗菌肽Spp-1、Abf-2、Clec-85和Lys-7的上调和下调与致病力的强弱无明显相关性。6.抗菌药对线虫的毒理作用以及药物在线虫体内的拯救效果显示,从27种抗菌药中筛选出5种对线虫生存试验影响最小的抗菌药,分别为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氟苯尼考和左氧氟沙星,其中左氧氟沙星和氟苯尼考能拯救感染了大肠杆菌的线虫,左氧氟沙星效果最显着。结论:1.从广西不同地区分离鉴定出13株牛源大肠杆菌,大肠杆菌的优势血清型为O126(30.77%,4/13)。13株牛源大肠杆菌中共检测出19种毒力因子,大肠杆菌持家基因pho A、外膜蛋白omp A和志贺毒素Stx1毒力因子的检出率最高,分别是100%(13/13)、100%(13/13)、76.92%(10/13)。2.成功建立了大肠杆菌-秀丽隐杆线虫模型,该模型可代替大肠杆菌-小鼠感染模型,实现对大肠杆菌的毒力和耐药性的检测。3.13株大肠杆菌的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存在差异。4.致病力强的大肠杆菌对线虫的TGF-β免疫信号通路和胰岛素样信号通路的影响比致病力弱的大肠杆菌的影响大。抗菌肽基因Spp-1、Abf-2、Clec-85和Lys-7表达的上调和下调与大肠杆菌致病性无明显相关性。

黄劲勇[9](2020)在《重症肺炎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病原学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我院重症肺炎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我院临床医师面对重症肺炎患者时评估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风险以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1)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从我院重症肺炎患者呼吸道、血液以及胸腔积液中分离出具有明确药敏试验的感染的多重耐药菌菌株,剔除同一患者同一部位相同药敏的菌株资料。统计分析重症肺炎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的病原学检出类型分布、病原菌菌种分布构成、标本来源分布及药敏试验情况。(2)收集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诊断为重症肺炎且病原学检查提示细菌感染的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酗酒史、基础疾病类型、激素的使用情况、质子泵抑制剂使用情况、感染前30天内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和使用种数、各种侵入性操作、有无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等临床资料,分析其是否有可能成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1)重症肺炎患者多重耐药菌检出类型分布: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我院所有重症肺炎患者送检的阳性标本中一共有558株细菌,分离出的多重耐药细菌占所有送检病原学阳性标本的49.1%。检出的多重耐药细菌中,致病菌占71.53%;感染的多重耐药菌中,以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为主。(2)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我院所有重症肺炎患者送检的病原学中,前五位检出的菌种依次分别为鲍曼不动杆菌(23.66%)、肺炎克雷伯菌(16.85%)、铜绿假单胞菌(16.67%)、金黄色葡萄球菌(13.08%)、大肠埃希菌(6.81%)。重症肺炎患者感染的多重耐药菌共有196株,前五位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34.18%)、肺炎克雷伯菌(24.49%)、金黄色葡萄球菌(18.88%)、铜绿假单胞菌(16.84%)、大肠埃希菌(2.04%)。(3)重症肺炎患者感染的主要多重耐药菌标本来源分布: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我院所有重症肺炎患者感染的前五位多重耐药菌株其标本来源以呼吸道来源最多,其次为血液来源和胸腔积液来源。在前五位多重耐药菌中,各种细菌分离率最高地方仍然是呼吸道。(4)重症肺炎患者主要多重耐药菌药敏试验结果:所有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庆大霉素、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均为全耐药,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耐药率高达90%以上。56株菌株对多粘菌素E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均为全部敏感;有30株菌株对替加环素进行药敏试验,耐药率为23.33%;有5株对米诺环素进行药敏试验,未发现对米诺环素耐药。所有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吡肟、氨苄西林舒巴坦全部耐药,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为97.92%,对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均为95.83%,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耐药率分别为87.50%、85.42%、64.58%;有4株菌株补充替加环素药敏试验及1株菌株补充多粘菌素E药敏试验,结果未见耐药。所有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及哌拉西林耐药率均达100%,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耐药率高达90%以上,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氨曲南、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呈现不同程度耐药;有5株菌株补充多粘菌素E药敏,受试菌株中未发现耐药情况。