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胡文化对舞蹈服饰的影响

论唐代胡文化对舞蹈服饰的影响

一、论唐代受胡文化影响的舞与服(论文文献综述)

廖娟[1](2021)在《唐代绘画中的女性服装及其艺术表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王新琪[2](2021)在《唐代后期“排胡”现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唐代后期“排胡”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论文共分为五章。首先,对唐代胡化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其主要表现进行简要探究。唐代开放的民族政策和李唐皇室的胡人血统是唐代胡化现象出现的原因。唐代的胡化风气主要体现在唐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唐代社会存在胡化的现象,“排胡”现象的出现实际是唐代胡化过程中两种文化碰撞与摩擦的结果。然后,从朝廷对胡人态度的转变这一研究视角展开探讨。胡人入朝为官,在一定程度上侵占了汉人士大夫的政治活动空间。加之其中部分人对胡人一直抱有“非我族类”的主观印象,对胡人官员表现出猜忌与怀疑。安史之乱后,手握重兵的蕃将成为统治者猜忌与排挤的对象。神策军建立后,大批蕃将进入军中任职,但他们实际上已无法成为这支军队的实际领导者。唐代社会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排胡”现象。胡商因其拥有的巨额财富与异域特质成为当时人排挤的对象。胡僧所代表的佛教文化,受到本土道教徒的抵制,双方进行了激烈论辩,在部分道教小说中,胡僧被塑造成奸邪狡猾的无能之辈,在佛道斗法中处于下风。胡兵因其与战争的特殊联系,在安史之乱刚刚结束的一段时间深受唐人排斥,他们好战滥杀的行为给唐人带来了深重的心理阴影。在许多唐代的文学作品中,都存在对胡人这一群体的丑化现象。唐人对胡族文化也存在警惕之心,这种心理一般存在于唐代的士大夫群体中。安史之乱导致唐人的华夷观念发生变化,胡服、胡乐、胡舞成为他们的警惕对象,认为正是这类胡族文化的流行导致了祸乱的发生。最后,分析唐代后期“排胡”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受安史之乱的冲击、唐人华夷观念的变化、佛道之争等几方面的影响。其中又以安史之乱与华夷观念变化为最重要的原因。

张慧婧[3](2021)在《唐代女性服饰的男风和胡化现象研究 ——唐代女性服饰着装的两种标出方向》文中提出本文主要的讨论对象是唐代女性服饰的男风和胡化现象,研究所涉及的领域有历史学、考古学、服装学、社会心理学等。论文通过古籍、中国服饰史学等知识对于服饰的男风和胡化进行定义,在简单介绍唐代之前的女性服饰的演变与发展背景后,着重对于唐朝女性服饰进行分析与梳理。笔者运用艺术符号学的方法,将唐代女性服饰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并以艺术符号学的视角对唐朝女性的服饰进行分析和解读,从而为唐朝该服饰现象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理解途径。论文首先对唐代女性服饰、男风现象、胡化现象进行了概念的界定,对女着男装和女扮男装的两种不同不同服装现象进行了区分。全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通过对于唐之前各朝代女性服饰特征的发展进行简单的脉络梳理,以便读者对于后面在唐朝社会中女性服饰面貌的描述有一个对照的理解。接着讲述了继承隋唐的服饰形制发展而来的唐代女性常服襦裙装。二,着重从发髻帽饰、基本形制、鞋履配饰和妆容等各个方面入手,对于唐朝女性服饰的男风和胡化风貌展开论述。三,运用符号学中有关双轴关系的理论,将唐代女性服饰和着装的现象纳入竖聚合轴和横组合轴的双轴操作的理论框架。根据服饰和着装的原理,将唐代女性服饰分为头饰、上衣、下裳、鞋履和配饰不同元素的组合关系,再通过其中各元素的替换和选择规律即对聚合关系和聚合段的宽窄幅度的分析,探究唐朝女性服饰背后的意义,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和提出了唐代女性服饰男风和胡化的两种标出性现。笔者认为,对于唐代女性服饰及着装建立在符号学方法的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唐代服饰文化的繁荣,同时对于现代社会服饰流行风尚的标出性、标出性的翻转、和对于传统服饰文化的继承问题也有一定的启发。

