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塑成型用玻璃纤维增​​强施胶剂的研究

注塑成型用玻璃纤维增​​强施胶剂的研究

一、喷射成型用玻璃纤维增强型浸润剂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宣超杰[1](2021)在《在役海底管道用远地式辅助阳极设计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底管道作为油气的运输的主要途径,在海上油气开发系统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海底环境十分复杂,海底管道多为碳钢材料,在海水中极易发生腐蚀破坏。综合考虑经济性和可操作性,目前主要采用的腐蚀防护措施为管道表面铺贴防腐涂层和安装牺牲阳极阴极保护系统。但随着管道使用年份的增加,防腐涂层逐渐遭到破坏且牺牲阳极逐年消耗,导致管道表面电位正移,且为了达到较大的经济效益,海底管道需服役的年限超过设计使用年限。为了保证管道继续安全的服役,必须采取阴极保护延寿措施。牺牲阳极阳极的水下更换施工困难,成本较高,且牺牲阳极生产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污染。而外加电流保护系统施工简单、保护电流可调节,且为环境友好型装置,可用应用于海底管道的延寿中。辅助阳极作为外加电流保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直接影响到了阴极保护的稳定性。经调研,适用于海底管道外加电流阴极保护的辅助阳极形式为远地式,但目前国内外投入工程使用的远地式辅助阳极存在一定的缺陷。本文主要针对现有的远地式辅助阳极的缺陷,对远地式辅助阳极进行设计和优化。完成的设计内容主要包括辅助阳极的选材设计和辅助阳极基座的选材设计。其中,辅助阳极基座的设计包括防沉板形式的选择、辅助阳极保护罩结构设计、基座整体结构的设计、关键部位的水密设计。辅助阳极选用MMO阳极,保护罩采用钛钢材料,基座主要选用FRP混凝土组合柱的形式。而后对结构关键部位的水密性能进行试验,对选择的材料进行性能测试,同时使用ANSYS对结构整体的强度进行数值模拟。实验结果表明选择的材料符合设计的要求,结构关键部位的水密性能良好,结构的强度符合设计的要求。最后对设计的远地式辅助阳极装置进行组装,并使用该装置进行实海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设备在实海环境下能够稳定工作并保护海底管道。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在役海底管道用远地式辅助阳极的设计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价值。

刘昕[2](2021)在《浸润剂和后处理胶料对玻璃纤维物理机械性能和微观形貌的影响》文中指出针对一种玻纤原纱产品,利用声速取向仪和多点法原理,通过作图外推法计算了仪器延迟时间、声速、声速法取向度和取向角、声模量等参数。根据已知的玻纤密度和玻璃无规取向声速值进行计算的结果表明,在不同预张力作用下,测量距离-声波传播时间关系曲线呈类似的规律性变化,经最小二乘法拟合直线并外推至零后,获得多点法测定结果;对于同一试样和仪器环境条件,试样预张力和换能器隔距(试样测量长度/声波传播距离)对声速测量结果都有影响,但预张力影响较小且未发现明显规律,而测量距离能显着改变延迟时间。这些信息为后续采用更为常见的倍长法进行快捷、简便测量玻纤声速和取向参数时的仪器设置优选提供了参考。根据关于玻纤的多点法测量数据,利用倍长法原理计算了仪器延迟时间、声速、声速法取向度和取向角、声模量等参数。结果表明,倍长法试样长度(测量距离)为150mm-300 mm所测得数据,与多点法测得数据最为接近,且该规律在同样预张力下比较时与预张力大小也无关。根据各试样初始特征,发现采用了淀粉型浸润剂的玻纤声速较大模量较高、取向度更高取向角更小,增强型浸润剂玻纤产品柔性更好;有捻的玻纤声速和声模量比无捻的略高,且两者测量过程中,预张力影响显着,易导致玻纤单丝相互滑移;四种玻纤线密度差异很大,但声速值并无显着区别,这与理论上声速与试样截面无关的结论相符。针对玻纤原纱易产生散丝、飞丝和毛羽增多等问题,在织布整经前涂覆一层“胶水”可以提高玻纤集束性,有助于减少毛羽、飞丝现象,还能防止散丝。分别测定了玻纤纱经胶料处理前后的声模量、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微观形貌变化,发现有捻的玻纤纱声模量高于无捻试样;淀粉型浸润剂玻纤经胶料处理后声模量明显下降,表明淀粉型浸润剂玻纤更适合用胶料处理以提高柔软性;玻纤原纱用各种胶料处理后的纤维表面规整性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甚至破裂,印证了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下降,需要结合性能变化和具体情况并考虑成本了综合判断在提高集束性的同时仍具备足够性能以胜任后续加工和使用需要。

姜焕英[3](2019)在《玻璃纤维浸润剂性能表征及评价体系研究》文中认为玻璃纤维是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耐热性、抗腐蚀性,机械强度等特性的无机非金属材料,通常用作复合材料中的增强材料,广泛应用于电绝缘材料和绝热保温材料,电路基板等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玻璃纤维由于表面光滑、表面能低与树脂粘结强度差,在玻璃纤维生产中在其表面涂覆一层表面处理剂,以增强其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界面粘结强度。复合材料界面是粘结基体与增强体及传递应力的桥梁,决定复合材料性能的关键因素,而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界面粘结性能与其表面处理剂息息相关。剥离试验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测试胶黏剂粘结效果的一种表征方法,并且有专门的试验测试仪器、及相关标准,本文提出将剥离试验应用于表征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复合材料的界面粘结性能,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理论分析。而本文的实验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根据剥离试验相关文献及测试标准,选择将玻璃纤维作为刚性材料将其制备成玻璃片,将制备的玻璃片与玻璃纤维原丝进行表面处理,并将处理前后的玻璃片和玻璃纤维原丝利用红外光谱、接触角、SEM进行表面表征,结果表明,玻璃片与玻璃纤维原丝硅羟基均于均在3727 cm-1、3433 cm-1,有明显的吸收峰,并且红外定量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可以用玻璃片代替玻璃纤维进行复合材料界面粘结性能的研究;表面处理前后玻璃片的接触角明显增大,表面疏水性增强,与树脂的相容性得到改善;SEM观察到表面处理后的玻璃纤维与玻璃片表面粗糙程度变大。