在革兰氏阳性菌中,所有MRSA均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复方新诺明、利福平均敏感,4株菌株对替考拉宁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全部受试菌株均为敏感。(5)在重症肺炎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单因素分析中,年龄、性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恶性肿瘤、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深静脉置管、留置尿管、留置胃管、有创机械通气、入住ICU、感染前近30天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以及感染前30天内抗菌药物使用种数这些因素在多重耐药菌组与非多重耐药菌组进行比较,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这些因素进一步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留置尿管、有创机械通气、入住ICU、感染前近30天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15天)和感染前近30天内抗菌药物使用种类(≥3种)是重症肺炎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重症肺炎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感染的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菌中主要是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革兰氏阳性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2)多重耐药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对临床常用的碳青霉烯类、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较高,但是对多粘菌素E及替加环素(铜绿假单胞菌除外)仍保持良好的敏感性。对于革兰氏阳性菌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而言,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未见耐药出现。(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留置尿管、有创机械通气、入住ICU、感染前近30天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15天)和感染前30天内抗菌药物使用种类(≥3种)是重症肺炎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应及时对重症肺炎患者评估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风险,根据我院多重耐药病原菌流行情况及药敏特点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赵国清[10](2019)在《威海地区主要毛皮动物常见病原体检测及微生态防治》文中指出水貂、狐狸、貉子是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毛皮动物。威海市毛皮动物养殖量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本实验主要对威海地区的水貂、狐狸、貉子感染犬瘟热病毒、细小病毒、阿留申病毒及常发细菌病等进行了病原体检测,提出了微生态防控措施。1.对威海区域内毛皮动物养殖场,通过查阅档案、实地走访和填写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掌握养殖、防疫、免疫以及主要疫病存在情况。结果表明,毛皮动物存栏量下降较大,存栏500只以上养殖场饲养量所占比重,水貂、狐狸比重约为50%,貉子比重约为20%。导致毛皮动物发病的病毒性病原主要是犬瘟热病毒、细小病毒、阿留申病毒、伪狂犬病毒、狐狸脑炎病毒等;细菌性病原主要是绿脓杆菌、沙门菌、巴氏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魏氏梭菌等细菌。2.对存栏5000只以上的毛皮动物养殖场随机采集病料,共采集140份样品(分别采集肝、肺、肾、脾、肠、脑)。对样本分别进行病理解剖、病毒检测、细菌检测。结果显示,犬瘟热病毒的感染率约27.14%,细小病毒的感染率为20.71%,阿留申病毒未检出,大肠杆菌的感染率为21.42%,克雷伯氏菌的感染率为15%,沙门氏菌的感染率为10.71%,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感染率为2.14%,绿脓杆菌的感染率为11.42%。犬瘟热病毒、细小病毒、大肠杆菌、克雷伯氏菌、沙门氏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绿脓杆菌7种病原的单纯感染、二重感染、三重感染的感染率分别为30%、30.71%、5.71%。水貂的致病菌感染率比狐狸、貉子更高。3.血清学分型结果显示:大肠杆菌O88是主要的流行血清型,占检出血清型的33.3%;G型绿脓杆菌是主要流行菌株,占检出血清型的35.7%。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感染性细菌对氨苄西林等青霉素类、头孢唑林等一、二代头孢菌素、复方新诺明、呋喃妥英等的耐药率较高;比较敏感的药物有: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等三、四代头孢菌素,妥布霉素,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含有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药物。4.对分离到的CDV和MEV株的基因进行了测序,分离到的2株CDV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9.8%,与6株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8.1%99.1%,分离到的病毒同属于Asia-I型;分离到的3株MEV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9.7%100%,3株毒株基因与28株参考毒株的基因同源性为97.3%99.1%,分离的细小病毒与CPV位于同一进化分支上。