王琳琇[4](2020)在《文化交流背景下隋唐饮具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隋唐时期,得益于强盛的社会经济、开放的政策环境与发达的丝路交通,中外文化交往进入了繁荣期。粟特、波斯萨珊、罗马-拜占庭、伊斯兰等外来文化在与隋唐帝国的互动中相互渗透,融入彼此的历史轨迹。作为时代精神与文化物质载体之一的饮具造物,随着中西文化融动过程中外域器物的内流得以不断推陈出新。技术层面,金银、陶瓷质饮具展现了当时极高的造物水平;艺术层面,外来文化影响之下产生了许多不见于中国传统的新器形,一方面体现了人们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另一方面展现了中国文化强大的内在改造动力,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全文以文化交流背景下的隋唐饮具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历史学与文化学从政治、经济、文化与技术角度阐述该时期的中西交往概况。其次,在实地调研、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饮具样本采集,从类型学角度以功能与质料为基础展开分类梳理,将隋唐饮具纳入执拿入口与盛装两大类型,并基于定性分析考察不同器形的发展规律,以及从金银器到陶瓷器等的材质迁移过程。进而,总结萨珊、粟特、罗马-拜占庭、伊斯兰文化影响下的主要外来饮具样式,重点对多曲器、高足器、带把器进行分型分式,从设计学、艺术学角度考量外来文化影响下的饮具形态共生、纹饰演变与工艺借鉴。通过评述外来形制、纹饰布局、金银器捶揲工艺与之催生的陶瓷器内模法,分析传统饮具对外来器形“模仿、突破、革新”的动态过程。从而通过挖掘饮具设计中新旧范式建构所映射的造物行为,探究这一时期的文化审美思维与美学风格的融合与转型。最后,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对文化融合创意产品的实际需求,提出聚合传统与现代、民族与外来文化因子的设计启示。并基于用户调研及感性工学、层次分析法展开茶饮文化创意包装设计、系列衍生品设计及利于传统造物成果传播的App界面设计,为提升优秀传统造物文化活力与推动现代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提供方法参考。

苏利国[5](2020)在《胡风东渐与文化认同——论唐前期文化共同体建构的特殊历史意义》文中研究表明李唐立国,顺应北魏以来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文明之间逐步交融之大势,并在音乐、舞蹈、服饰、饮食等诸多方面进一步推进。然而,随着不同文化的深入交流与碰撞,以"泼寒胡戏"之争为代表的历史事件标志着胡汉文化间产生了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在固守传统审美价值观念的唐代士人看来,胡族文化止为新奇之技,维护礼乐之制度才是正道。这种以夏为体、以夷为用的理念,在唐代前期文化共同体的建构中彰显出其特殊的历史意义。

