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熵”

无处不在的“熵”

一、无处不在的“熵”(论文文献综述)

陈婉琪[1](2021)在《JB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党的十九大召开,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公司以及个人在新发展阶段所应具备的新要求,创新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消费升级、产业转型等给我国公司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更新挑战。在公司经营发展过程中,收益与风险并存,公司如果要想规避风险以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就必须做到对财务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和控制,做好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与其他行业相比较,房地产公司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较大,因此我国房地产公司应当更加重视对财务风险的研究、分析。本文以JB房地产公司为研究对象,根据财务风险管理相关理论,结合公司财务数据资料,采用功效系数法对JB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进行评价与控制研究。首先,在相关财务风险研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JB房地产公司实际经营情况,通过财务报表分析法对JB房地产公司的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营运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四个维度进行识别,探讨其经营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其次,对JB房地产公司的财务风险水平分别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营运能力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分析,在运用熵值法和功效系数法基础上,得出JB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并对JB房地产公司各类财务风险严重程度进行评价。最后,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宏观政策应对能力五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JB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的相关措施。本文研究中有以下发现:(1)2016年至2019年,JB房地产公司的财务风险评价等级分别为中警、重警、重警、轻警。JB房地产公司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指标指数较低,评价结果较差;发展能力和营运能力也存在着重大的风险危机。(2)在偿债能力方面,JB房地产公司需要做到制定多元化的筹资方案,合理调整流动和非流动负债的比例结构,结合公司经营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债务偿还能力确定合理、科学的债务规模,以维护公司正常运行,防范风险。(3)在盈利能力方面,JB房地产公司一方面需要结合ERP系统对投资项目成本进行合理、有效控制;另一方面JB房地产公司需要准确掌握消费者需求,并注重工作人员销售业务的培训。(4)在营运能力方面,JB房地产公司需要注重项目可行性分析、公司商品房存货的去化能力以及应收账款信用制度的合理制定,保障公司资金流的稳定性,实现营运活动可持续性发展,增强营运活力。(5)在发展能力方面,JB房地产公司需要做好市场调研,抓准市场需求,实施多元化项目投资,同时需要提升自身财务风险管理意识以及员工专业素质。

吴涵[2](2021)在《超晶格密钥分发技术研究与系统实现》文中提出信息安全是现代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保障,密码学是保障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和主要手段。现代密码学的基本观点是由密钥机密性决定整个密码体制安全性,然而密钥管理通常是密码系统中最薄弱且最致命的部分,尤其是密钥产生和密钥分发,往往实现困难且效率低下,限制整个密码系统的安全和效益。物理不可克隆函数(Physical Unclonable Function,PUF)是最具实用价值的新兴硬件安全技术之一,具备很好的物理安全特性,以硬件实体的形式将密钥内蕴于物理结构中,为密钥产生和存储、密钥分发等密钥管理问题带来了全新的解决思路。本文围绕超晶格PUF的密钥管理应用这一主题,介绍了作者在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超晶格PUF模型研究、超晶格PUF的密钥安全性分析、超晶格密钥分发技术研究与系统实现。具体地,本文介绍了 GaAs/Al0.45Ga0.55As弱耦合轻掺杂半导体超晶格物理实验研究中发现的电流混沌振荡、物理函数特性、器件功能孪生等物理现象及其物理机理,通过将超晶格器件纳入PUF密码理论框架下研究,针对超晶格PUF内在物理安全机制,建立超晶格PUF的密码特性分析模型和密码工程应用模型,研究和验证了基于孪生超晶格PUF的密钥分发技术体系。本文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归纳如下:(1)通过将超晶格器件纳入PUF密码理论框架研究,探索了全新的研究方向,提出全新的研究思路。一方面PUF为超晶格不可克隆性(包括物理不可克隆和数学不可克隆)的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和分析模型;另一方面研究超晶格独有的密码特性需要拓展PUF密码理论。超晶格器件的一系列新现象和新问题的研究,例如瞬态混沌现象、物理函数现象、物理不可克隆现象、物理不可克隆孪生现象等,可衍生出新密码形态和新应用模式,如超晶格随机数技术、超晶格密钥分发技术。(2)提出了超晶格器件的物理机理分析模型、密码学特性检测和评估方法,为超晶格PUF密码安全性分析奠定理论基础。基于MBE生长动力学理论,分析研究超晶格材料微观结构参数与器件宏观特性之间的定性关系,揭示超晶格器件物理不可克隆特性与孪生特性的安全机理;基于超晶格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分析研究超晶格动力学系统瞬态混沌效应对器件功能的差异放大作用,揭示超晶格器件的动力学行为和密码学特性的过程机理;同时,在黑盒模型下分析研究超晶格器件的密码学特性检测和估熵方法,定量评估超晶格器件的PUF特性和安全度量,形成超晶格密码应用技术体系的理论基础。(3)创建了超晶格密钥分发协议及技术体系,实现了自认证无条件安全的高速异地密钥分发实验验证。基于超晶格PUF的物理不可克隆孪生功能,利用超晶格器件作为密钥产生、存储和传输载体,发展出自认证无条件安全的超晶格密钥分发技术。本文中设计了安全可行的超晶格密钥分发协议,开展了高精准离线序列同步算法、模糊提取方案设计、安全性分析、软硬件系统设计等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完整的技术体系来实现以孪生超晶格PUF为安全锚的超晶格密钥分发设备,组建基于公共网络的密钥分发系统。超晶格密钥分发系统在实验环境下成功实现密钥产生和密钥重建功能,密钥分发速率可达17 Mbit/s,密钥随机性通过NIST随机性检测。超晶格密钥分发技术是一项基础性信息安全技术,经历多年的研究发展并逐步达到应用适配验证的成熟度,有望为密钥管理难题带来一种全新的实用化解决方案。

