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轮功”成长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隐忧

“法轮功”成长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隐忧

一、从“法轮功”的滋长看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隐忧(论文文献综述)

谢春涛[1](2021)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1978-2012)》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探索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最新成果。李长春曾经指出,关于文化发展道路的理论,最重要就是回答了文化发展朝什么目标迈进和走什么路这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决定着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与发展路径,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文化理念,也形塑着当代中国文化的样态。本文将1978年至2012年中国共产党文化相关理论的内在逻辑与历史轨迹为考察对象,以文化的发展目标和文化发展中最重要的三对关系作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命题,旨在分析中国共产党对于文化的理解和定位,解答中国共产党对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文化体制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元主导与多样并存这三对关系的认识变迁。关于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与成就,相关研究较为充分,本文试图从文化发展道路中最重要的几个问题着手,历史性地梳理重要文献,对比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面对不同的时代挑战时思想与理论的变迁。在思想变迁的历史脉络之中,中国共产党对于文化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更加清晰,这也更加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探索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复杂的历史互动中不断开拓与调试而形成的。本文第一章主要探讨文化发展目标与任务,以及与之相关的中国共产党对于文化的定位。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共产党对于文化建设目标的设定不断地进行调整。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出的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初衷是恢复党风与社会风气,十二大报告还以共产主义为核心提出了“四有”的目标。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精神文明逐渐褪去了共产主义色彩。鉴于精神文明偏重思想道德建设,中共中央又在1990年代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加聚焦文化艺术和思想道德两个方面,并且更强调文化的中国特色。新世纪以后,胡锦涛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目标。同时,中国共产党看待文化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的视角不断拔高,对于文化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改革开放初期更多是从以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抵制腐朽思想的角度出发,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大局。文化对于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性,则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与综合国力概念的形成的过程中被逐渐认识。第二章主要探讨文化的民族性和现代性问题,实质是中国共产党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问题。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上出现了全面否定传统文化、全盘拥抱西方文化的虚无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为应对文化领域的思想斗争,彻底转变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但中国共产党由于长期受到列宁“两种文化”理论的影响,试图对传统文化进行精华与糟粕二元对立划分,直到进入新时代才突破这种二元划分方法。在应对西方文化的问题上,尽管中国共产党始终警惕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但整个社会在向西方文化学习借鉴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导致对于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倾向,如,将西方文化等同于现代文化。直到新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强调文化自信,中国气派,中国的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才逐步开始摆脱对西方的盲从。第三章围绕文化如何适应改革开放的问题,主要探讨文化与政府、市场和人民三者的关系。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文化市场的形成,文化受众被赋予更多选择权,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扩大。而当时文化是政府包办的“事业”和“工作”,在“以文补文”等小修小补无法解决文化市场供需矛盾后,中国共产党意识到尊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对于文化生产的重要性。在理顺“两种属性”与“两种效益”的关系之后,中共中央对市场化的文化产业和公益化的文化事业进行了区分,重新定义了文化领域中政府主导文化事业、市场主导文化产业和人民作为文化发展主体的关系。第四章是坚持意识形态领导权与文化多样化发展的问题。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底线思维,对触及底线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文化进行批判和抵制,并且落实二为方针增强文化活力。但在变革时代,老经验不灵、新经验不足,中国共产党在应对社会思潮过程中收获了一些教训。进入1990年代以后,中共中央在以立为本的基调下,提出了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工作方针,放弃了以往对意识形态进行刚性约束的办法,为如何处理主导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进入新世纪,面对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新的挑战,胡锦涛提出要增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引领力,在不断推动文化的发展繁荣的过程中,通过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更为主动地引领社会发展、推动共识形成。