陈瑜[6](2019)在《唐代商业与诗歌论稿》文中提出“唐代商业与诗歌论稿”这一课题旨在以涉及唐代商业题材的诗歌为研究对象,以唐诗史料为文本支撑,围绕商业——商人——士人——诗歌这一主线,系统分析唐代商业题材诗歌的整体风貌以及商业与诗歌间的深层关联,综合呈现多元立体的文学生态,重新定位其在唐代诗歌史以及古代文学史中的历史地位。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通过介绍研究缘起阐明本文的选题依据,再从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两方面论证本文研究的重要意义;其次考论了关涉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在对前贤的相关研究成果予以分析和肯定的基础上,亦对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加以论析;最后根据研究目的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考察范围、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考察了唐代商业与诗歌的内在联系,对唐代国内商业的发展轨迹予以了动态呈现。本章辐射商业中商业店铺和商业市场两个核心要素,择取最具时代新变和商业特色的代表性内容,以唐诗作品为切入点开展镜像分析,一是以“酒肆”一隅管窥唐代的商业店铺全貌,审视与探讨了诗歌的气质风貌与诗歌意象;二是以“坊市”“夜市”“草市”“花市”为例,对唐代商业市场的发展轨迹予以剖析,并深入挖掘诗中展现的时代特色与社会风尚。通过点面结合地论述,将商业题材诗歌的研究从经济考略纵深到人文视野。第三章聚焦于反映唐代国际商贸与多元文化融合的“商胡”主题,从诗歌入手考述“商胡”的族属来源及来华路线,探寻“商胡”在华的行动轨迹与聚居之地,展现了唐朝国际贸易兴盛发达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共融的景象。本章还着重对唐诗中的“商胡”的文学书写和文化意蕴进行了深入阐述,唐代诗人以局部侧写和全景素描的方式诗意渲染了“商胡”的诡谲体貌,新颖艺术的书写模式有助于唐诗题材、内容和技巧的拓展;对“商胡”重利轻身的冒险精神、慧眼识宝的超凡能力、重义好德的美好品德的多角度观照丰富了“商胡”的立体形象;对乡国梦遥的愁闷“商胡”的形象刻画则以思乡为契合点,通过“同化”体验的建构寻求彼此情感上的“同”以弥补胡汉间文化上的“异”,表现了唐人进步的民族观。唐诗中的“商胡”形象书写蕴含对异质文明的诗意呈现、审美体验、文化反思和历史回溯,视角独特,意蕴丰赡。第四章对唐诗中的“士”“商”关系予以重点阐发,通过深入剖析士商关系的嬗变轨迹和心态成因,论述士人阶层对商业和商人的态度与情感。综观整个唐代社会,“士”对“商”的非难始终占据主流,这种思想根源有四:一是义利观下的“士志于道”与“逐利惟是”的价值取向差异;二是士人视角下的“贾雄农伤”的政治忧思;三是封建伦理家庭观标准下的情感批判;四是官商勾连背景下士不如商的激愤。随着人道主义精神的高涨和身迹相合的心路发展,“士”与“商”的联系日渐加强,二者关系有所缓和与松动,“士”能对“商”的生活处境做出复杂多面的反映,“士”关注到“商”漂泊无俦的凄苦之旅、风险莫测的关梁之危与惨痛难避的人祸之难,在诗歌中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在“仕宦类商贾”的感叹中又抒发出对“商”豪情快意和自得其乐的羡慕与赞扬。第五章着眼于商业发展对诗歌创作的影响研究。第一节总结了商业发展对诗歌艺术风貌的影响,一是创作突破得益于关注重点的变换与文风倾向的转变;二是创作群体中妓女与商人成为新兴创作力量;三是创作体式的选择深受歌诗传唱审美导向的影响;四是创作风格趋向于通俗化与生活化。第二节以唐诗中的花卉新变为例探讨经济现象对诗歌内容的影响。作为潮流观察员的唐代诗人们敏锐地捕捉到唐诗中出现的花卉种植新变,深入剖析了唐代统治者赏花逐异与游幸娱乐日重、新贵族慕上习气与竞奢攀比成风、士大夫醉心于园林雅趣与花木娱情、方外人着力于寺观美化与心性修行的时人心态,将这些新兴现象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呈现于诗作之中,丰富了唐代诗歌的表现内容。第三节以“瑟瑟”的色彩转喻为例探讨外来商品对唐诗语汇的影响。“瑟瑟”是波斯、南诏和西域诸国官方进贡与贸易交流的珍稀商品,随着其在上层社会中的广泛应用,逐渐被文人纳入到诗歌语汇之中。唐代诗人自白居易而降,有意识地将“瑟瑟”进行色彩转喻,用以代替“碧”所涵盖的青、绿、蓝等不同层次的颜色,将其转喻为江水碧色、茶末鲜色、衣饰丽色、松竹青色等色相,为诗歌创造出丰富多变的色彩层次和新鲜个性的艺术境界,更创造性地将其与“猩猩红”对比,形成一对特定的意象组合,固化为诗歌中色彩对仗的修辞格式。唐代外来商品凭借诗人敏锐的审美体验、大胆新奇的意象转喻和生动夸张的艺术表现,在后世文学作品中接受广泛。

周怡彤[7](2019)在《唐代女性陶俑艺术特征研究》文中指出唐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朝代之一,其经济之繁荣、文化之璀璨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而女性陶俑,作为其当时随葬明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为当代人了解唐代历史背景下的盛世风貌提供了依据,而且为相应的社会审美提供了不同的视角。本文拟从艺术学角度出发,通过相关图片、素材的对比与分析,在对唐代女性陶俑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发式和头饰、妆容、神态、服式和体态等角度全面且客观地分析在唐代历史人文风貌与社会审美背景中的女性陶俑的艺术特征。初唐时期女性陶俑发式以高髻为主,头饰也较为朴素,主要在于展现女性积极向上的蓬勃朝气。盛唐时期女性陶俑的发式造型最为丰富,以高耸和饱满的特征为主,彰显出盛唐女性的自信与高调。中晚唐依然流行高髻,但造型变化较少,走势不明显,发量相对稀疏。安史之乱以后,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国力衰微,唐代女性陶俑逐渐走向衰微。初唐时期女性陶俑妆容淡雅,盛唐时期妆容精致高贵,红润的胭脂展现了盛唐女性健康之态。中晚唐时期流行时世妆,妆容怪诞,但造就了唐代妆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唐代女子经典的服装类型主要包括:齐胸襦裙装、女着胡服和女着男装等,这些服装类型工匠们多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在女性陶俑上。初唐时期女性陶俑的体态接近汉代时期的瘦弱纤长身材,装扮清秀,削肩瘦颈头身比例协调匀称。至盛唐时期出现以胖为美的女性审美观,女性陶俑更是气度雍容自信,姿态悠闲自若,真正具备了唐代艺术的神韵,成为典型的唐代艺术。中晚唐时期女性盛唐时期的女性到了中晚唐时期愈发肥胖,甚至是膘肥体壮,大多呈现臃肿之态,艺术成就大不如盛唐了。本文力图从社会原因、民族原因、文化原因和工艺原因等原因剖析其艺术特征产生的原因,以此来揭示当时社会背景下的造物思想、审美观念和生活风貌,并期望以此能对现代陶瓷艺术创新、创意活动开拓视野与实践启发。

