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度颅脑损伤

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度颅脑损伤

一、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论文文献综述)

张启杨[1](2020)在《温阳益气法对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后肺炎(寒痰阻肺证)疗效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回顾既往病例,观察中医温阳益气法对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出现寒痰阻肺证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中医温阳益气法应用于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出现寒痰阻肺证肺炎病例70例,均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根据是否应用中医温阳益气法代表方参附汤,将选取的70例病例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组内各有35例,两组均给予重型颅脑损伤西医综合基础治疗,入院后或术后立即予以亚低温治疗72小时,患有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患者给予抗菌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亚低温治疗72小时后加用中医温阳益气法代表方参附汤,鼻饲参附汤全成分颗粒饮片,每日两次。比较病例的性别、年龄、GCS评分等一般信息,观察病例入院时、亚低温治疗72小时后以及治疗后第7d、第14d的病情评估结果,包括腋下体温、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清降钙素原、改良CPIS评分、PSI评分、咳嗽的疗效评定、颅脑损伤中医证候积分及其分级等,结合统计学进行分析评估,得出结果。结果:通过对病例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两组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GCS评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具有可比性。(2)从肺炎指标上看,在治疗14d后观察组的腋下体温、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清降钙素原、改良CPIS评分、PSI评分等结果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两组治疗14d后的腋下体温、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清降钙素原、改良CPIS评分、PSI评分等结果均低于治疗前,P值均<0.05。由此表明,观察组及对照组均能有效降低体温,可降低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清降钙素原,改善肺炎症状,温阳益气法联合西医综合基础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后出现寒痰阻肺证肺炎的治疗更为有效。(3)从中医疗效评估上看,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7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857%,两组治疗14d后的总有效率有明显差异,P<0.05,表明从中医角度来分析,中医温阳益气法联合西医综合基础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后出现寒痰阻肺证肺炎的疗效更为显着。(4)从颅脑损伤中医证候积分上看,观察组在治疗14d后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14d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值均<0.05,根据中医证候积分分为3级,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28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571%,两组治疗14d前后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由此表明两组的治疗均能有效改善颅脑损伤的病情,温阳益气法在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恢复有明显效果,但从积分的分级来看两组并无显着差别。治疗前后两组均未出现明显由参附汤引起的不良反应。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经亚低温治疗后寒痰阻肺证肺炎,应用温阳益气法的代表方参附汤加减联合西医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显着,有效改善寒痰阻肺证肺炎症状,对颅脑损伤病情的改善亦有帮助,对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生存率和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均具有重要意义。

廖帅[2](2020)在《亚低温对创伤性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钙调蛋白、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及脑水肿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一种高发病率的外伤性疾病,而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损伤如钙信号系统激活,神经细胞凋亡,脑水肿等均是颅脑损伤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其综合治疗措施一直是神经外科研究的重要方向。亚低温(mild hypotherm ia)治疗是一种针对创伤性颅脑损伤的有效脑保护措施。本实验通过研究亚低温治疗对创伤性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钙调蛋白(Calmodulin,CAM)、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的表达及脑水肿的影响,探讨颅脑损伤及亚低温治疗的相关机制,为亚低温治疗颅脑损伤进一步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取72只健康成年SD(Sprague-Dawley)大鼠,雌雄不限,体重270-300g,均由西南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标准条件饲养。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仅开骨窗,不打击,37℃)、常温组(开骨窗后打击制作颅脑损伤模型,37℃)及亚低温组[开骨窗后打击制作颅脑损伤模型,(32±0.5)℃并持续6h],每组24只。使用控制性皮层损伤(controlled cortical impact,CCI)颅脑创伤仪建立大鼠颅脑损伤模型,使用冰床、冰水浸浴及乙醇擦拭等方式制作亚低温治疗模型。各组于颅脑损伤后取6、12、24、48h四个时间点,各个时间点取6只大鼠行头颅MRI检查脑水肿程度及范围后断头处死取脑组织,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免疫组化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的中CAM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4h常温组和亚低温组大鼠脑组织中AQP-4表达情况。结果:1.通过荧光定量PCR法可知:亚低温组、常温组各时间点CAM mRNA表达较同时间点假手术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6、12、24h亚低温组CAM mRNA表达较同时间点常温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8h亚低温组CAM mRNA表达较48h常温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通过western-blot法可知:亚低温组、常温组各时间点CAM表达相对于同时间点假手术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亚低温组各时间点CAM表达较同时间点常温组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通过免疫组化法可知:亚低温组、常温组CAM表达相对于假手术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亚低温组CAM表达较常温组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4h亚低温组AQP-4表达较24h常温组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通过头颅M RI可知:亚低温组、常温组相对于假手术组脑水肿显着,脑组织水肿区体积明显增加;亚低温组脑组织水肿区体积相对于常温组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颅脑损伤后大鼠脑组织CAM表达增加,可能与继发性脑损伤机制有关。2.采取亚低温措施可以减弱大鼠颅脑损伤后脑组织CAM与AQP-4表达,提示亚低温可能通过抑制CAM及AQP-4表达,从而抑制钙信号系统激活及脑水肿等继发性脑损伤机制,发挥脑保护作用。3.采取亚低温措施可以减轻颅脑损伤后大鼠脑水肿程度,发挥脑保护作用