其次,剥离试验相关标准选择粘结试样宽度为25 mm,因此将热塑性树脂作为挠性材料,利用挤出机将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制备成厚度约1 mm,宽度约25 mm的薄片。最后,利用多种玻璃纤维浸润剂处理玻璃片表面,将处理后的玻璃片与树脂薄片于烘箱中选择合适的温度及砝码进行模压热复合,利用剥离试验机测试剥离力测试并利用SEM表征剥离后的玻璃表面。实验结果表明,浸润剂具有选择性,并且同一种浸润剂处理后的玻璃表面与聚乙烯及聚丙烯树脂的界面剥离力相差极大,浸润剂909、909S处理玻璃表面,玻璃与高密度聚乙烯树脂的剥离强度分别为22.9 N/(25mm)、29.8 N/(25mm),而与聚丙烯树脂的剥离强度分别为112.3 N/(25mm)、61.7N/(25mm),SEM观察剥离后的玻璃表面有明显的纵横交错的痕迹,应是树脂与玻璃粘结所致。并且树脂与玻璃的粘结程度过大时,树脂剥离过程中会出现树脂撕裂,部分树脂残留于玻璃表面或玻璃表面裂缝处玻璃碎屑被树脂粘结,玻璃表面被破坏,只有两者间的粘结强度适中时,树脂可以完整的剥离,界面的破坏发生在两者的粘结处。剥离试验表征玻璃纤维/热塑性树脂复合材料界面粘接性能具有一定可行性,其可操作性强,得到具体剥离强度,直接体现玻璃纤维浸润剂处理玻璃后与树脂的粘结作用的强弱,将其建立为行业标准、指导玻璃纤维浸润剂研发、管理还需大量试验,但其具有一定可行性。

吴慧君[4](2016)在《树脂改性淀粉用于玻纤浸润成膜剂的研究》文中认为浸润剂一直是玻璃纤维行业中的核心生产部分,其中淀粉型浸润剂则被广泛的应用于纺织型浸润剂。本文利用树脂对淀粉进行改性处理,得到了具有纺织增强功能的淀粉成膜剂。在研究结合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傅立叶红外(IR)、粘度计等多种测试方法,研究了改性后淀粉成膜剂的多种性能,同时探索了改性淀粉的改性机理,并进一步的研究了其在复合材料上的应用。本文通过红外分析,热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了改性机理,通过单因素分析和正交分析法确定了最佳的反应工艺。通过对其进行各项性能的测试,发现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纺织型淀粉成膜剂的稳定性能、拉伸性能等性能,并研究了其在复合材料上的应用,解决了纺织型浸润剂用于增强时需要进行烧退处理等复杂工艺的难题。改性后淀粉成膜剂的稳定性是正常淀粉的几十倍。机械强度可以达到30cN,该强度已经可以与醚化改性淀粉相媲美,利用改性后淀粉成膜剂制作的复合材料在机械性方面要比纯树脂材料在拉伸强度、冲击韧性、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上分别提高4.2%、5.3%、10.3%、15%。这些性能的研究为以后增强型浸润剂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王冬至[5](2014)在《玻璃纤维浸润剂分子设计及其对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对于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的结构和性能对复合材料性能会产生直接影响。由于树脂基体本身一般不含有活性官能团,使得树脂和纤维结合强度不够,导致界面成为整个材料的薄弱环节,易首先发生破坏,然后导致复合材料的破坏。玻璃纤维浸润剂由偶联剂、成膜剂及其他助剂组成,能有效地保护玻璃纤维表面,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增强材料与树脂之间的界面结合强度。但是,目前玻璃纤维浸润剂中缺少能与纤维和树脂键合的功能性官能团,导致界面结合强度达不到复合材料高强度的使用要求;另外,目前浸润剂分子的分子链较短,导致无法在界面形成大分子链纠缠。反应型偶联剂一般含有两种不同极性的链段,存在于玻璃纤维和树脂基体界面处,其中极性链段可以与纤维部分发生反应,而非极性链段则与树脂部分发生反应,通过化学反应将玻璃纤维和树脂基体相结合在一起,提高了界面的相容性。玻璃纤维浸润剂的分子设计可以使两种单体通过化学反应制备出性能优越的反应型偶联剂。但目前分子设计仅限于小分子偶联剂的设计或在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加入界面改性剂对反应物改性来实现,而在玻璃纤维浸润剂制备过程中对其组分偶联剂的分子进行设计还未见报道。本文特别设计了一种大分子偶联剂,并在玻璃纤维浸润剂制备过程中,选用一端含有不饱和C=C双键,另一端含有环氧基团的功能性单体-烯丙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环氧基醚(AEPH),与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通过聚合反应制备出了该大分子偶联剂,保留硅烷偶联剂的烷氧基基团和AEPH的不饱和双键,其中不饱和双键可以与乙烯基树脂发生反应,硅氧烷基团可以水解后与玻璃纤维表面发生反应。在此基础上,通过在成膜剂乳化过程中加入改性纳米Si02粒子,复配出不同的浸润剂体系,对玻璃纤维表面进行涂覆,并进而制备出复合材料,对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的性能和界面结合进行表征。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大分子偶联剂的设计。根据大分子偶联剂的特性要求,对大分子偶联剂进行设计,并对所需反应单体进行筛选,选出烯丙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环氧基醚(AEPH)与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两种单体用于制备大分子偶联剂,该偶联剂一端含有烷氧基基团,一端含有不饱和双键,在使用过程中分别可以和纤维与树脂发生化学反应;另外,由于分子链较长,可以在复合材料界面产生物理纠缠,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强度。(2)研究大分子偶联剂的制备工艺条件,优化合成工艺。合成大分子偶联剂的最佳工艺参数为:AEPH和KH-550摩尔比为1.95:1,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3h。红外光谱分析表明,AEPH和KH-550的反应按照所设计的方向进行,所合成的大分子偶联剂既保留了不饱和碳碳双键和硅烷基团,又形成了结构大分子,是达到设计要求的大分子偶联剂。(3)以纳米Si02作为稳定剂,采用转相乳化法制备乙烯基树脂Pickering成膜剂乳液。其最佳制备条件为:乳化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蓖麻油聚氧乙烯醚(EL-40)质量比为1:3(其用量占树脂质量的4.0%),KH-550改性纳米SiO2加入量占树脂主浆料质量的2.0%,搅拌速率为8000r/min。