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食品加工“三废”开发饲料资源(摘要)

利用食品加工“三废”开发饲料资源(摘要)

一、利用食品加工“三废”开发饲料资源(摘要)(论文文献综述)

刘东鑫[1](2021)在《不同菌种处理对毛竹营养价值和瘤胃降解率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我国饲料资源短缺的问题是制约着畜牧业的发展原因之一,非常规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显得尤为重要。本试验以毛竹为原料,通过传统化学分析、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净蛋白体系(CNCPS)组分分析以及瘤胃降解试验,对不同菌种处理毛竹饲料的营养价值进行分析与研究,探究其作为新型饲料资源的可行性。并利用傅立叶红外交换光谱进行分析,为研究分子结构与营养成分和降解率之间的相关性提供参考。试验一: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本试验以竹林腐生层竹叶为菌源,通过在羧甲基纤维素钠选择培养基中分离培养,筛选出两株活力较强的菌株:11号菌株、18号菌株,酶活分别为1.9U/104Cell、2.2U/104Cell。16S r DNA鉴定为芽孢杆菌属。试验二:不同菌种处理对毛竹饲料营养成分及CNCPS指标的测定试验菌种选择为:混合菌种添加剂(粪肠球菌、布氏乳杆菌)、11号菌株、18号菌株、白腐真菌。本试验设置对照组(CON组)、混合菌种添加剂(阳性对照BL组)、11号菌株(A组)、18号菌株(B组)、白腐真菌(W组),其中A组、B组、W组设置25%、50%、100%三组添加量共11组(分别编组为A25、A50、A100、B25、B50、B100、W25、W50、W100),分别按比例发酵当年生5~6米锤丝切短的毛竹,发酵温度为37℃、发酵时间为25d。本试验结果表明:添加不同菌株均能显着提高粗蛋白(CP)含量(P<0.05),显着降低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P<0.05),其中18号菌的纤维素降解效果较好。从营养成分含量上分析,混合菌种处理、11号菌株添加量为50%、18号菌株添加量为100%、白腐真菌添加量为100%时发酵效果较好。电镜结果显示,不同菌种处理后,对毛竹紧密纤维结构具有疏松膨胀的作用。试验三:毛竹饲料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光谱分析本试验对试验二中得出最佳浓度组BL组,A50组、B100组、C100组以及CON组进行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试验结果表明:(1)运用不同菌种对毛竹发酵,均能显着提高α-螺旋/β-折叠比值(P<0.05)。(2)酰胺Ⅰ带峰面积(A_AmideⅠ)与快速降解蛋白质(PB1)、慢速降解蛋白质(PB3)、结合蛋白质(PC)显着负相关(P<0.05),与中速降解蛋白质(PB2)显着正相关(P<0.05);α-螺旋峰高(H_α-helix)与PB1极显着负相关(P<0.01),与PC显着负相关(P<0.05),与PB3负相关(P<0.05);β-折叠(H_β-sheet)与PB2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PB1极显着负相关(P<0.01);H_α-helix/H_β-sheet与CP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PB1、PC极显着负相关(P<0.01)。(3)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峰面积(A_STCHO)与缓慢降解部分(CB1)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纤维复合物峰面积(A_CELC)与CB1呈极显着性正相关(P<0.01);总碳水化合物峰面积(A_CHO)与CB1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H_1109与NDF、中性洗涤纤维(ADF)、碳水化合物(CHO)、可利用部分(CB2)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H_1046与NDF、CHO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与CB1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试验四:毛竹饲料的瘤胃降解特性试验原料:CON组、BL组、A50组、B100组、C100组本试验选用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健康荷斯坦牛为试验动物。分别称取样品于尼龙袋中,每个样品3次重复,分别放入三头牛的瘤胃内,分别在0、6、12、24、36、48和72h后取出尼龙袋,用自来水冲洗至水澄清,65℃烘箱内烘48h,测定DM、CP、NDF值,计算瘤胃降解参数。试验结果表明:(1)试验组毛竹瘤胃干物质DM、CP、NDF有效降解率显着提高。NDF有效降解率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本试验选取的四种菌处理,白腐真菌处理效果最佳,18号菌株与阳性对照BL组处理效果相似。(2)干物质有效降解率(P(DM))与A_AmideⅠ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PC呈显着负相关(P<0.05)。粗蛋白有效降解率(P(CP))与PA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PC呈显着负相关(P<0.05),P(DM)与CB2呈显着负相关(P<0.05),与CC呈显着正相关(P<0.05)。中性洗涤纤维有效降解率(P(NDF))与A_STCHO呈显着正相关(P<0.05),A_CELC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A_CHO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CHO呈极显着负相关(P<0.05),与CA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CB 1呈显着正相关(P<0.05)。

贾英霞[2](2020)在《《生物经济:走向可持续性的、以生物为基础的经济转型》(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生物技术的应用,有利于缓解环境污染,实现能源多元化和能源安全以及拉动就业增长。生物经济的发展浪潮,有望成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力量。本报告的翻译材料选自《生物经济:走向可持续性的、以生物为基础的经济转型》(Bioeconomy:Shaping the Transition to a Sustainable,Biobased Economy)(以下简称《生物经济》)。该书全面介绍了生物经济的概念以及在各个领域的运用。其中笔者节选了两个章节作为本次翻译材料,主要介绍了森林的功能,森林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以及三种不同类型的水产养殖。原文文本属于科技文本,文本中有大量术语和长句,且句子结构复杂。在语篇层面,使用了大量代词和连接词,使行文脉络更衔接连贯,更有逻辑性。本次翻译实践在变译理论的指导下,从词汇、句子以及语篇三个方面灵活运用了各种变译手段,既兼顾了译文的可读性,又照顾了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运用了阐释增补法处理专业术语,运用词义引申法翻译半专业术语,使其更具专业性;运用增译法、减译法、编译法以及改译法翻译句子,使译文更通顺易懂;运用还原代词和显化逻辑的翻译策略,使译文在语篇层面更有逻辑性。通过此次翻译实践,了解和学习了国外生物经济发展的经验,丰富了国内在生物经济方面的资料,为有需要人士提供了资料,同时也可为此类文本的翻译提供参考。

薛皓之[3](2017)在《吉林省饲料加工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饲料加工业是饲料工业的主要部门之一,其发展与后者密不可分。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饲料工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国民经济组成部分中担任必不可少的角色。“十二五”进程中我国汇集了一大批具有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业。当前背景下吉林省玉米产量持续上涨,但是饲料工业总产值却在2014和2015年持续滑落,吉林省饲料加工业呈现滞后的现状。吉林省作为粮食生产大省,拥有着很多省份无法企及的资源优势。截止2016年吉林省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继续位居全国第一,总产3717.2万吨。随着人口的增长,城镇居民的家务劳动逐步趋于社会化,农村消费需求逐步趋于城市化,人们在吃的方面由能吃饱向营养化转变,人们对动物食品需求不断提高,对动物食品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由于城乡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食品结构的改善,人们对肉、蛋、奶等动物食品的消费量将进一步增长。饲料是发展畜牧业的基础,要想发展好畜牧业就必须加快饲料加工业的发展。本文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对吉林省饲料加工业进行研究。先是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对国内外在饲料加工业的发展重要性、发展概况、与上下游关系、影响因素、产业政策的研究进行评述,并总结了本文研究内容,选择研究方法和设计了技术路线。再是主要从吉林省饲料加工业生产现状、吉林省饲料加工业加工水平以及饲料市场现状这三个方面分析吉林省饲料加工业发展现状。接着根据吉林省饲料加工业现状中分析总结出以下几个问题:吉林省饲料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饲料加工业体系布局缺乏规划引导、吉林省饲料产业加工技术能力不足、养殖业生产水平低,形成饲料的本地需求低、饲料加工业政策倾斜不足、行业协会功能不全。然后通过对饲料加工业发展较好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一体化经营模式、发挥饲料加工业协会的作用、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水平、大力培训人才,提高从事饲料工作人员的素质四条启示。最后根据饲料加工业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开发和利用饲料资源、改善饲料加工业主体结构布局、加快科研技术创新,大力培育引进人才、合理制定的营销策略,扩大市场需求、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的对策和建议。