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理论建构新,本文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角度探讨文化的民族性与现代性,从文化体制改革探讨如何摆正政府、市场与人民的关系来解放文化生产力,从一元主导与多样并存探讨意识形态主导权与文化繁荣发展的辩证统一,能够更好地涵盖文化自身发展以及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更加全面论述文化发展道路的同时,更加突出理论重点。二是材料相对较新,得益于报刊电子化和材料的公开,文章大量利用了当时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其他报刊材料,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当时党内外的观点。三是研究视角新,本文吸收传播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从文化受众的角度分析文化背景,能够更充分地展现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在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形成过程中的影响,以进一步理解文化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战略意义。总的来说,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用更加全面、更具民族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代替了偏重于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于文化建设战略意义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同时,中国共产党更加全面地认识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对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两种效益”以及“两种属性”有了更加辩证统一的认识。在意识形态主导权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层面,中国共产党也探索出了一元主导与多样化并存的基本思路,更加关注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发展。

郭晓明[2](2018)在《缅北民地武问题影响下的中缅边境安全管理研究》文中提出民族问题一直是世界上最为敏感和复杂的政治问题之一,不仅对当事国的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构成威胁,也对周边邻国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缅甸民族矛盾的产生有其深远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也是缅甸独立以来历届政府最为关注和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已成为缅甸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统一之路上的重大挑战。由于缅甸与中国地缘联系紧密,缅甸北部的民族冲突对中国西南边疆地区的安全、稳定与发展构成多种不利因素,使边境地区面临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多种威胁,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西南方位的建设进程产生了制约,影响到中缅在世界格局中的发展利益。因此,面临复杂的边境地区情况,针对缅北民地武问题维护中缅边境安全,探讨边境安全战略,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模式都显得十分迫切且意义重大。对于缅北少数民族地方武装(简称“民地武”)问题影响下的边境安全管理研究,本文从四方面进行探讨:一是缅北少数民族地方武装组织的由来与现况;二是民地武问题对中缅边境带来的影响;三是分析民地武问题持续影响中缅边境安全的原因;四是针对民地武问题研究如何加强中缅边境的安全管控。通过这四个方面,分析中缅边境管理现状,透视中国西南方向国家安全,提出巩固中缅关系大局、强化边境安全管理的对策建议。通过分析中缅边境面临的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因素,探讨如何加强中缅边境安全管理,如何规避缅北“民地武”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尝试综合运用新颖的边疆治理与边境管理的思路,处置中缅边境区域的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以边疆安全学的新理论为支撑,在超越传统边境安全管理模式的思路指引下,提出维护边界安全的对策,思考保护边民安全的措施,探究提高以国家认同为核心的认同安全的新途径。在应对民地武问题带来的管理困境方面,从边界安全(国家主权,领土安全,边界冲突消解,过境交往正常等)、边民安全(边民生存需要,边民脱贫需求,边民发展安全环境等)、认同安全(共同价值观、情感认同、政治认同、国家认同等)等三个方面进行剖析并给出对策及建议:一是加强边界安全。主要包括依靠政治、军事、外交等传统手段维护边界基本安全,制定贴近中缅边境实际的安全管理措施,建立更为完善的边境管理机构,做好对缅北民地武的管控,加强网络安防和“数字边防”能力的建设;二是加强边民安全。重在根除贫困,发展经济,提升边民幸福指数;三是加强认同安全。以维护边疆民族团结为根本,不断影响并塑造民地武组织,加强中缅人文民间交流,培育和引导NGO参与缅北地区建设。希望论文中的对策建议能为国家边疆治理带来一些助益,能够在实现中缅边境安全管理目标的进程中贡献微薄之力——边疆各族人民拥有良好的心态资源和较高的幸福指数,民族团结平等,邻国睦邻友好,国家繁荣昌盛。

杨勇诚[3](2015)在《风险社会视阈下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伦理省思》文中指出公共危机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突出问题,深刻影响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公共危机频发并造成损害已然成为我们人类社会生活不可避免的重大挑战。中国目前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进入了社会发展的“三期叠加”的重要时期,“三期叠加”就是经济增长速度进入了换挡期、结构调整迎来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处于消化期,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难以避免的一个重要而关键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自然和社会矛盾的瓶颈约束最为突出、最为特殊,各种诱因的综合影响下,很容易出现经济失调、社会失序、心理失衡,导致矛盾集聚、冲突潜伏和危机爆发。