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油器式汽车尾气如何管理?

化油器式汽车尾气如何管理?

一、化油器式汽车如何治理尾气?(论文文献综述)

宋昌庆[1](2019)在《大缸径双火花塞天然气发动机缸内燃烧特性研究》文中指出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已成为车用替代燃料的首选,研究和开发天然气发动机对于缓解能源危机和改善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天然气燃料本身的特性,大缸径天然气发动机还存在火焰传播距离长、燃烧速度慢、失火率高、热效率低等问题,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火焰传播速度。因此,研究天然气的燃烧特性以及实现天然气发动机的快速燃烧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其中双火花塞点火能够缩短火焰传播距离,加快燃烧速度,从而改善发动机的整体性能。所以,本文采用双火花塞点火技术,以试验测试和计算机仿真研究为手段,通过理论分析、台架试验、数字建模、仿真优化等方法,对大缸径天然气发动机燃烧特性及降低排放的技术措施开展了研究,以实现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能的有效改善。为深入研究天然气燃料的燃烧特性,本文利用定容燃烧弹模拟高温高压的缸内燃烧环境,设计了一套适用于双火花塞点火的可视化试验平台,建立了试验台架。通过改变燃空当量比、点火方式、初始压力与温度等参数,利用高速摄像机和压力传感器采集了燃烧图像和压力数据,并结合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编写了MATLAB图像处理程序,运用双色法表征了燃烧温度场的分布状态,试验研究了单一初始参数下双点火对火焰传播过程、燃烧压力、压力升高率、放热率、燃烧期、温度场等天然气燃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点火方式下,与单点火相比,同步双点火缩短了火焰传播距离,加快了燃烧速率,提高了燃烧压力及放热率,火焰发展期和主燃烧期缩短,显着提高了天然气的燃烧热效率,对稀混合气效果尤为明显,而异步双点火对于稀混合气实现快速燃烧作用更加积极;(2)不同初始压力下,随着初始压力的增大,可燃混合气的浓度增加,火焰传播速度下降,火焰传播面积增长速度减慢,最大燃烧压力和放热率逐渐增大,火焰发展期和主燃烧期延长,初始压力的提高减缓了燃烧速度;(3)不同初始温度下,随着初始温度的增大,火焰传播速度加快,火焰传播面积的增长速度加快,最大燃烧压力和放热率逐渐升高,火焰发展期和主燃烧期缩短,温度的升高促进了燃烧,使热效率升高,但过高也会导致爆燃现象发生;(4)不同燃空当量比下,在化学当量比附近火焰传播速度最快,达到的燃烧压力峰值和放热率最大,火焰发展期和主燃烧期最短;过稀或过浓的混合气均会降低火焰传播速度,减缓火焰传播面积的增长速度,延长火焰发展期和主燃烧期。为全面研究双点火对大缸径天然气发动机燃烧过程的影响,本文利用CATIA、AVL FIRE等三维软件建立了发动机的仿真模型,准确设置了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完成了模型校验。在转速为1400r/min、当量比为0.7、全负荷工况下,提出了双火花塞位置、点火方式、点火能量、点火策略等参数的优化策略,通过模拟计算,研究分析了这些参数对双火花塞点火天然气发动机缸内燃烧特性和排放特性的影响,为今后双火花塞在实际车辆上的应用提供了基础研究参考。结果表明:(1)针对以燃烧室中心对称分布的三种双火花塞布置方案(D1、D2、D3),D2布置方案时的火焰前锋面传播速度更快,缸内燃烧压力相对较高,燃烧持续期更短,燃烧后期NOX排放更小,故确定为最佳布置方案;(2)针对不同的点火能量,点火能量为60mJ时,缸内工质燃烧速度最快,燃烧放热率最大,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最好,故确定为最佳点火能量。(3)针对不同点火时刻的同步、异步点火,同步点火706-706°CA、异步点火706-704°CA时,最大燃烧压力均出现在上止点后在12-15°CA范围内,指示功率和热效率较高,动力性和经济性也较好;而异步点火706-704°CA表现出较大的功率和热效率以及较低的燃油消耗率,故确定为最佳点火策略。为有效控制双火花塞大缸径天然气发动机的排放,本文通过双火花塞耦合EGR技术来降低NOx排放,模拟分析了不同EGR率对发动机缸内燃烧特性和排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EGR率在0-10%之间时,发动机的缸内压力、放热率、平均反应速率变化幅度较小,但平均温度和NOx排放降低明显;当EGR率大于10%时,发动机的缸内压力、放热率、平均反应速率、平均温度和NOx排放均降低,指示功率和热效率也随之降低,燃油消耗率增加;当EGR率为10.5%时,NOx排放目标值与单点火基本相同,其他性能都优于单点火;当EGR率为11.8%时,发动机的功率、热效率、燃油消耗率与单点火基本持平,但NOx目标值比单点火降低26.3%。因此,当EGR率在10.5-11.8%之间,双点火发动机的性能均优于单点火。该技术方法为满足今后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提供了基础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若以最大程度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为目标,最佳EGR率为10.5%,此时双点火与单点火具有相同的NOx排放目标值,对比分析单、双点火模式下的发动机性能,结果表明:相比于单点火,双火花塞点火模式下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得到显着提高。综上,双火花塞技术可以有效改善大缸径天然气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能。