王坚[4](2017)在《水稻、玉米秸秆与农副产品混合青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对畜禽产品的需求逐步增加,导致畜牧业饲料用粮迅速提高,“人畜争粮”状况日趋严重。由于反刍动物特殊的生理特点,可供其利用的粗饲料资源广泛,农作物秸秆、糟渣、农副产品下脚料等均可被采食,因此反刍动物在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缓解“人畜争粮”的矛盾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江浙地区经济发达,市场对反刍动物产品需求旺盛,需求量逐年增加,但与北方地区相比,江浙地区人多地少,用于种植优质牧草的土地有限,优质粗饲料不能全年均衡供给已成为制约江浙地区反刍动物发展的瓶颈,因此开展农作物秸秆、农副产品等资源的饲料化技术研究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利用水稻、玉米秸秆与主要农副产品进行混合青贮,评价其青贮发酵品质,并进一步添加糖蜜、酒糟对发酵品质进行调控,最后进行发酵品质相关性分析和综合评价,为当地农作物秸秆和农副产品混合青贮饲料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八个部分。1水稻、玉米秸秆和农副产品营养成分分析分析了水稻、玉米秸秆及主要农副产品(番薯藤、番薯皮、西兰花茎叶、卷心菜废弃叶、胡萝卜下脚料、柑桔皮、啤酒糟和苹果渣)的营养成分,为后期混合青贮研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水稻秸秆和苹果渣的干物质含量高于800 g·kg-1鲜重(FW)、粗蛋白和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较低;番薯皮、番薯藤、啤酒糟、西兰花茎叶、卷心菜废弃叶和胡萝卜下脚料等干物质含量低于100 g·kg-1FW,其中卷心菜废弃叶、柑桔皮、胡萝卜下脚料、玉米秸秆和番薯皮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紫花苜蓿、西兰花茎叶和啤酒糟蛋白含量高于230 g·kg-1DM。2水稻秸秆与蔬菜加工副产品混合青贮发酵品质研究水稻秸秆、紫花苜蓿和西兰花茎叶(或卷心菜废弃叶)以鲜重为基础,按5:1:4的比例混合青贮,分析其发酵品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水稻秸秆、紫花苜蓿和西兰花茎叶混合青贮30 d后pH达到4.96,丁酸含量和氨态氮/总氮值分别为2.41 g·kg-1DM和229 g·kg1TN,乳酸含量仅为20.5 g·kg-1DM,发酵品质较差。水稻秸秆、紫花苜蓿和卷心菜废弃叶混合青贮pH和氨态氮/总氮值分别为3.81和25.1 g·kg’1TN,乳酸含量为61.6 g·kg-1DM,整个青贮过程中未检测到丁酸含量,发酵品质良好。针对水稻秸秆、紫花苜蓿和西兰花茎叶混合青贮发酵品质差,进一步添加糖蜜改善其混合青贮发酵品质。试验设对照、2.5%糖蜜和5%糖蜜添加组,添加糖蜜显着降低了干物质损失(P<0.05),促进了乳酸发酵,降低了 pH值、氨态氮/总氮值和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明显改善了青贮发酵品质,但2.5%糖蜜和5%糖蜜组间pH值、乳酸和氨态氮/总氮差异不显着(P>0.05),因此综合考虑,添加2.5%的糖蜜较为适宜。3水稻秸秆与番薯副产品混合青贮发酵品质研究水稻秸秆、苹果渣与番薯皮(或番薯藤)以鲜重为基础,按5:2:3的比例混合青贮,分析其发酵品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水稻秸秆与番薯副产品混合青贮第3天,pH显着下降至4.0左右,之后番薯皮混合组一直维持较低水平至青贮结束,而番薯藤组在青贮第30天pH升至4.75,两组青贮过程中均未检测到丁酸含量,番薯皮组氨态氮/总氮为29.7 g·kg-1TN,番薯藤组始终具有较高的氨态氮/总氮,青贮结束时达到63.5 g·kg-1TN。为了进一步提高混合青贮的发酵品质,进行啤酒糟添加青贮。试验设对照、10%,15%,20%啤酒糟添加组。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啤酒糟降低了pH值、干物质、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提高了乳酸和乙酸含量。番薯皮组添加啤酒糟氨态氮/总氮值有所提高,但番薯藤组氨态氮/总氮值显着(P<0.05)降低。4水稻秸秆与水果副产品混合青贮发酵品质研究水稻秸秆、苹果渣与柑桔皮以鲜重为基础,按5:2:3的比例混合青贮,分析其发酵品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青贮3d后,pH值降至4.0以下直至青贮结束,氨态氮/总氮缓慢增加至63.6 g·kg-1TN,始终未检测到丁酸,但整个青贮过程乳酸含量较低。为了进一步提高混合青贮的发酵品质,进行啤酒糟添加青贮。试验设对照、10%,15%,20%啤酒糟添加组,整个青贮过程中对照组乳酸含量增加缓慢,而啤酒糟组从第5天至青贮结束乳酸含量显着(P<0.05)增加,与对照组相比,添加10%以上的啤酒糟显着降低了氨态氮/总氮值(P<0.05)。5玉米秸秆与蔬菜加工副产品混合青贮发酵品质研究玉米秸秆、苹果渣与西兰花茎叶(卷心菜废弃叶或胡萝卜下脚料)以鲜重为基础,按2:1:1的比例混合青贮,分析其发酵品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青贮30 d后,3个混合青贮组均具有低的pH(3.55~3.98)和氨态氮/总氮值(26.9~56.6 g·kg-1TN),较高的乳酸含量(39.0~69.3 g·kg-1DM)和乳酸/乙酸值(2.09~7.84),各混合组始终未检出丁酸,表明3组混合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均为良好。6玉米秸秆与番薯副产品混合青贮发酵品质研究玉米秸秆、苹果渣和番薯皮(或番薯藤)以鲜重为基础,按2:1:1的比例混合青贮,分析其发酵品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番薯皮组始终具有较低的pH(3.59)和氨态氮/总氮值(20.6 g·kg-1TN),未检出丙酸和丁酸、尽管乳酸含量较低(21.3 g·kg-1DM),但混合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属良好;番薯藤组青贮前期pH值快速下降,但青贮后期乳酸含量下降,pH显着升高(P<0.05),丁酸含量急剧增加,发酵品质较差。为进一步提高混合青贮的发酵品质,进行啤酒糟添加青贮。试验设对照、10%,20%,30%啤酒糟添加组,结果表明:添加啤酒糟显着提高了玉米秸秆和番薯皮混合青贮组乳酸、乙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P<0.05),各组均未检出丙酸和丁酸。对于玉米秸秆和番薯藤混合青贮组,添加啤酒糟显着提高了乳酸含量(P<0.05),显着降低了pH值和丁酸含量(P<0.05);青贮30 d后10%和20%啤酒糟组氨态氮/总氮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但30%啤酒糟组氨态氮/总氮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建议生产中啤酒糟添加量为10%较适宜。7玉米秸秆与水果副产品混合青贮发酵研究玉米秸秆、苹果渣和柑桔皮以鲜重为基础,按2:1:1的比例混合青贮,分析其发酵品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青贮第1天pH值已降至4.0以下,并维持较低的pH水平至青贮结束,整个青贮过程中乳酸含量,乳酸/乙酸和氨态氮/总氮较低,无丁酸产生,青贮发酵品质良好。为进一步提高混合青贮的发酵品质,进行啤酒糟添加青贮。试验设对照、10%,15%,20%啤酒糟添加组,结果表明,整个青贮过程中,啤酒糟组干物质含量和pH值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青贮第5天后乳酸含量开始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但各啤酒糟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各啤酒糟添加组仅检测到微量丙酸和丁酸(<1 g·kg-1DM);氨态氮/总氮值随啤酒糟比例增加而升高,但青贮第30 d仅20%酒糟组氨态氮/总氮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因此玉米秸秆、苹果渣和柑桔皮混合基础上添加10%啤酒糟能改善青贮发酵品质。8农作物秸秆与农副产品混合青贮发酵品质相关性分析与综合评价将整个研究中农作物秸秆与农副产品混合青贮发酵品质的试验数据进行相关性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和干物质含量的二元回归方程可以较好的预测混合青贮饲料的乳酸含量,而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二次回归方程可对pH值、乙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进行预测。通过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以玉米秸秆为主要组分的混合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得分高于水稻秸秆,无论是以水稻秸秆还是以玉米秸秆为主要成分的混合青贮,柑桔皮组发酵品质最优,其次是卷心菜废弃叶,优于番薯皮,最差的为番薯藤,添加糖蜜可以显着改善相应的混合青贮饲料发酵品质。