钟波[3](2019)在《多模态监测在神经重症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第一部分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在双额叶脑挫伤中的研究价值目的分析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在双额叶脑挫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指导意义,比较脑室型颅内压监测组与常规治疗组在6个月的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开颅手术概率、去骨瓣减压概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之间的差异,同时评价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在双额叶脑挫伤应用中的安全性。方法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就诊于山东省立医院,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解放军101医院神经外科的85例双额叶脑挫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以脑室型颅内压监测为导向的治疗方案与临床观察联合CT动态复查为导向的传统治疗方案的差别。通过比较两组间的6个月GOS评分、开颅手术率、去骨瓣减压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差异比较脑室型颅内压监测的临床价值,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出血率及颅内感染发生率评价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在双额叶脑挫伤应用中的安全性。结果根据术后6个月的GOS预后评分结果提示阴性结局,两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治疗组比较,以ICP监测为指导的治疗组保守成功率高(P<0.05),双侧开颅手术比例下降,去骨瓣减压比例下降,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1),平均住院费用明显下降(P<0.05);并且两组患者在穿刺道出血的发生率及颅内感染发生率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脑室型颅内压探头置入后以颅内压为导向的治疗方案可使双额叶脑挫伤患者获益并最大程度降低并发症、最大限度控制损伤、降低了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同时并不增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第二部分TCD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TCD参数与颅内压及灌注压之间的关系以及通过TCD监测评价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血管痉挛情况以及预后。方法对5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3-8分)放置脑室型颅内压探头持续监测。术后次日起连续动态TCD监测,主要监测患者患侧大脑中动脉血流图像,同时测量收缩期峰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并计算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每日监测ICP值,分析比较患者TCD参数改变情况以及与ICP的关系,伤后6个月评估病人的GOS评分。结果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伴随着ICP的改变,TCD参数出现明显改变。本实验研究可以发现,伴随颅内压的逐渐升高,RI增大,PI同样升高并且更加显着,Vd及Vm减小,其中Vd减小更加显着,因此PI、RI与ICP呈正相关,而Vd及Vm与ICP呈负相关。重要的是我们发现CPP与Vs、Vd、Vm均呈正向相关,CPP与RI也呈负相关。其中与P1相关性最大,最有统计价值。Vs和Vd值在颅脑损伤后伴随ICP的变化而逐渐降低至第7d左右降至最低水平,随后缓慢恢复;PI则与脑血流速度负相关。另外本研究中超过30%的颅脑损伤患者出现血管痉挛,重度血管痉挛患者常伴有严重神经功能障碍,导致不良预后。结论1.通过TCD动态监测可以明确其参数与颅脑损伤后ICP的关系,初步判断ICP及CPP的变化,同时监测其变化趋势,为TCD进行无创ICP监测提供依据;2.TCD动态监测可以初步判断颅脑损伤患者血管痉挛并为治疗提供依据,初步评估患者预后。第三部分BIS动态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价值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评价其在亚低温镇静、镇痛治疗中的作用以及其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预后的评价作用。方法分析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的72例就诊山东省立医院,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解放军101医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 3-8分)行长程(>7天)亚低温及镇静镇痛治疗的患者,其中同时接受24小时动态BIS监测30例,无BIS监测42例。BIS监测组以BIS值为导向给予调整药物控制镇静、镇痛深度;无BIS监测组予以常规镇静、镇痛。通过比较两组间的镇静、镇痛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凝血异常、电解质紊乱及颅内压增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比较行BIS监测初始的BIS值与6个月的格拉斯哥评分(GOS)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没有差异。与无BIS监测治疗组比较,以BIS值为导向的镇静镇痛治疗组其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电解质紊乱的发生比例明显下降(P<0.05),凝血异常的发生率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压的控制相对平稳;根据术后6个月GOS预后评分判断初始BIS值越高,患者预后越好,初始BIS值高组预后明显优于初始BIS值低组(P<0.05)。结论:1.BIS监测可调控镇静镇痛的深度,有利于亚低温治疗的管控;2.以BIS监测为导向的镇静镇痛可以降低镇静镇痛并发症的发生率;3.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初始BIS值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BIS值越高预后越好。