5.为了研究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制剂对水貂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试验,选择60日龄雄性水貂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Ⅰ组为空白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Ⅱ、Ⅲ、Ⅳ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5%、1.0%、1.5%益生菌制剂,试验期60 d,试验结束测定其免疫指标。结果表明,在基础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制剂可以提高水貂的免疫功能。本调查揭示了威海地区主要毛皮动物感染性疾病的主要病原及其特性,找出了致病原的多重感染的发病规律,阐明了主要细菌病的病原耐药性,为威海地区毛皮动物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提供了基础。

二、87株不动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87株不动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动物源携带tet(X3)/tet(X4)基因的细菌耐药性及传播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四环素类抗生素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1.1 四环素类抗生素概述
        1.2 四环素类抗生素抗菌机制
        1.3 替加环素抗菌谱
        1.4 细菌对替加环素的耐药机制
        1.5 tet(X)基因家族的发现
        1.6 tet(X)基因家族的流行现状
        1.7 tet(X3)/tet(X4)基因的遗传环境
        1.8 研究意义和目的
试验研究
    第二章 动物源tet(X3)/tet(X4)基因阳性细菌的分离鉴定
        2.1 实验材料
        2.1.1 样品及菌株
        2.1.2 试剂耗材
        2.1.3 仪器设备
        2.1.4 试剂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耐药菌的分离保存
        2.2.3 多重PCR方法建立及应用
        2.2.4 菌种鉴定
        2.2.5 数据分析
        2.3 结果
        2.3.1 各地区样品耐药菌的分离鉴定
        2.3.2 PCR检测方法建立及应用
        2.3.3 tet(X3)和tet(X4)基因的分布
        2.3.4 风险因素统计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携带tet(X3)/tet(X4)基因菌株的耐药性分析
        3.1 实验材料
        3.1.1 菌株
        3.1.2 试剂耗材
        3.2 研究方法
        3.2.1 菌株复苏
        3.2.2 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
        3.2.3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四环素类抗生素MIC分布
        3.3.2 其他抗生素体外药敏结果
        3.3.3 多重耐药情况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携带tet(X3)/tet(X4)基因菌株遗传多态性和基因定位
        4.1 实验材料
        4.1.1 菌株
        4.1.2 试剂耗材
        4.1.3 仪器设备
        4.1.4 试剂配制
        4.2 研究方法
        4.2.1 基因组和质粒DNA提取
        4.2.2 二代全基因测序
        4.2.3 生物信息学分析
        4.2.4 脉冲场凝胶电泳(S1-PFGE)
        4.2.5 Southern blot印记杂交
        4.3 结果
        4.3.1 MLST分型
        4.3.2 不同菌种耐药基因谱
        4.3.3 质粒谱和基因定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携带tet(X3)/tet(X4)基因菌株的比较基因组分析
        5.1 实验材料
        5.1.1 菌株
        5.1.2 试剂耗材
        5.1.3 仪器设备
        5.1.4 试剂配制
        5.2 研究方法
        5.2.1 基因组DNA提取
        5.2.2 全基因测序
        5.2.3 生物信息学分析
        5.2.4 反向PCR
        5.3 结果
        5.3.1 携带tet(X4)基因大肠杆菌基因组分析
        5.3.2 携带tet(X3)/tet(X4)基因不动杆菌基因组分析
        5.3.3 携带tet(X4)基因肺炎克雷伯菌基因组分析
        5.3.4 携带tet(X4)基因阴沟肠杆菌基因组分析
        5.3.5 菌种间tet(X3)/tet(X4)核心基因比较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tet(X3)/tet(X4)基因传播特性研究
        6.1 实验材料
        6.1.1 菌株
        6.1.2 试剂耗材
        6.1.3 仪器设备
        6.1.4 试剂配制
        6.2 研究方法
        6.2.1 接合转移实验
        6.2.2 适应性代价
        6.2.3 传代突变
        6.2.4 绝对定量
        6.3 结果
        6.3.1 接合转移结果
        6.3.2 生长曲线
        6.3.3 传代菌株稳定性
        6.4 讨论
        6.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高通量细菌药敏检测仪器的研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药敏试验标准的制定与发展