李贝贝[5](2017)在《番茄渣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胴体品质、肉品质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是探讨日粮中添加番茄渣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养分消化率、肉品质、抗氧化能力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本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将80头95.20±3.95 kg的“杜×长×大”育肥母猪随机分成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TOP100组、TOP200组和TOP300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上添加番茄渣(以干物质计算)100 g/头/d、200 g/头/d和300 g/头/d。预饲期3 d,正式期为37 d。结果表明:1.番茄干渣中营养成分含量为水分8.29%,干物质91.71%,粗蛋白15.32%,粗脂肪7.9%,粗纤维11.69%,粗灰分1.04%,钙0.62%,0.31%;TOP200组和TOP300组粗纤维极显着增加了42.05%、68.21%(P<0.01),添加番茄渣的3组粗灰分极显着降低了46.19%、50.50%、44.21%(P<0.01);2.与对照组相比,TOP100组平均增重和日增重极显着高于其他三组(P<0.01);TOP200组胴体重显着增加(P<0.05),TOP100组胴体长显着降低(P<0.05);添加番茄渣的3组眼肌面积分别增加了49.11%、46.82%、71.93%(P<0.05);TOP200组干物质和粗灰分增加5.66%(P<0.05)、14.81%(P<0.01),TOP200组和TOP300组粗纤维极显着降低9.25%、11.88%(P<0.01),对表观消化率的其他指标无显着影响(P>0.05);TOP200组a*值极显着升高(P<0.01),TOP100组的蒸煮损失显着减少了15.17%(P<0.05),TOP100组、TOP200组的离心失水率极显着降低(P<0.01)。TOP200组和TOP300组SOD活性极显着升高(P<0.01),分别增加了40.99%、36.54%,TOP100组、TOP200组和TOP300组MDA值均呈显着降低趋势(P<0.05),对血清T-AOC、GSH活性影响不显着(P>0.05);肝脏、肌肉中MDA活性显着降低(P<0.05),提高了T-AOC、T-SOD、GSH的活性。TOP100组增重收入586.26元/头,比其他三组分别高48.06、52.2、52.92元;TOP100组利润466.90元是试验四组中最高的,比其他三组多28.96、53.31、36.89元。综上,在育肥猪日粮中添加100 g/头/d的番茄渣可以提高日增重并降低料重比,眼肌面积显着增加,明显改善肌肉嫩度和肉色a*值,提升肝脏和肌肉T-AOC、T-SOD、GSH活性,增加了经济效益。番茄渣在育肥猪饲料中的添加不宜超过300 g/头/d。

郑召君[6](2017)在《家禽血球酶解工艺及抗氧化肽分离鉴定和特性研究》文中提出为探索高效利用家禽血球蛋白质资源的有效方法和新途径,本论文对鸭血球进行蛋白酶水解和脱色,考察血球脱色前后感官品质和营养特性的变化,并对血球酶解液的营养价值和功能特性进行评价;同时,为深入挖掘血球蛋白潜在的抗氧化特性,采用蛋白酶水解或微生物发酵对鸡血球进行水解以制备抗氧化肽,并对血球肽的抗氧化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酸性蛋白酶水解鸭血球的效果较好,最优酶解条件为温度50℃,pH 3.5,酶用量6000 U/g,时间7 h,此条件下水解度(DH)为25.10±0.65%,水解物产量为60.09±1.77%;中性蛋白酶G(3000 U/g)和风味蛋白酶G(1000 U/g)复合水解的工艺参数经中心组合设计优化为底物浓度14%,温度51℃,pH 7.0,时间7.5 h,此条件下DH和酸溶性蛋白含量(TCA-index)分别为32.06±0.59%和56.25±0.32%;而阶段水解中,碱性蛋白酶的加入量为6000U/g,水解3 h时加入2500 U/g木瓜蛋白酶继续水解6 h,Box-Behnken优化得到的最适条件则为温度55℃,pH 9.0和底物浓度 1 2%,DH 和 TCA-index 分别为 26.31±2.59%和 51.95±0.26%。2.采用理化结合脱色可制备出颜色浅、无异味的血球肽蛋白粉,其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此外,研究酶解上清液的营养特性、功能特性和抗氧化能力发现,三种酶解方式得到的血球多肽粉富含小肽和氨基酸,且具有良好的溶解性(>60%)和抗氧化活性。3.蛋白酶水解鸡血球制备抗氧化肽:胃蛋白酶水解液具有最强的抗氧化活性,在最佳水解条件(E/S 2.55%,pH 2.0和时间3.0 h)下,其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和还原力分别为93.01±2.51%、73.29±3.64%和1.96±0.09;目标抗氧化肽的氨基酸序列为MGQKDSYVGDEAQSKRGILT(2182.1 Da),其在100 μg/ml时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比分离前提高了 13.72倍。研究还发现,采用国产的酸性蛋白酶水解鸡血球可制备出相同的抗氧化肽。而木瓜蛋白酶和风味蛋白酶复合水解血球蛋白的最佳水解条件为E/S 2.0%,温度50℃和时间6.0 h,水解液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和还原力分别为94.99±0.31%、57.39±2.82%和1.83±0.06;纯化肽的氨基酸序列为AEDKKLIQ(943.5 Da),浓度为200 μg/ml时对DPPH、超氧阴离子和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分别为42.45±1.32%、49.40±0.56%和56.29±2.04%,还原力为0.14±0.00。4.纳豆芽孢杆菌发酵鸡血球制备抗氧化肽:在接种量3%、血球浓度4%、葡萄糖浓度3%和发酵时间36h的条件下,纳豆芽孢杆菌发酵血球的产物清除DPPH、羟基自由基能力和还原力依次为 80.63±0.34%、76.84±7.58%和 3.84±0.05;纯化肽(200 μg/ml)对 DPPH 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分别为58.98±4.72%和49.64±0.86%,还原力为0.67±0.01;经LC-ESI-MS/MS鉴定,该肽的氨基酸序列为 TSFGDAVKNLDNIK(1521.7 Da)。5.本研究中获得的7种鸡血球肽(PH、PH-I、AH、AH-I、PFH、PFH-I和BNH)的抗氧化稳定性各异。血球肽PH-I、AH、AH-I、PFH-I和BNH热稳定性高;除PH-I具有酸碱耐受性外,其他血球肽仅在非碱性环境中保持抗氧化活性稳定;Cu2+浓度的增加可降低所有血球肽的抗氧化活性,而Zn2+与PFH-I具有协同抗氧化作用;模拟胃肠道消化中,血球肽PH、PH-I、AH、PFH和PFH-I仅具有良好的胃蛋白酶耐受性,而AH-I和BNH则具有良好的胃肠道酶系耐受性。