公共危机的发生从其内因上看,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因素在起作用,也就是说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其诱发的因素不仅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甚至是由自然和人为因素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综观国内外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我们不难看出公共危机事件主要有三种基本表现:一是我们人类比较常见的危机事件,也就是由自然因素诱发的危机事件,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山洪爆发、泥石流、强烈地震、山体滑坡、矿难,等等;二是在一些地区时有发生的危机事件,也就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公共危机事件,这种危机事件主要包括局部性的或全局性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如恐怖袭击、食物中毒、劫持人质、局部骚乱、集体上访、交通事故,等等;三是从表面上看,好像是一般的自然灾害危机事件,但究其背后的主要原因,其实是人为造成的危机,如山体滑坡导致的交通瘫痪、强大暴风雨导致的农作物失收等危机事件,由于医疗卫生条件限制导致大规模的突发性疫病流行所引起的公共卫生危机,以及由于人类的过度砍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导致严重的干旱及泥石流的爆发等自然生态灾害类事件,不仅有自然的因素,而且有人类的因素,是两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所致。从历次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来看,尽管事件有大有小、有强有弱,但其一旦发生,都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引起人们心理恐慌、惧怕和情绪不稳定等,影响到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稳定。危机事件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有效防范和治理公共危机事件,尽可能减少和降低危机事件给我们带来的各种危害及损失,成了国内外广大学者普遍关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之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当前,随着社会转型,我国社会矛盾也目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各种迹象表明,当代中国面临诸多社会风险,中国进入风险社会已是不争的事实。当代中国风险社会呈现三个主要特征:一是人为性因素导致的社会风险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当年我国人口为13.4亿,占世界人口的比重高达19%。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我们人类向自然界索取各种物质资料,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的今天,我们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向大自然索取物质资料的手段更加先进,对自然办的影响更加广泛、更加深入,人类频繁的行动过程,对自然界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压力,从而导致社会风险从原来的自然风险占主导地位转变为由人为的不确定性因素导致的人为风险占主导,社会风险的人为性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二是各类风险相互交织、错综复杂。现代国家建立的各种制度在为人类的安全提供保护的同时,也为人们的冒险行为提供了激励,其自身都会带来另外一种风险,各种风险之间相互交织。当代我国,风险社会的形成从本质上讲决不仅仅只是简单的自然或社会因素所表现出的问题或现象,从本质上看是综合因素的表现,是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管理制度等综合因素带来的结果,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的风险社会是一种制度性的风险。三是风险影响的广泛性。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看,中国风险社会的形成也是各种各样复杂矛盾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当代中国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在不尽健全和完善的制度和法律面前,社会矛盾和风险的发生有时已经超乎了我们的想像,尽管不是危机四伏,但风险无处不在,如果缺乏有效的防范措施,就会酿成重大的损害后果。我国风险发生及其影响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涉及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生态、民族、文化、安全,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影响力不断增强,损害力越来越广泛。当代中国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频发度与危害的严重性也呈上升趋势,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其涉及的领域与范围,涵盖了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社会领域、文化领域、自然领域、生态领域等等,危机事件的发生已不再是单向,而是复杂的多向性。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社会思想观念发生着重大调整和深刻变化,各种潜在的社会矛盾充分暴露和显现出来,新旧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相互激化,一些领域不可避免地发生公共危机事件。比如,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与市容市貌的改善需要,城市征地拆迁在所难免,政府的强制性拆迁与群众的不理解不支持之间的矛盾很容易激化酿成社会危机事件。又如司法不公、医患纠纷、环境污染、食品药品安全问题、老板克扣农民工工资等引发的矛盾明显增多,这些都可能在一定的诱因下导致新的社会公共危机事件,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与此同时,从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所造成的损害及其影响程度上看,危机事件的性质恶劣程度不仅呈现上升趋势,而且危机事件的组织性、暴力性和危害性在增强,传播性和复杂性不断提高,联发性危机事件增多,直接影响社会的安全稳定。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我们需要对各种社会问题与矛盾可能引发的社会风险、社会危机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和把握,而且需要积极探寻有效化解风险、规避危机、促进和谐、保持稳定的有效举措。本文对源自于西方国家的风险社会理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把握其实质,借鉴其中的“合理”成份,探寻风险社会下我国地方政府如何改变公共危机治理只限于技术领域的传统的思维和做法,从伦理视野系统、全面的探求治理公共危机,也就是从人类自身行动与实践的影响性的角度出发对当今社会频繁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进行深入而全面的反省和思考,为风险社会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一个有参考价值的范本,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理论上看,本研究在国内外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观点,从西方风险社会理论作为基本的切入点,把它当作观察与分析当代中国社会风险与危机现象的一种特殊的理论工具,进一步拓展研究中国当今社会公共危机的治理,特别是如何从伦理的角度对地方政府治理公共危机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不再从宏观层面去研究公共危机事件危害及其治理,而是从伦理学角度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伦理治理对公共危机事件的重要影响,得出了如下一些基本理论和结论:当代中国风险社会下公共危机发生的人为因素普遍提升;地方政府治理公共危机面临多重的伦理困境;观念性伦理困境、制度性伦理困境、行为性伦理困境,是制约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伦理障碍;当代中国风险社会地方政府需要超越市场逻辑,走出治理公共危机的救赎之道。