聂友红[2](2016)在《增程式摩托车增程控制器的设计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识。据《2015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表明,2014年全国机动车排放污染物4547.3万吨,机动车尾气排放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为降低机动车尾气排放,各国积极推动电动车的研发。目前,纯电动汽车使用量逐渐增加,但尚有许多技术问题未能解决,譬如蓄电池技术、充电技术、电机控制技术等,增程式电动汽车作为传统燃油汽车向纯电动汽车发展的过渡车型仍受到广泛关注。增程式摩托车是增程式车辆的一种,通过在纯电动摩托车上安装一套增程器,当蓄电池电量不足时起动增程器发电,实现增程的目的。现阶段增程式摩托车增程器多为小型汽油机和发电机同轴机械组合而成,且多为手拉式起动,操作繁复,智能化程度低;而电起动式增程器必须配备性能可靠的增程控制器,在整车控制器的配合下完成增程器的起动和发电功能。目前电起动式增程器因增程控制器成本较高、控制器体积较大,且可靠性较低,易发生过压或过流损坏。因此,对增程式摩托车增程控制器开展进一步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在分析增程式摩托车、增程器、起动-发电机构造及运行原理、控制原理和逆变与整流原理的基础上,本文对增程控制器进行设计与研究,完成控制系统仿真分析、增程控制器整体结构设计、硬件电路整体设计、软件设计以及系统调试和试验分析。增程控制器主要功能模块包括功率驱动、电压检测与保护、电流检测与保护、电机转速检测、电池端电压检测、增程器燃油位置检测、机油压力检测和故障指示等。增程控制器采用主控芯片和专用控制芯片联合控制,选择PIC16F873作为主控芯片完成对电池端电压检测、增程器燃油位置检测、机油压力检测、电机转速检测、故障指示和通信等功能,实现增程控制器控制策略;电机专用控制芯片FCM8201完成增程器起动控制,并完成该过程的电压、电流检测和保护、霍尔信号采集编译和PWM逻辑输出等。论文完成对增程控制器的系统调试和实车初步试验,调试结果表明增程控制器的各个功能模块工作正常,各状态检测和保护模块工作可靠。实车试验完成了起动状态和发电状态试验验证,试验数据表明增程器起动目标转速为1000r/min,起动电流16.3A,起动时间为2s-2.7s,发电整流输出稳定,增程控制器能满足控制要求;试验结果表明增程控制器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增程器在起动和发电阶段运行平稳,控制器各功能模块工作可靠。

刘瑶[3](2016)在《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根据中国环境保护部发布的《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2015年)》显示,我国已连续四年成为世界机动车产销第一大国,机动车排气污染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然而我国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仍面临诸多问题。因此,本文将对我国现行的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进行分析,总结出我国现阶段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法律对策。本文分为三个部分,主要内容有:第一部分是机动车排气污染概念界定及立法现状分析,本文在这部分对机动车排气污染的概念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并介绍了机动车排气污染给环境及人体健康来带的负面影响,说明了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的重要性。同时还梳理了我国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的现行立法,并分析了我国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现行立法中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是对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本文以机动车排气污染产生的过程为逻辑线,对我国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首先,机动车燃油是造成机动车排气污染的源头。本文将机动车燃油分为了不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车用燃油,以及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车用燃油。文章论证了不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车用燃油极大的加重了我国机动车排气污染;而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车用燃油因我国车用燃油质量标准的落后无法起到推动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的作用。其次,机动车排放标准决定了国家允许机动车排放何种污染物及相关污染物的限值。因此,本文将机动车分为新生产机动车、在用机动车,对我国现行机动车排放标准做了分析,认为参考欧洲标准制定而成的新生产机动车排放标准并不适合幅员广阔且需要不断加严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的中国;而在用机动车排放标准因限值过于宽松无法适应不断加严的新生产机动车排放标准。最后,本文探讨了机动车排气检测制度,这是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的最后一环。本文在该部分主要分析了新车公告以及在用机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第三部分是完善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的法律对策。本文在第二部分分析论证的基础上,为完善我国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提出了法律对策。首先,本文认为应当从增强立法的可操作性、完善专门性法律中的责任机制等多个方面完善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法律体系。其次,我国应当借鉴域外“车油”一体化的思路,通过强制执行车用燃油有害物质控制标准、协调提升车用燃油质量标准与机动车排放标准等方法完善我国机动车燃油制度。再者,通过参考欧洲及美国机动车排放标准中的有利因素,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机动车排放标准。最后,在结合新《大气污染防治法》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以环保部与其他多部门联合合作为思路,通过增强新车公告约束力、检测方法升级等方式完善机动车排气检测制度。