吴萍[8](2019)在《多元民族文化影响下中国汉族传统服饰的演变》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汉族传统服饰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北方文化、西域文化等外来文化的影响,这些多元的民族文化为每一次服饰的演变提供了不同民族因素的资源和动力。汉民族对异族服饰文化的态度既有和平往来时期的主动接受,也有异族入侵时期的被动接受到逐渐吸收与融合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汉族人民根据本民族习俗和衣着习惯采撷外来服饰中的菁英部分,使传统服饰在造型、功能等方面融汇了多彩的异族因子,形成了多元性、胡汉交融的特色,这是一个由激烈碰撞、慢慢影响到相互渗透、融合的过程。

陈筱娇[9](2018)在《中国古代设计中的“胡化”与汉胡融合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自古以来由多民族构成,各文化在不断的朝代更迭、民族交往的过程中,不段的冲突、融合,产生出新的艺术风格。对于中国史的研究中,在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中,关于“汉化”内容的研究成果颇丰,而对于“胡化”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在全球史视野下,“汉化”固然是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但“胡化”也不容忽视,或言之“同化”更为恰当。作为外来文化,它曾经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如胡服、胡食、胡乐、胡舞、胡骑等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的研究“汉化”和“胡化”能够更客观的反映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的格局与特征。所谓胡与汉并非是独立的两个民族概念,而是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的相互影响、兼并、融合、发展,在这一发展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文化体系或文化面貌,不可简单地评价为此之琼浆,彼之糟粕。事实上,两者没有贵贱之分、高低之别,仅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面貌。本文立足于文化研究的视角,以中国古代设计中的边疆艺术文化为主要研究内容,对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与元代四个时期里要的文化融合时期中的边疆文化艺术现象进行研究,从政治格局、思想环境、边疆艺术现象的杂糅等角度进行分析,探讨这些文化现象在物质文化层面以及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反映出习俗观念对这些边疆文化的接受,求异尚乐层面对这些边疆文化的推崇,以及功利需求角度对这些边疆文化的追求。

屈玉丽[10](2018)在《龟兹文化与唐五代文学研究》文中指出古代龟兹地处丝绸之路主干道,其核心地带位于今天的库车、阿克苏等地,也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的绿洲,这里汇集了中华文化和古印度、希腊罗马文化之精髓,并集政治、宗教、艺术于一体。在唐代,龟兹是统辖安西四镇的都护府治所所在地,大唐文化与西域文化的融合促进了龟兹的繁荣,龟兹文化影响下的文学也在蓬勃发展。本论文以龟兹文化与唐五代文学为研究对象,拟在龟兹文化、唐五代文学研究各自独立的背景下进行跨学科跨文化的融合拓展研究;以文化对文学的关联和影响为理论支撑,结合出土文献、实地调查进行多层面和多元化的探索。重点致力于龟兹文化与唐五代文学关联的挖掘:首先,龟兹文化对唐五代文学独特价值的研究,考察以鸠摩罗什译经为代表的龟兹佛教文化对唐五代诗文的影响,探索龟兹佛教、语言、乐舞和壁画文化对唐五代戏剧内容、类型及演出方式的影响;其次,以新疆发现的重要文物如吐火罗A《弥勒会见记剧本》文本、龟兹石窟壁画及地下出土文物等作为重要参照依据,以研究龟兹文化与唐五代文学关系。论文由六章组成,以综合研究与个案分析两条线索布置篇章结构,结合具体问题展开论证,主要论题包括六个方面:第一,鸠摩罗什译经与王维诗文的佛教意涵。以龟兹佛教文化的重要代表鸠摩罗什译经为切入点,选取唐代典型诗人王维,考察鸠摩罗什译经在情节设置、譬喻运用、文学想象、偈颂翻译、说理方式等方面对王维诗文创作的影响。第二,龟兹佛教影响下的吐火罗A《弥勒会见记剧本》研究。从龟兹佛教文化和龟兹语言文化出发,探究吐火罗A《弥勒会见记剧本》所受龟兹文化的深刻影响:通过比较吐火罗A《弥勒会见记剧本》及其两个异本的文本内容要素和形式特征,确定吐火罗A《弥勒会见记剧本》的唐代戏剧文体性质;探讨吐火罗A《弥勒会见记剧本》对后世讲唱文学的影响。第三,龟兹壁画与唐五代戏剧研究。通过分析龟兹乐舞类壁画对戏剧表演和戏场设置的启发、龟兹壁画故事内容及其世俗化特征对剧本内容形成和戏剧情节选择的意义、龟兹壁画三种构图方式对戏剧结构安排的影响,探讨龟兹壁画对唐五代及后世戏剧发展的重要作用。第四,龟兹乐舞文化与唐五代歌舞戏。探讨龟兹歌舞戏的兴盛及其与龟兹乐舞文化的关系;选取唐代歌舞戏的典型代表苏幕遮、拨头、狮子舞,解读各歌舞戏的戏剧文体特征,进而分析其所受龟兹乐舞文化的影响。第五,唐五代时期的龟兹本土文学。集中讨论唐五代文学作品中以龟兹本地人、事为基础所形成的龟兹传说故事和佛教故事,探求其中所蕴含的龟兹文化的丰富内容。第六章,唐五代文学作品中的龟兹名物。选取最能体现龟兹本土文化特征的两类名物进行分析:一类是“乐舞”类名物觱篥,以论证觱篥与芦管在唐诗表现中的同质化倾向;一类是“用器”类名物龟兹枕、龟兹板、屈支灌,作为龟兹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和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学意象呈现在唐五代文学作品中,成为联系龟兹文化与中原文学的重要纽带。