林嘉慧[3](2021)在《科技与宗教的缝隙 ——菲利普·迪克的救赎神话》文中认为菲利普·K·迪克是美国当代最重要的科幻小说作家之一。围绕着科幻文学的核心问题,迪克作品所描绘的末日解构了传统的救赎,也颠覆了人们关于宗教与科技的原有经验。在作品科技和宗教叙事的缝隙之中,他建构了一个人文主义的救赎神话。第一章分析迪克作品中的末日危机想象。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物理学重要概念“熵”是理解迪克小说独特性的突破口,熵的科学理论支撑了作品中关于世界末日的想象。他六十年代创作的众多小说都形成了互文,呈现出类同的熵式末日。这种末日想象与香农的信息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美学风格。对赛博朋克流派影响深远。第二章和第三章论述了迪克的科幻小说从异教神话和现代宗教的两个方向解构了传统的救赎。第二章分析迪克的作品一方面以异教神话中异化的神解构了基督教的原宗教教义,通过对一系列宗教意象如圣餐和圣痕的解构,上帝不再是善的救赎。另一方面迪克作品的实验性叙事手法打破了科幻文学黄金时代的桎梏,其作品成为科幻文学“新浪潮”时期的代表作。第三章结合拟像与仿真理论,分析作品中科技力量对宗教的“祛魅”,引出了迪克所认同的真正救赎。小说以科技打造的拟像社会对真实的抹除为线索,塑造了一个大众传媒垄断控制的意识形态陷阱。依托技术装置的宗教仅是一种虚拟体验,在狭隘的虚拟救赎被推翻之后,真正的救赎得以凸显。第四章分析迪克建构的救赎神话。这一神话有两个重要的基点:潜在的神圣世界与移情。迪克认为在被建构的现实世界之下存在着一处神圣的领域,只有真正的“人”——具有移情能力的个体,才能实现救赎的理想。其救赎神话隐含着一个清晰的人文主义的道德立场。一些对于迪克的标签式定义需要被重新斟酌。他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作家,而是一个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作家。由此重新认识迪克创作中可以把握的主线。明晰迪克在科幻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文学贡献。

孙玉洁[4](2021)在《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属于设计艺术学研究范畴,是设计艺术学与积极心理学、美学、传播学等学科结合的综合性交叉研究。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是一种以积极心理学心流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数字媒体为主要技术和工具,营建某种场景,通过刺激体验者的感觉和知觉,令其达到沉浸其间、忘却他物的状态的艺术设计类型。它是沉浸式设计的核心组成部分,数字媒体艺术为研究范围,沉浸式(设计)为设计方式,场景设计为具体设计手段。其中,“场景”一词源于交互设计师、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约翰·卡罗尔提出的“基于场景”的人机交互方式,将“场景”这一戏剧表演要素用于分析、描绘一个应用被使用时用户最可能所处的情境。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对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相关定义以及历史、类型、特性等内容进行阐释,此外,针对目前存在的认知误区,对沉浸式设计进行美学溯源,指出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第二章分别从主题、时空、技术以及主体此四大因素解构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之“场景”。第三章将意境这一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与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进行观照,分别从意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意与境偕”三个层次进行阐释,意在寻找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中的应用可能性。第四章透过各产业领域争相应用、信息时代典型社交媒体等“热闹”表象,冷静思考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在审美距离,艺术接受,策展、收藏等学术层面引发的新课题及给体验者带来的负面效应。第五章对当下及未来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在文旅发展、艺术治疗、生态设计等多个场景应用进行分析;从设计师、体验者、产业者三个视角,对如何促进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向纵深发展给出建议。本论文有着强烈的时代性,它是体验经济呼唤新型设计方式的结果。国家相关部门近年曾先后出台《文化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部消费潜力的意见》《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若干政策予以扶持,以促进稳健推动、鼓励包括数字媒体沉浸式场景设计在内的高科技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但在相关产业“万物沉浸”的蓬勃表象下,有一些问题需要被关注和研究,主要表现为产业亟待成熟、认知亟需深入,这些新现象、新问题都可说明本论文题目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梁秀婷[5](2020)在《ZS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银行业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居于核心领导地位,是国民经济建设和资金分配的重要纽带。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现象的日益突出,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为我国商业银行提供了不少机遇,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的增长进入新常态阶段,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各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增速的放缓也为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我国的商业银行在不断拓展自身业务与提高市场份额的同时,与之相对应的,形成财务风险的因素也在逐渐增加。