与未加入纳米Si02粒子的参比乳液相比,纳米Si02粒子的加入可以显着提高乳液的耐酸碱能力和耐温能力,在pH值1-13之间及在80℃环境下均未破乳。采用复配的浸润剂乳液涂覆玻璃纤维表面,乳液中的纳米Si02粒子在玻璃纤维表面分布均匀,玻璃纤维表面的粗糙度增加,玻璃纤维的耐磨性及其与树脂基体的粘结强度提高。(4)以所制备的大分子偶联剂为玻璃纤维浸润剂的偶联剂,研究其对玻璃纤维性能的影响。大分子偶联剂使玻璃纤维表面形成聚合物保护膜,提高了纤维的断裂强度、集束性和耐磨性。在碱液的作用下,玻璃纤维裸丝、商业玻璃纤维和四种不同配方涂覆的玻璃纤维的失重率有所不同。大分子偶联剂含量为2.0%的浸润剂配方的失重率最小,小于商业CTG玻璃纤维的失重率。以含改性纳米Si02粒子的成膜剂乳液作为浸润剂的主成膜剂,以合成的大分子为偶联剂,所配制的浸润剂乳液粒径分布均匀,均在百纳米级别,稳定性好。经纳米Si02粒子浸润剂涂覆的玻璃纤维的耐磨性明显提高,集束性明显改善。加入改性纳米Si02粒子以后,所涂覆的玻璃纤维的表面覆盖了一层聚合物薄膜,而且均匀分布了一层点状颗粒物,表面凹凸不平,粗糙度增加,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得到提高。(5)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可以通过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和弯曲强度、断面微观形貌以及复合材料吸水率等性能指标进行表征。随着浸润剂乳液中大分子偶联剂含量的增加,所制备的复合材料的力学强度逐渐增加,界面性能提高。利用添加纳米SiO2粒子的浸润剂涂覆纤维所制备的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和层间剪切强度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成膜剂乳液中含有2.0%纳米SiO2粒子时所得到的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和层间剪切强度最大。随着大分子偶联剂用量的提高,复合材料断口的裂缝逐渐减小,树脂基体和玻璃纤维的界面结合逐渐变得紧密。利用含纳米SiO2的配方3制备的浸润剂所涂覆处理的玻璃纤维与基体树脂粘结效果最好。纤维经涂覆后,所制备的复合材料的吸水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配方中含有2.0%纳米SiO2的浸润剂涂覆的纤维所制备的复合材料的吸水率最低。本论文得到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No.ZR2011EL032)和济南大学科技发展计划(No.XKY1001)资助。

周新瑞[6](2013)在《不饱和聚酯/纳米SiO2杂化玻璃纤维浸润剂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玻璃纤维(GF)在拉丝过程中通常需要经过浸润剂涂覆处理,可以提高玻璃纤维和树脂基体的界面相容性,在基体树脂和玻璃纤维间产生良好的界面作用。本文通过向浸润剂体系中加入改性纳米SiO2粒子不仅修复玻璃纤维表面存在的大量微裂纹,同时纳米Si02粒子的存在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能量传递效果。根据Pickering乳化原理,用改性纳米SiO2粒子与表面活性剂组成复配乳化剂体系,以耐温型酚醛环氧乙烯基酯树脂(VE)作为主浆料,采用转相乳化法制备了乙烯基酯树脂乳液型玻璃纤维成膜剂,大大减少了小分子乳化剂的用量。其最佳制备条件为:乳化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与蓖麻油聚氧乙烯醚(EL-40)质量比为1:3,质量分数为树脂质量的4%,硅烷偶联剂KH-550改性剂用量占纳米SiO2质量的4%,纳米SiO2加入量占树脂质量的2%,搅拌速率为8000r/min。制备的成膜剂乳液粒子分布均匀,平均粒径大小为0.102μm,其离心上清液固含量百分比分数为88.1%,与未添加纳米SiO2的成膜剂乳液相比,添加纳米SiO2提高了乳液的耐酸碱性能、耐温性能及贮存稳定性能。将自制的含不同量纳米SiO2的乙烯基酯树脂乳液作为浸润剂配制的主成膜剂,通过合理选择其他浸润剂组分,配制了四种不同的浸润剂体系。当玻璃纤维的上浆率为1.0%时,与未添加纳米SiO2浸润剂涂覆的玻璃纤维相比,涂覆了含有改性纳米SiO2粒子浸润剂的玻璃纤维集束性和硬挺度均有所提高,玻璃纤维断裂强度和耐腐蚀性能得到明显提高。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发现,经浸润剂涂覆后的玻璃纤维表面覆盖了一层均匀的颗粒物。通过能谱分析,证实表面颗粒物为改性纳米SiO2颗粒。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ILSS)测试表明,去浆GF/VE复合材料ILSS最低,为24.86MPa。经涂覆不同配方浸润剂后,GF/VE复合材料ILSS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相对于去浆GF/VE复合材料,未添加纳米SiO2的配方1涂覆GF/VE复合材料的ILSS提高了 14%,达到28.34MPa,略低于商品GF/VE复合材料ILSS(28.74MPa);含2%纳米Si02的配方3涂覆GF/VE复合材料ILSS最高,达到31.74MPa,与配方1相比提高了12%。通过扫描电镜(SEM)发现,经添加纳米SiO2配方3涂覆的玻璃纤维,表面呈现凹凸的丘陵状,这使得玻璃纤维与基体树脂的有效作用面积增加,机械嵌合作用显着提高。其GF/VE复合材料断面犬牙交错,断面面积大,树脂能很好的浸透玻璃纤维中,玻璃纤维与基体树脂黏结十分紧密,说明纤维与乙烯基酯树脂基体粘结性能最佳。而去浆玻璃纤维与基体树脂界面脱粘严重,大量玻璃纤维从树脂基体中拔脱,纤维表面很光滑,黏附极少树脂碎片,说明去浆玻璃纤维与基体树脂的界面结合较差,这与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测试结果一致。