从这一点上看,有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与社会管理理论体系,有助于充实风险社会理论和公共危机管理等理论,对于我们如何深入研究风险社会下当代中国公共危机多发的新趋势,以及如何更加关注伦理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更加详细的资料。从实践上看,本研究对于我国地方政府及其部门重视人为因素在危机防范与治理中的影响,特别是从心理疏导、心理沟通、心理和谐建构、心理服务等角度去理解、反省和思考治理公共危机事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指导意义,而且有助于各级地方政府在危机事件发生后,如何充分调动广大民众参与其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尤其是从主观感受方面去提升广大民众的参与热情,从减少损失的角度去反省和思考治理公共危机,这些方面无疑体现出了本文的实践价值与实际意义。总之,当代中国社会,我们面临的社会风险,可以说是国际社会风险和国内社会转型风险等多元风险的共同冲击,各种风险和危机日益凸显,如果我们还按照以往的做法,很难适应新的社会发展趋势,新情况、新态势面前,我们需要从新的角度,也就是从伦理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风险社会下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的治理,这样,我们对能对风险社会有一个新的认识,不断增强风险意识、树立强烈的风险观念,理性地反思和有效控制人类的种种危害自然界的实践行为,减少人为因素可能造成的危机发生,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危机,避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损害后果。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分析和研究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以及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学者提出的风险社会理论,并进行系统的梳理、辩证的考察和分析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观点和风险社会理论作为理论分析工具,对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风险和危机现状进行阐述并探讨治理对策。全文除绪论外主要有六章。第一章主要从现代性的角度深入分析风险社会理论和公共危机理论及其逻辑关联。第二章深入分析我国风险社会所呈现的基本特征以及风险社会下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面临的各种挑战。第三章主要分析研究公共危机发生的伦理价值、伦理特征、伦理原则,以及如何对当代风险社会下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进行伦理审视。第四章从当代中国风险社会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概述及其一般原因、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现状评估、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伦理困境等三个方面,深入分析和研究当代中国风险社会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现状及面临的各种伦理困境。第五章主要从经济原因、社会历史原因、体制原因、观念原因和政府官员个体原因等方面,分析当代中国风险社会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陷入的伦理困境及其原因。第六章主要从治理对策的角度探讨当代中国风险社会下地方政府如何超越市场逻辑,走出公共危机治理的救赎之道,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姜捷[4](2011)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防止和平演变思想的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已经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既为我们提供了机遇,也对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历史和现实清楚地表明:传统的冷战虽然已经终结,但是西方国家的冷战思维并没有终结,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和平演变,他们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影响执政安全、危害社会稳定、扰乱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而且这一战略在全球化的经济表象掩盖下更具有迷惑性、欺骗性。因此防止和平演变具有前所未有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而且这场斗争还有其必然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基于以上的现状,本文试图在总结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战略新特征的基础上,研究新时期我党面对挑战采取的对策以及现实启示。研究框架除前言和结语外分为三章:第一章揭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变迁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这部分沿着两条线索展开,一是回顾冷战前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战略思想;二是新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推动颜色革命的现实危险;从现实出发揭示了西方对中国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的新一轮表现。第二章考察中国共产党防止和平演变的实践与成效,客观中肯的分析了历史上中国共产党防止和平演变的主要成绩与问题。第三章分析中国共产党面对新和平演变时采取的对策,在反思和总结中得出中国共产党应如何对待新时期和平演变战略的有益启示。