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财务风险的管理水平方面与国际领先银行相比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欠缺有待解决。ZS银行作为我国第一家由企业独立创办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迅速的发展得到了行业内外的认可,在我国商业银行中非常具有代表性,因此,本文选择ZS银行作为案例进行研究。本文在相关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的基础之上,从ZS银行自身财务现状出发,深入探讨其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确定具体的财务风险识别方法之后,对ZS银行的财务风险进行识别与分析;通过熵值赋权法建立了综合评价指标模型,以我国11家商业银行2016-2018三年披露的相关财务指标作为样本数据,分别通过资产质量、资本充足性、流动性、盈利能力以及管理水平五大风险类别中共计十一项指标纵向比较,对ZS银行的财务风险进行评价,得出相应结果并分析;最后,针对于ZS银行财务风险的防控提出相关措施建议,主要包括加强资产质量风险控制、提高资本充足性水平、加强流动性风险控制、提升总体盈利能力、提升综合管理水平等五个方面,得以完善ZS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体制。本文以ZS银行的基本情况和财务风险管理现状为基础,为了能够更好的控制银行财务风险,提高管理水平,从而结合ZS银行自身的实际情况,分别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防控三个方面对ZS银行进行财务风险的有效管理,以期对ZS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有所指导,同时为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提供新的参考与借鉴。

孙晓慧[6](2020)在《中德初中物理教科书“能量”比较研究 ——以北师版和KPK为例》文中指出教科书既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获得知识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能量”作为课程内容的三个主题之一,在物理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不同版本不同国家的教科书内容各有千秋,德国卡尔斯鲁厄物理课程(简称KPK)中以能量、信息和它们的携带者这些实物型物理量为中心概念,以它们在相应的“势差”的作用下的流为课程结构。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迁移机制和布鲁纳的螺旋式课程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采用文献法、比较法和内容分析法,以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对北师版和德国KPK的初中物理教科书的“能量”主题进行比较研究。首先对KPK教科书形成整体认识,然后依据课标中教科书编写原则从“内容选择、内容组织、内容呈现和例题、习题”四个方面对两版本教科书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比较。两版本教科书在“能量”部分内容的选择、组织、呈现方式、例题和习题上均存在差异。内容选择上,北师版教科书知识内容浅显易懂同时涉及的范围小;KPK教科书所包含的内容更全面,也更深入。内容组织上,北师版教科书多注重概念介绍,少原理讲解;而KPK教科书注重引导学生用原理来理解生活现象,或是通过实例解释物理规律。呈现方式上,版式不同,北师版教科书非常重视配色,栏目之间有很强的层次感;而KPK教科书幽默性词语和过渡性语言的使用更出色。对于插图,北师版教科书更注重通过实物图和人物肖像图来呈现物理情境;KPK教科书更看重示意图和坐标图表类。例题和习题上,两版本教科书的例题都很基础,功能相似,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公式的应用。习题数目一样,但种类不尽相同,北师版教科书由易到难,层次分明,由易到难;KPK教科书习题开放性更强。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教科书的编写者和使用者提出以下建议:增加章节栏目设置,增强“能量”知识与日常生活和当代科学技术的关联性;增加教科书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适当拓展初中物理“能量”知识点;加强“能量”部分各章节之间的关联性;针对“能量”部分的内容,建议加强科学史的介绍、职业导向、热爱家乡及种族平等方面的人文素质教育,增加图表坐标类插图的比例,增加幽默性词语和过渡性语言的使用,习题中加入开放性题目。为了降低学生对“能量”知识的理解难度,建议在例题中适当加深规律或公式的难度。

刘善强[7](2020)在《托马斯·品钦小说中的追寻者形象》文中研究说明追寻者形象在西方文学千百年的传承中不断发展变化,其承载的意义与带给读者的启示在时代语境的变迁下显得蔚为丰富多彩。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追寻者形象也因其对传统追寻者形象的“叛逆”而激起研究者的兴趣,品钦作为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典型代表,其重要作品中均塑造有追寻者形象,他笔下的追寻者以一副反英雄和反崇高的姿态呈现在读者眼前。本论文聚焦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拍卖第四十九批》《V.》《性本恶》《葡萄园》五部作品中塑造的追寻者形象,以文本分析为基础,结合文学传统、时代语境与品钦的个人经验,探究品钦笔下追寻者形象的来源、类型特征、塑造方法和价值意义。论文除绪论、结语外,分为四章。绪论部分介绍品钦小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指明本论文的研究重点、思路和创新之处。第一章主要研究品钦笔下追寻者的类型。根据追寻经历与追寻目标的不同,将品钦小说的五位追寻者划分为两种类型,细致剖析他们的追寻特征和追寻经历。第二章着重阐释品钦塑造追寻者形象的方法。从“不确定性”刻画与戏仿两个维度展开分析,旨在对追寻者形象进行深度透视。第三章探究品钦笔下追寻者形象的源起。首先考察他对西方文学传统中追寻者形象的继承与创新;其次分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的状况对品钦塑造追寻者形象的启示意义;最后探讨熵定律对他塑造追寻者形象的深刻影响。第四章从揭示人类生存困境和重振人类生存信心两个方面来研究品钦塑造追寻者形象的价值与意义。一方面,追寻者的追寻揭示了人类在交流与技术方面的困境;另一方面,追寻者又通过突破固化秩序与呼唤真实情感的方式实现了对人类生存信心的重振。结语部分总结本论文的观点,强调品钦塑造追寻者形象的重要意义。

