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更新

知识更新

一、在“知识”中更新(论文文献综述)

张则东[1](2021)在《北京东部平原区中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近年来的发展重心东移,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的环境理论作为参考依据,因此对北京东部平原区的古环境进行研究,将对该地区的发展建设提供重要指示意义。本文通过运用岩石地层学,磁性地层学以及气候地层学方法,辅以北京平原区已有的地层研究结果,首先对研究区目标钻孔ZK4进行地层层序划分,建立钻孔年代地层框架;然后在此基础上对目标钻孔沉积物进行孢粉、粒度、磁化率分析,重建了北京东部平原区中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变历史。其研究成果如下:(1)北京ZK4钻孔地层层序综合划分出5个单元,从下至上依次是:上新统天竺组(N2t)(400.5-308m);下更新统泥河湾组(Q1n)(308-116.6m);中更新统周口店组(Q2z)(116.6-72m);上更新统马兰组(Q3m)(72-22.6m);全新统(Q4)(22.6-0m)。(2)北京东部平原区中更新世以来的气候植被重建从早到晚共划分出8个阶段:其中植被演替过程为草原→针阔混交林-草原→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草原→针阔混交林-草原洼地→针叶林-草原→草原→针阔混交林-草原;对应的气候变化规律为寒冷干旱→温暖较湿→温凉偏湿→寒冷较干夹温暖偏湿→温凉湿润→寒冷偏干→温和略湿→温暖湿润。(3)北京东部平原区中更新世以来研究点的沉积环境变迁大致划分出12个主要的演变过程:从早到晚分别是河道→泛滥平原(夹河道)→河道(夹湖沼相与泛滥平原)→河道→泛滥平原→河道(夹泛滥平原与湖沼相)→泛滥平原(夹湖沼相)→河道→泛滥平原→河道→湖沼相→泛滥平原(夹河道)。(4)北京东部平原区中更新世以来的环境磁学特征共划分出9个阶段:从早到晚磁化率指示的古气候历程为主体温暖湿润,晚期突变为冷干→冷干与暖湿交替→温凉偏湿→冷干与暖湿交替,局部炎热潮湿→冷干与暖湿交替,局部炎热潮湿→早期暖湿,晚期冷干→冷干突变为温凉偏湿,再过渡为冷干气候→早期由冷干突变为温凉偏湿,晚期冷干与暖湿交替→冷干突变为温和偏湿→温和偏干,局部较湿。本文在多重地层划分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地层学手段对北京东部平原区ZK4钻孔的第四纪地层进行了划分,并通过对比分析综合确定了各地层单元之间的界线,发现各种手段下的划分结果彼此间都具有很好的比对性,并且在多重地层比对分析的时候识别了磁性地层中布莱克极性亚时的存在。在此年代框架下,本文以孢粉反映的古气候为主,磁化率反映的古气候为辅,对比发现磁化率反映的古气候历程和孢粉反演的古气候演变规律基本一致,再结合粒度指示的沉积环境特征,定性描述了北京东部平原区中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变过程。该研究成果不仅为区域环境演变研究提供了基础性的对比资料,更丰富了第四纪以来对于北京东部平原区中长时间尺度下的古环境研究,并促使了北京东部平原区中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变成果在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次还可为北京东部平原区对于地下空间的开发以及环境的建设发展作出需求导向,并为该地人类未来生存环境的变化作出预测,以及提出比较合理的发展建议。

任玮[2](2021)在《面向物联网的软件定义网络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物联网已经发展成为支撑现代生产生活的数字基础设施。软件定义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网络模式,是推动物联网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技术,能够有效提升物联网网络的可管理性、可配置性、可编程性和可复用性,为物联网服务提供动态、灵活和集中式支持。软件定义物联网中相关网络实体的控制技术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保障。但是考虑到软件定义网络是针对传统网络提出的,已有的控制模型、机制和优化方法不能完全适用于物联网这一特殊场景中。特别是由于物联网设备节点的电源、计算、网络和存储等能力通常有限,对于资源的消耗非常敏感,而传统的软件定义控制技术一般需要较大的资源消耗。因此,对面向物联网的软件定义网络控制技术展开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针对软件定义物联网数据层-控制层-应用层中的重要控制实体,分别从流表的存储更新、网络功能的组合部署、控制器的选址分配和应用的授权访问展开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模型和新方法:(1)针对软件定义物联网数据层中的流表存储问题,研究一种基于hash的分布式存储控制机制,包括构建一种基于节点多维信息的存储位置选择算法;一种基于流表匹配域的hash空间构造方法,方便流表的识别、定位与管理;一种基于树结构的流表部署与数据转发机制,避免由流表分布式存储导致的网络消耗。另外,研究一种低消耗流表批量更新机制,将所有待更新节点的更新规则进行打包并按批次进行下发,以减少控制器与节点间的通信消耗;然后按照新数据流从目的节点到源节点的顺序进行更新,以保证网络更新的一致性特征。包括提出一种更新树结构以支持灵活的更新路径规划;一种基于虚拟目的节点的控制包打包算法,能将更新树中的更新规则聚合成最小数量的更新控制包;一种合作传输模式来提升更新控制包在无线不稳定信道下的传输成功率。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分布式存储和批量更新控制机制的有效性。(2)针对软件定义物联网数据层中网络功能的组合部署问题,研究一种近端编排控制策略。首先设计一种物联网服务功能链抽象定义语言,以完成对物联网服务的全面准确描述;然后利用一种需求感知的网络功能顺序排列算法,确定物联网服务的虚拟转发图;随后将网络功能的部署问题形式化为一个整数线性规划模型,优化目标是在资源约束前提下,将物联网网络功能最大程度地部署在距离数据源更近的位置;并提出一种两阶段的部署优化方法,包括一种改进的遗传算法和一种trade-off效用函数来找到满足用户需求的最佳部署方案。通过分析服务时延和链路消耗等指标,验证了所提出的近端编排控制策略的有效性。(3)针对软件定义物联网控制层中的控制节点选址分配问题,研究一种基于重要性的分层部署控制方法。首先设计一种面向物联网的主从式分层软件定义控制框架,以避免单点失效和性能瓶颈问题;然后提出一种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积分的物联网设备节点重要性评估模型;随后将子控制器部署问题形式化为一个二进制整数规划模型,并通过一种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算法对部署问题进行求解,以获得近似最优的子控制器部署位置和覆盖范围。实验结果表明,与其他传统部署方法相比,所提出的分层部署控制策略使重要物联网节点的控制时延平均降低约30.56%。(4)针对软件定义物联网应用层中的应用授权问题,研究一种基于区块链和属性加密的开放访问控制模型。通过由属性加密的token进行应用授权,而这些token被看作区块链中的货币进行分发和管理。首先提出一种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访问控制框架,以解决异构不互信控制器平台间的实体交互问题;然后利用属性加密技术改进基于token的访问控制机制,并通过智能合约整合相关操作,实现对北向接口的自动细粒度授权;同时设计专用的token封装、分发、更新和验证方法,保证对应用的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为了减轻引入区块链和属性加密的复杂性与高时延问题,将应用的授权过程与访问过程进行分离,进一步提升应用的资源访问效率。最后基于安全性分析和原型系统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访问控制模型能够以可接受的成本实现应用在异构多控制平台间的有效访问控制。