冉娟[7](2016)在《中国精饲料供需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畜产品需求的持续增长,饲料粮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突出问题。仅考虑个别品种易产生偏差,因此需要从整体上厘清精饲料供需。从主要精饲料原料生产与供给看,饲料可供给总量增长远远超过产量增长速度(1980-2014年增长比例分别为281%和113%)。影响精饲料原料生产的因素在种植业有饲料粮市场价格波动、与竞争品成本收益比较、国家种植结构调整政策、技术进步、自然灾害等。加工业则考虑主产品生产因素、工艺水平、深加工产品深度与需求及本身饲用性能等。借鉴Nerlove的适应性预期和局部调整模型,建立玉米和豆粕糠麸饲料供给量对价格的供给反应两个函数,通过SUR回归发现,前一期饲料供给量与自身价格在模型中都为显着的正影响。玉米饲料与豆粕糠麸饲料供给都具备短期与长期均缺乏弹性的特征,但短期弹性小于长期弹性,供给反应有很强的滞后性,其调整周期不到1.5年。从精饲料消费量来看,我国精饲料消费量从1980年到2014年增长了接近7倍,增长是主要精饲料可供给量增长的2倍多;其中生猪养殖精饲料消费比重最大,但在下降;耗粮量与饲料谷物消费量虽在上升但比重有波动;蛋白饲料比重渐渐达到合理水平;精饲料原料间存在价格边际效应。影响中国精饲料消费变动的因素主要是畜产品需求与饲料报酬。畜产品需求从我国食物消费模式与需求弹性分析。饲料报酬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养殖模式与行为变化、工业饲料普及率提高、科技与管理因素等。通过对精饲料消费影响因素定量分析发现,肉类结构变动对精饲料需求有显着的负影响,即禽肉相对猪肉比重越高,精饲料消费量越小;生猪平均料重比对精饲料消费量正影响较大且显着,肉鸡平均料重比的正影响较小且不显着。从精饲料原料国际贸易看,主要的蛋白饲料原产品大豆与油菜籽自1996年开始净进口且逐年迅速攀升;饲料谷物在1985年后长期供大于求,依靠出口消化产能。然而,2002年后净出口量逐年下降,2008年后净进口量为正,2011年后主要精饲料原料全面净进口。影响我国精饲料原料国际贸易的因素主要有:国内供需平衡情况、国际贸易可供给量、国内外价差、中国购买商的购买能力、中国与主要贸易国粮食与贸易政策。我国精饲料原料供需是否平衡?本文从重量与能量两方面进行了分析。从精饲料供给量(重量)来看,大多年份是超出需求的。从能量角度看,2011年饲料供给能量也超过了动物生产所需能量。未来伴随着饲料转化率与工业饲料普及率提高,精饲料需求可能减少,而供给量略有增加,然而供需矛盾仍然突出且随时间推移加剧。总量上仅是蛋白质饲料不够,然而从结构看能量饲料中的饲料谷物缺口也很大,能量饲料内部结构矛盾同样突出。基于以上研究,提出四方面对策建议:从供给角度,打“组合拳”提高常规精饲料原料供给数量、质量以及利用效率,增加多种蛋白饲料供给,大力开发与促进非常规饲料的使用;从消费角度,合理引导与调整畜产品生产结构。进一步加大饲料科技的支持力度、加快科技转化率;从国际贸易角度,适当进口肉,保持贸易政策稳定以保证供应,梳理现有农产品相关贸易政策使之形成合力,进口来源多元,充分合理布局全球市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从研究角度,尽快改进与整合目前统计体系,从而能对精饲料供需有更准确把握,为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田波[8](2013)在《中国饲料产业链整合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在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健康养殖,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饲料产业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连接种植业、畜禽养殖业与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桥梁,也是保障畜禽产品供给,维护畜禽产品安全,构建健康有序的现代畜牧业体系的重要依托。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将饲料加工企业与畜牧养殖企业、食品加工企业整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是饲料产业发展的趋势。随着国内饲料企业同质产品竞争的日益加剧,借助产业链整合,实现由单纯的横向扩张转变为向产业链内纵深发展,方是饲料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建设,促进畜牧业良性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对我国饲料产业进行研究,探索饲料产业与种植业、畜牧业乃至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机制,并结合我国饲料产业发展环境对饲料产业链及链上各环节的运行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合适的促进饲料产业链上各环节整合运行的机制,对提高我国饲料产业的竞争力,推动我国饲料产业良性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在文献资料查阅和实地调查了解的基础上,以饲料产业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饲料产业链各环节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总结饲料产业链的成长规律,对现有饲料产业链上饲料加工企业与各节点之间的合作关系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并结合具体案例对饲料产业链整合情况进行分析,进而提出饲料产业链延伸和整合的机制和措施。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导言。本章在畜牧业和饲料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对发展饲料产业链的作用与意义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通过文献阅读,总结了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最后概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可能的创新点。第二章:产业链整合的理论与实践。首先,回顾了产业链整合的相关经济理论;其次,从产业链垂直整合、水平整合以及混合整合三个角度分析了产业链整合的方式;最后,探索国内外产业链整合的实践经验,并从中汲取了有益启示。第三章:饲料产业链演化分析。首先,从我国饲料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两方面对我国饲料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探索了我国饲料产业发展的趋势;其次,对饲料产业链的概念、主要组成部分及其角色、历史演变过程、主要的组织模式进行了研究;最后,探索了影响饲料产业链整合因素与促进饲料产业链整合的动因。第四章:饲料产业链纵向整合分析。首先,从发展状况、优越性、劣势与局限性三个方面对我国饲料产业链纵向一体化经营现状进行了分析;其次,研究了饲料企业与原料供应商、养殖业、销售物流等饲料产业链中各环节的协作关系;再次,以猪饲料产业链为例定量分析了饲料产业链纵向整合程度,并研究了影响饲料产业链纵向整合的因素;最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探索了饲料产业链纵向整合发展的模式。第五章:饲料产业链横向整合分析。首先,通过宏观统计数据研究了我国饲料市场规模与结构;其次,从饲料企业数量与规模两个方面探索了我国饲料企业整合现状,并以猪配合饲料市场为例,运用实证模型分析了饲料市场整合程度;再次,分析了政府行为与饲料企业发展的关系,并研究了饲料产业链横向整合的不利因素、必要性及其可行性;最后,结合典型案例对我国饲料产业链横向整合进行了分析。第六章:饲料产业链整合的环境与企业策略研究。首先,从国家政策支持、社会环境和法律环境三个角度分析了我国饲料产业链发展的宏观制度背景;其次,基于企业策略的角度研究了饲料企业的创新整合策略以及在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的整合策略;最后,基于演化视角,以知识基础和顾客价值为指导探索了进一步优化整合饲料产业链的策略。第七章:结论与建议。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了主要研究结论;并针对饲料产业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探索性地提出了进一步优化饲料产业链的策略,指出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通过研究,得到一系列可供参考的结论。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本研究将产业链及相关理论应用于对饲料产业进行系统研究,同时注重饲料加工与种养殖业的关联性分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第二,本研究以饲料加工企业为主体,着重探索饲料产业链的成长规律和影响因素、饲料加工企业与养殖业的整合机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第三,本研究引入协整分析对饲料产业链整合程度进行分析,尝试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对饲料产业链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罗钰翔[9](2010)在《中国主要生物质废物环境影响与污染治理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主要固体废物的年产生量约为71.6亿吨,其中62.1%是生物质废物。生物质废物是环境污染物的重要排放源,也是潜力巨大的可再生资源。本文提出将生物质废物作为独立概念,重新综合审视固体废物管理与可再生资源开发,对于提升固体废物管理水平、提高污染控制系统效率、优化资源利用结构体系、实施“节能减排”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发现,食物链产生的生物质废物占生物质废物产生量的95.2%,可以代表生物质废物领域的现状和需求。因此本文围绕食物链及其环境污染治理的全过程,以元素流分析和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为基础,构建了生物质废物环境影响的研究方法;通过食物链元素流跟踪分析,全面、系统梳理了生物质废物的产生源和处理处置途径,开发了中国生物质废物研究模型。本文利用所开发的模型工具综合评价了我国主要生物质废物的产生及处理处置过程的环境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我国主要生物质废物产生量为42.64亿吨(13.06亿吨干物质)。生物质废物的富营养化污染潜势是城市污水和食品工业废水总和的2.98倍;生物质废物排放的CH4和N2O对全国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率为6.07%,其无害化处理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较高;养殖业生物质废物是富营养化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生物质废物无害化处理率仅为2.82%,16.87亿吨(4.78亿吨干物质)生物质废物向环境无控排放,无控排放是生物质废物造成环境污染的首要途径。生物质废物的表观资源利用率较高,但利用结构不合理。从降低环境影响的角度出发,生物质废物资源化的优先次序是饲料资源开发、清洁高效能源开发和有机肥料资源化利用;生物质废物饲料资源开发潜力为5.58亿吨干物质,燃料资源开发潜力为2.78亿吨干物质;资源化同时也是解决生物质废物污染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马林[10](2010)在《中国食物链氮素流动规律及调控策略》文中认为过去几十年以来,中国人口不断增长,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食品需求,生产更多的农畜产品,农民施用了大量氮肥。过量的氮素将导致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然而当前,对于食物氮素需求、氮素投入和环境排放的定量化研究、对于氮素在食物链系统的流动规律研究以及氮素在区域尺度上调控策略的研究仍然十分匮乏。因此本研究通过构建模型进行定量分析,揭示氮素在食物链系统中的流动规律,阐明中国食物链氮素流动的现状及其历史变化趋势,探究氮素流动引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为实现氮素(或者养分)优化管理和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首次实现在国家和区域尺度上,从食物链角度对氮素平衡、环境排放、利用效率及流动规律进行定量分析。NUFER模型是中国第一个能够在国家和区域尺度上对氮素流动,氮素生产效率,NH3、N2、N2O挥发,淋溶,径流和侵蚀损失进行综合评价的模型。该模型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养分管理技术和政策法规对流动状态的影响进行评估。(2)2005年,中国食物链系统氮素总投入为48.8百万吨,而食物氮素产出仅为4.4百万吨,绝大部分氮素排放到环境中,其中23百万吨进入大气环境,20百万吨排放到水体环境。2005年,中国食物链系统氮素利用效率(NUEf)仅为9%,这意味着,每生产1 kg食品氮需要投入外源氮11 kg。作物生产子系统和畜禽生产子系统氮素生产效率分别为26%和11%。(3)2005年,黄淮海区化肥、饲料、植物食物和动物食物氮素盈缺率分别为33%、-120%、38%和65%。养分势是区域食物链养分流动的原动力,此外,人口数、城镇化率、耕地面积、GDP、运输距离、运价、市场价格和政府调控等也是影响食物链氮素养分在区域间流动的重要因素。2005年,黄淮海区不仅是化肥、食物氮素的源,而且是饲料氮素的汇。北京地区无论化肥、饲料和食物氮素都为汇。北京地区单位耕地承载外地区调入的氮素养分负荷为872 kg hm-2。即使这些养分全部在本区域返还农田还存在很大的环境风险。因此,对环北京都市圈食物链氮素养分应该进行区域间协同管理。(4)2005年中国农田和畜牧体系氮素排放量分别为216和111 kg N hm-2,通过水体排放、NH3、N2和N20损失分别为155、117、52和4 kg N hm-2。情景分析显示通过供需平衡、畜禽粪尿管理和作物综合管理可以提高氮素生产效率,减少环境排放,同时提高作物产量。(5)随着GDP增长,在食物消费拉动下,2005年人均化肥、饲料、食物氮素消费量分别为1980年的2.1、2.2和1.3倍,养活一个中国人的资源代价在增加。中国食物链氮素库存量和流量大幅增长,1980年到2005年农田氮素总流量从2104万吨增加到4355万吨,动物生产体系氮素流量从745万吨提高到2255万吨。家庭消费系统氮素流量从313万吨增加到436万吨。然而,2005年食物链氮素生产效率仅为9%,废弃物循环率下降。与此同时,食物链氮素流动排放造成巨大环境压力,2005年食物链系统进入环境氮素为4288万吨,是1980年的2.4倍。(6)氮素在食物链系统流动受到拉动力、控制力、约束力和推动力等力的合力影响,各种力从不同角度影响着氮素在食物链系统的流动,既包括自然因素又包括社会因素。通过线性规划,定量各种力的作用下的不同发展情景。结果表明:在拉动力、约束力、控制力和推动力的合力的作用下(情景5),在人口数、膳食结构、城镇化率等因素的拉动下,食品氮素消费量将达到6.5百万吨,比2005年增加48%。而约束力是不能支持大量的外源氮投入,环境承载力也是不允许的。因此,唯有在调控力和推动力的作用下,外源氮素投入仅增加12%,氮素环境排放量仅增加7%。于此同时,食物链系统氮素生产效率由9%增加到16%。