孙倩倩[8](2020)在《基于毕达哥拉斯模糊信息的三支决策方法》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不确定信息处理技术已成为当前科学理论和应用研究中的一个热门领域。学者们相继提出模糊集、粗糙集、概念格和软集等处理不确定信息的数学工具。模糊集是借助隶属度来刻画对象的不确定性,粗糙集是通过一对精确集合(上近似和下近似集)描述未知概念或知识。本文拟对毕达哥拉斯模糊集、粗糙集、三支决策方法以及冲突分析问题进行组合研究,具体内容如下:首先,本文重点研究区间毕达哥拉斯模糊集的运算法则和信息度量。毕达哥拉斯模糊集作为模糊集、直觉模糊集的新型推广,在智能决策、知识约简、机器学习领域取得成功应用。考虑到决策者的犹豫态度和不稳定决策环境,学者提出区间毕达哥拉斯模糊集。基于已有度量方法,本文提出区间毕达哥拉斯模糊集的信息熵、距离和相似度,并且研究三个度量之间的转换关系。通过项目评估和模式识别的实例验证区间毕达哥拉斯模糊信息熵、距离和相似度的合理性,对比分析说明新度量具有灵活性和可靠性的特点。其次,双论域三支决策模型是一种新颖的处理不确定信息的数学工具,在智能决策领域得到成功的应用。然而在实际决策中,经典二元集值函数不能详细描述决策对象的不确定属性。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将双论域三支决策模型推广到毕达哥拉斯模糊多属性信息系统。通过增加毕达哥拉斯模糊映射的个数,构建乐观型和悲观型的多粒度近似算子,并提出四个重要的性质进行证明。考虑不同决策者的风险偏好,本文构建两类多粒度毕达哥拉斯模糊信息系统的三支决策模型,按照最大精确度的评价准则,给出阈值算法,并将新提出的模型应用到医疗诊断实例中。最后,毕达哥拉斯模糊信息的三支冲突分析模型被提出和研究。作为直觉模糊集的拓展,毕达哥拉斯模糊集可以有效地表达不确定性信息,然而很少应用到冲突分析问题中。通过定义的冲突函数,探究任意两个代理者对于给定事件的冲突程度,设计最大精度评价的阈值算法,继而构造出毕达哥拉斯模糊信息三支冲突分析模型。通过一个应用说明新模型的有效性。综上,本文提出三类兼容型的区间毕达哥拉斯模糊信息度量,研究不同度量之间的转化关系;将任意毕达哥拉斯模糊映射看成一个粒度,通过增加毕达哥拉斯模糊映射的个数,构建多粒三支决策模型;基于冲突参数,提出毕达哥拉斯模糊信息的三支冲突分析方法。这些组合研究不仅丰富和发展毕达哥拉斯模糊集、三支决策和冲突分析理论,而且拓展其应用范围,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何磊[9](2019)在《基于DNA纳米技术的生物传感器构建策略研究》文中认为DNA不仅可以作为生命的密码,同时因为其具有高度可编程、可自动化合成、易于修饰等特点,使得以DNA分子作为基元材料的DNA纳米技术在最近十多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伴随着DNA纳米技术的发展,基于DNA纳米技术构建的核酸生物传感器在环境监测、食品安全、药物分析、疾病检测等领域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随着核酸适体、脱氧核酶等功能核酸体外筛选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具有卓越分子识别功能的核酸分子被逐渐开发出来,这进一步促进了核酸生物传感器的应用范围。然而,在一些资源有限或者复杂的分析体系下,由于核酸分子本身的一些固有缺陷以及核酸生物传感器构建策略上的不完美,使得所构建的核酸生物传感器在这些动态复杂分析体系下的表现往往不能尽如人意。因此,进一步拓展核酸生物传感器的应用范围以及提高其在复杂分析体系下的工作性能依旧是科研工作者面临的重要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论文旨在通过合理的DNA分子工程手段来降低核酸生物传感器的应用成本、改善核酸生物传感器的工作性能,使核酸生物传感器在资源有限地区、动态复杂分析体系等发挥重要的应用潜能。其具体内容如下:(1)DNA G4/Hemin作为一种很好的人工过氧化物纳米酶,能够在过氧化氢的存在下催化四甲基联苯胺(TMB)的氧化,使得TMB-H2O2体系的吸收光谱发生明显的变化。因此,基于此原理,许多基于DNA G4/Hemin纳米酶的比色核酸生物传感器被构建。然而,为了得到定量的输出结果,人们常常需要借助昂贵的光学仪器,这极大地限制了该类核酸生物传感器在资源有限地区的进一步推广。在本章中,我们发现,DNA G4/Hemin纳米酶能够催化TMB-H2O2体系氧化,使其吸收光谱发生明显的变化。同时,氧化后的TMB具有良好的光热转换性能,在近红外光的照射下,体系的温度明显升高,而该温度的变化可以利用便携式的温度计进行有效的读取,而不需要借助大型光学设备。这暗示DNA G4/Hemin模块可用于构建便携式的核酸光热传感器,服务于资源有限区域。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们通过DNA G4双末端封闭的策略构建了第一代免标记型核酸光热生物传感器。利用该传感器,我们能够通过便携式的温度计实现对靶标的定量检测。这个工作为构建核酸光热生物传感器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2)为了进一步扩展基于DNA G4/Hemin核酸光热生物传感器的可应用范围,在本章中,我们致力于通过合理的DNA分子工程,将更为复杂的靶标信息转化为易读取、可定量的温度输出信号。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尝试将不同的DNA分子电路与上章发展的DNA光热传感器进行合理的耦合,从而构建功能更为复杂多样的先进核酸光热传感器。作为概念性的研究,我们首先通过合理的DNA分子工程手段,将熵驱动的核酸无酶放大分子电路与上章发展的DNA光热核酸传感器进行耦合,仅通过便携式的温度计成功实现了超低浓度靶标的检测,其检测灵敏度相比于上章单纯的DNA光热传感器提高了将近2个数量级。同时,为了实现复杂多比特输入信息的检测,我们通过合理的DNA分子工程的手段,进一步实现了不同DNA逻辑电路(AND逻辑电路,OR逻辑电路)与上章发展的DNA光热传感器的耦合,成功地实现了分析物的逻辑识别与处理。该传感设计理念对促进下一代先进核酸光热传感器的发展产生重要的指导价值。(3)针对传统核酸生物传感器细胞穿透能力弱以及在复杂细胞内环境中易产生假阳性信号的问题,在第四章中,我们基于DNA纳米技术构造了一种新型的DNA四面体生物传感器,该三维的DNA四面体生物传感器,显示出良好的细胞摄取能力以及生物稳定性。同时,结合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通过设计靶标诱导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off”到“on”的光学开关,使得即使在非常高的生物干扰环境下,该核酸生物传感器也几乎能够完全避免由核酸酶降解、温度波动、蛋白非特异性吸附等引起的假阳性信号,使得检测结果更加准确。DNA三维纳米结构建造技术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off”到“on”的信号输出联用策略,为发展在细胞内更准确成像的核酸生物传感器提供了新的思路。(4)由于细胞内很多重要分析物的浓度处于较低的水平,有些疾病标志物随着疾病的发生其含量可能还会进一步降低,而传统的细胞内工作的核酸生物传感器与目标物主要是基于1:1的信号转换比率,因而显示出比较低的信号增益。这对于成像细胞内低丰度的疾病标志物非常不利。因此,为了获得更高增益的信号输出,实现细胞内低丰度靶标的高灵敏的测量,这就要求我们设计的生物传感器能够对有限的输入信号进行高效的信号放大。因此,在第五章中,我们通过分子工程的手段构建了熵驱动的三维DNA纳米放大器,该放大器由两个DNA四面体模块组成,在无靶标存在的情况下,两个模块互不干扰,荧光信号始终处于淬灭状态。而当靶标分子存在时,靶标分子会不断催化两个模块的相互作用,最终导致荧光标记的核酸链与其部分互补的淬灭链不断分离,从而荧光信号得到不断地增强。我们以肿瘤相关的mRNA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我们的实验结果显示,该熵驱动的DNA纳米放大器能够实现细胞内肿瘤相关mRNA的超灵敏检测,该DNA生物传感器设计策略为DNA纳米技术在细胞内的进一步应用开拓了新的思路,同时也为细胞内低丰度疾病标志物的发现提供了有潜力的分子工具。