马步云[5](2006)在《现代化风险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风险及其理论研究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新课题之一,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很少有关于现代化风险的研究。目前,国内还缺乏全面的系统的现代化风险研究,从而造成了现代化风险的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现代化建设实践。本文以明确提出现代化风险概念并澄清其内涵、创建现代化风险研究的理论框架、研究现代化风险的性质、特点、成因和规避措施等为目标,综合运用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理论,采取跨学科、历史与逻辑统一、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广泛取材、多学科、多视角、综合性地研究了现代化风险的有关问题。本文认为,目前在现代化研究方面,如果想从现有的研究困境中超拔出来,就必须自觉的获得另一种视角——现代化风险研究。为此,在考察了“风险”一词的含义、回顾了风险研究的简史、梳理了风险研究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透过现代化的理论困境看到了其蕴含的风险意识,在后现代化和生态现代化的启发下,将风险概念与现代化范畴相结合形成了特定的现代化风险概念,给出了现代化风险的哲学定义,并借助贝克、吉登斯和拉什的相关理论对现代化风险进行理论阐释。本文分别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风险、文化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等几个层面系统地对现代化风险展开初步探讨。在历数了科学技术为人类带来的福与祸后,初步展现了科学技术的风险。文中撷取的几个科学技术风险的典型实例,突显了科学技术风险具有突发性、潜在性、后果的严重性以及对风险的放大作用。文化物化于现代化进程的各个层面,不同文化的差异导致文化风险。文化风险具有持续性、隐蔽性和复杂性等特点,树立文化风险意识,弘扬民族文化,坚持科学文化等是防范化解文化风险之道。普朗克原理告诉我们,政治风险的客观性和机遇性。在探讨了政治风险的构成、特征和分类后,以中国改革为例,讨论了改革带来的政治风险及其化解措施。由于现实市场经济中存在“帕累托最优”的不可能性,必然存在经济风险。探讨了市场经济产生经济风险的原因、机制、经济风险的特征及防范对策。社会风险的四种成因理论说明了挫折和利益受损易导致社会风险,运用吉登斯的社会风险理论阐述了社会风险的特征、成因和后果,探讨了中国社会风险的有效控制。最后,我们将揭示现代化风险研究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意义。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时期,各种社会问题以浓缩的形式呈现出来,对现代化进程构成巨大风险。

辛勤[6](2006)在《论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与人的全面发展》文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切实保障与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不断促进人在政治上的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同一的过程,人是实现社会政治文明的主体,政治文明创造着政治上全面发展的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是相互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基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为人的全面发展架设沟通平台、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活动舞台、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支撑。与此同时,人的全面发展也促进了政治文明的建设,人的全面发展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出发展的主体需要、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供发展的主体动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具体体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目的。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因此,我们要正视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面对的挑战以及人的全面发展面临的问题,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走向人的全面发展中构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黄定友[7](2000)在《从“法轮功”的滋长看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隐忧》文中研究表明 中共中央作出处理和解决“法轮功”问题的重大决策,无疑是及时的、果断的、英明的、大快人心的。在坚决拥护中央决定和认真学习相关精神的同时,我们又无不深刻地感到:“法轮功”问题决不是个别问题,也决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它反映出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出

二、从“法轮功”的滋长看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隐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法轮功”的滋长看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隐忧(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1978-201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问题提出:转折与建构
    0.2 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道路相关理论的研究
    0.3 研究创新之处
    0.4 研究方法
    0.5 概念界定
        0.5.1 文化建设
        0.5.2 文化发展道路
        0.5.3 文化受众主体性
    0.6 研究思路
第1章 目标、任务与重要性: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与定位
    1.1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1.1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概念提出与目标设定
        1.1.2 1986 年“精神文明决议”指导思想的转变
        1.1.3 “四有”的概念提出及其演变
    1.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提出与精神文明的新定位
        1.2.2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1.2.3 “文化强国”的概念形成
    1.3 文化的战略意义:“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
        1.3.1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1.3.2 从服务于政治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3.3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发突出
        1.3.4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1.4 小结
第2章 现代性与民族性:当代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2.1 批判封建主义与反思传统文化
        2.1.1 批判封建主义是反思“文革”的必然
        2.1.2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评价
        2.1.3 新启蒙主义思潮与传统文化危机
    2.2 文化的民族性: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
        2.2.1 “思想政治斗争”视角下的传统文化弘扬