二、利用食品加工“三废”开发饲料资源(摘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食品加工“三废”开发饲料资源(摘要)(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菌种处理对毛竹营养价值和瘤胃降解率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非常规饲料资源
        1.1 糟渣副产物类
        1.2 林业副产品
        1.3 农作物秸秆类
        1.4 非常规饲料的常用处理方式
    2 竹资源调查与应用研究
        2.1 竹资源调查
        2.2 竹纤维物理结构及化学分析
        2.3 竹资源的应用
    3 饲料营养价值评定
        3.1 CNCPS体系评定饲料的营养价值
        3.2 傅立叶红外交换光谱分析法
        3.3 瘤胃降解率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第一章 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培养基及试剂
        1.3 菌种初筛
        1.4 菌种复筛
        1.5 生长曲线测定
        1.6 酶活测定
        1.7 优势菌株的分子鉴定
        2 试验结果
        2.1 纤维素降解菌的复筛结果
        2.2 生长曲线测定结果
        2.3 酶活性的测定
        2.4 优势菌株的鉴定结果
        3 小结
    第二章 不同处理对毛竹饲料营养成分及CNCPS指标的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菌种处理对毛竹饲料营养价值成分的影响
        2.2 不同菌种处理对毛竹饲料CNCPS成分的影响
        2.3 扫描电镜结果
        3 讨论
        3.1 毛竹营养成分与常规饲料营养成分分析
        3.2 不同处理毛竹饲料含氮化合物组分特点
        3.3 不同处理毛竹饲料碳水化合物组分特点
        3.4 扫描电镜结果分析
        4 小结
    第三章 毛竹饲料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分子结构光谱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菌种处理对毛竹饲料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分子结构影响
        2.2 毛竹饲料的蛋白质分子结构与蛋白质成分、CNCPS蛋白质组分之间的相关关系
        2.3 毛竹饲料的碳水化合物分子结构与碳水化合物成分、CNCPS碳水化合物组分之间的相关关系
        3 讨论
        3.1 毛竹饲料蛋白质分子结构分析
        3.2 毛竹饲料碳水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分析
        4 小结
    第四章 毛竹饲料的瘤胃降解特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毛竹饲料DM在瘤胃降解特性
        2.2 毛竹饲料CP在瘤胃降解特性
        2.3 毛竹饲料NDF在瘤胃降解特性
        3 讨论
        3.1 毛竹饲料DM降解参数率与有效降解率分析
        3.2 毛竹饲料CP和NDF降解参数与有效降解率分析
        3.3 毛竹饲料DM、NDF有效降解率与碳水化合物成分相关性分析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2)《生物经济:走向可持续性的、以生物为基础的经济转型》(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翻译任务描述
    1.1 任务背景
    1.2 任务意义
    1.3 翻译实践指导理论
        1.3.1 变译理论的背景
        1.3.2 变译理论简介
        1.3.3 变译理论对科技英语翻译的指导作用
第二章 文本分析
    2.1 文本来源
    2.2 文本内容
    2.3 文本特征
        2.3.1 大量术语
        2.3.2 句子逻辑性强
        2.3.3 语篇衔接连贯
第三章 翻译实践过程描述
    3.1 译前准备
        3.1.1 制定术语表
        3.1.2 准备辅助工具
        3.1.3 阅读平行文本
    3.2 翻译过程
        3.2.1 充分理解原文
        3.2.2 翻译过程中的翻译难点
    3.3 译后校审
        3.3.1 自我校审
        3.3.2 他人校审
第四章 案例分析
    4.1 科技英语词语翻译的变译
        4.1.1 专业术语之阐释增补
        4.1.2 半专业术语之词义引申
    4.2 科技英语句子翻译的变译
        4.2.1 句子成分缺失之增译
        4.2.2 句子次要成分之减译
        4.2.3 句子语序重组之编译
        4.2.4 句子结构拆分之改译
    4.3 科技英语语篇方面的变译
        4.3.1 还原代词之增译
        4.3.2 逻辑显化之增译
第五章 翻译实践启示
    5.1 翻译实践收获
    5.2 翻译实践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术语表
附录2 翻译实践原文和译文
附录3 图表翻译
附录4 平行文本参考网址