二、论唐代受胡文化影响的舞与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唐代受胡文化影响的舞与服(论文提纲范文)

(2)唐代后期“排胡”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 相关研究概述
    三 关于“胡”与“排胡”的概念界定
    四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唐代的胡化风气
    第一节 唐代胡化现象的出现
    第二节 唐代胡化现象的主要表现
第二章 朝廷对胡人态度的转变
    第一节 朝廷用人政策的转变
        一 位列宰相、三公三师者
        二 任职于中书省、鸿胪寺的译语人
    第二节 蕃将地位的转变
        一 安史之乱前的唐代蕃将
        二 安史之乱后突厥蕃将地位变化
        三 安史之乱后有功蕃将受到猜忌——以仆固怀恩为例
第三章 唐代社会的“排胡”现象
    第一节 对不同胡人群体的排斥
        一 从事商业活动的胡人
        二 胡兵好战滥杀形象的塑造
        三 无能胡僧形象的塑造
    第二节 胡人形象的丑化
        一 容貌与举止
        二 性格与习俗
        三 道德品质
        四 胡人的污名化
第四章 唐人对胡风胡俗的警惕
    第一节 胡乐与胡舞
    第二节 胡服与胡帽
第五章 唐代“排胡”现象出现的原因
    第一节 安史之乱带来的心理创伤
    第二节 唐人华夷观念的转变
        一 唐以前的华夷观念的演变
        二 唐人夷夏观念的变化
    第三节 佛教与道教之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唐代女性服饰的男风和胡化现象研究 ——唐代女性服饰着装的两种标出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内容及意义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现状
        (二)创新之处
    四、核心概念及研究思路
        (一)核心概念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唐代女性服饰前期演进及形成
    一、唐之前的演进
    二、唐时期的形成
        (一)基本款式
        (二)发髻头饰
        (三)鞋履配饰
        (四)妆容
第二章 唐代女性服饰中男风和胡化的流行风貌
    一、男风风貌:女着男装
        (一)基本款式
        (二)发髻头饰
        (三)鞋履配饰
        (四)妆容
    二、胡化风貌:女着胡服
        (一)基本款式
        (二)发髻头饰
        (三)鞋履配饰
        (四)小结
第三章 唐代女性服饰胡化男风现象的宽幅操作和标出性分析
    一、唐女性服饰的双轴关系
    二、唐女性服饰的两种标出性
    三、唐女性服饰标出性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典文献
    二、学术专着
    三、学术论文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致谢
附录