周其耀[4](2015)在《基于ARM的嵌入式汽车尾气检测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汽车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汽车保有量尤其是私家车的剧烈膨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环境压力—大气污染。科学研究发现:汽车发动机燃烧产生的尾气中包含H2O、O2、H2、N2、CO、CO2、HC化合物、NOx、SO2、其它微粒物质等,其中的CO、CO2、HC化合物、NOx、SO2、微粒物质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以及影响自然环境成分的物质称为污染物。已有数据表明:一辆汽车一年的尾气排放量相当于汽车自重的4倍。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良好人居环境质量的需求,减少空气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许多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支持汽车尾气领域的研究,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和新的排放标准。《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已经实施多年,环保部也自2013年1月1日起要求所有生产、进口、销售和注册登记的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执行国五排放标准……一系列的动作对于汽车尾气排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实中我国汽车尾气分析技术和国外还存在显着差距:相关理论基础不完善不系统、对环境状况要求高、自动化水平低、传感器等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等。本文在充分研究当前国内在该领域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嵌入式开发技术,整合现有的尾气检测技术和微控制器信息处理技术,在嵌入式开发平台上尝试开发了一种以传感器为核心,以朗伯比尔定律为原理的嵌入式汽车尾气检测系统。该检测系统运行在基于ARM处理器的Linux操作系统上,包含尾气数据采集、信号传输处理、微处理器控制、功能显示以及底层驱动等模块;检测系统可检测出汽车尾气成分中的CO、CO2、HC化合物,同时利用电化学传感器检测O2、NO的含量;外加温度传感器,能同时检测发动机环境温度;采用微处理器控制方式,直接将结果显示到LCD屏幕上,智能直观;检测系统具备数据存储功能、保存检测数据,进而能依据相关数据评估汽车发动机的健康状况。通过模拟仿真测试,该系统在实时性和稳定性等方面达到了预期效果。本文针对该设计的测试原理、软硬件设计过程、检测系统工作流程等做了详细的论述。

韩志歧[5](2015)在《国家甲醇汽车试点—甲醇汽油辛烷值试验研究》文中指出石油短缺和环境污染是公路交通领域面临的两大问题,发展交通新能源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理想途径。甲醇燃料对汽油有较好的替代性,它具有原料丰富、成本低廉和排放污染少等优点。目前,低比例甲醇汽油在全国多个省市地区都有所使用,高比例甲醇汽油则由国家工信部和内燃机工业协会主导,在山西、陕西、上海、甘肃和贵州“四省一市”开展试点工程,成果显着。纯甲醇的研究法辛烷值在110左右。当前,市售甲醇汽油为保证质量,多以成品汽油调配而成,调配后的甲醇汽油辛烷值远高于汽油标号,造成高辛烷值组分的浪费。由于2014年年中以来油价持续下跌,用成品油调配甲醇汽油,还导致甲醇汽油相比成品油缺乏价格优势,不利于甲醇汽油的推广。另有文献表明,若发动机燃用的燃料辛烷值过高,还可能增加油耗和排放污染[1],不利于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本文作者不赞成使用成品油调配甲醇汽油。为研究甲醇汽油的调和辛烷值,本文用辛烷值机测定了用纯甲醇和市售汽油配制的不同比例甲醇汽油的研究法和马达法辛烷值。对于辛烷值高于100的甲醇汽油,限于试验条件,本文用甲苯混合燃料作为参比燃料对其辛烷值进行了测定。本文用混合燃料的辛烷值模型对甲醇汽油辛烷值的测定结果进行了拟合,拟合结果表明,随着甲醇汽油中甲醇含量的增加,甲醇汽油的辛烷值增大,但辛烷值的增幅逐渐降低。该结果对于预测甲醇汽油辛烷值、研究新型甲醇汽油配方、降低甲醇汽油生产成本、减少污染物排放、进一步推广甲醇汽油,以及研发专门的甲醇汽油发动机都具有一定的价值。本文还对辛烷值和压缩比对发动机燃用甲醇汽油的性能和排放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压缩比增大和辛烷值的提高,发动机的性能和排放水平总体上呈现先改善后恶化的情况。具体到每一种发动机,并不是提高辛烷值或增大压缩比都能提高它的性能和改善排放水平。但对发动机进行优化设计,对于燃烧甲醇汽油是有利的。