        1.1 EUCAST与CLSI药敏试验标准的主要差异
        1.2 药敏试验标准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细菌药物敏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2.1 常规传统药敏试验方法
        2.2 自动药敏检测系统
        2.3 新型药敏试验技术
        2.4 展望
    第三章 药物敏感试验高通量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3.1 药敏试验检测技术及仪器的研制使用现状
        3.2 高通量药物敏感试验检测技术的研制和进展
        3.3 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高通量药敏试验接种仪的研制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便携式细菌培养箱的研制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药敏试验图像采集转换仪的研制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优化集成的高通量细菌药敏检测系统的临床应用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附件1:96点阵药敏计算机采集系统v1.0使用说明书
附件2

(3)陕西部分奶牛场乳房炎乳样主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三重PCR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奶牛乳房炎研究进展
        1.1 发病原因
        1.1.1 病原微生物因素
        1.1.1.1 大肠埃希氏菌
        1.1.1.2 金黄色葡萄球菌
        1.1.1.3 非金黄色葡萄球菌
        1.1.1.4 肺炎克雷伯氏菌
        1.1.1.5 蜡样芽孢杆菌
        1.1.1.6 无乳链球菌
        1.1.1.7 乳房链球菌
        1.1.2 动物自身因素
        1.1.3 饲养管理因素
        1.2 诊断
        1.2.1 乳房外观检查法
        1.2.2 乳汁病原菌检查法
        1.2.3 体细胞计数法
        1.2.4 多重PCR检测法
        1.2.5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法
        1.2.6 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法
        1.2.7 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法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试验研究
    第二章 奶牛乳房炎乳样中主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检测
        2.1 材料
        2.1.1 主要试剂及菌株
        2.1.2 仪器设备
        2.1.3 采样工具
        2.2 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细菌的分离纯化
        2.2.3 16S r DNA测序
        2.2.4 高检出菌株的生化鉴定
        2.2.5 高检出菌株的药敏试验
        2.3 结果
        2.3.1 细菌培养结果
        2.3.2 16S rDNA测序结果
        2.3.3 高检出菌株生化鉴定结果
        2.3.4 高检出菌株药敏试验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奶牛乳房炎高检出病原菌三重PCR方法的建立
        3.1 材料
        3.1.1 主要试剂
        3.1.2 仪器设备
        3.1.3 菌株
        3.2 方法
        3.2.1 模板的制备
        3.2.2 引物合成
        3.2.3 单项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3.2.4 三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3.2.4.1 扩增条件的优化
        3.2.4.2 特异性试验
        3.2.4.3 敏感性试验
        3.2.4.4 稳定性试验
        3.2.5 样品检测
        3.3 结果
        3.3.1 单项PCR方法的建立
        3.3.2 三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3.3.2.1 退火温度的优化
        3.3.2.2 引物浓度的优化
        3.3.2.3 特异性检测
        3.3.2.4 敏感性检测
        3.3.2.5 稳定性检测
        3.3.3 样品检测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附录
    附录 A TIANGEN细菌总DNA提取步骤
    附录 B 培养基的配制
    附录 C 药敏试验判定标准
    附录 D 分离菌株详细情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儿童重症医学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高危因素、耐药性分析及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人口流行性学特征
        1.3 感染者临床特点
    2.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
        2.1 细菌培养检查项目
        2.2 细菌培养方法
        2.3 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方法
    3.纳入标准
    4.统计学方法
结果
    1.MDRO感染者的临床特点
        1.1 感染者年龄、性别及住院天数。