查继辉,卢二勤,周小利,李明,苟理宏,谈小红[4](2019)在《亚低温联合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文中指出目的分析亚低温联合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及与死亡率。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11月收治12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划分为普通治疗组、亚低温组、高压氧组、亚低温联合高压氧组,每组各为30例。对比组间患者的疗效、死亡率。结果四组患者Barthel指数预后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四组患者治疗1周后的GCS评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接受2周、8周治疗后,四组患者的GC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亚低温联合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能促使患者的预后效果,降低死亡率。

余菲[5](2019)在《不同时程亚低温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疗效比较》文中指出目的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n,s TBI)是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急诊收治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该类疾病特点为病情极重、进展迅速、预后极差,随着社会经济的急速发展,该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一旦发生,病情及预后常常恶劣,对患者个人、家庭及社会危害都很大。合理的亚低温治疗在s TBI疾病早期能通过多种途径迅速有效地起到脑保护作用,但具体治疗过程中的细节方面目前国内外缺少规范化,各国尚无明确的指南推荐,特别对于采取亚低温治疗需要持续的时间存在较多争议,临床上有的医师常使用持续24小时-72小时亚低温治疗,有的医师主张采用持续5天-14天亚低温治疗,在具体亚低温时程问题上未达成一致意见。亚低温治疗时程较短难以起到明显治疗效果,时间过长可能带来相应的并发症而使病情恶化,合适的亚低温治疗时程需要进行大量基础实验进行探究,以及大量临床研究进行验证。本研究对亚低温治疗时程分别持续2天和5天在s TBI患者中的病死率、并发症及远期预后观察比较,探究出亚低温脑保护治疗方法在s TBI患者中应用的最佳治疗时程选择。方法本研究属于随机化、前瞻性的研究,选择我院ICU在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90例s TB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常规组(A组,n=30)、长时间亚低温组(B组,n=30)、短时间亚低温组(简称C组,n=30)。A组仅给予基础治疗,如脱水降颅压、营养支持、维持内环境紊乱等,有手术指征的患者请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有应用呼吸机指征患者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躁动明显患者可适当使用镇痛镇静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入院后立即行亚低温治疗,体温控制在33℃-35℃,低温治疗持续5天;C组在A组基础上入院后立即行亚低温治疗,体温控制在33℃-35℃,低温治疗持续2天。观察3组患者治疗6天后的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II,APACHE II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等指标,比较三组患者临床疗效差异。结果在颅内压(ICP)方面,3组患者治疗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6天,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高于B组(P<0.05)。在APACHE II评分方面,3组患者第6天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C组高于B组(P<0.05)。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A组高于其他2组(P<0.05),C组高于B组(P>0.05)。在28d病死率方面,A组高于其他2组(P<0.05),C组高于B组(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在s TBI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显着,与短时间(2天)亚低温治疗相比,长时间(5天)亚低温治疗能显着降低ICP、远期死亡风险,没有增加短期内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临床上治疗s TBI患者时推荐使用长时间(5天)亚低温治疗。

顾召军[6](2018)在《用亚低温疗法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用亚低温疗法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期间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收治的86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84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为观察组患者使用亚低温疗法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颅内压的水平、UCH-L1(血清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的水平、GFAP(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水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及接受治疗的6个月后其身体恢复的良好率。结果 :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颅内压的水平、UCH-L1的水平和GFAP的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接受治疗的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身体恢复的良好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用亚低温疗法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显着,可明显降低其颅内压的水平,促进其受损脑组织的恢复,且安全性高。

张飞鹏[7](2017)在《亚低温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重型颅脑损伤是引起神经功能障碍,进而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亚低温治疗作为一种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措施近年来越来越被临床治疗所关注,对颅脑损伤病人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在科研和临床使用过程中虽然显示出了一定作用,但就如何实施仍存有争议。该文对目前亚低温治疗技术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综述,以期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救治成功率,改善其预后。

耿保伟,原茹艳,廖鹏,汪峰,田劲,余政[8](2017)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UCH-L1、GFAP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泛素羧基端水解酶-1(UCH-L1)、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1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两组均积极行手术治疗,并加强吸氧、抗感染及脱水等治疗,及时纠正患者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后期可采用高压氧等治疗。观察组术后进行亚低温治疗,亚低温维持时间37 d。分别于入院时和入院后24、48、72 h及第5天取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UCH-L1、GFAP;随访6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其预后。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UCH-L1、GFAP水平比较,P均>0.05;两组治疗后24、48、72 h及第5天血清UCHL1、GFAP水平均下降(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时间点血清UCH-L1、GFA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预后良好率56.36%、病死率9.09%,对照组分别为29.09%、25.45%,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可降低血清UCH-L1、GFAP水平,从而更好地改善患者预后。