李伟[7](2006)在《无碱玻璃纤维增强纺织型浸润剂的研制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与普通的增强型玻璃纤维、纺织型玻璃纤维比较,增强纺织型玻璃纤维具有强度高、耐磨性好、与树脂浸透快、能经受较为苛刻的织造条件等特点,传统的增强型浸润剂、纺织型浸润剂生产的玻璃纤维都难以达到此要求。 纺织型浸润剂用纱织造成的玻纤薄布,因为玻璃纤维表层涂有一层淀粉保护膜与树脂基体结合能力较差,所以须经热清洗去除浸润剂涂层后方能使用。并且该布在连续热处理、长时间焖炉焖烧后布面强度损失很大,这点虽对覆铜箔板用玻纤基布不存在问题,但对承受较大应力的结构材料用纱强度损失太大,难于满足玻纤纱三向织物编织的工艺要求。并且淀粉型生产、加工工艺复杂,玻纤纱退解织造时浸润剂膜易散落、飞扬,有碍于卫生和健康。淀粉型玻璃纤维浸润剂的配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织造过程中通常淀粉型浸润剂生产的玻纤纱需要整经、上浆、织布、退浆(热清洗)、表面处理等多道工序,而增强型纱只需要整经、织布等过程。仅织造过程使用增强型纱比使用纺织型纱就要节省近2000元/吨。但是普通的增强型浸润剂生产的玻璃纤维虽然能满足与树脂良好的结合性能,但经受不起苛刻的织造条件。 通过对纺织型浸润剂、增强型浸润剂的各组分及其生产的玻璃纤维性能的深入研究,总结出各种浸润剂原料的性能特点、使用方法,利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对多种浸润剂原料进行合理利用,使其配制成的浸润剂生产的产品综合了增强型纱及纺织型纱的优点,故此类玻璃纤维被称为增强纺织型纱,用于生产此类纱的浸润剂被称为增强纺织型浸润剂。 通过对浸润过程表面能力的分析,我们对浸润剂的研制得出了一个重要而有指导意义的结论就是:尽管在制造FRP过程中,粘稠的液体树脂能在玻璃纤维表面充分地铺展开来,达到良好的浸润,可以认为这种玻璃纤维穿透性好,但要达到完全浸透阶段,还需要成膜剂树脂在基体树脂溶解、交融的过程,纤维浸透的先决条件是液体树脂的完全浸润。 通过对增强纺织型浸润剂配方的研发,我们了解到在开发一种浸润剂配方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到的是要选择与树脂基体相容性好或者能与基体树脂发生反应

肖桃云,高国生[8](2004)在《短切原丝毡用玻璃纤维增强型浸润剂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叙述了短切原丝毡 (简称短切毡 )用玻璃纤维增强型浸润剂的试验研究过程 ,重点讲述了短切毡用原丝必须具备的性能 ,通过实验最终得出了同时满足拉丝工艺、烘干工艺和短切毡成毡工艺的玻纤增强型浸润剂。该浸润剂赋予原丝良好的集束性、切割性、分散性和快速的浸透性 ,并提出满足这些性能原丝的硬挺度必须适中 ,这样的原丝才能生产出优质的短切毡

付承菊[9](2002)在《SMC用玻璃纤维新型浸润剂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的浸润剂主要用于SMC用的短切玻璃纤维,该增强型浸润剂赋予玻璃纤维良好的集束性、短切性、分散性、低静电、成型流动性,并使SMC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 本文首先设计出一种新颖的界面粘结强度测定方法,即经改善的拔出试验法,该方法简易、有效,能准确地测量玻璃纤维与基体的界面粘结强度。其次,本文系统地研究玻璃纤维浸润剂四大组分即成膜剂、偶联剂、润滑剂、抗静电剂。对玻璃纤维进行表面处理,采用扫描电镜和光电子能谱两种分析方法分析了各组分及同组分不同浓度在玻璃纤维表面所形成的膜的厚度、形态等特性;采用拔出试验法分析了各组分、同组分不同浓度对界面粘结强度、界面粘结性能的影响;进行拉丝试验,考察拉丝工艺性能;制作SMC板材进行性能测试,考察各组分对SMC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最后,结合各组分的化学组成、物理特性,从玻璃纤维经浸渍后的表面状态到界面粘结性能、从微观界面形成到宏观SMC力学性能,综合分析其作用机理,对各组分进行比较、筛选、组合,对各组分的浓度进行调试,得出一种SMC用玻璃纤维浸润剂配方:聚氨酯为成膜剂,浓度为5%——8%;硅烷A-174为偶联剂,浓度为0.5%;硬脂酸甲酯为润滑剂,浓度为0.05%;氯化铵为抗静电剂,浓度为0.1%。

任冬友[10](2002)在《重庆国际复合材料公司玻璃纤维产品竞争与发展战略》文中提出作为中国玻璃纤维三大生产基地之一的重庆国际复合材料公司(英文简称CPIC),在面对另外两个生产基地(山东泰山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和浙江巨石集团)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世界几大玻璃纤维生产商已经或将要进入中国玻璃纤维市场的情况下,重庆国际复合材料公司玻璃纤维产品的竞争和发展战略应该如何确定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分析重庆国际复合材料公司玻璃纤维产品的外部环境,在外部环境分析中,着重讨论了玻璃纤维工业的主要经济特征、国内外玻璃纤维工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国内玻璃纤维工业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世界经济全球化对国内玻璃纤维工业的影响、五到十年玻璃纤维产品市场需求影响因数分析、玻璃纤维产品市场的五种竞争力量模型分析。然后分析重庆国际复合材料公司的资源和竞争能力,其中重点分析了该公司现状和现行战略运行情况、玻璃纤维产品的价值链分析、重庆国际复合材料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和该公司玻璃纤维产品竞争优势。在对该公司玻璃纤维产品内外环境分析的基础上,作者用SWOT矩阵提出该公司玻璃纤维产品的竞争和发展战略是应该采取较低成本的差异化战略,为此,该公司应扩大生产规模以获取规模效益、加强产品的国际化营销和国内营销网络的建设、建立一流的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弱化浸润剂产品的销售。在该公司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公司的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模式、公司玻璃纤维产品的经营风险等,作者对此提出了一些建议。文章的最后给出了重庆国际复合材料公司玻璃纤维产品竞争和发展战略的结论。

二、喷射成型用玻璃纤维增强型浸润剂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喷射成型用玻璃纤维增强型浸润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在役海底管道用远地式辅助阳极设计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辅助阳极的发展现状
    1.3 海底管道外加电流保护
    1.4 FRP约束混凝土研究进展
        1.4.1 FRP材料在海洋工程中的应用
        1.4.2 FRP约束混凝土结构
        1.4.3 高性能海工混凝土
    1.5 本文结构安排
2 远地式辅助阳极装置设计
    2.1 防渔网拖拽设计
        2.1.1 渔网的形式
        2.1.2 防拖网设计准则
    2.2 水下基础的选型和设计
        2.2.1 水下基础选型
        2.2.2 防沉板式基础的设计
    2.3 远地式辅助阳极架的结构设计
        2.3.1 连接盲板设计
        2.3.2 辅助阳极保护罩设计
        2.3.3 远地式辅助阳极架主体结构
        2.3.4 关键部位水密设计