朱兆波[3](2021)在《绥德县甜水沟村滑坡滑带土力学特性研究及稳定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黄土高原地区,降雨诱发滑坡具有频发、群发、规模大的特征,给当地人民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对此类滑坡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选题依托“陕西省绥德县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示范项目”,以绥德县甜水沟村降雨诱发滑坡为典型研究对象,开展野外地质灾害调查、测绘、监测、勘查、现场取样及室内试验等工作,通过室内试验获取了研究区黄土的基本物理性质、长期强度及残余强度等一些重要的参数和强度指标,并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探讨了不同降雨条件下斜坡渗流场和稳定性系数的变化规律。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黄土样品的室内三轴蠕变试验发现:偏应力水平较低时,围压对试样内部原生裂纹发展影响较大,所产生的轴向应变相对较小;随着偏应力的增大,围压的影响相对减弱,样品轴向变形相对较大,这是由于水分的促进作用,使样品裂纹充分的发展、演化直至贯通。等时应力—应变曲线法及过渡蠕变法确定的长期强度相差较小与含水率呈负相关。(2)对甜水沟村滑坡滑带土不同影响因素的环剪试验研究表明:(1)干密度大小对土体残余强度的影响不明显;法向应力与残余强度的关系呈线性正相关;含水率对残余强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基质吸力的改变及内部土颗粒表面结合水膜变化和土粒间连接结构的溶解及孔隙排列弱化。(2)在中等剪切速率范围内,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残余强度由“中性效应”转变为“负率效应”,剪切速率在法向应力的“干涉”下,对残余强度的影响很显着。(3)对比单级剪、预剪与多级剪三种不同剪切方式发现,预剪与多级剪基本不经历峰值强度及不显着的应变软化阶段,土体很快达到残余强度,而单级剪这一阶段相对滞后,单级剪试验获取残余强度精确度更高。(3)通过长历时弱降雨和短历时强降雨两种工况的有限元模拟分析发现:(1)在最上层黄土区域和三层黄土交界处先后出现较大的饱和区,且随着降雨的持续进行饱和区域逐渐发展增大,成为最有可能产生滑动面剪入区域。(2)在降雨过程中,由于长历时弱降雨的入渗更为充分,长历时弱降雨下临界滑动面的范围将大于短历时强降雨下临界滑动面的范围;短历时强降雨位移快速增长阶段位于降雨前期,长历时弱降雨位移快速增长阶段相对滞后。(3)就破坏模式而言,降雨前期随着雨水入渗,潜在滑动带范围内的土体重度增加,滑动力增加,在重力作用下,潜在滑动带内的土体挤压坡脚,坡脚处出现较大程度的应力集中和破坏,随着坡脚处的破坏,抗滑力进一步减小,滑动面沿着潜在滑动面向坡顶处发展直至形成完全贯通的整体滑动面,表现为典型牵引式滑坡的破坏模式。

刘玥良[4](2021)在《面向空间非规则数据的图学习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基于图学习的数据关联结构挖掘技术,在金融决策、社交分析以及气象预测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应用领域日益多元化,大规模观测数据呈现空间分布不规则特征,传统的时序信号分析方法直接应用到此类空间非规则数据中面临着限制。图信号处理是针对空间非规则数据的新兴研究领域,利用图的天然关联特性,为数据表征和潜在关联结构的挖掘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本文在图信号处理理论基础上,对空间非规则数据的图学习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提出了基于空时平滑性的图学习方法,低秩和空时平滑性联合约束的图学习方法,以及基于交替方向乘子法的分布式时变图学习方法。一旦获得有效的图结构,将会极大地促进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处理,从而更好地指导未来的决策。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图上时变信号(time-varying graph signal)的图学习问题,首先提出了一种联合空-时表征的信号模型,用于刻画图上时变信号的局部特性,即空间相关性和时间相关性。然后,在该信号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空时平滑性的图学习方法(STSGL)。相比于传统的图学习方法,STSGL方法充分挖掘了图上时变信号局部的空时特性,将信号的空间关联结构和时间关联结构有机地融合到空时平滑性的表征中,进而通过促进信号的空时平滑性来指导图结构的学习。对于信号模型中时间关联结构已知和未知的两种情况,所提方法分别采用交替优化和块坐标下降的方式进行求解,适应了不同场景下的需求。多种合成数据和真实数据实验均表明,所提的STSGL方法具有比现有图学习方法更高的图学习精度。2.针对图学习中由于信号模型与信号特征失配带来的性能瓶颈问题,首先对真实应用的空时信号进行分析,挖掘其在局部的空时特性和全局的低秩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和全局表征的信号模型。然后基于该信号模型,将图学习问题转化为联合低秩信号恢复和图拉普拉斯矩阵推断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低秩和空时平滑性联合约束的图学习方法(GL-LRSS)。该方法通过引入空时平滑性和低秩特性的惩罚项分别约束信号的局部相关性和全局相关性,从而达到利用信号更全面的相关性信息,实现了对图结构的有效学习。在多种合成数据集和真实数据集上的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同时相比于现有的图学习方法,所提的GL-LRSS方法在相同情形下能够进一步提高图学习的性能。3.针对动态结构的图学习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空-时表征的时变图学习(time-varying graph learning)框架。首先考虑到图结构的时变特性,将传统的静态图上信号(graph signal)模型扩展为基于动态图表征的信号模型,并在信号表征的同时建模了图结构的两种典型的演进模型:边平滑变化的图演进模型和单节点突变的图演进模型。然后,通过引入惩罚函数来约束图结构的动态演进,将动态结构的图学习问题统一描述为一个凸优化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交替方向乘子法的分布式时变图学习方法(DTVGL)。该方法利用了交替方向乘子法(ADMM)的求解策略,将大规模的图结构推断问题分解为多个局部的子问题,从而实现了局部子问题的分布式并行求解。仿真实验表明,所提的DTVGL方法能够有效解决不同图演进形式下的时变图学习问题,并且相比于静态图学习方法,所提方法能够在准确推断图结构的同时识别该结构的时变特性。

王骞迎[5](2020)在《伊犁河谷西部平原区地下水循环模式与可更新速率研究》文中认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西部,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中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枢纽,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伊犁河谷西部平原区地下水资源丰富,但区域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区域地下水循环模式十分复杂。开展该区地下水循环模式与地下水可更新能力的研究,对于科学评价本区地下水资源和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伊犁河谷西部平原区为研究区,在调查分析区域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整理分析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多重环境同位素示踪、水化学分析、CFCs、热示踪等多种方法,分析建立了区域不同级次地下水循环模式,并评价了地下水的可更新能力。