曹月梅[6](2015)在《发动机排气污染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汽车排放是引起城市空气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整治机动车排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是各大城市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国家正在开展机动车尾气排放的规模化治理。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将侧重于由大城市向小城市扩展,污染控制对象也将由道路车辆向非道路车辆方向扩展,管理措施也将从报废车、黄标车扩展到新车和次新车,逐渐加强综合控制措施,以控制整个过程。论文分析了发动机尾气排放监测研究部门的工作状态和机动车排气污染管理现状,给出了详细的需求分析。根据汽车尾气污染的管理需求,构建了发动机排气污染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架构和主要功能模块,设计了相应的功能框图和系统流程图。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本课题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第二章介绍了系统设计的相关技术,包括MIS系统平台研究、MFC和数据库技术、排气污染与检测技术。第三章是整个系统体系的总体设计,包括设计系统的目标与原则、总体系统设计、系统模块功能。第四章为系统功能模块详细设计,该章以路检模块为例,介绍了该模块的详细设计情况。第五章为系统实施,包括工作流程设计、系统实施环境、系统用户管理界面。最后部分为总结,总结了本文研究内容及存在的问题。在系统实现过程中,采用Client/Server架构的多层分布式体系结构,应用了COM技术和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方法,运用了基于MFC技术的C++语言编写应用程序,用OO4O连接数据库,实现了系统的各功能。在机动车尾气检测和预防处理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相关数据,该系统具备将这些数据录入,统计,查询,存储等功能,可以为综合防治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提供准确、及时、高效的最新、最全的资料,为政策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齐鹏[7](2014)在《汽车排气中的PM2.5检测方法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近年来,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和国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汽车对百姓已经不在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消费品。随着私家车、多种行业运输车辆数量大幅增加,导致对大气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所以应该加强防控力度。由于环境污染对人类及社会发展的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汽车排气对大气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也进一步地显现出来。近年来,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超过2亿多辆,机动车排气尾气已成为雾霾、光化学烟雾等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目前,国内汽车排气尾气污染物检测方法主要采用双怠速法和简易工况法。但是,这两种检测方法和排气限值标准对汽车排气PM2.5还未涉及。基于由汽车排气所导致的PM2.5污染成为日益严重的问题,因此对汽车排气尾气中PM2.5造成的大气污染问题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检测方法是首先值得进行研究的内容。本文在查阅有关汽车排气中PM2.5产生机理、检测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法规标准等文献的基础上,以机内净化、机外净化、燃料品质、运行工况及发动机技术状态为重点,对汽车排气中PM2.5产生机理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简要分析;借鉴用于大气环境中的PM2.5检测方法,选用光散射法对汽车排气中的PM2.5浓度进行检测;由于对汽车排气中PM2.5浓度的检测条件与一般的大气环境条件不同,因此根据检测汽车排气中PM2.5浓度检测条件的特殊要求,对检测方案进行了系统设计;考虑汽车排气的流动特性、温度、湿度以及环境温度、湿度等影响检测结果的主要因素,选择不同的排气收集室体积、长宽高比例、放置方式、检测仪器位置等试验条件,进行了对PM2.5浓度检测结果影响的试验,以验证检测验方案的合理性;基于试验结果对检测方案的可行性以及影响检测方法有效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找出排气PM2.5的变化规律及平衡点;对典型汽车故障对排气PM2.5浓度的影响进行检测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为汽车排气PM2.5检测在实际中的应用提出了试验依据。

刘建春,邵明亮[8](2013)在《汽车尾气成分动态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汽车尾气成分动态检测的需要,设计不分光红外检测气室、控制系统及上位机软件,开发出简易瞬态工况检测仪。该控制系统以ARM7为核心,传感器信号经放大、A/D转换等调理后实时显示尾气各成分的浓度并存储。检测仪经USB接口把检测数据传递给工控机,利用上位机软件对各成分浓度、流量进行统计,分析出汽车在各工况的排放等。经实验验证:该检测仪可满足动态检测各工况尾气成分和流量的需要,检测结果直接决定环保标志的发放,方便实用。

梁帅[9](2013)在《辽宁省汽车零部件专利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我国的汽车工业经历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其中整车企业出现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而作为汽车工业链下游的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竞争力依旧较差,不仅主机配套能力不强,并且专利数量少、质量差,处在国际跨国企业的专利包围中。本文对辽宁省汽车零部件的专利知识产权进行了SWOT分析,外部环境主要包括世界汽车零部件发展态势、我国主要省市的零部件专利竞争格局、主要汽车零部件专利主体的竞争能力;内部环境主要包括辽宁省的汽车零部件领域及发展现状、主要专利主体的竞争能力及专利知识产权位势等方面。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各个方面来分析辽宁省在发展汽车零部件专利知识产权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根据对辽宁省汽车零部件专利发展环境的分析,提出了辽宁省汽车零部件专利知识产权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和目标,并从内容和对象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应专利战略。其中内容型战略主要从专利知识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共四个方面着手,而对象型战略则分别就汽车维修保养、化油器及燃烧技术、安全气囊、起动电机、柴油机、改装车、底盘技术等领域提出专项专利发展战略。最后,为了更能积极有效的实施辽宁省汽车零部件专利知识产权发展战略,本文认为应该从专利知识产权的政策体系、专利知识产权高端服务体系、知识产权发展的文化化境共三个方面,来促进、监督汽车零部件专利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的实施,才能使辽宁省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在我国更有竞争力,在国际上更有影响力。

贾勇[10](2010)在《轻型汽车使用排放措施》文中研究说明一、合理维护与用车1.混合气体浓度调整混合气体浓度对汽车排放的影响很大,在理论空燃比附近,尾气中CO、HC的浓度最小,而NOx浓度最大。目前,在用汽车中,化油器式汽车仍占很大比例,其各工

二、化油器式汽车如何治理尾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化油器式汽车如何治理尾气?(论文提纲范文)