熊学辉,瞿丹霞[9](2016)在《亚低温治疗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黄冈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6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观察组患者于伤后24 h内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2.035.0℃;对照组患者采用降温毯将直肠温度控制在36.537.0℃;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检测患者颅内压(ICP)、空腹血糖(FBG)、血清乳酸水平、脑组织氧分压(Pbt O2)及脑微循环血流,于治疗后3个月进行疗效判定。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恢复良好率分别为34.21%(13/38)、13.16%(5/38),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ICP、Pbt O2、脑微循环血流、FBG和血清乳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2组患者ICP、FBG和血清乳酸水平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Pbt O2、脑微循环血流显着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CP、FBG和血清乳酸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Pbt O2和脑微循环血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5.26%(21/38)、39.47%(15/38),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可显着改善患者ICP、Pbt O2和脑微循环血流,促进患者恢复。

周菊园[10](2015)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现状与监护进展》文中认为本文阐述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机制、指征、时机、方法、时程、复温方法,采取针对性监护,以期减少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的各种严重并发症,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二、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论文提纲范文)

(1)温阳益气法对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后肺炎(寒痰阻肺证)疗效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一般资料及样本量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4 研究方案
5 结果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综述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亚低温对创伤性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钙调蛋白、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及脑水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亚低温神经保护作用机制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多模态监测在神经重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在双额叶脑挫伤中的研究价值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TCD监测在神经重症中的应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BIS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多模态监测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进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1
英文论文2

(4)亚低温联合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评价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对比患者的Barthel指数预后治疗效果
    2.2 对比患者GCS评分
    2.3 对比患者的死亡率
3 讨论

(5)不同时程亚低温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2.材料(资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6)用亚低温疗法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疗效判定标准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颅内压水平、UCH-L1水平和GFAP水平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
    2.3 在接受治疗的6个月后两组患者身体恢复良好率的比较
3 讨论

(7)亚低温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亚低温治疗的机制
2 亚低温治疗的实施
    2.1 治疗方法
    2.2 治疗开始时机和持续时间
3 亚低温治疗的临床应用
4 亚低温治疗的并发症
5 小结

(8)亚低温治疗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UCH-L1、GFAP水平及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血清UCH-L1、GFAP检测方法
    1.4 预后判断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血清UCH-L1、GFAP水平比较
    2.2 两组预后比较
3 讨论

(9)亚低温治疗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疗效判定标准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2组患者疗效比较
    2.2 2组患者ICP、Pbt O2、脑微循环血流、FBG和血清乳酸水平比较
    2.3 2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3 讨论

(10)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现状与监护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现状
    1.1 亚低温治疗机制[4]
    1.2 亚低温治疗指征
    1.3 亚低温治疗时机
    1.4治疗方法
    1.5 治疗时程
    1.6 复温方法
2 监护
    2.1 循环系统监护
    2.2 寒战监护
    2.3 神经系统监护
    2.4 体温监护
    2.5 呼吸系统监护
    2.6 颅内压和脑灌注压监护
3 小结

四、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论文参考文献)

  • [1]温阳益气法对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后肺炎(寒痰阻肺证)疗效的回顾性研究[D]. 张启杨.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亚低温对创伤性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钙调蛋白、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及脑水肿的影响[D]. 廖帅.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0)
  • [3]多模态监测在神经重症中的应用[D]. 钟波. 山东大学, 2019(02)
  • [4]亚低温联合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J]. 查继辉,卢二勤,周小利,李明,苟理宏,谈小红.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15)
  • [5]不同时程亚低温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疗效比较[D]. 余菲.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 [6]用亚低温疗法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分析[J]. 顾召军. 当代医药论丛, 2018(02)
  • [7]亚低温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研究进展[J]. 张飞鹏. 安徽医药, 2017(05)
  • [8]亚低温治疗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UCH-L1、GFAP水平及预后的影响[J]. 耿保伟,原茹艳,廖鹏,汪峰,田劲,余政. 山东医药, 2017(18)
  • [9]亚低温治疗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J]. 熊学辉,瞿丹霞.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16(11)
  • [10]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现状与监护进展[J]. 周菊园.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5(10)

标签:;  ;  ;  ;  ;  

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度颅脑损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