(4)文化交流背景下隋唐饮具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隋唐时期的文化交流背景
    2.1 政治交往
        2.1.1 兼容并蓄的开放政策
        2.1.2 使节往来与朝贡体系
    2.2 经济互通
        2.2.1 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2.2.2 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2.3 文化融汇
        2.3.1 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
        2.3.2 外来文化的影响与借鉴
    2.4 技术融合
        2.4.1 工艺技术的西传
        2.4.2 科学技术的东传
    2.5 本章小结
3 隋唐时期的饮具分类
    3.1 主要饮具类型
        3.1.1 执拿入口类——杯、碗、盏
        3.1.2 盛装类——瓶、壶、罐
    3.2 主要外来因素
        3.2.1 萨珊造物样式
        3.2.2 粟特造物样式
        3.2.3 罗马拜占庭造物样式
        3.2.4 伊斯兰造物样式
    3.3 本章小结
4 隋唐时期饮具构造解析
    4.1 形态共生
        4.1.1 多曲器
        4.1.2 高足器
        4.1.3 带把器
    4.2 纹饰演变
        4.2.1 动物纹
        4.2.2 植物纹
        4.2.3 其他
    4.3 工艺借鉴
        4.3.1 金属
        4.3.2 陶瓷
    4.4 本章小结
5 文化交流背景下古代饮具的再创与衍生
    5.1 设计启示
        5.1.1 双向性——传统与现代的转化共生
        5.1.2 多元化——民族与外来的互惠交融
    5.2 设计流程
        5.2.1 目标用户调研
        5.2.2 确立文化意象
        5.2.3 构建分析图谱
        5.2.4 提取设计元素
    5.3 设计成果
        5.3.1 茶文化包装设计
        5.3.2 办公文具设计
        5.3.3 生活用品设计
        5.3.4 App界面设计
    5.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附录1 隋唐饮具文化创意产品调查问卷
附录2 隋唐饮具文化感性意象词汇
附录3 金银类饮具汇编
附录4 陶瓷类饮具汇编
附录5 玉器类饮具汇编
附录6 玻璃类饮具汇编

(5)胡风东渐与文化认同——论唐前期文化共同体建构的特殊历史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6)唐代商业与诗歌论稿(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回顾与评述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二章 唐诗中的商业镜像
    第一节 “笑入胡姬酒肆中”之店铺
        一、空前兴盛的“酒家楼”
        二、异域风情的“春酒店”
        三、“胡姬当垆”与“青门送别”
    第二节 “花市香飘漠漠尘”之市场
        一、城邑“坊市”的变迁
        二、乡村“草市”的繁盛
        三、专营“花市”的勃兴
第三章 唐诗中的“商胡”印记
    第一节 “商胡”的族属来源
        一、西域昭武九姓商人
        二、周边少数民族商人
        三、其他海外诸国商人
    第二节 “商胡”的行迹探寻
        一、“商胡”的北上行迹
        二、“商胡”的南地留痕
    第三节 “商胡”的形象书写与文化意蕴
        一、“商胡”体貌的诗意渲染
        二、“商胡”品性的多重观照
        三、“商胡”情感的同化体验
        四、“商胡”书写的文化意蕴
第四章 唐诗中的“士”“商”关系
    第一节 “士”对“商”的非难
        一、义利观念下价值取向的批判
        二、士人视角下贾雄农伤的忧思
        三、伦理精神下家庭情感的背离
        四、官商勾连下士不如商的激愤
    第二节 “士”对“商”的同情
        一、漂泊无俦的凄苦之旅的关注
        二、风险莫测的关梁之危的感慨
        三、惨痛难避的人祸之难的叹息
        四、形迹相合的同情之源的剖析
    第三节 “士”对“商”的羡慕与赞扬
        一、对“商”豪情快意和自得其乐的羡慕
        二、对“商”爱国热情与诚信经营的赞扬
第五章 唐代商业对诗歌的影响
    第一节 商业发展对诗歌风貌的影响
        一、诗歌创作的动态演变与特色分析
        二、创作队伍中孕育出新兴创作力量
        三、创作体式取决于传唱的审美导向
        四、创作风格趋向于通俗化与生活化
    第二节 经济现象对诗歌内容的影响——以“花卉新变”为例
        一、花卉诗歌蕴含的时代新变
        二、花卉诗歌展现的社会生活
        三、花卉诗歌书写的价值内涵
    第三节 外来商品对诗歌语汇的影响——以“瑟瑟”诗为例
        一、“瑟瑟”本源考述
        二、“瑟瑟”释义辨正
        三、“瑟瑟”在唐诗中的色彩转喻及意象构建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7)唐代女性陶俑艺术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创新与不足之处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2 唐代女性陶俑发式与头饰的艺术特征
    2.1 唐代女性陶俑发式的艺术特征
    2.2 唐代女性陶俑头饰的艺术特征
3 唐代女性陶俑妆容的艺术特征
4 唐代女性陶俑服式的艺术特征
    4.1 开放异域的服式艺术特征形成的原因
    4.2 齐胸襦裙装
    4.3 胡服
    4.4 女着男装
5 唐代女性陶俑体态的艺术特征
    5.1 削肩瘦颈型
    5.2 以胖为美型
    5.3 臃肿肥胖型
6 唐代女性陶俑艺术特征的形成原因
    6.1 唐代女性陶俑艺术特征形成的社会原因
    6.2 唐代女性陶俑艺术特征形成的民族原因
    6.3 唐代女性陶俑艺术特征形成的文化原因
    6.4 唐代女性陶俑艺术特征形成的工艺原因
    6.5 唐代女性陶俑艺术特征反映的社会生活风貌
7 唐代女性陶俑的价值研究
    7.1 唐代女性陶俑的艺术成就
    7.2 唐代女性陶俑的历史价值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图片来源