易飘[10](2020)在《论保罗·维利里奥“消失的美学”》文中研究指明“消失的美学”是当代法国速度思想家、文化理论家、技术艺术批评家保罗·维利里奥提出的重要命题。技术加速塑造了人们新的感知方式,尤其是观看的方式。“消失的美学”就是试图对加速社会中人们的观看方式及其特征和它走向消失的过程作出一种解释的艺术哲学,也是加速在美学上对人们的感知、体验进行的理论建构。在技术加速下,人们通过技术去观看和感知世界,这种技术感知方式呈现了“消失”。从本质上来说,“消失的美学”就是一种加速美学。在现象学的视域中,诸事物通过身体知觉的还原而显现。加速造成了时间绵延和空间广延的丧失,诸事物的显现变成了直接的、即时性的“在场”,最终化为了光照亮的那一瞬显现而又消失的数字图像。因此,“消失的美学”是加速背景下诸事物在身体知觉中“显现”和“消失”的美学思考和感性认识。本文从身体、技术、艺术三个维度去诠释“消失的美学”的具体内涵,并探索其与加速主义的内在关联。从身体的维度来看,“消失的美学”源于身体的生成、分裂所带来的意识的频繁断裂和黏合,即是“失神”。主体感知方式和再现方式的工具性分裂带给视觉前所未有的局限,形成了一种“消失的美学”。随着个体生命的生长,成人的身体器官逐渐衰弱,只能依赖电影、手机等各种技术假器作为身体的延伸来重新获得“失神”的感知体验,维利里奥称这些“假器”为“技术义肢”。从技术维度来看,各种技术在迅速增长和升级的同时逐渐演变为一种独特的美学技巧和思维,制造了一系列的“失神症美学”,进而演变为“消失的美学”。这些加速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知觉系统,带来了人们对时间、空间和真实的感知变化,产生了失神、震惊、眩晕、恐慌的审美体验。从艺术维度来看,“消失的美学”是传统艺术与新兴艺术的分界,艺术从稳定、静态的以模拟形象为特征的“呈现的美学”演变为在视网膜上存续、以飞逝的数字图像为特征的“消失的美学”。材料的持久性变成了视觉认知的持久性,艺术的形式发生了转变,传统艺术的界限开始消失,走向了一种无情的、无边的艺术。在维利里奥这里,诸事物经过身体还原而显现。我们通过身体感知世界,同时世界也是身体的一部分。技术加速改变了人们的感知体验和塑造了新的感知系统。最终,技术作为身体的感知替代,技术与艺术混合,传统美学逐渐转向一种“消失的美学”。“消失的美学”建立在加速主义的背景之下,“加速”带来了“消失”,而这种“消失”由身体感知所赋予和察觉。“身体”是抽象的速度,也是感知的前提,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感知体验。随着技术加速,技术作为速度的表象,替代了身体,并与艺术混合。传统的物质艺术变成了偶然、消失的艺术。我们看到的世界变成了一个“消失”的世界,不再是传统美学,而是“消失的美学”。在这种美学中,人们的感知被麻痹,无法看到和思考,个体陷入了恐慌,成为了一种“大众个人主义”,只留下了遗忘、焦虑和等待意外。

二、无处不在的“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处不在的“熵”(论文提纲范文)

(1)JB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本文可能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财务风险相关概念
        2.1.1 财务风险内涵
        2.1.2 财务风险特征
    2.2 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概述
    2.3 财务风险管理理论
        2.3.1 财务风险识别理论及方法
        2.3.2 财务风险评价理论及方法
        2.3.3 财务风险控制理论及方法
第三章 JB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现状及识别分析
    3.1 JB房地产公司概况
    3.2 JB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现状
        3.2.1 财务风险管理模式
        3.2.2 财务风险管理制度
    3.3 JB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识别
        3.3.1 筹资活动财务风险识别
        3.3.2 投资活动财务风险识别
        3.3.3 营运活动财务风险识别
        3.3.4 收益分配活动财务风险识别
    3.4 JB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形成原因
        3.4.1 外部原因
        3.4.2 内部原因
第四章 JB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
    4.1 财务风险评价体系构建思路
    4.2 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指标选取原则
        4.2.2 财务风险评价指标选取
    4.3 指标权重确定
        4.3.1 熵值法
        4.3.2 指标权重计算
    4.4 财务风险评价标准值确定
        4.4.1 功效系数法
        4.4.2 评价标准值确定及风险等级划分
    4.5 JB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4.5.1 财务风险评价结果计算
        4.5.2 评价结果分析
第五章 JB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控制措施
    5.1 提高偿债能力
        5.1.1 多元化筹资
        5.1.2 制定科学的筹资决策
        5.1.3 债务规模合理化
        5.1.4 债务结构科学化
    5.2 提高盈利能力
        5.2.1 加强成本控制
        5.2.2 创新销售方式
    5.3 提高发展能力
        5.3.1 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意识
        5.3.2 提高公司人员的专业素质
        5.3.3 适度进行收益分配
    5.4 提高营运能力
        5.4.1 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
        5.4.2 建设项目多元化
        5.4.3 提升商品房存货周转率
        5.4.4 提高应收账款周转效率
    5.5 提高应变政策调整的能力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房地产行业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