(1)大缸径双火花塞天然气发动机缸内燃烧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天然气发动机发展现状
        1.2.1 天然气燃料的理化特性及优势
        1.2.2 天然气发动机的发展历程
        1.2.3 天然气发动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天然气发动机相关技术概述
        1.3.1 稀薄燃烧技术
        1.3.2 快速燃烧技术
        1.3.3 废气再循环技术
    1.4 双火花塞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双火花塞国外研究现状
        1.4.2 双火花塞国内研究现状
    1.5 发动机可视化测试技术概述
        1.5.1 发动机可视化测试技术发展现状
        1.5.2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介绍
        1.5.3 双色测温法研究现状
    1.6 数值模拟技术发展与应用
    1.7 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第2章 基于定容燃烧弹的可视化试验平台设计
    2.1 可视化试验平台工作原理
    2.2 基于定容燃烧弹的试验系统
        2.2.1 定容燃烧弹设计
        2.2.2 进排气系统
        2.2.3 加热温控系统
    2.3 点火系统
        2.3.1 点火系统的组成
        2.3.2 双点火系统的调试
    2.4 数据采集系统
        2.4.1 压力采集系统
        2.4.2 火焰图像采集系统
    2.5 燃烧图像与数据处理方法
        2.5.1 燃烧图像处理
        2.5.2 试验数据处理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火花塞点火天然气燃烧特性的试验研究
    3.1 试验方案
    3.2 点火方式对天然气燃烧特性的影响
        3.2.1 单双点火对燃烧特性的影响
        3.2.2 异步点火对燃烧特性的影响
    3.3 初始压力对双点火天然气燃烧特性的影响
        3.3.1 初始压力对火焰传播特性的影响
        3.3.2 初始压力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3.3.3 初始压力对温度场的影响
    3.4 初始温度对双点火天然气燃烧特性的影响
        3.4.1 初始温度对火焰传播特性的影响
        3.4.2 初始温度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3.4.3 初始温度对温度场的影响
    3.5 燃空当量比对双点火天然气燃烧特性的影响
        3.5.1 燃空当量比对火焰传播特性的影响
        3.5.2 燃空当量比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3.5.3 燃空当量比对温度场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火花塞天然气发动机燃烧过程的仿真模型建立及模型验证
    4.1 发动机基本参数
    4.2 发动机数值模型的建立
        4.2.1 三维几何模型的建立
        4.2.2 网格划分
    4.3 计算模型的选取
        4.3.1 湍流模型
        4.3.2 燃烧模型
        4.3.3 点火模型
        4.3.4 NO_x生成模型
    4.4 计算方法
    4.5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的确定
    4.6 计算模型的验证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双火花塞位置与点火能量对天然气发动机燃烧过程的影响
    5.1 双火花塞位置对天然气发动机燃烧过程的影响
        5.1.1 双火花塞位置对天然气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5.1.2 双火花塞位置对火焰面密度的影响
        5.1.3 双火花塞位置对温度场的影响
        5.1.4 双火花塞位置对NO_x分布的影响
    5.2 单双点火模式下天然气发动机的性能对比
        5.2.1 单双火花塞点火对天然气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5.2.2 单双火花塞点火的火焰面密度对比
        5.2.3 单双火花塞点火的缸内温度场对比
        5.2.4 单双火花塞点火的缸内NO_x质量分数对比
    5.3 点火能量对双火花塞点火天然气发动机燃烧过程的影响
        5.3.1 点火能量对双火花塞点火天然气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点火策略对双火花塞点火天然气发动机燃烧过程的影响研究
    6.1 不同点火策略下点火正时的仿真研究
        6.1.1 双火花塞不同点火策略点火正时的优化方案
        6.1.2 同步点火点火正时对CNG发动机燃烧过程的影响
        6.1.3 异步点火点火正时对CNG发动机燃烧过程的影响
    6.2 不同点火策略最佳点火正时的发动机性能对比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双火花塞天然气发动机整机性能研究
    7.1 EGR率对双火花塞点火天然气发动机燃烧过程的影响
        7.1.1 EGR率对天然气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7.1.2 EGR率对火焰面密度的影响
        7.1.3 EGR率对温度场的影响
        7.1.4 EGR率对NO_x分布的影响
    7.2 最佳EGR率下的双点火与单点火时的发动机性能对比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工作总结
    8.2 主要创新点
    8.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增程式摩托车增程控制器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增程式电动汽车的研究过程与发展趋势
        1.1.1 增程式电动汽车简述
        1.1.2 国内外增程式电动汽车的发展
        1.1.3 增程式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
    1.2 增程式摩托车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1.2.1 增程式摩托车简介
        1.2.2 增程式摩托车的研究现状
        1.2.3 增程器的研究现状
    1.3 增程控制器控制系统的研究状况
第2章 绪论
    2.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2.2 论文研究范围与内容
第3章 增程控制器控制系统结构与原理
    3.1 增程控制器控制系统结构
    3.2 起动-发电机的特性分析
    3.3 增程控制器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3.3.1 起动-发电系统电动工作原理
        3.3.2 起动-发电系统的发电工作原理
第4章 增程控制器控制系统运行状态分析
    4.1 起动-发电系统起动状态分析
    4.2 起动-发电系统发电状态分析
    4.3 起动-发电系统控制仿真建模
    4.4 仿真结果分析
第5章 增程控制器硬件设计
    5.1 增程控制器整体控制方案
        5.1.1 控制器芯片选择
        5.1.2 驱动芯片的选择
        5.1.3 功率管的选择
        5.1.4 整体控制方案确定
    5.2 主电路设计
        5.2.1 电源系统设计
        5.2.2 启动电路设计
        5.2.3 驱动电路设计
    5.3 保护电路设计
        5.3.1 电压检测与保护电路设计
        5.3.2 电流检测与保护电路设计
    5.4 转速检测电路设计
    5.5 状态检测电路设计
        5.5.1 燃油位置检测
        5.5.2 机油压力检测
        5.5.3 蓄电池端电压检测
    5.6 通信模块设计
        5.6.1 PIC16F873与FCM8201通信
        5.6.2 整车控制器与PIC16F873通信
    5.7 故障指示
    5.8 可靠性设计
第6章 软件设计
    6.1 控制系统主程序
    6.2 起动控制程序
    6.3 状态检测子程序
    6.4 报警指示子程序
第7章 系统调试与试验结果分析
    7.1 系统调试
        7.1.1 调试设备
        7.1.2 增程控制器模块调试
        7.1.3 增程控制器起动转速与电流调试
        7.1.4 増程控制器状态检测调试
        7.1.5 增程控制器保护电路调试
    7.2 试验与结果分析
        7.2.1 试验设备
        7.2.2 试验与结果分析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一览表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授权专利