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1、水化学分析和氢氧稳定同位素示踪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与河水间存在多次转化关系,伊犁河两岸含砾细土冲积平原区、冲洪积细土平原区均见多处地下水-河水互相转化。热示踪计算结果表明,在监测期内大西沟、水磨沟下游处河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通量分别为1296.0L/(m2·d)、112.3L/(m2·d),黑水沟、水磨沟上游地下水向河水的排泄通量分别为86.4L/(m2·d)、33.5L/(m2·d)。2、受伊犁河谷南北两岸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质条件的控制,区内地下水表现为多级次的循环特点。局域尺度地下水循环受地形影响较大,径流路径短,循环深度浅,循环速度较快;中间尺度地下水循环发育于山前砾质平原区至含砾细土冲积平原区,径流速度较慢,溶滤作用强烈,循环路径较长;区域尺度地下水循环发育于山前,流至河谷中心,地下水径流速度慢,循环深度深。3、研究区内浅层与深层地下水年龄与更新能力差异较大。从山前到河谷中心,浅层地下水3H、CFCs的模型年龄从20年增至60年,伊犁河南岸浅层地下水更新速率基本都大于10%/a,伊犁河北岸浅层地下水的更新速率主要在110%/a之间,伊犁河谷中央的冲洪积细土平原区部分地区更新速率小于1%/a;从山前至河谷中心,深层地下水的14C模型年龄从小于2000年增至10000年以上,伊犁河两岸大部分区域深层地下水的更新速率处于0.010.03%/a之间。

陈君贤[6](2020)在《滇东南建水县新寨盆地的演化及对第四纪构造运动的响应》文中研究指明云南地区自上新世晚期以来,大地构造运动复杂,地壳的挤压和不均衡升降活动频繁,同时引起了继承性的深大断裂的活动,是我国区域构造演化研究热点地区之一。位于滇东南建水地区的小江断裂带南段是川滇块体的东南边界断裂,在调节区域构造运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在新构造时期以来具有强烈而鲜明的活动,沿线产生了许多串珠状盆地和构造地貌,是研究小江断裂带南段第四纪构造活动理想的场所。本文通过对小江断裂带南段新寨盆地进行详细的野外地质填图,以盆地内部和附近地层分布、岩性和地貌特征,以及边界断裂展布、性质和活动时间为主线,并辅以LiDAR扫描,无人机移动摄影测量和粒度分析等手段,对盆地的成因和其反应的新构造运动期次特征进行探讨,得出的主要认识有:(1)新寨盆地边界断层大致形成于两个时间段:早更新世晚期和全新世。其中,早更新世晚期断层控制了盆地发育。(2)新寨盆地神仙洞附近沿全新世断裂线性展布,结合地貌特征来看,“S”形扭曲变形特征明显,反映了全新世活动断裂左旋扭曲的运动性质。(3)盆地内下更新统普遍缺失,第四系主要分布有中更新统冲积物、残积物、残坡积物;上更新统坡积物、残坡积物、洪积物;全新统冲积物、湖积物。在盆地内发现大面积玄武岩基岩出露,且第四纪沉积物普遍较薄,可以认为新寨盆地并不是前人认为的拉分盆地。而是在元谋运动发育的多组断裂断陷影响下促使北边的南盘江支流泸江河和南边的红河多组水系在此汇聚,进行切割侵蚀形成的较宽的河谷,最终于晚更新世形成的一个过水型山间盆地。(4)研究区新近纪以来经历了四期构造运动,分别是新近纪、早更新世、中—晚更新世、全新世。新近纪以川滇块体北部的南南东向的推挤作用为主;早更新世时期地壳抬升,侵蚀基准面下降,整体以剥蚀夷平为主,元谋运动形成的断裂开始运动,但构造差异性活动不明显;中—晚更新世时期是断裂活动的间歇期,断裂活动减弱,断裂沿线串珠状盆地发育完成;全新世时期小江断裂带南段再次活动,活动性得到一定程度的贯通,属于一条新生的断裂构造。

曹兴[7](2020)在《大荔县许庄镇幅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人口逐渐增多,并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类生存的地质环境不断恶化,制约着城市发展的环境地质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地质环境质量的评价可以为改善人居环境和城镇建设规划奠定基础和提供依据,从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二级项目“关中盆地渭南地区地裂缝地质灾害调查”,以陕西省大荔县许庄镇的1:5万地形图作为调查底图,在进行水工环综合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地球物理勘探、钻探、槽探、野外原位测试、土工试验和水质分析等手段,掌握了调查区内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岩土体类型及工程地质性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等地质环境条件,查明了调查区内的活动断裂、黄土湿陷、砂土液化、地裂缝、地下水污染和土壤盐渍化等环境地质问题。得到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如下:调查区内发现有五条活动断裂,均为晚更新世活动断裂;调查区内的洛河二、三级阶地和渭河二、三级阶地主要为Ⅰ级(轻微)非自重湿陷,黄土台塬地区大部分为Ⅱ级(中等)自重湿陷;调查区内发现有构造地裂缝22条,非构造地裂缝29条。通过现场调查和综合分析,选取地貌类型、地形坡度、断裂活动性、崩塌滑坡灾害、地裂缝灾害、黄土湿陷、砂土液化、地下水污染、土壤盐渍化、人类工程活动、农业灌溉和固体废弃物12个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地质环境评价体系。然后利用Yaahp层次分析软件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再运用Arc GIS软件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叠加分析,实现了许庄镇图幅的地质环境质量分区和评价,将调查区划分为了地质环境质量好区、地质环境质量较好区、地质环境质量较差区和地质环境质量差区四个等级地区。将调查区的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分区结果与野外调查的结果对比分析发现,此次评价的分区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表明此次选取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合理可行,对该地区城镇建设规划和地质环境保护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崔佳伟[8](2020)在《肾细胞癌临床指南多层次知识建模与图谱化表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临床指南作为循证医学和临床实践的纽带,在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肾细胞癌是泌尿系统常见恶性肿瘤,相比于其他类型肿瘤疾病,面向肾细胞癌的治疗药物涌现速度更快,为此各国家和地区不断制定、修订肾细胞癌临床指南。但调研发现,以文本形式发布、使用和交流,利用自然语言阐述病症表现、诊疗流程的临床指南并没有很好地推广、应用于临床实践,亟需将其转化为结构化、知识化和形式化的表示形式,辅助临床医护人员学习指南内容与知识,明晰指南更新、变化情况。针对肾细胞癌临床指南查阅费时、更新频繁等现状,以及临床医生学习、利用指南知识,梳理指南更新内容的迫切需求,本研究基于肾细胞癌疾病特点和肾细胞癌临床指南特点,提出并构建肾细胞癌临床指南多层次知识模型,设计肾细胞癌临床指南的图谱化表示与版本比对方法,最后通过开发肾细胞癌临床指南结构化与图谱化原型系统,对模型科学性和方法有效性进行验证与评估。具体来说,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部分:(1)完成了肾细胞癌临床指南多层次知识模型构建。详细剖析了肾细胞癌的病理、诊疗特点,以及肾细胞癌临床指南的格式、结构、内容和语言特点,聚焦于丰富肾细胞癌临床指南内容揭示的粒度和维度,设计、构建肾细胞癌临床指南多层次知识模型,利用模型中的文档层、模块层和知识层从不同维度和粒度对肾细胞癌临床指南知识进行组织。(2)设计了肾细胞癌临床指南图谱化表示与版本比对实现方法。首先对肾细胞癌临床指南PDF文档进行解析并转储为易于处理的文件格式,基于多层次知识模型模块层组织架构,实现指南内容的分层梳理与结构化;然后对结构化后获取的指南模块内容进行预处理,利用知识模型知识层,结合NCIt、UMLS词典和自设规则库进行信息抽取,并将抽取出的实体、关系以及属性存储入图形数据库中,进行图谱化表示;最后,在引入指南更新说明进行指南更新内容识别的基础上,设计指南更新内容发现和知识特征差异辨析方法,标识出指南中的新增、删除或修改的内容,以及存在差异的实体、等级、数量和时间知识特征。(3)开发了临床指南结构化与图谱化原型系统。结合临床指南应用现状及临床医生的实际需求,利用肾细胞癌临床指南多层次知识模型和肾细胞癌临床指南图谱化表示与版本比对方法,设计并开发了肾细胞癌临床指南结构化与图谱化原型系统,提供指南层级结构浏览、版本比对、更新时序展示等功能,结合定量评估和专家评估结果,验证了本研究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