    附录B JB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评价指标评分值计算表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超晶格密钥分发技术研究与系统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超晶格密码研究历史
        1.1.2 密码学与信息安全
        1.1.3 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
        1.1.4 密码系统的安全性
        1.1.5 密钥管理主要困难
    1.2 物理密码技术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
第2章 超晶格器件研究基础
    2.1 弱耦合超晶格物理模型
    2.2 室温超晶格研究
    2.3 超晶格材料生长与器件制备
        2.3.1 分子束外延(MBE)技术
        2.3.2 MBE生长机理
        2.3.3 器件制备
    2.4 室温超晶格物理现象
        2.4.1 超晶格自发电流振荡
        2.4.2 超晶格物理函数
        2.4.3 超晶格瞬态混沌
    2.5 超晶格物理不可克隆孪生现象
        2.5.1 超晶格物理不可克隆现象
        2.5.2 超晶格物理函数孪生现象
        2.5.3 超晶格密钥分发技术原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超晶格PUF模型研究
    3.1 理论基础
        3.1.1 PUF通用框架
        3.1.2 PUF属性
        3.1.3 PUF属性评估
        3.1.4 典型PUF结构
    3.2 超晶格不可克隆特性定性分析
        3.2.1 超晶格物理不可克隆性
        3.2.2 超晶格数学不可克隆性
    3.3 超晶格PUF模型
        3.3.1 超晶格PUF应用架构
        3.3.2 超晶格PUF属性评估
        3.3.3 超晶格PUF挑战响应的互信息量
    3.4 超晶格PUF应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超晶格PUF的随机数技术
    4.1 原理架构
        4.1.1 随机数
        4.1.2 原理架构
    4.2 后处理算法设计
        4.2.1 技术基础
        4.2.2 后处理方案设计
        4.2.3 极小熵估计
        4.2.4 LFSR-Toeplitz提取器
    4.3 基于超晶格PUF的随机数发生器实现
        4.3.1 系统架构设计
        4.3.2 系统集成设计
    4.4 实验结果
        4.4.1 物理熵源测试
        4.4.2 估熵结果
        4.4.3 随机性检测
        4.4.4 性能测试总结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超晶格密钥分发技术研究与系统实现
    5.1 超晶格密钥分发协议
    5.2 关键技术研究
        5.2.1 高精准序列同步
        5.2.2 模糊提取技术
        5.2.3 LDPC纠错码
    5.3 模糊提取设计与实现
        5.3.1 汉明空间安全素描
        5.3.2 纠错方案设计
        5.3.3 模糊提取实现
    5.4 安全性分析
    5.5 系统实现
    5.6 实验与验证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3)科技与宗教的缝隙 ——菲利普·迪克的救赎神话(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菲利普·迪克简介及其思想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本文立论与论述框架
第一章 科学的宇宙观:熵与末日想象
    第一节 科学中的熵
    第二节 迪克的熵式末日
    第三节 略谈影响:赛博朋克的先声
第二章 神学解构:异神与救赎的失落
    第一节 反圣餐:神吃人的倒置
    第二节 迪克创作的宗教转向与科幻“新浪潮”
第三章 “祛魅”与真正的救赎
    第一节 “拟像”的世界
    第二节 后现代的技术宗教
    第三节 媒介操纵与“祛魅”
    第四节 真正的救赎
第四章 救赎的神话
    第一节 被建构的现实与潜在的神圣世界
    第二节 移情与真正的人
    第三节 人文主义的道德立场
结语
参考文献

(4)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研究必要性
        一、沉浸式设计疾速发展的时代性
        二、提升个人幸福、构建人际和谐
        三、中国沉浸式产业的问题与差距
    第二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研究综述
        一、本文相关范畴研究现状
        二、本文特色、价值与研究方法
第?章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前世今?
    第一节 沉浸式场景设计的前体与回身
        ?、沉浸式场景设计的理论依据
        二、沉浸式场景设计的幻觉本质
    第二节 基于心流的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
        一、沉浸隐含其间的数字媒体艺术流变历程
        ?、多且杂的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
        三、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交互为重
第?章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协同要素
    第一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主题
        一、一般主题
        二、根本主题
    第?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时空
        一、时间再造
        二、空间构建
    第三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技术
        一、VR引领
        二、裸眼沉浸
    第四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主体
        一、主体交互
        二、联觉感知
第三章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多重意境
    第?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情景交融
        一、仰俯自得,化景为情
        二、景真情切,是为境界
    第二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虚实相?