(9)中国古代设计中的“胡化”与汉胡融合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阐释
        (一)研究对象
        (二)相关概念阐释
        1、“中国”
        2、“夷夏之辨”
        3、“胡”、“夷”与“汉”
        4、“胡文化”与“汉文化”
        5、“胡化”、“汉化”与“同化”
    四、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1、研究意义
        2、研究方法
第一章 “胡化”现象的揭示与史学研究价值
    一、“汉化”与“胡化”蹊径演进
    二、汉族风俗文化的形成与变迁
        1、汉族风俗的形成轨迹
        2、汉族风俗文化变迁轨迹
    三、设计史学对“胡化”现象研究的价值
第二章 历史上典型时期的“胡化”现象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胡化”现象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
        二、春秋战国的文化思想环境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胡化现象
        1、胡服骑射及其影响
        2、服饰
        3、兵戈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胡化”现象
        一、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格局
        1、胡汉分治
        2、重胡抑汉
        3、胡族掌握武力
        4、以汉治汉
        5、对待其他胡族
        二、南北朝的思想建构环境
        三、南北朝时期的胡化现象
        1、服饰
        2、装饰用品
        3、佛教与石窟
        4、佛教与瓷器
        5、墓葬考古
        5、胡床
    第三节 唐代的“胡化”现象
        一、唐代时期的政治格局
        二、唐代时期的思想建构环境
        1、唐代中原佛教文化与西域佛教文化交流与融合
        2、充满悖论的服饰体系
        3、民俗审美:雍容于瑰奇并存
        4、享乐风尚催生服食风气日盛
        三、唐代时期的胡化现象
        1、服饰的胡化
        2、家具的胡化
        3、陶瓷及装饰纹饰的胡化
        4、建筑的胡化
        5、陶俑
        6、唐代金银器
        7、伊斯兰玻璃器
        8、乐舞的胡化
        9、胡姬与胡店
    第四节 元代的“胡化”现象
        一、元代时期的政治格局
        1、治边政策
        2、治国之策
        3、治民之策
        4、驿站制度
        二、元代时期的思想建构环境
        1、多元一体文化格局
        2、文化兼容务实政策
        3、开阔的文化视野
        三、元代时期的胡化现象
        1、瓷器烧造技艺的发展:元青花与釉里红
        2、元大都
        3、元代服装胡化
        4、织金技艺
第三章 胡化现象在物质文化层面的体现
    第一节 习俗观念对“胡化”现象的接受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婚嫁
        1、婚嫁礼俗
        2、胡汉通婚
        3、婚嫁方式
        二、唐代风俗文化
        1、唐代汉族风俗的文化环境
        2、崇佛重巫的宗教信仰
        3、风气开放的社会风俗
    第二节 求异尚乐对“胡化”现象的推崇
        1、胡乐舞
        2、胡妆
        3、胡服——马尾裙
        4、胡用品
        5、胡文化的娱乐消遣
    第三节 功利需求对“胡化”现象的追求
        1、丰富餐桌为目的的胡食
        2、满足功能性需求的胡服
        3、改变生活习性的胡床
第四章 胡化现象在社会关系领域的体现
    第一节 “胡化”现象在民族文化认同中的影响
        一、不同区域内的文化
        二、排斥与吸纳外来文化
        三、文化的融合
    第二节 “胡化”现象在社会生活呈现的影响
        一、服装的不断发展
        二、坐姿改变对器具的影响
        三、出行工具舆轿的变迁
        1、以牲畜为动力的坐乘或立乘的车舆
        2、以人力为动力的盘坐或跽坐的舆轿
        3、以人力为动力的垂足而坐的轿子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10)龟兹文化与唐五代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龟兹文化与唐五代文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一、龟兹与龟兹文化
        二、学术史梳理
        三、选题价值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及主要论题
        一、研究思路
        二、主要论题