        2.2.2 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之困
        2.2.3 超越“精华”与“糟粕”二元划分
    2.3 文化现代性的探索:从学习西方到中国气派
        2.3.1 “西为中用”与盲目崇拜西方的问题
        2.3.2 “体”“用”相关:盲目崇拜西方的问题由来
        2.3.3 中国气派:文艺与哲学社会科学的现代性探索
    2.4 小结
第3章 政府、市场与人民:文化发展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3.1 “政府办文化”与文化受众的矛盾与调试
        3.1.1 政府包办下阻碍文化生产力发展的思维定式
        3.1.2 “以文补文”、“双轨制”:文化体制改革的尝试
        3.1.3 改革难以推进的原因:对文化受众主体性的忽视
    3.2 重新认识人民与市场: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
        3.2.1 重新认识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时代意义
        3.2.2 区分市场导向的文化产业与公益导向的文化事业
        3.2.3 商品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的统一:全面改革的展开
    3.3 小结
第4章 一元主导与多样并存:意识形态领导权与文化发展
    4.1 改革开放初期的意识形态与文化发展
        4.1.1 “二为”方向的提出:文化与政治关系的新界定
        4.1.2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4.1.3 主体性觉醒及其应对的经验教训
    4.2 主旋律与多样化:一元主导与多样并存的新思路
        4.2.1 重在建设,以立为本
        4.2.2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4.3 信息技术革命中的意识形态工作与文化发展
        4.3.1 信息技术革命与文化受众主体性的觉醒
        4.3.2 网络文化建设与增强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
        4.3.3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4 小结
结语: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文化发展道路的经验与新时代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2)缅北民地武问题影响下的中缅边境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关于缅北少数民族地方武装组织
        (二) 关于民地武问题给边境区域带来的影响
        (三) 关于中缅边境安全管理
    四、研究方法
        (一) 调查法
        (二) 文献研究法
第一章 缅甸民地武组织的基本概况
    一、缅甸民族问题的由来与激化
    二、缅共与缅北少数民族武装组织的产生
    三、缅北民地武组织的演变过程及基本现状
第二章 民地武问题对中缅边境安全的影响
    一、对传统安全与“硬边疆”的影响
        (一) 缅甸国内军事行动的影响
        (二) 美日等西方世界国家介入干预的影响
        (三) 中缅边境长期处于单边管理对边界安全造成影响
    二、对于非传统安全与“软边疆”的影响
        (一) 各类组织在缅北地区活动频繁,影响了边境地区政治稳定
        (二) 缅北武装割据严重,影响中缅经济合作深入发展
        (三) 缅北民地武组织从事非法活动,严重影响边境社会安全
        (四) 民地武在政治上对中国借重利用,影响了中缅睦邻友好大局
        (五) 民地武组织宣扬狭隘民族主义思想,严重影响边疆民族团结
第三章 缅甸民地武问题持续影响中缅边境安全的原因
    一、边界安全受到影响的原因
        (一) 处理中缅边界问题时留下的边境管理困难
        (二) 国际因素导致民地武问题持续存在
    二、边民安全受到影响的原因
        (一) 动荡的缅甸政局不利于民族问题的解决
        (二) 落后的经济使民族矛盾难以解决
    三、认同安全受到影响的原因
        (一) 缅北地区民地武与民众迫切争取民族区域自治的愿望是统一的
        (二) 缅政府加强对已接受改编的民地武组织的强硬控制产生了不良示范
        (三) 各民地武组织达成共识,组成多边联合阵线
第四章 针对缅北民地武问题加强边境安全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一、关于加强中缅边界安全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一) 综合运用政治、军事、外交等传统手段维护中缅边界安全
        (二) 制定更贴近实际的边境管理措施,建立更完善的边境管理机构
        (三) 应对民地武的对策建议
        (四) 推进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加强“数字边防”建设
    二、关于加强中缅边民安全的对策及建议
        (一) 深化中缅边境地区的经贸往来
        (二) 深化中缅边境地区经济建设,改善两国边民的生活水平
    三、确保中缅边境两国边民的认同安全
        (一) 加强对民地武组织的影响塑造
        (二) 加强人文民间交流
        (三) 培育和引导NGOs参与缅北地区建设
        (四) 始终维护边疆民族团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3)风险社会视阈下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伦理省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
    二、论文研究的主题、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四、论文研究的方法与逻辑框架
第一章 相关理论概述及其逻辑关联
    第一节 现代性和风险社会理论
        一、风险社会是现代化发展的产物
        二、风险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风险社会理论的时代价值
    第二节 公共危机治理理论
        一、公共危机基本内涵
        二、公共危机特征
        三、公共危机治理
    第三节 公共管理伦理理论
        一、公共管理伦理内涵
        二、公共管理伦理与个人伦理
        三、公共管理伦理结构与功能
        四、公共管理中的责任冲突及其伦理化解
    第四节 风险社会与公共危机治理之间的逻辑关联
        一、风险是前期形态:风险社会是公共危机发生并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二、危机是后期表现:公共危机是风险社会潜在的损害变成现实的损害结果的直接表现
        三、风险与危机的逻辑演绎:人类社会每经历一次风险或危机的考验也会得到一次新的进步与发展
第二章 当代中国风险社会的基本特征及政府公共危机治理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当代中国进入风险社会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一、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二、劳动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三、公共权力滥用和私有化现象严重
        四、人民内部一些关系与矛盾趋于复杂和紧张
        五、社会治安形势依然严峻
        六、敌对势力和黑恶势力蓄意制造各种事端时有发生