        一、写境为主的实景与造境为主的虚景
        二、意境美学的虚实与技术美学的虚实
    第三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意与境偕
        一、有我之境
        二、无我之境
第四章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双生效应
    第一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热”表象
        一、相关产业的“万物沉浸”
        二、信息时代的典型社交媒体
    第二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冷”思考
        ?、 极致消减审美距离
        二、 “成瘾”负面效应
        三、传播及展藏难题
第五章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立体走向
    第一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多元化
        一、为文旅发展贡献新思路
        二、为艺术治疗提供新方法
        三、为生态设计增添新内容
    第二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纵深化
        一、设计师:适度设计、分层设计
        二、体验者:精心品味、深度学习
        三、产业方:打造IP、构建系统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ZS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及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2 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概述
        2.1.1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概念
        2.1.2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特征
    2.2 财务风险管理理论基础与方法
        2.2.1 财务风险管理理论
        2.2.2 财务风险管理方法
        2.2.3 财务风险评价方法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国外研究综述
        2.3.2 国内研究综述
3 ZS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
    3.1 ZS银行基本情况
        3.1.1 ZS银行集团概况
        3.1.2 ZS银行财务现状
    3.2 ZS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现状
        3.2.1 ZS银行财务风险管理流程
        3.2.2 ZS银行财务风险管理概况
    3.3 ZS银行财务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分析
        3.3.1 ZS银行财务风险管理存在问题
        3.3.2 ZS银行财务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4 ZS银行财务风险识别
    4.1 ZS银行财务风险识别方法的确定
        4.1.1 财务风险识别方法介绍
        4.1.2 ZS银行财务风险识别方法选择
    4.2 ZS银行资产质量风险识别与分析
    4.3 ZS银行资本充足性风险识别与分析
    4.4 ZS银行流动性风险识别与分析
    4.5 ZS银行盈利能力风险识别与分析
    4.6 ZS银行管理水平风险识别与分析
5 ZS银行财务风险评价
    5.1 ZS银行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5.1.2 评价指标选取范围
        5.1.3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5.2 ZS银行财务风险评价方法确定及应用
        5.2.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5.2.2 评价方法确定及依据
        5.2.3 提取数据和建立矩阵
    5.3 ZS银行财务风险评价结果与分析
        5.3.1 财务风险评价结果
        5.3.2 财务风险评价分析
6 ZS银行财务风险防控措施建议
    6.1 加强资产质量风险控制
        6.1.1 优化信贷结构分摊风险
        6.1.2 做好不良资产的处置及经营
    6.2 提高资本充足性水平
        6.2.1 构建内部资本充足评估体系
        6.2.2 重视表外业务的风险防控
    6.3 加强流动性风险控制
        6.3.1 调整资产负债结构
        6.3.2 加强流动性风险监管力度
        6.3.3 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6.4 提升总体盈利能力
        6.4.1 多元化发展中间业务
        6.4.2 合理控制经营成本费用
    6.5 提升综合管理水平
        6.5.1 完善风险管理设计流程
        6.5.2 提升全员风险管理意识
        6.5.3 健全银行内部控制制度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中德初中物理教科书“能量”比较研究 ——以北师版和KPK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教科书
        2.能量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1.德国KPK教科书的相关研究
        2.中德初中物理教科书的比较研究
        3.初中“能量”有关的相关研究
三、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学习迁移机制
    (三)布鲁纳的螺旋式课程论
四、德国KPK教科书简介
    (一)立足于物理学自身发展的逻辑规律
    (二)用实物型量的流构建课程
    (三)追求知识处理上的统一性
五、两版本初中物理教科书“能量”部分比较
    (一)内容选择的比较
        1.机械能
        2.内能
        3.电磁能
        4.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二)内容组织的比较
        1.章节编排结构的比较
        2.“能量”整体编排结构的比较
        3.“能量”具体章节编排结构的比较
    (三)内容呈现的比较
        1.版式比较
        2.阐述知识的语言风格比较
        3.插图的比较
    (四)例题、习题比较
        1、例题
        2、习题
六、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内容选择
        2.内容组织
        3.呈现方式
        4.例题和习题
    (二)研究建议
        1.对我国教科书编写的建议
        2.对教师教学的建议
    (三)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托马斯·品钦小说中的追寻者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品钦小说中的追寻者类型
    第一节 迷茫的真相追寻者
        一、斯洛索普:“迷宫”里的追寻者
        二、普雷丽:“乱世”中的“寻母”人
        三、多克:“陷阱”内的探案者
    第二节 对抗异化的追寻者
        一、斯坦西尔:“V.”的解密人
        二、奥迪帕:“荒原”上的独行客
第二章 追寻者形象塑造的独特手法
    第一节 对追寻者的“不确定性”刻画
        一、模糊化处理
        二、开放式塑造
    第二节 戏仿经典对追寻者的新演绎
        一、戏仿侦探小说与间谍小说
        二、戏仿神话、悲剧与史诗
第三章 品钦小说中追寻者形象探源
    第一节 西方文学的追寻传统
    第二节 20 世纪60 年代美国社会的启示
    第三节 熵化世界观的影响
第四章 追寻者形象塑造的价值
    第一节 揭示生存困境
        一、交流的困顿
        二、技术的灾难
    第二节 重振生存信心
        一、对抗固化秩序
        二、呼唤真实情感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基于毕达哥拉斯模糊信息的三支决策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毕达哥拉斯模糊集
        1.2.2 粗糙集
        1.2.3 三支决策
    1.3 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区间毕达哥拉斯模糊集的信息度量
    2.1 毕达哥拉斯模糊集
    2.2 区间毕达哥拉斯模糊集
        2.2.1 区间毕达哥拉斯模糊集的概念
        2.2.2 区间毕达哥拉斯模糊集的运算法则
    2.3 区间毕达哥拉斯模糊集的信息度量
        2.3.1 区间毕达哥拉斯模糊集的信息熵
        2.3.2 区间毕达哥拉斯模糊距离
        2.3.3 区间毕达哥拉斯模糊相似度
    2.4 信息度量的应用
        2.4.1 工程项目评估