第一章 鸠摩罗什译经与王维诗文的佛教意涵
    第一节 鸠摩罗什译经与王维的佛理接受
        一、王维名字与鸠摩罗什所译《维摩诘所说经》的关系
        二、罗什译经的名相辨析,奠定了王维佛义理解的基础
        三、罗什译经的本土优势,促进了王维对经义的接受
    第二节 鸠摩罗什译经中的情节设置与王维诗文的构思
        一、文殊问疾
        二、维摩诘默然无语
        三、天女散花
        四、香积佛饭
    第三节 王维诗文对鸠摩罗什译经“譬喻”的运用
        一、罗什“譬喻”与王维诗文的用典
        二、罗什“十喻”与王维诗文的意象
        三、罗什“十喻”与王维诗文的佛理
    第四节 鸠摩罗什译经中的想象与王维诗文的关系
        一、动植物意象想象
        二、佛法神力想象
        三、时空维度想象
    第五节 鸠摩罗什偈颂翻译和创作对王维诗文的影响
        一、罗什译偈对王维偈颂的影响
        二、罗什所作偈颂对王维诗文的影响
    第六节 鸠摩罗什遮诠双谴说理方式与王维诗文的“空观”解说
        一、遮诠双谴说理方式及其在什译大乘佛典中的应用
        二、《维摩诘所说经》以遮诠双谴方式析“空观”的表现
        三、王维诗文以遮诠双谴方式解说“空观”及其与罗什译经的关系
第二章 龟兹佛教影响下的吐火罗A《弥勒会见记剧本》研究
    第一节 唐代剧本吐火罗A《弥勒会见记剧本》的龟兹文化背景
        一、剧本出土地焉耆与龟兹文化
        二、剧本所用吐火罗A语言与龟兹文化
    第二节 唐代剧本吐火罗A《弥勒会见记剧本》的戏剧文体性质
        一、吐火罗A《弥勒会见记剧本》的内容要素
        二、吐火罗A《弥勒会见记剧本》的形式特征
    第三节 唐代剧本吐火罗A《弥勒会见记剧本》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吐火罗A《弥勒会见记剧本》流传过程中的龟兹文化因素及意义
        二、吐火罗A《弥勒会见记剧本》的传承及影响
第三章 龟兹壁画与唐五代戏剧研究
    第一节 龟兹乐舞壁画对唐五代戏剧表演和戏场设置的影响
        一、龟兹壁画乐舞演出对唐五代及后世戏剧表演的影响
        二、龟兹壁画中乐舞演出场地对戏剧戏场的影响
    第二节 龟兹壁画故事的戏剧性与唐五代及后世戏剧情节的选择
        一、龟兹单幅壁画故事的戏剧性
        二、龟兹连续性壁画故事的戏剧性
    第三节 龟兹壁画的构图方式对唐五代戏剧结构的启发
        一、菱格画式构图
        二、方形框式构图
        三、连环画式构图
        四、龟兹壁画构图方式与戏剧结构设置
第四章 龟兹乐舞文化与唐五代歌舞戏
    第一节 龟兹歌舞戏兴盛的表现及其所受龟兹乐舞文化的影响
        一、龟兹歌舞戏兴盛的表现
        二、龟兹乐舞对龟兹歌舞戏形成的重要作用
    第二节 苏幕遮
    第三节 拨头
    第四节 狮子舞
第五章 唐五代时期的龟兹本土文学
    第一节 龟兹传说故事
        一、龙与龟兹王
        二、《耶婆瑟鸡》羯鼓曲与龟兹千泪泉
    第二节 龟兹佛教故事
        一、阿奢理贰伽蓝的故事
        二、《华严经》传播的故事
        三、龟兹僧人释法丰的故事
第六章 唐五代文学作品中的龟兹名物
    第一节 唐诗中的“觱篥”与“芦管”
        一、同场宴会和诗中的异名乐器记录
        二、觱篥、芦管的区别
        三、诗歌中“觱篥”“芦管”的同质化
    第二节 龟兹名物与唐五代文学的异域色彩
        一、龟兹游仙枕
        二、龟兹板
        三、屈支灌
        四、龟兹名物异域色彩的原因分析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四、论唐代受胡文化影响的舞与服(论文参考文献)

  • [1]唐代绘画中的女性服装及其艺术表现研究[D]. 廖娟.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2]唐代后期“排胡”现象研究[D]. 王新琪.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唐代女性服饰的男风和胡化现象研究 ——唐代女性服饰着装的两种标出方向[D]. 张慧婧. 海南师范大学, 2021
  • [4]文化交流背景下隋唐饮具设计研究[D]. 王琳琇. 江苏大学, 2020(05)
  • [5]胡风东渐与文化认同——论唐前期文化共同体建构的特殊历史意义[J]. 苏利国.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6]唐代商业与诗歌论稿[D]. 陈瑜. 吉林大学, 2019(02)
  • [7]唐代女性陶俑艺术特征研究[D]. 周怡彤.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9(03)
  • [8]多元民族文化影响下中国汉族传统服饰的演变[J]. 吴萍.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1)
  • [9]中国古代设计中的“胡化”与汉胡融合现象研究[D]. 陈筱娇. 南京艺术学院, 2018(02)
  • [10]龟兹文化与唐五代文学研究[D]. 屈玉丽. 浙江大学, 2018(05)

标签:;  ;  ;  ;  ;  

论唐代胡文化对舞蹈服饰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