(3)吉林省饲料加工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吉林省饲料加工业发展现状
    2.1 吉林省饲料加工业生产现状
    2.2 吉林省饲料加工业的加工水平
    2.3 吉林省饲料市场现状
第三章 吉林省饲料加工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吉林省饲料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
    3.2 饲料加工业体系布局缺乏规划引导
    3.3 吉林省饲料产业加工技术能力不足
    3.4 养殖业生产水平低,形成饲料的本地需求低
    3.5 饲料加工业政策倾斜不足与行业协会功能不全
第四章 国内外饲料加工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4.1 国内外饲料加工业发展经验
    4.2 国内外饲料加工业发展经验对吉林省的启示
第五章 推进吉林省饲料加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合理开发和利用饲料资源
    5.2 改善饲料加工业主体结构布局
    5.3 加快科研技术创新,大力培育引进人才
    5.4 合理制定的营销策略,扩大市场需求
    5.5 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和行业协会发挥作用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水稻、玉米秸秆与农副产品混合青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Abbrevtions)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1 我国农作物秸秆与农副产品资源概况
    2 农作物秸秆与农副产品饲料化技术
    3 农作物秸秆和农副产品青贮研究进展
    4 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5 技术路线
第二篇 试验部分
    第一章 水稻、玉米秸秆和农副产品化学成分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
    第二章 水稻秸秆与蔬菜副产品混合青贮研究
        第一节 水稻秸秆与西兰花茎叶混合青贮发酵品质
        1 材料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水稻秸秆与卷心菜废弃叶混合青贮发酵品质
        1 材料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节 糖蜜对水稻秸秆与西兰花茎叶混合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水稻秸秆与番薯副产物混合青贮研究
        第一节 水稻秸秆与番薯副产物混合青贮发酵品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啤酒糟对水稻秸秆与番薯副产物混合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水稻秸秆与水果副产物混合青贮研究
        第一节 水稻秸秆与水果副产物混合青贮发酵品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啤酒糟对水稻秸秆与水果副产物混合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玉米秸秆与蔬菜副产品混合青贮研究
        第一节 玉米秸秆与西兰花茎叶混合青贮发酵品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玉米秸秆与卷心菜废弃叶混合青贮发酵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节 玉米秸秆与胡萝卜下脚料混合青贮发酵品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玉米秸秆与番薯副产品混合青贮研究
        第一节 玉米秸秆与番薯皮混合青贮发酵品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啤酒糟对玉米秸秆与番薯皮混合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节 玉米秸秆与番薯藤混合青贮发酵品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节 啤酒糟对玉米秸秆与番薯藤混合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七章 玉米秸秆与水果副产品混合青贮研究
        第一节 玉米秸秆与水果副产品混合青贮发酵品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啤酒糟对玉米秸秆与水果副产品混合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八章 农作物秸秆与农副产品混合青贮发酵品质相关分析与综合评价
        1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结论及创新点
    全文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番茄渣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胴体品质、肉品质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番茄渣概况
    1.2 番茄渣的运用现状
    1.3 番茄渣常用处理方式
    1.4 非常规饲料的运用现状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2章 番茄渣及各组饲料营养物质含量的测定
    2.1 材料与方法
    2.2 试验时间与地点
    2.3 测定方法
    2.4 数据统计分析
    2.5 结果与分析
    2.6 讨论
    2.7 结论
第3章 番茄渣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表观消化率、肉品质、抗氧化性能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2 样品采集及测定方法
    3.3 数据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5 讨论
    3.6 结论
第4章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发表论文