        2.4.2 模式识别
        2.4.3 对比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PFS多属性信息的三支决策模型
    3.1 粗糙集的概念
    3.2 双论域粗糙集
        3.2.1 T-粗糙集
        3.2.2 广义的二元关系模型
        3.2.3 双论域程度粗糙集模型
        3.2.4 双论域概率粗糙集
    3.3 双论域三支决策模型
        3.3.1 双论域三支决策的理论概述
        3.3.2 双论域三支决策模型的应用分析
    3.4 基于毕达哥拉斯模糊信息的三支决策方法
        3.4.1 毕达哥拉斯模糊多属性信息系统
        3.4.2 多粒度双论域决策模型的PFS方法
        3.4.3 多粒度PFS多属性信息的三支决策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PFS冲突信息的三支决策模型
    4.1 PFS信息系统
    4.2 基于PFS信息系统的三支冲突分析方法
    4.3 应用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基于DNA纳米技术的生物传感器构建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DNA纳米技术
        1.2.1 DNA链杂交反应与DNA链置换反应
        1.2.2 自组装的DNA纳米结构
        1.2.3 动态的DNA分子电路
    1.3 常见的不同信号输出方式的核酸生物传感器
        1.3.1 电化学核酸生物传感器
        1.3.2 荧光核酸生物传感器
        1.3.3 比色核酸生物传感器
        1.3.4 光声核酸生物传感器
    1.4 适用不同分析体系的核酸生物传感器
        1.4.1 简单缓冲体系下的核酸生物传感器
        1.4.2 血清体系下的核酸生物传感器
        1.4.3 细胞膜表面上的核酸生物传感器
        1.4.4 细胞内的核酸生物传感器
        1.4.5 活体环境下的核酸生物传感器
    1.5 本文构思与研究内容
第2章 DNA G-四链体介导的TMB-H2O2 体系的光热效应探索及其用于核酸光热传感器构建的初步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
        2.2.2 试剂
        2.2.3 DNA G4 纳米酶的构建
        2.2.4 基于靶标诱导的撕裂的DNA G4 重组策略构建核酸光热传感器
        2.2.5 基于双末端封闭的DNA G4 策略构建核酸光热传感器
    2.3 结果与讨论
        2.3.1 DNA G4 纳米酶介导的TMB-H2O2 体系的光热效应探索
        2.3.2 基于靶标诱导的撕裂的DNA G4 重组策略构建核酸光热传感器原理
        2.3.3 基于靶标诱导的撕裂的DNA G4 策略构建核酸光热传感器的可行性研究
        2.3.4 基于双末端封闭DNA G4 策略构建核酸光热传感器原理
        2.3.5 基于双末端封闭DNA G4 策略构建核酸光热传感器性能表征
    2.4 小结
第3章 基于动态复杂DNA分子电路的核酸光热传感器构建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
        3.2.2 试剂
        3.2.3 熵驱动的核酸光热传感器构建
        3.2.4 逻辑门核酸光热传感器构建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自放大的核酸光热传感器构建原理
        3.3.2 自放大的核酸光热传感器构建性能表征
        3.3.3 与门核酸光热传感器构建原理
        3.3.4 与门核酸光热传感器性能表征
        3.3.5 或门核酸光热传感器构建原理
        3.3.6 或门核酸光热传感器性能表征
    3.4 小结
第4章 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原理的DNA四面体生物传感器的构建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
        4.2.2 试剂
        4.2.3 探针的制备
        4.2.4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4.2.5 琼脂糖凝胶电泳
        4.2.6 原子力
        4.2.7 荧光测量
        4.2.8 细胞毒性分析
        4.2.9 共聚焦成像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探针的设计机理
        4.3.2 探针的结构表征
        4.3.3 探针的靶标响应性能表征
        4.3.4 探针的抗干扰性能表征
        4.3.5 DTNT纳米探针的细胞毒性研究以及细胞内靶标的响应研究
    4.4 小结
第5章 熵驱动的DNA四面体无酶放大荧光生物传感器的构建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
        5.2.2 试剂
        5.2.3 熵驱动的DNA四面体的构建
        5.2.4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5.2.5 琼脂糖凝胶电泳
        5.2.6 荧光测量
        5.2.7 细胞毒性生物传感器的细胞毒性分析采用标准的CCK-8 分析
        5.2.8 共聚焦荧光成像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熵驱动的DNA四面体无酶放大荧光生物传感器的设计原理
        5.3.2 熵驱动的DNA四面体无酶放大荧光生物传感器的结构表征
        5.3.3 熵驱动的DNA四面体无酶放大荧光生物传感器的响应性能表征
        5.3.4 熵驱动的DNA四面体无酶放大荧光生物传感器的抗干扰性能表征
        5.3.5 熵驱动的DNA四面体无酶放大荧光生物传感器的细胞内响应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10)论保罗·维利里奥“消失的美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一章 “消失的美学”的身体维度
    第一节 维利里奥的身体观
        一、可逆的身体
        二、感知的身体
    第二节 身体的感知逻辑
        一、身体的感知分裂:主体的失神
        二、身体的感知替代
第二章 “消失的美学”的技术维度
    第一节 技术加速下的知觉新变
        一、空间的删除
        二、时间的断裂
        三、真实的消失
    第二节 技术感知下的审美体验
        一、失神
        二、震惊
        三、眩晕
        四、恐慌
第三章 “消失的美学”的艺术维度
    第一节 艺术形式的转变
        一、从物质艺术到“(超)视网膜艺术”
        二、从“战争的电影”到“知觉后勤学”
    第二节 艺术界限的消失
        一、无情的艺术
        二、无边的艺术
第四章 “消失的美学”与加速主义
    第一节 维利里奥与加速主义理论
        一、“加速主义”的理论追溯
        二、维利里奥与罗萨的“社会加速批判理论”
    第二节 加速主义中的“消失的美学”
        一、维利里奥的“加速主义”文化理论
        二、维利里奥的加速美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四、无处不在的“熵”(论文参考文献)

  • [1]JB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D]. 陈婉琪.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超晶格密钥分发技术研究与系统实现[D]. 吴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3]科技与宗教的缝隙 ——菲利普·迪克的救赎神话[D]. 林嘉慧.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2)
  • [4]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研究[D]. 孙玉洁.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5]ZS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 梁秀婷.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6]中德初中物理教科书“能量”比较研究 ——以北师版和KPK为例[D]. 孙晓慧.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7]托马斯·品钦小说中的追寻者形象[D]. 刘善强.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8]基于毕达哥拉斯模糊信息的三支决策方法[D]. 孙倩倩.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9]基于DNA纳米技术的生物传感器构建策略研究[D]. 何磊. 湖南大学, 2019(01)
  • [10]论保罗·维利里奥“消失的美学”[D]. 易飘.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无处不在的“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