        1.2 感染者原发感染灶、感染危险因素及转归情况
        1.3 MDRO感染高危因素统计学分析结果
    2.MDRO来源、构成及耐药性
        2.1 MDRO来源及构成
        2.2 MDRO的耐药性
讨论
    1.PICU中 MDRO感染的高危因素
    2.MDRO的来源
    3.MDRO耐药性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常见耐药菌感染现状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附录)
致谢

(5)山东省部分地区肉鸡养殖场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肉鸡产业概述
    1.2 大肠杆菌病概述
    1.3 E.coli病原学特点
        1.3.1 E.coli生理特点
        1.3.2 E.coli生化特点
        1.3.3 E.coli抵抗力
        1.3.4 E.coli致病性
        1.3.5 E.coli的危害
    1.4 细菌耐药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E.coli耐药性的研究现状
        1.4.2 E.coli耐药机制概述
        1.4.3 E.coli耐药基因水平传播机制
        1.4.4 E.coli的耐药性检测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样本采集
        2.1.2 培养基
        2.1.3 试剂
        2.1.4 药敏纸片
        2.1.5 仪器
    2.2 方法
        2.2.1 E.coli的分离纯化
        2.2.2 微生物质谱仪鉴定
        2.2.3 E.coli的菌株保存
        2.2.4 药敏试验
        2.2.5 耐药基因的检测
        2.2.6 扩增产物的测序及序列分析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E.coli的初步筛选
    3.2 E.coli的鉴定
    3.3 山东地区E.coli的流行情况
    3.4 E.coli的药敏试验检测结果
    3.5 多耐药以及优势耐药谱分析结果
    3.6 E.coli耐药基因的检测结果
    3.7 其他微生物的鉴定情况
4 讨论
    4.1 E.coli 分离分布情况
    4.2 药敏试验结果
    4.3 E.coli 的多耐药性情况
    4.4 耐药谱情况
    4.5 耐药基因情况
    4.6 鉴定的其他细菌情况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8 致谢
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无锡市猫下泌尿道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尿路致病菌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猫下泌尿道疾病的研究进展
    1 猫下泌尿道疾病的概述
    2 下泌尿道感染
        2.1 病原菌感染机制
        2.1.1 附着与定植
        2.1.2 生物被膜和形态改变
    3 常见尿路致病菌
        3.1 肺炎克雷伯氏菌
        3.2 致病性大肠杆菌
        3.3 奇异变形杆菌
        3.4 肠球菌
        3.5 腐生葡萄球菌
        3.6 铜绿假单胞菌
    4 其他毒力因子
        4.1 蛋白酶和毒素
        4.2 尿素酶
        4.3 铁的清除
    5 下泌尿道疾病的治疗
第二章 无锡市猫下泌尿道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基础信息调查
        1.3 临床症状调查
        1.4 临床体格检查
        1.5 影像学检查
        1.6 血液学检查
        1.7 猫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检查
        1.8 血气及血液离子检查
        1.9 血液生化检查
        1.10 尿沉渣检查
        1.11 尿常规检查
        1.12 临床诊断
        1.13 治疗方法
        1.13.1 保守治疗
        1.13.2 手术治疗
    2 结果
        2.1 临床基础信息分析
        2.2 临床症状分析
        2.3 影像学检查结果
        2.4 血液常规检查结果
        2.5 SAA检查结果
        2.6 血气及血液离子分析结果
        2.7 血液生化检查
        2.8 尿常规检查结果
        2.9 尿沉渣检查结果
        2.10 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
    3 讨论
第三章 无锡地区猫尿道致病菌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尿液来源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方法
        1.4 尿液培养与细菌鉴定
        1.4.1 尿液培养
        1.4.2 细菌纯化
        1.4.3 菌株16S rDNA测序分析
        1.4.4 临床分离菌株的冻存
        1.5 药敏试验
        1.5.1 药敏纸片信息
        1.5.2 药敏试验方法
    2 结果
        2.1 尿液培养结果
        2.2 药敏试验结果
        2.2.1 大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2.2.2 葡萄球菌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2.2.3 粪肠球菌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2.2.4 不动杆菌药敏试验结果与耐药性分析