(6)家禽血球酶解工艺及抗氧化肽分离鉴定和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Abbreviation)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 血球蛋白酶解工艺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小结
    试验二 血球水解产物特性及脱色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试验三 蛋白酶水解血球制备抗氧化肽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试验四 纳豆芽孢杆菌发酵血球制备抗氧化肽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小结
    试验五 血球抗氧化肽生物学稳定性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结论与建议
    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2 研究的创新点
    3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中国精饲料供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饲料粮成为粮食供需平衡的突出问题
        1.1.2 多重制约导致我国饲料粮产量增长空间有限
        1.1.3 城镇化与畜牧业发展推动饲料粮消费不断走高
        1.1.4 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的冲击带来供给的不确定性
        1.1.5 厘清精饲料供需对中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1.2 问题的提出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4 研究方法
    1.5 概念界定与数据
        1.5.1 概念界定
        1.5.2 数据来源说明
    1.6 可能创新点与难点
        1.6.1 可能的创新点
        1.6.2 主要的难点
第二章 中国精饲料原料国内生产与供给
    2.1 中国主要精饲料原料生产
        2.1.1 谷物生产
        2.1.2 大豆与饼粕生产情况
        2.1.3 糠麸生产
        2.1.4 薯类生产
        2.1.5 其他精饲料原料
        2.1.6 精饲料原料生产的结构变动情况
    2.2 精饲料原料国内供给
        2.2.1 数据来源与计算方法
        2.2.2 精饲料原料国内供给结构
    2.3 饲料粮及精饲料原料生产影响因素分析
        2.3.1 饲料粮生产影响因素
        2.3.2 农副产品生产影响因素
        2.3.3 精饲料原料供给影响因素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精饲料原料消费
    3.1 我国精饲料原料消费变化情况
        3.1.1 精饲料消费数据来源与计算方法
        3.1.2 精饲料消费量与结构变动
    3.2 精饲料原料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3.2.1 畜产品消费
        3.2.2 饲料报酬
        3.2.3 精饲料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精饲料原料国际贸易
    4.1 中国精饲料原料国际贸易情况
        4.1.1 中国饲料谷物国际贸易状况
        4.1.2 中国油料作物及饼粕的的国际贸易状况
        4.1.3 中国其他饲料原料的国际贸易状况
    4.2 中国精饲料原料国际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4.2.1 国内供需平衡情况
        4.2.2 国际贸易可供给量
        4.2.3 国内外价差
        4.2.4 中国购买商的购买能力
        4.2.5 中国与主要贸易国粮食与贸易政策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精饲料原料供需平衡及未来展望
    5.1 我国饲料原料供需平衡情况
        5.1.1 我国饲料原料供需数量平衡分析
        5.1.2 我国饲料原料供需能量平衡分析
    5.2 我国精饲料供需未来发展趋势
        5.2.1 供需预测方法的选择
        5.2.2 精饲料国内供给未来前景
        5.2.3 精饲料需求预测
        5.2.4 未来精饲料供需平衡展望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8)中国饲料产业链整合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与讨论
        1.2.1 饲料产业
        1.2.2 产业链及饲料产业链
        1.2.3 饲料产业链整合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关于产业链整合的研究
        1.3.2 关于饲料产业及产业链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1.6 创新点
第2章 产业链整合的理论与实践
    2.1 产业链整合的相关理论
        2.1.1 产业组织理论
        2.1.2 交易费用理论
        2.1.3 分工与专业化理论
    2.2 产业链整合的方式
        2.2.1 产业链垂直整合
        2.2.2 产业链水平整合
        2.2.3 产业链混合整合
    2.3 国外饲料产业链整合的实践
        2.3.1 美国饲料产业链整合的实践
        2.3.2 荷兰饲料产业链整合的实践
        2.3.3 东南亚和南亚地区饲料产业链整合的实践
    2.4 国内产业链整合的实践——以乳业产业链整合为例
        2.4.1 我国乳业产业链分析
        2.4.2 国内乳业产业链整合的实践
    2.5 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3章 饲料产业链整合的影响因素及动因
    3.1 我国饲料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3.1.1 我国饲料加工工业发展现状
        3.1.2 我国饲料产业发展的趋势分析
    3.2 饲料产业链概述
        3.2.1 饲料产业链概念
        3.2.2 饲料产业链主要组成部分及其角色
        3.2.3 我国饲料产业链的历史演变
        3.2.4 目前饲料产业链的主要组织模式
    3.3 我国饲料产业链整合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制度因素
        3.3.2 农业结构调整因素
        3.3.3 由养殖业特点形成的饲料产业格局
        3.3.4 经济全球一体化
    3.4 我国饲料产业链整合的动因
        3.4.1 饲料产业升级的迫切需要
        3.4.2 我国养殖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3.4.3 产业链内各类企业间竞争的结果
        3.4.4 食品安全保障的需要
        3.4.5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
第4章 我国饲料产业链纵向整合分析
    4.1 我国饲料产业链纵向一体化分析
        4.1.1 饲料产业链纵向一体化发展状况
        4.1.2 饲料产业链纵向一体化的优越性
        4.1.3 饲料产业链纵向一体化的劣势与局限性
    4.2 饲料企业与原料供应商(种植业)的协作分析
        4.2.1 饲料企业与种植业协作理论分析
        4.2.2 饲料企业与种植业协作实践分析
    4.3 饲料企业与养殖业的协作分析
        4.3.1 我国饲料企业与养殖业发展的相互影响分析
        4.3.2 我国饲料与养殖企业联合发展的现实基础
        4.3.3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饲料与养殖企业联合发展经验的借鉴
        4.3.4 饲料企业与养殖企业联合发展的实现途径
    4.4 饲料企业与销售物流的协作分析
        4.4.1 饲料企业对销售计划的科学制定
        4.4.2 饲料企业对销售工作过程的有效监管
        4.4.3 饲料企业对产业链客户的用心管理
        4.4.4 销售人员对饲料产业链信息的全面掌握
        4.4.5 饲料企业对销售人员的考核管理
    4.5 饲料产业链纵向市场整合程度的判断与分析——以猪饲料产业链为例
        4.5.1 饲料产业链纵向基本主体分析
        4.5.2 数据说明
        4.5.3 饲料产业链价格长期传导效应研究
        4.5.4 饲料产业链价格短期传导效应研究
        4.5.5 研究结论
    4.6 饲料产业链纵向整合影响因素分析
        4.6.1 产业链基础薄弱且断层,小农散养格局比较严重
        4.6.2 产业链产业价值错位,利润呈现中间大两头小
        4.6.3 产业链风险失控,饲料安全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4.6.4 产业链监管乏力,尤其是对饲料产业的监管力度不够
    4.7 饲料产业链纵向整合的实现模式
        4.7.1 产业链后向一体化模式
        4.7.2 产业链前向一体化模式
        4.7.3 产业链一条龙模式
第5章 我国饲料产业链横向整合分析
    5.1 我国饲料市场规模与结构分析
        5.1.1 我国饲料市场总体规模与结构
        5.1.2 我国分类饲料市场规模与结构
    5.2 我国饲料产业整合程度的判断与分析
        5.2.1 我国饲料企业整合现状分析
        5.2.2 我国饲料市场整合程度分析——以猪配合饲料市场为例
    5.3 饲料产业链横向整合的影响因素分析
        5.3.1 饲料产业链横向整合的不利因素
        5.3.2 饲料产业链横向整合的必要性
        5.3.3 饲料产业链横向整合的可行性
    5.4 我国饲料产业链横向整合的实现模式
        5.4.1 强强合并模式——以新希望集团与山东六和集团合并为例
        5.4.2 民营企业的自主联合模式——以“7+1”高科技饲料联合体为例
第6章 我国饲料产业链整合的环境与策略研究
    6.1 我国饲料产业链整合的环境
        6.1.1 国家政策环境支持
        6.1.2 社会环境
        6.1.3 法律环境
    6.2 我国饲料产业链整合的企业策略研究
        6.2.1 饲料企业创新整合的特殊性
        6.2.2 饲料企业在生产环节的整合研究
        6.2.3 饲料企业销售环节的整合研究
    6.3 我国饲料产业链整合方式的优化
        6.3.1 基于演化视角进行饲料产业链整合
        6.3.2 以知识基础为指导进行饲料产业链整合
        6.3.3 以顾客价值为导向进行饲料产业链整合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对我国饲料产业链整合的建议
        7.2.1 对我国饲料产业链纵向市场整合的建议
        7.2.2 对我国饲料产业链横向市场整合的建议
        7.2.3 产业链整合的政策支持与整合环境优化建议
    7.3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国主要生物质废物环境影响与污染治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固体废物管理现状