        2.3.5 远地式辅助阳极架顶盖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辅助阳极与阳极基座的选材
    3.1 辅助阳极选材
    3.2 辅助阳极设计
        3.2.1 辅助阳极排流量
        3.2.2 辅助阳极电阻
    3.3 FRP的原材料
        3.3.1 玻璃纤维
        3.3.2 合成树脂
    3.4 FRP管成型工艺
        3.4.1 手糊成型法
        3.4.2 缠绕成型法
    3.5 FRP材料性能测试试验
    3.6 高性能海工混凝土配置
        3.6.1 我国海洋环境的特点
        3.6.2 海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
    3.7 本章小结
4 远地式辅助阳极的性能测试
    4.1 远地式辅助阳极关键部位防水性能实验室试验
        4.1.1 试验目的
        4.1.2 试验材料准备
        4.1.3 实验步骤
        4.1.4 试验结果
    4.2 本章小结
5 远地式辅助阳极实海试验
    5.1 试验模型搭建
    5.2 远地式辅助阳极的改进与组装工艺
        5.2.1 远地式辅助阳极的改进
        5.2.2 远地式辅助阳极的组装工艺
    5.3 模拟海底海管试验
        5.3.1 远地式辅助阳极布置
        5.3.2 试验工况
        5.3.3 试验数据与结果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浸润剂和后处理胶料对玻璃纤维物理机械性能和微观形貌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玻璃纤维和浸润剂概述
    1.2 玻璃纤维浸润剂的分类
    1.3 浸润剂在玻璃纤维生产中的作用及相关问题的探索研究
    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2 多点法测量玻璃纤维原纱声模量和取向参数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
    2.3 仪器与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不同预张力和测量距离时的玻纤声速值与取向参数
        2.4.2 预张力对延迟时间、玻纤声速值和取向参数的影响
        2.4.3 测量距离对延迟时间、玻纤声速值和取向参数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倍长法测定玻璃纤维原纱声模量和取向参数及仪器设置优选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
    3.3 仪器与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倍长法与多点法测量值比较与参数设置优选
        3.4.2 倍长法快速测量玻璃纤维声模量与取向参数
        3.4.3 浸润剂对玻璃纤维声模量与取向参数的影响
        3.4.4 加捻对玻璃纤维声模量与取向参数的影响
        3.4.5 线密度对玻璃纤维声模量与取向参数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后处理胶料对玻璃纤维物理机械性能和微观形貌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原料
    4.3 仪器与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后处理胶料对玻璃纤维声模量与取向参数的影响
        4.4.2 后处理胶料对玻璃纤维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的影响
        4.4.3 后处理胶料对玻璃纤维拉伸初始模量的影响
        4.4.4 后处理胶料对玻璃纤维微观形貌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玻璃纤维浸润剂性能表征及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玻璃纤维复合材料
    1.2 玻璃纤维浸润剂
    1.3 浸润剂性能表征与评价
    1.4 界面性能表征方法
    1.5 界面表征方法存在的问题
    1.6 课题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2 剥离试验表征界面粘结强度
    2.1 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界面
    2.2 界面破坏
    2.3 界面强度
    2.4 剥离强度
    2.5 剥离试验表征玻璃纤维热塑性复合材料界面
    2.6 本章小结
3 剥离试验样品制备
    3.1 药品及仪器
    3.2 模具设计及玻璃样品制备
    3.3 树脂薄板制备
    3.4 本章小结
4 玻璃样品表面表征
    4.1 样品表面处理
    4.2 表征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界面粘结性能研究
    5.1 剥离试验
    5.2 玻璃纤维与高密度聚乙烯树脂的界面粘结性能
    5.3 玻璃纤维与聚丙烯树脂的界面粘结性能
    5.4 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树脂改性淀粉用于玻纤浸润成膜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淀粉型浸润剂
        1.2.1 玻璃纤维浸润剂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1.2.2 玻璃纤维浸润剂的发展历史
        1.2.3 我国浸润剂的研究现状
    1.3 淀粉及其成膜剂研究现状
        1.3.1 淀粉的改性方法分类
        1.3.2 环氧树脂改性淀粉的研究
        1.3.3 水性环氧树脂改性淀粉的研究
    1.4 玻纤复合材料
        1.4.1 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发展与应用
        1.4.2 玻璃纤维增强的机理
        1.4.3 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5.3 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表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糊化豌豆淀粉的制备