        2.2.5 奇异变形杆菌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2.2.6 阴沟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2.2.7 枯草杆菌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2.2.8 多杀巴斯德菌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2.2.9 路德维希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2.2.10 蜡样芽胞杆菌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2.2.11 嗜血杆菌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2.2.12 无色杆菌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7)奶牛源大肠杆菌ESBLs耐药基因的流行分布及传播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大肠杆菌研究进展
    1.2 大肠杆菌耐药现状
        1.2.1 国内大肠杆菌耐药现状
        1.2.2 国外大肠杆菌耐药现状
    1.3 大肠杆菌耐药机制及耐药基因的研究概况
        1.3.1 大肠杆菌耐药性产生的生物化学机制
        1.3.2 大肠杆菌耐药性产生的遗传学机制
        1.3.3 大肠杆菌的耐药基因
    1.4 β-内酰胺酶研究进展
        1.4.1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1.4.2 β-内酰胺酶
        1.4.3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本研究的特色
第二章 奶牛源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2.1 试验材料
        2.1.1 菌株来源
        2.1.2 培养基
        2.1.3 试剂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培养基和试剂的制备
        2.2.3 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与保存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1 奶牛源大肠杆菌分离鉴定结果及分析
        2.3.2 全国重点养殖区域奶牛源大肠杆菌分离率结果及分析
        2.3.3 全国重点养殖区域奶牛乳房炎分离率结果及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奶牛源大肠杆菌耐药性检测
    3.1 试验材料
        3.1.1 菌株来源
        3.1.2 培养基
        3.1.3 试剂与抗菌药物
        3.1.4 主要仪器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培养基和试剂的制备
        3.2.2 药敏试验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 药敏试验的样品来源分布结果与分析
        3.3.2 药敏试验的地区来源分布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奶牛源大肠杆菌ESBLs耐药基因的PCR扩增与电泳分析
    4.1 试验材料
        4.1.1 菌株来源
        4.1.2 试剂
        4.1.3 主要仪器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制备试剂
        4.2.2 PCR扩增及电泳分析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奶牛源大肠杆菌ESBLs耐药基因质粒的提取与转化
    5.1 试验材料
        5.1.1 试剂与培养基
        5.1.2 主要仪器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培养基和试剂的制备
        5.2.2 提取和转化质粒DNA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1 提取与转化质粒DNA的结果及分析
        5.3.2 提取与转化质粒DNA的电泳结果及分析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8)广西部分地区牛源大肠杆菌—秀丽隐杆线虫感染模型的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大肠杆菌研究进展
        1.1.1 大肠杆菌生物学特性
        1.1.2 大肠杆菌毒力因子的研究进展
        1.1.3 大肠杆菌的耐药性
        1.1.4 牛大肠杆菌病的国内研究进展
    1.2 秀丽隐杆线虫的研究进展
        1.2.1 秀丽隐杆线虫的生物学特征
        1.2.2 秀丽隐杆线虫作为模式生物的特征
        1.2.3 秀丽隐杆线虫作为模式生物的研究进展
        1.2.4 秀丽隐杆线虫的免疫系统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广西牛源大肠杆菌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生物学特性
    2.1 前言
    2.2 材料
        2.2.1 样品
        2.2.2 主要仪器
        2.2.3 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2.2.4 主要培养基的配制
        2.2.5 引物的合成
    2.3 试验方法
        2.3.1 大肠杆菌的分离纯化
        2.3.2 大肠杆菌的鉴定
        2.3.3 大肠杆菌的克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广西牛源大肠杆菌的分离纯化与生化鉴定结果
        2.4.2 大肠杆菌的O血清型鉴定结果
        2.4.3 大肠杆菌的16S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广西牛源大肠杆菌-秀丽隐杆线虫感染模型的致病力鉴定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
        3.2.1 实验动物