商世杰[9](2020)在《雄安新区及邻区主要隐伏断裂第四纪活动性与地层矿物组成研究》文中认为雄安新区是由党中央和国务院2017年决定设立的国家级建设新区。为了更好的规划大量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计划建设的六条铁路、四个火车站,完善六条高速公路,以及其他配套城市基础设施。对雄安新区及邻区开展详细的隐伏断裂活动性调查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在收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对研究区主要隐伏断裂进行了具体位置和基本形态野外调查,并采用地球物理方法探测了隐伏断裂的数量、位置、状态、延深情况和上断点埋深等。此外,基于综合地球物理解译结果布置一系列钻孔进行断裂精确探测,并通过钻孔岩芯编录,建立钻孔联合剖面,研究了断裂的具体活动时代,同时对不同层位地层进行了以XRD粉晶衍射物相分析为主的矿物组成研究。取得主要认识如下:(1)查明了保定-石家庄断裂(F1)的产状为:走向NE-SW,倾向SE,倾角45°75°,形状为上陡下缓的铲状,上断点埋藏深度为350m。另外还发现,F1的次级断裂F1-1,其产状为:走向NE-SW,倾向SE,倾角45°75°,同样为上陡下缓的铲状,上断点埋藏深度为360m。(2)查明了徐水-大城断裂(F2)的产状为:走向NWW-SEE,倾向S,倾角70°,形状为上陡下缓的铲状,上断点埋藏深度为240m。其次级断裂F2-1的产状为:走向NE-SW,倾向N,倾角70°,形状为上陡下缓的铲状。(3)查明了容城断裂(F3)的产状为:走向NE-SW,倾向SE,上断点埋藏深度为370-685m之间。(4)钻孔探测结果显示:研究区台上村附近新近纪地层厚度为410-530m,其中F1断裂下盘410m、F1断裂与F1-1断裂之间440m、F1-1断裂上盘530m;崔庄镇附近新近纪地层厚度为710-760m,其中F2断裂下盘710m、F2断裂上盘760m;容城附近新近纪地层厚度为680-720m,其中F3断裂下盘680m、F3断裂上盘720m。(5)断裂活动性研究结果显示,保定-石家庄断裂(F1)第四纪无活动,最新活动时期为新近纪,其滑动速率为0.02mm/a;徐水-大城断裂(F2)第四纪早-中更新世均有活动,早更新世的滑动速率为0.02mm/a,中更新世的滑动速率为0.01mm/a;容城断裂(F3)第四纪无活动,最新活动时代为新近纪,其滑动速率为0.016mm/a。(6)第四纪地层界面附近矿物组成主要分为碎屑矿物和粘土矿物,粘土矿物平均含量为58.76%,以蒙脱石、伊利石为主,平均含量为53.41%,高岭石、绿泥石含量较少,平均含量为5.35%;碎屑矿物以石英为主,平均含量为26.23%,其他碎屑矿物含量较少,分别为钾长石(5.32%)、斜长石(3.57%)、方解石(2.05%)、白云石(4.06%)。(7)通过在不同钻孔中第四系全新统底部地层界面、上更新统底部地层界面、中更新统底部地层界面、下更新统底部地层界面附近取样,对样品的矿物组成和百分比含量进行研究,发现在地层界面附近的矿物组成和百分比含量无较大变化,验证了地层划分的准确性。除此之外,钻孔联合剖面中显示出地层界面深度也无较大差异,由此判断保定-石家庄断裂(F1)未引起第四纪地层错段,F1断裂第四纪以来不活动。

黄日胜[10](2020)在《基于非负矩阵分解的高光谱遥感图像解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地物分布的复杂多样性和空间分辨率的限制,高光谱图像中普遍存在着混合像元现象,阻碍了高光谱遥感向定量化方向的深入发展和应用。作为解决混合像元问题的关键技术,高光谱解混已经成为高光谱遥感技术中的一个研究热点。高光谱解混根据实现方式可以分为监督解混和无监督解混两种思路。由于实际应用条件的限制,通过无监督解混方式直接从高光谱图像中获取端元光谱和丰度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种流行的无监督方法,非负矩阵分解在高光谱解混中的应用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但仍然面临易陷入次优局部极值点,解混精度受多种形式噪声干扰和处理效率欠佳等诸多难点和挑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重点围绕基于非负矩阵分解的高光谱遥感图像解混方法展开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概括如下:(1)针对高光谱图像具有多样化稀疏性水平而单一类型稀疏性约束无法有效改善解混结果的问题,提出了 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约束非负矩阵分解的线性解混方法。通过无约束的非负矩阵分解过程对数据中各像元丰度的稀疏性水平进行有效评估后,结合l1/2正则项和l2正则项的约束效果对不同稀疏度的像元施加适应性的约束,进而实现了适应数据稀疏性分布的数据驱动约束非负矩阵分解用于线性解混。仿真和真实数据实验表明该方法相比现有稀疏约束解混方法具有更高的解混精度。(2)针对高光谱图像同时面临噪声波段和噪声像元的干扰而影响解混效果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光谱-空间维鲁棒性非负矩阵分解的线性解混方法。在光谱维和空间维两个维度上同时考虑了噪声干扰的影响,采用l1/2范数和l2,1范数以分别实现对噪声波段和噪声像元的鲁棒性,并引入了 Huber M估计实现更好的权重分配,在光谱维和空间维上将高光谱数据按波段和像元的重构误差划分为四个部分进行鲁棒性估计,并通过推导给出了端元光谱矩阵和丰度矩阵的乘性更新规则。实验研究表明该方法在光谱维和空间维都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在噪声场合的解混表现显着优于其它解混算法。(3)在实现光谱维和空间维两维度鲁棒性的基础上,为实现适应数据稀疏性分布的丰度稀疏约束,提出了一种基于相关熵的光谱-空间维鲁棒性稀疏约束解混方法。在基于相关熵的非负矩阵分解所学习的波段权重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相关熵的光谱-空间维鲁棒性解混模型和光谱-空间维鲁棒性稀疏约束解混模型,通过半二次优化技术完成模型的优化求解。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同时对噪声波段和噪声像元具有良好鲁棒性,而且实现了对丰度的自适应加权稀疏约束,有效改善了解混精度。另外,提出了一种更广泛的半二次优化下的鲁棒性稀疏约束解混框架。在该框架下,通过不同的潜在函数形式可以设计开发新的鲁棒性稀疏约束解混方法以适应不同应用需求。(4)针对核非负矩阵分解方法应用于高光谱图像常面临的计算和内存瓶颈问题,提出了一种增量式核非负矩阵分解方法。该方法对高光谱图像分块处理并增量式地加入解混过程以修正已有解混结果,在保持解混性能的同时实现对核非负矩阵分解方法的优化,有效节省处理大规模和动态获取的高光谱数据所需内存占用和计算时间。针对丰度解混精度欠佳的问题,进一步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增量式核非负矩阵分解方法,通过丰度的再计算过程显着改善了丰度解混精度,同时保留了增量式核非负矩阵分解方法有效节省内存和计算资源的优势。仿真和真实实验均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二、在“知识”中更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知识”中更新(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东部平原区中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第四纪地层划分研究现状