        1.1.2 生物质废物与固体废物管理
        1.1.3 生物质废物与资源环境问题
    1.2 生物质废物环境影响研究进展
        1.2.1 生物质废物的概念和分类
        1.2.2 生物质废物的产生量
        1.2.3 生物质废物环境影响的定量研究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意义
    1.5 论文的结构
第2章 生物质废物环境影响研究的方法和模型
    2.1 生物质废物环境影响的研究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系统边界和建模方法
        2.1.3 环境影响分析方法
        2.1.4 方法的特征
    2.2 中国生物质废物分析模型
        2.2.1 基本概念和计算说明
        2.2.2 模型的框架结构
        2.2.3 种植业单元
        2.2.4 养殖业单元
        2.2.5 食品工业单元
        2.2.6 城市单元
        2.2.7 农村单元
    2.3 模型检验
        2.3.1 模型的一致性检验
        2.3.2 模型的灵敏性分析
        2.3.3 模型的不确定性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生物质废物产生和管理现状分析
    3.1 生物质废物产生现状分析
        3.1.1 食物链元素流现状
        3.1.2 生物质废物产生量的结构特征
    3.2 生物质废物管理现状分析
        3.2.1 生物质废物处理处置的结构特征
        3.2.2 生物质废物处理处置问题探讨
    3.3 小结
第4章 生物质废物的富营养化污染现状和治理对策分析
    4.1 中国富营养化污染及治理现状
    4.2 生物质废物的富营养化污染物排放结构特征
    4.3 生物质废物的富营养化污染治理对策分析
        4.3.1 禽畜排泄物治理
        4.3.2 废水治理
        4.3.3 无控排放治理
        4.3.4 有机肥利用
    4.4 小结
第5章 生物质废物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和减排对策分析
    5.1 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5.2 生物质废物温室气体排放的结构特征
    5.3 生物质废物温室气体减排对策分析
        5.3.1 种植业单元温室气体减排对策
        5.3.2 养殖业单元温室气体减排对策
        5.3.3 食品工业单元温室气体减排对策
        5.3.4 城市单元温室气体减排对策
        5.3.5 农村单元温室气体减排对策
    5.4 小结
第6章 生物质废物综合治理策略分析
    6.1 生物质废物资源开发潜力分析
        6.1.1 种植业生物质废物资源开发潜力分析
        6.1.2 养殖业生物质废物资源开发潜力分析
        6.1.3 食品工业生物质废物资源开发潜力分析
        6.1.4 城市生物质废物资源开发潜力分析
        6.1.5 农村生物质废物资源开发潜力分析
    6.2 生物质废物资源化的污染治理效果评估
        6.2.1 饲料资源化对污染治理的效果
        6.2.2 厌氧消化对污染治理的效果
        6.2.3 燃料利用对污染治理的效果
        6.2.4 堆肥处理对污染治理的效果
    6.3 生物质废物综合治理策略建议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和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BIOWARE模型主要参数清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0)中国食物链氮素流动规律及调控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立题背景
        1.1.1 粮食安全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主题
        1.1.2 食物需求所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1.1.3 食物链养分资源管理是中国粮食安全和资源环境友好的重要保障
    1.2 文献综述
        1.2.1 养分管理研究
        1.2.2 物质流,资源流和养分流方法
    1.3 本研究的切入点
2 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2.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2.2.1 研究内容
        2.2.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2.3 技术路线
3 中国食物链氮素流动模型的构建与发展
    3.1 引言
    3.2 中国食物链氮素流动模型的构建与发展
        3.2.1 中国食物链氮素流动模型研究边界
        3.2.2 中国食物链氮素流动模型的建模与发展
        3.2.3 中国食物链氮素流动模型各流动项目算法
        3.2.4 中国食物链氮素流动模型参数
        3.2.5 中国食物链氮素流动模型计算机系统的建立
    3.3 模型功能介绍
    3.4 模型特色与展望
        3.4.1 中国食物链氮素流动模型的特色
        3.4.2 模型参数的不确定性和选取原则
4 中国食物链氮素流动(纵向)帐户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系统的界定
        4.2.2 计算方法与数据来源
        4.2.3 敏感性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2005年中国食物链氮素流动帐户
        4.3.2 2005年中国食物链氮素利用效率
        4.3.3 模型敏感性分析
    4.4 讨论
        4.4.1 中国食物链氮素利用效率
        4.4.2 中国食物链氮素环境排放
    4.5 结论
5 食物链氮素区域间(横向)流动研究—以黄淮海区为例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研究系统界定
        5.2.2 模型框架
        5.2.3 模型算法和参数
    5.3 结果与分析
        5.3.1 黄淮海区食物链氮素生产与消费平衡
        5.3.2 黄淮海区食物链氮素区域流动盈缺率
        5.3.3 黄淮海区食物链氮素养分势及单位耕地养分势
        5.3.4 黄淮海区食物链有机废弃物氮素数量及其单位耕地承载量
    5.4 结论与讨论
        5.4.1 黄淮海区食物链氮素生产与消费平衡状况及其盈缺分析
        5.4.2 黄淮海区食物链氮素养分势、养分势差及区域养分流动的影响因素
        5.4.3 黄淮海区食物链氮素源汇分析及其区域间协同管理战略
    5.5 展望
6 中国食物链氮素生产子系统环境效应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中国区域尺度农业生产概况
        6.2.2 中国食物链氮素生产系统环境排放算法及参数
        6.2.3 中国食物链氮素生产子系统减排措施及情景设置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中国31省(市)作物生产子系统氮素平衡
        6.3.2 中国31省(市)作物与畜禽生产子系统氮素环境排放
        6.3.3 中国31省(市)作物与畜禽生产子系统氮素生产效率
        6.3.4 情景分析
    6.4 讨论
        6.4.1 中国区域尺度作物生产子系统氮素环境排放
        6.4.2 中国区域尺度作物生产子系统氮素减排措施
    6.5 结论
7 中国食物链氮素流动特征分析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系统的界定
        7.2.2 食物链氮素流动特征的表征方法
    7.3 中国食物链氮素流动特征分析
        7.3.1 养活一个中国人的资源代价在增加
        7.3.2 中国食物链氮素库存量和流量大幅增长
        7.3.3 中国食物链氮素生产效率低,废弃物循环率下降
        7.3.4 中国食物链氮素流动排放造成巨大环境压力
    7.4 中国食物链氮素流动未来发展途径
8 食物链氮素流动动力机制及其调控策略
    8.1 引言
    8.2 材料与方法
        8.2.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8.2.2 数据来源计算方法
        8.2.3 情景分析
    8.3 结果与分析
        8.3.1 中国食物链氮素流动拉动力
        8.3.2 中国食物链氮素流动约束力
        8.3.3 中国食物链氮素流动控制力
        8.3.4 中国食物链氮素流动推动力
        8.3.5 中国食物链氮素流动合力
    8.4 讨论
        8.4.1 资源、物质和养分流动驱动机制研究
        8.4.2 基于中国食物链氮素流动机理的调控策略
    8.5 结论
9 综合讨论
    9.1 欧美养分管理模式从增产到环境友好不适合中国
    9.2 解决中国粮食安全与环境的瓶颈—食物链养分管理
    9.3 中国食物链养分管理政策和技术
        9.3.1 食物链养分管理步骤
        9.3.2 食物链养分管理措施
        9.3.3 中国食物链养分管理技术与政策列单
    9.4 食物链养分管理从中国走向全球
10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本文创新之处
    10.3 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发表论文

四、利用食品加工“三废”开发饲料资源(摘要)(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菌种处理对毛竹营养价值和瘤胃降解率影响的研究[D]. 刘东鑫. 浙江农林大学, 2021
  • [2]《生物经济:走向可持续性的、以生物为基础的经济转型》(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贾英霞. 湘潭大学, 2020(02)
  • [3]吉林省饲料加工业发展问题研究[D]. 薛皓之. 吉林农业大学, 2017(02)
  • [4]水稻、玉米秸秆与农副产品混合青贮研究[D]. 王坚.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5]番茄渣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胴体品质、肉品质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D]. 李贝贝.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6]家禽血球酶解工艺及抗氧化肽分离鉴定和特性研究[D]. 郑召君.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5)
  • [7]中国精饲料供需研究[D]. 冉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02)
  • [8]中国饲料产业链整合问题研究[D]. 田波. 华中农业大学, 2013(10)
  • [9]中国主要生物质废物环境影响与污染治理策略研究[D]. 罗钰翔. 清华大学, 2010(08)
  • [10]中国食物链氮素流动规律及调控策略[D]. 马林. 河北农业大学, 2010(10)

标签:;  ;  ;  ;  ;  

利用食品加工“三废”开发饲料资源(摘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