        3.2.2 细菌来源
        3.2.3 线虫培养基及主要溶液的配制
        3.2.4 大肠杆菌毒力因子引物的合成
    3.3 试验方法
        3.3.1 细菌的培养
        3.3.2 大肠杆菌对小鼠的致病力试验
        3.3.3 大肠杆菌毒力因子的检测
        3.3.4 大肠杆菌毒力因子的克隆
        3.3.5 线虫的复苏、传代与保存
        3.3.6 线虫的同期化处理
        3.3.7 大肠杆菌对秀丽线虫的致病性试验
        3.3.8 大肠杆菌在线虫肠道内的定植情况
    3.4 结果
        3.4.1 大肠杆菌对小鼠的致病力试验
        3.4.2 大肠杆菌毒力因子的检测结果
        3.4.3 大肠杆菌毒力因子的克隆结果
        3.4.4 大肠杆菌对线虫生存试验的判定结果
        3.4.5 大肠杆菌对小鼠和线虫的致病力试验对比结果
        3.4.6 大肠杆菌在线虫肠道内的定植情况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广西牛源大肠杆菌-秀丽隐杆线虫感染模型免疫信号通路关键调控基因的分析
    4.1 前言
    4.2 材料
        4.2.1 实验动物
        4.2.2 菌种
        4.2.3 主要试剂
        4.2.4 免疫基因引物的合成
    4.3 试验方法
        4.3.1 大肠杆菌感染线虫
        4.3.2 线虫RNA的提取
        4.3.3 反转录
        4.3.4 实时荧光定量PCR
        4.3.5 荧光定量PCR数据处理
    4.4 结果
        4.4.1 P38MAPK信号通路免疫基因的表达
        4.4.2 TGF-β信号通路免疫基因的表达
        4.4.3 胰岛素样信号通路免疫基因的表达
        4.4.4 某些抗菌肽基因的表达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广西牛源大肠杆菌体外与体内耐药情况对比分析
    5.1 前言
    5.2 材料
        5.2.1 药敏纸片的制备
        5.2.2 耐药基因引物的合成
    5.3 试验方法
        5.3.1 大肠杆菌药敏试验
        5.3.2 大肠杆菌耐药基因的检测
        5.3.3 大肠杆菌耐药基因的克隆
        5.3.4 抗菌药对线虫的毒性试验
        5.3.5 抗菌药对线虫模型的药物拯救试验
    5.4 结果
        5.4.1 大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
        5.4.2 大肠杆菌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5.4.3 大肠杆菌耐药基因克隆结果
        5.4.4 抗菌药对大肠杆菌毒性试验结果
        5.4.5 线虫体内体外用药效果的对比结果
    5.5 讨论
        5.5.1 广西牛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情况
        5.5.2 大肠杆菌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的相关性分析
        5.5.3 线虫体内体外抗菌药抵抗大肠杆菌的差异性分析
    5.6 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的发表情况

(9)重症肺炎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病原学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的选取
    2.2 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
    2.3 资料的收集
    2.4 病原学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方法
    2.5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重症肺炎患者多重耐药菌检出类型分布
    3.2 重症肺炎患者主要临床分离菌种及感染多重耐药菌菌种分布
    3.3 重症肺炎患者感染的主要多重耐药菌标本来源分布
    3.4 重症肺炎患者感染的多重耐药菌耐药性分析
    3.5 重症肺炎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相关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
    3.6 重症肺炎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威海地区主要毛皮动物常见病原体检测及微生态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毛皮动物主要病毒性传染病研究进展
    1.1.犬瘟热研究进展
        1.1.1.CDV的分类与形态结构
        1.1.2.CDV基因组编码蛋白及其功能
        1.1.3.CDV的流行病学
        1.1.4.CDV的临床症状
        1.1.5.CDV的诊断技术进展
        1.1.6.CDV的防治研究进展
    1.2.毛皮动物细小病毒病研究进展
        1.2.1.细小病毒的分类
        1.2.2.生物学差异
        1.2.3.MEV的研究进展
        1.2.4.细小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
    1.3.水貂阿留申病研究进展
        1.3.1.AMDV的分类与形态结构
        1.3.2.AMDV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1.3.3.AMDV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症状
        1.3.4.AMDV的检测技术进展
        1.3.5.ADM的综合防治措施
第二章 毛皮动物主要细菌性疾病研究进展
    2.1.大肠杆菌病研究进展
        2.1.1.病原学
        2.1.2.流行病学
        2.1.3.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2.1.4.防治措施