(3)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三)论文写作的创新点
一、机动车排气污染概念界定及立法现状分析
    (一)机动车排气污染的概念界定
    (二)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立法现状分析
二、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机动车燃油制度存在的问题
    (二)机动车排放标准存在的问题
    (三)机动车排气检测制度存在的问题
三、完善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的法律对策
    (一)完善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法律体系
    (二)完善机动车燃油制度
    (三)完善机动车排放标准
    (四)完善机动车排气检测制度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ARM的嵌入式汽车尾气检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汽车尾气的成分
        1.1.2 汽车尾气检测方法
        1.1.3 国内外汽车尾气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1.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2 嵌入式系统基础
        1.2.1 嵌入式系统基本概念
        1.2.2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1.2.3 嵌入式系统体系结构
    1.3 本章小结
第2章 汽车尾气检测系统总体硬件体系结构
    2.1 ARM处理器
    2.2 外围功能模块介绍
    2.3 数据传输模块介绍
        2.3.1 红外检测传感器信号调理模块
        2.3.2 NOx传感器信号调理模块
        2.3.3 压力传感器信号调理模块
        2.3.4 AD转换电路
    2.4 数据存储模块介绍
        2.4.1 存储设备基础介绍
        2.4.2 SDRAM存储模块
        2.4.3 Flash存储模块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汽车尾气检测系统软件平台结构
    3.1 Linux操作系统
    3.2 开发环境配置
        3.2.1 建立交叉编译环境
        3.2.2 安装交叉编译工具链
    3.3 Bootloader移植
        3.3.1 Bootloader的定义
        3.3.2 Bootloader的启动模式
        3.3.3 Bootloader的启动过程
        3.3.4 Bootloader的种类
        3.3.5 U-Boot的移植
    3.4 Linux内核移植
    3.5 文件系统的移植
        3.5.1 文件系统的概念
        3.5.2 文件系统的制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的Linux驱动程序开发
    4.1 Linux设备驱动程序简介
    4.2 Linux设备驱动程序开发
        4.2.1 LED驱动程序开发
        4.2.2 按键驱动程序的移植
        4.2.3 ADC设备驱动移植
        4.2.4 LCD驱动和触摸屏驱动移植
        4.2.5 DM9000 网卡驱动移植
        4.2.6 USB驱动移植
        4.2.7 sqlite3 数据库移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用户界面开发
    5.1 图形化界面基础知识
    5.2 QT图形界面开发
        5.2.1 QT基础知识简介
        5.2.2 嵌入式QT的移植安装
    5.3 通信协议
        5.3.1 UART通信
        5.3.2 TCP通信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汽车尾气检测系统数据处理
    6.1 计算各组分的浓度值
        6.1.1 NDIR检测的三种气体浓度计算
        6.1.2 O2 浓度计算
        6.1.3 NOx浓度计算
    6.2 数据库的存储
        6.2.1 本地数据存储
        6.2.2 云端数据存储
    6.3 汽车尾气成分分析
        6.3.1 汽车发动机与尾气成分之间的关系
        6.3.2 汽车尾气成分异常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国家甲醇汽车试点—甲醇汽油辛烷值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能源和环境
        1.1.2 新能源及代用燃料汽车
        1.1.3 甲醇汽油与甲醇汽车的发展
    1.2 辛烷值研究的文献回顾
        1.2.1 国内辛烷值研究的文献回顾
        1.2.2 国外辛烷值研究的文献回顾
        1.2.3 国内外辛烷值研究的文献评价
    1.3 本文的目的和研究意义
    1.4 本文的课题来源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辛烷值测试的方法与选择
    2.1 台架试验法
    2.2 测定辛烷值的其他方法
        2.2.1 气相色谱法
        2.2.2 拓扑指数法
        2.2.3 红外光谱法
        2.2.4 拉曼光谱法
        2.2.5 介电常数法
    2.3 不同辛烷值测定方法的对比评价
    2.4 甲醇汽油辛烷值测定方案的选择
    2.5 测定非常规燃料辛烷值对试验机的改动
        2.5.1 含氧燃料
        2.5.2 高汽化潜热燃料
        2.5.3 气体燃料
第三章 甲醇汽油辛烷值的测定
    3.1 FY2102辛烷值试验机
        3.1.1 FY2102试验机的组成和特性
        3.1.2 FY2102试验机和CFR试验机的主要区别
    3.2 研究法辛烷值的测定
        3.2.1 研究法工况的标定
        3.2.2 试验过程和结果
    3.3 马达法辛烷值的测定
        3.3.1 研究法更换马达法
        3.3.2 马达法工况的标定
        3.3.3 试验过程和结果
    3.4 甲醇汽油辛烷值混合模型及结果分析
        3.4.1 燃料辛烷值混合模型
        3.4.2 试验结果分析
第四章 压缩比对发动机燃用甲醇汽油性能的影响
    4.1 辛烷值和压缩比对发动机性能影响的文献回顾
        4.1.1 国外文献回顾
        4.1.2 国内文献回顾
        4.1.3 文献评述
    4.2 压缩比和点火角对甲醇汽油排放性能的影响
        4.2.1 压缩比对不同比例甲醇汽油的排放影响
        4.2.2 点火角对不同比例甲醇汽油的排放影响
    4.3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发动机排气污染管理信息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1.3.1 本论文主要内容
        1.3.2 本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系统相关技术
    2.1 VC简介
    2.2 MIS平台模式研究
        2.2.1 客户端/服务器模式
        2.2.2 浏览器/服务器模式
    2.3 机动车排放标准
    2.4 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方法
        2.4.1 怠速测试
        2.4.2 机动车尾气的采样方法
    2.5 常用的尾气成分分析仪
        2.5.1 两气尾气分析仪
        2.5.2 四气尾气分析仪
        2.5.3 五气尾气分析仪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3.1 系统设计的目标与原则
        3.1.1 系统设计目标
        3.1.2 系统设计原则
    3.2 系统总体设计
    3.3 系统功能模块
        3.3.1 发动机检审模块
        3.3.2 发动机路检模块
        3.3.3 发动机排气污染复检模块
        3.3.4 权限管理模块
    3.4 系统需求分析
        3.4.1 发动机检审模块
        3.4.2 发动机路检模块
        3.4.3 发动机排气污染复检模块
        3.4.4 权限管理模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详细设计
    4.1 路检模块详细设计
        4.1.1 路检资料录入
        4.1.2 路检资料查询
        4.1.3 机动车路检资料查询
        4.1.4 路检数据维护
        4.1.5 路检报表打印
    4.2 主体类设计
        4.2.1 发动机检审系统
        4.2.2 发动机路检系统
    4.3 数据库设计
        4.3.1 数据库设计步骤
        4.3.2 数据库详细设计
    4.4 其他模块设计
    4.5 发动机排气污染复检模块
    4.6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系统功能实现
    5.1 系统流程设计
    5.2 系统硬件环境
    5.3 系统软件环境
        5.3.1 系统主界面
        5.3.2 系统权限管理界面
        5.3.3 系统查询界面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汽车排气中的PM2.5检测方法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概述
        1.1.1 PM2.5定义
        1.1.2 颗粒物来源
        1.1.3 PM2.5的危害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2.1 国外对汽车排气颗粒物的研究
        1.2.2 汽车排气PM2.5的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2 汽车排气的微粒物产生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1 大气环境中的微粒物及主要成分
        2.1.1 颗粒物分类
        2.1.2 PM2.5主要成分
    2.2 汽车排气中的有害污染物形成机理及影响
        2.2.1 汽车排气中的有害污染物
        2.2.2 有害污染物形成机理分析
    2.3 汽油发动机排气对PM2.5产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气溶胶形成机理分析
        2.3.2 PM2.5来源解析
        2.3.3 汽油机工作状态
        2.3.4 汽油机结构参数
        2.3.5 运行环境条件
        2.3.6 燃料品质
        2.3.7 汽车运行工况
        2.3.8 故障状态的影响
        2.3.9 维修质量的影响
    本章小结
3 汽车排气中的PM2.5检测方案设计
    3.1 PM2.5检测方法简介
        3.1.1 概述
        3.1.2 PM2.5检测技术
    3.2 汽车排气PM2.5的检测方法分析
        3.2.1 检测方法的选择
        3.2.2 检测条件要求
        3.2.3 试验用车技术参数
    3.3 汽车排气PM2.5的检测方案设计
        3.3.1 检测设备仪器
        3.3.2 检测装置设计
    本章小结
4 汽车怠速工况下排气中PM2.5的检测试验
    4.1 不同环境温度下PM2.5浓度的检测
        4.1.1 温度对检测结果影响的分析
        4.1.2 平均温度为20℃时的检测结果
        4.1.3 平均温度为接近0℃时的检测结果
    4.2 检测仪表安装位置变化时P M2.5浓度的检测
        4.2.1 气体沉降对检测结果影响的分析
        4.2.2 检测仪表顶置安装
        4.2.3 检测仪表中置安装
        4.2.4 检测仪表底置安装
    4.3 不同排气收集箱放置方式时PM2.5浓度的检测
        4.3.1 气流对检测结果影响的分析
        4.3.2 排气收集箱立式放置
        4.3.3 排气收集箱卧式放置
        4.3.4 排气收集箱呈立方体放置
    4.4 对发动机故障状态下汽车排气PM2.5浓度的检测
        4.4.1 发动机缺缸故障状态
        4.4.2 检测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5 汽车排气PM2.5浓度检测方法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法规标准与污染等级
        5.1.1 相关法规标准
        5.1.2 相关污染等级
        5.1.3 相关法规标准和污染等级与汽车排气污染的关系
    5.2 汽车排放尾气中PM2.5浓度检测试验结果分析
        5.2.1 温度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5.2.2 仪表安装位置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5.2.3 排气收集箱放置方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5.2.4 发动机缺缸故障状态下汽车排气中PM2.5浓度检测试验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汽车尾气成分动态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检测仪结构设计
    1.1 尾气成分检测
    1.2 尾气流量检测
2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3.1 下位机软件设计
    3.2 上位机软件设计
4 实验结果
    4.1 单车实验
    4.2 与双怠速法对比实验
5 结束语