        七、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呈多发态势
        八、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仍未得到根本遏制
    第二节 当代中国风险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风险诱发因素更为复杂
        二、社会充满繁杂多样风险
        三、风险事件之间相互制约与影响
        四、与更多民生领域关联
        五、利益冲突和利益融合并存
        六、事件发展变化不易被发现和掌控
        七、人类行动与实践可能导致更多风险后果
    第三节 风险社会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面临的挑战
        一、社会转型期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广泛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个环节
        三、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滋长和蔓延
        四、社会结构、经济体制、分配方式的深刻变革引起人们利益关系格局的大调整与变化
        五、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方式的重新定位推动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
第三章 当代中国风险社会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价值追问及伦理审视
    第一节 当代中国风险社会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应然伦理
        一、公共危机治理应体现全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伦理价值
        二、公共危机治理应体现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的伦理价值
        三、公共危机的治理应体现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伦理价值
    第二节 当代中国风险社会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应具有的伦理特征
        一、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责任性
        二、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权威性
        三、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时效性
    第三节 当代中国风险社会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应坚守的伦理原则
        一、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建立公共利益至上的社会主义社会普遍幸福新模式
        四、关注公民生存境遇保障其个人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安宁
第四章 当代中国风险社会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现状及伦理困境
    第一节 当代中国风险社会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概述及其一般原因
        一、自然灾害类公共危机事件
        二、事故灾难类公共危机事件
        三、公共卫生事件类公共危机事件
        四、社会安全事件类公共危机事件
        五、当代中国风险社会下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第二节 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现状评估
        一、立法更加科学
        二、预警体系日趋完善
        三、组织协调能力稳步提高
        四、全民应对危机意识不断增强
        五、信息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第三节 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伦理困境
        一、观念性伦理困境
        二、制度性伦理困境
        三、行为性伦理困境
第五章 当代中国风险社会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陷入伦理困境之原因及分析
    第一节 经济原因:市场化进程和财税体制改革使地方政府成为具有自身利益诉求的相对独立的行动者
    第二节 社会历史原因:中国社会低制度化、高人情化的历史传统加大了地方政府公职人员的道德风险
    第三节 体制原因:现行体制的结构性缺陷使其无法有效约束地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失范行为
    第四节 观念原因:传统伦理价值观的式微与现代公共服务型伦理价值观的缺失
    第五节 政府官员个体原因:不合伦理规范的言行举止受到社会的一致批判与指责直接影响政府良好形象的树立
第六章 超越市场逻辑:走出公共危机治理伦理困境的救赎之道
    第一节 加强公共危机治理中的伦理建设
        一、养成良好社会道德
        二、推进伦理制度化规范化
        三、加强行政伦理监督机制建设
        四、强化危机治理协作性
        五、对事件受害者给予更多人文关怀
    第二节 重视和保护生态环境与生态平衡
        一、彻底改变过去以GDP论英雄的传统考评机制
        二、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三、通过制度规范地方政府的逐利行为
    第三节 健全完善公共危机治理机制
        一、相关法律法规
        二、预警机制
        三、权威信息发布制度
        四、应急联动机制
        五、全民广泛参与机制
    第四节 维护制度权威遏制权力腐败
        一、坚定理想信念
        二、强化制度意识
        三、净化社会风气
        四、反对功利主义
        五、消除制度性缺陷
    第五节 加强和创新风险社会下政府社会管理
        一、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二、健全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体系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强化基层基础建设
        四、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和水平
        五、构建齐抓共管新格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防止和平演变思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 研究框架及概念界定
    (三)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变迁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二) 冷战结束后,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调整
    (三) 美国推动颜色革命的现实危险
    (四) 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在中国的新一轮表现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防止和平演变的实践与成效