        1.2.2 第四纪环境代用指标研究现状
        1.2.3 北京平原区第四纪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论文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与水文
        2.1.4 土壤与植被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地质构造特征
        2.2.2 第四纪地层特征
第三章 样品采集与研究方法
    3.1 ZK4钻孔样品采集
    3.2 样品实验与分析方法
        3.2.1 古地磁测试及分析
        3.2.2 孢粉鉴定及分析
        3.2.3 粒度测试及分析
        3.2.4 磁化率测试及分析
第四章 北京东部平原区ZK4钻孔地层特征及年代序列
    4.1 岩石地层
        4.1.1 岩芯描述
        4.1.2 岩石地层综合划分
    4.2 磁性地层
        4.2.1 古地磁测试结果
        4.2.2 磁性地层综合划分
    4.3 ZK4钻孔年代地层综合分析
第五章 孢粉分析与古气候重建
    5.1 ZK4钻孔孢粉分析结果
    5.2 孢粉组合带划分及其特征
    5.3 中更新世以来古植被与古气候演变规律
        5.3.1 中更新世植被演替及气候变化
        5.3.2 晚更新世植被演替及气候变化
        5.3.3 全新世植被演替及气候变化
    5.4 孢粉反映的古气候及其指示的气候地层
第六章 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分析
    6.1 ZK4钻孔粒度分析
        6.1.1 粒径组成特征
        6.1.2 粒度参数特征
        6.1.3 频率分布曲线特征
        6.1.4 概率累积曲线特征
    6.2 中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演变综合分析
        6.2.1 中更新世沉积环境演变分析
        6.2.2 晚更新世沉积环境演变分析
        6.2.3 全新世沉积环境演变分析
第七章 磁化率特征及其指示的环境意义
    7.1 磁化率测试结果及其特征
    7.2 磁化率指示的古环境意义
第八章 北京东部平原区中更新世以来古环境演变综合分析
    8.1 中更新世以来古环境演变综合分析
    8.2 区域资料对比分析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创新点
    9.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致谢

(2)面向物联网的软件定义网络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主要贡献
    1.4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研究工作
    2.1 面向物联网的软件定义网络
    2.2 流表存储与更新
        2.2.1 流表存储控制
        2.2.2 流表更新控制
    2.3 网络功能组合部署
    2.4 控制器选址覆盖
    2.5 应用授权访问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DN-IoT流表的分布式存储和批量更新控制
    3.1 引言
    3.2 基于hash的流表分布式存储控制
        3.2.1 存储位置选择
        3.2.2 hash空间构建
        3.2.3 流表部署与数据转发
    3.3 流表低消耗批量更新控制
        3.3.1 更新过程
        3.3.2 更新控制包构建
        3.3.3 更新控制包合作传输
    3.4 实验与性能评估
        3.4.1 流表分布式存储性能评估
        3.4.2 流表批量更新性能评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DN-IoT网络功能的近端编排控制
    4.1 引言
    4.2 物联网服务功能链模型
    4.3 物联网服务功能链组合
        4.3.1 定义描述语言
        4.3.2 网络功能顺序排列
    4.4 物联网服务功能链部署
        4.4.1 问题定义
        4.4.2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网络功能部署
        4.4.3 Trade-off效用函数
    4.5 实验与性能评估
        4.5.1 实验环境
        4.5.2 实验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DN-IoT控制节点的分层部署控制
    5.1 引言
    5.2 分层主从式控制框架
    5.3 物联网节点重要性评估模型
    5.4 问题定义
        5.4.1 网络模型
        5.4.2 子控制节点部署问题
    5.5 基于二进制粒子群的部署优化算法
        5.5.1 节点分配
        5.5.2 单目标子控制节点部署优化
        5.5.3 多目标子控制节点部署优化
    5.6 实验与性能评估
        5.6.1 实验环境
        5.6.2 实验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SDN-IoT应用的开放访问控制
    6.1 引言
    6.2 系统框架
    6.3 基本定义与原理
        6.3.1 访问token
        6.3.2 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
    6.4 访问控制流程
        6.4.1 系统初始化
        6.4.2 SDN-IoT资源注册
        6.4.3 应用安装与授权
        6.4.4 应用资源访问
        6.4.5 应用重授权
        6.4.6 应用权限更新与撤销
    6.5 实验与性能评估
        6.5.1 安全性与性能分析
        6.5.2 实验环境
        6.5.3 实验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3)绥德县甜水沟村滑坡滑带土力学特性研究及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黄土蠕变特性研究
        1.2.2 黄土剪切特性研究
        1.2.3 降雨对斜坡稳定性影响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地质坏境及滑坡发育背景
    2.1 工程地质条件
        2.1.1 地形地貌
        2.1.2 地层岩性
        2.1.3 地质构造
        2.1.4 人类工程活动
        2.1.5 气象条件
        2.1.6 水文条件
    2.2 甜水沟村滑坡概况
        2.2.1 滑坡形态特征
        2.2.2 滑坡结构特征
    2.3 滑坡的影响因素
第三章 滑带土的蠕变特性研究
    3.1 试验设备简介及操作步骤
        3.1.1 三轴蠕变仪简介
        3.1.2 非饱和三轴蠕变仪的操作步骤
    3.2 试验土样的制备
    3.3 试验方案
        3.3.1 加载方式
        3.3.2 实验步骤
        3.3.3 实验方案
    3.4 实验结果
        3.4.1 不同含水率下的时间—应变全过程曲线
        3.4.2 等时应力—应变关系曲线
    3.5 滑带土长期强度的分析
        3.5.1 等时应力—应变曲线法