(9)辽宁省汽车零部件专利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 专利战略研究现状及其述评
        1.2.2 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现状及其述评
        1.2.3 汽车工业及零部件领域的专利研究现状及其述评
    1.3 研究方法及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2 辽宁省汽车零部件专利知识产权发展的SWOT分析
    2.1 辽宁省汽车零部件专利知识产权发展的环境与机遇分析
        2.1.1 世界汽车零部件专利发展态势分析
        2.1.2 我国主要省市汽车零部件专利竞争态势分析
        2.1.3 主要汽车零部件主体的专利知识竞争能力比较
        2.1.4 辽宁汽车零部件专利知识产权发展的机会与威胁
    2.2 辽宁省汽车零部件专利资源及其竞争能力分析
        2.2.1 辽宁省汽车零部件产业主要领域
        2.2.2 辽宁省汽车零部件专利资源态势
        2.2.3 辽宁省汽车零部件专利主体及其竞争能力评价
    2.3 辽宁省汽车零部件专利知识产权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2.3.1 辽宁省汽车零部件产业专利知识产权发展优势
        2.3.2 辽宁省汽车零部件产业专利知识产权发展劣势
        2.3.3 辽宁省汽车零部件专利知识产权竞争位势分析
3 辽宁省汽车零部件产业的专利知识产权发展战略框架
    3.1 辽宁省汽车零部件专利知识产权战略指导思想及其目标
        3.1.1 辽宁省汽车零部件专利知识产权战略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3.1.2 辽宁省汽车零部件产业的专利发展战略目标
    3.2 辽宁省汽车零部件专利知识产权的内容型战略
        3.2.1 专利知识创造战略
        3.2.2 专利知识运用战略
        3.2.3 专利知识保护战略
        3.2.4 专利知识管理战略
    3.3 辽宁省汽车零部件专利知识产权的对象型战略
        3.3.1 汽车保养维修技术专利战略
        3.3.2 化油器及燃烧技术专利战略
        3.3.3 安全气囊专利战略
        3.3.4 起动电机专利战略
        3.3.5 改装车专利战略
        3.3.6 柴油机专利战略
        3.3.7 汽车底盘专利战略
4 辽宁省汽车零部件专利知识产权发展的战略措施
    4.1 制定辽宁汽车零部件专利知识产权政策机制
        4.1.1 完善专利知识产权法律体系
        4.1.2 引导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机制
        4.1.3 设立促进专利资本化和产业化的支撑机构
    4.2 构建辽宁汽车零部件专利知识产权高端服务体系
        4.2.1 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公共专利知识产权中介机构
        4.2.2 深化拓宽知识产权中介服务的服务内容
        4.2.3 设立及发展高校知识产权学科
    4.3 营造利于专利知识产权发展的文化环境
        4.3.1 政府引导建立多主体参与的知识产权文化宣传体系
        4.3.2 企业重视完善知识产权文化建设机制
5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轻型汽车使用排放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合理维护与用车
    1. 混合气体浓度调整
    2. 空气滤清器清洁
    3. 底盘维护
    4. 驾驶操纵不当
        (1) 频繁起启发动机
        (2) 车速选用不合理
    5. 错误使用油料
        (1) 不注意油料品质
        (2) 机油过量
二、汽车实用排放措施
    1. 怠速调整
    2. 点火系的调整
        (1) 火花塞间隙
        (2) 点火提前角
    3. 气门间隙调整 (针对于摇臂顶杆式发动机)
    4. 空气滤清器的清洗
    5. 化油器的调整
三、宏观调控
    1. 汽车节能减排应该从油品源头抓起
    2. 使人、车、自然和谐发展
        (1) 严格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2) 实施积极的车辆淘汰和更新政策
        (3) 加快城市交通建设和管理