        2.3.2 E-44改性豌豆淀粉的制备
        2.3.3 水性环氧树脂改性豌豆淀粉的制备
        2.3.4 玻璃纤维浸润剂涂覆装置
        2.3.5 复合材料制备
    2.4 测定方法以及表征
        2.4.1 改性淀粉IR分析
        2.4.2 改性淀粉XRD分析
        2.4.3 热分析测试
        2.4.4 黏度的测定
        2.4.5 表面张力的测定
        2.4.6 拉伸断裂强度的测定
        2.4.7 硬挺度的测定
        2.4.8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
        2.4.9 机械性能测试
3 结果与讨论
    3.1 E-44型环氧树脂改性体系最佳工艺的确定
        3.1.1 E-44型环氧树脂对豌豆淀粉的结构的影响以及其反应的机理
        3.1.2 E-44型环氧树脂改性豌豆淀粉最佳工艺的确定
        3.1.3 E-44型环氧树脂改性豌豆淀粉最佳工艺条件下样品的性能测试
        3.1.4 小结
    3.2 水性环氧环氧树脂改性体系最佳工艺的确定
        3.2.1 水性环氧树脂对豌豆淀粉的反应机理研究
        3.2.2 水性环氧树脂改性豌豆淀粉最佳工艺的确定
        3.2.3 水性环氧树脂改性豌豆淀粉最佳工艺条件下样品的性能测试
        3.2.4 小结
    3.3 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3.1 树脂基体固化工艺确定
        3.3.2 玻璃纤维的长度对复合材料机械性能的影响
        3.3.3 玻璃纤维含量对复合材料机械性能的影响
        3.3.4 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分析
        3.3.5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玻璃纤维浸润剂分子设计及其对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CONTENTS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玻璃纤维浸润剂研究现状及进展
        1.1.1 浸润剂的作用
        1.1.2 浸润剂的组成
        1.1.3 成膜剂乳液的制备方法
        1.1.4 纳米粒子改性浸润剂研究进展
    1.2 玻璃纤维的性能及表面处理
        1.2.1 玻璃纤维的性能
        1.2.2 玻璃纤维的表面处理方式
    1.3 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界面
        1.3.1 界面层的形成
        1.3.2 界面层作用机理和改善原则
        1.3.3 复合材料界面改性的研究
    1.4 复合材料的性能
    1.5 玻璃纤维浸润剂分子设计
    1.6 论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6.1 选题的理论意义
        1.6.2 选题的现实意义
        1.6.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2.1 原材料
    2.2 仪器与设备
    2.3 性能测试方法
        2.3.1 环氧基团转化率
        2.3.2 玻璃纤维上浆率
        2.3.3 玻璃纤维耐磨性
        2.3.4 玻璃纤维的硬挺度
        2.3.5 玻璃纤维的耐腐蚀性
        2.3.6 玻璃纤维束断裂强度
        2.3.7 大分子偶联剂水解后的电导率
        2.3.8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2.3.9 复合材料吸水率
    2.4 组织结构分析方法
        2.4.1 外光谱仪(FT-IR)
        2.4.2 激光粒度分析仪(LPSA)
        2.4.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第3章 大分子偶联剂的设计、合成与表征
    3.1 大分子偶联剂的分子设计
        3.1.1 偶联剂的选择
        3.1.2 含不饱和基团反应单体的选择
        3.1.3 分子设计反应方程式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大分子偶联剂中环氧基团的转化率
        3.3.2 大分子偶联剂水解电导率
        3.3.3 红外光谱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玻璃纤维浸润剂中成膜剂的制备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3 成膜剂乳液性能的测试与表征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改性纳米SiO_2粒子表征
        4.2.2 成膜剂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4.2.3 成膜剂乳液性能表征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浸润剂的制备及其对玻璃纤维性能的影响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玻璃纤维上浆率
        5.2.2 玻璃纤维束断裂强度
        5.2.3 玻璃纤维的后加工性能
        5.2.4 玻璃纤维表面形貌
        5.2.5 玻璃纤维耐腐蚀性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改性纳米SiO_2浸润剂的制备及其对玻璃纤维性能的影响
    6.1 实验部分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方法
    6.2 结果与讨论
        6.2.1 改性纳米SiO_2浸润剂乳液粒径分析
        6.2.2 改性纳米SiO_2浸润剂乳液表面张力分析
        6.2.3 玻璃纤维上浆率
        6.2.4 玻璃纤维束断裂强度
        6.2.5 玻璃纤维的后加工性能
        6.2.6 玻璃纤维表面形貌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研究
    7.1 实验部分
        7.1.1 实验材料
        7.1.2 实验方法
    7.2 结果与讨论