        3.5.2 稳态蠕变速率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滑带土的抗剪强度特性研究
    4.1 环剪仪简介及操作步骤
        4.1.1 环剪仪简介
        4.1.2 环剪仪的操作步骤
    4.2 试样制备
    4.3 试验方案
    4.4 试验结果分析
        4.4.1 干密度对滑带土剪应力—剪切位移曲线的影响
        4.4.2 法向应力对滑带土剪应力—剪切位移曲线的影响
        4.4.3 含水率对滑带土剪应力—剪切位移曲线的影响
        4.4.4 剪切速率对滑带土剪应力—剪切位移曲线的影响
        4.4.5 不同剪切方式对滑带土剪应力—剪切位移曲线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降雨作用下黄土斜坡渗流稳定性研究
    5.1 降雨工况下数值模型的建立
        5.1.1 几何模型的建立及单元划分
        5.1.2 边界条件设置
        5.1.3 莫尔库伦本构模型
        5.1.4 Fredlund-Xing本构模型
        5.1.5 材料分区及材料物理力学参数设置
    5.2 初始地应力分析
    5.3 短历时强降雨下斜坡渗流变化规律
    5.4 长历时弱降雨下斜坡渗流变化规律
    5.5 短历时强降雨下的位移及稳定性系数发展规律
    5.6 长历时弱降雨下的位移及稳定性系数发展规律
    5.7 降雨诱发滑坡机理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滑带黄土的蠕变特性
        6.1.2 滑带黄土的剪切特性
        6.1.3 不同降雨作用下的黄土斜坡渗流稳定性规律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面向空间非规则数据的图学习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列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基于统计模型的图学习方法
        1.2.2 基于GSP模型的图学习方法
        1.2.3 研究现状分析和总结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1.3.1 论文主要内容
        1.3.2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图信号处理基础
    2.1 引言
    2.2 图和图上信号
        2.2.1 图的构造方式
        2.2.2 图拉普拉斯矩阵
        2.2.3 图上信号的频域表示
        2.2.4 图上平滑信号
    2.3 图学习的相关研究
        2.3.1 图上平滑信号的图学习
        2.3.2 图上平稳信号的图学习
        2.3.3 各类方法的优势和局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图上时变信号的图学习研究
    3.1 引言
    3.2 问题模型
        3.2.1 联合空-时表征的信号模型
        3.2.2 模型的空时特性和概率特性分析
        3.2.3 图学习的优化模型
    3.3 基于空时平滑性的图学习算法
        3.3.1 理想信号模型下的图学习算法
        3.3.2 非理想情况下的图学习算法
    3.4 实验验证
        3.4.1 合成数据实验
        3.4.2 全国地表温度数据实验
        3.4.3 传感网水汽蒸发数据实验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基于信号局部和全局特性的图学习研究
    4.1 引言
    4.2 问题模型
        4.2.1 基于局部和全局表征的信号模型
        4.2.2 模型的局部特性和全局特性分析
        4.2.3 图学习的优化模型
    4.3 低秩和空时平滑性联合约束的图学习算法
    4.4 实验验证
        4.4.1 合成数据实验
        4.4.2 舞者动作网格数据实验
        4.4.3 全国地表温度数据实验
        4.4.4 传感网水汽蒸发数据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动态结构的图学习研究
    5.1 引言
    5.2 问题模型
        5.2.1 基于动态图表征的信号模型
        5.2.2 图的演进模型
        5.2.3 时变图学习的优化模型
    5.3 基于交替方向乘子法的分布式时变图学习算法
    5.4 实验验证
        5.4.1 合成数据实验
        5.4.2 公司股票数据实验
        5.4.3 空手道俱乐部的社交网络实验
    5.5 本章小节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6.1 论文的研究总结
    6.2 论文进步研究方向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缩略语列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伊犁河谷西部平原区地下水循环模式与可更新速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下水循环模式
        1.2.2 地下水可更新能力
        1.2.3 多元示踪方法的应用
    1.3 研究区以往研究工作
    1.4 研究目标及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交通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象水文
    2.4 地质条件
        2.4.1 地层岩性
        2.4.2 地质构造
    2.5 水文地质条件
        2.5.1 含水层分布与富水性特征
        2.5.2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特征
        2.5.3 地下水动态类型
第3章 样品采集与测试
    3.1 取样点及监测点布设
    3.2 水样采集
        3.2.1 采样容器的选择与洗涤
        3.2.2 各种水体采样要求
    3.3 样品测试
第4章 区域地下水循环的水化学示踪
    4.1 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空间分布规律
        4.1.1 潜水水化学类型空间分布规律
        4.1.2 承压水水化学类型分布规律
    4.2 水化学组分分布规律
        4.2.1 潜水水化学组分分布规律
        4.2.2 承压水水化学组分分布规律
第5章 区域地下水循环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示踪
    5.1 区内天然水体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
        5.1.1 大气降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5.1.2 河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5.1.3 地下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5.2 伊犁河北岸典型剖面地下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沿程变化
    5.3 伊犁河南岸典型剖面地下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沿程变化
第6章 基于热示踪的河水和地下水转化强度计算
    6.1 热示踪方法简介
    6.2 监测点的布置
    6.3 河水和地下水转化强度计算
第7章 区域地下水年龄
    7.1 浅层地下水的~3H和 CFCs年龄