    (一) 中国共产党防止和平演变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 中国共产党防止和平演变思想的成效
    (三) 中国共产党防止和平演变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应对和平演变的战略措施
    (一) 提升新时期防止和平演变的思想认识
    (二) 采取正确的战略措施应对西方新和平演变战略
结语:防止和平演变要注意的两种倾向
参考文献
致谢

(5)现代化风险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本课题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本文的基本内容、研究方法、意义、创新和不足
    注释
第一章 方兴未艾的风险研究
    第一节 “风险”含义的多视角考察
        一、“风险”的语源学考察
        二、“风险”与“灾难”的语义辨析
        三、“风险”含义的拓展
        四、风险的定义及特点
    第二节 风险研究简史
    第三节 风险研究的基础理论
        一、人类生态学理论
        二、理性选择理论
        三、文化理论
        四、系统理论
        五、现代化理论
    注释
第二章 现代化研究的新发展:现代化风险研究
    第一节 历久弥新的现代化研究
        一、揭开现代化的面纱
        二、现代化的理论含义
    第二节 现代化风险研究探源
        一、经典现代化理论的流变及其理论困境
        二、依附理论、世界体系论及其风险意识
        三、后现代化的启示
        四、生态现代化的启示
    第三节 一种探索性的超越:现代化风险研究
        一、现代化风险研究的提出
        二、自反性现代化
        三、现代化风险的特征
    注释
第三章 科学技术风险
    第一节 科学技术:达摩克利斯剑
        一、科学技术:人类的福音
        二、科学技术:人类的祸害
        三、科学技术:一种潜在的危险
    第二节 概率低后果严重的风险
    第三节 科学技术风险
        一、科学技术的吊诡
        二、科学技术的潜在风险
    注释
第四章 现代化的文化风险
    第一节 文化风险的基本特点和产生根源
        一、文化风险及其基本特点
        二、文化风险的产生根源
    第二节 文化风险的主要表现
    第三节 文化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注释
第五章 现代化的政治风险
    第一节 普朗克原理:政治风险之理论根据
    第二节 政治风险基本内涵
        一、政治风险释义
        二、政治风险的构成、特征和分类
    第三节 中国改革的政治风险与防范化解对策
        一、政治风险评估
        二、改革的政治风险原因分析
        三、防范化解政治风险的对策研究
    注释
第六章 经济风险:现代化风险的渊蔽
    第一节 帕累托效率
    第二节 市场经济:经济风险产生的温床
        一、何为经济风险
        二、三种经济风险成因论
    第三节 市场经济与经济风险
        一、商品经济蕴育经济风险
        二、市场经济特性决定其经济风险性
    第四节 经济风险主要特征及其防范化解
        一、经济风险的主要特征
        二、防范化解经济风险的对策
    注释
第七章 现代化的社会风险
    第一节 四种关于社会风险成因理论
    第二节 社会风险:“被制造出来的风险”
        一、风险: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二、现代世界中的风险类型
        三、现代社会风险的成因
        四、社会风险的后果
    第三节 我国社会风险的有效控制
        一、我国目前面临的主要社会风险
        二、社会风险的有效控制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6)论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与人的全面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
    (一) 政治文明的基本含义
    (二) 现代西方政治文明理论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三) 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
二、社会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
    (一) “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沿革
    (二)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三) 社会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三、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与“人的全面发展”
    (一) 政治文明:“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基础
    (二) 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体诉求
四、当代中国:在实现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中走向人的全面发展
    (一) 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面对的挑战
    (二) 当代中国人的全面发展面临的问题
    (三) 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四) 在走向人的全面发展中构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注释
参考文献
综述
后记

四、从“法轮功”的滋长看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隐忧(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1978-2012)[D]. 谢春涛. 中国人民大学, 2021(12)
  • [2]缅北民地武问题影响下的中缅边境安全管理研究[D]. 郭晓明. 云南大学, 2018(01)
  • [3]风险社会视阈下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伦理省思[D]. 杨勇诚. 陕西师范大学, 2015(03)
  • [4]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防止和平演变思想的研究[D]. 姜捷. 南京师范大学, 2011(04)
  • [5]现代化风险初探[D]. 马步云. 复旦大学, 2006(03)
  • [6]论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与人的全面发展[D]. 辛勤.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0)
  • [7]从“法轮功”的滋长看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隐忧[J]. 黄定友. 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 2000(01)

标签:;  ;  ;  ;  ;  

“法轮功”成长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隐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