        7.2.1 浸润剂中大分子偶联剂的含量对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
        7.2.2 浸润剂的成膜剂中改性纳米SiO_2含量对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
        7.2.3 浸润剂中大分子偶联剂的含量对复合材料界面形貌影响
        7.2.4 浸润剂的成膜剂中改性纳米SiO_2含量对复合材料界面形貌的影响
        7.2.5 浸润剂对复合材料吸水率的影响
        7.2.6 复合材料界面结合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成果
附件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不饱和聚酯/纳米SiO2杂化玻璃纤维浸润剂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玻璃纤维浸润剂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浸润剂作用
        1.1.2 成膜剂
        1.1.3 偶联剂
        1.1.4 润滑剂和抗静电剂
    1.2 乳液制备方法
        1.2.1 外乳化法
        1.2.2 化学改性法
        1.2.3 固体粒子稳定乳液
    1.3 纳米粒子改性浸润剂研究进展
        1.3.1 纳米粒子表面改性
        1.3.2 纳米粒子的添加方式
    1.4 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界面
        1.4.1 界面层的形成
        1.4.2 界面层作用机理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实验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纳米SiO_2改性
        2.3.1 纳米SiO_2改性
        2.3.2 纳米SiO_2红外光谱分析
        2.3.3 纳米SiO_2接触角测定
    2.4 玻璃纤维浸润剂乳液制备
        2.4.1 转相法制备成膜剂乳液
        2.4.2 含纳米SiO_2粒子成膜剂乳液制备
        2.4.3 浸润剂的配制
    2.5 乳液性能测试表征
        2.5.1 固含量的测定
        2.5.2 离心上清液固含量百分比
        2.5.3 粒径大小及分布
        2.5.4 乳液耐酸碱性能
        2.5.5 乳液耐温性能
        2.5.6 化学结构
        2.5.7 浸润剂表面张力
    2.6 玻璃纤维涂覆处理
        2.6.1 玻璃纤维前处理
        2.6.2 玻璃纤维手动涂覆上浆
    2.7 玻璃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性能测试
        2.7.1 玻璃纤维上浆率
        2.7.2 玻璃纤维耐磨性
        2.7.3 硬挺度
        2.7.4 玻璃纤维表面形貌及表面能谱分析
        2.7.5 玻璃纤维的耐腐蚀试验
        2.7.6 玻璃纤维束断裂强力测试
    2.8 复合材料室温层间剪切性能测试
        2.8.1 复合材料试样制备
        2.8.2 复合材料室温层间剪切性能测试
        2.8.3 复合材料断面形貌
第三章 成膜剂乳液性能研究
    3.1 纳米SiO_2表面改性
        3.1.1 改性纳米SiO_2粒子傅里叶红外光谱图
        3.1.2 扫描电镜分析
        3.1.3 接触角及Zeta电位
    3.2 各因素对成膜剂乳液稳定性能的影响
        3.2.1 乳化剂种类
        3.2.2 乳化剂质量分数
        3.2.3 乳化剂配比对乳液的影响
        3.2.4 纳米粒子润湿性对成膜剂乳液性能的影响
        3.2.5 纳米粒子添加量对成膜剂乳液性能的影响
        3.2.6 搅拌速率对成膜剂乳液性能的影响
    3.3 乳液制备过程相反转研究
    3.4 成膜剂乳液的性能
        3.4.1 粒径分析
        3.4.2 纳米粒子加入方式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3.4.3 纳米SiO_2粒子对乳液粘度的影响
        3.4.4 乳液耐酸碱及耐温稳定性
        3.4.5 聚合物薄膜红外光谱分析
        3.4.6 成膜剂聚合物膜扫描电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浸润剂的配制与表征
    4.1 偶联剂的选择与使用
    4.2 其它成份选择
    4.3 浸润剂配制
    4.4 浸润剂使用过程中常见问题与处理
    4.5 浸润剂配方设计
    4.6 浸润剂乳液粒径分析
    4.7 浸润剂乳液表面张力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浸润剂对玻璃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5.1 浸润剂对玻璃纤维加工性能的影响
        5.1.1 玻璃纤维上浆率
        5.1.2 玻璃纤维后加工性能
    5.2 浸润剂对玻璃纤维表面形貌影响
    5.3 浸润剂涂层耐碱腐蚀性能分析
    5.4 玻璃纤维束断裂强度
    5.6 浸润剂对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的影响
    5.7 浸润剂对复合材料断面形貌的影响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无碱玻璃纤维增强纺织型浸润剂的研制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浸润剂的基础研究
        2.1 浸润剂的作用
        2.2 浸润剂的分类
        2.3 浸润剂的组分
        2.4 浸润剂的作用机理
    第三节 课题的提出
    第四节 选题的意义
第二章 浸润剂的研制与应用
    主要设备及测试仪器
    原材料
    第一节 浸润剂的选择原则
        1.1 对浸润剂的要求
        1.2 浸润剂赋予原丝的性能
        1.3 满足FRP复合材料的性能要求
    第二节 浸润剂主要组分的特性及其应用
        2.1 成膜剂
        2.2 偶联剂
        2.3 润滑剂
        2.4 小结
    第三节 成膜剂与偶联剂的选择
        3.1 成膜剂的选择