        7.1.1 测年原理
        7.1.2 浅层地下水的~3H年龄
        7.1.3 浅层地下水的CFCs年龄
        7.1.4 浅层地下水年龄分布特征
    7.2 深层地下水的~(14)C年龄
        7.2.1 地下水的~(14)C测年原理
        7.2.2 初始~(14)C浓度确定
        7.2.3 深层地下水的~(14)C年龄
        7.2.4 深层地下水年龄分布特征
第8章 区域地下水循环模式与更新速率
    8.1 区域地下水循环模式
    8.2 地下水更新速率
        8.2.1 地下水更新速率确定方法
        8.2.2 浅层地下水更新速率
        8.2.3 深层地下水更新速率
第9章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导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6)滇东南建水县新寨盆地的演化及对第四纪构造运动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完成主要工作量
2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2.1 区域地质概况
        2.1.1 泥盆系
        2.1.2 石炭系
        2.1.3 二叠系
    2.2 区域新构造演化特征
    2.3 区域动力学环境
        2.3.1 构造动力学背景
        2.3.2 构造应力特点
3 数据采集与方法
    3.1 数据采集
        3.1.1 LiDAR扫描
        3.1.2 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
        3.1.3 粒度样品采集
    3.2 数据处理
        3.2.1 LiDAR数据处理方法
        3.2.2 无人机航片数据处理方法
        3.2.3 粒度样品处理方法
4 第四系发育特征
    4.1 中更新统
        4.1.1 冲积物
        4.1.2 残坡积物
    4.2 上更新统
        4.2.1 坡积物
        4.2.2 残坡积物
        4.2.3 冲洪积物
    4.3 全新统
        4.3.1 冲积物
        4.3.2 湖积物
5 盆地边界断层
    5.1 更新世断层
    5.2 全新世断层
6 盆地成因
    6.1 盆地内部基岩特征
    6.2 盆地边缘第四系特征
    6.3 盆地东侧地貌特征
    6.4 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7 新构造运动期次特征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大荔县许庄镇幅地质环境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及地质背景
    2.1 调查区地理位置
    2.2 自然地理条件
        2.2.1 气象
        2.2.2 水文
        2.2.3 社会经济概况
    2.3 区域地质背景
        2.3.1 区域地形地貌
        2.3.2 区域地层岩性
        2.3.3 区域地质构造
第三章 调查区地质环境条件
    3.1 地形地貌
    3.2 地层岩性
    3.3 地质构造
    3.4 岩土体类型及其特征
    3.5 水文地质条件
        3.5.1 地下水富水性分布特征
        3.5.2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3.6 人类工程活动
第四章 调查区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4.1 活动断裂
    4.2 黄土湿陷
    4.3 砂土液化
    4.4 地裂缝
        4.4.1 地裂缝发育特征
        4.4.2 地裂缝形成原因分析
    4.5 地下水污染
    4.6 土壤盐渍化
第五章 许庄镇幅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5.1 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5.1.1 评价原则
        5.1.2 评价方法
        5.1.3 评价模型
        5.1.4 评价体系建立
    5.2 调查区的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5.2.1 评价单元划分
        5.2.2 评价指标分级量化
        5.2.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5.2.4 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结果
    5.3 评价结果分析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肾细胞癌临床指南多层次知识建模与图谱化表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需求调研
        1.2.1 研究现状
        1.2.2 需求调研
    1.3 创新之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论文组织结构
2 相关概念与技术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临床指南
        2.1.2 知识建模
        2.1.3 图谱化表示
    2.2 相关技术概述
        2.2.1 信息抽取
        2.2.2 知识表示和建模
        2.2.3 更新内容发现
    2.3 本章小结
3 肾细胞癌临床指南多层次知识模型构建
    3.1 肾细胞癌疾病及临床指南特点剖析
        3.1.1 肾细胞癌疾病特点剖析
        3.1.2 肾细胞癌临床指南特点剖析
    3.2 肾细胞癌临床指南多层次知识建模
        3.2.1 构建目标
        3.2.2 文档层
        3.2.3 模块层
        3.2.4 知识层
        3.2.5 多层次知识模型评估与完善
    3.3 本章小结
4 肾细胞癌临床指南图谱化表示与版本比对方法设计
    4.1 方法设计框架
    4.2 指南结构化处理
        4.2.1 指南PDF文档解析
        4.2.2 基于模块层的结构化
    4.3 指南图谱化表示
        4.3.1 文本预处理
        4.3.2 基于知识层的信息抽取
        4.3.3 知识存储与图谱化表示
    4.4 指南版本比对
        4.4.1 更新内容识别与发现
        4.4.2 知识特征差异辨析
    4.5 本章小结
5 肾细胞癌临床指南结构化与图谱化原型系统实现
    5.1 系统设计
        5.1.1 设计目标
        5.1.2 功能组成
    5.2 系统实现
        5.2.1 实现方法
        5.2.2 实现效果
    5.3 应用评估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研究工作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9)雄安新区及邻区主要隐伏断裂第四纪活动性与地层矿物组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2 隐伏断裂活动性探测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和区域地质背景
    2.1 自然地理环境
    2.2 区域地质背景
        2.2.1 区域地层概述
        2.2.2 区域岩浆活动特征
        2.2.3 构造单元及基本特征
        2.2.4 区域主要断裂
        2.2.5 区域地震活动性
    2.3 深部构造背景
        2.3.1 区域重力、航磁异常特征