    2.2.肺炎克雷伯氏菌病研究进展
        2.2.1.病原学
        2.2.2.流行病学
        2.2.3.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2.2.4.防治措施
    2.3.绿脓杆菌病研究进展
        2.3.1.病原学
        2.3.2.流行病学
        2.3.3.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2.3.4.防治措施
第三章 威海地区主要毛皮动物养殖及疾病防治情况调查
    3.1.材料与方法
        3.1.1.调查范围
        3.1.2.调查内容
        3.1.3.调查途径
    3.2.结果
        3.2.1.养殖概况
        3.2.2.防疫情况
        3.2.3.常见疫病免疫情况
        3.2.4.养殖用药情况
        3.2.5.主要发病情况
    3.3.讨论
        3.3.1.养殖数量与密度的影响
        3.3.2.不同饲养管理水平的影响
        3.3.3.防疫措施的影响
        3.3.4.疫苗免疫的因素
        3.3.5.畜牧管理体制变动的影响
        3.3.6.主要疾病传播流行特点
    3.4.小结
第四章 威海地区主要毛皮动物大型养殖场常见病毒的PCR检测及序列分析
    4.1.材料与方法
        4.1.1.样品采集
        4.1.2.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4.1.3.样品的处理
        4.1.4.核酸的提取
        4.1.5.病毒性病原的检测
    4.2.结果
        4.2.1.病料剖检结果
        4.2.2.CDV的检测结果
        4.2.3.CDV的序列分析结果
        4.2.4.MEV的检测结果
        4.2.5.MEV的序列分析结果
        4.2.6.AMDV的检测结果
        4.2.7.感染统计结果
    4.3.讨论
        4.3.1.病毒性疾病持续流行
        4.3.2.疫苗免疫保护出现漏洞
    4.4.小结
第五章 威海地区主要毛皮动物大型养殖场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
    5.1.材料与方法
        5.1.1.样品来源
        5.1.2.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5.1.3.样品剖检
        5.1.4.细菌的分离培养
        5.1.5.细菌的纯化与染色
        5.1.6.生化鉴定与药敏试验
        5.1.7.血清型鉴定
    5.2.结果
        5.2.1.病料剖检症状
        5.2.2.细菌的分离及生化鉴定结果
        5.2.3.分离菌的药敏实验结果
        5.2.4.血清学分型统计结果
        5.2.5.感染统计结果
    5.3.讨论
        5.3.1.病原种类多样,混合感染突出
        5.3.2.条件性致病菌感染流行普遍
        5.3.3.细菌耐药性需要加强关注
    5.4.小结
第六章 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制剂对水貂免疫功能的影响
    6.1.材料与方法
        6.1.1.实验材料
        6.1.2.实验动物及饲粮
        6.1.3.实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6.1.4.免疫指标的测定
        6.1.5.疫苗抗体的测定
        6.1.6.试验数据统计
    6.2.结果
        6.2.1.益生菌制剂对水貂免疫指标的影响
        6.2.2.益生菌制剂对水貂犬瘟热疫苗抗体的影响
    6.3.讨论
    6.4.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四、87株不动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动物源携带tet(X3)/tet(X4)基因的细菌耐药性及传播特性研究[D]. 马剑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2]高通量细菌药敏检测仪器的研制及应用[D]. 骆延波. 吉林大学, 2021(01)
  • [3]陕西部分奶牛场乳房炎乳样主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三重PCR方法的建立[D]. 李田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4]儿童重症医学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高危因素、耐药性分析及应对策略[D]. 全天文. 青岛大学, 2020(01)
  • [5]山东省部分地区肉鸡养殖场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D]. 王鹏.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0)
  • [6]无锡市猫下泌尿道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尿路致病菌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D]. 钱小亮. 扬州大学, 2020(04)
  • [7]奶牛源大肠杆菌ESBLs耐药基因的流行分布及传播方式研究[D]. 刘欣彤. 天津农学院, 2020
  • [8]广西部分地区牛源大肠杆菌—秀丽隐杆线虫感染模型的构建及应用[D]. 白慧丽. 广西大学, 2020
  • [9]重症肺炎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病原学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D]. 黄劲勇.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10]威海地区主要毛皮动物常见病原体检测及微生态防治[D]. 赵国清. 甘肃农业大学, 2019(11)

标签:;  ;  ;  ;  ;  

87株不动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