四、化油器式汽车如何治理尾气?(论文参考文献)

  • [1]大缸径双火花塞天然气发动机缸内燃烧特性研究[D]. 宋昌庆. 吉林大学, 2019(02)
  • [2]增程式摩托车增程控制器的设计与研究[D]. 聂友红. 西南大学, 2016(02)
  • [3]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研究[D]. 刘瑶. 西南政法大学, 2016(11)
  • [4]基于ARM的嵌入式汽车尾气检测系统设计[D]. 周其耀. 上海师范大学, 2015(12)
  • [5]国家甲醇汽车试点—甲醇汽油辛烷值试验研究[D]. 韩志歧. 长安大学, 2015(01)
  • [6]发动机排气污染管理信息系统设计[D]. 曹月梅.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
  • [7]汽车排气中的PM2.5检测方法及影响因素分析[D]. 齐鹏. 东北林业大学, 2014(03)
  • [8]汽车尾气成分动态检测技术研究[J]. 刘建春,邵明亮. 中国测试, 2013(05)
  • [9]辽宁省汽车零部件专利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研究[D]. 梁帅. 大连理工大学, 2013(09)
  • [10]轻型汽车使用排放措施[J]. 贾勇. 新课程(教研), 2010(08)

标签:;  ;  ;  ;  ;  

化油器式汽车尾气如何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