        2.3.2 地层物理性质
        2.3.3 断裂深部特征
    2.4 区域构造演化序列
第三章:隐伏断裂综合地球物理探测
    3.1 探测方法
        3.1.1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
        3.1.2 浅层地震勘探
        3.1.3 高密度电阻率法
    3.2 测线布置
        3.2.1 保定-石家庄断裂地球物理探测测线布置
        3.2.2 徐水-大城断裂地球物理探测测线布置
        3.2.3 容城断裂地球物理探测测线布置
    3.3 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数据处理
    3.4 保定-石家庄断裂地球物理探测结果
    3.5 徐水-大城断裂地球物理探测结果
    3.6 容城断裂地球物理探测结果
第四章:钻探及钻孔联合剖面
    4.1 钻孔布设位置
    4.2 区域地层对比
    4.3 保定-石家庄断裂钻孔及联合剖面
        4.3.1 XSZK01 钻孔岩性描述
        4.3.2 XSZK02 钻孔岩性描述
        4.3.3 XSZK10 钻孔岩性描述
        4.3.4 XSZK11 钻孔岩性描述
        4.3.5 XSZK03 钻孔岩性描述
        4.3.6 保定-石家庄断裂钻孔联合剖面
    4.4 徐水-大城断裂钻孔及联合剖面
        4.4.1 XSZK09 钻孔岩性描述
        4.4.2 AXZK06 钻孔岩性描述
        4.4.3 AXZK07 钻孔岩性描述
        4.4.4 AXZK04 钻孔岩性描述
        4.4.5 徐水-大城断裂钻孔联合剖面
    4.5 容城断裂钻孔及联合剖面
第五章:第四纪地层矿物组成
    5.1 样品采集与处理
    5.2 实验数据处理
    5.3 实验结果
    5.4 结果分析
第六章:讨论
    6.1 保定-石家庄断裂几何学特征、运动学特征
    6.2 徐水-大城断裂几何学特征、运动学特征
    6.3 容城断裂几何学特征、运动学特征
第七章:结论与存在问题
    7.1 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7.2.1 存在的问题
        7.2.2 未来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基于非负矩阵分解的高光谱遥感图像解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端元提取研究现状
        1.2.2 丰度估计研究现状
        1.2.3 无监督高光谱解混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2章 高光谱解混基础理论
    2.1 引言
    2.2 线性混合模型
    2.3 非线性混合模型
        2.3.1 多重散射混合模型
        2.3.2 致密混合模型
        2.3.3 基于核函数的混合模型
    2.4 非负矩阵分解及其解混应用
        2.4.1 非负矩阵分解及其线性解混应用
        2.4.2 核非负矩阵分解及其非线性解混应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数据驱动约束非负矩阵分解的线性解混方法
    3.1 引言
    3.2 l_q正则化约束
    3.3 基于数据驱动约束的非负矩阵分解线性解混
        3.3.1 稀疏度评估
        3.3.2 数据驱动约束的非负矩阵分解
    3.4 实验结果和分析
        3.4.1 仿真数据实验
        3.4.2 真实数据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光谱-空间维鲁棒性非负矩阵分解的线性解混方法
    4.1 引言
    4.2 基于l_(2,1)范数和l_(1,2)范数的鲁棒性非负矩阵分解
        4.2.1 l_(2,1)范数和l_(1,2)范数
        4.2.2 l_(2,1)-RNMF
        4.2.3 l_(1,2)-RNMF
    4.3 基于光谱-空间维鲁棒性非负矩阵分解的线性解混
        4.3.1 结合l_(2,1)范数和l_(1,2)范数的光谱-空间维鲁棒性解混模型
        4.3.2 模型优化方法
        4.3.3 算法实现细节
        4.3.4 计算复杂度分析
        4.3.5 收敛性分析
    4.4 实验结果和分析
        4.4.1 仿真数据实验
        4.4.2 真实数据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光谱-空间维鲁棒性稀疏约束线性解混方法
    5.1 引言
    5.2 基于相关熵度量的鲁棒性解混方法
        5.2.1 相关熵
        5.2.2 基于相关熵的非负矩阵分解
    5.3 基于相关熵的光谱-空间维鲁棒性稀疏约束解混
        5.3.1 基于相关熵的光谱-空间维鲁棒性稀疏约束解混模型
        5.3.2 基于相关熵的光谱-空间维鲁棒性稀疏约束非负矩阵分解
    5.4 半二次优化下的鲁棒性稀疏约束解混框架
    5.5 实验结果和分析
        5.5.1 仿真数据实验
        5.5.2 真实数据实验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增量式核非负矩阵分解的非线性解混方法
    6.1 引言
    6.2 无原象问题的核非负矩阵分解
    6.3 基于增量式核非负矩阵分解的非线性解混
        6.3.1 增量式核非负矩阵分解算法
        6.3.2 改进的增量式核非负矩阵分解算法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6.4.1 仿真数据实验
        6.4.2 真实数据实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7.2 工作展望
附录
    A.1 定理3.1的证明
    A.2 定理4.1的证明
    A.3 定理6.1和定理6.2的证明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四、在“知识”中更新(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东部平原区中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变化[D]. 张则东. 河北地质大学, 2021(07)
  • [2]面向物联网的软件定义网络控制技术研究[D]. 任玮.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3]绥德县甜水沟村滑坡滑带土力学特性研究及稳定性分析[D]. 朱兆波. 西北大学, 2021(12)
  • [4]面向空间非规则数据的图学习方法研究[D]. 刘玥良.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5]伊犁河谷西部平原区地下水循环模式与可更新速率研究[D]. 王骞迎. 吉林大学, 2020(08)
  • [6]滇东南建水县新寨盆地的演化及对第四纪构造运动的响应[D]. 陈君贤.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7]大荔县许庄镇幅地质环境质量评价[D]. 曹兴. 长安大学, 2020(06)
  • [8]肾细胞癌临床指南多层次知识建模与图谱化表示研究[D]. 崔佳伟.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9]雄安新区及邻区主要隐伏断裂第四纪活动性与地层矿物组成研究[D]. 商世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2)
  • [10]基于非负矩阵分解的高光谱遥感图像解混方法研究[D]. 黄日胜. 浙江大学, 2020(10)

标签:;  ;  ;  ;  ;  

知识更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