        3.2 偶联剂的选择
    第四节 浸润剂配方的确定
    第五节 增强纺织型玻璃纤维生产工艺及技术指标
        5.1 拉丝工艺
        5.2 捻线工艺
        5.3 小结
    第六节 增强纺织型玻璃纤维的客户使用报告
    检测标准
    术语和定义
第三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环境影响报告
致谢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短切原丝毡用玻璃纤维增强型浸润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原材料
    1.2 试验仪器及设备
    1.3 浸润剂的配制
        (1) 试验配方
        (2) 配制工艺
    1.4 测试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

(9)SMC用玻璃纤维新型浸润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SMC的发展概况
    1.3 增强型浸润剂研究综述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材料的选用
    2.2 实验内容
        2.2.1 偶联剂的分散
        2.2.2 浸润剂的配制工艺
        2.2.3 玻璃纤维表面处理
        2.2.4 界面粘结强度的测定
        2.2.5 拉丝实验
        2.2.6 SMC板材制作
    2.3 性能测试
第三章 浸润剂各组份的选择
    3.1 前言
    3.2 偶联剂的研究
        3.2.1 偶联剂对界面粘结强度的影响
        3.2.2 偶联剂对玻璃纤维表面状态的影响
        3.2.3 偶联剂在玻璃纤维表面形成的膜的厚度的研究
        3.2.4 SMC力学性能随偶联剂的变化
    3.3 成膜剂的研究
        3.3.1 经成膜剂处理玻璃纤维表面膜厚、表面状态的研究
        3.3.2 成膜剂对玻璃纤维/基体的界面粘结强度的影响
        3.3.3 成膜剂种类对拉丝工艺性能的影响
        3.3.4 SMC力学性能及热性能的研究
    3.4 偶联剂与成膜剂共同作用的研究
        3.4.1 玻璃纤维表面状态、表面膜厚度的研究
        3.4.2 界面粘结强度的研究
    3.5 润滑剂的研究
    3.6 抗静电剂的研究
    3.7 小结
第四章 浸润剂配方优化研究
    4.1 前言
    4.2 偶联剂浓度的调配
    4.3 拉丝实验浸润剂配方的拟定
    4.4 拉丝工艺性能的研究
        4.4.1 成膜剂PU树脂浓度的影响
        4.4.2 润滑剂浓度对拉丝工艺性能的影响
    4.5 制品力学性能的研究
        4.5.1 PU成膜剂浓度对SMC力学性能的影响
        4.5.2 润滑剂用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10)重庆国际复合材料公司玻璃纤维产品竞争与发展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玻璃纤维工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简介
    1.3 企业竞争与发展战略理论综述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框架
2 重庆国际复合材料公司玻璃纤维产品外部环境分析
    2.1 玻璃纤维工业的主要经济特征
    2.2 发达国家和地区玻璃纤维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3 中国大陆玻璃纤维工业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
    2.4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5 五到十年市场需求影响因数分析
    2.6 玻璃纤维工业五种竞争力量模型
3 重庆国际复合材料公司资源和竞争能力分析
    3.1 CPIC现状和现行战略运行情况分析
    3.2 CPIC玻璃纤维产品价值链分析
    3.3 CPIC在国内玻璃纤维行业中的地位
    3.4 CPIC的竞争强势分析
4 重庆国际复合材料公司玻璃纤维产品竞争战略
    4.1 企业基本竞争战略
    4.2 CPIC玻璃纤维产品的SWOT分析
    4.3 CPIC玻璃纤维产品竞争与发展战略的确定
    4.4 CPIC战略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对策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喷射成型用玻璃纤维增强型浸润剂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在役海底管道用远地式辅助阳极设计与优化研究[D]. 宣超杰.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浸润剂和后处理胶料对玻璃纤维物理机械性能和微观形貌的影响[D]. 刘昕.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1)
  • [3]玻璃纤维浸润剂性能表征及评价体系研究[D]. 姜焕英.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4]树脂改性淀粉用于玻纤浸润成膜剂的研究[D]. 吴慧君. 西南科技大学, 2016(03)
  • [5]玻璃纤维浸润剂分子设计及其对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D]. 王冬至. 山东大学, 2014(04)
  • [6]不饱和聚酯/纳米SiO2杂化玻璃纤维浸润剂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周新瑞. 济南大学, 2013(07)
  • [7]无碱玻璃纤维增强纺织型浸润剂的研制与应用研究[D]. 李伟. 山东大学, 2006(05)
  • [8]短切原丝毡用玻璃纤维增强型浸润剂的研究[J]. 肖桃云,高国生.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2004(20)
  • [9]SMC用玻璃纤维新型浸润剂的研究[D]. 付承菊. 武汉理工大学, 2002(02)
  • [10]重庆国际复合材料公司玻璃纤维产品竞争与发展战略[D]. 任冬友. 重庆大学, 2002(02)

标签:;  ;  ;  ;  ;  

注塑成型用玻璃纤维增​​强施胶剂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